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x 页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1H 页
家状[金象鍊]
公讳若鍊。字幼成。号斗庵。亦号忍叟。礼安人也。金氏得姓。在高丽时。十世而入我 朝。有 谥文节公讳淡。为 世宗朝名臣。 庄陵逊位后。不就冢宰之徵。年四十九卒。又四世而至 谥敏节公讳玏。值 宣庙朝壬辰乱。有安集功。位小宰。光海时。以争奉慈殿仪节事。贬秩为江陵府使。罢归而终于家。 宁陵癸巳。追 赠吏曹判书。二祖之位不满德。俱不能无遗憾于后世焉。高祖讳宗溥。早卒无嗣。嗣以族子讳东柱。年二十六。与本生两兄。偕中 肃庙辛酉司马。明年卒。世皆以有才无命冤之。祖讳元烈。不屑举业。以敦诗礼课子第。称于乡里。考生员讳墀。文词行谊。蔚然为一代宗匠。而不寿未施。人莫不叹惜。妣潘南朴氏。啸皋先生承任六世孙。生员泰来之女。执义弘俊之姊也。有妇德。事舅姑至诚。妯娌之间。姊妹如也。以 英宗庚戌十二月十一日生公。姿貌丰满。头角岐嶷。自少量度宏阔。料事出人意表。从祖拙默轩公有鉴识。每曰将来门户之望。惟此儿在。甫冠。县监李公万宏。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1L 页
见公于众中。极口称赞曰。谁家少年。如此豪爽。而所业何居。武则统制使。文则夏官卿。其茶饭也。象鍊先考持宪府君。公之仲父也。与再从兄正言府君年相若。而并在乡先生尊列。境内之公私事就质者。相望于门。凡有难处事。二府君。必询公而参决也。故其在韦布。已著闻望。无论亲疏少长。莫不倚以为表准。尝曰雕虫篆刻。虽曰丈夫之不为。而科第出身。乃得君行道之发轫路头也。未尝不留意于十日之工。而亦未尝汲汲于苟合时样也。故其成也晚。中间虽两捷大小乡解。而辄屈于南省。甲午春。始升式年上庠。其冬。又擢增广乙科。闻之者则曰才之不可诬也如是。见之者则曰真功名骨也。朋旧以书相贺曰。吾岭之领袖出矣。丙申三月。遭 国恤。七月山陵时。因槐院入直。晋赴哭班。八月六日。入上疏罪人招中。窜配朔宁府。明年正月。蒙 恩赦还。家居不调至十六年之久。癸丑四月。 特命叙付假注书。越五日。升典籍。同日除骑曹佐郎。供职月馀。又以 特命授持平。肃拜后。呈辞下乡。伊后自甲寅腊月。至戊午冬。其间五年。除献纳者五。正言者一。持平者一。而或以在外变通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2H 页
或以过限递罢。庚申正月。以曾经侍从。参 春宫册礼贺斑。阶加通政。即付佥枢。同日以兵议首拟蒙 点。未及晋肃。旋授右副承旨。俄升左。以老病不堪卯申之役。固辞蒙递。即日出城。时二月初五也。有以破日俗忌挽行者。公笑曰。诸君以泮为家。出家宜忌破日。吾则家在岭南。归家何用卜日。盖其难进易退之意。托于戏言而发之者也。诸人亦笑。是年六月二十八日。 大行大王升遐。十一月。公将赴因山哭斑。日寒路远。且有所慎。人皆为公危之。公曰。臣之拔出于丛棘之中。而复入于脩门之内。顶踵皆造化也。弓剑遽遗。图报无地。毋宁颠死于 廞路之侧。以效蓐蚁之诚。何敢自处以不以筋力为礼乎。遂冲冒风雪。扶服往还。自是厥后。闭门却扫。绝意世事。而终南之恋。犹不自抑。壬戌立春。题四韵一律于楣上曰。三年痛哭老臣情。闻道春还再拜迎。庶几冲王无疾病。凡诸考翼效忠诚云云。三月二十三日。考终于外寝。享年七十三。公气力充完。平日无小小杂恙。以此示惫之时。傍侍之人。不觉其为危證。公亦言语精神自若。了无怛化意。故属纩之前。莫有问身后事者。吁可痛恨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2L 页
也已。以其年五月十五日。葬于郡东近家三数里卯坐之原。即配淑夫人顺天金氏墓后也。(后移厝于礼安县北新岩艮坐之原)公天分高迈。志气旷逸。不设畦畛。风流善谑。外若和光同尘者然。而至其临利害辨是非。一剑两断。不惑不挠。见人过失。直陈无讳。必冀其回悟而后已。故悦服者既众。而畏惮者亦多。弱冠时。赴乡举。有人得参试官守令物色表以给公。公曰。朝家设科取士。所以试其能否也。糊名秘封。法既严矣。暗地图嘱。其谁欺乎。吾不为此等穿窬事也。此一事可见公之无意于躁进也。丙戌廷试时。 英宗大王怒岭南人台臣之上疏忤旨。令索逐岭儒之入京者。既尽涉江。旋降召还之命。伊时岭士多有观望而低徊者。莫不闻命欣跃。自松坡,三浦。至于汉津。舟中之指可掬。而公独与三从弟汉鍊。浩然而归。此一事。可见公之不苟于行止也。其直骑省也。见堂上之出入 阙内时。郎官皆伏地祗候。公曰。此风自何年而始。吾闻国法。郎官非有禀处之事。则不见堂上。所以崇廉耻重体貌也。今何为仆仆作吏肄样耶。独不随行。同僚莫不洒然变色。此一事。可见公之不谄于上交也。顾此风靡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3H 页
波荡之世。只此三事触类而长之。岂不可作中流砥柱。而惜乎。其坎轲滞淹。不曾少试挽回世道之手分也。丙申鸿罹之日。半夜缇骑。突入于熟睡之际。傍观皆无人色。而从容揽衣。举止自如。大为金吾郎所叹服。方其未入鞠庭。留住囚幕。逻卒摇铃之声聒耳。而枕倚枷头。稳做一眠。宋帝之谓东坡胸中无事。果如是耶。及就帐殿纳供也。上疏罪人。先己以公之沮止其疏捧招。而公之供辞。不与相左。盖其前期十馀日。其人忽到公舍馆。言将上疏之意。公反复开喻。使之下去。不意其终不回惑而自作扑灯蛾也。自 上问所以沮止之为何意。公对曰。鞠狱屡起。 圣心焦虑。因山已迫。孝思罔极。为人臣子。当以爱君父为心。岂于此时。又进 圣上不忍闻之说乎。所以沮止云云。委官以恐恻 圣孝四字。结案奏进。遂蒙减罪编管之 恩命。时有家居一宰相。闻公之供辞。抚掌啧啧曰。此人必有过人之智虑者也。苍黄中。天威震叠之下。所供若是周遍而委曲。吾辈虽昼思夜度。料量此不得也。此人必有过人之智虑者也。其谓有过人之智虑云者。果不知何由而多年仕辇毂下。练习鞠体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3L 页
物情者。岂无所灼见透识而发此言耶。且其当初定配时。三司连发推鞠之启。而自 上特命停罢。及其赦命之下。又交章固争。而终不 允。其后屡度 恩除。一不由铨官注拟。而皆出 特批。 圣上之洞烛公心事。此可推矣。或者以公之始不能执告于见疏之日。又不能峻责于面质之际。为罪谪之衅事或似也。而其疏秘之则都无事。发之则抵极律。吾惟导之于无事之地足矣。岂忍自我手驱纳于极律乎。彼之不听吾言而何校灭耳。特其惑之甚者。非欲饷祸于我。则吾直哀之而已。何怒之有。凡此皆出于公之不欺心不欺君。而正所谓质神明而无愧者。是故其系禁狱时。口占一绝曰。欺心则是欺君亲。生不如亡岂曰人。头上青天纱不隔。昭昭日月照微臣。及在谪所。作感恩录一编。以叙往来颠末。而无一语及于怨尤。题一绝于卷首曰。爱君心赤质神明。夷险何曾二此诚。得保微躯由 圣德。惟将铭感效忠贞。其忠君恻怛之诚。有如此者。宁塞归后。人有劝之者曰。子虽幸免边沙之羁魂。其不复厕迹于朝端则决矣。盍亦媚于灶而为解悬之计乎。公曰。归伏田园。诵 天恩不暇。尚何觊进于此者乎。人之昏夜乞哀者。失其身也。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4H 页
失其身而能事君以道者。未之有也。不能以道事君。则凡其飞绥拖玉。扬扬于衢路之上。只得市童怜也。独不愧于心乎。言者怃然有惭色。是以牵复之后。入城者四。而足迹未曾一及于达官之门。环堵萧条。箪瓢屡空而晏如也。性卓荦不羁。不肯矻矻于铅椠之间。年二十。始发愤读邹书二三百遍。文辞泉涌。发口成章。讷翁李先生。见其程文外诸作曰。地步不可量也。每谓文章不关世教。虽多无益也云。故若干著述。皆论古今之得失。辨义理之精微。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者。而凡他揭板之制。贲隧之作。率皆据实而无浮誇语。所编感恩录。不过记沿道经历。泻羁旅穷愁。而触目兴思。描写人情物态。有补于风化者不少。亦可想其知见之有馀。而意致之不穷矣。时命既谬。莫展所蕴之经纶。则独善其身。谁曰不可。而犹眷眷于收拾后生。奖成人材。因洞中先父老所创学制斋规。日与村秀才讲说而课试之。以故里闾之间。薰炙观感者。不乏其人。彬彬多文学士。其视专城分竹。割俸捐资。以作子孙家计者。功倍蓰也。而世反有以不沾一命吊入者。呜呼。其亦浅之为丈夫也。公每遇弧辰。不许设酌。年深气衰之后。子妇辈欲因朝脯进饭。稍加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4L 页
馔味。而恐伤公志。亦不敢焉。此已有程先生训说。而世之能行者几人。况公不但不置酒张乐而已耶。公之丧也。阖门诸族。举皆失声痛哭曰。屏幪撤矣。栋梁摧矣。吾安所庇依。宾朋之来唁者。则曰此关全岭运气。非独金氏一门祸也。淑夫人父名万采。平阳君舜皋之后。配君子无违行。长公一岁而先公三岁卒。生三子二女。长永忠。颇有誉望而早卒。娶士人姜权女。有一女无子。子季弟永德子乐在。今方未冠。而持承重衰。次永恕出继为再从兄学鍊后。娶通德郎权朴女。有一男三女。男乐毅。女金礼铢。馀幼。次永德亦以才学名而早卒。娶士人张泰永女。有四男。长即乐在。馀幼。女长适李载淳。系子汇玉。一女生员尹炳颐。次适黄秀汉。有一女幼。象鍊与公。为同堂兄弟。年争一甲。学与同册。虽其敏钝悬异。成就顿殊。而由懿亲之故。不以三损而见弃。相将如辅车。相须如蛩蟨。步亦步趋亦趋者。七十馀年于玆。公每以象鍊之薄禀善病。将恐此界之未圆也。岂意公先我逝耶。公既不得位。无施措之可载于国乘者。修野史而谋不朽。又无其人。象鍊惧其久而无徵也。略叙公人品大致。以备秉笔者采择。而若其天经地义之坚执固守。不能顷刻忘者。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5H 页
与夫阴功默筹之为岭人庄拙者。别有在焉。而事系郑重。不敢轻说。后苟有具眼者。观公拟疏及通文诸篇。则亦可彷像公方寸影子矣。从弟象鍊。谨状。
行状[金㙆]
谨按公讳若鍊。字幼成。号斗庵。金氏礼安人。文节公淡之后。 赠太宰柏岩先生讳玏之几世孙也。高祖讳宗溥。曾祖讳东柱生员。祖讳元烈。考讳墀生员。以文行著名。妣潘南朴氏。生员泰来女。啸皋先生承任之后。有妇德。以 英宗庚戌十二月十一日生公。姿䫉丰厚歧嶷。自少有度量。料事多出意外。叔父持宪公。三从父正言公。有乡中公私事就质者。必于公咨询而决焉。故虽在藐少之年。莫不拟以为表准。尝曰科举。虽非先王之制。而出身事君。只有此一路。难可废也。但不可汲汲苟得也。甲午春。始登国子。其冬。擢增广乙科。于是闻者曰。有才者如此。贺者曰。领袖出矣。丙申三月。 英宗大王升遐。因山在七月。公因槐院入直。行赴哭班。在泮邸。有邻乡旧识。来言吾欲以某义理上疏。公愕然曰。此何言也。极力沮止之。至裂其疏草。使之下去。其人亦唯唯而退。未几闻其人以上疏得罪设鞠云。而夜半有拿公 命。金吾郎突入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5L 页
睡中。公略无怖㥘状见于言动。从容整衣冠就理。拘住于阙外囚幕。公枕枷头稳宿一饷而起。遂入鞠庭纳供。盖上疏罪人。已以公沮疏捧招矣。自 上问公沮疏之意。公对曰。鞠狱屡起。 圣心焦虑。 因山且迫。孝思罔极。为人臣子。当以爱君父为心。岂于此持。又进 圣上不忍闻之说乎。所以沮止者此也。于是 上特命减罪。配朔宁郡。三司连启推鞠。不 允。时则八月日也。明年丁酉正月放还。台臣交章。公复逆。又不 允。噫。非 先王之圣明。何以鉴公之无罪。非公之忠直。亦安能格天而免死乎。夫人平居。自谓识义理料事变。守正不挠。若可死生。无失其操。而及当有小利害急滚处。鲜不变其所守而狼贝身名。而况于猝然加之以不测之祸莫大之罪。其有能不丧心失操。苍黄颠倒者乎。如苏长公其自许何如。而人亦称之以气节之士者也。然而当被逐之日。面无人色。便溺俱下。况其下者乎。而公乃于旅舍孤寄之日。深夜熟睡之中。缇骑猝入。拿 命遽下。而其所措处不失常度如平昔。鼾睡方酣于枷锁拘囚之中。供辞不错于雷霆震叠之下。至于面质酬酢。亦了无愤骂色辞。非有素履之确所养之深。能如是乎。公天禀甚高。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6H 页
宇量恢廓。气象豪爽卓荦。好言论喜笑谑。不效拘儒小廉曲谨。而其中之所存。脊梁牢固。见得分明。于义利公私之分。一剑两断。无所挠惑。见人有不善。必直陈无隐。若将浼己也。弱冠。赴乡解。人有以关节遗公者。公曰。朝家设科之意。岂为暗地图嘱。以自欺而欺君乎。吾不为此穿窬事。尝赴廷试。以岭南台官上疏忤 旨。遂悉逐岭儒之入京者。既渡江。复有召还之 命。于是莫不闻命欣跃。争舟复路。而公独曰行止不可苟也。遂与从弟汉鍊即还。其守正不挠类如此。癸丑四月。自 上特命。叙付假注书。寻升典籍。同日。 除兵曹佐郎。见本曹长官出入阙内时。郎官皆伏地送迎。公曰。此风何时始乎。 国法郎官。非公事不见堂上。所以崇廉耻重体貌也。何为仆仆作吏肄样耶。独不随行。同僚皆愕贻。未几 特授司宪府持平。既 肃。即呈辞还乡。自是至戊午五年之间。 除献纳者五。正言者一。持平者一。皆 特旨也。庚申正月。进参 春宫册礼贺班。升通政阶。寻付佥枢。同日。 除兵曹参议。未及 肃。旋授右副承旨。俄又升左副承旨。 隆恩荐叠。世罕有也。以老病辞递。即日出城。人有以破日俗忌挽之者。公笑曰。破日是出家俗忌。诸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6L 页
君以泮为家。吾则家在岭南。还家何忌破日。是年六月二十八日。 正宗大王升遐。公将赴 因山。时正值至寒。且有慎节。人皆为公危之。公曰。臣之有今日。顶踵毛发。皆 先王洪造也。弓剑遽遗。图报无地。毋宁颠死于 廞路之侧。以遂褥蚁之忱。何敢自诿以老病而不尽职乎。遂往。既卒哭即还。壬戌三月二十三日。考终于寝。享年七十三。以是年五月日。葬于郡东夫人墓前卯坐原。呜呼。公以钟鼎之器。黼黻之文。卒齮于世。不能展布其所蕴。而幸赖 先大王日月之明。覆载之德。拔出于丛棘之中。而得免为沙塞之鬼。晚而 恩旨荐降。位跻清显。则亦不可谓无所遇也。独恨其年至力衰。不能竭蹶趋承。以报答其万一。而闲居讲说。诱掖劝奖。成就后进。乡社之间。彬彬多文学之士。斯所谓不报之报矣。何必进为而抚世哉。有遗文若干卷藏于家。后之欲知公者观于此。凡公所履之确。所养之深。与夫爱君忧国。炳炳之丹忱。天经地纬。念念之秉执。亦可彷佛其万一矣。淑夫人金氏。士人万采女。平阳君舜皋之后。媲德无违。生己酉。先公三岁卒。三男。永忠早卒。永德,永恕出。二女李载淳,黄秀汉。永忠嗣子乐在。永德四男。乐在出。乐存。馀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7H 页
幼。永恕二男乐毅。馀。二女金礼铢,黄中慎。李载淳嗣子汇玉。一女尹炳颐生员。黄秀汉一女幼。公之从弟上舍龟鍊甫。以其兄上舍公象鍊氏之状。命公之孙乐在。袖书抵不佞请记德之笔。不佞非其人也。何足以堪是寄。第念少从公游。蒙公之不鄙夷而收置怀抱之中。不佞亦忘其年纪而谈笑谐谑。无所嫌碍。其契好之密。盖不在人后。今日之请。意亦以是而不以文也。则无说之可辞。遂按状而叙次如右。倘秉笔君子不以为罪而采择焉则幸矣。
 上之十二年辛未清和节。通政大夫。承政院右副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闻韶金㙆谨书。
墓铭[黄龙汉]
金出宣城。皆祖大冢宰文节公讳淡。四世有敏节公柏岩先生讳玏。勋劳直节。为 宣庙名臣。又其后七世而知申事斗庵公出焉。公讳若鍊。字幼成。曾祖进士讳东柱。祖讳元烈。考讳墀生员。世以儒名家。妣潘南朴氏。其大祖曰啸皋先生承任。考曰生员泰来。公以 英宗庚戌生。幼而丧母。弱冠而孤独。与兄贫居。阔略也。倜傥喜大节。善文词业既成。累踬有司。甲午春。升上庠。冬增广试中第。权槐院注书。丙申。 英王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7L 页
陟遐。 正王嗣位。公以分番直院。入赴 山陵。会有上疏论逆死者。辞延公就何。供对忠恳。 上直之。流宥配朔州。言司交攻不听。明年正月。特 命赦归乡里。台章犹䜣䜣也。又不听。由是而废居十六年。读书览观古今。考论人物。老之将至。衣食不给。悠然无怨尤。癸丑 上特命叙用。自假注升典籍,骑曹员外。起供职。旋又特 旨授司宪府持平。盖有向用之意。然公故不乐任事。身且老矣。既入肃。即呈辞归乡。自后数年间。五除献纳。一拜持平。一拜正言。皆未及赴召而递。庚申正月。 王世子册封大礼贺。以前侍从入随班。阶通政。授兵曹参议。未肃而迁承政院右副承旨。俄升左副。 恩旨荐叠。而公以病不任惟允。固辞而已。以不循资格例递。即日出城。二月初五日也。有以破日泥行者。公戏曰。诸公在泮。以泮为家。出行当忘破。仆家在岭南。归人安用卜日。其志盖可见也。六月。 正宗升遐。 因山既卜日。正值冱寒。公老且有疾。将行赴哀。人皆危之。公泣曰。小臣尚不死亡。洪恩未报。宁可不颠死 廞御之侧乎。既卒哭。遄归。哀慕犹未已。壬戌立春。题诗楣上曰。三年痛哭老臣情。闻道春还再拜迎。庶几 冲王无疾病。凡诸考翼效忠诚。以是年三月。考终于正寝。疾临革。了了无怛化意。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8H 页
享年七十三。公丰身秀额。风彩伟然。自少有局度。善量度事。见者以文武国器许之。从父持宪公,族父正言公每有难断事。咨之必中。以故不出家而声闻大于乡。以为今世出身事主。惟科目为正路。故屈意为程文。然其言颇汪洋宏肆。不巧循时样。有图嘱关节者。公曰。此甚于穿窬。吾谁欺乎。尝赴庭试。 上适怒他事。尽逐岭儒。及江而有反汗之 命。公独与族弟沧浪子汉鍊乘舟。不顾而还。沧餐废举。公后中第。尝曰。吾自不及也。为郎。郎官于长官出入。必俯伏。公独不从众曰。故事曹属。非有公事。不见长官。所以崇廉隅重体貌也。今乃仆仆作吏肄恭耶。丙申何问。仓卒坎窞。雷霆荐至。鲜不失匕鬯。徽纆丛棘。严夜观阙之侧。人知必死。而公倚梏头着睡。从容若素履。固有以大过人者。及入供对。吐口薤粉。而公不慑不贰。直截周遍。初既见其疏而止之。则从实正告。又讯其止之之由。则告之以 因山日近。 圣孝罔极。臣子不当以此时进不忍闻之说云。于是委官悯其无罪。 上心隐其忠直矣。公尝自言吾供招。只以一个时字。上不敢欺君。内不敢欺心。幽不愧鬼神。虽不言其他。其微意可知也。公常喜读孟子书。又尝以师礼见讷隐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8L 页
李公。讲闻其旨要。其在大理及到朔。晨夜讽诵。以自励忧患。在朔。又借得烈士金将军应河殉节录,昌黎文一编。考观诵读。又作感恩录。以颂 天恩。朔极西北穷边。距京师千馀里。南乡又倍之。夷獠之地。冷饭冰柱。风俗绝异。穷冬朔雪深丈馀。忧戚庸玉。忠信可行。其人亦相亲厚。无猜嫌。冷迹孤身。惠饭又不饱。而粗赖而相安。虽未久而还。然自是公实无荣涂进取意矣。其后有 显隆园迁厝事。公遂草疏数百言。开陈大义。欲因事以感 上心。竟不果上。公未尝苟修边幅。善戏谑。外若诙然小绳墨。而内实雄毅荦落。有所立。夷险。一节之守。死生惟义之勇。一番拍试了。已略验矣。昔刘元城陈了翁辈一生险涂阨穷。诚当时天下之不幸。而忠信正直。后世得以观之。公庶几能无怍。而所遭遇之难。差不及二贤。则又公之幸耶。不幸耶。公之言曰。 英庙末年。以假注初入侍。仰见 天颜。迟暮如老父母。末子自然生喜惧爱日之忱。及后庭鞠。虽不胜惶恐惕息。而如子之得罪于父。必见怜其愚而察其衷。少无非罪横罹之惧云。噫。此忠臣孝子之心也。公惟孝故忠。忠故能直而义于是。而又可见公天赋之笃。初不假脩为也。世衰道薄。诞瞒皎
斗庵先生文集附录 第 689H 页
厉之风昌矣。安得不踽踽穷阨公于斯世也。公居室仅如斗。乐与朋友后生读书其中。命之曰斗庵。其记文可诵也。公老后。客有过庵外者。闻公方读书。其声洪喨。若出金石。客故久立门外。公尚不觉云。为文章。率意平坦。下笔滔滔。不苟雕饰。如其为人。夫人顺天金氏。士人万采女。十九归于公。从夫子固穷。无忤行。先公三岁没。公之葬。初在夫人墓后。后迁而前距斗庵三里卯坐之原。(纯宗辛卯。移厝于礼安县北新岩艮坐之原。淑夫人金氏附。)子男三人。长永忠早亡。仲永恕。出后。季永德。亦公在时亡。婿二人。李载淳,黄秀汉。孙男女。乐在季出。入嗣长房。婿金勉铢。乐毅仲出。婿金礼铢,黄中慎。乐存季出。馀多幼。李之嗣子汇玉。婿尹炳颐生员。黄之男女幼。余少以前辈事公。盖自其在场屋为诸生时。以至出处夷险。进退本末终始大节。既瞷之熟矣。近又读其遗文。往往如复接平日气槩。为之屡叹。徵铭不敢辞。铭曰。
斗庵好读。孟氏七篇。目辏声钜。环壁就筵。雄雄厥气。养得来直。措之险难。不贰不惕。验以穷约。裕哉素履。 王明用恻。臣直无死。世遹便儇。我信恢恢。半世孤臣。三宿银台。古法引年。志士沟壑。归质于神。有疏在簏。史无失书。墓宜显刻。昌原黄龙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