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x 页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序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96H 页
图书传述录序
图书一源也。史皇造书之始。三十六字。不出象形一法则亦图已矣。及后假借转注诸书。出婐手之技。遂成别蹊。盖揔括天地之运。包罗万事万物之理。洪纤毕备。博约两造。图固不如书。或以千言万语不能形容得尽者。揭诸方寸之图。瞭若指掌。图又曷可少哉。且以河洛言。河图之一三七九二四六八。阴阳相包。结成一圈。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奇偶相对。分居内外。一六二七三八四九。生成相配。各定位次。一九二八三七四六。多寡相比。合数成十。洛书之一三七九二四六八。分占方隅。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各定位次。一六二七三八四九。相比成配。一九二八三七四六。相对成十。横推竖计。各成条贯。秩然不紊。天地生成之理。阴阳对待之象。森列呈露于龙背龟甲。其运用铺置。又非言语文章所可仿象者乎。盖天欲以斯理斯象授首出之圣人。未可以口舌谕。则作图书以传。河洛是也。上古圣人。既得天之传。而书不尽言。图不尽意。故欲以斯理斯象授后世之圣人。未可以口舌谕。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96L 页
则又作图书以传。伏羲之先天。大禹之九畴是也。后世圣人。既得古圣人之传。而书不尽言。图不尽意。故欲以斯理斯象授后世之大贤。未可以口舌谕。则又作图书以传。文王之后天。箕子之洪范。周公孔子之大象系辞是也。后世大贤。既得古圣人之传。而书不尽言。图不尽意。故欲以斯理斯象授后世之大贤。未可以口舌谕。则又作图书以传。濂洛关闽诸君子通书启蒙等是书也。后世大贤。既得古大贤之传。而书不尽言。图不尽意。故欲以斯理斯象授后世之贤者。未可以口舌谕。则又作图书以传。是在我东。退陶李子发之于前。启蒙传疑,圣学十图诸说是也。我从祖星湖先生继之于后。今图书诸说载传述录者皆是也。噫。我先生穷老林下。取伏羲文王群圣贤之书。研究玩绎积八十年。发而为书。如地负海涵。未易量测。又于古今相传图书之秘。溯求真源。启发玄扃。得古圣贤不传之奥。第散见于文集诸书。不便考校。再从弟元阳。研精费神。裒聚成书。取河洛以来相传之图。先录于上。而系先生图说于下。又取集中有书无图者。演以为图。釐为上下编。共二十八目。上究天地阴阳变化之理。下达身心性命理气公私之分。旁及日用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97H 页
言动冠服之微。无所不包。无所不详且尽。非天下之至明。其孰能与于此。盖自伏羲以及周公孔子。圣圣相传。人文宣朗。斯天地文明之一大会也。孔子没后。有宋诸君子。继千载不绝之学。阐发精蕴。斯又天地文明之一会也。程朱之后。又有退陶李子及我先生生于左海偏邦。直接伏羲以来群圣贤之传。此又天地文明之一会也。阴阳消长之机。道学否泰之运。回环如此。独古今之异者。三代以前。图书为世所用。如伏羲网罟。神农耒耜之取诸卦象。固无论。大禹之导水。其润下之义乎。六府三事。其五行八政之用乎。武成之垂拱。盖取诸乾坤乎。至若五事之义。发于周末诗人之口。称导不衰则其用班班可考。自孔子没。图书虽传。不复用于世。呜乎。治古之不复。可知已。虽然。图书之用不用在天。其传在人。顾命曰。河图在东序。历代之持守宝藏可知。余将与元阳持守传述录。庶永久勿失云尔。从祖昆森焕子木谨识。
百家衣序
百家衣者。小儿弧周之辰。乞百家䌽为衣。以求其长命。古所称老莱斑衣即此也。盖老莱子。以七十之年。衣小儿周岁之衣。作小儿啼。玆其所以悦亲者乎。我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97L 页
妹婿洪希倬。晚岁生一子。聪颖可爱。是吾甥也。希倬一日。遗我一卷没字册子。请书小儿可知可行之语以教其子。余曰。古者教人之法。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计。盖先明乎方数之学。使知用心之精密谨致而去其粗浮者。然后民彝物则。可以次第考求。而方有所措诸用。今人不然。自三岁识事以上。辄务为佔𠌫雕篆之业。视格致为弁髦。故虽才兼鲍谢。语侔屈贾。秪为无实之空言而不切于用。盍亦以古者教人之法为法乎。希倬首肯。余遂裒集经史诸书中涉乎方数之语。编次为书。凡天地上下四方之位。春秋寒暑之次。君臣父子夫妇伦纲之等。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之名物。古今邦国盛衰兴亡之序。咸录其大要。又以古圣贤言行可知可法者附纂于下。命为百家衣。盖采取百家语。有类乞䌽。且祈其长命之义也。书成未及还。希倬已下世。余抚其儿而泣。且授之书吾甥。而知乃爷当日之心。当刻志厉节。不懈用力于为学。自此卷始。亦愿吾甥之寿如老莱。到七十之年。衣百家衣。作小儿啼于吾妹之前也。辛卯仲秋。木痴道人书。
送具士希序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98H 页
具士希者。道者也。家贫隐于匠氏。少善攻木。已心计益精。善度材。审详面势。遂不亲斤斧之技。惟执绳尺。指导众工。众工莫敢违。画宫而尽其制。一如柳子厚所称都料匠。性慈惠廉平。不屑屑计直。或遇所识贫乏者有事。未尝不往。丧治棺木。家葺倾危。惟其急是恤。终不肯受直。以此人皆多之。数湖右大匠。必以士希为称首。庚申夏。余欲营草屋五楹。为终老偃息之所。送人请士希。即欣然肯诺曰。此翁吾素不相识。然闻其人盖熟。心慕悦之久矣。惟吾力所及。敢不尽心。即赍绳尺至。见余贫不能集众工。遂躬亲百役。斤㓸锯解。日夜不懈。时值盛暑。汗出浃背。终不言劳苦。或有生手助役。误斲而坏事者。未尝呵责斥退。必为之斤正。且指其要窾曰。此当若斯。彼当若斯。人无不悦服。遇人无问智愚善恶。一是和顺。未或失言面。余有一奴狂妄。尝非理侵辱。士希裒然若无闻。颜色不变。执役如常。奴去亦竟无一言。其器量弘深。非凡夫所可窥测。每日暮。辄牢闭牖户以防蚊蚋。寝必就温暖曰。长夏潦暑。尤当温寝。苟嫌其烘热。当风取凉。风温中之。百脉俱病。就枕辄达宵睡齁齁。终不见其困暑烦懑。天未明。即起盥洗就役。无或安坐取便。朝夕之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98L 页
餔。余贫不具馔。惟酱豉盐虾。终无几微难色。食有定限。度尽三分碗之二。有馔不加。无馔不损。尝值余生朝。有以酒肉进者。座客共食告饱。士希独晏然不肯放箸。能兼三数人之餐。婢以朝餔告。余曰。姑留之。以待食消。士希曰。停留食床有弊。即索饭食如故。差晚。群弟侄络续进馔。面米之食。各具多品。燖腯烹鲜。交互罗前。士希即快意哺啜。殆不下张齐贤之所食。仍进午饭。食又不减于前。余怪而诘之曰。公食量如此。平日饭何少尝。士希笑曰。尝与人赌食。能尽老大肥猪半只亦不困。自念多食无益。故寻常节量。或遇盛馔。方始取足。䎹者惊叹。据此一端。其中之所存可见。士希与余留连三月。缔好益密。每夜坐閒话。未尝言人过失。暴人阴私。见老者。必致敬卑逊。见穷者。必极心怜矜。见暴慢无礼者。亦必咨嗟叹惜。要之忠信笃敬。口无择言。身无悖行。不亦君子乎。士贵实行。何以词藻为。余既心善其为人。于其归。遂书熟察而默识之者以赠。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记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99H 页
成川府骊兴李氏三德政碑阁记
我五世祖翼献公。实为 穆陵朝宗臣。勋庸荗(一作茂)著。我四世旁祖听蝉堂。文彩笔艺。辉映一代。高祖宪府公。以宿学硕望见重。士林间称说不衰。奚藉于碑以重哉。虽然。历选前古州府之治。父子而趾美者。刘静之为庐江。韦康之为荆州是已。兄弟而继踵者。大小冯君夏侯兄弟是已。至若父子兄弟后先莅府。德政若一。三碑并峙者。殆古亦罕闻。惟我李有之。载诸家乘。垂范后昆。著于府志。传为府中故事。他日良史氏将采而为传。章国家循吏之迹。则碑固不可以不表揭也。森焕尝闻家先遗则。翼献公出言徐缓。动作迟重。而事豫故立。识周故无疏漏。其为都承旨时。重经兵燹。国用荡残。每请见天将议事。礼币不赀。一请再请。事多穷窘。公能先期措置。咸中机宜。国以不困。用此道行。何有乎治府。是以不施鞭挞而吏畏。不喣喣于小惠微恩而众庶怀之。未尝为钩钜之政而下不敢欺。无所施为而府大治。听蝉堂一以翼献公之所以为治者治之。宪府公又循蹈遗矩。守而不失。人谓李氏治民。自有李氏家法。夫德厚者民戴。惠积者历年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99L 页
岁而不忘。此三碑所以不得不建也。嗟乎岁月既邈。碑久荒秽。龟没其趺。牛或砺角。义故之思。寝以微矣。 今上丙辰。金侯翰东甫来莅玆府。喟曰。使三碑至此。府人之耻也。盍亦阁而庇之。府之父老咸曰。是吾祖先之所尝蒙泽而所尝服劳也。敢不尽心。遂乐为之趋事。阁成。三碑同宇。檐桷翼然。丹雘绚眼。士女聚观。行人驻足嗟叹。甚盛举也。由惠而思。由思而碑。由碑而阁。由阁而当时之德政弥彰。后来之为治益劝。然则阁之有裨于府。夫岂浅鲜乎哉。金侯诚心牧民。旷感前哲。凡所以施德惠修废坠者。靡所不用其极。后之观碑者。必有以知侯之用心也。翼献公以万历癸卯到官。碑建于万历丁未。听蝉堂以崇祯壬午到官。碑建于崇祯癸未。宪府公以顺治癸巳到官。碑建于顺治己亥。阁之建。董其事者。金侯之幕宾姓李名弼薰云。
金三品记
石北丈人。以文学词律为艺苑宗匠。馀事公车之业。亦冠绝当世。其中黄金屋迎石家故郎之诗。笔涛驱词。一篇百韵。汪洋宏肆。如渥洼骏乘。步长楸越岗坂。一日千里。终无一蹶。又如入琼林大盈。珠玑满前。璀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0H 页
璨眩转。愉快人心目。尽是舂容大手笔也。余昔年见而悦服。思欲效其体继作而未果。历五十年馀辛未冬至前三日。夜长无寐。比晓偶转念到此。遂倚枕搆思。随意杜撰。一句二句。积至三十馀联。天曙而止。明晓复然。又明晓复然。合数满百。呼写成篇。顾余年今八十三。神思凋耗殆尽。而不起草。不考韵书。不暇敲推。三晓枕上。口拈百韵。如黑暗中摸捞索物。疏率错乱。不成语脉。且石家事。本出稗官诨说。非如史册传信。故余多引小说家言句。闯入妆点。以表漫笔戏墨。人或以鄙俚语嘲诮。余不恤也。时同社韵士李君周臣适来见诗。满口赞叹。有三五行题评语。归又自作一篇。起头用韩文公石鼓歌体。先述制作原由。中间叙事论情处。宛转凄婉。又是别般情思。别般声调。哀簧怨瑟。铿訇迭奏。自合音节。凡怨女去妇惜别凄然之情。前离后合。嬿婉和悦之状。千歧百折。随境摸写。曲尽其妙。神融意会。往往有钟谭遗法。下梢结杀则备言荣枯有时。祸福无定。津津说到于天理人事。翻云覆雨之态。终篇玩绎而婉挛有馀意。余爱其格例奇绝。再三讽咏。不能遽释手也。仍念此皆程文俗套。雕篆小技。固不足仿像词家轨范。然吾两人所撰。并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0L 页
石北诗。恰为六百句四千二百有三字。联篇累牍。自成瑰观。而又皆各出手眼。费思苦索者则亦安忍随手弃掷。使湮灭无迹也哉。余故联缀书之。作一卷册子。而以金屋三诗品裁各殊。故题其卷首曰金三品。记其颠末。用作村塾中一副好诗话云。辛未冬至后五日。八十三岁眉山人记。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文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1H 页
星湖李先生影堂通文(己未○代人作)
得群圣相传之心。明体适用。接千载不绝之统。继往开来。玆以儒林怀仰之诚。乃有别庙崇奉之议。惟我星湖先生。山河正气。诗礼遗风。亲炙玉洞之门。世有河南两夫子之目。私淑陶山之脉。生膺海东后辛酉之期。理义必体吾身。行资乎学问思辨。经术将施诸用。志在于修齐治平。师濂洛关闽诸贤。趋趋步步。诵训诂章句等说。口口心心。真工在敬斋之箴。要之动静不违。表里交正。实学得圣门而入。终焉博约两造。本末兼该。卫正道辟异端。孟氏之功不在于禹下。略浮文敷本实。晦翁之礼先行乎家间。定上下之等。别贵贱之差。徵诸往而不爽。酌古今之异。制奢俭之节。措之时而咸宜。阐图书九六之方偶。参稽乎先天后天而合。辨理气四七之源委。究极乎人心道心之分。因二四三四之揲而徵六爻九变之占。古圣之蓍策指诸掌上。自五十七十之授而成一夫百亩之彻。先王之井地瞭若目前。剖精义于片言只字之间。毫分缕析。摭众长于诸子百家之语。地负海涵。语其礼仪之正严则绳直而准平。觌其德容之和粹则春温而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1L 页
日煦。处东方箕子之国。殚精演九畴之治。慕南刕邹鲁之乡。缅怀宅五亩之愿。惟善世范俗之教。悉皆本于躬行心得之馀。若经邦济时之资。莫不具于掌筹腹画之地。契圣贤经传之旨。为疾书几千万言。穷天地事物之情。有僿说三数十卷。是为儒门之正脉。展也君子之大成。天不慭遗。怆岁月之寝远。吾将安放。叹警咳之莫承。幸有踵门请业之贤。宲多入室奉规之美。窗外之雪尺许。尚想列侍之仪。席间之地丈函。如闻善谕之教。邵南尹先生。先进于礼。独得其宗。六经四书。如诵己言。世以古尹子比拟。箪食瓠饮。不改其乐。人谓今颜氏复生。贞山李先生。以犹子亲。有知己许。发挥父师之训。古箧溢心解之书。从容礼法之场。穷居著践履之宲。顺庵安先生。笃信圣训。力排异言。粹语仿近思规模。允矣传道之端的。史编正通鉴差谬。灿然行事之著明。猗欤渊源之相承。益见道学之丕阐。惟瞻星桑麻一曲。即当日薖轴遗基。朱文公之卫道。必致寓慕之方。黄直卿之尊师。宜有揭虔之所。第缘本家之贫窭。未免结构之稽迟。像设孔严。千百载瞻依所在。财力既乏。三数间经始亦难。苟非吾党君子协赞之图。曷以就绪。须资列邑校院佽助之道。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2H 页
始可告功。事期速成。文以遍告。
德山作厅重修上梁文
群椽奉职。无公家未了之叹。华搆告功。有厅事已觉之喜。仍旧而改。维新厥居。盖闻守宰之做治。必资吏胥之遵令。一心奉法。专习汉三尺之章。分掌所司。略备周六官之体。喏喏呼诺诺进。只是顺公上之心。盈盈步冉冉趋。不过给府中之役。归沐閒燕。纵云旬休之有期。退食委蛇。岂可群居之无所。是以厅之制。盖自古而设。作为名式。至今相传。与三门而相连。实为群吏地耳。类两厢而直隶。是亦一公廨焉。簿牒日堆。居则不停手而披阅。铃索昼静。退或放倒头而偃休。比者鲁城之门将倾。久矣蓝田之厅未葺。栋宇荒废。几阅一劫之星霜。吏民咨嗟。莫蔽四面之风雨。惟我明府。众务毕举。宁或三农之夺时。惠泽旁流。斯见一境之安堵。于时命诸吏而咸造。就旧馆而重修。瞻彼破壁毁垣。畏其久也。遂乃易桷与瓦。葺而新之。召匠石而董工。斧彼钜彼。捐官廪而兴役。轮焉奂焉。不日经营。于焉堂翼翼而庭殖殖。从便偃息。自此卧居居而起于于。视旧制而规模有加。仰新搆而观瞻丕耸。明窗朝辟。序雁鹜而有容。画栋风微。聚燕雀而交贺。爰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2L 页
居爰处。斯聚斯歌。儿郎伟抛梁东。金鸦腾翥海云红。朝朝画卯归来早。官阁如天瑞雾笼。儿郎伟抛梁南。龙凤山晴翠黛含。离火文明星象应。轩窗斜对石峰三。儿郎伟抛梁西。象王峰顶白云齐。金身丈六牟尼佛。长镇山门福我兮。儿郎伟抛梁北。处处村烟生蔀屋。民户终年迹不到。牛输官税何劳促。儿郎伟抛梁上。帽顶昭昭天宇旷。赫日当空照寸诚。畏天心复畏官长。儿郎伟抛梁下。栏楯阶戺豁如也。县门无事日饶閒。吏舍歌呼倾酒斝。伏愿上梁之后夙夜一念。公私两便。讼庭人稀。悬蒲鞭而不用。公堂地近。听梅琴而自娱。玆将颂祷之词。用侑落成之会。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辨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3H 页
洋学辨上篇(丙午三月作)
头上有天。心上有帝。凡此下民。孰不曰天可尊也。帝可敬也。浑沦广大。无远不覆。高明显赫。无微不烛。故君子一动手一转念之顷。毫忽有差。便违于天。敢不敬乎。虽然。事天与事人鬼不同。尊之之极而不敢援。敬之之至而不敢渎。若燔柴南郊以事天。有大事必告上帝者。此自王朝之礼。非人人可得而行也。今夫车驾之出。士女环堵而不敢拜。虽有芹曝之诚。不敢有进献。岂其心有不爱而然哉。诚以等威之截而义所不敢。而况于天之高远也哉。洋学则异于是。无男妇贵贱。一是皆以事天为名。手爇名香。口诵经言。朝朝暮暮。合掌顶礼。一如释氏之事佛。彼佛者。实有其人。其徒之悠久崇奉。抑或近之。夷鬼荒诞之法。奚为于崇高之天。然此犹薄过。又有大于此者。如德亚村妇所生育者。不知何许幻妄男子。而辄目之为天主。遂以十字架钉死之事。为神化救人之一大案。噫。顶戴彼苍而敢为此言。无所顾忌。则尚何为于天。以鄙贱而事天。是谩天也。指幻妄而称为天主。是诬天也。使无堂狱则已。有则吾知谩天诬天者之必堕地狱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3L 页
也。且释氏则自谓神通广大。变化无穷。明周十方。神游兜率。堂狱苦乐。虽曰目见而知。犹有说焉。西士亦人耳。肉身未化。目力有限。冥府茫昧之事。孰睹而孰传之。吾以是知其假释氏之绪馀。揽为己有。以作嚋人之把柄也。大抵其学专出于释氏。其意则在于图立新门。故阳排轮回之说。外若非斥者然。若其膜呗之法。堂狱之说。纯用其教。又惧中国之不我信也。则采儒家一二细行。撮合为论。便自谓合于圣人之言。然大本既差。与圣人实相背驰。多见其欲盖弥彰。愈巧而愈拙也。夫无情之过。圣人所宥。有为之善。君子不许。不惟中国之法为然。西士亦相云尔。将由乎修饰之君子欤。虽不晓洋学诸法。莫之能行。为善自可蒙福。将由乎淫邪之小人欤。虽日行善事。勤修诸法。究厥本意。不出于徼福。则以天之灵明。亦不应喜其私媚。受其欺诳。然则其学之不足法。不已章章矣乎。呜乎。洋学出。其为说极新奇。故惑人也深。䝱之以祸福。故制人也易。以惑人之说。行制人之计。遂使吾东方礼义之俗。往往为其濡染。入于夷狄之教。斯亦世运之不幸也已。虽然。太师东教之化。尚幸未泯。我 圣朝文明之治。于斯为盛。天理有在。必不至于举斯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4H 页
世迷溺而后已。邪说之熄。庶乎可以唾掌而俟之。何也。吾观国内之为其学者。其类有三。士之读书穷理者。见其精于筹计。巧于推步。观象测验。凿凿中窍。遂谓其言之真实无妄。并与其学而钦尚者亦或有之。此无他。先入之见有以蔽之也。然天赋之灵明有不可掩。故信疑相半。观其书。不肯行其法。守圣人之训。不废其礼。吾知其终将自悟。不远而复也。其次则慕士类之名而乐与同业。若理之有无。道之邪正。有不可究竟而心诚喜悦。弃其学而学焉。遂至于迷惑。然吾道复明。士趋自归于正则无所依附。终必不禁而废。亦不足忧也。最下蚩蚩之贱。本无见识。动于祸福。犹惧地狱之难脱而思跻乎极乐天堂。风靡影从。尽心力以为之。韩子所谓老少奔波。弃其业次。焚顶烧指。百千为群者。政指此尔。愚惑难晓。守株已固。此未可以口舌争。亦不可以刑法禁。然不事生产。不爱财货。不恤目下之难。早夜孜孜者。不外乎作法编户。生活几何不至于荡残也。夫人穷则呼天。疾痛呼父母。及至贫寒切身。妻子冻馁。心志拂乱。忧愁无聊。然后善心发露。无意于求福。不期而自止。此势之所必至也。如十戒中为善诸事。亦吾儒之所勉。在不当斥。果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4L 页
罪一款。初无依据。专属诳诞。固君子之所羞道。故不辨。
洋学辨下篇
洋学宗旨。不出乎事天。然天无形壳以居宫室也。无肢体口腹以资衣饭也。又非如人之谆谆然耳提而面命。随事劝惩之也。穆然在上。仁覆下民。陶镕于太和元气之中。而其善者降之福祥。其不善者降之祸殃。天之所以为天。如是而已。故人之事之者。惟当一心对越。敬恭寅畏。一转手一举足之顷。思不悖天理而祈免乎祸殃也。彼洋学者。图立新门。假释氏事佛之法。变幻其名。以为事天。而文之以中国圣人之言。欲使人不得指摘其罅疵。然其为言自相矛盾。疮疣百出。惜其为此学者之迷惑而莫之觉察也。夫以天之神通广大。诚欲牖民如彼所云。则神化所覃。何所不能。顾乃亲身降下。托胎于愚浊之村妇也。既已降下牖民。则当白日升天。使人显然知灵应之迹。又何必十字架上忽焉而死。以惑下民之视听也哉。设如其言。真有是事。上帝之尊。决不可久旷其位。降在下土。其生其死。不过是神道幻化之术。则今之欲事之者。何独舍头上赫然下临之天。反致敬于何岁何地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5H 页
幻化生死之神。不已迂且远乎。堂狱者。释氏本欲劝善惩恶。设为此言。以哃喝愚民者也。其志则可。号则不可。今又藉其说。以劫持众生。驱以入之其教。其心诚不仁。其计亦巧且憯矣。天苟有堂狱。施之于有生之初。使人闻之而惧。见之而不敢犯。自然避恶而趋善。亦岂不光明顺正乎。而乃于冥昧不可知之地。设此以待。网民而纳诸阱。以天之仁爱。其肯为是乎。且人之死。其血肉躯壳。皆已腐朽无存。所不灭者气而已。纵有刀山饿鬼之狱。将安所施。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乳哺鞠育。辛苦以长。为人子者。思其罔极之德宜如何啚报也。人君继天立极。凡所施设。无非为民之事则分之土田。得其衣食。为之政教。以劝其孝悌忠信之道。为之刑法。以禁其暴乱。普天率土。孰非王土王臣。然则孝父母敬君上。即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天理当然之则。而事天节条。于是乎在焉。今其言曰。天吾大父母。不事天。亦不能事父敬君。窃窃然殚情费力于怪诞不经之法。而自以为事天。求以脱地狱登天堂。比之如民之愚顽。不知国法。不奉官长。惟晨夕望阙而拜。对食必呼万世。而曰我能敬君。我善事君也。以徼惠于君。啚免刑章。吾知其必不能也。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5L 页
洋学又以诗所云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为天堂之證。然文王孝于父母忠于君。发政施仁。惠养穷独。生而享用五福。死又陟降帝傍。此时洋学未入中国。固未尝斋素暯拜如彼之为。多见其说之苟且龃龉而强为之牵合也。方今 圣朝在上。惠爱黎庶。蠲逋之令。恤穷之教。比岁累下。凡此下民。虽糜身粉骨。犹不足报答万一。况洋学事发。虽悖伦干纪之外。一切矜其愚而不忍遽治之法。勤勤恳恳。诏诲之谕导之。以开其革心从善之路。苟有一分天赋之性者。孰不惕然感悟。翻然改啚。思复为良善之民。以称塞其至意也。如或执迷不回。不能革其旧染。舍其田作。屏绝人事。惟私相聚徒。蚤夜作法。一如降乩之女巫。幻咒之胡僧。一朝事发。刑戮加之。身首异处。虽或幸而免焉。家业荡残。子孙不得保其生。彼茫昧之天堂固未必登。目下之祸亦惨。何苦乐此。必欲拚命以为之哉。诚自今弃其法火其书。孝于父母。生事葬祭。一遵圣人之教。恪恭 君命。无敢违贰。勤尔田事。保尔家室。享有人世之乐。垂福无穷。玆岂非天下之吉祥善事耶。如不奸人妻。不嗜财货。固亦圣人之所勉。 君上之所嘉尚。而非国之禁也。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6H 页
答人雨粟辨
瑞泰间。所谓雨粟。此亦得见形壳细小。不类谷种。恰似青箱子雁来红等草实。且未闻有作糜一尝者。则其性味不可知。然既有种以生者则待稍茁可辨。按论衡曰。武帝建武中。陈留雨谷蔽地。视谷形若粢而黑。此夷狄地所生谷也。夷狄不食谷。生于草野。成熟委地。遭疾风与之俱飞。风衰谷集中国。中国谓天雨谷也。今此札教所解。与王充秘谈吻然符合。仰认高明之见超出俗凡。且见怪不怪。一以物理裁之。君子之论。不当若是耶。钦服钦服。鄙亦有一说。周书曰。神农时雨粟。神农耕而种之。此天之降嘉种也。史皇造字。天雨粟则解之者曰。有书契则诈伪萌生。去本趋末。天知其将饥。故为雨粟。风俗通曰。建武之初。军役亟动。农役颇废。天爱斯民。扶助圣主。事有微应。旅谷弥望。则建武雨粟。必与旅谷同例。然则上天仁爱。知民将饥则保佑圣主。先为雨粟以示警告。古今一辙。以此推之。谓之祥也宜。未知愚见。亦有可采否。
尸童媵妾辨
祭之尸。婚之媵。后人多谓之尸童媵妾。甚无谓。尸。主也。如诗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之类可见。媵送行也。如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6L 页
楚辞鱼鳞鳞兮媵予。可见祭祀尸为主。故云尸。记曰。尸必以孙。孙幼使人抱之。苟在孙行。无限长幼。皆得为之。婚礼送女。从行男女。通谓之媵。二女之釐降。九男百官无非媵也。但孙未必皆长成。为尸者多在童幼。故遂误以为尸必童子为之。古人嫁女之际。亦有侄娣从行而为妾者。故亦认媵作妾。然殊不知尸与媵之义本不然也。周公祭于泰山。召公为尸。汤婚有莘。以伊尹为媵。召公岂童幼而伊尹岂妇妾耶。又曲礼。为人子者。食飨不为槩。祭祀不为尸。吕氏注尸取主人之子行而已。若主人之子。是使父北面事之。人子所不安。此又可疑。以父前子名之义推之。所重在祖则私心之安与不安。姑不暇论。苟以父之北面为不安。则兄弟之子犹子也。使世父北面。于心独安乎。今或孝子无他兄弟。秪有一子。又或孝子兄弟俱无恙者。其礼如何。礼。无孙则取于同姓。既有血属之孙。恐不可取于同姓。吾不知其所以处之矣。按祭统。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其子行字。包亲子在中。故曰父北面而事之。父在何尝不为尸耶。愚谓尸如季女之尸。谓主其事。非莁尸之尸也。七十老而传。祭祀食飨。皆人子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7H 页
干蛊之事。然祭祀。奉先之礼。当一禀于父而行。不可擅主其事。食飨。宾客之事。惟以顺父志为心。不可节量。若笾豆礼俭之数。未尝禀命。而礿祭杀牛。惟其心之所欲则是尸之也。如曾元之不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无。是槩之也。皆非为人子之道。故礼戒之。其云为尸为槩。皆指财用而言。不然。二句语势不相侔。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辞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7L 页
许胜庵(晚)招魂辞
胜庵老人。平生好观名山水。玆者长往游岱。眉山子闻之曰嘻。胜庵不复返乎。遂为巫阳之辞招之。其辞曰。魄返于土。魂气飘荡。无所停泊些。倘洋无所依。广漠无所极些。魂兮归来。逝将焉息些。毋东毋西。毋南毋北些。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容些。洋海茫洋。波汹汹些。天吴九首。水怪朋兴些。鲸鱼吞舟。蛟虬噫风些。归来归来。魂兮毋东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淹些。炎海沸腾。若汤探些。毒瘴蒸人。雾霪霪些。蝮蛇长丈。舌舔些。蝎螫蜮矢。锋利鐕(一作钻)些。归来归来。魂兮毋南些。魂兮归来。西方不可以栖些。金风薄射。毛革惨悽些。白虎淫狞。立踦踦视睽睽些。父爪凿齿。齧人筋骸些。百鬼逞怪。凭凌以自娭些。归来归来。魂兮毋西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托些。寒门幽都。天昼黑些。雪堆冰积。金石冻坼些。酆狱黝黝。列鬼伯些。归来归来。魂兮毋北些。魂兮归来。天上不可以上些。空虚兢兢。骨彻冷些。阊阖阻脩。九虎狞犺些。魂兮归来。毋上天上些。魂兮归来。地下不可以下些。九泉幽幽。百劫脩夜些。日月不能烛照。雨露不能沾洒些。魂兮归来。毋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8H 页
下地下些。孔乐京都。京都诚可乐些。人烟匝地。佳气纷郁些。时礼人和。熙熙自得些。天之大兮。无物不育些。赫日当昼。无幽不烛些。于昭廓兮。至化磅礴些。魂兮归来。毋他适些。乘气推荡。永绝隘迫些。有酒盈卮。豆陈肴核些。归来归来。魂兮格些。
外曾孙晬盘祝辞
老人无子。惟一女子子。女子子之女子子。归于咸平李生。早岁产丈夫子。庚申八月初三日。即其悬弧之日。老人贫而穷。不能具百家衣。衣之于其抓周也。但为祷祝之辞曰。昔坡公生儿。愿愚且鲁。此有激而云也。然聪明禀于有生之初。非可祷而得。凡人生子。莫不愿寿富。然寿富系天。又不可容人力其间。故惟取其可自勉者祝之。愿儿之读书修行也。读书则悟解众理。见识日富。修行则忠信笃敬。无往而不自得。由是而勉焉则终身行之。有馀裕矣。儿之大父聋庵君喜曰。翁善祷。七十二岁老人木斋翁书。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论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8L 页
张浚论
宋之不中兴。张浚误之也。浚有四大罪而杀曲端衅赵鼎攻程氏不与焉。有三幸而身名不至戮辱。何谓四罪。一曰。劾李纲。靖康建炎之间。天下安危。系纲一身。使纲在朝则天下事尚可为。纲一去而国不得为国。此宋氏存亡之一大机会。浚攻之不遗力。必令罢去而后已。然则亡宋者果非浚耶。浚之所憾于纲者。戮宋齐愈谏东幸二事。彼齐愈者。方金人议立异姓之际。实书张邦昌姓名以示众者也。纲之再入。以讨僭逆为急先务。故戮齐愈。疏论邦昌不已。誓不与同朝。其辞严。其义正。浚以齐愈为其所亲厚。而遂驳纲以杀侍从汪黄。力赞东幸。举神刕而欲弃之金虏。一纲方争之不足。浚则又感其卵育之恩。右袒邪说。使正论不得行。春秋之法。先治党与则浚其可逃罪乎。且陈东之忠言直节。苟有人心者。孰不兴动。而浚只以荐李纲之故。视犹仇敌。东既就刑之后。又奏胡珵笔削东书。欲使布衣挟进退大臣之权。几至召乱。遂加以讽谕狂生。规摇国是之名。将珵编置。嘻亦甚矣。戴埴之言曰。东所言。乃天下之公言。珵果笔削之。其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9H 页
心止于爱君。乃不论所言之是非。以草莱之士挟权为罪。𥌒诵工谏何所逃谴。浚至此又何以自辨乎。二曰。丧关陕败符离。当时形势。欲复故都。必自关陕始。关陕未复。中原非我有矣。富平之战。合四经略五路之兵。又有忠勇如刘子羽,王彦,吴玠之徒咸在。国家命脉。军事成败。在此一举。浚又浅智自用。拒诸将佐之谏。以侥倖一朝之功。卒使四十万众一时瓦解。无复可为之势。符离之役。国家平日所积军资器械。荡然扫地。国遂不振。时又有史浩力争。浚急于功名。不恤军国之重。故浩至以羊太傅之事讽之。则遂不由三省密院。径徼诸将出师以至于败。则其前后愎谏恃权。失地丧师之罪。孰有大于此哉。三曰。荐秦桧。桧。金虏之细客也。南南北北之议倡。而宋之君臣。无复渡江一步之志。天下忠义之士。咸欲食其肉。天幸高宗觉其奸诈。榜其罪于朝堂。示不复用。此实中兴之几。而以浚之荐。一朝复起用事。当其时。浚身都将相。高宗方举国以听。而其所荐剡。乃在主和之桧。高宗安得不听信其言耶。然则主和者桧。而使高宗听信和说者。实浚之为。其罪又不止荐主之坐而已也。四曰。罢岳飞。自宗泽之亡。忠诚材勇有能及飞之万一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09L 页
者乎。高宗方且以中兴之事专以委之。忌功之俊(俊字莫是浚字之误耶)。主和之桧。日夜伺衅傍睨。莫得其便。浚以腹心大臣。首先加锋。以一言不合俾至罢敀。及至偾事之后。不知愧悔。反生媢嫉之心。又陷之以要君之罪。人臣负此名也。而其可生乎。于是奸宵之辈。藉为口实。搆成罪案。然则东窗搯橘之谋。非桧也浚也。何谓三幸。汪黄既败。上自高宗。下至草野。孰不知其为小人。凡前日右汪黄而遂李纲宗泽者。咸摈而不得齿于人。浚是时虽百舌。亦无以自解于天下士。适会苗傅之变作。浚遂乘时奋发。仗诸将帅之力。得复帝位。为国元功。从前瑕垢。尽在涤荡之中。此一幸也。宋之君臣。耽乐湖山之胜。无意复雠。惟浚终始主战甚力。以收天下之望。虽其才智躁浅。不足以建一策成一事。然天下忠臣义士。方欲藉浚而啚事功。故以李纲之明智。亦舍私怨而疏荐于上。不然。纲能料敌如神。算无遗策。岂不知浚之无成耶。此二幸也。浚有子如南轩。讲明道学。为士林所推重。故于浚细行必扬。大眚护匿。而浚遂俨然为南渡名臣。何氏备史云隆兴初年。大政事莫如符离之事。而实录,时政纪。并无一字及之。公论安在。其时事。据此可见。此三幸也。然公论亦未尝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10H 页
全泯。台谏劾浚。云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权。诚不足以用众而专任其数。无事则张威恃势。使上下有乖隔之情。有急则甘言美辞。使将士有轻侮之意。视民如草菅。用财如粪土。德寿亦谓高宗曰。毋信张浚虚名。他专托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尔。何氏又云浚素轻锐好名。士之稍有虚名者。无不牢笼。挥金如土。视官爵如等闲。士之好功名富贵者。无不趋其门。皆实迹也。但朱子作魏公行状。于宋齐愈之事。虽不明言是非。然细商辞旨。似以纲为有罪者然。是未可晓。朱子后见赵丞相行录。始致疑于张状。则当时事。亦非朱子所目击。而秪凭南轩之状而为之耶。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铭
  
新盘台铭
   木斋老人新搆草屋。檐楹之间。筑土而规之。径尺有五寸。高可三尺许。上安盥盘。取汤盘之义。名之曰新盘台。仍铭以自警。
日日新。又日新。师古圣人。
面垢尚可靧也。心垢不可洗也。日新之工。在内不在外。
少眉山房藏卷之五 第 110L 页
玄策铭
   边山岛明月庵前。乱石堆中产灵木。形貌怪奇。尺度齐身。土人名曰玄策。玄其色。策。杖也。好事者得之。以尚齿之义遗余。余摩挲爱玩。出入必杖而后行。
诘屈坳突。鬼眼荧煌。虬形犀质。玉润金刚。玄之又玄。闇然日章。可以相。可以乘危。可以白首相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