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泉集卷之三
华泉集卷之三 第 x 页
华泉集卷之三
 疏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1H 页
辞右副承旨疏
伏以臣本以庸姿。进由荫涂。辊到大夫之列。滥厕侍从之末。银台 除旨。前后凡十数遭。臣感激洪私。未尝有辞巽之举者。直以臣贱分之所不敢出也。向臣受暇在乡。 恩诰又降。夫夙夜之任。出纳之责。岂老癃如臣。所可堪承。而节近 千秋。职是密迩。不敢自同野人。遂扶曳病躯。冒雨入城。随参班联之后。粗效祷祝之忱矣。素患癖积。为潦湿所添。兼以暑證。上痞下泻。全却饮啖。委顿床笫。五日庚牌。一切违傲。有若自占便宜者然。臣满心惶阨。如添一病。玆不得不猥暴实状。冀垂鉴谅。惟 圣慈特许镌免。以肃朝纲。以安私分焉。
请李行祥,宋煓,成德朋 赠职疏。(代龙仁儒作。)
伏以崇奖贤良。 列朝之常典。阐发幽潜。士林之公议也。今有文学德行。可以舆卫于斯文。指南于后学。而名声不及于荐绅。模楷不出于乡邻。卒泯泯老死岩穴之间。则是固 圣世之阙政。而非臣等言之。 殿下孰从而闻之哉。臣请一二谈。以听 殿下之处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1L 页
分焉。今臣等所居之乡。即先正臣文正公李縡薖轴之所。弦诵之地。縡以全体大用之学。有继往开来之功。其门下四方游学之士。夫孰非彬彬可述。而以抄选进。以经术显者亦多矣。然惟其晚年讲道。在于臣乡。故凡居同乡而衣缝掖者。莫不踵门而趍隅。最被炉韛之化。倍切江汉之思。而乌头之力。不退于岁久。豹斑之文。终成于雾隐。绍述遗风。教诱后进。使先正之道不坠于地者。亦有三人焉。有若故参奉臣李行祥,故处士臣宋煓,成德朋是已。是三臣者。禀性虽殊。志道则同。始既擩染于家庭。终又资益于师友。弦韦交须。协一心而无间。轮翼并进。集众善而同归。凡系师门后事。赤心担夯。编摩遗集。辨旧板之误刊。贻书湖儒。斥雷祠之滥跻。刱建寒泉之社而月朔焚香。不负先师之训而春秋设讲。十室之邑。尚有忠信之俗。百里之邦。能知揖让之仪。至今使臣等末学。读先正之书。讲先正之学者。皆其力也。而独其崇报之典。不及于其人。臣等安得无向隅之叹哉。此特统言其大略而惜其无禄也。如欲分言其详。则虽以后生謏见。亦有所蠡测者。若李行祥则敦实勤确。乃其天赋之卓异也。凝重方直。自其童幼而已然也。及其依归于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2H 页
先正之门。尊信于圣贤之书。则扩充刮磨。渐至融化。其事亲也。血指于病革而屡日得效。扫雪于茔域而三年不废。其事师也。左右服勤而食息不离。外若迟钝而内蕴明敏。先意承志。有若通灵。此所以师门之眷爱。特出群弟。而时年才廿有二岁。先正已许以处士之称。又尝面授三经四书。手写万事一直。以示期诩之重。自是惕然有任重道远之忧。存养之功。不以年衰而或懈。践履之实。犹恐日暮而难进。心洞性理之奥而愈加思辨。躬行孝悌之道而不自满足。秉拂于庠塾之讲而士被薰陶。劄脚于真实之域而邻化善俗。故参议臣俞彦鏶每承 除命。顾语其弟曰。我实不及于李某。非有当世之推重而能得此乎。其质行醇德。稍若可见于经行之剡宫僚之荐。而竟亦不过寝郎一命。寿职三品而止。若宋煓则资质英爽。孝友天植。事亲而尽志物之养。敬兄而笃拊背之爱。手梳老慈之发而十载不懈。口吮兄子之痈而半年乃苏。其于友朋。信义笃挚。分宅贫交而终无怨悔。相绋穷丧而不畏虐疠。早从师门。最蒙知奖。授近思之编。以寓勉学之意。讲为邦之旨。以发经世之兆。天人性命之原。气质本然之论。一遵师说。洞辨无疑。不屑屑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2L 页
于章句而大旨无遗。不矻矻于论辩而正义自明。见善即行。沛然若渴者之饮。舍己从人。翻然若户枢之转。贞固之操。介石不渝。慷慨之节。威武不屈。箪瓢屡空而有喣哺一世之志。短褐不完而有衣被众生之愿。利义之分则如刀割物。刚果之勇则如水临壑。至若触事决几于石火电光之顷。起义立论于祸福毁誉之间。则当时同门诸子之所自谓不及也。以才猷则廊庙之具也。以词华则黼黻之需也。而未尝枉道而循人。衒玉而求售。故终于韦布。湮没无补。若成德朋则以慈谅温粹之资。有聪明颖达之才。在亲之侧。常尽愉婉之爱。奉先之祀。必致齐明之诚。日必冠带。端坐穷经。惰慢之气。不设于身体。戏玩之物。不接于耳目。甫过成童。从先正游。先正奖以奇才。期以远到。必叩两端而竭焉。举一隔而启之。德朋听受无碍。冰解冻释。年才弱冠。已为主讲之任。发挥经旨。超出众见。沿流求源则探理窟于掌上。钩玄提要则泄天机于言下。其知之也明透。故言之也密切。其积之也深厚。故发之也精详。听之者有味乎其言。如刍豢之悦口。甘蔗之佳境。故大司宪文元公臣闵遇洙亦诩以朱门之伯丰。及至年老。涵养既熟。操履益固。持己则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3H 页
从容乎涂辙。处事则不离乎中行。言谈举止。不甚矜持而自合于法则之内。辞受取予。无或苟且而不出于义理之外。胸怀坦夷。谐笑乐易。虽于怒时。未见有一毫愤戾之色。凡其一言一行。皆足以标准一邦。而亦且泯没焉。如故参判臣李宜哲。常恨其不得引置于经席之上。而亦何及哉。及煓与德朋之殁也。士友会者。窃附私谥之义。题以处士之墓。是虽出于尚其有德。闷其无位之意。然寂寥二字。顾不足为为善者之劝。而行祥之中枢一衔。又与寻常野老无间焉。在三臣则虽若无加损于显晦。而以臣等区区慕惜之心。虽欲无憾于天地生成之泽得乎。夫国家所以尊崇儒贤。正为其维持世道。敦尚风教。而儒贤所以讲明道学。亦不得不相须于门下诸人。盖自邹鲁关闽。迄于我东诸贤之门。莫不师以是启牖于前。弟子以是羽翼于后。使斯道益光。其国以宁。是故前后帝王崇德而报功者。不但在于其师。而往往延及乎其弟子。今以三臣之高才正学潜德懿行。有功于师门如此。为范于乡邦又如彼。而生未能展布其所蕴。殁不得阐扬其休光。则上所称 列朝之常典。士林之公议。将不免扫地尽矣。臣等不胜抑郁之情。不避猥屑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3L 页
之罪。相率呼吁于宸严之下。伏愿 圣明特命有司。亟举三臣褒赠之典。以为扬善兴化之一助焉。
华泉集卷之三
 讲义
  
书筵讲孟子( 纯祖为世子时。公以右司御入对。)
庚申三月二十七日 召对。讲孟子离娄篇自孟子曰人有恒言。止涕出而女于吴。 世子读前受音一篇讫。春坊读新受音自今也小国师大国。止逝不以濯。 世子受读一遍。春坊释文义耻受学云云。天命靡常云云。仁不可为众云云。逝不以濯云云。 世子曰。桂坊亦陈文义。贱臣起伏对曰。孟子所谓小国师大国。非谓其大国之可师。又非以师大国为是也。既不能自强。又不欲受命。而般乐怠敖。惟大国是效。无异弟子之于先生。故激其愧耻之心。而先言其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以明其不得不受命。继之以莫若师文王。师之如何。举文王之政而行之而已。齐景公所以涕出而女于吴。不得已也。岂乐为也。上篇云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此所谓顺天。即畏天之谓也。自古圣帝明王如尧舜禹汤。何莫非可师。尧舜禹汤之政。亦莫不布在方策。而必以师文王为说者。盖文王由百里起。始则畏天而以小事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4H 页
大。终则乐天而以大事小。且其发政施仁之效。至于其命维新诗。所谓商之孙子。候服于周。虽在武王之时。而所以成之者实文王。故推本于文王之仁。而以文王归重也。夫仁者。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之善恶贤不肖。国之废兴存亡。都系于仁与不仁。孟子以遏人欲存天理。为一书第一义者。良以此也。遏之存之。虽若两件工夫。而人欲遏则天理自存。其实则一也。既遏既存则这便是仁。为人上者。发一言行一事。必察其何者为仁。何者为不仁。当法者法之。当戒者戒之。则虽欲不仁得乎。 世子问五年七年。孟子何以知其必然乎。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何也。春坊曰云云。贱臣曰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言其事理之所当然也。小役大弱役强。言其势力之所使然也。文王之时。则孟子有是以难也之语。而又曰今时则易。然此皆以时势言也。今若师文王而发政施仁。则天下之归之。真若殷士之祼将。而仁不可为众矣。至于五年七年。特随其大小强弱而假以言之。欲使时君勉于修德自强耳。孟子亦何以期必于五年七年之内乎。然而此所谓小国。非若滕薛之褊小也。孟子对滕文公为国之问。不曰五年七年必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4L 页
为政于天下。而只曰可以为善国。可以为王者师。以此观之。可知孟子之意必以赵魏燕韩之小。对秦楚之强为言。而五年七年。亦不过因其近似而目之。如三十而立。四十不动之类也。
三月二十八日 召对。自孟子曰不仁者。止此之谓也。春坊各陈文义。 世子曰。桂坊亦陈之。臣对曰。仁与不仁之义。春坊已尽达。臣于昨日。亦略陈之。而其有关于人家国甚大。此所以孟子开口便说仁义。对齐梁之君。亦莫不劝行仁政。虽以目下所讲离娄篇言之。自首章无不历言其仁与不仁之分。而至此章则甚言不仁之害。彼不仁者。安其危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岂有他哉。私欲固蔽。失其本心。不知仁则安不仁则危故耳。岂不可哀乎。上文有曰恶辱而居不仁。犹恶湿而居下。恶死亡而乐不仁。犹恶醉而强酒。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犹执热而不以濯也。孟子之言。如彼其谆谆恳恳。而当时诸侯。无一人能行仁义。以为政于天下者。是固世道之不幸。时君之自取。而其为教于天下万世。则真与道性善之功一般矣。夫人必自侮以下。乃孟子之言。而以自毁自伐譬自侮。以自侮譬自取。一章大旨。重在自取二字。以见不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5H 页
仁者之危亡。亦由于自取。以理言之。世岂有自毁其家。自伐其国者乎。其家不齐则人从以毁之。是便自毁也。其国不治则人从以伐之。是便自伐也。如自侮。不但春坊所达先失其道而已。自暴自弃。亦自侮之流也。宋神宗之言曰尧舜之事。朕何敢当。是则自侮也。孟子之言曰吾君不能。是则人侮之也。如不欲人之侮之毁之。则莫如以不仁为至戒也。帝王与匹庶有异。尤宜儆惕也。 世子曰。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君有失德则臣不言而可乎。春坊曰云云。臣对曰。勿论在上在下。此甚言其不可与言也。若可与之言。则岂有败亡之患也。父有争子则不陷于不义。君有争臣则不失其天下。虽以闾巷言之。士有争友忠告而善导。则亦不离于令名。为臣者之责难陈善。固职也。奈其君之汩于功利。甘于淫虐。不知忠谏之为可从。何哉。谏之而从然后。方可谓可与言也。可与言然后。可以无此患也。 世子问沧浪之水。何故而浊耶。春坊曰云云。臣对曰。浊岂水之性哉。水性则本清。而发源之地。尚或有沙滓污泥。至于下流则乃众水所会。故又不能无秽浊也。此所以水有清浊之别。而濯有缨足之分也。是故孔子谓之自取也。夫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5L 页
水譬之于人。有清之而不清者。如不仁者人欲交蔽。失其本心之滢然者也。有浊之而不浊者。如仁者物累净尽。全其天理之浑然者也。又或有清之而清。浊之而浊者。如学者变化气质之工。有善有不善也。此等处推究。则凡圣经贤传。微辞奥旨。自当迎刃而解矣。彼孺子之歌。不过数句。而意趣深远。至今数千载之下。咏叹淫泆。尚不觉有味。要之为知道者之言。而亦足为接舆荷蒉之徒也。圣人之言。无非至理。声入心通。无所违逆。闻孺子之歌。而知其为水之自取。又必呼门人小子而使之听之。其诲人不倦之盛。于此亦可见也。
四月十九日 昼讲入对。自孟子曰禹恶旨酒。止死伤勇。诸臣陈文义。 世子曰。桂坊亦陈之。贱臣曰。宾客春坊。已逐章逐句。陈达文义。更无可达者矣。 世子曰。虽然更陈之。臣曰历叙禹汤文武之事。以及周公孔子。此固以道统为言。而其所以恶旨酒好善言以下诸条。尤为帝王当着意处。其中好善言不泄迩。宾客之敷衍为说于 邸下受用处甚切实。惟愿 体念。 世子问执中之执。又问其义则某窃取之何也。诸臣曰云云。臣曰。上既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6H 页
则史。此则曰其义则某窃取之。其曰其事则其文则其义则云者。虽以文法言之。恐是一串贯来。且集注曰窃取者谦辞也。今如春坊之言。而以其义二字。为孔子诛讨劝惩。尊攘笔削之义。则窃取二字。无所归属。亦非圣人谦辞之意。臣则以为鲁春秋。不过史官之书而载桓文之事者也。其纪年纪月之际。虽不无褒贬与夺之可言。然孔子之作春秋。亦以史官之文而载当时之事。述而不作。故自以为窃取其义云尔。如是看然后。窃取二字。方为谦抑之辞。而自后人而言之。则其笔则笔削则削。以寓衮钺。以定天下之邪正云者。方得孔子之微旨矣。
四月二十一日 昼讲入对。自孟子曰西子。止不亦异乎。诸臣陈文义。 世子曰。桂坊亦陈之。贱臣对曰。以西子之美。身蒙污秽则人皆掩鼻。以恶人之臭。斋心浴身则可祀上帝。与其貌美而身不洁。曷若貌丑而身洁乎。于人君取人之方。亦足以推类援比。不问其身心之洁与不洁。徒取其貌则易在于貌取失人。顾何益于国家哉。此等处。 体察尤好矣。性即理也。中庸首章之注也。人物所得而为生者。亦章内集注也。言其本然之性。则不但圣凡无异。人与禽兽亦无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6L 页
异。惟其有气之通塞之殊。故不能无理之偏全之别。于是乎人与禽兽始有异。再昨日讲筵 睿教中人则全其性。禽兽则不能全其性云者。可见 睿学之聪明夙就。其时入对诸臣。孰不钦诵赞叹乎。性固难言也。然欲言人之性。则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以至动静语默日用事为。即所谓故也。顺其理则不失其本善之性。欲言禽兽之性。则虎狼之仁。蜂蚁之义。虽一点子明。而亦所谓故也。如牛耕马乘。万物之所当为。莫非故也。顺其理则亦不失当然之则。性虽无形而难知。若就已形之迹而论之。则言之亦不难。此所以言性者。以故为本。而故者又以利为本也。仁义礼智。皆具于此性之中。而孟子一书。无非说仁说义。至此章则专为智而发。第二条五智字。智则一也。但因其为其凿也与行其所无事。而有小智大智之别也。必以水言智者。水之性。本就下故也。江湖溪涧皆水也。而必以禹之行水为言者。以其顺其势而导之也。事亲从兄。皆故也。而必以天之高星辰之远为喻者。以其天与星辰。乃故中之大者也。至于公行子章。别无文义之可达。而王驩。齐之嬖倖之臣也。专擅国柄。卿大夫莫不辐凑。方右师入门之际。奔走迎谒。惟恐或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7H 页
后。非不知朝廷之礼不宜历位而相与言。踰阶而相与揖。而犹有进而与右师言者。又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其纷沓扰攘之状。至今如在目中。此盖春秋之世。义理都丧。惟利是趍故也。然其人何足责哉。使之然者。即齐王也。岂非帝王鉴戒处乎。朱子语类。以孟子之去齐。疑于王驩之有积憾。其详虽不可考。大抵君子小人。如薰莸冰炭之不相容。君子进则小人虽未必皆退。小人亲则君子见疏。此理之常也。亦愿 体察也。 世子问性在我。天与星辰。高远者也。以性之难言。而反言天与星辰者何也。诸臣曰云云。贱臣又对曰。夫性在方寸之内。至切至近。天与星辰。其理玄妙。至高至远。虽若远者难于近者。而彼苍苍在上。灿灿居所者。犹有躔度之可推。故即其易知者而言其已然之迹也。首章既言故者以利为本。故第二条言利而不言故。然禹之行水。即其故也。其实则故在其中。第三条言故而不言利。然千岁之日至。即其利也。其实则利在其中。
五月初一日 召对。讲孟子告子篇自孟子曰人之于身也。止尺寸之肤哉。春坊陈文义。 世子曰。桂坊亦陈之。贱臣对曰。人之所以养口腹者。正以其爱其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7L 页
身欲其生。而不知所欲有甚于生。故徒以口腹之养为重。其所以养其心之方。全然疏阔。甚至有放而不知求者。孟子之言哀哉二字。可谓明切恳恻矣。夫心者一身之主宰。而口腹则不过为百体中一物。心之为大为贵。耳目之为小为贱。于此亦可见。且梧槚樲棘。以贵贱为喻。一指肩背。以小大为喻。梧槚肩背。非必贵且大也。比之于心与口腹。则大小贵贱。尤不难辨矣。以贵言之。以匹夫之贱而修其天爵。即所谓良贵。以大言之。以一心之小而参为三才。即所谓大人之德。尤岂可以贱害贵。以小害大耶。心之为物。至虚至灵。具众理应万事。而其本体则有善无恶。与所谓本然之性无异。全此心则为尧为舜。失此心则为桀为蹠。其几甚微。大可畏也。告子一篇。彻上彻下。无非说性说心。而孟子所以开示切要。全在于此。其曰性善者。即示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之义。而其为尧为舜之方。惟在于学问。臣固卤莽。不知学问蹊径。今此所陈。虽不过能言之鹦鹉。然孟子既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则孟子岂欺我哉。求放心三字。可知为吃紧工夫。如欲求之。则又无踰一敬字。此真所谓养其大者矣。身字体字。似若无别。而身者总百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8H 页
体而言。体者就一身中各体而言。上下使字。恐亦互换不得。而又不无大小之分也。
华泉集卷之三
 书
  
上俞相国(彦镐○甲辰)
顿首言。雨雪作寒。此时哀体动静支胜否。冬序且半。伏惟孝思益深慕廓。宙衡承方再校。间又有一二添删。何幸何幸。此等书编摩既广。尚有照勘不到处。愈看当愈有罅漏。及此静时。翻阅不往。则早晚亦岂无参听之日耶。非不欲即赴盛速。而适又有语类考准之役。未可抽身。未论岁前后。有暇当即造门耳。并有丧。练祥哭除及上食杀节。以某人好古之论。亦无异见。则宜无容更议。而愚迷之惑。终有不释然者。承谕之及。重理前说。敢以小纸。更请裁教。虽执事乐与之往复。而区区僭猥之惧则多矣。或可恕谅否。
  别纸
此谓并有丧者。曾前设难。盖指父母丧将练祥。遭祖父母丧承重者。而宗子承重。故于后丧葬前。不得行前丧练祥。惟支子哭而除之云尔。(在宗子则谓之并有丧可也。在哭除之支子则不过为重丧中遭制。恐不可以并有丧混称。)然则哭除之后。后丧久而未葬。则当禫之月。又将除禫。当吉之月。又将服吉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8L 页
矣。等是父母之丧也。而兄则持衰。弟则服吉。及其后丧完襄之后前丧行祥之日。以常服与祭。与诸亲无别。此于情礼道理。果不未安欤。此所以急于哭除者。盖虑后丧之葬。过期迁就。持服之限。或至四年五年之故耳。然则筵几之撤。馈食之停。当在何时。抑不待祥祭而可以停撤耶。虽至四年五年之久。亦不妨仍奉否。四年五年云者。是盖过虑之虞甚言之辞。而三月而葬常也。期或再期而未葬者变也。若使期再期未葬而后。追论其当除之节拍则如是说或可也。方其遭丧之初再期之日。预料其未然之变故。不待其当行之常限。轻先变除。恐不成道理。若以古礼祭不为除丧之文。为十分可据。宗子亦可以哭除也。何独支子为然也。如曰宗子则待祥。惟支子可以哭除。则古礼本意。只为支子而不为宗子设耶。因是而又有说焉。就使前丧之再期。在于今月晦间。后丧之完襄。在于次月旬前。差过五六个日子。有可以卜日行祥者。亦将不待其期。先于宗子而哭除于再期之日耶。彼可以哭除。而此不可以哭除云尔。则前后径庭。谓不可异同于彼此。则先辈之遭 国恤。私丧退行练祥者多矣。而未闻有哭除之举者何也。勿论宗子支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9H 页
子。不拘前后迟速。而一皆以哭除为断。筵几馈食。亦必以哭除日为限。然后方节节无碍阻。而(非真谓宗子亦可以哭除。馈食亦可以径撤也。盖谓如是则无碍阻。不如是则破碎苟艰。向所云祭不为除丧者。亦空言耳。)若就其中。一行一否。煞费区处。则破碎苟艰。终不成通行之定制矣。至于上食一款。援以下室之制。固若近古。而中世以还。既无所谓下室。则朝夕馈食。陈于筵几。已著于朱夫子家礼。而仍之于丧礼备要。此酌古通今之礼也。今若不馈于下室。不陈于卓上。则不惟半上落下。非古非今。且以下室简便之制。移之于筵几尊敬之地。并与焚香再拜之节而废之。则彼俗人骇笑之言。犹不足恤。而独能于孝子之心。恔乎否乎。若以上食谓之非祭而不陈于卓上。则朔望殷奠之时。(三年内虞卒哭大小祥。固亦兼上食。而此则祭也。殷奠则奠也非祭也。而礼家多兼行者。今此设问所以在殷奠而不在大小祥。)饭羹蔬菜凡系上食之具。亦不可并设。而又将别设一盘。置之卓下欤。若谓朔望异于常时。不嫌其并设。则已非杀之之本意。若谓别设如常时。则一边行殷奠于卓上。一边设上食于卓下。亦甚近渎。窃恐斟酌之际。终欠慎重底意耳。如何如何。
  附答书
 宙衡一阅而止。方其阅时。虽有可商处。而只可以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29L 页
口语。不可以笔形者。则不免蹉过。旋复忘失。苟非一席相对。随即究勘。则徒劳无益。仍遂抛置矣。如无紧故则勿论岁前后。一鞭驰枉。费了五六日工夫如何。别纸所教奉悉。广引难处之端。多设甚言之辞。欲使言者知困。而第其崎岖屈曲之中。亦自有一线路径通而无碍者。玆以小纸条报。用备裁择焉。○祭与除俱在一周。故二者之行。势须同时。而义则各殊。是以记曰祭不为除丧。惟此一句。宜若无间乎宗子支子。而若宗子之必祭而后除者。非以二者之同义也。盖宗子主祭。祭则丧自除。不祭则丧不除。其重在祭故也。至若支子则与主祭者有异。丧期既满则不必拘于宗子之祭不祭。于是乎有先后满除之说。今以支子之可以哭除。而并疑宗子之亦当然尔。则可谓泥而不通也。然宗子亦有不祭而除者。如过时之禫是已。(如一献伸情之祭。无异乎奠。支子虽因以为除服之节拍。而乌可以正祭当之哉。然则先除者之因略设之祭。与徒哭而除者何间焉。)○父母大祥前一日。遭祖父母丧者。其变除当否。尤翁已有设难。而其言以为若必待葬后。则是父母之祥。行之于二十七月也。此甚未安云。虽不质言而微意可见。然此则于其支孙。犹为期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0H 页
服。至若承重丧练祥临时。遭其母丧。则于其诸父。不过为嫂叔小功之轻服。而拘于适孙之故。不得行变除之礼。其在事理体面。果如何哉。○兄弟服色之一凶一吉。是特节目间事耳。今有长子或出使异域。追闻亲丧于五六月之后者。其祥除之节。自当后于在家诸弟。亦如其月数矣。其前先除者则中月而服禫。踰月而服吉。是应行之事也。苟以兄弟之异服为拘。则是先满先除之礼。将无所施。其可乎哉。(南溪云诸子虽已受吉。适子未祥之前。略仿心制服色。以俟大期为可。)○见谕前丧再期在于今月晦间。后丧葬期在于次月旬前。虽是设辞而除非常贱人七日九日葬之外。宁有是哉。然就此而论之。其变除之节。只当言其可与不可而已。何可以后丧葬期之久近。而有所进退也哉。先满先除者礼也。同时变除者情也。不可使情胜乎礼矣。至于 国恤中私丧练祥之退行。则是为通同之定制。初无宗子支子之可分。如并有三年之丧者。何可议变除于既顈之前哉。此与轻丧中除重丧者不同。恐不可以彼證此也。○朝夕馈食之陈于殡东。始自开元。承讹踵谬。便成时王之制。载诸书仪等书。故家礼亦沿之。此所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0L 页
以有复古之论。而大抵下室简便之制。移之几筵尊敬之地。自初已是未安。岂以不设于卓上。与不焚香不再拜。而尤为未安也哉。当废而拘于俗。既行而杀其礼。正所以酌古通今。求免为半上落下之归也。彼骇笑者。特不知其本义耳。至若朔望奠虞卒小大祥之有饭羹。此非上食之兼设也。凡殷祭自具黍稷。故嫌其重设。不复馈于下室也。今此杀礼。如值朔望及大祀。则亦当废其朝馈。所谕一边殷奠于卓上。一边上食于卓下者。恐未及照检而然也。○(后书曰。向者闵公著来留数日。出示座下曾所问难之书。则反复细玩。以为即此一纸。可见其志意之所存。识解之难及。仍赞叹不已。顾玆相与之厚。不觉喜闻。亦人情之常也。盍思所以充扩成就。以实亲友期望之言也。其言以下一段。盛教所云简便尊敬等语。谓之恰当。特以三占从二之义。不得不绌己之见。今则可谓沕然同归耶。)
上俞相国别纸(庚戌)
礼姑姊妹女适人而无夫与子者。服本服期。是故昔年兰洞姑母之丧。据此而服之。然时则有舅姑在。有夫兄弟在。犹有可以主丧者。今亡姊则无夫无舅姑。举夫家近亲。无可以主其丧者。旧虽有子女而今夭矣。只有一孀妇在焉。穷独有甚于姑母丧时。以人情言之。亦宜服本服。以备要按说观之。有女尚不许本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1H 页
服。有子妇者似不在此例。但念圣人制礼。为其无受我而厚之者。故参酌乎天理人情之间。许服本服。以寓郑注所谓哀怜之意。则今以亡姊之穷独。虽有一孀妇。似不可谓有受厚者。而礼所谓无夫与子之子。又安知非专指男子子而言耶。不当期而期。固悖于礼。而当期而不期。则不但悖于礼而已。幽明之间。悲恨尤无及。且礼意宁失于厚。故仓卒臆见。已以本服服之。然疑信相参。终不可不就正于有道。乞赐批教。
  附答书
 女子适人无主者服不降。所谓无主之主。即祭主也。敖继翁乃以夫若子若孙当祭主。故虽有舅姑之主其丧者。只据夫若子若孙之文。于其无此三者。服其本服者。犹有说焉。昔年兰洞丧时。本家之不降服。亦以是也。今令姊则既有应服三年之孀妇在焉。不可比诸尊姑母之丧。而其视沙溪所云若有女子则不可谓之无子者。尤有问焉。见谕一孀妇不可谓有受我之厚者。愚见则恐未之然也。有子然后有妇。则何可谓之无子。而其妇既处取人为子之地。则亦可谓无主之丧耶。至于无夫与子之子。以沙溪说观之。其不专指男子子者。亦可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1L 页
知也。窃详来教。多少情理。令人怛然。真古人所谓哀发于无主而服于天伦者。然情虽无穷。而礼固有限。不当期而期。当期而不期。均之为失礼。此宜十分消详。务归至当。而愚则常以为宁失之厚四字。实为后世任情坏坊之本。未知如何。
上俞相国
大昨伏奉下答书。恭审间者有关格之證。江干冰雪。一倍寒凛。旅寓调将。亦或龃龉。区区不任仰虑。即日匀体静摄已获康旺否。向承有期功之制。第切惊愕。而不知属称。是某亲某位。不敢如礼上慰。是庸悚叹。别纸俯复。谨拜悉。而纰谬之见。唐突再献。敬俟明教。盛谕有曰女子适人无主者服不降。所谓无主之主。即祭主云者。既闻命矣。据此则服之不降。专以其无祭主。(所谓夫若子若孙。)而沙翁则以为有女者。恐不可以无子论。遂不许其不降。岂真以女子子。可作祭主耶。抑祭主之外。别有精义存焉耶。(两说矛盾。求其相通而不得。)盖凡丧父为主。虽其夫在。舅主之。惟于祭则使夫若子代主者。(所以夫若子当祭主。)许伸其情也。然今曰无夫若子。则不但舅主丧。并当主其祭。舅之为重如此。而犹不得与于敖继公所谓祭主。则彼女子子虽有十辈。既不能三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2H 页
年。又不得主祭。宜若无甚关重。而舅在则不降。女在则反降何哉。(初无沙翁说一段。则都无此疑难。)观乎此则服之隆杀。又若不系于祭主有无。而若欲两说皆通则尤不知所以为说也。然窃详礼意。上不言舅。下不言女。而惟于无夫若子者。然后服不降云者。愚则以为有说焉。夫妇人从于人者也。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可见所重在此而不独为丧祭之主也。故无夫若子者。(不论有女无女。)谓其二从俱绝。情理切悲。实与在室者一般。故本亲为之不降。其报之亦然(惟于父仍服期者。特以不敢自绝于夫家也。)云尔。则理顺而语通。上可以包祭主之论。下可以释舅在不降之疑。至于沙翁说。则观于一恐字。可知非断辞。前书所禀无夫与子之子。安知非专指男子子云者。盖有见于此也。然此非敢于先贤正论。妄生疑贰之见也。只是愚迷之惑不解。而求其说之相通而已。僭汰之惧则有之。其欲闻义理之正则其心至矣。盛谕又曰令姊有应服三年之孀妇。不可比诸尊姑母之丧。而其视沙翁所云。尤有间焉云者。亦闻命矣。然上所云二从俱绝情理切悲者。亡姊与姑母等耳。而姑母则犹有主丧主祭之舅。(虽非敖继公所谓祭主而犹能主祭。)亡姊则举夫家近亲。元无可以主丧主祭者。此所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2L 页
以云穷独有甚于姑母也。且所谓孀妇者。虽应服三年。然既非上段所谓祭主。则设或主祭。而亦不可谓有祭主也。(在室,嫁反之女。亦应服三年。然终不可曰祭主。)周元阳祭录。虽有显姑之文。(妇人不主祭。礼之经也。)然此就礼之变处。万不得已者言之也。既不可谓之祭主。而又非有三从之重。则与沙翁所云。何间之有哉。(无夫若子之子。或可专属于男子予。则无论孀妇与室女。均之为不降。)盛谕又曰有子然后有妇。何可谓之无子。其妇既处取人为子之地。则亦可谓无主之丧耶云者。亦闻命矣。有子然后有妇一句。旨意明白。最可唤惺。而夫之昔有而今无者。谓之无夫。则子之昔有而今无者。亦曰无子。何论其妇之有无也。且取人为子之地。则不但此孀妇有之。凡死而无夫与子者皆有之。岂可以方来将然之事。预谓之有主者存耶。愚意则一言以蔽之。曰所谓子者。专属于男子子。然后可以节节无碍。虽以目下事言之。以若切悲之情理。既无可降之明据。则此等处不得不用宁失之厚四字。庶乎寡过矣。然明知其失礼。则亦不敢以已成之服。吝于追改。必须百尔消详。十分解惑然后。方可议此。乞于沙翁说一段。更赐一转语。以明其有女亦当降之證如何。(非祭之主。而服则犹降云尔。则与上段不合矣。敖继公所谓夫若子之子。亦包女子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3H 页
云尔。则庶不相悖于沙翁之论。而有女可作祭主。则有舅独不可当祭主耶。)有女当降。则有子妇亦当降也。何难乎从违之决也。毕竟如追改。则其礼又将如何耶。期功之异制。不过负版衰适之有无不同尔。若只去负版衰适。而昧然无告辞。则亦非事神以诚底道。如欲告之。则其遣辞苟艰。并望构示数句也。直庐无书册可考。只以平日所记者陈之。字句语脉之间。必多差谬处。且素不闲楷书。草率欠恭。悚汗悚汗。
  附答书
 岭邑之除。地僻官閒。当有松桂读书之趣。为之甚幸。而方当论礼之际。忽见除目邑名甚觉着题。尤可喜也。别纸所教。拨忙条复。草率如此。不以辞而领其大意为幸。○祭主之祭。丧主之丧。恐不必深看。何必旁题然后为祭主。而三年然后为丧主哉。盖妇人三从之中。从夫为重。夫所天也。虽服杖期。而实具三年之体。即丧祭之主也。子夫之血续也。无父则当服三年。亦丧祭之主也。孙亦如之。女亦在子列。故或有外孙摄祀者。虽曰非礼之正。而犹有属以传者。论其地处。亦不可谓死者无主。而凡子字无分男女。故必曰男子子女子子者。其义可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3L 页
见。沙溪之说。亦以是也。况本文则直曰若有女子则不可谓之无子也耶。至于舅。夫之所自生也。且主丧与祭。则其重何如。而特以不见举于注说故。舅在不降。然古今礼书。本无其文耳。尊姑母丧时。本亲之服。已经老先生之裁酌断定。后生有不敢妄议。而愚见则窃有所疑焉。鄙意大槩如此。而至于有亡子之妇者。则尤不可以无主论也。盛谕虽以子之昔有而今无者。亦不妨曰无子一段语。以證其妇之不足为有无。然今有一子既成人而死者。亦可谓之无子。而将置其后。必以孙而不以子者何也。亡子之成人者。不以无子视之故也。今以此孀妇言之。若以远近亲子行。今日立后。则亦可谓有主之丧。而已成之期。岂不为无义之归耶。方来虽未然之事。所处即应然之地。此所谓有主者存也。大抵无主之降服。并论舅与女然后。可无窒碍之端。而至于有子妇者。其与有女者。不可同日而语。则尤无可疑。而服已成矣。中间可否从违之决。愚何敢焉。惟在深量而善处之耳。见谕二从俱绝。与在室者一般。大义则然。而剖析似欠精微。外面观之。惟于父服期一节外。有若待之以嫁反之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4H 页
女。窃恐本义不然也。凡服定于始制之日。追改当有告辞。而此系归一以后之事。且非仓卒所可立办者。奈何。
上俞相国
昨日之拜。晷短行忙。未能尽所欲言者。归有馀恨。伏惟夜间。匀体动止益旺。礼疑又有一段未释然处。玆更仰禀。舅重妇轻之论。昨既闻命矣。舅在不降。虽无古经之可据。而不入于夫子孙三者之中。故已有家庭之已例。子妇在当降。虽亦无先儒之明證。而有女不可以无子论。又有沙翁之定论。今有人无夫若子。如亡姊今日情境。而并有舅与子妇在焉。则丧与祭。舅虽主之。以其有子妇在故。当降服大功耶。然则重者轻轻者重。而且所谓子所谓祭主。终有泥而不通处。与其不能十分无疑而勉强从之。曷若置之于疑信之间而姑且从先祖之无大悖也哉。若于此一说。更赐剖析之教。从违自此决矣。侍生之行虽明发。而有家兄有家侄。则何难告由而追改耶。
  附答书
 示意具悉。舅与女妇轻重之说。昨果有酬酌。而舅重于女。犹之可也。至于舅重妇轻之论。与鄙之近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4L 页
日所执以为说者。大相反戾。岂有是哉。无或错认而然欤。舅在不降。区区已窃有所疑。则况并有舅与子妇在焉者。其于降服。尤何可论耶。虽有尊家已行之礼。而有妇一款。与前有异。则一依舅在之例。其可曰无违于从先祖之义耶。然前后往复。不过随见布露而已。至于从违之决。则惟在酌量乎恩义隆杀之际。而十分善处。勿之后悔耳。愚亦何敢自信焉。
上尹相国(蓍东)别纸(丙辰)
尊攘编未及成书。尚在乱藁。年前閒居。盖未尝不留意整顿。而时则原集删定之役未了。将欲次第下手。仍作岭湖之客。因循藏置。向承家侄所报。谓有閤下送示之教。未敢知有何考据。而既未及成书则固不宜烦人。然重违勤索。草率誊出。讹缺尚多。校准未精。急于付呈。忙未上书。才已专使禠纳。而窃念此书虽未必上彻。万一有此则不可以草率之本。尘浼 乙览。幸命阁吏缮写以进。此本则须即还投。以为他日增删校整之地如何。
上徐相国(龙辅○庚申)
不吊于天。以我 先王盛德。中途遐陟。臣民哀陨。中
华泉集卷之三 第 335H 页
外惟均。况伏念年来。閤下受知益深。受任益重。所以对扬之酬报之者。宜如何。而杞天遽崩。轩弓莫追。攀号之痛。尤何以堪胜。 嗣圣御极。 圣母垂帘。始初纶綍。莫非合天理而壹民志者。閤下又光膺大拜。允叶舆望。自此 宗国无忧矣。惟是攒祝而已。窃附古人相吊之义。谨修起居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