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遗事
遗事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1H.gif)
先生尝语学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寓于人。散之为万事。敛之在方寸。为学之要。惟在不失此心而已。
又曰。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凡品节万殊。曲折万变。然其条理脉络。则自不可乱。中夜思之。不觉手舞足蹈。
又曰。人物之生。皆自阴阳五行中出来。故凡性情魂魄。脏腑体骸。皆有生克制化之妙。而所当然所以然。备于其中。此说曾多语人而莫之或省。惟郭君德夫闻而喜之。
又谓兴璧曰。人之所以能打食他物。是什么理。只是那五行相克之妙。合下自然如此。以身体言之。毛发肢脚。属乎木底。运动煖热。属乎火底。骨格齿爪。属乎金底。津液血膋。属乎水底。皮壳肤肉。属乎土底。
又曰。人却向外物上。都要理会。至如自家躯壳里。却不曾理会了。脏腑是如何。性情是如何。只恁地黑窣窣地过去。毕竟管他甚。
又曰。每以鸡鸣。诵心经赞。忽觉得精故一。一故中之说。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1L.gif)
又曰。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这三之字。当玩味。周子太极一图。便是这道理。
又曰。太极图当与诚几图参看。诚是一太极。几是一阴阳。初间座右壁间。揭太极图。厅事门板上。写诚几图。晚来尽撤去曰。这道理都在自家腔子里面。何必标榜。挨人耳目。
尝论为学次序曰。古人为学。直自小学中。涵养成就。所以大学。只从格致上做起。今人从前无此工夫。但以格致为先。茫茫荡荡。未有实地可据。惟此一敬字。乃吾人究竟法。不然。子思何以言尊德性而道问学。程子何以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子所训。亦只如此。
又曰。学一艺教一字。便是学与教。然究其本。自有来历。非苟焉而已。夫学是小学大学之学。教是性道教之教。学而本于小学大学。然后方名为学。教而本于性道。然后方名为教。如此看得。学与教方不失本义。
又曰。豁然之体。未可遽论。然读大学格致章。反覆看究。忽觉有会心处。中夜起坐。恍然胸中洒落。自是日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2H.gif)
尝曰古人于师席。多以孝问。将为日用从事之地。若论语中问孝是已。今之学者。例先计上面无形影处去。都没了下面一事。未知其可也。
又曰。圣门所教。只是下学事。若其上达。则惟在自家用工如何耳。当时诸子中曾子独以鲁称。而及闻一贯之旨。无所然疑。此其平日真积力久。一朝闻此。豁然有契。到得后来所以说出三纲八条者无他。只是道曾所用工之节次耳。其指示门路最为亲切。盖以此也。
又曰。古人博学。将以反说约也。故其所博者。只是日用彝伦之则。诗书六艺之文。皆至理之所寓也。即此求之。反诸身而验诸心。则这便是约。岂如后世词章记问之学。泛滥百家。自以为博。而于其身心。全无交涉者哉。然则博不可以泛博。约不可以径约。泛博则归于诞。径约则陷于陋。
兴璧问。古者何尝有许多文字可以博学。曰这恁地理会礼乐事物之凡有切于人之日用云为底。非如后世之泛然博学于文字之间。以资谈说记诵而已。
问。约字义何如。曰约字只是那紧束底意。凡物之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2L.gif)
尝勉学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难矣哉。圣门诸子。犹以此为戒。况后世末学乎。诸君群居。只是闲说话。干自家心身甚事。
又曰。公子荆可谓善居室。大抵居室之际。有许多物事在。有许多道理在。人之居室而能得其善居者。盖亦难矣。学者于此等处。不但探索其文义而已。亦当推类而体验之。方为有益。
又曰。孔子言仁。孟子兼言义。仁是一本处。义是万殊处。一分而为万。万殊而合一。孔孟所言。其意自不异矣。
尝曰。吾少受业于塾师。所教皆应举之文。功利之说。心每疑之。及读孟子书。至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乃惕然有悟。始知圣贤垂训之意。只是教人做仁义而已。未尝教人向别处走。虽缘自少多病。卒无所就。然粗能知方。盖发端于这二句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3H.gif)
又曰。诐淫邪遁四个病痛。人只管悬空说去。未尝衬贴自己言语上求之。故毕竟无所益。凡人日用间言语。才爽分豪本面。便是诐了。到淫邪则已滥矣。
问。尧舜之道若是其至大。而孟子以为孝悌而已。孝悌却如何到尧舜地位。曰天地之大。万物之众。莫非这孝悌中物事。极其至则尧舜地位便在此。尧舜亦何尝别是人。虽然。一言一事之或失其理。便不是孝悌。尧舜之为尧舜。只是谨之于那个而已。
问。心之出入曰。这只是以操舍而有存亡之异耳。因诵求放心斋铭曰。孰放孰求。孰亡孰有。屈伸在臂。反覆惟手。这四句形容得尽。出亦是心。入亦是心。心何尝有两样心。
尝见子弟读中庸曰。此是会极归元之书。最为难读。初学所读。莫如大学之为切。然人之所以立大本行达道。惟于此得之。必须澄思静虑。熟玩详味。如书中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庶可以曲畅旁通矣。
又论序中人心道心之说曰。虞夏之际。何尝有文字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3L.gif)
又曰。道心人心。只是争些子。朱子曰。二者杂于方寸之间。下得杂字。最精切。譬如米中。有精颗。有秕子相似。须就这杂处。一一拣去那秕子。即是精颗自然呈露出。精一工夫。却恁地理会去。
又曰。精一中三字。俱为要切。而学者之最初下手。专在于精。非精无以致其一。非一无以得其中。舜,禹生知之圣。犹且如是。况后世学者乎。
问。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曰看他饮食男女。即可验取。当底是天理。不当底是人欲。拣得别分明。方有下手处。
晚年。尤喜读易曰。此最难看。圣人犹云图不尽意。书不尽言。岂可妄见穿凿耶。惟先明乎吾心之义理。然后方可读此书。
尝读家人卦。至程子正伦理笃恩义一语。每三复不已曰。正家之道。只此尽之矣。
华镇问。河出图洛出书。神物之至。固非偶然。而程子曰。看兔亦可以作卦。何也。曰。不特兔耳。天地万物。孰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4H.gif)
尝谓门人曰。某初间看解不明。每遇疑难处。辄欲向人质问。丙午春。新溪李公投示一册。题曰学海观澜。乃太极图,通书,西铭等书也。仍劝看读。遂手自传写。杜门究索。初不从人讲受。久后渐见文理自透。自此凡有难解处。必欲自致思惟。恐人之指示也。
又曰。某读西铭久后。于事亲事天一理处。颇觉亲切。事天事亲。虽是一理。然能尽事天之道。然后方知此书意味。
周镇尝读朱子封事。谓曰姑休此。且读节要书。是书最切于学子。大山书亦要劝汝读此。其意不偶然。
每劝学子读朱书曰。为学者。不可不读此书。朱子谓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此书亦然。
又曰。退溪先生曰。节要有论语之旨。而无诱夺之害。其意甚切至。而今之读是书者。或缴绕文义。全欠反求。或掇拾句读。只资剽窃。又或訾以张皇。不合功令。委而不读者有之。是岂先生撰成之本意哉。亦可以观世变矣。
华镇问启蒙曰吾尝读太极图说。用力既久。觉得此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4L.gif)
又曰。躬行当以小学为准。涵养当以心经为要。
又曰。治心之要。莫切于心经一部。虽平日失学。无所用心者。苟能去看是书。煞有得力处。
又曰。有心恙者。尤好看心经。
又曰。善字之义。近来看得真的。凡物事做得极好底。必谓之善。以此推之。则系辞所谓继善之善。孟子所谓性善之善。这善字。盖指天理人性。只恁地极好底物事。中庸曰。善继善述。朱子释孝悌曰。善事父母。善事兄长。这善字。乃指做得这个物事。极好底云尔。只缘那极好底物事。元来顿在我。所以做得那底。亦极好底。古圣贤下字。可谓亲切了。
又曰。人要识诚字。当于色欲上看得。色欲方行之际。何尝有一毫他念。只歆歆然相感之情。直截泻去。住劄不得。这便是一。一便是诚。天地之所以搆精。男女之所以交媾。都是这个诚而已。所以后来有化化生生之妙。继续流出来。不然则这个机缄。或几乎息矣。是故语曰。贤贤易色。大学曰。如好好色。太极图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盖指此已。
又曰。先儒言敬者不一。惟畏字近之之说。最易晓。临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5H.gif)
又曰。敬字工夫。先从容貌辞气上做将去。外面却怠惰放倒而中心能存敬者。未之有也。程子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此是见得亲切处。今人多是说好个恁得他天真。见外面修饰者。则必曰矫饰讥刺之不已。这怎么意思。人能外面修饰时。中心自然别。
又语子弟曰。草木之有枝叶。所以庇其根本也。可以人而不如草木乎。子孙枝叶也。父母根本也。生事葬祭。必尽其礼。然后乃无愧于草木矣。
又曰。吾之一肤一发。皆是父母之遗。父母虽殁。精神血脉。尽在吾身。为人子者。其忍妄动吾身乎。一言妄发。便是一言忘父母。一事妄行。是一事忘父母。
又曰。人之所以不敬吾亲者。由吾之敬亲未至也。
又曰。人于慈母。每恃爱失敬。夫子何以别之训。岂不严且切乎。
又曰。看那手底有个五指。各自屈伸。何曾彼此依靠而不致其用乎。某自中年。觉得此理。子之于亲。亦只恁地。兄弟虽多。各有其职。凡吾所当为者。则自尽而已。不可有倚靠他底意矣。
问。菽水如何却承欢。曰。这只是能使亲志谕诸道。故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5L.gif)
又曰。父母之得美味。人子所喜也。无论吾进与弟进。均是父母得之。则子之喜。宜若无间然。每思之。其出于弟手者。不若自吾手出。此私意也。这意未祛。虽日用三牲。可谓孝乎。念虑之微。不可不痛自省察也。
又曰。人之养亲者。得一美味以进。而辄求为人知。则是岂诚乎。诚与不诚。当于此处辨别。
尝曰。祭祀之理甚微。吾之诚敬。苟有未至。则仪文度数。有不足观。
每于祭之日。敕诸子弟曰。礼云是日不用。汝辈罔或干私事。三百六十日。无非干务之日。而其所有事于祖考者。一年之内。不过十数日而止耳。只此十数日。可不思所以除却私务。专致诚意乎。
每训子侄曰。礼之节文。须教习熟。方能做不错。若欲临时取考此心。已先躁扰。岂可以交神明乎。
又曰。为人子者。经宿他所。则必欲省亲。自然之情也。故有昏定晨省之礼。生死存亡。岂有异底。一日一拜庙。是甚难事。而人鲜能焉。何也。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6H.gif)
尝曰。宗族之间。不可久持怨怒。惟当以亲爱敦睦为主。
又曰。凡遭丧者。宗族不可并书于吊问录。录他外人。要以不忘为将来一往一来之礼也。在宗族。彼或不问。吾不可以无问。惟当尽吾之职而已。何必相较。
又曰。凡于所尝亲知者。不可过门不访。若或有忙事。不暇入访。必使人致辞。以道其由。虽昏暮。亦必如之。暗中过来。彼未必知之。而独不愧于吾心乎。
又谓子侄曰。亲知间往复书。虽寻常安否之问。不可委弃于蹂躏之地。彼以勤意来。我以慢意弃之可乎。
每当 国恤时。必 因山前行素曰。凡礼。吉便表里皆吉。凶便表里皆凶。今素著衣冠。而饮食则与平日无别。非所以称内外之道也。
又曰。程子谓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必有所济。何必一命之士。虽无位者。以是为心。亦可以随力济得。
又曰。士生斯世。事君一路。惟有科举在耳。吾岂尝教人不做科业。但未敢相劝。今有悦口之味媚目之色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6L.gif)
又曰。尔辈须先理会气象。气象好时。意见自别。
又曰。口法当用谦拙。凡曰是曰非处。必着恐字似字意思极好。
又曰。今人开口。便说着义理二字。吾初间。亦有此病。近觉得义理无穷。除非圣贤外。焉敢轻说着义理字。
尝谓金君崇默曰。子无嗣。求欲立后。夫吾辈处事。须识王霸之分。从容不迫。王道也。苟且欲速。霸术也。在微节。尚不可不审。况于人伦大节。可不思所以审处乎。父子天属也。当有造物处分。愿勿以欲速为心。但自尽诚意。从容以俟天可也。
宇镇尝论礼说。谓曰三百三千。无非至理。极是精微。粗有所见。而过自主张。将不免以礼许人。此等处须要猛省。
尝出见有相斗者曰。善观人者。观于此。亦可以知性之本善。心之本明矣。夫斗閧只是是己非彼而已。其所以欲是之在己者。非性之本善乎。其所以责彼之为非者。非心之本明乎。但恨无反求之意。故所谓本善者。只善于恕己。所谓本明者。只明于责人。善观人者。可以知所戒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7H.gif)
尝曰。薄滋味绝嗜欲。非徒养生家为然。吾家养心之要。亦莫过于此。
凡有代劳处。未尝使子弟曰。四肢之欲安逸。都只是私意。最害心德。我苟欲安。彼必不安。徒知安己之为便。而不恤人之不安。是岂行恕之道乎。
姻娅亲厚者作官。绝不付书。华镇问。何昔勤而今倦也。曰吾老矣。有书则彼不能无答。有答则居官者。不能无伴简物。瓜梨之嫌。亦所当避。
每诵志士沟壑之语曰。人须有脊梁骨。方能担夯得重任。成就得大事。露卧衢路。五日不食而风霜冰雪。又从而交加。则此时吾心能不变乎。点检到此。始有进步处。
尝曰。天下义理。欲以言语形容。自非大圣贤笔力。有不可轻为。吾观世人。少有所见。辄欲立言。不几于自诬而诬后世乎。
六代祖考台洞府君家传
崔氏。系出鸡林沙梁部苏伐公都利。即其始也。历罗丽奕世婵嫣。而世代逸兵燹不可谱。入我 朝。有生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7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8H.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8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9H.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29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0H.gif)
五代祖考茶川府君家传
公姓崔。讳东嵂。字镇伯。其先庆州人。县令讳诫之子也。县令公当执徐岛夷之乱。与仲氏讳认,从子东辅。同倡义旅于八公山下。有保障江淮之功。人称崔氏一门三忠。又尝随 天使抵日域。往还于万里波涛。而恬然如平地。及北人夸毗。不复求进取。筑室先垄之傍。置田储粟。名曰义庄。使诸子肄业其中。婘婘以笃学力行为勉。汩利蔽欲为戒。其贻谟裕后。可与夫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0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1H.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1L.gif)
明发录(丁卯)
尝观毕斋先生有彝尊录。西厓先生有永慕录。余亦拟此作此录。名曰明发。盖取诗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之义也。
府君生质明秀。性又端敏慈详。五六岁时。父母有所使。必先他儿趍命。朝夕食饮。兄弟甚多。未尝纷争啼哭。必待长者分与。父母以此。甚钟爱之。
王考府君无嗣欲立后。见府君决意为嗣。出 天书以立后。盖伯祖考府君及漆溪族叔公。多有所劝赞云。时府君年甫七岁。即癸卯二月日也。
自为出后。养于所后家。家在东村之上洞。距智妙生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2H.gif)
所居无一士族家。皆是闾阎常汉。有时与村儿辈游嬉。而未尝加鞭笞。有食物则必均分与之。盖仁爱之性。自幼如此。
绫泉处士吕公大翊以孝闻。隐居教授。府君以亲命。往受学焉。吕公尽心教诲之。
甲寅。聘夫人玄风郭氏。夫人世居玄风率礼。辛亥荐遭内外艰。丧毕。随兄侨所于草溪之城山。至是府君往聘焉。
戊午春。避痘釜堤村家。未几遘痘。吕处士闻之。即来疗治。凡药饵等节。必躬自执。至于沐浴祈祷之事。亦不惮为。以待苏完而后归。府君之得至全安。盖吕公之力居多矣。
府君以壮年行痘。体颇羸惫。不能自力于文学。父母亦不能加劝督。平生每以此为恨。翼年秋。不肖生。每拊之曰。此儿能摅我愤乎。
壬戌夏。通德府君寝疾。府君往侍。五月竟遭变。葬前留守殡次。既葬。还家省觐两亲。往来参馈奠。及阕心制。以割恩短丧。为终身至痛。每当讳辰。孺慕深切。时当潦暑节。虽猛雨酷炎。必往参不一废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2L.gif)
葬后置墓直,乙命。恩施甚厚。乙命者。亦感其意。尽心禁养。不期年。柴薪郁密。远近折草军。呈出勿禁帖。拦入芟斫。府君至诚谕止。哀动辞色。数百人无不感动。即相引而去。
当是时。生理调度极窘。或朝夕屡空。而府君处之泊如。与先妣。躬治农桑以自给。斗粟升粒。不以假贷。时有不得已。则往族亲家以求称贷。而及期办报。不或有愆。枝洞族叔公。尝义之曰某于财上。与受甚分明。非今世人也。
府君自不肖稍长。必欲劝学。期有所成就。凡为文墨之具。豫皆经营。以待不肖异日之用。邀郭公尚垕。入学。时郭公来居中洞里。府君先妣为不肖。待其家靡不用极。虽鲑菜之馈。朝夕不绝。居岁馀。郭公殁。府君悯不肖旷学。送置于智妙诸从兄间。年少不能勤于教诲。乃挈而归家。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3H.gif)
府君与百弗翁兄弟父子。日相从游。其所期爱者甚深。凡有疑事难节。必就与咨议。
壬申。疹气鸱张。便成一网。四顾无可避处。不肖先染甫起。府君与三妹一时继染。时婢仆无一不卧。府君以壮年婴疹。證甚危重。而外无可问。下无可使。室中惟先妣与不肖在耳。不肖不特蒙无知识。且病起属耳。圉圉不能振。仅备汲爇而已。先妣独自救护。以单袍短裳。不避晨夜风雪。而凡粥饮药饵之节。未尝失其时。卒皆无事。
甲戌六月。王考府君。猝患泄泻。方病革。执府君手。谓曰。看汝蒸溽中侍病。甚不安。府君哽泣不能对。及遭变。凡治丧营襄供祭等事。一如前丧。每以不能尽子职。为痛恨不已。
所受田土。皆瘠薄。府君率僮雇。勤苦其中。一岁所收必量入为出。以之应徭赋。供粢盛。接宾友。而自奉甚约。衣不苧帛。屦不皮革。食不膏鲜。凡器用什物。只取苟完而已。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3L.gif)
丁丑秋。金巡使尚哲大设白场。高承宣顺之丈时宰昌宁。亦以考官来。不肖与仲久及从妹夫孙肃玉皆参榜。府君喜甚。盖以不肖学赋数年。初出得中也。谚所谓白场三下。足以悦亲者。诚不诬也。
百弗翁谓府君曰。大山李兄讲道湖上。四方从学者坌集。吾家子侄辈。亦皆往学。吾视士教无异子侄。须送游其门。府君欣然从之。以己卯十一月。赢数月粮津送。拜大山翁于闻韶孤云寺。未几从还湖上。翼年正月。府君遣僮马招返。其不以远离久违为难。而纵使游学于先生长者。以冀其少有进益。是亦出于教以义方之意欤。
辛巳秋。有腹部𤵛胀之渐。试中脘炙数千壮。势似稍减。而犹未快瘳。先妣告府君曰。此间皆常汉家。无宗族士友作邻。可以朝夕追逐。独坐一室。长时不动。故膈间壅滞。食不消下。致有此證。苟不速移。恐有后悔。且智妙老亲临年。二十里离违。亦非人子可堪者。今夫子病如是。决知其必难如意省觐。何不移近其处。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4H.gif)
蔡夫人年高无恙。府君兄弟七人。独伯父先逝。其馀俱全。日常环侍怡愉为乐。退则会于一所。相与谈笑。日暮乃各罢归。有酒食则进供老亲。复招呼共对而吃饮之。七家内外男女甚多。而无间言焉。人或比之山南家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4L.gif)
自辛巳至戊戌。二十年间。凡春秋 廷试大小科会试。不肖之为千里行者。盖三十馀次。以故家力耗尽。无卓锥地。而府君未尝以是为恨。惟冀其或有成焉。第六叔父感其意。每拔例助之。癸巳以后。太半皆叔父之力也。顾不肖才蔑。终不能成一名以当其心。终身之痛。宁有已耶。
甲午以后。至情家丧威震叠。府君始动心。有欲移之意。而以亲年笃老。不忍遽离。因循迁就者数年。遂以戊戌冬初。求田问舍于高灵之美崇山下。时吴君元宾兄弟。已来占于其邻村。使吴君贸得村民家。不肖夫妻先来。
府君先妣姑留故庄。翼年春。发行迤向率礼郭妹家。四月。不肖迎还宇舍。既而为省蔡夫人。作故庄行。时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5H.gif)
府君行未几。不肖追后往省。又行十月十五日祀事于故草堂。先使不肖还下。是夜。父子同宿草堂而发。岂意此别。因成千古永诀耶。恨不能因留侍侧。而遽然径还。人之冥顽无觉。殆鸟兽不若尔。二十三日晡时。急使来传患报。方苍黄欲发之际。凶音又踵至。天乎鬼乎。此何为哉。叩叫啼号。五内分崩。情理到此。如不欲生。元宾兄弟急来。通于近处亲知各家。咸来吊哭。或出马或出人。治发奔赴。夜几二鼓矣。郭友云路,吴君载宾。为之护行。其义何敢忘。彻夜行。翼日平朝。达丧次。盖二十二日夕饭时。未及尽饭而猝气结舌强不能语。乃风證所中也。诸父至亲苍黄来救。多试方剂。而终不得通利。以翼日辰时。竟至大故。此由不肖罪逆深重。获戾天神。降此酷罚。宁有一分生全之望。而犹且不自死灭。苟延视息于覆载间。其亦顽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5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6H.gif)
辛丑二月。先送内行。复下高灵寓舍。继又奉几筵及家庙发行。既达。元宾与洞中诸益。已治殡次矣。乃奉安几筵。而家庙则权安于夹室。居未几。又还故庄。先妣姑留第六叔父宅。以待和暖。以四月初。奉先妣。迤向率礼郭妹家仍留。不肖先返寓舍。五月郭妹兄陪以来。于是一室始团聚矣。但念蔡夫人年满九耋。气息如西日。良方墓所守护等节。未有措处。遽然远离百里外。俱非情理所可忍为。而乃为躯命之所挠夺。忍而为之。其可为非人也哉。
七月。不肖为省蔡夫人及良方山所。往故庄。因阻雨留滞。八月初旬间。始发还。老亲气候一样天幸。郭妹兄挈家移入梅湖。相距甚迩。殊为老亲宽慰处也。
癸卯春。有增广 庆科。与元宾往见娥林东堂试。良贝而还。秋又与郭君可宪起陈试赴会。又良狈而还。
翼年秋。有大 廷试庆科。又赴又良贝而还。先妣谓不肖曰。汝既不及汝先人存以荣之。吾亦今且踰七旬矣。非人子远游时节。自此汝勿复作科行。此盖深痛于不肖之终不成功。而有是教也。遂承命废举。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6L.gif)
自居鳏以后。内无尸馈。一切米盐之务。全委于老亲。虽有两女儿。蒙无知识。日用口腹。稚幼收育。无非所以贻忧者。老亲命曰。到此无以为计。汝可卜妾。遂以此意。往质于师门。师门曰。此吾所曾伤者。岂不能推度。然礼防不可踰。待阕制后可也。翼年祥期毕。即卜妾。
蔡夫人年近百岁。尚无恙。 恩例封淑夫人职帖下来。诸父以四月某日。为设庆宴。遂奉先妣往故庄。宴设第六叔父宅。先妣使不肖办一大卓以奉寿。因起舞。泣数行下。蔡夫人亦泣。先妣因留侍蔡夫人。不肖先还。八月。赴师门丧。遂觐蔡夫人及先妣。欲待师门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7H.gif)
戊申春。村底有沴气。又奉老出避于菊田。七月撤还。十八日。闻蔡夫人讣。先妣以离违远地。不能终孝。哀毁过甚。而不肖即赴哭。独留老亲于孤寓。无人看护。情事悯迫。既成服。即为返面。先妣必欲趁葬前奔哭。屡命治行。而不特气势末由。八耋人百里行役。有所悯迫。多方劝止。每以是为终身之恨。先妣之诚孝。老而不衰如此。
是岁夏。祖荣往参营白场。先妣喜甚。谓不肖曰。汝既不做。而此儿颇有才气。若能必做。岂不雪汝愤而慰吾望耶。
常念祖荣亲事迁就曰。吾朝暮难期。而此儿成就失时至此。若一朝溘然。不见其突弁。则吾目岂可瞑乎。且居此穷峡。谁有欲婚者。遂决移计。
以季冬奉先妣。来寓于元宾草堂。就其南买田筑舍。至庚戌春入宅。夏不肖患背疮。势甚危重。先妣惟忧甚深。虽溽暑方酷。凡药饵食物。亲自检敕。衰暮气力。几何不日就绵缀哉。幸赖密阳安兄行晋劝送良医。疗治得宜。八月间。几至完合。不肖之免为不孝鬼者。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7L.gif)
十二月。祖荣娶妻于星州伦洞金氏家。翼年十一月。迎妇极贤秀。老亲喜甚曰。吾孙得此佳耦。吾死且无恨。因命不肖曰。新妇既入门。见其为人。足任内事。汝妾可使别炊。其意亦深远矣。即承命析居。
壬子春。自 上特设陶山科。一乡年少皆往赴。阿廷亦与元宾偕行。先妣每使渠妇。夜祈北斗。期望于儿子者又如此。异日儿子之连得大小科者。岂不由于我父母之所阴助耶。
癸丑元朝。先妣偶患微感。咳嗽间作而亦不甚。四五日后。渐有喉痰。喘促不能卧。但以枕支顶。及其剧也。枕支亦难堪。俯于人背。然后少得安痰。时儿子方在寓中别家。闻其父丧。故暂许奔哭。室中惟有两女儿。而年皆𥠧弱矣。不肖独自扶疾。伸臂据地。以受俯支者。通昼夜十馀日。竟遭终天之痛。实正月十六日辰时也。方其證候渐笃。气息虽微。而精神不乱。举头谓不肖曰。吾病如是。恐汝又生病。穷乏中又当巨创。将何以为计。又曰。越村痘势未已。廷儿慎勿招来。既而儿子闻患报入来。则曰汝既见我。何必冒危久留。须速出去。因处置袭殓之具曰。如此如此。未及就枕。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8H.gif)
先妣尝谓不肖曰。吾身后。归祔于汝先人墓次。诚为所愿。而看汝形势。必难返葬。须于此间。从便以葬。用此遗意。占穴于头岐村前越边亥坐之原。以十月某日葬焉。外椁时润从具柏板以来。圹中上下四旁。皆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638L.gif)
呜呼。府君平生言行。一以谦逊自牧。与乡人处。恂恂款曲。然性素介洁简高少许可。不妄交游。为研经书院洞主时。宣城李重朴,李世勉,金大益,李龟敬诸公。适有事营下。皆来会将事。实为府君地矣。
尝谓不肖曰。居此互乡。必慎枢机。古语曰。含血喷人。先污其口。
左兵使李公吉儒。以善书名。而与郭丈相善。府君使不肖倩乐水窝三大字于李公。扁之璧上。盖以村名智妙。取智者乐水之义以名堂。而日处其中。课儿读书。弄孙倚枕。作晚景乐事。而每以不免饥寒。非为智者。自勖而勉不肖。自与延平柘轩诗意。有所默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