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0H.gif)
每因华宗往来人。辄问尊候动止工夫节度。以慰向慕。而未有一书以致区区之意。恒切衰懒不敏之叹。忽于便中。承拜手书远存。仰认不遗之厚意。感荷良深。冬寒已栗。体中节宣。一向康谧否。观玩之工。想益精深。恨无由致身座侧。获沾其馀润也。汉朝衰悴日甚。杜门调养。益长其颓惰。日究乎污下。不足比数于人。而高明乃推借过隆。称谓不吝。不惟朝见讥于君子。其于高明务实之学。何如也。今后扫去此等虚文。惟从事于切磨讲辨之实。区区之望也。景范之亡。吾党普切痛惜。得见遗事数条。其笃实为己之心。绝异俗学。尤切地远未及从游之恨耳。高明既深与之资益。在今惟益加刮劘持守之力。使其平昔相勉之志。不坠于地。尤是不忘切偲之义也。来目。悉出于积累玩索之馀。钦叹无已。欲俟从容供答。而冗挠无暇。不免仓卒草略。纰缪处一一回教。千万切望耳。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0L.gif)
心者。人之神明。主一身而宰万事云云。
湖上心无出入三说。第一条。论范女心无劳攘。第二条曰。心者主乎一身。在自家躯壳中。其遇事物。在此而应之。非逐物而有出入也。第三条曰。心虽主乎一身。而体与天地同其大。用与天地相流通。四海六合。皆心之境界。故敛在方寸而非其入。应接事物而不可谓出也。来说正得第二条之意。苏瓢两说。亦主此义。此固主我立本底道理。夫谁曰不可。若论其境界之大。则第三条之说。不可废也。古人所谓心在事物者。此心实在事物。而非故为宏大之言也。盖世间许多事物。无不在此心境界内。故语其本体。则固在方寸。而论其运用。则流行乎万事万物而无不在。然而非离了方寸而出在事物也。亦非一头在方寸而一头在事物也。只此在方寸者。即在事物。故曰非两在也。两说非之曰既在事物。则是不在方寸矣。既以为在事物。而又曰不离方寸。则乌在其非两在也。所谓在事物者。非虚灵知觉也。乃虚灵知觉之所总揽也。又以为万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1H.gif)
思虑纷纭。最是学者之通病。如欲强绝。则子微之坐忘。伯羽之痛抑。流于坐禅入定。而亦未必真个制缚得定。如欲收在一事。则温公之以中为念。天祺之寄寓一个形象。却为事物所乱。惟当从事于持敬工夫。常能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但初学之士。持敬未熟之时。未可以遽及乎此。且当无事之际。提起一事思量。思量既透。又别换一事。心专于此而不使他念杂之。读书应事。各各专一于见在所读之书。所应之事。才有他念。便即猛省除去。如此用工。未知如何。
平生患此而未知所以除去之术。何敢为人谋耶。提起一事思虑。或近于安排。似不如当思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1L.gif)
退溪先生四七辨。多就分开上说。今就集中考之。其言浑沦处亦多。而其答高峰最后书。有曰鄙说中圣贤之喜怒哀乐及各有所从来等语。果似未安。敢不三复致思于其间乎云云。今之祖述退溪者。却谓才说喜怒哀乐。便是气发。虽浑沦说时。亦不可谓之理发。恐其不考乎先生议论之本末也。且各有所从来之说。盖本于朱子答蔡季通书。自其根本而已然一语。而节要删去此句云云。
圣贤之喜怒哀乐及各有所从来等语。前此未尝考寻。及此来谕。说得甚精。当更加研究。然因此而窃有所贡。节要删去此语。果有意思。而刊补更附。著之甲录。辨之甚详。其说极有关系。恐不可不更有商订耳。
伊川涪州之行。族子公孙有力。先生以为族子愚騃不足责。曾无毫发怨尤之意。此后人所当法。然为先生子侄者于公孙。处之当如何。
不敢质言。然似当以伊川所处为从违耳。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2H.gif)
心在条。瓢谷所谓虚灵知觉未尝在事物者。盖亦以为虚灵知觉之体。未尝布列于事物云尔。非谓虚灵知觉之用亦不行乎事物之间也。苏湖所谓其理所在。其物焉往者。恐亦非谓事物之聚在方寸也。亦谓物之理本具于此。故在此应之。而在此者。便是在彼(物)云尔。如是活看。未知如何。
高明解瓢谷之说曰。所谓虚灵知觉未尝在事物者。非谓虚灵知觉之用不行于事物也。只谓虚灵知觉之体未尝布列于事物也。虚灵知觉。本无形体。岂有布列。但谓体在内而用在外。则恐不可。何者。体用一理也。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则即体而用已具焉。全体大用。流行于日用之间。则即用而体不外焉。愚故曰虚灵知觉之用在此。则虚灵知觉之体。亦不外焉。今谓体在内而用在外。则内外阻隔。体用断绝。不几于判体用而二之乎。从古圣贤论体用处。未尝有如此说。此愚所以不能无疑也。高明解苏湖之说曰。所谓其理在此。其物焉往者。物之理。具于方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2L.gif)
思虑纷扰条。盛谕亲切简当。敢不佩服。但当初鄙意。亦谓有事则专一于应事。无事则或提出一般文字思量。或拈起一件义理省记云尔。只如朱先生所谓早上思量不得。晚间又把出思量。思量不透。又且放下。待意思好时。把起来看之意。非如道家数出入息视鼻端白之为也。未知如此亦有安排之病否。
鄙说误认盛意。僭有云云。而承谕如此。正所谓默契焉者。敢不惟命。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3H.gif)
前书所谓虚灵知觉之体。未尝在事物云者。特以体段而言云云。
高明前说曰。谓虚灵知觉之体。未尝布列于事物。非谓虚灵知觉之用。亦不行于事物之间也。这个体字。既与用字相对。则非体用之体而何。若谓体段之体。则已含用意在中。岂复与用相对乎。不然。高明后说。与前说异矣。愚何敢妄对耶。且布列二字。可言于有形之物。而不可言虚灵之体也。前已略贡此疑矣。
天下无性外之物。心不待出外而物无不管。物不待入内而心无不贯。何者。理之具于方寸者。无分段无间隔。而虚灵知觉之妙。为其总脑故也。夫谓其理所在其物焉往者。恐亦有见于此。而何遽有是内非外之失耶。
心在事物者。本谓心在所应之事。而非谓心在所具之理也。今以所具之理。解所应之事。已失勘契。且以事亲一事言之。就事亲上。尽其养志养体之道。方可谓心在事亲。而若但以事亲之理。具于方寸。就方寸而谓心在事亲。则此果成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3L.gif)
大全祧庙议状。当时议者欲奉太祖于太庙而迁禧祖于别殿。先生极言其非。窃谓天子诸侯之礼。固有不同。然其以太祖正东向之位。则似无不同。盖始封之时。必须立庙。以奉四亲。既奉四亲。则其高祖。实为始祖。乃舍之而以始封为太祖。莫无未安否。我 朝先辈。尝建议于 朝云云。
天子诸侯。同有始祖之庙。而天子创业有天下。不自以为功。推尊其祖先为始祖。则固当百世不迁。而诸侯受国于天子。则诸侯之有国。乃天子之恩也。似无推功于其祖之义。天子之别子。则固不足比论。而如太公之封于齐。受国于天子。则未知其推尊其始祖。如周室之尊太王乎。愚意始封之君。只祭四亲。而到后世。乃尊其始封之君为始祖而为五庙。故曰四庙到子孙而五也。我 朝之制。异于内服诸侯。未知用何礼。而来说所引。乃尤相说。而同春亦非之矣。
语类问形体之动。与心相关否。朱子曰。岂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4H.gif)
两段虽似径廷。而实不相背。上段。正合于答子约书。则无容更议。下段问者以耳目自然之闻见。手足自然之举动。或涉于有思而不得为未发为问。则其答之宜如此也。若以此心常惺在这里答之。则不相对值而疑益甚矣。然而这心虽未发而常惺在这里。则固自若也。又何径廷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4L.gif)
答柳子强
稚实来。承拜手书。披感之馀。却愧有便无书。每为执事者所先也。就审初冬。经履玩养有相。省身进学。慥慥不已之意。溢于辞表。持是以往。何远不到。幸益加勉励。以副吾党之望。如何。汉朝衰甚病甚。精力收拾不上。公晦来留数十日。资益于我者不可数计。而别后只是前日伎俩。根本如此。虽有左右提挈之力。亦何补哉。只自悼叹而已。录示苏湖别纸。彼此去就。太似分明。苏湖见之。无乃以金注之惑。致疑于座下耶。然此说往复。已三年矣。始则无不笑且排。而幸而执事同。诚伯又与之同。三人占犹从二人之言。况三人皆同。自此可以自信无疑耶。一笑。
答柳子强
性道说。前后两纸。合并通看。有以仰窥高明不吝舍旧之盛意。然前书曰。性从天命上说下来而道是循性之谓。则乃不犯形气而专以理言者。大意已是。而今书乃有性同道不同之疑而有禀生初禀生后之言。则依旧是兼气说。乌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5H.gif)
答柳子强(己巳)
便中。伏承俯问。感荷叵量。恭审稍暄。尊履起居茂膺新休。远慰无任区区。性道说。前书。语颇伤直。方庸自悔。来书无少芥滞而一于虚受。苟非用工之笃而惟义之从。乌能如是耶。但鄙谬。本无实得。而掇拾口耳。固不足以备高明之资益耳。虎仁蜂义。无非全体之说。亦非如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之云也。正所谓谓之全亦可。谓之偏亦可。全者。以理言也。偏者。以气言也。不可与分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5L.gif)
与郑日进(象晋○己未)
悲扰中悤悤攀别。迨今耿怅。即惟稍暄。服履神相。尊府丈席。柴毁已极。而虞卒已讫。稽诸礼律。合有变通之道矣。所题药。计已试用。而老人补养之方。莫如姜桂之滋。恐成疾者犹许其用。况已成疾乎。年少有疾者。犹资其养。况七十积衰之时乎。如此然后。方可以全生而尽孝。礼经之训不啻明切。窃欲更进面控。而适苦感冒。昨已以书仰烦于大庭。复此申及于服史。想不待鄙言矣。
与李退可(秉进○丁未)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6H.gif)
答李退可
伯氏冒热远访。已极惊倒。而问书覆札。长弟承见。其为欣慰。又如何。就审旱炎。侍欢棣乐无挠。课作百许首。几与锐者争能。未论其得失之何居。而用意专敏。岂非可喜。慎可才高力富。殆无与敌。而长处生病。才力之过。舍易而就难。厌平而趋险。费尽好材料。毕竟做得一无用文字。岂非可惜。知此为病而欲改之。以其才力。亦在一拨转间耳。重孤来意。僭加考评。又进瞽见。而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6L.gif)
答李退可(庚申)
京行时。谓有迤顾之便。而跫音竟寂。为之怅讶。便中承坼手滋。令人惊倒。第有所奉质者。尊兄弟。以合下门庭。既不肯作冷淡计活。从事功令。又不肯作屠龙手。只年年并辔。与侥冒乾没者。波荡于末流。隐之于心。深所未喻。不知秋围在前。相与惩创改图。因败为成否。然亦须有用心处。无忘自家好家计。如何。生日前重婴毒感。近才梳洗。而亭役仅得挂椽。前头有无限劳费事。而旱蒸如此。令人愁悯耳。
与李退可(壬戌)
印本颁得几件。无由奉玩。叹恨奈何。刊事已了。阐述家学。更有事在。联床博约之工。能得著意否。及此閒暇。俛焉用力。无负远迩期望之情。如何。况季公已了一事。更无妨夺之为害乎。顾此衰退。谢却世纷已久。无一事可自诿。而只恁悠悠。正所谓不躬之言。良觉愧赧。若不以人废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7H.gif)
答朴华汝(载淳○丁卯)
一番临顾。已成隔岁事。忽于月前。获承腊末书。其出虽久。而犹足慰悁郁之怀。春序已暮。欢侍动止珍卫。课业一向勤笃。渐有新意否。远傃更切。汉朝三冬所苦。入春少安。而重婴毒感。精力日耗。倦于接应。往来书塾者。亦各散去。见今无在者耳。曾传。计毕读久矣。更始何书。无忘其所已能。而又有新得。是所望也。须勉勉不已。以为他日刮目之地。如何。
答李慎可(戊午)
前腊。自此有便。而不能铺排作书。只恨懒颓之甚。无以道情素于相爱。其回。乃承不较手讯。令人感与愧并。即惟新春。萱闱鼎茵益膺。难老棣床。学味并获日新。区区颂贺之挚。前书悠荡之喻。贤者岂宜如是。而忧戚之来。易以汩没。惟常自提醒。以逸待劳。庶免挠夺之害。想已良遂总知矣。贤史聪明俊伟。有远大之量。况以合下门庭。趣向已早。朋友之所期望。固不止于乡里一佳士。贤史之所自期。亦岂草草哉。每谓贤史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7L.gif)
答李慎可
以书道寒暄。亦非有心不能。顾此庸谬。每辱记存之厚。而迄未效慕爱之情。为之一感一叹。谨审火炎。省下起定有相。殊慰倾溯之怀。汉朝衰疚侵寻。绝少清健时。奈何。每读来书。词采烨然。开人心目。而雕撰太工。淘削太过。或少温厚自然底意味。书札虽小。一向如此。或害于涵养之功。推以及于时文应副等处。亦未必无害。未可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8H.gif)
答李慎可(丁卯)
向在石田。与尊岳翁娓娓说那边。归见珍缄在案。喜可知也。汉朝迤向星善。日昨始还巢。衰躯多日撼顿。颓卧呻痛。放废益甚。前道不远而无一事可藉以自慰。悼叹奈何。知有观玩捡省之功。以吾友明敏沈密。向里体贴。辅之以博雅。何远之不可到。粗看没意。细看烦郁。恐是忘助之为祟。惟必有事而勿正。恢大其规。久远为期。将见无味者有味。烦悯者悦豫。而自无二者之患矣。未尝有一日之工而徒以得于古纸者。诵言及此。亦可罪也。若取其言而戒其无实。则未必不为靠实之一助也。
答权景仁(宅模○壬戌)
九月廿九书。复月五日书。一并承领于半岁隔阔之馀。已极惊喜。而匪意又得阮府委访。尤是旷岁颜范。其为欣倒。当复如何。且伏审觱寒。省床晏吉。读书观理。日有次第。吾侪杜门无外挠。只有此事属自已。而今乃得之于吾执事暨宋同人。虽此老拙颓废之甚。不觉蹶然兴起。其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8L.gif)
答权景仁别纸
大学序文注。胡氏以心之神明释知。沈氏以涵天理具人事释知。
近世。金农岩斥胡氏以知觉之训释知之性。大山丈席。以为著所以字。则以理看或无害。此乃先辈与人长厚之意。而所以字上。又有神明二字。则依旧是知觉伎俩。沈氏所谓天理动静之机。人事是非之鉴。固是知。而又著涵字具字于其上。亦不免于知觉之累。要之皆未合于释知之训。如何。
快乎目快乎鼻。 色臭好恶。生于形气之私。故不曰心而曰目鼻耶。然则章句之言好恶。乃义理之正。何不曰快足于己之心耶。
既曰快足。则未论义理与形气。皆以心言。岂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9H.gif)
众物之表里精粗。 或问曰。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与其所以然。必其表里精粗无不尽。(此以众物之所当然为外为粗。以所以然为内为精。)又曰。知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或不能使其表里洞然。无所不尽。注。陈氏曰。表里。以心之内外而言。谨按。前后之说。虽若矛盾。而尝反复究之。略见诸条之不相反矣。盖物我本一原。吾心所具之体。即众物同得之理。众物当然之则。即吾心当行之用也。故曰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今夫即物而穷之。使其所以然所当然之则无不到。则吾心全体大用无不明。此所谓浑然一致。果无内外精粗之可言矣。未知如何。
表里精粗。或以理言。或以心言。有难会通。而来说分段剔抉。逐处勘覈。卒乃会而归之于一体贯通之妙。深所叹仰。其间或有小小梗碍处。大体既是。何必一一苛摘耶。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89L.gif)
鄙意倍者。弃倍也。民兴起。上之恤孤而不弃其孤。尝以此质于东岩则曰。此说亦似有理云耳。
絜矩。 或曰。矩体而絜用。或曰絜矩。皆是用。愚谓矩者。即在我之明德也。絜谓推度在人之明德也。
以人己对说。则矩体絜用。亦无不可。以忠恕对说。则絜矩皆是用者。恐得此章本义。絜矩。固是明明德于天下之事。而以矩为我之明德。而絜天下之明德。语意少欠曲折。今谓推己之心而度人之心则可也。推我之明德而度人之明德。可乎。盖明德与心。虽非二致。而亦不容无辨。德以恁地虚灵洞澈底本体而言。心以合下知觉运用底主宰而言。所主而言者。不容相浑。而来谕浑而言之。愚所谓欠了曲折者此也。未知明见以为如何。
正通偏塞。或以正偏属气而通塞属理。或以偏塞正通。俱属于气。或泛言物塞而人通。未知诸说虽不同。可以并存而不相妨否。
偏塞二字。本以气言。而以理看亦得。盖气通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0H.gif)
成性存存。道义出。卢氏曰。道体也。义用也云云。窃谓成性存存。体也。道义出。用也。卢说未知如何。
体用本无定体。通看两句。则当如来说。就道义看。则又如卢说。就成性存存看。则成性又为体。而存存又为用。要在随处活看耳。
答权景仁(甲子)
敬一之死。无所诉悲。可以将此衷臆道区区者。独吾座下耳。向日申君之行。亦知其历造那边。而仓卒告去。竟致阙焉。过后方自恨。其回乃承先施之辱。读来怆然。惹得一倍衰肠。就审秋凉。省床调候有相。慰豁十分。汉朝穷苦冗恼。衰病侵寻。些少闻见。都归茫昧。毕竟枵然一空壳而已。前者幸得宋友提警。赖以唤醒者多矣。自其逝后。耳中尘埃堆积。渠死固关于吾党。而在老朽尤为关系。似亦穷命累渠而然耳。云云之示。向前有数处用此者。鄙意以为此事昉于孔门。实出于门弟子尊圣师之意。则其礼固实。而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0L.gif)
答金稚弘(养休○戊辰)
一旬相从于寂寞中。虽无以副远求之意。而在我唤醒则多矣。第言旋之后。山川隔阔。岁月流易。悠悠瞻想。与日俱永。忽自无何。承坼手书。满纸缕缕。副以丱角时序文。久矣。高明之有意于鄙人而眷眷若是也。披读以还。感愧交并。春风尚寒。侍欢棣乐。一向珍卫否。汉朝伎俩犹昔。年龄愈迈。凡百只是高明所目见。而益加颓靡不振耳。细读来喻。知立志已蚤。求道甚切。深幸吾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1H.gif)
别纸(敬斋箴集说)
坤复属静之异。 寻常看得。只依刊补为说。承诲曰。以时分言则曰坤。以存察言则曰复。刊补。以中庸或问为正者。恐有商量。私窃反复朱子复艮之说。既已本诸程子。而又见于记性藁后。中和七书养观说之类。不啻丁宁。所谓不容皆误者。且其于坤则曰静中有物。于复则曰知觉不昧。立言之际。或者差殊。然而程子此说。既本于心。为已发之论。朱子初年。亦祖其说。而既又旋觉其非。则或问之出于晚年者。安知其非定论也。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1L.gif)
答郑大应(必任○丙辰)
客腊过从甚乐。而别意之怅亦如之。料外情讯。落自无何。已令人惊喜。况审新春。侍彩履序茂膺。且观来书。字画精详。辞旨谨密。尺牍情素。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2H.gif)
答郑甥昌运别纸(丁巳)
主妇条
主妇果似有碍。前此金君翼昊。遭祖母丧。所处恰如哀家。以此问于东岩丈。答以沙溪说。初丧则亡者之妻为主妇。葬后则主丧者之妻为主妇。湖上所论虽葬后。亡者之妻。仍为主妇。两说皆有意义。惟在本家择而行之云云。盖备要。取祭则必夫妇亲之之义。湖上则以为家礼既不言葬后变改之节。且虞祔是丧中之祭。未便纯用吉礼。则夫妇共事之义。待三年后吉祭无妨云。金君家。遂遵用其说。而但金君与哀家所碍。又在祖母与母。所处微不同。而三年内事生之礼。主馈之为主妇。无间于母与祖母耶。既有主妇。则尊叔父为亚献。切恐未安矣。
下棺后哭拜
礼。下棺后有哭无拜。赠币。主人独拜。盖哭以致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2L.gif)
与郑甥昌运
所询礼疑。可知近日用心处。岂胜奇幸。礼书。丛杂密微。须细著心恢著胸。方看得出。可以操心。可以立身。勉之勉之。无俾半途而废。以副此望。如何。别纸。无书册可捡。神心近又涣散。悤悤供答。因回驳示。更望耳。
答郑甥昌运
数月阻郁之馀。得奉手滋。喜可知也。向后更阻。侍奉学履。一向平胜否。想已罢做始读。张灯继晷。正好著力。未知所读何书而勤慢何如。光阴冉冉。忽然老大。直是不可等待。每念少时许多准拟。尽归云空。虽悔何及。宜视此为戒也。郑奉事轼。特 除阳川。书下 御诗。使揭祠庙。又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3H.gif)
答郑甥昌运
匪意。伻书忽坠。慰喜可量。就审寒潦。做味连胜。又何等欣浣。前书云云。偶因所闻。略有奉规。而受而为过。过自克责。推类以求。何过之不能祛哉。然亦不须如是忉忉。留在心下为一团。惟于后日更遇此等。痛惩。而勇革之。方为能改之实也。更为留念为好。
答郑甥昌运别纸
儿子将加冠。初欲备礼行之。而适遭从祖丧。似不得行。何如。
家礼冠礼条曰。必父母无期以上丧。始可行。注云。大功未葬。亦不可行。曾子问曰。将冠子而宾入门。有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之。外丧则行之。注云。内丧者。门内丧也。外丧者。门外丧也。以此推之。则尊叔祖之丧。既非大功。而又在本所。则正是门外丧也。君之子行冠礼。岂有未安之理乎。冠礼者。将责成人之道也。礼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3L.gif)
答郑叔颙(象观○辛亥)
触热往来。深庸不瑕。便回得手滋。知无挠还税。极以为慰。君之表德。依尊府命。谨改以仲颙。字辞构拙以送。文字虽不足观。而大意尚可认取。未知于君意如何。大抵名太早者。养之或不深。誉过盛者。积之或不厚。故为此先事之戒。幸无以老生常谈而弃之如何。
答郑叔颙(癸丑)
前后书。皆未免戚戚伤叹之意。天伦之移。人情安得不然。奉读以还。为之怆然不已。然父者。子之天也。君者。臣之天也。父命之。君命之。是即天也。遭变而戚戚者。天则也。戚戚之过而到于飞荡虚旷。有长往之意者。便非天则。如是不已。将流入于别处。为猖狂之归。可不惧哉。无乃君过蒙慈育。持心未固。察理未精。徇情而不知检。发言而不知裁。不知不觉。致得如此。幸加意详察。反究其所以然。无使原于天者。反害其天。如何。传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故吾道其命于天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4H.gif)
答郑叔颙
游山之行。以时气停止。栖山之计虽好。而亦安知时气之无梗也。为今之计。惟闭门著膝。办得辛苦工夫。方为自家家计。勉旃勉旃。夙夜箴后题。文辞无欠。意趣亦好。下段先生撰是书在海岛忧伤之际者。尤警人忧愁放废之失。政好今日受用也。其中条理尽密。脉络极切云者。诚知其意味之亲切而云然耶。抑爱其文辞之工美而然耶。寻常每疑。澹整二字。为最初下手处。而难于摸捉。或谓下句省旧愆䌷新得。为澹整实事。或谓与澹整。自是两事。君于此何以看得。既究心于集解。此处正要商研。后便回示为可。其馀有可相发者。毋惜示及焉。
答郑叔颙别纸
澹整与省旧䌷新。差有别。然省旧䌷新。初非澹整以外事也。盖心是活物。才寤即驰。苟不澹整。则流于物欲矣。然而心是无形底物。故自古论操心之方。莫不以有依据为要。思虑方萌之初。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4L.gif)
欲者。人之性。这欲字。非物欲之欲。乃性之欲之欲字。此则稣斋独得之见。而与古来儒先定说有异。不必以初晚之异见。强而同之耳。
答郑叔颙
前后书。长弟承见。慰喜深矣。无暇读书之喻。以君之自幼好学。已有此叹。俗务之妨夺。甚矣。然虽不读书。当事审处。求得是处。暇时又将书册。灌浇㘽培。常使此心沈潜稳贴。方有著实意味。不必过为悼叹也。书中喜用丈席道体等推隆例语。书辞虽以致恭为美。岂可专用浮华之语。一例无限节耶。于此亦可见心不著实之一端。须反省而改之为好。
答郑叔颙
意君方住萧寺。日来瞻恋。常在山楼石榻间。匪意。伻书忽落。令人惊喜倍前。就审端炎。侍欢诸节无损。尤为慰豁。此中一味滚堕。比君所见。益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5H.gif)
与郑叔颙
昨闻君冒炎步归。何乃遽耶。想同接尽归。归意已动而不可遏。捺所骑不去而不可中止。以致如此。独不思添病之可忧。贻忧之可念而径情自行乎。大凡恒人之情。多发于气。故动辄违。则必须以义裁度。以心主宰。然后可免于非理。夫如是则安得以初发者为善而不可裁制乎。若不问其善与不善而擿埴冥行。则是乃一庸人而已。士所自期者。肯如是乎。观今之少辈。自处以庸众者。不足言。其有志尚者。例忽于此等紧要处。平日所望于君者何如而又如是耶。一虑一嘅。
答郑叔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5L.gif)
与郑叔颙
所慎今已打叠。旧业续得温理否。三冬已失其一。荏苒之间。岁又告终。而年又加多矣。年少时每自恃富强。万事无难做。而忽然老衰。一无所成。正由不能当下用力向前趱进而虚心准拟之弊也。如君方壮者。政宜视此为戒。近见君不得专意用工。不徒病为之祟。亦志不立之致也。病自外来。而志则在我。苟在我者。立得牢固。则在外者亦不能使之挠夺。其理然也。如何。
答郑叔颙(乙卯)
孙骑省便。得奉手墨。以审侍欢匀吉。欣慰交叠书中有欲改未改之语。尤是好消息。盖前辈于二十时。已立得此志。学识才器。大纲已就。三十以后。方节次填补润色。以底大成。计君年纪恰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6H.gif)
答郑叔颙
时文之工。承有虚受之意。私心甚喜。所喜者。非惟立扬为大。实喜其俯就辛苦。苟能按伏得俊气。煞用苦心力。何事不做得耶。
答郑叔颙(丙辰)
尊丈被不世 恩命。为吾党者无不喜。况子弟心乎。君负气自豪。不免有临深为高之意。从前时进规戒者此也。今又门户辉赫。为吾岭之望。自捡其意。想视平日何如。幸须时加省察。自牧谦卑。则可以无过咎矣。或问谦之为德。何以天地人鬼皆好之。朱子曰。太虚中本无物事。事业功劳。于我何有。事业功劳。犹不足为己有。况名位声誉乎。想家庭承诲之馀。兄弟相勉。已为家常茶饭。而爱虑之切。不惮烦缕。亦有以谅之也。
与郑叔颙
前书小纸。略认盛意。其爱我切而虑事深矣。第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6L.gif)
与郑叔颙(丁巳)
再昨复书。临忙胡草。想似梦呓语矣。日间重侍更若何。盛筵在明。而风气酿寒。是为奉虑。顷见君使小童卷衾。意君新经坠伤。有难劳动。无怪其如此矣。追闻其常如此云。前者奉告少年为衙客者。厌勤而长懒习。害多而利少。果能记得否。此其一端。推此类以求之。则必多有大于此者。须勿以老生常谈听之也。既不得往参盛礼。馀怀耿耿。构一律以呈。乘暇禀达于大衙。以为斤正之地。如何。
答郑叔颙(己未)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7H.gif)
答郑叔颙
今番送人。实是意外。吾生险衅。早抱孤露之痛。见人设酌。辄怵然伤怀。况自家里为之乎。为吾子女者。亦宜体此意。不可循俗例。以伤其亲意。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7L.gif)
与郑叔颙(庚申)
滞隔之證。不与时气夹发否。调病之道有二。玩物适情者。其外也。收心摄神者。其内也。在外者不可必得。而在内者可求而得。而人每求之外而不求之内。毕竟无得而有失。不徒此一事然也。良可叹惋。尝试求之如何。
答郑叔颙(壬戌)
前书大有可复者。而短涩口气。猝乍难办。容俟异日面论。然对面却无甚说话。惟有默焉而传其意也。大抵君酷好此书。早晚必有所得。吾侪中立帜之望。当归于君。然但念虽文艺之工。亦必矫偏救弊。以趋于尽善。君之文。非不足于简古。而所少者。温柔疏畅。委曲和平之味矣。今又以太史公益之。无乃有以水济水之弊乎。来书所道愤慨悲咜悒悒不平者。是其验矣。古人亦有如此者。然彼皆有所值。所感适与相会。固非无端而发者。今君所处。异乎古人。则岂非发之无端耶。此殆平日俊爽之气。终不能消磨。伏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8H.gif)
答郑叔颙
便来。得奉一缄两书。令人心开目明。而文彩绚烂。议论汪洋。如入波斯之肆而望秋水之涯。猝乍无以窥寻其要领。当俟从容熟复。然其中有不可不复者。试略举之。来谕所谓步尧谈孔。啁啾可厌者。为道之病也。崎岖险怪。务奇不奇者。为文之病也。之二病者。为病虽殊。而其病于无实则一也。古之君子。道得于己而英华发外。不求为文而其文卓然。非后世之可及。后之学文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8L.gif)
答郑叔颙
匪意。尊府丈远旆才旋。委问贱疾。感悚之馀。又得手毕。备审日来学况。良慰恋怀。生苦难苏醒。尚此圉圉。数日后。又不得已有道院往来酬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9H.gif)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599L.gif)
答郑叔颙
一宵联宿。未足偿数月阻怀。伻来得书。审侍彩学履珍卫。为慰难量。仙洞之游。归闻寒泉。痘气又发。不可以路。他无可寻处。势须退待枫菊节。古人所谓更觉有馀兴者。有味乎其言也。前书未暇奉复。且吾所以发难于其始者。特借古人绪论。摅君之郁怀而冀君之回辔而已。非欲以肤绵之力。与贲育较其胜负。自取糜压之败也。然尊信太史。专取文章则可也。欲从此而寻溯六经。则殆韩子所谓航断港绝潢。求到于海者也。太史之尊黄老而后六经。岂非所外之别派也。然君既不堪割据之论。亦必以此为谤太史也。第书末所论浮游茫洋而返乎东海者。真是好消息。今其浮游。可谓极矣。聪明志气。亦费了多少矣。返早一日。则有一日之益。返迟一年。则有一年之害。如欲返而求之。何必迟疑前却。徒取无益之讥而自陷于护前之失也。以君之明。岂不念及于此耶。
答郑叔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600H.gif)
答郑叔颙(癸亥)
人去时裁书忘却。神思之衰落如此。而能与明者之逸驾超轨者。上下其论哉。来书又不较而亹亹不已。览之顿令人刮昏眸而驱睡魔也。日来。侍欢诸节一样否。来书缕缕。有志士惜日之感。吾于昨年一书。已见其兆矣。自此回驾乎艺林而顿身于经典。以吾人之才之志。何远之难到哉。敛华而就实。反博而收约。如在转圜间。尚非晚也。但恐从事古经者。亦取其文章之灏噩。则与驰骋于史汉者。相去何远哉。如欲留意儒家。何不先从四书朱节等书。沿流而寻源也。其说在思翁与江左翁书。可取而柯则也。自今以后。知有事在。若不遗昏谬而与之商搉。当勉策疲。驽以俟之。
答郑叔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600L.gif)
答郑叔颙
匪意。白足奉书来叩。就审花辰。侍欢增庆。移榻书斋。观玩之趣。吟赏之味。有以自适。视名场得失为忧喜者。其閒忙如何也。且索琴于舒弟。不待闻其声调。而已令人閒意自生。然古者禁人于邪。而后世则荡人之情性。淡与不淡。和与不和之异也。观退溪先生答郑文峰书。亦可以知戒矣。
答郑叔颙
顷自山上还。情讯落案。披读几回。悲与慰并。忽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601H.gif)
与郑叔颙
送书后久不见复。想非外我而然。意悲迷不省。无暇及外事。尤以奉念。忽承手疏。细书十行。读来泪暗。不能竟也。子之于亲。与天无极。虽孝子之备物于平日者。岂尽无憾。况狎恩恃爱而未及致养者耶。每念前日奉亲无状。居丧不善。未尝不肠欲刺而背欲判也。今承缕缕自讼之言。重为之戚戚然有动也。虽然。圣人径情之戒。君子之以伤生为不孝者。岂但为念始全生之意也。实以送死追远。前头大有事在而使之自尽其情也。既往不可追矣。所以追养而继孝者无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601L.gif)
与郑叔颙(乙丑)
前书末段云云。谓已放下而何其犹未也。凡处谤之道。无辨为上。不但不辨于他人。亦不当辨于同室。不但不辨于口。亦不当辨于心。今此前后云云。其为辨于人。亦甚矣。相爱者莫不为之忧悯。而特身在庐山者。不之觉耳。如曰事系为亲。不可但已。则曷不观于柳洗马公之处厓老诋谤者乎。子弟之道。恐当如是。更为检考而惕念。如何。
与郑叔颙
近览数处文字。不料人心之险巇到此极也。年踰六旬。备尝世味。始知前此浅之为尝世也。君亦于今。亦试一过矣。气象意思。自捡如何。古人遇一逆境。增一志虑。今人则反是。血气与志气之异也。愁恼中。时与退可对讨心经数板。养心治身之要。尽在其中。却恨少壮聪明时。驰骋博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602H.gif)
答郑叔颙
近事不欲更提。而请就来喻中天定一事而言之。天定者。理也。人胜者。气也。理弱气强。故卒遽则气必胜。迟久则理必胜。亦自然之理也。在我者。惟固守此理。不激不沮。以待其究竟。彼气既竭。此理自明。亦必然之理也。其迟速久近。有不可必者。吾如彼何哉。但尽其在我者而已。君子正义明道之方。恐不出此。而窃观那边注措所执。虽主于理。而不能不参以血气。殊不似儒家正谊明道底规模。故略进逆耳之言。然自家亦坐在里许。操存无素。涵养不深而强聒不舍。亦非尽己之道。故言不合则欲守三缄。岂激恼之言哉。即观今书。辞气大减深自慰幸。而茹痛朝露等句语。终有愤激之意。一日触发。则复如初矣。固知此言之迂缓。而于君未必不为药石。幸入三思如何。
答郑叔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602L.gif)
与郑叔颙(丁卯)
霜风日高。侍履有相否。顷伏见大丈书。棠营行止。殊极难处。想今人马来到。未知何以为之。而想不变确然之素矣。虽然。君亦不去。则殊为无聊。欲去则方以实病为辞。而子弟远出亦难。且路梗亦不可知。则不如固守太玄之为愈耶。此亦人马今朝来到。而前以老病答书。故无难处耳。
与郑叔颙
数日间。为况一样否。家事上心之苦。年少有志者。孰无此叹。而承家奉老。服勤致养。无非合做底事。何可以厌恶也。节要中答陈肤仲书。详论此义。可玩味服行也。来书末段。近始略窥大意。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603H.gif)
答郑叔颙
来书。不见里面。而先见签字。令人可愕。君欲超古人而上之。而乃为今人所不为耶。是不过调我以乌有先生也。我固不嫌为乌有。而调乌有者。乃亡是公也。君自处以亡是。知其亡是而必为之。又何也。今书纵横数百言。汪洋闳肆。使人目眩心慄。非昏悴者所能究观。尚何以上下其论而与之争抗哉。惟有退三舍而已。扁鹊传。平生不得一过目。吾之寡陋甚矣。宜其见笑于大方。然文以时异。则与今人语。当用今人所解语。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20A/ITKC_MO_1120A_B099_603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