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萝山集卷之二
萝山集卷之二 第 x 页
萝山集卷之二
 书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2H 页
上亲庭
子昨朝达津宽寺。宪弟病状。初见极可惊念。连用三贴药。即遍身发汗。精神稍胜。手足和暖。谵语亦息。热候时时晋退。故今晓又用一贴。亦略取汗。眼精快胜。所悯者筋力虚败。自以为神气瞀乱。若经万劫沧桑。此固大病后例證。似无足深虑。而其快臻苏完之域。则似难以时日期。客地凡事。多少恼心奈何。李善长诸友自北汉时时来见。金友时可洪友仲任俱送粮馔。俾助病用。朋友厚谊。诚可感荷耳。
上文庵李先生
凭金友声始伏闻遍游真界。仁智养德。伏读诗语。盖可想象。而气候又甚康泰。下怀欣释。近考备要祔祭图。于亡者位无香卓茅沙。则宜无焚香降神等节。而尝闻陶庵先生云他本有之。行之可也。未知如何。伏乞明教。禫祭卜日礼用环珓。未知环珓何物。若是稀贵得之未易。则当以他物代之否。礼适子死而无后。则于其父母丧。次子题主摄祀。以待立后。若此者于旁题。当曰子某摄祀。或曰权奉祀。未知如何得当。人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2L 页
死祔于祖庙礼也。若继祢之宗。别立庙于私室。而其妻死则如何。当就大宗庙祖龛祔之。俟己死入祢庙后迁配耶。抑只于祢庙第二室。西向祔之。并乞示教。
上文庵李先生(辛未)
近道之说。金仁山以为道者当行之路。知所先后。方见得在面前。而未行于道上。所以只曰近。此言如何。窃意此知字。只谓知得造道之方。岂遽指知道之云耶。盖欲造道而不知先后本末之序。则躐等凌节。颠倒错乱。愈求而愈远。故必知次第缓急而后。造为有序而可以渐至于道。正孟子所谓深造之以道。中庸所谓违道不远之意也。以是观之。金氏之说。似未稳。未知如何。
上文庵李先生(壬申)
朱子答游诚之书曰心一而已。所谓觉者亦心也。今以觉求心。以觉用心。纷拿迫切。恐其为病不但揠苗而已。窃谓觉者。即上蔡所谓常惺惺者。果能主敬则心气清明。自然常惺惺矣。若不主敬而遽欲惺惺。则只是作意助长。终不能惺惺矣。且觉者心也。觉之者亦心也。是不免以一心使一心也。若只主于敬而收养灌培。自省当体。则不期觉而自觉。故曰工夫用力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3H 页
处。在敬而不在觉耳。未知中否。
论体魄书。有曰体魄自是二物。体即所谓精气为物。窃尝推衍为说曰人之初生。合精与气而为体。形体既成而精气又各有攸主焉。精即魄。耳目聪明是也。气即魂。口鼻嘘吸是也。四者之形质躯壳。乃所谓体也。然则体魄之为二物。岂不晓然乎。伏乞评诲。
上文庵李先生别纸(癸酉)
先生曰明德只是本然之心。人所同而无不善者。所谓气质亦在其中。又曰虽曰至粹。岂能免于气质色目耶。窃详此段之意。既以明德为至粹而人所同者。又谓未免于气质色目。盖明德固是至粹。亦未免于气质色目。则气质便有清浊粹驳。千万不齐。然则明德也亦千万不齐者欤。安在其至粹而人所同欤。幸乞于此明赐一语。以破昏蒙。
先生曰明德只是本然之心。如见赤子入井而恻隐。是乃人所同而无有不善。但其间或有过不及之分。如朱子所谓恻隐或有恳切不恳切者。此则气之为耳。窃详此段之意。似亦以明德为纯善。而又谓其间或有过不及之分。既有过不及之分。是未免驳杂处。又安在其纯善耶。妄意论其本体则固是纯善。而至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3L 页
其发用之际。气或用事。遂成有偏处。未知如何。
上文庵李先生别纸(甲戌)
栗谷曰禀阳气之清则气清。禀阴气之浊则质驳。(推此则禀阳气之浊则气浊。禀阴气之清则质粹可知。)又曰气清而质粹者。知行不勉而能无以尚矣。气清而质驳者。能知而不能行。若勉于躬行。必诚必笃。则行可立而柔者强矣。质粹而气浊者。能行而不能知。若勉于问学。必诚必精。则知可达而愚者明矣。按栗谷既谓禀阳气之清则气清。又曰气清者能知。夫所谓阳。不过于水木之气。水之神智则禀水气之清者。能知宜矣。木之神仁而禀木气之清者之能知何也。禀阴气之清则质粹者能行。所谓阴不出于火金之气。则禀金气之清者能行宜矣。先儒多谓禀火气多者聪明。而禀火气之清者乃能行何也。且气凝而为质。质成而气行。则气与质虽有阴阳之大分。而其实一物而已。何以有气清而质驳。气浊而质粹者也。(气凝而为质。而其气清则其质宜亦粹矣。质成而气行。而其气浊则宜是其质驳之致也。)
北溪陈氏曰人之所以有万殊不齐。只缘气禀不同。这气只是阴阳五行之气。如阳性刚阴性柔。火性燥水性润金性寒木性温土性迟重。七者夹杂。便有参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4H 页
差不齐。如有一等人非常刚烈。是值阳气多者。有一等人极是软弱。是值阴气多者。有人躁暴忿厉。是又值阳气之恶者。有人狡谲奸阴。此又值阴气之恶者。按此既曰阳性刚。又曰非常刚烈。是值阳气多者。以此言之。凡禀赋中阳胜者宜至刚也。然水木皆阳之属也。而水性润木性温。禀水木气之多者。其果至刚耶。既曰阴性柔。又曰极是软弱。是值阴气多者。以此言之。凡禀赋中阴胜者。宜至柔也。然火金皆阴之属也。而火性燥金性寒。禀火金气之多者。其果至柔耶。既以阳刚阴柔为言。又以水木之性为温润。火金之性为燥寒。何其言之抵牾耶。岂以行之序而木火属阳。金水属阴耶。然木之温。终不合于阳之刚。金之寒。终不合于阴之柔。且以气质言之。气阳而质阴。气主知而质主行。则水正是气之属。(盖水之理智。而智即主分别是非。)尤不可属之阴也。且土于四行无不在。则禀水气火气之多者。皆和得土气在中。岂别有禀得土气多者耶。乃陈氏以迟重特属之于土何耶。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按朱子曰切而不磋。未到至善处。琢而不磨。亦未到至善处。据此则如切如磋。似取以喻知边工夫之由粗入精。如琢如磨。似取以喻行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4L 页
边工夫之由粗入精。而先生尝谓于上句取切字。下句取磨字。以朱子说證之。窃尝反覆。此盖就两句上论其一粗一精。以为传者取以明既知又行之意而已。不复就中各论其精粗。则知行各到其极之意。何处见得耶。且此章既释至善。则恐不但泛然以既知又行为言。必也知既到至善处。行又到至善处云。方于至善意思。十分亲切。兼亦四字之分属知行。以切磋为知到至善之谕。琢磨为行到至善之谕。则文顺而意完。偏取切磨二字。以为此两句不过既知又行之谕。则文衍而理阙。未知如何。
上渼湖先生(甲戌)
宪弟得蒙诲育。举家感幸。渠昨因书道教意曰明德若以理看。章句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是以理具理。若以气看。章句曰但为气禀所拘。是以气拘气也。于此深加商量。可有得也。显也前时读此。亦略起疑如此。思欲求质于门下而未及焉。今乃得闻盛论。何幸如之。窃以此数言者。反复推思。盖以为明德不可专属之理。亦不可专属之气。是正先儒合心性兼理气底议论。盖此论原于小注。虚灵不昧是心。具众理是性。应万事是情等语。而我东先辈如栗谷以至寒泉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5H 页
先生。皆未见有异论。然区区窃尝疑德之得名。以是理之得于天也。盖人得天地之帅以为性。得天地之塞以为形。则理气莫非是得于天者。然以朱子水之德润火之德燥等语推之。德之一字。不过是性之别名。故称仁义礼智为四德。此可见也。且在天唤做明命。在人唤做明德。而或问论明命处。乃以受天地之中成性存存为言。推此则明命之不可杂气说明矣。明命既不可杂气说。则明德独可以杂气说乎。且章句若直曰虚灵不昧以具理。则诚有以理具理之嫌。今乃不然。于理字上特加一个众字。此正与答陈器之书性是太极浑然之体。而其中含具万理。一般语法。恐不足深致疑也。独其兼气看。正不免于以气拘气之失。是则果可疑耳。曾与坡州韩季牖丈相论及此。有所反复。今其一书。并以付上。乞赐至当之诲。使昏愚有所开明。曷胜幸甚。
上渼湖先生
来教曰所谓虚灵不昧。亦将以性言之欤。又曰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亦只是心而已矣。谨按虚灵不昧四字。以其地头言之。固可目之以心。若求心之所以虚灵不昧。则非以其具此许多光明底道理耶。盖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5L 页
气者所乘之机也。理者本然之妙也。非气则理无所挂搭。而其纯粹光明之体。固无由发见呈露矣。然非理则气特空壳而已。亦何虚灵不昧之有哉。是知虚灵不昧。不过是理之明处。而特因气而发见耳。自其发见处言之。目之以心。固无不可。自其发见者言之。则目之以性。亦岂不可乎。
上鹿门任丈(圣周○辛未)
正心章先儒皆以有所为病。而以期待留滞偏重言之。然以或问考之。恐似不然。八章说曰此章实承上章。其立文命意。大抵相似。盖以为身与事接而或有所偏。非以为一与事接而必有所偏也。然则心感于物。或不得其正。非一感于物。便不得其正。从可知矣。若以有所为病。是必不得其正。而可乎。且若如其言。有所即是不正。何必着则字。章句或问。又何曰有所不察。始有不得其正。窃谓圣贤立文。平易明顺。不应于此一句。便含此意。不如直从或问为正。未知如何。朱子序文及答林择之书。皆谓此篇因小学之成功。涵养一事。直从小学中成就。于此只从格物做起。然则大学一篇。未得为全书。而必须小学而后足耶。朱子他说又云先致知后涵养。而以伊川言未有致知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6H 页
不在敬。为大纲说。或问格致条亦为先知后行。而以文言庸孟證之。又似与前说不同。未知二书所论。是大纲说。而后二说者。方是定论耶。抑随其所论而意各有指耶。伏乞赐提掖。至幸至幸。
上隐溪韩丈(启增)别纸(甲戌)
来教曰吾人无论圣凡(止)明德之无分数者。赖其正通之同得。按此段之意。上下恐有抵牾。盖所谓无分数者。彼此所存。同是十分善。无一毫差殊之谓也。今曰明德之无分数者。赖其正通之同得。而亦曰同得正通之中。或不无清浊粹驳之别。既曰清浊粹驳之别。则是可谓无一毫差殊乎。既不无一毫差殊。则正通之同得。恐不足据以为明德无分数之说。未知如何。
来教曰按语类(止)翻转来乎。窃详来教之意。盖在于未发之时。理一而气犹有殊也。此处极精微。非可容易讲究。窃以来教细推思之。恐或有碍。盖理之所寓者气也。气之所载者理也。混沦无间。元不相离。则虽在未发之时。理安能离气。且理之或失其体。职于为气所拘。而今曰未发时气犹有清浊之殊。则气虽未用事。理既寓在这里。则安保其无所拘乎。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6L 页
与三山金公(履安○己酉)
尤庵论栗谷为学图。多所改正。以讲学省察涵养践履为目。以敬总之。程子曰涵养须用敬。涵养是属敬。而必以敬通贯四目何也。且涵养是本原工夫。则为第一目而置于第三又何也。省察。属知耶行耶。
尤庵答郑景由书曰传十章。朱先生既分作八节。必皆有说。又以胡氏分首一节为两节合言悖。康诰为一节为无谓。朱先生分节之意。果如是耶。文王诗康诰有大道三段。俱言得失者。而文王诗则通上文为一节。康诰及有大道段则分之各为一节。何义耶。
退溪答李宏仲书曰气质二字之异明甚。呼吸运动气也。耳目形体质也。窃详气质之质与形质之质。有些不同。今以耳目形体当之。耳目形体一定不易。无变化之道。先贤之论。如此可疑。
退溪答李公浩书。与前说有异。而亦不无疑。其曰人之质美质恶。不可以形模定。但其为粹为驳为刚为柔之品。寓此形模而为之质。故混沦称之曰形质。视前书耳目形体质也之云。似有别其质之得名。则依旧归之于形质。果以寓于形质故谓之质。则气独非寓于形质者耶。窃意气质不可求之于形质之外。而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7H 页
其所得名则恐不以寓于形质之故矣。
与林大卿(德有○乙未)
论语方至几篇。而日用工夫亦如何耶。吾辈大抵皆愉惰不振。姨兄尚幸占得静閒之界。庶无外诱之侵。稍加勉力。当有精诣之效。同志期望。实不浅鲜。高友之丧。已闻知否。念其如许好气质。不觉痛惜之至。智景两友俱无故。而讲事亦不废否。
答季式(有宪)
程夫子之言曰忧子弟之轻俊者。只教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又曰作文害道。为文不专意则不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今余反以作文为教。则可谓违于古训。而非养不才之意也。而亦未为无所由也。夫人孰不欲子弟之进善。朋友之为学。但不能脱然以为己事而真实用力。则不得已出于下计。此虽教者之过。而不无取者之祟也。今观君书。缕缕无非以学问为己任。文艺为末务。至以夺志为患。则是其志可尚。而余所欲闻者也。何必复以不得已之事强之。但念言之易行之难。始虽勤终或怠。至于因循废堕。两无所成。则未免自欺欺人而悔之无及。岂不可惧可戒。宜勉之又勉。修其孝悌忠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7L 页
信。周旋礼乐。读书从师。无负其言。而渐入于大人之域。其况反惭愧。取益之不暇。曷有复为此等嚣嚣之理哉。诗以尾之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屡顾君言。罔敢或易。
与季式
看读何书。而能专笃有趣否。日有课程。积累久之。自有所得。非可责效于时月之间。孔子所谓先事后得。孟子所谓勿忘勿助。皆此意也。
答季式(丙辰)
圣问之俯及。惶感万万。将何以报答耶。读书修行。固是本分事。自此尤当十分努力矣。如何如何。录事说固好。而此与为国死者。事面稍间。其碍眼处。略加点化以去耳。且与先生并称成仁碑似未安。改以殉义碑如何。
答洪幼仁(乐颜)
示谕操存之法。庸愚何所知。但闻程门教人。以敬为本。其论持敬之方。则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为今之计。恐莫如静摄声气。以远暴厉。敛饬威仪。以戒粗率。日用之间。务存凝重远大底气象。则庶乎器正而水自正矣。且念凡有所为。必以诚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8H 页
心为之。方能有成。寻常小事犹然。况圣贤事业乎。课读惟谨。无故则不敢废。礼法自持。造次而无或忽。心心在玆。念念不忘。以夫子所谓学如不及。惟恐失之。及勉斋所称真实心地。刻苦工夫等语。痛自策励如何。然此事只可责之于志。立志苟笃则用功安得不诚实。持身安得不谨慎。明道先生自十五六时。脱然以圣人自期。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此所以晋于圣人。而学者所当法也。左右托迹高门。责望不轻。虽欲自恕得乎。千万加勉。卒究远大之业。
答朴元举(行显)
所教居服之节。本自期而降。似与本服小功有间矣。应举赴讲等事。姑于葬前废之似好。虽渴葬。若已经窀穸。则似当处以葬后矣。未知如何。
答李善长(廷仁)别纸(己亥)
正心是通动静说。但不正之失。多在于动。故传文主言动。来示四有之病。皆已发云者得之。或问说此意甚备。细玩自可见之矣。其以此章为主静工夫者。未知何据也。
诚意正所以治恶念。而浮念偏念。皆系心不正之病。十分意诚则心亦自正。其曰三念消祛者固然。但诚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8L 页
意正心。各有地头。当逐项照管。恐不当混沦说去也。见于身者亦是从心推去。但既着念字则可以属心。而不可属身也。过一钱过一杖之类。发于念则为心不正。见于事则为身不修矣。既见于事。不当曰念。而自其在心者言之。当属于偏念矣。此时固不可目以浮念恶念。而来意似谓并与偏念而无之。无乃过耶。孟子开口便说性善。而亦未尝不并言气质。但不明白说破。如程张之论。故先儒之说如此。而朱子则以为已于生之谓性章。微发其端云矣。
告子之病。正在于认气为理。所论性字。固皆指本然。而非吾所谓本然也。来示这个性。当作本然看云者。似太无曲折矣。如何如何。
告子指人物有生知觉运动者为性。程子指受形以生理亦赋焉者为性。所指自不同矣。程子此文上下性字。皆就气质上指其本然。栗翁尝曰心亦有本然气质虚灵之有优劣者。正指气质之心矣。湖论之引以为證者。无或近于郢书燕说耶。
公食大夫礼。有三饭之说。注食一入口为一饭。三饭而止者。君子食无求饱之义也。
道体说。承与诸士友讲评。想益精审。其说各如何。愿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9H 页
闻其略也。窃考朱子说。此体字与体物体仁之体不同。只是形体之体。盖道无形体。惟此四者载那出来。因可见道之体。故曰与道为体也。未知如何。
答李善长(庚子)
近读孟子。往往有会心处。终是涵养未至。旋得旋失。为可闷耳。仁义皆性之德。而以其发处言之。仁自有仁之用。义自有义之用。孟子以人心人路。对举言之者何也。然则义不可以心言。而仁之事不可为当行之路耶。兄弟之爱。似在亲亲分内。有子孝悌为仁之本。中庸亲亲之杀等语可见。而孟子谓义之实。从兄是也。此何也。
答李善长别纸
 道心无过不及云云。
道心。即所谓四端之发也。其有过不及者。气使之然也。朱子亦有恻隐恳切不恳切之说。然此岂指心之本然者乎。
 人心与气质云云。
人心固是发于形气者。而是欲色欲食之类也。与所谓昏明强弱。所指自不同矣。
 戒惧工夫云云。
萝山集卷之二 第 399L 页
戒惧工夫。虽兼动静。而所主者在于收拾向里。以立其本。与察其几微。遏其欲萌。所指自不同矣。
 心是气之精爽云云。
朱子诗曰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是固不杂乎气。而亦离气不得。其有分数者。气之罪也。干心甚事。
与李善长(甲辰)
所读何书而日有新见否。功不实识不长。自是例语。而自顾心内。觉得有分寸跻攀之效。然后方可谓为学。不然是无所用心者等耳。岂不可警惧耶。弟碌碌仍昔。近阅尤斋集十数卷。有以见尊鲁经学朱道是一生苦心。虽历变履险而不少挠屈。真可谓壁立千仞。终身钻仰。而有不可及者。彼倒戈侵诬者。亦独何心哉。
与李善长
率性之义。窃意率字非是着力。其意若曰循其性之自然。是所谓道也云尔。盖道是见于事者。而若不着率字。则无以见体用之分。故立文如此。然道之为道。已自本然全具。不待人率而方有也。如是看来。意亦通耶。
与李善长(乙巳)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0H 页
持被之暇。看得何书。而日用工夫。亦觉有精诣之效否。仕优而学。前修格言。幸须体念。无失前日忍饥刻厉之心。如何如何。
与李善长
兄之一麾。固早晚问事。而遽当民社之责。想不无恼心矣。惟守法奉公。诚心抚字。间读书史。浸灌义理。庶不负上下之望矣。如何如何。
答李善长(庚戌)
闻郡俗甚顽。自兄莅官后。颇能矫化。此亦学道易使之效耶。郡中有白云洞书院。周慎斋所刱。而我东书院之始也。退溪先生莅郡时。想必有讲学明道之事。尚有遗风之传述者否。程张两先生治邑。必以化民正俗为本。或谕告以孝悌之道。或亲正其儿童之读。或召聚父老。亲为劝酬。兄或留意于此否。遗事中签论诸条。谨当更商。而性有偏全。本朱子语。寒泉论湖学诗有偏全作本然之句。然则此一段。未知其为语病。如何如何。程子曰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兄于此寻常看得如何。朱子答吕子约书曰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又答曰谓当行之路为达道。冲漠无眹为道之本原。此直是不成说话。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0L 页
须看得只此当然之理冲漠无眹(一作朕)。非此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漠无眹(一作朕)也。达道本原之云。似与上文体用之说。无甚异同。而直以为不成说话。殊未晓其义。幸为剖示之如何。
答李善长
冲漠一段。退溪所引朱子说非不详备。而所谓冲漠者固为体。其发于事物者为之用。及当行之路为达道。冲漠无朕为道之本原。此两说未见其有异。而朱子于下说斥之甚严。此未晓然。幸更详以见教如何。
答李善长
捧籴之政。势所不可已者。果是可捧之物。则怨声不足恤也。但于其间有所商酌。不至苛虐为佳耳。中庸讲义。未及细看。何敢妄评。而其抹改处及转送渼上云云。并当依示耳。弟姑安过。而公故近甚烦剧。殆无一日安坐奈何。以导 驾事三日奔驰。昨暮还次。今又入直耳。日诵论语一篇。他未暇及。然于此得力。则当有无限意味。而殆难免程子所谓全无事者奈何。兄当民社之责。烦剧无暇。似尤甚焉。而浸灌义理之工。不宜全却。随分收拾。而心为万事之本。操存涵泳。主宰卓然。然后可以酬酢万变。试自反省。果于此个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1H 页
工夫。有得力处否。
与李善长(辛亥)
亢旱颇甚。彼中则得无此患否。遍历名胜。以访先圣先贤之遗迹。頫仰感慕。想多有所得者耳。书课难专。势固然矣。然随时随处。收拾身心。是本领工夫。此则虽在朱墨纷冗之中。亦不可放过。且晨夕之间。自不无一二章诵读之暇。随力填课。分寸跻攀。要以无片隙虚度为心。其庶矣。未知如何。
与李善长
三山累朔沉痼。昨日巳时竟至捐世。自此斯文益孤。悲恸之极。不但游从依仰之私而已也。安洞设虚位。弟昨往哭。为素带三月计耳。未知兄将何为耶。
与李善长(甲寅)
文集印役。及时始事。岂不幸甚。但财力不赡。了事未易。还可闷叹。写本既已釐正。更无可商量否。疏劄中一篇(某年拟疏)有当删去者。尝言于礼丈则亦以为然。正本中果无此篇否。望须检看也。前书中有开板之示。岂欲绣梓耶。如此则虽为久远计。而工役当倍入矣。何以为计耶。三山在时。以活字为定。近有他议而然耶。白纸五十束如示送去。以为两本印出之地。又有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1L 页
二十缗铜。以助费用。邑力残薄。固无可措手。而些略如是。歉叹不可言奈何。周易程传本义。篇次各异。 皇朝永乐时。合而为一。多所紊乱。今依本义篇次。誊出一本。似便考阅矣。尝以此质于丈席。则教以为可以翻刊云矣。盖此经本自难读。而传义之说各异。尤无以领会。莫如各从一说理会耳。刊役役所定于何处。而看检之责。兄难独当。谁可同之否。仁瑞方在衰麻。子弟门生中似无可任此责者。舍弟虽甚生疏。而有意效力。或与往复否。
与李善长别纸(丙辰)
出继子妇之丧。当服何服耶。在京时。与朴友永叔论此。则以为当服大功。盖以出继子于本生父母。有伯叔之义。子当从兄弟子之服为期。其妇亦依侄妇服为大功云。近见尤翁说。据丧服篇注以为出继子之服当为大功。其子大功则其妇自当递降为小功。寻常认此。为如何耶。
壬辰陶山葬事时。洪夫人迁祔。同日行窆而时刻差先后。用金士达议。夫人下棺后不行赠礼。待先生赠礼后行之。近见尤翁论葬先轻祭先重之说。则曰赠及题主。是虞祔以前事。无所拘矣。据此轻丧下棺后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2H 页
即行赠礼似当。未知如何。
答李善长(庚申)
仁义体用之说。果于心内自瞭然乎。夫性体也。情用也。仁义俱是性之德。而其所以分体用者何也。孟子中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此性体情用之说也。如仁人心一章。仁体义用之说也。如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又专就用上说。此必各有精义。幸更深思而明教也。
来教曰只以内外对言。则仁当为体义当为用。仁义果有内外之分乎。又曰仁之事。只是事。不为事之宜。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皆仁之事也。此不可为事之宜乎。又曰虽不分体用。亦不可以路训之。仁之体固不可谓路。其见于用者。亦不可谓之路乎。
来教曰言仁处非无裁制之意。言义处非无慈爱之意。亦是各从其所主而命名。此语甚精当。但亲亲之杀云云。似于鄙书之意。有所未悉也。悌之道。有以义言者。孟子义之实从兄是也之类也。有以仁言者。论语孝悌为仁之本及中庸亲亲仁也之类也。所以谓亲亲仁也中。兼包兄弟者。若亲亲专言父母。则不当以杀言故也。本书如在。更试检看。当知鄙意之所在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2L 页
也。
妇见祖舅姑之仪曰无贽。尤翁据家礼以为其贽拜之法。一如见舅姑。南溪则谓尊于舅姑者。非特祖父母。不可各一贽币。当前后四拜而无贽也。先贤之论。不同如此。然鄙意古人寻常相见必用贽。新妇初见祖舅姑之日。似不可无贽。且依家礼行之为宜。顷年仁瑞迎妇时。适在门下。而疑未及此。其行礼之节。不能请问。如见仁瑞。试扣之如何。
答李善长别纸
仁义体用之说。来教诚然。但人路一段。终不能无疑。既以仁义分体用。则凡见于用者。皆当属之义。如亲亲仁民之类。独不可为事之宜乎。智则固不可以行言。(缺)为当行之路。有何不可耶。盖分而言之则仁义礼智。各有所主。统而言之则仁人心一句。兼包义礼智之体。义人路一句。亦兼言仁礼智之用。更乞宽示也。中庸亲亲之说。兄意果以为专言父子之亲耶。鄙意此若专言父子。则其下不当着一杀字。且其下论九经处曰。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此非亲亲通言弟弟之證耶。来示通考三十三章无此等句语者。未审何谓也。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3H 页
答李善长别纸
生之谓性一段。其论性有以本然言者。有以气质言者。盖性之得名。在于禀气受生之后。故曰性即气。又曰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然此是就他形气上指其性之本体。故曰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又引孟子性善之语以證之。盖理气不相离。故舍气则无可言性。而就气上单指理一边则曰本然之性。兼气言之则曰气质之性。既曰兼气则不能无善恶之杂。而上一段既指善一边则可知以本然言也。其下文流而至海。终无所污。出而未远。固已渐浊等语。乃是指气质之性也。其下有曰此理天命云云。则又是本然之性也。语类中固有才说性之性字。杂气质之语。然此对在天之理言。故立文如此。若就禀生之后分本然气质。则此性字自属本然矣。道心四端之论。上说未知其然。而下二说不害为两通。盖原于性者为道心。发于性者为四端。而性既纯善则从性直出者。宜无过不及之可言。然性无造作。必也乘气运用。故其原之发之者。自有所未能直遂处。虽曰未能直遂。而既非形气之私。则只可目之以道心。既是性之所发则可以名之曰四端。盖指其从性直出纯然无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3L 页
杂者言之。谓之无过不及可也。指其乘气运用。未能直遂者言之。谓之有过不及亦可也。此则道心四端之所同。不必分以二之。其曰俱无过不及。俱有过不及云者。各自为一说。而不察本然末流之分。则皆有所未尽耳。未知如何。
答李善长问目
 心说。
朱子论心。末尝离了气。又未尝专属之气。如曰气之精爽。曰比理比气云云是也。骤看则似是非理非气之物。此处正难下语。湛一二字。是清粹无杂之谓。则似乎形容心体。而终不离气字地头。恐未为定论也。虚灵是心之本体。而为气质所掩则或未能全。浊气分数之说。可以气质言。而非所以论本体也。方寸之心。遍体一身。然四肢百骸。亦各自有灵处。比如君长虽揔摄万机。庶民苟皆冥顽无觉。教令何能行乎。
 道心。
道心虽是义理之心。而杂出于人心之间。难保无过不及矣。
 栗谷云云。
人心道心。所从生者。各有界至。相为终始云云。似亦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4H 页
指其一端而言。恐不当据为定论也。
 鬼神章。或曰如在是说费。格思是说隐云云。闻于函席则如在。以祭祀鬼神。明鬼神之体段。格思。引以为證云云。
或说破碎不可从。丈席所教恐当。
 四有五辟章。分排四德则忧患恐惧为礼欤。或以为哀与忧一义而属于仁云云。
栗谷答牛溪书曰当喜而喜。临丧而哀。见所亲而慈爱。见理而穷。见贤而欲齐。仁之端也。当怒而怒。当恶而恶。义之端也。见尊贵而畏惧。礼之端也。据此则或说恐未为得也。
 絜矩只言恶。
言恶而好亦可推。论语言恕。亦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宫室云云。
命士异宫。见于古书。庶人未闻。
与李善长(辛酉)
居诸迅驷。 国练奄届。臣民痛陨。去益罔极。趁今廿八。其果赴班否。弟病且多掣。不得遂诚。只切悲叹而已。
答李善长
示喻追丧事。固知出于追慕伸情之意。而于礼无据。朱子虽曰近厚。不许行之。退溪直谓非礼之正。尤庵则引孔子事而曰今欲出于圣人之外。斤之以径情。今欲何据而行之耶。果已追服则固成事勿说。不然止之恐宜耳。弟晓入府庭。略行望哭之仪。而 仙驭渐邈。号陨益罔极耳。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4L 页
答李善长(壬戌)
孔壁所得古文尚书本百篇。皆是古篆不可解。孔安国作传时。伏生今文。初有所传。以此旁照。又解三十篇。合为五十八篇。其馀四十二篇。归于逸书矣。惟此五十八篇孔氏传。朱子以为魏晋人伪作。既不见古文真本。则以伪为真。无足怪也。梅赜所上则以舜典篇题观之。乃是真古文也。其阙二十八字。乃伏生事。梅赜则尽一篇阙之耳。姚方兴所上。与梅无异。但备得舜典一篇。考先儒说。似是如此矣。
奉天讨罪。当与贤圣之臣共之。此本非可疑者。
罔小罔大。来说固合于朱子之论。然善则勿令小。必积而至于大。恶则勿令大。必绝之于小。此亦可备一说耳。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5H 页
其发有逸口。以注中逸口尚可畏观之。似指箴言者言。然以本文文势观之。似指憸民而言。未知孰是正意。
逊志时敏。是两截事。谚吐似未安。
说春秋。犹言论史。盖春秋本鲁史记之名。而为史学之宗归耳。
允蠢。来疑固然。然窃详上下文意。槩谓四国之动。固为鳏寡之忧。然予则奉天讨罪。非但以鳏寡之可哀而已也。如此看似无碍。未知如何。
殷士有胥伯小大多正之在位(见多方)者。则此可谓循商故事矣。
车渠。贝名。其详未可知。
虞前无大祭祀。故不立尸固也。顾命是国家大礼。不可以常例论耶。未可知也。
康王之诰注吊者舍者襚者。舍似是含字。
答李善长别纸
不睹不闻。是事物未接之时。及其睹闻然后。方有事物之可言也。但无事时。亦不可块然无所事。所谓轻轻照管。略略收拾者是也。或问所引不见是图听于无声。亦是断章取义。恐不可看得太重矣。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5L 页
继善之义。易系指天命流行处言之。程子以发于情者言之。所指自不同。既曰发于情则似不当更著性字矣。
诚意工夫。做得净尽无馀。则不惟无恶念。而浮念亦不容着得矣。但以其分界言之。则治恶念属于诚意地头。祛浮念属于正心地头矣。来谕以祛偏念属之正心者固然。而独不思浮念亦是心不正之病乎。传文中上一节。偏念之病也。下一节。浮念之病也。细玩自可见矣。
胡文定起灭之论。语似打异。然大较是易大传寂然感通之意也。方其寂然时。无起灭之可言。故曰不起不灭。及其感通然后。始有起灭之迹焉。故曰方起方灭。盖体之言不灭。以其至静而灭亦不容说矣。用之言方灭。以其自起而灭。犹属于动边也。
答李善长近思劄疑
 以卦配月则坤为十月。以气消息则自九月中。至十月中为纯坤。不同何也。
阴阳消息。必积三十日而成一爻。自九月中剥之上九一阳始消。至十月中。消尽成纯坤。而复之一阳。于此始息。至十一月中而成一爻。盖一气消息。初无间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6H 页
断。而卦之配月。从其已成者。故不同耳。
 不可分本末注。洒扫应对。是其然之事也。是为末。至于所以然则理也。理无精粗本末。据此则事为末理为本。
叶氏盖谓事有精粗本末。而理无精粗本末。在精而本者固此理。在粗而末者亦此理。此正程子之意。未见其不同矣。来谕以禽兽粪壤之理为粗。此乃气之粗者。所在之理。即是天道性命。何可以粗言耶。
 涂辙之义未详。
涂辙。即车行处。借以喻事物之理。
 
以性言则岂无内外。
所谓无内外。即内外合一之意。非谓无内外之可言也。寂感固可分属内外。然一理相贯。故固无内外。
 只管着他。
闻先生一言则一向守此。而不思本意之所在。未免反归于偏。如子路终身诵之之类。只怕以下。亦是明道语。
 心为有外。盖心体至大。能体天下万事。不然则为有外。
来说恐好。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6L 页
性之非己有。
徒知而不能行则所知者非己所有也。礼对知而言属行。性之。即孟子所性之意。体此性而行之之谓。
 西铭所引六圣贤事。
恶旨酒不弛劳体其受此三事。似略有次序。下段只取协韵。恐无深意也。
 解缠绕。
退溪以延蔓之物为缠绕。尤翁以缠绕是别物。延蔓之物。譬学者。他物缠绕。譬世习。此各是一义。愚尝从尤翁说。然孰是孰非则未可知也。
 
才知得是。叶注是下绝句。栗谷得下绝句。
寻常从叶注。然栗谷说亦通。
 委之无穷。无穷犹言不可穷。
无穷二字。如来说固好。然与下文不可知。语意似叠矣。非真以为道理无穷。学者或认之如此则不可云。然则虽作穷极意看。或不妨否。
 问莹中。此陈了翁问。经筵吐。释以他人举了翁之言。
问者举了翁爱文中子问答之语。语多层节。所以致来疑。然细看之。自可晓然矣。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7H 页
理不如此。
来谕有两说。前说谓学易者当自乾乾。推以至于道。而今只以乾乾一句蔽之不可云。后说谓自乾乾推而至于道。以断易之义不可云。前说即后说之所驳者。不待以乾乾一句蔽之而已见其非矣。后说似是本文之意。但若谓二字。当释于是道下。而今尽下吐()是若谓二字。释于是尽下。此则恐不然。
 不尝为大。是行事处未尝做大。
此只言其规模不大。下文为事不得。方说行事处。
 恭者私为恭之恭者下。有非字然后意乃分明。
私为恭故无礼。若着非字则是合理之恭。何以曰无礼耶。
 且恁去。此言必有事焉而勿正。亦须恁地。
朱子曰其说盖曰虽是必有事焉而勿正。亦须且恁地把捉操持。不可便放下了。据此则恁去二字。即为操存。非谓勿正也。
 屏去闻见。屏去思虑。何以分老释。或曰老以行事言。释以心上言。
或说亦似近是。
 都由心。以注观之。似是任其所之之意。其下自由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7L 页
便放去之意。亦未详。
两段皆是不能以心使心之病。盖心作主宰则无放逸之弊。自由即都由之意。
 闻孀妇。他本无此段。
此有数本皆同。他本未见。不敢强为说。
 三学未详。
退溪曰三学谓国子监太学四门。性理群书注太学宗学生学。二说不同。未知孰是。
 韦家宗会法。会下绝句。法下绝句。
法下句是。
 
始祖祭合设。先祖祭各设。其义何居。曾见渼上依始祖祭礼。时祭合设行之。
初祖一考一妣。故合设。先祖众考众妣。故东西各设。一位时祭之考妣两卓。而合之礼也。似无可疑。
 逐位之义。
槩是各占一室之谓。
 周道(止)是均平。
诗人之意。本谓大路。今借以谕圣人之道。未必专以周家言也。
 大资犹言大监。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8H 页
时韩公为资政殿学士。故称大资。与今所谓大监不同。盖大监今宰相之通称。大资想独于资政学士称之。
 有甚急切。
甚作何字看是。
 说书是读书诵书。
说书非谓诵读。似是讨论难说之谓。汉时说之说。是虚字。与上说书之说不同。来意是。
 不待愤悱而发。则初学以他说为不然。
此段来说恐误。盖教人之道。必待愤悱而发。然于初学者。有难如此。虽未及愤悱。且为他解说。此别是一法。与上意不同。他即指初学者。注此又诱进初学之道。其意可见矣。
 一般话。这人处说此言。那人处说此言。
对人有可言则言。无则不言可也。邢七以无别般话。故逐面说一话云。明道责之曰无可说不说可也。其问答之意自明。何谓相梗耶。
 于己则危。
承上文言佞人渠自为佞。无关己事。然若不远之。则于我己有害。此尤翁说也。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8L 页
触法。
释疑亦云当考。
 浮图是佛耶塔耶。
图一作屠。或佛或塔。各就本文消息。然其所立名之义则未有考。
 妄见。
见是形相之意。见释疑。
 向非独立不惧。
向字当活看。恐非的指一人。
 兴国寺讲论。何以入传道篇。
两贤之道义相磨。岂不有关于道学之传欤。
 后守临漳。添入数条。果是何条。
只言添入。不言某条。今无可考。然家道篇之兄弟条。或有或无。戒谨篇之人教小童条。序次不当。此或是添入者耶。
 养心说。圣贤非性生。
当于生下句绝。其意盖谓圣贤非性本如此。必待养心而至。此性字以气质言。语意果艰晦。溓溪文字大槩如是矣。
与李善长近思疑问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9H 页
圣希天。 朱子曰圣。神明不测之号。既曰神明不测。则所希于天者何事耶。虽以舜文之圣。亦有不纯于天道。而有所希之者否。
内积忠信。 忠信进德以下文观之。当属知。系辞传亦曰夫易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据此则德之属知固也。然德业二字。分属内外可也。分属知行。终未晓然。
忌先立标准。 此是明道语。而先生尝曰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趍向。伊川亦曰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此类皆非所谓立标准者耶。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 形而上。證以繁辞本文。语意不伦。岂借此一句。以明崇字义否。
所乐何事。 所乐者。程朱皆引而不发。则今不可遽语。然有所谓乐天乐道孔颜之乐。似不外乎此。而程子谓以道为乐则非颜子者何耶。
答李善长
 西铭六圣贤事。
其序不以时代。不以道德。以事言之。似略有浅深矣。其叶韵之法。见于濂洛风雅。今录去。然异于行用常规。有不可详矣。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09L 页
西铭叶韵
吾与也。(毋处与叶)长其长。(相长隔句协)惟肖者也。(幼秀告孝肖协)锡类。(事志懈类协)伯奇也。(奇与参协。关西人读如并。)吾宁也。(参奇生成宁协)见濂洛风雅。
 初祖先祖合设各设之义。
合设二字。初祖祭无明文。而祢祭设位条注如时祭之仪。但合设两位于堂中。据此则合设非同馔之谓。但五礼仪考妣一卓。饭羹外不别馔。此是俗礼。非古法也。然则初祖祭亦必两位各卓而合之。先祖祭不用此例。自有其义。不必疑矣。
 
责邢和叔之言。
便不得不说。即不可说之意。特反辞耳。说下吐()为是。
 汲冢书。
汉时汲郡人发古人冢。得竹书一车。槩是先秦古书。而文字多与今见行书不同云。
与李善长(丙寅)
前书九六之说。盛意谓何。凡占卦。六爻皆变则观之卦彖辞。所谓泰愕匪人。姤喜来复者是也。乾坤卦特言用九用六者。蓍法九六为老。七八为少。老变而少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10H 页
不变。占观其变。故于此特示其例。因各系辞以当之卦之彖。所谓乾占用九坤占用六者是也。五赞明筮章备言此义。详味之可无疑也。
答李善长(丁卯)
老境精力不强。无以振发勇进。此实通患。第当浸灌积累。久而不已。或可见豁然境界否。弟质之卑年之多。视兄为如何。只自菀叹而已。然一息尚存。不容少懈。先贤有训。谨以自警而奉勉也。俯示疑义。答在下方。未知盛见谓何。
先天圆图左阳右阴。是阴阳正位。横图太极生两仪。先生一奇在右。次生一偶在左。此以先后之序言。不必以阴阳方位论也。
卦才。见于程传。而似不专主一义。如恒卦彖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本义曰以卦体卦象卦德。释卦名义。而程传曰卦才有此四者。据此则体象德通谓之才也。
与朴永叔(胤源)
孟子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又曰善养吾浩然之气。上下气字。所指同耶。无暴与善养。集注及小注诸说。似有地头之不同者。未知如何。
萝山集卷之二 第 410L 页
无是馁。吕子约以为气馁。朱子深斥之。然则所馁者果何说耶。程子曰欿然而馁。知其小。此似谓气之馁者。而朱子深斥吕说何也。
取礼之轻者与食之重者而比之。奚啻食重。礼之轻于食者。果指何等礼耶。
与朴永叔
丧服疏髽有二种。一是未成服之髽。一是成服后露紒之髽。今考两注。其论髽者同曰露紒曰用麻。而何以分作二种之證耶。其曰露紒者何谓耶。髽犹男子之括发。括发至成服去之。而乃曰髽衰三年何也。
与朴永叔
丧服斩衰章妻为夫条。记曰妇人不为夫而杖者。姑在为夫杖。疏曰妇人在夫家。惟为主乃杖。故为夫与长子。虽不为主亦杖。若除非为主则不为杖。妇人于夫与长子外。为主而杖者何丧也。舅姑服是不杖期。而为主而杖之文。不见于传记。主丧者不杖则子一人杖。是在室女。非在夫家者。此果何所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