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壶谷集卷之十三
附录
附录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2H.gif)
英宗大王二十年甲子七月二十五日庚子(申时)。先生生于安东府水谷里之大坪第。(先生先世居汉阳之墨寺洞。七代祖岐峰公从内舅鹤峰金先生。定居于水谷。祖考慵窝公卜宅于大坪。后爱瓢溪水石。作枕涧亭。遂移居焉。○先生生而呱声甚畅。慵窝公闻而喜曰岂有声若是而凡类者乎。)
二十一年乙丑(先生二岁)随先夫人往外氏第。(外大母李端人祝晬盘曰德位如亲祖。禄命如生祖。才调如外祖。时称善祷云。)
二十二年丙寅(先生三岁○幼而岐嶷。目视如曙星。人谓肖慵翁魁杰。)
二十三年丁卯(先生四岁)
二十四年戊辰(先生五岁)
二十五年己巳(先生六岁)避沴于鹅岐山黄山寺。(寺有上庵。数弓而远。林薄蔽日。僧辈亦惮于单行。先生独往来自若。○自幼胆大。出游街上而天大雷电。群儿皆且哭且颠。先生仰天四顾曰异哉。此何声也。此何火也。)
二十六年庚午(先生七岁)始入学。(初钝根离析句读颇迟。而喜思索请问。往往直穷到底。季父东岩先生曰此儿必为穷理之学者也。)
二十七年辛未(先生八岁)
二十八年壬申(先生九岁)
二十九年癸酉(先生十岁)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2L.gif)
三十一年乙亥(先生十二岁)
三十二年丙子(先生十三岁)入府应童蒙讲。(与李上舍之鼎初遇。见其书火铁囊曰燧人氏未思之物。先生曰燧人氏非思不及。特无火。打做这铁不得。长者赏其思致。)
三十三年丁丑(先生十四岁)
三十四年戊寅(先生十五岁)
三十五年己卯(先生十六岁)
三十六年庚辰(先生十七岁)二月聘夫人义城金氏。(兰谷先生江汉之女。○兰谷先生清苦绝俗。先生观感薰炙。动遵规绳。退而群居。矜庄自持。人不敢加以戏慢。尝留侍啜粥讲问甚适。一日金先生笑曰粥且空可归矣。行未远。走人要还曰适有以米来遗者。先生遂还入。又几日而归。闻者传以为美谭。)
三十七年辛巳(先生十八岁)
三十八年壬午(先生十九岁)
三十九年癸未(先生二十岁)
四十年甲申(先生二十一岁)二月遭本生祖考阳坡公丧。○七月赴黄山文会。
四十一年乙酉(先生二十二岁)闰二月赴虎溪书院讲会。(时大山先生主讲席。令诸生迭读所讲书。先生声音洪畅。识解精明。听者为之耸然。)
四十二年丙戌(先生二十三岁○每日鸡鸣而起诵书。昧爽省于亲侧及伯季父母。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3H.gif)
四十三年丁亥(先生二十四岁)八月中乡解两试。(省试报罢。○尝读古文而曰文章吾不能。不如且读经书。又尝留意程文。竟日构思。极意锻鍊。既而曰此小技耳。不复致力。只临科随分做取而已。)
四十四年戊子(先生二十五岁)四月丁先夫人金氏忧于丹砂。(先生以久违晨昏。客地终天为至痛。哭泣之哀。守制之严。感动邻里。○先生于事亲之节。柔色承温。竭力忠养。家贫常患乏旨。蔬畦之外。无隙地弃。手种南草。锄壅刈编皆亲之。逐市换鱼以继之。出行遇草菜可为供者。摘袖之如珍异。宅前有小溪。值潦鱼上。辄手竿出钓。亦适可而止。)
四十五年己丑(先生二十六岁)
四十六年庚寅(先生二十七岁)六月服阕。(心丧制服。时俗例除于大祥。先府君以书就禀于大山先生。答曰父在母丧。嫌于二尊。出继子嫌于二本。不得不降屈其服。而圣人许心丧之制。以伸孝子之情。既许其伸则引而至于禫月。无所于嫌而符于从厚之义。遂遵而行之。)
四十七年辛卯(先生二十八岁○一日先生喟然叹曰丈夫凡事。不为则已。为之必要其成。自是律身甚严。思索愈苦。兰谷先生贻书戒之曰律身虽贵严苦。而当济以宽和。读书虽贵详密。而恐凿深失真。不可不念也。)
四十八年壬辰(先生二十九岁)三月大山先生来访。(时先府君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3L.gif)
四十九年癸巳(先生三十岁)正月往拜湖上。(自是面禀书质。殆无虚月。录其前后简牍及记闻讲录为一册。就警切处。标以圈点。服膺尊阁。)十月读中庸。(读书惟以利益身心。受用言行为主。不贵多读而贵沈思。不要赶趁而要熟复。有思未透则时或支枕仰而思之。既而又蹶然而起。知其有得也。)
五十年甲午(先生三十一岁)正月上大山先生书。(略曰中庸首三句。乃学问头脑。盖性只是个仁义礼智。而原其所自。乃是元亨利贞之理。得元之理而为仁之性。得亨之理而为礼之性。得利之理而为义之性。得贞之理而为智之性。此所谓性之出于天也。然天岂谆谆然命之哉。只是天化生人物。便赋此理。譬如人造车。便有行陆之理。作舟便有行水之理。此便是人命之也。至于道者。乃是人生日用当行之路也。自父子之亲。以至于仁民爱物皆道也。而此乃由于仁之性。自君臣之分。以至于敬长尊贤亦道也。而此乃由于义之性。辞让之由于礼之性。是非之由于智之性。莫不皆然。盖性中本有许多道理。完全自在。循其自然。各有当行之路也。然生而知此道。安而行此道。其惟圣人而已。自贤以下。其气禀有清浊厚薄之不齐。故其所行有偏正过不及之不同。于是圣人为之教。过者退之。不及者进之。使无毫发偏倚之患而归之于中正之道。虽曰裁制品节。而只是复得乎本然之理固有之道也。答曰率性之道。只说由于仁义之性云云。未见率字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4H.gif)
五十一年乙未(先生三十二岁)十一月往拜湖上讲中庸。(凡旬馀日毕讲。○有记闻。)
五十二年丙申(先生三十三岁)三月 英宗大王升遐。○七月受十六言于大山先生。(先生以立志居敬。致知力行。刚健中正。含弘光大十六字。手写以畀之。申之以小说曰盖以立志居敬为基本田地。而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践其实。则造德凝道之方。尽于是矣。熟玩于圣贤之书而充广焉。持之以悠久。懋之以笃厚。则其进也将孰御焉。刚健以下八字。即乾坤之德。能体此以成其德。则无负于天地降衷之性。而亦天瑞变化气质之道云云。)九月上大山先生书。(略曰伏蒙书示十六言。为学始终。工夫次第。无不备具。真可以终身佩服。受用不穷者也。盖闻心之所之谓之志。坚著脚跟谓之立。人之气质。虽有清浊粹驳之不一。而若其本然之性则初无圣愚之分。苟能变化气质。复其性初。则我亦无不可为圣贤之理。然心有所不敬则又无以持此志。故君子必以敬为主。若其用力之方。则程子尹氏谢氏盖已说尽无馀。而晦庵夫子敬斋一箴。尤为精备。然稍涉安排则便有助之之病。才不用意则便有忘之之病。盖其节度专在于非著意非不著意之间。初学用工。且当先就整齐严肃上做工夫。方是有依据。盖立志而心有定向。居敬而心无不存。则有田地可安顿。有根本可培植。然理有不穷。知有不明。则又无以知立志居敬之为如何。而于日用彝伦当行之路。无以识其至善之所在。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4L.gif)
正宗大王元年丁酉(先生三十四岁)三月往拜湖上。○四月大山先生来访。(有记闻)六月上论语禀疑于大山先生。(问朱子曰一事上能尽仁。便是他全体是仁了。若全体有亏。这一事上必不能尽仁。然则孔门诸子日月至焉之时。虽以一事言之。亦有未尽分数。盖所行虽当理。其心有些私意。便不是仁了。必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5H.gif)
二年戊戌(先生三十五岁)二月往拜湖上。○六月上论语禀疑于大山先生。(问曾点之学。见处高明。有以达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之妙。故不待浴沂之言而其舍瑟起让之际。气象言动。从容不迫。分明是不犯一毫人为。悠然天理呈露。是以观其言志。纯是天理流行。随处活泼。而物我同得其所。有鸢飞鱼跃上下位育气象。夫子之安信怀。尧舜之博施济众。亦不过此。然尧舜孔子。行此者也。曾点见此者也。盖曾点志气高远而却欠笃实。只见大意而却欠精微。故心之所发。或有未实。而不能密察亟去。事之所处或有差失。而不能低头改悟。此其所以不免为狂者之归。答曰见得尽分明。说得尽细密。但末段心之所发以下。此非所以语曾点之狂。盖点也资质合下高明。日用之间。见得天理流行。随处充满。视下学密切处零碎工夫。全不屑意。是以做处多阔略疏脱而自以为不妨。此所以为狂处。不能密察改悟。乃是用功于下学而未能者。非曾点症候也。○问程子曰漆雕开已见大意。大意二字。朱子以本初降衷等说发明之。莫是谓漆雕开见得天之所以与我。我之所以为性者。万理咸备。全体至大。人须于此知之明。行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5L.gif)
三年己亥(先生三十六岁)正月上论语禀疑于大山先生。(问人之害仁非一端。而大要非礼之物。自外而诱乎内。非礼之念。自内而作于外。二者相因。外攻内应。所以本心之全德。至于梏丧而无馀。夫子特以视听言动举似。盖非礼勿视听者。所以制其自外入者。非礼勿言动者。所以禁其自内出者。从事于斯。非礼之事。举不容于内外。圣人之言。浑全缜密如此云云。)三月遭兰谷先生丧。(先生服事二十年。恩义两尽。盖自早岁。诱掖启发之功为多。而于清苦刻厉静专安固之旨。又有终身法象者焉。)五月赴兰谷先生葬会。值孝子(始器)殉柩之变。(葬地距本家十馀里。时值雨潦。奉柩到落渊上。遂陷于汇。担夫皆跳出。柩车横江而浮。孝子整衰绖。搴帷抱柩入瀑口。尸三日始出。颜貌如生。先生尝以伏节死义许之。至是先生目睹其变。自后不食陶渊之鱼。)九月中乡解生员试三等第五人。○十月往拜湖上。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6H.gif)
五年辛丑(先生三十八岁)二月往拜湖上。○四月又往拜湖上。(大山先生以刑曹参议赴 召。至忠州病不能前进。呈疏还归。)七月又往拜湖上。(时大山先生勘覈鹤峰先生续集。先先陪校数日。)九月读心经。(幽经杂稗之书。初不寓目。虽于经传中。稍属零琐文义。亦不深加究索曰。此等虽不知。亦不妨身心事。閒居独处。或微诵程子敬以直内。必有事焉一段。又书之座右以自验。尝曰文义依以讲说不难。惟体贴吾身心上。方是若验之身心。而终不见其必然。更须煞费思量。看日后如何。不可心疑而口唯也。)十二月遭大山先生丧。(有考终录。○先生徒步往候。诊侍累日。及遭丧。以生布巾带从事。既归痛失依归。益自奋励。)
六年壬寅(先生三十九岁)三月仲子鼎文生。○葬大山先生于鹤驾山广兴原。(前期往赴。至卒祔后始归。)
七年癸卯(先生四十岁)
八年甲辰(先生四十一岁)正月会校大山先生文集于孤云寺。(自壬寅葬后。艮岩公与门下诸贤。极意修写。至是而编第已成。李后山宗洙,金川沙宗德诸公皆主校。先生委往。参校累日而罢。)十一月会校易解。参考于水晶山福地寺。(参考。即再从叔三山公所编也。)十二月往拜大山先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6L.gif)
九年乙巳(先生四十二岁)三月读书于芦厓土室。(即先府君别业也。)同月 除将仕郎 泰陵参奉。(为亲养僶俛出膺。以心近朱书及师门简牍入行橐曰。此吾严师也。但一脚出门。冷热异势。不敢自保。艮岩李公闻之曰。此公寸铁。岂区区仕宦所能夺。特可为吾辈戒也。)四月 肃谢入直。(既入直。 奉审之暇。日对案看书。 陵官例与邻僚相追逐嗢噱。先生不能拒。亦不少随循。穆然简静而已。僚官动相指点。久后亦知敬。不敢恣其常态。出直入泮。亦闭户看读。因公事出入。街童市儿。辄相指认致敬。)七月归觐。(以远离病亲。希觊禄仕。自负罪引慝。适丁公载运为同僚。文雅趣操。既多资益。又与商量换直。辄以其隙由觐。未尝累朔旷省。在泮百端。侦便无日不付家书。必有甘旨伴简。又逐日劄记其日用所闻见。伴入书中。以替唯诺。如是六七年。)芦原杂录成。(芦原。 泰陵山名。)
十年丙午(先生四十三岁)正月归觐。○七月又归觐。○十月上心经禀疑于先府君。(论程子心无出入说曰。夫子分明说心有出入。程先生却以为无出入何也。盖舍之之时。或邪思胶扰。或物欲汩乱。此心颠倒错乱。非复本体之正。此心亡去。故曰出也。操之之时。邪思退听。物欲消散。此心炯然不乱。复得其本体之正。此心回来。故曰入也。然其实一个灵觉之根于方寸者。盖未尝出去别处。而亦未尝回转入来也。舍之之时。此心灵觉固未必不在方寸。而为物所化。失其本体之正。操之之时。此心灵觉。实未尝自外入来。而根于方寸者。才觉便在此。要之主宰立焉。其静也义理之体存。其动也义理之用行。此心所存所发。不离于义理境界。则虽出入千古。应酬胡越。非出也。主宰不立而此心自偷自行。无事之时。邪思已纷然。有事之时。所应都错乱。此心所事所行。离畔于义理境界。则虽其知觉运用。不离方寸。而亦出耳亡耳。此以主宰之立不立。义理之离不离。言其有出入。虽然才觉了便在此。则其实此心灵觉。根于方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7H.gif)
十一年丁未(先生四十四岁)春泮村问答成。(时艮岩李公以典籍赴 召。职事之外。联榻讲劘。自经传奥义。以及奉职应务。出处语默之节。动相商确。录为一篇。时龟窝金公㙆,鹤林权公访。亦与之同焉。)谒樊岩蔡相公。(济恭○相公与阳坡公契谊甚厚。至是因大山碣文事。偕艮岩公进谒。相公一见奖许。每称为吾侪第一人。)三月归觐。○五月被禁推之 命。( 庆熙宫 举动时。以大臣未回班前。百官先散。大臣草记。先生亦浑入其中。)十一月药院请司饔官拿处。 上特命移施药院。(药院都提调以进 御煎药砂盒品劣。草记请司饔官及该吏拿处照律。时先生入直。 下批曰砂器苟艰。以还下器之消融于药院故也。一则药院之罪。二则药院之罪。厨院亦 御供衙门。卿等之如是凌踏何也。以厨院官及该吏所请之律。施之药房掌务官及吏可也。人皆以为异数。)千二月差 太庙祭官。( 上亲视品至牺尊。先生举幂。幂举而龙勺落地。响震 庙内。诸官皆失色。先生徐厉声曰首仆正勺。 上问何官。承旨对曰司饔奉事臣柳范休也。上竟不问。)
十二年戊申(先生四十五岁)二月往高阳圆塘洞。谒先祖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7L.gif)
十三年己酉(先生四十六岁)五月读朱子书节要。(与俞公汉人相对通读。日有讲质之乐。立斋郑公宗鲁亦以斋郎至。时与之同。)九月哭艮岩李公于泮馆。(时李公以玉堂赴 召。而每以两拘职事。不能极意讲讨为恨。已而李公遘疾不淑。先生哭之如同气。为主其丧。棺敛无憾。凡衣襚衾冒之属。皆收其削片。识某衣材。待孝子看。)十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8H.gif)
十四年庚戌(先生四十七岁)四月按赃吏。(时先生以上经历坐起厅中。 上以赃吏刑讯不严。有行首都事拿处之 命。首都事当待 命。而以 天威震叠。不肯自当。推诿于上经历。先生遂出次待 命。旋有参更招。捧 传旨之教。还入参坐起。中使已出来。看审刑讯。府隶惶惧。直以三牲杖易之。不过数杖。将有奄殊之虑。诸都事皆畏中使不敢言。先生禀于判堂曰 上教虽严重。而未有易杖之 命。请治府隶潜用重杖之罪。判堂佯惊。即用法杖。以故囚得不死。中使既还入。先生又出次待 命。即有分拣之 命。仍不入狱门而退。盖中使入告而 天心嘉奖故也。)五月 除松禾县监。(到任一朔。除刑杖不用。人吏皆喜。有老吏窃语曰安知非后日另用刑之兆也。吏殊不信。既而按治二逋吏。一死一逸。于是吏皆竦息相戒。粜籴惟谨。旧逋既完而新逋不作。如场税钱空席掌冰丁之属没数蠲减。居官一年。亲养之外。无尺寸为后日营立计。○先生自初仕后。先府君录寄古人仕学要语。至是又以治民切务条示。东岩先生又以公明廉威四字见戒。先生服膺慈训。一事不敢放过。未数月颂声载路。)差海州杀狱同推官。(海州有杀狱。只弱雠强。抵赖不服。参證亦雷同。初覆检报营。皆不成狱。先生为三检官。检尸得致死痕。狱乃成。民皆快之。)六月升朝散大夫。○归觐。(县去家绝远。便养苦心左矣。僶俛赴任。即冒炎由觐。未几先府君升秩西枢。银绯之日。以袍笏斑衣左右之。人以为荣。)七月还官。○九月差东堂差备官赴新溪。(入试院。知印告以失印。伏前请死。举座惊遑欲穷推。先生只令牢闭棘门。理事自若。少顷印还故处。盖本县知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8L.gif)
十五年辛亥(先生四十八岁)正月归觐。○二月还官。(方伯李时秀礼遇特厚。所报必从。谓丰川倅柳尔胄曰丰川与松禾为邻。与闻儒者之治。西邑所得不少矣。)六月弃官归。(以亲年渐高。修重记弃官归。先府君已寝疾。喜曰吾年踰七十。岂有馀憾。但以汝在千里之外。或恐贻汝不及之悲。今父子相聚。无复有恨耳。金承旨若鍊有黔娄忽至汗身前之句。)八月丁先府君忧。(侍汤数月。竟罹大故。致哀谨节。三年不脱绖带。不入中门。馈奠之暇。温习旧业。日有程课。有来请学。教授不倦。特眷眷于反躬践行之说。)十月庚申。葬先府君于盈德松明山。(后五十一年 宪宗辛丑。移奉于礼安虎岩先祖提学公墓前。○事亲尽志体之养。旅宦时每劝家人斥土塞债。以安亲心。以补亲馔。一心劄著。千里孳孳。孤露之后。每诵古人一日养不以三公换之语。为之泫然。其遇祭祀。诚敬颙若。悄然坐斋。终日寡言。将事之际。哀动左右。晚年谢事。虽不能与祭。而怆慕之诚。如将见之。)
十六年壬子(先生四十九岁)
十七年癸丑(先生五十岁)三月俛庵李公(㙖)来访。○十月服阕。(外除之日。分下室遗物于两弟。以书案与仲氏曰先君所甚爱。无踰于此。以此表孝养之恩也。盖先生从宦以后。仲氏实主养事。以孝闻。先生常若得之他人。辄称恩焉。西邑归来。田园无一亩增。而独买水田一区与之耕。自筮仕以至作宰。举家一听于两弟。不问囊箧出入几数十年。人无间言。)
十八年甲寅(先生五十一岁)正月 除司仆寺主簿。(以 举动不及旋递。)寻迁通训大夫掌乐院主簿。又换 昌陵令。(前职未及 肃谢。又有是除。盖出 特恩也。)十月就理禁府请照律。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9H.gif)
十九年乙卯(先生五十二岁)七月初一日。迁司䆃寺佥正。翊日 除高城郡守。既 肃谢。自 上给马。初九日上任。(郡素称十室残邑。而凋弊尤甚。居民流散。殆不可为色。先生至则蠲放海滨荒土十年之税。于是流民稍稍还业。閒土渐辟。有来苏之颂。凡干官用。或蠲或减。民力稍舒。并查海户已捧之滥者。防给他役曰。还给易归消融。不若用代未纳也。凡海户所供。皆令直纳。以杜从中点退之弊。海户感泣。)九月申灾报于上司。(岁值歉凶。将报灾于营门。只据实数为请。吏入告曰倍数请灾。犹患不及实数。先生曰事当从实。若不如请。有去而已。方伯李秉鼎依数蠲给。特异于诸邑曰高城非以少为多之人也。人吏皆贺。)推覈久囚狱事。论报上司。(先是有人于道上。捽曳一老病醉饱者。因以奄殊。遂成疑狱。囚不堪痛楚诬服。且偿命。先生初至验知非故。乃议谳曰譬如残烛之遇风。衰草之萎霜。李秉鼎初见大骇。题以全昧狱体。后因同推官牒题。却拈出此语。以为曲尽事情。囚遂得减死。又有一女被打踢死道傍。先生令勿广发。密诇于尸近村。知其子与某乙有怨。探得可疑状。捕讯之不服。遂搜取衣冠来。渍血浪藉。囚语塞。郡中称神明。)
二十年丙辰(先生五十三岁)二月随巡察使入金刚山。(郡在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39L.gif)
二十一年丁巳(先生五十四岁)三月始解官。(既归累呈病状。至是始得递。新官 下批以前。例属己俸。由吏托言民不纳。先生笑而不问。)十二月复 恭陵令。旋特 授安边都护府使。(先是判府事蔡济恭入 侍。 上曰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0H.gif)
二十二年戊午(先生五十五岁)正月 陛辞。( 上引见。与丹阳郡守金㙆同为入 侍。使之举颜。 敦谕而遣之。)莅任。(府为北路巨邑。素多弊瘼。先生先约己裕人。省节公费。减捐官廪。以防军布之滥惩者。平其籴入。无敢滥捧。亦不取官耗以与民。邑产蔘茸等山珍之为民膏肓者并罢之。虽贸亦不许曰官民有交必害。不如令去售他处。催科与民相宽暇。未尝刻督取办。恳恻膏沐。遍于深谷。而刚制官吏。不少饶假。然亦未尝加以椎剥。时以匹马肩舆。劳农山野。视其勤慢而赏罚之。陇上草坐。说桑麻问疾苦。娓娓如家人。民亦爱之如父母。)四月谒上司于咸兴。因恣观丰沛民物之盛。(子鲁文从)巡永丰社。(社距府绝远。中隔巨岭。守宰惮于险远久不巡。仓吏恣意盗窃。只拥虚簿。因讹言踰老人峙官家必罢。及先生将行。吏交谒更谏。皆不听。检得积欠按治。一一微捧为完仓。又有一仓久废将压。恐事钜扰民。不敢动著。先生多方区划。又捐俸继之。量材容入。不令剩一木。不敛民一钱。改作而民不劳。民号为新仓云。诸仓官耗。一并不取。有仓色一二辈。亦不取落谷曰使道既不捧耗。俺等虽微。岂敢食耶。○有一民来纳童蔘一本。价直千金。请以为明府寿。先生却之。民曰小人怀宝将安往。请以价易之。傍人亦言其不可出手。先生曰此重货也。安知不与灾相随乎。终不听。后为监司所得。为 进上加封。自 上以数外加封。事涉无严 命罢。)秋选士入州学讲大学。因榜谕申戒。(榜略曰盖闻天之降衷。无智愚之殊。地之钟灵。无中外之限。诸君例以遐僻自处。不能重廉耻厉行检。日趋于贸贸之域则诚可慨也。诸君且道吾身所具手足耳目百骸。其有不如人者乎。身之所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其或有阙而不备者乎。即其所具所接而俱有以尽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0L.gif)
二十三年己未(先生五十六岁)二月肄本府兵马。赴德源操鍊。(路径元山。先戒之曰敢有侵掠者用军律。有一卒行掠北鱼垛一级。即拿致棍打且殊。节度使闻之曰绣衣方在境。且生事矣。先生曰既约以军律。虽殊何有。节度使为之动色。○又尝兼任德源。按元山津杀狱。简驺从仅给使令。既检毕。即闭下人于所馆行廊。令里正传飧。元山是千户津村。物货所委输。从前值此等事。民业荡析略尽。至是鸡犬亦晏如。民感泣曰设邑后初见。尝曰吏者虎于民。不可一日放在民间。至不得已处。亦必量事程日。指期还现。不饶暇隙。)八月出就私次。呈辞状于上司。(元山富商金致殷。换输本府税布愆期且生事。诬诉于营门。方伯具㢞不察。以严关推公兄。先生曰此不可以辞状从事。有投印而已。呼肩舆将出。府民四五十人。挤担卒自担。还卸堂上。或屯守衙后小门。明火毬庭以达曙。远民亦渐集。谕以营门上使而安坐东轩。汝辈使我丧廉隅乎。吾但出下处而已。民请自担肩舆。至下处而止。围住益密。守者数百人。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1H.gif)
二十四年庚申(先生五十七岁)三月呈病归。○四月 上下别饬于南北伯。催促还官。(先生既归。连呈辞状。 上问承旨李益运曰柳范休欲不还云信否。对曰然。即 命牌招于邸人家。后知其在家。 下别申饬于南北伯。催促还官。使岭伯状闻发行日子。先生以呈病北臬之意。呈于州家。岭伯以 严饬之下。不可言病。催促益急。行至长林驿。又逢北伯催关。)六月 正宗大王升遐。( 上方向岭南。而樊相每以先生为南中之望。君臣相商。既屡试字牧。以拟劝讲待次。 天意盖不止是也。一时皆以为先生晋涂。将无所不可。而未几 宫车晏驾。时事一变。识者恨之。)九月差 殡殿进香官。(先生感念 恩造。号痛陨越。日邑邑思归。新伯李秉鼎坚不许由。反差进香官。先生念图归不得。一恸 殡殿。因寻乡路。可得自由。九月入城。旋有还官促 命。遂泯默而还。)
纯祖大王元年辛酉(先生五十八岁)正月被李秉鼎构诬状罢。遂就理。 上特命放送。(本府定配罪人到配之后。先生即令保守于信地深室。与其婢子同处。毋敢使外人出入。场市之日。别定官隶。限罢市禁杂人。李秉鼎遂以此构陷。先生既置对。禁府请刑推得情。 传曰柳范休别无可问之端。分拣放送。方就理之际。大小民人。处处设饯。拚辕出涕曰恨不使好归于前年也。)二月李秉鼎又构诬请拿鞠。 上特原之。令庙堂行会八路。禁屑越封 启。(李秉鼎始以罪人防守不严。欲为陷害之计。而既不售。乃搜得罪人谚书原情。即密 启请拿鞠。盖原情罪人请由往江界。欲母女相见。而初不呈官者也。 上下询诸宰。领议政沈焕之曰取见咸镜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1L.gif)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2H.gif)
二年壬戌(先生五十九岁)四月往赴大山先生文集刊会于孤云寺。○五月入川城哭内舅素岩金公。(镇东。)○六月夫人金氏卒。(夫人生长法门。和婉有懿德。与先生相对如宾。初时艰窘。相夫子为养。晚来禄食。勉夫子为义。或值过误。从容献规。先生辄改容谢之。家人未尝见色辞相拂戾。至是先生哭之曰失吾强辅矣。)
三年癸亥(先生六十岁)三月题诗于亭壁。(诗曰竹君不耐寒。梅兄三月笑。物性亦不古。抱膝一长啸。又有诗曰青山太古面。秋月圣贤心。山与月长对。百年托契深。至是恬养日益深。尝曰今日直是无事可为。只有读书修行。是属自己事。可以勉力。此外惟务稼穑食力。又是本分无菑害底事。又曰节俭尽无害。目前虽似不快活。理却长久。○自官归。食无重肉。朝夕卜匏而已。 绣衣尝暗行见之。归语人曰某冰檗苦操可敬也。)
四年甲子(先生六十一岁)十月答损斋南公书。(略曰圣人之道。盖无独善之理。中庸之性道教。大学之明德新民。所以首揭篇端。以为开卷第一义者此也。大抵此道只在日用彝伦之间。格物致知。所以知此也。诚正修齐。所以行此也。最怕纸上读过。不能体之身心。又怕论说零琐。惹起纷纭。卒无益于讲正道而行正路。此又读书者通患也。迩来乍见得此意思。每说与儿辈。而终归于空言耳。○答南子皓汉皓书曰。愚尝有言曰凡诸日用应接处。便是无文字底书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2L.gif)
五年乙丑(先生六十二岁)二月又答损斋书。(书曰心在之义。区区本意。只谓主宰立于内。运用方专于外。其应此事时。谓之心在此事。固无不可。但心在此事云者。只谓此心运用之在此。实非此心主宰离了神舍而出在于此也。从古主一之论。每从事物上说。故如执事敬必有事焉。当事而存。出门使民。著衣吃饭。行步读书皆是也。后之人见其就事物上说。便谓应事之时。此心只在所应之事。殊不知此心之所以专一于所应之事者。以此心主宰在于躯壳中故也。试道正其衣冠时。心果出在衣冠。躯壳中空无此心乎。出门如宾时。心果出在于门。腔子里都无主宰欤。至若放出之患。固非一端虽于当应之事。未免有逐出者。如喜怒忧惧之或过分数一种人。故事之都注精神于一事。读书奔放在册子上者。是亦放而已矣。虽有浅深之不同。而要是皆心不在躯壳之病也。苟能常存敬畏。此心作主于内而应物专精于外。则庶几无走作之患耳。且夫敬者。是该本末而贯动静者也。静焉而不偏倚于东西。动焉而不走作于彼此。而主宰常存于躯壳之中。又曰天下只是一个理气而已。人之生也。得此理气而为心。至虚至灵。有知有觉。为一身之主宰。为万事之总脑。无内外无分段而此心之体。无不该括。此心之用。无不流行。盖天地万物。皆吾一体。四海六合。皆吾度内。虽然语其总揽之大。运用之广则固如此说。若直指其虚灵知觉之体则毕竟是腔子里物事。神舍中主人耳。是以退溪先生既以为一人之心。充满天地之间。却又曰谓恻隐之心在外则不可。以心非在外之物也。先师与思翁辨。方主张心大无外之义。而却又曰此心主于身而管乎物。处乎内而应乎彼。又曰心只在内底。安有在外。然则一人之心。充满天地。盖就其度量之大。运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3H.gif)
六年丙寅(先生六十三岁)正月往饯俛庵李公谪行。(先是 正宗壬子。李公以岭南疏首。伸辨 庄献世子冤。至是因金达淳 启。有海岛编配之 命。先生骑牛百里而往时。送者无人色。先生宵则论心无出入说。朝则握手慰勉。两无几微见言面。观者叹息。)
七年丁卯(先生六十四岁)二月作三过说。(其略曰邵子有言曰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盖以人之过境。千百其端。然要之不出此三者。如意必固我。克伐怨欲。昏昧放逸。浮杂邪妄。偷惰骄吝。皆属心过。如衣冠不整。肢体不检。淫视倾听。疾言遽色。行步票轻。起居无节。皆属身过。如诐淫邪遁。躁妄诞烦。戏谑亵秽。谀吁忿争。凡陋粗厉。皆属口过。三者各有地头。各有名色。如有欲寡其过。苟能随其地头。用力克治既不敢为易而忽。又不敢惮难而沮。寡之又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3L.gif)
八年戊辰(先生六十五岁)四月讲圣学十图于白云洞书院。(先生时为洞主。与近地士友。会讲凡四日而罢。)
九年己巳(先生六十六岁)正月辟本府功曹。(先生目见民隐不泽。常为之伤叹。至是乃曰苟可以少分及物。是亦为政。既辞不获。尝再出视事。邑民皆手额以望。州家亦肯相信。先将还上整顿一过。阖境皆若更生。又欲矫岁抄之弊。讲究条制。民间尤喜跃翘望。而奸吏已窃惮之。游辞万端。官意中变。先生即日遂归。姜正言橒语人曰方其时。春阳仓色。猝为善人。太白穷谷。颂声洋溢。座首俄顷之化。果如是乎。)七月损斋南公讣至。为位哭之。(尝曰损斋兄门路平正。卓然可恃。朋友切偲之义。无愧古人。)
十年庚午(先生六十七岁)
十一年辛未(先生六十八岁)春与龟窝金公容渊金公(宗发。)书论高山纸牌行祀事。(时先生为高山洞主。与二公书曰先生易箦。于今三十一年。畏垒之奉。泥于 朝禁。此实斯文之欠典。吾党之慨郁。今及门先辈。零落已尽。只有吾辈若而人。区区之诚。不得粗伸。窃欲仿朱先生沧洲故事。以纸牌一举缛礼。以少效羹墙之慕云云。二公引文集答申公励书以难之。议遂寝。)八月讲大山先生文集于高山书堂。(春间沧洲之议。既为二公所难。乃曰此事果不可行。即其地讲其书。使先生之学。不坠于人。是亦尘刹之报也。遂约日定会。讲遗集中率性之谓道说。一性具四德说。心无出入说。凡四日而罢。将罢先生谂于众曰今所讲三说。皆义理头脑。于此苟有见焉。则不患无向望者。而若驰心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4H.gif)
十二年壬申(先生六十九岁)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4L.gif)
十四年甲戌(先生七十一岁)
十五年乙亥(先生七十二岁)拙修杂录成。(日用体验之馀。随手劄录。以备观省。)
十六年丙子(先生七十三岁)三月作奴心说。(略曰夫心天君也。其尊无对。古人之作书契也。以奴隶之贱。加天君之上而制为怒字矣。噫冠裳倒矣。天壤易矣。其会意何居。余赋质偏驳。七情乖当。而㬥怒尤多。窃尝因吾病而得其说。怒而失当。心为血气之使。则是奴其心也。字之从奴从心。其寓痛疾之戒乎。于乎。心可使奴之乎。夫命物而出万事者心也。岂命于物者也。帅气而总万理者心也。岂役于气者哉。今夫忿懥之来也。势若突骑。震扰神舍。遂使天君反受制于气。颠倒错乱。堕坑落堑。则天君之可羞。有甚于行酒而执戟。此所谓奴心者然也。天子下堂而见诸侯而天下乱。天君降而为血气之使而神舍墟。其祸一也云云。)九月往参大山先生 赠爵焚黄之仪。(门人金㙆上疏言。先生道学。合有推奖之典。自 上特命 赠秩。)跋真一斋柳先生大学十箴性理撮要。
十七年丁丑(先生七十四岁)五月讲玉山讲义白鹿洞规于泗滨书院。(凡四日而罢)校退溪先生文集考證。(考證即先府君所纂辑也。先生积年勘覈。至是邀意中诸公会校。)
十八年戊寅(先生七十五岁)七月跋敬堂张先生续集。○跋大山先生墓志。(志文即先府君所撰也。至是将埋志。以己酉后职 赠子孙录。不载元志。故追记之。)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5H.gif)
二十年庚辰(先生七十七岁)兰谷先生行状成。○校常变通考。(通考即东岩先生所撰也。时尚在巾衍中。先生详校一过讫。因命东岩门人柳健休,柳徽文,致明,鼎文等更加雠正。)
二十一年辛巳(先生七十八岁)十月哭季氏处士公。(处士公寓居丰山。又移英县。先生每以离索为苦。来则挽之。去则夜抚其寝处而太息。晚更轸其穷匮。百里馈粮。怜其病悴。一气共呻。及其不能起而哀侄又病亟。命舆致别划钱谷。以资其疗补。)
二十二年壬午(先生七十九岁)二月撰庆林书院常享文。(院在晋州矗石楼下。享鹤峰金先生。)
二十三年癸未(先生八十岁)正月升通政大夫。(以年八十。依例加资。或言当求实职者。先生不许。)二月答陶渊书院儒生论景节祠揭虔事。(祠在卧龙山下。当 崇祯丙子。瓢隐先生金公是榅筑卧龙庵。隐居不仕。至是士林建议立院。堂宇斋额。皆先生所命名。又撰奉安文及常享文。)三月寝疾(先生自少有足热症。每叹妨于危坐。中年以后又患寒热之候。恒在调摄之中。而非甚剧。亦不废巾栉书册。至是尤沉剧。虽呻吟宛转之际。兢惕提掇之意。常自在焉。)八月二十七日辰时考终。(讣出远近人士。奔走来哭。门人李晦庆,朴冕中,柳箕镇,权𧆸,柳田文,柳家镇加麻三月。)
二十四年甲申三月十日。权厝于府东龟首山子坐之原。(会者三百馀人。)
三十一年辛卯九月二十四日辰时。改葬于府北
壶谷集卷之十三 第 2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1A/ITKC_MO_1121A_B100_245L.gif)
宪宗大王九年癸卯五月行状成。(再从孙致明撰。)
今 上三十七年庚子刊行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