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0H 页
答柳子强(健休○丁卯)
每因华宗往来人。辄问尊候动止工夫节度。以慰向慕。而未有一书以致区区之意。恒切衰懒不敏之叹。忽于便中。承拜手书远存。仰认不遗之厚意。感荷良深。冬寒已栗。体中节宣。一向康谧否。观玩之工。想益精深。恨无由致身座侧。获沾其馀润也。汉朝衰悴日甚。杜门调养。益长其颓惰。日究乎污下。不足比数于人。而高明乃推借过隆。称谓不吝。不惟朝见讥于君子。其于高明务实之学。何如也。今后扫去此等虚文。惟从事于切磨讲辨之实。区区之望也。景范之亡。吾党普切痛惜。得见遗事数条。其笃实为己之心。绝异俗学。尤切地远未及从游之恨耳。高明既深与之资益。在今惟益加刮劘持守之力。使其平昔相勉之志。不坠于地。尤是不忘切偲之义也。来目。悉出于积累玩索之馀。钦叹无已。欲俟从容供答。而冗挠无暇。不免仓卒草略。纰缪处一一回教。千万切望耳。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0L 页
别纸
 心者。人之神明。主一身而宰万事云云。
湖上心无出入三说。第一条。论范女心无劳攘。第二条曰。心者主乎一身。在自家躯壳中。其遇事物。在此而应之。非逐物而有出入也。第三条曰。心虽主乎一身。而体与天地同其大。用与天地相流通。四海六合。皆心之境界。故敛在方寸而非其入。应接事物而不可谓出也。来说正得第二条之意。苏瓢两说。亦主此义。此固主我立本底道理。夫谁曰不可。若论其境界之大。则第三条之说。不可废也。古人所谓心在事物者。此心实在事物。而非故为宏大之言也。盖世间许多事物。无不在此心境界内。故语其本体。则固在方寸。而论其运用。则流行乎万事万物而无不在。然而非离了方寸而出在事物也。亦非一头在方寸而一头在事物也。只此在方寸者。即在事物。故曰非两在也。两说非之曰既在事物。则是不在方寸矣。既以为在事物。而又曰不离方寸。则乌在其非两在也。所谓在事物者。非虚灵知觉也。乃虚灵知觉之所总揽也。又以为万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1H 页
物之理具于方寸。方寸内。理会其理。则其理所在。其物焉往。以此为在事物之證。一则以虚灵知觉未尝在事物。一则以万事万物具在方寸中。其为说虽异。而其是内非外之意。则无不同也。此愚陋所以未能领会而缕缕不知止也。然腾口论说。无益于事。故方思反约。而来谕又提起其端。不敢有问无答。略此奉复耳。
 思虑纷纭。最是学者之通病。如欲强绝。则子微之坐忘。伯羽之痛抑。流于坐禅入定。而亦未必真个制缚得定。如欲收在一事。则温公之以中为念。天祺之寄寓一个形象。却为事物所乱。惟当从事于持敬工夫。常能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但初学之士。持敬未熟之时。未可以遽及乎此。且当无事之际。提起一事思量。思量既透。又别换一事。心专于此而不使他念杂之。读书应事。各各专一于见在所读之书。所应之事。才有他念。便即猛省除去。如此用工。未知如何。
平生患此而未知所以除去之术。何敢为人谋耶。提起一事思虑。或近于安排。似不如当思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1L 页
思。或省或䌷之为平铺地说耶。
 退溪先生四七辨。多就分开上说。今就集中考之。其言浑沦处亦多。而其答高峰最后书。有曰鄙说中圣贤之喜怒哀乐及各有所从来等语。果似未安。敢不三复致思于其间乎云云。今之祖述退溪者。却谓才说喜怒哀乐。便是气发。虽浑沦说时。亦不可谓之理发。恐其不考乎先生议论之本末也。且各有所从来之说。盖本于朱子答蔡季通书。自其根本而已然一语。而节要删去此句云云。
圣贤之喜怒哀乐及各有所从来等语。前此未尝考寻。及此来谕。说得甚精。当更加研究。然因此而窃有所贡。节要删去此语。果有意思。而刊补更附。著之甲录。辨之甚详。其说极有关系。恐不可不更有商订耳。
 伊川涪州之行。族子公孙有力。先生以为族子愚騃不足责。曾无毫发怨尤之意。此后人所当法。然为先生子侄者于公孙。处之当如何。
不敢质言。然似当以伊川所处为从违耳。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2H 页
答柳子强别纸
 心在条。瓢谷所谓虚灵知觉未尝在事物者。盖亦以为虚灵知觉之体。未尝布列于事物云尔。非谓虚灵知觉之用亦不行乎事物之间也。苏湖所谓其理所在。其物焉往者。恐亦非谓事物之聚在方寸也。亦谓物之理本具于此。故在此应之。而在此者。便是在彼(物)云尔。如是活看。未知如何。
高明解瓢谷之说曰。所谓虚灵知觉未尝在事物者。非谓虚灵知觉之用不行于事物也。只谓虚灵知觉之体未尝布列于事物也。虚灵知觉。本无形体。岂有布列。但谓体在内而用在外。则恐不可。何者。体用一理也。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则即体而用已具焉。全体大用。流行于日用之间。则即用而体不外焉。愚故曰虚灵知觉之用在此。则虚灵知觉之体。亦不外焉。今谓体在内而用在外。则内外阻隔。体用断绝。不几于判体用而二之乎。从古圣贤论体用处。未尝有如此说。此愚所以不能无疑也。高明解苏湖之说曰。所谓其理在此。其物焉往者。物之理。具于方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2L 页
寸。故在此应之。而在此者。便是在彼云尔。宛转说来。虽似可通。然终无奈理无形而物有形。无形者无内外。而有形者有方所。心不可出外而物不能入内。则所谓便是在彼者。乌在其为真在也。此愚所以不能无疑也。大抵两丈之言。虽不同。而一则虑心之出外。而以应事者。为心之总揽而非心之在物也。一则虑心之出外。而以物理之具于心者。即其理应之而谓物在于心。其说虽不同。而其是内非外之意。则同而已。高明既深知两丈之意。幸明白指教。以祛此蔽。千万拱俟。
 思虑纷扰条。盛谕亲切简当。敢不佩服。但当初鄙意。亦谓有事则专一于应事。无事则或提出一般文字思量。或拈起一件义理省记云尔。只如朱先生所谓早上思量不得。晚间又把出思量。思量不透。又且放下。待意思好时。把起来看之意。非如道家数出入息视鼻端白之为也。未知如此亦有安排之病否。
鄙说误认盛意。僭有云云。而承谕如此。正所谓默契焉者。敢不惟命。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3H 页
答柳子强别纸(戊辰)
 前书所谓虚灵知觉之体。未尝在事物云者。特以体段而言云云。
高明前说曰。谓虚灵知觉之体。未尝布列于事物。非谓虚灵知觉之用。亦不行于事物之间也。这个体字。既与用字相对。则非体用之体而何。若谓体段之体。则已含用意在中。岂复与用相对乎。不然。高明后说。与前说异矣。愚何敢妄对耶。且布列二字。可言于有形之物。而不可言虚灵之体也。前已略贡此疑矣。
 
天下无性外之物。心不待出外而物无不管。物不待入内而心无不贯。何者。理之具于方寸者。无分段无间隔。而虚灵知觉之妙。为其总脑故也。夫谓其理所在其物焉往者。恐亦有见于此。而何遽有是内非外之失耶。
心在事物者。本谓心在所应之事。而非谓心在所具之理也。今以所具之理。解所应之事。已失勘契。且以事亲一事言之。就事亲上。尽其养志养体之道。方可谓心在事亲。而若但以事亲之理。具于方寸。就方寸而谓心在事亲。则此果成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3L 页
说乎。近得苏湖书。不复申此说。而高明乃申之。未知果得其本意也。
 大全祧庙议状。当时议者欲奉太祖于太庙而迁禧祖于别殿。先生极言其非。窃谓天子诸侯之礼。固有不同。然其以太祖正东向之位。则似无不同。盖始封之时。必须立庙。以奉四亲。既奉四亲。则其高祖。实为始祖。乃舍之而以始封为太祖。莫无未安否。我 朝先辈。尝建议于 朝云云。
天子诸侯。同有始祖之庙。而天子创业有天下。不自以为功。推尊其祖先为始祖。则固当百世不迁。而诸侯受国于天子。则诸侯之有国。乃天子之恩也。似无推功于其祖之义。天子之别子。则固不足比论。而如太公之封于齐。受国于天子。则未知其推尊其始祖。如周室之尊太王乎。愚意始封之君。只祭四亲。而到后世。乃尊其始封之君为始祖而为五庙。故曰四庙到子孙而五也。我 朝之制。异于内服诸侯。未知用何礼。而来说所引。乃尤相说。而同春亦非之矣。
 语类问形体之动。与心相关否。朱子曰。岂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4H 页
相关。自是心使他动。若形体之行动。心都不知。便是心不在行动。都没理会了。说甚未发。未发不是漠然全不省。亦常惺在这里。不恁地困。 此一段。言未发之时。此心常惺惺在这里。故形体自然之运动。耳目自然之视听。心无不管。而亦不涉于喜怒哀乐。故不害为未发也。又语类问未恻隐羞恶喜怒哀乐之前。耳目亦必有自然之见闻。其手足亦有自然之举动。不审此时唤作如何。曰。喜怒哀乐未发。只是这心未发耳。其手足运动。自是形体如此。 此一段。以心与形体对待为说。其意若曰未发。自是心之未发。运动自是形体之运动云尔。此与上段所谓形体之运与心相关者。莫无相碍否。
两段虽似径廷。而实不相背。上段。正合于答子约书。则无容更议。下段问者以耳目自然之闻见。手足自然之举动。或涉于有思而不得为未发为问。则其答之宜如此也。若以此心常惺在这里答之。则不相对值而疑益甚矣。然而这心虽未发而常惺在这里。则固自若也。又何径廷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4L 页
之有哉。如是看。未知如何。
答柳子强
稚实来。承拜手书。披感之馀。却愧有便无书。每为执事者所先也。就审初冬。经履玩养有相。省身进学。慥慥不已之意。溢于辞表。持是以往。何远不到。幸益加勉励。以副吾党之望。如何。汉朝衰甚病甚。精力收拾不上。公晦来留数十日。资益于我者不可数计。而别后只是前日伎俩。根本如此。虽有左右提挈之力。亦何补哉。只自悼叹而已。录示苏湖别纸。彼此去就。太似分明。苏湖见之。无乃以金注之惑。致疑于座下耶。然此说往复。已三年矣。始则无不笑且排。而幸而执事同。诚伯又与之同。三人占犹从二人之言。况三人皆同。自此可以自信无疑耶。一笑。
答柳子强
性道说。前后两纸。合并通看。有以仰窥高明不吝舍旧之盛意。然前书曰。性从天命上说下来而道是循性之谓。则乃不犯形气而专以理言者。大意已是。而今书乃有性同道不同之疑而有禀生初禀生后之言。则依旧是兼气说。乌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5H 页
其不犯形气哉。若曰禀生后说性不去。则昔贤何以有剔拨专言之训也。朱子曰。以理言则无不全。以气言则有偏有全。此果以禀生之初言之乎。惟就形气上离合说。故有全不全之异耳。中庸所论性与道。上自天命。下至日用事物。而自本而干。自干而支。专以理言。则乃所谓剔拨者也。高明后说。或出或入。自相矛盾。不知谬见矫枉过直。不免于亦枉耶。不然。高明于先瘳后病之说。更加反省。以究极当。千万拱俟。语颇伤直。然此是儒家本原宗旨。不容一毫有差。想不以为罪也。精神耗悴。略略贡臆。惟希谅察。
答柳子强(己巳)
便中。伏承俯问。感荷叵量。恭审稍暄。尊履起居茂膺新休。远慰无任区区。性道说。前书。语颇伤直。方庸自悔。来书无少芥滞而一于虚受。苟非用工之笃而惟义之从。乌能如是耶。但鄙谬。本无实得。而掇拾口耳。固不足以备高明之资益耳。虎仁蜂义。无非全体之说。亦非如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之云也。正所谓谓之全亦可。谓之偏亦可。全者。以理言也。偏者。以气言也。不可与分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5L 页
裂性道之失。同其病也。大抵就异言同。即偏言全。方是究竟处。而高明既得其要领。则更何容叠架耶。要在体认涵泳之而已。参同契注解之意。前者未尝致思。而槩以为出于注骚之义。尝观先生与人书曰。屈子远游赋。有长生度世之愿。非真有心于登仙。悯时人之妄作。而欲观其末梢出场耳。注参之意。似不外乎此。未知如何。情馈谨领。而贫士交际。一纸存问。好矣。何必待物而后足耶。殊切不安。
与郑日进(象晋○己未)
悲扰中悤悤攀别。迨今耿怅。即惟稍暄。服履神相。尊府丈席。柴毁已极。而虞卒已讫。稽诸礼律。合有变通之道矣。所题药。计已试用。而老人补养之方。莫如姜桂之滋。恐成疾者犹许其用。况已成疾乎。年少有疾者。犹资其养。况七十积衰之时乎。如此然后。方可以全生而尽孝。礼经之训不啻明切。窃欲更进面控。而适苦感冒。昨已以书仰烦于大庭。复此申及于服史。想不待鄙言矣。
与李退可(秉进○丁未)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6H 页
贻阻忽已几月。侍欢棣乐。一向佳胜否。君内所苦。服药得效。稍可支吾。然根株依在。岂无更闯时耶。但赖慈天煦抚之德。足令二竖自化。以是为慰耳。每得君家声息。蔼乎如阳春之温薰袭于人。君辈生长其中。自无恶之可入。然不可徒恃此而望其自成。亦须常常惕厉振发。以免于倚靠自懈之弊。似可矣。如何如何。所读何书。而今年进似去年耶。儿子久侍长者。颇见奖诩。所录问目。似胜于在家时。然渠虽或有探索意见。而绝少深潜之味。其所问难而见许。恐益长其浮习耳。
答李退可
伯氏冒热远访。已极惊倒。而问书覆札。长弟承见。其为欣慰。又如何。就审旱炎。侍欢棣乐无挠。课作百许首。几与锐者争能。未论其得失之何居。而用意专敏。岂非可喜。慎可才高力富。殆无与敌。而长处生病。才力之过。舍易而就难。厌平而趋险。费尽好材料。毕竟做得一无用文字。岂非可惜。知此为病而欲改之。以其才力。亦在一拨转间耳。重孤来意。僭加考评。又进瞽见。而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6L 页
其家计已成。闻此不验之言。未必其相信。然鄙亦早中此毒。晚后始悟。而仍且罢休。其所以不验者。乃所以真经验也。未知慎可以为如何也。
答李退可(庚申)
京行时。谓有迤顾之便。而跫音竟寂。为之怅讶。便中承坼手滋。令人惊倒。第有所奉质者。尊兄弟。以合下门庭。既不肯作冷淡计活。从事功令。又不肯作屠龙手。只年年并辔。与侥冒乾没者。波荡于末流。隐之于心。深所未喻。不知秋围在前。相与惩创改图。因败为成否。然亦须有用心处。无忘自家好家计。如何。生日前重婴毒感。近才梳洗。而亭役仅得挂椽。前头有无限劳费事。而旱蒸如此。令人愁悯耳。
与李退可(壬戌)
印本颁得几件。无由奉玩。叹恨奈何。刊事已了。阐述家学。更有事在。联床博约之工。能得著意否。及此閒暇。俛焉用力。无负远迩期望之情。如何。况季公已了一事。更无妨夺之为害乎。顾此衰退。谢却世纷已久。无一事可自诿。而只恁悠悠。正所谓不躬之言。良觉愧赧。若不以人废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7H 页
则幸矣。
答朴华汝(载淳○丁卯)
一番临顾。已成隔岁事。忽于月前。获承腊末书。其出虽久。而犹足慰悁郁之怀。春序已暮。欢侍动止珍卫。课业一向勤笃。渐有新意否。远傃更切。汉朝三冬所苦。入春少安。而重婴毒感。精力日耗。倦于接应。往来书塾者。亦各散去。见今无在者耳。曾传。计毕读久矣。更始何书。无忘其所已能。而又有新得。是所望也。须勉勉不已。以为他日刮目之地。如何。
答李慎可(戊午)
前腊。自此有便。而不能铺排作书。只恨懒颓之甚。无以道情素于相爱。其回。乃承不较手讯。令人感与愧并。即惟新春。萱闱鼎茵益膺。难老棣床。学味并获日新。区区颂贺之挚。前书悠荡之喻。贤者岂宜如是。而忧戚之来。易以汩没。惟常自提醒。以逸待劳。庶免挠夺之害。想已良遂总知矣。贤史聪明俊伟。有远大之量。况以合下门庭。趣向已早。朋友之所期望。固不止于乡里一佳士。贤史之所自期。亦岂草草哉。每谓贤史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7L 页
龄夙诣。万里前道。何所不到。而悠悠之间。忽已半五十岁矣。流光之不可恃盖如此。古人所以如不及惟恐失者也。未知贤史近日用心果如何。而读何书作何工也。博杂之书。閒漫之事。皆足以损志而妨工。幸须一切扫去而专就密切处作计活。以副远大之望也。况今法门衰败。长德次第沦丧。如贤史美质高才盛年强力。尤不可不加意勉励。如何。顾汉朝方在少壮之时。蒙然不知此事之为何事。晚始悔悟。而筋缓力微。志气已颓。因循荏苒。迄于今白首枯落。贤史目今所就。固异于鄙人之前日。而折臂知医。敢以为献。想不以无实之言而弃之也。
答李慎可
以书道寒暄。亦非有心不能。顾此庸谬。每辱记存之厚。而迄未效慕爱之情。为之一感一叹。谨审火炎。省下起定有相。殊慰倾溯之怀。汉朝衰疚侵寻。绝少清健时。奈何。每读来书。词采烨然。开人心目。而雕撰太工。淘削太过。或少温厚自然底意味。书札虽小。一向如此。或害于涵养之功。推以及于时文应副等处。亦未必无害。未可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8H 页
省捡有无而改之耶。
答李慎可(丁卯)
向在石田。与尊岳翁娓娓说那边。归见珍缄在案。喜可知也。汉朝迤向星善。日昨始还巢。衰躯多日撼顿。颓卧呻痛。放废益甚。前道不远而无一事可藉以自慰。悼叹奈何。知有观玩捡省之功。以吾友明敏沈密。向里体贴。辅之以博雅。何远之不可到。粗看没意。细看烦郁。恐是忘助之为祟。惟必有事而勿正。恢大其规。久远为期。将见无味者有味。烦悯者悦豫。而自无二者之患矣。未尝有一日之工而徒以得于古纸者。诵言及此。亦可罪也。若取其言而戒其无实。则未必不为靠实之一助也。
答权景仁(宅模○壬戌)
九月廿九书。复月五日书。一并承领于半岁隔阔之馀。已极惊喜。而匪意又得阮府委访。尤是旷岁颜范。其为欣倒。当复如何。且伏审觱寒。省床晏吉。读书观理。日有次第。吾侪杜门无外挠。只有此事属自已。而今乃得之于吾执事暨宋同人。虽此老拙颓废之甚。不觉蹶然兴起。其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8L 页
以惠我周行者。岂百朋比乎。幸终始勉力。无负远迩之望。如何。承谕方看大山集。觑得规模范围之大。固已占得大体。而于大中。又须知其田地平易。条理缜密。论说道理。皆就日用实处为本根。而深戒其谈玄说妙流于口耳之弊。此意尤不可不猛省也。如何如何。
答权景仁别纸
 大学序文注。胡氏以心之神明释知。沈氏以涵天理具人事释知。
近世。金农岩斥胡氏以知觉之训释知之性。大山丈席。以为著所以字。则以理看或无害。此乃先辈与人长厚之意。而所以字上。又有神明二字。则依旧是知觉伎俩。沈氏所谓天理动静之机。人事是非之鉴。固是知。而又著涵字具字于其上。亦不免于知觉之累。要之皆未合于释知之训。如何。
 
快乎目快乎鼻。 色臭好恶。生于形气之私。故不曰心而曰目鼻耶。然则章句之言好恶。乃义理之正。何不曰快足于己之心耶。
既曰快足。则未论义理与形气。皆以心言。岂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9H 页
非心而自快自足之理乎。来论。恐是无事中生事。
 
众物之表里精粗。 或问曰。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与其所以然。必其表里精粗无不尽。(此以众物之所当然为外为粗。以所以然为内为精。)又曰。知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或不能使其表里洞然。无所不尽。注。陈氏曰。表里。以心之内外而言。谨按。前后之说。虽若矛盾。而尝反复究之。略见诸条之不相反矣。盖物我本一原。吾心所具之体。即众物同得之理。众物当然之则。即吾心当行之用也。故曰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今夫即物而穷之。使其所以然所当然之则无不到。则吾心全体大用无不明。此所谓浑然一致。果无内外精粗之可言矣。未知如何。
表里精粗。或以理言。或以心言。有难会通。而来说分段剔抉。逐处勘覈。卒乃会而归之于一体贯通之妙。深所叹仰。其间或有小小梗碍处。大体既是。何必一一苛摘耶。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9L 页
不倍。 或曰上恤孤而民亦不倍。恤孤之意。
鄙意倍者。弃倍也。民兴起。上之恤孤而不弃其孤。尝以此质于东岩则曰。此说亦似有理云耳。
 
絜矩。 或曰。矩体而絜用。或曰絜矩。皆是用。愚谓矩者。即在我之明德也。絜谓推度在人之明德也。
以人己对说。则矩体絜用。亦无不可。以忠恕对说。则絜矩皆是用者。恐得此章本义。絜矩。固是明明德于天下之事。而以矩为我之明德。而絜天下之明德。语意少欠曲折。今谓推己之心而度人之心则可也。推我之明德而度人之明德。可乎。盖明德与心。虽非二致。而亦不容无辨。德以恁地虚灵洞澈底本体而言。心以合下知觉运用底主宰而言。所主而言者。不容相浑。而来谕浑而言之。愚所谓欠了曲折者此也。未知明见以为如何。
 正通偏塞。或以正偏属气而通塞属理。或以偏塞正通。俱属于气。或泛言物塞而人通。未知诸说虽不同。可以并存而不相妨否。
偏塞二字。本以气言。而以理看亦得。盖气通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0H 页
理随而通。气塞而理随而塞。故互言之。来谕并存而不相妨者。已得之矣。
 成性存存。道义出。卢氏曰。道体也。义用也云云。窃谓成性存存。体也。道义出。用也。卢说未知如何。
体用本无定体。通看两句。则当如来说。就道义看。则又如卢说。就成性存存看。则成性又为体。而存存又为用。要在随处活看耳。
答权景仁(甲子)
敬一之死。无所诉悲。可以将此衷臆道区区者。独吾座下耳。向日申君之行。亦知其历造那边。而仓卒告去。竟致阙焉。过后方自恨。其回乃承先施之辱。读来怆然。惹得一倍衰肠。就审秋凉。省床调候有相。慰豁十分。汉朝穷苦冗恼。衰病侵寻。些少闻见。都归茫昧。毕竟枵然一空壳而已。前者幸得宋友提警。赖以唤醒者多矣。自其逝后。耳中尘埃堆积。渠死固关于吾党。而在老朽尤为关系。似亦穷命累渠而然耳。云云之示。向前有数处用此者。鄙意以为此事昉于孔门。实出于门弟子尊圣师之意。则其礼固实。而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0L 页
后世则或出于声名势利。相慕悦而为之。故未免为浮文之归。如或者之论矣。今于宋友事。则意见少变。渠既实用力于此事。其笃志力学。朋友皆信之。亦有信从而愿学者云。今既秀而不实。无以表见于世。如有平日相信之友。或愿学之人。为之怜其志而执其礼。以送其葬。则其事却实而不可谓浮文。自家巽谦之喻。此固然矣。而凡送死之礼。皆论其事之当否如何。不必一一尽循其人之志。如何。鄙见虽如是。无乃怜其人惜其人之极。而不自觉其倚于一偏。惟在博考而审处之。勿以谬见为据而径行之也。
答金稚弘(养休○戊辰)
一旬相从于寂寞中。虽无以副远求之意。而在我唤醒则多矣。第言旋之后。山川隔阔。岁月流易。悠悠瞻想。与日俱永。忽自无何。承坼手书。满纸缕缕。副以丱角时序文。久矣。高明之有意于鄙人而眷眷若是也。披读以还。感愧交并。春风尚寒。侍欢棣乐。一向珍卫否。汉朝伎俩犹昔。年龄愈迈。凡百只是高明所目见。而益加颓靡不振耳。细读来喻。知立志已蚤。求道甚切。深幸吾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1H 页
党之有人。然铺衍之际。间有推借太过处。如循循雅饬一句。尤不似此间气象。此间长者合下欠此工夫。所以少者效尤而更甚焉。今方以自误误人为叹。来喻如是。无乃反语以相警耶。不然。高明必有金注之惑于此间矣。如何。承看得朱书。得其赤心相与之意。甚善甚善。苟知此意。深究默体。虽千载之下。亦何异于亲承提耳之诲耶。别纸。复此贡愚。无惮十反。俾得折中之归为望。
  别纸(敬斋箴集说)
 
坤复属静之异。 寻常看得。只依刊补为说。承诲曰。以时分言则曰坤。以存察言则曰复。刊补。以中庸或问为正者。恐有商量。私窃反复朱子复艮之说。既已本诸程子。而又见于记性藁后。中和七书养观说之类。不啻丁宁。所谓不容皆误者。且其于坤则曰静中有物。于复则曰知觉不昧。立言之际。或者差殊。然而程子此说。既本于心。为已发之论。朱子初年。亦祖其说。而既又旋觉其非。则或问之出于晚年者。安知其非定论也。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1L 页
鄙意亦不敢不以或问为定论。而圣贤之训。横说竖说。各有攸当。似不可执一而废一。故妄有云云耳。来谕曰。程子此说。本于心为已发之论。程子复卦传曰。先儒皆以为至静见天地之心。而某独谓动而后见天地之心。程子既以复为已动。则不当属之未发而犹属之者。盖取其有物不昧之象。而非配于寂然浑然之时分者。可知矣。心为已发。固程子说。而程子旋觉其非。则又安知取复之义。必在未觉其非之时耶。朱子论性藁曰。思虑未萌。固坤也。知觉不昧则复矣。坤与复。判然有动静之异。而不嫌并言于静时。坤之纯阴。不能无阳。亦可以当知觉不昧而必取复之一阳初动者。何也。朱子之意。岂不以以时分则坤可以属之。而以意象言。则惟复可以当之也耶。谬见如此。故欲存此一说。以备一义。幸更详研以究极当。如何。
答郑大应(必任○丙辰)
客腊过从甚乐。而别意之怅亦如之。料外情讯。落自无何。已令人惊喜。况审新春。侍彩履序茂膺。且观来书。字画精详。辞旨谨密。尺牍情素。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2H 页
足窥所存。所以慰区区者。又可既耶。汉朝近婴毒感。日事呻胃。自怜奈何。大学讫工后。计已始或问。所得所疑。随续劄录。或于相对时勘讨。或因便寄示。俾知别后进取。深所望也。
答郑甥昌运别纸(丁巳)
 
主妇条
主妇果似有碍。前此金君翼昊。遭祖母丧。所处恰如哀家。以此问于东岩丈。答以沙溪说。初丧则亡者之妻为主妇。葬后则主丧者之妻为主妇。湖上所论虽葬后。亡者之妻。仍为主妇。两说皆有意义。惟在本家择而行之云云。盖备要。取祭则必夫妇亲之之义。湖上则以为家礼既不言葬后变改之节。且虞祔是丧中之祭。未便纯用吉礼。则夫妇共事之义。待三年后吉祭无妨云。金君家。遂遵用其说。而但金君与哀家所碍。又在祖母与母。所处微不同。而三年内事生之礼。主馈之为主妇。无间于母与祖母耶。既有主妇。则尊叔父为亚献。切恐未安矣。
 
下棺后哭拜
礼。下棺后有哭无拜。赠币。主人独拜。盖哭以致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2L 页
哀。拜以行礼。赠币是主人行礼之时。故有拜。下棺哭诀。主人以下惟致哀以送之而已。然东岩丈取大明礼拭棺后哭拜之文。以为之节。不使参杂于主人行礼之时。其意非偶然也。备要。既曰主人再拜。而在位但哭尽哀而已。则据此再拜。恐未深考也。无已则依岩丈拭棺后哭拜之节而行之。如何。
与郑甥昌运
所询礼疑。可知近日用心处。岂胜奇幸。礼书。丛杂密微。须细著心恢著胸。方看得出。可以操心。可以立身。勉之勉之。无俾半途而废。以副此望。如何。别纸。无书册可捡。神心近又涣散。悤悤供答。因回驳示。更望耳。
答郑甥昌运
数月阻郁之馀。得奉手滋。喜可知也。向后更阻。侍奉学履。一向平胜否。想已罢做始读。张灯继晷。正好著力。未知所读何书而勤慢何如。光阴冉冉。忽然老大。直是不可等待。每念少时许多准拟。尽归云空。虽悔何及。宜视此为戒也。郑奉事轼。特 除阳川。书下 御诗。使揭祠庙。又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3H 页
命致祭。定以今初九。百年荒废。 隆恩赫然。吾党并切感泣。伊时。君当来观。仍又逶来一访为好。
答郑甥昌运
匪意。伻书忽坠。慰喜可量。就审寒潦。做味连胜。又何等欣浣。前书云云。偶因所闻。略有奉规。而受而为过。过自克责。推类以求。何过之不能祛哉。然亦不须如是忉忉。留在心下为一团。惟于后日更遇此等。痛惩。而勇革之。方为能改之实也。更为留念为好。
答郑甥昌运别纸
 儿子将加冠。初欲备礼行之。而适遭从祖丧。似不得行。何如。
家礼冠礼条曰。必父母无期以上丧。始可行。注云。大功未葬。亦不可行。曾子问曰。将冠子而宾入门。有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之。外丧则行之。注云。内丧者。门内丧也。外丧者。门外丧也。以此推之。则尊叔祖之丧。既非大功。而又在本所。则正是门外丧也。君之子行冠礼。岂有未安之理乎。冠礼者。将责成人之道也。礼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3L 页
大者。不可废也。而今若以丧故为嫌。则依丘文庄单加仪节而行之。犹愈于全不行者耶。
答郑叔颙(象观○辛亥)
触热往来。深庸不瑕。便回得手滋。知无挠还税。极以为慰。君之表德。依尊府命。谨改以仲颙。字辞构拙以送。文字虽不足观。而大意尚可认取。未知于君意如何。大抵名太早者。养之或不深。誉过盛者。积之或不厚。故为此先事之戒。幸无以老生常谈而弃之如何。
答郑叔颙(癸丑)
前后书。皆未免戚戚伤叹之意。天伦之移。人情安得不然。奉读以还。为之怆然不已。然父者。子之天也。君者。臣之天也。父命之。君命之。是即天也。遭变而戚戚者。天则也。戚戚之过而到于飞荡虚旷。有长往之意者。便非天则。如是不已。将流入于别处。为猖狂之归。可不惧哉。无乃君过蒙慈育。持心未固。察理未精。徇情而不知检。发言而不知裁。不知不觉。致得如此。幸加意详察。反究其所以然。无使原于天者。反害其天。如何。传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故吾道其命于天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4H 页
以解之。理有常变。命亦随之。处变而得其正。乃所谓顺也。勉加省检。千万之望。
答郑叔颙
游山之行。以时气停止。栖山之计虽好。而亦安知时气之无梗也。为今之计。惟闭门著膝。办得辛苦工夫。方为自家家计。勉旃勉旃。夙夜箴后题。文辞无欠。意趣亦好。下段先生撰是书在海岛忧伤之际者。尤警人忧愁放废之失。政好今日受用也。其中条理尽密。脉络极切云者。诚知其意味之亲切而云然耶。抑爱其文辞之工美而然耶。寻常每疑。澹整二字。为最初下手处。而难于摸捉。或谓下句省旧愆䌷新得。为澹整实事。或谓与澹整。自是两事。君于此何以看得。既究心于集解。此处正要商研。后便回示为可。其馀有可相发者。毋惜示及焉。
答郑叔颙别纸
澹整与省旧䌷新。差有别。然省旧䌷新。初非澹整以外事也。盖心是活物。才寤即驰。苟不澹整。则流于物欲矣。然而心是无形底物。故自古论操心之方。莫不以有依据为要。思虑方萌之初。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4L 页
固当澹而整之。而一澹字。亦无所依据。故即继以省旧䌷新之事。虽是两项。而实非别事。来谕。以别语断之。恐察之不详而立论或过。如何如何。
欲者。人之性。这欲字。非物欲之欲。乃性之欲之欲字。此则稣斋独得之见。而与古来儒先定说有异。不必以初晚之异见。强而同之耳。
答郑叔颙
前后书。长弟承见。慰喜深矣。无暇读书之喻。以君之自幼好学。已有此叹。俗务之妨夺。甚矣。然虽不读书。当事审处。求得是处。暇时又将书册。灌浇㘽培。常使此心沈潜稳贴。方有著实意味。不必过为悼叹也。书中喜用丈席道体等推隆例语。书辞虽以致恭为美。岂可专用浮华之语。一例无限节耶。于此亦可见心不著实之一端。须反省而改之为好。
答郑叔颙
意君方住萧寺。日来瞻恋。常在山楼石榻间。匪意。伻书忽落。令人惊喜倍前。就审端炎。侍欢诸节无损。尤为慰豁。此中一味滚堕。比君所见。益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5H 页
加愦愦。不知何时可以振发此臼也。殊觉浩叹。丘园乐道之喻。已知雅意有在。然果能守静求志。从吾所好。则岂非可乐。而不然而徒悠悠度日。不能著一辛苦工夫。忽然老大。虚作穷庐之叹。则反不如低心徇俗。了得一事之为愈也。况了得此事。乐道求志。惟吾所为。则一举而两得者耶。以此两端。择其轻重。更示如何。
与郑叔颙
昨闻君冒炎步归。何乃遽耶。想同接尽归。归意已动而不可遏。捺所骑不去而不可中止。以致如此。独不思添病之可忧。贻忧之可念而径情自行乎。大凡恒人之情。多发于气。故动辄违。则必须以义裁度。以心主宰。然后可免于非理。夫如是则安得以初发者为善而不可裁制乎。若不问其善与不善而擿埴冥行。则是乃一庸人而已。士所自期者。肯如是乎。观今之少辈。自处以庸众者。不足言。其有志尚者。例忽于此等紧要处。平日所望于君者何如而又如是耶。一虑一嘅。
答郑叔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5L 页
士所自期。本不卑近。前书中慕古行古之云。何到于非所可拟而复有愧缩简慢之云耶。无乃不以实心发实言耶。若然则著实二字。更宜加勉为好。文字之失于停当。亦不能仔细讲究之致。亦宜加工也。每于君期待不凡。故不顾已之有无。而尽情相告。毋或以不躬之言而笑之也。
与郑叔颙
所慎今已打叠。旧业续得温理否。三冬已失其一。荏苒之间。岁又告终。而年又加多矣。年少时每自恃富强。万事无难做。而忽然老衰。一无所成。正由不能当下用力向前趱进而虚心准拟之弊也。如君方壮者。政宜视此为戒。近见君不得专意用工。不徒病为之祟。亦志不立之致也。病自外来。而志则在我。苟在我者。立得牢固。则在外者亦不能使之挠夺。其理然也。如何。
答郑叔颙(乙卯)
孙骑省便。得奉手墨。以审侍欢匀吉。欣慰交叠书中有欲改未改之语。尤是好消息。盖前辈于二十时。已立得此志。学识才器。大纲已就。三十以后。方节次填补润色。以底大成。计君年纪恰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6H 页
到此境。其所欿然不足而发之言语者。固非寻常悼叹语也。虽然。徒言不足以济事。而一时意思。亦不可恃。幸须奋发大志。坚苦著力。不懈而及于古。岂非所望于君者耶。
答郑叔颙
时文之工。承有虚受之意。私心甚喜。所喜者。非惟立扬为大。实喜其俯就辛苦。苟能按伏得俊气。煞用苦心力。何事不做得耶。
答郑叔颙(丙辰)
尊丈被不世 恩命。为吾党者无不喜。况子弟心乎。君负气自豪。不免有临深为高之意。从前时进规戒者此也。今又门户辉赫。为吾岭之望。自捡其意。想视平日何如。幸须时加省察。自牧谦卑。则可以无过咎矣。或问谦之为德。何以天地人鬼皆好之。朱子曰。太虚中本无物事。事业功劳。于我何有。事业功劳。犹不足为己有。况名位声誉乎。想家庭承诲之馀。兄弟相勉。已为家常茶饭。而爱虑之切。不惮烦缕。亦有以谅之也。
与郑叔颙
前书小纸。略认盛意。其爱我切而虑事深矣。第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6L 页
犹有未尽悉者。顾此无似。忝在交游之末。切磨箴规。猥备药笼中一物。况在今日舆望所归。百责所萃。其可以一时撕挨之嫌而废却箴规之义。使游谈者。得以指议则果何如也。吾为是惧。切欲十反而不知止。一时之撕挨。何啻轻且小耶。但顾自家。诚不能见孚。辞不能达意。此为可愧。虽蒙诃斥。初无一毫怨尤之意。况事过之后。只如虚云之无痕。又何终始龃龉之为患哉。感君提诲。因笔缕缕耳。
与郑叔颙(丁巳)
再昨复书。临忙胡草。想似梦呓语矣。日间重侍更若何。盛筵在明。而风气酿寒。是为奉虑。顷见君使小童卷衾。意君新经坠伤。有难劳动。无怪其如此矣。追闻其常如此云。前者奉告少年为衙客者。厌勤而长懒习。害多而利少。果能记得否。此其一端。推此类以求之。则必多有大于此者。须勿以老生常谈听之也。既不得往参盛礼。馀怀耿耿。构一律以呈。乘暇禀达于大衙。以为斤正之地。如何。
答郑叔颙(己未)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7H 页
一日之内。复书耑札。长弟承坼。令人欣慰如对。宗服事。果有意义。且有已行之例。非敢更为容喙。而来书中宗易一事。不能无疑。何者。始祖之主。藏于墓所而不埋。则大宗主其墓田。岁率宗人祭之。第二世以下亲尽之祖。则迁主而埋之诸位。迭掌其墓田。率其子孙祭之。盖始祖之主不埋。则宗子承其重而百世不易。第二世以下亲尽之祖。迁主而埋之。则诸位迭主墓祀而宗易于下矣。未有祖既迁而宗不易者也。亦未有祖迁宗易而犹主其墓祀。为族人所宗者也。家礼。成于墓祭盛行之后。而分别不迁之宗与迁易之宗。如是明甚。而来谕以为墓祭既行之后。古礼宗易之法。不必一切遵行。无乃有未安者乎。若如来示。则人家莫有大宗。而人人皆可为宗服耶。义起之礼。非可易言。而守经信古。犹为寡过。未知如何。幸更禀白。回示为望。
答郑叔颙
今番送人。实是意外。吾生险衅。早抱孤露之痛。见人设酌。辄怵然伤怀。况自家里为之乎。为吾子女者。亦宜体此意。不可循俗例。以伤其亲意。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7L 页
不待抑之而止也。吾谓君必且知此。而今此云云。君亦未能免俗者耶。
与郑叔颙(庚申)
滞隔之證。不与时气夹发否。调病之道有二。玩物适情者。其外也。收心摄神者。其内也。在外者不可必得。而在内者可求而得。而人每求之外而不求之内。毕竟无得而有失。不徒此一事然也。良可叹惋。尝试求之如何。
答郑叔颙(壬戌)
前书大有可复者。而短涩口气。猝乍难办。容俟异日面论。然对面却无甚说话。惟有默焉而传其意也。大抵君酷好此书。早晚必有所得。吾侪中立帜之望。当归于君。然但念虽文艺之工。亦必矫偏救弊。以趋于尽善。君之文。非不足于简古。而所少者。温柔疏畅。委曲和平之味矣。今又以太史公益之。无乃有以水济水之弊乎。来书所道愤慨悲咜悒悒不平者。是其验矣。古人亦有如此者。然彼皆有所值。所感适与相会。固非无端而发者。今君所处。异乎古人。则岂非发之无端耶。此殆平日俊爽之气。终不能消磨。伏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8H 页
肚里。适与太史公相会而然。异日虽深有所得。发之文辞。其亦必崎岖蹇涩而无汪洋浑浩泊然而止之气象。愚意舍此而取读纯古淡泊之文则好矣。必不能舍而出于下策。则取史传中汪洋浑浩者而读之。则亦少胜矣。前日所以奉勉以范蔡二传者。此也。史氏所撰。皆据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而为之。未尝无据而自创者。则何必战国策为非己作。而世本春秋为己作耶。史传虽全用本文。而中间略加点缀。便成自家机轴。今以二传为非己作而不读者。无乃局乎。试考之如何。
答郑叔颙
便来。得奉一缄两书。令人心开目明。而文彩绚烂。议论汪洋。如入波斯之肆而望秋水之涯。猝乍无以窥寻其要领。当俟从容熟复。然其中有不可不复者。试略举之。来谕所谓步尧谈孔。啁啾可厌者。为道之病也。崎岖险怪。务奇不奇者。为文之病也。之二病者。为病虽殊。而其病于无实则一也。古之君子。道得于己而英华发外。不求为文而其文卓然。非后世之可及。后之学文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8L 页
章者。用心于为文。而犹知无实之为可耻。窥见大用。(韩)推本经旨。(欧)卒之扫去八代名冠诸子。其文亦高矣。譬如五霸之假仁义而成功业。所假者仁义。故其功非当时诸侯之比。而孰如三王之由仁义行而其功尤焕然千古哉。此义也。朱夫子读唐志详之。试取而观之如何。自大贤以下。气质所赋。不能无偏。要在矫革而中焉已矣。观古人之刚毅。以矫其柔懦。观古人之温和。以矫其暴悍。观古人之宽裕。以革其躁急。观古人之好义。以革其鄙吝。其说详载于颜氏家训。今以合下所禀之倜傥臲卼。又观太史之悲愤激慨以发之。不惟无以矫偏。而反有以益其疾矣。故寻常为君。不愿读此书者此也。今君癖好在此。亦以天性之所近也。如胃病之人。爱吃酸冷之物。食之虽好而损胃多矣。岂不惧哉。爱之深忧之切。烦缕及此。幸有以谅之也。
答郑叔颙
匪意。尊府丈远旆才旋。委问贱疾。感悚之馀。又得手毕。备审日来学况。良慰恋怀。生苦难苏醒。尚此圉圉。数日后。又不得已有道院往来酬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9H 页
之劳。深有添病之虑。而已如离弦之矢。按住不得。奈何。来书。以吾贬太史以偏霸。推而跻之大一统之列。正好相当。然吾所谓偏霸者。非谓其文章高下然也。律之以明道之文。则恐不得辞也。夫文者。何为也。非为发明道妙而作乎。古圣人纯道之文。皇也帝也。降而诸贤发明传述之大事业。帝之降而王也。又降而诸儒不失圣人之旨。则是殆偏安之正朔。而韩欧之因文入道而犹有尊经之功。谈笑而天下靡然。则此乃假仁之桓文。彼贱仁义而黜儒学者。虽有得于记言记事之遗意。乌得与假仁尊王者比。而其才气声烈之焜耀卓荦。果不为孙权刘裕之割据自雄者乎。班氏之于太史。固不足以望其脚板。而其论赞之言。则一一中的。不可以人而废其言也。崖山弘光之谕。似不达前书。蜀汉东晋之意。无乃为文气所使而有不能尽乎人言之弊耶。来书。每以步趋谈说。斥学经者。彼徒为步趋谈说而已者。固可罪也。谈说而穷其理。步趋而服其行。其要在我而已。何必挥斥之为快。而自占第二义也。所欲言者甚长。而尊丈即为治发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9L 页
抖擞挂漏。惟在默会。
答郑叔颙
一宵联宿。未足偿数月阻怀。伻来得书。审侍彩学履珍卫。为慰难量。仙洞之游。归闻寒泉。痘气又发。不可以路。他无可寻处。势须退待枫菊节。古人所谓更觉有馀兴者。有味乎其言也。前书未暇奉复。且吾所以发难于其始者。特借古人绪论。摅君之郁怀而冀君之回辔而已。非欲以肤绵之力。与贲育较其胜负。自取糜压之败也。然尊信太史。专取文章则可也。欲从此而寻溯六经。则殆韩子所谓航断港绝潢。求到于海者也。太史之尊黄老而后六经。岂非所外之别派也。然君既不堪割据之论。亦必以此为谤太史也。第书末所论浮游茫洋而返乎东海者。真是好消息。今其浮游。可谓极矣。聪明志气。亦费了多少矣。返早一日。则有一日之益。返迟一年。则有一年之害。如欲返而求之。何必迟疑前却。徒取无益之讥而自陷于护前之失也。以君之明。岂不念及于此耶。
答郑叔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0H 页
吟病涔寂中。奉坼君书。令人起坐疾读。顿开幽郁。虽然。既爱其逸驾脩轨翩翩到万里之势。而又惜其游骑太远而不知归也。然近者觉得君意亦颇倦游矣。何不早决勇撤。而尚此迟回前却。徒费了无限好时节也。
答郑叔颙(癸亥)
人去时裁书忘却。神思之衰落如此。而能与明者之逸驾超轨者。上下其论哉。来书又不较而亹亹不已。览之顿令人刮昏眸而驱睡魔也。日来。侍欢诸节一样否。来书缕缕。有志士惜日之感。吾于昨年一书。已见其兆矣。自此回驾乎艺林而顿身于经典。以吾人之才之志。何远之难到哉。敛华而就实。反博而收约。如在转圜间。尚非晚也。但恐从事古经者。亦取其文章之灏噩。则与驰骋于史汉者。相去何远哉。如欲留意儒家。何不先从四书朱节等书。沿流而寻源也。其说在思翁与江左翁书。可取而柯则也。自今以后。知有事在。若不遗昏谬而与之商搉。当勉策疲。驽以俟之。
答郑叔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0L 页
少阻方郁。小奚带书而来。惊喜如谷跫。前书。有所欲道者甚多之谕。而何其引而不发也。以愚臆之。无乃如江左公初见乎。大抵世儒专事文句。徒归口耳。故古今有才气者。多嗤鄙而不屑于集注章句等书。然此是不善读者之罪。章句集注。岂误人耶。如是激越凌躐。窥寻于古经而无得。毕竟掇拾其字句。衣被而止。与夫文句口耳者。相去有几。愚料若妄则幸矣。不幸而臆中。则岂非可惜者耶。后书。须尽言示破。使得反复究竟为望耳。
答郑叔颙
匪意。白足奉书来叩。就审花辰。侍欢增庆。移榻书斋。观玩之趣。吟赏之味。有以自适。视名场得失为忧喜者。其閒忙如何也。且索琴于舒弟。不待闻其声调。而已令人閒意自生。然古者禁人于邪。而后世则荡人之情性。淡与不淡。和与不和之异也。观退溪先生答郑文峰书。亦可以知戒矣。
答郑叔颙
顷自山上还。情讯落案。披读几回。悲与慰并。忽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1H 页
此料外。白足又奉书委来。君之于我。矜念固有素。而亦不意以君之磊落拔俗。忧之深念之切。到于如此之极也。但以近世先达之善处者相勉。意则挚矣。顷得退可书。亦以漆溪川沙之遭此期我。然无漆溪川沙之学力。罹其酷罚。将何以堪之也。虽然。此物。素不足于情理。今能言语食息。无异平人。不必贻相爱之过虑。然但廓然空舍。只留一柩。馈奠无主。凭依无所。朝夕临视。自不觉眼泪盈眶。惟叔颙知此意耳。
与郑叔颙
送书后久不见复。想非外我而然。意悲迷不省。无暇及外事。尤以奉念。忽承手疏。细书十行。读来泪暗。不能竟也。子之于亲。与天无极。虽孝子之备物于平日者。岂尽无憾。况狎恩恃爱而未及致养者耶。每念前日奉亲无状。居丧不善。未尝不肠欲刺而背欲判也。今承缕缕自讼之言。重为之戚戚然有动也。虽然。圣人径情之戒。君子之以伤生为不孝者。岂但为念始全生之意也。实以送死追远。前头大有事在而使之自尽其情也。既往不可追矣。所以追养而继孝者无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1L 页
穷。此非今日自尽之地乎。况今三月之制已卜。虽有望望不及之恸。必诚必信。勿之有悔者。政在于此。故日前既略贡鄙忱。而今因来谕。又此申罄。临书怀恶。语亦不能究也。惟在默谅。
与郑叔颙(乙丑)
前书末段云云。谓已放下而何其犹未也。凡处谤之道。无辨为上。不但不辨于他人。亦不当辨于同室。不但不辨于口。亦不当辨于心。今此前后云云。其为辨于人。亦甚矣。相爱者莫不为之忧悯。而特身在庐山者。不之觉耳。如曰事系为亲。不可但已。则曷不观于柳洗马公之处厓老诋谤者乎。子弟之道。恐当如是。更为检考而惕念。如何。
与郑叔颙
近览数处文字。不料人心之险巇到此极也。年踰六旬。备尝世味。始知前此浅之为尝世也。君亦于今。亦试一过矣。气象意思。自捡如何。古人遇一逆境。增一志虑。今人则反是。血气与志气之异也。愁恼中。时与退可对讨心经数板。养心治身之要。尽在其中。却恨少壮聪明时。驰骋博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2H 页
杂。误过了一生。今始折肱而老矣。尚何及哉。君辈当视此为戒也。退可欲于旬后讨归。未前一来团讨为好。
答郑叔颙
近事不欲更提。而请就来喻中天定一事而言之。天定者。理也。人胜者。气也。理弱气强。故卒遽则气必胜。迟久则理必胜。亦自然之理也。在我者。惟固守此理。不激不沮。以待其究竟。彼气既竭。此理自明。亦必然之理也。其迟速久近。有不可必者。吾如彼何哉。但尽其在我者而已。君子正义明道之方。恐不出此。而窃观那边注措所执。虽主于理。而不能不参以血气。殊不似儒家正谊明道底规模。故略进逆耳之言。然自家亦坐在里许。操存无素。涵养不深而强聒不舍。亦非尽己之道。故言不合则欲守三缄。岂激恼之言哉。即观今书。辞气大减深自慰幸。而茹痛朝露等句语。终有愤激之意。一日触发。则复如初矣。固知此言之迂缓。而于君未必不为药石。幸入三思如何。
答郑叔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2L 页
一二士友之传诩。不知为何等语。而当之者蹙然不安。固理也。然欲从事于蜀冥扬玄。以自晦避。则非吾家活计也。何不因此加勉。日有孜孜以终。果无愧于名。而谦卑自牧。人莫得窥其际也。固知云云之非实语。而合下汎滥于外家杂书而尚无根本田地。则戏语之发。未必不由于思也。如何。
与郑叔颙(丁卯)
霜风日高。侍履有相否。顷伏见大丈书。棠营行止。殊极难处。想今人马来到。未知何以为之。而想不变确然之素矣。虽然。君亦不去。则殊为无聊。欲去则方以实病为辞。而子弟远出亦难。且路梗亦不可知。则不如固守太玄之为愈耶。此亦人马今朝来到。而前以老病答书。故无难处耳。
与郑叔颙
数日间。为况一样否。家事上心之苦。年少有志者。孰无此叹。而承家奉老。服勤致养。无非合做底事。何可以厌恶也。节要中答陈肤仲书。详论此义。可玩味服行也。来书末段。近始略窥大意。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3H 页
而支兰沟犹等句。犹未会通。此必有来历。而老昏者不足以知之。殊可愧叹也。书札。是与人相对说话。惟不能相对。故以文字易之。使人见之。如相对说好话。不须用奇重字句。使人晦涩难通也。若与人相对为隐语。则其人何如也。且虽以前后古文言之。古之为古。专在意趣之古。而字句之古。乃其馀事。古者。扬子云好用奇字。孙樵好用棘涩语。而其文孰如董,贾,司马,韩,欧诸人之为古哉。观此可知其取舍矣。欲言者长。而倩手不备。
答郑叔颙
来书。不见里面。而先见签字。令人可愕。君欲超古人而上之。而乃为今人所不为耶。是不过调我以乌有先生也。我固不嫌为乌有。而调乌有者。乃亡是公也。君自处以亡是。知其亡是而必为之。又何也。今书纵横数百言。汪洋闳肆。使人目眩心慄。非昏悴者所能究观。尚何以上下其论而与之争抗哉。惟有退三舍而已。扁鹊传。平生不得一过目。吾之寡陋甚矣。宜其见笑于大方。然文以时异。则与今人语。当用今人所解语。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3L 页
吾固陋甚。而今人如我者。亦不少矣。假如与人相对为问病语。曰支兰。曰沟犹。则其不捧腹而笑者几希矣。君厌常而好奇。故以为今人不足与语。而欲俟后世之子云。然珍羞异味。不可常口。而菽粟之味。不可一日废。不必待后世之子云。必将自觉其可厌。吾不欲索言以相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