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诗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5H 页
先考生忌有感得三篇。兼寄舍兄。
此日承欢昔几回。满堂春气酒樽开。成行鹤发家多老。无故鸰原席共陪。遽觉三霜容易过。翻伤六月又重来。况当杖屦曾临处。山色溪声倍助哀。
默坐穷山昼掩扉。悄然空望白云飞。无情日月如期至。献寿杯盘转眄非。当食便同曾氏枣。沾襟却异老莱衣。承依幸有临年母。叹息贫家菽水稀。
兀然终日日何长。顿觉箕裘旧业荒。强读案书非鲤对。忽看岩壁似尧墙。移家是岁甘栖壑。陪杖当时拟卜庄。感触同情应怵惕。竹筒聊复寄元方。
内院庵。次板上韵。(二首)
山行时正热。楼坐客忘还。曲曲千回水。苍苍四面山。吟诗惭白发。酌酒借朱颜。去去逾佳境。清阴绿树间。
内院深如锁。閒云日往还。小楼排早热。邻磬挂前山。竹杖非生客。岩屏尚旧颜。那分溪一曲。添置屋三间。
重阳夜坐
欲问登高处。天寒雨未收。孤灯无寐夜。丛菊故园秋。作客惊佳节。离亲愧远游。残书强似酒。展读得禁愁。
逐日行茶时
为官居众后。逐日不曾閒。役役常朝出。迟迟或夜还。徒劳趋禁闼。无望觐 威颜。弱水三千里。惟应在此间。
盆菊
黄花传别种。十月得春来。笑为惊霜叶。居同避地梅。天姿超品汇。人力费滋培。意似嫌流俗。重阳不肯开。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5L 页
送沈子顺
子顺昔访我。信宿不忍别。相思岁三改。秋早暑未歇。忽此梦寐外。珍重顾岩穴。握手问其故。发橐示图说。其师龙斋翁。经学信透彻。渊博贯古今。妙处在根窟。贫家见奇货。惊倒意恍惚。承命强不能。抽辞愧荒拙。骊驹鸣在途。山川复阻阔。勉哉重渊源。敬奉无坠绝。那将儿女情。临歧共悲咽。
狼山书堂。与诸长老同赋。
联翩华发及时游。长日如年火欲流。清话却忘三伏热。衰情还觉一生浮。那容俗物挠心界。只喜深杯到手头。寿域含恩同鼓腹。南山又祝十千秋。
挽雪南李上舍(鼎翊)
浊世清修节。我于公见之。儒宗称世德。温雅出天姿。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6H 页
桃李须华阀。桑蓬是素期。穷通有先定。才命不相宜。黄卷平生业。青衫晼晚时。南州高士老。北极剡书迟。岁月将周甲。膏肓不受医。家门梁木坏。乡里士林悲。我托忘年契。曾蒙倒廪披。何论联表戚。所贵在心知。未结分山约。徒劳隔水思。居然泉路远。无复细论诗。
挽郑蒙庵
立志持身迥出群。孜孜为学又多闻。百年诗礼双峰泽。咫尺林泉大老芬。端坐精神观白鼻。閒居事业草玄文。秋风为下存亡泪。不及门前受郢斤。
挽内舅芝岑柳公
花溪德望冠南州。记得童年负笈游。宅相我惭狮子画。家声公保冶人裘。辛勤玄草尘生箧。晼晚青衫雪满头。每向桑榆誇益壮。忽惊衰柳不胜秋。
挽任保宁(玉)
聪明才器盖超群。辛苦萤窗读典坟。黄甲功名惟在我。青丘天地不容君。才从郎署临湖邑。晚养沉痾老海濆。今日那堪知己泪。忘年促膝事如云。
挽权持平益谦(应范)
去年正月驲西飞。今岁新春旅榇归。浮世由来元是客。一生萧瑟可沾衣。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6L 页
风仪才调不如谁。当世公卿我见之。终古通穷无奈何。明时潦到正堪悲。
一卧江湖十二霜。 恩除柏府片时光。空将粉字题丹旐。未试平生铁石肠。
释褐还愁原宪贫。传家未毕尚平婚。早知经术终无用。宁把农书教子孙。
契重金兰不可忘。黄垆触目感偏长。汶亭最是伤心处。非复当年促膝场。
次崔景至(南复)陶窝韵
窝如垩室答劬劳。四尺封前一亩皋。梓匠技穷尊土德。松楹羽化见墙高。庭无杂物皆清客。樽有馀春即浊醪。乌几正当生白处。默观玆理翳然陶。
莱州途中
乱代长蛇穴。吾侪匹马行。开襟临大海。联袂踏层城。木道观形胜。沙场想战争。国殇千载愤。留作怒涛声。
重过云兴寺有感
巨刹曾千载。空堂今数间。荒台人倚杖。落日鸟归山。冷落三身座。苍茫八角盘。因思濠上老。文会此团栾。
挽鹤窝孙进士(国济)
瘦骨峥嵘气兀然。谁教怀宝老林泉。鸡川故宅青毡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7H 页
业。雁塔浮名白发年。穷士何曾书有粟。明时枉道野无贤。精华不与衣冠閟。须拾骊珠仔细传。
挽孙士珍(儒杰)
名家九世有遗风。栗里田园好个翁。道在无骄乡里服。何曾身处是非中。
琴瑟声长乐未央。佳孙孝子共扶将。天垂福履差悭寿。六十三年石火光。
年宜兄事亦忘年。几处逢场枕席联。来醉寿杯曾是月。那知数岁隔重泉。
挽李九甫(鼎牧)
九宝晦斋之子孙。典刑风流今尚存。君子泽深不计世。最推东方诗礼门。忆君弱冠头角露。有如奇笋抽竹园。可贺尊堂一玉树。肯比凡木百子繁。乃者献赋蓬莱殿。墨池飞出沧溟鲲。逸步初展天衢骏。盛年正似扶桑暾。君家先进已发迹。等是旧德贻后昆。闻道明年册 储嗣。进途且从 春坊论。可怜名花易飘转。忽被狂风吹一番。天上白玉已承召。箧中红纸空留痕。哀荣遽变须臾顷。祸福无端难究源。高堂二老气欲绝。日夜血泪如河翻。片时荣光趋庭鲤。万古遗恨断肠猿。独令孀妇守亲侧。岂能瞑目归九原。悲风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7L 页
飒飒吹丹旐。愁云引路昼欲昏。人生脩短类难必。欲问苍天天不言。言念我家赤虎厄。为君今日倍伤魂。悲辞哭君无可奈。还将好语慰烦冤。幸有二个丈夫子。长者成童未及婚。他时食报正在此。百世芳兰枝叶蕃。
奉和李久之(祥发)(并序)
   茶泉居士闻余有幽居之乐。寄示长篇。意致声色。高旷古雅。殆入山以后所未得也。但所以假借之者。失愚者本色。吾友忠信士。岂宜如此。抑相爱之心。有以蔽之也。窃寓刊名务实之意。寄语以副教居士。以为如何。
古有卢仝与马异。以名相求胶漆地。我谓神交不如此。但将意气为轩轾。气孚意合忘形骸。而况姓名安足记。茶泉居士我知之。问名不知知其志。见时不多不害知。贤兄愚弟亦一类。钝行疾足虽不同。同是马群驽与骥。爱我之深赠我言。琼琚不受尘埃累。幽居一朝生光辉。水增明丽山增翠。未曾目击以神解。吾友于诗有画意。所惜拟议或非伦。文章有时出于戏。岂其故欲发愚蒙。相告以实宜无秘。纵使读书拾糟粕。已落儒家第二义。安得挹彼烹茶水。注此渴涸空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8H 页
虚器。谢家有树非凡材。绳墨欲待良工肆。乌用勤苦担簦为。乃翁之腹五经笥。风流固为一代秀。得失应知千古事。欲慰相思犹识路。愿托庄周蝴蝶翅。我出无马君无车。追逐何时得联辔。
挽崔无名翁(柱泰)
暗室无名处士。白沙五世贤孙。诗书家有遗绪。孝友人无间言。分外功名富贵。閒中今古乾坤。安贫守道清范。已矣呜呼不谖。
我有膏肓痼疾。从公猥托幽栖。云霞东谷西谷。水石南溪北溪。行访明窗棐几。坐承白发青藜。回首已作陈迹。叵耐山空鸟啼。
挽樊岩蔡文肃公(济恭)
仪如乔岳俨垂绅。五十年间国有人。满地风波忘祸福。出天忠孝答君亲。丹心秉义昏衢日。黄发调元寿域春。想望群情嗟大耋。今如可作百其身。
挽霁岩崔丈
皎然风骨玉相如。琢出梅山立雪初。不问家中衣食计。长开案上圣贤书。迂谈寡合非今士。醉睡贻谟有旧庐。欲识精华留住处。箧中光怪动琼琚。
先人每与吐肝脾。我是当年侍侧儿。孤露承颜常起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8L 页
感。九原回首不胜悲。溪窗宝墨翻成昔。秋社清樽只有期。枫菊知时人事异。绝弦心绪欲无诗。
和赠孙叔瞻(以鲁)
   暂奉之馀。得承惠赠。稍慰名亭会中少一之叹。但满纸琼琚。令人眩晃。未免有以多困人之意。病翁何能尔耶。可贺其老健也。自顾以子固之短。仓卒奉谢。仅得其一。或可见恕耶。
逸韵惊人意气豪。肯将颜面许相遭。旧家早仰多珠树。片脔今堪识鼎牢。昨日披帷慰玄晏。他时寻梦胜张高。含情欲谢琼琚赠。僻陋还惭似郐曹。
挽药南李公(宪洛)
多士乡中最俊英。芹宫游学早驰声。牛刀试手才猷著。鹤禁通班地望清。寿域方承鞶带锡。帝乡催报玉楼成。追思往昔增悲怆。珍重先君惠好情。
正宗大王因山时挽(代人制○九首○庚申)
恭惟 英庙燕谟存。堂搆重光属 圣孙。无党无偏承建极。惟精惟一体澄源。万年社稷规模远。三代君师道德尊。只字形容 陵有号。 宸襟默契大哉元。
豁达渊衷晦养多。虞皇浚哲较如何。潜居震邸深如海。总揽乾纲决若河。穆穆春台开四闼。煌煌金镜照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9H 页
群魔。风雷雨露无非教。一气陶镕自太和。
风树含哀四十春。格天纯孝动臣邻。金縢出世幽光显。玉牒扬徽 圣慕伸。义揭日星元老协。感缠霜露 寿宫新。年年 辇路迟迟意。仰质于昭陟降神。
宵旰求治不暂閒。忧民一念若恫瘝。八荒纳纳庭衢内。万姓熙熙衽席间。幽枉毕伸铭朽骨。疲癃咸戴耸欢颜。人心胜似金城固。绥我邦家措泰山。
万务关心日有程。照书宫烛又深更。 宸章发越尧文焕。异说消磨孔道明。义理毫分资教化。思皇辈出荷生成。彬彬礼乐于斯盛。野咏林谣颂太平。
群生何以答神功。华祝方腾寿域中。比拟文龄才过半。惊闻轩驭奄升空。黔黎有泪号山谷。臣子无辞慰 殿宫。殂落当年如丧痛。难忘厚泽古今同。
拭目今春睹缛仪。宗祊共贺万年基。才膺汉邸重轮庆。遽值滕庐五月时。 列祖相传艰大业。 冲龄尤著圣神姿。 东朝更有宣仁圣。神化无疆普率推。
遍照穷崖日月临。贱臣无似备蓍簪。徒观世德 恩除滥。俯记生年 圣感深。未报涓埃宜死罪。欲资蜉蚁只愚忱。穷天极地悠悠恨。更复何生奉玉音。
秘阁清秋节。光临黼座幽。日移三昼接。云近列仙留。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9L 页
衣彩前星舞。祈黄大斗酬。天休应保锡。光借一堂游。
挽崔君天(柱一)
忆曾绿阴芳草节。见公骑马寻岩穴。海岳之游四老同。脚下一泓千嵽嵲。即今天寒木落时。风马何方去飘忽。茫茫有去无回期。六十六年风烛灭。善人云亡士友悲。况我金兰交契切。同庚先谊既郑重。十年兄弟荷提挈。一月不见使心忧。今此重逢无岁月。起公不得怨青山。埋却人间好风骨。
霜台直中(三首)
忽尔逢秋百虑新。孤灯夜夜照愁人。明时未效丝毫力。冷署还栖病瘦身。客梦易惊虫似诉。家书不至鹊遭嗔。适当 圣主攀和际。不敢归宁白发亲。
乡关迢递白云飞。惭愧尘埃未拂衣。獬豸风棱虚带职。山林天性只思归。一身仅窃明时谷。八口堪怜乐岁饥。寒草萋萋心独苦。不知何日报春晖。
殿中是何官。不去诚愚騃。微踪似海凫。巽性惭冠豸。况复对朝镜。鬓霜看渐骇。鲇鱼进多苦。退步宁学蟹。幽栖胜寒司。茅屋不妨矮。思家悄无寐。夜深衣乃解。短烛灭难继。残书读还罢。何如故园夜。山月不烦买。扑扑满衣尘。欲向秋风摆。跳过名利关。此心方脱洒。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0H 页
安贫与知命。达人留模楷。
挽李戚(箕范)
斯世清寒士。吾侪倜傥人。读书资日用。应物见天真。怀宝空朝楚。居家类在陈。平生操守意。山下有霜筠。
种葵
种葵不数寸。已能知向日。吾人亦如此。忠孝本天质。
读白乐天上阳白发人歌
德色兼全古几何。从来伐国甚干戈。上阳白发唐家幸。一个杨妃已是多。
叹衰
世间万事苦难期。蓬矢初心渐觉痴。案上工夫无了日。鬓边光景异前时。非才每恐徒然死。未老翻惊甚矣衰。一片方塘澄不皱。要须善保本然姿。
古断石
小刹高悬绝顶东。翠屏红叶趣无穷。掷盘断石何须问。事在吾师不语中。
与葛谷孙丈(凤杰)及诸长老。登朱砂山拈韵。
超然高坐得遐观。为有攀跻寸进难。石耸星台知斗宿。地穷云海觉天宽。共搔秋发悲垂白。欲问仙砂学鍊丹。西北群峰堪极目。路迷何处指长安。
重过枕流亭
再赏名区胜。回思十六年。荒台长寂寞。流水自潺湲。落帽黄花后。含杯古木前。徘徊感往躅。吾发又皤然。
过朴芦溪遗墟
穿入藤萝间。寻至绝壁下。指点幽人居。废砌馀古瓦。岩屏窈以深。㶁㶁闻泉泻。一室无馀地。正宜独守者。莫嫌人世远。所贵知我寡。
大贤洞龙湫宴坐
石榻净如扫。端坐水流处。莫谈尘世事。且听潺湲语。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0L 页
与小峰李公子衡(宪铨)游千圣山。到内院呼韵。
乱峡交牙势若连。穿来别是洞中天。庵依绝巘云应宿。路转危崖马不前。众树围墙添邃密。层岩当户觉高坚。满山风雪慇勤意。只取冥栖岂爱禅。
又呼韵
熹微一径劈荆榛。突兀孤庵小水滨。山解隔尘行复远。岩如披画见逾新。遮障不必烦墙壁。呵禁应须有鬼神。借宿维摩方丈室。蓬莱何用觅仙真。
憩圆寂庵
山为禅居面面回。危峰层嶂不曾颓。潺湲水劈岩间落。缥缈窗临木末开。谁向穷崖求隐遁。不妨佳境属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1H 页
如来。蒲团容我跏趺坐。分付羸僮且莫催。
憩成佛庵。观金水窟。
攀跻绝磴费幽寻。俯瞰人烟恐未深。古佛荒凉岩作屋。化翁灵怪水生金。危颠正得擎天势。高处偏怀出世心。安得消除尘累尽。此间清坐送光阴。
暮到西庵
鹤国前尘指旧墟。萧条惟见觉皇居。山容寂寞荒台晚。佛力消磨法殿馀。古壑幽篁含雪冷。夕阳残磬入云疏。岩屏不逐桑田变。一似鸿濛剖判初。
宿金凤庵
登登渐觉众峰低。俯压深山万丈溪。绝顶攀天盈几尺。半空开户接层霓。银蟾解助良宵话。金凤难徵怪穴栖。明日仙凡还异路。古松东向水流西。
出山口呼。次小峰韵。
怪石奇峰冠峤南。百千殊状不胜谈。非关法界沾花雨。欲借名区寄草庵。窟似金堂怜静僻。泉如琼液爱香甘。拟将仙境逢人诧。未必神山只有三。
暮过勺挂。次小峰韵。
此地多经蜡屐游。苍茫遗迹说仙俦。沙埋凿凿嫌全露。冰锁淙淙欲不流。造物为谁工琢镂。高人从古管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1L 页
清幽。山林不妨人烟近。洗耳何须学许由。
宿鸣村。次小峰韵赠金悦卿。
白首相逢地。论诗咏鸟鸣。闭门怜独善。投辖见真情。文雅知名士。襟期异姓兄。团圆有今夜。灯火照深更。
白龙潭立石
水啮风磨阅几年。根通龙窟势弥坚。奇形自拔傍无地。直节高撑上有天。仰视只宜当面拜。偶来谁敢枕头眠。回思我友疑兄弟。偃謇如君在屋前。
宿曲渊。次观逝亭韵。
万古先师见理精。亭因川上得嘉名。无形妙在乾枢斡。一串机观坎象生。物解长流归大壑。人多自画废前程。工夫易断光阴逝。衰白还深感慨情。
过盘龟。次板上韵。
用意天工设此奇。欲人藏迹得如龟。飞泉戛戛成鸣玉。危石层层学累棋。借问云山谁主者。自怜尘世少閒时。名区物色频经赏。宴坐从容出每迟。
宿玉莲庵
尽日缘溪直溯源。水声胜与俗人言。莲花叠出藏仙窟。竹杖重来识洞门。僧舍青灯烦虑尽。人家白酒古风存。玆游快适因殊胜。可谢乾坤造化恩。
从乌川问河回路
远志山回万叠峰。欲寻真境路横纵。田翁为我停犁语。遥指南冈一片松。
留乾地洞。示从游诸君。
山拥茅庐西复东。小窗开处展屏风。春光烂熳清明后。文话从容静僻中。短发欺人浑欲白。韶颜为汝岂长红。箕裘世业传诗礼。须趁芳年勉着功。
宿玉莲寺
云归西岫已无端。花满前林欲向残。最爱凤凰楼下水。明朝立马更凭栏。
谒李同枢(澄大)丈。退赋四韵奉赠东轩。(时李公益运。陪其大人公莅府。)
谪吏飘然不俗姿。高堂鹤发羽人仪。尺天 恩重分忧日。寸草心明奉檄时。䌽舞岂愁庚子鵩。泥涂堪愧甲辰雌。自怜亲老生涯薄。礼岁寒厨不免饥。
登水营南山
南游意不尽。长啸海山头。左挹孤云迹。前临对马州。壮心空望远。衰鬓已惊秋。欲挽沧波洗。龙蛇万古羞。
欲见没云,海云之胜而未果。宿东莱。府伯尹公(弼秉)求诗。得四韵奉呈。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2L 页
万里扶桑指顾间。使君端坐镇南蛮。长鲸海阔波涛静。朱鸟门开簿牒閒。雄府官厨清似水。明时人望重如山。欲将懿范誇名胜。不必云台费往还。
挽小峰李公子衡
念我童年入学时。我年八岁公十八。长幼贤愚虽不同。蹑后追尘被磨刮。隔墙相呼既比邻。负笈同行或寺刹。我窃浮名终见弃。公怀至宝频遭刖。区区得失岂有辨。托身林园俱白发。孔岩新筑近溪庄。负山临野势轩豁。分花送柳助经营。柳才生枝花未发。叹息人生七十稀。不及三年天遽夺。惟有残僧守旧庐。落日孤烟横一秣。黄垆千载感怀长。每过岩前意忉怛。
挽俛庵李稚春(㙖)
莫道穷居异达施。布衣犹自姓名垂。等閒钟鼎还无味。珍重琅玕永有辞。两翼工夫依古圣。一生擩染赖家师。自惭离索徒相望。岁暮悲吟殄瘁诗。
挽云深亭曹丈(采臣)
闻道明时访宿儒。高踪深锁碧山隅。居依栗里无心物。屋象濂溪一圈图。玄草今徵稽古业。青毡曾喜过庭趋。冥途莫洒西河泪。地下修文德不孤。
挽赵月下(运道)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3H 页
百年丘壑乐幽贞。模范南中有老成。满室埙篪皆玉友。过庭诗礼胜金籯。潜心学未需当世。提耳功犹及后生。洒落襟怀何处见。月山依旧月空明。
挽柳东岩(长源)
南士相看涕满襟。飘飘仙驭厌尘凡。百年稽古书千卷。四礼加工草一函。道在埙篪俱哲匠。家传衣钵又贤咸。良才不入 君王梦。可惜东岩异傅岩。
挽柳上舍(川休)
半世知名盖一倾。风仪萧洒逼人清。居家早已闻诗礼。称善端宜本父兄。璧水探莲才发迹。蓝田种玉更蜚声。可怜荐被辰年厄。鸡骨床前恨不平。
挽金校理公叔
名家丹桂成林处。士望推君第一流。自是簪缨传世德。端宜黼黻焕皇猷。才承 顾问趋金殿。遽把文章记玉楼。柏悦馀情歌薤露。绵鸡欲奠路悠悠。
挽赵进士
怀宝沈沦洛水湄。穷居行义尚人知。寒天白屋贫非病。贤父青毡礼与诗。草草科名怜暮齿。轩轩古气见脩眉。驿亭残烛今犹记。岂意因成永别离。
挽崔君常(宗燮○三绝)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3L 页
借问居今世。得见古人否。古人知是君。天性自忠厚。
真心吾所爱。衰老益相亲。今岁多文会。伤心少一人。
谢氏多珠树。先看第二枝。如何仁寿啬。不及报春时。
阳村雨夜。和竹篱韵。(二首)
湖海睽离后。阳坡夜似年。无成俱濩落。临老此夤缘。举翼欣披隼。怀风久听蝉。烦君模盛会。声画胜龙眠。
山泽容豪士。文章空尔为。霜铓埋古狱。云翼失天池。刻楮心良苦。屠龙计太痴。颠狂是同病。衰晚欲寻医。
岭南楼会席。拈韵得楼字。
大岭之南此一楼。登临回忆少年游。当前野势苍苍远。依旧江光滚滚流。满座相怜双鬓改。凭轩更觉一身浮。衔杯欲谢慇勤意。无限凝川醉后秋。
鳌渊亭拈韵得心字
信步相携缓缓寻。江山物色八年今。径穿危磴门逾迥。松过飞檐境更深。胜友论文频促膝。先贤留泽倍澄心。钓鳌壮志商量得。为溯高风眺碧浔。
七滩亭夜话。得閒字。
旷世怀风若可攀。鳌翁曾此破天悭。尚留麝草林园里。应见羊裘伯仲间。碧瓦漾流看肯搆。白云栖壑挹馀閒。名区自幸非生客。鱼鸟相亲似识颜。
柏谷斋得源字
古柏根深叶正繁。长川流处见灵源。黄骊旧德圭璋积。丹碧新宫俎豆尊。特地怀贤遥执袂。礼堂携友共开樽。喜添青士成三益。岁暮幽怀欲与言。
三浪月夜得晴字
天为幽人剩借晴。山容江气十分清。参差市井连檐影。断续渔商鼓枻声。近水楼台宜夜坐。满盘鱼稻及秋成。好是人生行乐处。到头荣辱不须惊。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4H 页
黄山途中
并辔缘江下。江流意与长。丝麻容菅蒯。沟木愧青黄。赏物分秋兴。开襟共晚凉。爱君云锦织。澄练助辉光。
金井山城
中藏万马势雄深。牖户绸缪迨未阴。善守规模因地险。无形城郭在人心。重溟绕似汤池凿。列嶂森如剑戟临。百尺谯楼堪坐镇。使君横槊动清吟。
双碧楼。次宜春倅楼字韵。
兴发江湖处处秋。暂时登眺亦清游。使君携酒添三益。毕老留诗重一楼。败栋可怜经雨湿。飞檐犹欲入云浮。高明胜具关为政。作记何人似柳州。
通度寺。与竹篱,蒙叟共步。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4L 页
来往居然白发翁。青山识面古今同。欲添茅屋岩台侧。几濯尘缨水石中。万壑烟霞元窈窕。千年楼阁尚玲珑。藏修游息宜吾党。堪叹瞿昙道在东。
鸥江书院。次竹篱韵。
极目汀洲霁景鲜。蒹葭杨柳共苍然。楼高二水三山上。海阔孤云独鸟边。侵座夕阳连远树。满襟秋气亘长天。昔年盛事誇张处。今日君诗胜管弦。
次竹篱月城韵
大树君家世。荒墟指点间。金鸡但黄叶。霜骨尚青山。城应盈虚数。基观刱守艰。兴亡千古地。不必作愁颜。
止渊雨中。与竹篱,蒙叟共步。
携朋勤苦度千峰。山舍黄粱有夜舂。微雨如期留好客。细君领意不愁容。穷居别味鱼兼药。岁暮幽怀菊与松。知己相看增气色。等间流辈罕过从。
次竹篱,蒙叟题止渊壁上韵。
邈邈君家竹里。幽幽我屋岩间。难分此时此夜。遮莫千山万山。
次赠孙大瞻(星度)
古木苍苍峡口。秋花的的篱间。喜色看君眉睫。幽居接我云山。
东江书院。次竹篱,雪坡韵。
西风吹鬓岁将阑。且与亲朋共倚栏。枫叶照颜浑似醉。酒杯到手莫教宽。百年俎豆须知敬。九月江山最好看。节近重阳仍望远。浮生逢着即成欢。
与竹篱步韵赠雪坡
同登蒋家亭。俯临兄江渚。江水如有意。滚滚东流去。吾徒欲安归。欲问乘桴处。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5H 页
玉山书院逢重阳日。与李公亮(鼎寅),李惧庵性安(树仁),雪坡,竹篱,蒙叟步韵。
叫群霜雁正随阳。吾辈联翩亦一行。江海骋怀从佚宕。林泉发兴转清凉。名区举国抠衣地。佳节千秋落帽场。满座风流皆待酒。此时吾不愿醒狂。
风咏亭月夜。与雪坡,竹篱,蒙叟共步得亭字。
茱萸看罢使君亭。汶上黄花眼更青。九月重阳宜日日。百年双鬓各星星。人生聚散风吹叶。罗代兴亡鸟过汀。明日南云颜色远。神交从古贵忘形。
是庵任公墓道立石韵
敬仰高风慨后辰。追思先谊挹雷陈。交游在在当时杰。梦寐嘐嘐太古人。好把涧松看志节。尚留宰木贯冬春。道尊不妨官资下。信笔垂光石面新。
赠杏亭李(之翰)
忽地何来瘦鹤形。芝兰入室觉生馨。逢场恨晚头俱白。词律惊人眼更青。慷慨声从燕赵市。峥嵘气射斗牛星。乘閒欲写慇勤意。芳草成茵绕杏亭。
挽李参判(宪默)
晦翁家世世无如。载道经文满腹储。壮岁功名观上国。清朝冠冕领中书。添筹望八休官后。种玉成三积善馀。耆社风流期晚节。德星先落斗南墟。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5L 页
次晚翠轩重修韵(庚戌)
吾祖遗芬有此轩。百年堂构赖人存。但令顾义能无忝。不必贻谟别有言。傲雪形容心可托。同根枝叶谊深敦。庭前乔木长依旧。馀荫无穷积善门。
挽三从兄(景极)
铁面长头气又充。吾宗仁寿最期公。家联五璧堪称乐。手弄双珠不患穷。去岁青眸如昨日。古园黄菊又秋风。客窗惊罢龙蛇梦。五十光阴逝水中。
尹而得(秉颐)闻喜宴。次座上韵。
碧玉双翻千里驹。著鞭从此取长途。尊堂此庆应先后。谁把千金博二珠。
挽盘溪李同知(潚)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6H 页
十五升堂仰德仪。温然其气蔼然眉。忘年雅谑相为友。脱俗清标即是师。昔岁匆匆成永别。前尘历历费追思。膏肓泉石怜同病。却忆盘溪奉袂时。
挽太乙申丈(国宾)
呜呼太乙翁。今世岂易得。松溪溯本源。诗礼传旧德。家政在孝友。馀事是翰墨。少小主斯盟。声誉倾南国。高才寡俦侣。奇文有典则。使之达而施。黼黻宜润己。徒劳三献君。至宝无人识。一名在暮年。不足慰屈抑。盖公于文章。到老尤肆力。时人莫之追。汗流如籍湜。安得剞劂手。广布垂千亿。自我托姻娅。累侍门屏侧。时忘老少分。谈论倾悃愊。会少别日多。将心寄相忆。今焉隔厚夜。回首增悱恻。酸声纵如诉。泉路奈暝黑。
挽曹兵使(学臣)
东方诗礼门。世称岭南曹。桑弧有素期。文墨何常操。桓桓干城姿。不肯守蓬蒿。气凌千丈虹。手试百斤刀。知臣莫如君。 两朝垂恩褒。致之金貂列。西南拥节旄。未尝干时宰。是见持身高。本色盖儒雅。 盛代仗戎韬。将星忽无光。天地悭英豪。萧萧长安雪。宝马鸣寒槽。衣冠返故山。往来馀神尻。飞轮逐长风。吹动万里涛。
从吾亭。忆崔处士(致德)
山居居士旧闻名。每到遗墟辄感情。插架诗书馀活计。满塘松竹尚风声。鹪林自得渔樵乐。楸陇无穷展拜诚。可惜清芬今寂寞。秪看萝月照分明。
回甲设小酌。次李望道(鼎俨)韵。(是日自海乡率骥儿来。)
真率之游寂寞滨。山蔬当肉岂忧贫。泥涂岁月回初度。野老杯盘乐盛辰。一室琴书将有主。百年迂拙竟何人。从玆馀日惟天听。延寿何须咽玉津。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6L 页
挽陈士浚(景锡)
昔君总角日。负笈从我游。我以一日长。弟畜意绸缪。书堂共栖托。僧舍又淹留。聚散苦无常。忽焉三十秋。去年絷君驹。携手云林幽。岁岁溪堂会。相期拭青眸。枯木日就朽。理当贻君忧。那知未五十。朝露已先遒。数岁侨居地。魂魄正夷犹。孝子知君意。于此卜新丘。欲伸临圹情。老病不自由。强题相绋诗。歔欷扫白头。
挽李上舍晦伯(鼎五)
乔木留阴洛水湾。家传清福有馀閒。浮名草草胶庠籍。先烈煌煌剑履班。每谓恩波归世胄。翻惊朝露坠霞山。一场倾盖嗟无及。谊在张高梦寐间。
挽金悦卿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7H 页
少小追随赖依麻。知君如玉也无瑕。一乡白屋仁人粟。三世青毡孝子家。特地林园无不足。浮云钟鼎亦何加。天公锡福差悭寿。才到稀年岁在蛇。
挽权同枢(昌益)
向者仁良里。留连奉德音。居然三岁换。已矣九原深。地阀先贤后。天真太古心。龙门嗟晼晚。萤案费光阴。官拙头添雪。年高顶有金。才看卿月照。还嗟寿星沉。剥落灵光殿。凄凉薤露吟。传家有贤子。门户慰来今。
挽赵恭甫(友愿)
我昔惊看睟面仪。德源非但出天资。知君必有抠衣处。弟子先生不问知。
君子之穷只听天。他乡白屋更堪怜。清羸四体如无骨。谁识胸中气浩然。
天于仁者惜光阴。处顺应须不动心。遥想青山封马鬣。门人相对泪沾襟。
庚午元日立春也。是日雪。与二三同志。守岁溪堂。次朱子立春大雪韵。
雅咏上天同。卫歌北风凉。盐虎欲怒吼。粉蝶争飞扬。东君布令初。白帝尚誇彊。纷纷塞天地。委积迷陵冈。此时倘孤卧。我怀安所将。幸有同志人。携手共彷徨。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7L 页
溪鱼并游泳。林鸟联翱翔。衰年难为别。君亦须眉苍。还愁莫逆心。化作相思肠。且停骊驹词。沉吟伐木章。那将山外事。枉费閒思量。努力耐岁寒。此意不可忘。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诗
  
挽李参判(鼎揆)
种德先生宅。高秀八叶苗。邓林丛茂处。宝树最多条。早采昆山玉。仍通洛水桥。始终皆盛世。知遇实 先朝。虚席频承 宠。挥旌几见招。 圣明贵多质。乡党服无骄。不变青衿态。全忘紫绶腰。愚蒙犹末契。时节或相邀。谈笑思前岁。留连历数宵。良辰攀杖几。平地见松乔。欲作灵光赋。还成薤露谣。天昏卿月落。风冷彩云消。冠屦归冥漠。精神入泬寥。也应陪 圣考。陟降在层霄。
宿玉山村舍。苦蝎不成寐。
受制微虫失睡乡。几回推枕起彷徨。临衰每叹光阴短。到此翻愁夏夜长。
重阳。与暗翁及诸长老奉话。
龙山一落帽。今日管风流。白屋无佳节。黄花自暮秋。杯盘还俗事。谈笑是清游。懒作登高兴。衰情感岁遒。
次竹篱韵
忽遇十年面。相迎疑信间。时清逢九月。海近说三山。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8H 页
叙话峥嵘久。忘疲道路艰。拭青仍旧客。垂白换新颜。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辞司谏院正言疏
伏以臣人器凡鄙。才识浅短。少习雕虫。从事公车。 先朝初载。滥窃科第。备位微末。已试无验。量己揣分。甘守丘壑。枯木冷灰。生意都尽。年踰六旬。惟死是俟。伏惟 圣恩天大。无所不包。如臣疏贱。亦与陶甄。薇垣新 命。忽下于梦寐之外。臣且惊且感。不知所措。欲固守私分则恐孤曲成之 恩。欲趋走 召命则有乖量入之义。二者之间。商量甚熟。忘己冒进而玷辱名器。贻累 圣代则孤 恩之罪。莫大于此。臣安得不呼诉乞免于 天地父母之前乎。臣少多疾病。老而益甚。精神尽耗。形壳仅存。望秋蒲柳。势难久全。虽使臣粗有寸长可取。以若垂死之状。固无望于陈力就列矣。况其空疏实状。适足以辱 朝廷羞搢绅乎。惟 天地父母。察臣不称之实。解臣非分之职。则公私俱便。而臣得以安意就尽于沟壑。抑臣区区愚忱。窃以为 殿下既不知臣不肖而导之使言。臣惟以辞逊为义而默无一言则是负 殿下也。臣非敢以 清朝言事之官自处。而窃自附于漆室嫠妇。敢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8L 页
陈狂瞽之言。伏乞 圣照。臣闻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盖心者一身之主宰。人主一心者。朝廷百官万民四方之本也。臣伏闻 殿下专精于致知格物之学。锐意于修己治人之术。日开经筵。讲求至道。宜其上行下效。如影随形。而臣窃观近日人心世道。何其相反之甚也。臣老于田野。不知朝廷之为何如。而观于监司守令百官可知也。以言乎万民则不堪困苦。廉耻都丧。以言乎四方则大同小异。风俗日败。至于士者国之元气。而 列圣培养之效。扫地无馀。科举者国家进人之门。而为士者百计钻隙。有司者一辙循私。其者视科第为私垄断。恣意卖买。满万乃已。远近喧传。昭不可掩。而刑罚未及。爵禄自如。有以科弊为言者则 殿下置之于无可奈何之地。实非所望于 圣明之世也。惟此一事。不能无惑。而伏睹 殿下于庶政施措之际。多优游因循之意。少奋发振作之举。如此则无怪乎朝廷百官万民四方之不正。而臣愚死罪窃以为 殿下正心工夫。有所未尽而然也。抑臣之私忧过计。窃以为为一身之主宰者。于一身之痛痒利害。无所不关。为一国之主宰者。于一国之休戚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9H 页
得失。无所不统。而今 殿下所以御万几者。或近于一羽之不用力。臣窃慨然。今闾巷匹夫有百金之产者。劳心费力。惟恐或失。不敢荒宁然后。能保其产。惟 殿下有堂堂千乘之富。皇天之所付畀者何如。 祖宗之所投遗者何如。亿兆之所仰戴者何如。而 殿下所以处此者。其智反出于闾巷匹夫之下。贾生所谓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不幸而近之矣。今耳闻目击之可陈弊瘼。指不胜屈。而未暇及焉。所急者。古人所谓惟先格王正厥事之义。故不知 严威之可畏而妄效其愚。伏愿 殿下勿以人废言。以言则虽狂夫而择焉。以人则察不肖而去之。纳臣之愚。削臣之职。则 国家幸甚。私分幸甚。
请四先生升庑疏(代道儒制)
伏以崇奖儒贤。帝王之盛节。从祀圣庑。俎豆之至荣。非苟以荣其人也。诚以其人道之所在。而道者人之所以为人。国之所以为国。故致崇报以尊斯道。而后学于是乎矜式。人才于是乎作成。然则贤而得与于斯者。非其人之幸。乃世道之幸。而或于大贤有所未遑。则岂非 国家之欠典也。臣等窃惟自古大贤之生。疏数不齐。运气所推。教化所渐。时无古今。地无内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9L 页
外。历汉唐而蔚兴于宋代。举天下而辈出于本朝。实我 列圣培养之力。而大岭以南。号称府库。庑食诸贤。多出其中。继作之盛。指不胜屈。而五贤以后。特然为泰山北斗者。先正文忠公臣金诚一,文忠公臣柳成龙,文穆公臣郑逑,文康公臣张显光四人是已。恭惟 主上殿下。继述 先朝。重道尊儒。眷顾南服。屡加奖叹。寤寐之思。旷世之感。未必不在于四先正。则臣等请举其学问道德之实。为 殿下陈之。伏乞少宽狂妄之诛。留神采纳焉。臣等谨按金诚一。即先正臣文纯公李滉门人也。气质刚方。见识超迈。早登法门。直透道域。其言曰无才不妨为君子。有才不免为小人云者。排功利明道义。其功似不在董仲舒下。以毋自欺三字。为终身佩服之符。而壁立之操。夷险不易。为臣尽言。直声震朝。奉使守正。桀虏畏义。正曾子所谓临大节不可夺之君子。而置之孔门。岂不足以希升堂之列。特以时值艰虞。身不自由。毕命于戎马之间。故论者不知君子之道德事业。元无二致。而或以一节评断则岂不谬哉。知人固不易。颜子之贤。不免为块然自守底人。而程朱以后。地位大定。诚一虽不见知于流俗。实有所受于先师矣。李滉尝历叙尧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0H 页
舜以来道统渊源。作为屏铭。手写以寄。此及门诸贤之所未得而诚一得之则岂非师门之衣钵也。柳成龙以端正之姿。兼颖悟之识。四岁读书。六岁读大学。弱冠抠衣李滉之门。滉惊曰此人天所生也。授以近思录等书。其学既成。体立用行。登经筵而格君心则开陈义理。剖析精微。一时推为讲官第一。进中国而论道学则有以为间气钟人。丕继道统。若在孔门七十子。其人中朝具眼。岂无所见而妄以道统之重。轻许外国之人哉。 宣庙大贤之褒。可谓知臣莫如。而赐祭文中渊源仁义之云。推许至重。特其再造勋业。辉映宇宙。道德之光。为其所掩。而臣等窃以为勋业虽大。不过成龙之粗迹。而成龙之所以大。不在是也。从师之初。已有先立。卫道之功。尤在于辟异端。当时有王守仁者祖述象山。怀襄天下。其害有甚于昏垫。而成龙片言劈破于观周之日。正论是弘。有辞天下。而又有诗若序。摘发真赃。驱逐如龙蛇虎豹。臣等窃以为孟子辟杨墨。韩子辟佛老。朱子辟象山。成龙辟阳明。其功一也。故左议政臣李廷龟称之以经术醇儒。故领议政臣沈喜寿许之以渊源嫡传。可谓知成龙矣。郑逑天资豪迈。志气远大。十岁志学。发愤读书。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0L 页
游学四方。以求道要。盖以先正臣文敬公金宏弼之外孙。型范有自。渊源直接。而单传密付之妙。尤在于李滉也。林下养道。造诣益深。声光所播。弓旌鼎至。间或膺 命。厥有猷为。旬宣字牧。乃其馀事。而凡所施设。必挽三代。及登 筵席。启沃为大。天德王道。只在谨独之对。要言不烦。贯彻天人。当彝伦斁绝之时。少忤时议。祸败立至。而全恩之疏。尽孝之章。辞气直截。无所回避。可见其不顾死生。惟义是徇。而扶植纲常。撑拄宇宙。其功甚大。率立朝之日少。在野之日多。以继往开来为己任。故抠衣之士。千里云集。陶山之后。于斯为盛。世所谓大人先生。多出其门。其嘉惠后学之功则洙泗言仁录。示圣门求仁之方。治乱辑要。揭国家求治之鉴。心经发挥。明千古圣贤之心学。五先生礼说,家礼补注集览,五服沿革图等书。著日用人事之仪则。东方礼学。于是大备。而其学之全体大用。可以俟百世而无疑矣。张显光博达之学。利物之仁。深厚之德。而十八岁作宇宙要括帖。题其末曰能做天下第一事业。方为天下第一人物。其规模范围之大如此。早岁游郑逑之门。质问讲磨。益究精微。逑答人问曰他日为我师者此人也。柳成龙见而敬之曰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1H 页
异日为名世大儒。主盟斯道。其为两贤所期许如此。而闇然之章。自不得掩。年甫弱冠。已登剡章。 宣庙晚年。或出或处。昏朝除命。牢卧不膺。 改玉以后。际遇昭融。特设国子司业。处以师儒之任。七徵乃起。五登筵席。口对则有大机轴大本源等说。疏陈则有建极体易三不忘等说。精神力量。感动人主。惟 圣知人。 批旨隆重。若书绅服膺之 教。盖不以臣待之也。显光之贤。不可以节义论断。而 神宗皇帝之升遐也。曰东土之民。父父子子。得有今日。 圣天子恩也。为位痛哭。丙子之变。手足易位。乃永辞先垄。入永阳之立岩。岩在东海上。改其名曰卓立。以寓蹈海之意。因以不返。其义岂不凛然神竦于百世之下乎。然而论断其贤。则不过曰道德博闻。渊源流通而已。议谥之臣。其知显光矣。在国为蓍龟。在人为规矩。讲学之徒。依归薰炙。名贤多出。为世黼黻。所著书有易学图说,图书发挥,易卦总说,经纬说,晚学要会,宇宙说。皆有功于斯文而指南乎后学矣。惟此四先正之道德文章。学问事业。为先贤之所称。在惇史而可徵者甚多。而猥屑是惧。不敢殚竭。略举其大者。臣等窃伏惟念道统之名。至严至重。名贤硕儒。何代无之。而得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1L 页
与于此者寡矣。盖群圣之道。集大成于孔子。诸儒之学。集大成于朱子。东方之学。集大成于李滉。而李滉以是传之金诚一,柳成龙,郑逑。若张显光则得之私淑。而金诚一,柳成龙受任危时。无暇于著述。郑逑,张显光殁世荒野。专力于研赜。故斯文事业。有显晦之殊。正所谓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而接夫道统之传则一也。臣等所谓道之所在者。即此四先正。而国家崇奖。可谓备至。尚于圣庑。未免欠典。识者慨然。昔在 先朝。馆儒先唱。八路齐声。以郑逑张显光为请。至承钦尚之 批。所恨者如朱子所记景行堂故事有遗二之叹。而出于事势之偶然。实非取舍于其间也。臣等窃惟从祀之典虽重。重在于其人。不在于其数之多寡。苟其取舍称停。则寡不为缺多不为滥。故最寡者于唐得一人。最多者于宋得十二人。而 本朝五贤。一日从祀。宋代六贤。同时升配。不嫌其多。则顾其人道学之如何。而又何多寡之可计哉。臣等窃以为此四人。皆合于从享。而无愧于五贤。有光于两庑。盖秉彝好德之心。大同至公之论。而非敢有一毫阿好之意于天地父母之前也。伏惟 圣学高明。如日照物。如不信臣等之言。则四人之声光虽远。其迹不
痴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2H 页
磨。其书不朽。 殿下于万几之暇。试取而览观焉。则必有犁然而心会者矣。臣等苟不伏妄言之诛。则四人者不为多而益以彰 圣朝之多贤。岂不休且盛哉。臣等伏读 先朝下批曰从祀重典也。不可容易轻议。 圣人慎重大事之意。固当如是。历代帝王本朝 祖宗。于此事始虽持重。卒循公议。臣等有以知 先朝圣意之有在。而不以四先正并请者。窃不胜既往难追之恨也。伏乞 圣明念道统之有自来。察公议之不可遏。特以先正臣金诚一,柳成龙,郑逑,张显光四人从祀圣庑。以为后学矜式人才作成之地。则斯文幸甚。 国家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