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书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4H.gif)
日者远惠长笺。所以勉戒引谕之意。既勤且挚。奉读以还。感愧交并。即日急景。閒中玩颐。日有超诣。比年以来。先生长德。次第凋零。及门后辈。盖不无其人。而卒不能自拔于流俗之中。左右乃能判轻重于早年。潜心家学。专意经训。吾侪异日之望。正不在他。虽然义理无穷。事业许大。决不可欲速而助长。亦不可自足而倦废。惟在循循勉勉。不住其工。著脚于低平之地。勿轻心以掉之。恐欠精深。勿粗气以乘之。易致驳杂。动遵规绳。反躬实践。则将见功深力到。得厚资深。孟子所谓左右逢原。于是而可庶几矣。如㙆者亦出入函席之间。粗闻绪论之一二。而半生科臼。逐逐奔奔。丧失其本心。到今白纷垂死。窃禄于此。非不欲竭力殚诚。以少酬分忧之万一。而才疏识浅。触事生涩。左右缕缕满纸。无一言规砭警责之诲。乃反过为揄扬不称之辞。直令人羞愧而不堪看也。本郡即老先生遗馥之地。做官得此。亦云猥幸。先生当日为政规模。必有以大服民心者。而文献无徵。无由考寻其一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4L.gif)
答族侄南为(鹏运)
客岁至月书。承领多时。而病懒作祟。尚稽修覆。殊非往来之意。第有歉恨而已。未惟中春。棣履若何。静里观玩之工。想益崇深。高山讲会。山颓响寂之馀。得与意中诸益。读遗书于当日遗馥之地。自外面观。亦足听闻。而才过数日。旋即罢归。亦恐只赌得一场美名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5H.gif)
与蔡参议(弘远○乙丑)
一番大霈。群枉毕伸。固知天道无终诎之理。而倘非 圣鉴孔昭。亦何能有此耶。区区感祝之情。不但为执事一行而已也。不审道中别无他扰否。闻自安边有此府来往之路。未可经由此路。以为一宵宿留之地否。且先大监曾莅此府。其遗爱至今在人。为言令公事。莫不叹嗟。欲一望其颜范。民情大可见。想令公亦不能无情于此府。幸另图之如何。㙆意外 恩除。僶勉就职。已七阅月矣。疏迂抵滞。无以副一方上下之望。第有愧惧俟勘耳。此君之行。其诚意可尚。留数日发向行轩。凭付候仪。
答李佐郎(遂渐)
前后便仍。每阙候仪。逋慢方深。伏承先施下问。奉复再三。感悚交并。伏审潦炎。体度久欠和节。衰暮筋力。何以支堪。调将有道。遄收勿药。是为区区之祝。新妇无恙。实深欣幸。而娟娟眉目。依黯难忘。窃欲更谋一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5L.gif)
答金圣圭(宗锡)
乃者辱惠长笺及长诗一篇。奉读再三。有以知倾倒于老废者为不浅。诚荷眷爱之厚。然第遣辞之际。太不称停。未知贤者视㙆为何人。而乃容易推借之至于如是也。寒事伊始。未惟侍彩增重否。瞻恋非虚语也。㙆摧颓转甚。日用之间。无所猷为。分知为村里一陈人。愧无以向相爱者道也。每想贤者静埽高栖。閒坐卷头。其佔毕吟弄之趣。必有悠然而自乐者。世衰道废。公车之所没头。饥寒之所役志。误了一生者。滔滔皆是。今青年盛气。早了一事。既无妨夺之累。又无饥寒之忧。是则天之所以厚饷于贤者。似有非偶然者。而朋侪之所期望于贤者。又不但如是而止也。贤者于此。盍亦回头转脚。用力于远大之规。将一部经传及洛建文字。熟读精思。日有程课。如此用得三数年工夫。则必有自觉此身之不可虚弃。此学之不可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6H.gif)
答郑明应(必奎○乙亥)
乃者一番奉晤。殆是十年颜面。吾已奄奄垂尽矣。贤者亦白种种矣。既见之喜。还作无端之感。馀怀耿耿。久而未化。即玆匪望。乃蒙复垂珍缄。存问死生。此意又何郑重也。奉读再三。恍若更接清眄而奉从容也。仍审溽暑。学履珍重。起定冲福。㙆一疾沈痼。有进无退。比相对时又是落下千丈矣。人生会有此时。只当静而俟之。然自顾平生。无一善状。虚生死于人世。为可愧恨耳。来书满纸。足见省检惕励之意。朱子不云乎。知如此为病则不如此为药。惟在随时随处。猛省提撕。去其如此者而思其不如此者。则亦庶几思过半矣。师门先达。次第凋零。此个声响。几乎寥寥矣。平日所望于贤辈。正不浅浅。惟愿益加勉力。以无负岁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6L.gif)
与金公穆(熙周○丙子)
即惟和煦。台仕履万重。㙆已成枯落。不得与群蛰蠢动。长作床笫中物。了无况味可道者。师门大论。幸已敦定。将以来十二日。会道南发行。其成与否。只付之苍苍者。同门先达。已凋尽矣。惟㙆等数三人在。而㙆等老矣无能为。所望于台閤者不浅。想在默谅中矣。
与李继初(保淳),象初(大淳。○戊辰)
朴马临慰。触冒风寒。侵犯昏黑。倘非情素恳挚。何能及此。私心感仰。实难容喻。即日雪寒。不审佥侍奠哀候支相否。溯仰不任。胤君留处亦多日。而家间少辈。皆是游军。缘此未免被害。不能著实课读。然其意象才气。尽有步骤。若能按伏童心。驯入矩度。知所用心于文学。则其进必勃然矣。想惟诗礼之诲。不待缕缕耳。
与李际可(秉运)
两度惠书。合并承坼。千里欣豁。奚啻空谷跫音耶。因审省下棣史匀胜。㙆为政渐怠。吏乡百姓。已熟揣其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7H.gif)
答徐景濂(有洛○丁卯)
冤日操文临哭。迨用悲感。续而书问又至。何厚意缱绻若是也。平日窃爱贤者资性。安详专静。观其立心用工。又有以异于人者。今承满纸勤恳。无非省己求益之至意。读书则忧义之未精而未觑古人之用意。接物则患守之未固而或至挨人而失己。贤者既自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7L.gif)
答李鲁则(鈗),汝揆(键)。
便中获承惠疏。备审萱闱体力万卫。佥侍殡气力支相。古人居丧。不废读书。祭奠之暇。看读何书。窃念先丈平日劝勉期望之意。迥出寻常。想惟追念体行。而第忧遑摧陨之馀。若不益加警惕。猛施工夫。则悠悠之顷。易致担阁。千万勉旃。上不坠先志。下以副区区。深所愿望。
答安▣▣(宅允)
既孤陋寡与。且限于区域。至今未奉一面。乃执事于何听闻。而远送贤器。又辱以手书郑重焉。则㙆诚不自知其何以得此于左右也。奉读以还。第有愧悚。因审静养万重。贤胤之行。其志诚好矣。执事之所教诏者诚勤矣。然但所求非其人。所托非其任。使累百里辛勤远送之意。未免狼狈而归。则是可叹也。然以是心归而求之。有馀师矣。亦何患于讲之不明。学之不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8H.gif)
答赵仲德(秉相○丁卯)
乃者远戒驺御。委访穷庐。厚意何可忘也。第不能挽而信宿。从容稳叙。则馀怀耿结。尚未化也。即玆匪望。耑价惠问。令人感恧。不知所以为谢也。仍审尊堂患候沈绵多时。侍汤煼煎。当复如何。区区贡念无已。满纸辞意。足见忧勤责勉之意。然奉老干蛊。凡百妨夺。亦事势所不免。惟勿与俱往。偷隙不废观玩。庶几为扶接之道耳。至于游学取友。固是美事。然此亦在所审择。若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此圣人之明戒也。今从者以求益之意。犯圣人之戒。前后所以处于㙆者。过当太甚。此则非惟㙆之所不敢当。亦恐从者不免于傍人之嗤笑矣。千万勿复尔也。若不欲相弃。则惟以乡间长少之礼相处。有时过从。以不耻下问之意相接。倘有一得。不妨相告。此为实地交际。今不然而以虚礼相加。标题相称。如丈席道体字。无难轻与于人。则轻于与人者。亦难重于自处。此古人所以一言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8L.gif)
答郑叔颙(象观○丙子)
新年伻使。使左右者先之。可见敏钝之相去不啻三十里也。审履端承欢。享有多福。为之攒贺无已。㙆复见新岁日月。固是怪事。来书倾倒推借。太不合鄙拙。读之令人发骍。然鄙拙亦尝从士友间传诵之说。固知贤者志尚气槩。不欲作三代以下人物。每想望其风采。而又得游山录读之。间有不能以句读者。然大抵非今世人口气也。然尝窃自怪与合下门庭规模似不相类。无乃才高气豪。不欲折节受羁的耶。抑亦愤世疾俗而矫枉过直耳。愚意则古人之糟粕。不若过庭之诗礼。苟能按伏此身心。不留意于殷周虞夏间文句。留意于殷周虞夏间心法。虽诵今人之句读。而不学今人之纷竞。则岂不可以三代以上人物而绍述家庭之绪业乎。文章与世上下。虽欲学古而有不可强者。设使能之。亦无用之伎俩。岁不我与。贤者异日能无悔乎。感辱教之意。且以平日慨惜于中者。狂言及此。想亦一酸齿矣。
答李舜举(汇八○戊辰)
伻来奉手滋。备悉两庭气力支相。省履对胜。忻慰深矣。比来工课若何。窃观君才资不凡。甚有步骤。但童心尚存。不能按伏得飞腾底气象。此最害事。须惕虑却顾。苟能一日悔悟。则必知所以用心。知所以用心。则前日飞扬浮杂之念。不待禁抑而自止矣。而工夫不待劝督而自勤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是老夫经历过者。深愿君之勿如是也。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9H.gif)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 于体用不曰无间。于显微不曰一原。
体用专以理言。显微以象与理言。一原者是一物。虽有本末。而末未尝离乎本之意也。无间者。是二物虽有彼此。而此未尝外乎彼之谓也。盖即体而用在其中。故谓之一原。即显而微不能外。故谓之无间也。其立言命意。各有下落。固不可以此而易彼如何。
答张敬夫书。悬空揣摸。无真实见处。刊补以龟山上蔡两说当之。
悬空揣摸。是当时学者。离爱言仁之病。大抵皆然。而刊补之以杨谢二说当之者。非谓朱子之言只指杨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09L.gif)
五王之事。 中宗既非可废而废者则。(止)南轩之有追悔何也。先生亦许以至论。而末乃以未必成等语泛言者。亦何如。
南轩之说。据已然之迹言之者也。夫子之言。以天理人心之顺逆言之者也。若以已然之迹言之。则中宗之无状如彼。忠贤之祸患如此。故南轩之说如此。然若以天理人心而言。则又不可逆探未形之祸。计较利害之私。而一朝舍之。更立宗室也。故夫子之说又如此。至于至论二字。此是问答之际。抑扬之辞。似不必如是泥看耳。
已发者人心也。 已发处。专言人心何也。
此所谓人心者。非对了道心而言者也。即夫子前说以心为已发看。故说得如此。然后来深以为非。则不必深究耳。
道义。 仁义礼智四个字。必拈出一义字而配道言之何也。
四德之义字。以具于性者言之也。道义之义字。以处乎事者言之也。夫处事之义。虽是具于性者之发见于事者。然其体用固不同。而仁礼智之用。各得其宜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0H.gif)
至诚无内外。 无内外。犹言无表襮。子韶之言有病。乃何所见而必欲以中字改之。
此内外字。犹远迩精粗之云耳。盖至诚者。只是实理无妄。初无人己彼此之分。体用精粗之殊耳。若只作无表襮意。则是俗所谓质直之称。非所以解至诚也。未知如何。子韶之意。不必枉费心思耳。
答裴君(相说)问目
小学先行后知。大学先知后行。
小学就行上说。至大学始兼知行言。夫人生八岁。始入小学。其知识未开。先就日用事为上。凡所以事亲事长洒埽应对之节。以至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皆素教而豫习之。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十五入大学之后。始就上面。讲究其所以然所当然之理。而明善诚身。以收小学之成功。盖小学工夫。只是于日用行事上习其节目仪文之模范而已。固不可以洒埽与礼乐。分作知行看。
物犹事也。此则只贴得日用事物之物。释至善曰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0L.gif)
天下虽大。事物虽夥。而莫非吾所当为之事。所当知之理。则是其间虽有内外远迩缓急先后之别。而一物未格。此理有未明。一理未明。此心有不尽。固不可耽内而忘外。取迩而遗远也。是以程子之说曰求之情性。固切于身。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朱子于补亡章及或问中。皆述程子之意而为之说。则何尝曰日用以外。非我所当行底道理而不之穷耶。然则所谓物者。非专指日用事物亲切处言也。今乃见其以事训物而谓之贴得日用事物上说。除却日用以外底道理云尔。则殊不知格物之物字。为合内外通物我兼巨细贯精粗而言者。而日用事物之物。初不外乎天下事物之物者也。至于至善之训。只曰事理当然之极。而不言所以然者。盖至善者。只是形容道理恰好之名耳。如仁敬慈孝信之类。此是日用见成当然底道理。至精至极。恰好无欠。故目之以至善。非就上面所以然处说也。故其所以为训者。只言当然之极。不言其所以然。然所谓所以然者。亦只在当然里面。则固不可谓之遗却一边也。未知如何。
致知在格物。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1H.gif)
执中皆动时工夫。(止)欠却静一边。独于动处丁宁。
圣人教人。皆就动上说。盖未发之时。非见闻所及。无善恶可言。而惟其一念动处。善恶始分。故圣人之教。必于此而致其精一之工。使无过不及之差焉耳。然体用一原。动静相须。未有不能致中而能执中者。亦未有能执中而不致中者。是则执中二字。虽是动时工夫。而亦可见圣人之心。本无偏倚于未发之时耳。岂遗却静一边而然耶。是以序文于说执中处。兼言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1L.gif)
智字未有明释。
智字之未有明释。如仁礼义之为者。浅陋亦寻常致疑于此而未得其说。今不敢强有所云云。而尝观节要答潘谦之书曰。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以智言之。所以知是非之理则智也性也。所以知是非而是非之者情也。具此理而觉其为是非者心也。即此一段。其为释智字不啻明白。试取而考之。自可见矣。
四端为本然之性。其目有仁义礼智四者。七情为气质之性而不见有以目称之者。若言其目则以所禀来五行之气当之否。
本然之性。气质之性。非是两样性相对在中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以此理之堕在气质而不离乎气质者言之则为气质之性。以此理之不杂乎气质者言之则为本然之性。盖性只是一性。而所以言之者。有兼气不兼气之异耳。岂二性两情。并立对峙。各为根支。别为模样。不可以相通欤。今乃以本然之性之有其目。而嫌于气质之性之无其目。乃欲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2H.gif)
未发时。看义理不得云云。
未发时。知觉未形。思虑未萌。才有意看义理。便是已发。故曰未发时看义理不得。盖当此之时。一理浑然。未有兆眹。如鉴未照物。虚而已。如衡未称物。平而已。然其照妍媸称轻重之理则未尝不在于其中。而但无某妍某媸某轻某重之可言。故又曰有义理之原。而无义理之条理。然其浑然一理之中。又莫不各有体段模样。粲然而不紊。虽非墙壁遮拦。区域限隔。而亦莫不有当体模样。各自具足。若于未发时。初无这样物事在内。则亦何以发于外而有这样端绪乎。故曰未发时。虽无所分别。亦未尝无分别。自有个模样物事在内。盖人当未发之时。若欲看得义理条理去处则固不可。然若其蓦地虚静恍惚儱侗。其不几于罔两汉者几希矣。故又曰要识得这物事云云。然则所谓有物事在内者。以其浑然之中。有粲然具足者言也。而无义理条理者。以其寂然之中。初无条理端绪者言也。所谓看不得者。以未发之时。思虑未萌故也。而要识得者。泛言未发时义理模样。不可不识也。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2L.gif)
中庸二十七章言人道。而首言圣人之道。
道即率性之道。人莫不有是性。则亦莫不有是道。而但众人则不能尽其道。惟圣人能尽人之道。故此言人道处。必以圣人言之。以示圣人为人道之标准也。
气动则理亦动。气静则理亦静。理既为造化之枢纽主宰。而又与之动静者何也。
动静者气也。所以动静者理也。惟其理有动静。所以气能动静。然理无情意无造作。故不能自动静。而必乘气而动静。其动其静。虽是气也。而毕竟理为之主宰。则其为造化之枢纽根柢者。又何有疑耶。
答族叔行之(光裕○丁酉)
岁色忽改。祥期且隔。伏惟孝思追慕罔涯。㙆严候粗安。而迁徙妄计。际此更发。亲戚自此渐疏。师友自此渐离。言念及此。宁不寒心。抑又有大忧惧者。十馀年来。索居僻陋。些少志气。已为丧忧疾病所摧败。些少见闻。又为俗务家累所渗漏。环顾其中。只是空空一饭袋耳。虽愚庸甚。亦颇知此生之不可虚卒。此心之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3H.gif)
与再从兄(埙○乙丑)
便后阅月。未审其间大都浑致更若何。旋用溯郁。㙆姑免疾恙。官事亦无他扰。盖欲刮垢爬痒。洞祛弊源。而教以礼让。一变陋俗。则非惟才识力量之所不逮。亦非一朝猝然可为之事。其势不得不因性而导之。徇俗而行之。则亦别无目前大疮痏大弊瘼。可谓一閒无事之邑。亦衰病者幸事。但绝远之地。既未率眷。寂寞空衙。夙宵郁陶之怀。虽欲排遣而不可得。是可悯也。初拟以四五月间。作受由之行。因谋逡巡之计。而不幸 国有大丧。 因山在前。此际言私。亦有所未安。势当姑俟秋间耳。
答舍弟子厚(墩○丙午)
山下别怀。倍万难堪。儿来承示。稍慰馀怅。因悉日间。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3L.gif)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4H.gif)
答子厚(甲寅)
湖上伻使回。得见手滋。知西行且发。未知几日到洛。疏首与凝之同行否。淫霖连日。想行李倍艰。税后旅况若何。驰念不能忘。疏事闻 朝著有事。得无妨碍否。疏草更观。其太涉张皇。故洗去前草面目。务从简约。又似失之草率。盖得中之难如此。大抵此疏。当以立祠为主意。以公议为发明。而先生之德美。自在其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4L.gif)
答再从弟稚渊(塇)
见手滋。因悉彼时入住故庄。想其间必已返寓。凡百连胜否。千里怀想。与在家时尤别耳。此中垂死吏役。心事乖违。兼以绝域离索。了无况味可道者。来书满纸可见至情期勉之意。三复以还。令人发深省而起颓废。然自家才识素乏调剂手段。膏肓风习。积久弊瘼。又非一朝所容易变移者。只是随他旧例。循渠乡俗。而保无科外侵扰。要以不愧于心耳。至于学政。盖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5H.gif)
与稚渊别纸
栗谷谓四七虽有二名而同出一性。故性情只是一般。活斋谓理气既有二性。而各有所发。故四七自是二情。以愚观之。皆得半而失半矣。性虽本一而情岂无二。情虽互发而性岂不一哉。
活斋说全文。未及见之。今不敢妄为之说。然大抵主分开说。故似以理气有二性云。而其实天命之性。是指其不杂气质者而言。气质之性。是指其堕在形气者而言。性非有二也。而所就而言者。不能无二者之分。不然则性之无二。稍解义理者皆知之。曾谓活斋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5L.gif)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既有理气二物。则其根柢苗脉。自不得不二。试以朱子说考之。则有曰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止)岂谓四端独发于理。而七情之气发。不本于性耶。气之挟理而发者。虽是理气之合。而自理而看则无非仁义礼智之用云云。
所引朱子说。其劈破根源苗脉。无复馀蕴矣。盖析之不极其精。则合之恐或易杂。非以为人道有二本也。人道心之根源苗脉既如此。则四七情之根源苗脉。亦何以异于是哉。栗老之疑于有二本者。已失之矣。而吾弟之以理为气之所以然。明其一本者。恐亦未免同浴之讥也。至于以子思所谓天下之大本證之则是浑沦说也。以浑沦而證分开。果可为明證乎。其曰气之挟理而发者。虽是理气之合。而自理而看则无非仁义礼智之用云者。令人骇惑而不知所以为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6H.gif)
气不能外理而自行。今就性上看则四七虽皆本于理。(止)此四七理气之所以辨也云云。
来说自四端七情皆情以下。至不能外理而自行以上。是混沦说。自就性上看以下。至四七理气之所以辨以上。是分开说也。其间虽有句语之不称者。而意义不谬。但自然四端以下。(止)理之乘气之根云云。则君果以为分开说时。亦可言七发于理耶。若于分开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6L.gif)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7H.gif)
四七人道。所指而立名者。有些不同。夫谓之四端七情则是情之直出底。谓之人心道心则是心之知觉底。是故朱子论心情之别。而曰如以智言之则所以知是非而是非之者情也。觉其为是非者心也云云。情直出而无回转。故四不可为七而七不可为四。心运用而有造作。故道可以制人而人可以合道。此所以七情之善者。不可谓之四端。而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7L.gif)
此条所论。甚有条理。其所以分别人心道心之纯善兼恶。四端七情之主理主气者。历落分明如此。而前数条互相逃闪如彼何也。
七情虽发于气。而方其未发也。一性浑然云云。
中庸所谓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此言性情之德而即混沦说也。于此何尝有四七理气之可辨哉。今活翁之说。乃以中庸之七情。专作气看。至言子思惧气发之易差。故必欲一一中节。无所乖戾者。大失中庸本旨。想是栗谷以此破吾说。故活翁又言此以攻彼。然殊不知混沦说之不可以破分开。分开说之不可以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8H.gif)
活斋力主退说。而真若以为相对各出。则亦恐其语圆而意滞矣。
活翁所谓心是合理气。或理动而气随。或气动而理乘。其所以主宰运用者。未尝不一者。亦何以异于退陶之意也。
性理说太极之理。三变为道。 夫气者。道之形于物者也。才者。道之见于事者也。德者。道之得于心者也。太极岂有四变之理哉。活斋辨破之说则意非不好。而但以太极之理与道。分属天命之性。率性之道。则性固理也而道亦理也云云。(以下论旅轩性理说。活斋疑录。)
来说尽有意义。然其曰气者道之形于物者也。才者道之见于事者也。似有商量。活翁所谓天命之性。即太极之理也。率性之道。即太极之道也者。盖言所谓道与理者。俱是太极之道理。而不可言三变为道云耳。其所谓曰道曰理者。有若分道与理。然此则以本说分说道理二字。故因其说而言之。不得不然耳。观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8L.gif)
旅翁之意。以为人道虽有二名。而理气同为一心。故曰人外无道。道外无人。则恐失名义矣。活斋之言。以为理气虽同一心。而人道自是二情。故曰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则其援引亦误矣云云。
此条所论。亦不无可疑处。大抵固无无理之气。亦无性外之物。非气则理无所依附。非性则情无所自出。然前后论理气性情。如程张朱退之论。犹恐辨之或不明。说之或不详。而有认理为气。指气认理之弊。于是乎有气质之性。道器之分。形上形下之论。理发气发之训者。岂真以气为理外之物。而情为非性之出哉。盖理气虽不相离。而理不可谓之气。气不可谓之理。性情虽非别物。而人心不可谓之道心。道心不可谓之人心。原于性命者。不可谓生于形气。生于形气者。不可谓原于性命则明矣。而今曰气根于理而理为主本。则人心之生于气者。自道而出。理附于气而气能运用则道心之根于理者。以人而行。又曰声色臭味之欲。喜怒哀乐之情。虽是生于气。而其根柢则理也。又曰顺理循性而发无不中则生于形气者。无非仁义礼智之用。而中和之德。所以为大本达道也。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9H.gif)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19L.gif)
七情之分属四端。朱子尝曰大槩如此。不可指定说。(不记本语。大意如此。)今不必苦苦辨说。七情之本于四德者。则终不敢承款矣。
以一源无间之合而不分理象则太为儱侗。以体用显微之分而不合为一则过为分析。(以下论活斋集疑义。)
朱子不云乎。即体而用在其中。所以为一源也。即显而微不能外。所以为无间也。又曰分得此是体彼是用。方说一源。分得此是象彼是理。方说无间。须合二说看。方无透漏。临川说只见朱子上一节之意而遗却下一节之意。活翁非之是矣。然若偏主下一节之意而遗却上一节之意则恐不免同浴之讥。来说似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0H.gif)
继善。是变化流行而无穷也。成性。是禀赋一定而不易也。(止)二者分属之意。正是如此。而今曰不知阴阳之为气。性善之为理。故不知继成之分属动静。则或者之所不知者。盖在于继善之所以为阳。成性之所以为阴。而不在于理气之不别也。况又谓疑其直指性善之理。为阴阳之气。故夫子之分属如此。则夫子之以善为阳。以性为阴者。初岂有分析理气之意乎。
鄙见则活翁说。似有意义。盖或说之继与成者。虽是阴阳。而善与性则理也。或者以继善成性作一气看。而又不知气之动者为阳为继。静者为阴为成。以为不当分。故活翁以为不知阴阳之为气。性善之为理云耳。以善为阳性为阴。皆指或者之失。而非活翁之自为说如此也。
以理气二字。对待说去云云。
中正仁义之为体用。来说固得之矣。而活翁之引水火金木之气而谓气无生克。不能成造化者。亦言其金水为体。木火为用。犹正义为体。中仁为用云耳。与理气对待。似不同也。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0L.gif)
一本万殊。固就理上说。然凡天下之形形色色有万不齐者。非气耶。但气有万殊而各具一理。此一理之所以为万殊也。凡看人文字。必求其可通。至于不可通而后不得已而有辨说。若一见其不合己意。而遽加诋斥。虽所言皆是。已非尊畏先辈之意。况吾之所见。亦未必十分停当乎。
专言则仁是四德之首而万善之长也。故中正义皆统于仁。如一元阳生之气。贯彻四时。而偏言则四德各是一个道理。如四时之各一其气。则仁之属于阳者。以其偏言者言之也。今曰专言则阴阳刚柔同一气也。则阳刚之气。何尝有偏专之分。而又曰仁义中正同一理也。则仁之所以为统体者。以其四德同一理之故耶。若以四德之同一理而谓之统体。则中正义皆可为统体。何独仁之一德为然哉。
来说专言偏言之辨。似更分明。而或说所谓仁为统体。不可偏指为阳者。盖以中仁之属阳。正义之属阴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1H.gif)
窃详此段。以理气二者。劈头说下而总结之。中间所云。全体中自有妙用。而妙用上可见全体。及费而隐分而合等说。皆以理气相对为言。若是则其曰体中有用云者。必是理中有气之意。而费字亦以形器而言矣。盖气之所由生在于理。而理之所以用在于气。故七情虽发于气而其理则性也。人心虽生于气而其本则理也。以理为气之所以然。而以见诸气者。为理之用。则理与气有辨。
全体中妙用。妙用上全体。及费隐分合等语。诚如来说。然来说中自气之所由生以下。吾弟果以四七之七。为发于气而本于理也。人道之人。为生于气而原于性也。此与发之者气。所以发者理之说。何所异也。
答族弟伯春(
千里一书。已是隔岁颜面。慰释当如何。矧审春寒。棣史匀迪。㙆久离家乡。怀绪难裁。每想潭斋静处。恨不得与君辈从事于其间。则自不觉神𨓏而心飞也。诸少知己始旬工。而其不长进。可想其不读书也。一年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1L.gif)
答族侄鲁仲(弼冕○乙丑)
儿辈来致书。备谙侍彩珍重。何等慰豁。佳川石役。果已始事否。碣阴记旧文。果不可省记。则不得不更制。然大抵此等文字。子孙所作。终不若他人之文。盖他人之文。是公笔故也。乡中自有其人。何必远托于千里在官之人乎。其间无便未通。若恃此而不他求。则恐临时致败。故不得已构送。因窃伏念先祖以名门华胄。蚤擢科第。为 经幄迩臣。所与交游。皆极一时之选。则其才器闻望。固当世之名流也。及其遭值不幸。飘然远举。自靖以没世者。其所树立。亦不多让于河成诸贤。虽世代绵邈。文献无徵。而其散见于片片记载者。亦足以发明其志之万一。且其祖孙间四世名节。真可谓萃于一室。而亦足有辞于来后。至于子孙之繁衍名显于永世者。求之南州士族。罕有其比。何莫非先祖馀庥耶。此皆可书而不可阙者也。是以所构文字。不免冗烦。字数太多。恐短碣石面。不能排比书镌。故不得已太半删没。改本送之。惟在相议用之。然吾见则终不如初本之颇周悉耳。夫以先祖之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2H.gif)
答鲁仲
佳川墓表。昌丰勘正甚精。始知眼目高下相去。不止三十里也。但头辞文固简洁可好。然于鄙意。容有更商处。盖府君事迹。他无文献可徵。只有受禅后一事。散见于断烂文字而已。今欲为府君记显刻。则且当以处义一款主意立言。而略举立朝本末。处变始终而后。可以明府君之志事。与六臣并美无愧之实状耳。所以鄙文首以逊位事起头。其下系以六臣与府君处义实事。而于是推言府君被选立朝知遇论思之与六臣无间。然后始论其殉节遁世之各得其仁。而同归于靖献之义。只是据实纪事。而初非揣度之意也。但遣辞之际。文不达意。多有窘窒不畅处。昌丰之非之诚是也。然今一切刊落。直以竹林与府君。双举对置。而分匹于生死六臣。则此似用事之体。而恐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2L.gif)
答再从侄弼夏,弼成。(乙丑)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3H.gif)
答再从弟𪣜,族孙进洙。(戊午)
便中得前后两书。皆以学无定所。读未勤力为忧。只此忧之之心。即是好消息。夫人之所以惰游而不读。专由于无忧之之心。苟能忧其不能为人则必思所以为人。忧其不能进学则必思所以进学。苟能忧之。何有于惰慢。苟能思之。何患于不得。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曰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夫圣贤之所忧者如此。今汝等知所以忧。则吾可以无忧。未知汝等果能真知其可忧否。切望不忧其无教。而惟忧其不学。不但忧之。而必思所以无忧。则学不患于不勤。业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3L.gif)
答进洙
来书所以咎责说病者备至。亦可见用心之一端。然只是谩咎责亦无益。须知其如此则不如此便是良药。惟在立志之如何。若此志果立如行者之赴家。则亦自住不得。而所谓许多病痛。将次第消除矣。幸今皋比劝奖之道。亦必有方。望须是受是听。益加勤笃之工。则自当有进步处。如吾者虽在家。而亦何利益于君辈耶。
寄儿弼熙(己亥)
累日山栖。果有所得否。盖工夫勤慢。不在处地。只在立志。志苟笃矣。何处非著工之所。但汝辈心志飞扬不定。入栖静界。或可为操心之一端故耳。不然亦何益之有哉。吾欲汝曹只令心志定贴然后。可与为学。不必高声大读为可尚耳。然持心之道。亦不外乎读书。须专精著实做去然后可耳。
寄儿弼熙
奴去未还。殊觉纡郁。大都依前否。此中属此迫暮。兼以次第讳辰。心事悲惙无可言。疏 批筵说。无非格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4H.gif)
寄儿弼秉(乙巳)
日间眠食更若何。丈席安否亦若何。知受读大学。此书是为学最初入头处。于此精熟通透然后。可以进于他书。想朝夕进学之际。必有开发提警之深。而但汝气质本凡。恐不足以仰承其眷教之万一。是可悯念。然且须依其本分。而专一其志意。恪勤其所业。逐日将所受之业。熟读精思。日渐月磨。亦岂无进益之端耶。此间儿辈皆放浪无著实工夫。极为悯然。汝既离家无他事。更望一意著工。以副企望千万。
寄儿弼秉
课读之不免虚疏。自是事势致然。然幸得摆脱。与好朋友相从。不必剧读为有益。须是除却许多杂念。惜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07A/ITKC_MO_1107A_B095_124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