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x 页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记
记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89H 页
游北汉记(庚辰)
北汉故百济温祚王旧址也。一名南平壤。距长安三十里许。山有白云,露积,万景三峰。屹立巑屼。如三角故曰三角山。实王城之镇山也。峰峦水石。极其壮丽。盖其中多胜槩云。愿欲一往遍览。而不果如意。露花霜枫。虚送几春秋也。常叹曰夫看尽天下好山水。此固大丈夫快事。而出游远方。又是为人子之深戒。则虽不如古人一瓢一筇。搜远探胜。穷耳目之所及。如彼咫尺名山。鸡犬相通之地。徒望而不能游焉。何浮生一日之乐。如是不易得也。庚辰春。族兄用休氏约与同往。余欣然许之。数日后休兄骑驴先行。而余辄有故未偕。及休兄又有西游之举。而余乃有事于扶旺寺。始知好事之不共有也。然业已决意。何可中止。即拂衣勇往。而前一日送崔柳两人。先占胜地。设馔以待。遂以是月二十八日癸酉离发。念独行踽踽。殊无奈何。惟有朴生愿从许之。囊中装得杜律一卷。花笺数片。步马出彰义门。北望至数里。下马休息。此时正暮春三月也。四林落花。韶光已晚。十里芳草。眼力
北汉故百济温祚王旧址也。一名南平壤。距长安三十里许。山有白云,露积,万景三峰。屹立巑屼。如三角故曰三角山。实王城之镇山也。峰峦水石。极其壮丽。盖其中多胜槩云。愿欲一往遍览。而不果如意。露花霜枫。虚送几春秋也。常叹曰夫看尽天下好山水。此固大丈夫快事。而出游远方。又是为人子之深戒。则虽不如古人一瓢一筇。搜远探胜。穷耳目之所及。如彼咫尺名山。鸡犬相通之地。徒望而不能游焉。何浮生一日之乐。如是不易得也。庚辰春。族兄用休氏约与同往。余欣然许之。数日后休兄骑驴先行。而余辄有故未偕。及休兄又有西游之举。而余乃有事于扶旺寺。始知好事之不共有也。然业已决意。何可中止。即拂衣勇往。而前一日送崔柳两人。先占胜地。设馔以待。遂以是月二十八日癸酉离发。念独行踽踽。殊无奈何。惟有朴生愿从许之。囊中装得杜律一卷。花笺数片。步马出彰义门。北望至数里。下马休息。此时正暮春三月也。四林落花。韶光已晚。十里芳草。眼力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89L 页
如穷。流莺绵绵于树之上矣。娇鸟啾啾于涧之中矣。飘然此心。已不在于红尘间也。朴生盛称荡春台之胜。逶迤前进。又至数里。即其地银瀑自北横流。清浅见底。水势不甚壮丽。而流声曲曲清泻。令人听之。淡无物欲。中流有大石偃卧。平铺莹腻。上可坐百馀人。石品清润如玉。可以习字。雨洗虽不分明。其画㨾依俙可见。闻城内近处。儿童时时出游。因习字云。溯流而上。益多奇趣。欣然忘返。植杖盘桓。忽见画阁梁上。揭堂号曰洗釰亭。数十步。又有巨石轩然削立。大书鍊戎台以刻之。摩挲吟眺感慨。有不尽之想。遂清吟一诗。以消愁郁。逐流上下。辄坐忘起起忘步。从者以日势将曛。愀(愀字恐误)扶上马而行。马上闻处处溪流。不绝在耳。虽心爱而不能悉领也。行复至五里。抵独松亭。细雨乍作乍止。云雾四塞。不辨咫尺。南望江天。泱漭无涯涘。恨不见其真面。遂命奴策马行行入山。山路险𡾟屈曲。马不能行。几乎颠跌者数三。前驱后推。步步甚艰。如遇绝险处。辄欲下马徒步。而暴雨如注。殆不能收拾。且嫌泥泞。衣履沾污。据鞍匍匐。催鞭前进。从者喘汗如牛。穿入数百步。四面诸峰。环拥簇立。层岩绝壁。耸翠如插。仰之不知几千仞。重之以松林葱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0H 页
郁。藤蔓交缀。远望之。但苍苍然。马上幽吟唐诗落花芳草无寻处。万壑千峰独闭门之句。俯视岸底石滩浅流淙淙而下。间有一条路逶迤曲折。见人先登者。始谓危不可言。及余至则不甚陜窄。回顾后人。又渺然也。行登大城门。石郭嵯峨。岩峦围之。朴生为我指点。余举目视之。眼界平阔。大胜于独松亭。而西南黑雾连天。江海以外。一色苍茫。远近岛屿。虽不能领略。两岸杉松。隐隐可见。亦一奇也。舍马徐步。且行且息。时阴雨终日骤下。人马疲馁。衣襦尽湿。寒缩不可禁。欲寻村家。而四顾人烟萧瑟。只御仓在东崖上。不得已往投直房休憩。唤从者取行橐中有药果数立啖之。可以瘳饥。掩户惫卧。见床上多储书册。静中披阅。亦一奇趣。须臾从者报雨势稍霁。请上马从之。与朴生并辔而行。到山映楼。楼在游仙台傍。面前左右。诸峰屹立。直欲压人。芊绵杂树。罗列环围。天然作一苍翠屏障。奇秀如可掬。目下飞瀑从断崖直下。长可六七尺。落声汩汩活活。水中别无沙砾。只见大石之嵚崎荦确。槎牙龈腭者。布列交错。水过之。必飞腾喷薄。声震万壑。或徐行为潭。潭色绿净如玻瓈。潭尽又遇层崖绝壁。辄复落为瀑。瀑势益壮。人过其傍。如闻风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0L 页
雷。咫尺见人谈笑。而但知其形而不辨其语声也。水洗石色。皆白晢可爱。解衣露坐。手掬清溜以沃渴。味甚甘冽。沿流徘徊。清兴一倍。崔柳两生。知余今日来抵。雨中携杖出迎。其情可尚。坐定叙日间寒暄。景孺誇道昨日上白云台。游观甚壮。使余心清骨冷。一身如在半空。诸客要余就宿所。余亦以日色近昏。雨意不止。未暇遍览。遂许之。使诸客前导。余与朴生扶杖随其后。瀑声初近渐远。真可谓无声胜有声。缓步前行。山回境僻。林深树密。窈然别一隩区。盖此地去京至近。人人皆玩。故不知其为胜界。而若在四五日程。则必以为蓬莱瀛洲也。如是行数百步。山转幽路转深。路傍见一石峰峍兀独立。高可十馀尺。上刻青霞洞门。顾谓诸生曰。此洞中必有紫霞仙人。相视哑然而笑。遂前数十步。始有一松寺。寺名扶旺寺。古僧昙云所刱也。前面是甑峰。状如覆甑故名。后面是鸺岩峰。状如飞鸺故名。右有罗汉峰。左有灵轴,龙岩,万顷三峰。皆取物象以名。诸山面面排立。空碧如可扫。寺宇虽不宏丽。而飘然在山间。萧洒甚可观。径投客馆。诸僧纷纷来拜。其面目顽憎。甚不疏雅。有一老偈名坦奇。年已六十馀。容貌清恬。衣服萧迈。颇有见识。足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1H 页
可与语。自道曾经揔摄。已二十馀年。即今优游于海山间矣。炊僧报夕饭已具。海衣山菜。无非适口之味。在家之时。曾不能吃半器饭。到此饱了一盂。而犹不果然。盖人自奉甚厚者。珍羞满盘。无下箸处。今余终日饥寒。故为能甘其苦也。是夜与坦奇细论山水之胜。而惫甚不能谈。翌日甲戌。阴雨不止。满山云雾掩门。悄坐怀思益寂寥。竟日无所事。已时始煎琼液。午后雨稍息。扶筇出门。举头看山色。左右峰岩。一一崒𡵉奇拔。霁后洗出碧芙蓉。淡云轻霭。掩其半面。吞吐出没。百态万状。欲借龙眠手。凭把一幅丹青。模出如许妙景而安可得也。山上多松木。山下有涧水。丛林窈冥。风鸣雨洒。万壑吼怒也。如鼓清瑟。如聆暴雷。隐几潜听。不辨其音。久乃觉之。飕飕淅淅然者。乃松风也。冷冷汩汩然者。乃涧声也。对此心魂了然。忽如御风乘虚。逍遥于广莫无何之乡矣。晚后为春慵所困。倚枕昼寐。乱梦蘧蘧。一声黄鸟。欠伸而起。日已黄昏。是夜雨声如麻不绝。独倚栏危坐。余自幼未尝离亲侧。今辞退已踰一日。思慕之怀。益不自胜。崔君好为诡谈。足供闲中一笑也。夜深灭烛就寝。乙亥朝雨快晴。仰观松岳。云气散如泼墨。僧言水声山色。清爽可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1L 页
赏。早饭后。与柳生朴生徒步出洞门。坦奇为导。石路树林葱茂。绿萝被之。命从者折踯躅为杖。行行下山。到处遇白石泉流。辄坐而听之。不知前路之将迫。从余诸客。把我看作支离人。先到山䁐(一作映)楼少憩。起行数百步。山稍辟路稍阔。眼前三四峰。森然竞秀。如插翠髻。如抽玉簪。峭岩奇壁。挟持掎角。若将横揖酬酢。色甚黧黑穹隆不可状。即所谓仁寿,白云,万景,露积。是为一山之正阳。李石滩存吾诗。三朵奇峰迥接天。虚无元气积云烟。仰看廉利搀长釰。横似参差耸碧莲。四句足以尽之矣。其曰仁寿者。三角之第一峰。四面纯石卓立。一岩赘于峰背。故又名负儿岳。高句丽东明王之子佛流温祚南行至汉山。登负儿岳。相可居之地。即此峰也。其曰白云者。在仁寿峰西。即山之最高处。望之甚危懔。凿石为路。往来者皆攀附而上。不甚艰苦。而苟一跌足则俯身直坠而下。几至于千万仞也。余每一欲登临。而自古有垂堂之戒。故不敢之。昔农翁尝言人嗜当归菜。登毗卢峰者。皆好名之士。余则曰人食鳆鱼。登此峰者。如先贤所指也。盖人之死生大矣。择胜游览。不过一时之遣兴。何必耽于远视。跋涉危境。以冀侥倖之万一也。然槩闻景孺所传。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2H 页
眼界极其广阔。远近山川。无不通见。日色晴明。可达燕齐之境。而此则虚妄语也。东望则桧岩,弥智,雉岳,清平,长古,白云诸山也。南望则清溪,天德,宝盖,舞凤,清明,鹫岩,伽倻,白华,众王,鸟岭诸山也。西望则来苏,桂阳,文殊,摩尼,德积,松岳凤势诸山也。瞻望所及。甚快且远。其曰万景者。在白云峰南。峻拔奇壮。与仁寿争雄。而秀丽过之。其曰露积者。在万景峰西。竦峙磅礴。形如露积故名。重兴洞古石城在此。余虽不登此峰遍观。曾闻本朝李月沙廷龟云尝登最高顶而望之。西南大海。远自青齐。浮云落日。银界茫茫。目力有尽而望势无际。所可记者。水落,峨嵯,冠岳,清溪,天磨,松岳,圣居诸山。累累如丘垤。月溪峡坼。惊波西注。汉水一带。如拖冰绵湾回。环绕王都。遥峰乱屿。隐见云际。都城百万家。逼近不能见。但见脚底炊烟。妆点一活画。云隙露一螺鬟。知是终南山也。推此可知此山之高且壮矣。盖此三峰对立峭危。而万景东转逶迤。为释迦岘,普贤,文殊等峰。文殊展翼为兄弟两峰。又南为狗蹲白岳山。而自文殊峰一枝转西为七星峰。七星出两枝落为罗汉,甑峰,穴望,义相诸峰。至重兴水口。一枝西走为僧伽峰,香林寺后峰。白云西转为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2L 页
灵鹫,元晓两峰。至重兴水口而止。八面诸岭。铁壁如削。自成城郭。人难接足。前代之居于我国者。若早筑城址。岂有失守之患哉。其他簇簇峰峦。不可胜记。于是携诸客。步上重兴寺。寺在登岩峰下。古寺只有三十间。及筑城后。增建为百馀间。楼观颇宏丽。金碧烂然。至极乐殿。别无所见。惟三佛巍然独坐耳。因寻太古寺。寺在太古台。即重兴左峰。古僧普愚所刱也。普愚为丽朝恭悯王国师。号太古谥圆净。以太古仿永嘉休。作歌一篇。及死李牧隐穑撰碑铭。坦奇为余指点。余从而见之。碑石长数十馀尺。广四五尺。四边苍苔芜没。自腰以下。剥落不可识。拄杖读之。得拜我 太祖大王讳字于碑文中。古迹宛然如昨。回首健陵。不禁悽怆。因攀缘而上。石径倒危如悬。余素不习山行。气疲力尽。喘汗沾背。辄五步一休。诸客挽扶以行。至数百步。有大石纯圆隆然。如云龟之伏于渊而出其头。此为太古寺之主峰。而将军,走马两峰。角立相对。松槚桧柏。偃蹇樛互。晴岚蔽之。是日日气甚热。脱上袍付从者。幅巾单衣。露坐石上。俯瞰岩下。云林深邃。顾谓景孺曰。此可十仞欤。景孺曰。不知其几千仞。余笑曰。十尺为丈。十丈为仞。此峰虽高。岂可曰千仞。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3H 页
景孺不以为然。但相笑而罢。遂复行百馀步。有东将台。台下有御需斋。如遇患难时。銮舆来住于此台。而此厨所以备御供处也。台高三层。其上别无楼阁焉。登城上俯临地底。杳茫不可测。始悔前言之率尔。中立四顾。惝恍无际涯。远山出没。但见苍黛。江水澒洞。不辨洲渚。骋目徘徊。飘飘然身如羽化。一举千里。足接三岛十洲。而见安期,赤松也。西望长安。而为群山所蔽不可见。真可谓正面墙而立。与诸客鼎坐于芳草上。朗吟一诗云云。下视奉圣庵。结搆奇妙。僧栖甚可羡也。少焉日色将西。山风吹衣。忙起而行。更寻山径。冰崖多踯躅花。在枝者甚稀。春色可爱。放仗疾趋。路甚倾侧。直下数百步。人言下山胜上山。今试之果然。终日奔走。脚力蹒跚。心气困懒。不复游目搜览。直投别馆。家伻自京来传书札。知两堂安报。喜可知也。初一日丙子。初二日丁丑。雨收天晴。坐料溪山之趣也。应不改于昨日。而为煎琼丹。不得闲漫出入。深锁空山。甚沓沓也。僮仆朝往夕返。而洛城如隔千里。同来之客。虽至三四人。而犹欠其寂寥。静中一日。如过三秋。仲父以初三日戊寅发驾。朴致和,金兴泽,河希瑞,李士悦诸人。亦皆随行。午炊普光寺。日晡当抵此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3L 页
寺。余闻之喜跃不胜。与景孺迎候于山映楼。日将夕矣。久绝跫音。但闻楼下流水溅溅然。心爱之。下憩磐石。手弄清流。使景孺高唱款(一作欸)乃曲。歌声半杂水声。隐隐入耳。时见游鱼数十头吹浪游戏。从容自得。襟怀益闲稳淡荡。俄而忽闻楼上喧噪声。诸客陪仲父来到。惊喜不可言。忙步登楼。拜问安否。因侍坐良久。仲父亦盛称溪流之好。比近都诸胜处。清潭,枫溪无以过之。且一夜春雨。水石益茜润清𩢶(一作驶)可佳。受瀑处疏凿为石潭。潭水又与众流洞汇而下流若织纹。盖山之秀丽。不及于枫溪。水之奇爽。不及于清潭。而二者之胜兼之。不必让头于两处也。况是万山落照。无限啼鸟。半饷幽吟。不知归之将晚。须臾天光渐暝。林木苍然。始拂衣而起。返寻寺路。至青霞洞少息。坦奇僧迎入别馆。初四日己卯。仲父欲出游。唤余随行。余以连夜失睡。神气眩乱。而不得已从之。馆中只留崔朴两人。其馀诸客皆愿往许之。早饭出白云洞。过游仙台下。山回路夷。别无岩石之崎岖。沿溪而行。但闻水声激激清泻。胜处殆不可一二数。前行数百步。始到中城门。门在元晓,义相两峰之间。俯倚城堞以临之。飞瀑从水口直泻数十尺。落处声如碎玉。注处声如震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4H 页
雷。见之甚快爽也。瀑下为澄潭。潭色深黑不可测。天晴日朗。倒影波底。又一奇观。途遇吹箫者。与之偕到城上。使临风弄之。景孺和而歌。歌箫相应。如出一口。声极清雅。水为之停流。又行数里。上西门谯楼。去寺稍远。始见往往行人。与坦奇共寻水口瀑。穿入林间。行十馀步。得溪上白石陂陁㒹委。横亘十数步。众流横曳折曲而下。石上有广檐。可庇风雨。磐石澄流。实为一城之最。步步至水口。瀑势澎湃吼怒。势甚可畏。会日暮风力颇多。悬空直下。雪浪腾踊。如垂长虹。如注天河。奇逸不可状。布作水帘。飞沫喷薄袭人。面发皆滋。如在雨中。吾未见庐山之正阳而恐未胜也。盖城内泉源。出自文殊峰北边。沿溪奔流。至重兴寺石桥前。与重兴桥合流。历偃龙桥。与山映瀑又合。入青霞洞为女妓潭。至中城瀑。而瀑势始雄。又下数里。与国宁瀑并流。直抵仓石桥。复与祥云瀑合。即出自白云峰泉源也。至半里为七游岩下潭。又走数十步。仍作此城水口也。水口之水。曲曲流泻。至二里许。与老姑山达岘清潭为一源。又与圣庵津宽寺泉溪合流。自古称重兴川者此也。自津宽川以下。地是平原。无滩声。抵昌陵拨站。布流至三十里许。杏州江并入于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4L 页
海口。原其所自。远且长矣。乍立水口。水势凛然。不可久处。遂下憩洗心楼。楼后有西岩寺。古僧广轩所刱也。高丽隐士闵渍所居遗址在傍。故曰闵渍寺。今改为西岩寺。本朝郑东溟斗卿诗。闵老幽栖处。樵夫亦自传。小微星不见。七里滩依然。至今五百馀年。相传为山中异事。寺楼之宏大逊于重兴。而绮丽过之。因出寺后。穿林攀石行数百步。出西门路。两崖松栗森然。间有一村家。寒烟萧瑟。山厖出门见客而吠。忽疑此中是武陵花竹。而身是渔舟子之来访也。踟蹰少顷。奇僧劝余起步。前路稍夷。意谓险阻尽于此矣。行数里。又得石径崎𡾟倾仄。危不可状。挽缘而上。步步益艰。河令年已白发。而步屧如飞。如我少年。反不如老人脚力。尤可叹也。行观祥云瀑。坐于石上。家伻来到。知亲候之安。稍慰病怀。仍上祥云寺别馆。仲父与诸人射小的于林下。而余困甚。一枕午睡。觉罢。日欲西矣。午炊后。转上西将台。台高下于东将台。露积为主脉。而后有数峰兀立即三角。而其下群山布列。如子孙北面。牙缺望际颇阔。京江以外。黛色莽苍。温陵案山养木处。可以指点矣。西南所见。与东将台大槩相同。而云烟间。隐隐见岛屿而已。座中诸人。各赋一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5H 页
绝。余亦与焉。仰见白云台上。晴霭出岫。孤松倒壁。翠崖苍峦。一一呈露。直欲乘风上天而不得。怊怅倍之。农翁所谓人生我国而不见金刚。如过鲁而不见孔子者。正谓此也。怀思悠然。彷徨久之。乃下寻归路。过辅国寺前。直抵山映楼。俯看石上泉流。流声曲曲可听。看山之馀。兴又不减。命僧取白粉清油来。煮花于松间。世外滋味。尽在于此矣。黄昏来投宿所。是日与景孺,致和,兴泽三人。中途相失。始知西门看瀑之际。适相交违。三人终日苦待于楼上。饥困先归也。余笑谓曰。仙界深幽。只许如我佳客相寻。不教如君俗士去见。一日游玩。不亦有数乎。因相顾戏笑。是夜枕藉团欢。而离家已近十日。归思益切。初五日庚辰。琼丹始熟。早起发行向洛。与坦奇分手。谓曰北汉花时之游。其亦乐矣。而犹不及于晚秋。当待枫菊。极意搜索也。遂步出青霞洞。入管城阙。一览踰岭而行。诸客从山下过。细雨微洒。不至湿衣。入林行数十步。山僻树密。不见天色。出大城门。东望海天。甚阔如也。别是烟霞世界。远近江山皆入眼。而为云岚所塞。如何得见。复起前行。暂憩独松亭。跨马出平地。更寻洗釰亭。溪石甚爽丽。而昨见西门中城。故眼小不足观。观于海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5L 页
者。信难为水也。入小林庵。庵在绝壁空虚中。绸缪极精妙。佛像以粉白为塑。其馀别无可观。上马而行。历清风溪。溪流潺湲。上有太古亭。亭下有三渊。即渊翁兄弟旧游处。岩上刻百世清风四字。尤翁手迹也。陈迹凄凉无问。为之怅然。拜谒仙源先生影堂。遗像凛然如生。而先生之墓木已拱矣。感慨迟回者久之。从者辄相催迫。策马登程。午后来归到家。尘垢依旧满面。余游北汉合七日。而其游玩不过数三日。追书所历。为之记。
和兰亭记
聋哑子卜居于终南之下。号其亭曰和兰。或有问于余者曰。异哉子之名亭也。夫子咏兰操曰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夫子未尝不以得君行道为己任。而历聘诸侯。诸侯莫能用。见隐谷之中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而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托辞于兰以自伤。此则不遇时之叹也。丈夫处斯世。当以斯世为心。自期致君于尧舜。不使专美于伊周。吾道行于世。惠泽及乎民。名垂竹帛。治洽笙镛。岂不美哉。子何不从事于此。而乃反自托于古人未遇之意。和而唱之也。是子自待之菲薄。而
和兰亭记
聋哑子卜居于终南之下。号其亭曰和兰。或有问于余者曰。异哉子之名亭也。夫子咏兰操曰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夫子未尝不以得君行道为己任。而历聘诸侯。诸侯莫能用。见隐谷之中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而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托辞于兰以自伤。此则不遇时之叹也。丈夫处斯世。当以斯世为心。自期致君于尧舜。不使专美于伊周。吾道行于世。惠泽及乎民。名垂竹帛。治洽笙镛。岂不美哉。子何不从事于此。而乃反自托于古人未遇之意。和而唱之也。是子自待之菲薄。而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6H 页
又以此待一世也。余愀然良久曰。吁子何见之迂也。非我续而和之也。是我反以和之也。则何异乎朱晦翁之招隐之反招隐也。夫兰者草中之最香者也。人指以为香草。然后吾亦知其为香草也。及夫处乎空谷之中。杂粪壤而芜秽。随百草而埋没。是兰自为兰。而孰复知斯兰之为信美也。士之处于世者。亦何殊乎。然所谓时之遇不遇。固在上位者之如何耳。非人力所及。抑彊而使之然。若夫山林。抱玉蕴椟。待价之士。如兰之深藏于幽谷者。今世难重逢也。如有之则吾国其庶几乎。呜呼。其可曰有耶。其可曰无耶。抑将有之而人独不知耶。人或知之而吾独不知也耶。夫以夫子之圣。不得有其位行其道。周流四海。竟莫得其所。退咏物以自悼。如我凡流。亦岂不旷感于百世之下矣。俯仰今古。为之抆泪而已。遂庸作歌而和之曰。猗猗其兰。冉冉其香。萧艾间之。荠麦襄之。荠麦襄之。君子伤之。人不知而不采。亦何伤乎兰之为兰。不知者人。不遇者天。兰何为兮空谷。士何为兮深山。崇祯纪元后岁庚辰四月朔旦。书于南麓书舍。
勿勿斋记
吾内从氏斧壤侯。扁其所居斋曰勿勿。余问曰是勿
勿勿斋记
吾内从氏斧壤侯。扁其所居斋曰勿勿。余问曰是勿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6L 页
也。即颜子非礼勿视听言动之勿欤。曰否。邹圣勿忘勿助长之勿欤。曰否。范公勿放旷勿多言之勿欤。曰否。然则何勿。曰窃取古人勿欲人知。勿如不为之语也。余乃敛衽而作曰。善哉言乎。吾外氏自忠壮,原平以后。世笃忠孝。家传诗礼。王考暨渭阳。皆退居于骊江之岸。屋堇数椽而处其中。于物无所好。惟以为善为乐。此世之所知也。今从氏之所以肯厥搆而趾厥美者。亦惟曰为善耳。为善之道无他。去恶而已。若所谓勿欲人知。勿如不为之语。真得其去恶之要者也。夫人岂不知善恶之所在。而物之所诱。欲之所动。不能为善。而不能不为恶。然惟其有畏威寡罪之心。是以日孜孜为恶。而亦惴惴焉惟恐人知。及被人知。辄消沮闭藏。愧见于色。知其恶之终不可掩。而人之终不可使之不知也。则始乃瞿然而思。惕然而悔。苟其悔也。何不谨之于其始。遏之于未萌乎。昔司马公言平生无不可对人言者。事之不可对人言者。慎而勿为则恶斯祛矣。恶斯祛则善斯为矣。如欲为善。舍是勿勿。奚以哉。然后以是勿勿。推之百勿。则向所谓非礼勿视听言动之勿。勿忘勿助长之勿。勿放旷勿多言之勿。皆不外此勿勿之中也。从氏其勉乎哉。抑尝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7H 页
闻君子之学。在乎为己。为己者无所为而为。为人者有所为而为。若徒以勿欲人知而勿为。则是亦有为而为。为人而已。勿之道止于是耶。夫勿者禁止之辞。亦与毋通。毋自欺三字。岂非大学为善之首乎。恶之初萌。己必先知。己苟知之。即慎而勿为。是乃为己也。是乃无所为而为也。人之知不知。又何足论也。勿之道。于是乎大矣。从氏命余为之记。余既以广勿之义。为从氏诵之。亦聊以自警云。
何为斋记
宇宙之间。古𨓏今来。一言而蔽之。曰为而已。乾健不息。云行雨施。天之为也。广厚无垠。载岳振海。地之为也。明彝惇叙。自尽己分。人之为也。飞潜动植。各遂其生。物之为也。以至乎无外之大。无内之小。所以屈伸起灭。历浩劫而无穷者。孰非为也。惟其有为。故有此天地人物。无为则无此天地人物久矣。岂理也哉。邵城之陬。有老而不见用。穷而不自存者。吾戚叔李士心氏是已。自号何为子。因以名斋。有问其义者。笑辄不肯言。夫何为者。无为也。无为则无物。是恶可以名。噫我知之矣。天下之道。固可以有为。而世衰俗淆。人心龌龊。观其所为。则不能为其所当为。而反为其所
何为斋记
宇宙之间。古𨓏今来。一言而蔽之。曰为而已。乾健不息。云行雨施。天之为也。广厚无垠。载岳振海。地之为也。明彝惇叙。自尽己分。人之为也。飞潜动植。各遂其生。物之为也。以至乎无外之大。无内之小。所以屈伸起灭。历浩劫而无穷者。孰非为也。惟其有为。故有此天地人物。无为则无此天地人物久矣。岂理也哉。邵城之陬。有老而不见用。穷而不自存者。吾戚叔李士心氏是已。自号何为子。因以名斋。有问其义者。笑辄不肯言。夫何为者。无为也。无为则无物。是恶可以名。噫我知之矣。天下之道。固可以有为。而世衰俗淆。人心龌龊。观其所为。则不能为其所当为。而反为其所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7L 页
不当为。鸡鸣而起。孜孜何为。漏尽不息。营营何为。呜呼。是皆不免于小人之为也。夫挟刺曳裾。图谒权贵。谀言顺耳。媚容悦目。则好官可做而李叔不为也。贪贿射利。不顾廉义。欺贫谄富。剥人肥己。则破屋可塞而李叔不为也。是故见人之违道干禄。则必曰彼不义而为也。闻人之非理获财。则必曰彼不仁而为也。彼之所忍为。李叔之所不忍为。彼之所肯为。李叔之所不肯为。惟其不为。所以无为。无为则何为而已。斋之名。其以是乎。然所谓无为。亦必有其道。何思何虑。圣人之无为也。是未可以容易为也。黜聪去知。老佛之无为也。是非吾儒之所当为也。若夫怠惰不业。终日无用心。则下愚之无为也。是又岂君子之所可为哉。噫。欲其为也。则夫既以彼富贵者之不仁不义而不为之矣。欲其无为也。则又将以圣人老佛下愚之太上绝下而不为之矣。为与无为之间。李叔其难矣乎。然吾闻有者无之本。无者有之终。欲去其有。当求之无。欲求其无。当反之有。今李叔志于无为者也。何不以有为反之乎。有为之要。莫如读书。读书而理明。则可以知乾健不息天之为也。广厚无垠地之为也。明彝惇叙人之为也。飞潜动植物之为也。然后择其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8H 页
可为。勉强而为。为之不已。则终亦至于无为而已。所谓为者。异乎彼不仁不义者之为也。所谓无为者。亦不过离于下愚倍乎老佛。学以至于圣人之无为也。余故曰有为而无为。无为而何为也。
竹圃斋记
我季父侍郎公。无意于世。僻居终南下。拓一小圃。毓草树。竹为多之。仍以竹圃名其斋。进兄子龟柱而诏之曰。尔能知吾所以名之义乎。龟柱作而对曰。竹之为物。籊以长也。荟以青也。岁寒之特也。然籊以长则伐为竿而已。荟以青则一寓目足矣。岁寒之特则亦有松有柏。竹奚独焉。是皆未足以取也。噫其必有所以名之义也。夫洞然而虚。挺然而直。历然而有节者。非竹之德耶。譬之于人。人之心虚。心之理直。理之用有节。虚故灵而明而通。而天下之物。皆于是乎妙焉。直故公而正而大。而天下之物。皆于是乎本焉。有节故委委而细细而密密。而天下之物。莫不各得其则焉。程子曰。心兮本虚。孔子曰。人之生也直。朱子曰。礼者天理之节文。故君子操而存。使外邪不入。则虚者全矣。顺而达。不以私意凿。则直者遂矣。执而蹈。无一之或逾。则有节者得矣。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为人。知
竹圃斋记
我季父侍郎公。无意于世。僻居终南下。拓一小圃。毓草树。竹为多之。仍以竹圃名其斋。进兄子龟柱而诏之曰。尔能知吾所以名之义乎。龟柱作而对曰。竹之为物。籊以长也。荟以青也。岁寒之特也。然籊以长则伐为竿而已。荟以青则一寓目足矣。岁寒之特则亦有松有柏。竹奚独焉。是皆未足以取也。噫其必有所以名之义也。夫洞然而虚。挺然而直。历然而有节者。非竹之德耶。譬之于人。人之心虚。心之理直。理之用有节。虚故灵而明而通。而天下之物。皆于是乎妙焉。直故公而正而大。而天下之物。皆于是乎本焉。有节故委委而细细而密密。而天下之物。莫不各得其则焉。程子曰。心兮本虚。孔子曰。人之生也直。朱子曰。礼者天理之节文。故君子操而存。使外邪不入。则虚者全矣。顺而达。不以私意凿。则直者遂矣。执而蹈。无一之或逾。则有节者得矣。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为人。知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8L 页
所以为人则知竹之德。亦有似者而信乎可取也。岂徒为籊以长荟以青岁寒之特也哉。所以名之义。无乃然乎。季父曰然。
竹圃斋记后叙(代季父制)
家侄汝范。既为余作竹圃斋记。以状竹之德。言大矣。理至矣。然于其细而密者。槩不之及。抑其不暇及而不及欤。吾且继之。天下之木。莫柔乎竹而莫刚乎竹。莫虚乎竹而莫实乎竹。莫质乎竹而莫文乎竹何也。大抵天下之木。刚则决。柔则弱。弱者可屈。决者可折。惟竹者吹之风则靡焉而拜。风过则杰杰然立自若也。自大如拇指以上。人力不能折。是岂非莫柔而莫刚者乎。天下之木。实则窒。虚则腐。腐者死而已。窒者浊而已。惟竹者洞其中而抗其外。故就而叩之则声出有韵。如玉之琅琅。铁之铮铮。是岂非莫虚而莫实者乎。天下之木。文则艳。质则觕。觕者无足观。艳者易以狎。惟竹者凛然劲节。固不肯为芬华悦媚之态。而其柯叶之碧洁疏爽。能令见者怡颜。是岂非莫质而莫文者乎。夫刚柔全虚实兼文质具。天下之木。莫能尚之。则譬之于人。亦成人而君子也。吾安可不爱且敬哉。昔王子猷亦能爱敬竹。号曰竹君。竹自竹也。而
竹圃斋记后叙(代季父制)
家侄汝范。既为余作竹圃斋记。以状竹之德。言大矣。理至矣。然于其细而密者。槩不之及。抑其不暇及而不及欤。吾且继之。天下之木。莫柔乎竹而莫刚乎竹。莫虚乎竹而莫实乎竹。莫质乎竹而莫文乎竹何也。大抵天下之木。刚则决。柔则弱。弱者可屈。决者可折。惟竹者吹之风则靡焉而拜。风过则杰杰然立自若也。自大如拇指以上。人力不能折。是岂非莫柔而莫刚者乎。天下之木。实则窒。虚则腐。腐者死而已。窒者浊而已。惟竹者洞其中而抗其外。故就而叩之则声出有韵。如玉之琅琅。铁之铮铮。是岂非莫虚而莫实者乎。天下之木。文则艳。质则觕。觕者无足观。艳者易以狎。惟竹者凛然劲节。固不肯为芬华悦媚之态。而其柯叶之碧洁疏爽。能令见者怡颜。是岂非莫质而莫文者乎。夫刚柔全虚实兼文质具。天下之木。莫能尚之。则譬之于人。亦成人而君子也。吾安可不爱且敬哉。昔王子猷亦能爱敬竹。号曰竹君。竹自竹也。而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9H 页
足以君之名。得不反为竹之累。而不尽其爱敬之实乎。吾则因竹之自竹而称之以竹。竹亦不我嫌也。是真为爱且敬矣。于是大治园圃。柔腻其土。使竹之大小本支。列居于其中。旁通陂塘。以资其灌。拥置瑰石。以博其趣。不植他卉。以别其贵。犹存梅菊。以类其操。养之三年。日见长茂。蓊蓊郁郁。一望成林。妻欲之为筐筥而不许也。奴请之为笆篱而不许也。人求之为竿简笛箫之属而亦不许也。不许词客之赋竹。恐竹之骚骚而愁也。不许画者之写竹。恐竹之怫怫而猜也。余素不喜出入者。疑竹之间疏我也。余素不治生业者。畏竹之不屑我也。余有郁悒不平。则竹为我而扫去之。余有幽情逸兴。则竹为我而振发之。晨则吸我以柯上之湑露。夜则玩我以叶底之漏月。凡吾之寤寐游息。优优而自适者。皆竹之助也。有时悠然相看。泯然相入。则或不分乎竹之为我。我之为竹。是胡为而然耶。吾不能自知。请以问乎竹。
亲临玉署后玉堂故事记(甲申)
上之即祚四十年甲申二月二十九日辛亥。 上行军兵试射于金商门内。 驾出崇贤门。 上与 世孙历临玉堂。 命入直儒臣入 侍。臣龟柱与臣朴
亲临玉署后玉堂故事记(甲申)
上之即祚四十年甲申二月二十九日辛亥。 上行军兵试射于金商门内。 驾出崇贤门。 上与 世孙历临玉堂。 命入直儒臣入 侍。臣龟柱与臣朴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299L 页
师海承 命趋入。 上手书 御题二纸。 命臣等进前亲受。其一望八再临。眷学士七言律诗。其一一心遵 昔年五言律诗。盖庚辰冬。 上尝临幸本馆。而 文庙朝有夜访直庐故事故也。仍 下教曰。时任玉堂与承旨春坊中曾经玉堂人制进可也。又 亲写 御题四言一句曰。云从一堂。 世孙侍傍。下方书特赐鱼物仍 命勿谢八字。使承旨李潭宣读。顾谓 世孙曰。 文庙在邸宫时。夜 临玉署。字呼谨甫。至今传为美事矣。又曰汉之桓荣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于予则玉堂是稽古也。于汝则春坊是稽古也。予既临此。汝亦历见春坊也。遂 命臣等退。而 驾诣试射所。于是副提学臣李最中,应教臣洪乐命,副应教臣李命植,校理臣徐命善,副校理臣李宅镇,李圣源,修撰臣李硕载,李在简,副修撰臣尹承烈。为应制齐会。 上手帖全鳆一贴,乾秀鱼八尾,片脯八条。 命掖隶输送本馆。臣等跪受而均分之。既而又 赐内馔。吏隶亦蒙米布之给。皆庚辰例也。还内时 命取应制诸作。使承旨奏读一遍。粤三日始 命科次。凡十九人。 赏赐有差。窃惟 临馆赐馔。 恩数旷绝。奉笺称谢。固其礼也。而 上以事涉张大。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300H 页
勿令举行。叩谢之忱。无由自现。臣命植,臣在简入 侍昼讲。以今番 盛举。𨓏牒罕有。应行之礼。有不可废焉。齐声仰请。 上允之。遂以三月初四日乙卯。会于本馆。制进笺文。是日 上御崇贤门。行香祗迎后。有 亲受之命。臣等奉进于 殿坐所。四拜礼讫。 上使承旨读奏。仍 命臣等以次进前。 教曰。 先朝有夜临玉署。引烛照窗之事。予于望八。与世孙历临。盖为遵 先德贻后谟之意也。古人有毋忘在莒之语。诸儒臣须勿替今日进笺之诚。一心辅予也。 天笑载新。 恩谕郑重。臣等只有俯伏称谢而已。又 传于政院曰。庚辰临幸时 御题及玉堂笺文。并与今番 御笔及笺文应制。作册缮写以入。前后儒臣姓名。列书其末。名之曰云从录。以备 燕览。臣等遂以 御制八字。揭板于本馆。仍模写其本。分而藏之。以为传家之宝焉。呜呼。禁中赐茶。 御前掇烛。古称玉堂之盛事。而至若 金銮俨临。 铜闱傍侍。拚宠 锡于珍羞。袭 天香于 宝墨。未知前代。果有是否。臣龟柱适在馆直。获睹盛仪。玆敢详录颠末。载之馆志。以识千一之 嘉会云尔。甲申三月初五日。校理臣金龟柱拜稽首谨识。
可庵遗稿卷之十六 第 300L 页
黑山藏书楼记(甲辰)
天下道理尽在书。学道理者。不可一日无书于其侧也。余于物无所好。惟于书略知可好。故书一日无于侧。则意殊不怡。非敢曰学道理也。余以今 上初服丙申之九月。窜来黑山。继而三司之臣。议其罪可斩。朝夕 命将至。惟恭俟之外。无一事为挠。乃取来时所携书若干卷。翻阅不已。或至兴到处。辄反复浸灌。吟哦上下。不知死之迫也。及己亥栫棘。金吾郎承时人意。谓罪人不宜读书。搜室中尽夺书去。无一卷留也。余既无奈何。只温诵故所读以自遣。既而思之。昔蔡京禁士子读程氏书。而刘白水在太学。深夜下帷。解帙默诵。余何独畏时人。不敢读一字书。于是嘱家中人。约有便辄寄来三数十卷。积六年。得至六百卷。所居室一间窄。不能尽容。乃复乞借主人家东隅一小楼藏焉。楼颇高出棘城上。压临浦口。朝暮但见波潮腾涌。帆樯出没。翔鸥游鳞。各呈其态。亦足称奇观也。吾将处斯楼读斯书。读倦而睡。睡罢又读。日复日年复年。以至 命至而后已也。乐之无穷。聊不可以不识。岁甲辰五月日。书于棘中。
天下道理尽在书。学道理者。不可一日无书于其侧也。余于物无所好。惟于书略知可好。故书一日无于侧。则意殊不怡。非敢曰学道理也。余以今 上初服丙申之九月。窜来黑山。继而三司之臣。议其罪可斩。朝夕 命将至。惟恭俟之外。无一事为挠。乃取来时所携书若干卷。翻阅不已。或至兴到处。辄反复浸灌。吟哦上下。不知死之迫也。及己亥栫棘。金吾郎承时人意。谓罪人不宜读书。搜室中尽夺书去。无一卷留也。余既无奈何。只温诵故所读以自遣。既而思之。昔蔡京禁士子读程氏书。而刘白水在太学。深夜下帷。解帙默诵。余何独畏时人。不敢读一字书。于是嘱家中人。约有便辄寄来三数十卷。积六年。得至六百卷。所居室一间窄。不能尽容。乃复乞借主人家东隅一小楼藏焉。楼颇高出棘城上。压临浦口。朝暮但见波潮腾涌。帆樯出没。翔鸥游鳞。各呈其态。亦足称奇观也。吾将处斯楼读斯书。读倦而睡。睡罢又读。日复日年复年。以至 命至而后已也。乐之无穷。聊不可以不识。岁甲辰五月日。书于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