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H 页
倡义辨诬疏(戊申○代士林作)
伏以为国效忠。臣子常分。临难敌忾。秉彝所同。至于名迹之或显或晦。声烈之有阐有隐。君子固置而不论。盖以义理之当然。无与于人之知不知故也。臣等窃伏念粤在 英庙戊申逆变之日。本道列邑倡义之举。可谓指不胜屈。而其忠肝义胆。实亦足以㬥白于当时。有辞于后世矣。然此亦为其职分之所当为而已。则虽使泯没而无称。有何冤枉之可讼。而第臣等于此窃有抑郁之舆情。不得不一㬥于 天日之下者。非敢一毫或出于干 恩希宠之心也。臣等请试仰陈之。而伏乞 圣明之小垂察焉。夫岭南自是邹鲁旧乡。夙讲儒贤馀教。粤自龙蛇之变。逮至丙丁之乱。凡所以输忠奋节倡义树勋者。率多睢阳之贞烈。无愧河朔之毅迹。卒能协赞匡复之业者。实赖忠义之枕。是忠义二字。即岭南人之饮食裘褐。而上下数三百载之间。相与谨守而勿失者也。不幸戊申之变。一种凶妖。孽芽其间。使我七十州名乡忠义之地。反贻一鱼混川之累。则当日岭南人士之羞愤欲死。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L 页
何但建宁同乡之耻而已哉。此所以列邑倡义之举。不谋而同。檄召书谕。云会响应。收僮聚粮。裂裳裹足。节制号令。一听于左右号召使召募使。任目军容。悉遵壬丙年条列。以为剋日赴斗。北首争死。庶几剿灭凶酋。廓埽妖氛。上而酬 列圣培养之恩。下而雪一方污蔑之辱者。盖其志也。虽幸 王灵远畅。官军献捷。遂使举义之幡。未效死绥之志。而若其为国之忠敌忾之义。亦可谓无负于岭南。而有光于 邦家矣。而柰之何人心不古。世道益淆。乃以不幸近出之残孽。而遍疑于群情。以一隅跳踉之小丑。而并疵于一道。此臣等所以积慨包羞忍痛含愤者久矣。乃者 主上殿下追感涒滩之重回。特下采访之涣音。至令该曹行会诸道。臣等于是窃仰 圣上奖忠之至意出寻常万万。而大岭以南几十州忠义之迹。庶可以一彻于 四聪之下矣。乃于道臣启闻之际。全然阙漏。于乎。向使岭南无前日污蔑之羞。则今日义迹之见漏与否。亦不足为慨。而独其积年抱痛之馀。幸遭千一之会。使一道倡义之迹。又阙然而不得与闻于 黈纩之下。则 圣上何由而知当日义举之若是其夥然。而二十四郡无一义士之叹。安知不发于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H 页
启登之日乎。不但此也。远近传之。左史书之。后之见闻。必将曰岭南之人。值戊申之变。而无一义举云尔。是不但见蔽于一时。抑将见蔽于百世。堂堂南州忠义之迹。卒至于寥寥无闻之归。则此岂非万万抑郁之甚者乎。臣等固知草茅封章。已犯先贤之遗戒。而干犯 天听。难免鈇钺之诛。然区区舆情。实有终不能泯默。玆敢千里裹足。有此呼吁之举。伏乞 圣明哀其情而恕其罪。第念当日举义事实。有难枚陈于尺纸之中。谨具一册。缮写列邑倡义事迹。而其他事系戊申。声迹卓异。不可泯没。并付篇末。恭俟 进退之 命。臣等不胜惶蹙屏营之至。
应 旨疏(在丹阳时)
伏以臣顷于八月日。伏睹七月二十七日 教旨内辞意。许令道内文侍从守令。各具该邑及荫武诸邑民隐之入闻者。陈疏以闻。臣既名忝侍从之末。职在守令之列。敢不仰承 明谕。趁即奉行。而第臣章句腐儒。田野庸夫。本无经纶。猝当郡寄。寻常簿书之间。亦茫然莫知其要领。况于民隐政瘼。百孔千疮。将何以究其端而措诸辞乎。此所以惶惑低徊。迟留时月。以至于今。然臣窃仰 圣上忧灾恤民之至意。盖欲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L 页
周知事情疾苦之源委。以为拯救之策。而有此询荛之 盛旨。臣虽愚昧无所知识。亦安敢以此自诿而一向泯默。不思所以对扬 明命之万一乎。玆敢略贡瞽见。仰尘 睿鉴。伏乞 圣明垂察焉。臣窃伏惟念。君者民之父母也。民者君之赤子也。君之所以为君。惟民而已。民之所以为民。惟君而已。君非民罔依。民非君罔恃。苟于其所恃者而无可恃之道则将怨畔而离心矣。于其所依者而失可依之方则亦危殆而乱亡矣。是岂不大可惧哉。是以古昔圣王之制治出政。必以安民得众为先。所欲与之聚之。所恶祛而除之。省徭薄赋以裕其生业。救菑恤患以免其饥寒。乐岁有终身之饱。凶年无死亡之忧。是以民皆知君之可恃有如此者。而亲上死长。惟恐或后。此隆平之世。所以人心固结于下而不离。主势益重于上而不殆。降及后世。一切反是。乃欲使斯民爱戴而不怨畔。使其国治安而无危乱。得乎。恭惟我 国家。列圣相承。深仁厚泽。重熙累洽。环东土八域生灵。举皆涵育生成于仁天厚地之中。而今又我 主上殿下。以尧舜之圣。继 列祖之德。廿载临御。一念元元。锦玉靡遑于宵旰。丝纶累勤于中外。其如伤若保之意。惟恐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H 页
一夫之不获其所。一妇之不被其泽。则 殿下为民之心。其亦至矣。爱民之仁。其亦大矣。有君如此。民安得不阜。国安得不治。不幸比年以来。旱亢连仍。灾荒荐酷。斯亦气数之适然。而生民之倒悬。亦云甚矣。然民之所恃而不恐者。以 殿下在上耳。乃今 殿下特轸民隐。广开言路。至令守宰各具以闻。 圣旨一下。万民相传。咸曰更生。君有求言。吏必登闻。吾王仁圣。视民如子。既闻之后。必有处分。膏肓之疾。自此可祛。滨死之命。自此可续。天地父母。何以报德云尔。则民之所爱戴仰望于 殿下者。果何如哉。而 殿下之所以慰舆情而副众望者。似亦不可寻常以处之也。然则为今日臣子而进言于 殿下者。亦岂敢以无情之辞不急之务。以渎挠于 崇听哉。臣谨按本郡僻处荒峡之中大江之侧。野无数里之辟。山无一面之开。名为村落者。或数三为聚。或五六为邻。而率多傍岩依谷。缚树编茅以为居。其所农作者。或烧火山颠。或引水溪曲以为田。而土本峣崅。水又寒冷。五谷不登。生事倍艰。是以民无恒产。居无定业。幸遇稔岁则粗安室家。一有凶歉则扶携四散。盖其风土事势有不得不然者。臣窃念本郡虽僻在一隅。而即两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L 页
南交会之地。竹岭关防之所也。缓急备御。所系不轻。设使地广土饶。民殷物富。其所保障之道。凡于责应之役。似当轻约于他邑。而不但不为之轻约。反或加重焉。试以人户军额言之。则一郡人户为二千二十馀户也。各样军保为一千一名也。泛而观之。似若不过。而其实有大不然者。盖本郡生事之艰。如前所陈。故民居稀阔。聚散无常。每当成籍之时。则虽以疾病孤寡丐乞流接之无依者。苟有屋脊。并入收录。而犹未足也。则于是乎就其一室之中而分其父子。别其祖孙以苟充之。名虽二千馀户。其实不过千五百馀户耳。而千五百户之中。除班户吏奴驿属进 上进排之里。使星支待之面。应颐免役外。其应役之类。不过五百馀户耳。乃于其五百馀户之中。而责出一千馀名之军保。将何以充其数乎。然而京司之额案依旧。营门之申饬转严。必欲充数而后已。为郡守者虽深知其冤。而亦无敢柰何。于是一室而出三四丁者有之。一身而荷二三负者有之。黄白之冤呼涨天而减颐没策。邻族之侵督遍境而方便无路。秖使一方之残氓。日困于推捉桁杨之下而不自保焉。呜呼。此岂盛世之象而治安之道哉。本郡以山高水深之故。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H 页
虽以数年之旱。而幸免大歉。视他犹胜。是以民虽不堪于赋役。而尚能各守其土宇。不至于散亡。然万一久旱之馀。水潦之患。理所必有。则其所被灾。山郡尤甚。臣不知当此之时。丹之民将何所恃而不散。何所赖而不亡。以应酬不可堪之赋役。坚忍不可堪之饥寒。而坐守此荒僻之丹阳哉。臣请陈已往之明验。而惟 殿下之察焉。昔在 明庙丁巳间。本郡屡经凶荒。民居不过四十馀户。时则有郡守黄俊良具奏十条弊瘼。特蒙许复十年。郡民获苏。至 英庙丁丑中。才经乙丙。本郡民居。散亡殆尽。 朝家特遣安集使。招呼流亡。特加优恤之典。郡民复集。倘使当时处置失宜。则本郡之为郡邑未可知也。是以郡之民。诵 二圣之德。而称俊良之功不衰。而历岁既久。弊病复生。民之难堪。将复如前日。而凶荒散亡之虑。难保其必无。则为今日处置之方。亦不可不深思而预料也。夫招呼于已散之后者。不若保护而使之勿散。劳恤于既空之馀者。莫若固结而使之不空。臣固知人户军额有国之大政。实难容易减损。然苟使处之有道。则亦岂无方便之术哉。方今累世升平。人物亦可谓繁庶矣。苟非荒僻如弊郡。艰难如弊郡者。则游民漏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L 页
户。盖亦许多。试以臣耳目所及而言之。邑府稍大。生事稍饶之处。则胥吏之数。至于五六百。军校之数。至于八九百。以至各厅之私保。各面之稧防。与夫投托隐漏之户。盖不知其几何。则其耳目之所不及者。可推而知。此皆閒游之民。而比之应役。可谓十居四五矣。由是言之。一国之民户。不患不多。而所患者特限于区域。而不能相通。只使残弊如本郡者。偏受其苦。而不堪其生。则斯不亦有欠于王者一视之政哉。伏愿 殿下行会各道营邑。使各其营邑。具奏胥吏军校之数。视邑之大小而量宜定式。大邑几名。小邑几名。皆有定数。使之足备使令而止。而其馀则悉归之力丁。至私保稧防投托隐漏之弊。并令详查严禁。并付之军额。于是又视郡邑弊病之甚否。而可增者增之。可减者减之。以其有馀。补其不足。则庶几劳佚不甚相殊。而军国之需。初不失元数。残弊之郡。亦可以小苏矣。臣又观人户军额之乏。亦由于还政之弊何者。夫户军还三者。虽各是一事。而其势实相因。还者户之所食也。户者军之所出也。而惟其还弊之难堪。故民之畏户如虎。必欲漏户而免还。是以户口日缩。户口日缩而人丁无自而出。故军额难充。苟使还弊矫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H 页
正。而无难堪之患。则人不畏户。而隐漏者必小。户无隐漏则不患军额之难充。正所谓一举而三得。然则今日矫弊之策。宜莫先于还政。而欲救还政之弊。则又莫先于分留之必半而受食之必均也。夫民之难堪于食还者。以其石数之多也。石数之多者。以其分留之无度而受食之不均也。臣窃念一邑之还谷。自有定数。一邑之人户。亦自有定数。假使二万户之邑。有六万石之还。则计除折半留库外。分给之数为三万石。以三万石之还。给二万户之民。则一户受食之数。不过一石七斗零。三万户之邑。有十万石之还。则计除折半留库外。分给之数。为五万石。以五万石之还。给三万户之民。则一户受食之数。犹不过二石零。 我国郡邑虽大镇。人户无满三万者。还谷无满十万者。况其下者乎。果能分留如法。受食均一。则一户之还。必不过于一二石。惟此一二石之还。虽使精之又精。民无难办之忧。官无催督之劳。而下户贫民亦皆趁期输纳矣。夫焉有畏还而漏户者哉。惟其分留之数。不能谨守常度。而或加分焉。或尽分焉。是以受食之数已夥。而备纳之节始艰。于是乎乃有富民实户行贿拔户之弊。吏甘其利而太半拔去。所食者只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L 页
是贫残之民耳。至使百户之村。食还者不过数三十户而止。故石数许多。虽尽一年之农作。而半不及于输纳矣。于是贳屋斥土之患。卖犊典铛之弊。族徵里徵之扰。鞭督狼籍。而闾巷遂萧然矣。夫如是则户口安得以不缩。军额安得以不乏。由是观之。如欲户口之增而军额之修。则莫若先正还弊之为要。伏愿 殿下行会各道营邑。使各其营邑。具奏还谷元总几何。人户元总几何。于还谷元总之中。无论某衙门某样谷。一切折半留库。于人户元总之中。区别大小中三等。于是以留库外折半数。就人户中等第较量磨鍊。大户为几石。中户为几石。小户为几石。其间或有还多而户小。或有户多而还小者。从便那移。量数分排。使之一切停匀后。作为籴案。书之铁券。京营官村。各置一件。使吏民上下。晓然知分留受食之数。而分给之际。一依籴案。至于会录耗条。亦于当年之内。当仓之中。没数作钱。勿复留置库中。则既无加分拔户之弊。又无偏苦越徵之患。而亦可防滋息幻弄之奸。如此行之数年。将见其乐生兴事。民产日裕。户口不期增而自增。军政不期修而自修矣。又其次则田结之弊是耳。夫斯民也。食土而生者也。而田结之弊。又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H 页
不胜其冤苦。虚实相蒙。真赝混淆。夤缘幻弄。罔上病民。莫此之甚矣。臣到郡之后。民诉之镇日沓至者。皆白徵之冤。而臣初到不省其虚实。乃于劳农看坪之日。始躬审其所谓白地徵税者而观之。则盖其陈弃已久。或松槚可材。或沙砾成碛。永无起耕之望矣。臣不觉惨心惊目。及秋踏验之时。别加查栉。既得白徵卜数。又就元帐中考出悬陈卜数。合而对勘于所谓槩状灾颐之数。则厥数相当。初无剩欠。臣于是始知白徵之卜。即 朝家已给之灾。而吏缘为奸。于报营槩状则依数入灾。于行审带纸则仍旧起实。遂为渠辈囊橐。而致有白徵冤呼者也。当初作奸。未知何人。而后仍袭谬。已成例规。吏不别白。官莫致察。诿之无柰。而式至于今。呜呼。生民终岁劳苦。竭股肱之力。虽无白徵之冤。公私应酬之馀。所食无几。况于六里青山。尽入催租之科。到处沙碛。举出索钱之秩。甚至其人已死。其陈无主。则徵诸邻族。邻族皆无。则徵诸户首。民何以堪其生乎。推以一郡。举国可知。此必有一番大查正然后。民冤可纾。而查正若未尽善。为害反恐滋甚。伏愿 殿下行会各道营邑。姑先取考元帐悬陈之数。以勘槩状报颐之数。则报颐之数。必有优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L 页
加于悬陈之数。于是以其优加之数。俾当白徵之卜。而遂以白徵之卜。一一悬陈于行审带纸。以为永颐之灾。则庶几奸窦可塞而民冤少纾矣。又其次则大同军布之弊是耳。臣谨按大典通编。大同木一疋为正五升三十五尺。军布木一疋为准六升四十尺。而代钱并为二两。京外官逾越点退者。随现重勘。法文昭载。而郡邑奉行。不有法意。滥越转甚。大同木非八九升则不捧而尺数至于四十二三尺矣。军布亦如之而殆有甚焉。犹以为未足也。又有所谓后钱者存焉。升尺之滥如此。故代钱之数。又至于三四两之多。是一疋当二疋之价矣。民何以堪其生乎。此莫非邑吏滥滑之罪。而所以致此者。臣则以为司吏之过也何者。盖当 上纳到京之后。该司之吏。先自黜陟于外。司吏曰可则虽劣而其纳也如期。司吏曰不可则虽好而其退也如弃。其纳其退。专在司吏之手。而一退之后。患害无穷。是以为邑吏者。必以贿赂先要司吏。以倖其无弊。此路一开。遂致滥觞。称以例情。而优数责出于邑吏。彼邑吏者。岂肯以一邑之事。而自当其情债乎。此所以各邑捧上之际。先计情债之所入。留连之所费。而又优数责出于民间。或精捧而换粗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H 页
者有之。或滥徵而减尺者有之。而生民之困苦日益甚。呜呼。大同军布。不过为军门赏赐之用。卫卒衣服之资而已。升色尺数。自有 国典。何必以精细为哉。而乃司吏则行臆于黜陟而赌利于情债。邑吏则藉口于情债而敛怨于残民。玆岂非可痛之甚者乎。伏愿 殿下行会纳木营邑。使自今以后。大同木则以五升三十五尺为准。军布木则以六升四十尺为准。一从通典措备上纳。而别饬该司堂郎。严加操切于司吏。俾绝自外黜陟之弊。而一一躬捡。依法捧上。则情债之冒滥。必不至如此之甚。又饬郡邑。严加操切于邑吏。俾绝从中滥捧之弊。而一一躬捡。依法收纳。则生民之冤苦。亦不至如此之甚矣。其他各样上纳。各色进排。如税米番钱土产方物。必倍难于前日。增价于本直。此其故何哉。实由于情债之无厌也。俗所谓进 上贯串人情载驮者。诚哀痛之辞也。本郡以山郡之故。责应偏多。如木物纸地药材油清等。名色不一。而目今山野皆濯。僧俗俱困。物不如旧而责纳依前。力不及古而督徵愈急。往往不能取办于本邑。则贸易于越境。越境而不得则遂不免代钱以防纳。而防纳之直。倍高时价。人情之滥。又复如彼。则民安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L 页
得不困乎。其间又有营门之各色贸易。不时别卜。虽是日用之不可已者。而胥吏之因缘侵割于民。亦有不堪其苦者矣。伏愿 殿下察此事情。 特加轸恤。凡系各样 上纳进排之物。代钱防纳之数。一视时价。从轻酌定。布告京外。以为恒式。而严勘违越之律。至于营门之日用贸易。并令一从时价。量宜会减。俾无不足之弊。而所谓别卜定者。一切禁防。则生民之困苦。亦不至如此之甚矣。且本郡又有列邑所未有之大弊。即忠州可兴仓税谷运输之律字站船是也。当初定式。盖与本道槐山郡。并定造成。而有会减米三十石。每当改槊永改造之时。则本郡受米十五石。槐山受米十五石。以当其费。而其不足之数。两郡分半担当。自是旧规。比年以来。自忠州不使两郡造船。而受去造船之价。至于四百两。永改造之价。至于六百两。合之为一千两。而今槐山只当六十两。本郡使当九百四十两。夫既与并定均受价米。而所当之钱。不均至于如此。名虽并定。其实独当。设使本郡之力。足以担当。已无意味。况凋弊如此。办备无路。未免收敛于民户。则本郡之民。奚罪焉。夫本郡与槐山。俱是 殿下之民。俱是 殿下之地。臣岂敢以一时待罪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1H 页
之故。有所扶抑于其间。必欲迁乱于槐山哉。特以并定有规。而偏苦如此。故不敢不仰 烦。伏愿 殿下亦令道臣行关两郡。一依并定之规。使之分半担当。则丹民无偏苦之冤矣。臣生长乡曲。其于 庙谟 国计。何能与知。惟此所陈数事。皆是闾巷疾苦。平生身亲经历。及到郡后。目击而心隐者也。其间固多一国之所同患。亦有本郡之所偏苦者。然大抵今日民隐之大者。似亦无以过于此者也。诚使 殿下察其所同患。哀其所偏苦。勿以刍狗而忽之。勿以琐屑而斥之。 特令庙堂禀处施行。则此岂独丹阳之民之幸。抑亦举国之民。并受 洪造。各副其爱戴仰望之心。益劝其亲上死长之义。何患人心之不固。主势之或殆哉。臣考之前史。寇贼窃发之患。每在于饥馑凶荒之馀。此无他焉。上失其道。民不堪命。驯致于思乱召祸而然耳。目今连岁荐饥。民困已甚。而赋役之繁。如上所陈。若不另加忧恤。别有措处。以得其欢心。则安知无不虞之虑。伏于冥冥之中。而终至于莫可收拾哉。臣窃闻之道路。 国家经费许多。户部支用。每患不足。此固非细忧。然臣愚窃以为易得者财用也。难得者人心也。财之于民。得失常相反。是以大学传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1L 页
曰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有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易以损上益下为益。以损下益上为损。圣贤岂欺后哉。此理甚明。夫孰不知。而历观前古。每患不能者。盖亦有由然矣。夫财者。生之有限而用之无穷。以无穷而用有限。苟不节以度而制其欲。则虽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富。而亦且不足矣。一有不足则其势不得不敛于民。是以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孔子曰节用而爱人。是知爱民之道。莫先于裕财。裕财之道。惟在于节用。而节用之本。则又专在于尚俭。唐虞三代。尚矣无论。至于汉之文帝。爱十金之费。而当时有红腐之盛。宋之仁宗。忍一日之饥。而后世称富庶之美。我东虽褊小。亦千乘之国耳。铸山煮海。航输篚贡。不患财用之不富。而 列圣尚俭节用之德。又远过于汉文宋仁。则庶几红腐富庶之盛。且将复见于今。而不独专美于前矣。柰之何末俗浮夸。侈风日盛。巷闾皆然。而贵游尤甚。其所以致饰于服用。竞靡于器玩者。务欲悉所好于耳目。穷所欲于心志。凡此皆财之所用。而无财则不可能也。是以贪财忘死生。嗜利没廉耻。一朝而居可为之地。操能致之柄。则阔狭操纵。惟其所欲。椎剥裒敛。无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H 页
所不至。玉帛堆于上而膏血尽于下矣。如是则财安得不伤。民安得不病。此岂非侈用之致乎。古语云奢侈之害。甚于天灾者。良以是也。尝观礼曰国奢则示之以俭。由是言之。尚俭节用。正为今日之急务。而裕财足民之道。实无以过于此者也。伏愿 殿下体大易损益之义。念曾传聚散之道。以有子足民之训。为今日足国之本。而益慎尚俭之德。益节制用之度。躬率以励下。凡系无益之费不切之务。 特令节约。而以至京外士庶。服饰之踰制。器用之僭越者。痛加禁抑。一以勤俭为主而奢华为戒。则如是而财用有不足。家国有不富者。臣未之闻也。财用既足。家国既富。则惟彼许多弊病。亦将昭苏于大化之中。而不足以费 圣虑矣。虽然臣尝观朱夫子之言曰。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若迂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功。今此所陈数事。虽是今日急切之务。而此特事为之末耳。语其本则不在于是。如使不善其本而区区于弊病之末。则虽事事而救之。节节而防之。弊病之生。又复如前。而将不胜其可救矣。必须先正其本而后。末流之弊。可得而言。其所谓本者何也。即 殿下之一心是耳。夫心者。一身之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L 页
主而万事之纲也。虚明之体。该具乎众理。神妙之用。遍管乎庶物。体得其正则鉴空衡平而无所偏蔽。用得其正则泛应曲当而无所乖戾。以之修身则百体从令。而动静语默。莫不循轨。以之处事则万理昭著。而轻重大小。莫不中节。体立用行。而内外一于正矣。此圣贤之学。必以正心为本。而矧乎人主一身。万机所萃。百责所归。虽眇然七尺。深居九重。而四海之广。兆民之众。皆吾度内。声气呼吸。实相贯通。一心之发甚微。而符验之著于外者。不啻影响之捷。是以尧舜禹丁宁相传之旨诀。不过人心道心惟精惟一数句而已。而大学之修齐治平。必本于诚意正心。中庸之位天地育万物。必本于戒惧慎独。夫礼乐刑政。庶事庶狱。孰非为治之不可忽者。而圣贤之训。必眷眷于一心之上者。岂不以心为万事之本。而心正则万事皆正。心不正则万事皆堕者耶。虽然心不可以徒正也。必须知之明而持之固。学问思辨。不得不措。操存践履。愈严愈密。于天下之事。自心之所具。身之所接。以至一事一物之微。莫不究其所当然之则。所以然之故。精粗巨细。内外本末。瞭然于心目之间而无所疑晦。则志有定向。而心之所发。一于正而无他歧之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H 页
惑。好善则如好好色。恶恶则如恶恶臭。几微已辨于方寸之间。而施为不差于日用之际。知行相须。内外交养。而心可得而正矣。此所以诚正之工。又在于格致。而中和之德。必本于明诚者也。今我 殿下睿质天纵。圣学渊深。其于格致诚正之工。端本出治之道。固已躬行而心得矣。又何待于微臣之赘说。而臣愚窃以为义理无穷。不可以已得而自足。人心难保。不可以已正而或忽。毫釐有差。谬以千里。须臾有间。私欲万端。益之戒舜。岂以舜为真有傲慢也。皋陶之戒禹。岂以禹为真有怠荒也哉。诚以圣狂之分。秖在一念之间。而警戒之心。不可须臾而或忘也。伏愿 殿下勿以圣学之已高。而益懋进修之工。勿以治道之毕张。而益崇端本之德。兢兢业业。惟恐一念之或怠。孜孜兀兀。惟恐一行之或差。存此心于端庄静一之中。而勿为外累所牵。穷此理于讲论思辨之际。而惟以精熟为务。使主宰卓然而义理洞然。此心一正则廓然而大公矣。公则无私邪之累矣。此心一正则中立而不倚矣。不倚则无偏系之失矣。由是而发号施令则从违不迷于是否。由是而任官授职则用舍不眩于贤愚。由是而赏善罚恶。赏罚不僭。由是而定名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L 页
立分。名分不紊。已坏之纲纪可以复振。已颓之风俗可以丕变。而由内及外。自本至末。莫不一于正矣。夫子所谓政者正也。董子所谓正朝廷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者。真不外此。而如臣上项所陈数三救弊之说。特其中之一事耳。古语曰源清而流洁。表端而影直。伏乞 圣明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生民幸甚。臣以庸材蔑识。猥承 恩除。触事迷昧。罪戾山积。方且惶恐俟 命。而乃复张皇迂阔之辞。掇拾口耳之末。不避烦猥。干渎 威严。尤极懔惕。然既承 圣旨。不敢终嘿而仰陈之。伏乞 圣明恕其狂妄而垂察焉。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答曰省疏具悉。近求裨助聪明之功于侍从作宰者。日接应旨之章。虽有详略优劣之人各有差。要皆民间疾苦之前所未闻。一一开怀虚受。思欲随处矫救。而诸说大抵不出科臼中。今见尔章。诸般痼瘼之首陈。即诸倅已尽之言。而附及反本之多少格言。虽在经幄论思之地。亦所罕闻。尔可谓不负予之知之。当留意观省焉。尔于在任时。须体优批之此意。以尔郡之民。看作同胞。凡属抚摩之节。事事殚诚。必有所济者众。尔其慥慥。原疏下庙堂。可以禀处者。即令禀处。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H 页
辞司宪府掌令疏(以即递未果呈)
伏以皇天不吊。 大行大王。奄弃臣庶。月朔屡更。 因山有期。痛冤罔极。去而益深。仍伏念臣本以遐土贱品。猥蒙 恩遇。滥厕 春防之列。偏被涵濡之泽。顶踵毛发。罔非 洪造。而一番由行。偶得贱疾。数朔违傲。遽遭至痛。惊号陨绝。五内分裂。哭望天涯。无意生全。顾臣病伏。末由蠢动。乃于前月初。始得扶曳入城。一哭班次。万事都已。退伏旅邸。方俟诛罚。不自意柏府 新命。遽 降于此际。臣虽无状。亦有彝衷。如有一分可膺之实可强之势。则敢不以未报于 大行大王者。而粗效万一于 殿下乎。第伏念本职。即风宪重地。公议所出。元气之所赖而存。纪纲之所恃而立。其为职岂不重且难哉。夫如是则 上之所以任是职者。不可轻易而滥授。下之所以膺是职者。不可冒没而贪进也亦明矣。今臣暗软弱质。衰朽残喘。素无知识。元没风棱。况生长乡野。不娴 朝廷体例。猝入 脩门。不辨方位东西。虽欲强策疲驽。僶俛承膺。其可得乎。且臣蒲柳之质。未老先衰。加之疾恙。种种證情非常。夏秋之间。几殊者数矣。入城以后。路惫宿證。又复挟发。旅次酸寒。调治失宜。见今痰咳冷證。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L 页
终昼达宵。食饮全却。肌肉瘦脱。气薾而动辄流汗。神疲而卧便昏倒。即欲归伏乡庐。随分待尽。而目今 因山在前。姑此蹲伏。然至于束带拖笏。出入台阁。则万目所睹。实难勉强。虽怵畏义分。不敢不一肃 恩命。而因仍蹲冒。决知其不可能。伏望 圣慈特垂矜谅。即 命递斥臣职。以严公格。以安私分焉。臣于乞免之章。不敢更赘他说。而第有区区愚衷。不能自已。敢此附陈。伏乞垂察焉。伏惟我 殿下。睿质天成。问学夙就。其于履端建极出治行政之道。固不待加勉而有馀裕矣。然微臣过计之忧。窃伏念 殿下若干衣尺。未及长大。气血尚未完。志虑尚未定。德业尚未充。而猝当巨创。奄承艰大。以蒙养之日而处乾刚之位。以煢疚之怀而兼忧勤之虑。万机至烦也。庶政至剧也。应酬之际。必多有劳攘。念虑之间。不能无扰恼。以臣愚见。为 殿下今日之计。惟以保摄 圣躬为先务。成就 圣学为大本。追 大行期望之慈天。体 慈圣惟忧之至情。虽不敢不尽孝于大事。而勿过戚而致毁。虽不能不总揽于庶政。而勿废业而放过。寝膳必有其时。起处必有常度。课读必有恒业。退然以小学自居。而务在培壅本根。毅然以圣贤为准。而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5H 页
亦勿过自菲薄。日与经幄论思之臣。讲论经旨。参订诸子。先究帝王传受之心法。旁通古今治乱之事迹。必要反躬体验而有实得。切戒腾口诵说而卒无所益。一此不懈。无少间断。则身心性情。交致其养。而聪明睿智。皆由此出。然冲年之工。与 鼎盛有异。 宅恤之日。与常时不同。着力过勤则易致劳损。用心太苦则恐生病患。必须优游渐渍。涵泳从容。小作课程而惟令精熟。期以久远而勿责近效。使虚明之本体。常在顺境而日就昭旷。冲和之元气。无少芥滞而日至滋旺。如此四五六年。气血不期完而自完。志虑不期定而自定。德业不期充而自充。以是而发之政令注措之间。虽万变轇轕。庶务丛委。而志定虑明。神閒气盛。无所事于劳费矣。苟或不然。而保摄 圣躬。或失其方。涵养 圣德。或欠其道。大割崩迫之馀。任情过哀。庶务烦剧之中。因循汩没。则今虽不觉。后必有累。岂不甚可惧哉。 殿下试自思之。 殿下一身之所负荷何如。责任何如。宗社万年之基业。全付于 殿下。亿万苍生之命脉。都系于 殿下。其可不渊然深念。悠然远览。思所以为久大长远之规乎。伏愿 殿下深留 圣念。惟专意于保 圣躬养 圣德之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5L 页
方。而至于总管国政。裁决庶务。则上有 慈圣殿下垂帘之政。举无遗策。而又有二三大僚世禄重臣。皆是受国厚 恩。与同休戚者。使之委任责成。而如或不效。时加警责。以彰其慢。则孰敢不精白一心。同寅协恭。以道扬我 殿下维新之化乎。但臣之所私忧过虑者。我国党论之痼人心术久矣。同朝之中。秦越迥隔。廷陛之间。戈戟相寻。公道由是而闭塞。元气由是而斲丧。世道之分裂。国势之泮涣。将至于莫可收拾之境。于乎。此岂治世之事而太平之象哉。居庙堂之上而任燮理之责者。其亦可以知所惧而思所处矣。况今 天崩之馀。举国惊遑。众志未定。正宜静以镇之。保以合之。谋所以开张公议。痛革旧日之膏肓。鼎新一代之耳目。实所以为转危为安之一大机括。未知 殿下在廷之臣。果能虑及于此乎。臣伏读向日 慈圣殿下传教下者。十行纶綍丁宁谆复者。莫非为此虑也。大哉 圣言。旨哉 圣言。果能此道矣。于为国乎何忧。 慈圣之言及此。实宗社无疆之福也。伏愿 殿下仰体 慈圣之意。特命辅相之臣。另加申饬于在廷百僚。使 慈圣片片赤心宏谟远猷。不至为一场空言而已。则 宗社幸甚。生民幸甚。且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H 页
臣闻之。为国有道。得人而已。得人有道。公无私而已。盖公则无偏蔽之失矣。无私则得好恶之正。是以是非不眩而举措得宜。朝无倖位。野无遗贤。以之任职而职修。以之授政而政举。古昔圣王。端拱无为。而万事理庶绩熙者。无他焉。用此道也。夫国之有选部。即人物之铨衡。而考试功能之在于是。黜陟幽明之在于是。臣未知今日任铨衡之责者。果能有意于得人而用心于公无私乎。顾今贤智之士。固难多得。然一世之内。不可尽诬。八域之中。岂无其人。低徊下位者。未必非俊乂。登扬高显者。未必皆贤良。岩穴草泽。亦安知其无抱负经纶而坎壈没世者乎。苟能公其心明其目。多方询问。吐哺握发。诚如周公之为。则何患乎无贤。何忧乎不得。今乃不然。其善者不过计资给之高下。考窠阙之有无。以应文塞责而已。其不善者。只是徇一己之爱憎。视请托之紧歇。以行私蔑公而已。于乎如此而贤才将何以得之。国事将谁与为之。铨衡一失。名器都丧。知耻励廉之士。且将褰裳远举。而得意名涂者。率多趋时附势之类。夫子所谓天地闭而贤人隐者。不幸而近之矣。岂不诚可寒心哉。臣窃闻之道路。向日大政之后。闾巷丑诋之谈。盖有不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L 页
胜其藉藉矣。臣未知伊日政事之如何。亦未知道路传说之的否。然如其言而妄也则不亦幸乎。如其言万一近似则不几于妨贤而病国乎。况当初元拭目之日。尤宜尽刷清朝之政。而乃有此不美之谈。传播于远近。其为清朝之累何如也。无论事之虚实。言之真妄。其在徵厉后日之道。不可以时移事过。仍置勿论。请当日吏曹判书追施谴责之典。仍令大臣另加申饬于铨部。自今以后。勿复更踵旧习。惟以秉公议得贤才为务。如不称职。论以重勘。明示好恶。则庶几倖门塞而贤路开。颓风丕变而百度惟贞矣。若夫台谏者。人主之耳目而朝廷之纲纪也。台谏得其职则耳目明而纲纪立。台谏失其职则耳目蔽而纲纪坏。古昔圣王。知其然也。许以风闻而不拘忌讳。虽逆耳苦口而虚怀听纳。虽狂率戆傲而优容假借。未尝以言语罪谏官。诚恐言路之塞而耳目之或蔽。风节之衰而纲纪之或坏。导之使言也。是以为谏官者。亦不以言为讳。衮职有阙则言之。庙谟有失则言之。以之庶官得失。四方利病。莫不纠劾论列。或争之 殿陛之上。或登诸章奏之间。犯䨓霆而不慑。伏鈇锧而无悔。鹗立朝端则百僚惮压。鸷击霜台则宵小屏息。此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H 页
所以耳目四达而无敢有隐蔽。纲纪振肃而罔敢或僭越。化理清明。馨香日闻。至于后世则不然。为人主者。既恶闻其过。而为谏官者。率多以言获罪。言及乘舆则谓之不敬。事关廊庙则谓之无道。一言出口而祸患随之。小则削籍投荒。大则殒身丧家。虽有愿忠之臣慕节之士。孰肯以无益之言。为扑灯之计哉。是以直气消沮。喑默成风。宁受仗马之讥。而不愿鸷鸟之名。宁冒瓦全之羞。而不为玉碎之计。其知耻者。一向以规免为良策。其举职者。不过以例启为塞责。其名为刚直敢言者。亦只是以倾轧为能事。党同伐异而已。至于衮阙庙谟。恬不为意。于乎。如是而耳目何由而不蔽。纲纪何由而不坏。台风一颓。公议埽地。上下相循。无所顾忌。亦何怪乎嗜利无耻之徒。恣睢肆行。而贪污苟且之习。日以益甚哉。如此不已。将恐国不为国。人不为人。浸浸然入于委靡不振之域。譬如大病之人。元气已尽。而良医袖手。岂不殆哉。伏愿 殿下特将如臣之暗劣疲软者而汰去之。更求廷臣之刚直明察者而布列台阁。 殿下亦宜恢弘 圣德。广开言路。听纳如转环。优容如涵海。勿摧折以沮其气。勿谴罚以罪其言。则人思自奋。各效其忠。谠言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L 页
日进于前。直声日闻于耳。视明听聪而纲举纪修矣。由是观之。大臣也选部也台谏也。其为任。岂不重且大。而其所以求而得之。取而用之。又岂可不难慎而审择也哉。方今可言之事。宜不止此。而非但臣之识见有所不逮。其急先之务。似亦无过于此数者。伏愿 殿下深留 圣念焉。且臣闻之。源清而后流洁。表端而后影直。 殿下一身。即一国之标准。 殿下一心。即万化之根源。必 殿下之身修而后。可以责臣庶。必 殿下之心正而后。可以言四方。而其正之修之之方则又不在乎他。特在乎加意问学而已。此臣之必以保养 圣躬。成就 圣学。惓惓于章首者。圣贤谟训。布在方册。以 殿下之明睿。亦将何求不得。何做不成。伏愿 殿下勿以人废其言。而试留意焉。则积真之久。自然有自得之妙。而非愚臣之所敢涯涘矣。岂不猗欤休哉。臣以至愚极陋。曾忝侍讲之末。出入 书筵。盖亦累月。而不能以一言仰副 顾问之意。今日之来。猥叨言责之地。亦尝随众诣台。依例供职。而竟不能以一事粗伸对扬之忱。臣之空空无用之状。 殿下固已俯悉而无馀矣。虽 圣度包荒。不忍遽斥而复有此滥 恩。然欲使臣感 恩惕虑。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8H 页
思举其职。则前已不能。后何可勉。欲使贪荣冒禄。叨窃 恩宠。则昔非不足。今何更忍。且臣之病状如前所陈。万无供职之势。不得已陈章自劾。仰渎 恭默之下。伏乞 特命镌递臣所带职名。以励具僚。以安微分。千万血祝。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弘文馆校理疏(壬戌)
伏以皇天弗吊。 大行大王。奄弃臣庶。居然日月。再易燧火。率普如丧之痛。益无穷际。而恭惟我 主上殿下出天孝思。晨夕攀擗之馀。霜露节序之感。想亦愈久而愈新。乃者伏睹 赦教 颁者。 圣候违豫。旋即 康复。此实维天维 祖宗。默佑阴相。奠东方亿万年无疆之休。颂祝忻抃。曷有其极。仍伏念臣以虮虱微品。樗栎散材。少不勉学。长益㬥弃。随众侥倖。晚窃科第。揆分度才。志愿已足。实无毫念更及荣涂。不自意特蒙 先大王天地生成之盛德。拂拭滓秽。收置朝绅。逮至 春坊设讲之初。遽厕宫僚备数之末。自顾匪分。转益惶蹙。乃于今月十七日。伏承十一日有 旨下者。乃除臣以弘文馆校理。又催臣以乘驲上来。臣承 命震灼。若陨渊谷。直欲逃遁以死而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8L 页
不可得也。夫玉署清衔。是何等官职也。地切近密。责重启沃。苟非望实俱隆。才德兼备。则不足以堪是责而当是寄矣。是以必极一世之清望。择一国之贤隽。而犹恐其滥杂而不精。今臣以遐土贱品。衰壳残喘。地望人器。最出人下。不知 殿下何取于臣。而有此非常之 恩命也。臣之空空无实之状。固已毕露于待罪 春坊之日。 殿下之所尝俯烛。同朝之所共目击也。若以为宫僚旧属。未忍便弃而假借之也。则清朝名器。又非假借之物。而况臣无状。曾误 先大王则哲之明。泯默冒据。竟至欺天。臣而欺天。莫大之罪。又安可以是而重误 殿下。为媒爵赌恩之计哉。 恩不可无实而幸得。爵不可匪分而冒据。以臣之分与实。视诸本职与 恩命。千不当万不合。设使臣膂力方强。足以堪趋走使令之役。决不可冒进而妄处。矧今臣犬马之齿。已六十有四矣。衰朽疲癃。已无可言。而蒲柳脆质。又多疾病。风痹痰咳。转相沈痼。外则头目昏颤而手脚痿涩。内则气息喘急而胸膈壅滞。顷刻之间。似难支吾。乍往旋复。岁甚一岁。至于今年而尤谻矣。气血凋枯。神识昏昧。咫尺庭除。尚不能任意行步。则何能生意于千里奔走之役。寻常应酬。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9H 页
亦不能入心思量。则何能堪任于经幄论思之职乎。是则臣之不堪承 命。不惟材器之滥越不称。而即此病状。虽欲勉强。而其势亦末由也。臣虽愚暗。尚不至病风丧性。则区区恋主之忱。亦未尝亡也。 书筵往事。荣宠如昨。寤寐一念。耿耿在中。使臣如有一分可堪之实可强之势。则何必饰辞矫情。偃蹇违傲。自底于辜 恩负国之科哉。顾臣才识之蔑裂如此。年貌之衰朽如此。疾病之沈痼如此。悚息惶汗。百尔忖度。与其坐违 君命。无宁死于道路。玆于今月二十二日。扶舁登程。寸寸前进。才到闻庆地。而宿證复作。新感挟发。呕泄昏眩。气息奄奄。僵卧旅邸。无由蠢动。势穷理极。罔知攸为。乃敢力疾构疏。悉㬥微悃。谨因县道。仰尘 天鉴。伏乞天地父母。察臣疾病难强之状。怜臣情地窘迫之私。将臣所带职名。 特命镌罢。治臣违傲之罪。以肃朝纲。以安微分。千万血祝。臣无任惶惧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司宪府执义疏
伏以日月不居。 孝元殿终祥只隔。仰惟我 殿下追慕慨廓之痛。益复如新。将何堪抑。仍伏念臣以遐僻贱品。偏被 洪造。而报蔑涓埃。罪积邱山。今于丧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9L 页
尽之日。不敢以老病自诿。乃于今月十八日。扶曳发程。艰到闻庆。而贞疾复肆。更添癨气。上吐下泄。三焦结塞。精神昏眩。气力澌陷。万无前进之势。不意柏府 召命。遽降于此中。臣承 命震灼。若陨渊谷。直欲溘然无讹而不可得也。顾念本职揆分滥越。实难冒膺。然当此举国哀遑之日。决非言私乞免之时。况本欲趋哭班次。业已行至岭下。乘驲进身。亦是幸会。夫何别有情势。盘桓于 恩命之下。趑趄于登途之后。饰辞矫情。以无病谓有病。以能进谓难进。自陷于欺君罔上之罪哉。顾臣病状如前所陈。虽欲力疾趋 命。而其势末由。则只自伏枕掩泣。恭俟诛罚而已。势穷理极。罔知攸措。玆敢略具短章。疾声仰吁。伏乞 天地父母。察臣疾病难强之状。怜臣情地窘迫之私。将臣所带职名。亟 赐递罢。仍治臣违傲不恭之罪。以肃朝纲。以安微分。千万血祝。臣无任惶惧震越激切屏营之至。
辞弘文馆校理疏
伏以臣猥以无似。特蒙 先大王及 殿下之恩造。出自滓秽之中。历厕清显之列。自顾微分。惟以僶勉承膺。竭蹶趋走。为报效之道。僚属 启下则闻 命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0H 页
即进。 侍讲备员则强颜登 筵。以至仆正之冒据。掌宪之滥膺。若皆固有。惟恐不及。是岂臣真有可堪之实而然哉。只以 隆恩不可辜负。而其堪与不堪。有不暇计也。前秋以后。 恩除荐叠。驲 召频烦。义分惶蹙。微衷感激。强策疲病。并即登程。或艰到岭下。或才至傍邑。辄以病势添剧。上章自列。待罪旅次。而特蒙 圣度包荒。旋即 许递。是日月之明。固已遍照于千里之远矣。意谓自今以后。可以安意将息。待尽牖下。而不意本馆 恩除。复下于日前。臣承 命惶惑。罔知攸为。臣今年六十有五矣。癃病衰残。岁甚一岁。臣欲力疾进身则固已试之于前日而不验矣。欲诿病不进则又非区区微忱之所自期。与其不进而自陷于违傲之科。无宁进身而僵仆于道路之侧。万一赖天之灵。病状不至大段添剧。则获进 阙下。一肃 恩命。实是至愿。遂于今月十九日发程。而踰岭至延丰界。寒战大作。终宵剧痛。朝起少愈。扶舁前进。至忠原邑。神精昏眩。气息喘急。宿證路惫。更攻迭发。万身牵引。三焦壅阏。才下粥饮。旋即呕吐。发渴引水。仍又下泄。奄奄喘息。顷刻难耐。臣之情事。到此极矣。默计行程。功力过半。而进不得致身于 阙下。退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0L 页
不得寻巢于岭外。僵卧旅邸。四无亲知。调将失宜。差复没期。趁限趋肃。势无柰何。玆敢略构短章。急声仰吁。伏乞 天地父母。特加矜怜。曲赐恕谅。将臣所带职名。 亟许递驳。仍令该曹。镌削臣名于仕籍。勿复捡拟。俾得安心调将。以毕沟壑之命。实荷 圣上终始生成之盛德。臣无任惶惧震越激切祈恳之至。
辞弘文馆副校理疏
伏以臣闻君臣义分。天之经地之纬。而无所逃于覆载间者也。其分至严而不可以干以私。其义至重而不敢以有其身。是以召之则不俟其驾。使之则不宿于家。惟竭蹶趋走之为急。而不敢萌一毫违傲之心者。盖其道理当如是也。顾臣无似。既应举而窃科第矣。亦筮仕而叨华显矣。平生伎俩。虽无所短长。而君臣大义则讲之粗熟。岂不知 恩命之不可违傲。刑章之不可幸逭。而自前春以来。连有馆职 恩命。 天书屡降于蔀屋。 驲召频繁于道路。而一未趋 肃者。此岂人情也哉。此其中必有甚不得已之势耳。夫天下之无可柰何者衰朽也。筋力之不可勉强者疾病也。身既衰朽则虽有愿忠之志而其于力有所不逮何。病既沈痼则其于势有所不强何。从古至今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1H 页
人臣之病免衰退者。岂皆逋慢而然。盖亦势有所难强耳。今臣犬马之齿。已六十有五矣。蒲柳残质。未老先衰。摧朽癃丑之状。无以异于八九十岁之人。加以夙抱贞疾。晚益沈痼。数年以来。直是尸居一物。宛转床褥。尚惧难保。岂复更有撼顿长途之望耶。然而感激 恩私。揣量义分。未试其力而旋诿以病。亦非所以尽诚事君之道也。所以前后 除拜。率皆强疾登程。不计筋力道途之难。庶几赖天之灵。万一贱疾不至添剧。则寸寸前进。一 肃恩命。犹可少伸微忱。而毕竟为劳动所损。辄以加剧难支。而中途径还。揆以臣分。逋慢已极矣。论以王章。诛罚亦轻矣。臣于病伏之中。夙夜祇惧。悚息惶汗。惟大何是俟。乃 圣度天覆。每加优容。不惟不以为罪。而 特赐温批。许令递罢。臣是何人。乃蒙 曲庇。至于若此哉。是则臣之不即死于道路。而保有今日者。秋毫莫非我 殿下之 恩造也。臣方且攒祝 圣德。感极以涕。私窃以为微臣衰病之状。固已见怜于 仁爱之天。而涵育覆焘之泽。遍及于蝼蚁之贱。自今以往。庶可安意将息。待尽牖下。而不意本职 恩除。复下于此际。臣承 命惶惑。罔知攸为。臣之前后苦辞悲恳。实出心肝。而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1L 页
例归饰让。乍递旋 除。终不弃置者。必缘臣诚未格天。而亦以在廷诸臣。不见臣今日之状。意其犹夫数年前也。是以每每备数于拟望。而 殿下眷顾子谅之意。亦或以为差歇于其间。而辄下 恩批也。然臣自去五月忠原邑呈疏还归之时。急于归死田庐。驮病复路。日行数息。首尾旬望。仅抵本第。其间撼顿困惫之状。无可言者。全却食饮。触冒炎热。心气劳悴。真元澌陷。客邪乘时侵攻。宿病因益猖獗。委顿枕席。不能出门户者。迄今数个月矣。前此犹能转身登程。而目今病状万无移动枕席之势。身为臣子。 君父之命。至三至四。而顽如木石。漠然不动。是岂道理也哉。臣非不知而躬自蹈之。言念及此。直欲溘然而无讹也。伏枕掩泣。终宵不寐。百尔忖度。计无所出。不得已力疾构疏。不避烦渎。敢此哀吁。伏乞 天地父母。特加矜怜。 曲赐恕谅。将臣所带职名。亟令递驳。因治臣违傲之罪。以肃朝纲。以安微分。臣无任瞻天祈恳伏地战掉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