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菊轩集卷之下
菊轩集卷之下 第 x 页
菊轩集卷之下
 书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88H 页
答宋茂叔(德秀)
胜地联翩。谈麈傍听。固鄙怀至愿。而乃者因缘幸会。遂得所图。自愧见识鲜薄。纵不能染指全鼎。一脔之味。自觉有充然者。归来以是欣幸。不意长笺更及。指陈得失。开示归趣。明白淳复。又出于一席讲辨之外。如弟之愚陋。何望得此于并世君子。而执事乃能引拔于迷涂。推援于大道。必欲粹白成就之。忠言善导。虽系贤者所不自已。亦幸此身不见遐于意下。拜复珍玩。何啻洪璧之在手也。少弟愚鲁自行。始娱于程文剽窃之学。卒牵于浮泛漫衍之习。平居不曾一刻观书玩理。其所寻数。亦不过涉流蒐表。以资典故之实而止。若是而精密之工。平实之味。岂但少之云乎。且如失路之人。伥伥。徊徨于藩篱之间。东西颠倒。自寻门户。其何望叩扃辟扉。乐观于宫室之壮丽也哉。于此乎精密平实。其亦无所据矣。往者十六七。始受易经。知此为道学之宗。必欲执此终始。以为安顿身已之所。而自昔才智之士。每叹其白首茫如。则以吾之謏闻。其何能容易淹贯。穷极到蕴。自画不能。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88L 页
而尘冗羁泄。又无从抟心屏虑。溯流探源。然而胸中之憧憧者。固未尝无也。近因看经世书。辄欣然自喜。是为易经之阶梯。又就其一二窥测者。而傍取先儒入易之说。作为成律。遂成师心。以此间发于语言。以至贻惑于执事。虽然尝读大学经传。粗知格致之端矣。顾何尝离真反道。无稽自私。如彼方技者流为哉。盖尝谓圣门教人。不一其术。因材之相近者笃之。其说固详于程子之论康节矣。况象数亦道中之一事。在天而日月星辰。在人而君臣父子。无非象数之著明。而民彝物则。举包于其中。则藉此求道。固不害格致之工矣。况推而上之。究极乎天人之际。洞观于一本之原。则其于性命之蕴。义理之精。不亦思过半乎。夫以蔡西山之为文公老友也。而其初传闻于家巷。啖荠于西山者。不离乎此。则象数之其不误人也明矣。仆之前日游心致思。必欲究到乎此者。其志盖如此也。尝以是仰质于家亲。家亲深明其倒置。仍以教之曰即此是曲径。不如先立其正。而旁求以通之之为无弊也。受此以来。始欲回心易虑。以北其辕矣。今于亲知之间。又承执事之檃檠。谨当佩服存省。何可忘也。第其邪僻旁流。万事瓦解等语。窃之于怀。有不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89H 页
然者。此学之弊。果至于此。则古圣塞源之意。必将焚弃之不暇。何故骈之于艺列之于经也。虽然仆之所志。不过如前所云。而家庭之训。已有所受。则无论其弊之如何。庶不至此。以为执事之悯然矣。其他先贤得失引喻勉戒者。要非末学之所可伦拟。则只有逡巡退缩而已。何暇于一一论复乎。至于绝意交游。杜几讲劘。前此窃听于传闻。亲承于合席。多以此相及。今又来书。横竖出入。无非此义。则执事之勤厚至矣。敬拜德音。然区区于此。亦有自知者。伉然自大。轻看道义。在仆何敢措诸怀。第念今以空疏缪悠之衷。加以卤莽灭裂之学。遂欲刻画无盐。步武西子。则不待人言。先己知耻。搜闻擸故。讲论自命。斯则又非仆之思存也。要之抱负遗经。随分诵读。自比于蠹鱼之虫。乾死文字间。即其未死之前。稍有一斑之窥。则是亦幸耳。借使无之。穷约自守。专意斯事。乃其素耳。以是自持。何妨于道理耶。然不可一例硬定。傥于观览之馀。或有愤悱之未启。疑晦相击。食息不遑。则譬如渴者之赴海。昏者之近明。不待劝勉。自有不已者。此仆异时进益之效。匪可举论于今日。执事盍亦宽缓少待之耶。所欲倾倒者不一。而文不素工。意思謇涩。又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89L 页
值南行。事出不已。归路触冒风雪。委顿累日。以致修谢稽迟。自敛之外。想致讶矣。幸望无谓疏外。时惠嘉言警发之千万。
代华山书院儒生上院长
窃惟祠院之创设。其始出于先辈之景慕。而其地又极一方之名胜。则信乎其事之重且大。而非后生之所可轻议也。然而俎豆之崇奉无穷。山川之变换不常。舍旧卜新。势不容缓。而犹且拘其重嫌其轻。有所俯仰。则是将得罪于先辈。而尘埃草莱之责。其愧不鲜矣。本院建在华山之麓。其时盖就溪山之胜。峰秀湍清。初非不美。而历年玆久。观瞻异态。昔之巃嵷者渐而丘垤。前之净淙者变而湫汸。夫惟羹墙之慕。固不待颛眺之兴。而山高水长。犹可像想于道德之风。则顾此荒陋。何足为两先生妥灵之所乎。其中所可惧者。复有深于斯者。本院地处山腰。山土而崖绝。时当春夏之交。水潦奔洴。左右雱霈。深谷巨壑。式月斯生。居人荡析。姑置不论。墙宇之不近。特丝发间耳。多楗松柏。用力宣妨。虽能杀得一时之势。终非久远之可恃。又山多大石。罅隙之所凌淫。沙砾之所推荡。其患其灾。将不如水潦而止。不幸有三日之雨。再如今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0H 页
年之盛。则其将何以哉。伊时忧虞。实有所不敢历言者矣。此生等之所大惧。而此其惧又不可一例于水石之无称耳。夫以一乡之相与揭虔。而瞻聆至此。犹可寒心。矧乎斯院 恩额之斯焕。祀典之所列。顾其事体。又关如何。而忍颓忍废。俾之可忘。而迁移之举。乃可委之重大乎。如是而其敢曰敬 君命乎。慕先贤乎。自昔先辈。盖尝有志于移建。博谋询采。积有年所。而顾以财力之未逮。成毁之有数。以至于今日。而水潦之忧。非复前日比矣。生等自惟诚浅才薄。极知于大事。不能担当办就。而以此顾瞻逡巡。复有所待。则向所谓草莱之责。无辞以解矣。惟是之惧。辄不自揆分度力。玆于秋丁行事之后。合席归一。已于近地。相卜基址。将以明春始役举行。窃念玆事系不可已。而事大力微。尚恐有始无终。以负其罪。为此悚汗耳。玆敢合辞仰禀。伏望俯察明赐指教。千万幸甚。
答外从兄李进士(显龙)
春序入暮。隔河相望。年前此时。虽参朮满隅。谈谑度日影事。频入梦想中。即拜惠状。昂审愆节复常。即此好消息。何可以此易彼。慰幸无已。从弟两庭差安。弟兄俱无恙。无非庆事。私幸何言。日气和暖。江路平夷。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0L 页
一鞭叙阻。甚知非难。而自弟固不能。何望于执事。馀乘忙胡草。不宣。
菊轩集卷之下
 策
  
[大小]
 问。天下之物。各有大小之别。至于为治。不可不审察大小之宜。而当其理也。唐虞之际。大哉为君。治化风动。无以议为。汤七十里起。文王百里王。由小而致隆何欤。管仲尊周之功大矣。而曾西为卑。林放问礼之意微矣。而夫子以为大者何欤。孟子以大勇请齐王。张九成以大心勉宋宗者何欤。召康公以諴小民。为祈永之本。诸葛亮以远小人。为兴隆之要者何欤。武帝之雄心自大。而不免虚耗之患。神宗志大法古。而竟致骚乱之弊。其故可得闻欤。高帝略其小节而能成大业。光武㥘于小敌而能勇大敌。可详言欤。惟我 圣朝大纲克正。小民自得。治理之隆。自轶三代。而式至今日。 圣后当宁。躬膺大道。克勤小物。大警动厥心。小不敢荒宁。而事大违心。政无小效。纪纲大紊。风俗大坏。法禁不行。诚大虑也。论政不一。诚大忧也。为士者多小儒。立朝者多小器。妖徵叠见。非小变也。咀咒朋兴。非小变也。政令之间。未免遗其大而举其小。事务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1H 页
之际。率多禁其小而忽其大。未知何故而然耶。抑世道日坏。无以致大化之隆欤。今之议者。或以为由小而致大。治庶不乱。或以为大纲既举。则小事自理。何说为得欤。
对。愚闻丹田有国焉。其君天君。改元降衷。降衷元年。天君御灵台。开万里镜。达观上下。于时长夏。天规铜盆。地平玉局。而两极中间。日月之所悬照。风雨之所旁运。诸有形有变可喜可愕者。槩千百万有馀族。一一之物。以至亿兆京垓。转相统属。高者深者。动而植者。飞而走者。或嵩高峻极。扭捏天门。或雷奔电薄。转倒地轴。或似大泽之礨空。或如太仓之稊未。或能搏风九万。或能庇身蓬蒿。或附体而寄生。或剑拔而干霄。物物不同。形形各异。钜乎嵩乎而无有馀乎。忽乎芒乎而无不足乎。芸芸职职。皆自天机动。天君乃掩镜。惕然反己。进主人翁而诰之曰翁。惟天象万物。付畀予万机。予不能事事。其何以上代天工。夫事犹物也。一身有事。一家有事。国有国之事。天下有天下之事。朝廷国都闾巷乡遂。莫不有事。则天之全付。其庶在此。而五帝之所钦。三王之所慎。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也。而钜细参差。内外径庭。千头万绪。四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1L 页
面八方。错然交凑。纷然并进。物之不齐。犹可形辨色别。呜呼是事。予于何得挈要领。曰翁。万物有然。因其然而然之。夫孰逃。即事有理。循其理而理之。夫孰违。汝惟守道枢。日与事接。恶乎大。大其大。恶乎小。小其小。可而可之。不可而不可之。前后左右。各以其原逢之。长短广狭。各以其矩絜之。无一大。不得其大。无一小。不得其小。惟尔为万化之原。凡玆众事。谨择其可。惟其精一。无越厥理。呜呼。天不以秋毫为无用。丝不以全牛为羡物。况予一发才引。身为之竦。头目才动。肢为之随。则若大若小。其可偏废。于其大事而僻则是犹师天而无地。于其小事而偏则是犹道阴而无阳。惟汝用几。允若玆镜。触物自尽。妍媸不忒。然后其可。亦明而已。曰惺惺翁。鉴不拭则昏。人不警则蔽。尔其时时提醒。两翁唯唯而退。奉职惟明。期年国事大治。愚尝游半亩塘边。适与知遇。知为予告之。愚之闻是说有年矣。今承明问。敢以得于知者。仰复焉。执事无曰子实欺余也。遂为之说。曰大者殷之垺也。小者精之微也。物固有一大一小。事亦有或殷或微。则事物之不齐。固其情也。而政令乎其间。奚独不然。规模典则。不一其治。而纲领条目。有万其体。之其敷教严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2H 页
禁。而莫不海钜丝细之别。之其发号申命。而亦各有山重毛轻之势。大亦一大小焉。小亦一小大焉。无往而不一大小焉。则若是乎大小之所以别也。是以为天下国家者。执此而斟酌乎作为之间。察此而权衡乎当然之极。一事之大则曰大固当欤。当则大之。一务之小则曰小固宜欤。宜则小之。处大于大。措小于小。于大扩之。于小极之。以之弥纶天地。以之剖析丝缕。随所止而蹢缩然。穷所遇而屈伸如也。而巨不失巨微不失微。治平之本立。作圣之方充。朱子所谓审字之义。其裁大小之谓乎。呜呼。物尽有形。有形易见。故凡不盲者。一举眼都尽。而人皆可以为离娄也。事本无迹。无迹难觑。故虽佛菩蕯千手万目。或未免措置错杂。而人不可尽为尧舜也。然则犹可方物。而抑事不可尽善耶。不有明而烛理。精以察几。乌能大小曲当。苟不有其心。则又乌能主宰哉。请因明问列白之。茅茨垂裳。帝德天大。床琴咏诗。民化风偃。噫其知如神。至治无为。则荡荡乎神尧。人无能名言。厥德广运。从欲以治。则巍巍乎大舜。吾何敢容喙。七十里春风。终至于东怨西怨。一百里岐道。末乃有周南召南。噫德及禽兽。天畀有夏。则以仁而不以土地。化洽鸢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2L 页
鱼。分三有二。则在德而不在小大。微仲吾其左衽矣。而圣门小贤。犹不数也。惟放粗可言礼也。而鲁国大振。曾不如焉。噫偏伯手段。得时不能大为。则曾西之小之也即矣。举世溷浊。超群块然来问。则夫子之大之也亦矣。此可见大小得宜与否也。齐王好勇。孟子请大其勇。宋宗卑心。张氏勉大其心。噫以可王之势。尚匹夫之勇。则遏欲亚圣。抑其小而申其大。安一隅之偏业。无天下之雄志。则匡君大臣。矫其小而激其大。泰誓云天视天听。必自我民。而保奭进诰。祖述先王。师彖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而出师大意。表里易经。噫本固邦宁。则諴小亦所以祈大年也。亲贤树国。则远宵亦所以进忠良也。亦可谓知大小之本也。单于台上。督战天子。心则大矣而终焉四海虚耗。元丰初年。变法皇帝。志何壮哉。而末乃一国骚扰。噫轮台凤诏。善端物芽。则一生浪迹。屹然狼居胥山而已。天津鹃声。万事痛哭。则平日古法。徒然周官青苗而已。此而为大。荷剑匹夫。读书迂儒。孰不为大。未央天子。治家产则不如仲多。春陵大冠。遇细寇则实若㥘夫。噫屈于一家。伸于天下。㥘于小敌。勇于巨猾。能大能小。各以其时。此其得小大之理乎。噫抵掌谈古。宜于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3H 页
茅茨梧几。静听御魔。非论道经邦救时之急务。请舍古而论今可乎。恭惟我 国家。六七圣君作。大小治体具。规模宏远则大纲立也。邱里同风则小民得也。三百朝端。缙绅肃拱而祇听。千里湖山。黎黔击壤而鼓腹。尧舜也前王。熙皞也先民。挽古之隆。更见于我东。而传至于今日。继天立极。 圣上当宁。坦坦大道。我后膺之。纤纤小物。我后勤止。大加警惕。恤德而图理。小心翼翼。无逸克俭。是宜衣冠文物。焕乎昭著。制度品式。炳然毕备。型唐范虞。三代不肯多让。行王兴礼。杂伯不足为数。一怒可以安天下。一心可以驾今古。顾畏民碞。而迓续历年于天。远迸憸巧。汇集群贤于朝。汉武宋神。俯瞰于下风。西高东祖。包容乎范围。而独奈何即目之时事。大不叶心。大期之至治。小无见效。纲纪治国之大防也而日坏月紊。至乎莫可收拾之境。风俗观治之大影也而时渝岁颓。至于不可均同之地。一令之下。民必反唇而讯语。一政之发。朝必奉牒而趑趄。论一政而尔我枘凿。如人面不同。论一务而彼此东西。似路歧多端。则此诚今日之大忧大虑也。团衿章甫。规步泮庠者。容貌则大人也。而其中则未必非小器。正笏大带。扬袂岩廊者。威仪则柱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3L 页
石也。而其才则不过为斗筲。上而冬雷夏雹。岁以为常。下而寒咨暑嗟。万口一谈。此非今日之小变异也。发政施令而不举其小。出治做事而辄忽其大。愚不敢知此曷故焉。抑世降道衰。无以谈大化之隆欤。若委之气运则已。若谓人力夺造化。则宜乎执事广谋博釆。扬臂献议者。又自携异。蹈袭先儒循阶序之说。捃摭山河小成大之證。詹詹小言。先微期大。此一说也。剽窃朱子立大本之言。掇拾网裘絜纲领之验。炎炎大言。撮大漏小。此又一说也。两者各执所见。衒售求进。未知执事何者为得何者为失耶。呜呼。头痒而手为之搔。脉病而身为之痛。相伊躬矣。犹必小大相须。然后能动能静。能做出百为。况天下一国之人作为。出寻常万万哉。疏曰治散万端而本于道。道该万有而皆在一心。以此观之。甲乙所以一往一来。主大主小者。心耶道耶。匪心匪道。只逐事末争辨。则是未知其可也。愚请明释先儒一定之言。推广甲乙未发之意可乎。盖心者周流无穷。不滞一隅者也。寂然感通。是心体也。触类伸缩。是心用也。尚志立本。是心守也。具众应万。是心情也。止水精察。是心明也。刚刀夬断。是心勇也。乃若毛举其目。则区画东西心也。樽节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4H 页
品式心也。纠风正纪心也。令行禁止心也。进善退不肖心也。格天绥万姓心也。尧舜禹汤一心法相传。皆能做出三五至治。则蔡序所谓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岂欺我之侈辞也。然则法紊俗渝。不足深虑也。禁令壅阏。不足忧也。论政矛盾。不足惧也。兴讹造讪。不足畏也。山崩川渴。不足害也。一心既正。百务俱举。则一事一政。何莫非一心上秤量耶。夫然后轻重巨细。内外精粗。杂错交纷。而吾之酬应。沛有馀裕。若印板而不差。似撒沙而罔遗。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使愚诊国脉投妙剂。则不过曰正心而已。诚愿我 后。继自今恒自警省。心之不正则曰曷以推虚灵而廓一己之明也。明之未尽则曰曷以察庶务而烛万变之动也。不怕事物之未察而患吾心之不明。不忧大小之未别而忧此心之不正。于以存养乎虚淡精一之中。于以省察于应事接物之时。精以察之而事事物物之莫循其情。明以临之而大大小小之无失其当。大可以经纬六合。小可以剖析纤尘。则夫其数者之弊。特一转移间事耳。篇已尾矣。更有献焉。心固可以措事。而不有敬以直之。几乎牿亡。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曰穆穆文王。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4L 页
于缉熙敬止。书曰钦明文思安安。伏愿 圣上体重乾之义。玩于穆之什。法帝典之则。母不敬发虑宪。宫漏滴夜之时。廷僚晋接之处。薰陶气质。涵养德性。时进儒臣。商确古今。间考史氏。尚论得失。则为斯民者。孰不曰大哉王心。而吾东数千里之地。大可以驾轶唐虞。小可以比肩商周。煌煌帝业。树立宏达。愚言匪诬。执事无以为愚。采此途吟。上彻枫宸焉。谨对。
菊轩集卷之下
 诗
  
游安心寺积雪栖(辛巳秋)
积雪明秋月。砯崖偃老松。溪流经雨大。终夜入禅钟。
一夜忽然神思恍惚。梦遇南轩张先生于其庙。托为神契。相与唱酬其诗。而其第三句则失而不传也。
满洞松萝雨。灭明玉烛阴。南轩会我心。
菊轩集卷之下
 附录
  
赠苏孙(五首)[洗马李 熽](即公之祖妣兄也)
积于中者发于外。眉字看来玉雪明。最怕文人才胜德。持身宜重不宜轻。
世路危如独木桥。此心何处敢生骄。看看扬臂过桥者。桥下陷身首尾交。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5H 页
千古英雄大力量。皆从履薄临深来。彼哉抚剑者谁子。至诀为君细细开。
南容三复白圭诗。夫子取人奚取斯。莫谓语言是薄过。吉凶荣辱尽由之。
爱亲敢不爱其身。未有爱亲不爱身。来汝门人启手足。孝哉曾氏独全身。
祭文[堂叔 明集]
岁乙酉四月初八日。乃堂侄处士始万即远之日也。前二日辛亥。堂叔允晦。以菲薄之奠。哭于灵曰。呜呼哀哉。人之于世。一死一生。孰能免也。孰可逃也。于君所痛。最有才德。入孝出恭。如玉其人。身清行厉。世罕其俦。馀事文章。洞阐妙键。衰滞吾门。有此硕人。异同亲知。期望甚重。不料四八。遽至斯也。寿同颜子。才亦如之。韬光晦彩。造诣益笃。呜呼痛哉。高堂无恙。二兰时存。人贡其福。家有自乐。岂意今岁。遽尔忘世。此何景象。莫不呜咽。天与天夺。尚何言哉。大限所关。哀我君斯。呜呼痛哉。有德未就。发才未充。今谁知之。后谁传之。天乎天乎。生何特也。夺何剧也。呜呼痛哉。后学将进。大拟所望。踪迹臲𠨜。无依无赖。将何授受。将何训诲。呜呼痛哉。美姿懿行。自此永閟。痛哉痛哉。痛无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5L 页
及矣。明当即远。略陈数行。玆奠一醴。歆哉歆哉。尚飨。
祭文[再从叔 弘集]
维岁次乙酉四月丙午朔初八日癸丑。即再从侄处士元甫即远之日也。前二日辛亥。其再从叔弘集。以菲薄之具。来尊哭诀曰。君去恒干。倏忽安适。君舍所乐。胡然升赫。人孰不死。死孰不恸。三十二年。一场春梦。君之夙亏。最切悲臆。天何不慭。夺善其亟。伟君孝友。斐然文学。仆隶所颂。乡邻攸服。愉婉容色。恭承亲志。其和必先。其敬克致。其翕且湛。导诲群弟。爱笃鹡鸰。意浓棠棣。静处一室。优游经史。躬探力践。博学阐理。脱羁俗学。契心古贤。馀事文章。已极健妍。与物无竞。诲人不倦。不言人过。莫矜己善。孟晋长途。期克厥终。天不假龄。永寐无聪。良璞埋尘。芳兰萎谷。吁嗟斯人。舍世何促。尊堂仁德。暨君才行。福履宜将。引翼可永。仁而莫验。善反受殃。理实难推。神亦难量。已矣泉台。音容永阻。白发高堂。望断倚闾。青孀深闺。痛结崩城。两季摧肠。二幼吞声。以今景色。念君平昔。死若有知。实难瞑目。岂哭吾私。行路亦涕。惟君与我。庚同志齐。称虽叔侄。情若兄弟。已自髫龄。几同书檠。顾余才鲁。疑问不多。君起我懒。我抛自磨。以待加勉。自拟讲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6H 页
解。世机泡幻。人事梦罢。门衰极矣。悲怀焉如。一声长恸。万事皆虚。无何一疴。奄婴二竖。不以深忧。未得躬睹。苟知难医。岂无泪诀。君将纡怀。余未往察。君应有言。余未往询。幽明之间。愧负无垠。静言思之。心尤如捣。举目堂宇。触事悲恼。尘满图书。蜘罗案丌。披帷回眄。莫接清仪。拊柩潜听。莫聆粹言。敦孝宏学。永不可谖。玆余懒慢。谁与咨得。一门后辈。畴为矜式。时耶命耶。徒自兴喟。幸君两胤。仪表超类。庭训且纯。成就可早。夭如颜圣。迹殊伯道。逝水莫挽。即远在明。丹旐何指。托彼屯茔。长夜岂晓。此别千古。悲怀满腔。我泪如雨。来奠一杯。哀泄数行。嗟余宗侄。庶几来觞。呜呼哀哉尚飨。
祭文[进士李得一]
维岁次乙酉四月丙午朔初八日癸丑。近故处士苏公元甫即远之日也。前二日辛亥。友人完山李得一。以菲薄之奠。哭诀曰。呜呼。终古夭于年者何限。颜渊之夭。人到今惜之。为其好学而不幸短命也。惟元甫天资明敏。才学夙诣。粤自幼少时。已踏脚于实地。凡诸六经四子。莫不咀嚼刮劘。以至理气之妙。道义之缊。皆得钩深而研微。心融而神会。则若人之好学。虽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6L 页
谓之今世颜渊不其过也。若假之以年。扩充其进。毕竟成就。有不可量。而今也云亡。年不过颜渊之三十二。岂不吾乡运气衰薄。不能多养吾元甫欤。抑数有所局。命有先定。贤如吾元甫者。天必啬其寿欤。何其与颜氏子同一短命之不幸也。然颜渊犹得大圣人为师。附骥尾而名益彰。其年则夭而其名不夭。元甫乃生于夫子后数千载。未淑乎铸颜之馀化。半生勤学。将未免后世之泯没无称。其所谓年与名俱夭者也。其为人之惜之。当复如何哉。今余之来哭。不觉有泪沾臆者。非为年同庚居同闬之故而已。灵其知此情而歆此酌也。呜呼哀哉尚飨。
祭文[戚人李达海]
岁乙酉维夏六日辛亥。德水李达海。痛哭告诀于菊轩处士苏公之灵。呜呼痛哉。斯人而三十二而卒。不幸其类乎颜氏之子乎。公之没。一方士女。莫不踯躅嗟涕。至于食素。呜呼。此孰使之然欤。不有公之深仁厚德入人者。虽家喻而户说。日挞而求其悲得乎。公之至行懿范。不佞纵非其人。谨当随耳目之所睹记劄。而待后来君子。今不须提。所可哀惨不忍言者。两堂情事。公不得瞑目于泉壤也。公之病革。唯是之托。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7H 页
不佞安敢寤夜弭于中。呜呼痛哉尚飨。
祭文[戚人李朝岳]
士之砥行修业。俛焉孳孳。欲罢不能者。世不常有。幸有之而天又啬其年。赍志以没。良可悲夫。昔颜子三十二而夭。论者以为一世之短。万世之长。然颜子幸而生乎圣贤之时。以夫子为师。以曾闵为友。殁焉而德深彰名愈传。虽夭何伤。今有笃行好学如颜子者。而不幸短命。与颜子同。又无圣师道友之所相称述。遂至于埋没而不传于后则重可悲夫。
家状[苏始运]
公姓苏氏讳始万字元甫。本贯庆尚道之晋州。世有名卿伟人。为东方著姓。上祖讳希哲。丽朝金吾卫上护军。阅政堂文学讳靖。版图判书讳若雨。至叛图判书讳乙卿。以丽氏世臣。国亡遂退居于振威乡墅。以遂罔仆之志。事载丽乘。而又以名德儒贤载舆览。是生讳迁。官司宰少尹。游圃隐郑先生门。及先生没。与晚六崔公瀁。自靖于全州乡墅以终焉。生讳禧。以少尹府君遗志不仕。后 赠吏曹参判。生讳效轼。官县监 赠兵曹判书。以名宦载扶安舆志。生讳自坡。官县监 赠左赞成。有六子。皆显于朝。其第三讳世恭。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7L 页
大提学文靖公号阳谷讳世让之兄也。官至佥中枢。于公为八世。七世讳建。进士 赠左承旨。六世讳亿善。 赠户曹参判。五世讳东鸣。官直长。文谷金公 筵白其文行。 特升嘉善拜同中枢。以子贵 赠吏曹参判。讳斗山。公洪监司。号月洲。早游尤庵同春两先生之门。大为两先生所器诩。而当 显肃之际。直节重望。倾动侪流。文谷老峰诸贤。相与引拔。将期大用。不幸再罹乙卯己巳之祸。不究才德。忧悴以卒。讳相说讳大吕讳成集。即公之高曾祖祢四世也。妣延安李氏。讳龟滈之女。户曹参议讳益泰之孙。贤淑有闺范。前贤往牒。氏姓源流。其他丧祭之礼。皆所通晓。而尤详于 本朝史矣。以 英庙十一年甲寅十月五日(丁未)辰时。公生于益山郡之双峰下旧第。先夫人尝有异梦。已而生之。容貌丰硕。眉目清明。啼哭不妄。厥声喤喤。时祖妣李夫人尚在堂。抱而慰悦。抚爱殊甚。百日之内。逐日洗浴曰。古有如是聪明之语。吾将试之也。七朔生齿。当门两齿。并而为一。其后落而改之。始生二根。八朔能提立。九朔能行步。十朔能呼父母。及其初度。言语动作。已犹三四岁儿矣。间随保婢游于邻里而还。则必以见闻者。一一细告于祖妣。而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8H 页
无少遗漏。祖妣尤为奇爱之。三岁先府君方览泽堂集。公就而问之。试以教之。则初日知四十馀字。翌日知数百馀字。大小详悉。久而不忘。先府君知其有异才。而以其乳年。恐损气血。故遂不复教之。自是酷爱书籍。无他玩好。尝见虞书玉衡图。手不肯释。父母惧其污蔑。匿而不与。是秋患痘痛甚。祖妣问曰汝欲见玉衡图否。公惊起索之。喜而不知其痛焉。四岁能写字。日以为常。秋始受五言唐诗。每日必预看将学之篇。而私释句读。至采莲从少惯。十五即乘潮之句。释惯字于乘潮之后。祖妣问曰何不释惯字于当句。对曰如是而文理明矣。先府君间有出他未还。祖妣迨是暇教以训民正音。则有顷辄书男女奴婢之名焉。五岁读十九史略。学毕已成诵。而方读春秋战国小序。已知属文。夏日读书。或睡至。祖妣以杖叩门阈。则公笑曰睡走矣。期年而讫史七册。是岁随先夫人往外第。时舅氏正言公朝望新迎婿郎。极称公之才于其查赵参议台祥。赵公欲试之。问古诗中初字为松之句。公即应声以松下问童子对之。已而赵郎自内而出。赵公以问于公者问之。良久答曰仓卒未思也。赵公曰此儿五岁。应之如响。而反不如之。及公将出。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8L 页
赵郎以扇打公之颡。至于血流。而公默无一言。直至先夫人所。始哭而告之曰赵郎伤我。何可留此。请急归家。外王母惊而抚之曰汝母在此。此亦汝家。勿哭也。先夫人问曰汝哭于其处耶。曰未也。其大人必不安。故虽忍之。而心甚愤矣。正言公随后而入曰儿伤几何。吾甚惊愧。而幸而无声。此侄非凡儿之比。六岁读资治通鉴。时文理已就。不烦教训。每于先府君之前。辄读一遍而退。八岁读小学。又受大学。时外王母将还京第。公有王母长安去。路在正百里。他日行人多。愿得平安字之诗。能叙远离之思。九岁读论语孟子中庸。将合诵中庸。先府君使族人泰元受诵。而晨谒于庙。因问邻族之疾而还矣。则公已尽诵矣。族人曰某氏勿过责此儿。安有九岁儿能诵中庸大篇而无一字差误者乎。一日宋戚尧升抽出案上东诗而指其目录曰。其能一见而诵之乎。公曰第试之。即以指瓜画而看之。及其背诵。并其押字而尽之。癸亥正月。遭祖妣丧。哭泣之哀。周旋之仪。宛如老成。感动傍人。间以糜粥进于父母。朝夕哭奠。必随长者而入参。亦随父母而行素。以至襄奉虞卒咸如之。有时追慕必挥涕泪。而语及祖妣则每号泣不已。夏初适往于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9H 页
邻。其家方造彩灯。或有戏之者曰一则将与汝。因问灯将焉用。其人曰佳节悬灯。诚为玩好之具。遂正色曰丧家安用此为。座中咸叹。言者怃然。夏始就李上舍载华学诗书。忽告先夫人曰穆如清风一句。自是诗经中语。而闻秋围命题。多士或不免疑晦云。岂非可慨之甚乎。先夫人曰吾闻世之读书者。必先其易而后其难。故于诗书下经。例多疏忽。汝宜以此为戒。甲子冬。质期三百于宗兄春庵公凝天。春庵公嘿然良久。便高声读其文一遍而后已。公遂掩卷而退。其后先府君问曰汝何其时更不质问。对曰子之所问者。乃日月闰差之法。与算数不同也。某丈所答。即其句读。故如是矣。乙丑夏。作牛马优劣论。命意措辞。出人意表。览者叹赏。自是数年之间。汎滥诸书。出入经史。以至汉唐宋明之文。无不遍读。凡读书必先正其字音章句。而虽奇文僻书人所难晓者。必强解之。又或有拈出古文中一句一字而问之者。则辄曰此乃某书之文也。因言其文义瞭然。尝于族叔家案上见誊本钱牧斋集。有所讹舛者。必诵而釐正焉。兼治诗赋义策等近体。句作硬密。文理赡畅。一代老成诸流。莫不推诩。三从叔祖上舍公大晋每见公所做。极其
菊轩集卷之下 第 299L 页
称奖曰吾少时之文。多至挥场。而实不可及。尝制呈本邑夏课矣。及考置之第一。而主倅使吏轮视于郡中诸家。如挥场之例。公遂不复呈焉。外舅金公即湖右高士。于人少许可。及见公爱其清雅。大加称赏曰君实我师表也。因授礼记一帙曰后日之来。君其教我以礼也。戊辰外王母之丧。自京归窆于乡。正言公每以丧礼叩问。公参互考證。无少碍滞。正言公喜曰不见汝久矣。岂料所见若是纯乎。公自十四五以后。羞为俗儒词章之习。而回心易虑。慨然有求道之志。乃以圣贤之书。讲论诵咏。务尽究索。语嘿仪容。动遵礼法。洗马李公熽。即公祖妣之兄。而故县监讳相吉之子也。县监公学于尤春两先生。为春门四豪之一。洗马公学于家庭。渊源授受。学问纯正。公遂往从之。洗马公与之讲论数日。乃称之曰妙年英明。才行夙著。将归赠以诗美之曰。积于中者发于外。眉宇看来玉雪明。又以爱亲慎言。持身操心。履薄临深等诗。以寓勉奖之意。自是从游累年。而洗马公亟称其才学于栎泉宋文元公。文元公叹曰可谓当世英材。己巳读易而深喜之。以为此乃道学之宗。在天而日月星辰。在人而君臣父子。无非象数之著明。而民彝物则。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0H 页
举包于其中。藉此求道。推以上之。究极乎天人之际。洞观于一本之原。则其于性命之蕴。义理之精。思过半矣。遂手画六十四卦。揭之壁上。仰思俯读。夜以继日。忘寝废食。必欲淹贯而后已。兼取经世书启蒙等篇。以为阶梯。而旁照先儒入易之说。作为成律。遂成师心。又以一物不格。一事不知为耻。博取百家之书。洞究渊微。天文地志医药卜筮星历兵技之流。及玑衡圭表音律度数之失。古无传者。无不精通。而又能谦卑自牧。有若无实若虚。深自韬晦。未尝向人言之。由是虽家人兄弟。莫知其造诣之至于何域也。且工于字画。而试临笔阵兰亭等古体。颇酷相似也。一日正言公请观其数法之妙。始辞以不能。强而后指堂前杏树曰吾且数其子。遂试之不差。癸酉著三式书。即奇门太乙等数也。盖取武侯遗书。演以述之。而尝曰武侯当衰汉之末。伸大义于天下。其用兵之术。实出于正。凡今之士。不徒尚其忠义。而亦不可不知其用兵也。又有人请学小戎诗。遂教戎车之古制。而仍曰我东兵阵之法。前用李靖。后用戚继光。皆非御胡之长策。当用山城以守之。革车以战之。乃可以敌铁骑之凭凌矣。尝见金孺人之舅申承旨景浚。以车制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0L 页
对策。惜其古制之不能详言也。又有人请学医药。许之曰此是孝子之所不可不知。教之以素问运气之方。其人用以治病。无不神验。又尝以为星历是王政之一事。而近世历家。测候多误。甚至有干支之差了。遂自唐尧甲辰。至 洪武元年。以著天文全图及小志等篇。尝论时历之误置冷节。而人有用其前日行祀者曰。既无改正。何必如是。盖公之于书。览必兼行。一览不忘。且平日少睡。夜息只一更。故凡所载籍之文。无不经览。而其博通如是矣。甲戌皇极经世钤成。公慨经世之书。世无知者。而今世所传。亦多误刊。故穷赜研究。一一校正。而著为此书。使人人而易晓之。书凡五卷。先府君览而教之曰吾儒之学。不如先立其本。而旁求以通之之为无弊也。公受此以来。惕然警悟。反之庸学。遂手写一部以读之曰。己千之道。当以万为期。沉潜反复。维日不足。尝语人曰吾于庸学。至五千馀遍。而脉络始通。又过五千则或有一斑之得乎。自是十年之间。绝意交游。恒处静室。每日定省之外。必以庸学语孟心经近思程朱全书。探源涉流。明辨深思。孳孳不倦。有不能自已者。庚辰往候外舅金公之病。连日讲论。洞澈无碍。金公蹶然而起曰见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1H 页
君之仪。听君之言。令人爽然。沉疴自祛矣。辛巳与宋公德秀会于高山之安心寺。辨难经典。商略古今。因又会于其家。讲讨数日。而其论多有不能相契者。壬午著数理说。盖因宗人洙蒙所请也。使洙蒙执笔。口呼以书。少无构思底意。而殆若素所成书者然。书成又请系之以兵家之流不许。癸未著四书劄疑。藁将垂半。先府君戒之曰古之君子。立言著书。必于老成之后。而未闻颜渊之著某书也。今汝年未高学未就。而妄拟立言。何可自归于好名之科。而重招识者之讥乎。公闻命悔之。不复有著。而遂取平日所著文字。亦皆焚之。一夜忽神思恍惚。梦遇南轩张先生于其庙。托为神契。相与唱酬。其诗曰满洞松萝雨。灭明玉烛阴。南轩会我心。而其第三句则失而不传。乙酉闰二月。率韩氏妹往其夫家。将返谓妹曰归宁之期。已禀于尊舅。而第吾之重来。未可必也。遂登岭下马。怅望久之而还。三月二十七日。即外王父忌辰也。先夫人前期命之曰今年则汝往乎哉。公嗫嚅不对。先夫入诘其由。乃徐对曰敢不如教。未几以是月七日。忽有微恙。渐至委席。时屏溪尹文简公。与两湖士。行乡射礼于竹林书院。再从弟始章,再从侄洙春皆往会。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1L 页
将行公语之曰不知其礼而徒见其礼。何有得乎。因为之言其礼甚详。乃初旬也。越三日族叔祯集来问。话语移时。戒以病中谈文。有妨调摄。公曰晦翁易箦前日。尚不废讲学。吾辈后学。何敢一日废文字乎。翌日午。握李戚达海之手。谓曰幸护我父母。自是遂不能言。进药饮则辄却之。先府君泣而劝之然后。强而吞之。使傍人扶而坐。上自父母。以至二弟二子亲戚。而皆面面谛视。只叩头而已。因复就枕。俄而若将有索笔之状。遂举纸进笔。则大书但愿一室亲戚长安乐九字。而乐一字傍点无数矣。写毕奄然而逝。即十四日戌时也。先是少微星晦彩者已三年。而是夕也有星陨下。其声如雷。又有月轮四分之变。盖棺之时。有气如虹。自房而亘天。葬日之晓。又有星孛于西南。其大几如月。盖亦异哉。是春公请于先夫人曰愿裁黑缎幅巾及大带以着之。先夫人曰汝于平日。以俭素自持。今忽愿此何也。对曰世人皆好之。儿将从众。至是以为敛时之用。于是门人宋哲钦,苏洙蒙,金履德等。相与以礼治丧。而讣告所至。近而阖境。远而两湖。上自士大夫。下至庶人之闻知者。莫不惊愕嗟惜。而至有为之食素者曰苏氏之佳子弟亡矣。一邦之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2H 页
贤君子逝矣。甚至于流涕而传道之。虽愚夫愚妇。亦或有相对致慰。呜咽不能言者。宗兄上舍公显道。题其旌曰菊轩处士。盖以公之最爱菊也。平日知旧咸以书唁于先府君。其曰天胡以赋才之德而啬其寿。堇同短命之颜氏耶。此外舅金公书也。百六之会。子渊不幸。此宋公德秀书也。出而为当世之矜式。处而为吾侪之师表。此内从兄李上舍显龙书也。以四月八日寅时。奉柩永窆于全州纡东屯智山先陇之负亥原。靷行之日。四方之士。毕来执绋。而道路商旅之过者。亦皆争先以相其役。至于设奠而以文诔之者多矣。呜呼。公以间世之才。颖悟绝伦。天资近道。充养得正。其为人也。沉潜静嘿。醇谨雅饬。其寂然也。志气清明。德仪纯粹。未尝有回曲之心。其叩之也。英明发越。酬酢如流。未尝有疾遽之言。其检身也。虽非父母之侧宾客之所。必正衣冠端坐。虽疲不侧倚欠伸。不以怠慢之容。见于四体。其事亲也。晨起栉沐。待朝问候。而非有他事。则终日不离于侧。夜必亲布寝褥而退。适意顺志。不或有违。应对惟谨。奉养备至。出必告反必期焉。父母有疾。药饵必亲执。累夜不寝。或有劝之少休。则但颔之而已。疾少愈。必以古昔贤否得失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2L 页
之迹。兴亡治乱之事。亹亹敷陈。而间以俚谚新语。使之听不厌而忘其惫焉。其宜弟也。懑仲氏之多病。而代劳不惮。病间必同处一室。联椠劬读。父母使之祈箸。请其不然。而既不获则定给之外。又请给其某臧获。韩妹之新生也。抚而喜之曰吾将告于父母。而汝之同庚婢子。尽付汝矣。孩提之时。必置之膝上而读书。尝闻南方之强北方之强。则必孩笑。故其后啼哭。辄以二句语止之。于归既定日。伤其离怀。而前期损食焉。惟余晚生。最被父母之钟爱。故公承顺父母之爱。而爱之亦甚。恒时负抱。恐或有伤。不胜虱痒。则每夜必捕除之。游戏于前。则必谈笑而受之。盖其兄弟之间。友爱之笃。因心自然。而亦皆教诲谆复。不使少有骄狠之习。其处家也。挚于内外。而使之舅姑妯娌之间。或无间言。威于僮仆而恩爱兼济。使自畏敬而不敢欺。处宗党也。恭执子侄之礼于诸父诸兄。而推以至于远族。极其亲睦。死丧之威。必致哀焉。而不以私衅细故。以伤其恩义。或有私自斗阋者。必两调之。以至于无讼。处乡里也。有庆必贺。有凶必吊。殡敛之际。日必往问。而及葬虽逾舍之地。必徒步往会。且极力赒恤。无所阙焉。处朋友也。仁义相接。讲磨相资。虽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3H 页
狎必敬之。未尝有噏噏呲呲。而相随于博奕醵饮之间也。呜呼。公德修于身。行成于家。父母嘉之。兄弟乐之。宗党爱之。乡里慕之。朋友信之。以至于远近之传闻者。无不悦服而愿一见焉。尝有一时宰闻其名而请见之。公辞不就曰安有为儒而托交于卿宰者乎。鹿门任公圣周尝曰今世之儒。知行卓然者。无如某也。秀川金公奉五。与之讲论归而叹曰。吾于屏门阅人甚多。而未见如某。某实当世第一流也。盖其学问之笃。践履之实。其浅深造诣。非如余颛蒙所可拟议。然其以一二窥测者言之。始也有志于文章。中也专意于象数。及其庭训是承。乃以躐高为戒。必以小学家礼为修身之方。庸学论孟为穷理之本。讲读程朱之书。以备其要。参考古今之籍。以博其闻。固其资禀聪敏。一见辄观其大略。而苟或有碍滞而未通者。则亦必从容不迫。潜心积虑。以求其志趣。及其豁然有悟。便欣然如有所乐焉。其所以处之安藉之深。而自得之工。有如是矣。每诵程夫子默识心通之训。而未尝不三致意焉。此其为学之要。必以四个字。为用工之方。而又慕栗翁之言曰幸生朱子之后。学问庶几不差。后学于朱子。笃信不懈。服膺勿失。只此是学。何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3L 页
必他求也。其于性命之原。义利之辨。毫分缕析。极其精微。不必创立已见。务从新奇。横竖出入。必引经传训说。要使听者易知。而以尽其委曲而告之。惜其素所著书。皆入于癸未焚藁之中。而独数理说一册。留在洙蒙之所。此可以示今与后。而亦可见学问之一端也。其他遗稿若干篇。即知旧之诵以传者。而历代异闻及分类古歌谣等书。皆藏于家。呜呼。公才学纯备。知行两尽。苟能措诸事业。展布所蕴。则殆有不可量者。而其生也若有应期。其夺也遽而速。遂使同归于颜氏之夭而湮殁无称。呜呼哀哉。呜呼痛哉。李丈得一每与人言。必推诩之曰吾于古人。虽或闻如某之才德者。而于今人未之见也。苟非知之深信之笃。何能若是之愈久愈不能忘也。且知旧诸公到今追思。必嗟叹不已。而一乡之新学后生。亦多有闻风而兴慕者焉。前配道康金氏。通德郎璲之女。祖县监道彦。曾祖郡守 赠左承旨万衡。丁卯归于公。辛未八月二十一日殁。享年堇二十五。墓在公兆西五十步许子坐原。生一女不肓。后配恩津宋氏。士人夏教之女。祖通德郎奎瑞。曾祖郡守国龟。癸酉归于公。癸丑三月十二日殁。寿六十四。墓祔公兆下右。异茔同卓。
菊轩集卷之下 第 304H 页
生二子。长洙鉴有才而后二年夭。次洙宅后十九年亦夭。娶士人成喜锡女。有一子曰宗述。一女适成义曾。宗述娶进士申鼎权女。有二男。长辉朝娶士人李凤镐女。次辉明娶士人李在德女。成义曾有一子尚幼。呜呼。公之殁也。余尚幼孩。其翌年先府君继而下世。以是公之至行纯德。无由得以详者。幸而先夫人尝以谚书录其一通。付于从弟李朝岳以翻之。其辞之质而少文可知。而谓之该悉则未也。余乃谨依是本。而参之先辈长者称述之语。玆敢叙次如右。恭俟当世立言之君子有所矜怜而取考焉。季弟始运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