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0H 页
答权肃如(显相○戊辰)
每对循如贤契。询及读礼之暇。同堂讲磨。日用规程。而循例修慰。未足以道区区。方用介然。不自意先施手疏。存问死生。副以礼疑数条。辞旨之间。务致其隆。推人太过。先贤所戒。恐宜在所省捡也。即日雪潦乖。候哀履启处一向支相否。汉朝迷途颠冥。送尽一生。加以毒疾缠身。手涩不能作字。语讷不能辨物。直是枯朽无实之一庸人耳。知旧相爱者。不知其然。而或来问字。自家亦循情而不能固拒。因循荏苒之际。坐成云云之名。所谓偶然题木居士者。真可笑也。然彼求福于居士者。岂非尤可笑也。来书。有异日相从之喻。若以朋友丽泽之事。相从于寂寞中。岂非可乐。而必欲为虚名相推。如今俗之为。则非惟朝不欲当。亦非所望于直谅务实之君子也。循如有事而来。迫岁而归。恨不得从容。而其温粹之质。如在璞之玉。琢磨成器之功。岂不在于棣床博约中耶。想不待鄙言矣。别纸。略以臆见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0L 页
供答。而必不中礼。更为驳示。是所望也。
  别纸
 
祔后主复寝(止)练而后祔
祔后主复于寝。古礼虽未有考。然程朱大贤。皆以为是。则便是圣人所制之礼。后人只得遵而行之。不必追考古制之有无也。盖古者。卒哭后罢下室之馈。则其无上食哭。可知。故老先生说如此。眉相国练后献议。据仪礼以止哭为请。然既存上食。则孝子感慕之情。此时尤切。罢晨昏哭。以应止朝夕哭之文。存上食哭。以伸孝子感慕之情。亦未为过礼。今俗亦多行之矣。练而后祔。孔子以为善。则依此行之。未必为过。而但殷制不可考。故朱子亦从周耳。庙制既失。祔似无义。而存羊之义不可废。则虽支子。不得不行耳。
 
练后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云云。
或以为支子为大夫异宫者。或以为期大功裞服未除者。两说未知孰得。而要之两意皆当通看耳。隆杀之节。先生说葬后罢奠而存上食哭。练后罢上食哭而存朔望哭。以为哀杀之节。沙溪说葬后罢奠而存晨昏哭。练后罢晨昏哭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1H 页
存上食哭。以为哀杀之节。各自有意义。而古人居丧致哀。练后虽止上食哭。犹有无时哭以伸情。今人既不能如古人之尽礼。则无宁存上食哭于再期之内。以为𨀣及之道。礼所谓以故兴物者。非此类之谓耶。
 
大祥后网巾或𩮰或布。
网巾非古制。𩮰与布之当否。不能知。然以从厚之义观之。则用布似长。
与申孟实(禾○辛酉)
秋序已届。想惟号慕益新。何可堪居。向见哀形容充瞿。精神陨穫。如丧心失魂之人。以哀今日所处。无怪其如此。而一向径情自遂。将不免灭性危身之虑。甚可惧也。又况事亡送往之际。有无限礼节。苟非存得此一个主宰。无以合宜而致诚。虽有尊堂诸父兄任其事。葬时附棺者之必诚必信。三年馈养之致其蠲洁。孝子之所以自尽于大事者。惟在于此。岂可靠倚他人。徒然致哀而可以为孝乎。故丧虽以宁戚为本。而又以慎终为贵。此所谓居丧尽善也。前日奉劝以细看礼记诸篇及家礼者。非惟寻其义意考其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1L 页
仪文。以为临事受用之地。亦谓考究寻索之际。自然意思凑泊。精神凝聚。渐为存心之基本。苟能久久不厌。循循有序。自当有效。幸勿以陈谈而忽之。如何。
答申孟实
小奚归。得奉手疏。备审哀履无他。慰豁倍常。朝一味呻瘁。无足言者。礼书之尚无条报。可占精神之不能收摄。一向如此。何所底止。有才资有意向而尚此悠悠不进就者。专在立心无恒。工夫不接续也。所以无恒者。虽有诸般挠夺之害。而专由浮泛不切实也。如欲维持此心。心无影象。如何执持。须就事上作工夫。所课有常业。所习有定时。循循有序。久久不懈。则意思自然定贴。气象自然安详。向时浮泛之病。自然除却。而当有好消息源源而来。试依此做工如何。书末自讼之言。令人怆然。一时意思。亦不济事。勉之勉之。无负先意。无累老拙。千万。
答申孟实(壬戌)
顷疏承慰。今又续承。足替对讨。第闻哀郁證近甚。有时急起出门。此不是少忧。何不槩及也。素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2H 页
知哀气质。多动少静。无事不能静坐摄心。每以追逐朋侪谐谑游戏为事。卒当巨创。闭蛰穷庐。傍无侪友。出无所往。重之以家务冗干。拂乱缠绕。志气挫抑。致得如此。前日所以奉劝以著意看文字。非惟勉学。盖虑此也。夫人情。有乐于此。然后可以忘乎彼。苟有味于书册。可以抵敌许多忧恼。而今既不能得味于此而反为彼所役。此难以药饵除治。奈何。日前。季阮往愚山。说哀能居丧守礼。又能读书。长者闻之。深用嘉奖云。父兄长者之望于君如此。此意诚不可负也。今来疑问。颇胜于前。此亦用心之效也。逐条答去。如有不当。更商为好。
答申孟实别纸
 
孟子与齐梁二君言不同
梁王。不知利之为病。故孟子直斥其病根。齐王。自知货色之为病。而直言无隐。故孟子因以导之。以扩其善端。言各有攸当也。
 
齐王。天资朴实。直告不隐。
浮誇巧伪之人。不可与为善。齐王之朴直。孟子所以惓惓也。此等处。学者正宜反求而考其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2L 页
无。如何。
 
知之实。知斯二者不去是也。
前者屡以知含两端之意说及矣。何不以此意三隅反也。朱子训贞字以正而固也。知。是正之意。而是非之各得其理也。不去。是固之意。而是非之固守不变也。所谓知含两意者盖如此。
 
养生送死
生事葬祭。俱是事亲之节。而事生之于事亡。固有间矣。况生事而有朱。犹可追补于他日。而送死之际。一不致慎。则虽欲追悔而不可得矣。故圣人以必诚必谨勿之有悔。屡言不一言。其为事亲之大节可知矣。以哀今所处。揆之于诚信无悔之训。验其如何。然后方信孟子垂教之意也。
答申孟实
惠疏披慰。就审日来。哀候一味欠健。极深奉念。然以吾思之。此是心不能作主之害。前日愚洞惨报之来。已虑其如此。书中略及此意。或可记有否。以哀新经陨剥之变。而今番所遭。又极非常。无怪其致此。然朱子于知旧之丧。益加奋励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3H 页
曰。人生奄忽如此。惟有穷理修身。不虚作世上人。况自郁汝之死。门户无所恃。而后进无所庇。安得不更加惕念。勉励不已。思所以为门户后进扶持计乎。以此为心。则此心卓然作主。宁有虚眩惊挠。委靡溃败。不可收拾之时乎。愚意外治之药。固不可废。而亦就里面根本上。试用提醒之功。似为今日切要法。如何。前书。闻与同接做工。丧中科工。本非不可已之事。且哀之始读邹经。几个月矣。今始才了四篇而无端废却。为此功令之工。此岂有恒之事乎。顷书。吾有数斯疏之言。而哀即受而自当。使我戒数斯疏。则于哀若何。此则不能寻究人言之致也。如此寻常文字。尚不能尽意。况经传中奥义乎。宜乎无味而欲废却也。哀素性泛忽。而持心又不刻苦。前后若口。如石投水。近来渐觉而欲自止矣。然又岂可遽然也。玆复覼缕。幸勿如前泛看。而详细作答为望。
  别纸
 
道性善注众人汩于人欲。(止)大学序气禀不能齐。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3L 页
私欲之蔽。由于气禀之不齐。则虽互换说也得。然亦各有所就而言之不同者。如大学或问论明明德处。并举气质物累。而论新民处。专言物欲。岂不以涤其旧染之污者。所主者在乎物累故耶。孟子之与滕世子言性善。亦为功利之说。蔽其本心。故集注。但以私欲为言。其义无乃亦以此耶。
 
程子曰。性即理也。
自孟子以后。皆不知性之为理。故或以为恶。或以为善恶混。或以为无善恶。如知其为理。则岂有如此多歧说邪。
 
井田
或问于朱子曰。田以井授。或有地不给人。则奈何。朱子曰。天之生物。各无不足之理。苟处之有法。则虽有盛衰繁稀之不同。必无不给之患矣。今不记得其全文。而大意如此。正是哀所疑而朱子之说如此。可以破惑矣。肥瘠贫富之不均。古人设法。肥田则岁耕。瘠田则一易。又瘠则再易。所以均之也。古人岂不念及于此耶。后日来此时。取考大全中井田说。则可知矣。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4H 页
一治一乱。理之常也。
以圣人扶抑之大意言之。则盛而治者其常。而衰而乱者非常也。以天地阴阳之大数言之。则盛衰治乱。俱是理之常也。此章以天地大数言之。故曰理之常也。
 
邪说暴行。又作。
暴行之作。必有一种邪说为之文饰而倡导之。如纣之谓暴无伤。谓祭无益之类是也。宋时。蔡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使土木花石之役并作。卒至神州陆沈。岂非其验耶。
答申孟实
闻哀候颇苦宿祟。晨昏展哭。朝夕馈奠。间多不参云。闻来惊念。数宵间。更何如。医书。以治心为治病之妙诀。苟能从事此方。时时提醒此心。自作主宰。勿为血气所胜。久当有新。况哀今日尤非怠惰忘哀之时。朝夕馈奠。系是追养之事。不可付之他人。(虽同气亦他人)前头练期不远。晨昏哭临。亦无几时。尤不可一日旷阙。苟非甚病难于自力。岂可如是。念哀亦岂全然不知。而因循渐苒。不自觉察以至此。试依上所陈治心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4L 页
方。以晨昏朝夕事死如生等意义。日日提醒。勿使怠惰忘却。如何。一失而不可复追者。丧礼也。千万勿泛。切仰。
答申孟实
祔祀。闻以练后过行。此固殷礼。而朱子以为不可考。故从周礼。以卒哭后为定。或有故则退行于祥后迁祔入庙时行之。而未有练后之训。故南中先辈。多依此行之。其节目。详载备要。固当依而行之。而但亚献主妇。家礼则亡者之妻。备要则自虞以后主丧之妻为之。沙溪从横渠夫妇共事之说。而南中先辈。皆从家礼。此为少异。昨年虞祭时。未知如何为定。今不当有所变易。而大抵家礼立主妇。意义极精。从当相对说破耳。衰服入庙。先儒所论。不啻明白。后人岂有他论耶。
与申孟实(癸亥)
日来。重侍哀履若何。前书泛泛二字。哀之自知既明。又不隐于人。齐王所以足用为善。其非天资朴实而然耶。然其终不能有为者。亦以知其病而不肯服药。虽以孟子之随證投剂。而其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5H 页
病者之不肯吃服何哉。吾之前后缕缕苦口而不止者。岂有他哉。欲砭哀泛泛之證而已。哀既知之。则须急急服药以治之。所谓治病之药。亦非神方。只是厌读时。著念读书。颓卧时。著念起坐。閒出入时。著念坚坐。懈意时。著念抖擞。如是推类以求。诸病皆然。则吃服之久。岂无脱然轻健沈痾祛体之时乎。幸勿以为庸医例剂而试服之。如何。
与申孟实
顷复迨慰。日间。重侍诸节若何。前书。深有虚受警改之意。此是一日自新之机也。甚善甚善。然苟不著实检省。则亦复为泛泛者之所挠夺。竟归漫然如初矣。时时惕念如何。大抵泛泛之病。视乖戾顽浊者之为恶。固有间矣。然论其进取则反不如此二者之为愈。何者。乖戾者虽难回。而使其一回。则其守可保。顽浊者虽难开。而使其一开。则其明可取。而泛泛者之于为善去恶。乍明而旋暗。若存而若亡。虽有识致志趣之过人。而终不可恃而为长进之基也。圣人所以不取谨厚而取狂狷者。亦此意也。况泛泛者之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5L 页
及谨厚又远乎。幸以此意常存不忘。则知其病而欲去者。是为能去之药。不必别求妙方矣。
与申孟实(甲子)
舒从便。闻君往高山已数日。无端旷省。无端废课。是亦不可以已乎。君虽习于放浪。不自知其为非。而傍观者实为慨然也。正所谓彼醉不臧。不醉反耻者也。君才可优为。功亦不少。且以文字与我相从。历几年矣。末梢将成大脱空。为人所笑。吾亦不免于收司之律矣。只恨当初容易相从也。暂住市人。急作此书。览之又以为老生常谈。则亦末如之何矣。
与郑圣应(昌钦○丁卯)
际甥之来。略闻近信。稍慰悁郁。即日寒候少解。尊丈体韵万卫。省馀学味珍毖。远慰且溯。汉朝宿苦少安而眼疾又作。终日愦愦。无一事可自遣。奈何。所业见读何书。闻有故不得成行。人生在家时多。离家时少。若曰在家有事。不能读书。待我出家无事然后读书。则误矣。幸须偷取一两时刻。逐日不废。则所业不到阙废。胸中不到茅塞矣。如何如何。
答李汝一(尚德○丁卯)
腊末书。尚此稽复。忽此意外。荐承情翰。惊喜坼读。一感一愧。就审尊堂愆度。尚迟复常。贡虑深切。汉朝冷泄得春少减。而精神陡耗。日间每对案倦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者。正为今日道也。尊辈宜视以为戒也。读书悤悤。固初学通患。况加之以功令促迫之习乎。然不可视此为常。时时密察。拔去根蒂。然后方可以立定基址。不然。虽终身读书。不相涉入矣。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6H 页
答柳元若(宜三)
一访之不足而再访。一书之不足而再书。高明之眷意。若是其挚。而顾朝不足以当之。感愧何极。仍审残腊。閒中学味。神相燕超。何等远慰。朝病骨畏寒蛰伏。将摄极艰。胸里草木益多。前道渐窄而伎俩如此。良可叹也。虚灵分属之非已有。先儒辨说。不待更论。而虚灵专属之气。则似未安。虚灵。固兼理气底物事而以理为主者也。若专属之气。则方言虚灵不昧时。未得为明德。而必待具众理。然后方为明德。其可乎哉。来谕。以兼理则嫌于以理具理。而具理应事。乃就虚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6L 页
灵本体中。遍举其材料。则何嫌于以此具彼哉。
答权循如(道相○戊辰)
柳上舍便所承书。得于阻郁之馀。欣濯甚矣。侦便未易。久而未报。又自舟坪。传致一缄。副以别幅。座下之眷顾如此其挚。而我之所以相为者如此其慢。礼相往来者岂如是哉。奉玩之馀。每切歉叹。霜风转栗。棣床湛乐。一向清谧否。来书。自咎疏拙。殊有不自得之意。以尊所处。虽不可以摆脱为心。亦须有浸灌之功。此在节要答陈肤仲书。可考而受用也。来录。昏愦精神。儱侗供答。必不中理。恭俟驳回耳。大抵读书观理。先寻其正当大义。推类以通其馀。先从零琐处起疑。生出枝叶。閒费精力。则无事生事。反害正义也。此处得失。本不大段。而从此挨去。心路已熟。或恐有害于说约之地。故敢为先事之戒。未知如何。
  别纸(节要)
 
答汪尚书书。东铭。于下学工夫。犹有未尽。
东铭。论戏谑之害。分别其长傲遂非之失于毫釐间。使人警悟深切。而于事亲事长日用应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7H 页
许多节目。皆未之及。则谓之犹有未尽者。非以是耶。
 
即西铭而一原无间之实。瞭然心目之间。
自理而言。则塞体帅性。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长长幼幼。许多森然于其中。所谓一原也。自象而言。则乾父坤母。民胞物与。长长幼幼。千差万别之中。理无不在。所谓无间也。此说或无大悖否。
 
论庙制得备其数。(止)其意实近之。
诸侯五庙。五世之后。始备其数。则立庙之初。已立始祖之庙者。只得其数而不得其意矣。所谓意实近之者。政和之制。虽未详考。而因其说而求之。则所谓大夫三庙。无王朝侯国之别。其意实近于古者。天子诸侯之大夫。同为一等之制也。大夫三庙有两说。一说。祭及曾祖。如中庸说是也。一说。三庙二庙。必及高祖。如程子说是也。中庸注说。是晚年所定。故刊补主其说耶。夫既祭及曾祖。则初不立高祖庙。宁有有庙无主之疑。而来说。引下说以攻上说。似未深考两说不同处。如何。大抵此书所论庙制及祭仪。多从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7L 页
儒旧说及程子说。或与晚年所定不同。故刊补以为更详之。其微意可知也。
与康景讷(敏淳○己未)
五月以后。消息无凭。秋意日高。怀想转深。每清夜月生。朗吟怀君属秋夜之句耳。此时。重侍馀学履何似。功令做得几许。而烧灯继晷。有诵读之工耶。前书有不作一首不读一字之示。君于我。必不为虚辞例谦。闻来令人叹咄。每谓君之坚固笃实。可保千万人中能知有己。而一遇少胶扰。便与之波荡则他尚何望哉。想君于此非不能自守。必以厓异为嫌而然也。然平日讲此甚悉。果能两全则固好。而若不得两全。则宁取厓异之讥。而岂可阙却目前紧工夫。蹉过少壮好光阴耶。爱与之挚。期望之切。故缕缕及此。幸默加省念。无俾宣播重招人讥议为也。
答康景讷大学或问问目
 玉溪曰。道者体。义者用。成性存存而道义出。则明德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道义一理。何尝有体用之可言耶。
程子曰。在物为理。(理即道。)处物为义。道义之为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8H 页
体用。程子已言之矣。
 
程子五条说。便是一串贯来。而第五条小注。陈新安以为此条与上四条不同者。何欤。
以上四条。以存心为格物之本。此一条。则格物便是存心。所以曰微不同耶。
与康景讷(庚申)
春序强半。重侍定省连享康护否。邹书已温习几篇。科年工程。想不得不分。惟随处提撕。无到全然忘却。免为俗窠坠落中人可也。朝病与齿深。眩愦日甚。仙洞屋役。工役浩繁。看董极难。欲饷暮年閒趣。而先自劳费心神。还可笑叹。虽然。此计若成。携得同人。徜徉泉石间。岂非浮世胜事。但未知从我者有几人耳。
答康景讷(壬戌)
来书。缕缕自讼之意。殊激老怀。以尊富强之资。何事不做而作此悼叹语。无乃太蚤计耶。但欲了此一事。而后欲从事本分。则似误。夫可了之道在我。而了与不了在天。吾何必哉。假使终身未了。则都付之笆篱耶。尊于科业。已占得七九分。今虽不专力。何害于应举耶。承看总目。可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8L 页
日间用意处。亦不待吾言。而但此书。多载启蒙中说而颇草略。何不直将启蒙做本领工夫耶。若于此书中做得旬月工夫。必大有商量处。吾虽昏废。愿得与闻其一二焉。幸勉旃以副区区。
答康景讷
朱书。读到几半。逐日递诵。可知整顿神思。做得静专工夫。闻来殆令人喜而不寐。且缕缕自警。皆从真实经验中来。尤深叹赏。昧陋合下无得。加以枯落。无以副问寡之盛。然前者亦尝冰炭于此。得夫子答陈肤仲书。以为应事之节度。又得夫子徐徐乎无欲速。汲汲乎无欲怠二句。为读书之程课。庶免于来书云云之患。而知而不行。行而不力。到老无成。凋弊益甚。只归空言。高明若视以为戒而真个受用。则自有欲罢不能者。试依此用工夫如何。
  别纸
 节要答林正夫观于外。(止)层累结架之所由。
来谕。以三纲为外之崇高钜丽。而八条为中之层累结架。大槩得之。然设以八条言之。如格致为外规模。则许多地头。许多功程。皆其中之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9H 页
累结架也。诚正为外规模。则毋自欺慎其独及去四有存三不之类。皆其中之层累结架也。其下皆然。如是说得。方有下手用力之地。如何。
 
答许顺之精粗本末(止)又误矣。 窃谓精粗本末。本无二致。此是理到之言。而先生以为误者。何也。盖所谓何用如此分别者。是一个病根。夫下学上达。只是一事。然上达处。不可著工夫。只就下学处。求所以上达也。今略于事物。专务存养。而谓之本无二致。不必分别。则骎骎然入于释氏之教矣。便是谬以千里处。如何。
何用如是分别者。正是顺之合下病根。来说得其要领。故其下所论。皆迎刃而解。可喜可喜。
 
答何叔京书。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天理纯全。 此说。先生谓与性无善恶之说同。何也。
何公以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不可以存亡言。盖以有存亡者。非心之本体也。知言曰性无善恶。亦以有善恶者。非性之本体也。说得心性过高。或陷于异端。故先生辨之如此。
 
答程允夫书。问司马温公(止)何嫌之足避。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9L 页
窃谓伊川此事。可见君子之慎密。然明道先生。尝在朝荐人。以表叔及弟为先。而亦不为嫌。则今伊川之于温公。以外人为荐。何嫌之有哉。圣贤之心。不敢妄度。然若使明道处此事。则恐不必如此。盖以我心无妓之说观之。则明道心界。高明洒落。外累自不能间之。所以应物之际。廓然大公。凡世间可嫌可怪。皆不足察也。然明道之事。泛论人才。却与伊川所处不同。抑或二子易地则皆然否。
明道高明洒落气象。固与伊川之慎严不同。然泛论人才与为官择人不同。虽使明道当此。恐无异于伊川所处。若曰我心无妓。而朝除一官而荐一人。暮除一官而荐一人。不几于以讲官而夺宰相之权乎。若曰偶荐一官。则无害。而屡荐诸官则不可云尔。则前后所处。皆无著落矣。伊川此事。最不可忽。正宜玩味。而盛意似低看了。一例归之于避嫌之科。爱说明道活法。未论议论之得失。而即此气象。已太惊虚不靠。实非小病也。幸十分捡看。如何。
答康景讷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0H 页
承读朱书。窥得为学次第。闻来喜甚。虽然。此事甚有次第。无乃发得太早耶。须更涵玩之。以俟其源源自见。如何。且朱先生以科学之坏人为大戒。亦尝以此省捡否。虽不能决然放下。亦不可不时时省察也。
答康景讷(丁卯)
书斋同堂鼎讨之奇。令人欣耸。此事虽可乐。而久与相习者处。殊少严惮之意。亦不可不念也。程传留意幸甚。此是义理渊薮。而但患文词多头项少平顺。读者往往不能究竟而罢。此吾所尝经验者也。然苟能真得其味。则自有欲罢不能者矣。幸预以为戒。味得其真。如何。
  别纸
 
临川吴氏曰。闲邪存其诚。此邪字。非私欲恶念之谓。 吴氏盖以乾卦言圣人之学。而犹曰闲邪。故遂以邪字为非私欲恶念之谓。然既是圣人。则又岂有二而且杂之邪耶。盖庸谨庸慎。盛德之至。而犹自闲邪而存其诚。则是非圣人心上真有个邪之可闲。诚之未存者也。此正是无射亦保之意。夫如是则邪字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0L 页
之训私欲恶念。何嫌于圣人分上耶。若如吴氏之见。则必如禅家之空如寂如。不思善不思恶。然后方是圣人无妄真实之心也。故其所谓物接乎外。闲之而不干乎内等语。却以外物为邪而欲一切捍之。吴氏之染禅。正在此处。如何。
以上文脩其垣墙。寇自不到之意观之。吴说之非可见。物接乎外。闲之而不干乎内。释疑已辨其非。而来说尤痛快。
 
坤六二章龟山杨氏说。 先儒多以敬以直内。为无事时存养工夫。义以方外。为有事时省察工夫。然杨氏所谓尽其诚心而无伪焉。似就应事时说。如何。
先儒或以直内方外分动静。以心与事言者。乃本意也。诚心无伪。乃纯一无邪也。无邪则直矣。
 朱子于中庸或问。深斥吕氏杨氏求中体中之说。而及为延平行状及与何叔京书。则称其终日危坐。验未发时气象。而直谓之龟山门下相传旨诀。其说又不同。未知将何所适从。老先生曰。三先生。皆性本沈静。而以不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1H 页
求之。故无病而有得。他人性多躁闹而强探力求。则徒有病而卒无得。窃意朱子前说。盖为学者处也。后说。直就先生言也。如何。
斯义也。尝与诚伯言之矣。大槩以为求中体中之说。朱子累言其非。而及作延平行状。以为相传旨诀。盖延平承二先生之旨而善用之。卒以涵养成德。故行状不可没其宗旨。而他日与学者言。又以为不能无病。其言似相矛盾。然意各有在。相传旨诀。尊先师也。不能无病。虑后学也。诚伯之意如此。而来说与之相符。深幸深幸。
答李孟存(秉天○己巳)
相对之日。以有期望之深。故不能无督过之切。书来。有惕然感悔语。无乃因此有拨转之机耶。然一时善意。不可恃。旋复汩没微昧。如画脂镂冰矣。试以此言。常常自省如何。不屑细务。是君病根。果能随事改得否。前者虽已缕缕言及。而其能念听。吾未敢信也。
答柳学九(致韶○戊辰)
新蓂开落几尽。令人有春树之思。便中。获承手翰。备审泰阳侍欢。起定康谧。所以慰怀者深矣。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1L 页
第俗务废学之喻。固知出于自道。而近观年少有才者。皆未免悠悠度日。来书所云。亦恐有近似者。既知其如此。则惟在奋迅用力。勤励向前而已。计在良遂知中矣。阮兄意外见顾。日与对讨。资益于我者甚多。耽于私计。自不觉抗颜之为愧。今忽告归。送别之怀。不但怅然而已。
答赵弘济(述立○戊辰)
有书不即谢。虽自诿老病。而此心歉怅则不能已矣。即此寒令。省馀履用平善否。所工。近读何书而所得如何。书中。每以撝谦为礼。此岂求闻之意耶。后书。勿作此例。勤慢间直陈则幸矣。朝所苦别无加损。而寒事向深。恐有再发之虑。只自悯然。书塾。来留数人。而或去或留。留者。即闻韶李君锡老。或闻之否。此人秀而文。恨不得使君同处耳。冬夜方永。烧灯读书。正好其时。他日相对。若得长格。则何必合堂同席之为贵耶。
答黄泶(甲子)
前秋跋涉数百里。相从于穷山绝峡之间。此意何可忘也。春晚。又接得腊月书。高明之不遗庸谬。何如是眷眷也。既感且愧。不知所喻。三夏酷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2H 页
暑。閒居进学。日有新意否。生春夏以还。屡经毒疾。惫劣愈甚。抵当极暑。不住儳焉。如不终日。自觉渐究乎污下。悼叹奈何。夫士患无其志耳。苟能立得此志。基本成矣。何远之不可到哉。贤者拔出等夷。不以幽微而自沮。不以穷窭而为累。卓然自立于流俗之表。其志可谓定矣。前日相对时。悤悤不及叩所存。而即此所立。已令人钦仰而爱慕矣。从此俛焉讲学以明之。力行以实之。其进不可量也。感贤者眷厚之挚意。不计已之有无而缕缕及此。想必乐闻而不以为嗔矣。
答再从弟子皓(汉皓)问目
 
补亡章。或问。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
格物以上。更无工夫节次。故云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也。若使有工夫节目。如格物以下诸目。则寻其语绪。而可知格物之为穷理云尔。平日看得如是耳。
 
或问忠信则可勉矣。致知为难。奈何。程子曰。诚敬固不可以不勉。问者以忠信为言。而答之以诚敬。何也。
诚即忠信。敬即做忠信底。问者谓忠信则可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2L 页
故程子云然耶。然似无别意。不必深究如何。
 诚意章。或问。内外昭融。表里澄澈。
内是理之隐微处。外是理之周遍处。大全说如是。而表里之义则无说出处。意表里指身心而言。故不别言之耳。
答子皓别纸(庚申)
 
朱子曰。天地生物。本乎一原。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各具此理。其一体之中。即无丝毫欠剩。其一气之运。亦无顷刻停息。所谓仁也。盛诲谓物不能具健顺仁义礼智之理。故以朱子之说物具此理者献焉。不但此也。陈北溪曰。万物无不具得太极。而太极之体。无不各各浑沦。愚谓陈氏此说。本于朱子。幸如思量如何。
君穷搜得先贤说话之近似者。而此许多说中。还有一句物物皆具得健顺五常在里面者乎。吾亦曰物物各具此理。吾亦曰无丝毫欠。(完全故无欠。)而君以此理为健顺五常。而吾以为生物之理。君以无欠为健顺五常之件数。而吾以为为是物之理完全。正所谓仁智之见各异也。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3H 页
但仁字之训。似可立證于五常。而此仁字。亦非仁义礼智件数之一也。正指生物之理而言也。然则此等诸说。果可为證于君说乎。为證于吾说乎。以生物之理而言。则物亦具天命之全体。以气质之偏而言。则物不能如人之全。此其为说。岂不大煞分明乎。
 
通书。圣可学乎云云。愚谓以统体各具之义观此章。则明通公溥推上去。只是虚直。虚直推上去。只是一无欲。此是统体一者。因动静有虚直之分。虚直又分来。有明通公溥之别。此是各具。
明通公溥。乃动静以后事则当以流行于事上看。不当就涵具上看。
答族弟元大(汉普)问目
 
疾病迁居正寝。 按家礼云。正寝。前堂也。退溪曰。正寝。今之东西轩。待宾客之处。厅事。如今大门内小厅。所谓斜廊。据此则古人正寝。想是今之客室。而就考丧礼备要所载图。则以古燕寝为正寝。以古正寝为厅事。与古人室堂之名不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3L 页
室堂之制。古今异宜。古者为屋五架。中架以南。通为堂。中架以北。隔断东西为房室。即正寝也。正寝在外。燕寝在内。内寝。近妇人之室也。正寝。齐居之所也。疾病将正其终。故迁于正寝。但今无内外寝之制。而厅事则偏而不正。故以内室为正寝。然非古制也。
 
复。 按丧大记。大夫以玄赪。世妇以袒衣。士以爵弁。士妻以裞衣。皆指祭服也。今人既无别制祭服。则当以平日常服之上衣。如道袍者为之否。今俗之用单衫。恐误矣。复衣不可用于袭殓。将何以处之乎。
今人既无祭服。则用道袍无妨。用单衫则俗失之矣。复衣不可用于袭殓。则藏之以为遗衣服。或无妨耶。
 
免。 按司马温公曰。古礼。免者皆当露发。今惟主人不冠。馀有服者。去帽著头巾云云。据此则期以下。不去冠。今人从古礼。皆去冠。则是从厚之意。小殓后。或著头巾。而加免于其上。(从温公说。)或无所著。而绕免于髻。(从本注以布绕髻说。)未知何者为宜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4H 页
古者。亲始死。子服布深衣。去吉冠。而犹存笄縰。将小殓。乃去笄縰而著素冠。殓讫。去素冠而以麻括发。古今冠巾异制。温公所谓去帽著头巾。乃去縰著素冠之遗意也。免者。免冠之意。古之冠者。先著缺项而后加冠。故有罪者免冠。而缺项犹存。因谓之免。观此则著免者。去冠可知。将殓。著头巾。既殓。著布免巾。与免非一时事。则岂有既著巾。又加免之理乎。
 
括发。 按丧服小记括发条注。为母括发以麻。则与父丧同。而免以布。专言为母也云云。
小殓后。括发以麻。为父为母无异。而父丧则小殓后拜宾讫。即堂下之位。犹括发而踊。母丧则此时不括发。而但著免而踊。故云专言为母也。既云专为母。则为父似无著免之节也。
 
孝巾环绖。 按家礼。则小殓前。都无节次。而备要。则小殓时。主人著孝巾加环绖。家礼则略之欤。孝巾加环绖。在括发之前。而沙溪以为当撮髻而加巾绖。何也。孝巾通上不缝。与头巾不同。可疑。
古礼。始死讫卒哭。有多少变节。家礼。从俗多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4L 页
之。今难一一从古。然古不被发。始死。去冠而不去笄縰。则虽不括发。何害于著巾乎。今则被发。故沙溪所以有撮髻加巾之说也。孝巾通上之制。礼未有考。然恐是后世未成服之节耳。
 小殓拜宾。大殓后。两妇人守之。
家礼。从俗质略小变。故小殓无拜宾。从之恐无妨。大殓后守以两妇人。有苏湖说。考之如何。
 
迁柩。 按发引前一日。因朝奠。有迁柩之告而迁于厅事。今俗无迁于厅事之事而有告辞。恐是虚文。
迁柩。乃古启殡节。今亦有破殡节次。遵用何害。
 
玄纁。 按家礼。则以为奉置柩傍。开元礼。则以为奠于柩东。左玄右纁之说。亦多有异同。
玄纁奠柩诸说。多有异同。九思翁葬礼时。东岩丈以生人之左右为是。大山从之。今当以此为断案。
 
朝夕哭。 按朝夕哭。本无拜礼。鄙家从前朝夕哭时有拜。故循此为之。未至大段差误否。
哭以致哀。拜以致敬。小祥后罢哭而展拜。渐近于弥文。则葬后罢奠而存哭。不必有拜。然从先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5H 页
行之。有何大段差误耶。
 汉普衰服在身。未可遽入家庙。而以本生衰服。废正祭。有所不敢。何以则合于情义也。且归觐之时。居处于正堂。心甚不安。故将欲修葺前日为庐之室以居。此亦如何。与人书疏。以何自称。而出入时所著。亦如何。
哀以承重主祀之人。身有本生衰服。以义言之。则不可以私亲期服废正祭。以情言之。则练前自处。一遵丧礼。有难忘哀行祀。恩义轻重之间。必有先贤所行所论。而未之有闻。从当转问于礼家耳。正堂居处。果似未安。而庐舍修葺。亦似有碍。别处一小室。未知如何。世之居本生丧者。疏称丧人。身著平凉子。此等处。从俗似无妨耳。
与元大
承悉哀履一向支相。慰喜何量。迁奉仪节。有此再询。可见临事不苟。必欲尽诚之意。为之钦叹。而第迷见。终未觉悟。盖时祭。祭之重者。祝规祭仪。自异常参。荐献既毕。又有受胙嘏辞诸节。不可通用。况今仲月已过。虽行祭之家。已为过时不祭之时矣。况本不举行者乎。故鄙意宁用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5L 页
礼之常行者。少伸情礼。然此皆臆见。未有明据。何可执以为可行乎。惟在哀裁轻重取舍之如何耳。
答元大(壬戌)
子皓归。得奉手墨。备审侍欢起居清毖。为之慰祝朱书。闻欲更阅。如是熟复。味得无味中有味。岂非吾党之幸耶。须以我为戒。无使半涂中废。切望切望。所和诗幅。篇篇皆写真境。讽咏数过。宛若目击而身履。词之不可已如是。夫舟坪之游。又为魔儿所戏。留此清兴。以待菊秋。道院之游。更觉有馀味。更无好事难成之患否。
与元大(癸亥)
相对时黉长云云事。似不念听。仓卒未究。玆更提及。幸勿泛也。程子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此君子处世守身之大法也。今世害义者。不胜枚举。而校院相争。最其鄙琐而无稽者也。君之不忍遽舍。虽出于乡里故旧之颜情。而究其归宿。则不过喜此之推尊而甘为其前茅。压彼之狠怒而不避其质的。此果害于义乎。无害于义乎。果知其害于义。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6H 页
虽失和于乡里。亦所不恤。况未必到此乎。以此数者。烂熟思量。则不难于取舍矣。幸勿以小小难处之事而决然断置。千万。
与诸从弟(乙丑)
入场日雨作。连夜淋浪。何以堪遣。翌日开霁。可以纳券。客中诸况。俱得稳吉否。模弟独有书。可感其不忘。而书辞甚略。字画流草。心神之浮动可知。曾戒其断出入节酬应。果著念否。孟实许。亦告如此。而尝谓孟实立动。元礼坐动。立者固难制。而坐者尤难按抑。奈何。
与三从弟汉佐
所读诗经。了得几篇。读而思。思而疑。疑而录。因便送示可矣。而过数市日无一字。可知其如前浪游。可叹。坚坐一室。终日读书。倦则或看前注。或思文义。又倦则少出散步庭除。归而又读。以是数者。循环做去。则亦何难堪之有哉。追逐流辈。乱听杂谈。于己有何一分所益。而徒令人志气浮薄。渐远于书册耳。
与汉佐
科事。一门落莫之中。君能巍捷。奇幸奇幸。京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6L 页
指日当发。凡具俱入手否。省试异于乡科。切勿生挟册之计。以希侥倖可也。幸使因此而得之。适足为欺君之人。年少发轫之初。不可不谨。勿以为迂。而慎之慎之。
答汉佐
仙游洞里。得见赴举人书。亦一奇事。知一行无挠得抵。为之奇幸。舍馆。闻与本府人。有相持之端。未知果如何处置。而近来科场。专以争竞为事。君辈视以为常。其无乖悖之举。未可必也。幸须著意。无负此苦心。可也。入门入场。凡事必须子皓可否然后行之。使门内诸少。有所统率。如何如何。君辈平日作事。例多率意轻行。不有长者之言。故如是及之。未知果能少体此心否。
答汉佐
得书。备审侍学安吉。何等慰沃。思传。读得几许。戒慎恐惧。通动静之义。戒慎乎其所睹。以及其所不睹也。恐惧乎其所闻。以及其所不闻也。何以知其然也。上文。言道不可须臾离。而继之以戒慎恐惧。章句。言无物不有。无时不然。而继之以常存敬畏。亦不敢忽。则其兼动静贯幽显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7H 页
意。可知矣。
与汉佐
书中。多有悔恨愤发之语。可见李擎天之贤。有能使人兴起者。恨不与此间少辈同之也。望须常存见贤思齐之心。办得舍旧图新之勇。如何。吾于少时。悠悠度日。居然衰暮。悔之无及。君辈及此强富。若不大肆力。则荏苒之间。亦将如此中之悔。无及矣。千万勉之。
答汉佐
得手滋。审侍学安稳。稍慰。元礼何其久不出也。三冬将尽。而无安坐读书日。渠虽不知其自悯。而令人代悯。书中梦里受责。惕然知警之语可嘉。古人云夜之有梦。由昼之有思。或者近日意思有振发向前者耶。倘或缘此而有所著意则何幸何幸。
与三从弟汉模(乙丑)
自嘉之咸已几日。而舍馆安稳。凡百亦得整顿否。科事。妙年巍捷。波及同堂。以上慰两亲。尽是奇幸。然君或无以此动心否。如此些少得名。亦不能抑伏。则其人可知。何事可做。君必自谓无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7L 页
动。而须更细点捡。以为有无勉改之地。如何。东堂不远。无为浮动。从容尽意。随分酬应。千万。
答汉模
朝见书。知无事入达。为幸。而日气转乖。旅履寒苦若何。无生病之患否。入场在再明。而雨意未已。远虑不弛。且多持书册而去。此是犯法。为士者。虽无申敕之令。何可犯也。千万人中有己之训。君能不忘可喜。而亦须知己分中有无限检察底道理。以合下儱侗之见。撞著纷波动荡中。岂不为滚汩。所谓有己者。亦只成空言耳。若果有意。幸须常常体察为好。
与三从弟汉运汉模
一家两人。同时搴莲。世所希有。况俱侍老亲。慰悦满万。君等可谓孝矣。一门庆幸。又何可尽言耶。近日。日候不调。久处寒邸。保无生病之患否。但礼从书一快字。隐然有侈夸之意。殊非所望。男儿事业。岂以小成自足。况反求诸心而无所愧怍。方是自快。今世应举之事。愧怍多矣。君辈岂能免此否。立心既卑。发于辞气者如此。实非偶然之言。勿以为老生常谈而试思之也。
答族侄养正(乙丑)
便中得奉手疏。备审侍奠支相。霜露之感。在此犹然。况哀孺慕之怀乎。书中缕缕自讼。足验读书发端之机。然一时意思。易得消散。须更策励儆惕。毋为习俗所挠夺方可。因此作基。勉旃为可。来目。眼昏神眩。略绰报去。从后出来。相对披阅则好矣。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8H 页
与养正(戊辰)
自君婴病。久欲作书奉问。而手涩不利书。傍无倩手。含意未遂。君虽不以为讶。我岂无歉恨于心者。秋事憭栗。即问侍奉平善。所慎渐有减意否。古诗云。僻居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槩以病里閒寂。绝杂人往来之扰。远俗累坌汩之端。最宜于存心玩理。故古人之言如此。非但出于一时漫兴而已。依此试之。则未必无补于观书养病之方。如何如何。
寄儿宅正(庚戌)
河便过期始来。而汝以在山无书。苦伫之馀。怅缺殊深。而汝外舅书。言汝无恙勤课。所做颇有可观云。无恙勤课则为喜。而可观则吾未之信。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8L 页
然汝若随胜友。著念做去。则安知其必不然耶。烨如,景范两戚。与之同做否。见贤思齐。此其时也。不徒文字。威仪言语之际。尤当谛视猛省。改得前日习尚。极可。 邦庆。欣抃无已。吾洞方击牛作喜耳。
寄儿宅正(辛酉)
皓从归得书。备知来住坪城。客况无挠。慰幸。初场何用他人宿藁也。世习已乖。有志者。亦岂循习此套而不知耻耶。仓卒冒耻。事过生悔。如此者。无非见不明守不定之致。平日每以不明警汝。而汝不以为然。经历来。点检数事。果何如也。伊从之巍参。能使一门不寂寞。为之奇幸。东堂场中出入。须与子希,诚伯同之。归时又与同之。则必无犯危致败之虑。千万念听可也。始祖墓前作祭文设脯果奠。此是吾与子皓已行之事。勿替行之也。
答侄儿觉正
书面接续。可喜也。且知侍学无挠。又可慰也。吾依昨仅遣。而泄證时作。苦事奈何。小学。不住看阅。且能起疑。昔贤所谓有疑然后方进者。非此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9H 页
之谓耶。面字之义。所示虽似然。而子弟之出外归省者。以其面见于父母者为重耶。瞻候父母之色而察其安否为重耶。知此则可知陈说之为正义也。馈献不及车马。车马。是物之重者。故举重以包轻者。非谓车马之外。皆得专之也。虽或小小如佩帨等物。亦必请于舅姑。则其所谓不敢专者。盖通轻重大小而言也。如是观则上下文义。自无径廷之患矣。祭必以尸。礼意甚精微。虽不能一一索言。而大意盖取其血气相接。昭穆同体。感格歆享之有苗脉可寻也。非易以言也。
与侄儿觉正
汝为吾家四世之宗。而年踰二十。尚未离蒙学。一门之人。孰不为汝慨悯。近汝颇有意于读书修行之事。余甚嘉悦。而但汝平日威仪粗率。言语浮躁。在内之心。为其所漂动。常不能存住。心既不存。何以读书。何以修行。此所以年踰二十而尚未离蒙学者也。今因服药。送汝生庭。为一月留学之计。临行。请我一言。此为汝自新之机。自今凡于一动一静之间。必须审察捡摄。衣冠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9L 页
必整。容止必端。行步毋疾。视瞻毋回。尤于言语之际。切勿轻发。思其当理而发。不当则不发。思其中节而发。不中则不发。如是既久。积累之多。威仪自远粗率。言语自远浮躁。内斯静专。而读书始可寻其意脉。修行始有用力之地矣。小学一书。最为存心之要。日课之暇。看取一二段。必期于通晓。服膺而后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