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谷先生文集卷之九 (自动笺注)
晩谷先生文集卷之九
 雜著
  
講案後說
天生一世人。
不可使其人一向安坐
無所用其心也。
必應讀古人之書。
行古人之方。
以無負天所以與我之責可乎。
今我同學之士。
不爲不多
而顧其中無强自持者。
夏則快軒凉堂。
騈肩徵逐
冬則密室深房
聚首劇談
無甚奇可聞之事。
坐待西日之暮。
三餘無暇
一年將竆。
寥寥乎無讀書之人。
嗚呼
若此而何以爲後來子孫之勸乎。
且吾所居之地。
介在深山竆僻處。
先輩遺風漸遠。
後生偸薄日甚
雖趁此光陰大家評量
猶難望於根鈍之學。
居然送歲月。
蕩然而無拘撿。
不思所以振厲灑濯之道乎。
自今各自矜奮
一躍躍出。
痛洗五辛腸胃
挑出精采
一意向上
入則修孝謹之行而出則有遜悌之風。
講學之方則每月逐朔朢
通講一旬內所讀書
不限卷數。
必期於精熟而可體行
怠慢不如式者。
各以右件講式施罰。
至於程文雜文
雖似末技
亦須通考一旬所著。
或有不滿日數者。
亦以講罰行之。
庶幾爲作興起一助也。
嗟吾同學之士。
勉之勉之哉。
名字說示宗孫明復
少從余學
今已束爾髮加爾首矣。
父母所以望汝。
宗戚所以倚汝者。
爾知之乎。
人生自旣冠以上
大小大事。
無不擔負一箇身心
苟使志移於所愛。
目遷乎所從
長途遠遠
發軔伊始
不知身心之可治。
餘力之可業。
把玩許多光陰
飽食游嬉而已
則吾何以望汝乎。
况爾氣質穎悟而全欠剛果
爲文精緻而病在萎弱
安知其吾所憂者
不適中於異日乎。
余嘗觀泰山孫明復之詩曰人亦天地一物爾。
飢食渴飮無休時
若非道義充其腹。
何異鳥獸須眉
此老爲言
眞切痛快
警動人意處。
遂名汝以明復
字汝以學孫。
汝其敬聽余告。
無怠無忽
字說族姪星臣
族侄星臣
少以才學
善爲功令家言。
筆亦雅勁。
有聲庠塾間。
中歲病眼
不見天地日月矣。
嗚呼
以君之才之美。
而動不逢耦吉。
輒遭奇凶。
其命也夫
吾宗不競
一星臣而不能鎭有之乎。
星臣亦可以無憾已矣
天之命物不齊
蒙倛者焉。
平脅曼膚者焉。
有啞者焉有聾者焉。
耳目雖具而其心若禽獸
者焉。
若君則不然。
獨盲於目耳。
君最聰穎
詩書百家之言
收貯胷中而有之。
自病後侍母氏病。
時其飮食
安其寢處
朝夕不離側。
小兒抽其端。
如挑宿灰。
君以書則富。
以孝則篤。
以敎則無不足。
亦可謂不盲於心者矣。
然閉目兀坐
情燄其中
勃鬱不舒
喜怒過中
嗔恚過度
此則爲君子之病。
昔者朱子有言左目全盲而今頗侵右目
因此恬養本原
却恨盲廢不早也。
大賢之訓。
豈欺我哉。
吾今爲君計。
以病爲天之與我之分劑
蕩蕩乎其心志也。
愉愉乎其容色也。
凡可可喜可悲可樂
一切消化靈臺之中。
而以恬漠爲眞宅。
安靜居第
煕煕適適然。
不知天壤更有何事
則病不至傷生
其於本原之工亦幾矣。
是以不揆陋言。
以子朱子之恬一字奉䂓焉。
詩道則子固有者。
高人一格
不必加勉。
而一向淸虛刻厲
易流於竆苦之態。
子亦戒之。
壬戌秋。
晩谷老人書。
書贈日升
日升
內外黨親也。
嘗從余遊。
余愛其苦硬淸癯
有才學。
然余於日升
顧有戒焉。
苦硬者易流於偏。
淸癯者或至於虛。
讀書以救其偏。
養氣以補其虛
可乎。
讀書者。
非專取文句收攬
詞章藻繪耳。
古人一言一行有可法於吾者。
從而師之。
又從而戒之曰是言也吾亦有之乎。
是行也吾亦蹈之乎。
無以書觀書而以身觀書
無以觀書而以心觀書。
勿迫而驟也。
勿固而窒也。
則吾之所讀書
方可爲著己近裏之學。
而發之於文。
沛然也。
養氣者非若吐納噏呼。
修養家爲耳。
簡靜思慮
挑發精神
平其心易其氣。
筋骸欲其拘束無至於局。
節欲警飭而勿矜於外。
客氣消而天理自行
妄念除而眞心自固
氣日益王
日益舒。
神色敷腴
血脈灌輸
尙何資於草木之餌華扁之術哉。
然之讀書養氣也。
二事也。
一本也。
朱夫子有言存養子細讀書異名也。
存養之有資於讀書
讀書有益存養
是合內外之功也。
子能知合內外之功則於學亦庶幾矣。
嗚呼
余固老矣。
雖其口能言。
其身不能行。
今於吾子之請。
雖復之乎。
不勝有媿於中也。
子尙勉之哉。
農書演議(己未自上下綸音勸農
內外升朝官及列邑守宰
敷演獻議
代本倅作。)
伏以民之有穀。
猶魚之有水。
魚無水則病。
民無穀則
飢。
飢且死。
慈父不能保其子。
安得獨有其民哉。
墳衍廣陸
莫非生穀之土。
而穀不能以自生。
况昔以十人耕之十人食之。
今則一人之而十人欲聚而食之。
何以不貴。
何以不貧乎。
古者士農無二
之子恒爲士。
之子亦爲農。
無異業矣。
今之時。
一曰農夫則皆以爲野人徒隸之事。
而每欲安坐而食之。
公卿之子耻言農。
上士下士庶人無官者。
一或秉耒耟則一切鄙夷之。
目之以寒畯之子
甚至於不得娶。
不得嫁。
契活之窘。
雖逼於目前
廉耻之拙。
却慮於身後
咸欲釋耒於壠上。
浮游兩間
爲農不可
爲士不足
可謂不關不關之人也。
嗚呼
以數千里提封之內。
自豪貴強
下至市井游手
太半高冠曳長袖。
不知禾麻菽麥何以何以耔。
若此而求其衣食豐饒
其勢末由也。
周之后稷於邰
公劉居豳。
太王居岐。
皆以農事開國
至于文王
王業大成矣。
猶且卑服田功
太姒后妃之尊。
采采葛覃
爲絺爲綌。
周之務實如此
先儒猶以文勝病之。
况今之世。
又其每下者乎。
今之世。
貴者貴賤自賤
不可以貴爲賤者之役。
賤易貴者之事。
而苟使立法之意。
猶稍近古
豳風豳雅大田
良耟等篇。
田畯勞之
保介以相之。
或攘其左右而嘗之。
或進我髦士而勸之。
歌詠美之
慶賞以慰之。
南風解慍之夕。
暑雨滴汗之日。
翩翩冠蓋
出入阡陌
上下溝塍
其事以實而不以虛假
言以心而不以䫉悅。
與民相親相熟
無有上下尊卑之隔。
則百姓亦人耳。
必曰大夫誠心如此
吾等敢不云爾
而其於勸農之方。
庶有一分二分之益矣。
臣愚陋。
世蒙國恩
以先蔭。
畀以字牧。
而誠短計拙。
闊於勞農之政。
才踈識蔑。
未效涓埃之報矣。
廼者主上殿下特軫蔀屋之隱。
十行綸音
洋溢四宇
賤臣百拜莊誦。
有感頑衷。
略綴閭巷所聞農務之最急者凡九條
敢備芻蕘之擇而歷陳之如左。
一曰民田
井田經界之法。
古之儒賢碩輔咸欲復古
我國地勢
山多野少。
罕有百里之野。
箕子雖云行之於平壤
而亦轅田之制。
井田之法。
固不可行
經界法則雖若可行
一有動作
四至騷擾
士大夫多不曉筭數
例爲奸人猾胥之所舞弄箝制
頭紐不明
盈朒無常
只有紛更之名而無益於實。
爲今之計
一依皇明魚鱗冊
令逐州逐郡逐縣逐鄕。
民田結負幾何
人戶口數幾何
王田爲主人戶
客。
人計十頃或二十頃。
以爲永久遵業
多者只限此數。
少者俟其續續充數
旣立之後
禁不得買賣
踏帳以出。
一留于官。
一付田主
以此爲率
而多者許其賣出。
少者許其買入。
田者幷許。
只滿此數則可均而農民不患
若此法行則土價賤而無錢者其勢易有也。
今則兼幷之家。
田連阡陌
湖南嶺南關西等地公稅
皆使佃人當之。
佃人得其半而又失其半。
畞鍾
亦何所利乎。
由此不糞其
田益荒瘠
那移之際。
又有雇稅。
佃人姑貪目前
朝暮換易
其弊不可禁。
富人以其田多而不之恤也。
若此而農何以成。
何以出乎
宋之林勳本政書。
大約以均民田爲主
其意如上所陳。
朱子以爲可行
聖明留意焉。
二曰重民時。
孟子不奪農時
又曰雖有鎡基
不如待時
春秋城麋城郞
每書其月。
所以重農時也。
農之時有五。
播種之時也。
鉏耰之時也。
㙲草之時也。
移秧之時也。
收穫之時也。
趣時猛獸鷙鳥之發。
苟違其時耕種失時
早萎而晩縮。
鉏耰失時
苗爛而草驕。
㙲草失時
走洩無力
移秧失時
點蠅而遺矢
收穫失時
遇澇而生角
一日一日之害。
寬二
日有二日之憂。
農夫之諺曰五月稊華。
六月麻蕡
不暇移。
不及旋。
皆言其急趣時也。
苟得其時
朝而耘。
異於夕而耘者。
昨之耕。
於今之耕者。
時云時云而最緊者農時也。
若時雨滴澍。
條風潤酥。
及時而耕治者。
然而蔚然
滿阡而滿陌。
當此之時。
不可使一日
不可使一刻
場市之會。
醵酒之聚。
老弱不堪事外
或有壯者少者焉。
各自一切詗察
周禮大夫過市
帷蓋之例。
壯者十文
少者五文
通融封窖。
以爲民瘼之道。
時過之後
各其土隅官一廵田野
其治畞之汙萊者殘根之爛入者。
各致田頭
輕重施罰。
有所懲畏。
則亦可爲捄弊策厲一端
聖明留意焉。
三曰蚤作息。
農人作息
各有其限。
春夏一年大限也。
朝暮者一日大限也。
早出則天氣未熱。
曉色輕凉
土膏沾潤
拌壤易解。
一日得兩日之功。
晩入器械遺漏之患。
字牝不檢之弊。
悴積一日
害及明朝
勞佚不可不節也。
勤敏亦當有其時也。
擊壤之歌曰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皆言其時也。
成周之制。
必擇老成二人
黨正塾師
及其春和之後
農務方起
每於晨朝。
黨正立於門西
塾師
門頭
晏出而後時者不得出
暮入不持樵者不許入。
田必以耦。
耦必以多。
多則戒其不精
父老因勸饁拔根以示之。
農功旣畢。
聚衆男女
男聚一巷
女聚一巷
男習其業。
女勤紡績
鈍者效敏者。
能者敎不能者。
所以巧拙通人力也。
是以一月常得四十五日之功。
此寔古之良法美意而必可行者也。
且田雜種五穀
不專一種
以備或熟。
疆域雜種茄苽。
一畞三𤱶。
備厚㙲能風旱之道。
𤱶道切戒窄耕。
語曰密種充場。
踈種充儲。
此皆蚤作息之中。
旁及不可遺之一端
聖明留意焉。
四曰濬溝洫。
周禮匠人溝洫
九夫爲井。
井間四尺四尺謂之溝。
十里爲成。
成間廣八尺八尺謂之洫。
所以旱潦通水道者也。
山川田野之畫。
如人之血脈相連
膚澤徒立而血脈不通
通身麻墨痿枯。
可立而待也。
穀之傅于土者。
根莖依舊
水澇渟滀
血脈不能周流
安有成實之望乎。
今之人。
惜其土地之多入。
憂其田畞分割
深者塞之。
卑者湮之。
雨水之際。
處處傷濕。
旱乾之時。
段段枯損
一畞之收。
纔得其半。
山下之田。
水滲土中而人不覺
秋來雖致秉束之多而顆粒不堅
百無一
熟。
至於吝小而失大。
得末而遺本也。
此弊三南處卑濕之地。
其害爲尤甚。
古人經遠之謨。
終不可易以論之也。
井田溝洫之間。
亦非土廣人稀之處。
何不土地之閒曠。
而爲四尺八尺之深乎。
自今如舊制。
八尺深廣
難依古法
而方春播種之初。
多聚人丁
濬洩四畔
使水易晞。
若田形四畔皆高。
中央凹陷
則亦須橫裂其中
左右分流
而引濕之法。
不如木。
蓋木爲陽稺而易於滲入也。
古諺曰濕田十畞
不如一半燥壤。
此雖細務
亦關農理。
聖明留意焉。
五曰治堤堰
天下之患。
有甚於以有用之物而歸之於無用
川溪之水。
是有用之物。
空然注之于海。
則是歸之於無用也。
五六月之時。
桔槹無力
戽蔭易乾。
一帶淸流
大者汩㶁。
小者潺湲
欲以手掬而難以挈彼而移此也。
欲以汲引難以終朝竟夕也。
坐見焦者自焦。
注者長注
夕陽移陰。
人功無柰
豈非可惜者乎。
壅水漑田者。
恒患水深岸高
水駛沙澱。
而此不費力之患也。
自山出。
其勢本高。
久漸鑿開。
遂成底平
苟使平時積以歲月
積薪槱。
厚築枯柴
急處從緩。
緩處取急
計其尋仞
其高下。
無有疏漏走之弊。
則久自塡平淤塞
豈有漑之
理乎。
且今之堤堰
皆欲家家築其田畔
人人護其眉睫
是則無益也。
大勢之至。
如浮苴漂梗隨波消散
何有此疆彼界之別。
善觀勢者。
審其衝要
隨其曲折
水波瀠洄激射處。
不計遠近
他人築堤
方是十全必驗之策。
古人治水放火
火勢所及
不與爭地
水勢所及
不與爭地
此皆順水之性而審勢之謂也。
聖明留意焉。
六曰通水利。
夫利莫大水利
生民之命。
在於衣食
衣食之出。
係於水旱
天之所爲
不能勝。
人力所及
亦能勝天。
夫水有雨澤之水。
井泉之水。
川溪之水。
雨澤時溢。
恨不能而待也。
井泉恒湫。
恨不能而上也。
川溪流下。
恨不能決而分也。
而惟陂澤兼之
若廣視山谿
周覽形勢
其後殺而前高
圓廣而環繞者。
皆可寘陂澤之地。
許多閒曠處。
古人寘之外。
都無下手處乎。
鄭白之渠。
蓮勺之陂。
後出而愈奇。
錢塘西湖之港一開
天下蒙其利。
天地之利。
生生不竆
智計之子
世世不乏
豈古有之而今則無之
特患今人恬於故常
狃於優游
廟堂則磨驢之踏宿趼而已
爲字牧則傭人之沿舊套而已
孰肯爲生民永久之利。
嗜欲然哉。
其然也。
故國
築堤水處遺址
處處猶在
太半淤塞
不復修治
歲歲鳧鴈之聚。
茭蒲之密。
化爲沃壤膏腴
豪民占耕其中
認作私帑
一有數月之旱則已自乾縮
昔之漑數里之水。
今則半之
金堤之碧骨堤。
咸昌之公儉堤。
密陽之守山堤。
全州黃登堤。
皆是陂堰大者
而比之初築。
不啻萬分之一
此則宜自朝家逐年申勑
出丁夫。
雖人費百千。
役費旬月
拓邊際。
厚杵方面
無有一點滲淥。
而除舊設者外。
有新設處
觀察使令各邑守令。
訪檢以報。
又許民狀告
親審其利益多少
工役衆寡
然後計丁給粟
置措畫。
豪民之占耕者。
依犯經典例以懲之。
民生日裕而地無遺利之弊矣。
胡瑗倡敎湖中敎法
今古稱之。
而置經學齋。
又置水利齋。
古之識務君子
大抵如此
聖明留意焉。
七曰節民用
夫財者民之心也。
農者財之本也。
本其財之所自出。
實無異於刳心而剖腦。
割膚而雕肝
赤日炙面
朱汗浴體。
寸寸而收之。
粒粒而聚之。
皆欲爲飢寒緩急之用。
豈肯一放手於絲粒之微。
爲閒謾無益之歸乎。
然而愚民本無恒性
習俗易以詿誤
姑貪目前之安而已富貴之容。
苟計須臾之便。
而越效
侈靡之態。
一裘已成兩而欲厭而求紵。
一包廑計十而欲舍陶而買鍮。
駸駸然以歲而以年。
却顧之心漸解而頑惷之望日侈。
至於短褐長袖
土笠爲高冠
白日墟市
佩鏹而傲睨
春風細柳
買醉長歌
夏畦之苦。
分付於迷子。
襏襫之勞。
推之於過僮。
今年如是
明年如是
若干僝鳩者。
無異水自漏而火自燼矣。
於是焉又稱貸而益之
至於破落家戶
捧頭皇皇無所接。
豈非不節用之故。
而家而不保
躬且隨之者乎。
夫器之窶陋者。
能享百年
花之濃艶者。
都無十日
理勢必然也。
王公之貴。
不節朝盈而暮虧。
家國之富。
不節傾家傾國
瑣瑣區區之末。
而欲貪須臾光景者。
其勢何歸乎。
歸於敗也。
苟以矯今之弊。
宜自上示朴。
天下先。
衣服有常
使上下有限截。
食饌有品。
使貴有等級。
紈綺不使近於閭家。
鍮銅不使用於編戶
食取充腹而常有贏餘。
衣足蔽體而常有庋置
間以覺察指揮
繩其一二。
則此弊漸革而人生日給
民食可豐矣。
語曰城中好高髻。
四方一尺
城中廣袖
方全疋帛
欲以節民之儉。
在於自上之糾率
聖明留意焉。
八曰禁子錢。
養民之道。
莫如務農
富民之道。
莫如
節用
節用之道。
莫如奢侈
奢侈之道。
莫如禁子錢。
錢者周公孔子所不言。
輕貨移轉
出有入無
無若錢之便也。
自錢之行。
民徼一切之利。
多舍耒耟而遊市廛
盞酒豆羹
逐手消散
故人之言曰錢爲妖物
爲其虛費不覺也。
財之虛費
民所貧乏也。
至於閭閻編戶之氓。
則其勢無致錢之路。
欲賣穀以致錢。
則賣之雖多。
致之不敷
欲斥田而致錢。
無端斥出。
使爲日用
其勢亦不便
目前之無
可以無自支。
手下之便。
必以有自便。
一有子錢家
朝而求則夕而用。
此爲自便之道也。
夫農之利。
不過於倍。
而有豐㐫之不同
商之利雖過於三倍
而有累次折閱之患。
不如斂散子母
不勤作力坐致厚利
故閭措大閉戶計緡。
俄致千金
不窺市廛
不親𤱶畞。
而身有處士之名。
暗射無窮之利。
莫如子錢也。
夫財非天降地出
此益則彼損。
此盈則彼虧。
如何不貧也。
春而貸錢得如毫毛
而秋而償錢失如匀石。
貸之不覺其難而償之甚苦。
出之不覺其多而入者甚苛。
至於賣田而不足
至於賣宅而輸之。
竆民渙散
八九是子錢之害。
故語十家村中
有一子錢家
十家其所有也。
刺骨之語也。
自今廉察
或有如此者。
痛斷斥絶之。
子錢家所存者。
一許貿穀。
買春放。
子錢家亦不失利
而於農夫俱便。
聖明留意焉。
九曰置力田科。
三代以後
漢法質實近古
三老五更之制。
可行也。
其中戶口率置孝悌力田科。
此法自今視之
頗似迂遠
深惟其意則崇本務實
士農合一之道。
莫此法若而足以長世久遠也。
夫人百行
孝悌
孝悌之興。
在於足食
洪範旣富方穀之意。
孔子富而敎之之道也。
周公之敎成王
天子之尊叔父之親。
丁寧告戒者。
必曰稼穡
稼穡之於民。
豈不重且大乎。
凡人之性。
習於安逸智慮不生。
長於勤苦者。
德慧日茂
晝而勤苦
夜而績燈。
無限人材
皆從這裏熟。
大舜躬稼尙矣。
伊尹之耕於野
亮之躬耕南陽
淵明荷鉏柴桑
凡此𨓏聖賢哲之鍛鍊堅苦
不厭農圃之役者。
一出經綸天下之務。
無所往而不當
皇明劉大夏一代偉人也。
致位卿相之後
執耒耟。
服事南畞
一聞人訪之曰儞監安之。
公遂釋耒
攝衣而見之。
旣貴而卿相
猶且服事
草野竆居
其爲業可知也。
今之取人
一於粉白之中軟暖之窟。
平日未嘗習爲
之也。
其言似之。
其實不然
其行近之。
其爲太左。
實無艱難戰兢中經歷來
一切文具勝也。
若何得天下之英髦俊傑
且農而二之
率天下雖敎以神農之技后稷之業。
在上者無一作業
末後人心
皆欲付上而厭下。
由是生業日蹙
食根不豐。
孝悌之道不行於家國而人無所措手足矣。
爲今之計
勿限農夫士伍
在家敦本重農者。
應擧計貢。
俾之鄕擧里選
漢法之率。
民風可淳。
實才可得。
士農無二
根本日厚矣。
古語廊廟輇材
畞場無棄士
聖明留意焉。
 
當今農務之急略數之。
有此九條
而其要在於人主心術
人主一心
齋居於穆淸之上。
而其精神灌注者。
自流湖山千里之遠。
試以今日之事言之。
九天綸綍纔下。
八表羣情胥悅
咸願少須臾無死
思見德化之盛。
一心而應萬民
如形影之照桴鼓之應者如此
由此務農勸稼民田可均也。
民時可重也。
出作而入息。
農政可敎也。
濬溝而築堰。
陂山而障澤
農利可興也。
奢侈而農食可節也。
禁子而農民可保也。
力田科而重農爲本。
孝悌因可興也。
其餘若
公元前1042年
糶糴之病民
簽丁之冤苦
公胥之不均
濫胥之漁利
橫斂犯科
一切毛擧而髮數。
節節皆病。
段段皆苦。
廟堂石畫
徒是文具
令之承流
徒是虛套
而恬以歲月
玩以朝夕。
欲以更張無一可見之效。
則臣不欲猥越煩瀆黈纊之前
而亦惟曰人主一心
在於先治其本而已
臣以菲才庸品。
三載莅官
一無治效。
疾病乘之。
狐首有願。
亟欲退謝無能
畢願桑梓
區區忠赤
有感特旨
敢陳愚淺之見。
欲備萬一之擇。
誠愚且僭矣。
惶恐隕越
死罪死罪云云
東遊
公元1768年
余少事佔畢
間閱家乘所藏關東行錄
關東山水之勝。
甲天下未有
腐儒計縮。
常難辦一屐一筇爲數百里之遊。
家居朝夕。
俯案吃蔔啖蔬而已
歲戊子秋九月
天氣澂淸
闕月無雨。
仲氏月下兄雅簡澹自守
拓落寡與
獨慕奇山水異甚。
一日語余曰若蝸廬之下。
眼不見山河大地泓渟演迤
秀聳警拔
徒日讀糟粕
盍從吾遊。
恢廣心腑
余跪而謝曰非不竭心力以踵後。
但遊山雖好。
不如靜坐看書
昔人之戒則何。
曰昔湛甘泉(明儒)以觀山水
失己爲第一約。
吾之遊亦云爾
况余不暇董一之役。
若則閒矣。
可無謾。
仲氏時方草屋
匠者已執鋸矣。
遂定行戒。
族兄時見素抱痾而呻。
蹶然而作。
從祖兄平卿與之偕。
十二日丁酉發行
衣糧一馬
白袷芒鞋
杖策出門
秋風徐動。
林野塏爽。
澹然有出塵之想。
叔兄以事不果行
長詩一篇
叙道所由以贈之。
午酒于門巖之上。
夕宿盤谷
朴兄大來迫欲從。
畏痘不果
臨別與其堂叔尙彬。
壺榼餞于䨓嵒。
嵒在首陽山下流
蔚藍山左趾。
兩石谽谺
水注其中
激而爲瀑。
亦可玩也。
遂坐嵒上小酌
賦詩贈別
諸兄不忍別。
行過赤城山下。
大來告別
到浦墩口。
大松廕立道周
一行下憇。
俯瞰洞湫。
仰觀羣山
移晷不能去。
適野摘山果以進。
點㓒丹砂
遙想杜老入蜀風味
午飯于川前村
夕宿于深川。
有與兄長同年者。
銀鱗美釀
傴僂獻誠。
楚楚可愛
己亥朝發
大嶺與天咫。
一線縱橫敧斜。
百折千回
乃高草嶺也。
望見行商攀厓緣磴。
下者如兎懸木末
上者如蟻附壁上
往者如俯。
來者如墜。
不知劒門之險亦如此否。
尙彬將作別
一行牽挽
决意同行
偪屨着綦。
攀援而上
流汗如漿。
遂過長臯項。
此項前
所畏聞。
不然
嶺上小店
呼酒佐疲。
稍行眼見大海
雲中莾蒼際。
令人湖海之氣。
遂下嶺午飯于峴底。
蔚州地矣。
暮抵蘇溪尹丈繪家。
尹丈懽倒而迎。
卽席飮酒數斝。
庚子曉
後岡望海日出
是日輕雲乍翳。
銀海微茫
纔見一輪飛空
赤氣不能詳。
俄又尹退夫公吾輩行。
淸晨曳竹杖
剝啄入門
坐語未久。
一行梅村留宿
辛丑蒙泉精舍
精舍憂庵尹公所創也。
鄕人因祀尹公于其傍。
精舍兩旁
有泉渤然奔出。
便成大渠
創覯爲之駭爽。
其日仲氏向城底。
餘人疲薾坐留。
平卿兄以足疾又去蘇溪
余獨與諸人沿溪而上
中路同行一人鰱魚于溪。
遂到聖留窟。
窟在石峯之下。
深穴黝黑
處處穿漏
或作鍾懸狀。
或爲鎔鐵形。
或如龜蛇文。
奇奇怪怪
不可殫悉。
不知乾坤爐冶
造化銅炭
其凹然者黟然者。
谺然闢者黭然閉者。
莫不自然之理。
而其遇險而洩處。
若有逞技鬭巧者。
是又何哉
壬寅仲氏自城底約會酒泉
余與諸兄聯步循溪而上
廻入一洞
洞壑平曠
白沙明媚
川光澹蕩
左右蒼松夾之。
且步且憇。
遂登酒泉臺。
臺踞水之上。
長阜陡入面前
高山蜿蜿擧頭
若如廻伏者。
水瀉
中。
奫淪涵漪可以舟。
前村後落。
倒映疎林夕照間。
雞鳴犬吠
隱然輞川之勝。
上流曹溪洞。
蘇溪尹丈與其叔晦叟氏踵而至。
聖鄰,尹成老亦從之。
九渡水。
至第四渡。
忽見衆石離迾山頂
冠帶搢紳之士擁笏而前者
溪心怪石爲水齧。
如虎窺。
如龍蟠。
或如龜負。
眩怳怔忪
收接不暇
一村夫拱而前曰貧道在此山中
一水一石
皆所閱視
而但此間一臺
登眺頗宜。
盍從之。
遂挽登一阜
磐石平鋪
可坐百許人
臨溪上。
一擧眼。
溪山水石
呈奇致。
信爲洞天中別一臺
曩時遊屐之所未到也。
大興寺
寺殊無可觀。
處勢平曠
背山特立䧺蹲。
俯壓前峯可異也。
癸卯踰角屹
嶺路傾仄
可裹氈而下
自是而北。
緣溪而行。
倦或濯纓長川
徙倚巖畔
朗吟濯足萬里流。
振衣千仞岡之句。
舒嘯而起疲。
旁人輒問曰子之遊樂乎。
曰樂則樂矣
足之繭喉之舂。
于何淸凉片液。
以沃余渴。
雖然辛苦不快活
方是好消息來。
豈獨於遊乎。
薄暮入佛影寺
寺之右面芙蓉城
衆巖嶙峋
各露奇狀。
其中一石尖聳似羽人立。
號曰羽人峯
洞口三巖屹立冢頂。
號曰三角峯
溪流峽。
噴成怒瀑。
響震林谷
殷殷訇訇
雪噴雨。
迫視令人掉悸。
直寺之稍南曰靑螺峯
東偏林樾中有坐忘臺。
後又有義相臺
前峯有元曉窟。
峯自三近而來者曰寶蓋峯。
峯前五龍臺。
近瀑下有九龍潭
九龍昔居之。
祖師擾其龍而斥之。
遂置此刹云。
荒誕可信
甲辰小雨
歷覽諸勝。
還坐于梵鍾樓。
堂宇庖■(广畐)。
竗極精緻
佛軀金像
眩曜奪目
銅盆玉燈寶輦華蓋布施之物。
難以句股計。
未知天下許多財力
積聚兜率之天。
焉能人人得福天堂
彌陀淸淨之業。
亦能安此熱閙否。
寺僧進詩軸。
前後鉅人名輩
篇章錯落
而家稿所記留題影寺者。
亦在其中
時又戊子九月也。
覽墨爲之一涕。
乙巳出山加飯嶺。
又過大峴
還宿于梅野
聖鄰先二日別去。
丁未吾輩箕城又就別。
尹丈晦叟氏與吾輩幷轡而出。
梅野左右諸丈老。
皆臨流惜別
依依之色。
午酒于吾隱津。
晩過孔巖海上
一峯彌迤而來
石穴中穿
纔容車馬
左右怪石叢立可玩也。
進登望洋亭。
默坐周觀
東西三海
正若棊盤
漁舸商舶亂颭平洋。
極目無際
天與之接。
余仍次仲氏韻曰蓋驗天爲氣
方知地勢坤。
蓋記所見推測也。
暝到于沙洞黃海月故軒。
法書名章。
昇平
碩匠唱酬
己酉宿正明里
午登崛峯坐少選
至越松亭
之前後。
湖水環之。
平沙皓白
古松樛屈
滄海在面。
漁村互暎。
暮含夕照
淪漣泓漪。
與湖下上
天台四明
隱隱然來吾眼矣。
日入白巖山中。
夷坐兩日
神氣頗蘇。
遂從西美店。
銀坑繞而前。
小峴溫泉
上下瓦屋十餘間。
而上兩間礲石橫闌。
極精巧。
水之滃浡而出者。
皆作沸湯㨾。
天地間神用常出於意慮所不有如此者
午到霞
水石奇宕
雪浪銀溜。
瀉出玉鏡
琮琤璆鏘。
環回凹伏。
蕭散夷曠之意。
余玩而樂之
恨不搥碎珠嶺。
平開一路
置小屋于其中也。
辛亥繼祖庵之勝。
壬子又與黃琢而同行
暮入仙巖觀寺蹟。
夕後將上庵。
踈林落葉
遠聞古磬一聲
怳然如落自天際
南臺縱觀羣峯。
入繼祖庵
庵在嵒上
廑可布屋。
屋邊垂虹瀑。
適値久無雨。
瀑聲殊不響亮
無可異焉
聞大海迫在軒簷
若萊釜對馬之屬。
可指而數矣
今見其羣山點綴之外
依然一嶺平橫者曰長鬐嶺。
其似雲非雲者曰海。
近海高山
何處不宜有此。
因歎世之名不如其實者。
不但若而已。
癸丑自抱月庵下仙朝飯
又踰兩大嶺。
甲寅歸家
尹丈晦叟,黃君琢而相
別于仙巖
尙彬氏別于亭。
夫以關嶺之勝。
而吾之足跡
近不踰箕蔚之間。
若遠之竹樓之窈靜。
鏡浦空明
金剛秀拔
無不賞心眩目者。
烟霞結習
未透三昧
俗累淟涊
朝暮未遂
只偸幾時光景
來往白巖天竺之傍。
何足記而傳之。
以招好事之譏。
而但其登酒泉而灑風則怳然有冠童之興。
望洋徘徊窅然鴻濛之想。
高山深林
掃葉孤坐則忿慾都消。
幽厓斷岸
脅息相顧戰兢在玆。
孔聖東山之歎。
夫子水之術。
未可得之彷彿
昔日株守一丘一壑何如哉。
嗟乎
吾之年齡未及
尙可以涉蓬瀛鏡湖
下叢石踰洛山。
方羊嶺海而歸。
俟吾宿願旣償。
當有關東後錄
續編家藏錄矣。
姑書此以卧遊云。
戊子九秋下浣書。
南遊
公元1776年
自余屛居深峽且三十年矣。
嘗讀朱夫子陳安卿安卿一向村裏坐。
鈍滯了人。
居常佩服斯訓。
以爲安卿猶患如此
吾輩乎。
吾將擺却頭邊許多卷子
一遊江南佳處
以洗吾凡近之胷。
而顧居僻也計拙也。
岷嶺仇池
徒付之夢想而已
歲丙申春
月下兄呼述道曰若盍從吾南下頭流。
晦翁衡山之遊。
千里命駕
大賢力量
不敢企及
頭流是域內山。
山下先賢遺蹟乎。
欣然聽之。
適又鄭幼觀投書約行。
余惟幼觀自是湖海士
落托高曠
間或有出入者。
而要其胷中無滯礙。
爲難得。
束裝治赴。
丙午晩發
宿西峽遇雨。
丁未午晴
宿于水谷
戊申川上
與金中立少選打話
暮抵沙村
宿金道彥家。
己酉龜湖
申子長步出院。
仍宿于酒店
逆旅松燈
半夜討話
間以詩語相酬
亦甚樂也。
庚戌到農溪。
是鄭兄寓居
仲兄自農溪已向木城路。
由䨥溪武矻入伽倻。
而鄭兄獨待余至。
姑留其家。
余行顚倒喜甚
留一日。
壬子偕發。
宿谷。
癸丑渡江星山
柳村鄭光遠東璞。
雖初覯而卽席如舊
小茶飮。
幼觀酒半戲謂光遠曰吾今日途中
主人家
聖紹聯句曰此去子眞不遠
眼中烟柳遲遲
主人若齎我紫霞一壺
吾輩當揀好題目勝於子眞奉獻
相與一場大噱
甲寅院。
鄭先生祠宇
次展三容廟。
洞主三容後孫也。
因與洞主小飮訖。
步百梅園望雲齋。
時方仲春
滿園梅蘂。
玉雪交暎
臨風三嗅
香氣撲鼻
鳳飛巖。
江山淸曠
野色靑葱
面面懷仰
令人執鞭之慕也。
日向昃。
跋馬登途
斜陽
在面。
宿酲未醒。
遙望伽倻絶頂
積雪未融。
淸氣襲人
馬上遂吟斜陽透照僊眞骨。
千仞峯頭一堆之句。
落然高興
飄擧雲外之想。
遂踰沙峴。
古寺殘㙮離立荒翳中而已
見石益古山益奇。
水聲淙淙可聽
一峴。
迤入松林中行數里。
洞天幽夐
蒼藤古木。
逗漏天光
水行其中
觸石成瀑。
鏘然金石
衆壑皆厓广而特平瑩滑淨
不棲塵埃
時有怪禽掠水飛鳴
種種佳境
有曰武陵橋。
紅流洞。
落花潭。
泚筆巖。
曰疊石臺
曷歸城者。
崔學士題品
而都不遠沿路跬步之側。
其他可略也。
日暮不暇細尋。
遂行十里許入一柱門。
扁曰海印寺紅霞門。
琳宮梵宇
照暎彌望
石墩石闌
層絫錯置
其中藏經閣
亦累數百間。
無非竺書荒詭之籍。
使羅王用功力之大。
萬搜萬人之脂血。
欲以徼福獲祐於旣朽不靈之鬼。
此非百代之可龜鑒者乎。
仲兄已先到。
浩然堂。
客中逢拜。
驚喜欲倒。
奉酌流霞一盃
仰觀衆峯皆響。
不知東坡逍遙風雨之會。
亦有此樂否。
一行約休僮僕
更滯三夜
每於夕陽在山。
踈林倒影
前導白衣
一壺酒。
躑躅杖。
上下紅流武陵之間。
興至輒醉。
醉後輒歌。
或坐或卧。
隨意選勝
山之僧幼璣
號海峯子者
自云學書於申靑泉周伯
文詞頗可觀。
數從吾輩遊。
三乘涅盤之旨。
寂寥中亦可聽。
贈詩四絶
丁巳曉發
細雨濛濛
凄風拂衣
遂占一聯山靈亦解今朝別。
微雨凄淸送客亭。
卽景也。
下酒酌酒一盃
遂踰峴。
到鳩林之龍山村。
道邊落帽臺
溪水映帶
小塘中涵
淸楚可愛
日宿薩溪之尹氏村。
主人赴擧商山
少年忘其名。
歀曲
戊午一行登心蘓亭
追至于邑底。
訪愼生敦恒。
愼生雅聞其名。
趣操之端。
文藝之妙。
不意闤闠中有好人
遂與尹少年作別
沿瀯川一帶
望四樂亭洞巖
自古縣登滌愁臺。
行一里至愁送臺。
三洞所謂猿鶴洞者。
猿鶴洞中
愁送臺尤第一佳景也。
臺斗溪心
四面流水如玦環。
其上矮松離迾。
臺廣約十餘武。
前對蒼壁
傍有小島嶼平林
又其下巖石作罅。
遇雨可避曰莊酒岬。
度岬有盤石
可坐百人
西望洞壑蔚然深秀者曰葛川
林氏庄也。
林氏世居其地。
葛川兄弟師傅公。
趾美繼德。
代有聞人
其後孫尙有長厚之風。
余所遇林丈世明氏。
樸茂醇謹
實爲東南主人
是日仍宿其家。
己未遊降仙臺
鄭桐溪丙子下城後。
所隱某里村
一舍
而後人於其所
每當春時
輒以一束一盂水。
代舍菜之儀云。
引領高風
不覺毛髮灑然
遂度嶺幷德裕山。
月城又度一大嶺
下尋眞洞
洞口窄狹白石淸流
緣厓曲折
其聲濺濺然。
浮屠庵。
瀑布庵。
忽見瀑布跳空數十尺。
其沫如散珠噴霧
夜過之。
月色微映。
璀璨奪目
遂擧相屬
高吟李謫仙之句。
三更長水投宿
庚申蓐食
寺門外沿溪。
步步一石之奇者一瀑之走者。
瞪目支頤
蓋此洞至此溪流迅駛
岩壑濯秀
形有覆盂者。
有若伏獸者。
蜿蜒平鋪者。
嶙峋齦齶者。
山風吹蕩則若奏韶匀而擊鉦鼓
瑤瑟而振金箏
目眩神悸。
不可收攬
其中有采虎巖吹笛臺風流巖者。
最曰奇勝
十里懸流
倒射於銀缸石泓之中。
何處風流吹笛之地也。
其曰采虎巖者。
石臼
寺僧傳云昔有一道僧。
縛虎塡其穴。
因以名云。
遂出安義縣
西復繚繞北上
黃石山下。
花林洞月盤石
盤石三層
平衍若掌。
廣袤各十餘步。
石鱗紺靑
流散石縫
大約尋眞洞而豁爽明塏殆過之
尋眞洞則如幽人畸士內蘊中含者。
月淵巖則如風流貴介之韻。
霞佩綴珠璫者。
要之相甲
乙。
而以余所見
當以尋眞爲上。
山水之觀。
因人之所尙而然哉。
午飯洞口尹氏村。
晡時暫登安義光風樓。
夕宿咸陽之伽倻臺。
鄭一蠧盧玉溪之鄕也。
山川拱揖
鬱然可觀者。
辛酉沙斤驛。
宿于山陰
壬戌換鵝亭。
亭踞江阜。
景致殊絶
而但假借縣名。
全用會稽故事道士觀寫經閣,洗硯池者。
是亦好事之惑也。
冒雨玄石村。
蘇處士凝天所寓居
處士已死矣。
獨其村風無一避雨處。
有媿於晉鄙之人也。
一行終日沾濕
越巨嶺到橫溪。
已智異山下里。
人居纔七八戶。
籬落蕭踈
井泉淸漾
雜花明媚
犬吠雞鳴
依然輞川春日之景也。
遂呼酒快倒。
酒味甜烈。
索飯療飢
饔飧滌漑
其地雖大山長谷
而片片皆水田畞鍾之地。
火畬而耕者。
土沃膚腴
忽咏子美何時一茅屋。
送老雲邊之句。
地遠不能買山之計也。
暮入三藏院。
聞大院之勝。
明日將理屐。
大雨達夜。
朝平陸成江。
遂留此二日
乙丑水落
徑向德山。
渡頭尙高。
艱難跋涉
薄暮德川書院
先登洗心亭。
次觀醉醒亭。
水之發源大院者爲西溪
中山來者爲東南流
書院其中
峯巒嫵媚
洞府寬曠
展宜隱居盤旋之所。
而其越溪
曺南故閭
山天齋者。
只存故礎而院之設。
南溟高足弟崔守愚創立也。
蒸土築墻
井井持持
三緯八。
罇罍簠簋
一遵故制。
可觀也。
時當春享
齋士坌集
遠客不可久留
遂經宿後訪崔仁和于其第。
幼觀與崔兄有舊
置酒肴。
留連讙謔
崔兄有春詩夜夜羊眼
幼觀仍呼爲羊眼居士云。
自初入山後
一行相約東竆大院巖壑
西南自公新川至于上峯
縱觀天地之大。
海島蒼茫
俯視靑齊九點
隱鱗鱗於似有似無之間。
河東光陽
雙溪七佛
泛舟于蟾津。
岳陽斗尾之勝。
岸上斑竹
欲問隔江茅屋
猶能記楚大夫否。
適滯雨三藏
狂流不可涉。
上峯積雪深丈餘。
南方癘氣
往往死亡
遂輟而不爲
幼觀笑曰子之塵緣未化。
一行何由盡拍浮丘而肩洪厓也。
留後債更圖之。
余答曰子之言然
而顧吾家山遠遠。
直北千里外。
了債無時
而以債還債
易易耳。
相視搤掔而罷。
庚午發德山。
與崔兄尋南溟古宅。
求觀古跡
有古三銘內直者敬。
外斷者義。
角鞘絲緱。
委委下垂
可想處士恢曠風采也。
午憇入德門。
觀緣棧深樾
俯壓綠汀
西北白雲洞
中路留糧炊飯
獨佩筒酒
緣澗
澗谷靑蒼窈奧。
激之爲瀑。
滀之爲淵
爲卧瀑䨥瀑者凡二十餘所。
曲曲奇竗
愈出愈新。
會日窄行忙。
半道而歸。
陶丘臺。
黃昏
宿于召南
趙氏村。
明日趙仁仲,立仲,許延仲諸人打話
仁仲大笑嗣孫也。
壬申携許趙兩友入晉陽城中。
登矗石樓
樓凡六十餘間。
樓中大扁如椽。
筆力巉屈。
樓東爲層閻曲房
北有少土墩。
立忠烈碑義女碣。
樓下十里長川
號曰菁川江
江干有義巖。
義女論介殉節處。
落日平沙
有沉戈折戟之痕。
暮烟荒城
有擊鋏悲歌之意。
俛仰留連
不但江山之秀。
樓閣鉅麗而已
癸酉自晉陽至江城丹溪
村居稠密二百戶
而權氏爲特盛。
往往文物之美。
園林池沼之樂。
當爲下第福地也。
少年斤斤多禮讓。
長老君子之意。
與留三四日。
使人亹亹忘歸
丙子一村老少
步上凈趣庵
留宿
戊寅路由三嘉至銅坪。
尹氏竹林
丹溪人都乃敬是修謹士。
一見如舊
數日遊從
追送銅溪
別懷黯然
賦詩贈言
日宿將臺村。
己卯與權翹往觀黃溪瀑布
瀑布洞口
束峽忽懸崖
高百餘尺。
一道奔射。
遠望如垂練。
傍人云昔三嘉倅擣丹木和瀑。
結爲冰柱
恰如倒虹下飮云。
庚辰登陜川涵碧樓
辛巳高靈
壬午霞山李友
癸未返農溪。
前後一月十日歸家
嗚呼
關門息影
偶一出脚
看盡江山之廣。
人物風謠之盛。
在吾足償宿願
奔走徵逐
便覺此心走作間。
不免飛動流蕩之想。
知遊觀之樂。
暫而不可常者。
而獨金剛一念
未全放下
盤礴二三年。
一登毗盧頂上
遂平生之快觀
第恐歐公之上下林壑
未及康健時。
得無蹉跎之歎乎。
幸吾之家山
近日月之明。
泉聲岳色
猶堪朝夕娛玩
粥飯琴書
亦足自老其中
顧此衰境。
何必勞心遠遊
放跡山水乎。
退陶先生嘗戒時甫曰遠取劒巖。
不如近取月嶽。
吾於錄末亦云。
歲丙申孟夏上浣
書于書齋西上室。
晩谷先生文集卷之九
 序
  
三朝意會編序
近世言文章者。
必曰左國班馬
下視唐宋。
愚則曰不然
左國班馬
句力誠䧺剛
風調老蒼
眞宇宙間奇文字也。
然自漢以下
凡世幾歷而年幾千也。
風氣日以卑微
人物日以綿弱
由今之人。
遡數千載聲響
沾沾自詡曰我爲左國
我爲班馬
豈不齟齬笑人哉。
是以酷肖濟南
力造如空同。
而只險
奇章
得其皮膚糟粕耳。
機軸結撰
律之以四家書。
安有彷彿於彼者。
愚自十四五時。
好讀四家書。
如左家辭命辨博之䧺。
司馬氏范蔡諸傳。
貨殖游俠刺客之類。
殆將百千遍。
有時風神興會
如入大河風濤之壯。
龜龍魚鼈
變現出沒
可以鼓波瀾而窺涯涘
有得其中者。
而退而筆之於書。
心所欲言。
模擬之而不切
手所欲寫。
雕琢之而非眞。
於是以爲無益而捨之。
乃反求諸唐宋以下諸君子。
則其風調近而易知。
句力簡而易鬯。
使字不越於方寸
措辭不畔於準的。
雖肉厚而骨勁。
少遜乎彼。
而其纖穠流動之想。
鑱刻淘洗之精。
不知左國何如
班固司馬氏又何如耳。
遂取眞寶軌範外。
會心得意者。
裒稡爲一篇
又取皇朝方王之文緊悍而遒篤者以羽翼之。
名曰三朝意會編。
嗚呼
世方族好先秦文字
而特下取唐宋間以爲標幟
多見其愚之甚也。
然顧之餘景昃矣。
何暇自力文章之境。
姑書所感。
以示兒輩
戒以文雖小技。
不必好高尙奇。
毋若壽陵人之學步匍匐也。
咸陽氏族譜序
近來譜學大盛
卿大夫以下
莫不有譜
咸陽
公元1775年
氏獨以顯族闕焉
識者恨之。
去年湖南之長沙郡。
鳩工庀事
付諸剞劂
若干冊。
其斷自咸陽君爲始者。
武惠公以上世代寖遠
有推不去者也。
事旣竣。
咸陽君之姓孫命一。
不佞以題其卷端
不佞以外裔。
不獲曰有是哉。
湖人之尊祖敬宗也。
尊祖故詳其祖之所自出。
敬宗故謹其宗之所由分。
不限湖山嶺徼之遠。
而擧集於一譜之中。
開卷瞭然
無異合堂同席而語。
於是譜而孝弟之心。
有不油然而自生者乎。
其中碩德儁望
羽翼王朝
馴行毅烈
卓然照人耳目者。
咸陽視之
則皆吾晜來雲仍也。
後之爲咸陽之子孫者。
盍亦觀感慕傚之哉。
然則是役也。
不但咸陽一家之私而已
庶可裨補風俗之厚。
彝倫之敎。
而程夫子云管天下人心。
在收宗族譜系者。
眞可信而有徵矣。
同譜中惟英陽一派
遠棄鄕井
中經灰燹。
家牒放失
不無名諱之異。
世代疏數不同
其後孫愚齋公瀷。
博聞修謹士也。
叙其家乘
顧多審愼之語。
今日之往是正
同於一譜者。
實亦愚齋公之所樂聞而願俟者。
不佞不復論。
長沙人星老,星說
克相玆役。
以底于成。
法當附書
因並識于後云。
文峯鄭先生文集
山南士大夫講受老先生旨訣。
有若程門之楊謝。
朱門之黃蔡者凡幾人哉。
于時文峯鄭先生
明敏之資。
博洽之學。
最爲師門所印許。
難疑答問者。
無非天人性命之懿。
其他格物之釋。
四七之辨。
合衆志而仰訂於凾丈
垂爲定論何限
不幸先生未及中身而沒。
後承寥落
文籍蕩佚
廑及二百有餘年矣。
先生殘香剩馥
邈然如雲霞之卷而星月之沉。
豈不爲人士之大恨哉。
廼者川城諸長老相與言曰。
先生鄕人也。
先生同門先輩
莫不文集行于世。
而獨先生否焉。
責在吾輩
乃定裒稡有司二人
權君思浹,金君煕奮皆志學之士也。
旁搜遠剔。
質之文獻舊家
參之本家爛藁。
積以歲月
釐成三冊。
詩集一卷
書札問目一卷
閒中筆錄一卷
先生所著續名臣言行錄
雖別爲一書
亦就完秩。
嗚呼
可以先生矣。
先生之道。
本之於身心
講之於師門
琢磨淬礪之。
由是玉署鑾坡
皆是道也。
史院經幄
皆是道也。
最後延恩殿祔仁廟一疏
文雖不存而亦是道之推。
則觀於是集者
玩鳳一羽豈不五色之備乎。
述道無能爲於是役。
而旣
諸君用心之勤。
又感先生裔孫宗璞獨能愿款慕先。
屢訪屢𢢽。
要責弁首之語。
不揆愚拙
略叙顚末
以俟後之君子徐有攷焉。
而更有以發揮云爾
眞城李氏族譜重刊後序
嗚呼
文純公退陶先生族譜也。
遡其源遠安之剋平紅賊。
垂名帛書
松齋文雅風致
贊成之劬躬樹德
溫溪之淸德雅望。
輝映百代
卽其派分而末繁。
羽翼明廷
出入啓沃
潛德山林
誦習詩書者。
代有達士聞人
不但先生之子孫。
傍及族姓雲仍
錯落井邑之間。
不知幾許人。
何其盛哉。
然由前之積勤種穫而以啓先生
由後之垂裕貽謨而復有今日
由是可見先生之道有自來而及於遠也。
先生日月于天。
星斗東方者。
道果何道也。
孝悌通于神明
仁愛洽乎宗族
蘊之德行
發之爲文章。
使斯世斯人
罔極之恩者。
皆自先生一身一家而推之也。
一身興仁而推之以千萬人
一家興讓而推之以千百家。
則修先生之譜於今日者
豈但一人一家之私而已乎。
程子管攝天下人心。
在於譜系宗族
方今
公元1600年
聖明臨御
治道久成
家家修譜
戶戶合族
亦世道之反漓回淳轉移之一大機會也。
誠使世之執是役者。
義例欲其明白
分注欲其簡當
惇睦仁愛之意。
勿替乎古先
嫡庶宗支之別。
無闕於遐邇
則斯可以仰答君師之敎。
而爲一世之完譜。
不然者皆苟焉而已矣。
先生家譜乎。
先生之譜。
昔在萬曆庚子
先生文集之成。
月川先生繼刊斯役
先生之譜與先生之集。
並時而擧。
則此義已鄭重矣。
今日諸君子以月川當日之心爲心。
則後之覽是譜者。
先生家世積累之厚。
退而讀先生遺文
先生遺訓
可以興仁興讓矣。
述道空陋無似
何足當於執筆
平日樂先生之道。
有山仰沒齒之願。
故猥承諸君子之命。
終始言之。
諸君子有以敎之。
聞是役前寢郞龜書氏,士人綸鎭,東龜,蒙鎭,九甫。
對勘讎校
以入于梓。
其梓板則以鐵鑄云。
愚齋吳公逸稿序
士之閒居草野
有以自樂於身而無求於世。
世亦無知者
間有達人士大夫相與唱酬山厓水澨
以叙其優游興感之由。
如此者雖一二人知己
不可無知也已
以余所聞
愚齋吳公
卽其人乎。
公以
公元1776年
雅潔性恬曠之志。
遊學海月蒼石先達之門。
得其風調旨象而師慕之。
晩又與瓢隱金先生莫逆交
作爲比鄰
上下結屋
疏泉鑿沼。
養花種樹
以適其趣。
而暇則以山冠野服
杖屨相隨
玩景寓興
發之歌詠
金先生伯夷西山之節。
而公有朝觀善之益。
則其得處先生不疑也。
故其退修家庭之間。
事親竭其誠力
訓子見其純深。
鄕黨怯夫然。
聞義必徙。
君父思效一言而有擬上萬牘之章。
一室環堵蕭然
妻子常有餓色。
然不屑意
親友有過問者。
輒曰我自足矣
不患貧也。
嗚呼
可以迹公之平生
而後知公者。
亦將有感師友之盛矣。
咸陽人
諱瀷字性源
黃澗公。
壬辰倡義錄勳。
不遂
公其季子也。
自少篤志爲學
文辭早就
有聲場屋間。
屢選屢屈。
飛燕傳書一篇
大爲一時人所膾炙
公吾鄕先輩也。
隱德醇行。
不佞耳聞於鄕父老者熟矣。
間者之後亨大甫。
詩文雜錄二帙。
以授不佞
請有一言之惠。
不佞辭謝再三
敬受而卒業焉。
則與曩所言者益驗。
詩文往往閒淡眞率
畸人逸士之想。
嗚呼
可貴也已
亦可敬也已
遂撮其梗槩。
以復于亨大甫。
而爲愚齋逸稿序。
野城氏族譜序
鄭氏本自草溪烏川
分而爲野城
始祖受封於野城而仍以爲貫者也。
國初有諱
以灣牧佐太祖威化之役。
英陵朝文敬公天曹
太平名臣
國家龍蛇之變。
參判公立慬於熊峙。
捍蔽全湖。
南民戴頂焚香
至于不衰
參判公廼文敬公從弟成公之派也。
今其子孫宗支
散處嶠嶺間。
不過七八十。
恪守先志
單心竭慮。
續修舊譜。
釐爲二冊
鋟之于板而爲久遠計
嗚呼
鄭氏其復振乎。
夫禮本人情。
樂樂其所自生。
本人情則同譜之人。
先祖視之
一體也。
原其一體之分而情不可竆也。
其所自生則今雖爲袒免緦功之族。
房祧之遠近可攷。
昭穆繼序可知
一開卷於吾譜。
孝悌之心。
油然而自生矣。
豈非可樂者乎。
况鄭氏世以孝傳家
其人多愿款愨實
無皎儇浮夸之態。
物理衰旺言之。
華者易弊。
質者易興。
鄭氏今日之擧。
精神合矣。
氣類感矣。
鄭氏勉乎哉
吾知其必有振也。
文敬公遠矣。
參判公之大節照映竹策者。
赫赫前日事。
皆可爲後人師範
今其在譜者。
非公宗派則乃子孫也。
念爾祖而聿修其德。
爲子當孝。
爲臣當忠。
公元1801年
睦爾宗族
愛卹親戚
則鄭氏之譜。
今雖爲二冊
衍而爲三四六七之多。
將與烏川草溪之族。
無讓其盛
不佞之近在鄕鄰
尤有所祝願於玆也。
舊譜上舍公確始之。
廼者鄭氏之長老德泌德觀甫。
命其子姓象樞,東賓等。
裒稡而繼之。
辛酉春
活字印出若干卷。
其敏於事功亦可書也。
三棄堂琴公詩集
士之平居
讀書道義
莫難趣舍之審。
趣舍之間。
直一跬步耳。
非見之明而守之確。
孰有能辨之哉。
觀於三棄堂琴公。
趣舍之判。
眞可篤信好學
守死善道者矣。
公當壬癸之變。
其啗且喝者。
乃公密戚也。
及至丙子圍城之訌。
天地翻覆
衣冠易位
抗義明白者。
立朝纔數君子而已
公非有祿仕於朝。
方且藐然一介儒生
隱然宇宙綱常尊周大義
擔夯爲自己物事
咫尺榮塗
棄猶泥滓涕唾也。
竊自附於曹下邑大夫
匪風下泉之思。
折券南出
自此不復應選
其見之明而守之確。
惟公獨也志之矣。
是以退而棲遯太白之下淸洛之滸。
杜門却掃
不爲有名而勸。
故亦不爲無名而沮。
不爲有利而動。
故亦不爲其無利而止。
儻然無所有於
其中
一切淸風明月
粥飯琴書爲生活。
棲遑困迫
八遷其居而不以竆餓而變其操執
生以三棄自號
沒以崇禎全歸
於古孰有能似之。
而今不可復見矣。
余嘗謂公之避世榮啓期
安貧賤如東郭先生
見山悠然之趣似陶靖節
咀嚼仁義之華。
誦讀先生之道。
不媿魯國遺賢
河間弟子
而惜也後承寥落
其剩迹餘躅。
孰有能傳之哉。
廼者公之六代禰孫養純
收拾遺文若干卷。
猥問弁卷之文於不佞
不佞何敢文。
且也訥翁已狀之於前。
騎省李公又繫之於後。
足以不朽公矣。
不佞雖有言。
何足重輕
徒以感慕其中而有不能自已者。
敬書此以琴君之請。
琴君歸而問於大方之家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