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行状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2H 页
先师百弗庵先生言行总录
先生姓崔氏。讳兴远。字太初。初讳兴源。字汝浩。大丘府之东二十里。有水曰漆溪。即先生世居之地。先生早废举子业。隐居其中。养亲读书五十馀年。不求人知而人自慕之。远近学者。皆称为㓒溪先生云。以经学行谊。屡登监司御史之荐。今 上三年戊戌。 除 景慕宫守奉官。秋 除 庄陵参奉。先生自以虚名上欺。致有谬 恩。常踧然不安。己亥冬。 除童蒙教官。壬寅秋。大臣入 启曰。崔兴远岭南一路之望。曾以道荐。仅沾一命。尚何望其兴起士风。收拾人材乎。请令该曹六品调用。以示 朝廷甄拔劝奖之意。 上曰可。 特除掌乐院主簿。癸卯春。 上教曰。崔兴远不但行谊可称。洞有先公恤贫之库。使邻里不知常赋。仍乡约劝课。此等人必欲见之。令该曹升职。申饬上来。又有 旨道臣曰。崔兴远向有除职之命。而姑未差拟。自本道印给四书具谚解。其冬升工曹佐郎。盖特选也。甲辰春。行 东宫册礼。复设桂坊。 上命求岩穴经术之士。以备 胄筵。道臣宰臣。交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2L 页
荐先生。是秋首膺翊卫司翊赞之 除。丙午夏。以大耋升通政阶。 上教曰。崔兴远今始升资。有违法典。此人经学屡登荐目。今日政。当窠调用。先生每承 恩命。益自惶蹙曰。分外 隆眷。若是稠叠。而老病蛰伏。一未 肃谢。臣分蔑矣。未几。 文孝世子凶闻至。不胜惊恸。自以曾忝 宫僚。义不敢偃处私室。即力疾就哭于公馆。不御肉味。八月七日。母夫人讳辰也。先生时已寝疾。子弟请勿参祀。先生曰。吾行祭之日。能几多世。齐沐如平时。行事后气益不平。遂考终于漆溪之旧第。即是月之二十二日也。享年八十有二。十月壬戌。葬所居之东麓艮坐之原。会葬者数百人。越四年己酉。以孝行 命旌闾。翼年春。又以奉承 传未除职。例 赠左承旨。先生隐沦在下。足迹未尝出山外。而 上之所以眷遇者。终始勤挚。人之所以向仰者。贤愚同然。是岂无本而然乎。昔寒冈郑先生。倡道东南。儒化大明。及其年代寝远。遗风馀韵。消歇略尽。先生生于数百载之后。未有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而能超然自脱于尘臼俗习之外。一切以圣贤事业自期。至老死不少衰焉。则非徒生质之美。盖其笃志力行。研经穷理。以求至于真知实践之地者。有不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3H 页
可诬矣。先生生二岁。母夫人患乳肿。当饮乳。有痛楚色。先生熟视之。自是不复吮。甫及游戏。颖悟绝伦。长者欲卧则先奉枕。欲行则先奉屦。家有祭祀则必随长者晨起参拜。尝随母夫人往外家。观节荐之礼。见主椟覆帕年久尘污。即以刀割所着新䌷衣请易之。虽寻常弄戏。未尝与村儿贱童相狎。稍长。爱其𥠧弟。尝佩一小刀。见诸弟不能均。辄解去之。凡于饮食玩好之物。兄弟所不得均者。未尝近于口体。尝见门外丐儿寒饿。为之恻然。推食与之。请于母夫人。以衣衣之。祖考监察公。客殁于湖南之云峰县。先考公千里扶榇。先生独侍母夫人在家。无长者主管。而凡百措置。皆有综理。以应返葬之需。人皆异之。十七。聘于节度孙公之门。服饰鞍具甚盛。李公柱恒见之。为诵好衣不近外物玩丧之语。先生听受愧汗。归即换之。自是不复近细帛华鲜之饰。尝与同侪六七人。游上耸庵。庵在公山绝顶。豺虎所窟宅。日暮迷失道。众皆惶怖。先生独凝然不失措。性素严于色戒。少得羸悴疾。医言非十年断色。难以已疾。先生遂如其言。勿药而愈。尝因事入府。有外戚之为镇将者。使一少妓昵侍焉。先生终宵不顾。此则先生之得于天禀者如是也。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3L 页
先生少尝受学于村师。所教皆决科应俗之言。退而疑之曰。圣贤书里。岂有此等说话耶。何其所教与所学异也。及读孟子书。至未有仁而遗亲。未有义而后君之语。乃惕然自惧曰。圣贤垂训。只是做仁义。何尝教人学词章习科业乎。自是潜心专力于为己之学。而于举子业。初不经意。新溪李公晰劝读太极图,通书,西铭等书。先生杜门看究。至忘寝食。未尝从人讲受。而自通其义。既而交游益广。闻见益博。而益审夫古人为学之次第。以洒扫应对。为入头初程。以格致,诚正。为进步间架。而以论,孟节次填补。又以近思录,读书录,延平问答,朱子书节要。反覆参验。以为左右逢原之资。末乃会通于中庸。而折衷之。日与诸弟子讲论不掇。不知老之将至。时复往复于当世之贤朋友。以订其所得。及其晚年。尤喜读周易心经。每独居潜玩讽诵不已曰。周易最难看。圣人犹云图不尽意。书不尽言。惟于吾心义理先明。然后方可读此书。每遇事难决。必以易占之。徐观其辞。而验之行事。要以义理为断。未尝或泥于世俗术数之言。又尝曰退溪先生于心经后论。引鲁斋神明父母之喻。此训甚真切。深夜清晨。微吟心经赞,敬斋箴,求放心尊德性斋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4H 页
铭。以至耄耋之年。而犹不懈焉。尝书于历上曰。河洛天五中一圈。即吾心之中。而为在吾之太极。此天之所与而五性乃具。惟敬可得而存。又以为吾心之中。万理咸备。是以凡品节万殊。曲折万变者。无不各因其当然之则。其条理脉络。自不可乱。中夜思之。不觉手舞足蹈。此则先生之资于学问者如是也。先生天禀既高。而又济之以学。故发于心术之微。见于行事之实者。无非人道之当然。天理之极致也。事亲之际。一以顺亲志乐亲意为务。左右无违。爱敬俱至。疏节微事。亦不敢忽。乙卯先公寝疾累月。先生竭诚药饵。涕泣尝粪。及遭大故。凡附身附棺。必诚必信。葬祭一从家礼。一言不及家事。一步不出庐外。服阕。奉母夫人。日夜侍侧。尝曰人于慈母。怙爱失敬。夫子何以别之训。岂不严且切乎。寻常肃敬。不弛于食息间。如咳唾涕洟。亦谨于其前。或有不豫色。则与诸弟环侍。惋容愉声。杂以古今说话。必得欢心而后已。其有不安节。不解衣带。烹饪药饵。躬自检摄。昼夜所进。点时适宜。未或有违。而进必盥手。食下必亲涤器。虽隆寒深更。未尝少懈。或气困睡至。则以一小木。支顶假寐。凡甘旨之供。亲所嗜好者。必极力致之。以至器皿枕簟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4L 页
之属。亦皆为之别备而不以他用。丧耦独居。奉身调度。有不适宜。而无几微见于言面。尝哭一子。贤而有文。而亦不为悲戚之容。盖以恐伤亲意也。及母夫人下世。以山地未定。未葬六朔。而歠粥枕块守殡堂。经严冬而昼夜不离。命匠造舆。一依朱子小方床之制。发引之夕。出拜担舆人以劳之。担人皆感泣而致力焉。既葬。庐于墓侧。晨夕展拜。哀号不已。不以雨雪而或止。不以虎豹而或沮。蔬菜不入口。衰绖不脱身。以终三年。夙抱羸疾。又当衰龄而终免毁灭。人以为神明所扶持也。服阕。孺慕不衰。尝曰吾之一肤一发。皆是父母之遗。父母虽殁。精神血脉。尽在吾身。为人子者。其忍妄动吾身乎。一言妄发。则便是一言忘父母。一事妄举。则便是一事忘父母。又曰。草木之有枝叶。所以庇其根本也。子孙枝叶也。父母根本也。可以人而不如草木乎。平生于家人生业。不长尺寸。而独留意于奉先之节。与诸弟谋曰。人情见新物则思父母。于是排图立约。措置若干祭田。而又推而上及于高曾祖。傍逮伯叔父母。盖亦追先公之孝友也。至于四时之祀。九月之祢。朔望之参。世所罕行。而皆依礼行之。以致追远如在之诚。先祖台岩公亲尽当祧。则又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5H 页
备祭田立别庙。名其堂曰报本。其规模措置。可使百世据守矣。尝曰祭祀之理甚微。吾之诚敬。苟有未至。仪文度数。有不足观。亲忌则黪衣黪冠。哀慕如初丧。正祭则别具明衣。澹然净洁。如节荐墓祀参谒之礼。亦前期致齐。齐之日。必栉梳沐浴。专心精虑。凡与齐者。毋干以私事。毋作閒出入。毋饮南草。会宿一处。毋得散归各室。及其将事。必亲审祭品。爱悫既致。著存不忘。焄蒿悽怆。僾然如见。趍走拜跪之节。升降周旋之仪。终始益虔。不少差失。至使执事者。不觉起敬而忘倦。祭毕而如礼。方始安于心。或有不如仪者。终日不乐。将撤命勿亟曰。文王祭之明日。明发不寐。所以致馀敬也。仍以祭衣冠端坐终日。又使家人毋敢作事。亦是日不用之意也。尝训子弟曰。礼之节文。平时须教习熟。若将事之际。遽欲参考。则未免心动。此心一动。何以能际接神明。平居晨必拜庙。虽年耄患痹。步履不利。而未尝一日废也。尝有兄弟同爨之意。而古今异宜。不免析箸。每叹曰。古人云兄弟手足。手足岂可暂离。遂日与诸弟聚坐一室。或研讨经旨。或辨论礼疑。凡私干冗务。亦相议共决。必至夜分。乃始罢归。而物我不形。有无与共。恩爱之笃。湛翕之至。和气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5L 页
蔼然。人无间言。至妯娰嫂妇。莫不薰化。而雍睦。柳氏妹远嫁家贫。伻问馈遗。不失其时。殁后祭需。未之或阙。从子恒镇登司马。为之割田以志喜。从弟妹及庶从弟妹。早孤无依。皆为之婚嫁。俾不失所。从弟兴溥。窭甚有积逋。即出己财以偿之。每当昕夕。必使人觇其炊烟。分饭截味。与之共焉。诸弟之忌。必以需助奠。亦必齐沐与祭。及其既耄。难以筋力。则于所居厅事上。别设一席。整冠危坐。以待其祭毕。尝曰人之兄弟。同出于父母。则兄弟之身。即父母之身。同是父母之身。而其可有苦乐物我之别乎。又曰。程子云兄弟之子。均是父母之孙。爱岂有差等。此可见一理之本然。而或不免各私其子。厚薄不同。此无他。形气之私偏胜。本然之理蔽塞而不自觉也。自少谨于刑家。闺庭之内。严如朝廷。宴私之际。肃若宾客。及丧夫人。不复娶。只居四十馀年。而处之裕如。惟有一子一女。凡所教养。必以义方。或有不可意者。则整默不语。未尝少假辞色。尝读家人卦。至程子正伦理笃恩义一语。每三复不已曰。正家之道。只此尽之矣。又尝曰。古人云妇教来初。子教婴孩。自我经验。信不虚也。及子周镇偶患坠伤。沉痼有年。而每以观书玩理。养心调病。申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6H 页
申勉戒。既而不幸。则常惜其志业之未就。而不徒以无年为痛焉。孙湜幼孤。其所矜念。无所不至。曾不以姁媮之态示之。且戒子妇曰。世间孤儿。鲜不骄惰。母之过也。妇人之性。狃于小仁。专以饮食玩好。称儿所欲。俾长其恶习。一日之间。非晨昏定省。则不使入于内。其养正之严。亦可法也。至御婢仆。亦必莅之以庄。率之以正。而常以教谕先之。詈恚捶楚。不忍遽加曰。此亦人子。岂可使必尽其力。以从己所欲乎。惟当恤之使役而已。每授事命役。先察其饥饱寒燠。人皆心悦诚服。其自奉则惟务俭素。衣取蔽体。食取充饥。麦饭蔬羹。吃之无歉意。粗冠蔽袍。服之无耻色。以至寻常器用之物。亦苟完而止。凡一切世味货利。泊然无所经营曰。薄滋味绝嗜欲。非徒养生家为然。吾儒家养心之要。亦莫过于此。骨肉宗族之间。切戒责善。惟以仁爱敦睦为主。彼或有失。未尝较计。谆谆开譬。务尽道理。吉凶患难。尤致轸念。以每岁重九。为讲睦之会。因取洛闽格言及东贤遗教。作为一书。以明奉先合族之义。立先祖县令公祭祀之堂。而名之以孝悌。遂使会讲家礼曰。文公此书。冠昏丧祭。节文具备。日用常行之不可废者。而世之学者。罕有习焉。甚可慨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6L 页
也。又追县令公遗意。立学斋条约。以率门中子弟。而申申乎教捡之方。化导之术。其要不出于爱亲敬兄之实。进德居业之工矣。朋友交际。与凡宾客经过。无不接之以礼。虽亲厚者必致敬。虽疏贱者必尽诚。其所馈献。称家有无。其所周恤。随力多寡。至如吉凶庆吊。缓急讯遗。亦无所亏阙。而特严于辞受之辨取与之分。见年高者齐衰者有善行者。则尤致其礼。无间贵贱。守令,方伯,使星之来过者。未尝以私事相干。但以书谢之。足迹不一近于官府城市之间。其于当世。超然若无意。而忧爱一诚。本于天性。闻国家有一令之善。则蹶然以喜。有一事之阙。则戚然不乐。至于时候之失序。庶徵之愆常。与夫四方有毒虫猛兽之灾。必中夜忧念。不能自安。岁或登稔。民心悦豫。则必与之相庆曰。此岂非 圣上爱民劝农之政。有以感动天心而然乎。尝自 上有减赋之令。而十行 纶音。辞极恻怛。奉读起敬。感激歔欷曰。大哉 王言。乃招约中洞人。男女分坐。晓谕谆复。仍以报效之道。作歌颂舞之。人有感泣者。此皆出于草野惓惓之忱。为 国家生民。而有不能自已者矣。乡居家贫。谨于租税。输纳必先邻里。谷品必用精实。国之大禁尤戒。或犯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7H 页
祭用牛肉。必取官屠而买用之。酒禁之日。告庙用醴。虽疾病药饵之用。绝不入酒。前后 国恤。必行素尽礼曰。素著衣冠。而饮食则与平日无别。非所以称内外之道也。当某年月日。废寝却食。如欲无生。门人诸子。为之废业散归。公山之下。有所谓夫仁洞者。乃台岩公遁世之所。而居民淳朴无诈。可以易使。遂推张子画井之义。仿朱子社仓之规。置先公库。以为洞民。公赋之应。置恤贫库。以为洞民无田之助。又取吕氏乡约而增损之。春秋约会。士齿于堂。民列于庭。相与讲孝友睦姻之道。谕勤劳艰难之业。居是洞者。终岁不见吏。安生乐业。颁白不负戴。男女异路。宛然有上世遗风焉。先生穷居草泽。无所猷为于世。而于此一洞。亦足以见经济之大槩矣。尝曰三代以后。经界不行。制产无法。生民之日困。风俗之日颓。职此之故耳。又曰。程子谓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必有所济。何必一命之士。虽无位者。以是为心。亦可以随力济得。每论士大夫立身之节。则以为难进易退四个字外。无他方法。知旧之居官者。问以治道。则以为明天理正人心。然后政令法制。次第可论矣。未尝以师道自任。而每于子弟宗族。眷眷接引。舍其短而取其长。矜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7L 页
其不及而奖其一善。学者无不感悦。及其信从者众。而远近请业之人。相继而至。则为之谆谆诱掖。必使循序。不敢躐等。尝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近自洒扫应对晨昏定省之节。以至明善诚身正家接人之道。皆自此而推之也。又曰。古人于师席。多以孝问。将以为日用从事之地。若论语中问孝是已。今之学者。例先讨去上面无形影处。都没了下面一事。未知其可也。其处乡党。必以忠恕。闻人之善。褒之如不及。见人之过。悯然如不忍。而至于是非毁誉。一不动其心。常谓门人曰。文过遂非。无意进取者之通患。此不猛省。更无可望。世间尽有求全之毁。非情之责。然观吾夫子不知不愠之语。多小快活。圣贤肚里。何尝以自外至者有所介滞也。闻过喜愠之间。贤愚之所由分。此子路之所以为百世师也。尝出见有相斗者曰。善观人者观于此。亦可以知性之本善心之本明。失斗閧。只是是己非彼而已。其所以欲是之在己者。非性之本善乎。其所以责彼之为非者。非心之本明乎。但恨无反求之意。故所谓本善者。只善于恕己。所谓本明者。只明于责人。悖狠无理。无所不至。善观人者。观于此。亦可以知所戒矣。平生虽寻常微物。不忍暴殄。凡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8H 页
有饮食之设。未尝食家畜。当春不食鸡鸭之卵曰。不忍以吾嗜欲。伤天地生育之意也。少时尝畜禽鸟之玩。后皆去之曰。岂可戕贼物性。且是玩丧之资。庭除园圃之间。草树蒙密。而有时拓窗默观其生意。意者其有契会于心者欤。尝于晨夜。闻病鸡引声如丝。叹曰。谁复教他使然。病里犹不废所职。又观儿曹争果子。叹曰。儿曹此习不可长。今党人所争于朝者。只一大果子。此等人生来。不曾下克己工夫。可不戒哉。其观于物而通于理者。皆此类也。先生之所以治心修己。行于家而达于国。及于人而推于物者。非一时之苟然袭取也。从容积累。有以得力于本源之地。既深且久矣。盖其初间。过自激昂。不屑流俗。为慕古人。常自以为人之为善。岂异今昔。其是也。行之如嗜欲。苟非也。视之如粪秽。直前勇往。崭然有截。小无苟且自恕之意。中晚以后。造诣益精。践履益笃。日渐就于平易真实之域。不崖异以为高。不艰深以为奇。至于养深积厚而私意全消。天理自露。血气都尽。德性常用。严毅者温厚。棱厉者宽平。粹面盎背。浑然一团和气。则先生之学。可谓日新不已。益造其极者矣。其为学也。不泥于章句。而必体于身心。不流于口耳。而必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8L 页
于行事。要以得见圣人立言之本意。而至于义利轻重之别。王霸纯杂之辨。则毫分而缕析。默察而精择。使其表里精粗。莫不毕到。思虑未萌。而所以养之者愈深。事物既接。而所以应之者益密。凡其所以并进交修之方。靡不用极。而顾其所操。则至要而且约矣。是故其言曰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寓于人。散之为万事。敛之在方寸。为学之要。惟在不失此心而已。又曰。心为万事之干。敬为一心之主。非心无以管万事。非敬无以宰一心。遂用力于居敬养心之工。而特书一敬字。作为木牌。揭之座右。常目而提省焉。盖如是者既久。而所得尤精深矣。其存于心者。湛而静虚而明。浑融之本体具全。森罗之万象毕照。不睹不闻而常若有临。莫见莫显而恒使无愧。其著于身者。色温而言厉。气和而神定。坐则肩背竦直。行则步履安重。閒居独处。而未尝露冠亵衣。向晦入息。而必须齐手敛足。其遇事也。持之如奉盈。行之如履薄。不以细微而或忽。不以急遽而或遗。审慎于义理之权度。从容于礼法之绳尺。其处物也。书帙几案必整。冠服器用必净。羹食匙箸。皆有行列。而未闻流歠之声。杖屦枕簟。皆有位置。而不见放倒之容。或事过应休。杜门终日。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9H 页
寂若无人。门生子弟。不敢窥其涯际。盖有得于延平未发之气象。而晚苦眼眚。犹不废书。每于清昼。闭睫默诵。深有味于朱夫子恨不早盲之训也。及其疾病且革。气息垂尽。而一端精神。犹不乱焉。见敬牌上挂衣。挥手使去之。注视良久。悠然而逝。此可见先生主敬之工。终身如一日也。于乎。先生崛起南服。学无师承。而平生用工。独由心得。晚来所进。尤臻高明。凡其治己而教人者。皆有以自合于古圣贤传付之妙。故其论为学次序曰。古人为学。直自小学中涵养成就。所以大学。只从格致上做起。今人从前无此工夫。但以格致为先。茫茫荡荡。未有实地可据。惟此一敬字。乃吾人究竟法。不然子思何以言尊德性而道问学。程子何以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夫子所训。亦只如此。又曰。为学不由小学大学。非学也。教人不以小学大学。非教也。又曰。古人博学。将以反说约也。故其所博者。只是日用彝伦之则。诗书六艺之文。皆至理之所寓也。即此求之。反诸身而验于心。则这便是约。岂如后世词章记问之学。汎滥百家。自以为博。而于其身心。全无交涉者哉。然则博不可以泛博。约不可以径约。泛博则归于诞。径约则陷于陋。其论人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59L 页
心道心之说曰。圣人所以丁宁授受。互相分付者。惟此一个心而已。则其所以曰危曰微曰精曰一者。皆其亲所经历得熟。验察得详。故其说得如此真实。又曰。学者之最初下手。专在于精。非精无以致其一。非一无以得其中。舜禹生知之圣。犹有是戒。况后世学者乎。其论河图洛书之数曰。神物之至。固非偶然。而程子曰。看兔亦可以作卦。然则不特兔耳。天下万物。孰非图书。吾身上亦有图书。斑斑可见。初学先须近取吾身上。见得亲切。方可有下手处。读论语。则曰圣门所教。只是下学事。若其上达。则惟在用工如何。当时诸子中。曾子独以鲁称。而及闻一贯之旨。无所疑贰。对以曰唯。此其平曰。真积力久。一朝闻此。豁然有契。到得后来。所以说出三纲八条者无他。只是道曾所用工之节次耳。其指示门路。最为亲切。盖以此也。读孟子则曰邹圣一书。盖有发前圣之所未发。而有事勿正勿忘勿助这个语。尤有切于学者。其从容自得之妙。与鸢飞鱼跃一般意思者。诚不我欺矣。其论中庸曰。此是会极归元之书。最为难读。初学所读。莫如大学之为切。然人之所以立大本行达道。必于此而得之。须澄思静虑。熟玩详味。有如书中人一己百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0H 页
人十己千之语。则庶可以贯通矣。谓太极图曰。此图与系辞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一串贯来。动静互根。而动有资于静。故又说出主静二字。学者尤当体认。谓西铭曰。事天事亲。自是一理。能尽事亲之道。然后方知此书意味矣。又谓敬者。先儒所论不一。而惟畏字为近。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者。其心果何如也。修道之要。莫切于敬。而用敬之方。则未发而存养。已发而省察。不使有须臾之间。而体用相须。动静不离。然后为无渗漏也。又曰。知行之序。古人固已言之。而人有知或及之。而仁不能以守之。则不可谓真知也。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不可谓实行也。每诵志士沟壑之语曰。人须有脊梁骨。方能担夯得重任。成就得大事。今露卧衢路。五日不食。风霜冰雪。又从而交加。此时吾心能不变乎。点检到此。自信其能不变。然后始有进步处。诵朝闻夕死之语曰。人而无所为。则特襟裾异于禽兽。禽兽而生。岂若为人而死。禽兽而富且贵。岂若为人而贫且贱。以此竖起。便有一分心力。凡此所言。皆出实际。本末兼举。体用具备。有非拘儒蹈袭者所能说出矣。至若星文地理卜筮历数之术。亦皆略通大体。而于医药尤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0L 页
加意焉。以为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每当亲癠。辨證审药。医者亦致谨焉。衿怀清洒。雅好山水。尝北至陶山。南过蟾江。东抵玉山。西游伽倻。以偿尊贤慕古之诚。非直为景物役也。台岩公古亭遗址在聋渊上。有泉石林荟之胜。先生慨然其废坠。鸠材置屋。名其轩曰濯清。斋曰洗心。合而扁之曰聋渊书堂。别为僧寮以典守之。命子弟门生肄业其中。有时杖屦往来。徜徉啸味。悠然有自得之趣。与大山李先生。生并一世。相与切磨以就其学。而及闻其殁。亟取往复书中论学八条语读之。泫然曰。此老平生用工。当于此可见。既以自勉。又欲推而及于朋友。岂非君子之用心乎。平生不喜著述曰。天下义理。欲以言语形容。自非大贤笔力。有不可轻为。吾观世人。小有所见。辄欲立言。不几于自诬而诬后世乎。尝以诗句吟弄情性。晚来亦绝口不作。只有知旧往复书疏。历上日录若干卷。藏于家。然其文字典雅简严。流出天机。未尝有雕刿之迹。尝名其室曰数咎。后改以百弗。盖取朱夫子百弗知百弗能之语也。兴璧窃尝观孟子之言。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先生生于人物眇然之后。有以接不传之遗绪。牖方迷之群衷。则若先生其闻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1H 页
知之者欤。天不憖遗。日观其颓。斯道将何所付托。后学将何所依归。先生既没。门人子弟之记其言行者。非止一二。而闻见既异。详略不同。顾愚无似。从学既久。蒙恩最深。具知先生之蕴。宜莫如兴璧。而见识浅陋。言语卑弱。又不足模写其万一。第恐岁月滋久。微言懿行。不尽阐于后世。则兴璧之辜负大矣。玆敢强其不能。槩以书之。既不敢烦。又不敢略。以待知德者笔削。然又窃念先生后来独到之见。精进之工。虽当日游从者。盖未有能尽知而言之者矣。遂于撰次之末。特以其所尝论学者详著焉。秉简君子。尚有以考焉。
成均生员万进堂先生郭公行状(甲辰)
先生讳浏。字彦浩。姓郭氏。系出苞山。上世有讳子仪。高丽金吾卫校尉。自是簪缨相继。至益山郡事讳安邦。仕我 光庙朝。以清白著名。生讳承华进士。佔𠌫高弟。寒暄道交。知有甲子祸。沉冥以自免。人服其明哲。两世具有俎豆之享。生讳玮县监。以诗画笔法。世称三绝。生讳之藩府使 赠左承旨。尝为己卯诸贤所推。应贤良科。既而不乐。益自韬晦。有进士公之风。生讳越观察使 赠礼曹判书号定庵。器局峻整。文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1L 页
章雄浑。其伟行殊迹。为世所重。有五子。最显者曰忘忧堂。其季讳再祺启功郎。卓荦不羁。早抛举子业。于一切名利。洒然淡泊。即先生之皇考也。妣广州李氏。心玉之女。壬辰乱殉节。事 闻旌闾。后妣灵山辛氏。牧使崙之子汝诚之女。以万历丁酉。生先生于率礼里第。先生自幼少时。倜傥不群。慷慨多气。叔父忘忧公甚器爱之。期以远大。及长。折节读书。年二十一。中司马试。时北人当国。先生妇家。方柄用膴仕。势焰薰热。气习夯毗。乃贻书妇翁以告绝。不复往来。人皆以为难。其后北人果大败。至崇祯丙子。见神州陆沉。慨然深耻。无复有当世之意。即废举子业。自号万进堂。盖以万历丁巳进士也。遂撰次 皇明记略。因题诗晦盲否塞人何世。万进堂中日月明一句。以见其志。又著春秋解义一通。以寓其尊王之义。世人称崇祯处士焉。己丑丁启功公忧。年近不毁。而居丧尽礼。一跟未尝出门外。监司李公曼来哭。见其容戚而哭哀。退而语人曰。不敢以不知死不伤也。服阕。搆精舍于所居之傍。与季氏鸥谷公。日夕相守。友爱弥笃。至于衣服饮食。亦必共之。时复遇酒。相对引满。及其醉极而兴至。则兄唱弟和。陶然而自乐。庚戌秋。鸥谷公不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2H 页
淑。自是独居一室。任情悲疚。精力日耗。因以寝疾。辛亥十月四日。考终于家。享年七十五。用其年某月某日。葬于县南某坐之原。配瑞山郑氏。先数月而殉。有二女无男。以𩿨谷公第二子世构为嗣。女长适某。次适某。曾玄孙以下若干人。蔚然有文学科业之美。于乎。先生之所生长者寒暄阙里。所承受者清白世家。而进士公之潜光隐德。积庆于前。定庵公之雄文直节。趾美于后。又有高风伟烈。如忘忧公。贞忠邃学如存斋公者。大阐于其间。则先生之所以耳擩目染。心薰气渍。以成就其德器者。固有以异于人。而况又天得甚厚。才气特秀。事亲而尽其孝。爱弟而极其友。奉先而竭其诚。处事接物而笃其敬。此则居家躬行之实也。性素高亢。嫉恶大甚。于人少许可。于言不苟合。惟与可意者。往来从游。无复广交当世。此则处世接人之义也。家甚贫寒。处之晏如。清坐终日。读古人书。手不玩博奕之戏。口不道荒诞之事。此则操心守己之方也。若浼势利。深自敛避。严斥妇党。终不染迹。株连之累。不及于当时。芳洁之操。特著于后世。此则见事先几之明也。至其学问之正。则盖自旱岁。已能博极经史。探赜蕴奥。而逮乎晚年。尤加意于性理之功。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2L 页
取性理大全一部。撮其大要。以便其考览。首之以太极本原之妙。次之以道学相传之统。继之以继往开来之功。终之以经世致治之方。而先后规模。次第节目。秩然有序。所以开示门路。启迪后人。有如是矣。若夫以东海之贱士。外服之陪臣。无所关系于 皇朝。而高忠孤愤。特发于一句诗中。必以崇祯处士自居。万历进士自号者。抑又何也。定庵公尝蒙锦段之赐于 神宗皇帝。龙蛇之乱。忘忧公制为戍衣。衣以讨倭。倭奴称红衣将军。先生即其孙与子也。则环我东一域之含齿戴发。孰不沾被于 皇朝之泽。而先生之西望雪涕。扼腕而奋臂者。尤有所倍筛。然孔明之祁山。既不能出。鲁连之东海。又不能蹈。则修春秋而尊周室。盥薇露而写晋史者。是惟先生之志。所其志亦悲矣。于乎。先生所撰述。有东史撮要,大东纪要,性理大要,春秋解义, 皇明纪略续宝范等书。及诗若文若干篇藏于家。而间复散佚。存者无几。平日之懿行美迹。未及百年而率多湮没。先生又不喜交游。以故又无当世阐扬之笔。可以考信于后人。惟有灌松公称之以孤特之操。超诣之识。遁谷公称之以博学能文。清介自守。此二公皆亲炙于先生者。而其言如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3H 页
此而已。至于天理之明乎心。大义之根乎性者。则槩乎未之见焉。曷足以尽先生者耶。
燕閒堂金公行状
公讳善鸣。字闻远。贯一善。文忠公佔𠌫斋先生九世孙也。曾祖讳受徽。祖讳彝。皆隐德不仕。考讳是泗号梅庵。有至行。殁 赠司宪府持平。妣瑞兴金氏。光继之女。寒暄堂先生后也。 肃庙辛未二月十六日。生公。甫离龁。爱亲之诚。已异凡儿。乙酉。遭持平公忧。公时年十五。初终殡敛。朝夕馈奠。一遵文公家礼。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悦焉曰。童子执丧有如是。宜其为持平公儿也。服阕。奉养母失人。爱敬备至。躬执滫瀡。须臾不敢离其侧。或有不得已出入事。则往必有方。返必有期。未或少违。恐贻亲忧念也。及母夫人下世。一如前丧。而身不脱衰绖。啜糜粥以终三年。亲墓去家不迩。无论风雨寒暑。镇日省扫。昼伏坟下。暮归庐所。墓草有拜跪痕。荛竖牧儿。无不指点咨嗟曰。此金孝子省扫处。避而不敢践。丧制既毕。孺慕弥笃。晨昏必谒祠庙。朔望必荐时物。扁其所居之室曰慕轩。盖取务身慕父母之义也。遂隐居读书。尤用力于礼学。凡所以报本而追远。修身而正家。以至处宗族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3L 页
接乡党。必行之以礼。晚岁充养既深。神气犹旺。每风和日朗。则必以巾屦。逍遥于林泉。超然有系表想。己丑夏。寝疾。考终于旧第。寔七月十一日也。享年七十有九。以十月辛酉。葬于璞谷子坐原。从先兆也。配安东权氏。德揆之女。生员铖之孙。先公十三年而殁。男三。文丙,文丁,文庚。女二。郑维权,李德荣其婿也。孙曾男女。亦若干人。江湖,佔𠌫两先生。实为吾东方道学之源。其遗风馀韵。久犹不泯。璞斋公以行义。荐授洗马。持平公以孝闻于世。公生于其后。生质既美。而早又擩染于乐有之庭。以成就其德器。则能自尽礼于生养死葬之际者。可以无愧于古之笃行君子。而庶几乎肯搆而无忝者矣。公尝以为冠昏丧祭。礼之大者。人家日用之所不可废。而变节错出。疑端互生。不有所宿讲。仓卒当事。有难会通。遂取古礼及东贤辨问之书。潜心玩究。名曰家礼附疑。远近亲知之有礼讼未定。即皆来质焉。于乎惜夫。岭之章甫。以公行义累申。营邑方伯为之称赏。而终靳一 闻。世道亦可慨也。平生未尝为著述。惟有燕閒堂十咏及他绝句诗二首。燕閒堂盖其自号也。观其诗。其志可知也。公之孙敬禄。一日来过曰。王考弃世。今已二十馀年。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4H 页
尚未有状行文字。愿吾子之有以张之也。辞不获。遂摭其遗牒所载。撰次如右。
通训大夫礼曹佐郎既亦子安公行状(壬子)
公讳景渐。字正进。姓安氏。贯广州。系出高丽大将军邦杰。中徙咸安。后徙密阳。自胜国时。迄我 朝。奕世蝉嫣。 中庙朝。有苔峦讳觏文科司谏。学于佔毕斋先生。燕山尝拜献纳。不就。再世而至讳馀庆生员。以行义世称玉川先生。尝僦居昌宁。宁人入享寒冈先生祠傍。讳璹进士文科号乐园。有高文隽望。值北人时。不得通显。官止郡守。于公为六世,五世祖也。高祖讳翔汉。曾祖讳时泰。祖讳钦皆不仕。然文雅。世其家。考讳信亨。妣耽津俞氏。必明之女。县监亨吉之曾孙也。 景庙壬寅十一月初四日。生公于星峦里第。甫离龁。文艺夙成。有声知友间。 英庙辛酉甲子丁卯。连中乡解。皆见踬于南省。族兄殿中公景说。谓曰以君聪明治经业。早晚登第。如执左契。公然之。遂留意肄诵。不数年。能洞然融贯。辛卯。登第。癸巳。以年例升六品。转成均馆典籍。甲午。始迁礼曹佐郎。时旱灾太甚。自 上欲问乡邑农形。有乡人旅宦者入侍之 命。而当直承旨不即下。午漏已累报。无一人来对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4L 页
  上震怒命汰一时乡人在职者。翼日。大臣入 启其由。即 命尽复诸人。公独见漏。知旧皆冤之。公怡然不以为介。即趣装还乡。家食十五年。以疾终。寔 今上己酉五月十七日也。享年六十八。用其年九月二十四日。葬于府南金浦甲坐原。公幼有奇才。凡所受读。一过辄诵。既长。益自植立。务记览核名实。大肆力于文学。弱冠时。以举子游京师。闻星湖李先生讲道于汉山之阳。抠衣请教。先生深许之。自是往来不绝。书问面稽。启发者甚多。公之一生受用。皆由于是矣。性素恬淡。于纷华声利。泊然无所好。游洛累年。所与交皆文人寒士。未尝一与裙屐子弟相通。及释褐。樊岩蔡公时为兵判。使人致问。公不往谢。方落仕还乡。贼臣启禧闻公多识。嗾人来要曰。见我当复职。公诡辞以辞。雅艳关东山水。即斥所著贝带办盘缠。将向金刚。启禧又使人要诸道。公又托以行亟。直趍关东。以羸骖短僮。恣游于枫岳内外诸山水。与其所谓八景诸处。访古搜奇。聘眺放怀。超然有蹑汗漫吸沆瀣。俯视六合八荒之意。遂踰竹岭而下。尽访岭中故旧。因谒大山李先生以还。先生书新自万二千峰。眉睫尚带烟霞气者。为实际语也。公只枳于时。仕道蹇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5H 页
连。而无几微发于言面。尝以既亦二子书揭门楣。盖自况君平也。于是日求先贤遗文及经史百家言。清坐终日。默玩而乐之。时取其要语。深夜起诵。声韵响亮。若出金石。暇则草扉竹杖。来往江湖上。与渔翁钓徒。啸咏游遨。近自朝家连用疏滞之典。善类多登庸。人皆为公弹冠。而公且病不起矣。于乎悲夫。公天性孝友。自少未尝有子弟过。在亲侧。尝怀祗敬。断酒不饮。非有命退。不敢私归燕室。及遭艰。以礼自持。三年足不入中门。身不脱衰绖。丧毕。孺慕不衰。每以攻苦读书。未及悦亲。为终身风树之恨。兄弟五人。日事湛乐。同处一墙。人无间言。疏于生业。澹无所营。诸弟为之经理。不以烦公。而公亦不以为嫌。人以是贤公。而多其弟。二弟先殁。抚其诸孤。每叹曰。古人有愿为人兄。而我则不愿。倒行逆施。人理所不堪世。其教子侄。必先实行而后文艺。尝以为文学。自是馀事。无辱于亲。无恶于人。然后可以学文不此之为。徒尚章句者。岂为士乎。又患人家子弟。累于科举。每语人曰。科第自有分剂。不可力求。昔吾二十时。得解赴会。与先君子待榜于南汉寺。梦有人红帕裹白兔以赠。余当时莫摘其何谶。至辛卯。始乃得信。晚年一第。前籍已定。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5L 页
虽欲早得得乎。近日科第。专尚躁竞徼幸。士君子立身。决不当如是。慎勿汲汲。自尽其道而已。其平居。必早起盥漱。衣冠而坐。肩背竦直。视瞻端正。蜛独处无人。亦不敢肆。与人语。尽其款洽。而凡人家毁誉。时事得失。绝口不道。尝以木挠叶落。含血污口等语。自勉而勉人曰。此虽浅近。亦可以为言行之戒矣。其所交游。亦必端而不妄。与安顺庵结为久要。所以推重期勉者甚深。顺庵星门高足。又与公同源也。及居閒勤于接引。多有成就。间尝命诸子侄。筑书舍于德山之麓。名以聚辨。盖欲与远近学者。以为晚年藏修之所也。公虽喜文章。未尝以著述自处。独致意于礼家说。手抄疑文变节。质问于大山顺庵二公。成一卷书。又其先祖玉川公有所谓礼经要语而未及釐正。公删为三篇。取订于顺庵。是皆有裨于世教者也。又尝裒取先世科榜。联为联芳录曰。子孙虽各派分。祖宗之意无亲疏。百世敦睦。当如至情。至于 国朝典故。人家谱乘。无不淹贯。亦可见其才之通矣。有诗文若干篇及李观海南征赋注解,东游记行录等书藏于家。配淑人骊州李氏。之遂之女。承旨光轸之六世孙也。长公三岁。二十二归于公。孝谨慈顺。佐公事舅姑。常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6H 页
得其欢心。敬接宗党。善处娣娰。闺门之内。极其雍穆。公从学筮仕。在家恒少。而淑人躬执织纴。以供饘橐。尝谓公曰。贫家治生。人所难堪。而妾任其职。勒学立名。世所罕能。而子成其志。以此遗后。岂曰无事业耶。后公一年而卒。祔葬于公之墓左。男一珹重。女五全弘毅,郭崇敬,黄尚锾,朴馨国,朴鼎彝其婿也。于乎。 国朝取人。虽有制讲二道。而初不淄渑。名匠石画。出自经业者。项背相望。降而后也。经业始洿。世皆归之数谩。上之所以取用。士之所以自处。未始不局于此。虽以文识之博雅。才业之超诣。有如公者。亦不免沉于下僚。仕宦不过十月国子。五日员外。则彼血指汗颜而代斲于馆阁之上者。果何如也。珹重尝谂诸余曰。先君子既殁。顺庵先生闻而悲之。以为深知此人。无如我。记其实状其行。非我而谁。盖尝有意属笔。而会病卒未就。今则已矣。素所从游者。惟子在。盍为我图之。俾有以藉手于当世立言之君子。余既辱公知奖厚。有不敢辞。谨件如右。且系其所尝感慨者。以俟采择。
中直大夫咸阳郡守濯清轩先生郭公行录(乙卯)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6L 页
公讳趪。字景静。姓郭氏。濯清轩其号也。系出玄风。在胜国时。有金吾卫校尉讳子仪。寔其鼻祖也。其后奕世蝉嫣。入 本朝。判司宰监事讳琼。是生讳得宗。义盈库使。是生讳安邦官止郡事。历典二邑。所至有冰蘖声。选录清白。乡人立祠享之。于公为高祖也。曾祖讳承阳副司正。祖讳琚别提。考讳之贞。早世不显。妣宁越严氏。汉伯女。参议山寿曾孙。嘉靖庚寅。公生于率礼里第。幼而端庄聪颖。受学于从父吏郎公。吏郎公亟称之。既长。以母夫人命。从事举子业。 明庙丙辰。登别试文科第二。时年二十七。癸亥。由礼曹佐郎。出为礼安县监。时退溪先生讲道陶山。公甫莅任。即往从之游。先生虽接以地主礼。而公自处以门弟子之列。自是往来讲磨。多有所启发。而先生亦极其敬爱推重。相与游月川泛风潭。逍遥徜徉。迭唱而迭酬。为政数载。一境大安。公私裕足。于是与赵月川,金后凋,琴勉进,琴惺惺诸公。创立易东书院于鳌潭上。画出工费。期底于成。又为之拨寺社田及他田若干结。割良贱若干名以属之。又优发布谷。资其所需。其颠末。先生所记详矣。戊辰。自礼安移升咸阳郡守。将行县物不以一毫自随。行李萧然。其治咸一如治礼。吏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7H 页
戢而民安。己巳春。以巡使差员。行到三嘉。偶得疾捐馆。享年四十。诸孤奉榇。返葬于本县西迲本山艮坐原。从先兆也。前配铁城李氏。参奉审女。左相原五世孙。生二男一女。后配骊州李氏。庶尹承绪女。郡守鹤孙。生二男一女。男长宗庆。能文章善书画。次宗闵。次宗义直长。次宗礼。女长适进士李庆承。次适进士李世鹏。孙曾以下。甚蕃衍不尽录。自郡事公始卜于率礼里。以清白遗子孙。而寒暄先生亦同里闬。其馀风遗韵。薰袭在后人。循循有礼义孝悌之俗。以故进士公讳承华。吏郎公讳之云。相继以起。皆以行谊文章。为世闻人。公生于其后。家庭之间。所以擩染而成就者。固已异于人。而得之天赋者。又俊迈而超诣。蔚为瑞世之器。当是时。公之群从兄弟。皆有隽才。英名藉甚于一代。人数苞山人物。必曰郭八走。公其一也。既早擢嵬第。前涂大辟。而进取非其素志。特以亲在之故。黾勉于绶绂之间。民社上略绰施设。即公之绪馀耳。不幸中道夭折。使其素所学者。不能大有所为。年不满其德。位不称其才。此非公之不幸。而乃当时之不幸也。今其懿行美迹。散佚无传。无以追寻其一二。然而数百载之后。得有所考据而取信者。独不有退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7L 页
溪先生诗若文。揭若日星乎。其赠别诗曰。六载终难借一年。民情如孺慕悬悬。方知鲁令传三异。却笑刘公受一钱。腊雪惹愁吟陟岵。春风吹恨去朝天。鳌潭赖有留佳泽。百岁邦人蔼诵弦。其他若同游月川之吟奉呈东阁之作。与夫哀挽之章。其所以兴恋爱而寓痛惜者。溢于篇中。至其祭文。益致连卷。其略曰。惟公湖海之士。英俊之才。连城隐璞。世莫知宝。我邑何幸。能来叔度。我公莅止。如旱得雨。我有疾病。公乐而愈。我有苛痒。公手以抚。若烛破闇。奸蠹靡容。如春著物。枯瘁偏蒙。公马骨高。我民腹鼓。民阜盖藏。官溢帑庾。乃辟儒馆。山高水长。多士兴起。咏慕洋洋。召父杜母。民爱无疆。惟愿自今。得时大行。推我所专。俾及邦氓。何意彼苍。不我憖遗。殄瘁之痛。无禄之悲。朝野所同。旧民曷其。惟此一篇。虽谓之公之一部佳传。亦无不可。而易东院记。尤有大焉。有曰。苞山郭侯。来莅玆邑。能以清俭明恕为治。又曰。吾乡之事力。书院之工费。苟非郭侯之善政。乌能办此。又曰。贤祠之所以立。学馆之所以辟。其本意与实事。诚不偶然。不知吾辈一乡之人。以及远近之来游者。当何修何务而可以无忝于斯乎。夫禹祭酒先生于易传。独得程氏之宗。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8H 页
以倡义理之学。而公能尊尚其道。尸而祝之。使后来学者。得有所归向。而退溪先生。又为之推美于贤侯。寄勉于吾党者。若是其郑重。则公之为学。槩可想矣。是故。公之殁也。先生为起乡儒。往而酹之。其与人书曰。郭景静奄逝客中。不谓斯人而至于斯。叹惜不已。先生之片言只字。皆足以为千古公案。况联篇累牍。屡书而不一书者。有如是乎。盖尝论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所以应万事处万物。而不失乎民彝物则之宜者。亦惟在学焉而已。然其为学也。有内外宾主之别。轻重本末之分。必须明体以适用。修己以治人。然后方可为真正之学。苟或反是。则非所谓学也。公自早岁。已尝有志于此。其所用工节次。虽不得以详知。而今以见于行事者推之。常以早失所怙。不及逮养。为终身痛恨。其事母夫人。极其诚敬。与一兄一弟。处之妪媮。友爱隆笃。其教子侄。循循有法度。出而交游。皆当世名贤。相与切磋道义。卒就有道之门以取正焉。而又以其糠秕陶铸。二邦百姓爱之如赤子之慕父母。则公于明体适用。修己治人之学。殆庶几乎。今以退溪先生所称清俭明恕四字。有所證响。则清为心之源。俭为德之质。而明者智之用。恕者仁之方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68L 页
也。平日读圣贤书。将以发诸行而措诸事者。都已包括于此四者。而惟彼腾理于口舌。寄命于耳目。夷考其所为。不免鲁莽而灭裂焉。则视诸公之所学。相去不啻远矣。先生可谓知公之深而得公之实。此岂但生质之美为然。素所得力于讲学者。亦不可诬也。第恨夫公从先生游盖五年。亲炙于门屏。讲质于函丈者。既深且久。则其所答问往复。必有可观而可传者。而风霜劫火。断烂已尽。后生之所追慨者。庸有既乎。本县士林。旧有畏垒之议。而柳山阴圣和,李翊赞守渊诸公。又自陶山继发其论。为 邦令所尼。事遂未就。公尝移乡竹植于礼安县斋。县人至今爱护。指谓苞山竹。此可附而书也。后孙崇敬深惧公之言行愈久益没。遂取家藏所辑录者。撰此一通。且以兴璧为公家自出。命之与其役。义有所不敢辞者。遂忘其僭拙。谨件如右。以为乘韦之先。庶几藉手于当世之秉简君子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