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序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7H 页
石门郑公诗集序
郑文庄先生讲道愚山。石门公从之游。受中庸心经讫。先生赠以诗曰从君试问花兼柳。孰使青青孰使红。盖寓意也。夫天之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其气机之融溢。天理之流动。形形与色色。青者自青。红者自红。莫非自然而然者也。故圣人之教人。其先后轻重进退疾徐。莫不因其自然之理。以为集义也。则正则近于留情。忘则涉乎去念。助长则有揠苗之病。故必也优游厌饫。渐进而不骤。然后真心现前。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矣。是以函丈从容之间。寄兴于问柳寻花。寓至理于轻风淡霭之外者。岂非顶门上第一义乎。由是公之所以推是道而施于日用者。未尝躐易以为高。亦未尝忽近而求远。孝于亲则仁之实著焉。友于兄则义之实存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焉。及夫天地闭矣。贤人隐矣。西山之老梅无恙。东岭之孤松特秀。眷彼石门。云木参差。褰裳而去。地近东海。则为归根之木。敛萼之花者。公之微意可见。而其亦所受于先生者哉。先生尝长铨部。拟公试漆雕之仕。公蹴然辟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7L 页
席。公之遁迹山林。昂昂以石门千仞为依归者。此诗已兆之矣。是以其发而为诗者。萧森高古。与大历诸子并驱而齐武。如琼枝瑞草。无一点夭艳。公真可与言诗已矣。南梦呓克宽于诗有只眼。尝为之评曰体气高妙。兴寄深远。梦呓其知言哉。公没竺山人士。慕仰公不衰。与其兄梅坞公。并享于浣潭里社。公之节行。犹可表白于后世矣。乃者公之后孙东宅甫。猥问一言于述道。述道藐然后生也。不敢以荒言污著佛顶。终始诵郑文庄先生之诗。为石门公文集序。
槐潭裴君遗稿序
呜呼。天之生才也异矣。槐潭子以少年生。起身于垄亩。上穷百氏言。大而天地之所以高深。阴阳之所以摩荡。日月之所以运。鸟兽之所以生。星历书数圭撮味色。细至一草一木。靡不荟蕞而钩索之。或发之于梦寤之间。或阐之于图画之馀。其学岂不盛且富矣乎。惜乎槐潭子以如此之才。又廑三十而没何哉。抑天地有所阙齾。造化有所偏全。人不能如何于其间邪。白花生于淤泥。高木秀于丛林。决非久长之物邪。不然者槐潭子钩玄赜微。穷高极远。精神有所剥扯。温养有所未暇。以夭阏其天年乎。然槐潭子持此以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8H 页
归于地下。亦可以藉手见古人矣。槐潭子又何憾又何憾。然吾所激惋者。槐潭子早已执洒扫于大山先生之门。苟使先生久享期颐。槐潭子日执册于门下。循下学上达之序。勔行远自迩之业。矜持者平实。严苦者从容。骎骎于大中至正之矩。其成就岂但止于今日而已乎。余每读洛闽诸先贤书。程子论康节曰尧夫说易好。今夜试来听。朱先生论蔡季通曰季通读难书易。以两大贤门路之熟。尚有难于邵蔡之见。如愚之钝蒙底滞。固何足说。而当时之邵蔡。亦欲待于后世之子云尧夫。则槐潭子之遗文。一一收拾而善藏之。以待知者知耳。槐潭子之书。有道学六图,性理纂要,书计琐录,心经禀目。虽未及删润。其书多自得之见。当世士君子文集。无一不会稡而折衷之。亦可谓聪明博洽之士矣。吾闻槐潭子一家旁近。皆薰其德而恂恂有儒者风。槐潭子所处。乃大夫士世居之乡。而一辞称曰槐潭子贤乎哉。呜呼是亦难矣。槐潭子之子显斗。屡访山中。问序于余。余固无能于文。只以慨惋之意。终始于天之降才之异。后之览者。观于其文。其人可见。又何待于余言。
梅轩洪公诗集序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8L 页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又曰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兼是二者。在孟子之世。犹难于得见。而反复而永叹之。况后世乎。以余观于梅轩洪公先生者。先生真其人哉。先生生于名门世族。禀清明纯粹之姿。得温良岂弟之德。自其幼少时。孝敬祥顺。居先夫人丧。与兄弟哀毁垩庐。人已以至行称之。及奉侍先公。爱日之诚。愈挚愈笃。愉愉翼翼如也。中年登荐剡。筮仕郎潜。居数月忽然望太行之归云。悲白日之难留。遂弃官踰大岭之南。入亲厨躬奉甘脆。亲年已八九十矣。家虽穷空。便身之物。莫不毕备。乡邻皆曰幸哉。此老有此子矣。及遭哀。年踰始衰。米溢不入口。朝夕不出洞门。栾墨见矣。人皆危之。先生执礼愈勤。丙午忽患疽危剧。家人求与永诀。傍人曰死生之际。独无一语乎。盍许之。先生厉声曰毋。我草土人。虽未终孝。不宜与妻子相见。呜呼。先生真可谓有终身之慕者矣。虽大小连何加焉。先生平日早起省亲。张灯兀坐。讽读书史。门下诸生如荷塘权公。亦天资笃实人也。每挟册欲及其未起。而终身不得。日课门生。至伯俞泣笞事。先生泫然出涕。门生为废此篇。亦古人废蓼莪之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9H 页
义也。先生为学。以忠信不欺为主本。端庄恭逊为操执。接人如妇人孺子之柔。而检押之意。未尝须臾弛废。德宇如渊涵。风标如玉立。人之见之者。皆知为成德君子。而虽奴隶卑贱。皆知慕义而报德。先生之所以事亲守身者。为何如哉。先生讳浚亨字彦谦。四十成进士。以遗逸荐为斋郎。不仕而终。有诗文若干篇藏于家。皆温厚恳笃有馀味也。乡人尸祝于柏麓之社。与四先生合享。乃者先生后孙起成。问序于不佞。不佞藐然后生也。空无知识。再三拜辞而不得。遂不揆芜拙。略撮其梗槩。序列之如右。以寓敬仰之忱云尔。
竹老申公遗稿序
士之不得志者。山林而已。山林之乐。岂苟然云乎哉。诗曰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不谖。又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夫涧陆之间衡泌之下。云月之与徒。禽鱼之与游者。此不求世而有以自乐者之所为也。若竹老申公者。其殆庶几乎。今读公之诗。典赡而有风裁。间澹而有格力。窥其志。硕大而宽广也。测其蕴。高山而流水也。不以世外之得丧荣辱。戚戚乎其中。而一切惟觊。与庄士大夫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9L 页
谈道德说性命。为终身佩符。其乐岂苟然乎哉。且世之隐遁之士。既与世违弃矣。率多游方之外。荡荡乎无拘检。龊龊乎畔绳墨。圆者不能为方。介者不能为通。不知性分职分之所当为。而惟公则不然。孝友之行。承袭乎家庭。岂弟之质。敦琢乎诗书。自年十八九岁。上书方伯。论学校教养之方。作居乡杂仪以自省观。则乃治己治人之要也。少从皇考赴郭忠翼公幕下。敦结义队。中年 仁庙改玉。拟上万言疏。洞窾凿凿。欲刬除一新。则乃忧国忠恳之忱也。倡立丹院。啜享禹祭酒李牧隐先生。添定十三条学令。则乃尊贤右文之功也。删定五服。必疏其疑。心丧之撤几筵。丧中主昏之议。可以警世俗之昏懵而为后人之师法矣。然则公之所养可知矣。通不泥俗。介不绝物。圆者不苟俗。方者不崖异。山冠野服。一箪一瓢。萧然于江海之上。而人皆注仰而倾向之。岂不为海邦之先进而无愧于不忮不求之君子乎。然后之尚论之人。每执一时之穷通而欲评其人之贤否。于公亦足何较。独其全集廑免于煨烬之馀。所存者若干卷。若有子云尧夫之遇。则必诵考槃衡门之章而为之神会而得之矣。间者公之后孙相德甫。访余山中。求一言以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0H 页
弁之。顾老洫无闻。而重念契分之厚。有不忍终默者。因郑牛川发挥之状。略缀其意。谨书所感如此云。
春川朴氏族谱序
余尝读退陶李先生文集。记其先妣春川朴氏寡居四十馀年。长育诸子。纳之义方之教。朴氏之有传家懿范可知已。今其朴氏之居在真安者。盖以世代之悠远。迁徙之不常。失其谱牒。其可系者廑不过十世。近世山泽斋权公泰时以其外孙。裒稡内外族姓之繁衍者。撰成一帙。而亦太详于自出。反略于本族。乃者朴君希洛病之。求正于余。余谓权公所云于其所不可知而吾末如之何者。信确论也。然余于朴君。欲进一言。与其不可知者而必欲知之。曷若就其所存之宗而尽吾之道乎。苟使朴氏孝悌乎父兄。和睦乎一家。疾痛痾痒。思所以济之。昏丧缓急。思所以恤之。每念祖宗其初为一人之身。而今而至于异体而分形。其心常以为体虽异而心则同。形虽分而志则合。融泄于一堂。洽比于一门。则吾将见朴氏之昌大而庶几无愧于退陶集中家范之有自来矣。至于外姓之太详。权公之录。犹可认其朴氏之为古族。余又何赘乎。姑以是复于朴君而叙之如右。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0L 页
英阳金氏族谱序
英阳之金与南氏。本一人而分为二姓。若古之妊姒姬姜者然。盖罗鲜之旧贯也。自按廉使公以下。传二世绝而复系。起自参理公。而事久远不可详。独赐姓南者遍一国。既繁且显。岂所谓南枝荣而北枝寒者邪。然按廉公父子已积厚而根深矣。今其子孙散处于岭徼之间者。比旧稍赢。且以百数。夫盈虚消息之理。否泰休旺之运。相寻于无穷。安知夫金氏之子孙不昌阜于后日乎。顷年闻金氏于按廉公飓泊处。立石以表之。其风声隐隐有生气。又今子孙浑然端且厚。谒不佞山中。请以谱序。意者金氏之复振。其兆于斯乎。凡物萃合者有将进之势。判涣者有易退之候。金氏之斯役。岂不为萃而合之之象乎。不佞愿金氏戒自今。益敦乎孝悌仁义之实。虽存者廑一乡一邑之亲。举若同堂合席之伦。思祖先之遗荫。念子孙之承述。其视世之丰而菀者。学宜以加勉。行宜以加修。则天道应于上。人事协于下。贻尔佳子佳孙。殆将百千万亿之多矣。盖闻治谱始于后孙德昌氏。而积年裒稡。以底于成。今问序者。希晔,光洛。而希晔甫为德昌氏之孙也。不佞英阳人也。于按廉公世。亦乐道而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1H 页
序之。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记
  
寒松书堂记
首阳介处于剑蔚两山之间。春花秋叶为善地。其西曰盘谷。其东曰新院。中有一长阜宛然缦迤。又若天悭而地藏者。伊昔石溪李公。自海上栖遁于此。贤父子讲道义。自相为知己。人士至今犹彷佛其处云。盘谷有隐君子朴丈。年几八十。䫉古而神清。尤慕说其事不寘。一日谂于众曰吾等长居于此。此土茀而不辟已百馀年矣。况为来者计。不有以倡之。恐昧昧于后尔。遂谋规立学舍。度其阜之西岸。临流而筑之。凡为屋六间。扁其左曰景行之斋。右曰近思之斋。合而名之曰寒松书堂。盖取夫绕屋寒松。仿昔贤之所手植而苍苍然古也。堂既成。具书其事。责记于述道。述道辞谢不获。起而言曰呜呼。世教衰。此学不明久矣。自庠学而为书院。自书院而为书堂。几家寘而人有之矣。庶几人材之出。无让于古先。而反无闻焉何哉。夫昔之教人。君臣也父子也朋友也长幼也。皆彝伦日用之不可阙者也。学者学此而已。人者人此而已。今之所以教者。一切反是。未尝学矣。先教以程文。父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1L 页
兄之所期待。师友之所责勉。闵闵犹农夫之望岁。一不得则曰非吾所谓的也。再不得则曰其艺之未百千也。由今之道。望圣人之藩奥。实无异适越者之北其辕也。然则堂虽苟完而苟美矣。师其法不若师其古。师其古不若师其心。吾心诚志于古矣。登斯堂而揖让。处斯斋而弦歌。仰高山而冥会而神遇。遵景行而寓目而惬心。岂不有获于中而动于内者乎。因此而反省而约之。切问而近思。则学之本不外于是而道亦在玆矣。不然而逐逐乎靡靡乎惟末之是趣。则堂之设。岂亶使然乎哉。呜呼。今日寒矣。岁暮山中。烟火萧条。而视彼西畔。郁然而深秀者。有君子正直之气。有志士介特之操。顾名而思义。其亦可以知所勉矣。述道既以前所云者。为丈人再拜而诵之。又以后所称者。奉为诸生祝。是役也吴丈命岳氏,朴丈之子履泰氏。终始勤勚。卒底于成。附书于末。以备寒松书堂故事云。
痴轩记
余少时闻上舍遂安金公。年过七十。卧东海之壖稼牧之墟。读书谈道。萧然以自老。固已注心而高仰之矣。今年春。公之孙正纯甫。惠然山间。请曰吾先子结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2H 页
亭一区。凿池半亩。性爱竹旁植数百本。每风朝月夕。琅然有声听之。乐以忘食。因自号曰痴轩。取绿筠轩语也。子盍为我张之。余跪而复曰公之谢世已几四十春秋矣。其行迹有先师大山之文。东岩柳叔远之状。余虽有言。可多乎哉。顾公之所以以痴名轩者。余不敢知已。意其所以托兴而寄意者。不但于竹取尔。彼其腥臊肥胾。列方丈之食。方且扬扬而自得者。固其计巧且不痴矣。徒弊弊于富贵。区区于小体。其口养耳。其心劳焉。其外愉快耳。其中戚戚焉。乌足以语其乐哉。乃公则以娴然国子诸生。白首覃经。出入乎天人性命之际。潜玩于玑衡期闰之妙。其工夫之浩洋简密。卒非后人之所可推。而想其岁暮寒窗。霜雪交加。苍苍绿干。朝暮静对。嘻笑呜咿。啸咏自适。则不知竹如人邪。人如竹邪。子猷之呼以君。风流尚矣。白傅之称以贤。徒言而止耳。之二子之所以酷嗜而耽赏者。类不过以竹观竹。而公之所以自乐者。乃以物而观物耳。人之乐宜契于竹。竹之味吻合于人。亦可谓交相得者矣。其痴与不痴。又何较量于其中哉。然正纯甫亦且勉乎哉。使为公之后承者。不必求无益之空言于四方。为墙壁标榜之饰。而入公之室。诵公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2L 页
之书。则亦足以敦行谊而励名检矣。又以暇馀。料理园亭竹树。益使剔疏而滋培之曰某树吾先人之所手种也。是亦痴轩公而已矣。遂以是答正纯甫之请。复次之而为之记云尔。
晚翠轩记
丹丘据海上游。古称多神皋福地。南氏世居其乡。其中世有兰皋公。劬躬植德。子孙日大以蕃。洎于曾孙。长即娥林令。季为升平牧。娥林公性高简廓落。不欲与世轩轾。晚年脱其簪组。飘然卧于海山之阳。起第宅于九峰之下。名之曰晚翠。盖取鲁公诗语也。公自是竹榻绳床。山冠野服。日啸傲其中以自老。其后百馀年。屋久而敝益甚。公之玄孙斗阳拓旧而增大之。堂庑深广倍之。庭宇窈靓。墙壁持持。信肯构而肯堂也。已又将揭晚翠之扁于堂而谂记于余。余惟公名轩之意。其略可知已。夫植物之产于江海而可爱者多焉。脩竹之千挺。寒梅之万葩。错落交倚于风月之夕。而公不此之取。且也公曾无手植一干苍官。而其所寓意而托兴。乃在于南山之松北山之柏者何也。岂不以夫竹性脆梅性瘦。脆与瘦或雪压而风折之。有时而为其所胜焉尔。其经大冬而不慑。贯雪霜而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3H 页
愈劲。独也松柏。毋或胜焉。公之意其不有取于斯乎。彼世之涂泽而脂粉。眩瞩而悦目。一切如空花艳蕊之朝而开暮而落。而乃松之寿而久者。或百年或二百年。大者为栋梁。细者为杗桷。公之意其不慕于斯乎。不然公之未赢之禄不食之报。留后人而食之者。亦如此物之旧叶落而新叶生。无不尔或承者乎。吾知公之心。殆不欲尽发天地之蕴。与造物竞。而于其有馀不足之间。常持之以悠久。以待夫未迹之境者。其志既远且大。后之登斯轩而歌于斯寝于斯。聚宗族于斯者。仰而瞻栋宇曰先公之诏后也如此。俯而思扁楣曰先公之贻厥也如此。刻心而悚慕则庶可以得公之意矣。凡继娥林公之后者。盍相与厚勉之哉。不佞非能言者。姑书此以复南君之请。
三守堂记
太白文殊之山。其气清淑。下多贤士大夫。世所称川城四老。茅山李公先生其一也。公人品高迈。朗然如玄圃绛雪。阆苑琪花。无一点世俗气。为文章亦如其人。尝与荷塘,苍雪,龟厓三君子。生并一县。结为道义交。每秾春素秋。步屧来𨓏于青霞水石之间。相与讲贯切劘以为乐。间又走一千里。西到涟水之上。谒眉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3L 页
叟许先生。先生一见公。悦其臭味而乐之。告以行己之方曰守心无妄念。守口无妄言。守身无妄动。公再拜跪受教。退而讲问于南岳先生。先生又演其说曰夫无妄者诚也。欲其心之无妄。必格致以诚其意。欲其言之无妄。必修辞以立其诚。欲其身之无妄。必明善以诚其身。噫眉翁之旨。岳老已尽之矣。夫由中而应外。制外而养中。此表里之功也。而守者执而勿失之谓也。大易以天地之无妄。为圣人之诚。而君子下学之方则程夫子四勿箴。朱夫子敬斋箴。备言三守之义。两先生之所以示公者。岂无以哉。公平生服膺其教。为一身之佩符。并眉叟先生守身谨行四大字。揭之座右以自警。而于今去公之殁已近百馀年矣。岁晏丛桂。猿鹤无主。而一区遗宅。宝唾䵝昧。乃者公之四代承孙延祚甫。悼岁月之愈迁。悲嗣徽之莫徵。遂洒埽故宇而新之。扁三大字曰三守堂。呜呼。公之亭亭物表。欱山水之轻清。填义理之骨髓。蝉蜕于污浊之中者。虽不可复见。而公之精微心法。承受于两先生之音旨者。宛然照映于风帘月檐之间。怵然怆然。如复见公于千载之下。则公之子孙所以守心而守口。守口而守身。宁有忽于跬步之间。而凡其一念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4H 页
一语。以及一动。常自点检曰吾先祖以为何如。而吾子孙得以无忝乎云尔。则扁楣之三大字。其有胜于盘盂几杖之铭也审矣。不佞非敢文也。于延祚甫有通家之谊。且闻延祚甫斤斤守家法。能以为三守主人者。不佞既以为记。且诵大易之系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此真三先生守之之义也。第以勉延祚甫。而以为自警之资云尔。
桃湖亭记
洛江之源。自黄池𣿬而为穿川。又南迤北回八九十里为桃湖。桃湖一名陶麓。或曰山之再起者曰陶。以其地形之似之欤。山之一支。自日月山来者曰燕子峰。曰重眉峰。左旋而外抱。至于桃湖而少平而为主。其一支自太白山而来者。右旋而为内山。水流于外峰之趾。环抱于内峰之右而绕出于外峰之口。作一襟喉。桃湖处其中。圆若拱璧。宛若列掌。寔天悭而地秘之也。完山李丈有山水雅趣。始自春阳移石浦。又自石浦移江西之洞。屡年莫直其地。适有货是基者。李丈以百金易之。作亭于其阳。内负高山。外临白石晴川。势翼如也。亭凡六架三间。两隅为便房。中为凉堂。堂之前与房之左右。皆为夹楹。而堂之深广以半。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4L 页
总之堂居三之二焉。堂户治使端致。庭除治使明垲。墙壁之持持者。一无不中度。间者不佞谒李丈。李丈觞酒于堂。进不佞曰此山自讷隐,江左诸先生尝有意于藏修而皆莫之得。偶然吾得而有之。试观江山而为我张之。不佞跪而拜曰夫江山。何尝有主人。然其胜不同。或有山远而水近者。又有水远而山近者。或山水皆齐而洞府有不甚宽閒者。或车马驰骤而不甚奥密者。而此亭则山不近而水不远也。处地窈深。无车马之喧繁也。外抱而中衍。洞府之宽閒也。燕子重眉。缥缈于前。若伞盖之孤撑。内山之蜿蜒者。若脩蛇之下饮。玉流漾绿。瑶浦拖白。锦鳞游泳。鸥鹭双飞。花红而岸壁相照。月出而沙石莹净。耳目之所接者。自然意思和平。胸襟洒落。浩浩焉洋洋焉。天壤之间。不知何乐可以敌此者。丈人独有之矣。顾先辈之欲有而不得有之者。抑时与势不相遇。而山水有待邪。抑造化有阙齾。江山有隐显。而人亦有待邪。丈人今年已八十馀矣。神明愈王。五官不衰。萧然如鹤发道人。其亦山水待人邪。人待山水邪。吾将见丈人之名。待桃湖而益胜。桃湖之胜。待丈人而益阐。愿丈人益崇明德。与桃湖之水。远远而寿无疆也。遂以是为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5H 页
祝。因以为桃湖亭记。
皆岩亭重建记
日月山之水西南流。合于立岩之前。其上石壁千丈。清流泻其腹。有长阜斗断。临溪而亭者。吾族兄皆岩公之所筑也。皆岩公风神萧朗。器宇旷荡。有才不遇于世。晚年爱立岩苍壁之胜。寘屋于其中。鸠杖芒鞋。日夕相羊。以溪山云月为第宅。山翁野叟为朋徒。其形鹤癯如也。洪知事晟过而名之。诗以赋志。公既没。亭空而遂无主人矣。兔葵燕麦。露压烟啼。岁辛酉。公之长子佥枢翁居易年八十四。与群弟及子孙谋曰。吾等不肖。顾先人之弊庐在而不能朝夕看守。吾家与而家距亭间。独一弟虽寓亭傍。病不能出门。迨吾老不死。盍谋所以移之。乃卜宅于所居地塔丘对面芙蓉峰之趾。群峦簇攒。众壑嶙峋。皆全石戴土。其东则束峡悬瀑布数尺。南过一二武。有名泉出岩罅间。清绀可饮。直亭东西。有三四崦突起如堆阜状。亭踞其一焉。其东两小崦中之寘寮室。寮室下寘石门。两岸陡绝。虎豹不能上。其面则长湖瀰瀰。汪洋演迤。可舠可游。月色照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晴沙寒松。点缀村灯于两大村之间。鸡鸣犬吠。隐隐于岩石中。真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5L 页
第一佳境。夕阳钩帘。清风在席。暮烟初沉。渔火青荧。牧童散笛。洞天寥亮。山若益以高。水若益以深矣。佥枢翁得而乐之。命子弟躬畚锸辇土壤。不日而亭翼然告成。乃谂于众曰昔之名皆岩。以有千丈之苍崖。万仞之立岩也。今则无其实而冒其名可乎。余敬答曰此亭之嶙峋攒簇者。皆岩与石也。何独旧亭有也。濂溪之号。特施于芦峰之颠。紫阳之章。犹揭于建安之室。吾家之移刻约山者。亦有故事可据。况子之先君子。取义于岩者。其意固有在乎。风霜刻烈。磅礴而不转者。君子之志似之。怒涛澎湃。削立而愈高者。君子之节似之。此前人之寓兴于斯。观感于斯。而今则平湖如练。皎月浮空。沙汀明媚。鱼鸟翔泳。前人之旷荡襟怀。萧洒风宇。亦可以想像而彷佛之矣。岂天作而地设之。以遗其人与其子孙乎。且子老矣。群兄弟皆无恙。众子孙诜诜顶玉衣绯。䌽舞斑斓。人间之五福。子所兼有。而大耋之年。精神不衰。犹能述先志而继父事。堂构缔改之功。廓前迹而增大之。岂不为能子矣乎。使后之人。疏溉之培植之。丘园日益拓。花木日益高。则斯亭与名山水而匹休而齐辉矣。若余老且计拙。地狭无一亭可寘。今幸登公之堂而欱轻清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6H 页
而吐灏纳。承翁之命而乐为赋其事如右。
醉睡堂记
青杞古东海上大青部曲也。山对如门。地饶五谷桑麻。盖别一洞天也。其坊名有曰椒洞而为上下保。下保瓢隐金先生庄舍在焉曰敦艮斋。其上保故司果吴公居之。有堂翼然者曰醉睡堂。而堂之号亦金先生所命名也。始吴公讲六韬三略。怀奇负俊。落托慷慨。不与人苟合。当丙子难。岭臬闻其材谞。超四品选。公为副辖。公起从戎。帕首裤靴。矢插房至双岭。贼蔽山而下。公以仰战不利嗛主将。主将骄不肯听。已而军果大衄。独腰弓与矢。溃围突阵。射二酋而殪之。夺骑胡马而归。以勇敢有声。当路壮公之为。欲收用为渠率。未几闻 宗国覆没。痛哭投剑。遂归故山而不起矣。时金先生遁世入青杞。招与之同社。割庄以畀公。公起第宅。宅傍有小岩陡起。公每登其上。西望中州。以寓悲愤之怀。岁时令节。寘酒堂上。先生咏诗简兮章。公又起而和之。已又轰饮大醉。醉辄睡。睡则鼾息如䨓。此先生所以名堂以醉睡者也。呜呼。公之所以醉睡者何意。先生之所以命名者又何意欤。公以藐然一介寒畯。操数尺之兵。出入于狂虏矢石之间。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6L 页
则此时非醉矣。既以不效。一发歼其两酋。则尔时亦非醉矣。特以天地易位。冠裳倒置。则得先生而依归。咏山榛与隰苓。不知不觉之间。怒胆轮囷。竖发指冠。击玉壶而濡首。颓一枕而舒脚。公于是乎醉而睡矣。然睡是徒然哉。殆寓于酒而睡欲忘之者也。是以当世之贤君子如李苍石,郑石门诸公。皆爱与之交。其有以也夫。乃者公之后孙达浩始灿等。即公旧居。重新是堂。为复屋四架六间。于堂后立庙置斋庐于其西。四时修祀而谒记于余。余以其旷感之意。叙列之如右。而余虽老矣。尚欲登公之堂而一醉于其上。以泄其磊磈不平者。公若有灵。肯许之否。
飞鲤洞斋舍重修记
我英阳之宗。皆祖于七代。而七代祖大墓在飞鲤洞。以判尹公祔焉。斋舍之建。已古而已屡更矣。往在 英庙丁巳。重修落成。白发苍颜。金玉压席。水鳞山肴。歌乐交作。最为一时之盛。族祖柱江居士首为四韵诗。王考玉川府君又作诗若记。今揭在梁壁可读也。其后六十年间。世故日迁。昭穆屡变。有俛仰人世之感。而斋庐之复廊重檐坏漏久。不圭不虔。于是宗人合谋言曰先人有遗业。而子孙不思追述之。无以为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7H 页
子孙责。况今年又丁巳者乎。乃鸠材庀瓦。经始于仲春。告讫于四月之晦。前廊东西夹易以新者。总之凡十馀间。将以天中日。合族以落之。属记于述道曰。子之先子既记于前矣。子盍嗣而识焉。述道辟席曰述道无文。乌敢重为先子羞。然屋已缮矣。聚族于斯焉。岁一祭于斯焉。以时居接肄业于斯焉。请以斯斋之所以本者言之。吾先祖以藐然孤躬。入于大山长谷中。尔时何以知子孙之十百千万。惟天大惠我家。幸而几至于十百千万之多矣。在今我后嗣子孙。思先祖之若此。惜后日之幸有报本追远之诚。欲其归于厚。讲信修睦之道。无或转而薄。仰瞻乎聿修之扁而不坠无念之训。周旋乎夙夜之室而谨守匪懈之句。则此吾先所以建立斋宇之意。而王家之丙舍。甄氏之思亭。何必专美于古昔乎。若夫斋之兴废。前人修之。后人继之。亦将以后人而益俟后人于无穷也。时维仲夏。暖云骀荡。林木日高。少长咸集。歌鼓腾腾。感天时之适丁。怀岁月之偶合。衣冠人物。虽不及往年。而是日观者莫不洒然啧啧叹曰赵氏之福犹未艾也。呜呼。此可见祖宗积累覆露之泽。苟使子孙不以今日之乐为乐。益笃嗣修。勿替引之。吾安知其后不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7L 页
异于今所云耶。盖是役。赵君尚麟总其凡。尚一,尚燮,柱臣,宗臣,虎臣以次董之。皆判尹公房下而前记中子若孙曾也。居近山下。不惮勤勚。复踵先业。书之以劝宗人而示今与后。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跋
  
卓氏景濂亭世稿后跋
光山卓君鼎运。造余山中。授以世稿一册。余敬受而卒业焉。叹曰景濂,竹亭公父子。相继为丽鲜令族。其名行尚矣。当世之大儒先生如益斋,圃,牧隐之贤。相与从游而参识。考其友可知其人矣。虽世代荒远。文籍散佚。其存者只是寂寥乎短章。而率皆辞胜理到。其可以泰山之豪芒而少之乎。抑余于此。亦知卓氏之用心苦矣。夫以二公之历几百年。而其残英剩馥。杂出于文苑胜览者。靡不广摭而寿其传。卓氏之于追远阐幽。其诚笃如此。则今其子孙之绵延而廑存者。安知无振矜之日也。记曰礼不忘所生。乐乐其所自出。卓氏其有礼乐之心乎。余陋于文辞。顾其言何足为轻重。而窃取于先师序谱之意。姑撮其大槩而复。有望于卓氏之后人也。
南济州同舟录后跋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8H 页
朋友之道。责善所以尽吾诚。取善所以益吾德。而此道之不行久矣。大夫士平居。慕说徵逐相尚。间以法言格论闻者。什之无二三也。呜呼。若南公之洛下同舟序。不知谁所著。而何使人敛衽而起敬也。此皆以落然东西南北之人。非有平生之素。偶然簪合于一舟之中。气相孚而如磁铁。义相倾而如金石者。已是出寻常万万。况乎江湖烟浪之间。非衽席从容之地。而一言二言。不离于忠信笃敬。不以穷达贰其趣。死生易其心者。视世之浮道相交复如何也。南公早举进士。晚乃投笔而起。历典五垒。所至皆廉白有声。当日诸君子末后斯言之践否。吾不可以尽知已。若南公信可谓终始斯言者矣。公之后孙宅揆宗汉甫。要余识一言。噫海月翁文词之伟。足以传远。复何用昧昧者之辞。而感子孙追远之意。略叙颠末。识于下方。敬写本序一通。寘之家塾。欲以示诸朋友为责善取善之资云尔。
书杏堂金童子冤稿后
杏阴老人示余以杏堂童子行实一通。呜呼。童子只九岁而死耳。凡天人性命之懿。卉木虫鱼之微。微不神解妙悟。又出语无轻扬飘忽之意。言言皆实。语语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8L 页
逼理。近而孝弟恭逊之行。细而书画笔画之楷正。远而阴阳律吕之旁技杂艺。无一之不有。是将天人乎。殆童子而圣焉者乎。不然何其多能也。或遗昆冈之片玉。产灵芝而九茎。乍耀于人间者乎。或如月如星。如泡幻如电影。为造化之所悭者乎。或二气之参差。极精而极粹者。终不可久焉者乎。吾不知其所以为说。第书卷尾而归之。
书李逸升戊申日记后
呜呼。士当观平居自期。方逸升少年时。志气磥砢。言议奋发。余与起居注四兄尝曰吾辈惟逸升可以经纶事务。旁人或然或不然。而逸升亦笑之也。已又逸升与世俗不谐。北入太白之壮岩洞。凿坏以遁居三四年。退修云谷先庐。结亭其上。辟池以环之。日夕啸傲。殆若无意于世。而世亦忘逸升也。一朝起为多士倡。赍尺疏扣阊阖。其年为戊申也。其事为其年之倡义诸先辈也。卒能感通 天心。以布衣一介之士。登 厦毡盈尺之地。昵侍 君上。奉 传教拜稽而出。呜呼。山南七十州。赖逸升一举。举皆洋溢鼓舞于 鸿恩沛泽之中。而六十年所羞惋而欲死者。已若沃清泠而洒濯之矣。其功顾不伟欤。然士所当为者何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9H 页
限。第观逸升此录。其饥寒困迫之状。可谓无所不备。而逸升方且谈笑而处之。必欲以腊月三十日为期。推此志以往。处朝市亦可。处山林亦可。逸升尚晦珍之乎。余之望于逸升者。不但止于此也。逸升益勉矣乎哉。
书从孙星复所妆唐音册后
此王考玉川府君少时笔也。子孙传读。岁久刓缺。从孙星复以童子。尚能念手泽如新。逐章补缀填写。改而妆之。其志良可贵也。呜呼。府君楷法。晚年更遒劲老健。益可敬重。此晦翁所以叹息于鲁公之书。星也亦念之哉。
紫霞山诗帖跋
吾友李健之间尝示余以紫霞山诗帖。乃先师退陶先生笔迹也。余奉玩而伏读之。盖先生未卜陶山之前。循洛江上下。占检烟霞。料度溪山者久。而紫霞峰实清凉之下洛江之浒。得一奥区而乐之。拟名漱石。而茀而未荒。为兔葵燕麦之场矣。健之克承先志。葺亭其处。挈兄弟以居之。聚凡先生平日篇什之出于风咏者。成此一大帙。健之之用心亦勤矣。呜呼。先生法帖之端楷灿灿。如明珠贝玉。词致之雅健泊然。如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9L 页
大羹玄酒。而此则犹外也皆粗迹也。想健之登斯亭而读斯篇。云山在我几案。风物映吾襟带。百年俛仰之间。其悠然而乐。旷然而感。尤何如也。然吾于健之。复欲为一言。健之儒者也。方读书求志。彼其山与水。虽若莲峰之奇庐阜之秀。洛伊龙门之胜。此皆昔贤所以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者也。健之之所以述先志者。顾在此而不在彼也。诚使健之读先生之遗书。诵先生之法言。主敬以敦其本。明理以利其往。日用之间。静存而动察。酬酢之际。体立而用行。则紫霞之胜。反为筌蹄。而漱石之扁。方可为琢磨攻玉之资矣。嗟呼。一区溪院。瑶琴永閟。千秋宰木。柯叶尚新。吾将见健之长裾佩玉。从容乎游泳乎。管清风而自娱。抱明月而长终。则江山之乐。亦未必无助于健之矣。此余所以重有望于健之。而乐为诸朋友道之。
锦春堂姜上舍事迹小识
姜生善焕过余山中。为其先祖锦春翁求一言。余观于诸君子诗若叙。皆尽之矣。余虽有言何加焉。然鸣玉台山中之佳胜也。锦春翁存而陪先生从游。殁而为先生追忆。此台存。锦春翁之名亦存。何忧乎湮废。古人有愿为浴沂之童子者。吾于锦春翁亦云。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0H 页
读宋公遗事跋
余往时读新颁 圣制五伦行实。其惓惓垂教于人伦风化之本者厚矣。及得延安宋公遗事。又读讷隐,霁山,大山三先生序若传颇详悉。尤有所戚戚于心也。夫宋公非手杀人者。替弟自首其实。而视弟犹我。视我犹弟。办一命于仓卒急难之际。而无少留难。不知当此事遇此难如宋公者。复有几人。咏于诗著于传记者。如伋,寿,褒,融。虽不可以难易论。此三四人犹古之闻风而兴起者。若宋公者。于何见义之勇若此哉。岂庄子所谓独全其天者乎。其言曰我幸而有子。弟继人而不幸无子。此邓伯道之言。复见于今日矣。其曰构也樀也。樀也构也。则推此心以广之。虽孟子之论大舜曰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不是过也。其入狱戒其子孙也。曰死命耳。尔无以我死而怨吾弟。持是心也。虽不怨尤于天人之君子何加焉。一言而见其慈。二言三言而见其仁与忠。慈则利于物。仁则爱人。忠则尽己。惜乎宋公有三言之善而竟骈死于桁杨三木之下。不使少有及于当世。使当世之人少愧哉。然方今 圣明在上。裒集吾伦。广布于八域之内。或以宋公遗事。一謦欬于 细毡之上。吾见宋公之事。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0L 页
与伋,寿,褒,融炳耀于无穷。是所拱手而俟也。宋公后孙思永甫。访余山中。属余一言。余虽有言。又何足轻重于诸先生之后。特感思永甫又有至行。庐墓三年。是亦传家佳子孙。于其行也。姑以是申复而道之。思永甫亦勉乎哉。
书姜子顺所著陋室李公遗事后
友人姜子顺为其外大父陋室李公著遗事一通以示余。余敬受而伏读之。简而有典。质而不华。因此而想象李公当日之忠诚恳笃。质悫醇深。又多于余所得者。何其幸也。呜呼。前辈远矣。吾与子顺适会吾溪上之先亭。先亭乃李公游处也。左右云木葱茏。梧阴转阶。吾犹及李公之存。白酒传觞。风琴自响。与吾兄磨翁啸傲于轩窗间。宛宛如昨日者。而已读子顺所叙一通。是则吾与子顺俱可悲也已。然子顺好学笃志。其叙事记行。斤斤无失坠。实李氏之佳宅相。李公其不朽也与。岁丙辰仲夏。书于先亭之桐阴下。
书族大父柱江公庭诫后
呜呼。公之此书二十四条。皆切于日用伦常之道。诚使后之人。服膺而勿失。则奚翅于盘盂几杖之戒。而公以二十四条中。独阙忠君上务稼穑二款。设为问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1H 页
答。多至百馀言。其忠君上一条。答以移孝之道而忠于君。则忠孝本无二道。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其务稼穑一条。答以农者天下之大本。治生之要道。吾夫子岂不知此。而于樊迟之问。必曰不如老农老圃者。以礼义之最急而农务之不必先之也。盖尝溯公之旨而论之。不遗其亲者。亦必不遗其君。笃于亲亲者。亦必忠于长上。百行之源既备则万务之推。奚难哉。且今之为士者。衣食切于目前。孰肯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哉。不教而自能。不率而自勉。人皆知服先畴之畎亩而能遵守乎高曾之规矩者几人哉。公之苦心可见于此。而惜其坠失于煨烬之中。诚使今日之为公子孙者。知此意之郑重而并为体行于二十四戒之中。则亦可谓得公之志而肖公之业矣。呜呼尚勉之哉。
书郑三弃斋礼仪补遗后
尝病世之言礼者。易言贤者之俯就。而不为不及者企及之制。二者之为病皆均也。李文纯先生言礼不为过者而重为之制。不为不及者而为之轻。酌中于过不及之间而为之中制。甚至教也。今之世则一从礼宜从厚之文。杂引近儒义起之言。而将至四三年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1L 页
六三年而已。则岂不过且重乎。吾观三弃郑公补遗之文。参之以三礼。质之以古今。添一不得。减一不得。真吾岭中可常可久之道也。荷塘权公所云迷涂之指南者。岂不信然乎。愿与吾党之士。笃信而谨守之。
凌虚朴公文集跋
述道与素庵金公镇东友善。一日以凌虚朴公文稿二册授不佞。不佞跪受而伏读之。则其诗与文总若干篇。而言言皆实理。语语皆真际。信乎有德者之言也。非其根本之牢厚。实见之超卓。何以及此。惟其根本之牢厚。故从游冈愚寒旅诸先生之门。而咸以国士器之。惟其实见之超卓。故一烛弘奸。有若蛇蝎之避。再遭 国讧。雪涕倡义。视蹈汤火赴矢石。若嗜欲然。历选诸君子。以藐然布衣书生。能贤贤而恶恶。见义而必勇如公者。复有几人哉。然其根本也实见也。皆自平日经术学问中来。非若寻常墨士之空言而无用。此集之存。可以不朽公于千古矣。不佞非能言者。感素庵公以外裔之故。要责以一言。不揆愚拙。书以归之。
书金龟岩行录后
古人读书。知之必欲行之。若龟岩金公。真可谓善读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2H 页
小学书者也。五岁而拾果必饷其亲者。诵父母之口。异于己之口也。八岁而服禽兽之句。揭诸壁上。则诵立教孟子之训也。下堂而伤手。惕然惊悚然惧。请笞于父母则乐正子之孝而斮指则未也。庐墓而终制则王伟元之行而虎感则未也。不食西瓜。非曾子之不忍食羊枣者乎。隐居养亲。非董邵南之朝耕而夜读者乎。生而尽洞属之诚。殁而致著悫之心。由是而君上闻其名声。藩臬荐其行谊。间起为延乌令。年既衰矣。勤谨和缓。以孝悌帅民。虽陈古灵仙居之政何加焉。公可谓终始小学之道者矣。是其资禀之异而独全其天者邪。学力之充而矫焉而成性者邪。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已。使公而生于子朱子之世。亦当编之于善行之末也否。乃者公之后孙声汉甫。走三百里。问一言于不佞。不佞何敢文。顾不佞蒿蔚衔恤。年今七十四矣。虽欲孝谁为孝。感公独得小学之道。为之流涕而书之。
题权日成(晟)东坡帖后
吾从姊孙权君日成。集东坡礼乐亭帖。著五言近体五绝。词致甚古雅。首叙为 圣朝愿太平之氓。中言早孤痛先训之或坠。次言师友道废。愿学以成就。末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2L 页
乃俛仰于人世之变迁。而以山中为可乐。呜呼。日成真知言哉。夫生之族。莫切于三事。日成已知三事之重矣。苟本之于一个身心。以山中为福田。讽诵乎诗书。歌咏乎先王。不知门外之风霜刻厉峭寒。于其乐几矣。岁暮山窗。拨灰相对。披阅再三。遂书其卷面而勉之。
谨书权生国燮所藏王考书帖后
权生国燮来示余王考玉川府君与其祖训鍊公往还书牍凡八。其他一时名公书亦多有焉。余敬玩而伏读之。为之三复而感慕焉。呜呼。吾家癸酉之祸极矣。持宪公客殁京邸。祖母权夫人又丧出于襄阳寓次。权公前后悯伤调护之劳。蔼然于尺纸寸墨之间。其可贵而可敬也已。岁暮山中。霜清木脱。悄掩山扃。得此信迹。旷念今古。更为濡笔而书其后。
书英山书院讲案后
三代以上。讲学有素。虽遂师甸师。出入阡陌。考岁之风旱螟螣。而亦必烝进髦士而劝之。是以士皆笃于彝伦之教。明于风化之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今知县事凝川朴侯道翔。早有文学雅望。其四典城。率以弦歌为治。壬子夏。自 上简拔。俾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3H 页
莅英邑。岁适大侵。阖境望哺。侯始至。悉心拊摩。蠲减弊瘼。不数月。其仁声仁闻。已蔼然周于四境之内矣。侯方日坐堂皇。喔咻慈惠之不给。乃喟然曰吾民之沟壑在前。奚暇于礼义。然古人之于学。虽颠沛流离之际。有不可终食而违。则吾之兴学。不容少缓。遂招乡父老。会于邑之英山书院。选邑士之能于儒者十馀人。南至之日。听诣席下。侯首先讲大学。次以每朔讲语孟。以及中庸。又以暇馀。诵箴铭说诸格言以羽翼之。作为画一条目。甚盛意也。呜呼。山南古所称邹鲁之俗。而吾英密迩陶山。又书院吾先师妥灵之所也。侯之因其俗而导之者。不在于他而在于书院。凶荒札瘥之年。有不遑于拯溺。而汲汲于教民之方。其方之必以学。而其学之必先大学。不沿于功令之杂。不袭于章句之陋。其恳恳一念。欲使人人而必躬蹈而力行之。顾今世有长民之责者。孰能有一之如侯之为。而得其轻重之伦先后之序哉。吾乡礼让之俗。其将复兴。而于以承 圣上之德意。述三代之馀法者。我侯为之兆矣。吾英之士。盍相与懋勉之哉。述道虽不敏。乐与斯会。敢拱手以俟焉。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箴
  
自警箴
一瓢一盂。块守山扃。鸟啼花发。水绿山青。广大之生。甲坼根荣。人于两间。禀受独灵。胡不自珍。庸晦厥明。情欲互攻。载醉载醒。四端之微。孰浚其清。一日无春。四时趋营。盍修其本。反躬约情。战兢临履。存敬思诚。朝乾夕厉。与生俱生。幸玆秉彝。苟一其呈。牛山雨润。沂水风轻。云影徘徊。月色满庭。何位何育。安我太平。(尝看朱子解中和位育之意曰。只这一个身。亦未有太平时。)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3L 页
圣由簇子箴
维人一心。主宰万变。心为物役。端倪莫辨。七情互用。四有交病。纷纶系著。遂亡其正。憬彼先民。廓然顺应。动以理制。静以敬胜。居穷处窭。坦若朝夕。素患行患。镇如衽席。尘编寥落。一字谁践。嗟吾圣由。莫叹能鲜。余亦同患。冰炭塞胸。从今拙法。分寸加工。勿助勿忘。无迎无将。平心易气。敬直义方。常若有馀。以待不足。我作此箴。书于屏簇。盘水之持。渊冰之惕。庶几顾諟。交修共勖。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铭
  
座右铭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4H 页
质薄而思厚。性滞而思通。躁心思静。妄心思空。庶几奉斯而周旋。默然涵养乎大正而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