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x 页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4H 页

正宗大王二十二年戊午十二月初七日辰时。 上御诚正阁。左承旨金履翼入侍时。 上曰卿见丹阳郡守应旨疏乎。履翼曰俄者院中。未及详阅。而措辞多有违式处。全篇机轴。有若对策。而救弊之说则或似迂远矣。 上曰予于年前。一见其人。举止应对之间。意或有所存。今见其疏本。文亦尽好。而言皆可取。至其措辞之或涉违式。不必苛评。大抵不言迂远之事。为今日难矫之弊。连章累牍。徒美观瞻。而甚至于风习日下。文体日卑。专尚对偶。了无适用。滔滔流弊。莫可救药。追计三十年前。亦不至如彼之甚。必也其言之有碍于今时之眼目然后。文亦为可用之文而言亦为可采之言矣。履翼曰 圣教诚然。今此俗弊之未能一变。莫非在下者不能对扬而然。仍 命书疏 批。午时 上御重熙堂。有司堂上李书九入侍。 上曰卿见丹阳郡守疏本乎。书九曰未及详见。只阅其大略。而作文大意。优如恳到。说弊救弊。皆有依据。大异于流俗之文。而亦非全然迂阔于事务者矣。 上曰曾见其人。意有所存而未见其文。今始见之矣。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4L 页

答李尚度疏 批略曰。此疏多是人所不言之事。若聚诸道文倅之章。用科试功令之法。定其次第甲乙。则此疏胜于郑晚锡之根据。韩兴裕之精详。而该于适用。亦与金㙆之识见。亦不多让。今番勤咨之举。即询事察言之遗规也。车服之用。岂可不施于此等人乎云云。
金熙洛入侍时。 上问岭中带职某某人。因 下问曰汝知金㙆乎。对曰是臣同族。知之甚审矣。又 问曰其人今居何地。对曰方在安东地矣。 上曰此人于朱书最精熟云矣。对曰然。又问曰此人甚无
大臣入侍时。 上下问于领相蔡济恭曰闻金㙆经学凡节。甚是非常人云矣。对曰诚然矣。 殿下何由知之。 上曰右相亦言之矣。大抵果是非常云矣。对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5H 页

己未十二月二十日。 除持平有 旨。传曰此人一见。知其所存。而其后上疏。动引朱夫子。可知实地工夫。嘉奖于其批。又于 筵中。屡有提教。而拟待内迁矣。且闻两大臣之言。又知其非俗流。僚属 启下。使之乘驲上来。仍为 下喻 元子宫讲学厅僚属。
年谱
英宗大王十五年己未九月二十七日辛未未时。先生生于安东府一直县之龟尾里第。(先生先祖典书公始居安东府。中世移居醴泉。又迁真宝。至六世祖五友堂公始卜居于是里。子孙因世居焉。)
二十一年乙丑。(先生七岁)始受十九史。(读至下篇。行数必倍。往往不待口授。而辄能晓解文理。其长进之渐。已不可量矣。)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5L 页

二十五年己巳。(先生十一岁○先考参判公尝买色带一条以与之。先生因换纸肄业。参判公甚异之。)
二十七年辛未。(先生十三岁○姑母柳夫人早寡无托。病又沈笃。先生为之亲除便旋。凡有指使。未尝咈违。或出外得味。必持而献焉。夫人叹曰此儿必非凡常矣。)
三十年甲戌。(先生十六岁)读论语。(先生于此书。用功最深。诵之终身。)
三十一年乙亥。(先生十七岁)受学于大山李先生。(尝与等辈渔猎于前川。适大山先生与苟斋金公宗敬过之曰捕鱼非急务。盍归而读书。先生大惭而归。危坐数日。至足背浮疼。因执经请业于先生。先生笑曰君以一言之警而勇决如此。此足以有为矣。屡加称赏。)
三十二年丙子。(先生十八岁)上书大山先生。问为学之要。
三十四年戊寅。(先生二十岁)从大山先生于玉莲寺讲会。大山先生与及门诸公。讲心经于此。先生往从之。有次大山先生一绝云自愧多年误此身。胸中理(一作埋)没几重尘。如今欲复元初水。祇有汤盘日日新。先生亟称其意气甚好。有老成态。且元初水三字。不易觑得如此也。
三十五年己卯。(先生二十一岁)冬读书于龟潭书堂。(僧舍房突过热。而先生专精读书。不觉其然。数日后见足背皆烂伤云。)聘夫人真城李氏。处士宜荗(一作茂)之女。
三十六年庚辰。(先生二十二岁)秋读诗传于孤云寺。(归路嘿诵所读。至家尽一帙。○又绵田在城底里所。每于摘取之时。行诵论语一册朱书半部。虽闾里出入。必暗所读。其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6H 页

三十九年癸未。(先生二十五岁)二月子弼熙生。○秋中乡解生员试。
四十年甲申。(先生二十六岁)冬与仲弟东厓公墩。受读大学或问于晚修斋。退则日处笙潭先亭。亭即五友堂迈(一作薖)轴之所。而颇有林壑之趣。○家素贫匮。朝夕以数溢米。兄弟画半而食。手自采薪。以供火政。而读书竟夜不寐。尝曰吾三夜达曙后。方觉有疲恼意。
四十一年乙酉。(先生二十七岁)二月赴会试不中。归即从大山先生于庐江书院讲会。(有日录略曰余自西还才数日。千里跋涉之馀。困惫特甚。然第念玆会实百年以来盛举也。不可以失其期。遂与墩弟徒步从之云云。○大山先生归路语参判公曰。今番讲会。胤君兄弟善为撰对。喜形于色。○及罢与俛庵李公㙖,艮严李公埦及东厓公。同作陶渊之游。谒瓢隐金先生庙。有次崇祯处士遗墟诗。○归路拜九思堂于雨谷。九思堂先生曰观于庐江讲席。君等见解甚精。知识不泛。深可叹赏。)秋与东厓公。讲论语于大山书堂。(大山先生曰君于科学。从事已久。亦尝解额而知其味矣。能复留念于冷淡家计。其志尚可嘉矣。又曰以君之才姿志尚。果能用力有为。至于成就则岂与区区科举可同日语哉。又曰君辈志尚见解。尽不草草。甚强意也。)有论语劄疑师门记闻。
四十二年丙戌。(先生二十八岁)春奉参判公移居于醴泉郡古县之多仁里。(里俗顽愚。不辨等威。先生往往据理责诱。不动声色。如是数年。里氓皆感服。)上西铭禀目于大山先生。(先生答曰西铭疑义。不易思索及此。随臆条对。未知不悖否。所论多是零文琐义。须将本铭。讽咏反覆。文字之外。别有会心处。方是实见得。有下手处耳。)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6L 页

四十四年戊子。(先生三十岁)二月与东厓公俱中乡解生员试。三月赴会试不中。(归路就道丹阳。历观云岩,四仙台,岛潭,石门之胜。各有题咏一绝。○明年己丑。先参判公亦往游焉。有游山日录。先生识其后。)
四十五年己丑。(先生三十一岁)二月子弼秉生。○八月中乡解生员试。九月赴会试不中。○冬与东厓公。受读心经于晚修斋。
四十六年庚寅。(先生三十二岁)春读书于大谷寺寂照庵。(先参判公寄诗曰天地一轮月。江山万里春。青阳难再得。黄卷却须亲。○时先生以远去师友。所处僻陋为惧。每与仲氏刻意征迈。讲习不怠。)秋与东厓公俱中乡解生员试。
四十七年辛卯。(先生三十三岁)二月赴会试不中。(时东厓公得中。先生已屈而少无嗟惋之色。留待唱榜。与之同归。)
四十八年壬辰。(先生三十四岁)辑蒙养录。授子弼熙。○三月哭季弟秀才公。(季氏幼有才志。尝随先生读书。至是患痰尰。先生亲为吮之。不离病侧。及至不救。哀痛不自胜。)
四十九年癸巳。(先生三十五岁)正月中乡解生员试居魁。二月中生员会试二等。(时族大父鼎夏氏同入场内。遇宿稿二首。即出示曰一吾作也。一家仲所作也。惟公自择焉。公曰君用所作。我取其馀。相让久之。先生徐俟其取用后始写券。时人两美之。○于游街时。马上默诵论语大学或问等书。其不安小成又如此。)十一月丁母夫人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7H 页

五十年甲午。(先生三十六岁)正月葬母夫人于义城县北光明山辛坐之原。
五十一年乙未。(先生三十七岁)十月哭叔弟处士公。(有遗孤先生特加抚育俾有成就)十一月服阕。
五十二年丙申。(先生三十八岁)二月赴增广乡解中试。○三月夫人李氏卒。○ 英宗升遐。○秋奉参判公。又移居于善山府之新谷里。
正宗大王元年丁酉。(先生三十九岁)二月赴增广乡解中试。四月及第出身。秋选补承文院副正字。
二年戊戌。(先生四十岁)春奉参判公撤还故里。○讲中庸于湖上。(大山先生曰此意甚好。但不须如初学。只是有疑讲辨。庶可以相益也。○时先生方草九条疏。谓曰待子久矣。告君之辞。不可有一毫瑕颣。君所见精到。宜修润之。)十二月聘夫人碧珍李氏。(处士必和之女。)
三年己亥。(先生四十一岁)作率性之谓道说。(见本集)
四年庚子。(先生四十二岁)三月以槐院番行。同艮岩李公还朝。(是行自秋风岭就道管城。历览山川之胜。有记行述怀六十五韵。○与豹林金公熙稷。日唱酬于頖村。)五月还乡。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7L 页

六年壬寅。(先生四十四岁)与从祖兄弟刱设义契。(先生以门族贫素。日用吉凶之礼。无以称情。于是仿义田宅故事。倡设义契。以为备预裕用之道。又虑夫法久弊生。反或伤义。为之完议而跋其后。)三月会葬大山先生。(有祭文挽词)七月哭伯父桧村公。(后先生编辑遗稿。)
七年癸卯。(先生四十五岁)与李俛庵艮岩诸公。修校大山先生文集。(有诗一律曰即玆弦诵地。非复燕閒时。未筑三年屋。若为百世祠。文章留妙道。对越寄深悲。勘讨诸公在。敢余赞一辞。)
八年甲辰。(先生四十六岁)九月丁参判公忧。(参判公久患沈㞃。先生夙夜侍汤。不解衣带。有卜者来言祷神为吉。先生具衣露处。三夜达曙。及遭故哀毁踰制。三年不脱绖带。)冬荐授 厚陵别检。先生方在忧中。还上职牒。
九年乙巳。(先生四十七岁)二月葬参判公于比安县白马山之峦乙峰。(有只汉顽梗。先生至诚恳谕。竟至归顺。)续书朱书讲录刊补。(先时大山先生属参判公手书印本而未及卒业。先生以先志未就为恨。遂续书之。)五月孙应洙生。○命子弼秉从学于川沙金公之门。
十年丙午。(先生四十八岁)九月服阕。○与后山李公书。论高山书堂请建事。
十一年丁未。(先生四十九岁)四月升正字。○十月子弼五生。○十二月升成均馆典籍还朝。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8H 页

十三年己酉。(先生五十一岁)哭艮岩李公。(艮岩公以家学重望。际遇方隆。而不幸殁于京邸。先生以师门寥落。知己云亡。痛伤不已。运榇营窆之事。为之极意周旋。有挽词祭文。)与樊岩蔡相公书。请笙潭精舍扁额。
十四年庚戌。(先生五十二岁)正月省扫白马山先墓。○二月与后山李公。设月朔讲于龟潭茅山两书堂。
十五年辛亥。(先生五十三岁)三月议建龟岩精舍。(先生以六代祖五友堂公礼当祧迁。而遗风厚泽。在于子孙。不可无虔奉之所。尝与一门诸父兄。敦议蓄力。至是就后山中峰下营建焉。四月龟岩讲修堂成。堂曰讲修斋。东曰养正。西曰致悫。先生手书揭之。)校正永嘉志。(志即权龙峦纪所撰。而藏在青城书院。至是本院士林有登梓之议。请先生校。)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8L 页

十七年癸丑。(先生五十五岁)三月龟岩追远祠成。○五月夫人李氏卒。
十八年甲寅。(先生五十六岁)十二月拜平安都事不赴。李相国秉模于政堂。谓樊岩蔡相公曰。金㙆尚沈屈可惜。樊岩曰何以知金㙆乎。李相曰吾于安东及岭伯时。因事知之矣。其后闻此人数次入城。而以吾在相位。足迹不及门。吾以是益知其有操守矣。樊岩曰然。于是特使铨曹备望。遂有是除。○先生雅有关西游览之志。即为趍 肃。因欲赴任。而时义有不然。竟未果焉。○有赠酉阳权公思浩诗一律曰。大同江上练光楼。我欲乘风一壮游。四面从他清议笑。平生且拟宿缘酬。骑马出门旋自悔。挑灯客夜却璔(一作增)愁。不如归去归空谷。馀日残编付白鸥。
十九年乙卯。(先生五十七岁)夏与东厓公校整遗集于讲修堂。撰遗集后叙。○秋奉安位版于追远祠。因行享礼。(取大山先生所定西山影堂享礼仪节用之。)十一月以司宪府持平赴 召还朝。(与权酉阳其天通读近思录于頖村。有诗一律云。)
二十年丙辰。(先生五十八岁)校整权屏谷先生文集。○答川沙金公书。论朱书讲录刊补疑义。(书见本集)秋往陶山书院谒尚德祠。(时本院设白日场。先生以训长往赴。有诗一律。诗见本集。)与李景山(纶)游清凉山。(有记游诸作)制屏山书院请额疏。(疏见本集)
二十一年丁巳。(先生五十九岁)七月拜司谏院正言不就。○十一月 除授丹阳郡守。(时铨曹拟丹阳望。三入辄退之。及先生入拟。始蒙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9H 页

二十二年戊午。(先生六十岁)正月赴任丹阳。(先生感激 恩遇。凡于抚摩剸剧之道。靡不殚诚。或劳农看坪。匹马独往。或久旱祈祷。经夜露宿。一境咸戴。后作颂恩辞。铸铜立去思碑。○一日大同色请大同尺烙印。先生曰此尺自何时用乎。色曰已经三等捧上矣。先生曰然则今始烙印何也。色曰旧尺伤折。故今改造矣。先生敕令索纳旧尺。比新尺恰减四五分矣。遂以旧尺为准更造七介。布告坊曲。○旧例大同布准四十二尺乃捧。先生以为京师上纳。只是三十五尺。苟有一二尺馀剩。岂有点退之患乎。遂以三十七尺为定式。○又有所谓大同贸易者。每以不足之数。责纳于民。而为弊日滋。民不堪命。先生悉出捧馀。留本取息。以纾民力。隐结所捧四百馀金。例为官家私帑。先生以为义不可。遂别储之。以防民瘼焉。○邑有大木可板。一日吏请治为寿器。先生曰为丹阳守。必用丹阳木乎。不许。)二月行祈雨祭于竹岭及所伊山龙渊。(有祝文)四月重修二乐楼及凤栖楼。(二楼即一郡之胜观。而中间不免颓废。先生即出捐捧金。葺而新之。)吴云岩(大益)作记。(略曰仁智难言也。朱夫子曰自圣以下。成就各有偏处。若退陶先生德兼仁智。成己成物。无所偏倚。体用咸备。传心法于动静。乐寿之义也。今侯学先生者也。虽年代已邈。而渊源有自来矣。侯其勉之哉。登斯楼也。想像先贤之所乐而求所以乐。则其为观感而成就功效。不啻若亲炙之者也。其于治郡也何有云云。)与吴云岩及东厓公。作三仙岩之游。(有唱酬诸作)冬上应旨万言疏。( 批曰省疏具悉。近求裨助聪明之功于侍从作宰者。日接应旨之章。虽有详略优劣之人各有差。要皆民间疾苦之前所未闻。一一开怀虚受。思欲随处矫救。而诸说大抵不出科臼中。今见尔章。诸般痼瘼之首陈。即诸倅已尽之言。而附及反本之多少格言。虽在经幄论思之列。亦所罕闻。尔可谓不负予之知之。当留意观省焉。尔于在位时。须体优批之此意。以尔郡之民。看作同胞。凡属抚摩之节。事事殚诚。必有所济者众。尔其慥慥。原疏下庙堂。可以禀处者。即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89L 页

二十三年己未。(先生六十一岁)正月哭权持平。(应范权公自京驮病而至。至即危㞃。先生使从子弼教夙夜扶护。药饵资辅。俾尽其方。及至不淑。袭襚皆用䌷锦。上服用先生所著。又使弼教朝夕馈奠。以待其家人之至。返榇之节。莫不亲检。俾无欠缺。于其引也。为文以祭之。时人叹服。比于麦舟之义焉。)二月哭东厓公。(时公在善山寓所。先生闻患报。即日驰赴。未及临诀而中道承讣。先生益加痛伤。以其所捧馀资。尽归之丧家。)三月还任。(自是之后。先生无复馀念于世。而时当大歉。民事甚艰。不得已僶俛还任。)夏刻退溪先生丹丘诸咏。揭板于二乐楼。先生作跋文。(跋见本集)秋与权鹤林(访),吴云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0H 页

二十四年庚申。(先生六十二岁)正月赴 召。升 世子侍讲院文学。先生未及趋 肃。而又下 旨促行。初五日入都。二十四日始诣 阙拜 命。自 上有待下教之 命故也。○二月庚寅入侍 东宫册礼于集福轩。(有日记)辛卯 上命赐儿马一匹。○甲寅陪随 东宫。展谒礼于 宗庙永宁殿,景慕宫。○三月庚申。入侍朝讲于集福内轩。讲孟子滕文公下篇。( 东宫下问曰邢说果甚于洪水猛兽乎。先生对曰洪水猛兽之害。只是一时外患。不过害人之居。伤人之生而已。邪说之害则蔑弃圣训。陷溺人心。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而充塞仁义。斁绝伦纲。虽救一时而后世不可必。则其甚于洪水猛兽明甚。)有书筵讲义。(先生于頖村所馆门上。大书一谨字以自观省。)戊寅差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0L 页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1H 页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1L 页

纯宗大王元年辛酉。(先生六十三岁)正月呈辞归乡。○五月孙若洙生。○六月入府参 小祥哭班。○七月升通训大夫司谏院献纳。○讲心经于虎溪书院。
二年壬戌。(先生六十四岁)正月拜司宪府执义。○三月拜弘文馆校理。知 制教兼 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被 召至闻庆县。上疏辞不 允。( 批曰尔其勿辞。上来察职。)四月移拜司宪府执义。○六月又以司宪府执义。下 旨召。行至龙宫县上疏辞。○十月又拜司宪府执义。○作朱子书问目汇编跋。
三年癸亥。(先生六十五岁)正月拜弘文馆修撰。知 制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实录记事官。被 召至醴泉郡上疏辞。(略曰臣之离违 禁扃。已三易星霜矣。耿耿一念。何尝不在于日边红云之下哉。如使臣疾病不至如此之甚。而筋力少有可强之势。则复入脩门。更瞻 耿光。岂非至愿。而况实录记注事。事系 先王。臣厚蒙 先王之隆恩。凡系 先王之事。虽水火而尚且赴蹈。乃以记注之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2H 页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2L 页

四年甲子。(先生六十六岁)三月 除授弘文馆副修撰。 知制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下 旨以 经筵入番事 召。( 上问先生行期于筵臣。)四月赴 召还朝。○十八日丙子。入侍昼讲于熙政堂。讲诗传大雅大明篇。(先生奏曰所谓不易维王者。言为王之难也。夫人君受天命履天位。其付畀之重。责任之大。欲尽其道则诚至难而甚不易也。使人君诚知永王之至难而甚不易如此。则其所以一念兢惕。不敢荒者。自有所不能已。而德可修治可成。不废天职。怠保天命矣。惟后世人主。徒知崇高富贵之为安。而不知为王之不易。故肆欲妄行。慢天虐民。如桀纣者有之。则天必剿绝其命。使不得挟有四方。岂非可畏之甚者乎。故为人君者。当先知为王之不易。然后可以为王矣。 上称其善为讲说。)入侍夕讲。讲纲目二十五卷下篇。(先生奏曰陈頵所言前车之覆后车随之云云。此言亦自好省。今 殿下方讲纲目。盖纲目一书。即古今治乱兴亡之前辙也。所以兴所以治者。其辙如彼。所以乱所以亡者。其辙如此。后世人主。孰不知之。而随其治兴之辙者寥寥。随其乱亡之辙者滔滔。岂不诚可畏哉。然则监于前辙而审其治乱。治则勉蹈其辙而勇往焉。乱则恐蹈其辙而必避之。此读史第一义也。 上问刘俊,王珉既不能死帝被执之日。而从帝于虏庭。只以愤泣之故。为虏所杀。则其节似不甚高。而纲特书死之何也。阁臣金迈淳对曰忠节亦有等分。俊珉虽书死之。而似不可许以高节矣。先生曰此则似不然。使俊珉死于方帝被执之日。而使帝独陷于虏中。亦岂臣子之所忍为乎。此俊珉之所隐忍一死而僶俛从帝于虏中。及其目见行酒之辱。不胜愤痛。发声号哭则当此之时。俊珉盖亦自知其虏之必杀我也。岂有一毫偷生畏死之心哉。是以朱夫子特书曰死之。不然朱夫子岂轻许之乎。)丁丑入侍昼讲。讲诗大明篇。(先生奏曰文王大圣人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固不待勉强修为。而其盛德大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3H 页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3L 页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4H 页

五年乙丑。(先生六十七岁)送人歙谷。与卧隐金公书。(时卧隐公谪居在此)三月重修乡校东西庑。(记略曰不佞至州之三日。谒先圣先师于州学。周观殿庑及门墙。率多颓圮。而东西庑尤甚。将有覆压之患。不佞既慨然叹息者久之。又瞿然不宁于中曰。此莅府者之责也。遂谋诸有司。具材瓦募工匠。以越明年乙丑三月日始事。仍其旧制而可易者易之。可仍者仍之。首尾数月而功告讫。虽力绵事钜。不能极意尽美。然自此亦可以粗免倾颓之患而少效多士及莅府者之心矣。抑不佞因此而有复于诸君。诸君盍反隅而用力于自修也。今诸君皆有一个安宅。孝悌忠信其基址也。礼义廉耻其垣墙也。道德之崇深为阃奥。经传之谟训若丹青。而四子乃其门户阶梯也。诸君于此。能反身而自省。决然作意于一日之间。奋然用力于蚤夜之中。不以不才而沮。不以难成而怠。不以地僻俗陋而自诿。一此心于规矩准绳之内。竭其才于切磋琢磨之工。则忠信之基址。于是而可立矣。廉耻之垣墙。于是而可筑矣。由四子之门户。睹典训之丹青。而优入于道德之阃奥。亦不难矣。岂不尤有光于圣庑乎。诸君其相与勉之哉。)选儒生居斋于乡校。(州接界西北。民俗颇贸贸不知文教。先生于是选境内儒生十人。使之轮番居斋。备给柴粮。亲自教授。自此诸生颇有作新之渐焉。)为文劝谕诸生。并揭居斋节目。(劝谕文曰夫兴学。即七政之一。而居官者之当务也。官于兴学之道。虽不识其方。然既在其任则不可以不知不能而遂已也。欲与一方佥君子。从事于书册之中。不有益于彼则必有益于己云云。○节目六条。一所读先以大学。一每朝受读于东轩。一所读必须精熟。勿以塞责为心。一讲会之日。训长与诸生。先行庭揖礼。一诸生起居出入。各自谨饬。摄以威仪。无使諠哗失度。一如有不勤读书。惰慢作挐者。当施以夏楚事。)八月差洪原乡试副试官辞递。○重阳日。登天游堂。有次板上诗一律。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4L 页

六年丙寅。(先生六十八岁)和寄鹤林权公赠诗。(樵牧穷山一弃材。误 恩分符又西来。残年祇觉初心负。败局难将拙手回。默数愆尤堪自愧。肯子名誉惹人猜。天涯再见新春月。遥忆商颜高世台。)二月行释菜礼于乡校。○三月哭子弼秉。(有文学才行。先生期倚不浅。而犹能以理自遣。治丧殓袭。必亲自检饬。官事应詶。亦裁决无滞。)遂解归。(先生自是谢绝名途。杜门颐养。以为优游终老之计。)四月孙敬洙生。
七年丁卯。(先生六十九岁)七月拜承政院右副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病递。○冬赵秉相来受大学。○作明明德说。
八年戊辰。(先生七十岁)作大学中庸或说辨。(或说即一边人所著。其说多不中理。先生为之逐端辨析。)撰大司成真一斋柳先生墓志铭。○哭鹤林权公。(有挽词祭文。后撰行状。)十月拜司谏院大司谏。
九年己巳。(先生七十一岁)正月省扫白马山先墓。○校整松岩权先生续集撰跋文。○校百弗庵崔公遗稿。○九月赴参诞庆宴于公山精舍。有识喜一绝。(皇天 列祖共监临。诞降元良答 圣心。一日欢声腾八域。争呼万岁祝穹深。)答再从弟(塇)理气疑辨书。○赵时中来讲近思录。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5H 页

十一年辛未。(先生七十三岁)秋与壶谷柳公设讲会于高山书堂。○撰退陶书节要跋文。○与容渊金公书。论心经讲录刊补疑义。○葛川金公(熙周)来请其先考同枢公墓志铭。(葛川公每以师礼尊之。先生辞不敢。公执礼愈恭。至是曳衰来请。)
十二年壬申。(先生七十四岁)正月闻嘉山贼报。(先生于闻报之日。大书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十六字。揭之壁上。方拟勤 王。而寻闻贼平遂止。)撰敬堂张先生续集序文。○四月升嘉善大夫。○五月授汉城府右尹。(有一玉堂学士。于侍讲之暇。口奏经 筵云前承旨金㙆。经学文章。当代第一。 上嘉纳焉。是年夏。庙堂通三色升擢亚卿并六人。而于南中一人。特升先生为汉城右尹。病递。)移拜龙骧卫都总府副总官。上疏辞。(略曰臣之抱病穷山。离违 禁扃。亦有年所。 胄筵往事。杳然如梦。耿耿一念。何尝不在于日边红云之下哉。当此邦家无前之庆。又蒙天地罔极之 恩。而不得进身 象魏之下。少伸蝼蚁之忱云云。 批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辞。)闻西贼平报。设庆宴于前川。○八月行焚黄于家庙。○十一月校李小山先生文集。○崔济说来讲心经。
十三年癸酉。(先生七十五岁)撰惟一斋金先生墓碣铭。○校整谦庵柳先生文集。○宋弼秉来受大学。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5L 页

十五年乙亥。(先生七十七岁)巡察使李相国(存秀)来访。(相国倾慕先生。每以儒林宗师待之。至是迂路来访。)撰金忘窝先生墓志铭。○十月 除拜礼曹参判。兼同知经 筵春秋馆事。○上疏陈一纲六条。仍请先师 赠爵。陶山书院侑祭。(略曰朱子曰天下万事。莫不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一心。而所谓要切处。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昔我 先大王学穷天人。理析牛蚕。凡所以施诸三十年治化之功者。无一不本于心学之宗。则今我 殿下之所以绍述者。不必远引古昔。即 先大王一言一动。无非授受妙诀。惟 殿下懋哉。臣于大本之说所谓先急务者。其目有六。曰辅春宫也。曰明正学也。曰立纪纲也。曰躬节俭也。曰慎赏罚也。曰恤民隐也。惟玆六条。虽未及为政之目。而家国之务。大略具焉。非臣耄聩之见所可缕陈。而皆古昔先民之遗训也。惟殿下留神澄览焉。是皆修德养心之要。出治行政之本。其曰大根本者。固建中立极之道。帝王相传。无出于此。而辅春宫明正学。即端本之要也。立纪纲躬节俭。即化俗之方也。慎赏罚恤民隐。即行政之具也。虽平常易近。无新奇崭绝之论。而 殿下试以是方之古昔哲辟御世善俗之道。未有不由于此者。则当知臣言之不诬矣。朱子曰此学不明。天下事无可为之理。臣于上第二条者。既粗发其端。犹有馀意之眷眷者。于乎。学术不明。士趍不靖。伦常之教。视为芭篱。名利之关。自分性命。至有如近世所谓西洋学者矣。是其踪迹诡秘。彝伦斁败。又每下于佛老之弥近理者。则凡有知觉。谁或信从。而聪明之士。陷溺为甚。此无他。学不素明而知识贸换。士不自靖而惟怪是从耳。倘靡我 先大王严辨而痛斥之。则人类尽化为禽兽。而家国或几乎夷狄矣。朱子曰世学不明。异端蜂起。大率皆偏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6H 页

十六年丙子。(先生七十八岁)答郑谷口(象观)书。(略曰贤者志尚气槩。不欲作三代以下人物。每想望其风采。而又得游山录读之。文有不能以句读者。然大抵非今世人口气也。然尝窃自怪。与合下门庭规模。似不相类。无乃才高气豪。不欲折节受羁的耶。抑亦愤世疾俗而矫枉过直耳。愚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6L 页

龟窝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97H 页

十八年戊寅二月。 上遣官礼曹正郎权
宪宗大王十二年丙午文集成。○墓碣铭成。(参判柳公致明撰。)
今上四年丁卯。墓志铭成。(参判李公敦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