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序
序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0H 页
赠别西亭宗叔擎厦氏归西亭序
昔余髫龁。在先君侧。已见公于诗酒中。公湖西人也。祖吾祖文节公。自岭而家于湖。已八九世。踰岭寻故乡来。时年二十馀。倜傥有古人风。每遇辰良月白。亲至而戚会也。必豪歌间清诗。以畅其志槩。湖之西。不俗人也。一别二十载。重游岭南。今而又昔之人也。昔公之来也。先君爱惜公不已。亲爱之笃至也。今而来。宛然歌且诗。犹昔时事也。先君已弃斯世。五阅岁矣。今见公。余之怀昔而怆今也。将何如也。于其归也。诸宗父兄。皆送以诗。于公之言与志。咏唱之详且备矣。余何容赘为之说。遂酌以送之江之浒。临行。起而拜曰。呜呼。今人朝出而夕未归。则犹不能忘其家。拘恼滚汩。终不能出其家百里外。而生且没于家。今公能周流八路。再到岭千里地。其视人区区琐琐者。其志之高下为何如也。况又不徒尔也。能诗而歌。颠倒人于八路之中。公可谓丈夫人也。虽然。大丈夫志大而业广。亦不当若是已也。荆卿一侠士耳。歌于市。诗于易水。燕,赵大国也。朝于赵。暮于燕市。是固不自让于
昔余髫龁。在先君侧。已见公于诗酒中。公湖西人也。祖吾祖文节公。自岭而家于湖。已八九世。踰岭寻故乡来。时年二十馀。倜傥有古人风。每遇辰良月白。亲至而戚会也。必豪歌间清诗。以畅其志槩。湖之西。不俗人也。一别二十载。重游岭南。今而又昔之人也。昔公之来也。先君爱惜公不已。亲爱之笃至也。今而来。宛然歌且诗。犹昔时事也。先君已弃斯世。五阅岁矣。今见公。余之怀昔而怆今也。将何如也。于其归也。诸宗父兄。皆送以诗。于公之言与志。咏唱之详且备矣。余何容赘为之说。遂酌以送之江之浒。临行。起而拜曰。呜呼。今人朝出而夕未归。则犹不能忘其家。拘恼滚汩。终不能出其家百里外。而生且没于家。今公能周流八路。再到岭千里地。其视人区区琐琐者。其志之高下为何如也。况又不徒尔也。能诗而歌。颠倒人于八路之中。公可谓丈夫人也。虽然。大丈夫志大而业广。亦不当若是已也。荆卿一侠士耳。歌于市。诗于易水。燕,赵大国也。朝于赵。暮于燕市。是固不自让于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0L 页
人。然大丈夫犹嗤笑之不取也。不嗤其不能于彼。嗤其能于彼而已。噫。必有真大丈夫事者矣。公其勉乎哉。吾闻仲氏公不出西亭上。读古人书。公归而问之。必有知丈夫事也。公之年。今四十一矣。再见公于歌酒中。不能无一言以赠之云。
洞契序
洞有契。所以一一洞人之心也。一洞之人。有亲疏焉。有上下焉。有贤不肖之别焉。其何以一其心哉。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天下之大也。而犹以礼齐之。况一洞乎。疏不可使亲。下不可使上。贤不肖不可使为一。然不偏乎亲而不绝乎疏。不越乎上而不侵乎下。贤而矜不肖。不肖而师其贤。德以相道。礼以相齐。则亲疏无间。上下相安。而不肖者可化而贤矣。是岂非一其心者哉。所以洞必有契。契必有令。不敢以一洞人之不一。而不思其一之之道者也。本洞旧有契。中废不讲。盖久矣。洞人相与谋复旧契。以为契而无物。不可以为会。无会不可以为令。遂上下齐心。裒聚钱谷。期以数年。以成其契。先书洞人名姓于一册。属余记其事。余遂诵孔夫子之训。以为契令。若其条目节次。博采众议。以附于左。凡我一洞之人。既契之后。
洞契序
洞有契。所以一一洞人之心也。一洞之人。有亲疏焉。有上下焉。有贤不肖之别焉。其何以一其心哉。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天下之大也。而犹以礼齐之。况一洞乎。疏不可使亲。下不可使上。贤不肖不可使为一。然不偏乎亲而不绝乎疏。不越乎上而不侵乎下。贤而矜不肖。不肖而师其贤。德以相道。礼以相齐。则亲疏无间。上下相安。而不肖者可化而贤矣。是岂非一其心者哉。所以洞必有契。契必有令。不敢以一洞人之不一。而不思其一之之道者也。本洞旧有契。中废不讲。盖久矣。洞人相与谋复旧契。以为契而无物。不可以为会。无会不可以为令。遂上下齐心。裒聚钱谷。期以数年。以成其契。先书洞人名姓于一册。属余记其事。余遂诵孔夫子之训。以为契令。若其条目节次。博采众议。以附于左。凡我一洞之人。既契之后。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1H 页
同归于礼。相救相助。相规相劝。勿以文具而必以其实。勿以外面而必以其心。亲疏上下。各得其道。而毋使不肖者间于一洞。则幸孰大焉。
德山宋氏增修谱牒序
余游郡之乡序堂。有从而游者数人。问于余曰。子之近里。有宋生宅心,宅星从昆季者。是谁家人也。余曰。吁。吾与子登斯堂也。而不知创斯堂者为何人可乎。宋之先。湖之德山人也。自鼻祖朝散公。三世登文科。朝散之子掌令公。来聘闵氏。始居吾郡。官至副正。有二子。为舍人为正郎。舍人公以前执义。为郡功曹。创建斯堂。而弟正郎公时倅闻韶县。送赀以助其役。宋生即舍人公十世孙也。吾东官人之法。选于郎署。而升于两司。又选于两司。而升于玉堂。自玉堂而升于舍人者。又其极选也。而宋氏父为掌令。子为舍人。父子又连世被选。奉使 天朝。宋氏固吾东之清族也。宋氏之家吾郡。今已十有馀世。而东龟水石。为其家二大夫所渔钓啸咏。滩名副正。台号执义。此实吾郡四百年古事。则宋氏于吾郡古家也。郡之文氏,权氏。乃宋氏宅相。全氏。文氏之甥。而吾祖与冶宋完柳。又全氏之甥孙也。乡人世族。如诸李诸金,朴,张,成,吴,郑,
德山宋氏增修谱牒序
余游郡之乡序堂。有从而游者数人。问于余曰。子之近里。有宋生宅心,宅星从昆季者。是谁家人也。余曰。吁。吾与子登斯堂也。而不知创斯堂者为何人可乎。宋之先。湖之德山人也。自鼻祖朝散公。三世登文科。朝散之子掌令公。来聘闵氏。始居吾郡。官至副正。有二子。为舍人为正郎。舍人公以前执义。为郡功曹。创建斯堂。而弟正郎公时倅闻韶县。送赀以助其役。宋生即舍人公十世孙也。吾东官人之法。选于郎署。而升于两司。又选于两司。而升于玉堂。自玉堂而升于舍人者。又其极选也。而宋氏父为掌令。子为舍人。父子又连世被选。奉使 天朝。宋氏固吾东之清族也。宋氏之家吾郡。今已十有馀世。而东龟水石。为其家二大夫所渔钓啸咏。滩名副正。台号执义。此实吾郡四百年古事。则宋氏于吾郡古家也。郡之文氏,权氏。乃宋氏宅相。全氏。文氏之甥。而吾祖与冶宋完柳。又全氏之甥孙也。乡人世族。如诸李诸金,朴,张,成,吴,郑,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1L 页
丁,裴,罗,琴,黄。究厥外氏。不自出于宋氏者。指不累屈。虽宋氏子姓不繁。绵绵如线。然为宋氏外孙后裔者。顾不众欤。夫以吾东之清族。吾郡之古家。而裔孙如是其众多也。斯堂之创建。又宋氏先人之功也。则今乡人之居于斯游于斯。取士于斯。而燕饮于斯者。不复知宋氏为谁家人。不几于忘其旧而废其功乎。问者曰。唯唯。诚若子之言也。日宋生袖一册子来示余。泫然而泪曰。此吾曾王父时所修世系也。吾家残败。先人事迹。无家乘可徵。只传祖名某孙名某而已。今已无可以追补者。而吾若而人。生长厥后。且其时未遑收谱于外裔。吾欲增补成帙。以为吾谱牒。子其为吾序之。余跽而曰。谱者叙其氏族。昭其世德。俾后孙思其本饬其躬。以自勉其无忝之道者也。子之家。虽无古乘。略考世代。则掌令舍人二公。实当 国初盛际。方是时也。官方始正。人才最多。宪司政府之职。非侥倖冒据。其选之也必精。其授之也必慎。二公之才德行业。能著于一代。协于众望。槩可以想像彷佛。而及其退而居乡。乃以客土新寓。便作胜地主人。至使山若水之深而为滩。高而为台者。举而加之以一家父子之官衔。苟非其清风高操为一乡景仰者。能如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2H 页
是乎。至于谢身朝班。留心乡事。创建乡序之堂。兄董而弟助之。上而辅官政。下而正民俗。至今为一乡人士序长幼整纪纲之所。其所以遗惠后人。亦可见古君子厚德长虑。今子无患不能阐扬先人世德。而必戒若子若孙。必谨其行。必务其学。复修先人旧业。则回残振衰。亦天人相胜之理也。余岂惜一言。以副子之请也。虽然。子之曾王考尝求言于郡之诸先辈及讷隐李公。以为序若跋。余何赘焉。遂书与人答问者数转语。以为增修宋氏谱序。
沧溪遗稿序
吾荣古多文艺卓荦之士。而穷而不施于世者。十居八九。盖其不巧合时好。苟取爵禄。亦邑俗然也。东方之人。重爵禄而轻文艺。虽其文艺有可传于后者。而爵禄不显。则率湮没无称。可悲也已。我外先祖沧溪文公。以文艺名于时。登第二十七年。卒以清风倅。其间履历。非冗官则外任也。退陶老先生铭其墓碣。读其铭。可以想像其风流气槩。呜呼。不巧合于时好。不苟取于爵禄。穷而不施于世者。公即其人也。其文艺之不得传于后。无怪也。公既不显于世。而又无姓孙绍述其后。则于今数三百载之下。孰知其有可传而
沧溪遗稿序
吾荣古多文艺卓荦之士。而穷而不施于世者。十居八九。盖其不巧合时好。苟取爵禄。亦邑俗然也。东方之人。重爵禄而轻文艺。虽其文艺有可传于后者。而爵禄不显。则率湮没无称。可悲也已。我外先祖沧溪文公。以文艺名于时。登第二十七年。卒以清风倅。其间履历。非冗官则外任也。退陶老先生铭其墓碣。读其铭。可以想像其风流气槩。呜呼。不巧合于时好。不苟取于爵禄。穷而不施于世者。公即其人也。其文艺之不得传于后。无怪也。公既不显于世。而又无姓孙绍述其后。则于今数三百载之下。孰知其有可传而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2L 页
不可朽者存乎哉。今按碣文。有曰。善属文。尤长于词赋。又曰。有诗稿二卷。既又为之标点而抄选焉。岂非以其文之可不朽而传有望于后人者耶。遗稿草本。在外孙张氏家。上舍张公世相。抄写其标点者于编首。而次之以馀篇及拾遗若干。藏之山泉精舍。其为先辈。用精力勤矣。而顾其编辑未尽成帙。邑之先父老。谋所以校讹整写。分置诸院。以备久远遗失之患者。亦有年矣。岁戊申。若鍊忝任伊山院。上舍公之族孙张君泰熙。适与同任。语及是事。意以克合。出院费买纸笔。仍使张君及金君相寅。共掌修正之役。于是取张氏家及山泉舍所藏二帙。参互考订。釐为四编。老先生所点选为原集。其馀为续集为拾遗。编帙粗就。而方其始事。金君家失火。时金君出外。家藏书籍。尽为灰烬。此书本帙。同被其灾。而山泉本。为村民救火者所拾取。得保于煨焰之中。彼其焦头烂额者。初不知是书之为可贵重。而其适然见收于苍卒之际者。是天也。呜呼。其亦非偶然也。张君属若鍊。考校疑谬。复以广加誊写。以成先父老之志者。责之若鍊。若鍊人轻而言浅。固不足以见重于人。然吾郡人士。几尽仓溪公外裔。黉舍十馀环于郡境。各出若干赀费。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3H 页
誊藏多少篇帙。则纵不能付之剞劂。广布一道。而庶可免湮没无传。向使是书。只有张氏家所藏。而不复有山泉本。则一火而无复存矣。其可不惩前毖后。以思其永久不泯之道哉。玆书首尾梗槩如右。以示远近同志之士云。
新溪集序
新溪集者。景退斋李公所著也。公自幼受学于榆岩裴公之门。得闻其有内外轻重之分。早废举业。专意实学。本之以践履之笃。参之以见闻之博。穷格存养之方。冠昏丧祭之制。无不广考旁采。条分节解。而卒会极于晦庵,退溪两夫子之说。乃至名其斋景退。以寓其尊慕先师之诚。抑可见求道之切。而用工之正者矣。今按其诗文诸篇。可以知读之多而发之薄。然此特其绪馀耳。明理气则有互发之辨。论学问则有指南之编。尊家礼则有通解之书。以至指南编就而又有后说之附。通解书成而复有独疑之录。作箴而寓戒心目。读书而劄记精要。有惑必期于辨析。有得必要其体验。虽其寻常吟咏间。率多仰思俯省。心存外著。倘所谓弗得弗措。朝闻而夕死可者。非公之谓欤。第其乱藁散秩。藏在箧笥。虽以生长本邑。世讲戚
新溪集序
新溪集者。景退斋李公所著也。公自幼受学于榆岩裴公之门。得闻其有内外轻重之分。早废举业。专意实学。本之以践履之笃。参之以见闻之博。穷格存养之方。冠昏丧祭之制。无不广考旁采。条分节解。而卒会极于晦庵,退溪两夫子之说。乃至名其斋景退。以寓其尊慕先师之诚。抑可见求道之切。而用工之正者矣。今按其诗文诸篇。可以知读之多而发之薄。然此特其绪馀耳。明理气则有互发之辨。论学问则有指南之编。尊家礼则有通解之书。以至指南编就而又有后说之附。通解书成而复有独疑之录。作箴而寓戒心目。读书而劄记精要。有惑必期于辨析。有得必要其体验。虽其寻常吟咏间。率多仰思俯省。心存外著。倘所谓弗得弗措。朝闻而夕死可者。非公之谓欤。第其乱藁散秩。藏在箧笥。虽以生长本邑。世讲戚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3L 页
谊如不佞者。而无由以获睹其全书。则况于一道之内。邻乡之间。何以知吾郡有笃志力学如吾新溪公者哉。公有贤子令孙。服训家庭。连登科第。而凡其阐扬幽光。表章遗文。盖有郑重而未遑焉。宋斯文鼎镕氏。公之门人之孙也。惧其久而泯没无传。乃与金上舍㙈,丁上舍协祖谋。所以收拾整写。以成编秩。不佞闻而喜之。复与诸君。定出书写生若而人。实壬子冬至日也。诸君迭相考检。不懈以勤。而终始主其事者。张斯文泰熙也。不佞适有薪忧。不能一相其役。越一月惊蛰之节。张君手持写本一秩。来访于呻病之中。而俾校其讹误。不佞义有所不敢固辞者。遂同张君略辨亥豕之谬。而为之上下其编次。使之就质于博雅之君子。庶几亟图绣梓。以惠我后学。而张君又以诸君之意。责弁卷之文于不佞。不佞何敢当此事。辞之再三而强之不已。姑叙其始事梗槩。以塞诸君之责而已。若其得一言之重。俾后人尊信是书。世自有其人。不佞何敢焉。
伯氏重牢宴序
上之十八年甲寅春三月二十七日甲寅。伯氏设重牢宴。志喜也。伯氏年十七而醮。醮之日。实在建丑之
伯氏重牢宴序
上之十八年甲寅春三月二十七日甲寅。伯氏设重牢宴。志喜也。伯氏年十七而醮。醮之日。实在建丑之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4H 页
月。而会老之筵。不合于寒冱之节。遂用春和日吉。招邀宾友。内外老少。盈堂满庭。下贱之闻风而来观者。亦数百人。余戏告伯氏曰。世之人于此宴。设一卓具帽带。行交拜之仪。甚无谓也。若尔则弧辰之宴。将设稿席悬蓬矢。呱呱作婴儿声可乎。伯氏笑曰。吾意正然。郤俗礼不行。设筵中堂。伯氏坐东。嫂氏坐西。进馔举杯。相酬而饮。子孙以次献寿酒讫。伯氏出外主外宾。嫂氏在内主内客。上下男女。啧啧称翁妪皆矍铄。酒数行。箫者箫。鼓者鼓。歌者歌。舞者舞。终夕而罢。夜命子弟年少者。或歌或舞。间咏古诗以为乐。俄而有歌鼓声自内而出。异而问之。诸妇若女。为戏于嫂氏之房者也。呜呼盛矣。伯氏今年七十有七。而嫂氏加一年。人固有久视于世者。而或鳏或寡。未有能夫妇同老。再见合卺之日者。虽或有之。而夫妇俱康健。能主内外筵。与宾客同欢笑者。盖亦无有乎已。吾家自五六世以下。连世不克寿。内外之中。能享伯氏与嫂氏之年者。已稀矣。岂复有偕老而设此宴哉。不惟吾祖先无是。得姓以后。通一门未有焉。吾家今日之庆。为何如也。呜呼。累世善积而其报不食。乃至伯氏之身。而始享其馀庆欤。伯氏作诗道悲喜之感。客有和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4L 页
之者。余喜极而感。感极而不能咏。遂书数行。以志吾家有如是稀有之事云。
素庵遗稿序
素庵翁之胤永传。持素庵遗稿。请校于斗庵翁。翁抚卷而唏曰。昔者。乃翁属吾作素庵记。吾笑而曰诺。惟吾可以记素庵。呜呼。素庵之稿。非吾之校而谁也。吾与乃翁。身二而心一者也。凡于日用云为。大小论议。吾曰可。则乃翁亦曰可。乃翁不可。则吾亦曰不可。乃至考校先人遗集。讨论前代古文及其他为先有事。课学有议。可否相济。一唱一和。吾之心。即乃翁之心也。以乃翁之心而校乃翁之稿。何嫌于取舍哉。遂于庵静心閒。日出窗明。辄吟哦其诗章。反复其文义。宛然其人。如在其卷中。于诗见其志趣。于书见其风致。于悼亡也。见其恳恻。于训学也。见其勤厚。吟风而咏月。则风月其襟怀也。访梅而随柳。则梅柳其标格也。萧洒之气。忼慨之言。敦实之行。慈详之德。依俙彷佛于其章句编简之间。呜呼。文能不朽人。其斯之谓欤。于是乎以吾之心。为素翁之心。以吾之手。为素翁之手。从心所欲。信手无疑。讹者正之。疑者删之。总若干卷。呜呼多乎哉。是足以不朽吾素庵矣。如有后世之
素庵遗稿序
素庵翁之胤永传。持素庵遗稿。请校于斗庵翁。翁抚卷而唏曰。昔者。乃翁属吾作素庵记。吾笑而曰诺。惟吾可以记素庵。呜呼。素庵之稿。非吾之校而谁也。吾与乃翁。身二而心一者也。凡于日用云为。大小论议。吾曰可。则乃翁亦曰可。乃翁不可。则吾亦曰不可。乃至考校先人遗集。讨论前代古文及其他为先有事。课学有议。可否相济。一唱一和。吾之心。即乃翁之心也。以乃翁之心而校乃翁之稿。何嫌于取舍哉。遂于庵静心閒。日出窗明。辄吟哦其诗章。反复其文义。宛然其人。如在其卷中。于诗见其志趣。于书见其风致。于悼亡也。见其恳恻。于训学也。见其勤厚。吟风而咏月。则风月其襟怀也。访梅而随柳。则梅柳其标格也。萧洒之气。忼慨之言。敦实之行。慈详之德。依俙彷佛于其章句编简之间。呜呼。文能不朽人。其斯之谓欤。于是乎以吾之心。为素翁之心。以吾之手。为素翁之手。从心所欲。信手无疑。讹者正之。疑者删之。总若干卷。呜呼多乎哉。是足以不朽吾素庵矣。如有后世之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5H 页
素庵。则只此数卷。可以知素庵。吾何必赘说。素庵翁使吾校其遗稿。吾亦有斗庵稿。而不能使素庵校其可否。其将待后世之素庵否。呜呼。后之有素庵。未可知也。可唏也已。
忍斋李公遗稿序
忍斋李公。吾里中先辈也。吾生也后。不能详知公事迹。然尝见三峰院旧籍。公之居长席者。凡六七次。当是时。里中长德。不如今寂寥。长席之必以德望。又不如今俗之苟焉。而十数年间。才递而旋任。至于六七次。岂非士望之攸归哉。公之亲墓。距公家数里。而洞名殡所。盖以公居庐三年。而洞下之民。感公之孝而名其洞以殡。至今百有馀年。而其名犹存。于是乎有可以想像公笃行者矣。日。公之四世孙昌燮。持数卷册子。来示余而属之曰。此吾先人逸稿也。家祸荐而子姓弱。不能收辑遗文。至吾先子之世。始为搜得诗若文若干首。随得而随录之。篇未就绪而字多讹谬。子其怜之。为之编次而釐整之。余受而读之。真有德者之言也。敦厚朴实。无一分雕绘浮浅之气。宜其为子孙者之所爱护而勿失之也。遂敢略加考校。正其疑误。次其上下而归之。呜呼。公以退陶夫子之兄孙。
忍斋李公遗稿序
忍斋李公。吾里中先辈也。吾生也后。不能详知公事迹。然尝见三峰院旧籍。公之居长席者。凡六七次。当是时。里中长德。不如今寂寥。长席之必以德望。又不如今俗之苟焉。而十数年间。才递而旋任。至于六七次。岂非士望之攸归哉。公之亲墓。距公家数里。而洞名殡所。盖以公居庐三年。而洞下之民。感公之孝而名其洞以殡。至今百有馀年。而其名犹存。于是乎有可以想像公笃行者矣。日。公之四世孙昌燮。持数卷册子。来示余而属之曰。此吾先人逸稿也。家祸荐而子姓弱。不能收辑遗文。至吾先子之世。始为搜得诗若文若干首。随得而随录之。篇未就绪而字多讹谬。子其怜之。为之编次而釐整之。余受而读之。真有德者之言也。敦厚朴实。无一分雕绘浮浅之气。宜其为子孙者之所爱护而勿失之也。遂敢略加考校。正其疑误。次其上下而归之。呜呼。公以退陶夫子之兄孙。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5L 页
早年释褐。终身冗官。既无以表著于当世。而今其后孙单弱。遗迹湮没。至使同里后生。无由以得闻公德行之万一。呜呼。可胜惜哉。穷而能忍之。贫而能忍之。守吾穷安吾贫。没吾生而无悯也。此斋之所以名以忍者欤。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诵公之诗。读公之书。而不知公德行。乌足与言诗书也哉。
北壁遗稿序
自吾在童稚时。从先父老。闻吾宗有高士北壁翁。尚气节超俗臼。颜瓢原堵。不变吾所好。一时名硕如八吾,荷塘,茅山,苍雪诸公。无不折辈行与之交。尝有京华一名士。闻风踵门。翁适上山采樵。俯视而语之曰。客从何来。吾方负吾薪矣。客姑待也。遂荷薪缓步下山。入门具衣巾。出揖客上堂。与之言自若也。客惊叹而去曰。真高士也。所见过于所闻。于是名闻都下。人皆愿一见北壁翁云。呜呼。吾生也晚。不及见古之人。是恨也。独得闻翁独步台园诗一绝。其诗曰。曾点暮春者。尧夫十五夜。前川花柳静。古人今人也。此春三月望日月下吟也。想其风和月明。散步高吟。依然与曾,邵二子。隔千载成三人。恍乎如见其气象之洒然也。信矣哉。邹孟氏之言也。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
北壁遗稿序
自吾在童稚时。从先父老。闻吾宗有高士北壁翁。尚气节超俗臼。颜瓢原堵。不变吾所好。一时名硕如八吾,荷塘,茅山,苍雪诸公。无不折辈行与之交。尝有京华一名士。闻风踵门。翁适上山采樵。俯视而语之曰。客从何来。吾方负吾薪矣。客姑待也。遂荷薪缓步下山。入门具衣巾。出揖客上堂。与之言自若也。客惊叹而去曰。真高士也。所见过于所闻。于是名闻都下。人皆愿一见北壁翁云。呜呼。吾生也晚。不及见古之人。是恨也。独得闻翁独步台园诗一绝。其诗曰。曾点暮春者。尧夫十五夜。前川花柳静。古人今人也。此春三月望日月下吟也。想其风和月明。散步高吟。依然与曾,邵二子。隔千载成三人。恍乎如见其气象之洒然也。信矣哉。邹孟氏之言也。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6H 页
可乎。不必待承颜色陪杖屦。而吾已亲见吾北壁翁。日。翁之再从孙灿亨氏。持一册子示余曰。此吾北壁翁遗稿也。收拾弊箧。字多失真。尔其考校其讹谬。吾宗之慕斯翁。吾与尔何殊。余敬受而读之。吟咏诸篇。率皆任天真乐素履。其他著作。无一分雕绘粉饰之气。呜呼伟矣。家有畜鸠成群。每于翁独坐弹琴。辄飞集肩臂。有若相感而相乐也。其忘机绝欲。至使微禽自驯。噫。翁岂不诚异人乎哉。之诗也之书也。出自翁脱略胸次。一句一言。无不画出其志槩气岸。以诗书知其人。顾不在是欤。遂敢略加考订。釐为上中下三篇。附以赠遗挽诔若干篇于其下。呜呼。百世之下。必有见翁之遗篇而得翁之为人者也。
杨州宋氏世谱序
东方之宋。砺良为最旧。世传砺良分而为冶垆。冶垆分而为恩津。今皆不可详。然吾东诸姓。其分派异贯。大抵皆然。则宋氏之分贯诸邑者。安知其不为一人之裔哉。吾乡有杨州之宋。自始祖至于今。才十有馀世。而始居杨州。中移醴泉。至直长公庐墓荣川。因居山下。今亦七八世矣。考其世谱。始祖以下五六世。皆独子无兄弟。而墓在杨州者二世。在公州者二世。在
杨州宋氏世谱序
东方之宋。砺良为最旧。世传砺良分而为冶垆。冶垆分而为恩津。今皆不可详。然吾东诸姓。其分派异贯。大抵皆然。则宋氏之分贯诸邑者。安知其不为一人之裔哉。吾乡有杨州之宋。自始祖至于今。才十有馀世。而始居杨州。中移醴泉。至直长公庐墓荣川。因居山下。今亦七八世矣。考其世谱。始祖以下五六世。皆独子无兄弟。而墓在杨州者二世。在公州者二世。在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6L 页
醴泉者一世。其后皆在荣川。可知其各近所居地葬之耳。夫以其连世孤孑之家。而自杨而公。自公而醴。亲戚已疏。文献无徵。于斯时也。将无以远稽古先。而只记其来自杨州。遂以杨州为贯乡。是亦事势之所或然也。然则其初之不本于砺良冶垆。有不可知者。然始祖登科官乐正。越二世而二世相继为荫仕。荫仕之子为生员。生员之子以孝荐于朝。官至直长。是岂无根之枝。而不源之流哉。自是而五世不复显。然又能累世同爨。颇有张公艺家范。乃至察访君。奋志从师力学。登第选隶槐院。历宦骑省。虽未克大显于朝。而朝廷亦不待之以孤寒。从今以往。为宋氏子孙者。苟能思先世孝友敦睦之风。体先人勤谨成立之志。修身敕行。种德修业。则异日门闾之昌大。云仍之繁衍。未必不自今日始矣。余观世之大家巨族。未有不由微而致显。始孤而终繁。则其不可以今日之孤寒。而自沮其保家贻后之道也明矣。呜呼。可不勉哉。察访君之子五奎。略修世谱。请余为识。余知察访君谆谨之德之必有后也。于是书此以勉之云。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记
斗庵记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记
斗庵记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7H 页
庵名斗。村名也。村之上。有岩屹立。岩上又有岩。状如斗。故名其村斗岩云。岩之下一里许。即庵在焉。立庵之外而观之。其状如岩。入庵之内而观之。其大如斗。主人附壁而坐。不横肱不箕踞。则其外可容四五人。客来主人迎之。环壁促膝而坐。中披一册。册之上下左右。皆在各人膝下。主人读之。声如钜。众宾视之。目如辏。终日而如是。无或一人或敢怠忽。庵之小有以。束人之筋骸也。日中。主人之妇设菜。主人即卷其册而典之板架。更设一大槃于中。计宾主口。环置器而食之。食撤又如前日。暮散而去。夜而卧。不能容也。客日日朝入而夕出。有若斗量物。然。主人曰。庵虽小。足容我两膝宾五人册一卷。吾何以庵之斗。慕人之榱题高堂为哉。或曰。庵之斗。能容子之膝。亦能容子之志耶。主人笑曰。圣人小天下。饭蔬曲肱。足以乐之。况如我斗筲之志哉。即恢恢然不为以忧矣。因书其说。以示客于庵者。
斗庵后记
庵翁居于庵数十年。不知庵之为小焉。三子者以次。长妹之子来而学。门子弟迭至而诘其疑。庵狭不能容。或有劝翁大其庵者。翁笑而不应。迨其延妇而入
斗庵后记
庵翁居于庵数十年。不知庵之为小焉。三子者以次。长妹之子来而学。门子弟迭至而诘其疑。庵狭不能容。或有劝翁大其庵者。翁笑而不应。迨其延妇而入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7L 页
门也。则庵之外。只有一室。其姑之所居也。而其外无室。无可以居妇者。翁遂逊其庵于其妇。改建于其南数步。其大如旧而加其半。又加其半于牖外。而堂之旧庵如斗。而新庵如斗者二矣。有客言于翁曰。翁之庵。今大于斗。盍亦大其名。翁笑曰。庵虽大于旧。主人犹旧耳。其身旧其心旧。主人旧而其客亦旧也。其何名之新为。客曰。否。主庵者旧而庵则新矣。名安得不新。翁曰。不然。旧半于新。而吾膝足以容。新倍于旧。而膝外非吾庵也。庵小而吾不见其小。庵大而吾不见其大。如使庵复什伯于今。吾旧之吾而已。名吾庵者吾也。吾何以庵之新而改吾之旧。遂仍旧名曰斗庵。
宗宅重修记
铁山之南。龟城之东。吾金氏之宗宅在焉。自古称判书宅。实创于丽代。故兵书郑公宅也。郑公传之工书黄公。黄公郑公之女婿。而吾先祖吏曹判书文节公之外祖也。复以是传之吾先祖。一宅传三姓判书而相授受。正寝外廊。不知其几颓几修。而东楼层阁。经三判书历五六百年。而不毁不颓。判书宅之称。盖以此也。近世以来。正寝外廊复倾圮。而东楼上宇将朽败不可支焉。岁戊戌冬。门中父老议于宗叔垺曰。吾
宗宅重修记
铁山之南。龟城之东。吾金氏之宗宅在焉。自古称判书宅。实创于丽代。故兵书郑公宅也。郑公传之工书黄公。黄公郑公之女婿。而吾先祖吏曹判书文节公之外祖也。复以是传之吾先祖。一宅传三姓判书而相授受。正寝外廊。不知其几颓几修。而东楼层阁。经三判书历五六百年。而不毁不颓。判书宅之称。盖以此也。近世以来。正寝外廊复倾圮。而东楼上宇将朽败不可支焉。岁戊戌冬。门中父老议于宗叔垺曰。吾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8H 页
先祖之后孙。几千人矣。盍谋所以重修先祖之旧宅。宗叔起而复曰。垺忝守先人之宅。其不能修弊补伤。其责在垺。其何敢劳诸宗。佥曰。否。顾守之者。宗孙耳。为人后修先业。其谁敢辞其责。遂命重鍊,若鍊与族叔㙈,族子永闻。监董其役。宅之东。有鬻屋数十间者。亦吾家旧庐也。中为人所换。凡三易主而复鬻之。咸曰。吾家修宗宅而适会此屋之鬻。岂有数存欤。于是以钱易而取之。又使远近诸孙。鸠运大小木数百株。正寝外廊。则用所买屋材。而间以新木。东楼下柱仍旧材。上宇代新木。广正寝之制。加旧室之数。楼本二间而旧在东廊下。今加一间。以为外室。又附诸外廊而南之。总为二十五间。比旧屋加六七间。非故以侈于前也。吾金氏散在岭邑者。皆吾先祖后孙也。其来而助粢牲之供。聚而为花树之会者。固不少而众。堂宇楼室。每患狭隘而难容。所以恢其制而变其旧者。诚有不能已焉。凡用铜三百零缗。役丁二千馀名。费皆出义田。义田者。我族大父思亭公因刊谱馀资。经纪营置。以补门中经费之有不足者也。始役于己亥孟秋。越一年而工告讫。呜呼。是宅在一邑之中。环是宅而家焉者。盖尝千百数矣。时异废兴。地变今昔。凡其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8L 页
旧址古础。埋没于禾黍草卉之中。不计其几。令人有桑海之感。而惟此数栋楼阁。独能保前代旧物。岿然为一家守。历十有馀世。岂不以吾先祖树德贻谟之深且远。而苟非其世世守之以孝慈勤谨者。亦何能守之久而不失也哉。今之人赖先人遗荫馀泽。得有以重新其旧。自玆而又过百年。庶可以获免倾颓。纵复倾颓如今日。而随毁随补。或不无复任其责者。然守是宅者。更不能思先祖树德贻谟之意。体前人孝慈勤谨之行。则必无以守之永久。虽使守之永久。人不能称其宅。则其岿然立于邑之中者。适足以起后世咨惜之心。而为他人嗤骂之资。岂不惧哉。若鍊以诸父兄命。略记其重修月日。附以数行语。以为后之守是宅者戒。
野逸堂重修记
东浦。有天云亭。吾先祖柏岩先生别墅也。山盘而水旋。境僻而野旷。真逸士之所宜居。先祖晚年。盖尝为閒居栖息之所。而先祖之仲胤壮元公守之。环亭而宅焉者。皆壮元公之裔焉。今距先祖之世。已数百有馀岁矣。耕而食凿而饮。与野人无别。名之曰野人曰逸民。固可也。吾傍祖野逸公。即壮元公之第四胤也。当
野逸堂重修记
东浦。有天云亭。吾先祖柏岩先生别墅也。山盘而水旋。境僻而野旷。真逸士之所宜居。先祖晚年。盖尝为閒居栖息之所。而先祖之仲胤壮元公守之。环亭而宅焉者。皆壮元公之裔焉。今距先祖之世。已数百有馀岁矣。耕而食凿而饮。与野人无别。名之曰野人曰逸民。固可也。吾傍祖野逸公。即壮元公之第四胤也。当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9H 页
是时也。先人之馀荫未远。家庭之诗礼相传。而乃自处以野人。名其堂曰野逸。抑奚哉。噫。公之心必有所取矣。夫以吾先祖耆德重望。而浩然归田。寓意于溪翁野老之游。壮元公又早魁司马。始仕金吾而逡巡退归。终身林园。公之所以自居于野逸者。可见家法之有自。而外慕不足以婴吾心矣。世之席先烈衒时名。奔走于朝市间者。乌可与言之哉。堂在亭东数百步。三面依山。前临大野。东浦之水。南入大川。环流于堂前百馀步之地。凡野人之耕于斯钓于斯游于斯过于斯者。虽其偷閒服劳。各异其事。而合以为玆堂之玩赏。皆足以助供我野逸之趣焉。堂只二间。而盖以编茨。制度甚朴。名实相宜。公之长孙。世守而慎葺之。世已五而年过百矣。近者川路渐高。遇霖雨水辄汎滥于野。或至越野而沉堂之半。圮颓不可居者。已有年。前年夏。玄孙重锡氏。用其先大人遗志。亟谋重修。遂筑其址数尺而新之。规模仍旧。景物依昔。虽时移世远。物是人非。而即其新思其旧。有可以旷世而起感者矣。若鍊公伯兄孙也。方与公之诸孙。叙敦睦于云亭之中。说桑麻于玆堂之下。同作圣世之逸民。若夫田野之兴象不穷。閒逸之趣味无尽。深得夫先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9L 页
人之志尚。则惟知者能知之耳。是岂与人人道哉。堂既毕工。聚而落之。命若鍊书其事。噫。堂以野名。人以野聚。而书之者野事也。文之不华而野何病。若鍊遂不敢辞。
默窝记
昔魏人有王姓而名昶者。忧其子弟之轻浮。而名之曰默曰浑。默不见史传。今无以考其行。然浑为晋将。与王浚争功。名行不相副。安在其名之哉。吾未知默也独能顾名。默默以终其身。既未尝谈空说无。齐名于竹林之七贤。亦不肯誇能衒才。荐名于山公之启事。结口。泯迹于魏晋氏嚣纷世界。其名不复见于世也欤。若尔则名亦不可谓无助也。吾表弟权君仲得。自湖上移居于甘文县之南隐洞。名其窝曰默。仲得斤斤诗礼。从事于吾儒家乐地。其不为竹林之贤则信矣。而仲得尝累举不中。晚得司马名。今老矣。不欲屑屑与新学少年争功名于科目之场。然今天下皆为左衽。而惟我东方独保冠带之俗。正所谓其言足以兴者。则虽欲默默终其身。非其时也。吾恐王将军既负浑之名。而仲得又不守默之名也。且使仲得纵不能达而受朝廷之言责。所居甘文县。往往多可与
默窝记
昔魏人有王姓而名昶者。忧其子弟之轻浮。而名之曰默曰浑。默不见史传。今无以考其行。然浑为晋将。与王浚争功。名行不相副。安在其名之哉。吾未知默也独能顾名。默默以终其身。既未尝谈空说无。齐名于竹林之七贤。亦不肯誇能衒才。荐名于山公之启事。结口。泯迹于魏晋氏嚣纷世界。其名不复见于世也欤。若尔则名亦不可谓无助也。吾表弟权君仲得。自湖上移居于甘文县之南隐洞。名其窝曰默。仲得斤斤诗礼。从事于吾儒家乐地。其不为竹林之贤则信矣。而仲得尝累举不中。晚得司马名。今老矣。不欲屑屑与新学少年争功名于科目之场。然今天下皆为左衽。而惟我东方独保冠带之俗。正所谓其言足以兴者。则虽欲默默终其身。非其时也。吾恐王将军既负浑之名。而仲得又不守默之名也。且使仲得纵不能达而受朝廷之言责。所居甘文县。往往多可与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0H 页
言者。其有难疑辨异于仲得者。则仲得其默默不言。不以告孔孟程朱氏之道乎哉。仲得晚学圃。种蔬莳药。以代粱肉。盖以为閒中别工程。以资其守默。然有踵门而请学圃者。则仲得虽欲默。其敢曰不如老圃而不之告乎哉。学圃犹不可以终默。况学孔氏者。乞言于我。而我其可徒默而止哉。司马氏多言。而仲尼教以讱。讱者忍于言也。非使之缄口而无言。默亦不多言而已。岂不言云哉。故仲尼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今仲得之默。其亦学孔氏之道者欤。行不能顾言则默。信不在言前则默。问人之长短则默。问官政之得失则默。有能问孔氏之道者。则不得已而言。言之讱而不敢不慎。其何害于为默。子牛多言。讱而后矫其病。而仲得素简默。又以是名其窝。无乃太默乎。窝以传子孙。则名吾之默。而将以遗子孙乎。是与王氏之子之强名之以浑若默者。其为效异矣。王默较王浑差胜。然其言不槩见于后世。其为默。亦无足取焉。仲得之默。奚为是哉。仲得不言其所以默。请余言以志其默。余笑曰。子欲默而欲吾言可乎。虽然。吾于子之窝。不可以无言。亦不敢多言以伤子之默。遂略书拙语。以为默窝记。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0L 页
素庵记
玄不可使青。青不可使朱。朱不可使黄。黄不可使白。惟白玄之则玄。青之则青。朱之则朱。黄之则黄。无所施而不可焉。有殷氏尚质而其色白。白质也。故曰绘事后素。素者。白之谓也。彼玄,青,朱,黄。其文虽美。岂若素之为质。而为玄,青,朱,黄之本也哉。世人之不尚质久矣。凡其室庐车服之贵者美者。必文之以玄青朱黄。而屋之贫者曰白。物之俭者曰素。冠贱曰素。衣陋曰素。食无味曰素。人莫不慕彼而厌此。吾固知素者。今世之所共恶也。而族人德卿甫。名其庵曰素。何德卿之好人之所恶至此哉。将以为玄青为朱黄乎。抑以其不玄青不朱黄。质而不文。俭而不奢乎。德卿有质而有文。幼而读圣贤书。亦欲壮而行之。人皆以拾青紫。为朝暮期。少不利于有司。未老而弃之。将老且死于庵之中。庵本先人庐也。其制不奢而俭。德卿朝于是夕于是。衣不华食不美。行尚敦朴。言贵忠信。未尝修饰文采。以悦人耳目。噫。其能好素也。好其质而俭而已。德卿爱是庵。非不得已。不出庵。是以足不近朱门。目未见红尘。且将五十有馀年。今年春。为多士所强。一入京城。余闻其归。造其庵而诘之曰。子见夫
玄不可使青。青不可使朱。朱不可使黄。黄不可使白。惟白玄之则玄。青之则青。朱之则朱。黄之则黄。无所施而不可焉。有殷氏尚质而其色白。白质也。故曰绘事后素。素者。白之谓也。彼玄,青,朱,黄。其文虽美。岂若素之为质。而为玄,青,朱,黄之本也哉。世人之不尚质久矣。凡其室庐车服之贵者美者。必文之以玄青朱黄。而屋之贫者曰白。物之俭者曰素。冠贱曰素。衣陋曰素。食无味曰素。人莫不慕彼而厌此。吾固知素者。今世之所共恶也。而族人德卿甫。名其庵曰素。何德卿之好人之所恶至此哉。将以为玄青为朱黄乎。抑以其不玄青不朱黄。质而不文。俭而不奢乎。德卿有质而有文。幼而读圣贤书。亦欲壮而行之。人皆以拾青紫。为朝暮期。少不利于有司。未老而弃之。将老且死于庵之中。庵本先人庐也。其制不奢而俭。德卿朝于是夕于是。衣不华食不美。行尚敦朴。言贵忠信。未尝修饰文采。以悦人耳目。噫。其能好素也。好其质而俭而已。德卿爱是庵。非不得已。不出庵。是以足不近朱门。目未见红尘。且将五十有馀年。今年春。为多士所强。一入京城。余闻其归。造其庵而诘之曰。子见夫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1H 页
衣深青袍。前呵而后拥者乎。此奎章阁学士也。子能为之乎。曰。非拙者所能为也。曰。子见夫衣浅红袍。卯入而申出者乎。此承政院承宣也。子能为之乎。曰。非懒者所能为也。曰。高门巨室。丹碧耀日。飞轮走骢。华彩照人。此邹孟氏所谓榱题数尺。而食前方丈者也。失之为可怜。而得之为可骄也。子能为之乎。曰。拙不可能也。懒不可堪也。怯不可求。而愚不可居也。曰。然则子何居乎。曰。拙而能安。懒而能适。怯而无危。愚而无失。惟吾庵可以居。庵宜于吾。而吾宜于庵。子其为我序之。余笑曰。诺。惟余可以记素庵。
三陋庵记
与我居相迩戚相切年相若。相与游于翰墨场者。夏山成君孟省先大人处士公。即其人也。孟省讲先谊不衰。独年不相若耳。居与戚固自若也。近者。孟省移寓于基木之凤岩村。距我居半日程。余老矣。不能一见其所寓。是恨也。一日。孟省访余于斗庵。余问曰。子之寓山之中也。有何滋味否乎。孟省曰。无可以闻于人者。是以名吾庵曰三陋。余曰何义。曰。家之制陋。一陋也。家之前。有石其形陋。一陋也。家之主人陋。一陋也。合之为陋者三也。余曰。子之先人重新旧宅。堂宇阶
三陋庵记
与我居相迩戚相切年相若。相与游于翰墨场者。夏山成君孟省先大人处士公。即其人也。孟省讲先谊不衰。独年不相若耳。居与戚固自若也。近者。孟省移寓于基木之凤岩村。距我居半日程。余老矣。不能一见其所寓。是恨也。一日。孟省访余于斗庵。余问曰。子之寓山之中也。有何滋味否乎。孟省曰。无可以闻于人者。是以名吾庵曰三陋。余曰何义。曰。家之制陋。一陋也。家之前。有石其形陋。一陋也。家之主人陋。一陋也。合之为陋者三也。余曰。子之先人重新旧宅。堂宇阶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1L 页
庭。轮奂齐正。而今子僦居山僻。家宜其陋也。子之旧居占在川上。广野明沙。平衍洁白。而基邑素号石。恶石宜其陋也。顾其为主者子也。子学先人之诗礼。貌泽而言有味。子何陋之有焉。家之陋势也。不足以陋我之灵台。石之陋地也。不足以陋我之天君。二陋者。何病于主人。惟主人不可陋矣。子固不陋。虽陋。不陋在子。子虽曰三陋。吾不信也。古之人有谪居蛮乡而名其轩何陋者。今子不以家之陋为身之病。不以石之陋为目之病。吾固知二陋者。已非主人之所陋。况于其主人之身与心。而有所谓陋者哉。噫。我知之矣。家之制则陋也。而家之政不陋而明焉。石之形则陋也。而石之质不陋而介焉。主人自名以陋。而其实不陋。则三陋者。皆外示以陋。而不陋于中者也。余观世之陋于外者。不惟自言其陋。人谓之陋。而受而不辞。陋于中者。非但自掩其陋。人言其陋。则怒而不受。今子不以陋为嫌。乃以家之陋石之陋。而證己之为陋。噫。子真不陋者乎。外不欲陋者。中必有陋。子其勉之。毋失此心。孟省曰。叟命我矣。请叟书其语。吾将朝夕省于庵之中也。余笑曰。庵名三陋。而益之以陋言。人将曰四陋庵。如之何。虽然。余尝从处士公游。今于子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2H 页
之请。其何忍终辞。黄猿孟春。斗庵忍叟。书。
夏寒亭重建记
冬寒而夏热。天度也。而厥或冬焉而不甚以寒。夏焉而能忘其热。地或使之然也。昔者。啸皋先生。以直言不容于朝。退居于蟠谷之庄。胤子醉睡公。克养厥志。作亭于宅南十数步。以为先生夏月之居。其占址爽豁。前临大川。引远风迎初月。不知夏日之为可畏也。是以名其亭曰夏寒。呜呼。此其所处之地然也。然其地有山水之明丽。景像之幽閒。非驰情势燄。不得而热于中者。所宜居也。先生之所以安其体。适其意。终身考槃于蟠谷中者。未必非斯亭之有助焉。当是时也。内而醉睡公兄弟及醉睡公之子六友,三乐诸公。过庭而闻诗礼之学。外而乡邻之英才嗜学之士。风乎咏而屦满户外。山川草木。至今有遗风剩馥。照后人耳目者矣。吾先祖敏节公。尝受业于先生之门。晚年忤光海志。罢官归乡里。仲胤樊浦公。为搆栖碧亭于夏寒之北。名区胜迹。夹水相望。而夏寒则醉睡公命次胤典之。栖碧则樊浦公使季子守之。两家事实。前后相班。有若非偶然者。而二亭之次第圮倾。又不幸而与之相符。岂但为两家子孙之恨也。乡人故老
夏寒亭重建记
冬寒而夏热。天度也。而厥或冬焉而不甚以寒。夏焉而能忘其热。地或使之然也。昔者。啸皋先生。以直言不容于朝。退居于蟠谷之庄。胤子醉睡公。克养厥志。作亭于宅南十数步。以为先生夏月之居。其占址爽豁。前临大川。引远风迎初月。不知夏日之为可畏也。是以名其亭曰夏寒。呜呼。此其所处之地然也。然其地有山水之明丽。景像之幽閒。非驰情势燄。不得而热于中者。所宜居也。先生之所以安其体。适其意。终身考槃于蟠谷中者。未必非斯亭之有助焉。当是时也。内而醉睡公兄弟及醉睡公之子六友,三乐诸公。过庭而闻诗礼之学。外而乡邻之英才嗜学之士。风乎咏而屦满户外。山川草木。至今有遗风剩馥。照后人耳目者矣。吾先祖敏节公。尝受业于先生之门。晚年忤光海志。罢官归乡里。仲胤樊浦公。为搆栖碧亭于夏寒之北。名区胜迹。夹水相望。而夏寒则醉睡公命次胤典之。栖碧则樊浦公使季子守之。两家事实。前后相班。有若非偶然者。而二亭之次第圮倾。又不幸而与之相符。岂但为两家子孙之恨也。乡人故老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2L 页
之所指点咨嗟者久矣。乃者先生之后孙诸君。克图重修。取其便于典守。移建于居室之前。基址少变。而风物依旧。当日先生之逍遥颐养。而醉睡公怡愉奉承之色。诸弟子周旋问难之迹。举皆想像彷佛于一亭之上。呜呼。诸君今日之举。可谓能善继先人之志者也。思先人之所居而必修其已毁之亭。诸君固孝矣。然吾未知先生之居是亭。所乐者何事。以为先生之心。只取其夏日之不热而寒而已则非也。亭之毁也。而怆然思其所居。亭之脩也。而忾然思其所乐。然后方可谓思先人而不忘。诸君其无忘先生之乐乎。余于是复有感焉。吾家之营修栖碧。亦既有年。而卒以典守之不便。姑未免移竖他处。然二亭重建之役。又适与之同时。虽其相邻相见不如前昔。而两家子孙。苟能不忘二祖之所授受者。而交修共勉于二亭之中。则何必论地之远近时之古今。而不思其无忝之道乎哉。余敏节公之后。而先生之外裔孙也。诸君属余记重修。不敢以不文辞。遂书其感于心者。重为诸君勖。退以语为吾祖子孙者云。
双竹斋记
癸丑之秋。宗人士默。来自松京。访余于斗庵。握手叙
双竹斋记
癸丑之秋。宗人士默。来自松京。访余于斗庵。握手叙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3H 页
亲谊讫。问所居东傍善竹桥。西近竹林堂。呜呼。圃翁殉节之迹。益爷退老之庄。夹在君左右。令人倍感慨景仰之心焉。因问子之居家何业。曰家贫。种菜蔬以为食。有馀。令女奴持而往城中。城近数里。城中多游食者。蔬贵易售。换米肉以供亲厨。喜与门内子弟。论文课学以为业。松都大都也。官政多得失。吾便缄口而不言。乡议争是非。吾辄掩耳而不闻。外此二事。无复馀业。愿闻进于是者。以广吾所业。余曰。子之居。居得其所。子之业。业不失宜。吾居甚僻业甚陋。其何能广子之业。遂诵竹似贤一篇。复咏不可居无竹一句。以赆其行。将行起而请曰。吾家在竹桥竹堂之间。桥古而忠血斑斑。堂毁而贤躅依依。即其地想其人。百世如朝暮。是以名吾斋曰双竹。请得叟一言以张之可乎。余曰。吾文拙。不足以塞其请。且子之业。如前所云数事者。足以自乐而名其居。子舍是而取二竹以为名。呜呼。二竹之名。不在竹而在人。子已得于心矣。亦何必用吾文以记为也。士默欲行而不行。强之再三。遂书问答语以为赠。
东岩亭记
璞谷。吾先子之渭阳也。先子之内弟上舍柳公。自璞谷。
东岩亭记
璞谷。吾先子之渭阳也。先子之内弟上舍柳公。自璞谷。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3L 页
西移数里许。即大坪也。就其东北二三里。搆亭山上。号曰东岩。学者称公为东岩先生。亭在水谷之西马岭之南。南望璞谷。东岩之号。因其地之旧名。而稍变其字也。其占地幽静。背山面阳。晚年颐养。优得便宜。前临大野。水从中流。奇峦秀岭。环列东南。远近村落。朝暮云烟。出没隐映于堤柳岸桧之间。子弟之往来问业。颇有沂雱(一作雩)上风咏之趣焉。亭成六七年。不佞因事过亭下。下马步上。逶迤行百馀步。始达台上。有方塘二层。日暵不乾。塘上植细柳十馀株。庭畔莳黄花数十丛。亭之为制。不侈不俭。窗牖静明。阒若无人。伫立有顷。童子开门引路。容止閒雅。导余入室。图书满壁。经籍盈案。公方静坐看书。癯颜皓发。飘飘然有遗世出尘之像。既与道寒暄叙情素。出示其所述仲氏南涧翁行略。读其文想其迹。恍然如闻篪,埙之相和也。俄而有二老三少相继来谒。皆邻里之素仰德受业于公者也。进退可象。情爱有孚。公命童子。出柿,栗,杂果。以饷诸客。山野之味。真率之容。尤令人起敬。身在一室春风。不自知窗外短景。已届小雪之节也。日暮客散。余亦辞退。下山回望。但见栋甍孤歭。庭户复阒。不觉一步而首十旋也。遂从水谷宿大坪。与胤从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4H 页
上舍君从昆弟。同游于陶渊水石中。上舍君谓不佞曰。子今身游岩亭。必能领略其景趣矣。为大人著亭记。子其敢辞诸。不佞惘然自失曰。吾何能记为。吾陪公话移日。挹兰香醉醇旨。不暇玩亭外一拳石。今而思之。茫乎若梦过仙境。琪花瑶草。不能彷想其色象。虽欲记可得乎。不佞年已暮气已衰。无由以源源致身于几席之下。以承其绪论。直欲托名轩楣间。遂书当日陪游时心目所睹记者。以自寓其景仰之怀而已。若其模状胜景。形容至趣。世固有文章钜手。不佞何能焉。不佞于公。居至亲子弟之列。亦不敢效寻常知旧。揄扬德美。铺张风物。以伤公平日谦让之德。公将莞尔而笑曰。某也能知我。
九峰精舍记
陶渊水石。甲于花山之东。古崇祯处士采薇之所也。自渊循溪而上。东迤南旋。行十馀里。得一小村。或称九水。水非九流。或称龟岘。岘无龟形。莫知其所由名也。村之东南西北皆山也。有水从两山间。潮于南。绕东而北。入于陶渊。官路自后而左而前。通青凫,紫海等邑。村之俗。力稼穑通鱼盐。自古无显者。居其村。峰峦之环于四方者。不免为耕夫樵竖所玷污。其名俗
九峰精舍记
陶渊水石。甲于花山之东。古崇祯处士采薇之所也。自渊循溪而上。东迤南旋。行十馀里。得一小村。或称九水。水非九流。或称龟岘。岘无龟形。莫知其所由名也。村之东南西北皆山也。有水从两山间。潮于南。绕东而北。入于陶渊。官路自后而左而前。通青凫,紫海等邑。村之俗。力稼穑通鱼盐。自古无显者。居其村。峰峦之环于四方者。不免为耕夫樵竖所玷污。其名俗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4L 页
而不雅。无有能新之者。其势然也。姊子金生鹏运。崇祯处士之后也。其家自芝溪,菊澜来注于此者仅三世。既有以渐易其俗。金生又受学于其再从祖兰谷翁。得闻内外轻重之分。质温而行雅。宅心实地。绝意名场。新搆茅庐数间。制度精致。壁揭李夫子十图。丌置诸先辈遗文。静处其中。日有所业。凡其峰岫之可玩可象者。无不题品而新其名。东曰老莱。曰吐月。西曰隔尘。南曰秃笔。曰砚滴。曰隐雾。曰仰德。北曰卧龙。曰采药。或因其称号之近似者以文之。或取其形象之彷佛者以呼之。或就其即事即景而号之。总以名其庐曰九峰精舍。余闻而奇之。举其名而问之。金生四向立。以手指其峰。各言其名义。余笑曰。造化翁非有意为是也。顾名之者人也。乐于心悦于目。强以名之曰某山。山灵有知乎则其肯听命于君。而为君朝暮坐卧之用乎。山固无心。而在乎人之用之为何如耳。用之为玩物之具。而不以为身心收用之资。则彼巍然峙乎左右者。安能屈首开颜。以为君数楹茅屋之所有哉。余观于陶渊。其水石诚奇矣。然不有君先处士为之主而为之名。其何以名于山外。闻于后世。为人之所寓慕而起敬也。九峰之名似矣。而徒名而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5H 页
止焉。则何贵乎其名。老莱孝子也。卧龙王佐也。吐月其光也。隔尘其静也。隐雾其智也。仰德以修行。采药以养生。笔与砚。其助我者也。君其顾名而思义哉。金生瞿然曰。吾姑名之而已。安敢保其名之为实用也。请叟有以教我。余曰。君之师兰翁。余所畏也。世之学者。矫其外以饰其中。惟兰翁由乎中而著于外。名实相符。知行两至。君能尊其所闻。为己而不为人。务实而不务名。则斯可以无愧于屋漏。而不负其师门。其于为九峰之主人何有。金生请余书其语。以为精舍记。时昭阳赤奋若孟冬日也。
木假山记
吾家有好古之士自号龟东居士。居士寓居于龟城之北界兴州地之塘南村。古有孝子居之。一名孝子村。其地在太小白两山之交。居士以为太白吾南之镇。而小白为湖西南诸山之祖。其钟气厚而蓄精深。是必有灵怪之物。或隐于叠嶂穷壑之中。或伏于溪涧樵牧之傍。而天悭而地秘之。以待其知者而后见之者。于是登高而望其气。沿流而寻其迹。昼思夜梦。憧憧在心目间。乃于山溪沙堆中。遇怪物焉。石视则石。土视则土。过而视者。不止为几千百人。而未尝有
木假山记
吾家有好古之士自号龟东居士。居士寓居于龟城之北界兴州地之塘南村。古有孝子居之。一名孝子村。其地在太小白两山之交。居士以为太白吾南之镇。而小白为湖西南诸山之祖。其钟气厚而蓄精深。是必有灵怪之物。或隐于叠嶂穷壑之中。或伏于溪涧樵牧之傍。而天悭而地秘之。以待其知者而后见之者。于是登高而望其气。沿流而寻其迹。昼思夜梦。憧憧在心目间。乃于山溪沙堆中。遇怪物焉。石视则石。土视则土。过而视者。不止为几千百人。而未尝有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5L 页
一人以为奇也。居士一见而异之曰。此木假山也。木之根于岩石间者。或欲出而为石所压。或欲抽而为风所困。或横或倒。或缩或缠。郁结磐礴。雍阏屈曲。历几千万岁。而终不能伸其气长其枝。以成干云之势。及至岩颠石泐而同被其灾。转泊溪涧。埋没沙石。肉朽而骨馀。藏奇而蒙污者。又未知几十百岁。而不遇其主人。孰能拂拭其尘秽而露出其形象哉。乃移而置之庭。刀以刮其垢。锥以剔其塞。凡沙石之介于其间者。无不刊去而洗涤之。宛然成特地奇峦。居士曰。噫。世之为瑞为珍者。未有只而不双。孤而不邻者。有凤则有凰。有麟则有麒。有干将则有莫邪。海中之仙山有三。是山岂独有一哉。又求之不已。竟得三。木山一之已奇。而再而至于三。尤亦奇哉。遂移三神山之名而名之。斗庵翁闻其事。而未一见者已三年。岁单阏之端月既生魄越翌日。翁自白云洞。访居士之居。蓬莱方丈。并峙其左右。吁噫乎其异矣。天下之物。名之每浮其实。目之必损其耳。惟此山实过于名。目倍于耳。怪怪奇奇。不可摸状。愕尔骇尔。久而后视之。兀而为峰。洼而为壑。巨而为岩。细而为石。危如剑门。幽如桃源。列如罗汉。凝如停云。鳞鳞而高。叠叠而深。俄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6H 页
视有此。复睹有彼。看看愈奇。久久愈新。大不过五六围。而深若不测。长不满二许尺。而高若难攀。南山之五十二。或不足以尽其奇。金刚之万二千峰。若可以较其数。真造物之奇产。而吾人之壮观也。独瀛洲一山。暂许邻友之分山。而一转而为微生之乞。再转而为壑舟之负。今去数百里之外。翁之不得见数也。然举一可反其三。今吾见其二。其一可推而知也。问之居士。曰三山互有短长。问之他人。曰蓬莱为马氏之最良。而方瀛即陈家之二难云。翁谓居士曰。蓬莱之山。得之最初。而品为第一。君宜其主人也。虽吾何敢请。老苏以三峰隐然自比于其父子。吾不信其为然。然今观方丈二峰。对峙其上。肮脏朴古。无一分软巽媚妩之态。此真可比于翁与君。翁与君不幸而分居南北。不能朝夕相对。君能使方丈移在翁庵。是君与翁复合于一处也。居士曰诺。翁遂抱而归。奠之斗庵。将与之同老焉。客有难之者曰。物贵有真。事要不假。翁奚取于山之假也。翁曰。不然。以假观真。则物皆假也。以真观假。则假亦真也。古之人有观于画。而径欲置田。有观于云。而便疑有寺。苟能适于心而成趣。悦于目而寓兴。则画与云。何别于真山。若或登山而不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6L 页
知其趣兴。下山而便忘其形象。是诚假耳。谁谓之真哉。然则画与云。亦不可以假观。然画也见其面而不见背。云也宜于夏而不宜冬。又岂若玆山之无间于面背。不变于冬夏。而朝看暮看。趣兴无穷者哉。苏氏以木之伐而为栋梁为幸。以好事者取而为山为最幸。夫木无心。安知其为幸与不幸。而翁亦无心于利害者也。又安知孰为幸而孰为不幸也哉。昔昌黎氏赠人以人物画。记其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吾恐居士之心。犹有不释然者。作此记以释其心。
无用斋记
天云亭之西数十步。有一茅斋。名以无用。孟仁其主人也。斗庵叟闻其名。问于主人曰。异哉。名子之斋也。子之斋虽小。有户焉。用以纳凉。有壁焉。用以防风。昼用以坐。夜用以卧。食于斯寝于斯歌于斯哭于斯。何为无用。主人曰否。斋非无用。主于斋者。吾也。吾实无用。吾因吾之无用而名吾斋也。叟曰。子有口乎。曰有。子有耳目乎。曰有。子有手足乎。曰有。曰子口用言。耳用听。目用视。手用执。足用行。是皆用也。何必言捷给。听微细。视隐密。手执重。足行疾然后谓之用。主人曰否。岂谓是与。吾幼而学。壮而欲用之。终老而穷。其学
无用斋记
天云亭之西数十步。有一茅斋。名以无用。孟仁其主人也。斗庵叟闻其名。问于主人曰。异哉。名子之斋也。子之斋虽小。有户焉。用以纳凉。有壁焉。用以防风。昼用以坐。夜用以卧。食于斯寝于斯歌于斯哭于斯。何为无用。主人曰否。斋非无用。主于斋者。吾也。吾实无用。吾因吾之无用而名吾斋也。叟曰。子有口乎。曰有。子有耳目乎。曰有。子有手足乎。曰有。曰子口用言。耳用听。目用视。手用执。足用行。是皆用也。何必言捷给。听微细。视隐密。手执重。足行疾然后谓之用。主人曰否。岂谓是与。吾幼而学。壮而欲用之。终老而穷。其学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7H 页
为无用。吾夏而农。冬而将用之。终岁而窭。其农为无用。冠而有室。用以有子女也。而不能产一子女。亦安用有室。此吾所以为无用人也。叟曰。吁学也。禄在其中。然子岂徒为科目之用而学乎哉。子能知君臣父子之伦。子能知仁义礼智之性。潜心经传之中。终身文字之间。纵不能成名于一身。而乃能倡起后进。从事艺业。不至于肉行而尸走。擿埴而面墙者。非学之用而何。子朝而饭夕而粥。乐岁不甚饥。凶年不至殍。不为工商盗窃。而能免乞墦填壑。此非农之用欤。昆虫草木。皆能生生。生子生女。岂非夫妇之大愿。是亦有命焉。子于命何哉。孟子曰。娶妻非为养也。有时乎为养。子之夫妇。同贫共老。亲在而供菽水之奉。亲没而备衣衾之殓。夫饥。妇为之食以食之。夫寒。妇为之衣以衣之。以子之夫与妇备。故用能子人之子。子能生子。呼子曰祖。子如不娶。谁用而为此。呜呼。子以叟为有用者乎。叟非能仕而用其学者。犹且拘于仕。时或犯寒暑冒晨夜。奔走道路。终不如长在如斗庵。坐卧起居。惟意自适。叟八生子女。而存者仅三。疾病焦吾心。夭折断吾肠。反不如初不生产。不知世间有焦心断肠之为何如事。至于农。叟不学不能知也。然叟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7L 页
见世之为农者。富欲益富。汩汩没没。终其生不止。知其心之不安。不若贫而能安之者。呜呼。恶用是为哉。子无用病子之无用也。主入辴然而笑曰。吾听叟之言。始知无用之为有用也。请叟书叟言。吾用为吾斋记。叟曰诺。时柔兆执徐冬十月月初生也。
箭溪草堂记
箭溪草堂者。故成均进士仁同张公之堂也。溪自堂东山谷来。疾若箭走。故名其溪以箭。堂在溪上。因以溪名堂。堂之主人。其直如箭。未尝曲行以阿世。当其世。乡邻之奔走曲径。阿附权门者。人皆畏避。而公毅然不挠。倡议摈斥。其所以溪取似箭。而以是溪名是堂者。亦岂非寓是心于是名也哉。公与孤山黄公耆老素相善。黄善草书。公请书堂额四字于黄。黄曰。吾将乘兴而就。毋苟迫也。后与黄游浮石寺。一日遽曰。吾兴至矣。子亟索纸来。遂取山壁上一藤条。龁其头为笔。一挥成四字。字皆状其字义。箭如竹笋。溪如水流。草如草抽。堂如堂立。黄自言其平生得意书云。尝有唐人望气者。至其堂见其额。请以青驴直千金者易之。公不许曰。吾将遗吾子孙。以为吾青毡宝。其人强请不得而去。夫以四字而价直千金。其书诚宝也。
箭溪草堂记
箭溪草堂者。故成均进士仁同张公之堂也。溪自堂东山谷来。疾若箭走。故名其溪以箭。堂在溪上。因以溪名堂。堂之主人。其直如箭。未尝曲行以阿世。当其世。乡邻之奔走曲径。阿附权门者。人皆畏避。而公毅然不挠。倡议摈斥。其所以溪取似箭。而以是溪名是堂者。亦岂非寓是心于是名也哉。公与孤山黄公耆老素相善。黄善草书。公请书堂额四字于黄。黄曰。吾将乘兴而就。毋苟迫也。后与黄游浮石寺。一日遽曰。吾兴至矣。子亟索纸来。遂取山壁上一藤条。龁其头为笔。一挥成四字。字皆状其字义。箭如竹笋。溪如水流。草如草抽。堂如堂立。黄自言其平生得意书云。尝有唐人望气者。至其堂见其额。请以青驴直千金者易之。公不许曰。吾将遗吾子孙。以为吾青毡宝。其人强请不得而去。夫以四字而价直千金。其书诚宝也。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8H 页
而不以千金易我四字。是所谓以不贪为宝者欤。呜呼。以公之文学声誉。苟欲自衒于当时。则时之树党喜同。权足以贵富人者。奚但宝我以千金。而高卧草堂。自珍其身。而不易以钟鼎。其心固已定矣。岂反千金之是贪。而易我堂上之额哉。至今额揭在堂上。人皆以千金之不能易。知是额之为宝。而不能知是额之不以千金易。为主人之宝。悲夫。今之主是堂者。张君仲初也。于公为六世孙。诸孙之列。居一域者。其丽甚夥。不但世守是堂与是额而已。文学行谊。能世其家者。世不绝其人。亦可谓知所宝也。张君属余为记。余曰。子欲使我记溪上之堂乎。记堂上之额乎。抑欲使我记所谓不宝之宝乎。曰。惟君之所欲记记之。于是乎记。
希白堂记
吾友南厓翁家。近南阳山。慕其名而嘐嘐。自号曰南厓。近者移居于其西南平津村。村在山厓之南。其南有川。川之南有小山。自东而西。遇川成厓。直对村之前。亦南厓也。仍其旧号。号以南厓云。翁名其所居之堂曰希白。余诘其所以名希白者。翁曰。噫吾堂背山而面水。山若水皆从太白来。南驰遥遥。逶迤行数百
希白堂记
吾友南厓翁家。近南阳山。慕其名而嘐嘐。自号曰南厓。近者移居于其西南平津村。村在山厓之南。其南有川。川之南有小山。自东而西。遇川成厓。直对村之前。亦南厓也。仍其旧号。号以南厓云。翁名其所居之堂曰希白。余诘其所以名希白者。翁曰。噫吾堂背山而面水。山若水皆从太白来。南驰遥遥。逶迤行数百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8L 页
里。至平津村。山回而水转。吾堂于其中。坐卧起居。对山临水。穷其本溯其源。未尝不超然有思于太白之山。吾先人家世清白。国人之所共知。然世远而风俗不如古。年久而家法不及前。吾恐后人渐不守先人之清白。是以以希白名吾堂。所以因吾居之所本。而思吾家之所传也。余跽而曰。子之居。太白之支也。子之家。清白之后也。白固子有而又希之何也。传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不希贤则士而止。贤不希圣则贤而止。圣不希天则非圣之至也。贤圣之人。犹不能无希。吾侪众人。其可以无希乎。子今老矣。将以传是堂于后人。揭以希白。希后人之守白乎。翁曰诺。遂相与登于南厓之上。于斯时也。山川敛景。草木归根。青者未青。红者未红。上下四方。一色共白。余谓翁曰。时乎时乎。子之希白。正得江山之助。然寒序方尽。春气将至。山川之瘦者肥。草木之枯者荣。红光碧色。充满目前。则子于是日。得无损希白之心欤。平津公孙之封也。三公布被。反受多诈之讥。而孔明起于南阳。身都将相。薄田数顷。依旧躬耕时清白。此果非大丈夫之所可希者乎。子始居南阳。今家平津。而南厓之号。不忘南阳之旧。吾于此知子之能不变希白之志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9H 页
也。翁正襟曰。子规我矣。请子书其语。吾以遗吾孙。余笑而为之记。时白猿之冬十二月月生白也。
旷慕祠创建记
惟我从先祖校理公与吾祖文节公。同中 庄宪王乙卯文科。选入集贤殿。又同登丁卯重试。一世俊乂之士如六臣中成,朴,李,柳四先生。暨樗轩李公石亨及申领相叔舟,崔领相恒,郑领相昌孙,李参赞承召,李判书克堪,金判书礼蒙,李判书芮等诸公。皆其榜中人也。当是时。明良相遇。制度始创。我 国家典章文物。于是乎大备。而公之兄弟迭膺撰述之任。成先生童子习序。申相国洪武正音序。俱载公姓名。其所以屡被。佥曰。之举而荐承汝谐之命者。槩可以想像于百载之下。而公卒未得寿。乃以金山守卒于官。又无适嗣承其绪。无由以阐扬先烈。垂示后世。然考之诸先辈遗文。既如是有徵。而金山之民。立石颂政。后以名宦载其邑志。以为公知郡。慈详岂弟。及卒。吏民哀之如父母。荣州志人物条。不及他人。而特载公兄弟平日之齐芳比躅。为后人公议之推重。不但桂籍之联璧。贤殿之并武而已也。吾先祖遗风馀泽。至于今未沫。内而孙枝繁衍。外而士林尊慕。家庙之烝尝
旷慕祠创建记
惟我从先祖校理公与吾祖文节公。同中 庄宪王乙卯文科。选入集贤殿。又同登丁卯重试。一世俊乂之士如六臣中成,朴,李,柳四先生。暨樗轩李公石亨及申领相叔舟,崔领相恒,郑领相昌孙,李参赞承召,李判书克堪,金判书礼蒙,李判书芮等诸公。皆其榜中人也。当是时。明良相遇。制度始创。我 国家典章文物。于是乎大备。而公之兄弟迭膺撰述之任。成先生童子习序。申相国洪武正音序。俱载公姓名。其所以屡被。佥曰。之举而荐承汝谐之命者。槩可以想像于百载之下。而公卒未得寿。乃以金山守卒于官。又无适嗣承其绪。无由以阐扬先烈。垂示后世。然考之诸先辈遗文。既如是有徵。而金山之民。立石颂政。后以名宦载其邑志。以为公知郡。慈详岂弟。及卒。吏民哀之如父母。荣州志人物条。不及他人。而特载公兄弟平日之齐芳比躅。为后人公议之推重。不但桂籍之联璧。贤殿之并武而已也。吾先祖遗风馀泽。至于今未沫。内而孙枝繁衍。外而士林尊慕。家庙之烝尝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9L 页
不替。院祠之荐禋惟虔。而惟公庙祧祀绝。衣冠之藏。祔在皇考墓傍。每于先垄将事之际。只奠数杯馀醪。顾此傍孙怵惕之心。无足以少体我先祖友于之情者也。谋所以鸠聚钱谷。营置祭田。以为永世寓慕之资者。亦既有年。及至 正宗二十四年庚申春。诸宗人相与议曰。文丹之后洞斋室。寔公从子通礼公坟庵。而密迩于吾祖丹溪之院。若建数楹新祠于此。春秋奠祀。略仿院礼。左院右祠。以禋以享。则神理人情。庶几无憾。盍相与为力哉。于是远近宗人。一心齐诚。遂以其年初夏之日。立庙宇三间。工未告讫。遭方丧之痛。始以明年辛酉秋八月壬子。奉安位版。名其祠曰旷慕。笾豆有践。骏奔无斁。洋洋焉如有见其在上。乡人来观者。啧啧称美典。及其月下丁。行享祀之礼。丹院之享。亦以 国忌退行于是日。父老之齐于院者。皆曰此非但金氏之私。而抑斯文之幸也。丹院不可以无助。乃出院田之可收谷十斛者。以助供粢盛。盖所以追怀吾先祖心也。诸宗不敢辞。命若鍊记其事颠末。呜呼。夫以公遭 明主。同贤季比肩。效力于集贤诸名硕之间。惟此傍孙之寂寥私祠。岂可谓报祀公盛德。而既不远吾祖院宇。以象世德之不孤。又
斗庵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0H 页
不忘前人遗志。以寓孝思之不匮。则是不可以不诏我后世后人矣。是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