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9H 页
与蔡迩叔(弘远○戊午)
今番人物考誊进之 命。仰感 天意。大是异数。本道先辈后裔。孰不颙祝欣耸。而似闻先贤之见漏者颇多。最是松隐金先生光粹。即上洛公方庆之近裔。而我先祖文忠公之外祖也。山林高蹈之风。士林尊奉之诚。至今累百年而犹不已也。奉安于义城庄待书院。文集几卷。亦刊行于世。附录中状碣文字。乃先祖所撰也。倘蒙披览。亦必以见漏为大欠矣。未知如何。本家子孙。深以上京纷骚为难。然诵其诗读其书。可知一世之公论。千万着精神如何。拙斋行状及弁卷文字。有便辄提。事甚未安。而改求他处。虽得欧苏之文。岂如大监一言乎。更望从容傍禀。俾有究竟如何。
答李德而(万运)筹学启蒙问目
 一。开方法。置积为实及方廉隅。同加异减开之。按同加异减。即正负术。而独不言同减异加何也。或同加异减。非指正负而别有意义耶。
 二。三乘方。今有积一百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八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9L 页
尺六百二十五分尺之五百一十一。问为三乘方几何。答曰三十二尺五分尺之三。列全步通分内。子得七万五百九十一万一千七百六十一。三乘方开之。得一百六十三。按三乘方。即一次商除后。又一次立方开之则除尽。而三乘开法未能透解。伏乞指示假令。
 三。正负法。今有直田。句弦和取七分之五。股弦和取七分之二。二数相减。馀二十二步。又股弦和取三分之一。不及句弦和八分之五一十四步。问句股弦各几何。按术以分母四十九。乘馀数。得一千七十八。乃是四十二个股弦和内。减二十八个句弦和馀数。所谓四十二个者。未知何义耶。并入句股羃消得者何数耶。似是三十五。乘二百三十八。而消得平开方数。但此亦未见谛当之义。详为指教如何。
 四。天元法。今有直田十一亩九分。今有直田十九亩六分。上条和二百八个。较六百十六个。差七百十五个。其正负演虚之术。果合于何段。所谓别得一百九长内。减一百二十二平。果何处得来耶。下条得长平和较数及别得八长数。一一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0H 页
详示其变化活法切望。(此条演虚寄左消得之法。并示之如何。)顷日问目。极涉烦猥。而伏蒙开示详备。无异面命。感豁之馀。悚惕兼切。又此更禀。实多未安。而蒙蔽愤悱。傍无质疑处。有若众盲模象。莫卞日烛。伏乞恕其僭而发其蔀。千万幸甚。
第一开方法。同加异减。果与方程门加减不同。方程以虚实饶乏。互为正负。此则专以加减为正负。当加者正之。当减者负之。试将天元第一问演之以一减云数(九十二)则一为负。以亩积减寄位则亩积为负。才见图内有负位。便知其为当减之位。此非所谓图其纵横。明其正负。使学者灿然易晓者耶。天元者太极也。太极无形。不可以为加减之数。只要人立此假令。以为演虚脱真之术。如以三十八乘九十二。(演虚)得数半减。亩积馀一千四百四十四。为平羃之数。(脱真)平开即得。然此欲先得平步。故以天元为平。若欲先知长步。则当以天元为长。用五十四乘九十二。(演虚)得数半减。亩积馀二千九百一十六步。即长羃平开。即得长步。又以三十八再减九十二。馀一十六步。仍以一十六。为从方平开合问。所谓如意求之。得方廉隅从正负之端者此也。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0L 页
得此形段。瞭然心目。握筹临题。随处活法。固不可以一例为拘也。(卷内正负或有未必尽然者。缘求法不同。三方各入。不害为一处耳。)
第二三乘方开法。不见于筹学诸书。数十年前。妄以己见。创立一法。顷日报录中。略举其例。然彼以翻法开之。故委折较多。此以正法为例。稍似简当。置本积七万五百九十一万一千七百六十一为实。上商一百。下方亦置一百。以下方乘上商。得一万为中方。以中方乘上商。得一百万为上方。乃以上方对呼上商。除实一万万。馀六万五百。以下如旧。下方四之为四百。中方六之为六万。上方四之为四百万。次商六十三。下方亦添置六十三。仍以六十三。再乘下方。一乘中方。下方得一百八十三万七千六百四十七。中方得三百七十八万。三位并得九百六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七。乃命次商六十除之。馀实二千八百八十五万二千九百四十一。又命次商三除实恰尽。然六十三步一齐并商。恐非正法。若欲逐位分商。则委折又多。次商六十。下方亦添置六十。为四百六十。仍以六十。再乘下方。一乘中方。下方得一千六百五十六万。中方得三百六十万。三位并为二千四百一十六万。乃命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1H 页
次商六十除实。馀四万六千九十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又六因下方四百。(本是下方。而今为中方故六之。)得二千四百。又四因六十。(即次商添置之位。自是下方故四之。)得二百四十。以二百四十。添入于一千六百五十六万。(即次商六十再乘所得之数。)续商三亦置三于下方四十之下。合为一百五十六万二百四十三。仍以三再乘之。得一万四千九百四万二千一百八十七。就添二千四百。又以上商一百。乘次商六十。得六千添之。(不以续三乘之者。将以三对呼而除实故也。)又以中方三百六十万。(次商六十一乘之数。本是中方。而今为上方。故不以三乘之。)上方一百万(不系三方。最是上位。非但不以三乘之。亦不以六十乘之。故只用一百万。)添之。合为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五万五百八十七。乃命续商三除实恰尽。如此烦琐。未易究会。然若知其所以乘得之数。则当知其所以分开之路。若曰一次商除后立方开之。恐非体例。一次商除后立方开之。两次商除后平方开之。或三次商除。皆可得之。然此则除而非开。不可以为正法也。
第三正负法。直田句弦和取七分之四。(示录作七分之五。五字非是。)股弦和取七分之六。(示录作七分之二。二字非是。)所谓四十二个二十八个。乃是分母分子互乘所得之数。非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1L 页
有深意于其间也。
삽화 새창열기
 句弦和五十六。(自之为三千一百三十六。倍之为一百一十二。)股弦和六十三。(自之为三千九百六十九。倍之为一百二十六。)句股两羃。并之为七千一百五。又并一百一十二二百二十六。为二百三十八。以三十五乘二百三十八。(演虚)得数反减七千一百单五。(减故负之)馀一千二百二十五即弦羃。(脱其真积)平方开之得弦。又以三十五。减二百三十八。(减故负之)馀二百单三。仍以三十五。对呼二百单三。除尽合问。
第四天元法。直田上下条。上条较差两母乘和子而得二百单八。和差两母乘较子而得六百一十六。和较两母乘差子而得七百一十五。和二百单八个。较六百一十六个并之。减差七百一十五。为一百单九。又以较六百一十六个。减差七百一十五个。馀九十九。以减和二百单八个。为一百单九。又以和二百单八。减差馀五百单七。反减较六百一十六个。为一百单九。是知一百单九。乃是子母乘减之界间影子也。下条八长亦然。较差两母乘和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2H 页
子而得二百单八。较差两子乘和母而得三百八十五。并之为五百九十三。反减差七百一十五个。馀一百二十二。下条子母互乘法见上。长七十二个内。减较六十四个。馀为八。又以平二十四个和四十八个并之。以减七十二个。馀十六。反减二十四。亦得八。又并七十二个六十四个。以减四十八个。馀八十八个。就减七十二个。为十六。反减二十四个。亦得八。又并七十二个二十四个。为九十六个。反减四十八及六十四个为十六。以减二十四。亦得八。以五十六乘二十八。(演虚)得一千五百六十八。反减四千七百单四。(减故负之)馀三千一百三十六。即平羃(脱其真积)平开合问。又以二十八。为从方平开得之。
  筹学一书。无非演虚脱真之术。何独于天元一门而疑之耶。且以异乘同除言之。异乘之时。都是演虚。及其同除而后。始脱真积要。使盈虚对待之体。消长往来之数。透彻心头。虽以大场布筹千变万化。而本体本数。自有归宿。岂非所谓穷天地明阴阳而能尽不解之解者耶。自念年前过用心思。缘无人可与语。且知其为不急之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2L 页
务。置之一边久矣。再辱问寡。不敢孤负。草率搆录如此。然哀疚荒迷之中。非但精力有所不逮。似此支离。恐涉不切。此后如或更有疑难。不妨姑迟之。以待早晏面论耳。如何如何。一番胡录。未及再商。幸望逐一打会。如有违左。随处抹改。
答李公宅(仁行○丁未)
恋憀之馀。情翰及之。满幅心画。令人拭目。兼见自讼反省之意甚切。可想迩来所得之深。有如是也。天中向热。侍庆益卫。友欢连胜。区区慰幸。又何可言。仆冬春以来。苦恼特甚。近幸无他。而达城孙氏女。遭其舅丧。此兄曾与相见否。淳质旷识。绝出俗辈。自通家来。多有往复资警之益。今忽失之。伤痛难状。近间所读何书。思不及则疑不起。乃是初学通患。在左右宁有是耶。久懦气馁之谕。则自点捡甚好。懦由馁而生。充得此气。宁有懦病。要当从事于知言集义之工。积久纯熟。使此实体浩然则庶几矣。虽然此岂吾辈所易言耶。平生坐此病特甚。知药而不能用。故承谕之及。不觉触发至此。可愧可笑。文甫病痛。又与吾辈不同。每见其日用工夫。全在升腾界里。少却沈潜意思。恐是一副习气所使耳。第其才资本佳。早晚回头。必胜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3H 页
于吾辈懦馁之人。所以惓念期望者不少。尊亦有书。辄不忘规勉之意。如何如何。
答李公宅(辛亥)
承审静学日裕。松桂阴好读书。古人语也。孰谓仕宦之夺志耶。慰贺慰贺。戴经发效之说。闻诸古人。而彼则文章为主。故多读勤诵。以资其笔力而已。至于叙秩常变宛转微妙之理。则未之及焉。幸高明两兼之如何。走湫湿所伤。政尔昏愦。却荷柴驮来作谷佛。令同舍诸人。俱有生意。仁者之惠也。但重所枝叶杂柴。例多如此酬应。而职在禁护。不宜轻犯。京僚虽或滥觞。慎勿踵谬如何。既求而又尼之。还可笑也。
答李公宅
阻馀承书。备审暵炎。斋居读况连相。慰泻何等。泮中寥落。既划君边作局外。君慎兄虽入局内。而僚官必追责乡行日数。计来月初旬尽之矣。此间况味。何可言耶。近日自觉颇有进益否。君之笔端。小心有馀而放胆似不足。故顷以大字快字奉勉。倘荷意会耶。君之知识见解。当为后进中领袖。但欠笔头挥攉气势耳。幸须益恢田地。大肆功力。无负此望。如何如何。
与李公宅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3L 页
山斋灯下。只与长须对话乡怀。何其与吾相似耶。即候直况连佳。丌上之乐。逐日增深否。吾意则加读檀弓一千遍。或乐记四五百遍似好。盖以君之笔端。显有其效。才见其效。遽以他书乱之。恐得力不专故也。如何如何。
答李公宅别纸
  论异乘同除
 元有米六十四斗。贸钱二十八两七钱五分。今只有米四十七斗五升五合。贸钱当几何。
 术曰以只有米。乘二十八两七钱五分。得数为实。以元有米。为法除之合问。
按此法。以元有米除二十八两七钱五分。得每斗价钱。乘只有米则合问。此固正法。而若以元有米先除之。有除不尽之数。则不可以为法。故必须先乘而后除也。二十八两七钱五分之于只有米。自是异数而相乘。故谓之异乘。元有米之为除法。无论先除后除。皆以是为法。故谓之同除。透此一关。然后可知合变矣。
  论量田算
方圆法。最有妙理。易曰参天两地。天圆故用其全而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4H 页
为三。地方故半其四而为两。今以方圆田乘除法明之。假如方面围径俱是百尺。则方之四面皆百尺。故弃其二面而只用二面。以东面百尺。乘北面百尺。则为一结。而南西二面。皆包其中。所谓半其四而为两者此也。圆径百尺则周围三百尺。自乘得数之后。十二而一。得七十五卜。所谓用其全而为三者此也。其所以十二而一者。圆居方四分之三。方法为十六则十二之于十六。非四分之三乎。方法之所以为十六者。以四面百步合四百步。自相乘则四四为十六。以十六除十六而为一。即上所云一结是也。七十五卜之于一结。亦为四分之三。以此究之。思过半矣。
 今有圆田周一百五尺。问为几卜。 答曰九百一十八尺七分五里。是为九卜一束八把七抄五芒。术曰周一百五尺。自相乘得数。以十二除之。得右数。又径三十五尺。自相乘得数。三之四而一。亦得右数。又周径相乘。四而一。亦得右数。
三般乘除。皆异其法而同得右数者何也。透得此妙。随处游刃矣。先儒曰学进则量进。通于数学。亦可以恢拓心胸。开广识见。勿以小艺而忽之如何。
  论期三百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4L 页
月行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每度作十九分。(十二与十九相乘)内子七。合为二百三十五分。是一日月行之数也。每月二十九日。以九百四十通之。(二十九与九百四十相乘)内四百九十九分。合为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置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为实。以月行全分二百三十五乘之。得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为实。以九百四十分乘十九分。(相乘亦得)为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作法除实。(定身除)得三百六十五度。度下二五。以九百四十乘之。即为四分度之一。
又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为实。以四分与十九(两分母)相乘。得七十六。为法除实。亦得三百六十五度二五。
又以二百三十五。乘二十九日。得六千八百一十五。又以二百三十五。乘四百九十九。得一十一万七千二百六十五。以九百四十除之。得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以此添入于六千八百一十五之数。合为六千九百三十九分七釐五毫为实。以十九除亦得三百六十五度二五。
又三百六十五度。以四通之。内子一。合为一千四百六十一。以二百三十五(月行全分)乘之。得三十四万三千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5H 页
三百三十五为实。二百三十五。以四因之。得九百四十。为法除实。亦得三百六十五度二五。
右诸法。皆顺数也。若问月行几日几分而过尽周天度数。与日相会。则其法以十九乘一千四百六十一。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为实。月行全分二百三十五。以四因之。得九百四十。为法除实。得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
若问月行几日几分而与天会。则又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为实。十三度以十九通之。内子七。得二百五十四。以四因之。得一千一十六分。为法除实。得二十七日一千一十六分度之三百二十七分。
与李公宅(乙丑)
朝家吊庆。不敢双举。惟是金鸡一声。揭厉同 恩。最以左右蒙宥。为心中喜事。盖以君宿抱人所不知之病。屡年鵩舍。恐致无限源委。今而利还。又无大段所伤。一行气力有如是耶。第想三四年间。人事剥落。鸰原之悲。池草之梦。不须提说。千里撼顿。必有受伤处。日久不可放心。千万戒慎。
与李公望(俨行○壬戌)
长公解绂后不面。则宜有书而不及焉。方以为恨。忽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5L 页
闻作广南行脚。且惊且疑。莫知厥由。然要之在我无所愧矣。古人此等所遭种种。何必咄嗟为不佳怀哉。惟以险路远役。为善病者轸念如结。有时中夜起坐。恨不相握宽慰。说尽无怨尤好往还道理。然长公能见得而素讲之矣。何必为无益之虑哉。他节不须问。家眷无事。棣况保免生病于苍黄分别之馀耶。适闻有便。短幅忙草。
答金圣圭(戊午)
顷书未覆。又承情翰。感与愧并。况审清夏。省馀服履毖胜。惟是鸰原往迹。窅然千古。撤筵之朝。尤何以堪过也。即又大小襄礼。一日并举。想摧裂难胜。坐此病蛰。末由进慰。悲恨可知也。𪶙三朔沈痼。杳无差复之期。最是腰脊不能直竖。倚席少坐。辄复僵卧。设令不死。恐不免席上病维摩也。亦柰何。所询两节。傍无礼书。不能考据。然既有各服其服之礼。则深衣上改着轻服似得宜。朝祖时大小丧。不可一行一否。而乃是同日启引同葬一原。则殡丧朝礼。不须为之。更与有识酌量处之如何。
与金圣圭
近日和煦。省欢益卫。向来调履渐就平途否。从今断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6H 页
意公车。专意于好个文字。不失为美谷处士为妙。古人云调病莫如看书。学力胜似药力。念左右病根。终涉不轻。不可以目前少安。遽弛其调慎也。如何如何。
答金圣圭
孙儿袖书至。披审返卸如宜。欢学益卫。仰慰无已。𪶙连值日候不适。腰痛加苦。殊可闷也。人心道心。分属理气之说。来示得之。主理主气之论。已有退陶说。至于宫府一体之说。初无可疑。自古宫戚宫掖。多不管于政府。故生出无限弊端。若使宫掖隶于政府而为一体。则宫掖之作奸犯科。可付之政府而痛治之。岂有偏私之失哉。此诸葛表所以与伊训说命。相为表里者也。
答金圣九(宗镐○乙卯)
连因河上书。闻动静节。而迄稽专伻。第切歉恨。远辱先施。备审承欢友履神毖。无前暑湿。得此消息幸矣。第闻孙妇疟馀面疮。久欠安妥。而来书不及之。或是不大段故耶。𪶙一味惫悴。开眼无时。画里江山。只供云鹿之梦。未知何时可脱然耶。孙儿资性非不美。而只是钝根兼懒习。若使渠祖稳守閒窗下。岂无开发之道。而任与朝夕乞学。致此儱侗。观渠近日意思。不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6L 页
无慷慨激仰处。所以有望于佥兄者不少。切须频频提拔。无教难解之文。无作厌闻之语。只将一二行数三句。直解倒解。教他胸里悟得缀文路脉。然后方好渐次推扩。非但此儿。凡训蒙皆然。想佥兄已熟知而经验矣。如何如何。
答尹吉范(阳宪○庚戌)
承审日来。履暑气况毖重。匪久新凉入郊。是为第一良剂。区区所祝愿也。𪶙短檐虐焰。不能支吾。青松断壑之思。政觉古人先获。为可笑也。胤郎头苦向痊可喜。所送程文。极有精神。进进不已。毕竟当如何。奔程趁期。亦非养蒙之道。姑阁铅椠。使之讽咏优游于声诗歌曲之文。以振拔其气象。疏荡其心胸。亦未必不为御暑治病之一道理也如何。与渠相面无期。故聊此奉白。幸留神而俯试之。便遽草谢。
答尹吉范(癸丑)
意中人到。承审调履之详。披豁之馀。更切奉虑。细思症原。必是痰湿所祟。何不趁议勿药。快祛根株。而倚阁袖手。以致渐痼之虑耶。千万慎卫。无致后悔。切祝切祝。𪶙客状粗保。而舍弟书乃去月廿二出也。其间安否。未卜如何。又知冤祥不远。想渠模样。无复可言。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7H 页
远地伤痛之怀。有难以一理字排抵也。柰何柰何。文字之托。非敢违也。只惧人轻笔弱。无以称扬先德。亦未知所作体例之当如何。若使续赓遗韵。则操觚之士。皆愿托名于卷末。况此事契深密之间耶。早晚还乡。谨当竭诚搆出。幸勿督责如何。遗事草求之不得。当勤觅于泮箧。而若未得则柰何。只此一事。已近无诚。责出其文。将焉用哉。惶愧惶愧。
与李君翊(光一)
临书痛哭。尚何言喻。寻常见慎疾过多。六晦一书亦然。自是戒㥘馀事。岂料此书为绝笔耶。恨未强疾酬报。空留案上珍玩。然辞致雅重。情念勤至。了无游散不祥之气。见于字句之间。此日此往复。岂梦寐所到耶。变出瞥地。慎终凡节。必无头绪。想哀情地足令路人挥涕。然随遇自持。免生疾病。亦为吾道理。况偏亲贞疾之中。添越可虑。岂非十分用意处耶。居然之顷。又闻襄礼隔日。如吾老戚巧值宿病之添剧。少有思量。瞳痛如刺。挽诔文字。末由生意。只念冥冥之中。待我一言。吾岂不尽力。而其势如此。或俟不死而生。追后料理耶。古人居丧。殡敛才毕。必有门生叙述文字。此则翊夫诸人之责也。如何如何。既未往相诸礼。临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7L 页
纸书此。以备哀遑中错漏之一二。告知于门内诸益。是所望也。此亦吾文字。展之灵床后。收置无妨。口呼倩写。不能再捡。如有错字。哀须改涂。
答金良彦(宇弼)
每蒙不较。有便辄有书。承来不觉愧胜于感。第审觱寒。侍奉学履清裕。何等慰泻。𪶙衰年寒症。今冬倍加。只待符到。有甚佳况。所示四七说。不易见得到此。固知左右资地不凡。见趣夙成。而不意本原头脑之地。游刃恢恢无不解。前头何可量耶。第观辨明宗旨。合三说而并可之。殊无主客胜负之分。宜乎尹倅之称善也。幸益究三说之所以异。知退论之专出于朱书。然后主客可辨。不必广考。只就中庸序文。仔细玩会则得之矣。名言易差。姑不长语。留待后日。
答金甥(祯运○辛亥)
意外伻书。惊定喜至。且审哀况连支。向来源委之症。亦无发作之渐。慰幸满万。然岂可以目前少缓。而弛久远之虑耶。切须慎旃慎旃。仆分外 恩命。惶愧靡措。世臣家后裔。不敢以山野自处。拟以此月内发 肃行。而薾然气势。望岭如天。道路危险。又极关心。且先集登木有期。校勘方始。拨置手外。种种愁乱。不可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8H 页
尽言。念供仕无路。五月内还归则何幸。而前头事机。亦难预料耳。
答金甥(甲寅)
得书审棣况连毖。慰喜叵量。此中葬礼退定。而凡百无头绪。定日过行。未可必也。年事大地汹汹。最可笑者吾家也。亦柰何。过葬后不得不西行。非但分义惶恐。亦被一门敦迫。不得自由故耳。难动之势。既如所喻。则一宿旋别。何益之有。惟坚坐读书。以究远业。是所望也。名场多误人。惟以低一头为心。得失二字。付之瞙外。然后方有可观事业。今见君书。笔路不无转移之机。可喜故勉之耳。
答孙甥(泰振○丁卯)
新年第一书。带得快报。岂胜忻慰。若不节饮。依然放发。千万慎之。仆不生不死。艰到此日。可见阳和时节耶。彭儿才调出众。成就非难。夜间同衾。不无相长之道。而自今夜将何以为心也。所入纸笔。切勿爱惜。任意裁剪。或草或篆或画或额。随意弄笔。才高者例如此。不必为病。方拟教督制作。而今被夺去。七月间可送之耶。
答尹甥(汝瓒○壬子)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8L 页
阻馀得书。何等慰倒。况审还顿已久。侍学连吉。尤幸尤幸。此中一味惨悴。无足远溷。何时决归。与君辈对册商讨耶。千万勉旃。无负此望。古人惜寸阴之意。君其知之乎。蹉过三十日成一月。蹉过十二月成一年。如此蹉过。几何而不至于老大耶。待君好消息。已及三年。而寂然无闻。已往蹉过。虽不可追。而来头蹉过。岂不可惜耶。此外无他说。想惟默会。
答尹甥
人来见书。极慰悬想。第承色忧连仍。奉念奉念。即闻入冬来。读书颇勤。莫或有一端开悟之端否。千万努力。四书二经。为先熟复循环可也。此二件不能了。当更于何用工耶。勿生懈意。勿为躁念。循循加意。渐可收刷。此亦勿忘勿助之义。千万思之。无负至望。
与复初(壬子)
顷闻府驺累次虚归。意谓洛涯石生。让美于左右。缘何出脚。甘作乌大夫麾下耶。即日歊赩。况味增胜。家中消息。节次闻知。更无炽蔓忧遑之端耶。丧戚不暇枚计。门运没柰何耳。准拟占隙下去。省视家弟。而道路险恶。因而炎热此酷。不知所以为计也。疏事过蒙天眷。李㙖,李敬儒,金熙泽次第蒙 恩。三十年抑郁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9H 页
之馀。吾岭人士。乃能竖帜于此义理。甚是奇事。但自上特赐留回粮钱。累次覆逆。得蒙还收之 命。是为极惶恐处耳。 天褒一降之后。各邑远近儒绅。无不奋起。日前南学儒生几千人呈大疏。当年罪犯之家。无不迸出城外。未知前头 处分果何如。然自 上下教。以为义理之大明。岭人之功也。恨不使吾侪老成诸人。联伏 閤外。以助一层忠义之胆也。三疏今方呈入。承 批后下去为计。而资装甚窘。是可闷也。
与族侄仁伯(泰春○戊午)
向往中欣接季方。叩审凡百。而渠之离家近一旬矣。更未审至寒。笃老侍候一向康福。省馀气况毖重否。新搆已成。栖息有所。晚暮探赜之味。果有可闻者耶。区区贡念。尽非纸上閒语耳。从春间所伤。转成痼症。扶杖曳腰。或参二亭之游。而只是上下马极难。欲作数十里出入。必待多人扶持。然后仅免颠踣。以此未副盛速。心常歉叹。新屋必有韵语。何不示及。先状誊上事。吾家十六位抄入。可谓不寂寥。而尚有见漏未圆满之叹。其中悔堂公之见退。尤切慨然耳。
答族侄寻春(丁巳)
即日维夏。侍馀政况连卫否。此中至亲大小丧惨。叠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9L 页
出于浩归不多日之时。贞孙又是系关不少。错愕惨惜。尚未定心。至于亲戚情话。非所论也。吾亦衰病特甚。旧屋成墟。改搆极难。今方分属门少。以为拮据之地。而解官归来。百事没样。本来拙局。掩不得也。秖堪自笑耳。出处之义。今无可论。惟尽心竭诚。以为报答之地。至于清慎二字。想不待人言。书中不必烦说。故言及此君。相对必细传矣。
与寻春(戊午)
尊季父丧事。痛哭何言。温厚恺悌。一门所倚。而遽忽至此。天之于君家。何其酷也。想君孤露替事之馀。又值累年睽违。摧痛号陨。曷有其极。 恩除荐降。进退两难。念君所处。不知所以奉慰也。入 侍凡几日。而供职果何职也。 筵中问目及供对首尾。一一书送。以破此郁。此中二月念间。偶值户庭倾跌。所伤不些。至今腰脊不竖。恒卧少起。年事又从以恼心。一门汹汹。爻象无可言。柰何柰何。每念君及相祚蒙 恩数太重。夙宵惶惕。不敢少弛。何当稳奉。以尽所欲言耶。俞正言汉人为治下人。极淳实可爱。时与相见否。
兼答锡之大宗君宗睦
千里情墨。岂不可喜。惟是一门今年爻象惨悴。锡之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0H 页
又种种愆摄。皞如亦告病于酒泉积伤之馀。远虑多端。见今次第复常。日有团讨之乐否。岁弊寒凶。各家大小诸致何如。锡之所谕数三说。非朝市胶扰中所可往复。惟宾君能有味乎晦庵一诗。至有常目揭壁之示。甚不易也。此诗为学阶径。大略备焉。年前所以书赠者。意有所在。今承见谕。慰幸可言。切须勤读四书。使根基纯固。知见端的。然后方识此诗之妙。恐不必夸言大谈径自标致也。勉之勉之。此间说归不归。坐闻家乡至戚非一再。固已拨置一边矣。尚何言喻。洪范揲蓍之法。其肯綮只在纲一函三目一为一八字。如两奇为一则一函一二三。两耦为二则二函四五六。奇耦为三则三函七八九。初揲得一则为一二三。而数犹未定。至再揲得一则为一。得二则为二。得三则为三。然后方定上数。又用初再揲如上法。然后定下数。如曰一之一则上一为上数。下一为下数。如曰二之三则二为上数。三为下数。六之四则六为上数。四为下数。以纲定其虚位。而以目求其实数。其说甚长。要在非久面讨耳。十二木乃别法。如占法之有观梅。其为求章则一也。乐院旧制。散佚无足举论。大抵 圣朝典章法度。都是桑海中间事。柰何柰何。太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0L 页
极天元法。此间借得数学启蒙一部。其纸头列录相消得式之法。大槩与吾年前所答李德而之问者。无异同。而但彼较熟。逐题解说。便成一副格例。其末章解说之下曰任荣川浚所录云云。未知任是何人。而九数略总叙中。有曰近来任先生浚。独能理会及此云云。似是国朝人。而姑未详知耳。吾之数略。尚不觅来于石田耶。锡之须因便觅来千万。
皇极内篇疑义辨
 第一章原一之一。今以两奇为一求之。则初揲中有两奇。再揲中亦有两奇者。为一之一耶。抑以初揲一奇及再揲一奇为两奇。又得初再揲两奇而后。方合数耶。
辨曰初揲两奇。再揲两奇。则成一之一上一画。又初再揲各得两奇。则成下一画矣。其说详见于下。
 初再揲云者。左手中所揲为初揲。右手中所揲为再揲耶。或并指左右扐为一揲耶。
辨曰两手尽揲。然后方为一揲。凡例中初揲两奇或两耦或奇耦。再揲亦然。可知合左右扐为一揲也。
 纲一函三云者。初揲得一则不谓之一而谓之三。得二则不谓之二而谓之六。得三则不谓之三而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1H 页
谓之九耶。以虚待目云者。不定为一而或谓三。不定谓三而或为一耶。纲则必函三而目之不函三。亦何也。
辨曰揲法要指。专在此一段。窃详盛论。似得其槩。而犹或不能无出入也。盖初揲得一则含一二三。得二则含四五六。得三则含七八九。所谓一函三。而此时数犹未定。必再揲得目。然后乃定其数。故曰虚以待目也。初揲得一而再揲又得一则成一画。得二则成二画。得三则成三画。初揲得二而再揲得一则成四画。得二则成五画。得三则成六画。初揲得三而随再揲所得成七八九。其法亦同。所谓目一为一。以实从纲者此也。(一者一揲所得。通指两奇之一。两耦之二。奇耦之三而言也。上文一函三之一亦同。)盖初揲只得其虚数。待再揲然后方得实数。为一为二为三。为四五六。为七八九。于是始定。所谓两揲而九数具也。纲举其槩。目定其数。若纲目俱函其三则何从而定其实数乎。
 两奇为一。两耦为二。此似一奇为半。一耦为一。而又云奇耦为三。则又似以一奇为一。一耦为二。亦未可晓。
辨曰奇数一。两奇则当为二。耦数二。两耦则当为四。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1L 页
而此以一二断之者。盖此一揲所得。同是奇也则只取奇数。故曰两奇为一。同是耦也则只取耦数。故曰两耦为二。必奇耦相合。然后并取奇耦之数。故曰奇耦为三矣。奇为半耦为一云者。推之太过。反失本旨耳。
 小注初揲三一云者。谓所馀之策或三或一耶。初揲之为三一。而再揲之为三三。似不合于揲法。两耦及奇耦下小注。初再揲数。亦未详其法耳。
辨曰初揲三一者。三通挂一及左手所馀之策也。一即右手所馀之策也。左三右必一。乃举其实数而言。非谓或三或一也。馀皆放此。试以五十策分挂揲扐。如凡例所言。则可知有自然法象矣。(再揲时。除初揲所馀。其数乃合。第三揲复合之。是亦初揲。)
 大易揲蓍求卦之法。则一变之后。通挂一之策而定奇耦之数。若用此例则范数以三揲之。所馀之策。或一则通挂一为二。或二则通挂一为三。或三则通挂一为四。如是则当为二三四而无一。小注中一者。何处得之乎。若弃挂一不计。则但馀一二三而无四。小注中四者。何处得之乎。且用易例并左右揲。而通计之。则所馀或至五六。通挂一为六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2H 页
七矣。小注无五六七。则分左右为初再揲之法宜矣。
辨曰通计挂一之策。正如易蓍求卦之法。但易法挂一及两手之扐合数之。此则挂一之策。合于左手所馀。即注中先书者是也。如曰三一则三中兼挂扐矣。曰四三则四中兼挂扐矣。次书者只是右手之扐而已。故或三或二或一矣。盛论曰通挂一则当为二三四。注中一者何处得之乎。此盖不察左右扐之分也。左固无一。右岂亦无一乎。既计挂一则注中有四固宜。此无足疑者。其以注无五六七。谓分左右为初再揲则恐未然。注无五六七。以左右之各计故耳。此与易法不同。而左三右一然后方成两奇。左四右二然后方成两耦。若以左右分为初再揲。则初揲中何得有两奇两耦。再揲中亦何有两奇两耦耶。
 第八十一章终九之九。以两奇为一求之则几揲而得九九耶。
 第十一章冲二之二。以两耦为二求之则几揲而成此章耶。
 第六十二章讼七之八。此章用何法而求得耶。
辨曰初揲三则函七八九。而再揲三则得九。(初揲三再揲三。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2L 页
并指奇耦为三之三。)又初揲三再揲三则得九而为九之九。成终章矣。初揲一则函一二三而再揲二则得二。(初揲一。指两奇为一。再揲二。指两耦为二。)又初揲一再揲二则得二而为二之二。成冲章矣。初揲三再揲一则得七。初揲三再揲二则得八。为七之八。成讼章矣。
 两揲而九数具。八操而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数备。亦未详章法。必有揲蓍定法。两揲而九数具则只四揲成章耶。或九揲耶。或只在两揲中耶。
辨曰初揲为纲而其数未定。再揲然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数可见。故曰九数具也。又两揲则得一章而八十一章。因可推矣。每章变为八十一章。如大易一卦变为六十四卦。则以八十一乘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数备矣。然则两揲而得九数之一。四揲而成一章。盛论既得之。而又有九揲两揲之疑者何也。
 纵横之法。似与布筹一例。而若以横看首位为千数。以千呼千则既过于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数。亦未及于四千三百四万六千七百二十一之数。且其阴阳刻以为用者。似是作筮求章之具。未晓其用。并乞开示如何。所谓八操者。杂取其八之义耶。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3H 页
必为十二木者何意。不用其四者亦何也。
辨曰十二木之纵横取数。以上文揲蓍之法例之。自可见矣。盛论中似与布筹一例云者。恐未然也。上置一木。下置一木。所谓纵者二也。自左而右。如是者四。所谓横者四也。假如上刻三下刻二则得八。又其次上刻二下刻三则得六。是谓八之六也。馀皆可推矣。杂取其八。即八操之义。而既取其八。故其四则自归于不用。而求他章时。又合十二而杂取之。则不用者亦入于用。所谓不用之用也。其必为十二木者。奇也耦也奇耦也。各占四木。而其刻则八矣。所以应八揲之数也。盖八揲皆得一。或皆得二。又或皆得三。或非异事故如此耳。
答宗睦(己亥)
企念之馀。书来人不来。一慰一怅。审累朔连稳。而日课全废。政料量事。盖君加冠出门之日。即焚书日也。若使志意坚固。勿论在此在彼。无非自家勉勉地。君今不然。吾亦如之何哉。此间少辈。俱有进格。异日君来。何以相颜耶。千万着精神勿浪过。锻鍊之暇。诵习不废。要使胸里常有浇灌培蓄之意。虽终月不做一篇无妨也。芐亭遗文。多少誊来为可。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3L 页
答宗睦圣可学图就质别纸
  圣可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曾见啸轩北壁。揭此手本图。而年前遽入回禄中。宗睦窃尝慨惜。摹写敬玩。而恐或有错误处。敢以就质。
圣可学图。当日极好玩味。故既作图又作说。今皆失之。然所示双行书。不成图样。故记得本图。改书以送。君既知好则依此正书而揭之壁上耶。天下公物。谁先谁后。何人何己耶。说语亦可以君意改撰耶。
  圣可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左右行换书为得耶。今忘之。幸详究书之。
 圣可学图。今伏承改书下送。谨当遵批诲。正书揭壁。而迷见不能无疑晦于承诲。敢此更质。
 批诲曰所示双行书。不成图样。以明通公溥。左右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4H 页
分排。直当静虚动直行之谓欤。
明通是静虚之效。公溥是动直之效。故分属于虚直之下。然此四字。比虚直字占功效地位迤广。故稍移书之。而四字毕竟成就一圣字。盖欲使图体小圆。而岂有别意于其间哉。
 批诲曰左右行换书为得。以人之左为静右为动之义欤。
左右行换书。吾亦忘却。凡图之左。人之右也。图之右。人之左也。先辈论此甚详。然当以太极图为主。先定左右。然后静虚属右。动直属左。明通公溥。以类分排。
 
改书本一居无欲下。未敢领会。本书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云云。则以一居上。而当太极图一圆例。未敢知如何。
本书曰一为要。一者无欲。当初非不知此。而一字当中大书。以仿诸图中心字敬字。不无意见。而惟是无欲二字。处置不得。故书之一字上。夫无欲是一字之注脚。而书之于上。亦似未稳。寻常不忘于心。君能看得到此。甚不易也。当时揭图后。青松弦庵来见曰。此图虽小而甚大。揭壁极好。余曰无欲二字。那处安置。弦庵曰书上书下俱无妨。今因君提问而更思之。书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4L 页
之上下俱未稳。无已则大书一字。一字之上。小书无字。一字之下小书欲字耶。不能思索得到。君须玩究示及。
与宗睦(乙卯)
陆续便中。未修一纸。悤迫故也。无前潦暑。重侍馀浑节何如。各家无忧患挠扰之端否。门内丧戚。言之极矣。柰何柰何。春间渡灞后。一向发愤。杜门劬工。闻甚嘉尚。而幺么伎俩。酬尽一生心力。若不得于彼。则毕竟柰何。设有所得。又岂大段奇特事耶。古人内外轻重之说。盖以此也。闻以八月作西行。势所不免。然亦宜商量揭厉。恐不必褰裳逐人也。
与宗睦(丁巳)
连闻侍学一样。慰慰。近思录问目。不易思索及此。幸何可言。皞如亦称善。而姑无本帙。且有所干文字。留待早晏奉报。然小学缘何不读。抑读之而旁及于此等思索耶。院中之属望于君者。以君能为一院多士之倡也。况又奉诺于一门长老。而毕竟如此。曾是意外。假有宿工。不必加读。而足以应讲。亦非实心向学之事。幸三思之。
答宗睦近思录质疑(癸亥)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5H 页
近字。与大学近道之近殊异。
两近字。指意不同。近道之近。泛说不远之义。近思之近。是向里着己思度之谓。与切问字对说。
 昔年畏斋公讲中庸。教宗睦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惟慎思居中。管彻知行。盖思者最为学问上枢要。故曰思曰睿。睿作圣。近思录名篇。亦此义。敢以此取质。
慎思之居中。畏翁说极好。尝见先辈亦有是说。
 升堂记闻。谁所著录。
升堂记闻。似是平岩所闻于朱子者。叶是朱子门人。
 
首卷之说。大抵非始学者之事。吕先生设为问答。明其俾后出知名义。有所向望。不啻郑重。今按退陶言行录曰近思录多引易说。义理精深。初学猝难领解。故不先教学者。此与东莱与闻之本意。不同何欤。
吕说及陶山说。各有所主而言。欲学者之先有向望则吕说是也。恐学者之猝难领会则陶训是也。要各求其指意之所在。恐不必以此而疑彼也。
 退溪先生初释无极而太极曰。无之之极。太之之极。此言无(为隐)(是)(为隐)(是尼)。奇高峰曰此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5L 页
可疑。当释曰极虽无之而太之之极也。先生曰明彦如此云云。其言极是。宗睦窃尝管窥曰极(是)(乎那吐)协于高峰本意。而似未若无(乎味吐)虽字终未领解其称当。
无极太极之训。先辈所释多端。然皆言其至无而至有之义。
 朱夫子曰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宗睦窃尝起疑曰一阴一阳之之字。有所以然之意。而所以一阴一阳者。谓道之谓欤。
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字。有所以然之意者。来示固然。亦有先儒说。
 不言礼智而曰中正之义。详在陶山集门人问答。今不须更质。而必以中正居仁义之先何欤。
中正仁义之说。既详于陶山集。然图说本文善恶分万事出之下。承以中正字极好。若曰定之以礼智则甚无力矣。况中正是礼智乎。
 主静注静字。诚之复修之吉注曰修之在乎敬。敬果下学工夫。而到那诚之复。不消言敬欤。
敬是彻上下贯始终之工夫。无论诚之通复。而敬实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6H 页
主之。则不消言敬者有病。
答宗睦改葬时仪注别纸(己未)
 谨按仪节。启墓斩土。俱有祠土地告辞。而今则旧墓新穴。元非二山。且斩土在启墓前一日。斩土祭告时。并告移墓之意如何。
各告。
 谨按仪节。启椟出所当迁葬之主。跪告云云。而先妣祠版。尚未入庙。当告于筵几。前一日因上食告否。别设奠告否。
前一日因夕上食。告于筵几。
 
谨按仪节。启墓主人服缌。而不肖孤儿丧制未毕。当服本服。然而练后无首绖。未敢知如何。
既服本服。则缌服不须论。
 谨按仪节。举棺出置幕下席上。设奠于柩前。彻奠告曰今日迁柩就舆。又设奠告曰灵輀既驾。往即新宅。盖初丧之礼。彻祖奠。告以迁柩就舆。乃设遣奠。告以灵輀既驾往即幽宅。故丘氏仿此而为之节也。然而出柩后即移奉新穴不远之地。则设奠才告。旋即设奠而告。似在一时之内。恐非礼烦欤。
既是一山不远之地。则只当告云今迁柩就舆。往即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6L 页
新宅。不必再告。
 朝夕上食。已有陶山定训。今不必更议。而几筵上食。亦不可废。二所设行。未知如何。
二所设行。
 谨按仪节。既葬就幕所灵座前行虞祭。而吾家自先世行于墓所。今不敢妄议。第连坟无异合祔。只设祭于新墓。大有未安于心。合祭则似无据。从仪礼行于灵座前。如何如何。
设祭于幕次则似无未安之嫌。平土后只当告于考墓云今以显妣某封某氏。祔葬阶下或圹左右。谨以酒果。用伸虔告。
答舍弟秀卿(渼○壬子)
昨暮亘春持君书来。审得近日经过节度。君亦不易人矣。吾之料此变久矣。而所恃者神明。只有望于万一。家运如此。亦没柰何。从古许多圣贤豪杰。亦多血嗣不长之人。何独于吾父母而为至痛哉。吾兄弟未死之前。要当为吾所当为。一听命于苍苍。以待其澜漫同归之日可也。只是渠父兄弟。积衅召殃。使无辜辈先知死生之变。是为可痛。然死生一度。早晚何择。今则冥漠安顺。不知疾痛之在己。比之吾辈。岂不乐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7H 页
哉。吾之用此工夫。已至十六年之久。今闻此奇。处之恢恢。想君心量。似不及吾。故缕缕言之耳。侄妇事尽是奇异。如此妇女。例多薄命。天道不可知也。后嗣一节。既发说之后。岂有他虑。况亨侄能识义理。以是为恃耳。吾人心量。无一定之限。大之则河海。小之则斗筲。正好先自恢拓。以观无穷之世变耳。君若用此工夫。一如我昔日所处。则吾可以尽心供仕。以为报 国恩之道。而不然则吾何以一日留此哉。
与秀卿
崔佐郎便所付书。即入照否。所送杂细。皆如意否。日间浑致何如。吾百般用工。仅能支过。而数月之内。颐毛无一茎黑。头髻不能成样。必是内伤所祟。吾犹若此。况君耶。千万慎之慎之。外堂不可不装修。盖人家虽不必尚侈华。而太荒陋不清扫。亦非怡神养气之道。况君性本不洒洒耶。日处外堂。以书史棋局忘忧。夜则招致同侪联枕亦好。如高朗叔稚儿辈。亦不妨于叙话破寂之道。此吾十馀年经过节度也。有时恶怀闯发。朗声吟咏。或快诵长文亦好。吾方逐日用此工耳。
与秀卿从弟景长(𣲚)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7L 页
疏行得书知凡奇。而村忧政尔猖獗。不可以姑免为幸。少弛防慎之道。况同春家尚未出场。尚文母子未决人鬼。已死之天祚。不遑追说。柰何柰何。吾拟以明日还入本邸。而疏事归结未易。日事棼扰可悯。然泮中时气。姑无炽逼之忧。是为万幸耳。初七再疏 登彻。 圣批优容。倍加于前 批。盖入此月内。大小诸疏。一不捧入。而岭疏则诣 阙即捧。虽未蒙快 允。而 天意槩可想矣。当初守门将及坐直承旨。以未即捧入。门将则拿处。承旨则罢黜。馆学以持难于谨悉。诸职任一并付黄。未知吾辈将何以报答 恩数也。拟以十二呈三疏。而频频渎挠。恐戚 宸衷。或拟廿一以后呈 彻。姑未决定。物财何以当之。又孙只言率来。而受服一节。略不提及何也。切勿过爱。勤教无阙读可也。此儿读才有馀而述才不足。须以诗家间授之。以开拓其意思可也。闻君每上冤冢。过哀久哭而归。人言泄哀之道。痛哭为妙。而吾于昔年试之多方。欲哭而作行。哭讫而舍归。此时心肠何如。及其还家入门。触目增怀。都不如不往之为愈。每当起怀之时。或诵古人书。或与在傍人接话。如此消日。庶免内伤。至祝至祝。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8H 页
与秀卿
介汉来见书可喜。况闻儿病稍可。因而得生则何幸如之。书后日多。各家浑况何如。每便诸书。莫如都事书之详悉。而今便无之可恨。君实衰相。安得不然。偃息在家者尚如此。况此奔走鞅掌之人耶。岁月环复。居然此时。吾弟心况可知。然亦复何益。随事恢荡。无令寸肠受刃。是为切望。今初四拟发程。书置呈辞矣。三日政。以宗簿直长末望蒙 点。即换 靖陵直长。初四 肃拜。初七入直。十七日又换 宣陵官。十八入直。今至三日。同官参奉洪章辅。即弘春子妇之内舅也。其人极淳雅可佳。然此人日前作乡行。来初当来。离却泮中诸亲旧。来此万叠山中。仰念二 陵故事。不觉感愤交中。幸而台孙随至。昼夜从事于书册间。老少似当有益耳。官况虽甚冷落。而优閒清旷。甚惬人意。始知昔贤丐祠有以也。 陵在汉江南新院北。距京城二十五里。此后乡伻上来。先寻此处为好耳。
答秀卿
即承佥书。喜不可言。而但肘腋毒尰之说。殊不分晓。然槩是极要害。不可放心。服药以祛其根可也。都事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8L 页
棣况。依稳极慰。而凶荒爻象。不言可想。闻此老自奉太草略。恐非得当道理也。吾去十八入直。满山松柏。日闻怪鸟声。乡怀倍觉难聊。而初十失却宪台同行。洪僚日昨才到。以有城中紧干。留滞不来。因而冬至祭享迫近。末由下去矣。冬至后日势稍解。则去见冤祥为好。然何可必耶。惟乡行一事。与内司不同。一年七 大祭外。无他拘系。与僚友相议推移。则虽逐月作行无妨。是为万幸。樊翁满朝剑戟之中。特蒙 密旨。付处长湍。朝夕且还 召矣。此老何以答 恩数耶。台孙归计。末由按抑。临别怀绪不佳。然代执其弟。作为手足。亦一幸也。
答景长,从侄同春,协春。(甲寅)
望间得注书书。喜不可言。其间至亲佥候更何如。叔涵葬日不远。此君忠信谨睦。一家所倚重。而今将入地。此何家运。痛惜痛惜。都事连留江亭。夏月爽居。不合于老人。九潭兄逐日往来。并切不瑕之虑也。亢旱无前。八路汹汹。满城如沸。仰贻 圣候之靡宁。药房合置二品以上。逐日承候。未蒙 召接。罪己之谕。求言之旨。令人三复流涕。柰何柰何。
答景长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9H 页
上来后已一月矣。寒事渐紧。诸节何如。九潭兄暨都事气候一样否。还督果何如。侄妇尚今不来。则丧家模样。益无可言。频频往见。指教凡百可也。吾十七入城。过廿一轮对后。持被度十个日。今又日日催番。台孙请看近思录。为旬后 进讲计。以此不能赴直。然亦难久不赴。方拟数日后入去耳。
答三从孙相祚(丙辰)
居然之间。祥礼奄迫。痛矣痛矣。尚何言喻。委伻来到。槩知毒感才过。前證免添何幸。而但于哀疚剧挠之中。虽无病者。犹当自慎。况抱病之人乎。虑念不弛。此中衰惫日甚。自量气势。似无振动之期。不无自危之心。先集尽有合商量处。而已刊之书。不敢辄生疑难。虽欲代入他条。而草本不来。其势末由。约与皞如早晚持草本更来。然吾之还家。未卜迟速。幸与此君商议。往托一直如何。以其手分已熟。眼目兼到。决非吾辈比。如或更来草本及年谱。并为赍送。至妙至妙。
答三从孙冈祚(壬戌)
汝上山后。连闻读况佳裕慰幸。而但未知读法何如。所究会何如。以是为郁。即见问目许多条。喜而不寐。凡学有疑然后方进。无疑则思不起。思不起则无由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9L 页
透明。如此疑问。岂非好消息耶。但读未熟。遽事问难。故或有不当问而问者。惟积久用工。浃洽于心则沛然矣。章句集注。无非正释经文。或约言之而不为少。如不偏之谓中是也。或长言之而不为剩。如道字之累处训释。各随本章旨义是也。今难一一条解。待还家。与皞如通读以解之可也。此中一朔再讲之辈。专无涵淹贯通之工。而只以当日免责为主。殊不满人意。君亦下山后。必归一套。学须念念存存。不论对卷与不对卷。使此身心。常不离义理中可也。岁里尚有旬馀日。切须更着实做去。所谓着实。不是穷昼达夜不辍读之谓也。须把三十三章。始终贯会。待合席后纳讲于皞君。皞君善讲说。胜似吾耳。
与冈祚(甲子)
连闻安报。第无坼号消息。郁不可言。得不扬扬。失不戚戚。归读好书册。讲磨好义理。成就自家本分事业。岂不万倍胜于彼耶。以此为心则不觉内自重而外自轻矣。
答外孙姜处钦(甲子)
见汝书如见汝面。而不能奋飞握手。恨意汝何以知之。奉书知两堂安好。汝以璞岩丈之外孙。为吾女之
临汝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0H 页
子。追思契谊。感怀可言。但愿汝勤劬学业。勿以童蒙自诿。勿以时程文字为专工。则两庭周旋之际。极有好道理。待相对可说尽也。早晏与汝母同来见我是望。灯下不成字。惟铭念而识之。
寄孙云祚(乙卯)
见书可喜。汝伏暑之病。缘吾屡年不在家。未及医治。今闻厌食羸悴。必是前症。生凉不远。勿药可期。逐日作文。颇有前头之望者。汝岳翁书中语。而吾不信之。日热如此。不可忍病追逐于铅椠之会。惟将古诗一册。日受十馀句。讽咏熟复。初年出入。所知识不多。惟长者之言是信是听。况汝岳翁兄弟。为汝良师。切勿自用。一动静一语默。惟待指教而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