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濯溪集卷之四 第 x 页
濯溪集卷之四
杂著(经义)
杂著(经义)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4H 页
中庸
人心道心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序○此序如今科文。有起头包头回题回下。条理分明可见。
中庸何为而作。与诗何为而作。两为字不同。
问道心亦有中节不中节之不同耶。曰朱子曰道心是人心之理。谓之理则恐无过不及。船柁之喻。再见于语类。(中庸序大禹谟)柁者所以正船之过不及而使中于节也。天下无不中节之柁。道心之无不中节。于此益信。
或曰虽圣人。道心比人心则微。人心比道心则危。危者谓易流于人欲也。此是本色云云。愚按人心惟危。
人心道心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序○此序如今科文。有起头包头回题回下。条理分明可见。
中庸何为而作。与诗何为而作。两为字不同。
问道心亦有中节不中节之不同耶。曰朱子曰道心是人心之理。谓之理则恐无过不及。船柁之喻。再见于语类。(中庸序大禹谟)柁者所以正船之过不及而使中于节也。天下无不中节之柁。道心之无不中节。于此益信。
或曰虽圣人。道心比人心则微。人心比道心则危。危者谓易流于人欲也。此是本色云云。愚按人心惟危。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4L 页
道心惟微者。指凡众人而言也。危者安微者著。圣人也。危而至于陷。微而至于丧。下品人也。自圣人言之。虽常有危微之戒。自他人观圣人。圣人之人心。固不可谓之危。圣人之道心。亦不可谓之微。本色二字。却恐未安。圣人之学。本分之外。未尝有一毫增加。若是心之本色如此。即是本分如此。只当复其危微而止。何必要安且著耶。
危者在于欲坠未坠之间。好不好未分也。微字对危字说。其义亦然。故朱子尝曰微是微妙。亦是微昧。大禹谟蔡传曰难明而易昧故微。微字恐不可全然作好个义看。
危字读之。便令人有怕怖之心。微字读之。便令人有忧虑之意。
峻坂蹉一步。即是深坑。人心蹉一步。即是私欲。
小注新安说自赋命受性之初。便有道心。恐有语病。道心是已发也。岂可谓赋命受性之初便有之乎。道心下。著根柢等字则似好。朱子亦非谓天命率性即道心也。看之谓也三字。可见。
孟子时。以其有孟子。故中庸赖而得传。程于时。以其有中庸。故程子赖而得出。朱子文章之下语精密如
危者在于欲坠未坠之间。好不好未分也。微字对危字说。其义亦然。故朱子尝曰微是微妙。亦是微昧。大禹谟蔡传曰难明而易昧故微。微字恐不可全然作好个义看。
危字读之。便令人有怕怖之心。微字读之。便令人有忧虑之意。
峻坂蹉一步。即是深坑。人心蹉一步。即是私欲。
小注新安说自赋命受性之初。便有道心。恐有语病。道心是已发也。岂可谓赋命受性之初便有之乎。道心下。著根柢等字则似好。朱子亦非谓天命率性即道心也。看之谓也三字。可见。
孟子时。以其有孟子。故中庸赖而得传。程于时。以其有中庸。故程子赖而得出。朱子文章之下语精密如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5H 页
此。
集解石氏元本名辑略。朱子改定本名。辑录非册名。言所辑而录者也。
篇题○偏如东西南北之少有所偏倚。是倚著于一边。
心法。法是依仿而遵守者。如云笔法有字体之可据也。
第一章○学者用工莫切于心身。故大学言心。教者论道莫先于性理。故中庸言性。
可离非道最难说。若以人之自离于道而谓之非道。则所谓非道亡也。幽厉不由也。故注曰若其可离。岂率性之谓哉。率性二字极好。
不睹不闻有宽窄。宽言则目无睹耳无闻。窄言则心未发。
章句具于心三字。当著眼看。朱子与张敬夫论中和书。主心而言。其义可知。
按莫见莫显。与大学十目十手之意不同。十目十手。是警人使之怕怖也。莫见莫显。只是言理无隐见微显之不同。隐莫彰焉。微莫著焉。君子尤当于此加慎也。
集解石氏元本名辑略。朱子改定本名。辑录非册名。言所辑而录者也。
篇题○偏如东西南北之少有所偏倚。是倚著于一边。
心法。法是依仿而遵守者。如云笔法有字体之可据也。
第一章○学者用工莫切于心身。故大学言心。教者论道莫先于性理。故中庸言性。
可离非道最难说。若以人之自离于道而谓之非道。则所谓非道亡也。幽厉不由也。故注曰若其可离。岂率性之谓哉。率性二字极好。
不睹不闻有宽窄。宽言则目无睹耳无闻。窄言则心未发。
章句具于心三字。当著眼看。朱子与张敬夫论中和书。主心而言。其义可知。
按莫见莫显。与大学十目十手之意不同。十目十手。是警人使之怕怖也。莫见莫显。只是言理无隐见微显之不同。隐莫彰焉。微莫著焉。君子尤当于此加慎也。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5L 页
此未发之中。较上文不睹不闻。尤加深矣。此已发之和。较上文隐微。亦益广矣。看自戒惧自慎独云云。可见矣。
以工夫言之则曰戒慎恐惧。以地头言之则曰喜怒哀乐。莫非以心言也。其曰中庸不言心者。不知中庸者。
章句首明道之大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皆当属首三句。小注误看不可离三字。有此错释。
第二章○此章上一截以一反字分别君子小人。一劈劈开。峻正严厉。令人懔慄。下一截分著两而字于君子小人之下。婉转委曲。更堪咀嚼。盖君子上面。别有时中君子。小人下面。别有无忌惮小人。
此时中。即无时不中之义。当兼未发已发看。与他处时中只就用上说者。似不同矣。
第四章○知行分属。若正说出。人所易知。无馀味。今交互说来。尤见知行之相因而嚼之有馀味。此言知行。后章言知仁勇。其次序渐渐放撒去。
首章章句释道当行。此曰当然者。首章贴人物而言。此直以道之行于世间明于世间与否。故曰当然。且
以工夫言之则曰戒慎恐惧。以地头言之则曰喜怒哀乐。莫非以心言也。其曰中庸不言心者。不知中庸者。
章句首明道之大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皆当属首三句。小注误看不可离三字。有此错释。
第二章○此章上一截以一反字分别君子小人。一劈劈开。峻正严厉。令人懔慄。下一截分著两而字于君子小人之下。婉转委曲。更堪咀嚼。盖君子上面。别有时中君子。小人下面。别有无忌惮小人。
此时中。即无时不中之义。当兼未发已发看。与他处时中只就用上说者。似不同矣。
第四章○知行分属。若正说出。人所易知。无馀味。今交互说来。尤见知行之相因而嚼之有馀味。此言知行。后章言知仁勇。其次序渐渐放撒去。
首章章句释道当行。此曰当然者。首章贴人物而言。此直以道之行于世间明于世间与否。故曰当然。且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6H 页
本文分言知行。则只曰当行。犹为偏著故也。
人莫不饮食一段。于庸意尤著。讽诵之。极有意味。
第五章○此章可谓寂寥短章。而嚼而味之。有无限不尽之馀意。非圣人之言。能若是乎。
矣已辞。慨其已往。夫疑辞。望其方来。
五章言道之不行。而六章以舜之知承之。舜之知所以行也。七章言道之不明。而八章以颜子之仁承之。颜子之仁所以明也。此亦交互说。言舜之知处。行底意多。言颜子之仁处。知底意多。此亦交互说。
第六章○其字也与字。皆疑之而不敢质言之辞。圣人之言。本如此不迫切。下章大孝达孝等说亦然。
舜以大知起辞。颜子以为人起辞。此所以舜以知言。颜子以仁言。若以其下文言之。则舜亦言用中。颜子亦言择中。似无知仁之别矣。
小注这头重那头轻云云。有人合赏万金。而众论一人曰万金。一人曰百金。吾乃折其中半。遂赏千金。则是百金头重且多。万金头轻且少。
第七章○此章别是一格。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以譬知祸而不知辟之人。又把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之人。
人莫不饮食一段。于庸意尤著。讽诵之。极有意味。
第五章○此章可谓寂寥短章。而嚼而味之。有无限不尽之馀意。非圣人之言。能若是乎。
矣已辞。慨其已往。夫疑辞。望其方来。
五章言道之不行。而六章以舜之知承之。舜之知所以行也。七章言道之不明。而八章以颜子之仁承之。颜子之仁所以明也。此亦交互说。言舜之知处。行底意多。言颜子之仁处。知底意多。此亦交互说。
第六章○其字也与字。皆疑之而不敢质言之辞。圣人之言。本如此不迫切。下章大孝达孝等说亦然。
舜以大知起辞。颜子以为人起辞。此所以舜以知言。颜子以仁言。若以其下文言之。则舜亦言用中。颜子亦言择中。似无知仁之别矣。
小注这头重那头轻云云。有人合赏万金。而众论一人曰万金。一人曰百金。吾乃折其中半。遂赏千金。则是百金头重且多。万金头轻且少。
第七章○此章别是一格。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以譬知祸而不知辟之人。又把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之人。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6L 页
不能期月守。古人责人处甚宽。不能一日守。何待期月乎。上文鲜能久矣鲜能知味。皆此意也。至于道之不行不明中痛之不可能云者。此皆以道与中庸言。故直曰不行不明不可能耳。
第八章○拳拳。以手奉持。惟恐失坠之貌。可谓善形容。颜子得一善后意思。
第九章○可以能字意看。
章句无一毫人欲之私七字。便是勇。
道其不行。人皆曰予知。天下国家可均三章。如冠缨之隔子。
第十章○子路问一强字。而夫子以三强历数而反问之然后次序解说去。其辞气之间。优游婉曲。详悉明白。真是圣人之言。
论语抑亦先觉者注。抑反语辞。此章句则直曰语辞。盖抑字合下反语辞。而此处无反语之意。故直曰语辞。然而此处亦不无略略反语之意。然而不如论语之显有反之之意。故直归之语辞耶。
非徒不悲而能不惧。非徒不惧而能不厌。不厌字有悍然气骨。
此章当看六不字。
第八章○拳拳。以手奉持。惟恐失坠之貌。可谓善形容。颜子得一善后意思。
第九章○可以能字意看。
章句无一毫人欲之私七字。便是勇。
道其不行。人皆曰予知。天下国家可均三章。如冠缨之隔子。
第十章○子路问一强字。而夫子以三强历数而反问之然后次序解说去。其辞气之间。优游婉曲。详悉明白。真是圣人之言。
论语抑亦先觉者注。抑反语辞。此章句则直曰语辞。盖抑字合下反语辞。而此处无反语之意。故直曰语辞。然而此处亦不无略略反语之意。然而不如论语之显有反之之意。故直归之语辞耶。
非徒不悲而能不惧。非徒不惧而能不厌。不厌字有悍然气骨。
此章当看六不字。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7H 页
第十一章○此十章皆言中庸。而所主者中。故特于过不及详焉。至于庸则如人莫不饮食及此索隐行怪两处。亦往往呈露。其意精矣。
章句知之过行之过。变仁言行何也。曰知字亦变知仁勇之知。上声。此知字平声。知仁是德。知行是学。勇强亦然。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唐虞三代之时。宜无是言。此真衰世之意。如曰国无道。至死不变。如曰素位而行。不怨天不尤人。如曰其默足以容。如曰不尊不信。皆此意也。
第三章极赞中庸之道。民鲜有能之者。而其下节节嗟叹慨然于道之不行不明。而终之曰惟圣者能之。首尾能字。分明照应。初曰鲜能。又曰不能期月守。又直曰不可能。终则曰惟圣者能之。语有序而意无穷。婉转委曲。不可名状。
自第二章至此。读来有无限忧虑。朱子所谓忧道学之失其传。得其心矣。感慨嗟惋。婉转委曲。哀而不伤。得情性之正。
第十二章○不曰天地之道而曰君子之道者。言天下许多道理。惟君子所当知所当行。君子犹道之主
章句知之过行之过。变仁言行何也。曰知字亦变知仁勇之知。上声。此知字平声。知仁是德。知行是学。勇强亦然。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唐虞三代之时。宜无是言。此真衰世之意。如曰国无道。至死不变。如曰素位而行。不怨天不尤人。如曰其默足以容。如曰不尊不信。皆此意也。
第三章极赞中庸之道。民鲜有能之者。而其下节节嗟叹慨然于道之不行不明。而终之曰惟圣者能之。首尾能字。分明照应。初曰鲜能。又曰不能期月守。又直曰不可能。终则曰惟圣者能之。语有序而意无穷。婉转委曲。不可名状。
自第二章至此。读来有无限忧虑。朱子所谓忧道学之失其传。得其心矣。感慨嗟惋。婉转委曲。哀而不伤。得情性之正。
第十二章○不曰天地之道而曰君子之道者。言天下许多道理。惟君子所当知所当行。君子犹道之主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7L 页
也。
隐非别有。只在费上面。故下文只言费不言隐而隐在其中。
费隐与动静有异。凡物以静为体。以动为用。然动静异时。而费隐自是一个上体用。动也有费隐。静也有费隐。
与知所不知。皆是大小。与能所不能。皆是大小。大小又皆是费。费上面又皆是隐。
问活泼泼。是指天理言。是指程子之语意言。曰天理活泼泼。故语意亦活泼泼耳。泼泼只是活貌。犹言黑窣窣地光烁烁地也。
费隐之言夫妇。亦犹首章之言独。
造端。言造作其端始也。犹言托始也。以道理言。以工夫言皆通。
第十三章○道与人自是二物。既以人循道则只可言不远。或曰人即是道。人外无道。而其曰不远者。古人言语宽缓处。
章句众人望人。此众人。圣人固亦在其中。然此众人。若直谓之圣人则不可。今曰以圣人望人则易从。其果成说。更考或问则可知其义矣。
隐非别有。只在费上面。故下文只言费不言隐而隐在其中。
费隐与动静有异。凡物以静为体。以动为用。然动静异时。而费隐自是一个上体用。动也有费隐。静也有费隐。
与知所不知。皆是大小。与能所不能。皆是大小。大小又皆是费。费上面又皆是隐。
问活泼泼。是指天理言。是指程子之语意言。曰天理活泼泼。故语意亦活泼泼耳。泼泼只是活貌。犹言黑窣窣地光烁烁地也。
费隐之言夫妇。亦犹首章之言独。
造端。言造作其端始也。犹言托始也。以道理言。以工夫言皆通。
第十三章○道与人自是二物。既以人循道则只可言不远。或曰人即是道。人外无道。而其曰不远者。古人言语宽缓处。
章句众人望人。此众人。圣人固亦在其中。然此众人。若直谓之圣人则不可。今曰以圣人望人则易从。其果成说。更考或问则可知其义矣。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8H 页
忠恕一节。即己之身而得待人之道。君子道一节。即人之身而得治己之道。然两节皆不离自己身上。不愿亦己之不愿也。所求亦己之所求也。
第十四章○易与险对。命与幸对。于易著居字而于险著行字。居顺而行逆。于命著俟字而于幸著徼字。俟公而徼私。居而俟者。气象安閒。行而徼者。意思劳攘。
第十五章○曰好曰合曰翕曰和曰乐曰湛曰宜曰乐。皆一意而重叠言之。可见一室之和气融融。使人读之愈多而愈有味。不厌其多也。
妻子合然后兄弟翕。此虽非子思本意为然。而亦可见自迩及远自卑及高之一端。
第十六章○此鬼神章。亦可谓下章祭祀之张本。
此章前三章以修己言。后四章以治国言。
问气聚则生。气尽则死。死后安有馀气耶。曰气聚而生。其聚也亦有渐。气尽而死。其尽也亦有渐。如火灭之时。烟气上升。少顷渐消尽了。人死亦然。
中庸一篇。皆意思相承。而至于鬼神章。无所承于前而忽然出来。亦若鬼神然。
第十七章○舜处父子之变。武王处君臣之变。处其
第十四章○易与险对。命与幸对。于易著居字而于险著行字。居顺而行逆。于命著俟字而于幸著徼字。俟公而徼私。居而俟者。气象安閒。行而徼者。意思劳攘。
第十五章○曰好曰合曰翕曰和曰乐曰湛曰宜曰乐。皆一意而重叠言之。可见一室之和气融融。使人读之愈多而愈有味。不厌其多也。
妻子合然后兄弟翕。此虽非子思本意为然。而亦可见自迩及远自卑及高之一端。
第十六章○此鬼神章。亦可谓下章祭祀之张本。
此章前三章以修己言。后四章以治国言。
问气聚则生。气尽则死。死后安有馀气耶。曰气聚而生。其聚也亦有渐。气尽而死。其尽也亦有渐。如火灭之时。烟气上升。少顷渐消尽了。人死亦然。
中庸一篇。皆意思相承。而至于鬼神章。无所承于前而忽然出来。亦若鬼神然。
第十七章○舜处父子之变。武王处君臣之变。处其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8L 页
变而不失其常。又周家礼乐文物之大备。故于古圣人中。特举以言之耳。
小注新安常变云云。以理数对言。则常可属理变可属气。而若专以理言。则常变皆理耳。
第十八章○不曰得天下而曰有天下。有是当有者。亦若固有然。得逆而有顺。
小注追王不及文王者。陆说似胜王说。
第十九章○敬亲爱亲。未足为至孝。亲之所尊亦敬之。亲之所亲亦爱之。岂不是至孝乎。生而事之。存而事之。未足为至孝。死而事之如生。亡而事之如存。岂不是至孝乎。下得至字。未偶然。
祭及天地。凡在天地内者。我实主之。其范围已广。其于治国乎何有。祭及始祖之父。凡继体受重之事。靡不毕举。其于治国乎何有。民物事为。皆在目前。易于化也。鬼神之理。窈冥恍愡其格难期。若德至于格鬼神。则其于治国乎何有。
第二十章○渼湖先生曰。九经文章。如生龙活虎。
其人。即并君臣言。下文言九经处是君。在下位处是臣。人存政举。为一章第一句。知所以治天下国家以上为人存。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以下为政举。凡事
小注新安常变云云。以理数对言。则常可属理变可属气。而若专以理言。则常变皆理耳。
第十八章○不曰得天下而曰有天下。有是当有者。亦若固有然。得逆而有顺。
小注追王不及文王者。陆说似胜王说。
第十九章○敬亲爱亲。未足为至孝。亲之所尊亦敬之。亲之所亲亦爱之。岂不是至孝乎。生而事之。存而事之。未足为至孝。死而事之如生。亡而事之如存。岂不是至孝乎。下得至字。未偶然。
祭及天地。凡在天地内者。我实主之。其范围已广。其于治国乎何有。祭及始祖之父。凡继体受重之事。靡不毕举。其于治国乎何有。民物事为。皆在目前。易于化也。鬼神之理。窈冥恍愡其格难期。若德至于格鬼神。则其于治国乎何有。
第二十章○渼湖先生曰。九经文章。如生龙活虎。
其人。即并君臣言。下文言九经处是君。在下位处是臣。人存政举。为一章第一句。知所以治天下国家以上为人存。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以下为政举。凡事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9H 页
豫则立以下。再申前意。使之人存也。此章是答问政。而说修身处多。说为政处少。务本之意也。
朋友有交际而后。方可入于五伦。故下之交二字。
藏其名而只曰一也。诚之为此篇之枢纽。于此亦可见也。
或曰利行者。以道为利于己而行者。此大不然。此利字如论语利仁之利。论语注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看一犹字。可知其以彼明此。言君子之贪仁。如小人之贪利也。若曰利于己而为之。是未做之前。先有谋利之心。其分于仁也远矣。乌得以为仁。
生而知之一段。已说尽三达德。更无馀义。虽无下一段也不妨。特圣人言语。反复丁宁。于下等人。尤当详说。故更生出下一段。亦不过就困知勉行中拈出其最下者。以示人入德之路耳。
好学虽是就困知上拈出。然困知与好学。煞有不同。困知是困而已知者。好学是困而未及知。方此好学也。故曰好学近乎知。若困知则已是知。必不下近字矣。力行虽是就勉行上拈出。然勉行与力行。煞有不同。勉行是勉而已成仁者。力行是勉而尚未成仁。方
朋友有交际而后。方可入于五伦。故下之交二字。
藏其名而只曰一也。诚之为此篇之枢纽。于此亦可见也。
或曰利行者。以道为利于己而行者。此大不然。此利字如论语利仁之利。论语注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看一犹字。可知其以彼明此。言君子之贪仁。如小人之贪利也。若曰利于己而为之。是未做之前。先有谋利之心。其分于仁也远矣。乌得以为仁。
生而知之一段。已说尽三达德。更无馀义。虽无下一段也不妨。特圣人言语。反复丁宁。于下等人。尤当详说。故更生出下一段。亦不过就困知勉行中拈出其最下者。以示人入德之路耳。
好学虽是就困知上拈出。然困知与好学。煞有不同。困知是困而已知者。好学是困而未及知。方此好学也。故曰好学近乎知。若困知则已是知。必不下近字矣。力行虽是就勉行上拈出。然勉行与力行。煞有不同。勉行是勉而已成仁者。力行是勉而尚未成仁。方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19L 页
此力行也。故曰力行近乎仁。若勉行则已是仁。必不下近字矣。
以其分而言者。直以知仁勇分剂平释也。以其等而言者。就生禀不齐上。以其所重者而差等言之也。通上文三知为知云云者。初非所以以分言以等言者。而然其意义亦要不出于二者之外。必欲其有所归著。则恐亦当以以分言者看。盖三知为知。三行为仁。本以分言者故也。
生知(知之知)学知(知之仁)困知。(知之勇)安行(仁之知)利行(仁之仁)勉行。(仁之勇)好学(勇之知)力行(勇之仁)知耻。(勇之勇)如此经纬看则最妙。节斋之说亦如此。而但安行者当曰仁之知而乃曰仁之仁。利行者当曰仁之仁而乃曰知之仁未可晓。无或刊本之误耶。当更详之。
九经先效而后事者。语势然也。先言其目。次言其效。遂言其事。又言其实。凡言语之势。自末而本自外而内。可见其本与内之重也。
九经之目有九。而要之修身尊贤亲亲三者而已。故于九经未叙之前。先言修身亲亲尊贤。于九经已叙之后。言其在下位者则又以信友顺亲诚身为言。此亦这三个也。
以其分而言者。直以知仁勇分剂平释也。以其等而言者。就生禀不齐上。以其所重者而差等言之也。通上文三知为知云云者。初非所以以分言以等言者。而然其意义亦要不出于二者之外。必欲其有所归著。则恐亦当以以分言者看。盖三知为知。三行为仁。本以分言者故也。
生知(知之知)学知(知之仁)困知。(知之勇)安行(仁之知)利行(仁之仁)勉行。(仁之勇)好学(勇之知)力行(勇之仁)知耻。(勇之勇)如此经纬看则最妙。节斋之说亦如此。而但安行者当曰仁之知而乃曰仁之仁。利行者当曰仁之仁而乃曰知之仁未可晓。无或刊本之误耶。当更详之。
九经先效而后事者。语势然也。先言其目。次言其效。遂言其事。又言其实。凡言语之势。自末而本自外而内。可见其本与内之重也。
九经之目有九。而要之修身尊贤亲亲三者而已。故于九经未叙之前。先言修身亲亲尊贤。于九经已叙之后。言其在下位者则又以信友顺亲诚身为言。此亦这三个也。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0H 页
修身事亲。互相资益。本不可以胶定先后。小注饶氏入德成德之说。可谓穿凿。
许氏说明善是知至。固不成义理。虽作致知字之误。如尤翁说。亦觉未稳。择善明善。只当以择而后明分看。不当以格物致知分看。
五之字非虚字。有万匀之力。虽以之字属勇亦可。
章句不仁甚矣。弃他人犹为不仁。况自弃其身者。其不仁岂不甚乎。
九经章是中庸之腹脏。诚一字当为心藏。
小注胡氏兼包二字之辨精矣。然而又于小大大小之相易则不言何也。盖鬼神章。从天地造化说下来。是自大而该小也。九经章。从修身工夫推上去。是自小而及大也。
第二十一章○上二句分开说。下二句缴合说。
性字教字下字高。自明诚当谓之学而反曰教者。学字凡常。教字高简。盖学必待教。其实一也。
章句十二章云云。并诚明章言。盖第一支子思立言而其下专引孔子言以明之。第二支子思立言而其下杂引孔子言以明之。至于第三支则其立言及其下明之者。皆纯用子思自家说话。故并立言章数之
许氏说明善是知至。固不成义理。虽作致知字之误。如尤翁说。亦觉未稳。择善明善。只当以择而后明分看。不当以格物致知分看。
五之字非虚字。有万匀之力。虽以之字属勇亦可。
章句不仁甚矣。弃他人犹为不仁。况自弃其身者。其不仁岂不甚乎。
九经章是中庸之腹脏。诚一字当为心藏。
小注胡氏兼包二字之辨精矣。然而又于小大大小之相易则不言何也。盖鬼神章。从天地造化说下来。是自大而该小也。九经章。从修身工夫推上去。是自小而及大也。
第二十一章○上二句分开说。下二句缴合说。
性字教字下字高。自明诚当谓之学而反曰教者。学字凡常。教字高简。盖学必待教。其实一也。
章句十二章云云。并诚明章言。盖第一支子思立言而其下专引孔子言以明之。第二支子思立言而其下杂引孔子言以明之。至于第三支则其立言及其下明之者。皆纯用子思自家说话。故并立言章数之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0L 页
也。
第二十二章○尽人性尽物性。非使之尽。即我尽之也。
自尽其性。至尽物性。有功程节次。而至于赞参则非尽人物之性之外。别有所谓赞参也。观能字可以字可见。
则字能贯串之。能次第之。
第二十三章○此章当分三截看。诚内也。形著明外也。形著明就己上说。动变化就物上说。
曲能有诚有二意。语类曰曲能有诚一句。犹言若曲处能尽其诚。诚则形形则著云云。正是小注所答属下句说处。然恐非朱子定论。语类又曰曲能有诚。有诚则不曲矣。盖诚者圆成无欠阙也。此条与章句意同。
第二十四章○不曰至诚可以前知。而必著之道二字者。有此二字。意方足。
祯祥妖孽蓍龟四体。是四项说。小注新安说祥孽皆是几。或见蓍龟。或动四体云云。此是作二项说。恐非朱子意。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当以程子至诚事亲成人
第二十二章○尽人性尽物性。非使之尽。即我尽之也。
自尽其性。至尽物性。有功程节次。而至于赞参则非尽人物之性之外。别有所谓赞参也。观能字可以字可见。
则字能贯串之。能次第之。
第二十三章○此章当分三截看。诚内也。形著明外也。形著明就己上说。动变化就物上说。
曲能有诚有二意。语类曰曲能有诚一句。犹言若曲处能尽其诚。诚则形形则著云云。正是小注所答属下句说处。然恐非朱子定论。语类又曰曲能有诚。有诚则不曲矣。盖诚者圆成无欠阙也。此条与章句意同。
第二十四章○不曰至诚可以前知。而必著之道二字者。有此二字。意方足。
祯祥妖孽蓍龟四体。是四项说。小注新安说祥孽皆是几。或见蓍龟。或动四体云云。此是作二项说。恐非朱子意。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当以程子至诚事亲成人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1H 页
子。至诚事君成人臣之说解来。方见得出。其意若曰凡物自实其所以为其物之理而后。方成其物也。
自成之自。以自己之自看。文理方通矣。不然于下文自道。句法相戾。且下文非自成己一句。全无来历。首尾不相照顾矣
而字最妙连续得上下句。不如此。判作两事矣。
诚者自成章句。始则就万物上悬空说。终则就一心上贴紧说。
诚之成己处即是仁。诚之成物处即是知。此仁知便是诚之别名。便是诚之条件。其所谓性之德者。亦言此诚为性之德也。其所谓合内外之道者。亦言此诚为合内外之道也。看章句不正释仁知。而直以体用二字为言者。其微意可见。盖所谓体以诚之体言也。所谓用以诚之用言也。
此章从头至尾。以一诚字贯串来。皆当以实心看。其中诚者物之终始一句。则亦兼实理言。
第二十六章○悠远不须分。小注方氏说恐太碎。若必欲分之。退溪以时以地之说亦可用。然退溪说亦不须用。
文王之所以为文。犹言其斯以为舜乎也。言文王之
自成之自。以自己之自看。文理方通矣。不然于下文自道。句法相戾。且下文非自成己一句。全无来历。首尾不相照顾矣
而字最妙连续得上下句。不如此。判作两事矣。
诚者自成章句。始则就万物上悬空说。终则就一心上贴紧说。
诚之成己处即是仁。诚之成物处即是知。此仁知便是诚之别名。便是诚之条件。其所谓性之德者。亦言此诚为性之德也。其所谓合内外之道者。亦言此诚为合内外之道也。看章句不正释仁知。而直以体用二字为言者。其微意可见。盖所谓体以诚之体言也。所谓用以诚之用言也。
此章从头至尾。以一诚字贯串来。皆当以实心看。其中诚者物之终始一句。则亦兼实理言。
第二十六章○悠远不须分。小注方氏说恐太碎。若必欲分之。退溪以时以地之说亦可用。然退溪说亦不须用。
文王之所以为文。犹言其斯以为舜乎也。言文王之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1L 页
所以为文王也。新安文不在玆之文。恐未当。
第二十七章○读法六节。以此下六章为大德小德。然则此所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者大德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者小德也。以此推之。大德小德。皆当属费。其大德小德之不可见闻者。即隐也。
尊德性一节。固以存心致知分言。初不论知行。而然而上截是行。下截是知。如此看亦通。
明哲保身。非单指默容言。小注陈氏说。恐有所未察。
第二十八章○文即字体也。古以篆书字体多异。必考之而后。可以一之。至秦易以隶。亦仿考文之义。
朱子训礼字。每以节文仪则。而此独释以亲疏贵贱相接之体者。主邦礼言也。体体貌之体。
第二十九章○寡过属王天下者。文势似顺。而章句必以人言之者何也。盖此章正说为上不骄。不骄者言不骄于民也。从头至末。皆不能舍民言。况此起头处。岂可舍民为说乎。此等处是迥出常情处。
夙夜是做工夫处。二字内有无限工夫。
蚤有誉。陶庵曰未有不如此而有誉。故曰蚤。愚谓蚤有誉。只解永终誉。蚤有誉。言始之有誉也。永终誉。言终之有誉也。虽似相反而其实蚤有誉而后。可以永
第二十七章○读法六节。以此下六章为大德小德。然则此所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者大德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者小德也。以此推之。大德小德。皆当属费。其大德小德之不可见闻者。即隐也。
尊德性一节。固以存心致知分言。初不论知行。而然而上截是行。下截是知。如此看亦通。
明哲保身。非单指默容言。小注陈氏说。恐有所未察。
第二十八章○文即字体也。古以篆书字体多异。必考之而后。可以一之。至秦易以隶。亦仿考文之义。
朱子训礼字。每以节文仪则。而此独释以亲疏贵贱相接之体者。主邦礼言也。体体貌之体。
第二十九章○寡过属王天下者。文势似顺。而章句必以人言之者何也。盖此章正说为上不骄。不骄者言不骄于民也。从头至末。皆不能舍民言。况此起头处。岂可舍民为说乎。此等处是迥出常情处。
夙夜是做工夫处。二字内有无限工夫。
蚤有誉。陶庵曰未有不如此而有誉。故曰蚤。愚谓蚤有誉。只解永终誉。蚤有誉。言始之有誉也。永终誉。言终之有誉也。虽似相反而其实蚤有誉而后。可以永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2H 页
终誉。若其誉不蚤。乌乎永乌乎终也。
此两章虽皆圣人事。而曰灾及其身。曰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曰同轨同文同伦。曰不敢作礼乐。曰不足徵。曰今用之吾从周。皆是不得自专之意也。此正人道也。曰寡过。曰不信不从。曰本徵考建质俟。曰庶几夙夜。曰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是不敢自用之意也。此亦人道也。
第三十章○并育并行是大德。则大德不是寂然不动之谓。人多误看朱子说。如忠恕如中和。一说谓大德是人心未发处。恐未安。
以费隐言之。费用而隐体。又以费之大小言之。大体而小用。体用固不拘矣。小德大德。亦可分体用。
此小德大德。固与费隐章大小无异。然费隐章大小。专以偏全言。此章大小。兼以本末言。故所谓全体之分者。对众体之合而此以偏全言也。所谓万殊之本者。对一本之原而此以本末言也。
第三十一章○溥博渊泉。恐皆以五德之用处说。观三十二章下小注朱子说人但见其溥博云云。可知矣。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为一项。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
此两章虽皆圣人事。而曰灾及其身。曰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曰同轨同文同伦。曰不敢作礼乐。曰不足徵。曰今用之吾从周。皆是不得自专之意也。此正人道也。曰寡过。曰不信不从。曰本徵考建质俟。曰庶几夙夜。曰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是不敢自用之意也。此亦人道也。
第三十章○并育并行是大德。则大德不是寂然不动之谓。人多误看朱子说。如忠恕如中和。一说谓大德是人心未发处。恐未安。
以费隐言之。费用而隐体。又以费之大小言之。大体而小用。体用固不拘矣。小德大德。亦可分体用。
此小德大德。固与费隐章大小无异。然费隐章大小。专以偏全言。此章大小。兼以本末言。故所谓全体之分者。对众体之合而此以偏全言也。所谓万殊之本者。对一本之原而此以本末言也。
第三十一章○溥博渊泉。恐皆以五德之用处说。观三十二章下小注朱子说人但见其溥博云云。可知矣。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为一项。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2L 页
月所照霜露所队为一项。此当分二项看。
第三十二章○上章言而时出之。是自大德而推出也。此章言经纶天下之大经。自小德而溯去也。
言人道五章。言天道六章。先言天道以起者。天人之序也。末言天道以结者。要其终人道必至于天道为至也。
第三十三章○衣服者。身之外也显也粗也。自外说入内。自显说入微。自粗说入精。此引衣锦尚絅。意味最好。
君子小人。回照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之文。
中庸一篇。只是明道之书。而末章以德结之。曰可与入德。曰不显惟德。曰予怀明德。曰德輶如毛。累累言之德以凝道之义也。
无声无臭。已于费隐之隐显微之微。皆已伏线。
此篇专言道。而道之大原出于天。故开卷第一字为天字。篇末又以天字终之。通篇合天字为六十六字。九经章说诚者天之道也。其下说天渐多。直到末句而收杀焉。
第一章曰学者于此反身而自得之。第十二章曰读者其致思焉。第二十七章曰学者宜尽心焉。第三十
第三十二章○上章言而时出之。是自大德而推出也。此章言经纶天下之大经。自小德而溯去也。
言人道五章。言天道六章。先言天道以起者。天人之序也。末言天道以结者。要其终人道必至于天道为至也。
第三十三章○衣服者。身之外也显也粗也。自外说入内。自显说入微。自粗说入精。此引衣锦尚絅。意味最好。
君子小人。回照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之文。
中庸一篇。只是明道之书。而末章以德结之。曰可与入德。曰不显惟德。曰予怀明德。曰德輶如毛。累累言之德以凝道之义也。
无声无臭。已于费隐之隐显微之微。皆已伏线。
此篇专言道。而道之大原出于天。故开卷第一字为天字。篇末又以天字终之。通篇合天字为六十六字。九经章说诚者天之道也。其下说天渐多。直到末句而收杀焉。
第一章曰学者于此反身而自得之。第十二章曰读者其致思焉。第二十七章曰学者宜尽心焉。第三十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3H 页
三章曰学者其可不尽心乎。全篇中何章何句。学者不当反己。不当致思。不当尽心。而到至紧至要处。必加勉焉。使读者惕然警念。洒然省悟。血诚为后学申复之意。溢于言外。
小学
书题先言敬长而后言隆师者。长字兼言兄。先兄而后师。内外之分也。题辞亦敬兄。在于忠君之上。
朱子于大学序书名。而此独以别号称者。此书乃其所自编者。与圣经贤传不同。又以为八岁儿所教之书。便当以师道处之。
朝本作日下一。避 御讳作朝。然古人文字。虽有所讳。不可擅改。此书中又有日下一。如朝入洒扫处。则存其本字。只于谚解变其音。此正得宜。
书题若曰小学之书所题也。题辞若曰小学之书所题之辞也。辞是韵语。
仁义礼智与元亨利贞之序不同。语类朱子曰仁义礼智。犹言东西南北。元亨利贞。犹言东南西北。一个是对说。一个是从一边说起。栗谷语录元亨利贞。以流行之序言。仁义礼智。以对待之体言。
此幸字吾见之不胜欢喜。至于忘食。世已远人已亡。
小学
书题先言敬长而后言隆师者。长字兼言兄。先兄而后师。内外之分也。题辞亦敬兄。在于忠君之上。
朱子于大学序书名。而此独以别号称者。此书乃其所自编者。与圣经贤传不同。又以为八岁儿所教之书。便当以师道处之。
朝本作日下一。避 御讳作朝。然古人文字。虽有所讳。不可擅改。此书中又有日下一。如朝入洒扫处。则存其本字。只于谚解变其音。此正得宜。
书题若曰小学之书所题也。题辞若曰小学之书所题之辞也。辞是韵语。
仁义礼智与元亨利贞之序不同。语类朱子曰仁义礼智。犹言东西南北。元亨利贞。犹言东南西北。一个是对说。一个是从一边说起。栗谷语录元亨利贞。以流行之序言。仁义礼智。以对待之体言。
此幸字吾见之不胜欢喜。至于忘食。世已远人已亡。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3L 页
经已残教已缺。荡然无复有古圣贤小学大学之影响。而所可幸者。惟此在耳。小学之书与法虽亡。而其所以为小学之根本。即在当人身上。未尝亡也。
读嗟嗟以下四句。无感动于心者。决非人子。不须读此书。
总论旬月。匝一岁谓之旬岁。匝一月谓之旬月。
长大易言。言长大之后。易语道理也。
立教○形容端正。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之效。才过人。自不食邪味。至道正事之效也。此与中庸位育之分属于戒惧谨独同。不可以破碎为嫌。
二十衣帛。与老者衣帛之训相悖何也。孟子集注墙下植桑。以供蚕事。五十始衰。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盖言墙下所养之蚕。家中未五十者不得衣也。非谓商贾缣帛。亦不得贸著。此则二十以上。皆可著也。
姆教之意。恐当止于婉娩听从下。
枲当从间传注牡麻为是。此注有子云云恐误。
知仁。知行之德也。圣义属知。圣是知之深通处。义是知之随事合宜处。忠和属仁。忠是仁之存主处。和是仁之用处。
六行。忠不与焉。从未出仕前言。又处夫妇之道。包在
读嗟嗟以下四句。无感动于心者。决非人子。不须读此书。
总论旬月。匝一岁谓之旬岁。匝一月谓之旬月。
长大易言。言长大之后。易语道理也。
立教○形容端正。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之效。才过人。自不食邪味。至道正事之效也。此与中庸位育之分属于戒惧谨独同。不可以破碎为嫌。
二十衣帛。与老者衣帛之训相悖何也。孟子集注墙下植桑。以供蚕事。五十始衰。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盖言墙下所养之蚕。家中未五十者不得衣也。非谓商贾缣帛。亦不得贸著。此则二十以上。皆可著也。
姆教之意。恐当止于婉娩听从下。
枲当从间传注牡麻为是。此注有子云云恐误。
知仁。知行之德也。圣义属知。圣是知之深通处。义是知之随事合宜处。忠和属仁。忠是仁之存主处。和是仁之用处。
六行。忠不与焉。从未出仕前言。又处夫妇之道。包在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4H 页
睦姻中。
德藏于心。隐而不著。艺出于才。有能有不能。皆不制刑。
温恭自虚。如一盂器。先以水实其中。则更注水不入。必须虚其中。可以容受。人之受师训亦然。
贤贤易色。此章说人伦。所以起下明伦之意。凡小学中多有此例。
明伦○或曰𦁡总髦端韠笏之类。岂今俗所有。好古者虽欲放为。得不骇异乎。愚谓朱子尝曰燕器代祭器。常馔代俎肉。楮钱代币帛。是亦以平生所用。是谓从宜也。此说甚好。读此章者。当引用此义。
子生三月剪发。其所不剪而留者。男则夹囱为双髻。女则午达为三髻。所谓角羁者也。所谓鬌也。皆童子饰也。其所剪发。为伪髻带于首。亦童子饰也。䌽饰加于冠。即成人后饰也。
古人注水而盥。与今人盥法不同。故曰沃盥。
问何食饮矣。言问其所食何物也。谚解恐非。观矣字。可知已然之辞。且问所欲而进之。长者之事。非幼者事也。
御者举几以下。是寝兴而收藏之事。而在于将衽之
德藏于心。隐而不著。艺出于才。有能有不能。皆不制刑。
温恭自虚。如一盂器。先以水实其中。则更注水不入。必须虚其中。可以容受。人之受师训亦然。
贤贤易色。此章说人伦。所以起下明伦之意。凡小学中多有此例。
明伦○或曰𦁡总髦端韠笏之类。岂今俗所有。好古者虽欲放为。得不骇异乎。愚谓朱子尝曰燕器代祭器。常馔代俎肉。楮钱代币帛。是亦以平生所用。是谓从宜也。此说甚好。读此章者。当引用此义。
子生三月剪发。其所不剪而留者。男则夹囱为双髻。女则午达为三髻。所谓角羁者也。所谓鬌也。皆童子饰也。其所剪发。为伪髻带于首。亦童子饰也。䌽饰加于冠。即成人后饰也。
古人注水而盥。与今人盥法不同。故曰沃盥。
问何食饮矣。言问其所食何物也。谚解恐非。观矣字。可知已然之辞。且问所欲而进之。长者之事。非幼者事也。
御者举几以下。是寝兴而收藏之事。而在于将衽之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4L 页
下。语势似倒。然老人朝起未久即更卧。未久即更坐。此言昔闻于李丈徵麟。盖李丈尝奉七十老亲。以孝名者。故深知老人之事也。
亵衣衾。己之衣衾。不敢以污秽之物。见之尊者。
昼则常侍。故昏则只定其枕席。夜则退寝。故晨则必省其安否。
出告反面。面字最好。以其久离之馀。非徒己之欲见父母之面。抑亦父母之欲见己面也。
不称老有二义。尊同于亲。是不敢言老也。子老则亲之死不远。是不忍言老也。
同是礼记。而或书书名。或书篇名者。篇名与其说相合则书篇名。不然则直书书名。或书名篇名俱不书者。亦多有之。曾子说数章及文王乐正子少连大连高子皋颜丁等章。其言其行。皆有主人。故皆不书书名篇名。
共坐则席端为上。独坐则席中为尊。
众皆若是。仪礼郑注众谓卿大夫同在此者。皆若是。其视之仪无异也。
上章不敢私假。我假与人也。此章祭器不假。我假取人也。下章不通乞假。乞是我求人物。假是人借我物。
亵衣衾。己之衣衾。不敢以污秽之物。见之尊者。
昼则常侍。故昏则只定其枕席。夜则退寝。故晨则必省其安否。
出告反面。面字最好。以其久离之馀。非徒己之欲见父母之面。抑亦父母之欲见己面也。
不称老有二义。尊同于亲。是不敢言老也。子老则亲之死不远。是不忍言老也。
同是礼记。而或书书名。或书篇名者。篇名与其说相合则书篇名。不然则直书书名。或书名篇名俱不书者。亦多有之。曾子说数章及文王乐正子少连大连高子皋颜丁等章。其言其行。皆有主人。故皆不书书名篇名。
共坐则席端为上。独坐则席中为尊。
众皆若是。仪礼郑注众谓卿大夫同在此者。皆若是。其视之仪无异也。
上章不敢私假。我假与人也。此章祭器不假。我假取人也。下章不通乞假。乞是我求人物。假是人借我物。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5H 页
身体言其大。发肤言其小。身以一身全言。体以百体分言。发以至细言。肤以至薄言。肤是革外薄皮。
毁伤。非徒亏体缺肤为然。虽摄生不谨以致疾病。亦为毁伤也。
不敢。祗惧之心也。虽以天子之尊。于恶慢二字。亦不敢焉。况其下者乎。不敢当不泛看。
庶人孝注身安力足四字。非真能谨身节用者。不能道此。
父母生之。此章朱子以为有脱简。而董氏注不免强解而稍通。不须援引来以解小学也。况朱子自孝经移小学之时。刊去十字。实有微义。愚意真氏注。恐未易剖破也。
将适公所章与鸡鸣盥漱章。意思相同。
怀其核。以赐生必畜之义推之。种之地似好。但无古人说话。何敢质言。
病人居北墉下。君视之则移南墉下东首。
仪礼昏义辞无不腆。疏使司裁制宾之传辞。无自谦退云币不善。不饰诈也。如曰敬致不腆之币。此币辞之常也。而昏礼则不然。
人之序。言嗣亲也。不贺之意。亦与不举乐同。
毁伤。非徒亏体缺肤为然。虽摄生不谨以致疾病。亦为毁伤也。
不敢。祗惧之心也。虽以天子之尊。于恶慢二字。亦不敢焉。况其下者乎。不敢当不泛看。
庶人孝注身安力足四字。非真能谨身节用者。不能道此。
父母生之。此章朱子以为有脱简。而董氏注不免强解而稍通。不须援引来以解小学也。况朱子自孝经移小学之时。刊去十字。实有微义。愚意真氏注。恐未易剖破也。
将适公所章与鸡鸣盥漱章。意思相同。
怀其核。以赐生必畜之义推之。种之地似好。但无古人说话。何敢质言。
病人居北墉下。君视之则移南墉下东首。
仪礼昏义辞无不腆。疏使司裁制宾之传辞。无自谦退云币不善。不饰诈也。如曰敬致不腆之币。此币辞之常也。而昏礼则不然。
人之序。言嗣亲也。不贺之意。亦与不举乐同。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5L 页
曰外内曰男女。别无深意。外内便是男女。男女便是外内。或于此曲为之说。似失之穿凿。
辟咡之咡。当以少者之口旁看。退溪说不可晓。
长者有问。辞让而对。长者赐不敢辞。盖言语之间。当执谦虚。若以物赐之。则却之为不恭也。言与物有异也。
古人饮食有贰。弟子职所谓贰纪者此也。
轻任并重任分。言老者之担轻则一少者独担之。老者之担重则诸少者分担之也。疏曰老少并轻则并与少者。老少并重则分为重轻。重与少者。轻与老者。此恐未然。若一老一少偕行。而俱有担负则亦不得已如此分排。此言公共道路上。诸老诸少多行之地。何必以轻任与老者。以失颁白不提挈之义耶。
有争臣。有字当著眼看。听其争而后。方可谓有争臣。商纣之时。虽有谏者五人。纣未尝听一人之言。则是纣未尝有一争臣也。
不可以弗争。两不字宜著眼看。子之争父。臣之争君。非臣子之所愿欲也。其心乃不得已而为耳。今世争于君者亦或有之。而得其不可不争之心以争者。有几人哉。
辟咡之咡。当以少者之口旁看。退溪说不可晓。
长者有问。辞让而对。长者赐不敢辞。盖言语之间。当执谦虚。若以物赐之。则却之为不恭也。言与物有异也。
古人饮食有贰。弟子职所谓贰纪者此也。
轻任并重任分。言老者之担轻则一少者独担之。老者之担重则诸少者分担之也。疏曰老少并轻则并与少者。老少并重则分为重轻。重与少者。轻与老者。此恐未然。若一老一少偕行。而俱有担负则亦不得已如此分排。此言公共道路上。诸老诸少多行之地。何必以轻任与老者。以失颁白不提挈之义耶。
有争臣。有字当著眼看。听其争而后。方可谓有争臣。商纣之时。虽有谏者五人。纣未尝听一人之言。则是纣未尝有一争臣也。
不可以弗争。两不字宜著眼看。子之争父。臣之争君。非臣子之所愿欲也。其心乃不得已而为耳。今世争于君者亦或有之。而得其不可不争之心以争者。有几人哉。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6H 页
敬身○或疑所贵乎道章当入于威仪之则而反入于心术之要。然而存诸内者发于外。慎于外者养其中也。此三者正操存省察之要。其入于心术之要者无疑。
术法也。心术。即用心之法也。
九思曰色思温。而九容曰色容庄者。盖九容只是主敬而言。
入国而驰。不徒有躏轹之虑。且涉不敬。二义兼看恐好。
按记注。十室必有忠信。二十五家之中。岂无可敬之人。故入里门必式。所谓不诬十室也。据此则马说恐未然。
吉月令辰。楚辞九歌吉日兮辰良注。日谓甲乙。辰谓寅卯。
稽古○一饭。与一食九饭之饭同。
叱犬马。何遽为不顺。而公明宣以此一言蔽曾子之孝。为人子者。所当深思而实体者。
高柴。或曰子皋。或曰子羔。皋泽也岸也。宜薪柴。诗曰助举我柴。柴积禽也。子羔亦有意义。可谓两通。
不曰免也而曰免夫。也决辞。夫疑辞。曾子一生战兢
术法也。心术。即用心之法也。
九思曰色思温。而九容曰色容庄者。盖九容只是主敬而言。
入国而驰。不徒有躏轹之虑。且涉不敬。二义兼看恐好。
按记注。十室必有忠信。二十五家之中。岂无可敬之人。故入里门必式。所谓不诬十室也。据此则马说恐未然。
吉月令辰。楚辞九歌吉日兮辰良注。日谓甲乙。辰谓寅卯。
稽古○一饭。与一食九饭之饭同。
叱犬马。何遽为不顺。而公明宣以此一言蔽曾子之孝。为人子者。所当深思而实体者。
高柴。或曰子皋。或曰子羔。皋泽也岸也。宜薪柴。诗曰助举我柴。柴积禽也。子羔亦有意义。可谓两通。
不曰免也而曰免夫。也决辞。夫疑辞。曾子一生战兢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6L 页
之至。虽临终时。馀慎尚在。其辞气之间。从容而不迫。谦虚而不夸。瞿瞿然却顾。犹有所不敢放言者。其气象自是好。
注范氏说固好。而又有一义。古者制刑以肉。亏行则亏体。不亏行则不亏体。既不亏体则不亏行亦在其中。
足不履影。天地之间。人形最贵。与人同行。不当践人之影也。
以歜家三字。有万丈骄气。足以亡家国。
左传无子下。有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二十字。删除之时。偶失照勘。其娣二字。不属于上文。当以衍文处之。
嘉言○古注云籧篨口柔。口柔者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似籧篨不能俯。戚施面柔。面柔者必低首下人。似戚施不能仰。盖以籧篨戚施。比之于承奉者。非指好承奉者。此说亦好。当更详。
见其有不是处。见字上。有无限不好意思。乱臣贼子心肠可痛。
厚于奉养。注以奉养为奉养其亲。此固以下文奉生二字推来。然而其曰奉生。亦非但指其亲而言。凡生
注范氏说固好。而又有一义。古者制刑以肉。亏行则亏体。不亏行则不亏体。既不亏体则不亏行亦在其中。
足不履影。天地之间。人形最贵。与人同行。不当践人之影也。
以歜家三字。有万丈骄气。足以亡家国。
左传无子下。有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二十字。删除之时。偶失照勘。其娣二字。不属于上文。当以衍文处之。
嘉言○古注云籧篨口柔。口柔者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似籧篨不能俯。戚施面柔。面柔者必低首下人。似戚施不能仰。盖以籧篨戚施。比之于承奉者。非指好承奉者。此说亦好。当更详。
见其有不是处。见字上。有无限不好意思。乱臣贼子心肠可痛。
厚于奉养。注以奉养为奉养其亲。此固以下文奉生二字推来。然而其曰奉生。亦非但指其亲而言。凡生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7H 页
者之奉。皆在其中。又不须远看。只看当句内薄于先祖四字。奉养当以自己奉养看。
不必然。必字当谛看。食则食不食则不食。皆在其中。朴马布裹。以代古恶车。妇人以布羃车襜。
雪匡檐陵曰。佛之国在极西之境。其所居谓之天堂。犹后世天朝天阙之称。其犯法者。皆掘地为室而处之。谓之地狱。如南宋子业囚诸王为地牢。亦此类耳。其法有剉烧春磨之刑。阎罗则后世之刑官耳。皆其蕃国处生人之制。而学佛者不察。谓施于已死者。世相传流。非佛氏之真教也。
天堂地狱之有无。杳冥昏黑。有难以语愚下之人者。故姑不辨其有无。而直曰假使有之。死者形神朽散。无所于施也。
问巫觋符章。何关于父子有亲耶。曰此自上章不用浮屠。以类采入也。世人或为亲而用巫觋符章者有之。观乎此则虽为亲。亦不可做妖怪妄诞之事也。
尼媪注牙婆。按市中计物直会合交易者。谓之牙侩。此牙婆疑即此。
一任之间。言自上官至爪满。合始终而言。
旧本注恒代。皆燕赵之间地名。燕太子丹不爱后宫
不必然。必字当谛看。食则食不食则不食。皆在其中。朴马布裹。以代古恶车。妇人以布羃车襜。
雪匡檐陵曰。佛之国在极西之境。其所居谓之天堂。犹后世天朝天阙之称。其犯法者。皆掘地为室而处之。谓之地狱。如南宋子业囚诸王为地牢。亦此类耳。其法有剉烧春磨之刑。阎罗则后世之刑官耳。皆其蕃国处生人之制。而学佛者不察。谓施于已死者。世相传流。非佛氏之真教也。
天堂地狱之有无。杳冥昏黑。有难以语愚下之人者。故姑不辨其有无。而直曰假使有之。死者形神朽散。无所于施也。
问巫觋符章。何关于父子有亲耶。曰此自上章不用浮屠。以类采入也。世人或为亲而用巫觋符章者有之。观乎此则虽为亲。亦不可做妖怪妄诞之事也。
尼媪注牙婆。按市中计物直会合交易者。谓之牙侩。此牙婆疑即此。
一任之间。言自上官至爪满。合始终而言。
旧本注恒代。皆燕赵之间地名。燕太子丹不爱后宫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7L 页
美女以结士。故其遗风如此。
君子庄敬日强。古人称君子不一其处。或于圣人称君子。或于贤人称君子。以臣称君。亦曰君子。以妇称夫。亦曰君子。或以通作男子之美称。或以汎称学者之尊称。此等是汎称学者也。如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若以有德君子看之。岂有不重不威。正如此处相类。注周氏说。虽为君子云云。似未稳当。
才自二字分下亦妙。盖于放肆。才放肆便旷荡。岂不可畏之甚乎。至于检束。不可言才。检束便就规矩。只是用自家力去做。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意也。
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注舍乐记而添周礼。盖缘后世乐记亦入于礼记中。故如是错误也。
贯穿。如以索贯万钱。浃洽。如以木沈水。久则透里皆湿。
善行○不以事物经心。似有襌味。吕氏家学。本有此病。
寡默。谓言语罕少也。注寡省事恐未然。简字是省事。甫十岁之儿。而曰冠带曰巾袜者。宋时过十岁总角者鲜。想吕氏家。亦不免此俗。
与人言。言毋事也。非谓他言语也。
君子庄敬日强。古人称君子不一其处。或于圣人称君子。或于贤人称君子。以臣称君。亦曰君子。以妇称夫。亦曰君子。或以通作男子之美称。或以汎称学者之尊称。此等是汎称学者也。如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若以有德君子看之。岂有不重不威。正如此处相类。注周氏说。虽为君子云云。似未稳当。
才自二字分下亦妙。盖于放肆。才放肆便旷荡。岂不可畏之甚乎。至于检束。不可言才。检束便就规矩。只是用自家力去做。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意也。
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注舍乐记而添周礼。盖缘后世乐记亦入于礼记中。故如是错误也。
贯穿。如以索贯万钱。浃洽。如以木沈水。久则透里皆湿。
善行○不以事物经心。似有襌味。吕氏家学。本有此病。
寡默。谓言语罕少也。注寡省事恐未然。简字是省事。甫十岁之儿。而曰冠带曰巾袜者。宋时过十岁总角者鲜。想吕氏家。亦不免此俗。
与人言。言毋事也。非谓他言语也。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8H 页
初辽东公。初字北史以其有上文。故下初字。而至于小学则无意义。恐是删削未尽。
只看应声对处。便见其为人轻急。宜乎以缓为疑。
少君之夫。称少君以字。其辞恭。孝妇之夫。呼孝妇以汝。其辞傲。盖少君之夫士族也。孝妇之夫贱人也。
尚况二字。真是节妇。
邓攸一章。其心可学。其事不可学。然于激励顽俗甚有力。故编于书中。
便殿非正殿。便宫非正宫。便坐非正坐。便虽是取便安之义。而既非正位则边侧之义。自在其中。便坐亦是让避尊者所坐之位。坐于傍边也。
难字上。可见渊明爱子之心。而其下不曰替汝。乃曰助汝。又不欲专以逸乐爱子也。
君子推爱己子之心。以爱他人之子。下得人子二字。可见蔼然慈爱。吾亦以爱子。故送此力。此力亦人子。亦不可薄待。
寝室在中门之北。故曰晨省于中门之北。然则晨省似在未出小斋之前。
令长。通鉴节要注。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假如四杰皆得令终。裴行俭之言犹信也。
只看应声对处。便见其为人轻急。宜乎以缓为疑。
少君之夫。称少君以字。其辞恭。孝妇之夫。呼孝妇以汝。其辞傲。盖少君之夫士族也。孝妇之夫贱人也。
尚况二字。真是节妇。
邓攸一章。其心可学。其事不可学。然于激励顽俗甚有力。故编于书中。
便殿非正殿。便宫非正宫。便坐非正坐。便虽是取便安之义。而既非正位则边侧之义。自在其中。便坐亦是让避尊者所坐之位。坐于傍边也。
难字上。可见渊明爱子之心。而其下不曰替汝。乃曰助汝。又不欲专以逸乐爱子也。
君子推爱己子之心。以爱他人之子。下得人子二字。可见蔼然慈爱。吾亦以爱子。故送此力。此力亦人子。亦不可薄待。
寝室在中门之北。故曰晨省于中门之北。然则晨省似在未出小斋之前。
令长。通鉴节要注。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假如四杰皆得令终。裴行俭之言犹信也。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8L 页
纳拜注纳受也恐不然。沙溪辨疑。纳入也。柳公使诸子入拜于幕宾也。恐亦未稳。愚伏曰纳非受义。乃献字之义。此说甚当。伊洛渊源录濂溪遗事。王君贶尝见茂叔。为与茂叔世契。便受拜。及坐间大风起。说大畜卦。君贶乃起曰适来不知受却公拜。今却当请纳拜。茂叔走避。朱子上黄端明书曰请纳再拜之礼于尚书端明台座。然则纳字当以献字义看。而纳拜是少事长贱事贵之仪。柳公使其子待幕宾以丈也。
食储如今衙料所储。帑藏如今工库所藏。
七十万钱。即七千两。
太祝奉礼。宋时宰相子孙例荫也。故特举为言。
咬得菜根。此章虽附于饮食一节。而实为一书之终。百事可做上面。小学大学。都包在这里。
小学中如范公诗董生行。杂采诗文。似不齐整。心常疑之。癸巳春梦中。忽讽诵两诗。仍念程子尝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此意甚好。今小学不徒范公诗董生行。如弟子职,三加祝,四勿箴,座右铭之属。皆韵语也。曲礼衣毋拨足毋蹶。将上堂声必扬等。皆古人教小儿之语。此亦韵语也。题辞又为韵语。朱子之意。盖可见矣。编次之际。间入
食储如今衙料所储。帑藏如今工库所藏。
七十万钱。即七千两。
太祝奉礼。宋时宰相子孙例荫也。故特举为言。
咬得菜根。此章虽附于饮食一节。而实为一书之终。百事可做上面。小学大学。都包在这里。
小学中如范公诗董生行。杂采诗文。似不齐整。心常疑之。癸巳春梦中。忽讽诵两诗。仍念程子尝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此意甚好。今小学不徒范公诗董生行。如弟子职,三加祝,四勿箴,座右铭之属。皆韵语也。曲礼衣毋拨足毋蹶。将上堂声必扬等。皆古人教小儿之语。此亦韵语也。题辞又为韵语。朱子之意。盖可见矣。编次之际。间入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9H 页
韵语。其于感发与起小儿辈。尤为有力。何须以不齐整为忧乎。旧疑涣释。喜而觉。因识之。
近思录
近思一篇。头如中庸。(论性命)腹如大学。(论知行修治)尾如论孟。(论圣贤)真是四子阶梯也。
孔门教人。下学而上达。孟子合下便说性善。从原头说下来。近思之首言性命。亦孟子之遗意也。
濂溪太极图与康节先天图。太极圆直不同何也。盖太极无形。不可描也。或不得已描之以一圈。岂太极可圆而不可方之物耶。或不得已描之以一画。岂太极可直而不可曲之物耶。特以是拟议而已。不可以形求也。
朱子注精粗本末无彼此。格物章之表里精粗。当专就物上看。此则栗谷之说固爽然。而至于此处则观其文势。分明是太极为精。阴阳为粗。太极为本。阴阳为末。沙溪说恐不如熊氏说。
各一其性。朱子说甚多。或似指气质之性。或似指本然之性。莫适所从。昔闻渼湖先生。以为当主本然之性看。至今思之。恐是确论。
定之以中正仁义。自定定人。皆是这个道理。兼看何
近思录
近思一篇。头如中庸。(论性命)腹如大学。(论知行修治)尾如论孟。(论圣贤)真是四子阶梯也。
孔门教人。下学而上达。孟子合下便说性善。从原头说下来。近思之首言性命。亦孟子之遗意也。
濂溪太极图与康节先天图。太极圆直不同何也。盖太极无形。不可描也。或不得已描之以一圈。岂太极可圆而不可方之物耶。或不得已描之以一画。岂太极可直而不可曲之物耶。特以是拟议而已。不可以形求也。
朱子注精粗本末无彼此。格物章之表里精粗。当专就物上看。此则栗谷之说固爽然。而至于此处则观其文势。分明是太极为精。阴阳为粗。太极为本。阴阳为末。沙溪说恐不如熊氏说。
各一其性。朱子说甚多。或似指气质之性。或似指本然之性。莫适所从。昔闻渼湖先生。以为当主本然之性看。至今思之。恐是确论。
定之以中正仁义。自定定人。皆是这个道理。兼看何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29L 页
妨。考朱子注及他说。也有自定意。也有定人意。
朱子曰。未发也。性虽寂然不动。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所以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析而为四。以示学者。使知浑然全体之中。而粲然有条若此。(孟子公都子曰,告子曰章小注。)观此则果斋五性皆有动有静之说。恐不无所见。守梦非之。果何意也。
天地之心。无论动静皆可见。而但就至静中欲看则极杳冥。又就已动后欲看则太露泄。惟此静极之馀。微动之端。此处最好看。故见天地之心。不于坤卦泰卦言之。而只于复卦言之也。
复见天地之心。此与孟子因情言性同义。见恻隐。可知其中必有仁。以下皆然。
前此每读近思录。至易传载处。不无厌烦之意。或令人㗳然思睡。今日偶然翻阅。恍忽然觉得其味无穷。盖天下万事。其变无穷。未必皆古有其据。率意酬应。所以多错。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物不具。无事不该。此正天地间应事之一个大模范也。况士君子出处进退之间。精义无穷。事君治国之间。亦精义无穷。尤不可不取裁于易也。若使学者每当一事。每求一爻而措置之。虽不中亦不远矣。毕竟用得烂
朱子曰。未发也。性虽寂然不动。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所以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析而为四。以示学者。使知浑然全体之中。而粲然有条若此。(孟子公都子曰,告子曰章小注。)观此则果斋五性皆有动有静之说。恐不无所见。守梦非之。果何意也。
天地之心。无论动静皆可见。而但就至静中欲看则极杳冥。又就已动后欲看则太露泄。惟此静极之馀。微动之端。此处最好看。故见天地之心。不于坤卦泰卦言之。而只于复卦言之也。
复见天地之心。此与孟子因情言性同义。见恻隐。可知其中必有仁。以下皆然。
前此每读近思录。至易传载处。不无厌烦之意。或令人㗳然思睡。今日偶然翻阅。恍忽然觉得其味无穷。盖天下万事。其变无穷。未必皆古有其据。率意酬应。所以多错。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物不具。无事不该。此正天地间应事之一个大模范也。况士君子出处进退之间。精义无穷。事君治国之间。亦精义无穷。尤不可不取裁于易也。若使学者每当一事。每求一爻而措置之。虽不中亦不远矣。毕竟用得烂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0H 页
熟。眼明手快。百发百中则是圣人也。岂不好哉。
注才者性之所能。若移释孟子才字则可矣。而至于释程子才字。恐未稳当。
天之继善。即人之情。天之成性。即人之处事。此继善。即指人之情言。
满腔子无非此理。则可知满天地无非此理。朱子所谓于此见得则万物一体者此也。
出则不是。朱子以为出便是已发。有此定论。而叶氏以散逸释之。未知其意何在。
冲漠无眹。指太极言。非指人心言。看万象字可见。未应已应。应字虽方才是人事。然其理则贯通上下。
涂辙。犹言路脉轨则。
储精之精。即太极说所谓二五之精。不二之名也。非精粹之称也。此正人物之所同得。至秀字。方是人所独得。叶注人则得其精且秀者。恐未稳。
可居之居。与居业之居不同。只是据守之意。看修在居后。可知也。
玩物丧志。注心中不宜容丝发事者。与明道心不可有一事之说同。未见其不是。守梦说未可晓。
谢氏本多矜病。举史成诵。亦从矜字出来。
注才者性之所能。若移释孟子才字则可矣。而至于释程子才字。恐未稳当。
天之继善。即人之情。天之成性。即人之处事。此继善。即指人之情言。
满腔子无非此理。则可知满天地无非此理。朱子所谓于此见得则万物一体者此也。
出则不是。朱子以为出便是已发。有此定论。而叶氏以散逸释之。未知其意何在。
冲漠无眹。指太极言。非指人心言。看万象字可见。未应已应。应字虽方才是人事。然其理则贯通上下。
涂辙。犹言路脉轨则。
储精之精。即太极说所谓二五之精。不二之名也。非精粹之称也。此正人物之所同得。至秀字。方是人所独得。叶注人则得其精且秀者。恐未稳。
可居之居。与居业之居不同。只是据守之意。看修在居后。可知也。
玩物丧志。注心中不宜容丝发事者。与明道心不可有一事之说同。未见其不是。守梦说未可晓。
谢氏本多矜病。举史成诵。亦从矜字出来。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0L 页
汗流面赤固羞恶。而若曰羞恶。言语无味。谓之恻隐则使人有思量处。只此是开发人手段。
不学便老而衰。按于学得力。则虽老血气则衰。而浩然之气。亦必不衰矣。
说道道字语辞。如知道闻道解道道字皆然。
会锻鍊得人。言伊川善教人也。说了又道。恰好著功夫。言伊川既以发得太早。在向谢显道说了。又以恰好著功夫言之。所谓恰好著功夫者。即朱子所谓下学之功。(朱子说见集解。)
凡横渠说话读来。其苦心极力强探力索之意。隐映于言外。诚之不可掩。如是夫。
日往月来。一日之昼夜也。春夏秋冬。一年之昼夜也。十二会。天地之昼夜也。昼夜循环。其卒无尾。其始无首。此即造化流行之妙也。天理人欲消长分数。一心之昼夜也。生壮老死。一身之昼夜也。治乱兴亡。天下国家之昼夜也。回夜为昼。惟人功夺天者。可庶几也。此先儒所以以祈天永命修养引䄵变化气质。为工夫之至应也。通乎此理。知无所疑惑则知其崇乎。
宵有得。若指夜气言。则当曰宵有养。不当曰宵有得。得只是思索义理。多在夜中也。叶注似未安。
不学便老而衰。按于学得力。则虽老血气则衰。而浩然之气。亦必不衰矣。
说道道字语辞。如知道闻道解道道字皆然。
会锻鍊得人。言伊川善教人也。说了又道。恰好著功夫。言伊川既以发得太早。在向谢显道说了。又以恰好著功夫言之。所谓恰好著功夫者。即朱子所谓下学之功。(朱子说见集解。)
凡横渠说话读来。其苦心极力强探力索之意。隐映于言外。诚之不可掩。如是夫。
日往月来。一日之昼夜也。春夏秋冬。一年之昼夜也。十二会。天地之昼夜也。昼夜循环。其卒无尾。其始无首。此即造化流行之妙也。天理人欲消长分数。一心之昼夜也。生壮老死。一身之昼夜也。治乱兴亡。天下国家之昼夜也。回夜为昼。惟人功夺天者。可庶几也。此先儒所以以祈天永命修养引䄵变化气质。为工夫之至应也。通乎此理。知无所疑惑则知其崇乎。
宵有得。若指夜气言。则当曰宵有养。不当曰宵有得。得只是思索义理。多在夜中也。叶注似未安。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1H 页
四穷不言孤者。此铭以天地为父母。则不可谓之有无父之孤。或曰然则上文何以言慈孤弱耶。曰上文之孤。是我之子侄行。是即天地之孙。
问朱子注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人是天之子。岂可谓之世济乎。曰此处下句皆属父子。上句则是泛引善恶。如曰违曰害仁曰践形曰知化曰穷神。何尝属父子耶。此济恶。正是渠家自先世世济其恶者。与此乾坤大父母。本不相妨。
西铭通篇。句句是理一分殊。程朱之说虽多。要不出横直看。通全篇直下看。则乾坤民物父母胞与。其理则一。而乾与坤殊。民与物殊。父与母殊。胞与与殊。此所谓分殊也。逐一句横截看。则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其理则一。而乾与父殊。坤与母殊。民与胞殊。物与与殊。此所谓分殊也。虽以于时保之以下。做工夫处言。亦皆可用此例看。
曰一年曰三年。皆期以年数。可见横渠刻苦工夫。
为天地立心。叶说恐不可非之。
若于事上一一理会。有甚尽期。与一草一木皆有理之说。若相径庭。然自为一义。不可相无。
路径门庭。如书以道政事。诗以道性情。此诗书之路
问朱子注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人是天之子。岂可谓之世济乎。曰此处下句皆属父子。上句则是泛引善恶。如曰违曰害仁曰践形曰知化曰穷神。何尝属父子耶。此济恶。正是渠家自先世世济其恶者。与此乾坤大父母。本不相妨。
西铭通篇。句句是理一分殊。程朱之说虽多。要不出横直看。通全篇直下看。则乾坤民物父母胞与。其理则一。而乾与坤殊。民与物殊。父与母殊。胞与与殊。此所谓分殊也。逐一句横截看。则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其理则一。而乾与父殊。坤与母殊。民与胞殊。物与与殊。此所谓分殊也。虽以于时保之以下。做工夫处言。亦皆可用此例看。
曰一年曰三年。皆期以年数。可见横渠刻苦工夫。
为天地立心。叶说恐不可非之。
若于事上一一理会。有甚尽期。与一草一木皆有理之说。若相径庭。然自为一义。不可相无。
路径门庭。如书以道政事。诗以道性情。此诗书之路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1L 页
径也。诸家注解。各立门庭。此则门庭也。自家先识得路径而后。方讨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归而求之。言就门庭而求之也。叶注得于师友云云。恐未稳。识路径立门庭。皆自得事。
剩读著又似剩。上下剩字意绝不同。上剩字优馀之意。下剩字冗长之意。上剩字好。下剩字不好。
按兀子释疑说。恐皆未隐。当以几字读之为是。俗所谓刀马也。周礼图五几皆有足。其数为四。
分限。只以力量分限看似好。释疑心分限事分限云云。恐俱未妥。
注全主宰。亦谓以心为体也。但文势微觉有病。守梦直以为未德。未可知。
主一固兼动静说。而注以东西彼此。分作此为静此为动则恐不然。东西彼此二截。只是一意。此缘伊川说话多头项故然耳。
问涵养上。更加平日字何也。曰涵养者。是学者平日通贯动静。无时不然底工夫也。此正中庸章句所谓常存敬畏者。只此敬畏之心。常常存在胸中。涵以养之。驱遣不去。则虽在事物未来思虑不起之时。亦此意思。一直贯来。惺惺不昧。耿耿不灭。不待即其时更
剩读著又似剩。上下剩字意绝不同。上剩字优馀之意。下剩字冗长之意。上剩字好。下剩字不好。
按兀子释疑说。恐皆未隐。当以几字读之为是。俗所谓刀马也。周礼图五几皆有足。其数为四。
分限。只以力量分限看似好。释疑心分限事分限云云。恐俱未妥。
注全主宰。亦谓以心为体也。但文势微觉有病。守梦直以为未德。未可知。
主一固兼动静说。而注以东西彼此。分作此为静此为动则恐不然。东西彼此二截。只是一意。此缘伊川说话多头项故然耳。
问涵养上。更加平日字何也。曰涵养者。是学者平日通贯动静。无时不然底工夫也。此正中庸章句所谓常存敬畏者。只此敬畏之心。常常存在胸中。涵以养之。驱遣不去。则虽在事物未来思虑不起之时。亦此意思。一直贯来。惺惺不昧。耿耿不灭。不待即其时更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2H 页
著思要恁地而自然恁地矣。若平日无此工夫。而欲于未发时。特地要恁地。则只此要恁地之心。便是思。便是已发。
朱子答张钦夫论中和第六书曰。方其存也。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是则静中之动。复之所以见天地之心也。及其察也。事物纷纠而品节不差。是则动中之静。艮之所以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也。愚按右一书为中和定论。以复艮论未发已发。此篇贤且说静时以下。至安得谓之静。皆以静中之动言。或曰莫是以下。至便自不出来。皆以动中之静言。其文理脉络。实有明白可寻者。历考朱子后来议论则可见也。
静中有物。言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存。
四百四病。缁门注智论云四大为身。常相恼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
非礼有两项地头。如倡优之戏在彼物。合下是非礼。如文字本非非礼。而入人家。看人文字则为非礼。此则在我视之为非礼也。
造次克念。战兢自持。统承上文诚于思守于为而言。注以此分属两句。则破碎已极。决非程子本意。
朱子答张钦夫论中和第六书曰。方其存也。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是则静中之动。复之所以见天地之心也。及其察也。事物纷纠而品节不差。是则动中之静。艮之所以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也。愚按右一书为中和定论。以复艮论未发已发。此篇贤且说静时以下。至安得谓之静。皆以静中之动言。或曰莫是以下。至便自不出来。皆以动中之静言。其文理脉络。实有明白可寻者。历考朱子后来议论则可见也。
静中有物。言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存。
四百四病。缁门注智论云四大为身。常相恼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
非礼有两项地头。如倡优之戏在彼物。合下是非礼。如文字本非非礼。而入人家。看人文字则为非礼。此则在我视之为非礼也。
造次克念。战兢自持。统承上文诚于思守于为而言。注以此分属两句。则破碎已极。决非程子本意。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2L 页
哲人志士。是做工夫者。贤是做工夫而成者。圣是成而化者也。
考他处程子说。有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此粗砺之砺。恐当作厉。
言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我为太柔太弱。缘此而变作太刚也。
一事事。犹言一事一事也。水浒传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此一事事。亦如此一堆堆。同一语录。
程子此说可字。非孟子本文之意。盖孟子本文上面。既分说曾子曾元养亲之不同。其下继之曰凡人事亲当如曾子。不当如曾元云尔。而然而程子就其中䌷绎其馀意说得来。如此好。
人若偏侍则亦不可置酒张乐耶。曰虽偏侍。置酒张乐恐不妨。然一喜一悲。乌得无痛疚之怀乎。然则其必曰具庆者。意有在矣。
年不相若则时亦有先后。何以作两截事耶。曰䄵不相若。言两女之年多少相悬也。时有先后。言两女之年虽或相若。而先以己之女归之于公冶长。则兄之女必归于南容。先以兄之女归之于南容。则己之女必归于公冶长。此岂非两截事乎。
考他处程子说。有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此粗砺之砺。恐当作厉。
言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我为太柔太弱。缘此而变作太刚也。
一事事。犹言一事一事也。水浒传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此一事事。亦如此一堆堆。同一语录。
程子此说可字。非孟子本文之意。盖孟子本文上面。既分说曾子曾元养亲之不同。其下继之曰凡人事亲当如曾子。不当如曾元云尔。而然而程子就其中䌷绎其馀意说得来。如此好。
人若偏侍则亦不可置酒张乐耶。曰虽偏侍。置酒张乐恐不妨。然一喜一悲。乌得无痛疚之怀乎。然则其必曰具庆者。意有在矣。
年不相若则时亦有先后。何以作两截事耶。曰䄵不相若。言两女之年多少相悬也。时有先后。言两女之年虽或相若。而先以己之女归之于公冶长。则兄之女必归于南容。先以兄之女归之于南容。则己之女必归于公冶长。此岂非两截事乎。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3H 页
孟子以凯风为亲之过小。而程子以为失节事极大者。盖孟子以凯风对小弁而言。故凯风为小过。程子以再嫁对饿死而言。故再嫁为大节。
克己。言克割己财也。与论语克己不同。
前任历子。犹我国禄牌。
无常止。言不进则退。不退则进。或进或退。无常止之理也。
复閟宫注媒宫。按字汇则盖古有媒神。求嗣者祷焉。而帝喾之妃姜嫄,简狄皆祀之。姜嫄履迹生弃。为周家始祖。简狄吞卵生契。为商家始祖。故后王立其祠。以为高媒庙欤。
圣王之法可改。改犹言损益也。言圣王之法可损益也。
意断处为章。如此章自明道至有耻为一章。言断处为句。如儿童所读至正句读为一句。语未绝而可留读处为读。如儿童所读书为一读。
今年暮春离家。季夏到戍。明年仲冬罢戍。又明年仲春还家。此恰周再期也。道里虽有远近。要其极远不过费三个月。近者虽未季夏到戍。未仲春还家不须论也。
克己。言克割己财也。与论语克己不同。
前任历子。犹我国禄牌。
无常止。言不进则退。不退则进。或进或退。无常止之理也。
复閟宫注媒宫。按字汇则盖古有媒神。求嗣者祷焉。而帝喾之妃姜嫄,简狄皆祀之。姜嫄履迹生弃。为周家始祖。简狄吞卵生契。为商家始祖。故后王立其祠。以为高媒庙欤。
圣王之法可改。改犹言损益也。言圣王之法可损益也。
意断处为章。如此章自明道至有耻为一章。言断处为句。如儿童所读至正句读为一句。语未绝而可留读处为读。如儿童所读书为一读。
今年暮春离家。季夏到戍。明年仲冬罢戍。又明年仲春还家。此恰周再期也。道里虽有远近。要其极远不过费三个月。近者虽未季夏到戍。未仲春还家不须论也。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3L 页
注折胶。胶暑融寒结。故折胶为始寒之候。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诗。虏地寒胶折。边城夜铎闻。注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凶奴常以为侯而入寇。
只是分数明。孙武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注分谓褊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
过此。谓轻于肉刑者。
朱子曰。古父子异宫。宫如今人四合屋。虽各一宫。然四面共墙围。见语类。
先叔父而后伯父。盖其父为长则同宫有叔父。其父为次则同宫有伯父。主长子之子而言欤。
使资之下者勉思企及。才之高者不敢易乎近。此非著情为之。要使人如此。我亦要如此说。只是道本如此。不外乎日用常行之间。愈低而愈实。愈近而愈平。复之农亩。复归也。农为天下之本。故下复字。
逆诈亿不信。论语注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叶注事而无情曰诈。言而无实曰不信。恐非朱子意。
人之躯壳上起意思。是爱惜躯壳也。释氏之身上起意思。是憎恶其身也。然而释氏毕竟亦只是爱惜其身也。怕生灭之苦而欲得离生灭之道。是岂非爱惜其身乎。释氏之憎恶其身而犹爱惜不舍者。正犹负
只是分数明。孙武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注分谓褊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
过此。谓轻于肉刑者。
朱子曰。古父子异宫。宫如今人四合屋。虽各一宫。然四面共墙围。见语类。
先叔父而后伯父。盖其父为长则同宫有叔父。其父为次则同宫有伯父。主长子之子而言欤。
使资之下者勉思企及。才之高者不敢易乎近。此非著情为之。要使人如此。我亦要如此说。只是道本如此。不外乎日用常行之间。愈低而愈实。愈近而愈平。复之农亩。复归也。农为天下之本。故下复字。
逆诈亿不信。论语注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叶注事而无情曰诈。言而无实曰不信。恐非朱子意。
人之躯壳上起意思。是爱惜躯壳也。释氏之身上起意思。是憎恶其身也。然而释氏毕竟亦只是爱惜其身也。怕生灭之苦而欲得离生灭之道。是岂非爱惜其身乎。释氏之憎恶其身而犹爱惜不舍者。正犹负
濯溪集卷之四 第 434H 页
版之虫。恶其载之重而愈取其载。投河之人。恶其石之重而不放其石也。
根尘。注六根六尘。未见佛书。固未详知。然以意推之。其意若曰有六根。故有六尘。声为耳根之尘。色为目根之尘。味为口根之尘。香为鼻根之尘。触为身根之尘。法为意根之尘。触言外物感触于身也。法言心之所以酬酢宰制者也。后当更考耳。
孔明有王佐之心。此心字只当作志字看。言有此志而道则未纯然也。若将此心字唤做心术看。则心与道岂有两㨾。看下文天地之无私心。行一不义云云。皆是指心而言。孔明无此心耳。
光风楚辞光风转蕙。汎崇兰些。注雨止日出而风。草木有光也。
由通二字。他处作必由。意更分明。
瞑目。程子必无昼寝之理。此正未发时寂然不动境界也。
根尘。注六根六尘。未见佛书。固未详知。然以意推之。其意若曰有六根。故有六尘。声为耳根之尘。色为目根之尘。味为口根之尘。香为鼻根之尘。触为身根之尘。法为意根之尘。触言外物感触于身也。法言心之所以酬酢宰制者也。后当更考耳。
孔明有王佐之心。此心字只当作志字看。言有此志而道则未纯然也。若将此心字唤做心术看。则心与道岂有两㨾。看下文天地之无私心。行一不义云云。皆是指心而言。孔明无此心耳。
光风楚辞光风转蕙。汎崇兰些。注雨止日出而风。草木有光也。
由通二字。他处作必由。意更分明。
瞑目。程子必无昼寝之理。此正未发时寂然不动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