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1H 页
请寒冈旅轩两先生升庑疏
伏以臣等。谨按宋史氏。论儒贤从祀之美曰。儒先重则吾道亦重。儒学轻则吾道亦轻。诚哉言乎。盖吾道者天地之大经。儒贤者国家之元气。一轻一重之间。有以关世道之污隆。系人心之淑慝。则人主之所以审其轻重。以为立经扶元之地者。顾不在于从祀一举乎。洪惟我 圣朝右文兴化。跨越百王。崇德众贤。媲隆三代。前后儒宗。次第升祀。古今缛仪。辉映圣庑。其所以启休运于千一。绵宝箓于亿万。巩基不拔。历服无疆者。实亦有赖于斯矣。猗欤盛哉。第惟先正臣文穆公郑逑,文康公张显光。学问精邃。道德纯备。蔚然为昭代之醇儒。后学之宗师。其在 朝家崇褒之道。宜跻圣庑啜享之列。而旷世盛典。至今阙然。举国舆情。尚此郁伊。是知事固有未遑。而时亦有所待也。臣等始于顷年。裹足千里。稽首 九门。妄陈荛说。冀蒙 纩听。惟我 殿下不以草野之倨傲为罪。特下 温批。谕以难慎之由。勉以退修之功。臣等虽甚愚且贱。亦有以仰认 殿下之深意也。今夫圣庙重地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1L 页
也。从祀大事也。道学愈尊。而其选愈严。公论益峻。而其听益谨。 殿下之所以郑重低徊。终靳 允俞者。盖出于重其事尊其体。而夫以我两贤臣之学问之正。道义之美。未蒙 殊褒之恩。而竟漏跻享之科。则 皇明祀典。不列蔡西山,黄勉斋者。不幸而近之矣。其为 圣世之欠典。士林之遗恨。果何如哉。臣等散归田野。抱此耿耿。踰年越岁。犹未释然。玆敢渎冒 天威。更伸前请。夫其言行之始终。出处之颠末。曾经 睿览。已入 俯烛。请以其羽翼斯文。扶植名教。大有功于道统之传者。特举而陈之。伏愿 殿下。留神澄省焉。臣等窃惟东方道统。其来盖久。文敬公臣金宏弼,文献公臣郑汝昌,文正公臣赵光祖,文元公臣李彦迪。相继以起。而至若文纯公臣李滉。实为山南夫子。海东考亭。当时及门。后来私淑。固多成就。而东南正脉。惟有郑逑,张显光两人而已。盖郑逑。天资豪迈。志气远大。年甫弱冠。师事李滉。讲学论礼。亟见称许。异日之单传密付。已在于是矣。其为学也以家礼为日用仪则。以大学为工夫节次。穷理以尽其性。居敬以养其心。造诣既深。践履益笃。而体用兼该。博约两至。盖其门路之正当。阶级之峻截。规模之宏大。心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2H 页
法之严密。有非謏闻浅见之所可得以拟议也。夫如是故。起膺 召命。登对前席。论大学之工程。而首陈天德王道之要。访治道之先务。而必进保民兴学之说。其所以敷奏乎经义。启沃乎君心者。盖无愧于非尧舜不敢陈之义。而逮夫天地闭塞。彝伦斁坏。连上全恩之劄。继进尽孝之说。辞意严峻。理义正大。至今读之。令人凛然。则真德秀之乙酉奏对。不得专美。而亦可与朱夫子甲寅封事。前后同揆也。惟其守道自重。难进易退。平生所蕴。虽不得尽布。而讲学林泉。阐明斯道。四方来学者。坌然辐凑。而随材教诲。各使成就。陶山以后。此其为盛。而有光于 国家之治教者大矣。其所著述。率皆正大微密。而至于天命之叙秩。心学之渊源。尤致意焉。有如五先生礼说。酌古今之异宜。参常变之折中。使夫吉凶宾嘉之仪。靡所不该。家乡邦国之用。皆得其宜。有如心经发挥。发明朱子之本意。黜去程氏之谬见。使夫儒禅之分。不得相杂。轮翼之功。未或偏废。其所以极深研几。尊信而表章之者。有能接千载之遗绪。开万世之群蒙。则实有符于考亭陶山之正印矣。盖张显光德器浑厚。襟量弘远。粤自早岁。已见大意。尝曰能做天下第一事业。方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2L 页
为天下第一人物。间尝从游郑逑。以相资益。而其所以真积力久。默契精到。则盖由不待师承而超然自得者矣。其为学也。主静以为基本。持敬以为节度。静存而动察。内外之交养。体立而用宏。本末之俱备。盖其气象之宏伟。见识之博达。义理之精深。渊源之流通。有非拘儒曲学之所可得以窥测也。夫如是故。随时隐见。与道行藏。三不可仕二可耻。所以明出处也。敦孝悌。厉廉耻。尊德行。所以莅民而出治也。建极之疏。三不忘大机轴之说。所以道君心而勉君德也。及夫神州陆沉。九幅飙回。则深入永阳之立岩。以寓蹈海之微意。其所树立于气数翻覆之际者。视诸刘因之为元伯夷。吴澄之自处以今日之贞者。相去远矣。惟其卷怀岩穴。嚣嚣自乐。爵禄不累于其心。齿德俱卲于当世。在率国家为蓍龟。在士林为山斗。一时从游者。屦满户外。质疑而考德。心悦而诚服。文穆以后。又一斯文之盛会矣。其所著述。率皆广大渊邃。而平生用力。尤深于易。自夫天地之大。性命之奥。以至昆虫草木之微。莫不研穷体认。豁然贯通。有如易学图说,图书发挥,易卦总说等诸书。皆所以阐河洛理数之原。达阴阳变化之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有能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3H 页
发前圣之所未发。晓后学之所难晓。深有得于经世启蒙之真诀矣。呜乎。惟玆两贤臣。俱以间世之姿。应运而生。学问既如是纯正。德行又如是卓越。前后 列圣之所以礼遇于当时。褒奖于既殁者。可谓极其哀荣之典。则臣等之极意论列。请升圣庑者。非出于阿好之私。而乃百年公共之正论也。乃一国秉彝之良心也。臣等谨按 皇明臣藩府之论从祀祀典曰。秦火以后。诸儒苟能存经。则从祀圣庙。或所不弃。而至于后世。则必其节行之美。足以维持名教。著述之善。足以羽翼圣经。二者皆无歉焉而后可也。今以此言律之。则两贤臣之合于跻庑者。可谓的然而无疑矣。以言其节行。则颓波中间。独为元祐完人。沧海东头。自处崇祯遗老。其所以维持名教者何如也。以言其著述。则微辞奥旨。发妙键于程,朱。妙契精造。溯真源于羲文。其所以羽翼圣经者何如也。夫所谓二者皆无歉焉者非耶。虽然臣等之私忧过计。窃以为自古从祀之议。未始不以繁颗有所嫌难。未敢知 殿下之意。果以为如何。而凡论从祀。但观其贤之当祀与否而已。不必虑其繁颗。三代以后。儒贤之盛。莫如有宋。而率皆次第从祀。初以五贤。其后以张栻,吕祖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3L 页
谦。又其后以司马光,邵雍。又其后以杨时,胡安国,蔡沈,真德秀。又其后以欧阳修,胡瑗。而历代沿之而为常典。史氏书之而为美谈。今以 殿下之明睿。岂不灼知其然。而有所嫌难于崇褒之典也哉。大抵国家之于儒贤。以辈出为盛。以升祀为荣。自古已然。若以郑,张两贤臣。秩之从祀。参错联啜于 本朝诸贤侑坐之庭。则实足以昭 列圣培养之厚。著 当宁文明之休。而永有光于天下后世矣。 殿下何不深思而亟图之也。臣等于此。又窃有所感者。今我 国家。运际昌炽。庆膺祚胤。凡于敛福锡极之道。祈天永命之术。罔不眷眷夙夜以勤。 圣念若其所以扶竖正脉。培养元气者。则尤岂非今日之所当急务者乎。臣等区区不胜忧爱之忱。敢进狂妄之说。窃伏想 清燕乙览之际。必将起相感于旷世。恨不及于同时。而惟我 列圣之所以遗 殿下继述者。亦可得以次第举行矣。岂不美哉。岂不盛哉。伏愿 殿下。特下俞音。亟赐成命。以兴维新之化。以基无疆之休。则 邦国幸甚。斯文幸甚。臣等无任瞻天望日。皇恐屏营之至。谨冒昧以闻。
江湖金先生请谥疏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4H 页
伏以我 圣朝。崇德象贤。媲美于成周。尊儒重道。跨隆于皇宋。凡在儒臣之学有渊源。道存开继者。则无不施以 褒赠。加以节惠。不以时世之久远而有所或歇。不以事迹之寝微而有所或忽。所以培植元气。维持世教。以基我亿万年无彊之休。猗欤盛哉。第伏念故 赠户曹判书臣金叔滋。学问精邃。道德醇备。蔚然为 昭代之真儒。后学之宗师。其在 褒赠之道。宜有节惠之 恩。而事有未遑。时有所待。至今为 圣朝之欠典。士林之遗恨。臣等生长衣履之旧乡。濡染山水之高风。好德之心。微而亦切。景行之诚。久而不泯。玆敢裹趼千里。稽首 九门。妄陈举国之舆情。冀蒙旷世之 殊眷。请以其渊源之正。开继之盛。与夫平日言行之始终。出处之颠末。大有功于斯文者。历举而胪列之。伏愿 殿下留神澄省焉。盖叔滋乃文忠公臣金宗直之父。而高丽忠臣吉再之高第弟子也。吾东方道学之传。实自高丽文忠公郑梦周始。而梦周传之吉再。吉再传之叔滋。叔滋传之其子宗直。宗直传之金宏弼郑汝昌。自其后儒贤辈出。斯道大明。不让乎濂洛关闽之盛。是以粤在 明庙朝。太学儒生。请复文正公臣赵光祖之疏曰。光祖学于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4L 页
金宏弼。宏弼学于金宗直。宗直之学。得于其父叔滋。叔滋之学。得于吉再。再之学。得于郑梦周。夫郑吉两贤。乃丽朝人也。而至若 本朝。则道学之传。叔滋为之宗祖矣。上有所承。下有所授。阐明乎理学。羽翼乎圣经。为 圣朝开太平。叔滋之功。于是为大。自古国人之公论。固不可诬矣。惟其世代寝远。兵燹累过。嘉谟懿迹。尽八荡佚。遗风馀韵。亦就湮没。只有其子文忠公所撰彝尊录一编。可觑其万一。试就而观之。盖其为人。慈详而恻怛。端方而简直。动静诘默。皆律以规矩。年未弱冠。师事吉再。得闻有性理之学。自是笃志经传。覃精极虑。纡馀以就之。博约以成之。有以求程,朱之绪。溯孔,孟之源。犹以为未也。则闻别洞尹祥之深于易学。徒步往谒。躬受旨诀。穷阳变阴化之数。探原始要终之妙。及夫升于司马。游于太学。侪流为之推重。长官为之叹赏。制举之选。无出其右。师儒之荐。必居其首。此则其为学之大要也。夫如是故。其事亲也。从事小学。曲致爱敬之诚。其奉先也。一遵家礼。快洗俗习之陋。其处同气也。友爱笃至。其待交际也。忠信为主。以至于御家庭而居宗族也。无不各得其欢心。及夫出而居官。则以为有土地有人民。是亦可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5H 页
以行吾学也。专以革污俗。兴六行为首务。而修先圣之庙。以正栗主之法。复改火之制。以颁钻木之令。以至于劝农救荒之俱极其诚。备盗驭吏之咸尽其道。至有甘澍洽至之颂。清水白石之号。则虽其恬于进取。沈于下僚。而忧爱之忱。致泽之志。未尝少衰。又以贡法之便。改量之利。申请 两朝。勤勤恳恳。此可见其经纶之一端。何莫非学问中流出。而尤有所眷眷于成就人才。盖其学出于吉再。故其教人也循循有序。不使之躐等。先入小学。从事于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间。以涵养其本源。然后次大学次语孟次中庸。次诗次书。次春秋次易次礼记。然后又令读诸史百家。又令学射学书学数曰。射古人之所以观德。非博奕比也。书心画也。须要端正精熟。数日用事物。非此未易究。位次不可以倾侧也。又尝曰。为人子者。不可不读礼。平时不讲究节文。至于仓卒。茫然无所知。以是沦于佛法。惑于巫觋。人之失慎终追远之义者。每坐此也。其教诸子。虽当暑月。必于案上。亲揲蓍布卦以教之。因训以读书之法曰。读书。勿以粗心大胆。容易放过。须仔细看破。虽没紧要处。要把玩。又曰。读书勿谓古人糟粕。务要体认自家分内事。穷而行己。达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5L 页
而治人。一切以圣贤为法。又曰。庸学或问。不可不读。若欲剽窃章句。以助著述。则非性理之学也。若其所著述。则得于经学者。既深且厚。故发为文章。简絜精致。措辞命意。一字不苟。大司成赵庸。尝见其易卦彖传解义。称为第一。大提学卞季良。亦曰金叔滋今世名儒。苟无其实而恶能如是乎。惜乎其遗文之不尽传于世也。平生以辟异端为己任。斥冥府地狱之说。辨放光舍利之妖。前后上书。必以黜释道为正人心之大端。而丧葬祭礼。终不用浮屠法。尝于韩魏公书仪。见有盂兰齐之说。而深叹其流俗之所陷。 圣朝以来。西教之不敢炽肆。实有赖于此矣。呜乎。叔滋之学问如彼其正大。德义如彼其纯美。而卫圣道辟邪说之功。又如彼其深切。则文忠公之以其子也。其所以耳擩而目染。手记而笔书者。即何异于致堂之于文定。九峰之于西山。而容有一毫过溢之辞哉。夫以有渊源之学。而尚阙壹惠之荣。有开继之功。而未蒙易命之褒者。已非为百年美事。而况又 赠以正卿。秩跻二品。 朝家赠谥。自有常典。则此臣等今日。不念草野之倨傲。敢陈刍荛之鄙说。阐儒宗传道之重。吁多士久菀之情者也。第伏念叔滋之殁。今且三百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6H 页
馀年。而请谥之论。始发于今日。则人之闻之者。未始不以此持疑。而孔门七十子。汉,唐以来。诸儒之封赠谥号。皆至宋元而后为之。世之稍远。事之差迟。又何害于尊尚之道耶。况惟我 殿下。春秋鼎盛。圣学乾健。聪睿之德天成。缉熙之工日就。环东土数千里含生之类。莫不瞻仰蹈舞。涵煦发育。喜见其右文作人之化。重光于今日。则崇德象贤。尊儒重道。系是 继述中一事。履端初一政。伏愿 殿下。特加渊念。快赐俞音。取叔滋行状之文。降太常举谥之 命。邦家幸甚。斯文幸甚。臣等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冒昧以 闻。
松庵金先生请谥请额疏(丁卯)
伏以臣等。谨按节惠宣谥。昭载于礼经。建庙延额。屡书于史传。此自历代以来。明后哲辟之所以旌善褒能。尚德报功。以为裨教化而树风声。培元气而扶正脉之大关棙者也。虽然。世代之久远不同。事迹之阐隐亦殊。或有始显而终晦者。或有先微而后著者。岂不以机有所会。时有所待而然耶。窃惟高灵人故 赠吏曹判书臣金沔。学问精深。道德隆厚。忠义炳烈。勋业卓荦。圣 朝为之赠秩而赐祭。士林为之揭虔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6L 页
而妥灵。则旌褒可谓极矣。崇报可谓至矣。而以正卿而尚阙易名。在遗祠而未蒙锡号。其为 昭代之欠典。舆情之缺望。当何如哉。臣等秉彝不泯。景仰深切。裹足千里。稽首 九门。敢冒天威之严。略陈寸窥之微。伏愿 殿下试垂采焉。盖金沔。即先正臣文贞公曹植之高第弟子也。天姿浑朴。人品高迈。生质之美。已有异于人者。自其幼少时。不喜游戏。俨若老成。侍于亲侧。终日危坐。未尝小有懈。见者异之。稍长气局峻整。宇量弘毅。常忼慨有大节。不屑为拘儒俗学。必以圣贤事业。自期待。而孝友之行。出于天性。其父府使臣世文。殁于庆源任所。徒步奔赴。艰关跋涉于数千里外。虽在颠沛之际。澌顿之馀。而持丧奉祭。一遵礼制。颜色之戚。哭泣之哀。有足以感动行路者。服既阕。则事母氏。晨昏承欢。尽其婉愉。左右就养。备其诚敬。及丁忧。戚易中节。情文合宜。一如前丧。尝就所居后麓先茔相望之地筑台。名之曰怀先。日当登眺。以寓终身之慕焉。有一弟曰滋。出为人后。远在湖中。盖无以同室共居。陟冈之怀。看云之思。无时或已。其未见也。必问遗源源。其既会也。必湛乐翕翕。不以山川之辽阔。而或忽于式好。粤自弱冠。师事曹植。得闻为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7H 页
学大方。退而与并时诸名硕。讲磨切偲。以相资益。有如金诚一,柳成龙,郑逑,金宇颙及郭𧺝。吴沄。赵宗道,郭䞭,文纬,朴惺,李鲁。皆其平日交游。而尤与郑逑,郭䞭最厚。尝同游伽倻山。同志四五人随之。其在山中。晨辄盥栉而坐。或讲近思录。或读南岳唱酬。昼则联袂玩景。行到一谷口。有飞瀑可玩。将与郑逑促赴。而有同游者。掉臂而过曰。吾且洗眠。则遂惕然。谓郭䞭曰。夫所处之不可以不慎也。使此瀑在舍人岩考槃谷之间。亦岂不为清偿之一助乎。而所处卑污。有此掉臂洗眼之讥。此有以自取也。交相讽戒于游观谐笑间者。恰有朱张南岳游之气象矣。盖其师友之渊源。道义之刮磨。既如是而又能不事科臼。专意问学。杜门读书者。四十有馀年。凡圣经贤传。洛建诸书。无不研精。覃思深究。力索以求其归趣。尤喜二程全书。深加玩味曰。行己处事。必于此标准。则可以无大过矣。是故。其为学也。深有得于程门之敬字工夫。以为下学上达。不离洒扫。天德王道。只在谨独。必欲验之身心。而无一毫之或差。见之行事。而无一息之或违。其所以涵养于不睹不闻者益厚。省察于莫显莫著者愈严。俨乎若上帝是对。遫乎如大宾是见。而虽家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7L 页
人子弟。未尝见其傲惰亵慢之容焉。及其真积力久。资深养厚。则日用之动静语默。皆有以左右逢其原。而蕴之为和顺之充实。发之为粹盎之光辉。人一见知其为成德君子。夫所谓程门敬字之说。有功于圣学者。非此之谓欤。初与李基卨,郭𧺝,许潜。同举孝廉。除参奉不就。吏曹 启曰。李基卨,金沔。学行尤为卓异。请六品调用。遂与赵穆,成浑,郑逑,李基卨。同被荐擢。拜工曹佐郎。盖特选也。初辞不赴。已而又拜。辞不获命。则遂黾勉赴 阙。谢恩即归。守静丘壑。从吾所好。无复有当世之念。遂筑室于万松深处。扁之曰松庵。燕居读书。益穷性命之奥。以寻孔颜之乐。远近学者宗之曰。松庵先生。抠衣挟筴者。屦满户外。日与之谈说义理。讨论坟典。作诗以谕学者曰。嗟吾君子学。天理胜私情。须得如溪水。秋来日渐清。随才教诲。不厌不倦。成就者甚多。而一乡亦皆薰然化之。不敢为悖乱之事。或有为不善者。亦必曰。不可使松庵先生知。无不革旧而自新。自是优游𤱶亩。嚣然自乐。若将终身焉。逮夫壬辰乱作。列镇奔溃。慨然曰。 大驾播越。 庙社流离。当此之时。岂忍垂手不出。坐使六十州民物。尽为鱼肉乎。捐身报国。此其会也。遂约赵宗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8H 页
道,郭䞭,朴惺,文纬等。首倡义旅于居昌,高灵之间。募兵调粮。远近争趍。未及旬月。而已得数千众。励之以忠义。感之以恩信。号令严明。部伍整肃。人皆思奋。士皆贾勇。初捷于牛旨。再捷于鼎津。三捷于茂溪。四捷于知礼。五捷于金山。前后卤获之多。斩馘之众。最于当时之诸义将。而威名远播。贼酋破胆。军声大振。义徒增气。所向辄克。所到必摧。江右一带诸县邑。次第收复。此非徒筹策有定。指挥得臧。盖其义理昭明。忠信夙著。有以感人于死生存亡之秋。而能得其死力者也。尝行军到居昌之新仓。见闾落萧条。民物创残。慨然太息曰。举目山河之异。正道今日事。遂作诗一绝曰。国破家亡虏报惘。领军三度到新仓。莫言贼众吾兵小。思汉民心不敢忘。及其进击知礼。移檄湖南伯请助兵粮。其文有曰。秦庭痛哭。实抱存楚之心。邺兵驰援。要纾伐赵之祸。张镐之来救若急。巡远岂失睢阳。萧何之转漕不赡。信耳宁保巴蜀。有曰。七十齐城。惟馀莒墨残邑。三千釰路。哀此杜甫孤臣。忧国之白发千茎。讨贼之丹血一斗。中夜尝越胆。泰华撑于心胸。半岁卧吴薪。虮虱生于介冑。天不可与贼共戴。国不可过江偏安。有曰父老望汉官之仪。士女傒周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8L 页
王之辙。人臣当此。死生宁论。共效诸葛之鞠躬。无如伯叔之充耳。清宫禁秪谒唐庙。李晟之精忠足观。集新亭共悲楚囚。晋臣之偷安可耻。今观诗若文。可谓一字一泪。足令人想象感慨于千载下矣。时文忠公臣金诚一。以招谕使为本道方伯。连上 褒状。上深嘉之。 除陜川郡守。下书谕之。若曰。尔沔挺身纠师。刻意讨贼。乃于旬月之内。总得累千之兵。义气天临。烈士向应。扬兵鼎津。则遁贼褫魄。接刃茂溪。则流尸蔽江。官军一何善崩。义旅一何齐胜。彼之所怀者刑。而刑不施律。此之所结者义。而义不思退。尔其先清岭峤。亟迎乘舆。予言欲穷。予泪先下。已而拜掌乐院正。已而升佥知中枢府事。又已而特赐义兵大将之号。以统一道诸义兵。又下书谕之。若曰。不蕫而效其勤。不督而赴于难。方可谓之忠臣烈士。庶无愧于茂绩鸿功。孰玆之能。惟我臣沔。独自拔迹于俎豆。奋然继武于箕裘。丹心所存。皎然犹日。赤手而起。从者如云。际平时而投簪。几年栖迟林壑。遭丧乱而起釰。一朝冲突。戈鋋。义士附尾而承风。武夫关口而夺气。夫岂功利乎见诱。盖非职守焉是阶。顷缘人或有言。得闻兵多无统。士各自为战。虽曰义以之名。将苟非其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9H 页
人。郤恐军无所总。宜拜一介司命。俾统阖道义士。是庸拜尔庆尚道义兵大将。使远近诸军皆管摄一身。尔其刑人杀人劓刖人一于义。吹之呴之抚摩之惟其仁。洒十三代深羞。非尔谁也。恢二百年旧业。惟子能之。 教书至。北望四拜。伏地痛哭。起谓诸将士曰。方今 主上播越。 庙社流离。为人臣子者。义当效死。而十行哀 教。感动心肝。惟尔将士。协心讨贼。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不可与此贼俱生也。一军莫不呜咽流涕曰。敢不惟令是从。于是。东至庆蔚。北至荣礼。四五百里之间。凡斩木揭竿。裂帛悬旗。火起风发。星驰雾屯者。无不遥请节制。虽如郑仁弘,郭再祐,权应铢之别立标号。各专隅落。而亦皆来请命焉。当时义兵之处处群起。在在殊战。使 国家终赖其力者。实由于先倡之风动。而 特教之委任也。时 朝廷有招来勤王之议。闻即办严。提师欲往赴之。诸处义徒。列邑民庶。喁然不能镇定。巡使金诚一深虑群情涣散。驰 启以报曰。义兵大将金沔。一道之人。方倚以为重。而 朝议欲招以勤王。当此之时。此道既没。则湖南次第被兵。湖南不支。则 国家恢复根柢。恐无馀地。思之至此。心肝欲裂。伏愿十分参商。许留此将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9L 页
于本道。以固保障焉。 朝廷遂寝其议。先是。家属流离饥寒。不能自存。而终不往见。行过先茔下。本县为供奠需。却之曰。白露园陵。扫洒久缺。吾岂敢受公具而荐私享乎。即自办以祭。将士皆叹服。癸巳正月。又升拜右道兵马节度使。 特遣宣传官传 谕。受命以来。尤增感激。每以任大责重。智疏才蔑。夙夜忧惧。期于扫荡凶丑。廓清区域。以图报效。即进阵金山开宁界。将邀击尚善往来之贼。巡使金诚一。忧其深入。欲使移军弁岩。观势徐图。而犹奋然不听曰。不入虎穴。安得虎子。遂刻期举事。军谋大定。部分已整。而不幸遘厉殁于阵中。方其临殁。执文纬,郭䞭手。而叹曰。吾与君辈。殉国忘身。誓灭此贼。以谢 君恩。命卒于此。天也奈何。因举手指善山。发声长叹。命诸参佐。秘不发丧。舁还新仓。语终而殁。一军皆扣胸痛哭。一路诸民。亦皆哀号。以至山谷之间。荒野之外。莫不咨嗟痛惜曰。岭南之民。将无孑遗矣。巡使金诚一闻之。大惊痛曰。此人妻妾在十里外。而终始不相见。精忠义烈。可质神明。岂吾侪所及。驰 启行朝曰。兵使本以多病。养痾山林。变生之初。奋不顾身。倡起义兵。经年血战。屡摧凶锋。江右一带。至今保存。皆其功也。起兵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0H 页
以后。长在阵所。经夏涉冬。暴露风霜。而屹不动念。为国之诚。炳然如丹。卒遘大厉。毕命军中。长城一坏。三军饮泣。天不助顺。一至于此。 启至。 上震悼。特命赠兵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 大驾还都后。遣礼官致祭。其文若曰。惟灵挺姿浑朴。藏修静专。纵甘自珍。曷终晦焉。兰荣谷香。束帛屡驰。幡然而起。浩然而归。国运丁否。降割斯酷。逖矣西土。一隅王业。八路瓦解。千官鸟窜。孰遏其势。挺身赴难。河北无人。独有颜卿。誓心讨贼。纠集乡兵。义旗所至。凶徒褫魄。幼学壮行。素期不忒。事闻行朝。授卿旌节。复雠除凶。倚卿忠赤。营星遽陨。天夺何速。追官报功。正乡其秩。爰命宗祝。远奠菲薄。丁未以宣武原从功臣。改 赠吏曹判书。光海初。又遣礼官致祭。 显庙丙午。邑侯赵逢原。与一乡多士。建祠以享之。即高灵之道岩也。臣等窃伏念臣沔以山野儒雅。守静高遁。似不闲军旅。而乃能纠乌。合数千之士。抗鸱张百万之众。而邦家倚以作屏翰。生灵赖以历衽席。何其伟哉。盖其平日格致之工。能明于分数忠义之操。有足以感人。故出而应变。所树立如是卓异。而世之议者。祇见其设机运筹。摧锋陷阵之外面粗迹。一切归之于勋业之科。而殊不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0L 页
知内修外攘。必资于敬义。任重致远。亦藉于弘毅。则其亦浅之乎知人也。是故。文穆公臣郑逑之祭墓文曰。孝友之敦。问学之力。杜门积功。古人是慕。累徵不起。起又旋还。出处之间。惟义是视。时运不幸。丑寇跳梁。奖率义兵。激厉士气。敌王所忾。藩翰一方。如何苍天。长城遽夺。军民失望。后学失依。文纯公臣朴世采海东师友录曰。幼而志学。不屑举业。淑艾君子之乡。讲磨性理之学。教诲后学。学者坌集。观于此二贤臣之所论。则可知斯人之所存所发。自有源萎矣。况伏见 圣祖之前后教书。及 赐祭文。哀痛之情。发于 渊衷。褒美之辞。极其隆挚。 宸章炳焕。 玉音如昨。字字句句。无非实迹。则信乎知臣莫如吾君。三复奉玩。感泪自零。第惟 貤赠已加崇秩。芬苾方享故闾。而诔行之缛仪。迄未举焉。扁楣之殊渥。久未降焉。是固 朝家之有所未遑。而抑亦冠儒服儒者之不得辞其责耳。夫如赵宗道,郭䞭,郭再祐皆以当时之门生僚友。先已 赐谥颁额。而惟臣沔独后焉。尤岂不慨然者乎。臣等或居湖中。或居岭外。杖屦经过。遗风未歇。乡里生长。馀教尚存。则封疆虽别。尊慕何殊。谨以其师友讲学危乱倡义颠末。一一捃摭。敢藉缁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1H 页
衣之诚。仰尘 黈纩之听。伏愿 殿下深轸鼙瑟之 睿思。俯察刍荛之鄙言。特下太常。仍 命该曹。举行彝典。宣布 恩光。一以示右文重道之意。一以为褒忠劝义之地。 国家幸甚。斯文幸甚。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上百弗庵先生(丙午)
日间连承下问书。又惠以诗。致眷眷之教。其意盖郑重焉。三复以来。自不觉赧然而汗也。门下不以人无似而外之。常欲推而纳之于古人之域。使得立其志而进其业。究其心而验其事。以为终始而不忒焉。为今日从门下游者。如或有一分勇迈底气象。孰不感发而兴起焉。如兴璧者。前日所得闻。盖不甚草草。亦岂欲甘作小人之归哉。立志不固。太欠努荷担当去。往往有牵意随波时节。无乃此身自坐在里许而不之察耶。是愧是愧。
答百弗庵先生(己卯)
日月已成晦朔。而落落无便。未得修付候仪。罪愧深深。即伏承下书。凭审雨雪。寓中气度平安。伏喜万万。兴璧过蒙师门眷恤。不为外之而收而教焉。其劝勉诱掖。实出诚意。感幸无量。惟本质不敏。不能体其万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1L 页
一。而讲讨之间。自有感发处。因此可得其着手进步时节耶。此中教法。只在一敬字。而为敬之方。又以容貌辞气上做去。甚觉紧要也。归期当以念六七为定。而亦有过岁之意。然村家无可供亿处。恐似未成耳。
答百弗庵先生(庚辰)
小学每以朝间取诵。而欲为收拾计。虽不免务口诵。自不无间有所益。伏承下教。以为熟之心目。则后日当事。自有过半之功。此固兴璧所素为心。而每患其未能。今幸教谕适中而发其端。敢不服膺而有所自激耶。同人俱散。甚是索然。固亦无奈。群童之责。只是一时。何足闷也。
上百弗庵先生(己亥)
月前士毅历扣。因布寄言。意甚勤挚。伏领感诵。至今若耳提也。曾所属意。在家固已佩服。流寓以来。尤常耿耿。恐或坠失。是亦疢疾之长德慧时。以是自慰。果能终有所进益否。日前偶作伽倻行。到学士台。曾所手植三松。犹保无恙。一长而二短。此亦可为山中故实。古人有菖蒲平安之报。玆以尾告耳。
上百弗庵先生
一自西渡。居僻而路夐。起居之状。末由以时承闻。寻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2H 页
常恋仰。第切幽菀。庚炎比酷。伏不审调养节宣神毖否。兴璧旬日之内。荐承从妹,从侄女冤逝之报。远想诸父情事。悼怛何喻。惟以各居异乡。无骑率随意往来。则至亲患难。便同秦瘠。亦可痛叹。至如书册之工。虽不敢放过。而傍绝师资之训。索居穷山。但觉乌头之力日益尽。是甚可惧耳。
答百弗庵先生(乙巳)
违拜已换一年。虽在忧愁悲戚之中。恋德一念。何尝不憧憧。即伏承耑人下书。慰存勤挚。辞旨恳恻。拜读感荷。继之以涕。因审调中节宣。无有愆损之患。此今年第一消息。区区无任奉贺之至。兴璧命益崎𡾟。意外遭家人冤逝。奉老率𥠧。情景难堪。其为痛悼。不但伉俪之重而已。慈患以悲疚见添。苍黄数月。无暇窆事。今才占山定日。而近来山闹。无处不有。亦一恼心事也。家门祸故。系是一串运气。茶山从兄。计至之翼日而又遭此。不可以地步之稍间。人事之巧避。有所能免。诚如下谕。尤切痛叹。亟欲扶老挈幼。还依族亲。因返冤柩。葬之先垄之下。庶几生死俱安。而百尔思度。亦有所不可容易者。自此此身尤为缠缚。如衣不浣。每伏念寄意郑重。益觉怀绪怆恨。不知所以仰谕。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2L 页
上大山李先生问目
魂魄。
 答曰。耳目聪明为魄。其中煖气为魂。四肢之有煖气。即四肢之魂。其能屈能伸能作用底。即四肢之魄。盖精气充满。周流于一身之中。不独耳目为然也。详见节要答梁文叔书。检看如何。
虚灵不昧。
 北溪说自无病。恐不必疑也。妙用二字。指虚灵不昧之妙而言。与体用之体。自不同耳。虚灵二字。有合理气说处。有分说处。在所用如何。不可主此而疑彼也。朱子尝曰。心者气之精爽。而又曰。理未知觉。理与气合。自然有知觉。(不记全文。)须如此两下说。方周遍耳。
养知莫善于寡欲。
 多欲则二三而不专一。纷乱而欠安静。若作无状之欲。则奚但寡而止。细看孟子集注。可知。
喜怒忧惧动于中。
 此上文言事物之来。应之既或不能无失。且又不能不与俱往云云。则包方应与已过底。皆在其中。今只作将来底看。则恐非本文正意。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3H 页
道理之分。
 来喻看得甚好。但当行之路。是有条理底。不是别物也。又须就事物上。认取当行之路。各有条理。是何样面目。仔细讲求讨得正当意思。然后回来就自家身上。行得当行之路。循得各有条理底。方始据为己物。益见亲切意味。只说得。恐不济事。
上大山李先生(戊戌)
通书德爱曰仁云云。注道之得于心者谓德一段。
窃详来喻。似以为道之得于心者。元有此五者。而不待行道而得之也云。鄙见于此。不敢有异。
大学或问格物传。天道流行以下一段。下谕以前后二段。(天下虽大云云。心虽主乎一身云云。)为一统说。窃详其意。似以众物之理。总会于心而无内外精粗之分者。为一统说。然自天道流行以下。至于不能遗。是从源头说。自流行而及赋与。自心而身。自己而物。自大而小。无所或遗。而以明此理之无不在。则此一段。亦不可谓一统乎。
所喻于前后二段下注曰。一统说云云。所谓一统者。以二段为一般说云欤。抑二段所说。皆以众物之理。总会于心者。而谓之一统欤。未详盛意。玆敢奉禀。待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3L 页
回教。当更有以反覆也。
下谕理之在己者有三等层节者。鄙见于此。不敢释然。盖此一段。从源头说此理之无所不在。自流行而赋与。自心而身。自己而物。自大而小。无所或遗。而不但主一身而言。则只曰理之在己。有此三等者。无或有欠于浑全乎。若作层节看。则从赋与至大小。有许多节次。恐不必偏举一身而作三等也。既有僭疑。不敢自隐。伏望更赐镌教。幸甚。
不可唤做理之体段一段。谨闻命矣。
李季修问。向晦宴息一段。下喻云云。果与丈席所闻相合。谨奉悉矣。
与小山李公(光靖)
流落以来。山川尤閒阔。起居声闻。邈然无以凭讨。瞻望星斗。第切恋德之忱。伏惟即日寒事。静养道体。对时康护。以是慰祝。无任区区。兴璧春间。偶遭伉俪之戚。其酸苦已极难堪。八耋偏慈。恒在疾病沈淹中。日以煼煎为事。寄寓光景。诚万万悯绝奈何。㓒溪族兄。年来凋谢倍蓰。前日每往拜。不胜危惧之私耳。此乡先辈金松庵先生。乃南冥先生高足。壬乱倡义旅讨倭寇。其嵬勋卓节。照映今古。鹤峰寒冈诸先生文集。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4H 页
可徵也。第遗稿实迹。散佚于兵燹。仅有若干存者。此去金生。即其傍后孙也。方图收拾印出。而不可无弁卷文字。选日赍币。跋涉晋候于轩屏之下。其诚意足尚。且其先祖高阳君金公南得。与牧隐先生相友善。尝为尚州时。作风咏亭。请序于先生。以此谓于门下。有孔,李通家之旧要。兴璧一书。为之先容。伏望款赐接纳。仍惠一言之重。使前贤久泯之迹。远地徒步之诚。得有所生色。如何如何。
与商山李丈
拜违颜范。倏焉二十年几矣。世故缠绕。如衣匪浣。末由奋然一致身于商山云树之境。以参采芝风味。居常瞻想。徒有山长水远之叹。古人所谓跂行卵化。不犹贤乎者。诚非虚语也。顷自㓒溪。获承四月十七日所惠同门佥契书。长笺细字。出自手笔而傍边点画。无一差舛。神旺气健。推此可认。奉读以还。何等敬玩。况其意寄郑重。辞旨谆复。所以规警而策励之者。既深且挚。契中同志孰敢不衔戢。谫劣如兴璧者。亦荷不遗委及。尾讯称说畴曩。此意又何可忘。第伏审年前。有以垂堂之厄。大致伤损。大耋之年。几何不震惊摧铄。虽然。充养有素。调将得宜。岂弟神劳。无妄有喜。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4L 页
是所慰祝万万。一自日观颓后。警咳已邈。典型寝微。而吾辈之积年经营。迄未成就。有愧于湖门诸人。诚如所谕。第十数年来。同门长德如霞溪郑丈。先已千古。若尔存者。亦皆星离雨散。师门之残膏剩馥。恐无以发扬当世。不知一枝横云。化出何处。惟幸吾文丈执事。年高德卲。起居无恙。岿然作吾党之一灵光。而际此以趁从筋力之事。有不敢望焉。向者李圣哉,李仲绥诸公。是皆自许以先后之力者。而不幸次第沦谢。以今言之。年纪之不甚衰耗者。当任其责。然朴定于惴于丧乱。避地深居。李𥠧谦斩然持服。方在忧中。其于此事。恐无暇可及矣。不佞则狗马之齿。行且七十。而寄卧漳滨。疾病侵凌。凡世间人事之所当为者。一切权倚阁。盖有年所。所谓少不如人老无能为者。政是实际。更何足道也。但有一瓣心香。敬为南丰。尚耿耿未化。有与执事一般。时就士矩,清彦辈。有所扬扢。而时与势之不得俱当久矣。或有时可而势不可者。或有势可而时不可者。由此因循迁就。以至于今而夫仁洞事。又作前秋。今夏再为道会。呈营伸辨。盖至三四次。而凡多士应接之需。皆从契中出。前后费用颇不訾。将为不托。必难免无面之患。况事机乖张。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5H 页
火色层激。清彦方且骑虎而不得下。遑恤芒他乎。此则执事必闻之。而其详恐有所未能悉矣。似此节拍。必将落吾事而后已。虽叹奈何。至如相其基址。此间佥议不无牴牾。尚未有适定处。今玆谕以龙岩之上。广店之下。凡百措置。皆得便宜。可认深思远虑。出于积费筹度。从当通告烂商以图决定。而但未知佥意之将以为如何也。遗集修正。则比诸上所说者。尤为当急。士毅仲绥在时。尝以是见责于不佞。不佞义有不敢辞者。遂取清彦所誊本稿。手自传写。廑成若干卷。而雠对校勘。犹未精详。部分汇别。亦未的当。决不可以此坯朴。遽出而示人。近方更图缮写数本。略成头绪。然后以求是正于当世之具眼处。伊时亦当经由于执事之关照矣。然每恐诚意浅薄。未及收刷。溘先朝露。则遂成千古之恨。或者昊天不忘。有以相之耶。急于仰复所询。未暇问别后细锁。殊涉不情。未审晚来。子姓成就。过庭者有几。置膝者有几。调度之赡窘。又复如何。问诗学礼。有能继迹传业。而干蛊之政。亦不贻念于耄境否。相爱者所欲闻也。兴璧孤寓凋悴。只是性命粗遣。无他可言。近幸迷督偶占科第。可谓代间悰况。而鲇竿鸡肋。堪令人发冷笑耳。南北迥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5L 页
然。奉拜无期。恋德想义。不胜冲怅。惟伏祝益加珍啬。黄耇无彊。
与耕读斋金丈(龙灿)
违拜已许多岁月。僻处江右。起居声闻。无由凭接于道路来往之间。祗自溯北风而起遐想。伏惟即日寒事。静养节宣神相万重。此乡先辈金松庵先生。昔当龙蛇之乱。倡起义旅于鹤峰先生招喻之下。仍相与捍大难而成大勋。志未及毕。遂殉于阵中。其事实昭载于龙蛇日录。而鹤峰先生之所以状褒言奖者。不啻寻常。千载之下。犹可以想象而兴感。惟其松庵无血续。只有若个傍孙零替播散。以故其遗编断藁之仅存于兵燹之馀者。久未得收拾登刊。深为士林之恨。此去金生以傍孙。有慨于此。方欲某条印出。而请序文于苏湖李教官。因转进高轩。盖以两先生旧谊也。且欲寻求漏落事迹于德门家藏。委有此行。幸望款赐接纳。详阅家藏旧箱。或有有关于松庵事迹者。指示传誊。使此跋涉之诚。无至缺望如何。
答尹尚书(光颜○辛未)
自闻台旆移住湖第。宜复有讨便嗣候。而衰懒无人事。祗令迷督替修。岂敢曰恋德慕义之有诚耶。每自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6H 页
歉悚而已。即因鲁城金君。得拜辱赐手书。辞旨勤挚。仰认不遗之厚眷。感荷实深。况伏审履玆新正。台体节宣神卫保重。观居自适。燕超日胜。是知向来一行。有以资今日清闲之福。区区慰仰。但恐玉溪抱琴。果于无心。而反为山前荷篑者知焉。兴璧年至病深。作一床笫间癃丑物。日昃之离理也。奈何。第记年前尝过达府。入乐育斋。以赏其布置一新。心乎艳之。既又见一大屏。首题盛作。次列诸名胜所述。而不腆姓名。亦厕其中。此可见良师之不弃寸长。而殆有古人知遇之感。若使此屏长存。为营中故事。则穷山老于菟。岂不因此而留得一班皮耶。不知者虽或视之甚微。而顾此所以藏之胸中。盖深且久矣。乃敢举似。不惮猥屑。其亦欲鸣之而通其意者乎。鄙家先世忠义事迹。特荷褒 闻。得八貤赠之列。固已阖门感颂。而仰托文字。又许以待此事究竟。必欲据实属笔。百年幽潜。从可以阐发。不知如何可报也。馀祝为道自爱。以副远诚。
与金侯(重祚○乙巳)
伏惟仲夏。视篆尊体节宣。对序万重。诗云岂弟君子。神所劳矣。以是慰祝。无任区区。兴璧达城丐士。为氓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6L 页
治下。数年于玆矣。閤下不以鄙夷。常存安否。甚至于悯其贫而怜其穷。及其遭妻丧而无役丁以为葬也。则特下匍匐之题。俾襄其大事。兴璧是何人。乃敢得此于大人君子之前也。昔负刍者行歌而晏子脱骖。旅游者卧病而方干鬻乘。江革露处大雪而谢宣州为之割毡具。曼卿丧在浅土而范舍人为之付麦舟。此诸公之于数子者。何尝有一面之雅哉。特以其义气相感耳。今我閤下之事。何异于此。兴璧虽愚陋。尚能衔恩镌德。自幸知己之得遇。吾夫子所谓士居是邦。事大夫之贤者。正谓此也。岂不欲澡神祓虑。亟进鸣谢。以遂平日愿言之忱哉。窃恐猥蔑踪迹。久有所郑重而不敢焉者。今且偶见坠伤。僵卧床席。转侧须扶。复起为人。似难以时月期。逋慢之罪。自此而益深。然病或小间。则早晚当以不腆姓名。一浼于将命者。第伏念士见大夫无贽则不敢。故以书为贽者。古多有之。太白之于韩荆州。文昌之于李浙东。乃其尤也。兴璧僭不自揆。谨布一二。以替乘韦之仪。惟閤下进退之。
答金侯
向以一书自通于轩屏。方深讼其猥越。不惟不以为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7H 页
罪。乃又降屈德位。俯赐宠答。兼以红露黄肉两种珍馈。寔出于千万意望之外。承领惶感。罔知攸谢。正所谓既醉以德。且饱以仁者也。第谕以不敢当之语。过自贬损。太为推许。此虽君子爱人之意。而自顾倥侗。何以得此。尤不任愧恐之至。仍伏审玆者潦炎。视篆体候久愆天和。朱墨之困。米盐之劳。昔人所叹。安得无贻损于节宣之际耶。以是贡虑区区。兴璧望入老亲。疾病侵寻。已是人子煎迫处。且采薪之忧。廑得搊策起动。而屈伸回转。不能任意。这悯又何以尽喻。窃伏闻礼曰尊者有赐。不敢在家受之。姑俟数日。当趍走拜谢于门外矣。
答金侯
昨伏承下覆书。就审视篆节宣。久愆天和。仰虑区区。所馈三斗白米。寔出意望之外。兴璧是何人。特荷曲念之至此哉。昌黎为县。而卢仝省邻僧之乞。如晦作宰而圣俞免鸣鹅之叹。知己相感。自古已然。兴璧之朱愚。虽不敢以此自拟。然盘中一飧。粒粒皆仁赐也。既感且悚。不知所以为喻。即当趍进拜谢之不暇。而非特亲癠。贱疾种种相仍。少游乏款段。鲁直无跂奚。虽欲副急出入。亦且奈何不下。伏望曲加恕谅。不以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7L 页
逋慢而罪之。如何。
与徐侯(季脩)
向者下车之初。俯赐问安。即当趍进门外。以遂识荆之愿。而寒七踪迹。嫌于猥越。不敢以不腆姓名。自通于阍者。千万不意。又以兴璧有老母。特惠米肉之馈。噫。养老之政。不讲也久矣。今幸见之于城主。是知君陈孝友之推。伏承感戢。继之以颂叹。天寒岁暮。伏惟视篆节宣。岂弟神劳。兴璧来自达城。寄寓于玆者。已十年所。跧伏穷山。樵牧与伍。而老母今年已薄九耋。疾病侵寻。贫无以为养。城主优念遽及此际。奉而供之。一室交忭曰。此仁太守之惠也。则百里湖山。尽囿于有脚之春。将自此可占矣。何幸何幸。大夫有赐。往拜礼也。从当修刺。以通于铃轩之下。果不为将命者所搪否。
答李仲绥(己酉)
春间蒙左访。已极感荷。继承递存。寄意颇郑重。尤认眷厚。就审穷律。静养有相。且有随分看究之功。仰慰殊深。至如神耗目昏。自是向衰者例患。亦何必过自忉怛耶。兴璧年来荐遭大小功期之戚。悲汩无暇。兼以亲年恰满八十。气力绵如缀旒。煎惧之私。有难以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8H 页
笔舌既也。似此经过。有何点捡。可以相告于贤知己能如所喻者。动心忍性。正今日所可用力。而穷居僻处。未有强辅相资益。则其亦无闻而止。奈何奈何。士矩为受碣文作洛行已久。而状行文字。终有所如何。以此受碣。又安保无后悔耶。鄙所搆成者。亦偕付而不能与左右有所商略。必多有疵颣处。以是之惧耳。遗集考校。自是己事。近将数卷。为之下手。而窃覸左右。与毅仲士矩所已点次。则与鄙意。大有径庭。会待他日相对。可以扬扢矣。旌阁木役告讫。而涂塈丹雘。尚未施功。恐有缓事之悔是虑。
答李仲绥
春间所惠书。至今阙然不报。恨可知也。未审节宣如何。兴璧草土馀喘。转成衰相。无足可言者。迷儿向来小成。固偶尔然。亦可以小泄。而但困于酬债。未能送候。尧夫所谓南华仙子。亦未免较量者。此等处是已。还可好笑。清彦近又遭故。已行襄礼。而尚未往唁。是岂平日意也。兄亦一般怀绪。遗集则以本家丧乱多故。未敢更责办纸。自此略得薄劣纸数册。躬自下手。玆未能奉完。若容许四五朔。则待其誊毕呈上。然后更加考阅商定如何。吾辈各在迟暮。簪盍无期。拊念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8L 页
畴昔。徒增伤叹。
与李仲绥
日前修谢书。付之㓒溪。或已关照否。窃想兄旆。必趁廿四期会。已到㓒溪。而寒节老人事。亦未可卜其必然也。不审即日严冱。静养起居连护晏谧否。顷见𥠧谦兄书。以聚物之逐年敛散。有所难便。必欲从他区处。伊日兄与此兄必相会。则其所区处。当有头绪。深欲与有闻也。兴璧义当趍会。佥益又有命。岂敢不翼如。而滞痰吐血之症。近益添苦。未敢生意。苟未知实状。则必赐讶咎矣。迷儿为见毅仲祥事。且欲转谢于为渠座主诸处。委作此行。使之进候轩下。幸赐一言之教。俾有所受用。则渠行恐不为虚往还。近逢李君庆龟。造取玑衡。颇多失制处。然亦足以测候度数。但不知星宿。则难以推步。曾知贵藏有天文书。或可暂借耶。李君乃前日往来于㓒溪门下者也。其知识颇可与语。可贵可贵。
与李仲绥
曾闻重患痿痹之症。月前邻居郭君南为。归自仁里云。拜座下。见巾栉如常。窃想调候已向佳健矣。第其后又改月。未审近履更如何。养心调病。为晚境最紧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9H 页
事。温理之馀。必有自得。而人不及知者。恨无由相闻也。兴璧冬春来。连苦身忧。无善状可言。涔寂中无以遣日。虽以书册为遮眼之资。而精已耗神已短。终始无得力处。徒有岁月易去。工夫难进之叹耳。奈何。师门遗稿腾出。业已了当。准拟携往。以为一番相对校雠之地。而跨马一出。亦自不易事。未知何时可以遂此计。而其心则实不敢一时放下也。贵院郭氏儿宗传。乃故友德夫之孙。而从学于弟者。已数年矣。今将定醮加冠。而欲行三加古礼。渠之至亲父兄。以戒宾之行。委进高轩。当此之世。其好古爱礼。亦足可尚。兄若无所碍。幸许其请。则一场讨话。缘此可得。深所望焉。
与李仲绥
夏间琴湖上一游。至今思之。殆若梦里事。时自向风驰溯。天寒岁暮。不审静养起居履玆如何。转闻仁境年事。与甲寅无异。是亦非细故。固知平日所得。必不以此有动于中。而相爱者心。为之仰念。自不能已焉耳。兴璧秋初。奄见子妇丧。私情惨痛已不可言。而自馀扰恼事。不一而足。身命之老益不佳。殊可叹也。比来閒中用工。或有可闻者否。师门遗集考校。却得几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9L 页
许。此间甚不迩。末由参听绪馀。只增怅菀。所馀未脱藁者尚多。清彦曾未寄来。而弟以丧乱。姑未下手。吾辈各在迟暮。世故又如此。深惧此事之不能如意成就也。
答李仲绥
因郭君便。承拜惠状。哀死慰生。辞旨极其绸缪。感荷殊深。况审寒事。静养起居燕超。何慰如之。第歉岁之忧。系是一番厄会。然贤者必已有得力处。以是窃有恃耳。兴璧以素患痰症。畏寒不敢出门。心事极愁寂聊落。遂取朱子书。坐卧翻阅。不无可相与商量处。兄室远矣。末由得资警之益。奈何。但吾辈居穷之道。观于答蔡季通书。深有所会心。所谓瞑目之后。一切任之。都不属自己界分者。诚一副海上单方。兄亦以是试之如何。郑友出处。差强人意。可慰耳。前书亦有所说故并以仰呈。
与李仲绥
今年熇涝不齐。静养起居。得无有受损否。燕閒中所得。必日有超然。而无以参闻绪馀。徒切向𨓏之忱。兴璧长夏困暑。涔涔无所猷为。甚矣。离索政难堪也。尊先集。时取奉阅。而益觉望洋。但其中多阙漏诖误处。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0H 页
乃敢依教。以朱点圈。以俟他日是正。而金山录末端四五行。与上文文势。大相径庭。欲求他家善本。以相参订。而亦未容易奈何。㓒溪智翁君。又遭大艰。门内长德。零落已尽。一年内二大丧。尤为非常。惊痛何言。兄亦与他知旧自别。必怛然矣。馀祝为道加爱。
答李仲绥(己未)
篱菊方垂黄。犹有九秋意。对此怀人益切。令胤奉书忽至。顿令人揩眼。仍伏审静履履玆清裕。已甚为慰。况向来盘礴花韶间。得与好知旧谈讨情欢而归。则虽有存亡悲欢之感。相杂于其间。而要之不虚作一行。尤可奉幸。但未识整顿后。温理之工。益觉有超然处否。末由参闻和尚家风。殊自颎颎焉。兴璧入秋后。病思稍苏。略有推寻陈簏中故人之意。而又以儿子妄作京行。不无冒危事。心界自不安定。恼杀度日。殊觉平昔于内外分数。见得不透。虽恨奈何。尊先集奉玩以来。徒有望洋之怀。何敢以是正自居。而至如讹谬阙漏。可易知处。则或僭有点缀。极可猥越。今便当奉还。犹有未了者。故姑更留之。甚悚甚悚。但金山录。实有可疑。前书亦奉告。而其说非面则难悉。惟待对讨时耳。湖上刊役。闻以冬春间始役。吾辈所当为事。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0L 页
未知在何时可了。只自愧恧而已。
答朴士允(文国)问目
即拜审静履连胜。贤允作愚山行。及此力强。从游好门庭。得知有终身事业。差令人强意。贤倩君。人品颇可观。安知前头不有长进。何不久处那里。日使允玉辈游。以求庄岳之变也。顾无铸人手段。亦何能有力。承此勤喻。还觉愧赧。馀在别纸。不宣。
 文国罪逆无状。内丧未练之前。又遭外丧。三年之内。未忍变在。则练事当以十一月行之否。练事卜日之法。亦何以为之。舍弟家方犯痘。家内甚不洁净。或未可退行否。丧中练事。既是变礼。则考殡不可无告辞。荒迷未能详考。玆敢仰白。伏乞逐条考据。允合情礼。使之自尽。如何如何。
谨按丧礼备要小祥条注。十一月而练者。择日如禫仪。
禫祭条。前一月下旬卜日。注曰。下旬之首。择来月三旬各一日。或丁或亥。告由此练事。当于前月下旬。告由于当练之殡。以择日而行之。
谨按通典。庾蔚之曰。父亡未殡而祖亡者。不敢服祖重。为不忍变于父在也。况父在之日。母亡已久。宁可
蠹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1H 页
以父亡而变之乎。徐广曰。母丧父亡。至母十三月。犹压屈而祥也。
此母丧不忍变在。则十一月即小祥。十三月即大祥。练事不可不于十一月而行之也。
朱子有过时不祭之说。盖禫吉祭也。过时则不可追行。固可也。至于练。乃变杀之重节也。不于其月而祭。不但为过时。揆之情文。大有所未安。退行恐未知如何。
世俗多以痘疠废祭。此谬礼也。意者其初出于不洁。而痘疠者在异宫。则何嫌之有。惟在自我齐洁之如何耳。
练事惟系于传重之子。季氏虽未参。亦且奈何。练事祝文。父在父为主。今哀则当以摄祀例行之。恐当以此意告于考殡。祝文亦以此意措语为之。而某封某氏下略曰日月不居。奄及练期。不肖罪逆。先考见背。摄主将事。五内糜溃。先王典礼。不敢不至。谨以云云。右数条。既据先儒说。参以鄙见以塞俯询。安知其不戾于礼意也。惟在深量。更询于知礼家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