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杂著
杂著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5H.gif)
客问曰。记云忠弊而鬼。质弊而野。文弊而僿。法久弊生。固其势宜也。惟我 祖宗以来。良规美制。非不粲然。而目击当世。百弊猬起。敢问今日之弊。何者为大欤。
答曰。今日为弊。有难疏举。而槩以论之。其大有五。以言仕路。则有偏论之弊。以言士习。则有科举之弊。以言乡俗。则有山讼之弊。以言军政。则有良役之弊。以言田赋。则有还上之弊。
问曰。五弊之中。何者为最大欤。
答曰。偏论之弊。进取者之所忧也。科举之弊。业艺者之所忧也。山讼之弊。营历者之所忧也。良役之弊。服力者之所忧也。至如还上之弊。则无论大小贫富。咸被其困。当今大弊。未有大于还上。
问曰。 朝家军国之需。莫重于还上。而其为弊若是。何欤。
答曰。名色滥觞。条例棼丝。缘饰由以益巧。孔穴因以益繁。此还上之所以为剧弊。而不可如何者也。愚请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5L.gif)
问曰。元定之名色条例。愚固知之。而至于滥觞者。棼丝者。假托者。添加者。未知何所谓也。愿闻其详。
答曰。夫所谓还上者。春而分俵。秋而敛取。有往而复还之义。故谓之还上。是以受之者纳。不受者不纳。自是 朝家之常典。而至于户还斗还。则不然。不问给与不给。受与不受。但第其等次。通同催督。上户多取。中户中取。下户小取。逐户括剔曰户还。分斗排定曰斗还。名虽殊而实则同也。近岁岭南一二邑行之。举境骚然。几至空虚。有如大经兵革之后。此则奸猾之所幸。而大小齐民之所不幸也。若其钱还。则或称以备局关文。或托以营门分付。峻其谷品。抗其价分。而备局所定。营门加之。营门所定。本邑加之。本邑所定。该色加之。假令丰年租石六十文。米石二百文。而节次增加。租至于一百五十。米至于三百。凶年则租加而为二三两。米加而为五六两。及乎春夏谷贵。凭籍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6H.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6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7H.gif)
问曰。已上诸弊。既闻命矣。至如捧纳之际。损害者甚多。分给之时。缩者过半。此何故欤。
答曰。我国之石斛升斗。近极隳窊。任意大小。因时阔狭。故奸民猾吏。从以逞其诈焉。方其纳还。村中之正军。班户之奴子。必以大斗大升。逐色收会。而务合精实。期使优剩。落其一二。以为私资。米则杂之以粗粒。租则混之以荒壳。以输于官仓。而致有改风之扰。退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7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8H.gif)
答曰。新谷未接之交。或有加分典例也。通邑宜谷之乡。亦有移贸誊规也。而储峙之荡渴。由于加分。谷钱之眩幻。始于移贸。此诚守令之陇断也。胥吏之丛籍也。上所谓钱还。都是此等之所致也。
问曰。子言户还之行。奸猾之所幸。而大小齐民之所不幸。何为其然也。
答曰。惨哉。户还。此专出于奸猾辈充逋填欠之阴计。而其经营设施久矣。酝酿规抚布置。极其绸缪。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盖吏胥之偷脱官谷者。有食而无偿。日积而月负。今年而如是。明年而如是。以至于年年如是。而负逋之多。或有四五千石者。或有二三千石者。或有八九百石者。其所谓至小者。亦不下五六百三四百。而为乡所者。又且濡轨于馀波。染指于残沥。以媚灶为甘心。以伴贾为能事。则其所负逋。虽不及吏胥。而亦无记焉。又有闾里之常带任掌者。凡民之自称行身者。与夫所谓两班之不择燥湿上下山坂者。是皆官胥之佣雇。仓色之厮役。专以还上为其生理。一二百石七八十石。无人不有。若此辈流。渠亦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8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9H.gif)
问曰。尝观国典。有徵族徵邻之法。而同姓限八寸。异姓限六寸。俱无则徵于邻里。此必当时酌量之法。而今日民间之愁叹怨恨。皆由于此者。何欤。
答曰。周礼有以睦姻任恤。参于六行。列于八刑。能者举之。不能者纠之而已。未闻有徵纳财物之法。而后世之有此法者。盖亦不得已也。是故。为之制限。族属则限以寸数。邻里则制以切不切。所以防后弊也。而自近以来。遂成大弊。一族之一族。切邻之切邻。以至于姓字之偶同而强谓之族属。居住之绝远而通谓之切邻。甚者虽是八面不知之人。苟有饶名。则杯酒献诚。称兄呼叔。以为他日徵还之资。此皆由于官长之惟务其毕捧。而不思其横侵之为可冤。只幸其传引。而不察其勒排之为可非。浸浸益痼。以至于此。苟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39L.gif)
问曰。族邻之弊固然矣。又有所谓赁卜。是何名色欤。
答曰。我国田制。定以结卜。而一应赋役。皆从结卜而出之。但其乡俗不同。或有田主当之之处。或有作者当之之处。亦或有田主与作者分半之处。若其旱田结卜。则田主自当。大抵皆然。富家饶户。田土既广。结卜亦夥。凡诸赋役。难于堪胜。理势之必至此。赁卜之规所以起也。每卜以租则一斗。以钱则十文。是为恒例。而与之者利于除赋。受之者甘于要用。先期则减价。后期则增价。期于必赁而后已。一有不幸。则其卜之还与诸赋。尽归于田主。而徵之不遗。既给赁价。而又纳其赋还。则乃两失也。而富饶者犹赁之不已。或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0H.gif)
问曰。如子之言则赁卜之弊。赁之者不非。而反徵者独非欤。抑与者受者。俱不可欤。
答曰。赁卜乃 国典外事也。余见数十年前。道伯官长。不知有此。只于民间。私相和应。今则公行肆为。遂成风俗。不惟富饶。稍有过岁资。必曰结卜可赁。不惟凡庶。两班之稍有知识者。亦不以为异。此皆由于结役结还之不胜其苦而然也。虽然。人皆知还上之为弊。而不知赁卜为还弊之根本。请尝论之。今之赁卜者。必于吏户。必于书员。必于仓色。不然则官府之有力者。不然则土豪之结连胥吏者。而彼之许赁者。亦必以各宫之折受。公所之复户。指的證向。其言似矣。而其实尽为养户之资耳。何以知其然也。见今一里之赁卜者过半。而立夫者居其一。以一里而推之于一面。以一面而推之于一邑。则通一邑而不赁卜者。不满十分之四矣。假令一邑户总三千夫总三百。而乘而赁例之一结十两。则一夫为八十两。八夫为六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0L.gif)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1H.gif)
问曰。已上种种之弊。可谓说尽无馀。此外更无可说者欤。
答曰。催科之际。多出所任。又是还弊中一大弊也。其名号不一。尊位约正洞长之外。又有官督纳里督纳。又有别将校别色吏。凭藉官令。传食民间。一行多人。到处成群。号令生风。诛求无艺。穷残民户。虽不能备纳国谷。而此辈待支。则不得不尽力营办。酒肉狼藉。苞赂缠属。其为百姓之糜费。已无可言。而凌辱士夫。有如茶饭。恐喝班户。无异苴履。甚至突入内庭者有之。拳打牙颊者有之。名分之紊乱。纲常之倒置。亦云极矣。间有年少气锐者。少有下手。则增衍附益。诬告官前。为官长者。亦以为我所命差。渠何敢乃尔。桁杨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1L.gif)
问曰。守令之严徵督责。若是其酷。而犹以未捧者谓之已捧。而瞒报上司者何欤。其果由于纾民力而然欤。抑亦由于堕吏术而然欤。
答曰。此由于吏胥之掩护逋欠。而逋欠之积而又积。实由于此。未捧勒为已捧。旧还转为新还。出纳之名。只凭于空中。多寡之数。徒记于纸上。则夫以一时姑息弥缝之计。而留为他日之嫁祸良民。横徵偏户之根本。律令之定以徒配。犹不足以赎其罪也。
问曰。大抵还上名色。不见于经传史策。未知出于何伐(一作代)欤。无奈古者籴粜之法。亦如此欤。其初立法。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2H.gif)
答曰。尝观汉山病隐所作临官政要书。曰高句丽古国川王。令每岁自三月至七月。出官谷以赈贷民。称家口多少。至冬还输。以为恒式。内外大悦。此东方还上之始。又观柳磻溪随录。曰按粜籴字义。本是买卖之谓。卖米买物谓之粜。卖物买米谓之籴。今国人皆以还上贷给为粜。还输为籴。而不复知其字之本义。盖溺习于偏邦所见而然也。合此二说而观之。则还上之所始。与夫有异于粜籴之法。可以较然矣。昔子产作丘赋而然明讥之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如何。古国王之所以出官谷以赈贷。盖出于凉意。而及其责偿而还之。则不几近于贪乎。行之既久。安保其无沿袭之弊也。
问曰。还法多端。无所一定。或有统还多而结还少处。或有结还多而统还少处。统还之中。或有计口差等处。或有连家通均处。结还之中。或有田主当处。或有作者当处。其所以敛散受纳。邑各不同。何欤。我国作统之法。犹有族比什伍之馀意。而若以结卜为之田政。则无于古之别法也。以此结还之弊。十倍于统还。吾意一切以统还为主。而除去结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2L.gif)
答曰。此甚不可。今夫还上之为弊也。非分给之为难。乃以捧纳之为难也。且先王制政。皆有差等。必使劳逸相当。苦歇不过。四方上下。均齐方正。然后方可为絜矩之道矣。假令定为统还。欲以口数计给也。则一统之内。不必富口多而贫口少。亦必有贫口多而富口少者。若尔则贫户之还。多于富户之还矣。欲以家坐通给也。则上户之还。相似于下户。残户之还。不别于饶户。不但为大小无差。贫富无等而已。大家富户。必皆纳赂不受。而残民贫户。独有还矣。惟此二者。皆见其劳者长劳而佚者长佚。苦者常苦而歇者常歇。大非先王所以制政之意也。其捧纳之难。无异于结还。且或统内有滥猾者。尽食其统内富实者不受之还。则横侵之患。难保其必无矣。又欲拣别贫富。等分高低。则必有一统俱富之统。亦有一统俱贫之统。而还数之多寡。参差不齐。统次之给捧。交错不便。较前二者。不均一也。且与户还之法。相去不远。乌可无骚挠怨诅之端乎。
问曰。议者以为先以户总田总谷揔。对同磨勘。照数准限。然后自仓而划付各面。自面而划付各洞。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3H.gif)
答曰。此言似矣。而有所不然者。虽以户总田总准配谷总。今夫富饶者之赁卜。其意将以除赋而不受还也。则此可以抑勒而使之受还乎。此不可者一也。富户既不受还则一洞划付之数。其可尽给于有结之贫残者乎。此不可者二也。设使贫户尽食其还。而及其纳之。不能自纳。则将使不食之富饶者。通同徵纳乎。人情之所必不愿也。此不可者三也。且使当纳者之饶实至亲。在于他洞。则以其他洞而不徵之。反徵于洞内之非族属非姻亲者。其果愿乎不愿乎。此不可者四也。近有一二邑。苟当灾岁。难于捧还。则行此洞还之法。而此亦行于捧纳之日。未闻其行于分给之时也。虽然。是乃官长之挟其威令。抑勒而为之者。岂可以洞内而自下能为乎。官长之贸迁。吏胥之逋欠。饶实之赁卜。虽使百番。洞还固自若也。乌可免科外之勒配。空里之横徵耶。
问曰。苟如是也。则其将责之于守令乎。责之于吏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3L.gif)
答曰。夫守令所以分 上忧而牧疲氓者也。苟能清以励廉。明以照奸。宽以爱民。严以束吏。则不易法而化自行矣。今也不然。其到官守。率为吏胥所谩。仓色贸钱而欺之以谷。则信其为谷。仓色捧多而缩之以小。则信其为小。养户之遍于民间者。信其为民还。空壳之堆于库内者。信其为实谷。噫。持戟之行伍。一日而三失。而不知其失。刍牧之牛羊。立视其将死。而不知其将死。今之为守令。其皆蚔蛙距心之罪人乎。至若斯民也。乃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也。苟使今日之民。人心淳古。风俗敦厚。则爱长亲上之心。人皆可存。先公后私之道。人皆可行。而抵赖拒逆之习。祛矣。观望称托之谋。绝矣。虽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苟无道以率之。则彼何能自知其日迁善而远罪耶。所谓两班。即古之士也。读诗书知义理。不可自同于日用不知之凡民。昔陶靖节隐居柴桑。虽怀罔仆之节。公家租税。则必先邻里。此今日为士者之所当柯则者也。苟使父母遗体。见辱于官吏。受刑于公庭。则其于忠孝。俱有所愧。近见以此还上。不免为桁杨之魂犴狴之鬼者。往往有之。亦可以观世变矣。岂不危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4H.gif)
问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虽是圣人所戒。而士生斯世。抱负亦大。达施兼济。亦尚志者之所当宿讲。是故为邦之问。在颜子陋巷之日。当路之答。在孟子周流之时。而夫子之于门人。亦尝曰如或知尔。当奈何。今当还弊之极。讲求所以救正之策者。岂非读书穷理之一端欤。
答曰。此难言也。论治道在于师保。识时务在于俊杰。岂可以草草思量区区知见。有所论说以自犯于不韪之诛耶。王介甫之青苗条例。乃以一方一时之偶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4L.gif)
随录曰。京及州县。皆置常平仓。依法粜籴。改今还上之规。社仓行。谕七民。各于其乡。(即今之面。)依古法兴设。
京中及各邑。皆设常平仓。以其邑。即今见在还上米谷及所储财帛。移为常平资本。仿古常平法。谷贱时增其价以籴。谷贵时。减其价以粜。使谷贱不伤农。谷贵不伤民。
常平之法。惟用米谷及布钱银。不许用粗布杂物。一从买卖。其价优定之数。比市直。大约三分加一为例。如市直米二斗。则定以三斗之类。毋或抑配。抑配者。当该官吏。皆依律论罪。其粜籴时。京则该曹禀议大臣。 启闻为之。外则守令禀报监司而为之。每岁终皆会录 启闻。(各邑则岁终。具报监司。监司会录 启闻。置簿于该曹。) 监兵统水诸营。亦各立常平仓。依法粜籴。即今列邑还上之谷。则其量宜移上者外。仍充为本邑常平之储。
按高丽时。置常平仓于两京十二牧。以年丰歉行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5H.gif)
本朝经国大典。亦令京外置常平仓。谷贵则增价以贸布。谷贱则减价以卖布。而今但京城外八方。无一邑设行者。甚是阙典也。(右论常平仓。)
行下国内。晓喻人士。各于其乡。建立社仓。以为凶荒之备。如有愿立者。状陈本官。量贷常平米谷。宽限十数年。其息米优足后。偿还元数。若有富家。愿出米谷作本者。亦从其便。息米及数。亦为偿还。其敛散之规。则依朱子社仓旧制。其有合变通者。又须参以土俗。随意立宪。如今契宪之为。规模既成。告官经印遵守。与乡约合为一项事。约中推择土居或寄居朝官士人之有行义勤干者主其事。而乡父老共措置。本官则但劝助兴修而已。不得干预句管。
其不愿立处。亦不勒定彊立。凡社仓必有厅堂。兼作乡中讲约之所。(右论社仓。)
尝谓常平,社仓两者并立为尽善。复考传记。前哲之言曰。置常平于州府。立义仓于乡社。可谓尽善。乃知法之善者。古人皆已言之矣。只在举而行之耳。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5L.gif)
或问曰。今之还上。其弊虽多。亦不无济民之乏。若全废之。则未知如何。曰常平既立。则还上之罢。利害无疑。盖还上利小害大。利短害长。常平有利无害。有便无弊。为国而舍利取害者。岂得为智。还上既前期与民。后责其偿。则未免驭以刑狱。于是有吏胥催驱邑闾惊扰之弊。有官出民入寡与高捧之弊。有不问情愿。抑勒配给之弊。有贫民代徵邻族之弊。有奸吏诡受横侵之弊。百弊斯兴。不可枚举。以至收系满圄。鞭笞遍境。民本无事。而岁岁被害。官本无事。而岁岁多扰。此岂良法。若夫常平。丰不伤农。饥不伤民。上下俱利。公私无弊。法之善者。无过于此。且还上所受。本是民家当储之谷。非节有馀补凶歉者也。徒见耗民财长吏奸而已。实无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6H.gif)
或问曰。还上乃军资也。若无还上。则军兴之际。将何以济。曰。留税常平。莫非国储。何必别徵一项。名为还上。然后乃为军用耶。且冬末得捧。春间还给。其见留官库。不过数月。则名虽军资。其实难以济于军用也。曰。列邑既有本邑还上。又有上司还上。若悉罢此。而监兵使巡到列邑。有所当用则奈何。曰。若系公用。则本邑公储。无非所当用。若是私用。则监兵使本无备私储于列邑之理。
或曰。虽罢还上法。饥岁未免贷民。自然复有还上矣。曰。若无常定之法。则饥岁虽或不能尽调。而有所借贷还捧之扰。止其一时耳。自不为每岁应行无穷之弊也。
或曰。常平之法。固至矣。但或不幸而有贪赃之吏。物价高下之间。欺蔽上司。以盗财物则奈何。曰此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6L.gif)
或曰。常平若或分粜不均。豪富偏利则奈何。曰此则今还上亦有其弊。为官者当公明均粜。苟官自偏私。则自有其律。今律典防纳之罪。亦犯者听者。俱极严也。大槩法者。本以得人而行之者也。或有匪人。朝廷当随觉罪之。更择贤才。若外得人而论法。则古今无是理也。
或曰。社仓之法。诚为便好。奈民不兴立何。虽或兴立。乡里之间。难以常得其人。或至苟且。仍为靡废则奈何。曰朝家既有命令。而守令诚心劝谕。不为侵害。则必有应之者。人蒙其利。不见其苦。则因以成俗矣。若其不得人而废坠者。是乃时之弊。非法之弊也。设令修废不常。犹无年年毒民之害。民苟免害。则可以安业务农。家有盖藏矣。又有常平以补益之。则饥岁济活。亦非今日还上比也。
临官政要曰。我 朝还上之法。春出米贷民。秋还上于官。故名还上。经国大典。无还上条。未知出于何时。而生民之愁叹。大抵由此。春散秋敛。刻期督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7H.gif)
今国有还上之法。而若又置社仓。则官谷私谷。民所食者甚多。而受捧之际。纷挐必甚。 国家若罢还上。移其谷为常平仓。各面所在。还上耗谷。划给民间。令民各出麦粟。如隋义仓之制。每百户为一社。立社仓则凶荒有赖。缓急有制。公私俱便矣。然此法必须得人。而官家时时申敕兴修之意。不为之干预。然后无弊矣。
按救荒之术。莫善于社仓法。世无古今。地无华夷。若欲行之。则敛散之规。当如朱子旧制云云。(见上随录社仓条。)
或曰。今日还上。即是义仓之遗制。何必更立社仓。且复立社仓。则民困于公私之输。益增其流亡矣。曰。义仓之法。始于隋长孙平。其制令民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为次。储之当社。委社司校检。以备凶荒。隋制百户为一社。赈饥之道。莫要乎近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7L.gif)
愚按此二书。皆出于二百年前。而所论还上之弊已如此。必欲有以救正之。则况二百年之后。世愈降而俗愈偷。法愈坏而民愈伪者乎。政由俗革。政在于今日。而坐庙堂者。脩文俱应故事而已。未闻有讲究弊瘼。敷奏 筵席。以为苏民活国之地。虽有草野经纶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8H.gif)
总论
夫物极必反。理之常也。还上之弊。极于十分地头。宜有通变釐正之举。即今日其几。然此乃 国家之大经纶也。不知何处。更有大手段大力量之人。可以能办得出也。有如常平仓。非在上者有不能设行。至于社仓。虽在下者。建请设行。自古已然。玆敢略俱条例。开录于后。或有好古爱民之君子。有意于矫救者。庶几有所考焉。
一。一遵朱子社仓法。固无古今之异宜。但以还上会簿谷。拨出为资本。则不可不参以时宜。然后可无相碍之患者。
一。朱子初设社仓时。盖以常平仓谷。为之措画。故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8L.gif)
一。我 国会簿元谷外。其耗谷则有作钱之法。或有京纳者。或有营纳者。或有官纳者。此则所该各司。逐年拨出作钱。勿使稽留。致有耗上生耗。民不堪支之患者。
一。朱子事目。民户之自有衣食者。不为贷给。只拣阙乏者行之。而今则不然。无论大小贫富。必依禹贡田制。户则分上中下。等则分九等。量宜贷给。以防难捧之弊者。
一。还上之弊。至于此极者。以其谷数之日滋月息。而其所滋息。都由于私利他色之因缘假托。若以会簿元总。打筹计勘。则簿外之羡剩。皆是假托之私谷他谷也。建立社仓之初。详准元揔。勿使淆杂。其所羡剩。当付官用者。
一。社仓本法。百户为一社。一社置一仓。盖以仓近则民便。谷少则弊简故也。尝观朱子宜兴社仓记。以宜兴之小县。而于其善拳(一作卷)开宝等小乡。为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9H.gif)
一。设仓后。当自该社公共主管。官家劝谕兴修而已。勿为干预。自是朱子事目。然若以还上兑来为仓。则官家不得不干预。必须自社有所申报。然后官家方始听与施行者。
一。朱子每以为必须得人。然后可无上疑下拘之患。然则不可不审择主管之人者。
一。当依事目。必以土居及寄居朝官。或士人读书。有行义者。使之主管。慎勿轻许匪人者。
一。既以士流为之主管。则官家之所以待之者。亦当自别。不然则士流之爱其身者。岂肯为之。如有所勉敕。当依朱子南康故事。或曰申谕。或曰下帖传令二字。切勿用于文字间者。
一。事目以耗米三升。为社仓属隶支饭之资。而今则难用此法。未知如何措画。可以得当者。
一。凡收支敛散等事。一遵事目施行者。
一。凡今斗斛升籥之制。极为解弛。必依古法。然后可以防奸欺者。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8A/ITKC_MO_1108A_B095_549L.gif)
汉志曰。斛之为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而籥附于右耳之下。
山中问答[下]
附录
谨按纲目广义。曰。社仓法。通万而无弊。我东先儒。亦曰。社仓。有百利而无一害。盖养民之善法。无过于社仓。然穷乡下邑鲜有。朱子大全。虽或有识者。莫能究其根委。辨其利害。玆敢撮取大全中社仓事目及诸县社仓记。作此附录。
此下社仓事目及敕命跋语。劝立榜七县。社仓记。一遵朱子大全。故今不尽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