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3H 页
与李艮翁(献庆)
客岁承教。非止一再。惟槐院夜话。耿耿在耳。盖以景羲之不敏。于是乎益知执事矣。山河脩夐。顾安得朝夕有是乎。阳和渐舒。伏想静坐看书之味。与日俱永。尤不胜引领望风也。景羲酷被天穷奇疾。恰过半岁。岁初又遭孔怀之戚。侍下情绪。益非所堪奈何。日偶看明人集。靖历名士多闽蜀之产。而中原诸公常促膝论文。其视万里如比邻。气类之应盖如是。何其不满千里而苦患其难合也。可叹。适因科便。略布万一。但楮生轻薄。恐无以质此心也。
与李艮翁
皇天眷佑。 元子诞降。欢欣鼓舞。中外同情。洛城之日。尚叹奉拜之稀阔。南来半岁。徒增慕望之私。潦暑殊甚。伏未审台体起居若何。景羲羁栖冷邮。触事愁乱。旋切千里离亲之叹也。曾大父遗集曾经先人手校。而年前被回禄之灾。搜得故本于乡人箧笥中。仓卒分写。篇帙多错。未成完书。然于閤下非相外之间。且汲汲乎大君子传重信笔。敢以奉烦。幸不见麾于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3L 页
门墙。何感如之。职事所縻。不能自致。谨令家侄替伸微诚。物愧菲薄。恐惧增深。
与丁海左(范祖)
国家虹流之庆。寔我万亿年洪休。岂胜欢抃。顷者奉别于床褥之下。区区仰虑不细。然窃意上膺虚宁之 盛眷。下为吾党之司命。必为造物者所扶持。果伏闻勿药有喜。杖屦循度。私心喜幸。何可量也。景羲残邮薄俸。不足以备甘旨之养。公然离亲。有同谪宦。反不如归侍承欢之为得也。先人有遗集若干卷。近颇缮修脱藁。弁首之文。宜待有德之言。执事之所不得辞也。身縻职事。无以面达。玆令家侄替候门屏。些薄数种。岂敢谓币。惭惧无已。此去诗轴。鄙乡孙处士升九之作也。此丈癖于诗。所作甚富。而无所斤正。欲经执事之手。幸望俯加雌黄。勿示相外之意如何。
与鹤麓李判书(益运)
门屏隔绝。踪迹之阻。殆近十年。又不得时时托姓名于几案之间。便若相忘。閤下何以知千里穷交慕望之诚耶。伏惟秋气渐高。台体增重。虽罢官养閒。以江湖自处。而隐然为吾党司命。譬如乔岳。不见运动而自有镇物之功。不胜区区祝仰。景羲犬马之齿。奄至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4H 页
周甲。蒲柳残质。无望于世。当毕命于深山木石之间。所卜林泉。足以自娱。可谓得其所矣。溪堂清邃可喜。许与从游二三士友。为藏修所。新筑草堂三间。名曰岩耕轩。其义可顾名而得也。欲得閤下之言。以光门楣。僭越虽甚。閤下曾于夙夜勤劳之际。尚为东山翁作诗集序。今静居无事之日。独不念桐乡雌甲之义乎。千万奉恳。
与李鹤麓
穷居寂寞。竿尺无便。惟时时逢日边来者。必问笼岩丈安在。乃审前后 恩除。行义甚牢。终以江湖为安身立命之地。正所谓爵禄不入于心。而想见其参前倚衡之物。吾党有所恃矣。微斯人谁与归之语。为閤下诵之。老炎未退。谨伏问台体动静若何。景羲雌甲光阴。恰满卦数之象。衰败光景。如过七旬。春初又遭兄丧。孤立之势。益觉无聊。奈何奈何。顷惠轩记。有时三复。实感不忘旧要之盛德。镂揭楣头。以光林壑。但乡曲无善书者。幸俯量及此而更以善本见惠否。道号若华衔。不敢擅书。望閤下之加之意也。
答耳溪洪判书(良浩)
客秋下书。至今庄诵。所居穷僻。每违信使。尚稽仰覆。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4L 页
逋慢之罪。虽无所逃。区区慕望。何尝夙宵弛也。伏闻瀛洲长席。始协人望。閤下文章。不必待此为重。而 清朝文衡之重。实有待焉。是为可贺也已。春气方畅。伏惟台体节宣顺序和泰。某等慈母在堂。不敢称老。而衰毛败齿。掩讳不得。志气之摧。殆有甚焉。岂有当世之望。溪边小筑。曾惊壬子之水。无力补葺。临流一间。粗足开卷端坐。惟期兄弟相对于烟霞水石之中。以毕馀生。而萱闱菽水之忧。数扰方寸。伤哉之叹。圣门高弟所不免。况如不肖辈耶。还可自怜。俯赐先集序文。字字知己之言。出自肝肺。子云不在后世矣。奉读感激。将何所报。墓道不朽之托。奉诺有年。伏想簿书所縻。未暇及此。今少释机务。暂就閒局。伏望及此时加意垂惠如何。不胜千万切祝。
与洪耳溪
乃者閤下有万里之役。其行也宜有诗若序。以述其事。其还也宜有书以贺其利涉。而二者俱阙。纵以途阻为解。岂平日见待之意哉。区区向𨓏之私。藏之胸中而已。居然夏尽凉生。谨伏问台体震艮若何。东阁执事大阐之馀。陪游上国。所得甚富。异日专对之用。于是乎基之。矧且家庭之间。自为知己。更唱迭和于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5H 页
周览山川之际。此天下至乐。太史公父子之所未共者。而三苏之一时题名。岂足道哉。伏想宝唾盈轴。大珠小珠错落成章。而无由奉玩。尤不胜耿耿也。景羲学不加进而蒲质易衰。数岁以还。连被荒年饥火之恼。八耋病母菽水屡罄。奚暇端坐溪窗。寻理陈编败牍耶。恐从此为无闻不足畏之归。只自悲叹。先墓不朽之托。奉诺有年。盖知己之言。不得不深思审量。閤下岂相忘而然哉。每以烦渎。旋切悚仄。
与洪耳溪
伏闻贞敬夫人奄捐华梱。不胜惊愕。伏惟内助资益之馀。暮境伤怀。非寻常伉俪之比。区区远虑。或恐有损于中和节宣之功。春寒尚紧。未审匙箸杖屦种种循度否。俯惠墓文。高简典雅。无今人语。正与先人平生所好相称。铺叙事行。不流于浮夸。又与其谦抑敛藏之意相合。而不肖辈可免诬先之罪。终言桐乡游从之旧。蔼然有隔晨相思之情。非先人知己。何以及此。浅诚绵力。尚稽显镵。恐为不瞑之恨。然一部耳溪集重于金石。千百年盲风劫雨。磨洗不得。不朽先人将在彼而不在此。私心感幸。如何可喻。凡长者有赐。虽微物可谢。况千金之言。奉受经年。而顽然若相忘。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5L 页
岂人之情也。穷山樵牧之身。苦难讨京洛便。不得伸替面之忱。至此之久。甚矣云泥之阻也。所阻者迹。所仰质者心。憧憧往来。如躄者梦行。自惟荷相知之深。或者有以哀其穷而恕其罪也耶。
上南相国(公辙)
昔者以卯申之故。承慇勤之接。已作三十年前事。今黄鹄壤虫之势不相及。何望见记于大君子盛念中耶。但区区恋德之私心。每讲百世之谊。而想望其风采而已。伏惟早秋。台体起居顺轨。不胜寐寐祈祝。景羲犬马之齿。骎骎近大梁东门。蒲柳残质。甘为弃物。山公启事。实出梦外。纵有早晚 恩命。岂敢自力于趋走之列耶。恐此生无缘于閤下阶前盈尺之地。念之茫然。兰皋亭记。必欲听命于下执事者。实仰敦亲大德。要以为宗族光宠。非但文章之重。为当世第一而已也。既已备陈于孱孙佥状。复此烦渎。一言之重。不啻鼎吕。千万窃望。近者鄙派谱役垂成。閤下俯惠弁文。盥手三复。词气蔼然。有百世一家规模。仁者亲亲之言。固当如是。其荣遐乡冷族甚大。主事诸人欲以不腆敝帚。污秽其末。韩文公脚下。无可措手处。预切愧缩。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6H 页
上南相国
云泥之阻。便同涯角。何由托迹于门屏之侧乎。每讲百世之谊。徒切一识之愿而已。伏惟晚炎。台体节宣循序万重。閤下文章。领袖当世。外物非所损益。而既长瀛洲。奎璧增辉。海隅宗族。亦觉与有光宠。每不胜引领依仰。宗下等犬马之年。俱及桑榆。百念灰冷。区区之心。尚往来于阶前尺地者。岂有他望。惟大君子一言以为重也。先祖进士公事亲之孝倡义之迹。为南乡先辈之所称扬。有所筑兰皋亭。为晚年藏修游息之地。而荒废者百馀年矣。岁甲子始重建。而故址迫于闾阎。地势狭隘。乃卜其南数里许三光洞。云山环合。水石清幽。而不失为当时钓游之所。故移建而仍旧号。先祖遗芬之所留。孱孙永慕之所寓。不可无记。历数当世文章。先屈指于閤下。其势不可以他求。垂死之物。无以千里致身。替遣年少。以听进退之命。惟閤下恕其罪而鉴其诚则何感如之。区区鄙怀。惟先德阐发之是急。故行状一通附呈。而山川景物则略焉。俯察幸甚。
与尹参判(弼秉)
五年间无一字奉问。而曰我不敢忘尹令公。其谁肯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6L 页
信。虽然不敢忘执事者。自以为岭以南。独景羲为最耳。有人尝从洛下来。盛称执事说景羲娓娓不置。景羲之不忘德音宜也。而执事何所取而然哉。既感知遇之深。而益叹阻隔之阔也。过去得失。非执事所以喜愠。而慕仰之馀。不胜惊怪。盖东民之不幸也。转闻方承考工之 命。无机务之扰。伏惟台体静养。顺度增重。美洞舂杵之撤。居然岁周。梁摧之痛。吾党同情。况密迩依仰如执事者乎。 国家庆礼。中外鳌抃。而疏逖之踪。无由致身 贺列。但能延颈西望也。荒谷穷居之状。盛念所俯悉。而年来窘束殊甚。上有八十一岁之母。每读书至家贫亲老等语。辄为之掩卷太息也。
与尹参判
莱州之日。尚未得源源承诲。况千里之远哉。次面之约。当以时奉践。而荒僻之踪。苦难讨便。徒劳黯然神往。四年理剧之馀。 朝廷宜有所以处执事而迄玆无闻。无乃姑许其閒养而俾专其炳烛之工耶。伏惟秋凉。静中起居对时清健。景羲侍事粗遣。而块然独处乎寂寞之滨。傍无师友之益。有时窥窃陈编。触处迷晦。一遵阙疑之道。顾安得奉质于长者警欬之侧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7H 页
乎。尤切西望引领。
与尹监司(光颜)
行年六十。始见三代威仪于甘棠之下。因而遂平生一识之愿。盖区区慕望。不在于世俗所谓年谊也。第不得从容请教。仰承一二绪论。虽若可恨。然山野鄙人。瞻望大君子履舄足矣。何敢望其他。伏惟百拜之馀。台体起居增重。不胜手额颂祝。旅酬后所教。非固陋无似者所堪承。而窃有感于虚怀下问之盛意。妄有所论列。虽命覆酱。何缺于铺张盛事。李上舍宪锡韵语并呈。赐览幸甚。
答尹监司
顷者閤下以方面之尊。俯执乡大夫之礼。此近古所无。而区区拭目之怀。犹以为未广。妄以他日庙堂之责。奉规于下执事。或近于交浅言深。而乃蒙手书珍重。曲恕狂僭而过示退而不居之意。自是大君子之谦德耳。 清朝礼乐之治。閤下恶得以辞其任也。还 朝之日。必不以閒局独处。不得不以古所谓出则方虎。入则周召者。为閤下诵之。而益不胜手额颂祝。日气方暖。伏惟台体动静。与春同和。景羲便同阴崖草木。穷居枯朽之状。何足奉浼崇听。俯惠二件。谨拜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7L 页
受。正所谓寿丹。无缘面谢。惟伏愿为 国家千万自重。
与李监司(秉鼎)
閤下之东有年矣。廊庙石画之谓何而久于外如此哉。因念昔年南邑。疲氓莫遂卧辙之情。今日东藩。 圣上俾卒憩棠之化。盖有幸不幸者存。而尤不胜引领慕望也。时当省耕。伏惟旬宣体履顺轨增重。景羲八十老母。每欠安节。身家宿疾。有不足恤。而连值凶荒。菽水常罄。春初极旱。百里皆赤。今年麦事。已判无秋。沟壑当前。束手耐过。譬如赴敌之兵。有进无退。锋镝之间。吾知其必无幸矣。浩叹奈何。万二千峰。平生至愿所在。而贫无资以往。幸及閤下之未归。倘备一款段。进犯澄清之辔。则閤下必不惜一朝之飨。因得以舒啸于毗卢绝顶。岂不快哉。而白屋饥寒之计。败人意思。欲奋飞不可得也。无路承教。临纸怅仰。
与宋府尹(铨)
西桥远树。至今含情。计车马在途可二日。而病且间矣。追叹奚及。居然暑退凉至。伏惟归税有日。起居增重。景羲亲候粗安。秋事稍熟。私家之幸。而默计仓逋如干。瘠地之收。太半恐非己有。前头活计。无异过境。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8H 页
预切忧叹。回车之期。当在何间。幸念百里民命。无致雪山轻重之叹如何。伏闻作四郡之游。南窟北壁之诡。五岩二潭之胜。果能穷搜无漏否。此是五年前游赏之地。不觉蹶然神往。胤兄方读何书。尚今无官否。无官则学。学优则仕。无所不可。忙未有书。第切怅恨。
与宋参判
官斋从游之密。二岁无虚月。尺纸寒暄之阙。四年如一日。截然若前亲而后疏。执事视景羲为何如人哉。荒山僻巷。苦无日下之缘。末由仰曝慕望之忱。时时所自解者。古之神交。盖有忘形骸者。诚能见执事于形骸之外。则区区纸墨。虽忘之可也。庭梅岸柳。忽报阳春。益思旧日有脚之化。未审静养对时冲融否。寤寐攒祝。令胤足下方做何官。工夫想益该洽。学优以后。固自有次第事。异时四邻耒耟。将于是乎望也。景羲五十之年。忽焉已过。枯龟野鹿。衰羸懒惰。颓然自放于丘壑之中。岂有一分可望于当世。但白屋生涯。礼岁呼庚。每当穷春。恃仓粜为命。执事之所知也。七十九岁之亲。未尝一日享甘旨之奉。此则虽使古人当之。恐不得任分自安。而澹然无忧也。奈何奈何。
与宋参判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8L 页
高轩夜灯。又隔四年。别多会少。昔人所叹。景羲益穷。长安益远。恐与执事无相见之日也。伏惟春气向暖。台体节宣茂膺和泰。令胤兄瀛洲以后。进涂方亨。所以试向日读书之力者。尚可想见也。景羲上事俯育。呼饥犹昔。但岁熟时和。保无填壑之忧也。昔者执事所谓龙川亭子。曾于辛酉秋。因朋友之助。得以改观。而东添一间堂。堂若室。增高尺馀。执事所谓可行小舟处。今凿而大之。奇石山立如岛屿。幽花嘉木四围献态。每以誇示同志。顾安得复承謦欬于其间乎。益不胜区区恋仰。
与李参判(尚度)
奉别已三岁矣。四海九州之偶同者。已足为平生不忘之谊。况数岁从游于琴鹤之间。益荷眷待之厚。溪边小屋。实承阳春昭回之光。寻常仰楣而坐。每若德容临照。深林穷谷。岂无尺寸之纸。而天上人间。邈焉不相及矣。暖律方届。伏惟台体起居茂对舒泰。上舍胤兄一见不忘其恺悌之仪。幸读书平稳否。景羲喜惧之际。何敢言老。而蒲柳之质。衰悴益甚。比诸畴昔。便是别人矣。池鱼林鸟。托为知己。涧户山楹。或致嘉客。益恨长者车辙之阻也。
与朴府尹(宗羽)
千里相望。居然隔年。无缘得阶前尺寸之地。惟寂寞中。思两岁从游事。黯然如梦一觉而不可追。窃想执事休官静坐。似不能忘情于并州旧物矣。秋气向晚。伏惟体中节宣对时清健。景羲不死于荒年。今年则粗遂古人忧国之愿。而无田者安能免桂玉之愁乎。饮啄自有定分。且当任之而已。岩耕轩艰辛覆瓦。至于寝处其中。此执事之赐也。第于楣头之托。尚靳手泽。岂尝为簿书所掣而未暇及耶。幸以见惠。以慰相思之怀则何感如之。窃望窃望。
与吴承旨(鼎源)
转眄之顷。先贞夫人中祥已过。岁且更始。伏想孝心罔极。号慕如新。春寒未解。未审哀履起居若何。黄堂之日。屡荷不外之眷。固已中心藏之矣。卧辙以来。每因乡人从日边来者。闻执事每说桐乡弃物娓娓不置。不自意山禽野鹿之外。尚亦有知我者。而君子不忘旧要之意。岂不知感。穷居深谷。讨便未易。漠然若相忘矣。五载之间。旧民已作五十七岁翁。笃老之傍。衰容难掩。悯怜悯怜。
与吴东莱(翰源)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9L 页
闻执事对鄙乡人慇勤问死生娓娓不置。有若粗有可取而欲引而置之知遇之末。岂友于之德。及乎其遗爱。而不知其无所取耶。虽然执事之意。不以区区言面为重。而欲相求于形骸之外。此古之道。而有以知执事非今世士也。伏惟政履起居万胜。新设金汤。增南门锁钥之重。而轻裘缓带。雍容整暇之仪。槩可想见也。落成诗忘拙奉和。闻鹤城李生追污清案。正所谓侏儒一节。可知其全体。而适资帐下儿一粲。愧恨愧恨。景羲与木石为邻。衰谢枯槁。无可言者。闻李生言。执事倾盖之意。蔼然可掬。岂不踊跃奉副。而采薪之忧。当寒每发。恐亦未易办得也。不然执事解绂之日。道由敝邑。见角巾布衣。来待车前。则骊黄牝牡。庶可辨矣。
答艮翁集校勘所诸贤
即拜联札。谨审佥起居万重。仰慰区区。吾党不幸。艮翁先生奄弃后学。景羲亦尝获承一二绪论于轩屏之侧。德音在耳。益切山颓之痛。况在居止之近而薰炙之久者乎。考德问业。已矣不复。而其蕴之为学问。发之为文章者存焉。则开卷便可见有道者气像。而非但为一时及门者之所徵信。可以惠四方之学者。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0H 页
照百代之耳目。则佥执事所以图其不朽者。岂私于此爷哉。实阐道术裨世教之公心也。景羲职事所縻。末由与睹校雠之役。而奉玩奎璧之光。邮力残薄。无以仰助所需之万一。愧叹无已。
答李休吉(基庆)
昨年惠书。深感不外之谊。首尾千馀言。而吾休吉心腹肾肠倾倒无馀。虽太史公,柳子厚之于任少卿,许孟容。何以加此。文澜之滂沛。笔力之劲健。又足以追配。令人叹赏。然恐人窥见吾足下浅深。故秘之不以示人。而惟时时闻抑扬顿挫悲愤感慨之声。隐隐从箱箧中出来耳。寒暄棋酒之示。恐未免得失相半。足下平日自待何如。而反欲与步兵积薪为伍。岂不平所激。实不然而故为假托之言耶。如此境界。做光风霁月气像不得。又与风波危舟中读书有异。窃不胜区区过虑。妄以孟子不动心三字。奉以为规。愿勿复令人我心是非心忿𢜀心留着于方寸之间。而持身如故读书如故。则吾休吉他日事业。不可量。是祝是仰。近日台端之违 牌。甚得自处之义。因此知兄方在京。第桂玉之艰。视昔必甚。未审静履珍重。动忍增益之功。日有所得否。弟僻处无历之地。不记世间甲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0L 页
子。忽见梅花欲吐。知浮生已五十有一岁。枯容败状。甚可悯于八旬病亲之侧。数岁不见者。惊怪作别人看。万一不即沟壑。与足下有相见之日。足下不用九方皋相马之法。其不相识必矣。如此而生。如此而死。惟造物者所使是视。亦复何恨。所恨学力未固。不能自立于富贵贫贱穷达死生之外。林泉中閒静意思。动为物所败。念之自笑。促膝无期。替面亦阔。间以数岁。未知何时可承德音。益为之西望太息也。
与李休吉
块坐穷山。追思十年前促膝赋诗。恐难以此生复期。不禁黯然伤神也。日气舒长。伏惟静履节宣益加珍重。区区祝仰。弟才器不足以有望于当世。平生经纶事业。惟在于烟霞泉石。盖谓之爰得我所者。十有八年于玆矣。临流小屋。始筑于辛亥。突不及黔而惊壬子之水。又火于乙卯夏。欹楹炭室。支补寝处。朋友见而怜之。以金谷相助。得重新于再昨年秋。其制如曲尺。然负震者三间。北二间堂。南一间室。负坎者三间。东一间堂。西二间室。三室各有名。东曰琴书馆。西曰幽静寮。南曰枕漱斋。总而名之曰止渊精舍。西临溪水清而石奇。南为池。耸石往往如列岫尖峰。又南望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1H 页
数十步。有大石屹立如丈人。云山四塞如翠屏。幽花茂树森列献态。皆可记也。愿得足下之言。以为轩楣之饰。亦尝爱吾友心画。倘蒙并惠。朝暮玩赏。何异清仪在傍。曾于精舍之始成。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少年之语。逐字补押。成止渊十咏。玆以写呈。幸亦和成写寄。则附诸壁间。便同两人相对。岂非千里奇遇。切望切望。崔圣晦盛称足下相与之重。足下尝一见而许交于弟。岂于圣晦亦然耶。甚盛甚盛。溪堂光景。圣晦目击而去。可促膝而得其详也。止渊精舍四大字。亦可以惠及耶。无所持而所欲奢。恐为豚蹄穰田者所笑。呵呵。
答李休吉
故人相思字。如从天上来。既有以慰深山寂寞无聊独处之意。伴来数纸。又作贫家珠贝。令人眩晃。时时在手不忍释也。精舍记波澜力量。决不在欧曾下。不觉西望屈膝。但推借过实。或近于以言为戏。区区浅陋何敢当何敢当。然而三致意之间。体用兼该。景羲苟不至全然顽钝。犁然知愧。惕然知惧。以资桑榆尺寸之效。则庶几免有体无用之讥。吾友之意或者出于是乎。承领至诲。不敢忽也。招隐之作。清丽有法。正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1L 页
左陆之误而得南山桂树之意。足以感回遁世遐心。然景羲岂其人哉。当世岩穴。自不乏人。为明时张公道。以招真隐。深有望于吾友之异日也。书后已阅月。旱炎乖常。静履节宣更如何。弟老人虽无大病患。元气大败。恃糜粥为命。恐惧之私。岂尽形喻。山间诸胜。纵云天作地生。待人力而著者为多。近因麋鹿之友。台益高池益广石益奇。崔使君过加叹赏。必与足下促膝及此也。因其归便。略布万一。
与李休吉
年前瘗玉之惨。是何事也是何事也。不忍长言。恐添吾友无益之涕也。 邦庆流泽。天道好还。北荒风霜。今而后了债否。士生斯世。所贵者操执。惟愿从今以往。惩前毖后。保有晚节。是区区之望也。客冬崔景至。见足下而来。得起居诸节。何其衰瘦之甚也。足下读书得力。囚山如平地。岂肯为憔悴容。想是嬴博为祟。幸望极意排遣。无贻朋友之忧也。弟深山一枯木耳。逢春无生意。荒年饥鬼。又从而相守。但当听其所为而已。闻行吟之馀。文章益奇。可能效左太冲故事否。世无玄晏先生。只增艳叹。
与李稚春(㙖)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2H 页
春初光景。实出 先朝遗民意虑之外。荒送废伏之物。亦且满心惶惑。仰屋窃叹。直欲分受囚山瘴海之苦而不可得。第 天日在上。知我罪我。恳恳 恩言。剖示继述之意。恍然若复承昔年 圣教。吾岭其有辞于世乎。不胜为执事区区贡喜。而髭发胜昔之贺。特第二事也。伏惟事应既已。棐几如故。炳烛增辉。令人寤寐祝仰。罪弟等顽忍不灭。衰麻垂阕。益觉岁月如流。奈何奈何。滨死之年。奉际无缘。因儿辈科行。使之历拜床下。替伸慕望之诚。临纸怅黯。
与李久之(祥发)
向者之枉。纵云既见君子。山间草木。未承嘉誉。不可曰我心则降。秪添离索之恨耳。秋气已高。静中棣床兴居何如。区区恋仰。弟甘忍穷寂。无善状可道。今年涸辙光景。大陆同然。未知造物置苍生于何地。无聊中枉费閒思量。正如卧漏屋而忧天下寒士。还可笑也。顷托庵记。草草奉副。退笔无力。岂能得老兄心内事耶。愧乏讳拙之智。幸览毕覆酱也。
答李久之
手书珍重。副之以琼琚。稍慰二十年离索之怀。第审杖屦不循度。与弟疾虽异。同是衰病。不胜相怜之情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2L 页
也。长篇致意中。勤爱谬及所居之地。溪山公物。不可以人而废胜。当待执事而重。主人无所肖似而蒙推借之重。吾友岂尝学柳子文耶。何其费于言也。但词意高古。苍然之气逼人。令人爱玩而不忍释也。不敢孤盛意。忘拙步和。一笑如何。诗末示意。恐非孤陋寡闻者所承领也。
与申太乙(国宾)
昔者门屏之下。侧听峡云梨花之句。意其有晚红气像。今年春光景。此诗为之谶。执事抱负文章。岂止于此。而百战之馀。差足为一分桑榆之收。不胜区区献贺。饰喜之席。准拟进参。而穷春桂玉之愁有所掣。竟未遂忱。伏切怅叹。炎威方剧。未审静养起居若何。景羲亲候粗宁。身恙差减。空山日长。林木成阴。有足乐者。顾安得与执事者共之乎。蝉声欲清。益切怀仰。幽居之作。何从而得其韵也。顷蒙步示。三复叹赏。谨已藏之箧笥。永以为宝矣。元韵未经照管。故忘拙录呈。
与申太乙
非意凶变。大阮丈奄忽违世。惊怛何言。伏惟亲爱隆重。况暮境相依之馀。哀痛惨恻。尤无以为怀。区区之望。惟祝以理宽抑。强加餐饭也。冬来冱寒乖常。伏未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3H 页
审服中节宣若何。景羲慈候每欠和平。身恙当寒辄作。穷山蛰伏之状。何足仰溷。先人遗集。才誊一通。而未及整顿者也。顷因令胤敬致座下。既非相外之间。果已尽经照检。而或俯赐斤正耶。文集校雠之役。虽士之博识。犹以为难。况以孤陋寡闻。惧无以自堪。环顾近地。无士友可以堪此者。幸已奉致清案。凡于取舍可否之间。一一付签。或有一二字可商量处。亦赐示及。如何如何。
答孙宗礼
客岁清游。似是造物所饷。胜缘岂常有乎。但替面亦阔。冬春两书。奉覆无便。是可叹也。顷承有慎节。贡虑不弛。然若以张应之为准则可过二十年。以是仰祝。居然暑退。正值病苏之时。未审调养震艮若何。寤寐耿想。弟衰病益甚。骎骎有阎浮罗意思。凶年又将以纳之沟壑。饥鬼亦能管领溪山耶。愿老兄无用艳羡为也。好笑好笑。太古堂墓文。谨依盛作画葫。老兄脚下。岂是做文章处。恐徒以欺孝子也。诗集序实出于区区一唱三叹之意。不敢有隐于相知。弟岂谄于人者哉。不及于文者。盖王梅溪序东坡诗集之例也。志与序并写一册。志文令胤君辈别写以传何妨也。唱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3L 页
酬录果已成书否。恐老兄费思照勘而后。可望其完全也。
答孙肃玉
顷者左墨。及于寂寞之滨。感豁尤倍平昔。矧审堂上愆节回泰。何贺如之。秋气向深。未审侍履清胜否。弟携家入山已久。此乃十馀年所尝留意者。诗成屋未就。自古已然。但逐日行坐于泉声岳色中。宜以狂妄见讥于朋友。乃蒙左右谬加奖许。伴来琼琚。增色泉林。第末句韵似是失押。玉碗玷缺可惜。望须点改投示。俾作尘箧中完宝如何。
答孙肃玉
顷便缘忙未修咫尺之书。即蒙不较。先施哀札。辞旨甚勤恳。积阻之馀。便若促膝奉话。披玩不释手也。况审炎令。孝履支胜。悲尉不任。弟千里薄宦。虽非专城之养。斗斛馀俸。粗具甘旨。私分可谓幸矣。但疏懒之性。难免负丞之讥。奉读哀教。规警甚切。信乎不可无朋友之助也。来往间宜历叩仙庄。而由限甚促。必须趱程而后。可以及期。故取西路作行。而未得进叙。不胜黯然。贵门长书曾见于东山草堂。爱其辞意之委曲优馀。欲写一本以看。哀示及之甚幸。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4H 页
答李学祖(述贤)
寂寞中惠墨。足替空谷跫音。即伏审尊堂调中气候一㨾。不胜仰慰。承有时气更炽之忧。侍汤之下。安得不闷迫也。性安兄近观何书。吾党中安贫嗜学。无如此老。而独味乎人所不味。暮境团讨。日必有切磋之益。先辈所谓古人贵老成。气衰当志新者。正为今日切要语。以是相勉励如何。弟亲候粗宁。而野庄尚今不净。家兄方在寓中。庸是闷虑耳。长腰之惠。适及于桂玉告绝之际。甚感知仲之意也。汶亭胜会。姑未定日。然奉晤之期。惟是之企。趁此春暮。累日唱酬。何幸如之。
与李洪甫(宪锡)
近阻瞻咏。此间近日来访者绝少。惟山鸟溪鱼以为伍耳。宗跃所作浩然之气策。一一加批以送。而孰谓十二岁童子。有此口气。浩气之配道义。虽老师宿儒有未易形容得者。而渠能如是纵横说去。义理通畅。极可佳尚。此儿将来进就不可量。若善为教养则又岂但李氏之福耶。闻彼中叶底不安。数日间入送如何。(宗跃。外孙李钟祥小字。)
答李用浩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4L 页
顷者为见执事。乐赴仙乡士友之速。和江舟游。幸与圣膺共之。瘴炎所侵。未免兴尽回棹。恰似山阴古事。然其实子猷何尝忘安道哉。归来怅想。如食未下。忽焉秋序已过。木落天清。遐旷之怀。只送南飞之雁而已。意外仲胤委访。左墨见坠。谨审閒中颐养之功。益加静专。拥炉看书。风致可想。益不胜离索之恨也。景羲月前遭右拱之戚。孔怀之情。有不可言。而老慈在堂。无以仰塞其悲。只自闷痛。梅轩行状不敢孤盛托。忘僭奉副。意谓在所鄙弃。而获蒙印可。旋切愧恐。受学源委。既著于盛作。故妄效古人状碑互看之法而未及详载矣。今承下示。何敢靳持。谨以十数字添入。稍存简要不敢张皇。未知果合于孝思否。别纸所示。当铭念徐图之也。
答孙揆伯(甲东)
穷山岁暮。独坐无聊。咸君忽焉左顾。珍重相思字。出自袖里。副以和章。致意清稳。若促膝酬唱于姑射烟霞之间。三复讽咏。少慰当时少一之叹。隔年离索之馀。何等欣耸。况审寒律。棣床起居顺轨增重。弟笃老在上。值此新旧迎送之际。益切喜惧之念也。海上再赏之示。岂以六旬为老而以为不如意耶。匹马单僮。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5H 页
吾兄容易事也。幸与姑射山人,竹篱居士谋之。二兄年前约中人。必欣然从之矣。续貂之作。虽堪覆酱。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之意则深幸。逢二兄为我有以致此意也。
与金士裕(羽朝)
婿君之来。适在海乡作客之日。归则其发仅数日。殊甚怅叹。而承领惠墨。谨审春和。棣履起居郑重。区区仰慰。弟北行之事。究竟幸易。将以今二十八日率来。从此此身可谓有托矣。今年是贱命回甲。文会诸君以为不可虚度。乃以儿来之日。兼设小酌。安得共之也。徒劳企望。回禄之灾。收刷无期。未知何时可免露地睡也。
与箭斋崔氏门中
早雪酿寒。令人龟缩。际玆佥履起居何如。弟偶患泄痢。虽非大段疾痛。苦闷则甚矣。白沙翁墓道书役。果以今明始手否。病势如右。末由往厕于佥贤之后。恨叹无已。第念此丈行义。已著于吾乡百年前公议。碑面大字。恐不可循例书填。道号不可不书。其下亦当有先生二字。未知佥贤思议及此否。鄙见如此。故敢以奉烦。惟在会中佥议之如何耳。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5L 页
与南兴斋舍谱所诸宗
晚炎此酷。伏惟佥履起居万重。今者敦宗合族之书。实是先父老百年遗意。而幸赖诸公贤劳之力。至于垂成。益切区区恋仰。第谱法贵乎公平典实。不可容甲乙胜负于其间。而惟视文献之足与不足。昔者二谱之不合。实由于彼此相持。而今议论归一。将成完书。何幸何幸。但进武公派昭载鄙家故牒。可谓文献足则徵之。而贵中佥议未免矛盾。似欠公平意思。有若置彼此胜负于其间。以吾宗忠厚之心。岂真有是。特偶失照检耳。幸望虚心平气。撤去甲乙之碍。而惟文献是徵。务成完谱如何。
与金婿(济鹏)
声息久阻。险岁思想。益倍平昔。未审炎热。堂上起居万重。省馀浑节均胜。而无搬移之苦否。翁与二三长老。为剞劂之役。来至横溪。距仙庄不满百里。虽欲迤逦奉叙。而如此炎程。何可办得耶。只切西望纡郁。岳也能学书否。为之恋念。
答外孙郑伯休问目
 大学序曰。气质之禀。或不能齐。
气之清浊而质之粹驳系焉。然而二者或相参差。正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6H 页
如医家之论气血。气盛则血盛。气衰则血衰。然或有气不足者。或有血不足者。气质清浊粹驳之不同。何足疑乎。
 诚意正心。本非两项工夫。而新安陈氏云云。
诚意正心。恐不可谓非两项工夫。观于章句直内修身之说可知。陈氏说。乃章句之注脚。而朱子又以意诚则心便正。为不然。则诚意以后。且有事明矣。
 能存是心。密察此心。为正心工夫。而非诚意工夫。则以是为静时工夫乎。动时工夫乎。
观能存字密察字。似可分作动静看。然心是兼动静底物。则动时工夫静时工夫。皆于是乎在。
 君子工夫。自有次序。正心之前。用力于诚意。诚意之前。用力于格致。则格致诚正。不可须臾间断也。然则格物前工夫。在于何处也。无乃以存心养性等事。为格物前工夫乎。
大学工夫。次第节目虽详。亦不可谓吾知未致而不诚其意。吾意未诚而不正其心。此之谓齐头用工。若言格物前工夫则朱子于或问中。已详言之矣。
 以存养对言省察。则存养为静时工夫。省察为动时工夫。若单言存养。存养之工。实兼动静。心若不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6L 页
存于动时。何以能省察乎。
存养之说。始于孟子。而孟子之意。未尝分动静。来说得之。
 或问朱子曰所补第五章。何不效其文体。曰亦尝效而为之。竟不能成。以朱子之大贤。必不下于曾氏之门人。而若是其效不成何也云云。
道德无古今。而言语文章。实系古今风气。故夫子赞易而其辞不曾效文王周公。朱子之补亡章。何必效其文体。其立言大意。在至精至微处。若夫袭其粗迹于字句之间。则正程子所谓玩物丧志。而朱子不为是矣。古人之言简奥。非待后人之训释而然也。朱子之言。自明白疏畅。岂其兼训释而言哉。
 中庸章句曰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以是观之。天命之性。即五常之性也。率性之道。即循五常之性也。然则人之循性。固无足疑。而物亦循五常之性乎。
健顺五常理也。理外岂有物乎。但人通而物塞。人全而物偏。故总言万物则五常之性在其中。而谓一物各具五常之性则不可。所谓一点明处是也。易言马之德则曰行地无彊。言牛之德则曰畜牝牛吉。此等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7H 页
之类。亦可推验五常之一端。而健顺之德在其中矣。
 密庵以戒慎恐惧四个字。为贯动静工夫。霁山则以谓只说静时工夫。未知何说为得。
孤行戒慎以下十四字则为静时工夫无疑。承道不可须臾离之意而言则决知其为贯动静工夫。子思立言之意。盖曰君子戒慎乎其所睹而及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闻而及乎其所不闻。如此看读然后。语意周遍而无渗漏。方可谓道不可须臾离也。章句所谓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正是发明此意。
 
第四节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即七情中事也。何不兼言四端而独言七情也。
若言七情而兼言四端则驳杂重叠。不成文理矣。盖人心合理处便是道心。七情中节处便是四端。子思既说发而皆中节。则四端在其中矣。
 天地位万物育。
东阳许氏有一身位育之说。然子思之意。从推己及物上立说。则一身之中。岂有己与物之可分。如此推究。或伤于巧而恐非子思本意。
 第二十四章曰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章句释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7L 页
之曰诚者物之所以自诚。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诚与道之分释。人与物之分言。心与理之义。可得详闻乎。
诚者如首章所谓天命之谓性而万物所同得。故曰物。道者如所谓率性之道而修道之责。非物之所得与。故曰人。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莫非心之所为。故曰心。人之所日用行得去者。莫不有当然之条理。故曰理。
又答郑伯休问目
 气质清浊粹驳。
气清而质粹。气浊而质驳者。理之正也。天下之人。大抵皆然。而或有理会不得处。冰水之论。可谓巧譬。而清水中或因尘埃所染而有一点浊水。浊水中或见查滓稍净而有一点清水。要之不必多费辞说。但当论其正理。不必劳费心力于正理之外也。
 诚意工夫。在毋自欺三字。
好好色恶恶臭。只是天性自然。不容人力。则工夫造极。直犯天机然后。可以语此。工夫未到之前。岂能如好好色恶恶臭之自然。盖期于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者。工夫也。毋自欺是也。至于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者。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8H 页
自验也。自慊是也。譬如饮食。毋自欺者。以为可食而食之者也。自慊者。食之而饱者也。故朱子曰毋自欺是诚意。自慊是意诚。此工夫效验之所以别。
 君子言语之有古今。以其学者才分之有古今。
尧授舜之四字。舜授禹之十六字。详略虽异。文体自是唐虞语法。朱子之补格致章。文体迥异。此则风气所关。而以此论断优劣则过矣。学者但当用工于义理之精。而不必留意于文字之粗。此等思索之费。或近于閒心力也。
 五常之德。固不出于健顺二字。然所谓健顺。只是阴阳也。直曰健顺五常理也者。未知如何。
健顺乃阴阳之性也。直谓之阴阳。则正如以乾坤为天地。盖天地形气也。乾坤性情也。知此则健顺之为理可知。
 费隐是道之体用。而道即理也。则费隐之皆理者非耶。
费气隐理之说。亦在于语类。非专出于臆见。然终不如费隐皆理之说之为得。先儒已有定论。岂容他说耶。
 人心道心。似有界限云云。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8L 页
人心道心之辨。中庸序文。为千古断案。熟读原文。详看小注则可以得之矣。人心道心。自有界限之说。抑有所自来处耶。心只是一个心。只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故或生于形气。或原于性命。而有人心道心之别。方寸之间。何尝有彼疆此界之分乎。人心发时。道心固在于我。则不可谓无听命处也。道心为主之说。为人心发处设。道心发时。有何听命制命之可言乎。知其形气之发而以义理制之则是理发之道心者。良是良是。但以是专属于是非之心则不可。恻隐之心。下愚所不能无。见孺子入井。着脚手不得之时。谓之无道心则朱子说误耶。谓之微妙难见何伤也。道心杂出于人心之间者。朱子非说心之病也。人心道心。本无界限。人心顺理者。虽曰人心而才着顺理字。便是道心为主。谓之道心。何不可之有。观于朱子人心皆道心之训可见。将卒之喻得之矣。渊天冰火之说。只是形容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之状。何其求之过也。
答族弟子兴(景杰)
儿辈之来。承手滋。谨审伊来。棣履珍胜。慰浣何等。老从行年六旬。琴书有托。一乡多会。酌酒相贺。老年胜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9H 页
事。孰过于是。闻左右临别时光景。实非平日所望。此是世间常事。何苦效儿女子为也呵呵。虎也其冰家姑无乾净之期。留止溪堂。读书课业何妨也。夏间可与圣久为并辔计耶。
答子兴
险岁思想。益倍平时。炎热比酷。棣履珍重否。老从土木之役。尚今支离。苦悯不可说。儿辈兄弟。初拟过暑后归觐。而归意甚急。至于不可挽止。此时炎程。安得无不瑕之虑。周也虽时时试其制述。而所读未免不实。以其新接之故。多所阔略。势所固然。左右勿以此为例而益加教督。勿使浪过日月为望。其归可在生凉之后。其兄亦为并辔似好。
与子兴
儿辈来后。续有信息。谨审新春。棣履珍重。何等欣泻。老从幸无他病。而桂玉之愁。绝出常年。大是关心处。然此是一邑之通患。奈何奈何。周望之避礼就歉。虽甚悯然。为渠计则饥饱与共。为正当道理。无用枉费远虑为也。好笑好笑。近地又添菰葛。君辈往来之缘。益复不疏。尤可望也。
答子兴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9L 页
承手滋。审玆炎。令棣履珍重。欣泻实多。鄙处时气大肆。但山中乾净。可宽心也。周望诗传读毕。方欲读外传。待凉生后。课读经书为计耳。凤洲集区区用力。非敢歇后。而恐难以一人之见。恃作完书。幸与圣久烂熟商量。有所可否。则逐条往复。是为慎重之道也。德若其人可惜。实关门中厄运。惊愕何言。
寄骥儿
八月以后。苦俟汝来。而尚尔寂然。想是农务掣肘而然也。未审维夏。生庭棣履珍重。汝亦无𧏮。向来所读论语。已毕业否。今日来日。准拟向此之际。易致废课。望须着意读书。勿放过可也。吾前者所患。可谓快祛。而汝母以泄候。不无意外之虏。今则虽未去根。保无他虑耳。时应既已入去。其还似在近间。与之并辔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