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杂著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06H 页
立朝日录(起甲申四月一日。止六月二十三日。)
  [甲申]
  [四月]
甲申四月初一日壬午。参勤政殿旧址 亲临扈从班。科次入 侍。仍参唱榜陈贺。(上行文武科庭试于勤政殿旧址。卯时 动驾。贱臣与应教洪乐任,副应教元义孙,校理李硕载,副校理李圣圭,金载顺,修撰尹勉宪,朴志源,副修撰朴师海,李宅镇同参扈从班。 上亲临月台上。诸试官率儒生肃拜。以次进前。悬题后。 上由▣▣门。幸毓祥宫展谒。既而还 御幕次。诸试官持试券就座。分考而退。合考时。 上复召贱臣及尹勉宪,金载顺。御前对读。及拆榜。闵弘烈,沈观之,李养遂,宋载经,朴师亨五人得参。 上欢喜动色而罢。寻 命试官入 侍宣馔。遂行唱榜于月台上。仍以绛纱袍 还宫。诸臣亦朝服扈从。 上率文武新恩。由崇政殿入内。翌日行后庭试。取乡儒三人。)○初二日癸未。夜差 宗庙夏享 亲祭祭官。入参受誓戒。承 命入 侍。(夜四更。 上出崇政殿月台。行二十日 亲祭誓戒。贱臣差大祝。进参礼毕。 上临东阶上。使承旨读祭报府。以前正言李溎夹杂论 启。换差祭官。 命诸执事以次进前。贱臣与诸大祝进伏。 上曰。行祭时每见读祝至 御讳。声甚低微。甚不可也。且祝文中字音读之各异。其各铭念焉。遂退出。)○初四日乙酉。昼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宅镇,知 经筵洪象汉,特进官金阳泽,承旨张志丰,假注书李养遂,史官金煊,朴师崙,武臣李达海,司谏崔台衡同入。读孟子许行章。贱臣曰。昔神农氏始为市井。故许行遂托于神农而有是说也。盖神农之世。民物淳厖。政事简小。虽使市贾不贰。国中无伪。或得以行之。若自唐虞以下。民心渐生智巧。世俗稍欠淳朴。市易之际。岂无欺诈之弊乎。虽神农复生。亦当随时而变其政矣。今许行以南蛮鴂舌之人。假托于先王之术。欲以不贰市贾之法。行之于战国多诈之世。乃曰五尺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06L 页
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其亦妄矣。此孟子所以深恶而痛斥之也。夫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而有精有粗。有大有小。自倍蓰而至于千万。其不可比同也明矣。今若未察其实理而强欲比同。则未免率天下而入于淆乱之境。非独物为然也。凡朝廷之上。人物品汇有万不同。皆自然之理也。人君若不察乎此而必欲一天下之物。强为胶扰。杂薰莸而并置。浑朱紫而莫辨。泯其一定之分。则其所谓齐者。未必皆齐。其所谓同者。未必皆同。而将作汩蕫世界。其弊可胜言哉。夫物虽不齐。各有当行之道。在上者但当顺其实理。物各付物。美恶精粗。大小长短。随而应之。止于其所。不复容心于其间。使天下人物。自归于荡平之域矣。乃所谓齐其不齐也。伏愿 圣上留神而洞察焉。 上默然良久曰。儒臣所奏。大体好矣。而无偏无陂。荡荡平平。人君之道也。人物之不同者。均而一之。期于无贰。即所谓物各付物。顺而应之之道。若许行者。欲使市中所鬻之物。不缊精粗美恶。而非以多寡轻重。同其价也。岂无弊乎。贱臣曰。情者实理也。物各有不齐之理。则许行之必欲平其物价。强而同之。将不知有弊者。果如 圣教。而朝廷之上。人物品汇之不同。独非实理乎。必欲齐其不齐。则终莫得其齐。而未免有弊。其理则一也。庄子之齐物论。即许子平物价之意也。其害有甚于此者乎。 上曰。然矣。战国之时。岂可行许行之道乎。然时君之与之处者。必悦其言也。贱臣曰。南轩张氏之说。以为滕文公诚贤君。而不克终用孟子之言。寂然无闻于后。意者许行之说。有以夺之也。然孟子卞辟之教。极其严截。许行之说。安敢横行于当世乎。 上曰。然矣。下番及 经筵,特进官略陈文义。 上曰。滕虽小国。予则常以为若行仁政。则亦足以王矣。贱臣曰。以五十里之国。间于齐楚。似无足有为。而行王政之道。何尝有关于国之大小也。 上曰。然矣。 命夕讲待 下教诣閤。只入正时。遂退出。)夕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宅镇,知 经筵洪象汉,特进官金阳泽,承旨李寿凤,假注书李养遂,史官金煊,朴师崙同入。读孟子墨子夷之求见孟子章。贱臣曰。圣人之教人。来者不拒。夷子之请见。孟子岂不许之。而大抵墨氏之害。甚于蛮夷寇贼。圣人未尝不欲去之。然岂肯被甲执兵。亲与之角战也。不过卞明其说。使闻者有以发悟于心而自得之耳。固不轻接其人。交口竞卞。以屈吾道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07H 页
之尊。孟子之不见夷子。即孔子不见孺悲之意。而圣人不屑之教。亦可见也。及其他日之复来请见。则已悟其墨道之非。而渐归乎吾儒之真矣。故孟子直曰不直则道不见。又以厚葬其亲之说。诘之以所贱事亲。盖欲从其心之所不安而诱教之也。及夷子引若保赤子。欲援儒而入于墨。称施由亲始。欲推墨而附于儒。则孟子乃以一本二本之说。以明人物之生。根于父母。而打破墨氏兼爱之道也。下文又引孝子仁人之掩其亲有道。因其本性之自然而使之恍然觉悟矣。此所以卒能受命而自归于正也。 上曰。所奏诚然矣。何以谓二本也。贱臣曰。父母乃生我者也。其秉彝之性。自有不可已者。故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理之常也。而夷子则既以父母为本。而爱路人亦如父母。但曰其施之之序。姑自此始耳。岂非二本乎。非止二本。盖千本万本也。 上曰。然矣。施由亲始之言。犹近于儒道乎。贱臣曰。墨氏之道。只是一亲疏合贵贱。初无厚薄之别。而施由亲始一句。夷子临时妆撰之言。然由亲始者。似近于吾儒所谓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幼之道也。但施字。全不识天理之自然。爱他人则或可谓之施。而爱父母。亦可谓之施乎。虽若粗有差等。而父母与路人。同谓之施。则是亦兼爱之说也。 上曰。然矣。夷子比许行。优劣何如。贱臣曰。许行之道。欲君民并耕。市价相若。自托于神农而诳惑一世。诚隐僻诞诡之流。而岂若墨氏之生不歌死无服。斁伦灭常。甚于洪水猛兽之害哉。孟子俱以严辞卞斥。而其优劣则皎然易见矣。 上笑曰。夷子则终有受命之语。而许行则卒无自服之意。彼岂不胜此乎。贱臣曰。夷子自觉其非。卒能归正。可谓知所反本。而许行章末恶能治国家之下。亦无许子之答辞。此亦自服者也。 上曰。彼有取尔也云者何义也。贱臣曰。康诰云如保赤子。盖言小民之无知犯法。非小民之罪。无异赤子之匍匐入井也。孟子言康诰赤子之说。有所取也。而夷子之取譬。初不近似矣。 上曰。然矣。诸臣各陈文义。遂 命经筵官先退。)○初六日丁亥。参 宗庙夏享 亲临肄仪。○次对入 侍。(入 侍于资政殿。领右相及备局诸宰。大司宪徐命膺,大司谏洪趾海同入。 上命金善行读北伯状闻。三水定配罪人洪得誉以址淳,东吕怨国之语。告变于甲山府。遂至 上闻。 上遣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07L 页
禁府都事倍道拿来。大臣进奏果川居故判书尹以道家。有一处女。其婢夫洪益彬假称为主人求婚。尝言洪判书启禧之族侄顺海。将娶后妻。约与定婚云。女之父母信而不疑。及其婚日。益彬具冠服而入。劫成同牢之礼。其女自缢而死。此实大关于伦常。自 上宜有严查痛治之道矣。 上历询其议。诸宰及两司皆如大臣之言。贱臣曰。臣已闻此事。而外间传播之言。未以为信。故不敢达矣。此是士族妇女也。劫婚之罪。在他人亦有重律。况以奴属。劫其主家女子。诚为人伦之大变。在 国家扶植风化之道。不可寻常处之。令道臣严加究覈。得其情实。然后依律正罪。以泄人情之愤骇。似为得宜。且古语云一女含冤。五月飞霜。尹家女子。为其所劫。自缢而死。则必抱冤于冥冥之中。自 朝家宜有昭雪之典矣。 上曰。儒臣所奏好矣。一女含冤。亦不可不顾。予尝为俞氏雪冤矣。婢夫之匈悍。已无可言。而入门时见其容貌。已知非其人。处女何以成礼耶。贱臣曰。闺中处子未成礼之前。何以先识男子之颜面乎。此则父母之过也。 上曰。然矣。仍牌招李敬玉。差御史暗行查覈。 教曰。儒臣有为其女洗冤之请。此亦待其得情后。当有量处之道矣。大司宪请包容言者。以为来谏之本。招致山林。以为 东宫劝学之本。斥退躁竞。以为用人之本。 上不赐温批。遂以次退出。)差文臣制述对读官。科次入 侍。(再昨日 上览月课入 启单子。不制者多至百馀人。 上以文臣懈怠莫甚于此。 命在京不作人。明日 亲行制述。 御题乃七言排律禁城春色晓苍苍也。韩后乐等十四人入格。洪乐仁等十五人居更。李重海等二人居外。 上命更外人再试。 御题则许夷两人孰胜论也。次对入 侍时。 命取一轴。使承旨读之。 上笑曰。予欺诸文臣矣。顾谓贱臣曰。儒臣晓此题之意乎。贱臣对曰。臣亦在外。初则误认以许由伯夷。今承 下教。恍然而觉矣。无乃日昨 侍讲许行夷子之事乎。 上曰。然矣。诸臣则以许由伯夷作之。是别意思也。仍又大笑。盖初四日昼夕讲。讲孟子许行陈相章及墨子夷之章。其时有酬酢。故以此出题。而应制者不知 圣意。皆以许由伯夷。分其优劣也。贱臣曰。臣等日前 侍讲此章。而犹不即悟。彼应制诸人。何以知之乎。且太史公伯夷传云其上盖有许由冢焉。以此命意。亦不怪矣。 上笑曰。顷年以桃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08H 页
都草龙珠帐出题。而儒生皆不见欺。此题则诸文臣果见欺矣。然亦当于此中。定其入落矣。仍 命洪启禧,李彝章为试官。入直儒臣为对读官。贱臣与下番李宅镇承 命入 侍。收券凡二十二丈。读至金乐洙文。有青天白日四字。 上命止读。直置之外。 命承旨坼封。则曾经台侍者也。 上以身为侍从。岂不闻帐殿事。而矇然书之于应制文字。 特命削板。至李恒镇文。以许由伯夷优劣无分立论。 上谓语甚囫囵。以 御笔题其券。命置之更。其外李重海,李晋圭亦居更。洪錀,李普温,金蓍耇,具㢞入格。仍 命更外人明日三试。临罢时 下询曰。诸玉堂差祭人。皆斋宿于本馆乎。对曰。自前而然矣。遂退出。夜已二更矣。)○初九日庚寅。进参 太庙扈从班。(上为亲行夏享。幸 太庙。贱臣与副应教元义孙,校理李硕载,副校理李圣圭,金载顺,修撰尹勉宪,朴志源,副修撰朴师海,李宅镇同参扈从班。 上入太室奉审后。仍行省牲省器。)○初十日辛卯。入 庙庭。行夏享大祭。仍参昌德宫主第历临扈从班。(夜四更。 上入庙庭行事。达明而罢。仍诣 璿源殿展拜。转 幸校洞主第。出 御题七律望八亲享岂予料。 命入庭陪祭诸臣应制。贱臣亦承 命制进。 上特令刊印。 颁赐诸臣。申后遂还宫。)○十九日庚子。参常参。朝讲入 侍。(入 侍于资政殿。下番尹勉宪,领 经筵洪凤汉,知 经筵韩翼谟,特进官李得宗,洪乐性,承旨闵百兴,大司谏宋莹中,执义朴盛源,假注书安圣彬,史官金煊,朴师崙同入。读孟子彭更问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于诸侯章。 上曰。古者玉堂陈文义。逐条辨明。 先朝有待予如东宫之教矣。予则三十读此书。今又进讲。而疑晦处甚多。予当先问矣。农有馀粟。女有馀布者何义也。贱臣曰。通人之功。交易其事。人之常道也。下文将言梓匠轮舆不可不通易之事。故先言无所贸易而积于无用也。 上曰。于此有人焉。指何人也。贱臣曰。此乃设辞。而盖指行先王之大道。待后世之学者者也。 上曰。予始觉矣。贱臣曰。诗云彼君子矣。不素餐兮。尽心篇孟子答万章之问曰。君子居是邦也。国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孰大于是。盖君子虽未得君师之位。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08L 页
以行政教。为当世致太平。亦能诵先王之道。以诏后学。为万世开太平。其有功于吾道。有事于斯文。果何如。而彭更乃以士无事功而食人之食。谓之不可。然则梓匠轮舆。反加于为仁义者之上矣。此专不识大小轻重者也。则何异于许行使君民同耕之论乎。 上曰。所奏诚然矣。下番及经筵,特进官各陈文义。 上曰。孟子以舜受天下。不以为泰。圣贤自任。如是不轻。而予则临御四十载。无一事一功。深有愧于彭更之言矣。领 经筵曰。诗云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天以无疆之宝算。眷佑我 殿下。一向谦抑。非所以仰答天休也。 上曰。成汤之检身。不及文王之望道未见。非自谦也。本心果如此也。予自复政以来。未尝一日暂休。常参久未行。故初欲坐于正殿。追忆癸巳临殿事。不觉怆然。且甲子以后。常参不行于此殿。故今日殿坐。即践其位行其礼之义也。心许民国。终无实效。予甚愧恧矣。贱臣曰。臣伏闻 圣教。缕缕以无事而食。深自谦抑。此实有光于 圣德。而事有轻重。功有大小。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即不易之常道也。耕织农圃。梓匠轮舆。乃下民之事。而通易于市。以为食也。若人君之事与功。则治国治民之道也。 殿下于民国事。靡不用极。臣等岂不知之。而一日万机。此心易弛。今当倦勤之年。益加懋昭之工。勿以为已安已治而克勤庶政。无时豫怠。则群下孰不奔走劳力以佐下风乎。伏愿 殿下加意自勉焉。 上曰。勉戒勤恳。可不体念。而所工不笃。是可愧也。仍下夕讲之 命。以今日常参讲官外。无一人升殿者。 命从重推咎。遂退出。)夕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尹勉宪,知 经筵韩翼谟,特进官洪乐性,承旨宋莹中,注书李益烍,史官金煊,朴师崙同入毕。读孟子彭更章。贱臣曰。末二章论食志食功之别。盖为人求食而食之。则廉洁自守之士日远。而贪饕不厌之人日至矣。食功而不知大小轻重之别。则匠人木工之功大且重。而继往开来之功轻且小焉。恶乎其可也。昔韩昭侯藏弊裤以待有功。有功然后固可食之。而无事而食。亦君子之所恶也。然入孝出悌。行先王之道。为后世开太平者。其功孰有大焉。而曾不若百工技艺之流乎。彭更反以无事讥之。其无知之甚。如此矣。 上曰。然矣。下番曰。自我而言之。未尝求食。而自他而言之。梓匠轮舆。犹必食其功。况于贤者乎。即今读书儒者。多在林下。伏愿仰体 列圣崇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09H 页
儒重道之意。益加招延。以裨功化焉。 上曰。予当体念。而今无真儒之可以食功者。予甚愧叹矣。 辞意颇未安。贱臣继陈曰。梓匠轮舆。固是求食者。而君子则何尝区区乞食于人乎。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君子未尝不欲富贵也。而苟其不义则虽万钟千驷不顾也。此不以食为念也。然若论在上者之道。则不可以彼之不求而不食其功也。中庸曰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今夫山林草野之间。抱道穷经。不求闻达之士。诚能招而来之。礼以待之。则必将大有益于国家。而亦所谓食功之意也。下番崇儒重道之说。诚为紧切。留神听纳。是臣所望也。 上意愈不悦曰。所奏好矣。而予未尽食功之道。是甚惭恧。又曰今世浮嚣躁竞。非予亲自道之。而此习之终不改者。即予之过也。缕缕 下教。无虑百馀言。而 玉音低微。不得承闻矣。 命经筵官先退。而药院入诊。)○二十日辛丑。昼讲次对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朴师海,知 经筵赵云逵,特进官赵明鼎,承旨郑晚淳,注书李益烍,史官金煊,朴师崙,武臣柳镇普同入。读孟子万章问宋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章。贱臣曰。行王政之道。不在于国之大小疆弱。文王以百里。汤以七十里。孟子曾已告于齐梁之君矣。所谓王政者。非别件物事也。省刑罚而薄税敛。劝农桑而丰衣食。凶年饥岁。使无沟壑之虑。学校庠序。申以孝悌之义。有时乎奉天行讨。则惟扬我武。则取彼残。救民之水火。解民之倒悬。沛然若大旱之甘雨。是以筐篚玄黄。箪壶食酱。以迎王师。此无敌于天下也。天下尚无敌。齐楚之大。何足以动其心乎。战国之时。惟以广辟土地。富彊兵甲。为第一等功业。不知王道之为何事也。宋王偃灭滕伐薛。败齐攻魏。欲行霸者之事。万章见此以为将行王政。固陋甚矣。何足道哉。 上曰。然矣。万章果以霸道看作王政矣。下番及 经筵,特进官各陈文义。 上曰。汤始征自葛。无敌于天下。苟非仁人之心。不能如此矣。贱臣曰。先儒言汤为童子复雠。而四海之内。皆知其非富天下。盖圣人之心。廓然大公。表里洞达。一有所为则天下信之。如雨旸寒暑之无不感无不通也。若他人以葛伯之杀一童子。举大兵以讨之。则人必不信曰此非为复雠也。将以富天下也。于斯可见圣人之心。至公无私。然后乃可以恭行天罚也。 上曰。然矣。讲罢。备堂诸宰以次进伏。贱臣与执义朴盛源,持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09L 页
平具庠同参。)○二十一日壬寅。朝讲入 侍。(入 侍于资政殿。下番朴师海,领 经筵金相福,知 经筵洪象汉,特进官金器大,具允钰,承旨金华镇,大司谏金应淳,执义朴盛源,假注书安圣彬,史官金煊,朴师崙同入。读孟子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章。贱臣曰。大抵小人误国之害。有不可胜言。众君子之间。置一小人。犹足以壅蔽君聪。戕败士类。况一君子而遇众小人乎。故古之大臣欲正其君者。必也广求忠贤。旁招俊乂。祥麟瑞凤。蔼蔼满朝。使得以出入禁闼。补拾阙失。君之左右前后。罔非正人。然后可得渐染薰陶。以变化其气质。以成就其德性。虽一二宵小之在朝。莫能以坏败之矣。程子曰。一日接宦官宫妾之时多。接贤士大夫之时少。假令群贤济济盈朝。犹患其不得频接。况一君子处乎众小人之中。虽或进在君前。献其嘉谟嘉猷。一种奸佞之徒。又复壅蔽而戕害之。此何异于十寒而一曝也。故孟子以一薛居州居于王所。比之于一齐傅之。众楚咻之。责戴不胜以引进群彦。以为正君之道也。 上曰。然矣。下番及经筵,特进官各陈文义。 上曰。求其齐求其楚。同辞而一义乎。予未觉矣。领 经筵曰。反复譬喻。其义一也。贱臣曰。以大体论之。则上下文义。似无异同。而一齐傅之。众楚咻之。日挞求齐。不可得矣者。比若一君子居中。众小人满朝。虽欲为善而不可为也。置之庄岳。日挞求楚。不可得矣者。比若群贤登朝。左右夹辅。则变化薰陶。日迁乎善而不自知。虽欲为不善而亦不可为也。潜玩详味。则上下款反覆之喻。似有不同者矣。知 经筵曰。上番所奏。诚分明矣。 上曰。然矣然矣。以此两句语。论君子小人之多少也。然抑有一说。昔汉昭烈得孔明。而比之于鱼之有水。虽一善人在朝。人君能任之不疑。则可以为善。楚用一孙叔敖而其国大治矣。遂 命经筵官先退而轮对官入侍。)参崇礼门楼扈从班。(先是岭伯上洪侑告变事。曰者斤万者假托达文之子。乞食乡里。以为金枝玉叶在于太白山中。诳惑愚氓。传播列邑。 上命拿致告变人及者斤万。亲问 帐殿。者斤万引达孙以服。遂逮捕达孙。又搜得藏橐中诗句妖语事以闻。 上罢朝讲后。 亲临严鞫。达孙承服结案。自以戊申逆种。变名太丁。匿迹于岭湖之间。煽乱人心。凡假称璿派。做出诗语等事。渠皆自服。 上小舆幸南门楼。亲临行刑。贱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0H 页
臣与问郎诸僚扈从而还。)
  [五月]
五月初三日甲寅。制进 中宫殿端午帖字。(七律五律。以三下入格。)○初八日己未。进参西郊扈从班。(上以久旱不雨。民将失农。 驾出敦义门。试观野色。只大臣六曹备堂随驾。贱臣与应教洪乐命,副应教元义孙,副校理金载顺,修撰尹勉宪同参。 上入幕次后。命畿伯率农民进前。 下询农形。 教曰。年年 献陵忌日。必有雨泽。世传太宗雨。再明日即其日也。予当为民亲祷。以致 陟降之默佑矣。仍东向俯伏久之。大臣及备堂。累以为言。而贱臣与诸僚求对。力陈其不可。 上不从。畿伯率民人来言曰。农民等以为即今不雨。虽害于春牟。而移秧之期尚远。设有一月之旱。犹不至于失农。 圣上不必过为焦虑云矣。 上令承旨谕于民人曰。壬午苦旱。予既用心。今年若又不雨。则民将尽刘。故予方默祷于 陟降之前。得雨而后。当回驾矣。尔等须速还其家。以安其君之心也。民人等齐声大呼曰。回驾之前。决不敢先归矣。 上又使承旨宣谕。使之速还。而民人等呼吁不止。如是者至五六次。而 上犹不起。贱臣与诸僚力请曰。孚格天心之道。不在于如此辛苦。虽在深宫之中。一心对越。静默以思。则可以致上天之孚感。受 祖宗之冥佑矣。伏愿亟回 圣心。即命还驾。 上犹不从。有一农民大呼曰。小民家在十里外。日已暮矣。归路且远。 圣上若回驾。则臣亦当归家矣。 上以其言愚直。即蹶然起坐曰。西南云气。不无雨徵。而终靳一霈。甚沓沓矣。露坐良久。遂还宫。)○十三日甲子。朝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在协,领 经筵洪凤汉,知 经筵洪象汉,特进官边致明,俞彦国,大司宪赵荣进,承旨金应淳,假注书沈颐之,史官林德跻,朴师崙。读孟子舜生于诸冯章及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章。贱臣曰。大舜之德。即是与人为善。由仁义行也。文王之德。即是视民如伤。望道未见也。究其实。亦不过祛人欲而顺天理。故所处之地。远近不同。所生之时。先后截异。其得志于中国。行道于天下。若合符契。此所谓其揆一也。今 殿下若能祛人欲顺天理。以行圣人之道。则世之相后也虽过万有馀岁。亦当一其揆于舜与文王。伏愿留神焉。 上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0L 页
曰。所奏好矣。当体念。而衰年晚政。岂有继往圣之望乎。予甚慨叹矣。贱臣曰。郑子产相于其国。能使都鄙有孝。上下有服。其于桥梁修治之政。盖有馀力而不忍于冬涉之艰。以区区小惠。取悦于郑人。此不知大体者也。故王者之政。必以广大均平为贵。私恩小利。不足以得一国之心。此亦为人上者所当深念也。 上曰。其言诚然矣。 经筵官各陈文义。边致明曰。得志者。言得其位也。 上曰。其言何如。贱臣曰。特进官之言。未免偏塞矣。此志字即行王道行王政之志也。得志之道。虽在于得其位。然若以得志二字。作得位育(育恐当作看)。则恐未稳当也。 上曰。然矣。侍读检讨之名。实为文义发难之意。予当俯问矣。舜则有天子之位。可谓行道于天下。而文王则无天子之位。而同谓之行道于天下者何也。贱臣曰。文王虽不得万乘之位。然发政施仁。惠鲜鳏寡。使天下之人。皆欲仕于其国。耕农商贾。皆欲立于其野其市。故三分天下。能有其二。商纣虽在于亳都。不过一独夫耳。岂可以一方伯而不可谓行道于天下乎。 上笑曰。果然矣。予初以为文王非受命之主。当以武王为行道者也。今闻儒臣之言。予始破疑矣。洪象汉曰。文王武王。其道无二。虽以武王参看。其义亦通矣。贱臣曰。此章先言地之远近世之先后。以明其道之若合符节。故只举舜文王。然推一揆而通看。则非但武王也。凡得位之圣人。并宜作一般看。如唐尧禹汤是也。 上曰。然矣。孔圣孟子。亦大圣人也。以舜文王作先圣看。以孔孟作后圣看。亦无妨矣。贱臣曰。原其道则舜文孔孟。本无异同。而孔孟行其道于万世者也。舜文行其道于当世者也。此言前后圣。似专指圣人得位者也。 上曰。果然矣。讲毕后。 上追念壬午五月十三日事。多有兴感之 教曰。其时处分而归。中心泰然。对诸臣酬酢如常。此为 宗社故也。今逢此日。追感之怀深切。此则由于父子之情也。忽呜咽下教曰。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近年以来。宫闱间和平无事。而 慈圣不在。无处可告。予心益复难抑矣。诸臣遂退出。 昼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在协,知 经筵洪象汉,特进官边致明,承旨洪良汉,假注书沈颐之,史官林德跻,朴师崙,武臣南瑞五同入。读孟子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仇雠章。贱臣曰。此言君臣间恩怨报应之道也。盖臣子之道。当以天下无不是底君父为心。岂可以礼遇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1H 页
之衰薄。便有怨恶之意。而人君处于崇高之位。待臣下。易生轻蔑之心。故孟子为齐王言其感应报施之可畏。有以警惕而自省也。 上曰。孟子此言。终有所未安矣。贱臣曰。先儒以为孟子此言。英气太露。不若孔子之对定公语意。浑然含畜。圣贤之别。虽若可见。然齐王视廷臣。无异草芥。至于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故孟子特为此言。使为君者不可不以礼遇其臣耳。若孟子之自处也。既不见用于齐王。而且三宿出昼。庶几王之改之。曷尝以仇雠视之哉。 上曰。皇明太祖亦尝痛斥此言。而对君之语。似不当若此也。贱臣曰。人臣告君之语。不害其峻激直截。孟子此言。若对门人对齐大夫。则不可也。为齐王言则臣未知其过也。夫君臣以义合者也。上下报应之理。未尝不如此。以此告君。岂可谓之过乎。况孟子处于宾师之位。未有委质为臣者乎。臣以为高皇帝不识孟子之本意。只欲严君臣之分。威制群下。使莫敢言也。 上笑曰。孟子处宾师之位。故其言如此矣。知经筵曰。朱子论释孟子。而皆引孔氏潘氏之论。而未尝以己意断之。此或疑其言太甚故也。 上曰。一章之内。无朱子之说乎。此可见其有意也。贱臣曰。朱子岂以孟子之言为非也。大文无可疑处。则训释亦不明析。即经传之凡例也。若以孟子之言为非。则何必引孔潘之言以明之耶。此则断无可疑也。 上曰。然矣。仍命夕讲。待 下教诣閤。遂退出。)夕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在协,知 经筵洪象汉,特进官边致明,承旨李宜老,假注书沈颐之,史官林德跻,朴师崙同入。读孟子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章。至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章。贱臣曰。此篇多说义字。或兼仁而言。或兼礼而言。或以时中之义而言。此章则又兼言行信果而言。其所指不同。而大旨则未尝异焉。盖义者。宜之理而随时裁处。事事皆合于理之谓也。大人者。忠信而慎言行。笃实而有光辉。与道为一。随处合义。虽不先期于信果。而自然无不信果也。于仁则仁。于礼则礼。于时中则时中。惟义所在四字。即其平生立脚处也。 上曰。然矣。贱臣曰。君子之造道。欲其自得之者。言其潜心积虑。优游厌饫。勿忘勿助。不期然而自然矣。大学言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言自得之则居之安得与安之间。所论各有先后之不同。然大学之安字。安其心也。此书之安字。安其居也。安其心则能虑而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1L 页
至于能得矣。能得则又可以安其居矣。安字各有所指。而得字未尝不同矣。人君苟能祛一己之私。循天理之公。平思虑而壹精神。养气质而薰德性。既无安排布置之事。而亦无急迫索求之意。渐染充养。优游涵泳。至于真积力久。默识心通。则不勉不思。而理之在我者。吾皆得而居之。如人有居室之安。而动作起居。种种便适也。孟子亦云旷安宅而不居。伏愿 殿下反躬自省。而勉勉而不已也。 上曰。所奏好矣。当体念焉。讲毕。贱臣进曰。臣等以本馆事有仰达者。向来节目中。玉堂阙员。直请改政者。虽出于重 经筵之意。而职务之紧剧。与承旨台阁有异。则一员有阙。辄请政牌者。大有违于 列朝之旧规。此后则勿为草记。待开政差出。如或排望不至苟艰。而政官无端留窠。则自本馆据例请推何如。 上曰。成节目之初。予意亦以为如何矣。所奏诚好。依为之。诸臣退出。)复承 命入侍。上召尹勉宪。读 御制祖训。复 命上下(下字下恐脱番字)入来。贱臣与李在协进伏。 上曰。儒臣曾见此书否。贱臣对曰未矣。 上曰。就而见之。同为校正也。勉宪读尽一篇。盖以五劝五戒作训书。以教 世孙之意也。曰劝孝悌,劝学问,劝崇儒,劝节俭,劝纳谏。即五劝也。曰戒逸欲,戒信谗,戒兴作,戒刑赏,戒独。即五戒也。又作序文后跋。系于首尾。贱臣遂略加删润。补其欠阙。 上从而改之。贱臣进曰。前后 御制文字。非不多矣。而至于此书。则其丁宁恻怛。反覆详切者。足以感神明而泣豚鱼矣。臣待罪春坊时。窃覸 世孙岐嶷。令姿聪明英锐。况当书筵日开。睿学月就之时。苟能承燕翼之嘉谟。一以自勉。一以自戒。则为尧为舜。亦不难矣。然 殿下此书。即仰体 列祖之圣谟。而 殿下一身。又为 世孙之表率。惟 殿下益笃时敏之工。克懋日新之德。一动一静。无不身自教之。 殿下则莫负 列圣付畀之重。而使 世孙毋坠 殿下垂裕之谟。岂不为 宗社无疆之休哉。臣既承勘校之 命。故敢以此仰勉焉。 上曰。所奏切实。可不留念。世孙气禀。不至于委靡。此书将有力矣。诸儒臣亦当为春邸讲官。须尽心辅道。以副予意也。又曰先贤云殿下以茅茨土阶为心。内殿以躬织大练为心。己卯以后。宫闱和洽。少无喧哗之声。予每以为喜矣。仍 命祖训刊印。时任玉堂春桂。各一件颁给。诸臣遂退出。 ○十四日乙丑。昼讲次对入 侍。(入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2H 页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在协,知经筵金尚哲,特进官具善行,承旨金光国,假注书李镇复,史官林德跻,朴师崙,武臣申思民及大臣备局诸宰同入。盖是日有昼讲次对兼行之 命故也。诣閤时经筵官未及就坐。而宾对已成班矣。又欲铺席于别处而习讲。则入 侍之命遽下矣。开讲前贱臣进奏曰。俄者閤外未及习讲。而司钥来传 殿坐。故臣等不得已随入矣。然 经筵体重。虽有讲对相值之时。事当先为习讲后引备堂。而参赞官矇然不察。致令 经筵未及定班。而宾对先已诣閤。事体极为未安。参赞官推考。断不可已也。 上曰。所奏是矣。依为之。仍顾领相曰。儒臣之言。诚为得体。昨日除草记之奏亦好矣。遂 命开卷读。至孟子周公坐而待朝章。贱臣曰。此章举三王而各指一事也。非谓禹不能立贤无方而汤不能好善言也。文王独视民如伤而武王独不泄迩忘远也。周公之思兼四事者。非行三王之所不能也。盖慕三圣之道。斟酌而损益之矣。其未得之。思之惟恐不得。既得之。行之惟恐不及。遑遑汲汲。不敢自逸。昼以继夜。夜以待朝。可见其须臾毫忽之间。不忘忧勤惕虑之意也。 殿下则又兼三王周公。终日乾乾。达宵耿耿。其思之也。不得不措也。其行之也。不能不措也。常使志气如神。义理昭著。则自然义精仁熟。德崇业广。比如源泉混混。盈科而进。放乎四海者也。惟 圣上懋哉懋哉。 上曰。所奏诚好。岂不欲体念。而三王之事。皆未能行之。声闻过情。即予之耻也。经筵官各陈文义讫。仍行次对罢后退出。)召对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在协,承旨李德培,假注书李镇复,史官林德跻,朴师崙同入。读宋鉴理宗纪。至天锡二字。 上曰。此二字经筵官每讳不读。未知何代 御讳耶。下番曰。似是 景庙小字也。 上曰。予则未知矣。予兄弟皆以寿字作小字。此二字所未尝闻也。贱臣曰。臣曾读商书高宗彤日篇王司敬民。罔非下二字。以 御讳讳之。此二字臣亦未知矣。尝闻明经儒生讳之云。而 圣上既不知。则诸臣何以知之乎。 上曰。明经儒生有所闻知而讳之耶。承旨曰。一人误读。百人传播。此不可信矣。贱臣曰。诗云燕及皇天。克昌厥后。昌字文王之名。而周公不讳焉。曲讳之法。近来益甚。至于此二字。 圣上之所不知。诸臣之所不闻。彼儒生之言。尤何可信乎。不分明而讳之。尤为未安矣。 上曰。其言是矣。自今勿讳之可也。读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2L 页
毕。 上命陈文义。贱臣曰。宋国之危亡。专由于学术之禁也。元祐庆元之间。党祸遍酷。士流网打。斯文久致晦塞。元气遂至斲丧。吾儒一脉。无复继绝之望矣。理宗承衰乱之绪。当颠危之际。犹能表章理学。尊信儒道。即阼之初。遂日御经筵。进讲纲目。未尝斥呼先儒之名。淳祐之岁。升配濂洛考亭之贤于文庙。刊行集注或问之书于太学。正道异端。取舍分明。圣传俗学。显晦易辨。使孔孟之嫡统。绝而复继。周程之学。昏而复明。季世文物。犹有可观。诚有为之主也。虽然晚年政治。渐不及初。小人常接迹而久于任用。真儒或早谢而终以阨穷。史嵩之,贾似道之流。布列朝廷。卢允升,蕫宋臣之辈。干预政事。招权纳贿。妒贤病国。而帝实不知也。遂至于兵连祸结。疆土日蹙。卒不能成中兴之治。千载之下。令人慨叹。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不惜哉。可不惧哉。 上曰。然矣。理皇初若有为。终无所成。予尝慨然矣。 命退出。)○十五日丙寅。昼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晋圭,同经筵元仁孙,特进官李应协,承旨李宜老,假注书李镇复,史官林德跻,朴师崙,武臣李启祥,执义李基德同入。读孟子逄蒙学射于舁章。贱臣曰。后舁有篡试之罪。人得而诛之。逄蒙若以义讨之。则虽尝学射。何嫌之有。乃以忌嫉之心杀之。是则杀其师者也。使舁早知择交之义。如孺子之于尹他。则必免于杀身之祸矣。孟子言此。以明其取友不可不端耳。 上曰。然矣。庾斯之不害其师之师。可谓贤矣。贱臣曰。不忘其本。虽若可也。而孺子受命于卫。佩国安危。临阵对敌。与决胜负。则不可以前日之学射而不杀之也。既曰今日之事君事也。顾乃虚发四矢。叩轮去金而反。是全忘公义。徒知私恩。恶可谓之贤乎。 上曰。然矣。儒臣所言。乃是正论也。遂 命经筵官先退。而时原任大臣礼判入 侍。)○十六日丁卯。因玉堂联名陈劄。 命罢职不叙。(昨日领府事申晚,领议政洪凤汉,礼判洪启禧入侍。 上特命以文纯公朴世采配享于文庙。大臣礼判咸曰。宋先正以世道付托于先正。甲戌以后。非先正则难为世道矣。故相申琓,俞得一皆尊尚先正。而南溪集开刊于赵显命为岭伯时矣。 上曰。此事非予为之。谁其请之。仍 命书传教。其略曰文庙从享。事体至重。五贤三贤。先后啜食。四百年朝鲜。只为八贤。固不重欤。两文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3H 页
正从配时。特命致祭于文纯。已示无限底意也。昔武王受洪范于箕子。即建极也。达极之义。寔由于自幼观时势。丙申以后。消融保合。其犹为难。自甲辰嗣服。执初心而不挠矣。我国之人。以党习为高致。虽消一党。一党复生。若问其同。酒与党一也。予于文纯。有旷世之感。南溪集刊进之命。意亦在矣。其时因其孙叩谢之章。谬辱先加。暮年复政。以三道儒章。卧内召见。因示慨太学之意。前者年少无伦之辈。通文诬辱。言之丑也。何足道哉。昨讲宋史。因此自道曰。今配三贤。若宋六贤。岂特八道联章。文纯为国苦心。与李文成前后一也。白首望八。守四十载苦心。惟恐有不承权舆之叹。虽无多士之请。以顷年特为赐祭之意。其宜先命。况先正与两先正。同立一世。虽有先后之异焉。与宋两程张子无异。今日同配。其美岂独在于宋之理皇。予则欲体皇极之意。近百载之间。君臣相孚。其岂浅浅也哉。夜分后。特令时原任大臣礼判同入。而欲只存体貌。不询问而断行者。意盖深也。今予徒守慎重。若不下教。必将以此作为机关。互相务胜。酿成一党。噫。起于文字。竟成昭鉴。渠辈虽一时务快。前监昭昭。设有无义跳踉者。亦我臣子也。何忍驱青衿于党坎乎。吁嗟此心。陟降照临。予何敢辞也。令该曹特举从享之典。噫。前后同配。即予断行。虽或有奇怪浮嚣之辈。焉敢异议于其间。若有一分臣分。孰敢跳踉。关系此事者。政院切勿呼望。书未毕。秉笔承旨李得培进奏曰。事体至重。待士论而为之好矣。 上怒曰。未及尽书。邪说已入矣。若不严处分。何以定国是。遂命罢职。翌日朝。余自 阙中将退。即与入直玉堂李圣圭,李晋圭相议。以联名陈劄之意。发简于诸僚。午后尹勉宪,金载顺二人始来会。余即搆出劄草。诸僚悉多删改。尹勉宪书之。与李商芝,李在协,朴志源凡六人联名。而洪乐仁,元义孙独不参焉。遂相率陪劄。而喉院以 饬教截严。不敢捧入。凡往复累十次。始乃得彻。是日承旨沈锈,金应淳,金光国,李宜老,都宪赵荣进,献纳李硕载相继陈疏。力救李得培。兼言祀典之重。不可不慎之意。校理李圣圭修撰李晋圭入 侍昼讲。请还收李得培罢职。 上怒愈甚。命一并罢职。教曰。昨日下教。非徒为从享。四十载苦心施于此。则为海东臣子。若使望八其君。且诵乙亥八字之号。虽满腔挟杂之心。焉敢跳踉。外虽托于承旨。意实在于甚么。君可欺乎。天可欺乎。此后此等之章。切勿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3L 页
呼望。使知君君臣臣之义。以春曹草记不即举行。 命罢礼判。缕缕下教。莫非严截。人心惶怯。不知所为矣。夕讲罢后。 上览堂劄曰。渠辈欲终予矣。予为此事。知有苦状。意谓残儒有为矣。岂料搢绅为之乎。欲除朴先正。以赵宪,金集为先者。如见其肺肝。老论中又生一党矣。金载顺于草记读奏时。侧面视之。有不满之意非矣。金龟柱处分然后可为矣。 命书劄批曰。职在经幄。不体予暮年为世道勤恳之教。亦不思其君八字之号。惟恐或后。已涉骇然。而李得培所未吐。搢绅之议未一等语。其敢抗劄于从享既定之后乎。尤涉寒心也。 命书诸玉堂处分传教。曰欲遵旧例。其谁赐批。不可不定国是。陈章儒臣。一并罢职。金载顺入 侍。览其气像。此李得培之类。金龟柱不体月台书赐之意。尹勉宪忘祖忘父。此等之人。若不明示好恶。何以徵世道。金龟柱罢职不叙。尹勉宪削职。朴志源不思高祖。有关伦理。永刊仕板。虽有轻重。璿派之趍附党习。予常恶之。李晋圭刊名仕板。李圣圭罢职不叙。 命书家亲罢职传教。曰噫。庆恩国舅。今虽在世。为 慈圣保戚臣之道。当严者不可不严。况当宁国舅乎。顷者书赐其子。盖暮年大婚。欲保外戚之意。则其宜铭佩。而若是欠教。其子乃有趍时。噫。四十年苦心。今番从享。已树克己复礼四字。今方自勉。此等之处分。严示好恶。亦保戚臣之道也。鳌兴府院君罢职。噫。国舅犹然。况诸臣乎。书毕。顾谓史官曰。直书此事可也。丈人罢职。古岂有之乎。如此处分。然后金龟柱不复为此等事矣。老论将分为二。故不欲陷人于罪。如是下教。而诸臣若不悚然。不可着纱帽矣。观今所为。以体天建极之号。不足当于予也。此非驳正先正。乃驳正予也。八字予欲勾之矣。至于外孙逐申暻辱李应协。朝鲜岂渠辈之国乎。若有复为者。则是乱臣贼子。宜请亟正邦刑可也。 命书明日南郊 举动传教曰。怪举踏至。是谁之愆。徒受过隆之号。白首乃坠建极之心。何颜归拜。诚不孚于群下。而何能得雨乎。明日当代牺亲祷。其令即为举行。仍 命得雨前不进汤剂。○十七日南坛 动驾时。 上乘玉轿。谓领相曰。予若使斯文之战复作于今日。则予非为子之道矣。丁酉年患候缘何而致乎。昨日处分后。复为党习者。戊申馀党也。予今忧老论之为二党也。药院提调韩翼谟请进汤剂。 上怒叱曰。党习未祛之前。予岂服汤剂乎。顾谓领相曰。卿等相率拜章。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4H 页
然后予当进服矣。卿与领府事以下老论。皆为之可也。领相曰。臣等何敢不为也。 上曰。予明日还宫后。当俟之矣。医官持药器。立于轿前。 上叱退曰。俄已处分则建功汤。何敢持来。首医令攸司拿处。领相涕泣力请。 上终不许。仍命驾出兴化门。召玉堂书吏掖隶。捽拽以入。 上命昨日联劄时。首发玉堂。即为现告。书吏以不知为对。 上大怒曰。渠辈只知其官。不知其君。今日内发配湖沿。又教曰。今日君不君臣不臣。搢绅未一等语。即背驰建极之言。劄头李商芝及举措放恣金载顺。永刊侍从案。 驾至敦义门外。见东西班祗迎。 命大臣外文官尽令退去。曰堂劄称以搢绅未一。汝等何颜见予乎。大谏南泰著请对曰。有何激怒而朝班尽为逐送耶。 上叱曰。守汝少北可也。何必附老论乎。其习可陋。削职。仍诣坛所。入幕次后。 召领相谓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卿子独不参劄。可嘉矣。领相曰。臣既入 侍。赞成则渠岂参之乎。 上又曰。予告于 真殿而欲辞八字矣。领相曰。臣当与左相及诸臣同为陈章矣。 上曰。同为而善为之。予非为警饬之语也。是夜 上经宿坛上而怒犹未已。 命作门内。虽大臣傔从。不得入。杂人若有喧哗者。骑郎当军律施行为教。人皆战慄。○十八日 亲祭罢后。药房政院玉堂二品以上皆问安。以承传色口传下教曰。论未一。背驰建极之搢绅问安。无下答之事。皆令退去。又教曰。首倡骇举。酿成怪举之李得培。永刊仕板。金载顺昨日入 侍。所为阴邪。逐送乡里。又教曰。回驾时文臣。勿论堂上堂下。皆退去。荫官亦有偏论。坐以使之者。此类尤甚。亦入于未一中。其令退去。只杂职武臣随驾。又教曰。昨日馆儒祗迎。无掌议色掌。极为骇然。馆学斋任。限十年停举。遂自坛所回 驾。见泮儒祗迎曰。汝等居贤馆。睡欤寤欤。鱼必溟曰。从享待公论洽然后可为矣。 上教曰。国是大定。黄口儒臣无君怪鬼之说。身为太学班首。敢陈于其君。此乃表里和应。背驰望八其君四十年苦心者也。鱼必溟刊名儒籍。放还乡里。仍令逐出汉江外。 上曰。古云烹弘羊。天乃雨。我国烹党习者。天乃雨矣。历入关王庙。再拜告曰。臣子为党者。请令周仓尽为逐出焉。还宫后正言郑景仁请对。 上命削职。仍御景贤堂。大臣以下百官以次入来。序立庭中。 上厉声曰。奉望八之君。敢如是缓步乎。如有迟来者。当免为庶人。而武臣则若为党习。国将亡。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4L 页
不可问矣。皆退去也。遂 亲读御制文以闻诸臣。而至于宗于戚。曰闻此教而不为低头李益烍刊名。复读至不忍闻处。在堂承史皆涕泣请还收。大臣自庭中欲升堂。 上叱退曰。何颜敢欲升堂乎。又拍案高声曰。闻此下教而承旨宜免冠下堂。而晏然着帽乎。承史并退免冠。在庭诸臣。亦皆免冠俯伏。大臣以下。叩胸涕泣。屡屡迭奏。 上教曰。四十年苦心。一朝尽矣。其虽朝混沌夕开辟。决不可为无所据之君。诸臣虽一时仍为着帽升堂。则亦将君不君臣不臣。今日入庭诸臣。自大臣至儒臣翰注。一并罢职。各司官员。一并汰去。以五卫将申鏶为假承旨。尚瑞直长金守嘿为假注书。兵曹佐郎黄㮋为兼春秋。 命入侍书传教。假承旨将升堂。荫班中偶有仰首侧视者。 上大怒曰。举头者谁也。即令自首促之。则乃申光履,柳得养也。 上命汰去。仍令大臣以下尽为退去。陈疏以死罪臣书之。诸臣皆忙急脱帽而出。 上以待下之道。不可若是。命还着之时。 天威震叠。诸臣皆遑怯失色。颠倒奔出矣。 上独与宦侍步出建明门。使禁仗军追捕大臣以下傔从辈。 亲临决笞。又命训将。使之随现捉治。各司下隶。皆奔走逃匿。禁仗军搜捕。追逐之声。闻钟街矣。于是大臣以下会于 阙外。治疏以上。参录者凡一百五十人。其疏曰死罪臣等。伏以近日之事。可胜言哉。臣等之罪。可胜诛哉。呜呼。臣等顽如豚鱼。而 殿下常推孚格之化。臣等迷如赤子。而 殿下辄示覆育之恩。四十年涵濡陶甄之泽。自臣等之父祖及于臣等。怨嫌化为谈笑。酸咸变以和薰。一毛一发。莫非 殿下造化之私。虽自谓查滓净尽。物我都忘。而惟其自来标目。尚今虚袭。前后之贻恼 宸衷。致勤严旨者。非特一再而止焉。无往而非臣等之罪也。臣等或忝大臣。或备卿列。及承今日不忍闻不敢奉之辞旨。则孰不聚首遑遑。至欲溘然也。咫尺天升。免冠叩额。谴罢薄罚。不足以赎其罪。臣等之承佐 殿下者。即建极也。 殿下之旷感先正者。亦建极也。苟使臣等立 殿下之庭。敢或携贰于同德先正啜享之举。则从前赞圣功扬神化者。不但归于虚伪。不诚之科。其负吾君负私心极矣。臣等虽无知识。决不敢为此。过去之旧套。今既相忘。将来之新虑。宁有可论。大小相勉。惟在同寅协恭。归于有极而已。呜呼。为人臣。质言于君父如此。其或一毫不体于许令自新之下。则岂可谓有一分人理一分臣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5H 页
道乎。顾此齐声哀吁。犹属自鸣。至若涕泣祈祝者。莫急于俄者传教之亟赐寝还。使臣等得以复立于覆载之间。以 圣上至仁至慈。何忍拒绝臣等。一朝至此耶。臣等诚死罪云云。疏既上。 上命大臣以下一并叙用复拜。前任百官亦勿汰。命出批答。略曰今者之章。其果革心而然欤。予见多矣。予不信也。顷者却膳闭閤之时。岂谓有党。而伊后观之。一则恣意挟杂。惟守一老字。一则立功自效。不忘一少字。一则其虽感我。依倚两间。一则戊申以来。虽觉悟而归正。同党之人。持戈立功。其习不美。以此观之。果有建极之功乎。噫。顷者正宗统。即为宗国保世臣之心。今日定从享。亦为冲子保廷臣之意也。搢绅之议未一。语意实大不敬。背君趋党。此非斥先正。即斥建极也。今日朝鲜。有君乎有臣乎。特召大臣以下于便殿廷中。洞喻亘中之怀。而所谓不敢承奉者。诚不满一哂。青丘读书士夫之景像。一至于此哉。百官强勉免冠而帽犹挂于髻。假承旨之承传也。何心举头仰望而终不肯自首。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此等之人。虽百年窜配。心已不正。决不革心。宗臣子为堂后者。闻恳恻之教。亦不低头苦心。莫遂由此辈也。噫。乌鸟有反哺之情。蝼蚁有君臣之分。忘祖忘君。惟事其党。此禽兽之所不为。惜哉今章。何不曰臣若复置查滓。 殿下虽不殛之。惟彼苍与臣等祖先殛之云耶。柳戆,徐迥修。天不殛之。君不殛之。彼辈必曰天不信也。君不法也。李得培,李商芝之徒极矣。而回邪载顺。何足道哉。今日臣僚非徒涤心。见一老字。其不若仇敌。此乱臣贼子也。予当以枭獍处之。闷旱焦心之际。酬应党臣。岂不苦哉。噫。无大臣无卿宰无百官。而祗有假承旨一人假史官二人。此四百年所无之事也。喝道诣台。其欲立功卫迹。今日台谏。于景仁竟亡矣。俄者已喻。而必不为无所据之君矣。书毕教曰。人君举措。其宜有据。今日诣昌德宫。奏诸臣之辞。当与冲子见诸臣矣。夜二更。出崇贤门。乘轿 命大臣二品以上进伏。曰此后能复为党习乎。老少南西四字。笔之于书者。是乱臣贼子。无异于镜梦。科文若用此字。当拔去矣。诸臣俯伏对曰。谨闻此教。岂有一分党心乎。 上曰。卿等果无党心。则宜以为若复有党心则与弑父与君无异云而起立可也。大臣以下皆起立曰。当如教矣。 上曰。此后或为党论。诸臣沐浴请讨可也。对曰。敢不请讨乎。 上顾尹东暹曰。予当直言之。尹东升之论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5L 页
光佐。具允钰之论泰亿。皆出于欲脱少论之意非矣。又呜咽下教曰。追思丁酉 患候。则由于党论也。予若不禁。则非为子之道也。领相曰。臣等有死罪。而 殿下释之。不胜感祝。而臣等惟望 圣躬之保护。今已夜深。请进御汤剂。 上曰。得雨后当服之矣。又曰妇人亦有党心。生子养以党乳。故人生而知党矣。又曰洪乐仁不参。可谓岁寒松柏。而朴师海亦不参。可嘉矣。仍命升叙。遂诣璿源殿展拜口奏讫。出御熙政堂。 世孙侍坐。大臣以下百官。进伏于殿庭。 上亲读口奏文。又命读联名疏批曰。少论怯于其名。欲食其类。少北靡然从之。南人中洪名汉,蔡济恭快脱其色目矣。东西之论。由于吏郎通清。老少之分。由于宋先正尹拯。而家礼源流一出。东西大隔。今诸臣之不满。亦非为赵重峰,金文敬。而欲配权尚夏,李喜朝之意也。若以权李从享。则必皆曰处分至当矣。予岂不知乎。文纯乃建极之行首也。昔年致祭。其意在焉。其外孙申暻感激陈疏。柳戆驭之。此亦东西党也。顾谓 世孙曰。将来汝必勿信也。又拍案高声曰。诸臣复有为党。则是希亮,麟佐之子也。卿等独劄以请按律。而虽山野之人论之可也。宋明钦赤芾三百之言。是乎非乎。若是云则退去也。诸臣应声对曰。孰敢以为是也。有一人出班高声奏曰。闻此 下教。而若复为党。则乱臣贼子之子也。 上曰。谁也。承旨闻而奏曰。柳得养也。 上问曰。汝以柳戆为是乎。对曰。岂敢为是乎。臣之家中。亦以为无状人也。 上曰。所奏可见赤心。特为升叙。以劝百人。朴师海进奏曰。臣则有异焉。臣之祖父受学于文纯矣。 上嘉之。领相泣进汤剂。 上复谓诸臣曰。汝等不复为党习。然后予当服汤剂矣。诸臣咸曰。此后若为党则乱贼之臣也。孰敢复为乎。 上曰。其毋面从。退有后言可也。命书传教曰。所重者犹然。况他人乎。君虽不能教其臣。父岂不能教其子乎。今番参劄儒臣之父。并削职。李景祜,李时中,尹之彦现告云。○十九日教曰。顷于柳戆,徐迥修见欺上欺 陟降。故今日驻辇召诸臣下教曰。此后若复以老少南西四字。着于心下于笔。即孔圣所谓无所不至者。程传所谓弑父与君者。此乱臣贼子也。当鸣鼓攻之之意下问。咸曰诺。以此奏于 真殿。古今天下。复岂有党。其虽欺我。何敢欺 陟降乎。于宗于戚。为子孙者。或酬应堂劄。或联名章奏。则谱牒削名。若子若孙勿录事。分付宗簿寺。敦宁府璿派。敦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6H 页
宁外裔。一例举行。亦以此意奏殿。予何敢欺 陟降。日后为嗣者。亦何敢忘其先乎。书诸史册。一件入于世孙宫。又书于宗簿敦府誊录。昨日或有不参疏章。不入殿庭。而自谓我则莫知其疏。莫闻其教。而不悛旧习。则非朝鲜之人也。非朝鲜人则岂不近于夷狄禽兽乎。噫。在青丘而无父无君。何以人类齿之。昨夜奏殿之后。予陶铸四党矣。此后孰敢以十八日前夜分前事。撕挨乎一日之内。混沌开辟。复见其君于后天。自谓先天人。其将为盘古前人乎。为人臣而为盘古前人。亦非逆乎。各别严饬。巳时 上自昌德宫回驾。临建明门教曰。郑景仁昨日求对。手脚忙乱。非营护则立功也。端川府定配。顾谓诸臣曰。再昨年五月十九日。予以中兴矣。昔赵领敦以为 殿下陶铸世道。今则陶铸四党矣。昨日免冠人更着帽者。若前生人也。予以后天自居。诸人亦宜以后天自处也。命大司成徐命臣入侍。以掌议色掌不备。徐命臣稷山投畀。掌议宋玮明十年停举。太学儒生。并六镇散配。永勿复属太学。守仆书吏。令刑曹捉囚。承旨李彦衡以未及来待仰对。 上怒曰。周遮馆仆。阿谀儒臣。其涉无严。成欢驿徒配。李益烍昨日入侍。不为低头。巨济府定配。遂入御景贤堂。命复读搢绅疏。亲书昨夜既奏藏置史阁八字。命藏史库。谓领相曰。此后若有复为者。当辞八字矣。予意岂在于受卿等侤音。而为皇极之治者予也。斥先正。即斥予也。一进一退。虽似有快。而末稍之害。可胜言哉。柳戆先斥先正。徐迥修以老乐叟比之。岂可以先正比冯道乎。领相曰。今番若不抑制。则不知方来至于何境也。 上曰。有先正从享之事。故有昨日诸臣之举。此亦先正之功也。人称予以陶铸四党。则予不辞矣。领相曰。昨奉批旨。若画出诸臣形状。或感服或沮丧。若因此惕念则幸矣。 上命馆掌议韩大裕,色掌沈英镇,吕善养,徐迈修进前谓曰。汝辈若又排斥。则予岂容贷乎。赵明鼎曰。臣当极力周旋。愿勿以太学为虑。 上命以从享传教,大臣联章批答, 真殿口奏文及其他传教。并为一册。藏于史阁。一件颁布。又教曰。徐有元心常恶之。而今番陈章。亦不联名。甘心背君。自陷于无所不至之科。永刊仕板。黑山岛为民。世人有以士夫待之者。此无父无君也。柳戆,徐迥修,徐有元之子。永刊青衿案。顷日甲山窜配八儒臣。亦不参疏。并削职。领相奏曰。渠辈皆愿入。而臣以为方在罪中。不可联名。故不入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6L 页
矣。 上特命分拣。○二十日社坛祈雨 动驾时。命家亲叙用。复拜前任。牌招传授命召。仍令留阵。 出宫时亲受谢恩。命进前慰谕曰。往事勿说。卿何芥怀乎。对曰。臣既不能教子。以贻 圣心之激恼。追讼愆尤。无地自容。 圣上特施薄勘。旋降恩叙。臣虽不敢以今番事撕挨。而联劄人之父。尚在削职中。则臣以同罪之人。何可晏然行公乎。今日 天牌之临。义难趋承。而留阵体重。故不得已入肃矣。 上顾领相曰。此言是矣。领相曰。岂不难安乎。家亲奏曰。 回驾后臣当以文字仰白矣。 上曰。必勿陈章焉。予当有善处之道矣。卿姑退俟也。仍 驾诣坛所。召领右相。命读口奏文。领相曰。 殿下严饬则孰敢不奉承乎。惟 殿下忘于中心也。 上曰。皆如领相之言则好矣。而浮嚣躁竞。甚于党论。铨官以至公用人。若复荡然。则又生一党。至于政事。不必问某也谁某也谁可也。领相曰。臣与左右有异。则是负 殿下也。又曰。四字之用不用。一欲禀定矣。去其字则难以作文。若不涉于党论则用之耶。 上曰。予则欲不用矣。燕山时不用奂字。自儒贤出后。予不用草草字。此字不用。岂其难乎。又教曰。今番处分中削职窜配者。不可仍置。推恩增职告身。一并推来烧之。既烧之后。渠敢一刻不磨。此亦无臣节也。其令今日内举行。此后关系党习者。依此施行。书教后 上曰。予于徐命臣。欲用此律矣。又教曰。十八日以前事。虽非党习。大小撕挨。凡诸引嫌等章。自大官以下。一切严禁。犯者政院非徒不捧。以党律严处。以承传色下教曰。禁草摘奸。则监察宋可相随从云。今日纪纲。虽曰寒心。执法之地。焉敢若此。况可相何人乎。当日旌义县投畀。倍道押送。令禁喧郎厅大索。此皆诚浅不饬之致。若是何以得雨。特却夕膳。以谢于神。药房口传启曰。不胜焦闷。有仰禀者。暂许入侍伏望。答曰。如此虽百番往来。何以得雨。旱固予咎。其止之。再启。答曰以宋可相事观之。党习犹存矣。其退去。三启。答曰若有为民之诚。则一日之令。岂不行乎。一日如此。其他可知。诚悚然恧然。何心进饮。其退去。四启。答曰无党云者。如禁草矣。况他日乎。五启。答曰若是而相持甚久。诚浅矣。水剌何可进御乎。又教曰。禁喧郎厅作门。哨官部将守门将汰去。禁草被捉人。残邑为奴。又教曰。法宜先大官施。为民祈雨之时。处分不可碌碌。申领府事。依例捧传旨。又教曰。为民之诚若恳切。则岂不能感动一日乎。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7H 页
宗庙都提调尹东度,提调李益炡罢职。是时严教荐下。天威愈震。中外遑遑。人皆惶怖矣。○二十二日次对。 上特寝推恩追削传教。还收参劄人父削职命。领相曰。今番处分后。人心顿异矣。 上曰。勿言也。予不信矣。夕讲。命书从享后捧袖举案不参青衿除名儒案传教。○二十三日北坛 举动时。教曰。顷者玉堂之简通。下吏岂劝其官有过。下吏受苦可矜。令放送。驾至彰义门外。见赵荣进祗迎。下教曰。顷者骇举。专由于台臣之陈章。若有悚懔之心。何颜祗迎。亟令削黜。见馆学儒生祗迎。教曰。掌议尹勉升。顷日随大司成入侍也。闻恳恻之教。莫知耸听。同是掌议。一答一默。其意焉在。勉升限十年停举。翌日 回驾后。复命掌议黄栒入侍。谓曰捧袖举案有意矣。善为之可也。○二十五日教曰。凡事不重则不威。十八日奏殿。无异告庙。四十年苦心。遂于此日。不可谕于便殿而止。明日当先为颁谕中外。致祭承旨往来后。随时举行。宣谕文当制下矣。)○二十六日丁丑。特 命叙用付军职。(是日 上遣承旨。致祭于文纯公庙。领相请率百官进参。 上许之。午后 上御建明门。宣谕教曰。今日颁教。即陶铸后一初政也。其宜大同。顷者处分中削职以上。未给牒者外。一并叙用。令该曹付军职。其令一体进参。贱臣及金应淳,沈锈,金光国,李硕载,李在协,李圣圭等。并蒙收叙。诸人皆入参。而余则已发永平之行。以在外悬颐。 宣谕文略曰呜呼。无偏无党。箕畴攸叙。周而不比。鲁论垂训。四十年临御。一心惟在祛党。噫彼党目。从何世来。汉有南西部。唐有牛李。宋有洛蜀。皇朝有东浙党。而逮我朝中叶以后。起于微而成其大。比诸汉唐宋明。其名夥然。东西起于郎通。大小分于义理。南北激于礼说。老小痼于斯文。一转再转。三转四转。初相斥以贤邪。末则加以忠逆。酿成千古所无之戊申乱逆。泰耇之为泰耇。欲掩彼先正。此先正甘自领袖。真儒之为真儒。挺身一对。同归镜梦。呜呼。闭閤却膳。古岂有之。而物极必反。理之常也。一自乙亥后。外面虽似寅协。里面犹各不同。而天道循环。无时可复。若无文纯从享之举。岂有十八日事乎。先正可谓树功于予矣。今则于老于少于南于北。其皆联章。咸曰涤旧。时不可逾。机不可误。即日诣 真殿。仰奏其事。藏诸史阁。以垂于后。携冲子之手。召大小臣僚而谕曰。吁嗟青丘。祖依于孙。孙依于祖。今日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7L 页
大小臣工。即乔木世家也。闻此教而不悛旧习。此乱臣贼子也。予虽不殛。天必殛之。诸臣知之否。皆应声曰诺。噫。慕先正而特命从享者。即建极二字也。若不为此。昔之四党。将复为五故也。旷世兴感。因从享而事帖然。上以使其君终遂建皇极之志。下以使世臣竟成赞神化之功。寔皇天眷我东方。 陟降阴祐。世臣之致。岂否德所能哉。虽然海东之人。以标榜为高致。虽无四党。焉知无又生一党也。浮嚣之习未悛。躁竞之风未息。昔戈虽藏。新锋可畏。况暗地回互之辈。遐方怪异之类。若或跳踉。不能抑制。则涓涓其流。终成江河。可不惧哉。今番陶铸之后。不可不使中外咸知。故待朝临门。聚百僚暨青衿。布告此意。呜呼。百年党习。尽消于半夜。四纪苦心。庶垂于千秋。各须勉励。莫犯天殛。宣谕毕。 上顾问入庭诸生曰。汝等若有排斥先正之意。皆即退去。若无此心则起立可也。诸生闻命。一时起立。 上大笑而入内。)○二十八日己卯。以颁教不参。复 命罢职。(是日文纯公从享之礼始成。 上亲临崇政殿。颁教教文。即艺文提学尹汲所制也。谕毕。领相进伏曰。先正既已配享。今日又为颁教。 圣上四十年苦心。今始得遂。非但斯文之大幸。将为万世之盛事也。仍请不参耆社诸臣罢职。 上允之。仍教曰。耆社诸臣既罢职。则况诸臣乎。宗亲武臣外。在外不参人。一并罢职。贱臣亦入于现告中。 上曰。今日不参者。岂有甚么意思乎。其在重事体之道。不可不严处。虽山林当入现告。而一边从享先正。一边罢职儒林。事面如何。抄选则勿论。诸玉堂上殿。以中和之道。益加自勉之意。齐声仰奏。 上曰。所言极善。予体念矣。持平金普淳曰。今日颁教后。满庭诸臣。岂复有党心。此后则对诸臣。勿复疑阻好矣。 上教曰。诸臣虽曰无党。予则决不以为然。而戒惧之心。深切于前矣。其若勉戒则宜云勿以大同而解心。使无不承权舆之叹。而疑阻二字。肆然以陈。噫。顷者疑阻。在君乎在臣乎。党习之转成。即一疑字中来也。此等之言。即旧日党习。则焉敢放恣以陈于法殿颁教之日乎。永刊仕板。旌义县为民。同日便殿入侍。 上览太庙祭报府。读至李奎采。李硕载曰。不知列朝建极之治者。岂为大祝。而教其子为疏者。岂为祭官乎。命皆拔去。 盖自十八日以后。朝野震惶。景色愁沮。公卿大夫奔走承顺。汲汲遑遑。撰进教文及致祭文者。盛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8H 页
称以养德卫道扶伦立经之功。极赞以敦笃沈潜恺悌端凝之操。或谓之受大贤临命之托。效文成调剂之方。或比于吕汲公之无私党。李文靖之真圣人。结之曰尊儒贤之学术。革朝著之陋风。保合分明。扶植世道。微斯人则难也。 上览其文而嘉之。国子长累日留宿于明伦堂。与掌议韩大裕,黄栒辈会议。招谕出斋儒生。使之复入。又抄出方外幼学。分差执事之任。京洛士子。皆惶怯畏祸。争送名帖。而或有称托。不肯者。辄诱䝱恐喝。进士文渊博至有拜辞神门之举。而泮中诸人。无不目笑之。及至礼成祭。入参者多至数千馀人。实自古从享以来。所未有之事也。 上取袖举案览之。越三日亲临试士。李命彬擢第。赋题保合大和云。 去二十五日入侍时。领相进奏曰。顷日陈章时。名帖多有书送者。而因其急遽。不得入参。今亦从其愿追录何如。 上曰。其心贵矣。只以帖子录入。书之以奉教。追录投畀人外。凡被罪者。并捧书启。一体藏于史阁可也。于是追录之举大作。满朝搢绅自上卿至于出身。无不书送。名帖纷纷投入。惟恐或后。参录者凡一百馀人。不参者惟朴圣源,金相奭,李普观,金和中四五人而已。玉堂元义孙送言于家亲曰。疏录今将书启。令胤亦不可不录名。幸即书送也。家亲答以子往楸下。尚未还归。日前颁教。亦不得参。至承谴罢之命。则其不在家可知。吾若代书以送。则殊非事君以实之道。决不敢为也。如是往复。几至五六次。而知友亦多有力劝者。家亲终不听。疏录留置政院。待余入来者。至三四日。时余自楸下。历览金水亭苍玉屏白鹭洲。转入道峰。拜谒两先生书院。探玩胜景。往来逍遥。历六七日始入城。则疏录已为入澈矣。)
  [六月]
六月初三日癸未。 命叙用。(是月例有岁抄。故遂有收叙之命。越一日。尹勉宪亦令给牒叙用。忘祖忘君四字改付标。因国子长陈达。诸儒生六镇散配。放逐田里者。并皆放释。实 圣德事也。)○十六日丙申。差儒生殿讲试官。病不进。(时李商芝,金载顺诸人。尚在刊名。而余独蒙叙及试官受点。余即送言于政院曰。向来同劄之人。犹在罪削中。而试官虽异于实职。其为着帽束带。扬扬朝端则一也。决不敢抗颜冒入也。遂以病为颐。 上命以入直玉堂代之。仍教曰。欲为下教而尚无实职。故不为。今日以试官观之。可见其影。一人若此。其他可知。事虽一事。其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8L 页
时处分。非徒陈劄而然。况十八日前事。既付先天。同事者焉敢同去就为期。今日试官意盖在也。一试官之入侍。分义当然。此后不敢以此撕挨事严饬。既下教之后。人君使臣。亦以四维。且与李晋圭,朴志源有异。王者处分。求其心求其貌。非裕昆之道。既示予意。金载顺,李商芝。并给牒叙用。又曰朴志源参不当参之劄。诸人可以撕挨乎。传教中一试官入侍者。指金应淳也。)○十七日丁酉。 除弘文馆副校理。○十九日己亥。因 严教入 阙谢恩。(上既释李金两玉堂。以开进身之路。而独朴志源未叙。及拜馆职。欲陈疏力辞。则 饬教截严。喉院不敢捧入。余以情势悯阨。不得承膺之意。通于堂僚。 上知之。初八日四更。以承传色下教曰。上有望八其君。昨日下教之后。为朝鲜臣子者。焉敢若此。申饬其令谢恩。若复逡巡。其心可知。拔去追录。盖 上犹不知贱臣之不入录中故也。又教曰。尹勉宪,金载顺辈。若以十八日前事。强为引嫌。则原疏追录。并为拔去。于是诸议皆以为 上特释同罪之人。既示曲护之意。则其在分义。不可一向违逋。且半夜下教。极其严截。若复如前撕挨。必致 圣心之激恼。以彰 君上之过失。不若一出谢命。徐图呈递之为愈也。余乃不得已入肃。 是日大臣入侍。 上曰。昨夜下教。儒臣始出矣。为臣下而必待其君之尽为开释。然后乃欲行公非矣。领相以吏判李益辅辞疏事仰达。 上曰。事在先天。皆许陈疏则金龟柱又将为之。决不可许矣。)○二十一日辛丑。昼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尹承烈,知经筵李益炡,特进官蔡济恭,承旨宋莹中,假注书安圣彬,兼春秋张显庆,史官李延伋,持平李圣源,正言李得一同入。读孟子杞柳章,湍水章,生之谓性章。贱臣曰。告子之言性。前后不同。而皆根于生之谓性一言也。盖告子不知天理固有之谓性。而乃即人之身而指其知觉运动者以当之。其说益穷。而所见益不明矣。故始则以性比之杞柳。言其知觉运动者。非勉强挢操则不能仁义也。孟子以戕贼仁义之说折之。则乃以性比之湍水。言其知觉运动者。初无善恶之可言。必待决东决西而后。为善为恶也。孟子以水无有不下之说辨之。则又以为孟子不识其本意也。直曰生之者性。言其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皆同也。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9H 页
孟子始以羽雪玉之白结之。而终以犬牛人性之不同。辟破其言。则语屈辞遁。不知所对。而亦不能悟其非焉。此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也。夫知觉运动者。即气质之性。而五性之禀于天而固有之者。乃是本然之性也。既是固有。则岂可以仁义为性外之物。而又何言其性无善恶者乎。荀子性恶之说。胡氏无善恶之说。佛家作用是性之说。皆是认气质为大本也。告子之学。亦不外乎此数子之论矣。 上曰。所奏果然矣。告子不知理而以气为性。甚愚矣。贱臣曰。认器为道。认欲为理者。即释氏之论。而释氏则所见极处。犹在于心之灵明妙用也。若告子之说性。固不离乎气质。而未尝知其清浊之分。故其所引杞柳湍水之说。纷纭杂糅。舛错谬戾。其所见之贱陋。不足以惑人也。 上曰。然矣。犹人之性下。无告子所答之语何也。贱臣曰。人物之生。是性是气。皆得于天者也。然性本至善。气有不齐。此贤愚之所以判异也。今告子乃言凡有生者。同谓之性。孟子以犬牛人三性之不同。痛析而明辨之。虽有悬河之口。何辞可对乎。集注亦言告子自知其说之非而不能对也。 上曰。予未及照察。而集注亦有之矣。经筵官各陈文义。遂退出。)夕讲入 侍。(入 侍于资政殿。以尹承烈移除台职。下番未备微禀。 上命入来。贱臣与知经筵李益炡,特进官蔡济恭,承旨赵𪬵,假注书安圣彬,兼春秋裴圣俞,史官李延伋同入。读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章。贱臣曰。此言食色之性。即前章生之谓性也。以杞柳棓棬之譬观之。则专以仁义为性外之物。至此则少变其说。以为仁内也义外也。盖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义者心之制。宜之理也。告子不知裁制事物而得其宜者。全在于我。而反谓之外。则其所谓仁内者。亦岂真知恻隐仁爱之由中而出乎。但知其甘食悦色之生于心而谓之内也。故孟子以嗜人之炙嗜吾之炙。喻长人之长长吾之长。以明长之嗜之。皆出于吾心也。嗜炙之喻。虽未必直指本然之性。而告子之所知者。只是食色之性也。故因其所知而有以明之也。 上曰。然矣。此亦以气为理者也。贱臣曰。吾儒之学。莫大于理气之辨。必须先知主宰之在理。而又知作用之在气。然后可以知性善而变化气质矣。异端之说。皆坐于认气为理。老佛荀杨之学。虽有浅深高下之不同。而其认气为理一也。认气为理。则不知仁义之性。为事物之准则。故其弊至于猖狂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19L 页
自恣。七颠八倒而不自悟其非也。 上曰。所奏好矣。经筵官各陈文义毕。遂先退。)复承 命入 侍。(夕讲罢后。 上仍御资政殿。召编次人。亲制记怀文。盖 先朝壬辰。视事于宣政殿月台。而今日亦开讲于资政殿月台。故追述故事。以寓羹墙之慕者也。仍命上下番入侍。贱臣与李在简承命进伏。 上亲读诗传陟岵章蓼莪篇。又命臣等各读一篇讫。 上又制小序。命题于记怀之下。曰己卯年为国大计。奏于孝昭殿。行嘉礼。今日即亲迎之日也。倏忽之间。今已六十。亦岂梦想攸料。书毕。顾谓贱臣曰。己卯亲迎日。果是今日乎。贱臣曰。似是二十二日。而臣未敢的对矣。 上笑曰。此日则予与儒臣当知之矣。命史官出去。详考以奏。果二十二日也。遂改书以明日。命以陟岵章蓼莪篇讲读事。载之玉堂故事。贱臣遂为之小志。录于馆志。)○二十二日壬寅。昼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在简,知经筵李昌寿,特进官徐命膺,承旨赵荣顺,假注书安圣彬,兼春秋裴圣俞,史官李延伋,掌令李迪辅同入。读孟子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章。贱臣曰。告子义外之论。孟子既为之辟破。而季子犹不晓其意。故有是问也。夫性者具五常之名也。五常既具则义何独在外乎。季子徒知其敬之所施在于外。而因以行吾敬者谓之外。如当敬叔父之时则敬叔父。当敬弟之时则敬弟。当敬乡人之时则敬乡人。此理之所以随时权度。为之差等者。果非由中而出乎。季子闻孟子之言而犹不悟。则公都子乃以冬汤夏冰比之。以明汤与冰在外而可饮不可饮在吾心也。季子虽不知仁义之在于内。而亦知饮食之由于中。故因其所明而解喻之。即上章孟子喻告子以嗜炙之意也。 上曰。其言好矣。经筵官各陈文义。遂退出。)夕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在简,知经筵李昌寿,特进官徐命膺,承旨赵𪬵,假注书安圣彬,兼春秋裴圣俞,史官李延伋同入。读孟子公都子曰性无善无不善章。贱臣曰。此章之论性。大煞明快。而集注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之说最精。盖所禀于天之理则圣凡无不同。所禀于天之气则人人各不同。知此理之无不同。则可知仁义礼智之不待外求而在于我也。知此气之各不同。则可知变化其质。扩充其才而至于善也。所谓此理者。亦非形气外别有一个物在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20H 页
于空荡杳茫中也。即其就气质而指其本体之不杂乎气质而言也。其理之为五常。乃所谓性善也。孟子之前。人不知性善之本。故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为善可为不善之论。纵横谬戾。敢与吾学相抗矣。孟子先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又言仁义礼智之非由于外而我固有之也。于是性善之义始明。而异端之说稍息矣。孟子虽言性善。而至于气质之性。未尝明言之也。及周濂溪论太极阴阳五行之说。以言人物之生。其理则同。而气质之殊。千万不同。然后道器之辨。始明矣。圣贤之有功于万世。有如是也。 上曰。所奏然矣。首章性无善无不善者。其义何指。而胡氏之说。亦何如耶。贱臣曰。性本至善。原其所禀之初。则尧舜之圣。与我同类。虽为气质之所偏。失其性之所有。而至善之体。未尝以此而加损也。若胡文定之论性曰。才说善时。便与恶对。非本然之性矣。又引五峰说曰。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义全具。无适无莫。不可以善恶分。殆于性理之名目。有迷矣。 上曰。道义全具。无适无莫者。其言亦似有理矣。贱臣曰。性者天之所赋之理。而其理即至善也。岂可曰无善恶之可分乎。虽以自家所言观之。既曰粹然天地之心。道义全具。又曰不可以善恶分。此亦怪语也。 上曰。然矣。尧之时。象也未尝立朝。则其曰以尧为君而有象者何耶。贱臣曰。象也虽未尝立朝。而生于尧之世而为尧之民。则不可谓之以尧为君耶。 上曰。然矣。微子纣之庶兄。而今曰以纣为兄之子。当从何说乎。贱臣曰。书称商王元子。史纪称纣之庶母兄。此云兄之子。恐非正义。而集注亦言疑有误字。此不可从也。 上曰。韩子指韩愈。而其说何如耶。贱臣曰。其言曰性有三品。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为善为恶者也。下焉者恶而已矣。其所论者。反说得气。不能说得性。恶乎其可也。若以气质论之。则人之所禀。有万不同。岂但曰三品而已哉。 上曰。然矣。经筵官各陈文义。遂先退。)○二十三日癸卯。昼讲入 侍。(入 侍于景贤堂。下番李在简,同经筵元仁孙,特进官韩光会,承旨赵德成,假注书安圣彬,兼春秋裴圣俞,史官李延伋,持平尹承烈同入。读孟子至理气之说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章。 上曰。此章言口也耳也之相似。皆有天下期于四字。而至惟目亦然一节。乃曰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其义何也。贱臣曰。上章言口之于味。耳之于声也。而曰天
可庵遗稿卷之二十三 第 420L 页
下期于易牙。天下期于师旷。则言其所调所和之同其美者也。若至惟目亦然一节。则只言子都之美。而更无如易牙师旷之可引以为證者。故曰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义例不同。多有如此者矣。 上曰。然矣。贱臣曰。此章以耳目口体之所同然者。明人性之至善。圣人与我皆同也。人苟知其性之所同。而实体察得理义之本。有以心得而躬行之也。如君当止仁。父当止慈。臣当尽忠。子当尽孝。日用事为之间。皆不失其当然之则。则天下之人。莫不以为当然。而其心之乐。不可胜言。孟子亦云君子之造道也。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苟能自得而居安。则其味之好也。若刍豢之悦口。人而不知理义者。无异于食而不知其味者也。 殿下若于经传之间。潜心精玩。深察乎理义之本而有以自得。则 圣心之悦之也。又不啻刍豢之悦口也。 上曰。所奏切实。当留念焉。经筵官各陈文义。 上曰。此章耳目口体之喻。已先说起牛山章之义乎。贱臣曰。此章承上章答公都子问性之意。明言人性之善。天下皆同然也。下章牛山美木之说。专言仁义之心不可失其养。而操存舍亡。出入无常之谓也。其所指各有不同者矣。 上曰。然矣。遂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