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8H 页
与李致道(埦○乙巳)
穷阴酿寒。閒居味赜。日臻冲裕否。岁暮怀仰。倍切憧憧。汉朝奔汩才定。忧冗鳞生。意况甚不佳。时使女阿亹亹说舅家湛乐雍和之事。以解愁郁。是所谓有馀而及我者也。但闻渠过蒙抚爱之恩。感幸则深矣。而女子无知。或恐有狎恃之患。如何如何。盛录。自水谷奉来。敬阅一通。记叙之际。详赡有法。使人有感发兴起处。亦有劄针痛切处。益觉虚度此生之可惜。不知赖天之灵。使此心不到全然泯昧而免为小人之归耶。第于录中不无小小商量处。而自家亦未能自信。当俟后更究。有以仰禀耳。先先生讳辰奄届。想惟丧馀。悲慕罔涯。顾此庸陋。亦尝获承颜范。追惟畴曩。岂胜感慕之私。未发说。不足更尘。而重违勤索。搜诸乱藁。使儿辈誊出。而多有乙墨。兼词理芜滞。尤不堪挂眼。然大意则不外是矣。览后一一勘正如何。
答李致道(丙午)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8L 页
前书中姑停辨争之云。只缘自家初无实得。徒长其不韪。而或以不得继前承教为惧。今此谆谕。比前尤为密切。私心既深感幸。而苟非平素躬行心得之馀。何能说出如此明白切实有馀味耶。三复讽诵。一倍钦仰。仍念理义渊微。固非蒙陋所可察识。而日用平实处。尤所阙略。寻常每以此自病。而今蒙提警。若得因此分寸进益。为惠大矣。幸望继此而益加规诲。以卒嘉惠。又区区之幸也。
与李致道
近日寒事已栗。閒中诸节一向晏嘉否。吾党不幸。漆溪大老又弃后生。安仰之痛。在执事想尤切也。退可告归已久。而缘渠妇病。相守月馀。赖得开怀。且其知见稍似长进。甚慰人意。使其更加涵育则不日而豁然矣。痛慕录。谨玆奉完。其疑处。别纸录呈。僭易疏率。必多未当。一一镌教幸甚。年荒此酷。稍稔处。比常年直半之。而贵处则几于全失云。使箪无饭瓢无饮。亦可以不改其乐耶。思之辄令人意悯。亦是自家无学力而然矣。还以自笑。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9H 页
答李致道
政尔瞻咏企待之际。玉胤带珍函。惠然而到。喜可知也。就审春阑。静养神护。何等慰贺。汉朝衰愦转甚。近又山北牛鸣地。营建一小塾。为儿辈诵读之所。仙洞水石之区。其主不能有。斥与村氓。诚不忍其灵区清境。点污于驵侩之徒。又卖田以获之。为老年栖顿之计。事欲省而事益生。心欲閒而心益劳。藉曰藏修游息。不容但已。而自家本源。先不免胶扰耽恋之累。诚可惧也。别录。近缘多事。尚未更研。且此事。本非有所见。只因明教。辨质其所疑。而往复之际。增玆葛藤。遂成争竞。深非本意。且以执事积久穷诣之见。又经贤师友勘订。则不容有一毫差谬。以此欲息意辨争。反己体验。以俟知见之少进。而后更有以仰禀。亦望执事无以已知为极。更加涵玩。益穷其所未穷。更为提教。以卒牖迷。千万之幸也。
答李致道(丁未)
便中拜问。审春寒启处胜相。大慰隔岁慕郁之怀。玩赜体验之云。已谕勉戒之意。然每于寻数之际。得一句见解。妄意有受用处。而验之日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9L 页
应接之间。全不相干。盖其气质多动少静。又无涵养收敛之力。故无以为基本田地而然耳。不可徒归诸知之不真而已。未知于此。更何以见教耶。
答李致道
张友之行。一去无声。料其行从官途直过。无从得惠书矣。意外邸人传致千里珍缄。可谓失于彼而得于此。其何惊喜如之。就审潦暑。旅履动止均相。日与同人对榻。讲究名理。风埃波荡中。有此閒界乐事。吾辈可相贺也。率性说。前后盛谕。汎滥浩汗。出入无穷。虽不能不为之信服。而亦有终未能领会处。今天瑞之前后翻覆。无乃缘执事之一出一入耶。然则翻覆之责。恐未可专归于渠也。如何。鄙意则本无适莫。惟视直之所在而已。直则当竖吾幡。不直则当拔其城。今执事之所虑。为其势孤而见拔。然师必以直为壮。乌用势乎。更须血战一番。究竟得出。使持疑不服者。望风自附。如何。
与李致道
前书。承慰于阻阔之馀。第闻痁患更发。久而后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0H 页
已。客邪乘虚。逐岁作祟。必非偶然疾恙。幸勿以既瘳为安。别加调治。以防后患如何。窃覸执事勤敏之性。出于寻常。动作之意常过。而恬静之意或少。以之做事应物。虽沛乎不跲。而元气之潜耗。邪沴之闯入。亦或无怪。况今年纪已迈。筋力已衰。尤宜多静少动。多养少用。以为颐神养德之地。未必无助。如何如何。或问所禀。所喻诸条。尽皆精当。开悟实多。而中间数条。不能无疑。别纸并新禀。重赐剖教是望。程吕中说。乍见猝难理会。当俟后耳。
与李致道
令伯子妇奄忽冤逝。想惟慈爱隆深。千里闻此。何以堪处。矧惟懿德淑行。迥出寻常。未承蘋藻之托。遽同兰蕙之萎。其为恸惜惨毒。尤当如何。即日春暮。服中启处若何。顷闻递归之日。重患肿疾。扶舁间关。保无添伤之端否。女息所苦。顷自閒坪。闻其越添。渠合下孱懦。凡事专靠贤姒。一朝相失。神丧魄褫。疾病之乘凌。固无怪矣。而当此忧哀多事之日。渠以一身之病。反贻忧于长上。直是不成人事。无宁送归此处。以解一边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0L 页
之忧耶。今若少安可以粗执妇道。则营窆抚孩。正是渠责。何敢以此时言归耶。向时递罢之由。得闻其梗槩矣。哓哓之说。不胜其浮衍。而大抵皆以疏野不娴于时态为咎。然鄙意则犹恨其回护于时议。不尽其疏野之本色耳。未知如何。
答李致道
春间别纸。归即忘之。不省其有无。近始觅出。略禀所疑。使讲说不辍。往复不停。未必能有益于身心。况如此作辍。岂有一分受用处耶。訑訑之云。虽为谦谦之辞。然平日讲说之际。穷极深妙。硬执不回。微有韩子非好己胜也好己之道胜底意思。此固由于见之明守之确。然或少古人虚心逊志广大公平之气象。妄料未必得中而亦有可反省者耶。感问寡之意。敢罄愚忱。幸望一一砭示。以尽交修之意。如何。
  别纸(论中庸性道)
 来谕曰。合下便中。合下不偏倚。其非未发时所当然之理乎。
窃谓未发之际。浑然在中。不偏不倚者。天理本然之体也。已发之后。事皆中节而无过不及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1H 页
事理当然之用也。所从而言者。有一体一用之分。而所言之理。有本然当然之别。今论未发时本体而以当然言之。恐非所以论性之本然。而本然二字。可言于何时乎。
 来谕曰。必待中。必待不偏倚。然后为道者。恐未为大病云云。
窃谓必待中。必待不偏倚。然后为道。则此不必广引他说。请以明论中天地方圆之喻。反复之可乎。天地固方圆。而指方圆为天地。则固不可。盖以天地譬性。而方圆。譬中与不偏倚也。然则方圆非天地之道也。乃天地之形体也。中与不偏倚。非性之道也。乃性之形状也。今若曰。天必待圆而后为天之道。地必待方而后为地之道。则此其语意之乖舛如何。而于性则乃曰必待中然后为道。何以异于是哉。
 来谕曰。未发不偏不倚。非循其性之自然乎。
窃谓不偏不倚。此理本然之体也。循性为道。此理流行之用也。章句释大本以天命。释达道以循性。自朱子以来。已两行对说。而今乃截去天命一句。以循性一句。通贯动静。静时不偏不倚。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1L 页
非性之本体也。乃循性之用也。是不亦体之中又分体用乎。
 来谕曰。中是道体云者。非但指仁义礼智之性而已也。兼指性之不偏不倚而言也云云。
窃谓性是仁义礼智。而不偏不倚。所以状性之体也。执事信以仁义礼智为物事。而不偏不倚为当行之道乎。仁义礼智为体。而不偏不倚为用乎。若果如此。则循其仁义礼智之性。而为不偏不倚之道。只此不偏不倚之道。乃仁义礼智之性之当然之理者。是果可以成说乎。说出仁义礼智四字。尤觉分明。更加三思如何。且来说。以天理之本然。代鄙说性字。盖以天理属性。以本然属不偏不倚。依旧有性体中用之意。而中是道体之云。又似合性中而一之。蒙愚于此。未知所指。更加开示。以破疑肚。幸甚。
顷对时。又蒙提谕缕缕。而末后要旨。不过曰道一而已。而对言性则道不得兼体。单言道则道得以该体。盖道字。包涵浑全。兼体用该本末。惟其与性对言也。故性为体道为用。而循性之道。不得兼体。若夫单言道字。则依旧是体用浑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2H 页
之道。而不可离之道。所以兼乎体也。今且以一物喻之。木之著土为根。出土为木。根与木对言。则根固为本。而木固为末矣。单言一木字。则根包木中。而木可以兼根矣。一木字。岂不足以该本末乎。今夫性之在中。即根之著土也。循性为道。即根之出土为木也。木之敷而为枝干花叶。固是木也。而潜于地之根。亦莫非木也。若以对言。木之不能以包根。而遂疑单言木之与根为二。则岂非无本之木乎。此说虽鄙粗。而亦可借喻如何。
与崔参奉(重纯)
昔岁一别。殆若梦境。间因权汝篪昆仲。略叩动静。而亦阔焉不继者。动以数岁。每怀想之兴。未尝不朗吟蒹葭诗三章矣。际玆节届和煦。静中燕处神相否。不佞常爱高明风标拔俗。寻常慕仰无已。犹未知其高绝于人。历世颇久。见一切世人终身役役而不知止。况在市朝胶扰之际。日接于耳目而与心为构者。又岂可胜计哉。于此而其能牢竖脚跟。不为世俗声利所掀动者。果有几人哉。始知高明乃千仞顶上。更冠一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2L 页
而皎皎自好者。初不足以拟议也。虽然。尝闻之。在易节之彖曰。苦节不可贞。节以制度。固圣人所贵。而节而至于苦。则只得成就一个清修之节。而更不知天下有许多道理。其害于道。非小小也。今以高明所就。下视世之蝇营狗苟。则所立固卓然矣。上以视隐居求志之伦。则其大小高下。果何如也。恐于贞正之义。些有所欠。而不可以已得者而自足也。盖天下之义理无穷。吾人之事业甚大。愿高明毋安于小成。而更加奋励。使清士传中有奇伟博大人物。如何如何。如不佞者。少而迷方。汩没尘埃。颠发已种种矣。仰高明之风仪。杳然有黄鹄壤虫之叹。而慕爱之挚。不欲以鄙薄自外。略陈愚衷。惟高明恕其僭而终教之。幸甚。
答姜季升(鼎焕)别纸
性理之说。微密浩渺。自昔大儒博识。已难于立论。况末学謏闻。又何敢轻入是非林中。究极其同异得失之归哉。高明以此期之。其亦过矣。虽然。盛辨中所引一原异体两条。已得其要领。迷谬之见。亦何能外此为说耶。盖中庸天命之性。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3H 页
万物一原之性也。自理而言。则赋形虽殊。而其理则一不害为性之同也。孟子犬牛人之性。万物异体之性也。即气而言。则赋命虽均。而随气各具。不能无分之殊也。性理之说。虽千变万绪。将此两条。随处印證。无不一一吻合。外是而别有新奇高妙之论。非愚之所敢知也。若夫明德之说。又与论性相关。章句中具理应事以上。本体也。气拘物蔽以下。气禀也。论其本体。则万理咸备夫。焉有偏全通塞之分哉。气以拘之。物以蔽之。然后方有昏明多寡之分数。明德者。心之本体也。今论明德本体而搀入气禀。槩以分数为言。宜乎论天命本然而有许多纷纭说话也。鄙见胶固。初无深造自得之功。而惟笃信前训。依样为说。必且见笑于大方。然义理。天下之公也。己未善则舍而从人。人有善则取以裕己。所谓善与人同也。近世论理之家。何其异于是也。才见一边道理。便把作己物。张皇说去。成就一个私意窠窟。甚则分立门户。互相排击。戈戟起于文字。仇敌生于同室。似此气象。古未尝有也。所贵于讲学者。为其有益于吾身也。今欲论心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3L 页
说性。而反自坏了其心性。何用讲学为哉。谬见如此。故每不欲与人大开口剧论。而反不免于儱侗地说去。今此谬供。亦可见伎俩之一端矣。虽然。高明既辱开以讲论之端。若不以儱侗无取。而更赐反复。则又幸矣。
答李久之(祥发○戊辰)
日与浚冲相对。话及那边信息。未尝不瞻望纡郁。匪意。季氏兄奉书远叩。副以一缄琼琚。披读数回。顿令蓬荜生华。伏审尊履履序神相。所以慰远慕者尤大。汉朝病状。当寒倍苦。方欲鸠材合药。而荆忧大发。往复沈剧。已数十日。身病犹不足。以身外之忧填其窠。造物戏剧。亦大甚矣。近日遭罹匹似。前期不远。而老兄乃欲以寿词延其期。无乃好恶与彼相反耶。为之一笑。故人厚意。不可无谢。而记曰贫者不以货财为礼。强所无以为礼。岂老兄之所欲耶。想必不以为罪矣。令胤敦厚和顺。自是少过。而但少振励意思。文义之未及精深。犹是第二事。况为之不已。其精深。是蚤晚事耳。既以此告渠而复以提禀。未知以为如何。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4H 页
答吴▣▣(载厚)别纸
所询疑节。宗家无后而取族人之子为次继子。摄祀以待后日。虽非经礼。而摄祀子之名。则斑斑见于礼书矣。从祖从叔题主之称。则乃无后班祔之礼。而非世世传重宗子之称也。今以传重宗子之尊。而下同于无后班祔之名。莫无未安否。且承婚书。书以嗣子。则虽未有 国书。而已成所后子矣。既为之子。无故改书以从侄。尤有所未安者。贱谬之意。莫如宗中呈出 国书。然后告庙改题。则节节无难处之端矣。不敢全孤远求之意。略此布闻。不可据此而以定莫重之礼。幸须广询礼家。无踬大事之地。如何。
答郑仲集(成鲁○丁巳)
瞻咏中伻书。喜可知也。审静履无愆。女息陪向衙中。为渠慰幸。而常多不健。果能朝夕视具执妇道耶。咸邑虽小。君子学道之治。亦足一试。岂不为吾党之幸。而但闻大小民人。颙望蹈舞。仁闻大播。此为可悯。前日奉别时。以梧里相公居官时束书不观。蚤夜思惟民事一段。仰诵之。而自馀民情所愿革弊除瘼。不敢陈耳。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4L 页
答黄稚见(龙汉○己未)
每对金伯雍兄弟。辄问高隐风致而向慕之。约与共访仙庄。一偿平生之愿。盖有年矣。顷岁关东之行。路取竹岭。拟遂宿计。而适值雨水方盛。指点云山而不免蹉过。自念慕德不诚。固宜见绝于长者。忽自无何。递到一缄两书。其一。乃藏之三年而出者也。久矣执事之有意于庸谬也。夫以吾执事千仞一玉之高标而眷眷于下交若是者。不惟盛德谦卑。亦必趣操气味之差有相近者。此心感幸。又如何也。旱炎乖候。閒中履用节宣康卫否。汉朝幼而失教。长益迷方。颠倒徊徨于风埃歧路中。殆数十年矣。衰晚以来。良切慨然。而只恁悠悠。迄未有顿身处。比如弱丧之人。安于异乡而不知返。其亦终于此而已。奈何。来诗中由由二字。似已觑得此间伎俩。盖由由而不自失则可矣。而由由而失于流徇则不可。士之自好者。孰不知流徇之可耻。而亦不欲自异而为高。每欲周旋于二者之间。自附于睽象之义。而知守不固。毕竟倚于一偏而不免流徇之归。如鄙人是也。今因见警之意。而更加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5H 页
昂。以收桑榆之效。执事之示我周行大矣。抑惟念中立而不倚实难。鄙人之半世沈没者。固不足道。执事以盛年高才。超然远引。视尘俗啾諠。无一可意者。于是世益下而我益高。不觉其偏于所长。而或近于不可贞之节矣。高则高矣。恐非大中之道也。愚言固出于妄料。然先事而图。不害为进修之助。幸须存心于平实之域。用力于卑近之事。好问察迩。取善求益。以为崇德广业之基。而不但以一节成名。则游于下风者。亦将与有荣焉。执事以为如何。交浅言深。古人所戒。然感相与之义。率尔罄陈。亦恃盛度涵容。不以为罪耳。盛韵。三复讽咏。调高意古。非俗人口气。顾此素不娴习。因难而废置久矣。不敢有唱无和。依样构拙。览之。可知本色也。
答黄稚见(辛酉)
如丧之痛。久益哀慕。年前送书后。漠然无闻。意或其书滞传。瞻郁恒切。正初。因九潭柳君。承拜腊月书。继此而又拜殷山李丈。叩审愆候渐平。杖屦乍动于山外。闻来尤庸欣慰。汉朝阅历一番忧患。只增一层衰颓。流光渐窄。积习难祛。了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5L 页
无一事自可慰者。终恐贻累于朋友。奈何。来书缕缕所以开示雅怀者。倾倒无馀。噫。高明真以我为可与切磨之人矣。顾我不足以当求益之盛意。念之只增愧惧耳。虽然。世衰俗弊。滔滔者皆是。坑堑于此而如欲自拔。则除非大段激昂。不得。先儒所谓恶不仁尤有力而今日当师伯夷者。正是真切之训也。然则来喻数条。自列以为偏枯之病者。在我实为对證之良剂。敢不佩服以思矫救之方耶。大抵凡人气质。不能无偏。有是德者。必有是病。高明之清高介确。固非下交所敢指议。而所谓是病者。必从是德而生。向来自讼之言。虽出于谦卑之过。而亦不害为裒多益寡之功。鄙人所以冒进平易之说者。此也。高明不以谬妄斥之。而受以为当剂。询荛察迩。诚可叹服。而溲勃败鼓。亦备药物。岂非幸耶。第于己则数责太甚。而于人则无少箴砭。无或近于为己厚而为人薄。有害于善与人同之义耶。此则不能无介介耳。幸于后书。不弃提警。置之交修之末。俾奉而周旋。如何。同异之说。程子既有害义与无害义之训。则君子所以大同而独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6H 页
异者。以义理为从违而已。来谕云云。已默契程子之意矣。百年怀襄之弊。诚极慨然。稍知自好者。孰肯以厓异为嫌而褰裳以赴之哉。但以其来已久。世传世袭。有难一朝猝革。而利害好恶之私。又从以诱怵而陷溺之。为今之计。惟有沈潜晦默。反己自修。一切纷争。视以乡邻之斗而闭户焉。庶乎其免矣。然犹或被人激触。胸中有时不能静贴。涵养无力。血气易动。还可笑也。然世或有外托公平之名。依违回护于两间而毕竟倚于一偏者。其情尤可恶。未知执事以为如何。无乃身在里许。不觉其堕于窠臼。亦不可知此。则惟超然岸观者知之。执事讵非其人乎。幸有以教之也。一番往复。动经年岁。临纸怅然。
答黄稚见(癸亥)
六月初一书。承坼于菊月之望。缕缕近千言。无非眷顾期勉之意。奉读以还。感警深矣。第侦便未易。阅岁稽复。区区向慕。与日俱积。春候乖和。静体摄养。履玆无损否。令胤今年已司马氏加冠之岁矣。清标雅韵。想得乃家风范。恨不能抚顶而赏之也。送置之教。无乃偶然而发耶。不然。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6L 页
执事非戏人者。特以爱而不相见。故疑其有发蒙之实。而早晚知此间伎俩必不以也。况有自家好门庭耶。汉朝合下浮脆之质。不谓数到一周甲。而忽焉已满。诚是异事。鬓发之白而残者。今几黄而尽矣。然眼犹见细。齿犹嚼韧。人或以为不甚衰。而气乏不能读书。魄短不能记得。精力如此。安得无衰甚之叹耶。执事虽素抱奇疢。而晦养之久。清健日生。时叩北来人。知杖屦来往于桑梓十里之地。此岂非操存戒慎之效耶。爱养慎节之教。诚荷见念之厚。不佞赋质不醇。少日固多虚费枉用之事矣。及此衰暮。始觉其可惜。思欲守静养拙。追补前刖。而亦有人事不得已周旋处。不能顿除。然来教之重如是。敢不拜领挚意。卒承以德之爱耶。比来閒居无外挠。非不欲收拾蒙学。做得些少事业。而知旧家一二来往者。类皆呆钝。不晓人言。聪慧者。又皆逐逐于科臼。时一提撕。落落难回。声海翻天。大界沈迷。拙者亦半世颠冥之馀。植跟不牢。安能以一苇抗彼狂澜之既倒也耶。今承义利之喻。令人慨然太息。此实吾人生死路头。于此一差。则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7H 页
假饶办得大功业。亦罔生之幸免。何足观哉。虽然。义利之分。立得固难。而辨得亦未易。辨之于显犹易。而辨之于微。为甚难。苟能辨之于隐微之间。如白黑之判然。则立得亦思过半矣。如不佞者。身在里许。拔出不得。真所谓半生半死之虫也。方且求教于人之不暇。而执事乃责以教人之事。则不啻强僬侥以千匀也。况今世道日下。如水益深。傍观看觑者。亦系可怕。以此尤欲杜门塞兑。独守吾玄而不可得。来教之云。一悯一奖。不知将何所适从也。虽然。药石之诲。其敢忘诸。谨当密与同志者讲焉。交相砭治。无负岁寒之期耳。若夫文辞之高下。只系其人资禀学识之如何。苟人品庸下。虽欲强之使轩昂。乌可得也。其本既立。则亦当随其功力而自有所到。亦不待使之矣。此恐非今日急务也。如何。怀襄之论。重烦提谕。深感察迩牖迷之盛意。此事元初只是习气偏见。而一转再转。反复沈痼。转到累百年。而其祸无所不有。诚可痛伤。如欲超度于此窠者。来谕所谓公心大眼者固然。而此亦有未易言者。如前所谓巧于趋附而怀公济私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7L 页
者。姑勿说。间有英才敏识慨然有挽回颓俗之意。而卒不免倚于一偏而混于波流者。其故何也。盖有见不明而为人所误者。亦有力不足而为时所压者。其端不一。而大抵皆势利为祟耳。愚意如欲其心志眼目之真公真大。须于势利二字。摆脱得去。然后可议也。如何。伊川之严正。东坡之浮薄。固薰莸之不相入。而尝怪宋史曰时程某苏某交恶。略无邪正之别。当时朝廷是非之不明。可见矣。朱御史身为谏官。当此邪正消长之几。尽言不讳。乃其职也。初非关禀于伊川。亦岂伊川之可沮劝哉。但不能直斥其阴嗾台谏事。而只以馆试策士为谤讪而攻之。不免乎有意之私。然此乃自家克己未尽底小疵。岂伊川之所知乎。然来喻之论朱公。非以其言议之小失。而直以力攻苏党。惹起不靖为不韪。夫以范内翰之尊信伊川。而辨理之举。乃在数年之后。则朱子讥其刚强不足。不免乎两循之私。以此言之。朱公之力攻苏党。未可谓不韪也。当时不靖之祸。尤非朱公之过也。使吕刘诸相。因此而尽发苏党诬贤之罪。明白决去。则内君子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8H 页
而外小人。正所以为泰。而不此之为。专务调停。合冰炭于一器之中而欲其相和。岂有安靖之理也。然则使朝廷不靖之罪。自有执其咎者。蔽之于朱公。不亦冤乎。此虽前人已往之冷迹。而立论一差。意见随忒。他日需用。亦只是这个样辙。不可不审也。凡此皆无古训可据。而直从胸臆中说出。语多硬突。幸一一摘抉其谬处。因便回教。千万拱俟。仙亭几毕修葺。而无僧可守。尚未受用。可恨。临书怅望。不禁喟然。
答黄稚见
汉朝门祚衰薄。晚有一子。而性行文识。颇为侪流所称。或可以扶得门户。而只缘其父之无实盗名。积为造物者所憎。嫉罚不于其躬而于其子。使白首无依。备尝楚毒。深惟祸故。宁欲无生。伏蒙眷契有素。委遣从咸。奉书来问。披读悲咽。无以为喻。承审寒令。调体保啬无损。所以慰倾向者非寻常也。汉朝自埋冤以后。惟以远忘为事。饮食起居。无异平日。自无以哀伤生。为相爱之忧。而家内爻象及冗务琐小。时有摆除不得者。一孙才三岁。尚未经疫。自度前途。把玩无几。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8L 页
无一事不关心者。奈何。且两亲坟墓。不利于地家。已于日前启竁改封。怆痛如新。情事尤无足言者。华宗二妙。不易远访。一宿告别。虽无以叩其所有。而大抵谨敕恭逊。知从矩范中来。令人叹赏无已。
答黄稚见(乙丑)
国哀普恸。乃者左行。取路柳川。为探仙山信息。仍为归涂历候之计矣。挠曳一月。自量筋力万无涉险踰峻之势。立马龟城野中。指点阿那。瞻怅者久矣。幸逢浚冲于甥馆。清标雅度。隐若乃家风范。挑灯细讨。少偿平日乖访之怀。继而承坼春初一缄书。缕缕联幅。眷念之厚。警诲之切。令人三复感佩。不能已也。自念平生无所比数。而猥为朋友推借。缘此虚声四驰。往往自陷于欺盗之罪。今高明勤勤。愈往愈加。诚恐见爱太过。使不知者更相延誉。则是重吾灾孽也。吾侪閒中往复。初无他意。而流传远迩。转相夸诩。闻来殊不自快。自此欲少讱其出。高明亦应同此怀也。岁暮寒酷。伏惟閒居。调养味道冲谧。汉朝年来阅历无限浩劫。独以冥顽之甚。犹保旧日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9H 页
形壳。而年衰病深。精力日销。看书不过数板。两眼辄痛。借镜替看。风泪迸出。亦不久而罢。杜门兀兀。作粥饭僧可矣。惟是家中琐小。除去不得。不免时自干当。因循渐渍。日究污下。恐无到岸之日。不知何以则拔出此坎窞也。孙儿顺经两疫。今已出宿外舍。嗔喜相半。足以遣日。而前距其长成之期。恰有十来年。自家衰落陡逼。常有不及之虑。不知造物者处分竟如何耳。义利之说。不记当时鄙论如何。而明者既不见斥。幸免大谬。然发之议论而无差非难。体之身心而无愧。最是难事。来喻所谓说心性极精。而卒不免于利窠者。无他。徒言之而不以身体之之故也。良可惧也。因明喻之及。而更加惕厉。或收万一桑榆之效。则高明之赐也。朱御史之论胶守晦翁之训。不知更有他说。近考退翁与人书。论朱贾诸贤。不免攻击太过云云。(不记全文而大意如此。)得此说然后。深服高论之暗合贤训。不欲更相驳难。如争胜之为者。然。无退翁壁立千仞气象。而但据一时随时虑患之训而学之小差。则便入含糊模棱。占便自私里去了。此又不可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9L 页
不察也。然御史公案已了矣。惟坡公之论。不可不一番极言以求正。幸明者察之。坡之忠义气节文章才猷。诚有大过人者。而心术之不正。学识之诡谲。足以祸人家国。则正非吉人君子也。来谕目之以吾党。窃恐过于忠厚而失于鉴别也。前辈大贤。多为其所误。正以爱其才而不察其田地根本之不善。故朱先生极力辨斥其说。昭然可考。其人果吾党乎。邪党乎。假如熙皞之世。圣人在位。涵容陶铸。革心从化。则不害为舍其短而取其长。殊不知坡之为人。欲自用而不肯用于人。欲化人而不肯化于人。虽圣人与居。亦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也。天下贤才多矣。何必执此仇仇。以贻祸于一世也。明道尝言元祐诸贤。当与元丰大臣共政。而朱子以为大贤以下做不得。深以元祐之分别未精为病。自非诚意力量如明道。则当遵朱子之训。严淑慝辨邪正。不使薰莸相混。然后方无悔吝。未知如何。盛论。每喜说广大和平底道理。而殊不满于分别辨析之论。非不浑然美矣。而一向如是。乐浑全而恶分析。安知此广大和平里面。不藏得病痛也。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0H 页
二百年痼弊。靡哲不愚。高明所以惩创者在此。然矫枉之过。反倚于一偏。则是亦枉而已。不可以后世彼此之党而却疑有宋邪正之党也。不知高明又何以见教也。拙书眼昏。不堪示人。而犹欲以本面呈上。艰草付送。金友果解人意。不似春间之滞传否。
答黄稚见(戊辰)
一书往复。动以数年。近因权万宪往来。心独喜信息之迩。而其去也。适在中路。未及奉候。乃于其回。获承先施之辱。手画宛然。仰认精力之依前。况审调体神护无愆者乎。令胤一接英眄。已经岁月。识趣行业。多少长进。而来书不一提及。殊郁恋怀。汉朝精神志力。逐年减下。重以丧忧俗冗之滚汩。如堕十丈尘中。高明闻之。得无笑其愚而怜其迷乎。既蒙不弃。幸时以一服清凉散见投。俾有醒觉之效。则故人之厚赐也。此去权君。本以名家之裔。不无才气。而失学迷方。告渠以就学门下。若蒙诱掖之力。使颠木更㕀。则亦君子成人之一事也。
答黄稚见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0L 页
贤器远来。眷厚之意。令人多感。仍拜手札。审调体神相。又何等慰贺也。所送先录。读未半而悲泪盈眶。怀不能自定。我生险衅。九岁而孤。诸父尊行皆不在。无从寻闻。尚不能记音容之髣髴。况进于是乎。幼孤而欲表父之德。必于母。而人事恍惚。虑不及此。未三十而遂失母。永作终天之恨。今老死无日。而尚未成一段文字。奉请于当世不华之文。徒有耿结在心曲。执事所遭罹情事。殆甚于我。而摸写撰录。纤悉无遗。汉朝于是益觉不孝之罪无以逃矣。朝无文不德。实非其人。前者固有力辞而不当者矣。况今病昏不能者乎。顾执事之不于有文有德者。而必于我者。特以相信之深耳。朝亦欲因此法例。粗伸己志。以此不忍辞。亦有不欲辞者。谨以留置。稍待精神少回。尽心承教。如精益昏不得为。则当再拜奉还。执事亦当信之矣。幸无以一受为必成也。
答柳大至(川休○丁未)
二哥惠然远叩。袖致情讯。惊倒慰豁。万倍平昔。就审殷春。侍欢棣乐。并获康迪。所以写释悁滞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1H 页
者又大矣。汉朝旧忧依前㞃歇。新年只添得衰𢞎耳。子妇所苦。岁后又添。厌食一节。或望其少妇女例證。而元證根祟已深。此亦徼幸之念耳。倡学之喻。非但在此惶蹙。甚不类从者平日慎默气象。前者屡以此等奉规之。无乃故以戏耶。八则阳生之说。得蒙录示。證据详悉。究竟得出。尽是快事。但程传未安处。朱子一一辨正。而于此不少槩见。此为可疑耳。或问注说。果非卒乍间所究。当俟后从容更禀耳。
与金世则(熙泽○癸丑)
自执事蒙被旷 恩。久欲以一书奉贺。而每临便悤卒未果也。即日冬寒。棣床履用连相。汉朝病与衰谋。闭户龟缩。每念旧游落落。俱向晚暮。孔文举所谓五十之年。忽焉已到。融为始满。公又过二者。正为吾侪今日道也。但朝则衰相如此。而兄与检讨公气貌愈胜。岂世间公道亦有荣枯之异候耶。好笑。朝之久欲一书者。非惟奉贺。兼欲奉质于潦霁之间。而始闻执事牢定脚跟。无事乎言矣。中因 催召入洛。则欲言之意虽切。而山野冷谈。不欲投于闹场。趑趄而不敢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1L 页
进。今既换授閒局。进退绰裕。其可隐默以终自阻乎。若其蒙察与否。非敢必也。盖自昨年一举。三十年幽郁之义。始得为国是之论。舆情孰不欣幸。而此盖试为之兆耳。义理固未得大伸。天讨固未得大行矣。 圣上虽褒其秉义。而在下者。当以义未伸为隐痛。虽赏其有功。而在下者。当以事未终为苦心。斯义也。夫人而皆知之。以执事之明。岂有不知。而特因前后 恩谕之夐出常例。严畏分义而然耳。分义固重矣。大义亦不轻矣。执两端而用其中。则一时之分义反轻。而百世之大义为重。何者。假使不应 召命。终得违傲之罪。而内不歉于素心。外不玷于公议。吾所守之大义。益以皎然矣。使其出而应 命。粗伸不俟驾之义。而内违本心。外贻嫌谤。其于隐痛艰贞之义。又何如也。且念诸贤所以黾勉于此。岂不以积劳数年得一墨绶。以仁其妻子耶。然而人生饮啄。自有定分。分之所定。跻攀不上。宦海前头。险道难尽。孰与守正处义之终无悔吝乎。或者谓从仕已久。无端弃归。近于进退无据。然此非爱以德之言也。晚悟知非。虽不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2H 页
不远之复。而又孰如遂非迷复而终得罪于清议哉。言之虽晚。尚可及救。仰恃眷厚。摅竭愚悃。执事终以为如何。
答李德懋(敬儒○辛酉)
岁暮穷山。瞻咏政尔。顷自外还。长笺落案。披读十回。宛接良晤。即日雪冱。尊丈燕颐神护承欢。起居超胜。所喻邪说滔天之祸。诚有甚于洪水猛兽。忧之深痛之切。将欲提携同志。讲明修攘之策。甚盛甚盛。然以倡率导迪之责。望于庸谬。则非其人也。窃意老兄辟于所爱。而不知其千万不近也。日前。道院洞主。亦以讲会事。委书申劝。而老兄之教。又与之合并。前者尝以此事。一再发论。而人微言轻。竟归无实。今得佥老劝谕之重。或可以凭藉承奉。庶免无聊。然老兄所管讲所。资力不赀。及此閒暇。寻讨僻寂处。先自老兄倡始。乡议虽或不一。而必无立异之端。身若无疾病。则可以趋承下风。参听绪论。道院讲会。因此得成。则老兄倡率之教。风动一乡。而庸谬下交。亦得以与有幸焉。老兄以为如何。
与崔士久(华镇○乙卯)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2L 页
前秋一书。抵暮闻便。临忙走草。殆不成仪。追思愧懊。迨犹未瘳。忽已岁翻。春序向半。伏惟閒中履用。顺时茂相。进学养德之工。与日俱新。汉朝无闻之年。又过其二。自分为终焉而已。穷庐枯落之叹。正为自家今日道也。有时自捡平生受病之源。只为阙一段操存工夫。虽文字讲说之工稍进于前。而无根本田地可凑泊归著。所以阔岁经年。踰壮及老而悠悠如一。虽知其如此。而迄不能奋然用力。畏友如执事者。如不遐弃。幸有以鞭策振励之也。
答崔士久
不意德门祸凶。尊从氏老兄。皋复客地。承讣惊怛。夫复何喻。所居僻左。漠未闻知。前书只用平素例仪。乃蒙盛度不较。辱赐复书。意寄郑重。顾此浅陋。何以得此。令人感愧交挚。即日和煦。服中启处万重。细读来书。辞旨之详恳。字画之端楷。无非从操存涵养中流出来。前者固已得之。容貌辞气之际。今又得之。文词笔画之间。所以观感向慕者。已非一二。若使进此而得夫切磨规警之益。则其为衰懒之幸。又何可既耶。顾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3H 页
朝少而失学。长益颓放。无所比数于人。而幸得从贤人君子之后。款承警诲。如李侍读之刚方。柳天瑞之精明。郑金吾之博雅。虽刚柔婉直之不同。而一以切磨箴规相与矣。又如一士人之直切规责。无所回护。尤使人警发而省悟。虽自家执志不固。未能一朝奋然革旧。而亦知攻我者之真爱我而不敢忘矣。凡吾所以托契于数君子者如是。而数君子之所以惠我者又如是。所以缕缕于执事而不止者。亦愿执事之知其如是而以数君子之心为心焉尔。噫。友道之丧。久矣。盖有相好以为当。而未有相规警以为友者。来喻所谓友道贵在切磨者。直是三击节处也。惟执事终始此义。不我遐弃。俾收桑榆万一之效。区区之望也。启蒙一书。果非初学之急务。然苟能究造化之本原。而体之日用动静之间。亦非不切于身心。而从事此学者。每易流于象数之末。是可惧也。近因考阅。重生疑难。别纸更禀。乞并前录一一剖教。千万颙俟。愚山丈日昨来此。约以明日共游俗离。若得御者与共。则尤为胜事。而远莫之能。叹如之何。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3L 页
别纸
 本图书七八九六之数。章阴阳老少进退饶乏之正。小注胡氏曰。进则饶。故老阳饶于八。少阳饶于六。退则乏。故老阴乏于七。少阴乏于九云云。
窃意进退饶乏。以阴阳对言则阳进而阴退。阳饶而阴乏。此阴阳之正也。就阴与阳各言则阳主进。进则饶。故老阳饶于少阳。少阳乏于老阳。此阳之正也。阴则退。退则乏。故老阴乏于少阴。少阴饶于老阴。此阴之正也。今曰少阳饶于六。则反乏于少阴之八。何哉。少阴之乏于九。则反饶于少阳之七。何哉。大抵阳始进于七而极于九。阴始退于八而极于六。以九乘七。以六视八。则饶乏自见。而进退之义例得矣。今乃以九乘八。以七加六。只取饶乏而不问进退。但知阴阳之一饶一乏。而不知饶乏之由于进退。何以为阴阳进退饶乏之正例。而恐亦非朱子立言之本意也。如何。
 明蓍策阴阳老少之所以然注蔡氏说。少阳奇数。由老阴而息。少阴偶数。由老阳而消。传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4H 页
疑。以为详下章注胡氏谓老阳以长而变为少阴。老阴以消而变为少阳。则此消息字。误换可知。
窃意蔡氏胡氏两说主意。蔡氏以阴阳为主。息则为阳。消而为阴。初不以挂扐过揲进退为消息也。胡氏以挂扐过揲为主。进则为长。退则为消。而亦不以阴阳往来为消长也。两说取义各异。而传疑。引胡说以證蔡说之误换。未知如何。下章老阳居一而含九。朱子以阴阳位数分多少。胡氏以虚实奇偶分多少。朱子说非无奇偶虚实。而所主者。在乎位数。胡氏说非无位数。而所主者。在乎奇偶虚实。传疑以为所就而言之不同者然也。故愚意此章消息二字。亦以所就而言而不同。存之而不必以误换疑之也。如何。
 凡此不惟阳之与阴章。低昂如权衡。判合如符契。
胡氏以阴阳二物之迭为消长为合。一物之各自消长为判。传疑非之当矣。而传疑以或为老阳老阴。或为少阳少阴为判。窃疑低昂如权衡。似以阴阳消长言。判合如符契。似以挂扐过揲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4L 页
言。阴阳不外乎扐揲。而扐揲固为阴阳之象。然既分类而对言。则不必以阴阳混言于扐揲。而既曰一物之中。此二端者各自为一物。则阳之中此二端者。自为一物而消长。阴之中此二端。亦自为一物而消长。何可以阴阳二物之相为消长为判合耶。下章挂扐之数注。朱子以挂扐过揲之相为乘除。如符契之相合。乘挂扐之数。必得过揲之策。除过揲之策。必得挂扐之数。乘除之相得。既为符契之合。则前之为挂扐。后之为过揲。前后之相对。岂非符契之判乎。此一段。正可为一物判合之證。而传疑下段一物判合之说。正得其本意。未知如何。
 考变占传疑。苑洛韩氏曰。占主乎变。一爻二爻变。占变爻是矣。至于四爻五爻变。而占不变爻占。不变爻反无所为。不惟不见用九用六之义。以七阳之爻而附潜龙之九。以八阴之爻而附履霜之六。吉凶之应。似不孚矣。
窃意四爻五爻之变。本卦将毁而之卦将成。故舍本卦而就之卦而占。盖亦以变为主也。虽占之卦之爻。而易以少为主。如一阳二阴。则谓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5H 页
少阳。一阴二阳。则谓之少阴之类是也。故必以之卦不变爻为主。爻虽不变。而卦体已变。爻亦变。卦之爻而主乎变卦。则其不变者。乃所以为变也。既占之卦。以应主变之义。而又占不变爻。以主全卦之变。初不违于用九用六之义。吉凶之应。宁有不孚乎。若如韩氏之说。四五爻之变。亦必以变爻为主。则不知当占何卦变爻。欲占本卦变爻。则本卦将毁矣。欲占之卦变爻。则又不啻之卦变爻矣。韩氏之意。似主本卦变爻。然如乾五爻变(自潜龙到飞龙)而为剥。阳剥极矣。岂复有乾乎。坤五爻变(自履霜到黄裳)而为夬。阴决尽矣。岂有坤乎。故乾五爻变。则当占剥卦。而硕果一爻。乃剥之主爻也。坤五爻变。则当占夬卦。而无号一爻。乃夬之主爻也。若使乾五爻变。不占剥之硕果。而占潜龙飞龙等诸爻。坤五爻变。不占夬之无号。而占履霜黄裳等诸爻。于用九之义。果何所当。而吉凶之应。孚乎否耶。只举乾坤二卦。馀可类推矣。大抵静以动为用。动又以静为用。变在三爻以前。则以本卦为主。而占本卦变。以动为用也。变在三爻以后。则以变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5L 页
卦为主。而占变卦不变爻。却又以静为用也。合两卦而观之。则舍本卦而占变卦。依旧以动为用。而实合用九六之义。愚恐吉凶之应。在此而不在彼也。韩氏之说。既未知其必当。而传疑又取而存之。未知如何。
答崔士久
前便所惠长笺。俯体鄙意。缕缕垂诲。若以为可与往复者。读来欣幸之私。岂啻寻常情素而已耶。伊后既月。天时向热。伏惟静体对序万重。汉朝合下恼挠。近又重经癨泄。馀惫尚尔。惟是前月初。约愚山丈。携李际可,黄叔璜兄弟诸名胜。西登俗离之巅。南游冷泉之奥。登高眺远。指点公山。怀仰清标。已非一二。而当其选胜探奇。极意游赏。若可以助发灵襟。而归后滚堕。又依然故我。暂时外景。不足为本地风光。奈何。启蒙。近缘出入。不得从容寻绎。而时或有窾启之疑。然前禀数条。尚未承教。姑不敢续烦。而亦岂敢终隐耶。幸于此回。发示一二。俾得卒承佳惠之地。千万拱俟耳。
答崔士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6H 页
乃者解颜便。病眼倩修书才封而人已发。不敏之讼。迨犹未已。即于从弟之归。获拜先施之惠。此固愿望而不敢必者。其为欣幸。何可量耶。承后少间。未知起居更臻佳境否。废视之虑。奚亶高明之不幸。如弟眯昧者。今方借明于高眼。既有减意。则幸另加调治。毋俾有迷涂失相之叹。如何。汉朝亦苦眼眚。近始渐收。而大抵精力陡衰。看书数板。瞳子欲疼。闭目掩卷。少须而后更看。所有启蒙。又不是大全册子。注脚皆是细字。故尤难看阅。周复已经三数次。尚未卒业。恨不于年少眼明时尽了此等文字也。
答崔士久(己未)
不见吾叔度久矣。况又俨然持服。来临近地。以礼则固当先拜。以谊则亦当躬慰。而因循滚汩。交臂相失。其不敏甚矣。乃执事者不较。而辱先以书。执事之眷顾下交。抑何其厚耶。奉读感戢。愧且随之矣。属此衰败之日。尊叔父尊丈。又复奄忽。长德凋零。典刑日远。吾党廓然之悲。又何可已耶。素知雅度不健。顷在愚山。颇费调养。冒暑撼顿。不瑕有损。汉朝年来衰愦忒甚。看书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6L 页
过数板。眼瞀神茫。不省其为何语。合下工夫。既甚灭裂。而惟资翻阅一事。以为送老之计。素乏涵养之力。致此便衰。韩公所谓于何玩其光。以到岁华晚者。政为今日道也。切想高明根本已固。年益老而工益熟。病日深而志益专。其积于中而畅于外者。必有使人警发者。而相望益远。际接无阶。惟幸时惠德音。慰此悁郁。区区之望也。清彦兄近况如何。前冬幸接英眄。其风调气谊。足令薄敦而鄙宽。其向里用工。果能副其器宇否。幸劝相之。卒就优器如何。
答崔士久别纸
明蓍策篇。一奇象圆而用全。二偶象方而用半论。玉斋说一条。鄙说不过略绰看觑。而又异于先儒。固在所非。然以下朱子说二条證之。其疑愈甚。请复陈之。以听明者之去取焉。邵子曰。五与四四(止)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九八七六之策。朱子释之曰。老阳得三四。少阴得四四。少阳得五四。老阴得六四。今不用三四五六之数。而以奇数取径一围三围四用半之义者。以成七八九六之策故也。上文既曰三四四四五四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7H 页
六四。而下文承之以不用三四五六。则其意岂不曰不用老阳三四。少阴四四。少阳五四。老阴六四。而只以挂扐五四九八分奇偶。而以奇偶方圆。取围三围四之数。围三则用全而为三。围四则用半而为四乎。然则去三之三。乃老阳三四之三。而非十二策中三策也。去四之四。乃少阴四四之四。而非十六策中先去其八策之半。而又去其十二策之三也。去五去六皆然。又下一爻已成注。朱子曰。五四者。一其四也。阳之奇也。九八者。两其四也。阴之偶也。奇阳体圆。其法径一围三而用全。故其数三偶。阴体方。而其法径一围四而用半。故其数二。其为三为四之数。只以奇偶取方圆之象。圆者围三。而方者围四。又以阴阳取用全用半之义。围三则全用而为三。围四则半用而为二。此乃简易明白自然之理也。曷尝如玉斋之计其策数。而四则用全。八则用半。或去一或去二。以三策为三。以二策为二乎。苟如是则是乃用全而象圆。用半而象方。乌在其象圆而用全。象方而用半乎。且八策用半而去四。则是乃一而奇也。乌在其两而偶乎。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7L 页
且其为方为圆之体。已定于四八奇偶。初岂待取一以象圆。取二以象方。而后成方成圆乎。苟如是。则象圆象方之前。未成方圆矣。又何取于径一围三围四用半之义乎。大抵玉斋诸说。精深详密。自为一义。而或非朱子本意。如析合补空章八卦方位之不同。亦是也。然则存之以备一说。而不必以本意求之。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