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书
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4H 页
答柳宣则(鲁文○庚申)
千里一札。忽落案边。苟非贤者不忘老物。安得有此。纷华声色中。存得平素之志。推此以往。将有无限好消息。其为喜幸。奚但寻常相问之比耶。况审关塞高秋。承欢节宣神相。尤慰远怀。汉朝衰相陡加。儿子西行。驮病而归。跨月不瘳。情况无可远浼。奈何。仄闻从者奉板舆先归。自此将作枕涧亭中攻苦寒儒。前日所以贡虑者。都无事矣。勉之勉之。简幅之惠。深感厚意。而但不以亲命将之而以私馈我。无乃于人亦然耶。今世仕宦家。固无怪。而古人则不如此矣。所望于尊家。每不在于今俗。故如是缕缕耳。季君资美器远。不知近日进就何居。家庭诗礼。固自有矩范。而亦惟在自家勉励之如何。深所欲闻也。
答柳诚伯(致明○丁巳)
数旬相从。虽未有以相益。而与之相与则盖深矣。贤者资才识见。已占得好基址。惟在振励提醒。常常接续。使此不绝一脉得以大家扶持。岂
千里一札。忽落案边。苟非贤者不忘老物。安得有此。纷华声色中。存得平素之志。推此以往。将有无限好消息。其为喜幸。奚但寻常相问之比耶。况审关塞高秋。承欢节宣神相。尤慰远怀。汉朝衰相陡加。儿子西行。驮病而归。跨月不瘳。情况无可远浼。奈何。仄闻从者奉板舆先归。自此将作枕涧亭中攻苦寒儒。前日所以贡虑者。都无事矣。勉之勉之。简幅之惠。深感厚意。而但不以亲命将之而以私馈我。无乃于人亦然耶。今世仕宦家。固无怪。而古人则不如此矣。所望于尊家。每不在于今俗。故如是缕缕耳。季君资美器远。不知近日进就何居。家庭诗礼。固自有矩范。而亦惟在自家勉励之如何。深所欲闻也。
答柳诚伯(致明○丁巳)
数旬相从。虽未有以相益。而与之相与则盖深矣。贤者资才识见。已占得好基址。惟在振励提醒。常常接续。使此不绝一脉得以大家扶持。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4L 页
非吾道之幸。而顾此衰陋。猥以事契。夤缘倚赖。得收万一桑榆之效。则岂非与有荣耶。
答柳诚伯
每得来书。辄为之心开目明。岂但一时相爱之情而已哉。仍审初炎。客履启居一向晏胜。游方之久。音闻之旷。安得不如来教云云之怀。而韩子所谓詹在侧亲意不乐。詹游学亲意乐者。甚有味也。味得此言而惟日孜孜。学如不及。则亦可以少慰思念之情矣。如何如何。
答柳诚伯
承闻净扫一室。置榻其间。果能做得刻苦工夫否。惟除却閒出入。绝去閒言语。著膝做去。以吾人好资才。必有好消息。不待他人之奉劝矣。世间諠哓。无足挂念。惟此事为安顿地。年老经历。渐觉其真实如此。而摧颓已甚。不曾用一日之力。殊可叹咄。
别纸
与庆国夫人书。参部受簿尉。
宋制。宰相子弟。有任子之恩。平父簿尉之属。乃其恩数所当得者。参部受职。亦其资级序进所
答柳诚伯
每得来书。辄为之心开目明。岂但一时相爱之情而已哉。仍审初炎。客履启居一向晏胜。游方之久。音闻之旷。安得不如来教云云之怀。而韩子所谓詹在侧亲意不乐。詹游学亲意乐者。甚有味也。味得此言而惟日孜孜。学如不及。则亦可以少慰思念之情矣。如何如何。
答柳诚伯
承闻净扫一室。置榻其间。果能做得刻苦工夫否。惟除却閒出入。绝去閒言语。著膝做去。以吾人好资才。必有好消息。不待他人之奉劝矣。世间諠哓。无足挂念。惟此事为安顿地。年老经历。渐觉其真实如此。而摧颓已甚。不曾用一日之力。殊可叹咄。
别纸
与庆国夫人书。参部受簿尉。
宋制。宰相子弟。有任子之恩。平父簿尉之属。乃其恩数所当得者。参部受职。亦其资级序进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5H 页
当然者。非荣涂求进之类也。况又在人下吃打骂之职。则乃所以磨励而成就之。尤非干冒之事。而来谕以子路之民社。比而同之。或未之深考耶。
与陈丞相书。投书献启刊补。如退之上宰相书。
退之虽不必志于富贵。而其屡书投献。不可谓自重有耻矣。既不能自重而不耻投献。则其事非干冒而何。孟子以枉尺直寻为利。则况于屡书求进而不知止乎。此是义利关头。不可放过处。恐不当原其情而恕其失也如何。
答许顺之书。私意上又起私意。
顺之之学。既堕于释氏自私之见。而又欲挫磨掩藏。为自占便宜之计。故先生斥之以此。所谓使天下不知有自家之云。正是私意根株。而来谕以为莽荡不切。说得恐不著。如何。
与柳诚伯(辛酉)
愚山送别。忽已数旬。秋意日高。怀想更苦。即拜尊叔祖兄。知方自坪城归庭。撼顿馀。起居无损。殊慰远怀。第过期留滞。已非游方之义。且当三
与陈丞相书。投书献启刊补。如退之上宰相书。
退之虽不必志于富贵。而其屡书投献。不可谓自重有耻矣。既不能自重而不耻投献。则其事非干冒而何。孟子以枉尺直寻为利。则况于屡书求进而不知止乎。此是义利关头。不可放过处。恐不当原其情而恕其失也如何。
答许顺之书。私意上又起私意。
顺之之学。既堕于释氏自私之见。而又欲挫磨掩藏。为自占便宜之计。故先生斥之以此。所谓使天下不知有自家之云。正是私意根株。而来谕以为莽荡不切。说得恐不著。如何。
与柳诚伯(辛酉)
愚山送别。忽已数旬。秋意日高。怀想更苦。即拜尊叔祖兄。知方自坪城归庭。撼顿馀。起居无损。殊慰远怀。第过期留滞。已非游方之义。且当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5L 页
馀攻苦之日。虚送日月于优游谈谑中。岂非可惜。固知彼中情理有不忍迈迈处。然斟量轻重。宛转裁处。亦岂无其道耶。除是此边意味。终不及情话之乐。故在内在外。无处不然。美质难得。光阴易迈。深可惜也。前者屡进苦口之言而不见效。空言不足以动人。奈何。
答柳诚伯
岁色垂暮。政切同人之怀。川前便。得承远讯。备审日来穷冱。重侍承欢有相。朝衰悴日甚。又将添齿。万事都付逝水之不可返矣。奈何奈何。来书。自讼虽切。然不须如此虚作忉怛。知其悦不绎。则著力寻绎而已。知其立不住。则著力住得而已。何必腾诸笔札。以犯不亟改而徒言之戒耶。书末接续两字。尽是回元反真之妙剂。勉旃勉旃。亦无徒言之而不践也。书塾。方有三数人来留。而苦无与开发意思者。申哀合下浮泛之质。重以百忧丛缠。似不得随暇温习。相爱者亦无以救拔得出。恐只如此而已。奈何。幸随便作书。时以提撕。不无助于振奋之方也。
与柳诚伯(癸亥)
答柳诚伯
岁色垂暮。政切同人之怀。川前便。得承远讯。备审日来穷冱。重侍承欢有相。朝衰悴日甚。又将添齿。万事都付逝水之不可返矣。奈何奈何。来书。自讼虽切。然不须如此虚作忉怛。知其悦不绎。则著力寻绎而已。知其立不住。则著力住得而已。何必腾诸笔札。以犯不亟改而徒言之戒耶。书末接续两字。尽是回元反真之妙剂。勉旃勉旃。亦无徒言之而不践也。书塾。方有三数人来留。而苦无与开发意思者。申哀合下浮泛之质。重以百忧丛缠。似不得随暇温习。相爱者亦无以救拔得出。恐只如此而已。奈何。幸随便作书。时以提撕。不无助于振奋之方也。
与柳诚伯(癸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6H 页
槐黄不远。能专一做工。无如前落莫否。内外轻重之分。固当素定。而亦不可以荒疏之业。行尝试之策。此意想良遂总知矣。近因少辈传道。取览尊诔文。文辞浩汗。情意周匝。阅来令人感涕。亦可验近日绩学之力。但称道渠父处。全不称停。此方以无实盗名。贻祸无辜为痛恨。而今乃蔽于私爱。滥相推奖如此。岂不益我之过而重我之祸耶。自此绝去此等。勿拘年岁。互相切磨。使之追补黥刖之地。千万千万。吾虽无似。亦不敢因一摧折。自甘暴弃。幸须谅此苦心。专务实攻。则不徒于我有不弃之恩。于高明未必不为务实之助也。顷得黄稚闻书。以义利之辨。为第一义。而习气偏党。为当世痼弊。其言虽或有激。而正中时俗膏肓。吾辈可猛省也。
答柳诚伯(甲子)
匪意。伻书忽落。承坼慰甚。知读心经可喜。而节要。何其易了也。既无张睢阳神聪。则无乃有欲速陵躐之弊耶。来目。未及看阅。从当仰报。而自家于此乏宿工。何能为人谋也。
别纸
答柳诚伯(甲子)
匪意。伻书忽落。承坼慰甚。知读心经可喜。而节要。何其易了也。既无张睢阳神聪。则无乃有欲速陵躐之弊耶。来目。未及看阅。从当仰报。而自家于此乏宿工。何能为人谋也。
别纸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6L 页
鲁斋王氏说并图。 王氏之说。释疑已指其差处。而今详其说。由错看中庸序文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一段。盖序文正字私字。本指性命形气。而王氏以人心道心当之。此所以有正私见外之说云云。
鲁斋说差处。昔贤论之已悉。今不必更为苛摘。且论人差处。亦难尽其言意。来谕所论。间多有如此处。无乃未安乎。此非为鲁斋分疏。已经勘破。而务求疵颣。不但为无益之辨。在彼为过分。而在我为近薄。亦系省捡之一事。如何。
闲邪存诚章。临川吴氏说。 吴氏之说。释疑已辨其失。而其以闲邪属之正心。甚可疑。夫诚意之工。在于念虑起处。而正心之工。则又在于应物偏正之间。则此其闲邪之工。政是诚意之事。而与正心工夫。自是别件。安可比而同之哉。又曰。所思皆理皆善矣。而其下。又谓一念才起。一念又萌。一念未息。诸念相续。是意诚以后。又却有万起万灭之胡思乱虑也。
无邪闲邪。分属诚正之失。已经先儒勘破。来谕
鲁斋说差处。昔贤论之已悉。今不必更为苛摘。且论人差处。亦难尽其言意。来谕所论。间多有如此处。无乃未安乎。此非为鲁斋分疏。已经勘破。而务求疵颣。不但为无益之辨。在彼为过分。而在我为近薄。亦系省捡之一事。如何。
闲邪存诚章。临川吴氏说。 吴氏之说。释疑已辨其失。而其以闲邪属之正心。甚可疑。夫诚意之工。在于念虑起处。而正心之工。则又在于应物偏正之间。则此其闲邪之工。政是诚意之事。而与正心工夫。自是别件。安可比而同之哉。又曰。所思皆理皆善矣。而其下。又谓一念才起。一念又萌。一念未息。诸念相续。是意诚以后。又却有万起万灭之胡思乱虑也。
无邪闲邪。分属诚正之失。已经先儒勘破。来谕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7H 页
大意亦自是。然但以诚意之工。当在念虑起处。而正心为别件工夫则恐未然。毋自欺。固从念虑上著力。而四有三不。何者。非念虑上做工耶。若曰所思既善。则更无一念诸念之才起相续。而但从应接处。辨其得失而已。则所以治心者。无乃疏漏而不严密乎。非惟正心为然。修身齐家之五僻二莫。治国平天下之好恶得失。都只是一念上推去。故先儒以诚意一事。通贯始终者此也。若论其界分。则诚意乃善恶关。正心以下。皆以偏正公私言。然病痛较轻而工夫愈细。一或不谨而陷于偏私。则虽过恶关而毕竟与恶同归。岂非可惧耶。盛意似以邪思恶念。都归之诚意关头。故看得正心以下太轻。夫心是活物。出入无时。天渊冰火。顷刻难保。则闲邪之工。岂可全属之诚意。而诚意之工。又岂可装定于正心以前乎。谬见如是。幸更反复。
觉轩蔡氏说。虚灵知觉。囿于气云云。心之体用。亦将随之云云。 心者。合理与气。所以能虚灵知觉。而今曰虚灵知觉囿于气云尔。则是此理气之外。复有一气掩却虚灵之体也。
觉轩蔡氏说。虚灵知觉。囿于气云云。心之体用。亦将随之云云。 心者。合理与气。所以能虚灵知觉。而今曰虚灵知觉囿于气云尔。则是此理气之外。复有一气掩却虚灵之体也。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7L 页
又曰。此心之体用。亦将随之而昏且乱云云。则是此虚灵知觉之外。复有所谓心之体用乎。
大学明德注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其下又曰。但为气拘欲蔽。有时而昏。蔡氏说。似本于此。恐不须致疑。而此心之体用。亦随之而昏。则随字。诚若可疑。然其意。槩谓虚灵之体。因气所拘而昏昧。虚灵之用。因欲所蔽而昏乱。则心之体用。随气禀物欲而昏。非随虚灵知觉而昏也。如是看。或得其本意否。
敬该动静。主一亦该动静云云。静而主一。即中。动而主一。即和云云。 主一之谓敬。而以敬与主一。分而二之。所不可晓。又静而主一。即所以致夫中。动而主一。即所以致夫和。今以静而主一。直以为中。动而主一。直以为和。恐未安。未知如何。
非分敬与主一为二也。观下文静而主一。动而主一云云。而更不说敬该动静之义则可见矣。主一所以致夫中和。来谕固是矣。然中和是道。主一是体道。蔡氏岂便以体道为道哉。其意必
大学明德注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其下又曰。但为气拘欲蔽。有时而昏。蔡氏说。似本于此。恐不须致疑。而此心之体用。亦随之而昏。则随字。诚若可疑。然其意。槩谓虚灵之体。因气所拘而昏昧。虚灵之用。因欲所蔽而昏乱。则心之体用。随气禀物欲而昏。非随虚灵知觉而昏也。如是看。或得其本意否。
敬该动静。主一亦该动静云云。静而主一。即中。动而主一。即和云云。 主一之谓敬。而以敬与主一。分而二之。所不可晓。又静而主一。即所以致夫中。动而主一。即所以致夫和。今以静而主一。直以为中。动而主一。直以为和。恐未安。未知如何。
非分敬与主一为二也。观下文静而主一。动而主一云云。而更不说敬该动静之义则可见矣。主一所以致夫中和。来谕固是矣。然中和是道。主一是体道。蔡氏岂便以体道为道哉。其意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8H 页
当如来谕。但其语势。少欠曲折耳。
篁墩自注敬义。宾主轻重之辨云云。 按篁墩此语。究其指意。恐不无左右之病。以宾主言。则固无所不可。而若以轻重言。则方外岂轻于直内耶。
敬义。固不可以轻重取舍。然直内是本。则其势却重于方外。如动静循环。而静者势重。然又岂可以此而厌动求静耶。程氏所以摭附此数条者。欲学者先立其本。以为应用之地者。其意似好。更加究思如何。
颜渊问仁章小注西山真氏曰。情本善云云。 今有人气质偏颇。其情之发。便自不善。则此不待流而后方是不善也。今谓之情本善者。盖人之气质虽不善。而方其气未用事。此心平和。则其发而为情者。本自善也。及其气荡情胜。此心偏颇。则所发始流于不善。而非其情之本也。如是看。如何。
情发于气。气之本湛一。则情之发。初无不善而各有当然之则。及失其则。然后为不善。此是原本之论。非就气质上论其善不善也。来谕。恐未
篁墩自注敬义。宾主轻重之辨云云。 按篁墩此语。究其指意。恐不无左右之病。以宾主言。则固无所不可。而若以轻重言。则方外岂轻于直内耶。
敬义。固不可以轻重取舍。然直内是本。则其势却重于方外。如动静循环。而静者势重。然又岂可以此而厌动求静耶。程氏所以摭附此数条者。欲学者先立其本。以为应用之地者。其意似好。更加究思如何。
颜渊问仁章小注西山真氏曰。情本善云云。 今有人气质偏颇。其情之发。便自不善。则此不待流而后方是不善也。今谓之情本善者。盖人之气质虽不善。而方其气未用事。此心平和。则其发而为情者。本自善也。及其气荡情胜。此心偏颇。则所发始流于不善。而非其情之本也。如是看。如何。
情发于气。气之本湛一。则情之发。初无不善而各有当然之则。及失其则。然后为不善。此是原本之论。非就气质上论其善不善也。来谕。恐未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8L 页
然。
勿字。似旗脚。注真氏说以勿字。当思字。 按释疑。引程子动箴诚之于思一句。而谓程子以思属之动。真氏之说。略有不同。窃谓程子真氏为说虽不同。而其意则未始不同。盖偏言则动字只是动作之谓。而若推而言之。视者目之动也。听者耳之动也。言者心之动也。何莫非动字为之机乎。其机才动。已是有思。及其有思。便禁止其非礼。此真氏之以勿字当思字者。而程子诚之于思一句。可以通四勿看也。
来谕。会通两说得好。令人钦叹。
小注真氏说。以己为人心。 释疑。以从朱子初说。为不可晓。窃意人心虽不可便谓之人欲。而毕竟是发于形气之私者。真氏之说。又是以精一执中。对克复为仁。则以人心当己字。恐无所不可。
来谕。似亦得之。
天命之谓性章附注。程子曰。若说天地。只是一个知。释疑。谓天地与人之知。只是一个知。
勿字。似旗脚。注真氏说以勿字。当思字。 按释疑。引程子动箴诚之于思一句。而谓程子以思属之动。真氏之说。略有不同。窃谓程子真氏为说虽不同。而其意则未始不同。盖偏言则动字只是动作之谓。而若推而言之。视者目之动也。听者耳之动也。言者心之动也。何莫非动字为之机乎。其机才动。已是有思。及其有思。便禁止其非礼。此真氏之以勿字当思字者。而程子诚之于思一句。可以通四勿看也。
来谕。会通两说得好。令人钦叹。
小注真氏说。以己为人心。 释疑。以从朱子初说。为不可晓。窃意人心虽不可便谓之人欲。而毕竟是发于形气之私者。真氏之说。又是以精一执中。对克复为仁。则以人心当己字。恐无所不可。
来谕。似亦得之。
天命之谓性章附注。程子曰。若说天地。只是一个知。释疑。谓天地与人之知。只是一个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9H 页
窃意此语未莹。程子之意。盖曰隐微之事。己独知之而人或不知。则是人与我。固分得。若说天地己才知。便是天知地知。是己之知与天地之知。只是一个知也。今曰天地与人之知。只是一个知。未知如何。
人与我。固有形气之分。若不是一个知。然天地之理。却甚显。若就天地上说。则天地人我。都只是一个知。释疑之说。似长。更思之如何。
小注朱训。已既知一个知。 释疑。谓程子以事言。朱子以理言。窃谓程子之训。亦有以事言者。有以理言者。其曰人与我固分得。即其以事言者。而其曰一个知。则是固以理言也。未知如何。
来谕亦似然。然有是理则有是事。有是事则必有其理。理与事。不必苦苦分属。如何。
人之有生。禀得阴阳五行之秀。虽其已偏已恶。而原其气之本体。亦只是清粹而已。是以养气之功。亦非弃却浊且驳之气。而别换来一个清且粹之气。只是积集这义。使此个气质。常附于道义。而有以变其浊且驳者。以至
人与我。固有形气之分。若不是一个知。然天地之理。却甚显。若就天地上说。则天地人我。都只是一个知。释疑之说。似长。更思之如何。
小注朱训。已既知一个知。 释疑。谓程子以事言。朱子以理言。窃谓程子之训。亦有以事言者。有以理言者。其曰人与我固分得。即其以事言者。而其曰一个知。则是固以理言也。未知如何。
来谕亦似然。然有是理则有是事。有是事则必有其理。理与事。不必苦苦分属。如何。
人之有生。禀得阴阳五行之秀。虽其已偏已恶。而原其气之本体。亦只是清粹而已。是以养气之功。亦非弃却浊且驳之气。而别换来一个清且粹之气。只是积集这义。使此个气质。常附于道义。而有以变其浊且驳者。以至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9L 页
于清粹刚大而已云云。
来谕。不为无见。而但遗却一理字可欠。养气以下。来说得之。而偏正。乃人与物之分也。每每赚言于吾人气禀上。此为小未安耳。
有人问此心存否。若要察识。恐有以心察心之病。致明答。谓所谓察者。非反观于方寸之内而察其存否也。只是察之于已发之后也。彼却云发之者心而察之者亦心。则安得无以心察心之病耶云云。不知此当如何看取。伏望垂诲。
大山先生集。读权江左中庸疑义。正说此义。
答柳诚伯别纸
天命之谓性章。延平李氏说。验未发气象云云。 按朱子于延平行状。既称述之。而又谓终恐做病。意各有在。盖罗李两先生。天资沈静。以不求求之。故自不为病。而若学者以是为法。则必至如杨吕之云。所以做病。盖不以是病两先生。而亦不以两先生而遂以其法为无弊也。真氏以朱子称述。而遂使学者深味而实验之。则似非朱子病之之意。而释疑。
来谕。不为无见。而但遗却一理字可欠。养气以下。来说得之。而偏正。乃人与物之分也。每每赚言于吾人气禀上。此为小未安耳。
有人问此心存否。若要察识。恐有以心察心之病。致明答。谓所谓察者。非反观于方寸之内而察其存否也。只是察之于已发之后也。彼却云发之者心而察之者亦心。则安得无以心察心之病耶云云。不知此当如何看取。伏望垂诲。
大山先生集。读权江左中庸疑义。正说此义。
答柳诚伯别纸
天命之谓性章。延平李氏说。验未发气象云云。 按朱子于延平行状。既称述之。而又谓终恐做病。意各有在。盖罗李两先生。天资沈静。以不求求之。故自不为病。而若学者以是为法。则必至如杨吕之云。所以做病。盖不以是病两先生。而亦不以两先生而遂以其法为无弊也。真氏以朱子称述。而遂使学者深味而实验之。则似非朱子病之之意。而释疑。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0H 页
又以做病之训而遂疑罗李之不能无病。则又失朱子称述之旨。
来谕。极为明白称停。前此与人论此。略略地认取此意。而未能分明说出。今得此说。此当为定论。
小注陈氏说。常在冥漠中照管。 按陈氏此说。说到极精微处。而窃意其说终恐做病。盖戒慎之工。通贯动静。而心之为物。体用相须。故自其耳目所闻见。以到思虑所未萌。其用工一而已。然未发之初。既是思虑未萌。而才有所思。便是已发。则未发之前。固不容有一毫安排也。是以程朱以后。其说大备。其言工夫。未始不以主静为言。而其工夫节度。不过于其已发之处而存养未发之体。陈氏之说。其为言。虽本于程朱之训。而但其用意。必欲务为分明于无形无眹之中。而说出必然可见底主宰。既非所以说吾心寂然不动之体。而其冥漠二字。则又非所谓虚明洞澈为天下之大本者。
此段所论。亦极平实。深所叹仰。但陈氏冥漠照
来谕。极为明白称停。前此与人论此。略略地认取此意。而未能分明说出。今得此说。此当为定论。
小注陈氏说。常在冥漠中照管。 按陈氏此说。说到极精微处。而窃意其说终恐做病。盖戒慎之工。通贯动静。而心之为物。体用相须。故自其耳目所闻见。以到思虑所未萌。其用工一而已。然未发之初。既是思虑未萌。而才有所思。便是已发。则未发之前。固不容有一毫安排也。是以程朱以后。其说大备。其言工夫。未始不以主静为言。而其工夫节度。不过于其已发之处而存养未发之体。陈氏之说。其为言。虽本于程朱之训。而但其用意。必欲务为分明于无形无眹之中。而说出必然可见底主宰。既非所以说吾心寂然不动之体。而其冥漠二字。则又非所谓虚明洞澈为天下之大本者。
此段所论。亦极平实。深所叹仰。但陈氏冥漠照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0L 页
管之云。亦是形容知觉不昧之意。而极意形容不觉其过。来谕所谓不必苦心极力说得丁宁者是也。然先儒说及未发多矣。未尝一言陈说之过者。何也。今不必吹毫求疵。权且倚阁。而从事于程朱诸训。以主敬存心为究竟地。方是实用力处。盍相与勉之。已发处存养未发之体一段。恐欠精切。更加研思如何。
答柳诚伯(乙丑)
新年怀想方切。际玆伻书忽坠。谨审欢侍彩履神劳。年纪之渐大。操持之难保。可验感旧省捡之端。而除非阘庸昏弃者。孰无一时意思。而随循汩没。便如画脂镂冰之无迹矣。鄙人之折肱于此屡矣。幸以此为戒。而常自激昂。接续用工。无令到得坠堕如何。朝少辈各自归家。独坐守岁。灯焰明灭。此时怀绪。可想矣。
与柳诚伯
春序将半而寒事更峭。重堂体力。一向康宁。省履亦有相否。朝近添眼苦。少用辄疼。无非衰劣将废之候。奈何。鄙名被谤事。虽非吾本意。亦非不知之事。右我者。以为勒书。谤我者。以为干涉。
答柳诚伯(乙丑)
新年怀想方切。际玆伻书忽坠。谨审欢侍彩履神劳。年纪之渐大。操持之难保。可验感旧省捡之端。而除非阘庸昏弃者。孰无一时意思。而随循汩没。便如画脂镂冰之无迹矣。鄙人之折肱于此屡矣。幸以此为戒。而常自激昂。接续用工。无令到得坠堕如何。朝少辈各自归家。独坐守岁。灯焰明灭。此时怀绪。可想矣。
与柳诚伯
春序将半而寒事更峭。重堂体力。一向康宁。省履亦有相否。朝近添眼苦。少用辄疼。无非衰劣将废之候。奈何。鄙名被谤事。虽非吾本意。亦非不知之事。右我者。以为勒书。谤我者。以为干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1H 页
皆非实状也。然此实吾疏漏之失。诋斥之来。甘受而不辞。今不必向人分疏也。所与退可书末云云。殊非相悉之道。古人有与人分谤者。况归咎他人而自为清脱。岂爱以德之义乎。从此益励拙法。杜门自靖。一番狼败。安知非福也。心经。想已毕读矣。前目摘送。新得提及。并望。
别纸
惺惺主人条。 已发处存养未发。鄙意未发工夫。虽是静中之工。而其最初著工。须从已发处始。
存养。本自兼动静。而陈氏此说。乃就不睹不闻处。论戒惧之工。则当以未发时。不要昏不敢忽者当之。而不必赚连已发时为言。如何。
四端章。释疑。引朱子四端不中节云云。 按此即所以證成四端气发之说。而窃以为未也。盖四端之有不中节。固是气使之然。然其所从来。则分明是天理之发。而特为气所掩而然耳。固不可以是而为发于气也。退溪论舜文之怒而曰。虽气发而理乘之为主。故其善同。政与此意互相发也。未知如何。
别纸
惺惺主人条。 已发处存养未发。鄙意未发工夫。虽是静中之工。而其最初著工。须从已发处始。
存养。本自兼动静。而陈氏此说。乃就不睹不闻处。论戒惧之工。则当以未发时。不要昏不敢忽者当之。而不必赚连已发时为言。如何。
四端章。释疑。引朱子四端不中节云云。 按此即所以證成四端气发之说。而窃以为未也。盖四端之有不中节。固是气使之然。然其所从来。则分明是天理之发。而特为气所掩而然耳。固不可以是而为发于气也。退溪论舜文之怒而曰。虽气发而理乘之为主。故其善同。政与此意互相发也。未知如何。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1L 页
所论中窾。可喜。
矢人函人章。朱训仁者(止)得之最先附注。有恻隐之心。方会动云云。 窃谓天之赋与人物。人之禀受于天。即此生物之仁而已。而这个又不是儱侗。都无一物。自有条理之粲然。圣人就其中分段言之。此所以有仁义礼智之异名。然统而言之。不过曰一个生物之心而已。此所谓得之最先。而又非谓既禀仁而又禀义礼智也。未知如何。天地有生物之心。方赋与万物而不息。人有恻隐之心。方随感便应而不穷。若此心顽然(恻隐之反)。如何能羞恶。如何能恭敬。如何能是非耶。此所谓有恻隐之心。方会动也。又三端之动。皆得谓之恻隐者。亦有说。盖是恻隐之心。为吾人本心之全德。是故虽其所感有羞恶恭敬是非之不齐。而其触类便感。蔼然如微阳初动。坱圠氤氲之意。未尝不为之先焉。此所谓动了始有三端者也。于此益验前段得之最先之意。为不诬也。如何。
两段。皆是一贯。就天地造化上看。尤更分明。
矢人函人章。朱训仁者(止)得之最先附注。有恻隐之心。方会动云云。 窃谓天之赋与人物。人之禀受于天。即此生物之仁而已。而这个又不是儱侗。都无一物。自有条理之粲然。圣人就其中分段言之。此所以有仁义礼智之异名。然统而言之。不过曰一个生物之心而已。此所谓得之最先。而又非谓既禀仁而又禀义礼智也。未知如何。天地有生物之心。方赋与万物而不息。人有恻隐之心。方随感便应而不穷。若此心顽然(恻隐之反)。如何能羞恶。如何能恭敬。如何能是非耶。此所谓有恻隐之心。方会动也。又三端之动。皆得谓之恻隐者。亦有说。盖是恻隐之心。为吾人本心之全德。是故虽其所感有羞恶恭敬是非之不齐。而其触类便感。蔼然如微阳初动。坱圠氤氲之意。未尝不为之先焉。此所谓动了始有三端者也。于此益验前段得之最先之意。为不诬也。如何。
两段。皆是一贯。就天地造化上看。尤更分明。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2H 页
附注。范氏女虽不识孟子。却能识心。 按范氏女谓心无出入。则与程子同。其不识孟子处。在于不知所谓出入即以操舍言。其弊或不免于死守此心。以为无存亡出入之可言。此朱子所以矫救其失而有此云云耶。
来谕良是。
答张敬夫书。要须静云云。释疑。大失本旨云云。 窃谓易置此句。乃是朱子之意。而其易置也。又不可以察夫字置之静字上。以起反观之弊。则篁墩之以察夫字置之动字上。恐无不可。而释疑。斥之为大失本旨。何也。
释疑之说。亦自是。试加研究如何。不可以察加静上以起反观之病。则恐未然。察非省察之察。乃泛言察识之意则。察识其动静相须。体用相涵。而后工夫方无透漏。何可以反观病之耶。更详之如何。
求放心章。朱训独观昭旷之原云云。释疑。心之本体云云。 窃意心体只可存养而不可反观。则今以昭旷为心体。或似未安。一差便与释氏所云要见此心光烁烁地无异。未知
来谕良是。
答张敬夫书。要须静云云。释疑。大失本旨云云。 窃谓易置此句。乃是朱子之意。而其易置也。又不可以察夫字置之静字上。以起反观之弊。则篁墩之以察夫字置之动字上。恐无不可。而释疑。斥之为大失本旨。何也。
释疑之说。亦自是。试加研究如何。不可以察加静上以起反观之病。则恐未然。察非省察之察。乃泛言察识之意则。察识其动静相须。体用相涵。而后工夫方无透漏。何可以反观病之耶。更详之如何。
求放心章。朱训独观昭旷之原云云。释疑。心之本体云云。 窃意心体只可存养而不可反观。则今以昭旷为心体。或似未安。一差便与释氏所云要见此心光烁烁地无异。未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2L 页
如何。
大学或问曰。默识此心之灵。今此独观二字。看得似默识之意。则虽以昭旷为心体。何害于义耶。大抵盛论于释疑说。务以攻之为快。恐非君子平心察理之意。幸省检其有无而改之如何。
与柳诚伯
苦待稚实有日矣。晨起。惠书落案。披慰可量。第伏审堂上客里无妄之祟。尚未复常。已极惊虑。房内夭惨。又深伤怛。所工不实。想非谦语。疾病忧戚。天也。无如之何。而在人者。每每差过。此实吾辈通患。于此猛省如何。中与内之义。近因安边公提叩。更取本说玩味。则所谓东西彼此。不过如敬箴中东西二三之说。备举地头。发明主一之义而已。未遽有动静之义。而叶注推之既过。吾所引某公问答心之中事之内。又因动静而益过。以致自误误人。良可叹也。吾既误引。而君亦无辨破。何也。若相信而无辨。则吾之罪也。若以长少之故而难于砭驳。则君亦当分其过矣。吾本疏卤。近因衰懒。益难精覈。自今以往。如有一字未安。不惮反复。必得极当。乃爱以德之
大学或问曰。默识此心之灵。今此独观二字。看得似默识之意。则虽以昭旷为心体。何害于义耶。大抵盛论于释疑说。务以攻之为快。恐非君子平心察理之意。幸省检其有无而改之如何。
与柳诚伯
苦待稚实有日矣。晨起。惠书落案。披慰可量。第伏审堂上客里无妄之祟。尚未复常。已极惊虑。房内夭惨。又深伤怛。所工不实。想非谦语。疾病忧戚。天也。无如之何。而在人者。每每差过。此实吾辈通患。于此猛省如何。中与内之义。近因安边公提叩。更取本说玩味。则所谓东西彼此。不过如敬箴中东西二三之说。备举地头。发明主一之义而已。未遽有动静之义。而叶注推之既过。吾所引某公问答心之中事之内。又因动静而益过。以致自误误人。良可叹也。吾既误引。而君亦无辨破。何也。若相信而无辨。则吾之罪也。若以长少之故而难于砭驳。则君亦当分其过矣。吾本疏卤。近因衰懒。益难精覈。自今以往。如有一字未安。不惮反复。必得极当。乃爱以德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3H 页
意也。黄君诔文已构成。则此回誊送如何。欲知此君实迹。且验君近日文思之进否耳。景范如有所作。并为录示也。安边许所答。略有僭妄之论。取见而论其当否为好。功令亦须专一长格。无徒支离沈汩于此事。而时以义理浇灌栽培。免得坠堕。又一事也。
与柳诚伯(丙寅)
川城之行。归税已久矣。人事既了。无他事挠。渐有整顿温理之效耶。胶挠日久。收拾未易。然亦在吾用心笃懈之如何耳。近果以是自考否。苏湖 赐环。恩数旷绝。全岭感颂。道内纷纭。不尼自止。又何其幸也。崔台疏本。其为吾岭伸辨之地。虽使岭人自为。无以过之。吾党岂不感幸。而从此岭中朝绅。立脚尤难处矣。前者奉告以循例一行。不害为从俗之义。而今后此事。亦不可容易为之。想在默会中矣。
答柳诚伯(丁卯)
稚实企际见到。欣倒之馀。仍承惠讯。备审春寒。重侍定省神护。新年得此好音。且所业不到放废。心地不弛警惧。虽有小小酬应之挠。自当有
与柳诚伯(丙寅)
川城之行。归税已久矣。人事既了。无他事挠。渐有整顿温理之效耶。胶挠日久。收拾未易。然亦在吾用心笃懈之如何耳。近果以是自考否。苏湖 赐环。恩数旷绝。全岭感颂。道内纷纭。不尼自止。又何其幸也。崔台疏本。其为吾岭伸辨之地。虽使岭人自为。无以过之。吾党岂不感幸。而从此岭中朝绅。立脚尤难处矣。前者奉告以循例一行。不害为从俗之义。而今后此事。亦不可容易为之。想在默会中矣。
答柳诚伯(丁卯)
稚实企际见到。欣倒之馀。仍承惠讯。备审春寒。重侍定省神护。新年得此好音。且所业不到放废。心地不弛警惧。虽有小小酬应之挠。自当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3L 页
节度可据。闻来不觉起懦而醒昏。但恨不得相对细叩。然苟能接续无间。卒究大业。何异合席共讨。幸勉旃以慰老怀。朝顷为漆谷病姊兄。生前一诀。逶迤数百里。费了旬望日子。艰关抵家。杜门呻卧。不知几日。扶策得起耳。仍念馀日几何。而滚坠于疾病事役之间。其终于此而已耶。目今惟有向里反约。得寸得尺。为日用急务。而些少意思。每向见闻上驰去。虽切自病。而亦未易拨转。奈何。那边證候。与此相反。行处固已立得根本。而或少浇灌栽培之益。不见久矣。其间已有裒多益寡之功。而远未之闻耶。景范今已入地矣。今世有如此笃实明敏真个学问之士。而埋没岩穴。世莫之知。吾党有如此强辅。而平生愿交而不可得。忽焉失之。第有恸叹而已。所来遗事。足以不朽渠矣。更何用芜辞为哉。然平昔向𨓏之怀。不可不一叙以哀之。顾今病倦无以办此。当徐图之耳。
答柳诚伯
前后书。每以老病调养无人为忧。眷念之厚。实有感镌难忘者。然人生脩短。莫非命也。非人所
答柳诚伯
前后书。每以老病调养无人为忧。眷念之厚。实有感镌难忘者。然人生脩短。莫非命也。非人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4H 页
能与。何过念之有。但以半生以后些少志业。外被俗冗侵汩。内为丧忧销铄。加以衰病自便。益长其懒慢。不知不觉。日究污下。终不免于乡里陈人之归。以高明之明。察识已久。而一不提警。何也。无乃见其鼓发不起。而但存故旧相恤之情耶。每得来书。一以为感而一以为介介耳。
答柳诚伯
村里痘沴交发。书塾来会者。缘此一时散去。竹所权君道相。前或闻知否。年虽少而有志尚有资地。涉学尚浅。操履甚固。来读朱书。为久留计。而毕竟不谐。殊可怅也。心在说。果多有商量处。大抵于精微处。未能十分明的。故形于言者。不能无汗漫阔疏之病。自觉其谬而删改者有之。因人砭驳而承款者。亦多有之。然其中犹有未尽觉悟处。幸随处一一摘教。俾得商研。如何如何。凡论义理。非大处是当之为难。细微处不谬之甚难。细微有差。大处必有可论者矣。
答柳诚伯别纸
答瓢溪别纸第一条论中内二字。 中内二字。分属动静。而皆指方寸为言。叶注不可破
答柳诚伯
村里痘沴交发。书塾来会者。缘此一时散去。竹所权君道相。前或闻知否。年虽少而有志尚有资地。涉学尚浅。操履甚固。来读朱书。为久留计。而毕竟不谐。殊可怅也。心在说。果多有商量处。大抵于精微处。未能十分明的。故形于言者。不能无汗漫阔疏之病。自觉其谬而删改者有之。因人砭驳而承款者。亦多有之。然其中犹有未尽觉悟处。幸随处一一摘教。俾得商研。如何如何。凡论义理。非大处是当之为难。细微处不谬之甚难。细微有差。大处必有可论者矣。
答柳诚伯别纸
答瓢溪别纸第一条论中内二字。 中内二字。分属动静。而皆指方寸为言。叶注不可破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4L 页
之说。似为得。程子本意。门下最后别纸。亦从此说为定论。但前此侍教之日。终似以分属动静。为未甚稳。不能无妄疑。盖东西彼此。若不分动静。则前说后说。更无分段。不免为架叠之训。而既分动静。则义理条畅。反复而无所害。恐无可疑者。但不之彼此。既指动处。而又云只是内。则恰似有方所之说。然其意盖曰动而主一事。则更无彼此搀乱之患。所以主一事而不之彼此者。以其有主于内云尔。此乃在躯壳。方能在视听之义耳。此与方所之说。大故不同。而从祖说。以此为在躯壳之證。且以彼此二字。看作当应底事。则似为未安。未知如何。
中内二字。尝见前人文集中。以静而主一心。动而主一事为是。得瓢谷驳难。屡变其说。而卒从叶注之义。相对时未稳之说。不能记得。无奈历举前说而不能分晓。致得高明之疑耶。彼此二字之疑亦然。盛辨一一中的。谨闻命矣。
第六条论非两在。 此条所论。明白痛快。说尽底蕴。第于其间。亦不能无疑。盖以心在腔
中内二字。尝见前人文集中。以静而主一心。动而主一事为是。得瓢谷驳难。屡变其说。而卒从叶注之义。相对时未稳之说。不能记得。无奈历举前说而不能分晓。致得高明之疑耶。彼此二字之疑亦然。盛辨一一中的。谨闻命矣。
第六条论非两在。 此条所论。明白痛快。说尽底蕴。第于其间。亦不能无疑。盖以心在腔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5H 页
里。为心之体。心在视听。为心之用。而其下又有即体而用已具焉。即用而体不外是之云。若将此以说寂感体用。则固为的确明正。无容改评。而若移之以说非两在之训。则恐有未安。盖心在躯壳。方能在视听之云。乃指其方应事处。合内外而一之也。然则在腔里在视听。贯通只已发底。更安有所谓体也哉。故此段之义。莫若且专以用言之。与寂而为体者。相须而为体用。然后言各有攸当。而体用不相离之妙。可以见矣。然所谓体用。亦非一段。若就此处论之。则只得以方寸视听。分地头而言之。如主内应外之云耳。
此处义理极精。虽说得去。常有汎滥出入之弊。今承来谕。恍然开悟。此处体用。当以主内应外言之。而不当以发未发言之。本草中寂感二字。当去之。而以来谕中专以用言者为主。然虽以用言而体无不在。必以寂而为体者相对为体用。愚所未解。盖体用字活。随处不同。所论方寸视听分地头言之是也。即此而体用自具。恐不必更指寂而未发者为体。然后方足耳。更乞勘
此处义理极精。虽说得去。常有汎滥出入之弊。今承来谕。恍然开悟。此处体用。当以主内应外言之。而不当以发未发言之。本草中寂感二字。当去之。而以来谕中专以用言者为主。然虽以用言而体无不在。必以寂而为体者相对为体用。愚所未解。盖体用字活。随处不同。所论方寸视听分地头言之是也。即此而体用自具。恐不必更指寂而未发者为体。然后方足耳。更乞勘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5L 页
示为望。
第七条论在视听不在躯壳。 此条亦甚痛快。但在视听者。即在躯壳者之所为也。之所为三字。有似谓在躯壳之心。使得在视听之心。窃恐有少未安。
之所为三字。果未安。当依示去之耳。
大抵以下。反复推说。义理平实。论议正当。既有以见得此心盛大流行之妙。而又有以见得此心主我立本之道。发明底蕴。无复遗恨。而第其立说。本为辨破局束腔里之病而发。故说流行运用处多而存主一段。则只于发段处。略绰说过。未尝两下立说。四面停当。故或不免时有使人失入之患。且如朱夫子讥南轩中在里面之说。而谓在中之理发形于外者。只谓已发之际。方寸之内。亦只是已发之和。不可更名为中尔。今引此训而即以已发之际。依旧在腔里为非。不复明言主内应外之道者。亦似有不备。又如两在字当以体用看一句。又有第六条所陈之疑。到于在腔子为体为用以下立言。虽自六条中来。而若
第七条论在视听不在躯壳。 此条亦甚痛快。但在视听者。即在躯壳者之所为也。之所为三字。有似谓在躯壳之心。使得在视听之心。窃恐有少未安。
之所为三字。果未安。当依示去之耳。
大抵以下。反复推说。义理平实。论议正当。既有以见得此心盛大流行之妙。而又有以见得此心主我立本之道。发明底蕴。无复遗恨。而第其立说。本为辨破局束腔里之病而发。故说流行运用处多而存主一段。则只于发段处。略绰说过。未尝两下立说。四面停当。故或不免时有使人失入之患。且如朱夫子讥南轩中在里面之说。而谓在中之理发形于外者。只谓已发之际。方寸之内。亦只是已发之和。不可更名为中尔。今引此训而即以已发之际。依旧在腔里为非。不复明言主内应外之道者。亦似有不备。又如两在字当以体用看一句。又有第六条所陈之疑。到于在腔子为体为用以下立言。虽自六条中来。而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6H 页
泛论而不以方应处言。则亦不敢有所疑惑耳。
存主一段。并属瓢苏二家。鄙则只要发明流行一边。故其说不觉太偏。若使心有实得。安有此弊。以此已引服于二家矣。中在里面之训引之。以證心虽应外而依旧在腔里之义。然寂感与存应。终不衬著。故已去之矣。
答柳诚伯
体用说。相对时几尽归款。而惟寂感一段。未尽合耳。高明乃引前日别纸已弃之言。重相驳难。无乃不记相对时说话耶。寂感。乃天理动静之机。主应。乃人事存省之要。取义自别。不必以体用之同名而拖引为说也。精神昏茫。倩手草谢。幸更反复。如何。
与柳稚实(近文)诚伯
寒事猝紧。佥承欢履用并享神相否。冬夜温习之工。近复如何。人未有无事时。若必尽了而后读书。则无读书时矣。况又有忧虞出入之故以间之乎。诚伯前者似于此未能判断得分明。不知迩来意思更何如耳。前书有朝夕奔迸之示。
存主一段。并属瓢苏二家。鄙则只要发明流行一边。故其说不觉太偏。若使心有实得。安有此弊。以此已引服于二家矣。中在里面之训引之。以證心虽应外而依旧在腔里之义。然寂感与存应。终不衬著。故已去之矣。
答柳诚伯
体用说。相对时几尽归款。而惟寂感一段。未尽合耳。高明乃引前日别纸已弃之言。重相驳难。无乃不记相对时说话耶。寂感。乃天理动静之机。主应。乃人事存省之要。取义自别。不必以体用之同名而拖引为说也。精神昏茫。倩手草谢。幸更反复。如何。
与柳稚实(近文)诚伯
寒事猝紧。佥承欢履用并享神相否。冬夜温习之工。近复如何。人未有无事时。若必尽了而后读书。则无读书时矣。况又有忧虞出入之故以间之乎。诚伯前者似于此未能判断得分明。不知迩来意思更何如耳。前书有朝夕奔迸之示。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6L 页
当此疹气四逼之时。固难免此。奉切忧悯。古人云忧事到则静而理。所谓静者。岂块然不动之谓乎。亦不以外来者动其心焉耳。大抵慎疾与动心。相似而实相反。先自波动。则何疾之能慎。此亦不可不精察也。道南讲大学及或问两书。会者百馀人。颇有说话。且有问目一通。而讲义姑未出净本耳。远惟自爱益懋。以副区区。
答柳稚实(甲子)
承读朱书可喜。旋有之他之意。想于冷淡处。不得契活而然。然此书编帙既富。义理渊深。正好年少聪发时剧读。何不攀得岁月工夫。味得无味之味耶。知与诚伯有所论辨。未问其得失何居。而想得閒中用意处。幸勿徒归口耳。俾有身心之效。则交游者与有幸焉。勉旃如何。
答柳稚实(丙寅)
新年不得一音。方庸怅郁。适此川前便。得奉手书。字画楷精。辞语详密。令人心开目明。此吾平生欲学而未能者。故每得来书。辄为之叹赏不置。就审春寒。堂闱气力康护。省床学味有相。读书浮念之患。除非大贤。安得免此。详玩则纷起。
答柳稚实(甲子)
承读朱书可喜。旋有之他之意。想于冷淡处。不得契活而然。然此书编帙既富。义理渊深。正好年少聪发时剧读。何不攀得岁月工夫。味得无味之味耶。知与诚伯有所论辨。未问其得失何居。而想得閒中用意处。幸勿徒归口耳。俾有身心之效。则交游者与有幸焉。勉旃如何。
答柳稚实(丙寅)
新年不得一音。方庸怅郁。适此川前便。得奉手书。字画楷精。辞语详密。令人心开目明。此吾平生欲学而未能者。故每得来书。辄为之叹赏不置。就审春寒。堂闱气力康护。省床学味有相。读书浮念之患。除非大贤。安得免此。详玩则纷起。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7H 页
著念则拘迫。又是从前不能著意而今始著意之故。然不可因此而废却。惟不住工夫而旋旋收敛。但不到于把捉之过耳。
答柳彝好(懿睦○戊辰)
病蛰穷山。音尘落落。不自意辱先以书。陈义甚高。执礼过恭。虽所施非宜。而意气之盛。趋向之早。秀出辈流。奉读再三。感愧钦叹。并切于中。春序已暮。定省馀。温习玩养。日以崇毖。远溯且慰。汉朝少而浮泛。长益颓放。中间非无感悔之端。而旋复汩没。今已昏且耄矣。远近知友。不谅其实。而误托其子弟。所当力辞。而穷寂中。得其相从为幸。因循荏苒。常有自诳诳人之愧。今高明以盛壮高迈之气。早已得师于黄卷。而乃复误有云云。无亦为虚声所动耶。夫虚声之误人。久矣。有志为学。先须辨得此处路头。方无悔吝。幸加三思。稽始虑终。如何。
别纸
形气性命
理未有无气之理。气未有无理之气。则言理而气在其中。言气而理在其中。然从古圣贤之论。
答柳彝好(懿睦○戊辰)
病蛰穷山。音尘落落。不自意辱先以书。陈义甚高。执礼过恭。虽所施非宜。而意气之盛。趋向之早。秀出辈流。奉读再三。感愧钦叹。并切于中。春序已暮。定省馀。温习玩养。日以崇毖。远溯且慰。汉朝少而浮泛。长益颓放。中间非无感悔之端。而旋复汩没。今已昏且耄矣。远近知友。不谅其实。而误托其子弟。所当力辞。而穷寂中。得其相从为幸。因循荏苒。常有自诳诳人之愧。今高明以盛壮高迈之气。早已得师于黄卷。而乃复误有云云。无亦为虚声所动耶。夫虚声之误人。久矣。有志为学。先须辨得此处路头。方无悔吝。幸加三思。稽始虑终。如何。
别纸
形气性命
理未有无气之理。气未有无理之气。则言理而气在其中。言气而理在其中。然从古圣贤之论。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7L 页
无疑于分属者。以其各有所主之不同也。来论。重在二字。已见得大槩矣。惟在各就所主处。深究潜玩。不必摘抉微细。互相驳难而终不得其要归也。
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
性则人与物同。而道则人与物异。此说非常丑差。而朋友往往陷于其中。诚极悯叹。请一言以求正可乎。盖性是涵具底。道是分派底。虽有体用之分。其理则一而已。虽然。理具于气。而气有清浊偏正之殊。则其为性亦殊矣。而谓之性同者。何哉。以其剔拨形气而专言理也。专言理则物物之性。无非全体。性既可以专言。则从性中分派底道。独不可专言乎。此所以人物之性道无不同也。若必以天命之性离气质不得而兼气言理。则孟子所谓牛马人之性。而非中庸天命之性也。乌可以合言乎。盖性与气合。而圣贤必为是剔拨言者。不如是无以见性之本体也。不知性之本体。则学者何所准的而复性之本哉。高明所谓性同者。非真见性之本体也。但见从古性善之论而包笼地说去耳。不然。何以曰
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
性则人与物同。而道则人与物异。此说非常丑差。而朋友往往陷于其中。诚极悯叹。请一言以求正可乎。盖性是涵具底。道是分派底。虽有体用之分。其理则一而已。虽然。理具于气。而气有清浊偏正之殊。则其为性亦殊矣。而谓之性同者。何哉。以其剔拨形气而专言理也。专言理则物物之性。无非全体。性既可以专言。则从性中分派底道。独不可专言乎。此所以人物之性道无不同也。若必以天命之性离气质不得而兼气言理。则孟子所谓牛马人之性。而非中庸天命之性也。乌可以合言乎。盖性与气合。而圣贤必为是剔拨言者。不如是无以见性之本体也。不知性之本体。则学者何所准的而复性之本哉。高明所谓性同者。非真见性之本体也。但见从古性善之论而包笼地说去耳。不然。何以曰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8H 页
人与人同。物与物同。而与元初性同之论。自相矛盾乎。此是儒家本源宗旨。不可不讲究归一。故敢索言之。幸须濯去旧见。反复研思。复以见教。区区之望也。
新安陈氏曰。引诗以證无道默容。 按朱子曰。明哲。只是晓天下事理。顺理而行。自然灾害不及其身云云。以朱子说观之。则明哲保身。所以总结居上居下有道无道。若如陈氏说。则终觉偏了。况此诗为山甫而作。则山甫果是无道之时而默容者耶。
来谕明白。深所叹仰。
大抵来谕。广博精密。名言妙论。错落焜耀。老昏精力。猝难领会。再三考阅。而后略窥大意。乃敢以谬见。逐条供答。然间有不必疑者。亦有不必答者。高明或已自解。或久当自觉。故阙之。而所答诸条。亦太略矣。高明见之。想懑然不快。而不惟鄙心力不逮。亦欲纳牖于详说反约之地。何者。窃观所论。援引太广而或涉于丛杂。考覈太密而或近于烦细。思欲其深而或近于凿。辨欲其精而或近于巧。古人解经之法。最忌如此。不
新安陈氏曰。引诗以證无道默容。 按朱子曰。明哲。只是晓天下事理。顺理而行。自然灾害不及其身云云。以朱子说观之。则明哲保身。所以总结居上居下有道无道。若如陈氏说。则终觉偏了。况此诗为山甫而作。则山甫果是无道之时而默容者耶。
来谕明白。深所叹仰。
大抵来谕。广博精密。名言妙论。错落焜耀。老昏精力。猝难领会。再三考阅。而后略窥大意。乃敢以谬见。逐条供答。然间有不必疑者。亦有不必答者。高明或已自解。或久当自觉。故阙之。而所答诸条。亦太略矣。高明见之。想懑然不快。而不惟鄙心力不逮。亦欲纳牖于详说反约之地。何者。窃观所论。援引太广而或涉于丛杂。考覈太密而或近于烦细。思欲其深而或近于凿。辨欲其精而或近于巧。古人解经之法。最忌如此。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8L 页
如释一句。只说一句文义释一章。只说一章文义。宁浅毋深。宁拙毋巧。以俟其自得。盖以为浅与拙。或有时而得正。而深与巧。永无反本之时矣。圣人以未见颜色而言为深戒。而高明所以见与者。有在皮毛之外。鄙亦不欲自外。敢此献规。惟高明谅察而裁择之。幸甚。
答金君养(𡋺○己未)
阻阔中得奉一缄两书。长弟披读。欣濯难状。近日庚炎陡酷。侍省服履一向有相否。汉朝眩愦中。重为毒暑所攻。终日昏睡。殆不自聊。似此爻象。宁有一分可及人者。而高明乃如是勤勤问寡。令人惭恐无辞以对。然细观来书。自讼之意甚切。足见比来用心省捡之端。而内外交养之方。高明又自得师。不待求益于人。只在不懈益勉四字而已。所谕气禀习尚之为害。凡人固难免此。然尝闻之。惟学可以变气质。而高明已从事于此矣。惟礼可以解缠绕。横渠夫子使学者先学礼而程子善之者。此也。今承看得家礼。又已暗合于古人存习之方矣。幸于此二者。著实用力。久久成熟。忽不自知其解脱矫革。则岂不
答金君养(𡋺○己未)
阻阔中得奉一缄两书。长弟披读。欣濯难状。近日庚炎陡酷。侍省服履一向有相否。汉朝眩愦中。重为毒暑所攻。终日昏睡。殆不自聊。似此爻象。宁有一分可及人者。而高明乃如是勤勤问寡。令人惭恐无辞以对。然细观来书。自讼之意甚切。足见比来用心省捡之端。而内外交养之方。高明又自得师。不待求益于人。只在不懈益勉四字而已。所谕气禀习尚之为害。凡人固难免此。然尝闻之。惟学可以变气质。而高明已从事于此矣。惟礼可以解缠绕。横渠夫子使学者先学礼而程子善之者。此也。今承看得家礼。又已暗合于古人存习之方矣。幸于此二者。著实用力。久久成熟。忽不自知其解脱矫革。则岂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9H 页
快哉。所辨略绰报去。览之可想此间悰况矣。大抵来辨。强探力索之意多。而从容自得之味少。更加涵泳完养之工。使所得所疑。源源自见。如何。
别纸
人物性同异
朱子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一原之同者。太极之无不全也。异体之不同者。性之有偏全也。性之所以有偏全者。亦非所禀之有得有不得也。只为随气之通塞而有明暗耳。盖太极者。理而已。理之赋物。本自浑全。而物之正偏通塞。有万不同。得气之正通者。理随而明。得气之偏塞者。理随而暗。人见其明暗也。以为性有偏全。然莫非浑然之全体也。故以一原而谓理同。固无不可。以异体而谓性不同。亦无不可。谓人得其全而物得其偏。亦何不可之有哉。但谓之初不禀得则不可。要在看得活络无滞碍。然后同异偏全之间。横说竖说。无所不可耳。来谕。大体固得之。而除却形气之云。或似滞碍。虽就形气
别纸
人物性同异
朱子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一原之同者。太极之无不全也。异体之不同者。性之有偏全也。性之所以有偏全者。亦非所禀之有得有不得也。只为随气之通塞而有明暗耳。盖太极者。理而已。理之赋物。本自浑全。而物之正偏通塞。有万不同。得气之正通者。理随而明。得气之偏塞者。理随而暗。人见其明暗也。以为性有偏全。然莫非浑然之全体也。故以一原而谓理同。固无不可。以异体而谓性不同。亦无不可。谓人得其全而物得其偏。亦何不可之有哉。但谓之初不禀得则不可。要在看得活络无滞碍。然后同异偏全之间。横说竖说。无所不可耳。来谕。大体固得之。而除却形气之云。或似滞碍。虽就形气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19L 页
上看。岂不推得其本源全体耶。
使天下之人使字。是神使之耶。
鬼神虽无形与声。而其德之流动充满者。能使人畏敬奉承。如人入神祠。自然生肃敬之意。是孰使之然耶。深体味之。可见。
使天下之人使字。是神使之耶。
鬼神虽无形与声。而其德之流动充满者。能使人畏敬奉承。如人入神祠。自然生肃敬之意。是孰使之然耶。深体味之。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