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4H 页
答赵子希(承洙○癸丑)
内行便手疏。迨今披慰。向后几月。春寒尚峭。哀履佥起居。次第支保否。伏闻新阡有訾。方图改求。朱师之言。果与他占协吉否。承读泚颡之谕。令人为之怵然动怀。诚孝之极。安得不然。然求山之说。已有先贤定论。要当以此为主。而参之以人事。然后择术人之稍信实者以决之。庶几不悖于安厝之道。若不出此而专靠术人。术人之言。何常之有。甲是乙非。变幻百端。随其言而动心。将无安厝之日。又孰知其优劣贤否而有所取舍。凡此云云。想在良遂总知中。而或恐诚孝之极。过于三思。有偏信术家之事。敢此缕缕。虽蒙哀眷。不以见罪。而妄谬则甚矣。
与赵子希
所与皓哀书。历陈求师择地之委折。情事恳恻。旨意明白。令人怵然感叹。外来疑谤。固不足以动哀一发。然鄙意为亲安厝。固不可不择吉地。而欲择吉地。又不可不求术人。然人事之显然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4L 页
明白处。却占得多。盖高不过险。卑不近污。向阳而防风。凡此夫人而皆知之矣。又如昔贤所论山势之强弱。风气之疏密。水土之浅深。草木之盛衰。此则有识士君子皆知之矣。以是数者。参验去取。十可得其七八。于是而又得可信术人以定之。庶可十全而无欠矣。然而术人之所主者。方技也。于正当好局面。或以不合方技而反有所遗。所论地中吉凶。间有奇中。而例多妄谇而无验。凡人之所取者。形局也。既得外面正当好山川。地中之安好。亦可推知矣。譬如人容貌端正。眉目疏朗。其心鲜有奰慝者。平胁曼肤。美而狠者。百不过一二矣。以是较之。则术家之所得。仅居其一。而人事之所占。却得其二。今哀契所信之人。其术虽工。而门内周亲傍观有识者之论。多有不合。则未免得其一而遗其二矣。且鸺岩先兆。从来誉多而毁少。入葬以后几年。有吉而无凶。则以人事言之。恐未可遽议迁动。而今因一师之言。断然决定而不顾相切者之明争。窃叹其于轻重得失之际果何如也。大凡其事虽善。而一有所偏。便害其事。圣人所以于善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5H 页
之中。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者。良以此也。哀契为亲安厝之诚。可贯金石。夫谁曰不善。而但恐其偏于委任术人。而不以人事参之。则其害亦不少矣。
与赵子希(乙卯)
春序向暄。品物昭苏。想惟佥抚时追慕。剧深何堪。际玆哀履起居支相。系溯无已。汉朝依昨愦愦。而室忧近添。村沴间发。愁悯不可言。承重接服说。近得东岩所论。大意与哀说无异。谨玆录呈。今则尊教既如是。礼家所论又如此。不必更有他议。而第以接父馀服。异于承祖之重者。终以承重为未安也。以承重为未安者。必以代父为嫡为不安。然父承重而死。众孙则不敢接其馀服。而惟嫡孙得以代之。则独非代父为嫡乎。三年之内。如事生之时。代父为嫡。其于有嫡子无嫡孙之义。何如也。且既代父嫡。则虽直承祖重。亦无不可。而何必曰非已承祖之重也。才以此意更禀。未知所答又如何耳。
与赵子希(丁巳)
所谕本体二字。谨悉盛意之所本。然盖图解。虽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5L 页
曰即阴阳而指其本体。而其上文。不曰太极者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乎。然则所谓本体。乃所以阴阳之本体而非阴阳之本体也。
与赵子希
春序向半。瞻仰倍切。即惟霾风。棣床静养。以时节宣。远溯且慰。黄君达休论说及图来此后。即为子皓取去。转落于柳敬甫。昨始推来。而季氏必欲持还。故不得细看。只略绰一阅。而所见似多寡陋。为说似多零碎。且其为图。又似有安排杜撰者。盛辨一一精当。无容改评。而间或有不尽人意者。亦或有误认为说者。更加修润。而从后更为奉玩。则何幸何幸。大抵其思索尽细密。考究尽刻苦。用工之笃。甚不易得。且闻其初无师受从游而能自树立如此。岂非尤可贵耶。幸于条辨之馀。与其善而取其长。俾有开发兴起之效。则君子爱人之意也。启蒙说。略加论订以呈。而草率滞陋。必多谬误。幸更驳示。千万拱俟。
  别纸(启蒙传疑)
 
参同契。 药物者。心之主宰也。
窃详药物。指精神而言。精属水故为坎。神属火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6H 页
故为离。心动则火盛水涸。心静则水升火降。以二卦十二爻。分配一日十二时。念念不忘者。所以安心而鍊精神之法也。然则心之主宰。乃鍊药之妙也。而以是为药物。恐失契勘。
 
勉斋说精湿气燥。 此一条。以阴阳互易而言。所以明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义也。
以生成位数而言。则五行固可以互言阴阳。然以生出之次。运行之序言之。则水火可以互言。而金木终不可互易。勉斋以湿极为木属阴。燥极为金属阳。其所谓湿极燥极之云。盖兼生出运行两义。则已非图说本意。且水火之可以互易者。以老阴老阳也。金木之不可互易者。以少阴少阳也。勉斋以水火为稚而金木为盛。与此互易之说。一串贯来。传疑虽从之。而终不若图说之为正。盖图说。主言阴阳造化。则水火之为天地功用。盛矣。岂金木偏气之可得以比并。且先言盛而后言稚。犹兄先而弟后。又岂倒说之足疑哉。
 范之吉凶。见乎静。
范者。九数也。九之为数。奇而动。动不可以占乎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6L 页
动。而须以静为占。来说类应之云。恐未然。
 金乘火位。火入金乡。有相克制之义。金之于火。受克而成。
五行相克。所以相成也。岂独金火受克而成耶。盖图以左旋相生为序。故火居南金居西。乃自然不易之位也。来说所谓同者自同。异者自异。不必然同而疑异也。胡氏乃谓金火相克。以成造化。而传疑又以为不易。则无以成造化之妙。却似有意于相易者然。窃所未晓。
 
虚五与十。 非谓五与十为太极也。亦非谓虚五与十然后为太极也。虚之而不用实。为用之本。所以象太极之无形。而实为万化之根柢。
意义俱到。十分精当。
大抵数起于象。象源于理。论说象数。而必以理为主。然后方无支离隔碍之病。来说。诚极精详。而说理之精。不如说数之精。说理之详。不如说数之详。无乃从前耽好用功。多在于彼而少在于此耶。幸于本源上。更加研究之功。以为周遍活络之地。如何。僭易及此。悚仄悚仄。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7H 页
答赵子希别纸
 
炉鼎药物。 窃欲改之曰炉鼎者。躯壳也。药物者。精神也。火候者。操心之法也。炼丹者。精神之凝聚也。专精神于躯壳之内而一念操存使之凝聚者。如药在鼎中而火炼成丹也。但所谓炼丹者。不知谓何。盖尝臆料。以为如冬至甲子时。将复卦初九爻辞。念念在心。丑时。念二爻。至午时。念颐卦初爻。一月三十日。恰得六十卦矣。偶考朱全曰。阳爻则注意运用。阴爻则放神冥漠。疑如每月初一日子时。将屯卦初九而注意运用。丑时。将六二而放神冥漠。至午时。复将蒙卦初六。收敛精神。未时。将九二。发舒精神。(运用。疑发舒意。冥漠。疑收敛意耶。)
来说。似皆得之。而但以运用为发舒。冥漠为收敛。恐非本旨。盖阴阳有以开阖言者。有以升降言者。炼丹火候之妙。只在一升一降。愚意运用者。升上之谓也。冥漠者。降下之谓也。如是看。未知如何。
 
范之吉凶。见乎静。 愚意以为易之征吉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7L 页
凶等语。便是生乎动。范之睿圣狂豫而便致风雨时恒之应者。便是休咎之见乎静。盖变占之象著。感应之妙微。故云然。
鄙说固未莹。而来说亦未能十分明白。盖易之数八。八偶而静。静者。动而后见其用。故易中所遇之爻。皆以变为占。范之数九。九奇而动。动者静而后见其效。故范中所值之数。皆以静为效。如一一之数为原。一二之数为潜之类是也。蔡氏本意。似主于皇极内篇之数。不必以洪范所载之文求之也。如何。
 
五行相克。 窃谓五行相克以成者。恐非谓各自受克而成也。生而无克。则生者长。生而无从而裁制。无以成造化也。如火之于水。受克而灭。曷尝得水而成火耶。
来说。以火之于水。受克而灭。曷尝得水而成火耶。恐于五行生成之功用。但得其质之具乎地而未察乎其气之行乎天者耳。盖五行之运。无非相克而成。来谕所谓生而无克。则生者长。生而无从而裁制者。即此理也。如大旱之馀。必得雨泽而润物。岂非水克火而成耶。推之金木土。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8H 页
亦莫不然。
答赵子希别纸
 
鍊丹火候。 发舒时自然升气。收敛时自然降气。
发舒收敛。亦可谓升降。然火候之一升一降。元自直截。何必待发舒收敛而后方可谓升降乎。尝观道书导引之法。惟以意想流注上下。而精神随之而升降。方其升也。自足踵流注而上极于顶脑。其降也。又自顶脑流注而下穷于足踵。下穷则上升。上极则下降。如呼尽则吸。吸尽则呼。自住不得。如是既久。真液自升。煖气自降。坎离交而成既济。此医家所谓秘方。仙家所谓灵丹也。盖谓之升降则发舒收敛。自在其中。谓之发舒收敛。则于升降之妙。未得为直截也。如何。
 
五行相克。 大旱之馀。得雨而润物。谓之水克火而成造化可也。不可谓成火也。
高明信以为造化与五行为二物乎。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火行于夏。以成造化。而火太盛则为亢旱。将不得长养万物矣。大雨时行。以克其太盛之火。则万物长养而成造化。造化成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8L 页
夏功遂而火成矣。推之四行。亦莫不然。如秋金所以收敛成实。而金气太过。则收敛太急。反不得成实。必有熏煖之气以克之。然后渐次收敛而成实。馀可类推矣。此其气之行乎天者。而其相克以成者。非成其形质之谓。成其功用之谓也。木不遇金克。则何以成器用之功。土不遇木克。则何以成耕稼之用乎。火不遇水克。则何以成烹饪之功。水不遇土克。则何以成灌溉之用乎。盖气之行乎天而相克以成者。造化之功用也。质之具乎地而相克以成者。人事之功用也。五行之相克以成者。造化与人事。莫不以功用言也。幸于成字。更加研究。如何。
答赵子希别纸
 理气元一物
明见必不以理气为一物。无乃因鬼神之实然处。即其理之训而如是立言耶。盖实然处。即其理者。合理气混沦说也。曷尝以理气为一物耶。若果一物。则何必更说合与混沦也。惟其二物而妙合无间。故合之而混沦说去耳。朱子曰。若是一物。则不须更说一源与无间也。试更玩味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9H 页
如何。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
此句。虽若混沦说。而其实一阴一阳之者。乃道也。非谓阴阳即道也。故先儒皆以阴阳为形下之器。道为形上之理。恐不当引以为合言之證也。如何。
与赵子希
承拜复札。以审潦暑。棣床动止清茂。何等慰仰。汉朝一味病愦。转益颓懦。无足奉闻。循叟程文稍进。但其立意尚浅。命辞尚涩。幸有以鞭策而指导之则好矣。第闻贤者于此。全不留意。淡泊之志。閒静之趣。超然于声利海中。固令人艳叹之不足。而古人于亲没之后。不复应举者。盖各有意义。而非全然无事而然也。今日高明所处。必有冷煖之自知。而非他人所与。然使高明稍加温习。随分应副。未必不为遹追善继之一道。若曰是求无益于得而从吾所好。则其为承继之道。固有大矣。无容议为。而如其不然。而惟以萧散閒适为务而已。则毕竟成就。得惟意所便四字。其虚实得失之归。果何如也。此是平生经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9L 页
历折臂来者。故不敢自外。敢此缕缕。未知高明以为如何。所与皓从书。论證施药。尽是千金妙方。而渠肯受服否耶。虽然。子皓之考索太苦。执著太甚者。在渠为病。而明者善用之。则未必不为药。幸须两相博约。舍短集长。以尽取舍之方。如何。不计自已两无。而敢进两取之说。可谓不知量也。
与赵子希
别纸深荷提牖。今便甚遽。不能一一详陈求教。而只举其根本切要处。幸更研议如何。来喻。以为此心之内。何尝有一人字。此固然矣。而圣贤之言。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有兼体用而言者。所谓爱人不忍人等训。盖兼体用言者也。所谓仁体云者。亦非体用之体也。乃体段之体也。体段。即兼体用之体段也。若只以体言。则何但无一人字。将并与爱与不忍字说不去矣。何者。生理之具于心者。未发为性为仁。已发为情为爱与不忍。故论性必曰爱之理。则可见其未发之体。不可著一爱字矣。然未发而为爱之理时。虽未及爱那人物。而既是温然慈爱之理。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0H 页
则可爱者果是甚么。动静虽曰异时。而体用元自一贯。故专言爱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则盖兼性情该体用而言者也。请就上面一层而言之。以明其必然。天地以生物为心。此生字。亦离了万物而悬空独立。为天地之大德乎。此处亦可曰何尝有一物来乎。在天地为生物之心。在人为爱人不忍人之心。只是一理。在天地之心。若可言物。则具于人心者。亦可言人矣。此是本根紧要处。此处得相合。则他处便澜漫矣。幸更研教如何。
答赵子希
日前复书。披慰既深。而令季又带书入门。就审高秋。棣中起居珍卫。兼有观书玩理之功。尤令人喜慰兼切。不忍人说。不难于舍旧。高明于鄙言。如此者屡矣。若鄙说中理则固善矣。而不然则反归于爱而不知恶之科。殊可惧也。
  别纸
恻隐说。鄙意亦不谓己子与他人子无亲疏厚薄也。盖于此处。不可分亲疏厚薄云耳。盖以理一言之。则无人己之间。以分殊言之。则有亲疏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0L 页
厚薄之分。孟子此章。专以理一言。则不可参入分殊之义也。何者。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之而为不忍人之心。恻隐孺子之心。即不忍心之发于情也。这个心虽有天人性情之分。而其理则直是一串贯来也。故天之于万物。虽有贵贱之分。而生物之心。则无亲疏厚薄。人之于人。虽有亲疏之分。而具于心而为不忍。则亦无亲疏厚薄之分者。无他。理一故也。孟子既专取理一处。从头说下来。则读者只当认取合下立言本意。看得浑然一理。随感便发。恻然有隐。本来体面。何必牵拽下来。参入分殊一段事耶。若推广此心。则固不遗分殊一事。然亦非此章本意。盖孟子此章。从头直下。说理一处。则是直说。如西铭。说分殊处。则是横说。圣贤之言。各有攸当。不可混而一之也。若曰。此章兼理一分殊言。则非愚之所敢知也。未知明见更以为如何。
答赵子希(戊午)
昨因急递报痘奇。而未及修候仪。方庸怅恨。季氏之来。获承先施之问。令人感愧交并。就审新正。静履履端佳庆尤。慰傃怀。汉朝愁里逢新。了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1H 页
无悰况之可言。鬼神说。顷蒙投示。而乍见浩博肯綮。以此昏愦。值此忧恼。无以考校得出。置之案上矣。今此改说。比前大家疏涤。领略一过。已窥旨意之精密。彼亦当为之犁然心悟。而未知果如何。然大抵讲论。主于致知。而所以必致其知者。将以践其实。而恐其知未尽而碍于践行之实也。今苦苦分别鬼神之主气带理。辨之则有益于行。而不辨则果有碍于行乎。既答原说后。试以此叩之。以观其所答。如何。一会之期。复此迁就。殊切怅然。此间虽不必以此为拘。而那边方在等待中。当俟彼此乾净后图之。然好事易魔。未知其无他耶。
答赵子希(己未)
政尔瞻仰。伻书忽坠。令人欣倒。矧审初夏。棣床动止神相。閤节无挠者乎。汉朝天时渐热。眩愦间发。悯不可言。全体说。来说。与此中诸说。各据一边道理。互相排摈。是与非。无乃一无穷耶。凡讲论义理。欲其明彼晓此。以反身体验之为贵。今以一句寂寥之言。费了几番讲说。说了许多道理。而尚无归一之望。不知此后又经几许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1L 页
复而方得归一。纵使归一。毕竟做得切己工夫而有益于身心乎。幸两家权且倚阁此等争竞。更取圣贤所说正当大意。虚心玩味。以为反之身而研诸事。则久后亦必有不待讲说而源源自见之效矣。未知如何。虽未能做得一事。而近来意思如此。故不欲一向作此零碎工夫。深为好讲说者所不满。此亦自家衰颓不进之致。岂有真个本源上事耶。旋自愧笑。
答赵子希
所示皓从论爱理一段。分段解说。极为明白。而以若无天地万物。为不与万物贯通之意。求之文势义理。皆似不合。岂以仁体之中不可著得天地万物。故牵拽此段。就下面功用上说去耶。诸先达所以不从大山说者以此。然大山所以卓越诸见者。正在此处。幸须重加研究。更为反复如何。大抵疑义所以决之者。只是义理文势事證三者而已。义理者。其本也。此书以事證则彼此说皆有之。以文势则大山说为顺。以义理则虽非末学所敢容喙。而终似大山说为长。不知先入为主。有所偏重而然耶。更取朱子仁说。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2H 页
以与此书相證。如何。
答赵子希(庚申)
续承辱讯。警诲缕缕。感荷没量。仁说。开晓尤明白。益知盛意之所在。然爱之理。乃仁体。鄙说亦然。而此理中该具万物。尤是鄙说所本。但所以为言者异耳。冲漠无眹。万象森然。若无万象。此冲漠者。只是徒然虚底。故云亏欠。非如有形之物充之则圆。除之则缺。此是鄙见大意耳。
答赵子希
稠扰中。悤悤逢别。馀怅迨今。第袖中辨诲。归来披读。所以牖迷而警惰者谆复。其为感荷。却胜于多人中无说话也。便中承闻车马远向江左。秋气乍生。而馀炎犹盛。未知撼顿触冒。起居无损。周迤几处。如期往复否。汉朝愦愦仅保。示来两说。声海波中。发此冷淡说话。非高明。何以得此。况其析理愈精。援證愈博。顾此衰懦。只有茫然向若之叹而已。第仁说。每从心上说体用。而不于理上求其意味。度量之如何。此所以多言而愈不合也。设如来谕以体用言之。或问于朱子曰。用是心之用否。朱子曰。理自有体用。何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2L 页
又说心之用乎。原书。只言理之体段。则欲求其体用。当就这里分得。为体为用。而每以发处言之。却将爱理中大度量。便作心之用看。纵使说得是当。无乃非此书本意乎。窃谓高明以理是洁净底物而该管万物。恐涉于夹杂而疑于与万物同体。然朱子论虚灵之体而谓能管天下之物。虚灵。只是心之精爽。而犹能管天下之物而无嫌于夹杂。况理之无形而与天地同其大乎。此理本自能爱。故该管万物。此心与万物同体。故能无不爱。该管之云。与万物同体之说。自不同也。来谕深博无涯。有难逐一供答。只就两家本根之所以分。略绰呈似。以俟裁处。惟在重加研勘。以求极当。千万千万。
与赵子希别纸
爱理下两字之顿改前见。深仰高明不弃刍荛不吝舍旧之盛度。然窃详来谕之意。所改者。文句之向背。而若夫义理之肯綮。则固自若也。试撮其肯綮之一二而略陈之。大抵高明固谓此理该具万物。而每推而上之于一原之初无万物。则此理亏欠。而每拽而下之于应事之后。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3H 页
后竑言细论。滚滚层出。而大旨不出此二条。愚所以不能领会者此也。盖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之而为爱人之心。即所谓爱之理而仁之体也。是理也。乃天地生物之理。而其意味之真。蔼然慈良。其度量之大。廓然无垠。蔼然慈良。故他那物事。自是能爱。廓然无垠。故该贯天地万物而无所遗。所谓即体而用在其中者也。仁之为体。合下如此。完全自足。无有欠阙。必先认取本体中意味度量之真切广大。然后血脉贯通者方有来历。而未应已应。只是一个涂辙也。此与高论所争。只是毫釐。而其归不啻迥然。其是非得失。未知何居。而理之为体。极虚而极实。虽未应事。而其为此事之理完全。虽未接物而其为此物之理无欠。设若元无此事物。则其为此事此物之理。岂可曰完全而无欠乎。大抵高明于理。事为体用。见得分明。故前后所论。以此为宗旨。而终无奈此理中元有体用。而此书所论。只以爱理言。而非以理与事相对说。则以若无一段。属之应事以后。而谓之无所施而无以全。则虽于理未甚悖。而恐非此书本意。且于仁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3L 页
体段名义。俱未为完备也。如何。
与赵子希
便音已易月。瞻咏更切。冬寒。棣床起居神相。悬傃非虚语也。廿五胜会。果得如期合并耶。向风引领。不能奋飞。奈何。朋友盍簪。惟在相观。而所贵于相观者。亦惟裒多益寡。舍短取长。而近世则不然。惟乐便己。欲人从我。使寡者愈寡而短者愈短。如是则何贵于朋友相观哉。思泉丈想当临座矣。其浑厚恳切。常有欲学而未能之意。如柳象远之笃慎。李时应之开爽。吾执事之明辨。皆取而自辅而不可得。罢会之馀。幸以所得于论辨者。开示一二。以砭颓懦如何。高明与皓从。亦宜从事于裒益取舍之地。使一会之后。得以观其眉睫而验其进益。区区之幸也。来月间。倘得临顾。做旬日款讨。深所望也。或不以坐邀为未安否。
答赵子希
坐静界携胜友。稳讨圣贤书。其悦豫和适。有不言而默谕者矣。统各说。不必以合之为乐。异之为忧。权且倚阁。更从平易切近处理会。得寸得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4H 页
尺。皆为吾有。则积真之久。亦当有源源自见之妙矣。近得大山集。随暇窥观。恳恳说此义。不啻繁缕。觉得前者讲说。全是无用之空言。而不免为徇外为人之归。令人窅然自丧。不敢为开口大言。计虽蒙更申前论之喻。而只以倚阁二字奉勉。又以此及于皓弟。未知盛意以为如何。如象远之慎默。正好论说。闻其意思稍异于前云。果尔则吾党之幸也。于高明则勉以切近。于象远则欲其论说。虽是前书裒益之论。而自家行解俱空。两无所靠。正犯耘人之戒。多见其不知量也。虽然。不有迷谬之献规。何以来高明之箴砭乎。幸勿以舍我。时惠规益。俾收万一桑榆之效。千万拱俟。
答赵子希(癸亥)
汉朝罪积不慈。祸延无辜。白首残年。奄哭一子。号呼鬼神。宁欲无生。顷蒙尊慈即赐慰问。悼死念生。旨意愈恳。奉读摧咽。不能为怀。就审潦暑。棣床起居康福。区区仰慰。挽幅谨领。渠资地合下不薄。晚更有志。而但其不喜与人谈论。虽一家人。亦未尽知。而高明乃能说尽无馀。逝者为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4L 页
不朽矣。此岂区区笔舌所能谢也。
与赵子希
甘雨洗旱。和气满野。此时棣床。想惟一倍湛乐矣。朝依遣何烦。近来吾党无一事开口。无论彼此大小。一切莫干。惟有朋友切磨。反己践修。是属自家。而衰懒自废。无以来善。日益污下。只以自悼而已。然此亦近于恕己之言。揆以便年八九十立定脚跟者。果如何哉。近见黄次野湖洛理气说否。明见以为如何。幸密为示破也。前来命性辨。近始奉阅。明白精妙。几乎了此公案。而间或有一二商禀者。别纸录呈。幸须鉴裁。回示可否。如何。
  别纸
命性辨。大体甚好。而似有剖判未精处。且于鄙说。有错了本意者。试略言之。来辨曰。言天赋之初。则无不全。言人物禀受之后。则有偏有全。先儒固有如此说。然非谓赋与之初。独占其全。而禀赋之后则说全字不去。而直断以有偏全也。乃指原初所受底。以明禀赋后所具。亦只是这个也。惟得其说而不得其意。故遂以先后分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5H 页
与偏全。此岂思朱立言本意乎。来辨又曰。在人则清而不塞。故有开通推全之理。物则塞而不通。故无可推全。若论修道之功。则或可如此说。今言率性之道而以开通推全为言。则道非自然当行之道。而乃人物率行后方有也。此岂率字不用力之意乎。大抵离气质不得一句。为子皓受病之源。故论其本然之性。而必就气禀通塞处。较其发见之大小多寡而言。夫既兼气言性。则其曰有全有偏者。固也。言性既如此。则其循而为道。固不啻什百千万之不齐矣。夫自古说性有两途。本然气质是已。本然之性。专言理也。气质之性。兼言气也。天命之性一条。既是专以理言。则不可杂以气质。而以上面有气以成形一语。而附会于离气质不得之训。谓之气质之性者。此果成说乎。愚意此一段。直从源头处说下来。自命而性。自性而道。上下只一理。如百尺之木。自本而干。自干而枝。本末只一物。初非以大小多寡分言。则又焉有偏全同异之可论乎。然论本然气质之际。当就禀赋上分别言之。如上所云。专言理。兼言气之不同。方有下落。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5L 页
来辨。未尝就其中分理与气。而只以禀赋之初与后分之。愚所谓剖判未精者。此也。且来辨所谓物性非必五常俱全。虽一段本自浑全一语。似指鄙说。而鄙意却不如此。虎仁蜂义。虽非全体。而即其一端发见。而知其理之在中。理之为物。本自完全。则所谓以理言。则无不全也。非以一端发见。为全体也。若以一端发见者。为全体。则于全塞不通处。说不去矣。天下无无理之物。虽全塞不通之物。既有是物。必有是理。则其所以为是物之理。与所以为人之理。一也。故曰通天下。只一性。又曰。人物之性。亦我之性。皆以理言。而非兼气说也。鄙见虽未知其必当。然未尝以命性分大小之等。而来说如此。愚所谓错了人意者此也皓见本原既差。则究索之明。反助其偏。援證之博。反益其疾。琐说不足以动听。而徒长竞端。故近以无辨息争为约矣。或赖高明之明。得以回头则万幸。而此非可望于立谈间也。
答赵子希(戊辰)
窃闻近以先墓奉迁事。无日不携师寻山。此虽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6H 页
不可已者。而全副用心于此。毕竟所成就。不补所失。向来事可以验矣。大抵若不得已议迁。则须用此术。而术人之有识不欺者绝少。又须以知旧中有眼目者审之。又须以己见审之。又以人事便否参验之。然后方安于心。此心安处。即是体魄安处。幽明无二理。所以安厝之道。恐不外是矣。世之惑术者。皆曰地理精微。己见何敢参涉云云。而此皆惑信之言。程朱所论。炳如日星。其外某山某水之说。高明肯信之耶。自闻悠悠之谈。欲贡一言久矣。今始略效。幸垂听而更教之。如何。
答宋敬一(相天)问目
 礼运主气。子思以天命率性属道心。喜怒哀乐属人心。
礼运与中庸。皆兼理气混沦说。未有偏主分属之意。而硬定立说。未知如何。理与气相须不离。固不可分开。而孟子就其中。剔拨出理一边。然后方有四端主理七情主气之说。
 不睹不闻
睹闻主于耳目。视听主于心。答子约书。略有此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6L 页
意。(亦无主字)而此为子约专就见闻上说。故如是析言。非谓子思本意有主心主耳目之异也。大抵睹闻二字。未论其所主如何。盖谓物来感心。则有形可睹。有声可闻。而今既无形声之可睹闻。则此心之寂然不动者。不言可知。而君子戒惧之工。不以无形影而不敢少忽。子思本意。恐不出此。今若谓不睹不闻。不主于心。而不可以未发言。则子思所谓戒慎恐惧者。无乃为歇后语耶。尝见金农岩说。有不睹不闻不便为未发之云。寻常疑其不当分而分。盛论无乃近之耶。
 管仲一匡天下而不可语夫辞爵禄之仁。召忽视死如归而不可语夫均天下之知。
章句所谓倚于一偏者。盖谓其事既系一偏。则有才者或能均天下。有守者或能辞爵禄。有勇者亦或蹈白刃。而未必出于中正之道也。非以其人之能此不能彼为一偏也。若果圣人中正之道。则虽系一事。岂不可谓中庸之道也。
 无极太极。分属费隐。
费隐。是体用也。若以无极为体。太极为用。则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7H 页
何。
 视则我去接他。故戒慎其妄出。听则声自外入。故尤当恐惧。
语近新巧。用以应举取隽则可矣。而平说经义则不必如是。况一慎字。包了四者耶。
 延平所谓观未发气象者。非观于未发时。即于几动时。默验未发气象也。
朱子答何叔京书。李先生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既是静中体认大本。则固非待几动时方去验得。而被他涵养之深。滢静之极。默默地认取在中之体。瞭然于心目之间者。初非大段著力而得之。故朱子于吕氏求中。杨氏体中之说。则皆非之。而于延平状中。特揭此段。以为旨诀。其意固有在也。
答宋敬一问目
 不睹不闻
盛意以此心之动。由于耳目之所触。而视听之所接。感得那思虑。故必欲合思与视听为已发。而以无是三者为未发。故睹闻二字。必欲看作视听之意。而将思字。贴在里面。此虽似然。而实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7L 页
亦有未尽然者。何者。圣贤之文。包涵简畅。自有主意。要当看得活络。味得真切。切不可拘泥文字。硬定义理。以失经文本意也。盖戒惧工夫。通动静贯显微。而不睹不闻。乃其筑底处。则不睹不闻。乃是此心未发时无物可睹。无事可闻。而未接物时。早已戒慎。未应事时。先已恐惧者。即未发时存养工夫也。今以不睹不闻。属之耳目。则方其外面不睹不闻时。尚不得为未发。而必须牵曳向里。然后方为十分未发。子思立言不如是歇后。而不睹不闻。又安得为筑底处乎。大抵心之感物。由视听而发者固多矣。蓦地爆起而不由视听底亦何限。其可以不由视听而不属之睹闻耶。故只言此心中可睹可闻。则包视听在中。而必待并举视听而为足。则其不由视听者。将何以处之也。况经文本意。自不如是耶。前此诸儒。盖未免拘泥文字而硬定义理。有须臾暂焉之说。大山力破其说而发明本意。独观昭旷之原而开示精微之旨。可谓日星于昏衢矣。其所谓元无一等时节者。所以辨须臾暂焉之失。而非谓无未发时分也。所谓不免倚著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8H 页
边者。又恐后人误认己意。以为元无未发时。而非谓有一等时分也。其所以自相补救。以趋于中正之域者。自有定本。而高明乃死执金书之意。遂疑原说之或未为定论。不亦过乎。窃意高明素有一副意见著在心中。故才见其近似而遽喜其相合。欲执此为罅间之證。未论其是非如何。即此气象已先不好矣。所引语类诸说。如坐閤之论。他人不见不闻之说。正好为證于鄙说。而高明反引之。此亦恐是一般气象也。今不暇细论。幸须刊落枝叶。玩心本原。涵绎之久。庶几有会通之境。僭易及此。未知如何。
 改葬反哭告由
反哭告由。只是参礼。而来谕必欲举殷奠者。只据出主于寝。则用殷奠之文。而以其意义之无所当。又欲据葬时迎精之礼。然出主于寝。不但反哭时为然。告迁时亦然。则告迁亦可举殷奠乎。初葬时已迎精而反矣。精其可再迎乎。凡告事。泛告庙中。则无出主之节。而只告本位。则势不得不出主矣。因其势之不得已而特举无于礼之祭。得无僭汰之嫌乎。大抵来谕。情理虽切。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8L 页
辨说虽精。而祭主于严。礼疑从厚。恐推不去。如何。
 舅主适妇丧练祥祝辞
舅主妇丧而练祥本祝。诚若可疑。然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必为再祭。大功之于其丧。无服已久。而犹且为三年者而行练祥。则练祥祝辞。必其人主之矣。况舅之主妇丧。非大功主人丧之比。而妇丧练祥。有子若孙之为三年者。则主其祭而用其祝。似无可疑矣。愚伏尝以夫告妻为未安。改用子告之辞。旋复用夫告之仪。今不能记其曲折。而考文集可知矣。虽然。凡此出于私相讲质之意。幸勿以为可据。而更加博考而处之。如何。
答宋敬一问目
 未发之中。不可谓率性之道。
故侍读李致道。尝以未发时不偏不倚。为循性之自然。朝辨其不然。往复几累千言而终不合。今不能记其说之详。而必多差谬。然大意以为性是道体。中是形道之体。性譬则天地也。中譬则方圆之形也。今以中为率性之道。则以方圆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9H 页
为天地之道可乎云云。盛辨。微密繁细。不能逐一爬梳得出。然大旨似与鄙说不相径廷。深幸前见之不到大段差谬耳。
 不睹不闻
子皓尝以大山说耳目元无不睹不闻为疑。以为子思既以心之发为睹闻。则事物之感心。必由耳目之睹闻。以或问耳之所不及闻。目之所不及见为證。不谓来谕亦似之也。鄙谓子思所谓不睹不闻。不过曰此心未与物接。无形可睹。无声可闻而已。然则不睹不闻。若以替换之法求之。则当作无事无物意看。而不当以或问耳目二字胶贴说也。遂有小辨而终不合矣。鄙说欲录呈。而大山集杂著中论此。昭如日星。闻在景仁许。试取看而更教之。如何。
 戒惧慎独动静说
静与极静之分。动与应物之分。不徒指南说为然。近世一边先辈。皆主此说。其说亦似精密。而细玩章句指意。则匹似以工夫始终言。而非以动静界分为言。何者。或问。论此曰。自其不睹不闻之前。所以戒惧者。愈严愈敬。以到于无一毫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59L 页
之偏倚。隐微幽独之际而所以谨之者。愈精愈密。以到于无一毫之差谬云云。其所谓不睹不闻与夫隐微幽独者。若可以动静地界看。而其如无一毫偏倚。无一毫差谬者之专以工夫言。而初无一言及于动静地界。何哉。无一毫云者。无一毫未尽而到于极也。盖自戒惧而推致之。以到于无一毫之未尽。自谨独而推致之。以到于无一毫之未尽。则存省之工。于斯为极。此非其工夫之自始到终者乎。且以地界之浅深微著为言者。亦不过推明其工夫之始终。则曷若以工夫言。而其精粗疏密之分。尤为直截而分明哉。谬见如是。未知如何。
答金英实(宗秀○己酉)
季夏书。迨今欣慰。秋序已晚。未审重侍履用对序珍毖否。疏事云云。反复来谕。有以知高明奋发之志。迈往之气。迥出凡俗。顾此鄙滞。何足与议于此。而乃与之若相往复者。何哉。盖闻儒生疏举。自非斯文大是非与夫国家存亡决于呼吸。则不可为。近世所谓疏举。虽有事势之不得已者。而揆之二事。不可轻议。故胶固滞陋。既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60H 页
欲己之执人之随。而亦不欲人之执其随也。所贵于士气者。以知之明守之确。真得义理之正也。若以纷争强聒而为士气。则是乃血气之粗者。其于义理远矣。故朱子曰。真正大英雄。从战兢临履中。做将出来。血气粗豪。一点使不著也。后世所谓士气者。未知其出于战兢临履耶。出于血气粗豪耶。检身者知此。则知所自修矣。观人者知此。则知所取舍矣。抑又有一说。今玆之举。实出于一边之类。驱一道于黯黮之地而为此上吁下伸之计耳。诚使一道之人。家传忠义。士敦操尚。处而有入孝出恭之美。出而有亲上死长之效。则不蕲乎伸吁而自无伸吁之可事矣。切愿高明毋徒奋激于在彼之不可如何者。而回此奋发迈往之志气。从事于己所自修之实。俛焉孜孜。卓然为一道之标望。而其在朋游之列者。皆得以观感慕效。则其与纷争强聒无益有害者。得失果何如也。感高明相与之厚。悉陈平日之所蕴。其为僭妄甚矣。一览而丙之。区区之望也。
答申郁汝(秉)中庸问目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60L 页
迹虽未形(止)已独知之。 就考或问。则上两句。朱子以为程子之意。而程子主人知而言。下两句。朱子以为游氏之意。而游氏主己知而言。
程子之就人知处言者。指理之甚显。而游氏之就己知处言者。指心之甚显。则心与理。只是一理。恐不必以人知己知分之也。如何。
 
性情功效。 朱子曰。良能。是功用上认取其德。此似主理而言。蛟峰曰。生长收藏。是功效。使生长收藏。是性情。此似兼理气而言。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而造化之功用。性情即良能。功效即功用。皆以气言而理在其中。故此章说德说诚。皆混沦言之。而未尝主理而遗气。蛟峰似以性情为理。功用为气。窃所未晓。
 凝。聚也成也。
只云聚而已。则不见与道混成之意。
 
亲疏贵贱。相接之体。 凡言礼字。必以节文释之。而此必以体言之。
记曰。礼也者。体也。如身体之有大小上下之节次也。来说一定不易之体云云。恐得矣。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61H 页
至圣之德。至诚之道。 德是得于中者。道是见于外者。而朱子以至圣之德。为见于外。至诚之道。为那里骨子。
至圣是德业之著于外者。至诚是道理之存乎中者。看至圣至诚两字。则可见朱子分内外之意。
 
由用而推体。 言君子之造道。则由用而推体。如先恕后忠。是也。言圣人之成德。则由体而达用。如先仁后知是也。
由体而达用。如首章是也。因用而推体。如末章是也。首章从根本说出来。故体先而用后。末章从外面收入来。故用先而体后。立言命意。不得不然。以为造道成德之分。曾所未闻。未知出于何说耶。
答申郁汝别纸(戊午)
 
埋安。 埋净处。或两阶间。今埋墓庭。
两阶间。即净处也。朱子曰。今人家庙。安有两阶。思之不若埋乎始祖墓边。缘无始祖墓。所以不得已埋乎墓所。据此则埋墓庭。非世俗礼也。乃朱子说也。今尊先两世奉埋之节。首位则既合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61L 页
不得已埋墓所之训。下位则又近于埋始祖墓之义。而又是世居世葬之地。则于礼于情。俱为允合。恐无所疑如何。
与申郁汝(辛酉)
乃者进慰。出于屡月经营之馀。而病倦行忙。不得稳叙而归。归来怅怀。迨今未弛。数月来。哀履启居若何。窃覸毁候根祟已深。除非大段补治。未易全保。礼所谓恐成疾者。圣人已垂严戒。况已成疾乎。哀兄想亦知此。而上无长老。旁无兄弟。事系自已。因循度日。不知不觉。驯致于难言之地。幸须常自惕念。深思因循之害。另加调治。无使有日后之虑如何。俯询令从氏生妹服制。礼。为人后者。为其姊妹适人者小功。于情虽薄。似不敢过之。如何。
答洪尔章(景河○庚申)
日前适在仙峡。惠书坠案。而未即承领。昨对咸君而客挠未复。迨庸耿怅。日间动止更若何。来书缕缕。历叙平昔气质作用之失。而回头转脑。求所以无失乎此心。昔贤所谓知其病而欲求之。则心便存。此是根本田地。以高明之才调气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62H 页
魄。得此根基。循之而上。何远之不可到哉。形化之云。不过偶然一语。何足以有摡于盛意。此必左右年纪晼晚。意思阑跚。惺惺翁回斡之机。自住不得。而鄙言适与之邂逅感触耳。今来谕。乃以发悟转移之端。隐然归之于当日一语。虽盛意乐取于人。不自知其过。而当之者。岂不愧赧欲走乎。虽然。此姑无论。得高明回转。实为吾党之幸。幸望持循不懈。卓然有立。无有新靡甘而熟难忘。卒不免于有名无实之归。如何如何。抑有一说。吾儒家许多工程。都不外乎一心字。然心之为物。无形可摸。所以维持防范之具。皆在此书。故欲求此心者。舍是书不得。若厌烦趋简。径就无形影处据守。则不惟无意味可久。恐又生别般病證。此陆学所以得罪于圣门也。幸谅之。
与洪尔章(辛酉)
即闻欲赴左试云。信否。果然则讲与籍。皆图之而后可。独不念李君行先生之言耶。此事。世俗固多为之。而关系士子立心之节。正程子所谓不可从者。何必随俗为之也。且尊本以添病停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62L 页
行。左试虽近。往来出入之际。岂不害病耶。以此以彼。皆无所当。吾意莫如已之而专意调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