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5H 页
答郑士仰(宗鲁○辛丑)
春初两书。久而得覆。继又得先施之问。欣慰可胜道耶。第审前患脚痹尚尔。为之驰仰无已。汉朝左脚时时酸痛。以为偶然。而入夏转甚。深恐因为废疾之根。奈何。离岳之游。果尔离发。而中道。闻远地姊兄之来到。即为径归。更留为丹枫白露之游矣。料外。李井瑞氏先我而往。计其行已踏遍仙山峰壑。匪久来寻。一场剧谈。足以泻往来之怀耶。二律十绝之俯和。想见雅意之所存。古绝深得陶韦家本色。每晓月窥檐。房轩涔寂。讽咏数过。殆令人鄙吝消去耳。乡饮礼。诸处乡塾间习此仪。虽未必有古人养贤之实。而犹胜酒食徵逐之会。于高见。更以为如何。
与郑士仰
秋月再盈。而音墨一阻。停云之思。更不禁悠悠。际玆侍履启处一向胜相否。前者菊月之期。又复不谐。每叹尘冗之脱洒不得也。汉朝月初往拜苏湖。一宿之间。虽未敢窥其所存。而得于容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5L 页
貌辞气之间者。已不负所闻。丈席又亹亹不厌。固留再三。而宾客酬应浩繁。其胤病疟不得接应。势难迟留。告以明春更来而退。去时深欲奉告于执事。而念山事尚尔。与之偕行未可必。独行虽无聊。而势不可止。明春之计。若不差池。则必与并辔。如何。近看大学或问。日间酬应无閒隙。苦未得咀嚼。然使无此挠夺。未必无厌怠。譬如饥人当食。思攫饤饾。使之恣意啖食。则又不能食矣。大抵志不立。则事无根本。何所往而不涣散哉。在彼时以此仰质于丈席。丈席告以立志须在自家。非他人所能。然自家摧颓已甚。每欲资于他人。一笑一悯。曾爱高明白云一绝。孤高閒淡。迥出尘俗。但独知处三字。或近于自处太高之病。抑志有所在。而不知而妄意邪。怀不能已。次呈数绝。一笑覆瓿如何。
与郑士仰(壬寅)
一封三缄。足见旧岁怀绪。岂徒新年面目而已耶。书后为日已多。未审此时馀寒。省下履用。一向晏重。汉朝三冬所把玩。只或问一书。而前者每以日暮途远。悤悤读了。颇觉其不然。更欲宽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6H 页
其程限。为玩味之地。而三冬一书。了无所得。益长其懒放之习耳。大山丈席丧事。恸悼深切。顾此粗浮之质。好善不诚。晚有依归之愿。而数月之间。此计都虚。私心悼恨。不徒斯文公共之恸而已。子皓。前冬亦得一拜。仅免不识颜范耳。京居崔友重纯。乃诗人杜机翁之孙也。博学能文。隐居城市。清介有守。前春与书。劝其无徒尚苦节。而益懋亨贞之道。答书有曰。生平茕拙。不能自振。凡人之所嗜好。一切无意。此岂著工于实地而然也。即是无目忘视。无耳忘听者之类也。但些腔慧灵未泯。念亚圣牛山章。屈子远游赋。都是一般夜气清澈不昧。而亦未知存养之方。末乃寂然消灭而止。便作南郭子气象。此语虽自谦。而高尚之士。例多此患。欲更为书以箴之。而既非其人。又患辞滞不能达意。幸因鄙书而发其病处耶。
答郑士仰别纸(论乾卦九三爻○甲辰)
以爻义观之。九三。以刚居刚。易之义例。以位为志。以阴阳为才。志与才皆刚。则内外皆健也。存乎心者。既要十分忠信。见于事者。亦要十分诚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6L 页
实。在内在外。刚健笃实。一齐勇往。则上节进德修业。以内外乾乾而言也。以卦体观之。阳为明纯。阳为极明。乾为健重。乾为大健。知至。至之明得尽也。知终。终之行得健也。知至几微。非大知不能。而行至存义。非大健不能。则下节知至知终。以终始乾乾而言也。然则文言取义。分明各有所指。程传所释。分明说得本意。而本义乃滚合为说。将两段说话。合作一段。将四项工夫。合作两项。朱子于程传不合处。必有说以辨之。而今无论辨之说。则必有自融通之妙。而愚既不足以知。来谕数百言。反复详说。而亦不能必知其本意如此。更乞将卦爻本象孔程本旨以及于朱义。从头直说。使之领会于一言之下。以卒嘉惠。千万幸甚。
答郑士仰(乙巳)
新年一音。欣泻倍品。除夕茫然之谕。今者滚汩尘冗。并与此怀而忘之。今承提示。更觉戚戚于心。流光迅如奔电。四十已过而无一事可称。从今以往。不知阅历几番茫然而遂成枯落。抚念悼叹。不知所喻。承规诲之谕。随分警告。实不欲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7H 页
自外。而但此等言语。已成文具。绝少实效。自今欲痛去此个意思。专意实际。来谕或时有推借太过。令人愧汗。敢以为献。倘蒙谅采。则亦为规警之一事耶。
与郑士仰(丙午)
近营建书塾。为数三少辈诵读之所。就家北小冈相望相呼唤地。立六间屋子。中二间为堂。左右二间摺为房。以今廿二日挂梁。此间不可无颂祷文字。玆以专人仰溷。俗例骈偶之体。虽或未能雅习。幸望不拘程臼。制送如何。
答郑士仰
屡拟修候而未果。乃于籴便。承拜先施之问。以审远役无挠。东出丹山。窥钜海之无穷。归过沙村。与诸丈诸益。讨论湖上文字。此为何等胜事。而乃并获之。邂逅之际。令人欣想羡慕不能自已。比日猝寒。静履节宣万重。书末自讼之语。何其过自贬损如是耶。鄙每谓吾党中所养之厚。所趣之正。无如执事。几已打过善信关界。而今乃云云如是。则坡公所谓轼辈将如何者。正为鄙人道也。然而自知之明。自省之严。非他人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7L 页
能与。假使未尽打叠如所云。又焉能一毫藏匿于明照密察之中耶。如鄙人者。虽有慕善之意。而全无基本可据。重以俗累身疾。缠汩摧颓。惟日究乎污下。大抵病根。只在怠欲二字。寻常非无克去之心。而只依俙而不明。渗淡而无力。毕竟不能吃服一贴药。此病不去。不啻却行而求前。奈何奈何。斋记两本依来。而春雨记。发明养蒙之义。委曲条鬯。真可以开发人。而篇末一诚字。尤为真切。敢不敬承嘉诲。以为佩服之地。但春雨二字。终近僭不敢揭。当揭山泉记。记文典雅有则。而于鄙意。或不无商量者。玆敢缕陈。自论蒙亨以下。到论包蒙。正合养蒙之义。固无容议。而初六发蒙以下数段。似不必举诸爻。以备全卦之义。(篇中。历举卦爻彖象之辞。则全卦之义自足。)今者某有九二刚明之德一段。语意太不近似。言之者虽执事。而揭之者我也。宁不汗颜。此等皆当在所删节。而愚意亶以是夫之下。又提起彖传中养字。以结上文。所谓时中与包蒙。皆涵育薰陶。以养其心之义。而结之以大象中育德二字。反之教者之身。而养人之德者。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8H 页
先有以自养其德。如春雨记中诚字之意。则篇体似完。未知如何。
答郑士仰别纸
欲之于忿。为其本根则此固然矣。但锄削之工。先加于此。使之净尽。然后念虑之发。自无计较之私。则窃有所未谕者。夫私意之隐伏于胸中。为吾心蟊贼甚矣。锄治之道。固不容不力。然其用力之要。当自发处始。是以孔门克己之目。不外视听言动四者。其意盖可知也。然则私意之萌为计较。而计较之发。将以成乎己私。则锄治计较之萌而勿使其滋长者。正所谓遏人欲于将萌。而非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苟以是为枝叶。而欲从本根上用力。则意非不美。而吾恐其漭荡无下手处。而私意之隐伏。愈甚矣。如何如何。
答郑士仰别纸
君子之道费而隐。犹言太极本无极也者。果以太极为费而无极为隐耶。若然则无极为体而太极为用矣。无极而太极。犹言无形而有理云。则恐未可以作体用看也。大抵太极之体。即道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8L 页
之隐也。太极之用。即道之费也。太极之体。非无极而太极乎。太极之用。非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乎。道之所以然。即道之体也。道之所当然。即道之用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为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则其体固不可见。而此非道之所以然乎。一动一静。化育流行。上下昭著。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则其用可谓广矣。而此非道之所当然乎。然而即其一阴一阳之道。而无极太极之体。在其中矣。此所以体不离用。用不离体。而于其用之极广而极隐。存焉。子思朱子。皆就道之流行而语其用之极广。则曰大而天下莫能载。小而天下莫能破。曰合而为统体一太极。分而为各具一太极。合与分。即大小之异名也。统体云者。合万殊而语其大也。各具云者。分万殊而语其小也。窃覸来意。每混于名言之相近。而不究其本意之所在。则其失虽若枝叶。而其误上及本原。非细故也。幸乞更为详订。务求极当之归。如何。
答郑士仰(辛亥)
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得之古语而验之近事。信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9H 页
乎其言之有味。而益觉前日狷滞之为可愧也。子皓来。承拜情缄。备审数日来侍欢诸节一向清裕。子皓自流俗言之。固不易得。而但其气质甚偏。矫革未易。吾则每正其失。而未尝奖其善。相爱如执事。而前后于渠。每多奖诩之言。而绝少规警之意。恐非所以策励进为之道。且渠欲闻过于人。其志甚诚。未可因此好意。随病施药否。虽然。以我颓懦。赖渠扶将不少。来谕有益之示。信不诬矣。
答郑士仰
前日云云。疏率轻遽。全不称停。自犯论人太峻之戒。方以为咎。而来书一一虚受。许以切中。而谕以图改。日新之美。取人之善。甚盛甚盛。所与再从书中简略细微之弊。自知已久。而得示尤切。甚幸甚幸。抑此虽曰细微。而实日用最切近处。此而阔略。无事可做。穷小者大。积微者著。既无小与微。何以为大与著乎。来谕以为一事之失。无乃过于太恕乎。自此当更加猛省。然前此非不知过。而依旧颓惰。后之不如今。安敢自保耶。第直截而反涉机关。公正而不合机宜。此数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9L 页
语。语约而旨深。为赐甚厚。然初不向我说破。而必于再从书中宛转说及者。无乃此矜己好胜者有以拒人而然耶。此病不除。无以来善。尤当痛自反省。然如不在弃绝之科。则明者之如是宛转。或欠忠告之道。未知如何。
答郑士仰
书来。备审侍欢诸节晏重。汉朝近来尤觉日用作处。不能著实为己。讲说流于口耳。持心每多向外。要其归。亦只为人而已。以是懔然自惧。而一时意思。亦安保其持久耶。苏湖祭文。叙辞平铺畅达。无一滞碍。信乎其写情之语也。读到鼎坐谈讨欢欣输泻等句。令人不觉怆然而涕几陨之。使渠在者。非惟大关世道。所以警起昏怠者尤多。而九原不可作。奈何奈何。
答郑士仰(壬子)
前书酬世云云。相对时欲效一二。而客挠未果。迨以为恨。窃闻近日文字酬应甚夥。此亦酬世中一事也。夫文者。何为而作也。理有可明则作。事有可传则作。非此则文不必作也。顷见近作二文字。结撰虽美。而铺张或过。未知其事之可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0H 页
传。如太史公之徵苏建夏无且乎。其理之所述。如欧阳子之游戏翰墨而多所发明乎。不然而或为人情所拘。或为文字所使。一向无斟量。则恐其无补于事而有害于德也。推此以往。馀可类推。更加裁减如何。到于务积二字。夫以执事之该洽贯通。而以此为言。可谓非愚则妄也。然而才性兼人者。例多得之不由积累。而知之不费探索。是以常患于居之不能深厚。而守之不能坚固。执事聪明朗睿。高绝于人。而辨论之际。或不免支离迁就。前之所见。莫保其后日。后之所论。不本于前日。得非得之太易而知之不劳。或少沈浸浓郁之味耶。更愿用力于深究实体切问近思之地。以期于优游厌饫而有得焉。未必无补于竿头进步之工也。如何。
答郑士仰
自陶山归。惠书在案久矣。险岁安信。既极奉慰而满幅缕缕。警诲殊切。尤令人感荷。汉朝忧悴之馀。暂为叙畅。计顷作一行。得参盛礼。历修几处人事。又与几处知旧周旋。自谓不负一行耳。无攻人之说。寻常自知其病。而又承顶针之诲。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0L 页
方此佩服省改之是事。而来谕引而自当。无乃自家无真实心。外虚受而内拒人耶。况明者则本无此个病證。却恐过于温谦。或少责善忠告之风。若复益之以此。非所谓补其不足也。愚意不如各依元说。交相饬励。以为裒多益寡之地如何。目今春月正圆。时物方畅。遥想仙山不啻如世外灵境。切欲偷隙一进。为旬日盘旋计。而但未承贵处无事与否。方且趑趄耳。
与郑士仰(甲寅)
仙游之约。历路痘虎。别无阻碍。绿阴红流。可人意思。以一款段一奚童。办旬日间隙。则可尽华阳俗离诸胜。可偿生平宿债。果能图之否。欧公言及身强健须为乐。莫待衰病强扶携。吾侪已失强健。而尚未到扶携。及此胜游。容可已乎。端阳节日不远。须于数日内办装。庶可以往返恢恢耳。
与郑士仰(乙卯)
秋月正好。遥想山楼清寂。江光榭影。与自家意思相映发。未尝不为之爽我襟袍。日来。起居清适。有不待仰叩矣。汉朝顷携文瑞兄。同宿虎溪。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1H 页
朴友亦始后而终及与之同游。大抵气象雄伟。眼界爽豁。清泉大江。映带前后。东南山岳。缥缈奇秀。未论其风水如何。尚咸近地。无此胜区。置庄土往来。或遂定居。无所不可。而此未易办得。奈何。
答郑士仰
信后易月。岁色遒暮。冰溪雪岳。万象涔寂。玩养之工。清幽之兴。必有人不得知者。令人羡慕倍切。叔颙相守月馀。课授羲经十馀卦。他人所肯綮难解处。渠容易晓过。说得虽不贴地。而大义亦通于今。始知其才气之过人。然病生于所长。才高而不肯用心推究。气豪而不肯敛就规矩。谑浪任放。为侪类倡。虽间有切磨之言。而略不为意。除非严师友。未易回头。愚意莫如送置川沙之为得。未知如何。渠今则头风快愈。神气日胜。尽是奇事。虽使远游。可无惟忧之虑耳。前书多著静云云。此固然矣。而但于皓从则不著。渠本厌事远物以为静。又使著静。则无乃多一静字。而把爱静字。占取一时多少工夫。自家心地。先自躁扰。求静而反害静矣。故鄙意每劝以止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1L 页
于事。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日用工夫。随处做去。无躁扰之弊。此恐于渠为对病之剂。如何如何。
与郑士仰(丁巳)
雨馀花风。道履增重。柳生致明。匪久当归。渠深欲进拜。玆以津送。渠是后辈之秀。幸有以告之。使之实归如何。以渠之慈详。济叔颙之英迈。则尽是全人。鲥鱼金橘。正难相合。奈何。皓从与柳友进去。却恨不与之往同款讨也。
答郑士仰
秋意憭慄。怀仰政苦。此际伻书忽坠。伏审侍彩政履。一向蔓福。何等慰贺。汉朝粗遣劳碌。惟是酬应胶挠时多。静坐观玩时少。节要中答陈肤仲书。正好受用。而每从滚荡中过了。觉得悔吝日生。秖自悯而已。未知簿牒决遣之暇。亦有培养浇灌之工耶。日间。想必有省捡及此者。幸须于临下以庄。御吏以法等处。更加意也。如何。营关推覈事。事系不轻。为之奉虑。而惟尽吾心以直行之。得失荣辱。一听于天。亦自快活。吾何所容心哉。想已在良遂总知中矣。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2H 页
答郑士仰
示喻缕缕。谨悉雅意所存。而但所失别无偷心渐生二句语。不类平日谦虚温良底气象。无乃激于不根哓哓之谤。而有此一时不平之教邪。仄闻日前乡会时。亦有一二激恼语。此固浮薄辈犯分不逊之罪。而在我亦合有存省用工处。岂可因彼之失而阙却合下自己实工夫邪。想已反省及此矣。诗意甚好。真心做尽难。须教十分滢澈。世俗计较。一毫著不得也。从他众口之喻。亦恐非闻谤自修之道。谨步其韵以呈。词虽芜拙。或可备刍荛之择耶。
答郑士仰(己未)
所谕求助之意甚切。近来此事不闻于侪友间久矣。承教。不觉悚然自厉。益知老病摧颓之为可罪。前者固尝不量己分。而妄以尽言。强聒烦渎。不知反己自省之为何事。亦可笑也。向后又惩羹吹薤。一以寝默为主。而于己亦无省检之道。大抵摧颓益甚。人己交修之际。俱未有实事可据。所以过不及。皆非中也。自今如有可言之事。则敢不奉以周旋。以无负求益之盛意也。山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2L 页
事云云。因子皓传说。仰认大意。而犹未若投惠真本。俾如亲承旨音也。鄙见虽不足言。而亦知方术之可厌。异色人之不可近。而亲墓奉厝以后。观者莫不言其非吉。听之未尝不怵然动心。李继善云云之意。真是古人之先获矣。以是思欲得一地。拱揖环抱。清幽固密。如程朱所论者。以为安厝之地。而不欲如术家所谓阴阳相合。五行相生之说也。故吾尝语朴君。以幽明既隔。不可混杂。则不可求之于村家田野相近之地。人鬼相依。不可越绝。则不必求之于泰山深峡人迹不到之地。要使高不到于隔绝而卑不混于污壤。深不入于万山而浅不近于五患。阴阳家手法。则不必一一求合矣。如是求之。或可免罪于仁人君子之心耶。虽然。近携术人。数旬出没。此心已自悯然。他人安得不疑且怪耶。诚荷不弃救拔之厚意。自此当更加谨节耳。
与郑士仰(庚申)
来教中三世焚黄事。以义推之。只得如此。而但其妣位。则差有未安。盖以上三位之不待丧毕者。以 恩命之不可迟留。而三位于亡人。为祖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3H 页
先。而主祀者。又是宗子及次长。则题主焚黄等节。非丧家所与。而行之自无拘碍故也。若其妣位。则所天之丧三年之内。焚黄吉祭。义有未安。且主祭者丧人。则衰绖吉祭。尤所妨碍。此外他无变通之道。而 恩命之昧然迟滞。亦甚悯然。则无宁设位告由。以蒙 恩受帖。遭大丧不得即行焚黄之意。而三年丧毕后。依礼举行。似无害义。如何。虽然。此出臆见。必不当理。幸更剖教。
与郑士仰(壬戌)
近日风寒更紧。道履履玆神护。汉朝向日寻山之行。虚费劳役。毕竟入手。杳无其期。私心痛悯。宁有已耶。叔颙近来书辞。时有愤慨悲咜等语。想是太史公为祟。亦其俊爽郁抑之气与之相会而然。窃想此书于渠。非所以矫偏。而反有以益其疾。吾意舍之而取读古淡泊之文为好。未知渠果能听信否。
答郑士仰
叔颙为太史左袒。前后屡千言。汪洋炜烨。衰懒之力。无以方驾。见方左次以俟之。吾所执之理。渠亦不能斥之。而但理弱气强。毕竟似无归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3L 页
之日。呵呵。
与郑士仰
际玆酷炎。道履启处神相燕超否。汉朝近为酷暑所困。终日颓然自便。时或整顿。而亦非以志帅气。只是动极自静而已。彼缑氏六月俨然端坐者。果何人哉。叔颙近做何工。渠癖好既有在。一向循此加工。主盟词坛。则吾党亦有光焉。以此不欲痛与钳锤。以俟其究竟如何耳。顷与子皓元大辈。对读近思录。首篇冲漠条中。既是涂辙。即只是一个涂辙。或以上涂辙为体。下涂辙为用。或谓以未应已应言。则虽有体用之分。而以理言。则性中分派条理。即此事物之理。不可分属体用云云。前日看得如何。愿赐一语。以决此讼。如何。
答郑士仰
乃者陪游。虽属会心事。而第缘归事有期。未得从容。惟俟江院再会。以复前日之踦。而竟失所图。与诸老伴。亹亹话及那边。未尝不怅然兴怀。匪意李君奉书来叩。喜而后可知也。就审霜寒。道体节宣神相。区区者曷胜慰幸。汉朝顷与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4H 页
乡诸老少。周旋五六日。揖让筵席。风咏岩崖。尽是佳游胜会。而但自家空空。无以副求我之志。甚觉歉愧。谨已推逊思泉。向后当有风动之美耳。
与郑士仰(癸亥)
伏惟秋深。体履履序康福。汉朝缘境感触之端。虽知其无益。而无定力可按伏。任其起灭。自家犹奈何不下。况可以及于傍人而有宽譬之力耶。窃有一事。道履二字。前者固尝屡承受。而亦尝冒受于他人矣。其初非敢安于心。而但辞谢则不得许。固辞则又似实其言。悯默以度矣。近阅湖上文集。力辞此称。乃有草绝交之语。以大贤宗师。犹如此。朝是何人而滥处乎。况自祸故以来。实有盗名招孽之心。念之痛恨欲死。惟有养晦务实。少补前日虚夸循外之罪。伏惟眷爱有素。谅此苦心。摆去俗套。专以实际从事。如何如何。
答郑士仰(乙丑)
道院收刷。目今爻象。恐难以一二原任之力。容易镇定。势当俟其稍定后图之如何。大抵作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4L 页
须以道理为主。诚如所谕。而道理为主后。又有许多事。向来对黄哀说及义质一章。想记有矣。所谓许多事。即礼行逊出信成等节目也。其事虽义而行之。不由是三者。则反为私意血气之归矣。今营邑催督虽急。在我行之之道。自有此等道理。焉可轻也。来谕。难于率尔奉行者。已先得之矣。虽然。若欲如此。则又有事在。此说非面难悉。已略及于从氏兄矣。
与郑士仰
近借人退溪集全帙。随暇披玩。如此方是学问。令人不觉血气消尽。而掩卷。只依旧伎俩耳。奈何。
与郑士仰
义理断置之教。果然矣。本无定见。妄谓即今义理不在于此。以来谕轻重大小之说推之。则门下之语默动静。为重且大。而当初所争。却反轻且小矣。以此每欲那边之从今断置。故自家亦不期于断置而断置。宜门下之见惑也。然尚今嗫嚅不一说尽。则不敏之罪也。
与郑士仰(丙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5H 页
伏惟新元。德履茂膺川休。汉朝新年悰况。只增怅悒。三冬吟病之馀。志气日颓。精神日销。益觉从前悠泛之为可罪。思欲收拾补填。以冀桑榆之万一。而理不明力不强。亦徒然耳。只恁悼叹。何补于事耶。虽然。世间万事尽悠悠。惟知得一理是吾知。行得一善是吾行。此外更有何事关我。适玆迎新。感怀自发。此意更似分明。不敢不自勉。亦安知不归于一番悼叹耶。幸以一言提教。以替鞭绳如何。海底金令。要我一文字。辞之不得。近才构拙。而疵颣百出。终不可示人。而既作则不可不送。幸加斤削以送。俾免大疵为望。苏湖行遣之报。闻来心死。其他姑勿说。七十老人。千里瘴海之行。生还难期。吾党孰不䀌伤。而以下诸人。似不当坐视。未知道内佥议果如何。近或有关听者。幸示及也。
与郑士仰
日来乍暄。道体一向康护否。苏湖事。昨接菊洞金稚行书。忽地翻覆。爽然如云开日朗。天地造化。诚不可测也。但未闻海谪蒙放之奇。可郁。金君书。抄节誊上。览之。可得其大槩矣。为达此奇。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5L 页
凌早走人。著镜胡草。
答郑士仰
丽史来到已数日。尚未了一卷。彼中之意正急。恐不及一阅。然乍看已有商量处。如是欲速。岂无未尽之弊耶。大抵凡事欲速。甚害事耳。黄友文字。不无可疑处。未论其他。朱先生一原异体说。本为天命之性章句。与生之谓性集注两条而发。一原一段。答章句之意。异体一段。答集注之意。而次野说如此。想未见大全此条而然耳。
答郑士仰(丁卯)
昨因丹城柳友。承拜一缄。瞻慕之馀。慰贺没量。宵间。道体一向神劳矣。汉朝旧疾无端更发。悯不可言。道院事。正所谓水得其道。而但不能行其所无事。是为可叹。区区因此而窃有所献。自有此事以来。门下之不能无有所多矣。今已既往矣。想不必芥滞于胸中。而推此类以尽去其涉于偏系者。常以己不必尽是而人不必尽非。责人应也处少。责己感也处多为心。则此心常在和平洒落境界。而彼哓哓者。亦当云消雾释于太虚中矣。如何。荷相与之厚。僭陈及此。或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6H 页
以为中立依违而见疑耶。柳友千里徒步。已见其笃志。而其容貌雅静。殊可爱敬。
与李稚春(㙖○壬子)
十月惠复。不惟慰泻阻怀。而缕缕提谕。读之令人顿涤烦襟。第冠冕之云。殊不称停。无乃以所论之同己而奖诩之过。则同人于宗。所以有吝。未知如何。岁色向尽。积雪断人。瞻慕之怀。此时尤切。不审酷寒。静履一向清裕。晴窗观玩之工。一向坚笃否。闻读心经。以执事存养之素。用力于此书。必有犁然相会。涣然自得者。恨不得亲承妙论。以收颓懒。而亦知平日每存口耳之戒。不轻以语人。无由得接讲论之绪。尤可恨也。瓢谷常事。以士林执事事。来谕真得古人忠厚之风。其诸异乎世俗浮文之为。不敢更疑。然第念古人当损之时。二簋可用享。以圣人忠厚之意。岂不欲如萃之用大牲。而随时救弊。极薄无害。其所以用极薄者。乃所以存忠厚之本也。近来浮末盛而本实湮。妄意先进长者。务去浮华。敦尚本原。以此导世。庶救一半。而今乃不损而益之。则彼不知本意者。一例慕仿相率而流于浮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6L 页
末。则非小事也。如何如何。
与李稚春(癸丑)
承有近思之工。以吾兄恳笃。作此年岁工夫。味得隽永日深。恨不得分一龠匙。以涤满腔尘荤也。所谕平易处无所得则不敢窥精深者。虽高明自道之谦。而此真所谓近思矣。其有警于浅陋浮泛者深矣。世之从事讲说者。易流于口耳。汉朝亦堕在里许。近始觉其可厌。而欲一切废之。则又无以相发。方如伥伥迷涂之人。贤兄如不终弃。更有以教之也。损益之义。深感申谕之勤。而但念后学尊先辈之道。师范其德。阐明其学者。其实也。尊以美称。侈以盛仪者。其文也。实固为本。而文亦不可少也。然而世降风衰。从事其实者。罕见其人。而弥文之盛。日以益甚。文胜而到于蔑实。则何贵于文也。如有大人先生者作于今日。今日之文。在所损乎。在所益乎。来谕发一时字。愚谓今时乃二簋用享之时。而非不损益之之时也。无其孚而用其薄。固非矣。苟以敦本之意。损其浮文。则正所谓损而有孚也。又安可矫枉过正。而一切当损而反益乎。幸反复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7H 页
而明教之是望。
与李稚春
初寒已届。静养德履。履序神护。观玩涵育。日有新功。远溯且慰。汉朝一堕忧冗。转入坎窞。鬓发几无黑者。精神日益愦愦。自怜奈何。伏读八月 筵教与疏略。吁天无从之怀。一倍更切。道内大议。缘此更发。然今番事体。与昨年不同。昨年则事机猝发。主张在人。其不能极言竭论。一举究竟。其势然矣。今则承昨年已发之后。主之者士林也。言当益切。义当益阐。沥血碎首。直截究竟。又当进一层矣。苟非才识弘远诚力兼挚。不以死生祸福挠其志者。决不能担当得。环顾今日。未见其人。而徒以一时意气。贾勇争先。一经挫抑。便生顾望。反使彼玩习轻侮而重为吾党之羞。此须十分慎重。不可容易轻发也。不识执事以为如何。近日士论。绝少可否相济之义。一有否者。辄加丑名。倘非相悉如执事。何敢发此耶。幸一览而丙之。无使重得罪于峻议之人。又幸也。
答李稚春(甲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7L 页
向来疏论。既发于久郁之馀。适值 朝家有事。权且寝罢。虽若可恨。而当初因事卒遽。殊欠郑重。日后再举。更加敦慎。以重大事。岂非善耶。且以无似之名。猥冠多士。必将见笑洛中而致误大事。因此改卜。又一幸也。再举迟速。虽不可豫卜。而不宜以迟待悯郁之心。为欲速求可之举。凡事义以为质。而又有礼行逊出。许多曲折。事之所以未尽善者。欲速求可之害也。近日士论一发之后。有难消详。先事豫图。庶有停当之道。玆以罄陈愚见。幸与金典籍兄商订以教。所拱而俟也。
与李稚春
初寒陡峭。静履履玆若何。汉朝一味颓惰。近为薄寒所袭。杜门涔愦。自怜奈何。夏间。因崔友士久来访。提起启蒙。翻阅数次。略窥影响。始知前此苦其难而罢休者。亦自画也。但患傍无资益。间有寻窍而未通处。亦有全不开缝处。玆以数条为先录禀。幸一一剖教如何。继此而当益献所疑。若得了此一段文字。衰境所得不少。岂非高明之惠耶。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8H 页
别纸
 启蒙本图书天一地二章小注。勉斋黄氏曰。太极图解。有一处可疑。水为阳稚。木为阳盛。火为阴稚。金为阴盛。
传疑。以为当从勉斋说。然阴盛则生阳。阳盛则生阴。阳生于盛阴。则水为阴盛。而亦得为阳稚矣。阴生于盛阳。则火为阳盛。而亦得为阴稚矣。观于坎离二卦。亦可见矣。水火之互为阴阳。既不可拘泥。而虽以生出之次言之。先生者为盛。而后生者为稚。如人之生。先者为兄。而后者为弟。亦是一义。不必但取形质之微壮。况天地之用。莫盛于水火。非金木所得而比也。则水之为阴为盛。火之为阳为盛。恐无可疑。而勉斋之论如此而先生从之者。何也。
 明蓍策三奇为老阳小注。玉斋胡氏曰。一奇象圆而围三。是于四策中取一策。以象圆而以三策为围三而用其全。此一之中。复有三也。
愚意三一之中。复有三者。凡策数。以四为一。则一者奇也。奇之象圆。圆径一而围三。此天数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8L 页
本。其数既一。则其象便圆。其象既圆。则便自有围三之义。一之中有三。当以四策为一奇。一奇为围三。非必就其中分一与三之数。然后方可谓一之中有三也。更以下文例之。亦为自相矛盾。玉斋释二之中。有二曰二偶。象方而用半。是于一变八策中。去四不用。而于所存四策中。取二策以象方。而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半云云。夫以八策为二偶者。以四为一也。八策去四。则所存四策。只为一奇。何以为二偶。而又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半。用半则固然矣。二策之为围四。与三策之为围三。类例不合。且一之中有三图则一在三之外。二之中有二图则二在四之中。义例亦异。此岂非上下矛盾处乎。又八策去四。已取用半之义。而复以二策为用半。则不无重复之病。若以八策为二偶。二偶象方而围四。围四用半。则二之中。恰得二焉。而无矛盾重复之患矣。(又得一證下段。邵子曰。五与四。四去挂一。则四三十二。止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九八七六之数。小注。朱子曰。老阳得三四。少阴得四四。少阳得五四。老阴得六四。今不用三四五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9H 页
六之数。而以奇偶取径一围三围四用半之义者。以成七八九六之策故也。窃详文义。上文既曰三四四四五四六四。而其下承之以不用三四五六。则其义岂不曰不用老阳十二三四。少阴十六四四。少阳二十五四。老阴二十四六四之数。而只以挂扐五四九八分奇偶。以奇偶取围三围四之数。而围三则用全而为三。围四则用半而为二乎。玉斋论此。复曰。老阳十二。去三以成九 止)。(老阴二十四。用半为十二。而去六以成六。其说艰难迁就于邵子朱子之说。说得似不著。其误似益明。而先儒说。不敢容易去取。要以质于明见。以为从违之地耳。)
 传疑朱子位数分卦图注。金火相为用。数可易也。方位有定分。卦不可易也。何害为造化自然之妙乎。总目注双湖说。亦有金乘火位。火入金乡。有相克制之义。造化所以必易二方之数云云。
窃详金火二数之互易。似无深义。卦以对待为体。则乾南坤北。自是不易之定体。而(洛书亦如此。)图以相生为用。则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9L 页
生金。又是自然之次序。且七八九六。以九为阳盛。水火木金。以火为阳盛。一取数之极。一取气之盛。取义又不同。图与卦之互换。不过理势之自然。而传疑与双湖说。并以为金火互易。方成造化。似推之太深。如何。
 蓍之数七。观物外篇云。蓍德圆。以况天数之圆。圆者。径一而围三。重之则六。蓍数不以六而以七。并其馀分也。按馀分。指一岁气盈之数也。
窃意圆者。径一围三而有馀分。天形圆。其行一日一周而又过一度。此气盈之所以生也。观物篇全文。虽不得见。而既以蓍德之圆。况天象之圆。以径一围三。为取数之本。则馀分当以径一围三之馀分当之。然后其下气盈闰馀之数。包在其中。而专指气盈言之者。何耶。
答李稚春
前便书。得之企渴之馀。其为感荷。尤倍寻常。信后日富。不审静履履玆晏护。远溯且慰。无任区区。汉朝近益愦瞀。闭户颓卧。自怜奈何。每读来书。辄为心开目明。而第奖诩成例。欠却规警之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0H 页
语。虽荷诱进之厚意。而恒人之情。须经箴针。方觉其痛。近来此道罕见。所望于座下者。古人之义也。幸须扫去例套。惟以实际相与。俾为息补黥刖之地。如何。启蒙疑义。深荷提牖。续有所禀。更乞剖教。千万拱俟。来初。约愚山诸益游玩俗离华阳诸胜。若得御者并辔。则尤为胜事。幸以一款段办得旬日之暇。如何。
  别纸
 水阴盛火阳盛条。来教曰。阴阳五行两圈之间。左右交系。以明阴阳互根。而为五行之妙。若曰水为阳火为阴。则是阳生阳阴生阴。于交系互根之义。无所取也。又曰。通书曰。水阴根阳。火阳根阴。通书所以发明太极之蕴。则濂溪本意。盖总生行而兼言之也云云。
此两条。明白通透。无复馀蕴。深幸深幸。愚陋略有此意。而不能说出。今得明教。不啻披雾睹日。鄙说先生为兄。后生为弟。果似牵强。依教去之耳。
 金火相为用条。来教曰。以河洛相较。则九七之数。可互变而相为用耳。若以河图论。则二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0L 页
七火之居南。四九金之居西。实得其方位之正。非但不必易也。亦不可易也。又曰。数之九七。不易其本生之方。而卦之乾坎。实易其所生之乡也。又曰。数卦。自有先后之分。而今见乾坎之位而谓数变于卦立之后。则非则图以作卦。乃则卦以作图云云。
窃意以河洛相较七九二数之相易。亦不过图以左旋相生为次。书以右转相克为序。则七九之互换其方。亦其理势之自然。岂为迭用之故而故为互变哉。若夫图之二七居南。四九居西。以金火言。则固可谓得其正。而以太少言。则实易其方。传疑所谓易其方者。盖以乾坎为太阳少阳。而当九七之数。则九七之易其方者。以太少言。非只以金火言也。恐不可执一而废一也。且夫九为阳数之盛而属乎南。七为阳数之少而属乎西。自是天地间元来自然之位数。而乾坎之卦。实得其位。河图七九之位。实易其方。虽曰则图以画卦。而卦数先后之序。虽互换说。恐无不可。而但必以是为金火之用。造化之妙。则却恐推之太深耳。朱子尝曰。易中卦位义理。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1H 页
数甚多。逐层各是一个体面。不可牵合为一。学者须是旋次理会。理会上层之时。未要搅动下层。直待理会上层透了。却轻轻揭起下层。理会将去。故愚意理会卦位。则乾生于太阳之九而处乎南。坎生于少阳之七而居乎西。南为太阳之位而西为少阳之位。则其位与数。固无可疑矣。理会河图。则左旋相生。七火居南。九金居西。自其运行之常。而理会洛书。则右转相克。七火居西而九金居南。亦其对待之体也。若执此而较彼。举一而疑百。则坎水而当二七之火。离阴而属东方之阳。兑震巽艮之分居四隅者。悉易其所生之方。又不知何以推其理而通其说耶。故愚于金火迭用之说。终不能无疑。更入研思。以为回教。如何。
 考变占。苑洛子曰。占主乎变。一爻二爻变。占变爻是矣。而至于四爻五爻变。占不变爻。变爻反无所为。不惟不见用九用六之义。以七阳之爻而附潜龙之九。以八阴之爻而附履霜之六。窃恐吉凶之应。似不孚云云。
窃意四爻五爻之变。本卦将毁而之卦将成。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1L 页
舍本卦而就之卦而占。盖亦以变为主也。虽占之卦之爻。而易以少为主。如一阳二阴。则谓之少阳。一阴二阳。则谓之少阴之类是也。故又以之卦不变爻为主。爻虽不变。而卦体已变。爻亦变卦之爻而主乎是卦者也。既占之卦。以应主变之义。而又占不变爻。以主全卦之变。既不违于用九用六之义。而吉凶之应。自孚矣。恐不可以七八不动之爻疑之也。窃谓朱子占变之例。其义似不外是。而传疑引而不发。未知如何。
与李稚春
向者。蒙荷委枉信宿。既极感幸。而所以得于观感警发者。又自不少。真所谓胜读十年书者。第以归驭亟戒。怅仰之怀。迨犹耿然。即惟清和。尊履对序顺适整摄。观玩之工。日有新意。汉朝携胜友访胜地。周游于岳色泉声间。恰满一旬。若可以助发心灵。而归后依旧滚堕。要之外景不足为真乐。奈何。若得御者同游。则本地风光。必有可言者。尔时随处怅想。岂但寻常少一之叹而已耶。想执事闻之。亦必为之一慨也。际可十日同游。极意团栾。实是近所未有。且其忠厚周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2H 页
慎。益觉其难得。吾党中有此人。岂非幸耶。但少收敛紧约意思。须有以鞭策之也。
与李稚春
闻近与同人会校遗稿。此是平昔所愿从而不可得者。尤令人一羡一怅。际可离岳之行。长者亦被收司之责。果然则在远招邀者。其株连尤深。殊极竦蹙。然欧公诗曰。优游文酒逐渔钓。上下林壑相攀跻。及身强健须为乐。莫待衰病强扶携。年少时汩没科臼。老来方欲扶携。而少有登陟。神疲脚倦。不得极意探讨。恨不于年少力强时快意恣行也。欧诗之意。先获此心。故来教云云。终未信及。无乃自家意思或近于流荡忘返而然耶。是可惧也。如有未当。幸有以回教也。
  别纸
 考变占
易之为道。变动不居。不可以一说局定。然揲蓍观占之法。亦必有所主。若曰乱动之爻。皆有其理。不可不观。则此固然矣。而必有所主然后汎观博考则可也。若以乱动为主。则却恐未安。盖四爻五爻之变。本卦将毁而之卦将成矣。所观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2L 页
者当在何卦。欲观本卦动爻。则本卦将毁矣。欲观之卦。则又不是之卦动爻矣。且四五爻之变。必皆以动为主。则六爻之变。亦当然矣。乾之六爻变。见群龙无首。乃坤之牝马先迷。而坤之六爻变。利永贞。乃乾之不言所利也。此岂非不观本卦六爻之动而以之卦为主耶。故愚意四五爻之变。当观之卦不变爻。乃之卦主爻而不变而主其变者也。以此为主。然后方合用九用六之义。乞更研思。以为回教。如何。
答李稚春(丁巳)
前秋愚山一会。尚依依在心。非不欲因书道区区。而顾事事懒缓。于书尤甚。徂玆岁改春半而犹未之遂。匪意便中。承拜先讯。令人一感一愧。仍伏审春风。静养德履履序休相。所以慰积久倾溯之怀。尤非寻常。汉朝自前冬。患脚膝酸痛。有时妨于起居。杜门颓卧。作一打乖汉。光阴荏苒。前去六十不远。前头把玩。更复有几。念之忏叹。不能自聊。奈何。不睹不闻。果与从弟有所论说。而渠易之而不肯动听。今得执事明教。可以放下旧见。然舍己甚难。未知果如何耳。虽然。所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3H 页
贵于讲说者。为其受用也。顾懒废此甚。将恐徒为口舌之腾理而已。每想执事坚固刻厉之工。为之钦耸。而相望落落。承诲无期。为之怅然兴怀。仄闻御者有清华寻山之计。此事若成。则庶有奉接之便。幸以暮春首夏之间。携几个好朋友。招携于岩峦水石之间。岂非浮世一胜会耶。柳哀大至之继逝。不但情私之恸怛。德善之无禄。吾党之殄瘁。一到于此。闻其入地在近。而缘病不得往哭。尤可悲叹。
答李稚春
前腊惠复。意寄郑重。自顾无似。何以获此于长者。时时披阅。以消狷滞。忽已岁换。伏惟静养德履履端茂膺。区区曷任颂祝。汉朝新年只益枯落而已。兼以家内稚少次第发痘。澒洞数旬。书塾诸人。各自散去。悄坐空斋。无与晤语。悰恍可想得矣。后山文丈。已入地。数年之间。吾党长老零落尽矣。后生将何所依归邪。所望于百里之外者。惟执事与高城在耳。高城今又鶱腾而去。扶持收拾之责。舍执事而谁归邪。承谕敬字之旨。苟非亲切体认。何能如是之有味乎其言邪。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3L 页
河南门庭。其有得于敬者。惟和靖为然。执事其殆庶矣。顾此晚暮。摧颓之甚。未尝用一日之力。而只恁悠悠过。良医见之。必将望门而走。而高明乃不弃而惠以良药。未论其效应如何。而诚心厚意。敢不再拜而受之耶。金持宪子野。出宰山水郡。尽是会事。其治规政法。亦必有可观者。吾党可相贺也。
答李稚春(己未)
比来病懒人事。久阙起居之仪。谓宜见绝于长者。乃不较而惠以书。奉读数回。令人感愧交并。汉朝年迫六旬。自捡其伎俩。无异数十年前。而前途已窄。无复平昔之准拟矣。有时自悼而已。奈何。校正之役。道论已完。实是斯文之幸。近来吾侪之论。每勇于不必为。而缓于所当为。未知今番更无迁就否。前冬所与皓从书。平正的确。不但为渠之顶针。晚学肤浅。不得其门户。其所警发实深。而于此又以仰窥大方家所得之真实。不然。何其言之渊永而有味也。幸不住德音。俾有所持循。如何。
与李稚春(丙寅)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4H 页
天下事。固多出于意虑之外。岂有如执事今日所遭耶。千里行遣。非衰年所堪。瘴海风土。又不并以北。老人调将。尤不啻万难。闻来令人惝恍莫状。吾侪俱老矣。他日重逢。又未易可期。第南望太息而已。即日春寒。起居何似。想必处困安命。无害天和。平日所养。正好此时得力。惟是之恃耳。汉朝即欲驰进叙别。而三冬吟病之馀。精力顿减。少动必添苦。缘此不敢生意。因书略申。万怀都在默会。
答李稚春
所与天瑞心在说。近自瓢谷转得承见矣。精密恳到。深有警发人者。但似太主张方寸说。私心不能无疑。玆略提大纲奉禀。以求教焉。当初与天瑞论主一之义。而转及心在腔子。彼谓主一之一。乃一定之一。心在腔子。即处所一定也。其在事物者。乃心之照管而非真在也。愚谓心本无形。不可以在腔子者为处所一定。心大无外。不可以在事物者。谓非真在。遂起许多葛藤。迄未归一。愚说固多谬妄。而彼说终未能无偏。今来谕曰。体用常在方寸。而动静不离方寸。则彼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4L 页
所谓处所一定之说。果是真谛。而应事非真在之说。果不为碍理乎。且谓心之为物。初不离于自家方寸。故不可谓逐物出入。则虽或升而天飞。沈而渊沦。又忽然在四方万里之外。亦不可谓逐物走作乎。愚虽迷暗。岂不知方寸为心之区宇。而方论心之全体大用。则不可如此局定说。伏乞更将彼说两句语。反复研思。重以见教。千万。
答李稚春(丁卯)
晚春复书。副以长笺一通。提谕之勤。警诲之切。三复感叹。尚留置案上。时出玩绎。以写悁慕之怀耳。庚炎方盛。閒中德履履玆若何。游山之旆。计晏税已久。饱饫烟霞。归对几案。存养观玩之乐。伏惟并进而不已矣。汉朝病随衰添。懒以昏进。对书辄睡。把笔旋忘。精神日觉耗下。每想吾兄体气轻健。恣意探讨。精力强旺。手作细字。年辈侪流。罕有及者。向来一番瘴海之厄。真所以玉汝于成也。来书之云。正所谓自道者耶。心在说。再蒙勤谕。转益精切。深所钦服。然此外复有一说。恐不宜执一而废一也。玆复别纸贡愚。幸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5H 页
辱赐反复。俾有究竟如何。抑高明舍三十年旧见。而一朝从天瑞之一言。其迁改之速。可谓大壮之刚勇矣。然刚勇之过。或不免矫枉过直。反倚于一偏。(如天王不言出之义。非有碍理而反谓说不去。)则亦非公平中正之道。幸复以是反省如何。大抵心在腔子一款。老兄与天瑞之言。已得其要领。固无容议为。而所不能无疑者。心在事物一款也。天瑞则以事物为外而谓非实在。老兄则以事物为内而谓之真在。两说虽若少异。而其是内非外之意。则一而已。孰如以理言之。彻显微该体用。平铺自在而自然内外两忘之为顺且易也。鄙说亦似太拽出外。汪漾无依。游骑出远之戒。敢不服膺。而未知今说比旧更如何耳。
  别纸
 主一之一。即欲其专一而不二三之意也。一定之一。即处所一定而不可转动之意也。不可以一个一字而混言之也。
天瑞亦非便谓主一即处所一定也。然其言曰。心之所以能专一者。静亦在腔子。动亦在腔子。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5L 页
而未尝在事物。则心之所以主乎一者。岂非一定之处耶。然以心在腔子。断为处所一定者。终有所未安。来谕虽不便以一定解主一。而语意归宿。则乃处所一定也。如欲主张心在腔子而不在事物之义。则必如天瑞之处所一定。然后方有究竟处耳。
 心在事物。即是真在事物。岂假在邪。非真在三字。固为名言之失。
既以非真在为非。则果真在矣。然既在腔子而又在事物。则乌在其非两在也。请下一转语。以释非两在之意。如何。
 心固无形。然不可以无形而遂谓无主宰也。主宰处。即在腔子。
鄙见虽极迷谬。然岂可谓心无主宰也。所与天瑞往复中。论枢纽总脑处非一。则枢纽总脑处。非主宰乎。然而必谓有主宰而无内外。则其说详在答天瑞别纸中。试考之如何。
 主宰处。即在腔里。则虽不当曰处所一定。而亦不当谓处所无定也。
此段。鄙惑滋甚。既不可谓处所一定。而又不可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6H 页
谓处所无定。则处所果定乎。果无定乎。中间岂有温吞煖处。而明教如是。必有精义于其间。请一言以见教。如何。
 朱夫子尝戒吕子约以心之全体。都在册子上。不知有己。便成无知觉人云云。
此固然矣。然圣人之闻韶乐而不知肉味。朱夫子释之以心一于此而不及乎他。则亦可谓全体在韶乐矣。然而心一于此而不及乎他。与都奔在册子而不知有己。俱是心在事上。而一得一失。便成天壤。此处正合理会。不可以全体在事而一槩挥斥也。如何。
答李稚春
九月书。承拜警诲。感佩深矣。冬候多乖。尊履节宣万重。溯慕不任区区。汉朝近添感瞀。神气益耗。秋事缪纷。无人替干。只自悼叹而已。棠营礼仪。虽曰文具。亦旷世罕见。愚山翁一出。而成人之美。亦足为长者之事。而间多有哓哓者。险途实难。奈何。心在说。未论其合与不合。只沉潜简约。玩味腔子里一句。正中我膏肓。敢不再拜敬受。思所以收之桑榆耶。盖朝前后所供。虽或有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6L 页
一斑之见。大抵多泛滥张皇。全不知裁。病根实出于心不在腔里。故宣于言者如此也。自今窃欲从事于简约反礼之意。盛辨亦不无信不及处。而今方服膺嘉诲之不暇。不欲复为竞辨以蹈前习。第以万物皆备一条。略请裁教。惟高明勿主先入。而平心研究。以卒嘉惠焉。
与李稚春
际可料外见访。欣倒之馀。询审动止欠健。废巾有日。执事老而不衰。不应有此。此或一时偶然。自当就平。日来已收勿药。起居与时清爽否。汉朝病思幽郁。属此憭慄之候。怀绪益无聊。奈何。暇时将阮府先生遗藁。日阅数板。益觉为人吃紧之切。而衰朽耗弊。神昏力绵。不能受用于万一。自叹而已。东岩集中数条驳论。今始觅得本册。录出求教。而只依原初谬见。无濯旧来新之意。恐又添得胶滞自是之罪也。
与李稚春(己巳)
春初。闻尊候沉淹。贡虑不浅。而但以素养坚固。终当有勿药之庆。日前得退君书。果有向减之兆。慰喜不可言。心在说。久断往复。非但精力耗
损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7H 页
散。无以精思。细观来书。昭昭灵灵一段语。仰窥高明独得之见。有非肤浅之论容易可动。惟以默而息争为事。今春得安边从书。几与鄙论归一。盛论所恃以为根本之地者如此。自幸谬见之无大悖。然亦安知彼见之先瘳后病而然耶。昨年毒疾后。手涩神眩。作书甚艰。久拟奉候。而一向迟延。今闻向安之报。喜不可无书。呼倩草草。
 俯询本生亲称谓之疑。前者每欲以此奉质于礼家而未之能也。昧陋无考。无以仰报。然窃意伯叔之称。乃天经地义。不可易之正名。此等一时随事之称。未知意义何居。然恐不可以互换于伯叔之正名也。如何如何。濮王乃仁宗之弟。故于英宗本属。亦为伯叔。而程子之训。非以本属称伯叔。乃以本生称伯叔。细观立言之意。亦可见矣。虽然。此是迷谬臆说。幸更博考。再为示教所拱而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