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69H 页
上大山李先生(甲申)
伏惟冬寒。静养体度万重。反闻近间。驾向南渊。与川水诸长老。将参校刊补。此实斯文大事。使前辈未完文字。庶得赖而无憾。而为后学无穷之惠者。实亦有待于今日。其为儒门之幸。亦如何哉。体仁虽无似。亦窃有从行之愿。以暂厕讲席之末。而参闻绪论。则所得深浅。虽各随分。而私幸则深矣。金休彦近有来往否。此人想无家冗之缚。其于游学从师。宜无泥而沮之者。恨未得比肩执经也。近日扰扰。无别工程。方将大学或问早晚看读。甚恨其从前泛看。只是为应副谈说。而无一交涉于自己分上也。欲探南渊行声。谨玆委控。
上大山先生(庚寅)
山光水声中。拜辞言旋。眷言回首。仰止靡及。即日春和。伏未审道体神休与时增重。岩亭藏修之役。已次第讫功。庶将颐闲否。顾今春色向暮。山日益暖。问柳寻花。正维其时。而浴沂咏归之乐。实有未易窥觑处。恨不得脱出缠绕。周旋承教于其间也。雨谷遗集。伏想已校勘卒业。五十馀年操履脩行之美。文章道理之妙。庶几自此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69L 页
无憾。垂惠后学。岂不为斯文一大幸耶。顷进扰扰。未及究览全帙。而念其与柳叔远书所论工夫功效数篇及日课几条。当日承教谓当删去。而仓卒妄对。未及思量。窃以为不必然矣。归即更思。自悟所见之甚滞。此本与史家笔削事不同。要当删而又删。精择其可存者存之。然后庶几为揄扬盛德之实。而不为误后学累先觉之归。古人编校之例盖不出此。而当日下教云云。意有在焉。顾此蒙见。乃不得深思及此。而率尔进言。此不但有乖于编校之例。至于为先觉至诚阐实之地。固有十分未安。玆敢提质及此。惟冀裁察去就。务归至当。千万伏望。
上大山先生(辛卯)
顷伏闻 除命新降。五马催发。康济一方。足以为兆。区区欣慰。不但为私而顾惟以衰晚气力。适丁穷阴。向北远征。易以生患。恨未能进谒承诲于启程之日也。既又伏闻旋驾中途。还寻初服。高山松桂。玩适依旧。向外一番爻象。虽或不无可闷。而伏念大君子胸中义理莹然。进退行藏。自有定算。后生末学。有难以意虑料测。而寒程远驾。得停行役之劳。下怀恳恳。实以此为幸也。体仁当即趋谒。兼有质疑。而忧冗牵缚。一出无隙。瞻仰德仪。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0H 页
只切愧悚。谨此奉书烦告。惟俟早晚面侍。
上大山先生(戊戌)
屏迹寒郊。意想稍閒。收拾残书。料理旧闻。于斯时也。若登门请益。得蒙提诲。有所开警。其观感兴起。万倍他日。或不无启愤发悱底境界。而疾恙缠身。兼缚冗故。寂寥穷巷。杜门自在。虽欲一褰蒙蔽。快睹星日。得进昭旷。乌可得也。即日穷阴。气候颇乖。伏未审清斋暖室。居养便适。观书应物。玩乐自然否。体仁。奉亲应接之暇。时与一二子弟看经读书。往往相发于语次处甚多。敩学相资。于是可验。欲录出一二条未透澈处。提献质疑。又有近间所与知友相论之说。从当一番仰质。以结其趣也。河丹溪延谥旌闾韵。近始构得二篇。庸词拙语。于先生轩天之节。 圣朝不常之恩。不足以发明万一。而伏想一入鉴裁。欲观妍丑。故乃不牢封付上。
上大山先生(辛丑)
近者豚儿再次登门。比还。或承赐教。或悉口传。伏审 圣批优许。养专林野。观书玩物。惟意所适。伏惟大君子出处行藏。是系时运之盛衰。固若可恨。然而后生末学。得相继来往于门下。请业质疑。亦足以见天意之不偶然。而欲永斯道之传于无穷。岂不深可幸哉。豚儿非无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0L 页
趣向可观。而于蹊径门路。全然蒙昧。谓宜见弃于大人之门。而前后来往。过蒙奖许。与闻至论。感诵德意。实未知所以为报也。使终出入大鞴之中。得受镕化。其幸可言。丹溪都丈。未知留几日乃还耶。顷造门下历访。至此一宿。从容见其眉睫辞气之间。养得已不少。试与之讲讨一二段。虽未知已到圆活境界。而知行偏重之说。似已换却旧见。此为不易。大抵南道人物气象自别。往往多在躬行上得力。故终始牢固确实。无流俗脂韦之态。此可尚也。岂非侪友之所可敬者乎。退陶年谱纸头标识。当日侍坐。目见标识于序节要条上。而退归私次。全不记序。节要一条。妄有云云。致令长者顾疑。还家未数日。伏承赐教。其不审妄发。固为可罪。岂非所当惩艾处乎。溪门诸子录。即蒙投赐。当受言藏之。以待史传之出。而恐非其任。难免僭率。得无与不审妄发同罪乎。豚儿袖致一图。而谓自丈席特令传览。仰认不外。惶感万万。此盖体用工夫大总会处。前辈乃用许多精力为此。固非区区后生所敢容易窥议。而屡日究览。参以古人之说。有所不安于意而未能臆决。玆敢略提仰质。不审以为如何。体仁窃惟自古图象。莫不因其有实体为图。若夫河洛图书。是虽不假人为。而亦出于理数自然之实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1H 页
体也。太极图。是模太极之有实体者也。心学图。虽排列工夫。而以心之有实体者为主也。至若西铭图,仁说图此不但理之有实体。乃据铭说文字为图者也。何尝有悬空立象。无实体而苟为图者耶。是知道理自有实体。而工夫无体象可指。使工夫而可以为图则克己三省戒惧谨独。皆可为图。而敬斋箴一图。乃当只为敬图而已。不必以箴语分排矣。故观心学图。其于心之体则画为圆圈为图。而于敬字则只书曰一心主宰。不复加圈。寒冈郑先生说破其义曰。心之有圈。以心有方寸之形。而敬则只主一惺惺。别无形㨾故耶。其说可以为證。而前年尝参校龙岩集时。以案上存省图一圈子。或指为工大循环之图。而丞教为不然。体仁亦窃疑之。取考旧本则案上存省四字下本无图字。而后人勒加称图。始知其圈子之不为工夫图。而料或为分界上下而设。未得的證而罢。岂不历历可记耶。是知敬是工夫而中和是性情之德。非有体象可指。而乃画为圆圈。层累相加。若太极心性情之为图。而名之曰敬兼中和图者。是不几于悬空立象而苟为图者耶。抑又念敬兼中和。此既仿心统性情而为之图。则按心统性情图。乃特以心为主。而设为圆圈。至于性情则不复为圈。而只条列层书。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1L 页
属于心圈矣。今以敬之一字谓兼中和。则似当以敬为主。而为敬作一圈。只条列中和于其下。以属于敬。而窃观是图。似亦自知其敬之不当立象而不宜作圈。故其旧图则第一圈内。特书心字为主。以敬字只借付心字下。若天命图之只附著敬字于天命圈内。则是便为心统性情图。而有不得为敬兼中和图也。新图则第一圈内。大书性字为首。而继情圈于其下。敬之一字。著于两间。似不得为主则此只为性发为情图。而有不能为敬兼中和图矣。其名实岂不相矛盾耶。新图之中和两圈。相衔处有限隔不相通。此亦可疑。伏闻盛教于此已有云云。而敬兼中和之兼字。似亦不如贯字之稳。未知如何。其所著图说则首两句。语意未稳。所谓性情者。心之寂感。似不若曰性情者心之体用。所谓中和者敬之体用。似不若曰中和者性情之德。今若以工夫谓体边工夫。用边工夫云尔则固可矣。而乃以性情之德谓工夫之体用。则其语果顺乎不顺乎。且念此图虽专为工夫而发然。若究论中和之德而极于其天命之本然。则天命之性。纯粹至善。而具于人心者。其体用之全。本皆如此。不以圣愚而有所加损。此在中庸或问中朱子已说破无馀矣。特以其气禀不一而有不能尽保其本然之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2H 页
德。则未发之际。或不无偏倚而大本有所不立矣。已发之后。或未尽中节而达道有所不行矣。故君子于此。特加戒惧谨独之工。为致中致和之道。而敬之一字。可以贯动静一内外而无间。则必如是然后乃可以言敬之贯中和者。而若夫中和本然之德。则自其禀受之初。已自全具。不必待说敬字而始有矣。故子思之始言中和。则乃只举未发之中。发皆中节之和。而不复带说敬字。至下节致中和。然后方可为工夫。于此亦可见其有本然之中和矣。然则今以中和只属于工夫做得。而不说到本然之德者。其说亦未为周尽。未知如何。抑又念心统性情。则以心之为一身主宰而自统其体用。敬兼中和。则乃以工夫而兼性情之德。语虽相近而实不相似。于是而必节节推配。若相表里者。其说亦如何。体仁以晚学迷昧。无一分实工于平日。虽于文句粗浅处。亦不敢容易开喙。况敢恣议于性情体用之工。而乃若工诃前辈乎。虽然义理至公。有不敢一毫苟循。而质疑辨惑。不害于痛覈详论。故提禀书末。不自知止。伏惟裁教幸甚。体仁秋冬以来。无别事为。所居洞门佳处。欲缚得数椽看书。盖尝辱面教勤恳。欲必催成。故不计岁侵力屈。卒然经始。先就小麓临滩处。已筑得土室。欲于明春更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2L 页
搆精舍数间。拙计若谐。庶将躬诣。仰恳冀或宠临。粗偿夙愿。而窘束之甚。甚于古人。姑未知屋之必就与否也。盛意于此未尝不惓惓。故乃敢溷陈及此。只增惶畏。
 此去申鼎五。即从侄鼎沃弟也。年纪已晏。所学无本。而亦不忍自弃。欲一游大方之门而得承指教。亦可嘉也。幸蒙容而受之。进而教之。不以空空见拒而叩发两端。则或不无一分兴起之端。而凡为其族亲父兄者。咸与感诵无已。千万拜祝。图本并封投还。以备鉴准。伏望逐节裁教幸甚。
与九思堂金公
东西夐阔。便信渐稀。念前日来往之频。丞陪之亲。未尝不为之兴嘅也。伏惟年来。抱书还宅。颐闲中谷。温理家学。超然自守。妙悟深得之趣。盖有后生之所未及知者。而奖引教授之责。亦将有所不得辞者矣。且念贫虽常事。到极亦难。幸不以思量计度之劳有损于清平和乐之气否。体仁。年来别无所事。取来古人文字。早晚閒看而亦或有疑贰未定处。或有窒碍难通处。恨未能一摆忧冗。就质座下。得以免于终晦也。心经释疑。前日借来。谓或别有可看。而见其但以小注比例大注书之。略略插录质疑训语。而只要便于考览。则不必舍本经而取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3H 页
此。即欲奉还而恨无便因。今始裹上。但丁氏涀。终未知为何许人。尝奉叩于苏湖丈席而亦未究考。近日或有所考。录教如何。大学或问。今方看读。未得并还。或可从容宽许否。但此书看来。固多可疑而小注往往有全不通解者。誊写后尝已精校无讹耶。无印本参證。可恨。
与九思堂金公(丙戌)
雪积湖山。寒甚于冬。伏惟履泰颐閒。神休万安。体仁。近日侍率依前。且方来到苏湖。非独为访妹之计。窃亦有望于启愤发悱之力。而却恐自家全欠工夫。悤悤来往。仰首问人。只成閒言语也。春间进候。夙计所存。今既来及半涂。若遂转而前造则不但一拜为可幸。离索吝滞之馀。欲就正而请益者固非一端。而骑牛行色。㥘冰径归。翘首仰瞻。曷有涯际耶。或问尚未奉还。违教深矣。今方携来到此。而居家看读之际。不无一二帖标处。不可不以自家所标之册披阅提质于丈席。故玆更少须臾留待。以质所疑。早晚进候。要自奉纳。因为重重叩质计。自顾逋慢。无以逃责。而亦意长者许引后学。使容自力。或不深以为罪。未知如何。
与刚窝任公(辛卯)
即日南至。天道休复。伏惟静中体候膺时神相。体仁。侍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3L 页
率依前而久违镌诲。只觉得非于长者之门。惭悚何既。近者一邦之士。幸得贤侯讲书论学。得见当世之所未见。功效之实。不敢预必而题目已自不凡。岂不可尚耶。藏院十日之会。又欲大集老少。而其所欲讲者。乃是太极图说云。则此其规模不隘。与诸讲稍别。而所讲之书。又极深切。为吾辈者当一倍兴起。讲究讨论。必要及期应副。不至埋没。何必更问在人之虚实耶。窃闻日来聚近方学少于丈席之前。讲明图说。孜孜不懈。伏想启发愤悱之功。必有不可胜言。切欲进参席末。得承馀教。而方营妹婚。抽出没计。亦无册可考。不得偷隙寓目。深恨深恨。
与蔡尚书(济恭○丁亥)
即日仲夏。伏惟哀中气力支安。体仁本以委巷寒素。知见孤陋。区区名姓。不足与闻于门下。而前秋忽以为先事。远追行庐。粗陈愚见。至于今春。又极烦渎。前书未及承答而后书继进。可谓溷冒无耻。不自量分。而执事不以为罪。既垂惠答。谕教郑重。仰请之事。又不尽拒。体仁之获幸于门下已过矣。非大君子德意之宏。何以及此。自今以往。庶将谨守愚分。益自退缩。不敢复以尺牍之烦仰溷崇听。而至所受来文字中。终有一件大节。所系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4H 页
甚重。虽欲恬默无言。乌可得也。窃念子孙录中。先辈或以族叔而反居族侄下。或以前世而反居近世下。族行世代。全然倒错。而新本所定。又忽以前所得当之次移而下之。承谓以 旌赠与否为次。远近见之者。无不钦诵文章之盛。而至此终不能无恨。或曰。人家昭穆行代。不轻而重。作者虽或有以。而实未知当然也。或曰。金石文字。与场屋偶俪不同。若初不见录于此则已。既谓有显望而录载之。则不顾其昭穆行代。而特以 旌赠为重者。实无古例。又况所录先辈如某公某公。未蒙 旌赠而录载于 旌赠之上者。亦非一二。何独至某公而必移录 旌赠之下。错其世代乎。以此以彼。有未可知。凡有知见者。所论要不出此。体仁等若但以烦请为嫌。而不肯复为请改之计。则是内诬族系。外负执事。而终不能无欠于大役也。玆与诸宗共考各派谱牒。敢以别纸依族行次书各于名讳下。以细字表其代数。委人以上。伏望特垂谅恕。益恢德意。一依别纸釐正下赐。则当依所改刻之。谨稽首恳祝。
与蔡尚书(戊子)
顷因宗人稷模。伏闻千里谴迁。旋蒙 宥还。神扶岂弟。气体冲迪。区区仰慰。无以容喻。体仁。跧伏穷阎。饮啄自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4L 页
在。本不欲以名姓之微屡溷台听。而即闻稷模口传。及读执事所赐鄙宗诸老书。乃以先祖碑文中子孙录刀割改书处。谓非出于执事所次。而大疑鄙宗中有勒改秉笔所述。体仁窃惟世间事虽或有千万不意。而谁尝穷虑及此也。去年夏五月。体仁尝以子孙录昭穆错次不可不正。乃走人千里。仰恳门下。而难以原本册子付送迷奴。特以别纸誊出子孙录新旧本。及世系族行实次。又以空纸付呈。请釐正还赐。则执事不以为不可。赐书辱覆。旨意勤恳。果釐载空纸以来。使依此登刻。体仁既承命。与诸宗相议。就原本中裁出三四行。补入新纸。以别纸所录来者填写。一依台录。无一字移易。虽其字法庸拙。占位太密。不免异笔班驳。而顾其所次之语。不可谓不出于执事也。执事所尝辱覆书。尚珍藏不失。宛如陪晤。斯实去年六月十一日所赐书。执事观之。岂终有并忘手毕之理哉。当躬诣门下。面陈曲折。而千里长途。有难猝谋。玆敢替走伻书。试以去年所赐台翰及别录小纸。及改书时所裁出小纸二片。并封投纳。要为左验。幸勿以烦猥见拒而曲垂鉴照。则其逐节开悟之端。无异面陈。愿执事特垂裁谅。更为写出碑文一通。亟许还赐则执事德意之宏。庶共钦诵。不审执事以为如何。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5H 页
与李方伯(秉模)
伏惟端阳。令体起居万重。体仁顷拜书谕。指日期会。据义引重。礼意勤挚。窃念寒荜韦布。生长畎亩。未尝与观 圣代治光。杜门穷居。随分耕读。盖欲一游名卿贤大夫之门。获破愚蒙而未能也。幸今 圣人在上。陶镕一世。旷古盛举。中外兴起。于是而又有贤方伯乃欲祗奉 圣旨。延访讲究。棫朴甘棠之化。庶几于吾亲见。体仁虽极愚昧。岂不自知踊跃奋发。乐赴盛会。有以共诵太平之化而得遂其素志万一也。故于拜书之日。不敢有所规避。恭修覆书。必欲趁期赴会。而便回数日。策马临发。中夜疾作。风眩猝剧。兼以旧患阿堵。因此添苦。有不敢顷刻出户以逼风旸。尚何论跨马登途耶。玆更以尺书仰溷。伏惟曲加恕察。
答李侯(弘源○己酉)
一出三朔。始得还巢。伏见七月十九日所赐书。留在尘案。德意郑重。兼以鱼酒之馈。特施惠存。自惟无似。只切感愧。第审彼时期制才阕。悼伤益新。辞旨怆然。天慈所钟。安得不尔也。即日秋序已深。伏惟政堂体候增重。以是慰祝。大夫有赐。不得受于其家。则必往拜其门。此义也。盖尝略闻之矣。远役既返之后。即当踵门纳拜。仰谢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5L 页
眷存。而客里生疾。殆阽危死。仅得扶还。而馀證未已。杜门惫卧。虚辱厚眷。第极惭悚。体仁前后仰恳。非止一再。而崇听邈然。终靳怜许。自念言行无实。未得取信于外。屡次烦恳。只涉规避。却无颜面敢近轩屏。时当菊秋。黄花满阶。月色滩声。境界稍閒。若蒙解此疏慵。许以天放。相忘于江湖之外而俾得养疾。则其赐亦岂不多也。漫布及此。惧或见哂。
答李侯(辛亥)
邑人无禄。坐失贤侯。临行赐书。足以仰认大君子信义出常。不遗寒素。眷眷至此。感诵何极。即日岁色且换。伏惟阳春有脚。随处布德。神卫恺悌。百福新休。体仁。涵濡至化。病伏山樊。屡辱眷存。终违一拜。顷于五马移升之日。非不欲匍匐门下。扶杖远于。而顾于是时新遭毒惨。未得以尺书替伸情悃。所赐辱书。乃始奉读于行旆既远之后。辞旨郑重。手画宛然。继以新蓂之赠。亦出情眷。而行尘莫追。面谢无缘。虽欲奉付数字略陈区区于千里之外。而屏居一隅。无由讨便。玆以转付一缄于县吏处。使之奉传。恐有浮沈。继此有便。或蒙时垂德音。访问死生。当受言藏之。永以为好。岂敢或忘也。
与柳洲柳丈(乙酉)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6H 页
次承款诲。兼叩诗囊。满掬琼琚。令人夺目。而特恨连日追逐。未得一番从容也。即日江雪凝寒。伏惟静中体候万重。体仁。閒居奉亲。随分饮啄。读书看文。亦不能委心著力。至于诗律工病。奚暇念及。顾今岁暮风烈。冰雪酿寒。亦足以咏出为诗。而窃伏念河上丈人已领得仙兴无馀。自顾庸庸。虽不一开口。亦不为造物欠事。遂不为之留心。虚负清致。寂寥遣日。无亦近于顽陋耶。䄵筵二韵。重违盛教。谨此构呈。而第念盛什诸篇。广占馀地。使继而作者无复容措。后生不能学其叠出无穷。只以寂寥二篇随韵各赋。仅能免阙。于此亦可见贫富之不同。寒士家计。岂或有一事赡饶也。馀祝对时膺福。与物休息。
与柳洲柳丈
即日秋清。兰菊㘅华。伏惟颐神养閒。百福川休。况念江上诗兴。与秋争高。锦囊逐日富丽矣。向风瞻慕。安得不介介也。体仁依侍而忧冗日缚。读书看文。无或如意。只自悼叹而已。春初辱赐覆书。满纸缕缕。谬奖过常。虽出于爱而不知恶之意。而私窃惭悚。无以仰对也。新屋韵。至说先谊之旧。必要填押芜辞。虽不敢终默。而本以无能之词。兼有应接之烦。未能暇念及此。可谓缓而失时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6L 页
矣。其馀则韵涩思涸。难以逐篇用意。故托于古诗。为包罗并举之计。得六十二韵陈谈死调。足令观者厌烦。深恐仰浼清致。而以多偿少。亦自不恶。未知盛意如何。
与近仁堂李丈(丁酉)
违侍已多年矣。每念一乡之中先进长德。次第零落。惟执事尚无恙。齿德已隆。当以时趋候。而家私俗扰。兼以惨忧。坠负旧谊。阙焉若忘。时一念至。不觉怛然兴伤。豚儿。尝以 恩行进拜。归传动止。谓其聪明滢然。酬酢如响。声音颜色。无异少年。此必晚工得力。存养以致之。其为后生钦慕。当如何也。即日孟冬。伏惟静候神卫。耽经玩物。自乐无求。颂祷无任。体仁。内无所养。外乏所成。区区从事。不过孤负古人。欺了师友而已。有何颜面。可以听命长者之侧者哉。豚儿尝奉传盛教。以父丧内母卒服期与否。辱与俯询。使陈瞽见。此礼家疑讼之大者。而从古儒贤。无不趑趄难处。不敢容易臆决。似此蒙愚。虽欲有所论。安得无狂妄僭率之罪乎。虽然。念私门至亲。尝不幸有遭此变者。平居讲礼。盖尝起疑。及此乃得先儒歧贰之说而未能决得公案。略有所理会于中。而未敢出以语人。今承盛教。不敢终隐。谨编作一通文字。别纸付呈。又欲往质丈席。得立决案。伏乞特赐鉴裁。一一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7H 页
镌诲。千万幸甚。
与春睡斋李丈(壬寅)
大耋之年。离违乡土。逖矣荒隅。岁月屡更。亲戚故旧之情。正惟于穷途可见。而不肖无状。自负先谊。既未能拜饯中途。尚不以一字仰候。使吾先大人在世。必不为尔。惭罪万万。无以自文。即日冬寒渐深。伏未审旅馆体候神卫否。彼中距此虽非绝远。而岭海之间。风气自别。未知物情谣俗比南土何如。而亦有一二士友来往相从。知尊敬长老否。守土之官。亦或肯与相顾。药饵凡物。往往得有资用否。李咸昌老兄亦不意谴斥。而适在同县。日夕相对。欢笑尽意。乃或有忘却在长沙时日否。乡者郑兄幼观尝委造纳拜。略传动止。伏闻到彼后气力不减。颜范充腴。足以仰认平日定力。有能自竖于患难之中。不以穷泰欢戚乱其心。而郑兄之不忘旧谊。远路穷寻。亦可感也。体仁。侍率依遣。而湖上先师奄弃后学。同志遑遑。举失依归。想执事闻此。亦必为吾道兴悲也。近者因从祖竹厓公所裒集先祖梧峰府君年谱草本。稍加檃括。仅成一部。而后生孤陋。考据难详。往往有欲奉质而不可得。亦可恨也。年龄向晏。外念渐薄。就所居村前锦山之麓。临水为亭。此盖吾先人所尝留意盘旋之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7L 页
地。而不肖肯构。知友相助。得成三间。扁之曰锦渊精舍。而境界亦自不恶。鸣滩白沙。横带膝下。有鱼梁钓矶之便。恨不能一陪杖屦得逍遥歌咏于其间也。想平日风流襟怀。必不以此事为恶。而乃或慰其愁郁。故提陈及此。只增惶猥。仍窃念马伏波之言。曰丈夫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敢以此一语为执事仰诵。欲其必讲讨逾明。充养逾厚。而俟日后 恩霈之降。韶颜黄发。翩翩扶还。望之若仙。千万伏祝。
与春睡斋李丈(己酉)
前秋。伏闻佥长老欲命驾宠临。做一场渔钓之会。不胜欣踊。苦待凉生䵚熟。欲必定期以告。既又闻德门宗戚丈奄忽不淑。为之拊念惊痛。继恨一番佳会尽亦有数也。春事殆半。风寒且紧。伏惟大耋颐閒。永受遐禄。仰贺万万。体仁。亲癠身恙。交剧无间。远近恶音踵至。石田姜上舍又告不淑。痛惜何言。闭门孤坐。意象极无聊。而所可慰幸有生气者。惟注谷事可谓旷世 恩典。山川改辉。神人感泣。而为吾姊兄地。又岂不节节增恨耶。日前得赵甥书。谓两世改题。定以三月十八日恳要趁此必来。而又欲通告于座下。窃伏念前秋仙旆。固有乘兴往游之意。未知近日意想更何如也。花鸟笼山。丽景方迟。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8H 页
此时仙兴想益飘然。而自惟病眼忌风。恐难刻期趱程。将以三月旬前发行。历抵彼中。恨无由奉陪杖屦。追蹑驾后耳。
答春睡斋李丈
扶奉仙佩。踰越险阻。周旋唯诺。昼夜昵侍。观其于人海扰扰中应接无暇。虽年少强壮者。有难自给。而顾以九十大耋之年。冠佩俨然。谈笑怡愉。无一分疲极厌倦之象。及其奉别。分路按辔。容与拂柳穿花。鹤发翩然。当日云会之士。谁不顾瞻咨嗟。相与传诵。望之若仙也。及自还栖之日。计高驾返税已久。欲一奉书仰候。而恨无便因。即伏承先以书赐。眷眷不遗。仍自道周流四百里。气体一向冲适。不病不瘁。此决是上界灵真语。叹慕钦尚。岂容形喻。体仁。留英峡十馀日。南出丹丘。再宿姨兄家。至东坡留数日。历抵大坪瓢谷。与柳上舍兄弟一宿稳讨。观其所编溪集考證一书。略论大槩。次东岩韵。托以晚期归卧川上。阻水淹滞四五日。取路梨岘。一宿邑邸以夹。首尾凡三十馀日。到家而侍率依遣。渊上花鸟姑无恙。私幸何已。远路撼顿。眼疾添苦。涔涔度日。忽被县官迫以训课之任。一面衣冠。来往缤纷。却恐为猿鸟所猜耳。先祖诗篇及高翁诗。蒙不忘誊赐。足以见神精所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8L 页
逮。不胜钦感。而为乳孙忘猥烦恳。亦蒙留听。庶将服之无斁。永膺多福。其为幸赐何如也。
与春睡斋李丈(甲寅)
仙箓灵长。 恩典重叠。升秩悬金。位望益隆。而顾惟残慵。疾恙无间。闭目块坐。虽欲一进献贺。承诲从容。乌可得耶。即日亢阳如火。伏惟燕养清谧。对时神卫。令孙戚契。尚未还侍否。闻其以能诗。得蒙 宠褒。可想其逢时吐气。增价三倍。第念秋科日子。与藏院享礼相值。未知当任将何以处之。顷者豚儿从彼中归。略传德门佥契谓当退行于科后。此有前规云。闻之不胜骇叹。礼曰。祭祀以时。又曰过时不祭是礼也。退行科后。非所谓过时而大失礼者耶。院长虽有故。固当递代行事。况为有司之科行而进退乎。虽是 国试。而有司应举。只是一人之私事则为一人私事。而欲退行莫重享礼者。固为可骇。而前规之说。尤极无稽。此等说话。年少稠中。或率口偶发。不必深咎。而第念吾乡全没纪绪。此等意外之论。或发于一隅。而相与唱和。公传道之则后生无知。惯于听闻。便以为当然而有欲遵行。后弊将有难言。不可不豫为严杜以绝其端。故玆敢冒烦仰控。伏惟垂教赐答。俾破愚惑。千万幸甚。又伏念年前侍坐时。说及先祖梧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9H 页
峰行状。不无多少商量处。欲以此为家状原本。而改请于秉笔刊行。盛意固与愚见暗合。而德门佥长老。同然一辞。谓之诚好诚好。静摄中或记忆及此否。今方有意于改请。而事面终涉未安。故玆敢更禀。伏望明白回教。要为一心议处之地如何。
与柴里柳丈(丙戌)
近者。伏闻晚来仙兴超尘。方秋叶红之节。与意中诸长老。携琴师入俗离。历金乌上伽倻。观文庄海印之胜。探崔仙吉子之遗迹。往往发为诗章。平日从游门下。固知有出俗之想。而亦岂意衰晚筋力之盛至于是也。后生残庸。既未得追蹑下风。亦未能进叩诗囊。壤虫之叹。不胜愧缺。敢以拙句仰浼。以道其区区叹羡之私。游录编诗之下。若获辱与附之。早晚传入于同游长老之鉴而许以神游。则神之所会。殆同身历。其为幸赐何如也。
与二可堂赵丈(丁未)
入云岑千叠之中。获拜仙老无恙。棣影联翩。历路告归。又伏蒙扶杖出巷。临水相晤。拜辞言旋。终日惘惘。潦雨乖常。伏未审棣轩静养神卫否。体仁。奉亲避疠。杜门经夏。渊上风光。自不免虚负一年耳。堂咏岂敢忘盛嘱之勤。而顾惟主人丈二曲清绝。自领得仙兴殆尽。奚必更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79L 页
要喙喙争鸣耶。然而长者既有命。有不敢自诿。乃别为歌诗三章。冠以小序。聊以仰赞未尽之遗音。伏惟垂览一哂如何。云山绵邈。后期难卜。瞻望德仪。只增怅慕。
答嵩南申丈(丁未)
每伏念棣轩佥执事。黄发具尔。仙佩联翩。未尝不耿然钦想。五月初。忽自无何获承三月十七日赐书。手画宛然。辞意郑重。恍忽惊喜。殆若梦寐。日月已久。潦雨乖常。伏未审静养体候如何。体仁。奉亲避疾。杜门经夏。所居渊上。境界稍佳。白沙萦前。滩声盈耳。每日暖风恬。啼鸟笼山。夜深月朗。渔火来往。或携二儿子手数尺筇。陟降原阿。寻花观鱼。倦极而归。烧香对书。俯仰今古。亦足以优游自老矣。第念残景下山。暮途苍茫。怠忽敬肆之间。一念难保。未尝不眷言回首。怀我同人。不能无望于先进长德之肯垂警责。得不至颠倒坠落。而即承赐教。未免失图。推借不伦。撝谦太过。至儗人以邵翁花草。光霁胸次。而自谓未作听言之初平。殆涉玩弄戏剧。而无片言垂诲。岂平日所望于门下耶。令人惶愧踧踖。不知所对。况蒙辱觅所著诗若文。要以替面。仰认眷爱之极。而自惟年来忧戚偏甚。一区寄寓之后。实无閒意想可以从容佔毕。所以不免缄口悄坐。泯默度日。至令江山寂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0H 页
寞。花鸟无聊。所谓溪山固佳。特主人不好耳。宁有平日著述。可以持纳溷浼耶。伏想长者方逍遥江曲。养疾看书。或不无遣兴诸作。聊自歌咏。若蒙大度不较。因便投赐。俾获奉览。庶将追蹑下风。敢与赓和。岂不足以小赎前愆哉。自惟不敏。未副盛嘱而反冀承惠。惶惧万万。简幅之赐。非但叠惠不安。知出于亲自剪裁。盍亦德其物哉。偶占一绝录呈。或可以俯烛年来閒居意象也。
答嵩南申丈
七月初。忽自襄阳获承五月晦日赐书。前书未及仰报而后书继辱。兼以盛作诗文及谬询礼疑。烂熳盈掬。顾惟愚蒙。实无一知半见可以仰塞盛须。曷不蹙然惶愧也。即日秋气渐高。伏惟静养调候神卫。体仁。奉亲避疠。一味畏约。残年所愿。只是饱吃得饭。而潦雨败麦。十口累心。秋事颇稔。安得不为民国稍慰耶。礼疑诸条。俱是大节精微。固非所询于蒙陋。而既辱盛教。有不敢孤。要竭瞽见。冀蒙裁诲。诗韵未能尽和。特次求和韵及有感于中者数篇。文则就其中有一二处可以奉质。并论载纸末。幸垂览后因便还投。俾得歌咏于閒中。则所赐亦不少也。承早晚欲自襄阳转临。若蒙遂计。溪山花乌。庶将共被辉光。为系幸不幸非细也。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0L 页
别纸
 祧主旁题改不改
疑礼问解。虽云当改。而终觉有难处。盛教所云祝文则书长房名。主面则因存宗孙名不改者。似得宜。体仁尝以是奉质于苏湖师席。则师席所教。乃谓最长房。一时权奉。固与宗孙奉祀有别。似不敢以奉祀孙自处。而最长次长。年纪俱高。数数辄改。极为难处。莫如以宗孙名不改。而最长房姑且权奉其祀云云。故鄙家尝依此说。不改祧庙旁题。岂有别见可陈耶。宗孙时。书以高祖。最长时。书以曾祖或祖为未安。则此说恐推之太深。似不必为嫌。
 庶子所生母题主称谓
只书母字。似亦无妨。而第念朱子所谓但谓之母矣一句语。平日看此。窃认为不称妣而但称母而已。想沙溪亦或如是看了。故丧礼备要。所以只举下节。不并载此句。而其义已足。奚必恨其不并载耶。家无二尊。嫡庶分严。则庶子虽非承重。而岂敢以其所生母越分滥称。不要避嫡母耶。虽以庶母所生。而既有其嫡母则其所生母。亦不过为其庶母。观通典所谓两妾之子相谓庶母。可旁證。则今来教以庶子之非承重而或称亡母。避嫡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1H 页
为非者。此说有未敢知矣。显字皇字。固不敢拟。而先字亦未知必稳。非以其先后之义为嫌也。至如亡字为迫切。则盖溪训尝然。乃以亡室改为故室。体仁年前丧耦。亦依此题以故室。然而其后窃惟之。亡与故。其字义自别。故字是泛称近故之辞也。亡字是亲切悼亡之义也。盖陷中则是如铭旌碑碣之泛然表称。而不必据主祀人称谓。故特题之曰故某官故孺人。主面则全据主祀者称谓而寓以情礼。故题以皇祖显考而特致其尊敬之礼。题以亡室而或寓其悼亡之情。礼意精微。有难轻议。却悔前日未能深究。及此而遽自从违也。然而亡室之亡。此别无避尊压屈处。虽或换以故字。固若无大嫌。而若所谓亡母之亡。乃为嫡母压屈避嫌。而出于不得已者也。于其所不得已者而欲得已之者。其可乎不可乎。大抵子之于母也。生则称母。是亲之之辞也。殁则称妣。是尊之之义也。今于母之殁也而乃不敢称妣。郤依平日生时常称而谓之母者。此已是压屈之辞。独于亡字。为迫切不忍。而欲必苟免者。亦未知为何说。后世物情太细。思量渐深。不能断以大义而纷纭至此。此不可不戒也。然则所谞避嫡母。止称亡母而不称妣者。朱子之训既如是。更何疑哉。惟当遵而行之而已。伏惟裁谅。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1L 页
嫡子孙亲尽后庶孙为最长奉祀
江左知礼家多如此。今苏湖,漆溪两师门家亦行之。揆以情礼。为亦少须叟赖延先祀之地。岂非幸哉。第此条来教有可疑。凡我国所谓士者。与中朝之上中下士不同。所谓上中下士。固皆仕于朝者。而我国之士。只是一介白面韦布。以中朝言之则非庶士庶人之无庙乎。中朝之士庶。固无等级。而我国则不然。所谓士者。不过士族家子弟。而庶人则庶民也。虽同是无官。而其地分悬绝。且礼所谓庶与孽。又本不同。庶即众庶之庶也。凡非嫡长子嫡长孙而为众子众孙者。无非庶也。孽即妾子妾孙。而我国之俗。乃以嫡妻之子孙并称为嫡长。而以妾之所生为庶孽。今士族家庶孽。虽于其嫡长有等分。而不可直指为庶民。则是亦士之流而已。今特以庶孽为庶人。而谓当只祭考妣者。固过矣。况时王之制。既许祭三代。而程朱正论。谓高祖有服。不可不祭。故今士族家皆得祭四代。若律之以中朝古礼。而谓庶人只当祭考妣。则我国之士庶人同然。不必独以庶孽为然也。来教之以只祭考妣。特就论于庶孽。而乃以祭高祖为僭者。恐偶未照管至此。未知如何。
 乱离中埋安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2H 页
虽在苍黄急遽之中。而其埋主仪节。则固当一如平时。但恐不能从容致审耳。若更造则此与火烧后改造差异。溪训谓神主火烧则即于前日安神处。设虚位改题。或云正寝为当。盖火烧者。固已飘为灰烬。无地可据。有不得不特就前日安神处改造。而乱离中所埋则自有埋处可据。似不可不就此更造矣。然方在升平无事日。有不必穷究及此。未知如何。
 承重孙妻服
此则鄙家尝当之体仁之伯父早世。及先王考下世而伯从兄承重。时体仁尚幼。记伯母在堂而从兄欲使从嫂从夫服三年。时永川郑承宣鸣皋翁。来在丧次。极言其非。归后又遗长书一通。历證前言明白可据。鄙家遂遵而行之。今不敢别立话头。只略节郑翁书录上。并垂览如何。至若高祖尝不服其夫期。则其妻非嫡。不当敢为承重服云者。盖沙溪已有此疑。谓未知何如处之则今盛教之俯询及此。愚蒙之开喙妄对。俱极未稳。而为质瞽见。有不敢隐。盖高祖不服其夫期则其夫未得为嫡。谓其妻非嫡似然。而凡长孙之当为后者死。而其子仍为承重孙。则是虽未及为嫡。而若以其神主入庙与父祖承统继序。则其死之后。乃为宗嫡无疑。谓其妻非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2L 页
嫡而不当承重者。亦未知何如。伏惟裁教。幸甚。
 郑翁书略曰。疑礼问解所引。贺循魏仁浦横渠理窟文公家礼及大明律本 朝大典。皆是泛论嫡孙妇当从夫服。未尝提及姑在当如何。则非可援證于此。惟张子所谓宗子虽母在。当为宗子妻服云者。似可援證。而家礼既谓之其姑在则否。则朱子盖以张子说为不当遵也。虞喜所谓有嫡子无嫡孙。若其母尚存。玄孙之妇犹为庶。庾蔚之所谓子妇尚存。其孙妇以下未得为嫡。犹以庶云者。乃是不易之论也。退溪老先生答寒冈及金而精问。明言其不当服。又答寒冈问。反谓之当服。此固可疑。然文集中只载前两说而不载后说。想是前两说为晚来定论。而愚伏亦以为不当服。细究礼意。详考诸说则从违。庶可决矣。
所赐盛作诗记诸篇。此与礼论较异。不必历举条陈。而既承盛教。欲必抹改以报。玆以其有系工夫义理。而不容不一论者。略举数条。附此尾陈。要俟镌诲。谨按求仁堂记事。以邑号仁同而为求仁之资。以村名若木。乃援引五行之木。欲以證求仁之义者。似未免苟且。至真实求仁之方则略不说出。无端的下手处。若以所谓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克己复礼。恭敬忠恕等语。略提论求仁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3H 页
实工。为子孙永世从事之地则固为无欠。未知如何。东洛韵落联曰。止语虚心是妙诀。髦龄四事警吾侪。体仁窃惟旅翁髦龄四事。后学骤语及此。恐别生患。大禹行年七十三而受精一之训。武王八十七岁而闻敬义之说。铭其器物以自警。卫武公年九十五而不废箴儆于国。作抑戒以自警。而不愧屋漏。为戒惧存养之实。今执事年光已晏。与年少初学自异。所以兴感于髦龄之事。而与其骤语生患。莫若且就真实下手地。有以警勉。曷不以古圣贤老而益励者为法耶。以其方赋洛院之事。而特感慕旅翁。则顾旅翁平日所以反躬亲切。循历溪径。著实用工者。自有可法。奚必遽拟于其年高德卲。万念倦勤后意象耶。窃观旅翁所自述老人事业一篇。既历述老人衰倦。而终以一语结之曰。所不可废者。寻绎旧读。玩悦义理。以此为扶策颐养之本。此固为四事言外之意。而后学之所当警励者正在于此。想执事固已领得此义。而区区过计。有或错认盛意。故妄陈及此。想执事览之。为之发一笑也。
答嵩南申丈别纸
 因丧加冠
  孔子曰。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有齐衰大功小功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3L 页
之丧。则因丧服而冠。注。齐衰以下。可因丧服而冠。斩衰不可。(记曾子问)
  曾子曰。以丧冠者。虽三年之丧可也。注。当冠而遭五服之丧。则因成丧服而遂加冠。此礼无分服之轻重。故曰虽三年之丧可也。(杂记)[仪礼注]言虽者。明齐衰以下皆可以丧冠也。始遭丧者。以其冠月则丧服因冠矣。非其冠月则待变受卒哭而冠。[疏]夏小正二月绥多士。是冠月二月。假令正月遭丧。则二月不得因丧而冠。必待变除受服之节。○李士厚问于寒冈郑先生曰。妹兄之殁。孤儿年十七。古有因丧而冠之礼。今可便行此礼耶。先生曰。齐衰以下。可因丧而冠。斩衰则不可。况亡人好礼。欲行冠礼。而冠之年尚隔三载。待丧毕如礼而冠。以成先人之志。有何不可乎。
  孔子曰。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而朝于祖而见诸侯。视有君也。(家语)○沙溪答尤庵问曰。此言因变除而冠。而以此观之。斩衰而冠亦有据。或问于尹明斋曰。杂记曰。以丧冠者。虽三年之丧可也。而郑寒冈曰。齐衰以下。可因丧而冠。斩衰则不可。其义之不同。何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4H 页
也。明斋曰。杂记只言三年之丧而不分齐斩。斩衰不可云者。曾子问语也。然辑览以为孔子曰。武王崩。成王嗣立。明年。葬而冠。以此观之。斩衰之冠亦有据。当用杂记。以丧冠之礼。以成人之服。成服齐斩。恐无异也。
体仁窃尝妄以右诸说参究之。所谓因丧加冠之礼。实原于曾子问。杂记所载孔子曾子之说。而顾其说实专为父在。将冠其子而既筮日。隔不多日遭齐衰以下丧者言也。何尝并指斩衰之遭父丧者乎。盖孔子之说。既曰如将冠子。则是为父在而冠其子矣。既曰未及期日。则是为当冠月已筮日。而只隔不多日者也。既是父在而将冠之者。则是其所遭之丧。固不过为齐衰以下之丧。而父殁斩衰。有不可混蒙言之矣。惟其父在也。故乃得使其子因丧服加冠而为无嫌也。若是父殁斩衰者。则岂复与议于是哉。若杂记曾子说则较夫子说。恐若泛略不详。只曰以丧冠。而不明言父之将冠子。只曰虽三年丧可也。而不明言父之尚在。恐令后人或错认其并指斩衰矣。然而夫子之说。是固答曾子之问者。而曾子之说。乃平日所受于夫子而发者也。言虽有详略而意实无异。谁曾疑其并指斩衰也。郑注之释此也。乃特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4L 页
谓虽者。明齐衰以下皆可以丧冠。而明其不混指斩衰。可谓发得曾子言外之意者矣。然而始丧袒括之际。苟非万不得已者。则固非暇及加冠之时。虽曰父在无嫌。而若非当冠月已筮期。只隔不多日者。则何必苍黄因冠于是时乎。故杂记注。特谓当冠而遭丧则云云。所谓当冠者。是为值冠月。当其将冠之义。而仪礼注疏。又谓以其冠月则可因丧而冠。而非冠月则必待变除受服而冠。所以承夫子曾子之说而补其馀意者也。若不及冠年则又与非冠月者异矣。此则当以寒冈说为准。亦非所以补注疏之馀义者乎。至若成王事。此特为天子冠礼。而非士庶家所可通行者也。盖冠礼初无贵贱之殊。虽天子诸侯之子。不过以士冠礼通行矣。故孔子曰。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无变。天下无生而贵者故也。若成王则既嗣立明年始冠。是乃以天子而冠者也。以天子而冠。则其礼也安得不与士庶稍别乎。故夫子之说。乃以天子冠者四字特首发为语。则此非士庶家所可通行也。然则论士庶之因丧加冠者。固不当以此藉口。而沙溪,明斋之说。辄證是为据。欲并令斩衰因丧而冠。至谓杂记只言三年而不分齐斩云云。若未及尽考乎郑注。岂不可疑之甚乎。况必待变除而冠者。古者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5H 页
遭丧而非冠月者固然矣。而今则无卒哭变受之节已久矣。沙溪既自以书仪家礼之从简。载之备要卒哭条下。而至论因丧而冠。则欲待其变受。是其说乃不自相矛盾乎。大抵齐衰之必当冠月遭丧。而得因丧而冠之者固鲜矣。而世俗之藉口于因丧者。乃不计冠月与否。不论齐斩衰。辄混蒙加冠于袒括苍黄之日。既违于丧礼。又废却冠礼。先儒未尝不以此深惜。而特持重于因丧加冠之说。此惟在信古好礼之君子。自量其轻重从违。未知如何。屡辱谬问。而前书所对。觉失疏漏。玆不免倾竭更报。要质可否。恐犯汰僭。惶愧惶愧。(古人必二十而冠。且必二月冠。故冠年冠月。自有定期。今人则惟定婚加冠之年月。为其冠年冠月。○曾子问所载夫子说。只言齐衰大功小功而不及缌。盖缌服轻。故不废冠礼。下章亲迎未至。而有齐衰大功之丧注。可验。)
 承重孙妻
有嫡妇无嫡孙妇。则承重妻之姑在者。乃不得不以庶孙妇自处。若不自处以庶孙妇。则乃不逼于姑耶。夫承重则为其妻者不敢服华采。素服三年则固然矣。而心丧之说。却恐太重。昔郑柏谷尝以出继子妇为本生舅姑服大功。为不近人情。遂引之为期年。而欲从夫申心丧。退溪先生许其引期。而不许申心丧曰。引于期已汰矣。而又引之于心丧三年。其径情直行。不已甚乎。不敢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5L 页
辄许其申也云云。则此不可以旁照为證乎。
与嵩南申丈(己酉)
大江之上。秋意转清。伏惟棣轩佳兴超然。神扶岂弟。好德康宁。体仁。杜门奉亲。忧端稍霁而溪山寂寞之滨。无人晤语。只父子日夕相对寥寥。月前幸新抱男孙。而顾自家阿堵之患。常若有物翳前。无缘刻意看书。此必一衰字乘衅作祟而然。岂宜向长老烦提耶。盛作壬辰录诗昆山八咏诸篇。词义忼慨。韵格清绝。令人读之。不觉激仰兴起。欲忘拙效颦而病思憔悴。无由可拔。礼疑几条。深愧谬询而要质瞽见。略效别纸以呈。馀外零琐。神思短乏。未能一一逐报。冀蒙垂谅。
  别纸
 丁未八月辱询二条
家礼义服之说。与仪礼不同。此不能无疑。然朱子尝自恨编辑家礼。未及更定。为一童行取去。其间有与先生晚年定论不合者。此则勉斋已言之矣。故先辈或以家礼为大贤未定之书。而其中可疑处。有未能遵行。今此所疑。亦不必苦究强通。曷若以仪礼为断耶。
所后子。正而不体。向来江左。盖有此说。其服制亦以此断之。而尝质之苏湖师门则以为不可。所谓养他人为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6H 页
子。为是收养子云云。
 九月初吉辱询二条
同原许多墓。各祭有弊。不如扫视墓域后。以纸榜合祭斋舍。无舍则设坛行之。可免渎弊而神庶享之。此于退溪答金潜斋书。明白可据。今欲设阁合祭于先墓下者。正合此义。无复可疑。而行祭时节次。则恐当如家庙同堂合设之仪。
退溪先生与佥正公书。中一语则未记。其必载文集与否。然观先生晚年辛酉岁所答郑文峰书。则乃谓古人嫡庶之分虽严。而骨肉之恩无异。故其服制无所差别。己巳答金北厓问。又谓孽属服制。今人多疑问。然吾尝疑古人虽严嫡庶之间。只以其分言之。至于骨肉之恩则嫡庶无异。故不分差等。古既如此。故吾东 国典亦不分差等云云。此两书既载于文集。又载于先生丧祭礼答问书。至今知礼家遵行无间此为晚年定论无疑。而所谓与佥正公书则不载丧祭礼答问书矣。恐不得不为一时未定之论。后学要须活看。奚必苦究耶。大抵礼宜从厚。先贤说虽或有一二可疑处。而自有常经定论。通行可据则循而行之。既无径直之嫌。且协情理之常。岂不绰有馀裕耶。
晦屏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86L 页
答嵩南申丈
数日前。有客隔水传札。乃执事初三日所赐书也。就伏审服中体候万重。慰幸万万。体仁。眼疾终不快可。常翳昏雾。闵甚闵甚。鹅林慎生。曾闻其名而恨未一面。今此不意获蒙转视五篇文字。感幸。而顾欲为之借耳佣目于聋瞽。使之代斲其间则固谬矣。慎生既请于执事。而执事乃自转托匪人。体仁以无一面之雅。而乃欲雌黄其作。则其不几于迂耶。可愧可惧。虽然。观其文。可以想见其人平日得力盖不浅。而其文辞亦自不易。以其所处而能做得到。此非所谓豪杰之士欤。令人钦尚钦尚。但为君子责备之论。而律之以成法。则恐于躬行上偏主。而或缓于问学。故其见解未免或差。而说话往往有病。士友相爱者。所当相与渐磨开导。不使偏落则庶几不负好人物。而终亦有赖于吾党。未知平日相好者有能关说及此。而乃能肯受否也。幸以此语试叩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