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跋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5H 页
跋舅氏某轩诗卷
岁庚辰。余候季舅氏于甘溪之阳。舅氏盖苞山族也。沦落于此。已十数年。白发萧萧也。余以至情。相逢于天涯。其怀何如也。相与感惋。话畴昔历历已。舅氏出所弆诗文一卷。畀余曰。此吾兄诗也。吾兄善诗酒。饮酒醉。辄吟诗琅然。平生著述。非不多矣。不事收录。恒曰。吾在吾诗可记。今则已亡矣。无遗稿可寻。惟是播在知旧间者若干。廑得收拾。即此卷也。直是太山之豪芒。安足为十之一二哉。余奉读三复。宛然仙李家口气。私自语舅氏可谓能诗矣。雄浑沉郁。非子美辈人。固莫能清越。则舅氏能焉。其视飞卿,浪仙辈奚让。然而舅氏终不得志。郁郁以死。则遗词馀语。只是为不平之鸣也欤。今而舅氏已九原矣。不能奉杖屦以承警咳。而得此诗卷于江海间。诚有幸者存焉。而亦感涕泫泫。若舅氏在世。而相与谈说文章。则其幸小子莫甚。舅氏亦有犁然者矣。然无及奈何。遂与季舅氏说。
跋皛饭说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5L 页
日尝过崔公之家。公出其所为皛饭说。示余曰。子吾意中人。能知我之贫乎。余读而帖帖曰。公之朝暮供亿。饭一盂盐一器水一盏而已。能处之泊如也。且谕其家累。使忧愁者。颐且解焉。即古人何异。所谓贫而无苟者欤。然独饭乎哉。茅其屋布其衣。又以华发皱颜。萧萧然处于中。是皛人也。公之身。何皛之多也。以皛人而对皛饭。则乐亦在焉。又安知有世之青黄者。而可以易吾守而从之也。然则公之心何如也。曰不如守吾皛。遂有感而书之其后。
题星川翁卷后
昔昌黎公以穷自悲。以不平之鸣悲东野。读其书可见。盖贤达之不遇于世。自古已然。然穷与不平之鸣。独传于后。其必有天相者存欤。不佞与翁相从游。已十五年。相知最深。自结发交当世。亡论同辈丈行。许以古人之义者。即惟翁。翁且云翁自少负奇气。将有为也。年既老。四方之志倦。家业又从而旁落。自放于山水间。遇境起兴。辄寓之吟哦。其亦不平之鸣也已。顾不佞好古书。读之数十年。无所成名。自视适村学究耳。其穷又如何哉。尝相逢于逆旅中。翁出是卷以示之曰。子其评。不佞作而言曰。乡使翁齧肥坐重将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6H 页
无是。宜乎不平之鸣。惟穷者知之。
跋松庵先生实纪
右松庵先生实纪。先生之精忠伟烈。固已载诸 国乘。播诸人口。即有不待是而传者。然其遗文绪言。皆足以裨世教而嘉后学。则沉佚而不大传者。岂非斯文之不幸欤。日先生傍后孙尚普甫。以先生遗事二本。来属不佞。且谂之曰。吾将图所以寿其传。子其相之。辞之固而托愈勤。谨受而卒业焉。盖二本。一则金氏家藏。一则后人所辑。添删既岐。详略不适。有不堪遽诏剞劂。遂乃僭不自揆。参互二本。略加撰次。凡于诸家文字有关先生事者。辄旁收曲采。间复著之。釐为三编。既又以先生世系图。加之于卷首。合而目之曰松庵先生实纪。呜呼。先生之殁。今且二百馀年。而残篇断简之零落于人间者。始乃裒成。其亦有待而然耶。不佞于此。有所感焉。先生早就有道。亲炙于壁立千仞之象。退而与一代诸贤。讲劘而成就之。异时之所树立。有非如勇夫匹士之一时飒爽于慷慨之馀。而得有所办节义遂功名者。较然矣。虽然。后之人见其拔迹于干戈。一切归之于事业之科。殊不知本原得力之如是其深且厚也。则其所以知先生者。浅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6L 页
浅耳。然则是编虽甚简。先生之始终本末。大槩具焉。易名 宣额之典。尚阙然未举。岭之章甫。有不得辞其责。安知无好德尚义之士有以此事兴起而申于 朝者也。于斯时乎。是编之成。亦不为无所助焉矣尔。
跋竹牖先生文集
尝记昔年。余拜大隐翁。翁出所谓栗溪乱稿者。示余曰。先祖竹牖公。以文学名世。平生著述必不止此。而中经家祸。荡佚灰烬。残篇断简。廑存于今日者。惟此而已。后人之恨当如何。余起而复曰。九鼎一脔。足以知全味。何必多乎哉。况先生所撰纂要。即海东之一部春秋。使乱臣贼子有所惧。世教民彝有所扶。则其文已炳烺于天地间矣。虽然。窃观夫世人所谓死后便有者。未必皆有所裨补。而犹且朝剞暮劂。不知止也。夫以先生之洪球大璧。湮没晦蚀于尘衍蠹箧。宁不为后学之不幸耶。翁既殁。而翁之孙达卿。慨然有继述裒集之意。往来荣礼间诸名胜故家。广搜博访。證以先世所藏。汇为先生文集若干卷。又取先生生卒出处始终颠末。编成年谱。系以当时挽,诔,状,铭投赠简牍于后。谓之附录。草本才具。未及就绪。而达卿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7H 页
遽尔作泉下人。余尝悲其赍志径逝。其后岁月忽已数十年馀。每对吴氏诸人。未尝不为之慨惋。一日吴斯文厚相民。赍净写一本。来授余。且谂之曰。此乃族君司重。与荣之诸士友。所修正而求序于李正言级甫者。愿吾子之更有以商之。余累辞而终不获。则谨受而卒业焉。盖荣本以达卿旧本。稍为之增损上下。而体栽规抚。尤加密焉。第恨其间。犹颇有偶失照管而疏漏。未及釐正而讹舛者。辄不自揆。遂与吴丈。参取达卿旧本。旁采诸家信笔。或有添补处。或有剋减处。视诸荣本。大同而小异焉。岂敢求多。盖欲无憾于先生而已。遂书此以志之。
书安行进新摹画屏后
夫画似者。似则非真。爱之固已病矣。况于其似。又摹而似之。则其去真益远。远于真而犹且爱焉。不几于叶公之好画龙乎。虽然。爱画。以形则入物。以心则出物。何论真不真似不似。惟观吾所以爱之故何如耳。燕人之越而见似人喜。离之久而思之深也。吾友安行进家。有旧藏唐画屏八叠。昔定庵郭公朝 皇明。得是以归。安氏以其自出。世守之为传家宝藏。人以希有称。其过安氏者。无不欲一赏。甚或至邻近守宰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7L 页
请观亦往往。盖岁既久而阅又多。则点污毁坏。安保其必无。行进以是之惧。使工画者。摹出新本一厨。其旧本则藏之宗家十袭焉。是画也。自中国而出东方。自郭公而及安氏。至今五六世。而风雨虫鼠不能害。妇孺童隶。不能亵。使丹青水墨之挥洒活动者。宛然如昨日。则可谓能传能守。而行进之摹旧移新。亦可谓慈孙之所用心矣。然则新本视旧本。无一差爽。非深于知画者。有不能辨其为似固也。因真而有似。由似而得真。托慕寓感。以致其珍重宝惜之意。则岂直取葫芦样哉。今夫相画如相马。九方皋之以牡为牝。以玄为黄。不害为善相马。至如其子。认虾蟆为骐骥。专失之似。故圣人恶夫似者。为行进后而知乎此。则于保是画。思过半矣。
书李仲绥南行录
壮游大观。恒为觚翰家口实。然视诸在川。登太山。其指归果何如也。人能辨乎此。然后方可以语游观。不然。虽跨屃赑凌汗漫。不过为景物役耳。仲绥平生读古人书。于所谓体用动静者。讲之有素。以是而往。何所往而不沛然。仲绥之屐。于是乎可以南矣。今见其纪行录。其所以展拓胸襟。开豁眼目者。要以左右逢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8H 页
其原而已。不欲帖帖于子长辈脚汗之下。是故。不以径造而取踬。不以半涂而辍功。循循乎行其所当行。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吾以是卜仲绥之得于是役者。不在彼而在乎此也。然不曰。观于海者。难为水乎。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乎。愿仲绥。益有以勉旃。
书紫阳诗抄后
右册。故族弟学源物也。往在庚寅年间。学源有羸悴疾。来寓于智庄。与余比舍。日相以文字从游。时余方读朱子诗集。学源见之。帖帖曰。愿兄之抄誊。以为怀袖间宝也。遂妆是册以授余。余曰。君书能于我。愿乘韦焉。盖自第一板至第七板。十三行。即学源笔也。其下皆余笔也。未及卒业。学源遽以宿疾不淑。是册遂作倚阁物。以其有丧质之悲也。噫。朱子诗集。叔望家所藏。是册题目。仲久所书。册主则学源。三人者皆吾门之秀。而一二年间。次第如晨星。余以谫谫。独寄于世。而流落江西。齿发又如许矣。有时胠箧。抽阅是册。不觉有山河邈若之感。夫以一赫蹄而存亡盛衰有如是。况大于是册者乎。族父公既丧学源。尝索之甚勤。而推迁世故。久未之副其意。窃恐或贻幽明之憾。玆敢识其所感于此。因而奉完之云尔。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8L 页
书郭持庵遗事后
公之祖母崔氏。即余之从祖祖姑。余之先慈氏。乃公之从祖姑也。门户既相连。是以余知公少时事颇详。粤在辛亥。公生甫数月而尊府公挈而来。寓于外氏之乡智水上。公自幼天资端重。俨若老成人。终日不离长者之侧。或学字或习书。未尝与群儿作俚俗戏。尊府公喜客。户外屦常满。公应对周旋甚便给。无不当其意。有时尊府公不在。而严客至门。辄具裤袜。出拜揖送迎如礼。见之者以为此真林宗家儿尔。以此里中诸家父兄。见子弟有过行。必责之曰。汝曹不观夫悦孝乎。悦孝是公之小字也。余随公后游。时尚少。虽不省其所为。然父兄之所以称公者。则耳之熟矣。甲子尊府公撤眷还苞山。百弗先生素与交最深。作智有水三章以饯之。其意寄甚郑重焉。公以故人稚子。盖尝纳拜床下。多被抚顶之爱。既还乡。虽所居稍间。亦能往来质问。戊寅夏。永嘉李商山丈。先已来留先生所。而公行适至。先生为具糗膳。留公使之同业。遂与先生子东溪公偕李丈。入研于北溪之聋渊精舍。盖先生之所藏修。而有云林泉石之胜。留处其中。相谈论讲讨者。殆数月而罢。于其归。东溪公赠之以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9H 页
言曰。吾辈俱是意中人。相会首尾数十日。有时携手于好山水。酬酢好言论。是亦浮世不易得事。观此其为师友之所推重。可知矣。庚辰秋。余为省舅氏往桧山。归路历候尊府公于泰亭之寓舍。环堵萧然。生理屡空。而公奉两亲。菽水承欢。怡如也。余劳之曰。处约得无难乎。公微笑曰。我道固然。庸何伤。见其室中。无馀物。惟有满壁图书。定以自娱焉。翌年公自达营乐育斋来拜余慈氏。退而宿余书所。坐语间。慨然以为君亦科臼中人。能知其无益而但有累否。今吾行岂所欲哉。以亲故不得废以至此耳。其后邂逅于灵川之梅湖逆旅。公之筇屐。方自伽倻洞天归。眉间隐隐有烟霞气。其襟韵之飘洒爽朗可掬也。以其行事迫迮。未暇扣橐中所得。霎语即别。自此不复相见。而公遽作垈宗游矣。可悲夫。呜呼。世方骛于俗学。不知复有此事可以终身服行。而公能奋然自拔。早从贤师友游。以不迷其所趍。可谓高人数等。而不幸天不假年。以究其志业。惜哉。日公之嗣子崇敬。持所录遗事一通。来示余曰。崇敬不天。早罹风树之痛。凡先君子平日言行。无以得其详。略记耳目所及者如此。既亦子安公尝跋其尾。安顺庵先生又为之志铭。崇敬恒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89L 页
惧其犹多阙漏。无以发幽潜。顾今世知吾父事者。未有如夫子。幸夫子之有以留意焉。余愀然曰。诺。何敢以不文辞。谨受而卒业。盖其资性之夙悟。师友间讲劘资益之实。不少概见。殆与夫吕氏家传特记首礼程先生者。甚不类也。遂书此数条以归之。庶几有补于他日状行者之采入云尔。
书从先祖忧乐斋公家藏日纪后
按退溪先生集。有与卢上舍遂论临皋书院事。往复书。盖卢公为享圃隐先生。创立是院。而禀议于退溪先生。以定其节次者也。惟我忧乐斋公。即卢公之外孙。而卢公无嗣。以田民家事。传给于公。因托奉祀。公晚来随其臧获。遂自解颜移居苍水。以终老焉。其后子孙零替。不能保其旧业。搬移东西。公之家藏遗迹荡佚无传。廑有手藁若干。而只作尘箱中古纸而已。逮 正庙丁巳。东海神箧所藏三纪出。即公与李公讷,金公应河倡义时手草日记也。其书与此日记。不相差爽。而若我先祖参判公及仲祖公事迹。并见于其中。我先祖自有旧传文字。至于仲祖公及公。则始发于此。使数百年湮晦者。得以暴扬者。岂非天哉。遂搜得公家藏日记与诸家文字于公之子孙家。撰成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0H 页
三忠录。又于此家乘。附著之。
跋朴西溪文集
余尝闻之先辈。吾岭于退老夫子。即考亭之闽中也。为学者孰不尊信。惟大江之南。风流俗习。不并以北。𨓏𨓏有高才卓行。而率不免于行不著习不察。律之以陶山法门。多有所径庭矣。每欲一游其间。尽得故家文献。以徵其同异而未能也。常自耿耿于中。晋阳朴君国祯。尝遗其曾王父西溪先生遗集一部。托以雠校。仍命志其末。余非其人。何敢当。然以得见其未始见者。为幸。不暇累辞而谨受而卒业焉。盖其为学一遵退溪绳墨。用以求夫考亭之绪馀。发于吟哦。见于往复。著于寻常酬酢者。求一言之不合乎先正而不可得也。则此何以故。内而有凌虚先生为之祖。外而有葛,密,荷,雪,讷,清,克,霁诸贤。为之师友。是皆溪门私淑也。家庭而擩染。从游而讲磨。渊源之传。固已有自来矣。况又北走数百馀里。拜丘墓瞻祠宇。下而遍观于讲道之遗墟。想象感慨。如有朝暮遇者乎。不以地之远岁之后。而能知尊退老。有以得乎知行体用之学。惟西溪先生有焉。不知尚论君子以为如何也。余乃不揆代斲。率尔下手。以应国祯之求。仍书所感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0L 页
者如此。
跋从先祖台岩先生逸稿
此从先祖台岩先生逸稿也。先生之志节行谊。前后诸贤述已备矣。无庸赘焉。若其文章典雅赡丽。大为侪流之所推服。则当时著作。宜不止此。散落于人间者。百不十存。特泰山豪芒矣。后人之痛恨。宁有既哉。先师百弗翁父子。尝慨然于是。旁搜曲访。收拾断烂。廑成草本数件。置诸巾衍者久矣。日翁之从子士矩。赍以授余曰。愿有以商之。义不敢辞。遂于中间。谨取而翻阅。讹舛残缺者颇多。阿督廷镇之所得于人家者。亦若干篇。并为之雠校点撺。汇为二编而序次之。仍令缮写一本。凡赫蹄之微。功令之末。皆不敢遗。此则以片言只字之犹可为惜也。至如次李白百韵诗。盖记丙丁时事。以寓其忠愤。异日之谢世入山。自处以崇祯遗老者。此诗所以志也。第其间所使事。自非习于典故者。有难辄解。略注逐句下。俾观者晓焉。果能得发明祖书之馀义乎。既又以挽诔状碣投赠题咏。与夫亭台记文为附录。又以近得师门通读帖。孙,文两公日记系于末。总三编。噫。其寂寥矣哉。先生不朽之业。固有不待是而传者。然百世之下。追寻其绪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1H 页
馀。非是无可考据。为先生后者。不以此属餍。益从他永之。则平日所还往。安知无残篇断简之藏弆于古纸煤䵝中者乎。窃有望于诸君焉尔。
跋小学释义
此寒溪吴先生所著小学释义也。先生家学。自竹牖先生讲业于陶山。渊源授受有自来矣。自少擩染家庭。涵养德器。盖已有得于小学之教。故平日为学。必皆验之于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于日用彝伦之外。凡一言一行之发于心而著于身者。未始不从六篇中出来。则虽无知之隶儓妇孺。亦皆薰然化之。称之以吴夫子。可见学成德尊。为人所爱慕至如此也。远近学子。坌集请学。户外之屦恒满。而无不心悦诚服。有如湖学之于安定矣。先生以其所自为者。随才施教。循循有序。俾各得以成就焉。当是时。诸家之注解小学。未尽流布。惟新安裎氏本。最行于世。然字义音读之间。多有初学之未能辄解者。先生遂就其中。研精覃思。作为此书。名之曰小学释义。其体例略仿溪门讲录之为。而间以俚语俗话释之者。欲使蒙士易晓也。于是乎培根达枝之化。下学上达之功。始有所證向而可寻觅。据依而可持循。而朱夫子申勤采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1L 页
辑之意。亦将赖是而明焉。其有功于嘉惠后人。不既大矣乎。第恨夫先生殁后。藏在巾衍。人无有知之者久矣。后孙应云。偶于古迹中。搜而得之。持而示余。且属以雠校。盖草本有二。一则乃先生所自手笔。而腐烂残缺者间有。一则似后人所尝传誊。而讹舛错谬者颇多。余慨然其寝蚀弊坠。遂为之点化斤正。时则适值先生悬弧之年月日。吁亦异哉。先生所著述必不少。而散佚殆尽。特有寂寥诗若文若干而已。无以详其言论绪馀。工程节次。今幸是书出于百有馀年之后。精诣之识。实践之行。足以想象其万一。书之显晦果有所待而然耶。诚使为先生后者。一以是从事小学。尔迈我征。思所以无忝。出而扳控于当时立言之君子。又有以铺张之。则发明祖书。岂独古人专美。诸君勉旃。
书釰南精选卷首
余平生好古人诗。尤好放翁老健奇爽。有时兴至。辄微吟冷然笑也。岂有神会者在欤。山中寂寥无人事。惟见秋意满空。而至放翁诗。其在此矣。适是时。有客持其抄卷。债而誊之。以韵次分类。便考阅也。七言四韵一百二十二首。绝句三十三首。五言四韵二十九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2H 页
首。是为识。
书挹翠轩诗抄卷首
余于文章。有土炭嗜。自寓灵。闻挹翠轩为灵人。尝慨然慕之。使公而在者。执鞭所不辞。新年病𤻎㾕。闭牝作渹。悄无意绪。忽有人遗挹翠轩遗稿。殆方渴得酸。展卷一读。蹶然起拓窗。是日人日。天地冲融之气。尚郁而未泄。公之诗。盖似之。其清婉浓丽。奚翅含章落梅。金胜剪䌽。亟俾阿廷抄而誊之。五七言近体绝句。总若干篇。其长短古体。则未及从事。盖以还痴期笮故。噫。灵古大伽倻以山水名。罗丽迄我 朝。多文章大家数。崔文昌公。尝隐遁焉。其后五百年。有李翰林仁老。又二百年。有挹翠轩。又三百年。有申青泉维翰。偻今距青泉。亦将五十年。
读书说赠李汇吉
圣贤之书。其所言者为何。不过指示人为人之道而已。士之读是书将为何。不过学夫为人之道而已。然则为人之道。亦惟曰知吾之所固有。行吾之所当为。以无负天之所赋与而已。不是做文章应科举以求其禄利也。自汉,唐以来。所谓读书者。不求其为人之道而尽出于彼二者。父兄之所以训。朋友之所以勉。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2L 页
皆以是为务。不知文章科举之外。有此为人之大道。泯泯贸贸者。殆千有馀年。何幸程朱氏出而后。古圣贤所以教人者。复明于世。然亦不能挽一世而复于古。故上之所取。下之所趍。终不脱汉,唐之陋。此两夫子之所以深叹夫记诵词章之弊习也。惟我东方治教休明。先贤辈出。以士为名者。可谓家濂洛而户关闽矣。及其世级日下。士习日偷。莫不为科举之所累。而不复知有为人之道在于书中。终昼彻夜。矻矻孜孜者。只是一纸红,白牌。横在肚里。至如做文章且不能。又况进于此者乎。以吾岭言之。左右上道。犹有先贤之遗风馀韵。𨓏𨓏有一二可称道者。而若中下道。则蔑有闻焉。盖有之矣。或未之及知欤。八溪李君汇吉。来从余学。于其归。窃取古人赠言之义。书此以别。李君勉之哉。
自识
昔台岩从先祖在夫仁寺。见浮屠辈新糊窗牖。欣然有契于心。乃识之以自警。取朱晦翁昨日土墙当面立。今朝竹牖向阳开一句为喻。其言切实可诵也。己卯秋。余读书桐华药师殿。初至。门户皆纸旧有烟煤色。暗暧不可读。顷之房僧易纸涂治。楹闼焕然爽概。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3H 页
日出而窗明。月来而室白。于是挈榻而坐。几案整暇。卷帙楚楚。可以读也。心胸洒落。若无尘埃拥幛。当此之时。俯仰默默。其有思乎。心之为物。固亦类此。方其昏蔽物欲为之害。视毁窗污牖何异焉。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其本体已洞然若八窗珑玲。四门通达。然则心亦在乎治而明之而已。彼窗牖不待乎新。即明与爽何有。古人观物而自谕者。抑其意深矣。遂敬诵明窗静几。清昼炉薰。开卷肃然。事我天君。以足台岩公之意。
反吊菊文
灵均投而南汜无兰。君复逝而西湖无梅。子猷陨而山阴无竹。渊明逖而浔阳无菊。岂真无哉。顾爱之者无而物亦随而憔悴荒芜。虽谓之无可也。譬如失钟期而琴弦断。亡张华而龙釰遁。气类之相感。固其宜乎。吾友晋阳河子枢。少而能诗鸣。既成进士。去而隐于菊。凡篱落除戺。皆种菊为之庭实。日哦其中。自号菊潭居士。尝作八菊诗以见志。盖其爱菊。今之渊明也。余与子枢。名固耳之而面则无雅。日因鹅林尹东野得见八菊诗。步其韵以送。梦中神交。于是乎蹇脩矣。其后相遇于巴陵之逆旅。一见若平生驩。与之语。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3L 页
襟韵飘洒疏朗如其诗。而眉睫之间。隐隐有霜杰气焉。心乎敬之。既归而犹往来于中。不幸昨年。子枢遽作垈宗游。余以诗遥哭之。乃曰。丹池一曲。不特巷无居人。且将无菊矣。未几。其弟子深以书来曰。兄殁后。菊亦枯死者强半。异哉。不佞遂作吊菊文。聊寓常棣之怀。夫子于吾兄。臭味也。愿得一言。使馀菊不死则幸焉。噫。吾固言之。今果然。余无殷七七顷刻术。安能不死死菊。又无韩文公参造化笔力。安能唤起花神如撼衡岳灵。吾知其意必曰。吾兄一生精神。尽在菊矣。夫所谓渊明返魂。独不在是乎。思欲封殖嘉树。嘘发瘁荆。庶几有朝暮遇。而要自慰焉。是固天显之情然也。然自古志士死知己。节侠死殊遇。徒以感气类耳。夫菊亦物中之有志节者。其为气类奚特人。今知己者亡。殊遇者去。与其委弃荒废。无人管领。而祇困于朽壤腐卉。辱于收厮樵竖。宁收精敛液。洁身殉名。以从主人之为得其所。则安知不阆苑玄圃与琪花琼草。连根而接叶。复供子枢之爱。如平日乎。若尔则可以为菊贺。又何吊焉。昔杨子云有反离骚。左太冲有反招隐。余故效颦而为反吊菊。广其思而达其观。子枢必将乘𡏖埃驭汗漫。以余为能知故人之爱菊。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4H 页
而犁然一笑。系曰。
于嗟菊兮。吐黄钟含素商。是盖信外著而义中藏。纷既有此信义兮。宜尔死生之与主存亡。于嗟菊兮。耐烈风傲严霜。可见节之高而志之贞。能守贞而服节兮。兼得兰之馨梅之冷竹之清。耻与桃李共媚。其肯受凡卉之蔓萦。詹彼头流高极天兮。上有群仙采芳而撷英。尔应化而为十丈芙蓉千岁茯苓。不然化而为灵芝紫蕊胡麻黄精。又不然化而为丹桂丛碧桃茎。吾知菊翁骖白鹿驾青鹤兮。于焉游戏而高翔。謇朝掬而夕餐。和云液而调琼浆。纷佩服之修姱。永终古而芬芳。为翁语寄尘寰。菊虽萎折亦何妨。嗟余季兮。莫浪作乎悲伤。
策题
  [知几成务]
问。夫子曰。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夫所谓几者。果是何物。而天下之务。必须惟其几而后。有以得其成欤。三代之盛。圣人之所研几者。宜无所不尽。而亦有忠,质,文之弊于后者。何欤。周公能知齐之有篡弑而不能救鲁之有寝弱。太公能知鲁之有寝弱而不能救齐之有篡弑。则几有所未尽而然欤。汉光武惩西京之偷习而培养节义。则可谓美矣。而终不察党锢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4L 页
之祸基于此。宋太祖痛五季之残暴而崇尚仁厚。则可谓善矣。而竟未识懦弱之患。兆于此者何欤。伯石之生。知其灭宗者谁欤。刘邵之生。知其败国者谁欤。以后验言之。则可谓先知。而遽此而杀之。则无乃涉于不慈欤。王夷甫知石勒之有异。张九龄知禄山之必反。其先几之见。可谓明矣。而若尽以此刑之。则无乃启后世杀不辜之端欤。汉高帝之雄略。能知东南之叛气。而顾乃抚背而分封。 明太祖之英鉴。已料江湖之落影。而不过临崩而授箧。则是知气数之无奈而然欤。闻鹃声而知时事者。何欤。遇遁卦而焚其藁者何欤。夫以二贤之研几。而乃不能成务于当时者。亦有故欤。大抵几者。动之微而事之先见者也。凡心之善恶。事之是非。国家之治乱兴亡。皆有其几。此君子之所当必审者也。洪惟我 朝列圣之所以研几成务者。可伯仲于三代。而犹有龙蛇之变。丙丁之辱。则是由当时暗于先几之智。失于豫防之道。而使彼二虏。猖獗至此欤。抑系于气数而然欤。顾瞻今日。 圣明嗣服。贤良布列。凡所以察微知著。开物成务者。靡不至矣。则其于天命之去就。人心之离合。世道之升降。士习之邪正。必有可见之几。而曾未有察之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5H 页
者。何欤。无乃事无可动之几而然欤。抑人无前见之智而然欤。如欲审几识微。大有所为以成天下之务。其道何由。诸生必有讲究于平日者。其各悉著于篇。
  [万物]
问。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万物始生之初。其所以化之形之者。孰使之然欤。以禽兽言之。则或通一理。而乃有飞走之不同。以草木言之。则全塞不通。而又有刚柔之不同者。何欤。惟人之生。最灵于万物。则所禀者何气。所具者何理。头圆足方。五官四体。皆有所象欤。大抵人物之生。俱是天地理气之所降出。而有偏正通塞之殊者。乃其常也。然而麟,凤,龟,龙。有神灵仁圣之德。兰,桂,松,筠。有贞正幽馨之操。而至于人也。乃有桀纣之恶。蹠蹻之暴。反不如禽兽草木之偏塞者。何故欤。邹圣之违禽兽不远者。何所戒欤。欧公之如草木飘风者。何所况欤。著万物之论者。谁欤。述博物之志者。谁欤。有曰。万物为人生。又曰。各自生。二者之说。果孰是欤。有曰。物则无五性。又曰。有五性。二者之说将何得欤。人之为道。固异于禽兽草木。而圣人之尽其咸若之道。致其各遂之理者。岂不以天地万物。同吾一体耶。夫何叔世以来。人生日繁而风气日漓。生无所为。即近禽兽之无教。死无所成。殆与草木而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5L 页
腐。则其于仁人生物之心。圣人育物之功。盖有蔑蔑焉。禽兽乱其性而不得遂。草木失其宜而不得蕃。人生汩其和而不得安。以至于牛马鸡犬有疫死之患。山林川泽有崩竭之灾。虎豹横行而害人。禾稼卒痒而饥人。凡人之所以赖其利而资其生者。无一可观。可胜叹哉。是由天地之生物。有时而穷欤。抑人之受中最万者。不得尽其道而然欤。厥咎安在。诸生学究天人。必有能言者。其各悉著于篇。
  [木绵]
问。木绵之利。为国家生民之所赖者。大矣。自古布缕之征。惟有丝枲二者。而至于木绵。则不少概见者。何欤。其种生于何地。而充贡之始。作货之名。皆可历指而言欤。周礼职方。辨土地物产而不及木绵。唐制调法。定民丁岁输而未及木绵。其故何欤。其种之始入于中国者。在于何代。首得其利者。在于何地。纺缉为服者。先于何处。征赋为调者。始于何时。亦可以详言欤。方其初来则州郡多不宜。及其遍布则天下无不有。土地亦有变而然欤。大较木绵者。外夷之货而流入于中国者也。其利之利于人。视丝枲二者。尤有倍焉。无贫富无贵贱。皆可以赖之。则可谓货中之奇宝也。惟我海东。旧无其种。逮至丽末文公益渐。奉使入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6H 页
中朝。得种于闽浙间而归种本国。东民至今赖之。然而其种独宜于三南。三南之中。岭南最上。 国家之所以为征赋者。有上纳下纳之制。而上下人民之所以庇体者。莫不取资于是。则农家之所勤务者。与五谷而同功。商贾所通货者。与锦绣绫绢而同利矣。近世以来。雨旸不调。前日所宜之土。连岁致灾。未得登稔。虽或登稔而五谷不遂。则木绵亦随而踊贵。及其征赋之际。奸吏因缘弄私。多钱者滥恶而犹纳。无钱者精细而犹退。一匹之所费。至于数匹之价。以其军役而言之。则有白骨而徵者。有黄口而纳者。名虽减役。而其困则甚于二匹之时矣。其外又有儒布巫布之名。而只为守令之囊橐。吏胥之窠窟。则木绵之利。安得不耗渴而生民之弊。有不可胜言者矣。如欲救之。其道何由。诸生博洽物理。洞知利源。其各悉著于篇。
  [一字]
问。康节诗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一者数之始。而天下之万物。莫不自一而起。则其为造化之妙。果以是欤。八卦之一乾天。乾何以居一。五行之天一水。水何以为一欤。十二会之为一元。十九岁之为一章。何取于一欤。尧舜之精一。伊尹之咸一。其一同欤。箕畴之初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6L 页
一。戴经之太一。其一异欤。吾道之一贯。何以谓之贯欤。君子之一本。何以谓之本欤。闻一知十。用何道而知欤。举一反三。由何事而反欤。春秋必曰大一统。天子自谓予一人。其一可得闻欤。纯一不杂。言之于圣人。主一无适。言之于学者。其一不同。何欤。老子之抱一。而卒为异端之主。庄子之贵一而但归寓言之科。其故何欤。杨朱之拔一不为而有无君之讥。子莫之执一无权而有贼道之斥。其由可言欤。佛子曰。一物不将来。达者曰。一气自无始。果亦有是理欤。一则一也。而吾道异端之论一而不一。何欤。大抵天下之理。只是一而已。一以分为万殊。万以统于一原。则一者其惟事之干而物之本也。礼乐刑政出乎一而王政举。道德仁义出于一而圣道行。以至于车书混一。山河统一。而民有一定之心。士有一致之道。然后天下方可以治矣。夫何挽近以来。一之理丧矣。昔之教一而今分而为三。昔之治一而今岐而为三。以言其经术。则易裂于九师。诗分于三家。书毁于两夏。礼病于二戴。春秋诬于三传。以言其道艺。则道坏于九流。文衰于六体。诗变于四声。书讹于八体。其他若百工之技艺。百家之喧豗。纷然杂出于其间。莫得以折衷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7H 页
为一。则是皆由于天乖一理之运。世无一王之治。有以致此百弊之俱兴欤。如欲使百虑而一致。殊涂而同归。则其道何帠。诸生其各悉陈。
  [律度量衡]
问。汉志曰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古圣人象物制器。以存时用之妙。莫大于此四者。而四者之数。必皆始起于黄钟者何欤。黄钟为数之原。而用管为制。则其径几许。其围几许。其长又几许。以之制乐而节声音。则阴律阳律之各六者何所象。上生下生之隔八者。何所据欤。长短高下之节。皆可历指欤。以之审度而制长短。则竹觚一握之成凡几枚。秬黍一广之中。凡几分欤。寸尺丈引之法。亦可详言欤。以之量多小而为量。则容子谷而实龠。其实几许。取井水而准槩。其准几许。合积而为升。升积而为斗。斗积而为斛。其积之皆以十为率者。何欤。以之权轻重而为衡。则积龠之数几何而为铢。积铢之两几何而为斤。自斤而为匀。自匀而为石者。亦有取象之可言欤。大舜之巡四岳。所同者此。而先言律度。武王之反商政。所谨者此。而只举权量者。何欤。设关和而藏王府。见于何书。刻铭书而观四国。在于何代欤。孔子之论为邦。必曰行夏时。乘殷辂。服周冕。乐韶舞。则律度量衡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7L 页
之法。举在其中。而班孟坚之述货志。只及于度量。蔡季通之述新书。但取于律吕。是曷故焉。大抵黄钟为律之本。而律为度量衡之本。天下之法。皆从此四者而出焉。则圣人所以同天下之风俗。一天下之制度。使夫奸伪无所容。而能为会极归极之地者。惟此四者而已。第三代以后。礼坏乐崩久矣。律吕之不得其正。无或其怪。而至如量与度衡。人生日用之所不可废者。则其所造作制度。能不失一定不易之法者。亦或有之欤。商君一酷吏也。而衡石程书。至于后世而沿而不变。鸟倭一丑虏也。而间町田畠。至于庶民而遵而不犯。法之维人。若是其严欤。惟我东方 列圣相承。良规美制。灿然备具。则其所以昭一王之制作。立万民之符信者。可以为万世法程无疑也。而奈之何挽近以来。以言其度尺。则备要图本之周尺。与家礼图本不同。今世量田之尺。与大典所载不同。训鍊院步数尺。与水标桥所刻尺不同。 世宗朝布帛尺。与今公私所用布帛尺不同。以言其斗斛。则古以十升为斗。而今以十五升为斗。或小而八十三十四升。或大而八十六十七升。古以十斗为斛。而今以十五斗为斛。或缩而容十一十二斗。或赢而容十六十七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8H 页
斗。至大者谓之唐斗。至小者谓之周斗。又有户斗还斗市斗盐斗差斗之不一者。以言其称锤。则大称百斤。中称三十斤。小称三斤。而公私所用者。或用户曹之衡。或用完山之衡。大小长短之制不齐。轻重高低之分不明。各自为衡。以便其用。以至于用银用钱用铜用石之不同。凡此三物。拟之于数。既失其纪。准之于法。又违其度。以之会稽则奇零而难用。以之驮载则则过重而难运。民伪日滋。万事日紊。此皆由于律吕之不得其正而然欤。云云。
  [言语文字]
问。中华之人。言语文字。出于一涂。故凡政事文学事物名数。皆以文字为之。言语考之。前籍亦有可据者欤。书契之作。始于伏羲。字画之造。创于苍颉。二圣之前。人皆无言语欤。典谟之简易浑厚。盘诰之佶倔声牙。朱夫子以为当时言语也是如此。风气之升降。亦有可徵者欤。易之小象。书之赓歌。诗之风雅颂。皆用韵语。小象赓歌雅颂。是固出于圣人。而至如风者。只是闾巷歌谣。则当时之愚夫愚妇。亦能知韵语欤。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以闻。此指夫子之言语。韩子曰。孟子以空言配禹功。此指孟子之文章言语。文章自是一也。而十哲之分四科。乃曰文学子夏,子游。言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8L 页
语宰予,子贡。此以言语文学。分而异之者。何欤。思传曰。车同轨书同文。邹书曰。天下之口同。其文同也。则其言语宜同。其口同也。则其声音必同。而虽以中国之地。学楚语者。不能于齐语。学齐语者。不能于楚语。是亦有所由欤。海垈之间。称以瞑眩者。何所指欤。吴越之人。作为懔慄者。亦何声欤。一竹扇也。而或曰扇。或曰箑。或曰便面。何地之语欤。一女婿也。而或曰婿。或曰赘。或曰倩郎。何方之言欤。成都之裒成方言。何所用欤。宋儒之多用语录。亦何取欤。若其外国之言语。尤异于中国。或有啁哳而如鳺舌者。或有侏𠌯而如獠音者。或有梵呗如鱼龙吟。或有嗥吠如犬羊声。是必由地气之使然。而亦有文字之可通者欤。周官分职。曰寄曰象曰鞮曰译之义。皆可历指而言欤。惟我东方。虽在外服。而文物制度。一遵中华。是故。自古有小中华之称。但其言语文字判为二涂。言语之声。既皆轻清而浅促。文字之音。又多纰缪而讹舛。与彼中华迥然不侔。经传句读。中国则无吐无释。而我国则有吐有释。事物名数。中国则必以文字。而我国则不以文字。凡百称谓。自多碍滞难通。而至于事大之际。尤有所不便。国家机务则只凭文字。宾价往来则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9H 页
徒藉舌人。夫如是。故昔我 庄宪大王。一新百度。有意釐正。既设承文院。令文官始出身者。必习汉语吏文。老乞大,朴通事,五伦全备记等书是也。又撰四声通考及俗音谚文。以辨其音。凡百名物。皆称以汉语。每于官府开座。使吏先唱禁乡谈三字。府中上下莫敢用乡谈。则庶几乎一变至道。而惜乎其制之废而不讲者久矣。至今或有传习之可见者欤。逮至 明宣之际。命儒臣撰出语录解。以便考阅。今我 圣上又作正音通释一书。必欲一埽偏方之陋。以遵华音之正。猗欤盛哉。可谓善继而善述。惟其俗尚胶固。安于古常。士习卤莽。狃于苟且。乡谈之禁。未闻于官府。汉语之习。未见于文官。而日用言语。文字声音。皆不免于野朴鄙陋之归。可胜叹哉。何以则言语文字。出于一涂而一遵中华之制欤。云云。
  [濂洛风雅]
问。濂洛风雅。其声韵体制。果皆合于周之风雅而名之欤。抑出于性情。发于言语者。有能得风雅之意者欤。始为编萃者谁欤。分为类例者。谁欤。曰古体。曰古体之次。曰今体。一一合于风雅之正变大小之体欤。总而论之。则何者为正。何者为变。何者为小。何者为大欤。皆可历指欤。濂洛之名。盖起于周程两夫子。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599L 页
自张横渠杨龟山以下诸君子。则俱非濂洛之人。而揔系以濂洛者。何意欤。拙赋一篇。谓有黄老家意味。春日一诗。谓有后生时气像。其所指论。果不差爽欤。夜气之箴。能得孟子言外之旨。虎丘之作。提出和靖精微之处。此亦何所指而言欤。尊德性道问学之功。备于何咏。四时行百物生之妙。著于何吟。知言以集义。集义以养气。何句尽之。先言日新之工。后言力到之效。何篇见之欤。皆可详言欤。千载陋巷。寻颜氏之乐处。四时佳兴。得点也之意思。两诗之义。亦可闻欤。不曾作诗。只有谢丹之一篇。非是爱吟。犹有打乖之诸诗。两先生之意。各有所在欤。蓝田两诗。每被师门之举似。所赏者何意。豫章一句。反为高弟之请改。所欠者何事欤。柘轩三篇。谓之体用之俱备者。何所尚欤。庐山一诗。谓之动静之尚小者。何所疵欤。慨清献之没身佛学。见何诗而兴感。叹东坡之得罪诗案。因何句而寓讽欤。作远游于少诗。咏写真于临终。先生为学之始终。其果可见于斯欤。试以古人之所比方于风雅者而观之。有曰。大顺城铭。庶几出车采薇之作。斋居感兴。恰似天生烝民之诗。只此二篇之外。无所槩论何欤。乐府鞠歌。能革魏晋之陋。招隐反招。快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0H 页
洗左陆之谬。则比之风雅。岂无可方者欤。大抵自古言诗者。皆以风雅为宗者。盖以其发于性情之正。而自然有感发惩创之机缄也。濂洛群贤。崛起于数千载之后。渊源正大。学问纯粹。其形于言志之间。平澹而冲和。纯正而深厚。蔼然皆道德英华之发见。而有以上接风雅之绝响。则固非汉,唐以来。诸名家之所可得以彷佛也。其为后学之模范。风化之羽翼者。曷可少哉。惟我东方风雅之化。洋溢于上。濂洛之学。昭明于下。遗风馀韵。式至于今。则夫所谓青丘风雅之名。可以无愧于周宋二代矣。宜其人诵周,召之化。家读程,朱之书。风俗日美。颂声日作而卒未也。俪黄媲白者。徒尚月露之习。妆青饰朱者。谩供花鸟之愁。而发于骄逸之馀者。顿无爱民济物之志。发于穷苦之中者。亦无安分乐道之意。或过于偏滞者有之。或主于放旷者有之。或悲愁忧叹。不得其平者有之。或发扬蹈厉。自以为奇者有之。比之于濂洛群贤之气象意趣。未有一点半个之有似者。何故欤。如欲一返于冲和平澹。纯正深厚。能得濂洛群贤之意。而以追风雅上古之美。则诸生读书之暇。必有讲求于心者。其各悉著于篇。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0L 页
[太极图说]
问。周夫子吃紧为人。特著太极之书。以明道体之极致。则其所以立图揭说。分析幽微者。真得千圣以来不传之秘也。以图言之。则第一圈之中空而全白者。何所指欤。第二圈之左白右黑。而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者。何所分欤。其里面之一小圈。又何所象欤。第三圈上面之左系则右交乎水。右系则左交乎火。而水则居右。火则居左。木则次火。金则次水。土则特居于中。其所交系之自水而木。自木而火。自火而土。自土而金。自金而复水者。皆可历指而详言欤。五行之生。各具一圈者何欤。五行之总。复会一圈者何欤。方其总也。尽举水火木金而独不及土者。亦有深意欤。第四圈之乾男坤女。气化之始。第五圈之万物化生。形化之际。既曰气化形化。则其圈之必与第一圈。无所异同者。抑何义欤。以说言则孔子只言太极。而此则又加无极。孔子既以曰有。而此则必也曰无。其所立言之旨。若不相似。而又以一而字。着于无极太极之间者。何欤。其曰。无极者。与老子所谓无极。柳子所谓无极。邵子所谓无极者。同欤异欤。其曰太极者。与庄子所谓太极。汉志所谓太极。邵子所谓太极者。异欤同欤。极字之义。皆以辰极皇极民极屋极之类喻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1H 页
之。则其所指名取义。果不悖于本旨欤。太极理也。阴阳气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则其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是果太极之动静欤。抑亦阴阳之动静欤。理气不杂。则理何以生气欤。道器既别则道何以生器欤。先言动阳。后言静阴。则动者先而静者后欤。阳必先而阴必后欤。以始终言之。则何者始而何者终欤。以体用言之。则何者体而何者用欤。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者。指何而言欤。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属何而言欤。气质虚实之殊。生成流行之序。亦各不同者何欤。五行异质。四时异气。则何以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异位。动静异时。则何以曰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之本字。五行各一性之性字。亦皆何所指而言欤。无极何以曰真。二五何以曰精。乾道何以曰成男。坤道何以曰成女。其曰妙合而凝。其曰交感化生。其所语意亦有不同欤。万物之生。同禀太极阴阳。而惟人独得其秀灵者。何欤。众人之生。同具形神五性。而其感乃有善恶分者。何欤。曰秀曰灵曰形曰神曰善曰恶。皆有所属之可言欤。圣人亦人也。而独全太极之体。能该动静之德者。果有异于人者欤。仁义礼智是为四德之目。则不言礼智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1L 页
必言中正。先言中正而后言仁义者。其义何居。一动一静。无非太极之所流行。则其所以必言主静者。又何意欤。定之一字。是圣人之自定欤。是定天下之人欺。既以定之之道。归之主静。则中正仁义。何者为动而何者为静欤。人极之极。是亦太极无极之极欤。君子何所修而吉欤。小人何所悖而凶欤。天何以气言。地何以质言。而人独何以理言。三才之道。各有分别。而其理无所同欤。始终死生。是就人身上说欤。抑就天地理气上说欤。古今前后寒暑昼夜。无非一理。则孔子所谓朝闻夕死。曾子所谓得正而毙。皆是这个道理。而老氏之长生久视。佛民之轮回不息。自此可破欤。此图及说。与易之卦画爻象。有所不同。而结末之辞。必归之于易者。何意欤。夫所谓斯者。指何而言欤。大抵云云。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上梁文
  
姜忠烈公建祠上梁文
志士不忘丧其元。凛乎古垒之殉节。公论必待久而定。翼然新祠之耸观。玆当燕贺之辰。载陈翚飞之颂。恭惟月汀姜先生。家传忠孝。天挺英豪。道义薰炙于山海先生。服千仞壁立之气象。文章箕裘于宝文学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2H 页
士。佩一时籍甚之声誉。洛阳之交游简疏。世罕知者。汾曲之田庐荒顿。心笃友于。迨释褐而登 朝。犹韫玉之不市。位不过执戟潜郎。三曹下僚。志若浼饮泉出宰。百里小县。惟其颐养之既厚。所以随遇而能安。当海寇凶锋之冲。已期北一义士。应坼伯赞画之辟。遂许南八男儿。指揔发而诀家人。赤丝所以识也。张空弮而事未济。白刃亦可蹈焉。元戎共幕僚舍生。何壮哉朔野。忠臣有义奴从死。其名曰检山。是盖观感而使然。宜其临乱而不去。裹革之夙愿能遂。脱却斑斓绣袍。矢复之归魂欲招。提还糊模血髑。岁月久淹于关塞。嗟乎壮迹谁寻。声名上彻于 冕旒。慨然 宸衷永想。痛当日列阃之奔窜。真卿膺何状之叹。侈末年都宪之褒嘉。睢阳降并啜之 命。尚节义而扶民纪。 累朝之貤赠便蕃。表井疆而树风声。故里之棹楔辉赫。猗一身哀荣之极备。奈百年尸祝之未遑。顾宜春山水之乡。寔为生长旧闬。环峤南冠带之国。孰不景仰高风。云烟长护于鼎津。留得小亭沙月。文藻相传于鼎谷。认是古宅江山。游于斯息于斯杖屦于斯。允宜后生之寓慕。孝如彼友如彼忠义如彼。端合英灵之揭虔。云仍笃阐美之诚。各出涓埃众力。章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2L 页
甫发象贤之论。将举俎豆盛仪。几费心上之经营。方位特地先占。伫见眼前之突兀。僝功不日可收。惟玆创始之图。盖为矜式而设。恢间架于东斋西室。压洛江而高临。壮体势于北折南逶。拔阇崛而来萃。山色长映花林城外。可与双节庙并存。波声遥撼矗石楼中。应共三壮士不死。必有闻其风而起者。培植千万古纲常。奚但祭于社而止乎。扶持三百年宗祏。冬宜诗夏宜礼。崇立四术之在玆。春以烝秋以尝。洁荐三臡之勿替。不徒嘉惠于后学。抑亦继述于前人。爰因呼邪。敢赞唱伟。抛梁东。扶桑朝日上曈曈。一轮遍照三韩国。疑是精忠血射红。抛梁西。龟龙山色碧云齐。双闾并峙忠兼孝。乔梓风声十里堤。抛梁南。菁川一带青如蓝。明沙皓月依然在。杖屦遗墟此可探。抛梁北。苍然阇崛撑天极。斑斑竹泪潇湘村。绿怨丹忱一样色。抛梁上。明河列宿森相向。千秋壮气干云霄。幻现时时光怪状。抛梁下。遗芬剩馥留枌社。青衿济济来焚香。应有精灵如水泻。伏愿上梁之后。栋宇增贲。山川改观。士幸太平之生丁。歌颂康衢烟月。人慕先哲之不已。揖让讲树春风。读诗书于其中。宜尔熊鱼之早辨。垂风范于来后。庶见牲鸡之永蠲。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3H 页
玉溪祠上梁文
父子兄弟祖孙蝉联。可徵故家文献。德行忠义勋业辉映。亶宜后人钦崇。五世共享于苾芬。一气相通于呼吸。谨按陜川李氏积德之馀庆浚发。奕世之诸贤挺生。肇自参判公起家。才兼文武。粤在 成庙朝登第誉籍京乡。际燕山昏乱之时。昆玉幸全于烈火。逮 靖陵清明之世。炉金竟售于良工。渐摩十州吏民。宛如汉卓茂政化。节度三道将士。依然晋却縠诗书。夫何螮蝀敢干于太阳。谋惨神武门之酿祸。不幸芝兰共陨于严冱。心甘净友堂之株连。曰惟弘文二公。允矣当世一等。鸾停鹄峙联翩于庭下。实为是父是儿。棠华棣萼掩映于床头。所谓难兄难弟。随学郑先生于谪所。夙闻忠孝大方。师事赵文正于弱年。深得性理旨诀。英声彻 九重之听。特膺湖堂妙抡。清望拥一代之推。遂登铨郎峻选。辨毕老,濯翁而夬雪。人称朝阳凤鸣。从思斋,阴崖而恒游。世仰南斗星灿。以金昆玉友之质。痛矣天欲丧斯。盖明堂清庙之才。惜乎时不与我。暨乎敦宁公承绪。蔼有裙屐家典刑。士林之惨祸才经。绝意于名利关上。先庐之遗业独葆。优游于山水乡中。扁介石于亭楣。盖取诸雷地一卦。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3L 页
许断金于交契。独喜其雪静两人。圣代只愿于年丰。此身自是闲者。幽人既贞于素履。其志若将终焉。第厥考勤于塈茨。乃有子克其负荷。言念赞成公之忠节。已著弱冠初龄。遂倡执徐年之义师。盖值卉服凶寇。班生之投笔早决。勇拔萃于三军。伏波之壮志常劘。尸裹革于万里。迨贼魁开府北路。忽作甄处士之逼行。方凶谋称兵东驱。每抱颜常山之孤愤。半夜之炮声四起。星散满营貔貅。元帅之辕门一投。风掣隔江㫌旝。男儿不可不义屈耳。何堪六日羞颜。壮士当于当死决乎。遂办一刀剚腹。此声亦足暴于天下。感激 列圣宸衷。异恩乃首及于地中。累 赠贰公崇秩。表井疆而示㫌别。恩版耀桑梓一区。宣节惠而极哀荣。宠渥侈壮毅二字。总以五公而评骘。律之千古而儗伦。姓名留香于贤编。何翅西州豪杰。直舌扬清于史局。不愧东洛舍人。共师门而削迹笋班。蔡元定之编管是也。甘遁世而没齿草野。庞德公之隐居非欤。欲得当以报君。纵未售段太尉手笏。终舍生以取义。孰不悲刘忠显家书。猗与天地之菁华。种一门而挺秀。嗟哉云仍之憔悴。才百年而泯堙。风流文彩寥落于人间。惜也影响之消歇。星躔火轮推敚于㥘后。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4H 页
遽然昭穆之祧迁。虽章甫舆诵之情。久郁于祭社。而畏垒尸祝之礼。尚阙于揭虔。秋风之大树飘零。几兴后嗣之追感。夕阳之古槐疏冷。徒惹行路之赍咨。窃闻古者祭仪。盖云礼以义起。崇德象功。岂独于庠塾。韩公起西京之祠。报本追远。亦存于獭豺。程子有冬至之祭。羹于见墙于慕。子姓之孝思无穷。笾以荐俎以陈。丁日之缛礼有据。环一道冠冕巨室。间有行之。眷八溪衣履旧乡。盍用乃尔。阅累世而经纪。方始鸠材僝功。合诸宗而咨谋。遂乃龟契点吉。惟彼官树小洞。寔玆城山近区。平吞绿茂远吞苍厓。气象。万千于这里。顾詹黄芚粤詹丹凤。精灵来往于其间。江山故宅。文藻尚传。想像当时杖屦。草树荒墟。声光亦被。瞻仰先世仪刑。玆辟三间之旅楹。俨乎祖子孙联享。仍荐一体之观盥。僾然声气容亲承。是盖缘人情而得宜。所以揆古礼而不僭。固知公论待其久而定。襟绅趍跄。惟有系于后生。但念礼制合于情则安。牲酒盻蚃。庶无憾于此日。聊将短引一语。庸替脩梁六章。抛梁东。玉峰朝日如心红。八溪之水洛江去。长与声名流不穷。抛梁西。满天霜露山乌栖。清溪祠庙长邻近。一体香芬千古齐。抛梁南。游鹤山高天与参。矗石菁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4L 页
川云水白。同声异代皆奇男。抛梁北。师门遗躅伊溪侧。归依函丈如平生。留照寒潭秋月色。抛梁上。错落星辰天宇旷。精爽时干斗牛墟。其风肃肃来悽怆。抛梁下。澄江一道真源泻。青襟左右来趍之。郁郁炉烟凝玉斝。伏愿上梁之后。林园生辉。栋宇增美。吕家立八代之传。嘉谟懿范。宜尔孙不愆不忘。华氏遗七贤之真。(缺)盍乃祖是阐是述。
伊渊书院重修上梁文
道统远绍于伊洛。允矣百世师宗。讲堂重屹于宫墙。美哉四方观听。事固有待也。文不在玆乎。恭惟两夫子生并一时。道承千载。自称以小学童子。先立圣贤根基。尤精于大易工夫。洞见象数源委。冬裘夏冰霁行潦止。出处之大义素明。性同气异理一分殊。体用之妙旨条畅。岁月寝深于斜界。栖筑应是武夷屏苍。风满弄柔于花开。胸次依然太极庭翠。惟其声气之相感。所以道义之交孚。笋舆共临于水泡台边。默玩逝如斯之道体。藜杖相随于志同岩畔。深察钻弥坚之圣功。扁堂号曰寒暄。盖取诸道旧故而除閒话。揭室名以一蠹。聊志其无别事而缉古书。德不孤必有邻气象不让于南岳酬唱。朋自远亦可乐。风流自吻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5H 页
于东洛招邀。其将天欲丧斯欤。于嗟我安适归矣。道之将废也命。世遂入于明夷。公所不能者人。灾乃出于无妄。公论未百年而犹定。芹宫同膺侑坐之科。遗教在两邦而不衰。桑乡各立妥灵之所。却恨盍簪之遗址。尚阙揭虔。追思丽泽之馀风。孰不兴感。粤若 长陵在宥。始乃寒沙创祠。时丁右文昌期。人才于斯为盛。士申左胶古制。院宇不日以成。 宣额实符于龙门。盖以渊源有自。揭规聊仿于鹿洞。伫见讲讨无亏。第缘星霜累经。每被风雨攸打。自丙戌经始之后。凡几葺而几修。逮辛丑怀襄以来。总将倾而将圮。庙宇岿然鲁殿之独保。如有神物护呵。讲舍岌乎膝阁之重修。频入行路咨嗟。顾以彫攰绵力。廑得牵补过时。廿馀年士林经营。纵见夹室之载建。五架屋工费浩穰。未遑正堂之爰谋。何幸贤太守来临。牌拂俨升。洞主高座正好古。乡运回泰。襟绅图复。院貌前规。蜀郡之文化欲兴。既蒙借臂以助。邹邑之士心俱赴。可观尊德其诚。是固天或相之。盖亦人所秉者。复见眼前之突兀。吾党士藏修合宜。渐生额上之辉光。后学子依归得所。从洒扫应对而先习。下学上达不待他求。由敬义直方而夹持。天德王道其要只在是。皆先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5L 页
生之用力。亶为后人之求端。朝而诵暮而弦。如承群蒙之开诲。进而揖退而让。宛陪皋比而周旋。夫然后院体尊严。不负贲饰之遗化。将自此遗风丕变。可点泰来之休期。聊凭呼邪。玆赓善颂。抛梁东。地名从古称诸冯。舜何人也生于是。心学相传精一功。抛梁西。吾道山光青不迷。卓尔在前如有立。工夫当日勤攀跻。抛梁南。川流到处汇成潭。真源直接伊川水。千载波心秋月涵。抛梁北。一抹伽倻呈秀色。潇洒书窗无点尘。共探个里真消息。抛梁上。圆融本体无形状。天光云影同昭回。一气浩然宜善养。抛梁下。渊鱼活泼天机泻。青襟济济趍门墙。总是闻风兴起者。伏愿上梁之后。栋宇鼎新而生色。山川益美而增辉。春秋之牲酒肥馨。樽俎间礼仪卒度。冬夏之诗书彬蔚。游息际居业罔愆。异学去而正学明。可期贤才之辈出。俗儒变而真儒盛。方见俊乂之朋来。水不绝山不骞。百年之流风长在。文以博礼以约。千圣之坠绪更寻。
法渊祠上梁文
观世德于一庙。忠孝行义赫喧。贲缛仪于三臡。祖孙昭穆联啜。时固有待也。神其无射于。恭惟掌令南亭公。文城古家。大丞华胄。世袭簪缨之赫舄。弥丽代五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6H 页
百馀年。生挺岳渎之精英。际 圣朝千一休运。鹏图扶摇于直上。翼展北海风云。獬冠嵬峨于班中。声振西垣梧竹。美称谢家群从。联以夏亭公之清名。誉洽韩伯相攸。因乎光儒侯之旧绪。幸逮有子负荷。不坠厥考塈茨。暂淹湖西之一麾。靖节早赋归于彭泽。闲耕城南之十亩。龟蒙晚托趣于烟波。封大树而习揖让之仪。所以名曰法圣。引少辈而讲诗书之业。盖其功也牖群。贻谟远及于临湖。才具素蕴于需世。时丁岛夷之猖獗。年才十八男儿。奋甲草野之闾阎。义结二三同志。风流题品于幛画。洛社之耆英联翩。忠愤激烈于彀游。龙城之关塞辽阔。美哉柏老而松秀。可谓是父有是儿。蔚乎乔北而梓南。固知孝家生孝子。儿孙诚深于日短。不愧李令伯之侍汤。昆季爱笃于天伦。殆同薜孟尝之析箸。毁灭不是孝也。非昧有戒于圣门。延促岂容力乎。实为无奈于天数。顾玆行业之醇懿。亶宜子孙之钦崇。然亲尽递代则迁。先王之礼制有恨。惟庙远祧主而毁。后人之报享无凭。豺獭知报本之诚。羹墙徒切于朝暮。黍稷乏荐新之所。香火久旷于春秋。第念文以情缘。遂乃礼以义起。自程朱立春祭先祖。盖追报乎始基。暨陈黄设牌行盛仪。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6L 页
又创建乎别庙。以之周爰咨诹。于焉齐发议论。因旧庙而用新规。何幸妥灵之有所。立主享而分配列。庶几揭虔之无愆。祖考之精神相通。自然感召者理。祭祀之际接甚妙。其所著存则诚。辟肆筵于三楹。俨乎平日冠屦。荐贰簋于五位。僾然隔世声容。于庭于戺之典刑维新。礼数登降于这里。某水某邱之物色依旧。精灵来往于其间。索诸幽求诸阳。后嗣之芬苾勿替。诗以冬礼以夏。先德之模楷是遵。玆将一辞。载赞六伟。抛梁东。门前江水逝无穷。源长流远元如此。百世犹传下惠风。抛梁西。黄壁苍崖绕旧堤。内外云仍同一坐。依然村巷曲江蹊。抛梁南。螺鬟一抹影垂潭。潭边古树亭亭在。讲礼遗芬此可谙。抛梁北。壮毅㫌闾行路式。壬甲当年忠义并。峥嵘千古撑天极。抛梁上。南箕北斗森相向。时时精爽乘风来。髣髴尻轮云际飏。抛梁下。禾黍桑麻盈四野。古宅江山蘋藻修。子孙岁岁膺纯嘏。伏愿上梁之后。山川生色。门户增光。风烟长护于四时。庇栋宇而恒固。牲酒不废于千祀。诏襟绅而益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