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典庵文集卷之五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典庵文集卷之五
 序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3H 页
送金和仲序
人固有面从而心背者。见其面则我。视其心则人。可以与之交乎。如其面背而心从者。见其面则人。视其心则我。可以与之交乎。韩愈氏云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不善虽不吾恶。吾将强而拒。吾取以为法焉。金君和仲善交人。尝至京师。京中士大夫能文辞者皆愿交之。徐君元礼首与之论诗学而甚许之。元礼善知人。非苟交人者。吾知子之善之无疑也。今年春。余从学于二水之上。遇和仲于座。始相识。语其生。与我同年月而日稍后。自后一见而二见。而三见即心许之。虽相离率不历日。庄周所谓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其在斯欤。于其别也。又以友道而告之曰。人不可以无学。无学虽生犹无生也。君子所以学者。必亲师而取友。于学足以就正。知足以择交。呜呼其可量也哉。又执盏而言曰。子欲为文章乎。今易其读而庸孟是习焉。往而闭户以益读。期之十馀年。心体力行而有得焉。圣人之文章。又在是矣。子其归而勉之。余知其心。有是说。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3L 页
赠宋季明序
世以诗学笔阵名者。其人与文。皆为其掩也。昔唐之杜文贞。人知其有诗。而不知其有其文。晋之王右军。人知其有笔。而又不知其人与诗。然千载之下。称二公者。岂徒诗与笔而止哉。宋君季明。旧有能诗声。喉中又作汉唐语。余往往闻季明名于岭湖间。余又从学于稽山之馆。闻季明名尤甚。因往来相识之。季明言于余曰。余应举居第一者累焉。然时文盛则古诗亡也。乃变其时尚。而惟古之为。自是或屈焉。余解之曰欧阳公之言。诗能达人。不能穷人。与其合于时而背于古。孰若法于古而传于后耶。虽然向之以得失论者外也。余观其笔读其诗。妙得杜王之心。而其人与文。吾未知与古人何如。惜乎。诗掩之夫。
送金士达归三山序
今年冬。金君士达。来自三山。游学于稽山之馆。留止十五日。读近思书。相与论道体。而因就先生正焉。士达扬其袂说理气。往往吻先生旨。先生奇之。盖此篇论性与天道多矣。在圣门虽子贡之颖悟。犹叹其未闻。况吾辈后生。亦何敢骤语哉。然吾之心性。与圣人同。圣亦可学而能。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践其实。斯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4H 页
其指南也。子其归而求之。徒说心说性而无其实者。殆上蔡所谓鹦鹉能言也。可不惧欤。噫先生在。余何敢复言。而朋友相勉。虽屡言之而不患其渎也。子其归而求之。不如是则便不是读近思书人也。
送韩重文序
湖西之青山县。多产枣。县之民有田十亩以上者。必树而为利焉。山村之虽甚僻者。又种其门巷而居之。际其萌芽生长。皆累土而培之。如农之粪稼而食者。及秋之熟而剥焉。多者百馀斛。小者五十釜。是故青山之枣。闻于湖上也。呜呼。青山之土风醇厚。山气灵丽。岂枣之所能独当也。意必有忠信才德之士产于其间。而余未之见也。韩君重文。年四十馀。郁郁不得志。自青山郡从云叟先生于稽山之馆。受大学一部而归。余与之语数日。爱其气清而志壹。行高而学笃也。岂向所谓忠信才德者是也耶。重文归而读书于枣下之塾。使其隐于田间者与村之秀者。又日聚讲焉。入而孝其父母。出而敬其乡党。仕焉而尽忠于君。则子之学于先生者。可谓尽矣。而人之闻先生之风而兴起。又如其俗之业枣者。则由是而青山之多善人。又闻于湖上也。岂徒名于枣而止哉。重文行乎哉。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4L 页
不如是。子之所学者。殆不免囫囵吞枣之病也。又赋枣说而赠之曰。山有枣兮。枣有实兮。实有仁兮。君子则之。
送李侯(宗汉)归苍川序
儒而不知兵。非真儒也。武而不知学。非真武也。盖学所以为道。武所以为威。苟为政而得其道。治民而不失其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兼于文武也。苍川李公以白首下僚。隐于殿中监。至蒙 圣上嘉奖。即承命来监武陵县。为政以兴学劝武为先。吾目其貌而耳其言也。越明年。有瑞麦之异。公归之于 圣德而歌咏之。又作亭以寓魏阙之思。盖所谓进退不忘者是已。公今秩满而归也。漆之士大夫。追而送之于江之浒。人谓李侯廉吏也。武陵僻邑也。其材可移之大县。以观其能。而反以事递之。李侯得无怨于心乎。从旁而有应之者曰不然。夫失一职则戚戚而悲。得一宦则扬扬而喜者。岂李侯为哉。李侯习礼乐射御之节。究治民治兵水利之术。又能娴于诗章。岂武人俗吏之比哉。李侯之于得失荣辱。直以道顺受之。若河海之纳细流。太空之任浮云。又以诗自娱。若宫商之迭宣。金石之谐和。必不以不利于武陵而动其心矣。抑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5H 页
又闻之。李侯之行。只有一部近思录。归而读其书于苍川之上。日与村秀邑子。讲明体认。知所忠君孝亲之方。则吾必曰武名而儒行也。惜李侯之归者。皆为诗。于是为之序。
送沈君大受序
君子病无乎情而有乎言。有乎情而不有其言者。无乎情而有乎言。则是面从而交也。过孰大焉。有乎情而不有其言。则是内蕴而不宣也。疏孰甚焉。于是有讲学言志切偲相规之道。古人以为重焉。沈君大受有其情者也。余以是好之而欲其交焉。己丑春。邂逅于寒泉。今年春。从云叟先生幸而集处于稽山。与之共学。讨一言相许。固所谓有其情者也。然不克笃志于学而有其情。则未大。吾愿子之以仁义为之情。诗礼为之言。偲偲乎切磋琢磨之道。矫矫乎直谅多闻之方。则周旋乎先生之门墙斯可也。余无学识。不能辅其道勉其志。而姑与之言。
赠周童子元稷序
继述以为孝。讲讨以为学。非钓名而干禄也。盖孝可于无忝。学贵于务实。苟入而孝其父母。出而敬其师友。又馀力而学问。则吾将信其能于孝与学之道也。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5L 页
周童子元稷大人。于余为同门友。尝游渼湖门下。其所与偕。皆善人长者。学既成。不幸客死而归。我先生闻有一块遗育。购小学一书以送之。今童子是已。童子年稍长。能读乃父之书。负其小学一部。不远三数百里。徒步往往于稽山。先生嘉其志。赠小序劝学焉。又于门人鼎焕付托之。余谨受命而归矣。一日童子袖其序来示之。因又请学。余遂告之曰童子今日之年。比古小子入学之岁。加十有一。如非百倍其功。将未免捍格难胜之患矣。然惟此小学一书。非徒讲习于幼稚之时。虽年高老成之士。皆从事于此。是故寒暄先生年几六十。喜读此书。又自谦以小学童子。今童子读此而勉之不怠。以至寒暄之六十。则其进岂可量也哉。呜呼。圣贤之道。尽在于此。又何必他求也。况由是循其序而进焉者。则先生已言之矣。何患乎无所于学也。且童子其求进者欤。抑欲速成者欤。自后吾将望尔之样子而验其做人也。又与之誓曰尔其敬信此书。不能如父母神明。则非乃父之志。又吾先生罪人也。呜呼。不孝不弟之罪。天下莫能容焉。尔其不学可乎。
周氏门中名录序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6H 页
昔张公艺九世同居。以宗族雍睦。旌表其门。唐高宗幸其宅召见之。问其所以为睦之道。公艺书百忍字以进之。唐史既纂其事。而朱夫子又特书于小学中以美之。后世闻其风者。亦可以兴起矣。周氏自慎斋先生居于漆之武陵洞凡几世。以文学孝烈累著。竟闻于 朝。旌闾而立祠之。又其宗族久愈敦睦不替。抑忍之之道耶。近世亡友道以者出。又有高行。我先生题其小学后以称之。而太史氏或能张大其世德而传之否。周与张。岂古今之异也。岁辛卯几月日。周氏大会宗族。为门中名录。序昭穆。长者几人。少者几人。生某甲名某字某。书于卷而藏之。以图世愈远而亲不杀之意也。因问序于余。余世与周氏善。不以无文辞。呜呼。昔之张氏之家。亦有是录也否。古今之异同。吾不得以知之。姑书此以归之。
姜氏宗契录序
呜呼。昔我王考慵斋公。慨然有志于范文正义田之法。议门老设规数十条。立宗法以严。叙宗族有恩。将遗后昆世讲之。但以家素清窭。竟不能就。祇作文稿中一空言。我伯氏某庸是未尝不掩卷而太息矣。岁之初吉。伯氏谋于群从兄弟曰。尔之一斗土。苟利于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6L 页
宗而又传之子孙而无废则尔为之乎。咸曰诺。于是伯氏依遗稿中节目而增删之。名曰姜氏宗契录。因袖其录而率群从兄弟。进于大人庭下而告之。大人曰不亦善乎。又以狎晰坟庵之财力而尽付之。既而告于庙。退而修契事。由是而奉祀焉称其礼。接宾焉如其情。真可为吾宗百世不易之一大法也。噫王考之所以立规之仪。至是而又大备焉。大人之所以鸠财之力。至是而有大补焉。则是契一修而两世刱垂之盛。得有所考。后昆继述之方。得有所据。伯氏所谓利于宗而传子孙者。岂徒然哉。因与之誓于众曰。凡我宗契之人。自今以后。勖率以诚。自其义田之所出者。虽一粒之细一钱之微。皆入宗契之库。量入为出。以备不虞。于是而修身以行义。奉先以尽诚。则庶无负于修契之义也。伯氏非曰无文。而属余为序。辞之不敢。谨取颠末而为之序。
白文甫家藏世谱序
余少也。见外舅春窝白公。公方考阅白氏世谱曰。我东白氏。系出扶馀。贯称大邱者。非吾派也。以水原为贯乡而显于世者。有三派焉。休庵公玉峰公及吾祖忠壮公是已。馀派当为别谱。而独居昌新谷宗人贯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7H 页
以水原。而其几世讳仁武。与吾祖讳仁景讳仁豪。同其仁字。则似是同为行列。而考其前后昭穆。皆不合焉。便同姜氏御史公殷烈公瞻字之同。而昭穆不孚也。此莫非程夫子所谓宗子法坏。则人不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者欤。虽然有所慨然者。新谷宗氏之家。以孝闻于世久矣。而居昌士友一辞称美。又以士流见称于峤南。则京外诸宗以为别谱者。盖由于宗法坏而不相识者也。余在傍而对曰。世或有如许派谱者。周慎斋不过三四世系。而不害为名贤。则新谷白氏。虽不入于水原三派之谱。而亦不害为孝友家也。其后数十馀年。余侨居于居昌。与新谷密迩。盖尝闻知于昌之士友。则自仁武公以下世世入黉堂之儒案。而与乡先生并列为录。则其有望于乡党可知也。往岁设乡老会。始见新谷处士于道山书院。诸老人莫不尊敬于处士曰。孝哉若人。人无间言。于是定耆老会序次。非七十以上莫敢入。依司马公耆英会故事。虽不满七十。新谷处士以孝行卓异。必参于是序中。至今传以为美事。一日有两少年袖家藏谱牒。请序于余。见知为新谷之子若孙也。不敢以不文辞。以所闻于外舅公及乡人之所尊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7L 页
敬者为之序。
典庵文集卷之五
 记
  
聋轩记
袖于言语者。谓之聋无伤也。塞于义理者。是其病也。可不惧乎哉。黄君景曾不聋而以聋名轩。夫何以哉。吾欲子之聋于世俗之说。而不聋于圣人之训也。其可闻者闻之。而不可闻者不闻。则何患乎子之聋也。不然而诱于物而亡其正。则无异于掩耳而偷铃也。景曾听之哉。余年近四十。无闻于世。其何益于子之听也。真所谓借听于聋者也。
云山书屋记
不义而富且贵。人以为荣乎哉。随分而贫且贱。人以为辱乎哉。盖荣所以为乐。辱所以为耻。苟知仁之为荣而不仁之为辱。凡世间一荣一辱。皆不足以动其心矣。青山韩君重文。年四十三。养于父母。父母宁矣。舍朝夕之养。从云叟先生学三年而不敢归。先生嘉其志。大书云山书屋四字而赠之。义取诸尧夫诗满目云山俱是乐之句也。呜呼。夫所谓乐者。莫先于读书。重文可以读书于其中。一俯仰一动静之间。使天理日明。人欲日消。则真知云之可悦山之可乐。而云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8H 页
与山。将与子为一矣。吉凶悔吝之来。何足以累也。此岂非古人所谓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者耶。重文勉之哉。重文又言于余曰。余谨受先生手笔。不敢粘诸楣者。蠹鱼虑也。子其为我书之。吾将替付之。余不敢以拙笔辞。因为之记。
有相斋记
人皆曰予饮食。不知其有种殖之志。人皆曰予稼穑。不知其有致力之功。苟食焉而有种殖之志。穑焉而有致力之功。吾谓之能于有相之道也。金君和仲筑室于维鸠之野。扁其额有相。相者助也。取生民诗第五章之义焉。君始家贫。躬耕以为业。不甚用力而亩甚易。嘉禾滋丰草屏。苗者秀秀者实实者颖。成熟有次第。若或相之者然。此斋之所以为号也。和仲与余友善。问记于余。余仰而叹曰。和仲父母既没矣。生未及谨身节用。以养其亲。今乃供粢盛荐时食。用寓没身祭祀之诚。亦可谓能尽庶人之孝者也。抑食时已有种殖之志欤。又其稼穑之尽人力则天相然也。张子所谓赞化育之一端。其有符于子之道耶。然有相之道。岂惟穑而已。惟学亦然。学只是熟而已。学之熟。犹五谷之熟。五谷之未熟。不如稊稗之已熟。则学之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8L 页
未熟。又岂如术数之已熟乎。子其熟之哉。是以先儒氏云仁是熟底功效。子欲仁。就诸谷种而求之也。仁之理在焉。异日闻和仲学精而仁熟。吾必曰苗而秀秀而实。又有相于学之道也。然子之于学也。无若宋人之揠苗焉。今之学者。往往助其长。子其勿助也哉。于是乎书而归之。
四松亭记
晦庵朱夫子曰雪满穷巷。孤松特立。盖取论语所谓岁寒然后知松后凋之义也。士生斯世。苟无特立之操后凋之节。不足以与论于为学也。是故朱夫子一生用功。最多于论语。每说论语。多主孝弟忠信。使后之学者。不敢骛远而切于近也。其所急先之务者。舍孝弟忠信而更何所用工哉。慎公兄弟父子之亭。名以四松者。吾知其读论语之效也。何以知其然也。慎氏之家传世守。不过孝弟忠信。则岂无所受而然哉。有此特立后凋之节也。故其学也。先之于论语。而以孝弟忠信四字。为一生受用而不怠。则庶不负朱子之学也。近故慎氏之家礼谷者。筑坛于四松之下。与兄弟父子讲论语一部曰。读此不知孝弟忠信。而先求一贯之道。则便同看于松者。不知特立后凋之操。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9H 页
而先言四时之青也。有难之者曰。松之有特立后凋之节则可也。而焉有孝悌忠信之彷佛于松者耶。曰落子留种。不坠旧荫。松之孝也。连枝鸣叶。如和埙篪。松之弟也。中心坚确。不屈风霜。松之忠也。独也青青。永保清阴。松之信也。然则慎公之讲论语于松间。而用功最多于孝弟忠信者。盖有以也。是以其事父母孝。其处兄弟悌。其与人交忠。其居乡党也信。则虽日讲于四松之间。而无愧于公之心也。不佞尝阅娥林志。知四松迹甚悉。而又记公之父子兄弟之行矣。噫公之殁。岁月既久。而士大夫过于松下者。徊徨爱惜而不忍去。其孝悌忠信之感人而兴起有如是夫。慎公讳曰厚明曰而明。手植四松而讲学者也。曰徽重曰光重。培根肯坛者也。是不特公之有子孙。松亦长子孙也。
孝子李公旌闾记
天地之间。气而已。得其正为忠义士。禀其戾(一作邪)为凶为逆。是以君子小人之所以分。如阴阳昼夜。互相反复。则莫非是气之使然。而邪不能胜正也必矣。当其戊申之变。岭以南数郡。不为亮贼之党者几希。天乃以真正之气。流行于其间。而东坞李公出。奋忠厉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39L 页
气。纠合义旅。使天秩民彝。殄灭他不得。则积阴蔽于九野。而一阳复于下矣。圣人曰德不孤。必有邻。乃于同郡得李慎两义士。或殉节于骂贼。或扶义于讨贼。而易地则皆然。古所谓三仁同于一体者非欤。呜呼。忠孝本无二致。故求忠必于孝子之门。李慎诸公。皆以忠阐扬当世。而公独以孝旌者。抑又何哉。孝者百行之源。未有孝而不为忠。忠而不为孝矣。公事亲至孝。天性然也。亲病而尝粪。亲没而庐墓。有猛虎微禽之感。乡党宗族咸无间言。远近章甫以公兼忠与孝。合辞呈文于观察使。观察使转闻于 朝。至甲寅七月十六日。特以孝旌其闾。学士大夫过是闾。而徘徊瞻敬不忍去曰。 圣世崇报之典。于斯为盛。然独无一命之职。而只以学生题其楣。岂非天地之间。人犹有所憾欤。噫人之所感者气也。气之所激。亦有百世知遇之感。昔韩文公作董生行。以传于后。是以董生之孝。闻于天下。朱夫子特书于小学。而不过称之以董生而已。未闻董生有职名也。然则公以学生而旌其闾者。亦董生之类也。爵何以轻重公也。虽然公以学生而得 圣王之褒而旌其闾。此则董生之所未有也。于公何憾焉。公讳命暾字明叟。延安人。东坞号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0H 页
也。
温溪记
昔曾点浴乎沂风乎雩。雩者地志曰有温泉焉。即温溪之类也。此地有溪水。混混渊渊。自吾道山来。渟泓为溪。其名曰温。温者水之药也。人浴之则有效。处士鱼公讳震龙。临溪筑室而居焉。题其楣曰温溪。盖取曾氏雩坛温泉之义也。噫地之相距。万有馀里。人之相后。又千有馀岁。而何其地与人。偶尔相契也。虽然地因人而美。自公居是溪。而以温名焉者。抑又何哉。盖公之宅心也温而不流。接人焉俨而实温。则溪而安得不温哉。是溪也虽隆冬饮之。使人气爽而味温。傍是居而饮是溪者。举无疾病焉。皆公康济之推也。是故乡里为之语曰言温而色和者公也。味温而气爽者溪也。人与溪可谓两美矣。余尝闻之。公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盖与世同温之意也。案上有司马温国公资治通鉴一帙。教子弟至于汉唐宋人忠孝节义处。未尝不击节而叹曰。大丈夫行事。当如此可矣。呜呼。若公者可谓不负所言矣。粤在戊申之三月。逆贼希亮起兵犯境。公只手倡义。贼就灭。名载丹书铁券。且事亲养志。温柔颜色。至若衣衾房室。有温省之节。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0L 页
亲没庐墓三年。不窥家室。与虎豹为邻。而能使禽兽感化焉。推是而言。则公实忠孝两全人也。然此岂徒然哉。乃学问之力也。尝读鲁论至夫子温良恭俭让而得之章。谓门人子弟曰。圣人于是五者。必以温为先者。岂无旨意之攸寓欤。是以九思曰色思温。温然后无色庄严厉之容。小子识之。又客至冬日则辄曰朝甚寒。使小婢温酒以进之。见人衣服薄者则曰得无寒乎。辄解衣而衣之。呜呼盛矣。彼以饮食衣服。温冷于接人者。抑独何心哉。不佞闻公之风而兴起者雅矣。近寓于温溪之傍。当暮春咏归之时。浴乎是溪之水。溯渊源而慕仰者。不徒曾氏而已。若使鱼公在者。余亦在冠者五六之数矣。余偶述温溪故迹。不可无公之事实。故于是乎记。
老霞斋记
隐居之乐。与夫妇共之者稀。虽有之而偕老于烟霞别界。无贫窭艰难之苦者。又稀之稀矣。彼华堂甲第。粉黛盈闺。斗媚竞妍。纵极华美。而往往有悲昼烛而歌叩盆者。抑复何乐哉。是又有夫妇共老之时欤。唐人诗曰逸妻閒共老烟霞。余每爱诵此一句曰。为此诗者。其知乐乎。余居无烟霞之胜。室无夫妇之乐。徒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1H 页
得年于人世者。于今六十九岁。不过穷巷间一老物。而又不免艰难之苦。夫有何乐哉。吾友慎士隆。自少卜居于猿鹤之洞。其山水之美。烟霞之胜。不换三公之享。而况又其家自给。客至则稻粱为酒。薇蕨为肴。既醉且饱者。皆自老夫人手而办之。隐然有烟霞味。不知老之将至。则岂非山水中夫妇仙耶。余尝笑林和靖只有西湖之胜。不过以梅为妻。则其无真夫人之乐。推可想也。士隆不取于梅。而以柳氏为妇。年皆六十有馀。共老于烟霞胜界。则唐人诗所道者。不亦宜乎。至是士隆筑外草堂三间。付之于子。又新构内草庐数架于正寝之傍。与夫人居甚迩。非外客所至也。余以姻娅之好。一登斯堂。相与论烟霞之趣。又以柳夫人第几女。为儿孙妇。余之所未能于平昔。而窃有望于儿孙之夫妇。又如士隆甫也。一日士隆问堂名于余。余归而思之。老烟霞一诗。真画士隆平生矣。于是命孙儿索纸。以余拙笔大书老霞斋三字。又付数行记于其下。士隆必莞尔而笑也。
水月客记
客知夫水与月乎。自理之一原而观之。万川之月。皆有太极之妙也。自气之分殊而言之。万物之性。或有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1L 页
明暗之异矣。然则方塘之清。污池之浊。虽有清浊之不同。而溯其流则元初水也。江海之照。杯勺之影。虽有多寡之或殊。而究其光则全体月也。如此则君子观水之浊流而可以溯本清之源。见月之容光而可以推本明之体也。虽然水有泥中之流。月有云间之翳。是岂水月之性哉。气乘之故也。乘气之中。理未尝不在。圣人如本清之水。本明之月。故气之所赋者。至清至粹。理亦随而如之。贤者用其力而复之。理不为气之掩。凡人虽有是理。而为气所蔽。不能推以明之。则便同在泥之浊水。在云之微月矣。见其水流之混浊。月光之微照。而不用澄治之功。则违禽兽不远矣。岂不可哀也哉。李生君弼。客于甥馆之水月谷。妇党辄以水月客呼之。客者婿之尊称。自是习而为常。虽他人皆以水月客号之。客因以为己称。一日过余典庵而请为记。余亦客于邻也。于客之记何辞也。噫水为太阴。月为太阴。惟其类也。故相得而愈光明澄澈。点滓不留。万像昭融。水乎月乎。何其感通之易也。千载寥寥。无人会得真境界。而惟朱夫子以圣人心。比之寒水之月。由是则水月之时义大矣哉。虽然于此不可不知主客之分矣。不能为水月之主。而但为水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2H 页
月之客。则水月自水月。而客自客矣。然则孰主张是。吾与客徘徊于水光月影之间。相与讲太极之图。探理气之奥。而以之观水。以之观月。道亦我也理亦我也。水与月皆有所主而无不明矣。又岂非客之功耶。客唯唯而退。请以是为水月客记。于是乎书而赠之。
永思亭记
吴氏以忠孝闻盖雅矣。余尝按其谱。自中华而来。仕于东国。世有名卿闻人。其卫社稷事父母。多忠孝节义。类非凡族之所得逮也。逮夫季叶。累世不振。然推孝为忠。不以疏贱而自薄也。吴君某克趾厥美。有声于翰墨间。士大夫不惮造其门而先访焉。余客居于娥林之石冈。与君之居密迩。君数往来谈义理。知其有所受也。尝构草屋三四架。为藏修所。案上储孝经论语等几许𢎥。以资讲习。而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未尝乏甘旨具。其父母没也。慎终如礼。刻石而寿其懿。改屋而图其久。恢规模而大间架。又易其茅而覆之瓦。庭际植葡萄数架。又种枣栗杂果。以备春秋蒸尝之需。盖去楸墓不远。可倚轩而望也。噫嘻君之用心也。养生而无愧。事死而无憾。苟非得于秉彝之天者。岂如是自少而然哉。又尝问孝于余。余作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2L 页
而曰苟欲为孝。则孔门诸子。问孝于夫子。不一而足。余何敢复有说也。虽然余尝闻之。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殁而致其哀。祭而致其严。四者备矣。然后可谓孝也。而今君其庶乎矣。诗云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盖人莫不思亲。而有其永也难矣。人或永焉。而维其则也又难矣。此亭之可谓善名。而愿君朝夕于斯。念念必则。以至于全归。而俾子子孙孙。又得如是。则庶吴之门昌大而不朽斯亭矣。是为之记。
守尤斋记
君子尤人乎哉。盖不尤于人。而自尤而已。尤于人者。吾知其责人则明。而暗于己之尤也。噫人孰无尤。改之为贵。子若有尤于己。则惟恐人之或知而欲寡其尤。于日用动静之间。战兢焉自反而不少吝也。则可以改其尤而迁其善矣。子于读书时。倘不沉潜于义理之分。则此其不穷研之尤也。可使精微于训诰之中。不可有读书之尤也。于友爱时。如未湛乐于昆季之间。则是其未怡怡之尤也。可使和悌于家庭之内。不可有兄弟之尤也。其他凡百云为。鲜其有尤。而吾以读书友爱四字。提撕警发于此记者。盖欲导子于无尤之域矣。凡人之有尤者。皆不读书不友爱之致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3H 页
也。吾见子之书室既幽。且有满架诗书。而未见子之玩索于书卷之上。则其尤也多矣。吾见子之兄弟孔嘉。又有清粹美质。而未见子教诲于家室之中。则其尤也甚矣。若是其尤之多。而不知亟改之方。反以守字而加之者。抑又何哉。非其守尤而不改之意也。如恐有尤于不知不觉之际。而勉勉守之不失。以至于无尤之地也。然则守之宜如何。尤庵先生以尤字而自谦。仍又自勉之。其所成就德学。虽在屋漏而无所愧也。则子其警省于尤字之工。终始不坠于尤翁之学而后。真个学尤翁之人也。亨五勉之哉勉之哉。
寻是斋记
斋以寻是名。盖取诸每事寻得一个是处之义也。凡天下之事。只有是与非而已。初学之士。苟不先从是处入头。则易向于不是处走作。必其日用动静之际。精思而极研之。先察乎何者为是。何者为非。是则益勉。非则改之。以寻夫极是至当之归者。此吾朱夫子为后学吃紧处。而亦后学之所当常目而寓戒者也。余尝从渼上学。一日袖小纸请斋额。先生笑曰尔之斋有号太早在也。只书寻是二字而赐之。余归而揭诸座右而朝夕焉。岁庚寅冬。往拜先生于稽山之客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3L 页
馆。又请斋扁之额。先生特书此寻是斋三字。临别又书赠务实二字曰。此亦朱先生语也。先生戒其门人曰。每事务实。请益。书务实以赠之。先师之勉戒余小子。亦犹是也。近看朱夫子答陈卫道书曰。性命之理。只在日用零碎去处。亦无不是。不必著意思想。但每事寻得一个是处。即是此理之实。亦务实之意也。呜呼。先生之学。一从朱夫子法门。而亦莫非此理之实也。余小子自治任以归。无他师友之益。是者小而非者多。一时感发。虽有此真实意思。而或时移事迁。忽然而忘之。如初无是者然。是诚可愧也已。朱先生又云是者便是顺行此理。非者便是逆著此理。才能格物致知。便能诚意正心。而天下国家。可得而理。余于是得其用力之方也。又尝闻之。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以敬而处斯斋。则真个是中人也。又是务实学也。于是乎记。
旅村记
余读易至旅初六琐琐。斯其所取灾。九三旅焚其次。丧童仆。贞厉。盖在旅而志卑者。有琐细之状则易致辱。矫亢者有自高之心则易取厉也。必如六二即次。怀资得仆。然后可以免于灾厉而处旅之善者也。大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4H 页
率柔弱在下者童也。强壮处外者仆也。二柔顺中正。故得内外之心。处旅而能如是也。则何患乎无次。何忧乎无资。何叹乎无仆也。次舍旅所安也。财货旅所资也。童仆旅所赖也。在旅而无是三者。则安保其终无尤也。余旅次于济昌之石冈已数载。虽无柔顺中正之德。而恒以过刚自高为戒。取旅六二义。自号曰六二翁。扁楣曰旅村。于是依邵子心易之数而占得礼之革。用生体变而体克用吉。又以纳甲推之。丰卦初爻福也。童仆之象也。六二又得中正相资。即次怀财之应也。惟其如是。则余之三间茅屋。不可谓无其次也。数亩山田。不可谓无其资也。廿岁童仆。亦不可谓无其赖也。是则皆吾所有也。虽然苟无柔顺中正之德。则众不得相亲。处不得其当也。乌得免琐琐志穷之灾。自高致困之患哉。客有过我而辨之者曰。子今年六十五。则吻合于旅之六五。而遽以六二称者何也。抑欧阳子六一之义欤。曰何必应之以年数。旅之六五。有文明之德。非不尽善。而五非旅位也。得无嫌乎。客曰人上无旅。旅则失位。故不取其义者。乃传义也。于嫌何有。余又曰六二以爻言则二居中柔顺。而得内外之心。无射雉亡矢之叹。以数言则六二者。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4L 页
暗合于余之今日矣。何以言之。草堂一正寝一。此象其次也。水田一农牛一。此象其资也。童仆一老婢一。此象其得也。而吾父子处其中。相与勉柔顺中正之德。六二之象也。客唯唯而祝曰以是而隐于旅。则非直终无尤也。兼终以誉命者也。因笑而记。
游俗离山记
世称俗离之胜。亚于金刚。余自儿时。辄有一游之愿。然居常瞻望。如在天上。意非俗人所可到也。乙酉春。我渼湖金先生。与栎泉宋先生。同游于斯。余小子闻而欲从。及至中路。遽闻二老出山。怅惘旋归。无缘践宿愿。越丙戌三月己丑。步自沂上。夕次渊浦三十里。越四日癸巳。历三百里抵柳亭。欲向槐山县。是夜大雨水涨。或蓑或否。仅到栗院三十里。川溢不可方矣。揽辔徊徨之际。有人言前去三十里。又有九桥水。虽渡此而必中滞于彼。别由一条路去。明日可至报恩界。不复渡大川。余闻而思之。报恩是我先生杖屦逍遥之地。况俗离在其境。真所谓天借便也。强策登途。四十里而宿鹫峰店。甲午蓐食而行。午炊于象贤书院。院即冲庵大谷两先生俎豆之所。而尤庵老先生追享焉。清溪抱流。列峦环翠。溪傍数步地。有洗心斋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5H 页
故址。为大水所拔。于是下马徐行。或听溪而开衿。或拊松而遐眺。稍稍循谷而下。有山村数家。犬吠云里。隐隐闻人声。恍然若隐者居也。脚倦而上马。有一老婆随后而行。峰峦之可望。亭树之可爱。随问辄答。举手或指之。亦山游之一助也。望寺门而未及登桥。有短碣。此俗离之故事。而尤春两先生记而书之者也。览讫步入法住寺。寺乃新罗真兴王癸酉创构。而僧义信所题额云。与释雪聪遍观梵宇之宏杰。佛像之雄伟。至若石槽,石瓮,大铁镬,铁帆,石柱,莲池,花盆等物。此胜观之大槩也。夕上水晶峰。有龟石窿然天成。背可坐五十馀人。而头若昂然西揭。谚传华人来见曰吾闻中原财帛。日输东土。有此物故也。乃斲去其头。其后沃川郡守李斗阳。募工补其缺云。老先生记之详矣。是日也。宿雨初晴。山色如沐。俯仰瞻眺。左右诸峰。如抽玉簪。如插玉芙蓉。山之面目。尽萃于此。胸次洒然。宛乎有出尘底想。可知此行不孤也。释子叉手告余曰此日天朗无云。颇宜远见。可谓分多矣。循峰稍下。有高丽碑。倚诸崖窾。李叔淇所撰。而碑古字刓不可读也。数步地有释迦真舍利浮图。僧言诞不可信。乙未朝饭。与老释妙徵。联筇而行。亭边有岩。可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5L 页
坐数十人。岩下有清流。所谓藿渊者也。静坐观澜。便觉吾心为活物也。转向福泉。所谓福泉者。即 世祖南巡驻跸之地也。石砌礴石。如玉削成。有泉涓涓。自窦泻出。取以供斋厨之用。故名焉。由极乐殿以上。有岩削立。如屏幛状。大书我先生姓名而刻之。俨乎如见韶颜白髭于云楼丈席之上也。直入寮问之。乃先生止宿之所。亦奇遇也。玩讫与数三释。登中狮子庵。奇峰环拥。老桧阴森。庵甚明净。令人欲徜徉卒岁而不可得也。与释月桂。徘徊于狮子石上。月云金大监久坐此岩。悠然忘归。啧啧称赏曰俗离精神。在此岩云。俄而数三人自岩边斜路而来。玩文壮台者也。余揖其人而问先生旧游。中有报恩士人金锡八言。余亦昔之奉屦以从者。因道其事甚详。余欣然又问曰伊时先生有吟咏否。答曰但记水晶峰诗一绝。环拥千峰势更高。老夫于此兴犹豪。傍人且莫催归去。不厌天风吹满袍云。敬诵三复。无异侍坐而酬唱。恨未敬和于昨登水晶峰时也。因与诸人序坐午饭。既而揖罢。与一释上文壮台。结萝连梯。足不能正履。既登而叠石天成。矗矗耸空。不知其几许丈。上可坐数百人。余不见金刚之第一峰。而恐无以过此也。台上有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6H 页
坎如鼎。水涌盈科。分为三派。东流为洛江。南流为锦江。西流北逶为达川者也。天王,观音,香炉,砚滴等诸峰。面面环列。如走如飞。缥缈云外者。鸡龙山也。苍翠入望者。华阳洞也。自酌甘露水以饮。使侍童摘叶吹笛。和山游花一曲。飘然若羽化而登仙也。次先生水晶峰韵。朗咏一遭。因攀萝而下。玩文壮庵古址。直向金刚窟。岩开为窟。内构一间精舍。窗明人寂。惟画佛岿然独挂。因岩穴为曲突。斋厨自成。傍有石槽。笕引溪流以注。引瓢举饮。味甚清活。从后板梯以登。可坐百馀人。未知金刚之亦有此窟也。俄而来僧告归。忘其名。缘崖直下数里许临高。是东台也。台上有浮屠。谷中有一庵子。即上欢喜也。恣偿久之。日已夕矣。归宿福泉。丙申还法住。敬玩 光陵遗墨而归。噫往岁先生之游也。不能从负剑之列。与闻南岳唱酬之趣。今来踽踽。花鸟水石。谩入于独咏。知我者必深叹于斯也。
游华阳洞记
华阳。即海东之武夷也。而我文正公尤庵先生杖屦之所也。余生晚未得操杖屦于当时。只有高山景行之慕。乃于乙酉三月丁酉。余自俗离直趋华阳。既至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6L 页
而祗谒祠宇。其额华阳书院四字。我 圣上御笔也。归精舍拜 影帧。卓乎有泰山岩岩底气像。农岩先生所谓三百年间气之所钟。非夸语也。寒水先生以像配西隅。訚訚如在侍。而书册杖几玑衡仪物。手泽宛尔。不敢逼而视也。 万东庙在星拱门北。虚位以奉我 神宗毅宗两皇帝。取诸一间茅屋祭昭王之义也。是夕宿焕章庵。庵扁即老先生遗墨。而北壁揭焕章庵歌。文谷先生所题也。戊戌晨起而盥。读尊周录。因阅清阴,文谷,遂庵,丈岩,寒泉诸先生遗墨。有曰皇明历者。 万历皇帝所颁东国。而 宣庙以是赐清阴相公者也。弆藏唐笔一柄。管头刻 万历年造四字。腰又铭谷口送人诗五律。录中有 大明稻歌。余问稻来历。老释曰此以备 皇庙春秋享祀之需。而盖湖南士人所送云。岩上建云汉阁一间。昔老峰公奉使燕京。购求 万历御笔。有人以非礼不动四大字来示曰此 崇祯御笔也。老峰欲重偿之。其人不受而听若浼焉。盖明之义士也。老峰奉之若 帝赐。归与尤斋先生。簇以藏之。先生因又模刻于崖石。洞有九曲。第一曲曰擎天壁。壁立千仞。气势耸空。画像赞所谓擎天柱于既倒者。于此可想矣。第二曲曰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7H 页
云影潭。在进德门外。活水源源。澄澈如鉴。朱夫子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者。即此义也。第三曲曰泣弓岩。先生尝于 孝庙讳日。痛哭于斯。岩名之所仍也。立短碑以刻先生诗五绝。第四曲曰金沙潭。水活沙明。随日光月辉而璀璨如金涌也。岩上有岩栖斋一间。先生尝栖息于此云。瞻星台。在崖刻数步地。登斯可以忆 大明而瞻北辰。此为第五曲者也。凌云台。矗矗高插。临之若步虚而决云。上有二株松特秀。此为第六曲者也。卧龙岩。蜿蜿若龙盘而蓄其潜德。此为第七曲者也。鹤巢台。状如鹤飞林端。绕巢而俯翔。听其飞瀑喷玉。此为第八曲者也。巴串水。曲流为巴字形。合流为贯串状。上下浑石。如铺白玉。在诸曲之首。格韵亦称其位。川边有葩谷寺古址。又有寒泉破亭子。篆刻九曲号者。丹岩闵公所书。而老释戒净目击其刻云。呜呼。华阳一洞。即今日 大明天地也。老先生遭遇 孝庙盛际。慨然有为 大明雪耻之志。不幸 孝庙礼陟。无以遂其愿。乃以 万历御笔模刻华阳之石。用寓羹墙之慕。此可以发千古英雄之叹。而泣鬼神于冥冥之中矣。 大明于我东。有再造之恩。先生于 大明。有尊周之义。则我东之免于夷虏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7L 页
禽兽者。寔 大明之赐。而亦先生之功也。呜呼。苍梧云断。武夷山空。我何依归。遂流涕而为之记。
典庵文集卷之五
 跋
  
孤隐诗后跋
愚尝寓居于朴儒山下。闻昔孤隐李公。自云山弃官。隐居于此。筑望北亭。题诗寓志。所谓孤倚山亭泪不禁者。可以泣鬼神于冥冥之中。而发英雄志士之感也。呜呼。诗何必多求哉。公之投绂而归也。时年甫十七岁。目见时事之变。遂绝意于世。而终老此山之中。与古处士朴儒相峥嵘于百载之下。岂不猗欤休哉。昔当 端宗逊位之时。赵渔溪先生以其时一进士。隐居于西山。只有传一诗。而与生六臣并立祠于西山。至 正庙朝 赠爵谥以褒之。无复遗憾矣。推是而言。则公之此诗。可以并驱于渔溪。而尚稽 貤赠之典。其有待而然欤。今年冬。乡之章甫。并七贤建祠于龙山水石胜处。自 朝廷适有赠职之 命。吁可感也。遂敢忘陋。续貂于公诗之下。冀托神交于冥漠也。
书别侍卫宋公义迹题咏后
宋君尚殷。一日袖小册子过余而言曰。尚殷之七世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8H 页
祖故别侍卫讳天祥。粤在龙蛇兵燹。公廨民舍。荡于灰烬。人皆窜伏深峡。图生不暇。而公以一介书生。独守圣庙。俄而火又及焉。乃挺身赴烈焰。背负五圣祠版。手奉夫子画像。权安所居藤谷。烟尘之亘八年而岿然存灵光。乱定 朝廷采勋节之可褒。大者铭鼎彝。小者赠官职。顾侍卫公不与焉。此子孙过也。不肖将树碑遗墟。而患无以自力。窃欲请助于佥君子。子以为如何哉。余诵朱夫子送陈宗之序而对曰。先祖有善而子孙不能知。是不明也。然而不能㬥白而传于后。是不仁也。请因是说而推明之。子之先祖。有如此之善。而子孙幸而知之。则是非不明也。又能暴白以传于后。则是非不仁也。虽然知之而使不能显。传之而俾不能远。非真知真仁也。子以先祖之心而体于心。又以先祖之行而服之行。则是能寿其嗣而光其烈矣。又安用碑乎哉。宋君作而曰羊叔子不过晋之元帅。而岘山一片石。尚使人堕泪。先祖有卫圣存学之功如彼。而顾藤谷荒墟。寥寥无可语也。则岂非仁人君子之所共恻然者欤。余又敛容而起曰明儒之愿为孟子死者。一言足以树风节于后世。而载之明史。垂之无穷。则安知不有太史氏张大子之先烈。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8L 页
传之来亿者乎。况先是而栎泉宋文纯,柳川韩相国之赞咏。脍炙于人口。照耀乎伦堂。皆可以不朽于后。则岂不愈于荒苔中骎骎剥落底物耶。虽然愚尝见世之有祖先一行可表者。则皆俎豆之金石之。莫非有财力造化于其间。而见今宋公子姓。贫无以效诚。则碑又岂易易乎。呜呼。余无文以阐宋公之万一。而又无物可相助。顾箱中只有匹练二十尺。为子赆之。子归而长之。以备他日树碑之资。而使士大夫知其为侍卫公遗址。则其知其仁。岂非成就子乎。尚殷曰诺。愿有以识其事。余不辞。于是书而赠之。
书周道以状草后
余性不喜书。及为此状。仍书渼湖先生所为哀辞若书与序于其后。哀道以之贤而不得寿而死。死而不朽于后者。幸先其师而没。得其一言。传之久而无泯焉。则彼不肖而久存者。又岂如无年而可惜耶。复为其子而诵之曰先生之眷眷为此书。岂徒哀尔考而已。于汝亦勉之深矣。汝观于此。油然有孝思之发而知所以为学之方。奚俟乎人之勉为哉。并书此以归之。
典庵文集卷之五
 箴
  
寄轩箴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9H 页
禹君书洛。一日过余典庵侨居。嘱之以轩额甚勤。余诵夏禹氏之言而复之曰。生寄也。以寄为轩。于君意何如。盖寄形于天地之间。而其出入动静。无非寄也。虽然但知此身之为寄于世。而于死生忧戚。有所恐惧而无以立志焉。则非奇男子也。人方二十而冠。欲行男子之事。则一个寄字。尽是用功之头脑。抑何他求为哉。寄之为字。奇上戴冠。则冠礼所谓弃尔幼志者。勉以男子事也。男子事非别件物事。以立志为可。寄字之兼包立字可字者。造字时岂无取义欤。圣人所道人无信不立。又朝闻道夕死可也者。又岂非寄字上做将出来耶。禹君勉之哉。不然而寄口于人。徒哺啜也而踽踽焉无所立也。则有何一事之可观哉。前所道大禹氏之言。岂偶然而发哉。以大禹之圣而立心于死生之际。则君亦禹也。禹亦君也。于其记。无他言。叙寄字之义而系之以箴。
人之有身。蜉蝣之寄。苟无其立。与死何异。生顺死宁。维其立志。立之如何。曰仁与义。是为男事。俯仰无愧。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49L 页
整我之冠。写厥寄字。
典庵文集卷之五
 铭
  
寻是斋铭
乾坤定位。实理流行。日用万事。曰有是诚。诚之维何。寻个是成。君子无非。小人反是。是庸克念。毋忽毋弛。一或不是。非道非理。理寓于事。不差毫釐。非敬曷存。格物致知。修身正家。不实则危。急先之务。必于是实。实则不虚。服膺勿失。昔我先师。扁楣是书。寻是二字。揭之吾庐。敢不克念。恐不如初。义理无穷。是者何如。循理而勉。惟非是祛。铭焉在玆。敢不敬欤。
笔铭
   岁庚寅八月。余赴江阳试。人有贻之笔。品甚善。既而就场屋。连二日皆不中。乃卷而藏诸箧。动静忧乐。未尝废其用。由礼仪经曲。心性义理。巨细精粗。以至禽兽人物之通塞。山川草木之区别。日月之盈虚。风雨之变化。天地古今事物之可喜可笑可惧可悲。尽随吾意用而不遗。则虽谓之文房好知己可也。岂以人不知为愠哉。呜呼。今虽老而秃矣。岂可不中书耶。吾恐其又终于管城也。遂为之铭曰。
典庵文集卷之五 第 650H 页
细之通其妙。大之透其神。老不见疏。岂少恩于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