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杂著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3H 页
读易记疑
总目。○文言之序。晁本在系辞之先。东莱本在系辞之后。晁氏以申释彖象者为先。东莱以分篇上下者为先。皆欲比类相从。然以本义馀卦可推之说推之。文言不止为二纯而实所以发例者也。先彖次象次文言而后。及于系辞。通说全经。恐或稍长。未知蓝田本果又如何。○易传序体用一源。体即理。用即象。理指一本。象指万殊。费隐之谓也。此与理体气用之说。自不同矣。○上下篇义。上篇主阳。下篇主阴。乾坤为上经之首。即为上经之主。而终之以坎离。先天四正之卦也。艮兑巽震为下经之首。即为下经之主。而终之以二济。先天四隅之卦也。主阳者阳一。故乾坤坎离皆其纯体也。主阴者阴二。故艮兑合而为咸。巽震合而为恒。而二济亦坎离之杂也。○图说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朱子尝论此有两个意。一与二三与四之属为相得。一与六二与七之属为有合一也。甲乙木丙丁火之属为相得。甲己合乙庚合之属为有合一也。此段大小注之不相吻。盖以此也。○玉斋说(六板)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3L 页
图四象之合。谓四九合为老阳。二七合为少阳之类也。象之处于西南。谓老阳宜处南而今处西。少阳宜处西而今处南也。则其变以作易。谓以居西之四九。为居南之兑乾。以居南之二七。为居西之巽坎也。阴不动而阳迭迁。谓老阴之坤一艮六。少阴之离三震八。因居其所而乾坎易位。兑东南巽西南也。洛书象之居于西南。谓老阳四九自西而南。少阳二七自南而西也。○朱子就河图四象中。分位与数。以明二老二少互藏其宅之妙。而得其数者居四正。得其位者居四隅。所谓乾九兑一离八震二坎七巽三坤六艮四是也。即则图为卦之正义也。玉斋直曰乾兑生于老阳之四九。离震生于少阴之三八。巽坎生于少阳之二七。艮坤生于老阴之一六。(十四板)所谓乾九兑四离三震八巽二坎七坤七艮六是也。此盖不分位数。而实亦本诸朱子之意以图合书而言也。但此既以离震属少阴。巽坎属少阳。而后(四十二板)又以离震为少阳三八之位。巽坎为少阴二七之位。阴阳互易。此若可疑。然前则以卦之生与数而言。后则以卦之成与位而言。盖就其中自相分位数。而互藏之妙。因亦可见也。至于二老。只仍前位。不复交易。少变而老不变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4H 页
者。少为阴阳之杂。可以互换。而老为纯体。无从而换也。此与老变而少不变。又各是一说也。○朱子曰。图书盖皆圣人所取以为八卦者。而九畴亦并出焉。此段所论。与上文洛书而虚其中一段及西山说不同。恐当以上文为正。
朱子曰。八卦在河图则乾坤离坎分居四实。兑震巽艮分居四虚。在洛书则乾坤离坎分居四方。兑震巽艮分居四隅。今强为图。以俟后考。
  图
  
先天八卦在河图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先天八卦在洛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朱子曰。阳下之半。上交于阴上之半。生阴中之一奇一偶而为少阳太阴。阴上之半。下交于阳下之半。生阳中之一奇一偶而为太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4L 页
阳少阴云云。上交下交之义未详。或以阳画下半头阴画上半头相交之际而言。阳既是下半头。故视阴上为上。阴既是上半头。故视阳下为下云耶。以两仪并列而言则阳本上而阴本下。何得言阳上交而阴下交耶。或以阳升阴降故云耶。朱子之言。既主下上之半。则又恐非泛指升降而言也。又阴阳之交。只当言于二少。而并指二太而言何也。阳上之阳。何所藉于阴交。阴上之阴。亦何所资于阳交也。或以阴阳不交。则不独阳不能生阴。阴不能生阳。虽阳之阳阴之阴。亦无以生出故耶。下段论天地四象处亦然。朱子之意。盖主阴阳相交之妙也。○玉斋曰。乾以分之则动而阳者乾也。静而阴者亦乾也。乾无不主宰也。窃疑此说。盖本朱子之意。而恐有语病。朱子以一气流行之统体谓之乾而无所不包。今既言动而阳静而阴。则是朱子所谓以其动静分之然后之事。何可言静而阴亦乾也。只当以主宰言之。○用数不过乎中。 坎离列左右之门。为阴阳之限。而卯中之同人。酉中之师。是坎离已尽之地故不用。必取离坎之中。未知其所谓中。果指何处而言也。乾当巳坤当亥之属。主其始而言。故谓之不及。乾当午坤当子之属。要其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5H 页
终而言。故谓之踰之。玉斋以数之不及者。谓邵子之中。然中自是无过不及之名。恐不宜直加于不及之地。或指八卦卦气之中。如离之中为家人,丰而处寅卯之交。坎之中为解,涣而处申酉之交耶。然既不欲过中。则舍丰涣而取家人解。所以言当寅申也。○三十六宫。 反对各十八卦之外。又有三说。以八卦次序计之。如乾一兑二得三十六一也。以八卦画数计之。如乾三坤六。亦得三十六二也。自复至乾三十六候为来底三十六。自姤至坤三十六候为往底三十六宫三也。○西山说动者为天。指两仪之阳画也。静者为地。指两仪之阴画也。盖以八卦分天地四象。故两仪为天地。四象为阴阳刚柔。八卦为四太四少也。○先天图。朱子以为中间虚者。便是太极。今不合方图在中间塞却。又答移出方图之问。曰是某挑出。据此则先生已尝析为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5L 页
二图。然今图说未尝如此。下文又曰右易之图九。是依旧以方图留在圆图之中而合为一图也。盖留中者。所以明天包地外。一圆一方。一动一静之象也。挑出者。所以明太极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之象也。两皆有说。而天包地之象。尤为切实。故还依邵子之旧而留在中间。盖虽留中而太极虚中之妙。亦自在于其中故也。
  邵子文王说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伏羲说
삽화 새창열기
  先天八卦一变以应天时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6H 页
后天八卦再变以应地方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玉斋后天易合河图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先天之为后天。当从乾坤看起。乾为纯阳。阳之性动而散。散之极则中必虚。中虚则为离。坤为纯阴。阴之性静而翕。翕之极则中必实。中实则成坎矣。物极必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6L 页
变。变则革其故处。故乾坤各退于无事之地。而离坎禅其位。四正之卦。既移其处。则四隅之卦。亦不得不随而变矣。阳顺阴逆。故乾顺三位而退于西北。坤逆三位而𨓆于西南。
  双湖先天变后天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易说纲领。 程子曰。后之人既重卦。又系辞。程子盖谓伏羲只画八卦。而朱子以六十四卦属之伏羲。又引周礼三易。其别皆六十有四之文。以明其非文王所重。(更按朱子亦尝曰及文王周公分为六十四卦。此一条外。皆以六十四卦属之伏羲。)
篇题。○𢂴帙重大。分为上下。 盖以晁氏之说。而不但双湖之说。不以为然。序卦亦明有界限可疑。
乾。○九二本义刚健中正。 得位为正。而九二阳居阴位。疑与九五不同。但此四字。本出文言。而其解曰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则今此云云。盖与他卦中正之义不同耳。○九三小注龚氏以终与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7H 页
夕。并为三象。固为得之。然终日乾乾。实统言上下卦交际之义。而夕字又就终日中。剔出后乾一节而申警之。是以惕若字较重于乾乾字矣。又按九四亦上下之交。而不言乾乾者。三为重刚。阳性又进。故兼上乾。而九四则已过而上。故只于或字。微见可退之意。退则亦可到下乾。特不如九三之显兼上下矣。○九四或跃。传解作跃(거다)此实本义之意也。若传则以渊为龙之所安。而谓之跃就所安。自可释之以跃(야)矣。文言传可考也。爻下传所谓跃不跃。只所以释或字之意。非以跃字谓含跃不跃两义。而解之者未及深考耳。○本义进退未定之时。 改革之际。体阳则可进。位阴则又可𨓆也。○用九用六。自是三百八十四爻之通例。而发凡于二纯之末矣。本无可系之辞。但诸卦六爻变者。舍贞取悔。如姤之复否之泰。只占复泰卦辞。而乾虽尽变。终无化为纯坤之道。坤虽尽变。亦无化为纯乾之理。见群龙。尚不离于易知。利永贞。尚不离于𢂴能。此不可不别立爻辞。而他无可立之地。惟此用九用六。既是论变之地。故乾之坤坤之乾之辞。以类而附其下。本义所谓因系之辞云者。至明且约矣。○彖辞(卦辞)专是占辞。盖言卦之情性而主于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7L 页
民用而已。未尝推其形似而描画示人。如牝马虎尾之属。亦占中之象耳。非主于论象而发也。周公惧后人之未达也。因文王已言之象而推广之。三百八十四爻。一主于象而占随之。如恒二解初之不言象者无几。盖视文王所言而加显一节。非止于文王所言之意而已。左氏之称为易象。盖以此也。夫子又惧其犹未达也。既传彖象。更推周公之意及于全卦而作为大象。所以大象之说。多与彖辞相别。所谓彖以情言。象以象告者。其指自不同耳。○系辞象者像也。彖者材也。朱子曰。彖断也。象形似也。皆言其用。而彖象本字之义。无所经见。字书彖汇头也。象猬头锐而上见也。象南方大兽。中国人不见其形而见其像。故物之似者谓之象。此似古注疏而近于附会。故传义并不取。又杂书(类苑)彖为大豕。行则俯首。一望而全体皆见。故为统论一卦之体。象有六牙。故以喻六爻之象。又曰(河洛理数)彖茅犀。猛兽之名。豨神是也。独角知几知祥。其牙最坚能齧物。故取为决断卦义之名。象备百兽。肉有分数。如爻备百物之理也。象有十二种。肉配十二辰。如爻配十二月也。象胆不附肝。随四时之月。变动不一。如爻趋时而至变也云云。诸说不同。未详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8H 页
孰是。第备参考。(宋祖时驯象死。求胆不得。徐铉曰。时方仲春。在前左脚。果得之。)○彖。本义此专以天道明乾义。 对经文之主于占而言耳。○又为四德之首。 特言又者。就乾元全体中。剔言四德之元。以释统字。○各正性命是利。保合大和是贞。○各正性命。本义以万物各得释之。中庸章句三各字盖本于此。然就此各字中。亦可以离合看之。主理而言则所谓各具一太极也。主物而言则所谓异体之理绝不同者也。虽是一太极。而木上不称义。金上不称仁。虽曰绝不同。而虎狼之所以然。即蜂蚁之所以然也。此如赋粜者。官之授民之受。俱可下各字也。虽下各字而自是一般米。虽是一般米而张三底件。不复作李四底件矣。○传偏言专言。 上包统体之乾元。下起条列之四德。○保谓常存。合谓常和。 谓物之各正性命者。常存常和于太和元气之中耶。是则本义之说也。谓天地之道。常存常和于太和元气之中耶。是则以理与气对待为说矣。当入细商。然下说似长。○首出庶物。似指九五而言。出有造字作字意。时乘六龙以御天。亦主飞龙在天而言。○象自彊之彊。非勉彊之彊。乃彊弱之彊。实健字意。不白无息而曰不息。固所以该众人。然若作彊勉。则又不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8L 页
可该于圣人矣。○反复道也。 传释以进退动息。而本义解以重复践行。盖以重刚之才。自无退息之象也。○盈不可久。 小注徐氏以盈释亢。然才谓之亢则便已有悔。岂论其久不久也。窃疑盈之久则必亢。故圣人才到盈初。便有以处之。不使至于亢也。○天德不可为首。 天德指纯阳。不可首指化坤。纯阳自有可首之才。而不察化坤之象。欲为物先则易以致凶。故经止言无首。而此言不可首以戒之。然朱子既言非谓天德不可为首。而复言阳刚不可为物先何也。盖以只就化坤之象与时而言耳。但六阳皆变云云。在其下文。或似倒说。此为可疑。○文言。 元亨利贞之分为四德。穆姜已言之。盖文王周公以后。传易者必非一家。而其言四德。实合天道。故夫子用之于乾坤。而他卦则虽言元亨利贞。不复以四德目之。盖于旧说之中。亦有从违之权度矣。又按不特此章之为古语。如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亦臼季称冀缺之语。而其言似非自季创说者。以此见之。夫子之言。盖多有传述前言者。○乐则行之。 既言勿用则此所谓行者。只言其所存之心尔。○庸信庸谨言动。闲邪存诚言静。○忠信进德。朱子以为从知上来。盖以忠信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9H 页
为知至至之之事。而程子所谓始条理者也。然朱子又以立诚之诚。为依旧是上面忠信。然则夫子实就忠信上分言之。以其始与知谓之忠信。以其终与行谓之立诚耳。若论语大学之忠信。直举其全体而言耳。○离群。 群指三五。三五重阳皆进。而四独或退。故有离群之嫌。○欲及时也。 传时行时止。只指本爻而言。本义欲及时而进。指渐,升九五之意而言。○圣人作而万物睹。 物人也。经利见大人。盖指九二之大人。而此言万物睹则非己之见下。乃下之见上。又不独在下之大人。凡有血气之伦。莫不利见。传天下利见。本义爻与占相为主宾。悉本于此。○无位。传不当尊位。本义不复释。盖仍传文也。吴氏不得阳位之说。恐粗略。二四皆非阳位。而何尝言无位也。其论无民。以纯阳无阴者尤粗。○无民无辅。 民辅宜非徒然叠说。未知何所分别。窃疑民统指一二三四。而辅又就其中。剔言九二。以贤人字与大人字为眼故也。大抵五上为天。而五则犹是半空。为云雨可行之天。故飞龙御之矣。上则跨日星隔水土。为云雨不可及之天。无民无辅。盖如龙之无云无雨云耳。○动而有悔。 此与洪范用静吉用作凶同意。动而有悔则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19L 页
不动而无悔可知。所谓亢。盖指至此而动者也。(亢虽上爻既动之占。然遇之者。见其象而不自动用则可以免悔矣。)○乾元用九。本义见与他卦不同。 此恐还用程传用九处乾刚之道之说。盖只主乾之坤则不须言他卦之同异矣。(大抵孔子之释用九。似与周公爻辞之意稍异矣。)○刚健中正。纯粹精。 此盖极赞乾德之盛。固所以统论一卦全体而筑底看去。亦主九五而言。如需,讼之正中中正。履,否之刚中正可见。但视他卦。独备此四者之德。其德又纯粹。而纯粹者又极精也。○易曰(止)君德也。本义再言君德。以深明九二之为大人。 再言指第二节及此段而言也。朱子于第二节。已言九二之为大人。此又申之而更加深明字。以为孔子怕人道别个大人。盖病伊川之说做两样。以见龙为九二大人作九五耳。然伊川说。亦恐有两义。如利见大德之君。固指九五。而大德之臣大德之人。并指九二之本体耳。又乾乾因其时而惕。亦如此段之重出。而此言深明。彼无申释。皆可疑。○九四重刚。 本义重字疑衍。盖谨严于爻位之辨也。第恐此言重刚。或与九三不同。直以重乾为重刚。而四为重乾之初。故云然耶。○其唯圣人乎。 设问反复。特为致意。无如此段者。可见处此之为至难也。本义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0H 页
固非计私而避害云者。又发言外之旨。阴斥老氏之自私。其旨深矣。与论明哲保身之意同。
坤。○卦辞小注求其从一而不变。莫牝马若。未详。○大象传非圣人孰能体之。盖主于圣人而包举君子以下。当与乾大象传参看。○六三小注朱子于含章下可贞下或从王事下无成有终下。俱下象字。可见其为占在象中。然若就本文。必分象占。则含章为象。可贞以下恐为占。盖含即阴体之象。章为阳位之象。而可贞以下。为其随时所用之占也。○象知光大也。 窃疑本文文意。似谓其能有终者。以其知之光大也。光大即含章之章也。虽就含章中说来。而精神则在章而不在含矣。盖虽含晦不露。而其中所存。自极光大。故时出而行之事业如彼矣。非必赞欲其能含晦。而传末专以含晦为言何也。可疑。○六五象文在中。 说卦坤为文。又六阴五阳。刚柔相错。故曰文。
屯。○六三即鹿无虞。 无虞盖指无应。而鹿未知指何。林中亦未详。或以内卦震为苍筤萑苇而言耶。○六二六四上六皆言乘马。震艮虽有马象。而言之重复。无如此卦。未可知也。○六四求婚媾。 本义谚解作初九之求。盖取小注朱子说及双湖说。然本义为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0L 页
下求婚媾则吉之文。未见其与传不同。以此下字作降字看则文势顺。作在下者看则文不顺。结辞又不主六四而言可疑。
蒙。○彖时中。 传时与中各言之。义作时之中。恐传说自好。朱子不从可疑。○义解以亨行(야)时中也(ㅣ오)当作以亨行(이오)时中也(ㅣ니)本文可见。○彖义渎筮者之筮。疑蒙之误。而诸本皆作筮可疑。○六四小注叶韵。尤详于小过,既济。 按此二卦无论叶韵处疑。艮,未济之误也。○上九御寇。 寇指内卦坎为盗也。需致寇。亦以外卦坎而言。
需。○九二小有言。 体乾而互兑。兑为口。乾为言也。夬四以体兑而履乾。讼初以应乾而言耳。但艮五震夷之初未详。
讼。○初六小有言。 传谓灾之小者。窃疑此与需之九二同。然需则真是灾也。此则略辩即明之意。象所谓其辩明可见。而小注朱子说亦如是。疑与需不同。抑虽即辩而不免与人相诘。则亦可谓之灾耶。○六三义守常不出则善。象义随人则吉。窃疑随人而出。亦出也。上下文似相碍。恐不如传说。而朱子不从可疑。○九二九四不克讼同。归而逋复即命渝亦同。但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1H 页
逋有惧避之意。渝有变改之意。无眚与吉又不同。盖二有抗五之嫌。四有亲上之意。而下又有应故也。
师。○六三师或舆尸。义不用传说。而作为舆其尸。只以舆尸二字看之。义说固无可疑。但上文或字之衬。不如传说。又舆其尸则败绩甚矣。象所谓大无功。似不免说得无力。六五舆尸字之顺。不如传说如何。○六四左次。似以阴居阴位。而阴主于退。象所谓未失常。亦似有退是阴之象之意。○上六义不可使有爵土。盖用传说。而又以勿用此占申之。小注以开国小人。谓未分君子小人。以小人勿用。谓勿更用他与之谋议云云。窃疑小注说似密。盖小人既成大功。而不得比同功之茅土。则必将怨恨不伏。奈何。
比。○卦辞后夫凶。小注引崔武子先夫之说。以證后夫。又言更添一个阳来则必凶。窃疑卦惟一阳。初无从后可添之阳矣。诸卦中未尝于本卦之外。悬空引入他爻。或疑此夫字。直是虚字也。大抵此卦之中。凶莫如上六。彖所谓其道穷。与坤之上六同例。指上六也。六三比之匪人。亦上六也。九五舍遂失前禽。亦上六也。群阴皆仰一阳为其依庇。而上独过之。乘刚处极。此所谓后夫。窃恐专指上六也。夫以六之柔。而又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1L 页
居阴位。初无可夫之道。小注说恐或一时偶然否。○彖下顺从也。 内卦及互卦皆坤。坤顺地从。九五所谓取顺。亦指此。○初六象解比(의)初六。疑作初六(의)(홈은)○六三比之匪人。虽统说三阴而实主上六。盖舍九五中正之君而上比无首。其惑良可哀也。是以象曰不亦伤乎。其占诚凶而恐不至如上六之直为后夫矣。本义其占大凶云者。或压得太重否。○上六无首。以本义无以比下见之。似谓无以为首。是以象以为无所终。而义以为无首则无终。这一所字。当著眼看。
小畜。○序卦传彖专以六四不言二体云云。按彖言健而巽即二体。然其为言释亨字而非释成卦之义。故传说如此。○密云西郊。本义亦作阴物阴方。盖以此实阴为主之卦。而自我字。却属文王。彖所谓施未行。亦似说出文王之时。然传阴先倡之说。恐亦无妨。虽以文王事当之。纣自漠然无意。而文王欲有以感孚冀幸其万一。亦不可谓无此象。而本义绝不言先倡。必有精义所在。○尚往。义解尚(야)盖认以以上释尚。然其气犹之犹。实释尚字。而上进则只是通释往字耳。谚释当依传解。○初九象传初与四为正应。在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2H 页
畜时。乃相畜者也。 此说乍看。似以初之受畜于四为吉。然下文又言阴不能胜。得遂其复。则传意固以不受畜为善者也。今此云云。盖谓正应相畜之时。乃能不受其畜。由道而复。所以为吉也。特不反辞而更结。故读者易于生惑矣。○九三反目。传怒目相视。不顺其夫而反制之。谓妻之反目也。义以其志刚。故不能平而与之争。谓夫之反目也。传以四之乘九而主于妻。义以爻之本体而主于夫。然要之交相反目也。大抵离为目。而巽有眼珠下垂之象。故巽为多白眼。以此反隅。则兑亦有忤视之象。此爻上巽而互兼兑故云。○上九阴阳皆不利之象。正应九三反目。而妇言厉。君子言凶。亦犹反目之专责正室。实春秋传夫不夫则妇不妇之意也。○卦辞亨。盖下所云雨也。谓有亨道而畜之未极。故志可行而施未行。行则亨而雨矣。然则彖尚往之往。恐与志行施未行之行不同。尚往者。惜其气不畜而犹进也。施未行者。恨其气尚往而未行雨也。然则卦辞之意。盖以畜之未极为恨。而爻辞之意。复以不受畜为善。似若可疑。然全卦则志在于亨而雨。六爻则内外卦体自不同。内以乾健之体。主于行而上复。故以九三之受畜为咎。外以巽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2L 页
入之性。同为畜乾。期于行雨。故六四以上合志为贤。其义自不同矣。卦既以未雨为恨。而上九既雨。复为阴阳皆不利之象何也。自是阴为主之卦。而阴主其雨。故有月几望之戒。非直以既雨为不善也。病其阴之为主耳。传阴先倡之说。恐不可废。
履。○传专以大象之意为主。盖以序卦亦以履为礼故也。但上下诸卦。大象多取卦辞以外之意。实以易道无穷。各举其一端耳。此卦之专主大象。似或未然。故本义不从。○小畜畜之者巽。而见畜者乾。故主巽而名小畜。履履之者兑。而见履者乾。故主兑而名履。履如履我即兮之履。○六三互离。故眇能视。归妹九二亦交离体。故云眇能视。然此爻不中不正。柔而志刚。故其辞凶。归妹刚而得中。故其辞善。○九四志行。传志在于行而不处。 盖虑有避去之意。
泰。○泰否往来。本义以归妹渐卦变当之。固为正义。而双湖直以泰自否来否自泰来为言。以杂卦反类见之。胡说恐亦不可弃。○初九义征行之吉也。非以征为行之吉也。盖谓往行之吉也。○九三象宋衷本似完好。董氏不敢辄改之云。盖从宋本。今当依宋本读之。○六四翩翩。以象见之。亦似有群飞之义。○不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3H 页
富以其邻。实小畜九五文法也。小注亦以用其邻解之。而本义只以其类从之为言何也。下文不戒之孚。自是同欲。故以五上为主而云其类也。然亦从其所左右之也。大抵泰,否初爻之以其汇。四爻之以其邻畴离祉。皆有左右之之意。又如谦之六五亦言能以其邻。则以之为左右之意。随处可见。特不欲随处渎言之耳。○六五义亦尝占得此爻。 按以卦变则泰之九五。即归妹之九五。以互卦则泰便是归妹。以反对则未济之九四。实既济之九三也。帝乙高宗筮而得此则一之足矣。不必再筮。假使再筮。亦岂必再值本爻。如是之巧耶。此深可疑。无亦此爻自有此象。故爻辞如彼耶。○上六象传解其命(이)当作其命(이라도)
否。○六二传为身之利。小人之吉。 窃疑圣人无以利为利之训。况许之以吉耶。张氏推之为弹冠相庆之说。尤涉滥觞。小人如此。未有终不败者。虽以利害言之。恐不可谓之吉也。○象传不云君子而云大人。 窃疑二五人位。故多称人。此爻阴居二。故谓之小人。其云大人者。似以否自泰来而指其本爻耳。○六三象位不当。 三是内卦之上。盖是可做之位而阴柔才弱。故由其位而行者。皆是可羞可恶之事也。○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3L 页
九四义解有命(이오)以小注机会方做之说观之。当作有命(이라야)○九五传解其亡其亡(이라야)当作(이라)(이라야)乃本义之意耳。
同人。○利涉大川。更考大畜无坎离。而亦称大川。云峰以为卦有乾体者。多曰利涉大川。然颐无乾而六五亦言大川。不可臆说。彖以涉川为乾行。则是涉之者乾。而川即离。未可知也。窃疑后天之易。颠倒反复。取象不一。时取互藏其宅之义。殆如京房之飞伏。乾坤互言。坎离相易。如否六二之大人。实乾之九二。大有九二之大车。实坤之大舆。而此云大川。三云伏云莽。亦似以坎而言也。○初九只言同人于门。而象云出门。盖二偶为门。而初则门之内也。初欲比二则自成出门矣。爻虽在初。而其意在二。如同人于宗。宗实指五。而同之者乃二也。○九三小注只是伏于高陵之草莽中。 窃疑如是则似当先言升陵。而经先言伏莽。其曰升曰兴者。对伏而言也。曰高陵者。对莽而言也。盖惧九五之见攻。故伏戎以备之。又自升高而望之。而终不能兴其所伏之戎。盖升者伏戎兴戎之主也。伏与兴则升者之所使耳。传说恐不止为巧而已。○九四乘其墉。 墉与陵皆阳。而墉不言高者。位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4H 页
柔也。○弗克攻。 传欲攻五。义欲攻三。然四之不得同二。以三隔之耳。舍三攻五似过矣。四之攻三。其德等耳。恐无义不义之可辨者。胡氏以为欲攻二而以兵劫胁。亦岂为同人之道也。三说俱未甚稳。然以象中义字见之。传或稍长否。○象义弗克。盖以叶韵之故。不下攻字。而其意只言以义而弗克攻也。只仍爻辞本文而添一义字。亦足以发明。恐不必别作义之所不胜矣。可疑可疑。○九五大师克。 三伏戎四乘墉。而此云大师。则三四之欲敌。似在于五。
大有。○九三小人弗克。谓小人不能当也。象小人害也。谓小人遇之则非徒不吉而反为害也。其言比不克。更深一层。朱子所谓无其德而得是占者。却是反说如南蒯云云。盖亦周孔本意耳。○上九自天祐之。天指内卦乾体也。大畜上九天衢同。○象传思顺。谓谦退不居。盖申上文无位之地。不居其有之意。然履信思顺尚贤。实此爻全德。而履与尚。皆指六五。则中间一句。岂独不然乎。义兼言三者于下从之中。其意可见。
谦。○彖地道卑而上行。盖言卦体。而传义不言者。天道下济之为艮。不甚分明。故只以天下济地道卑释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4L 页
谦。以光明上行释亨。所以异于他卦之彖也。但节斋以光明字證其为艮。而云峰又为自含二体于其间。其说亦不可废也。○尊光卑不可踰。 童溪以九三当之。光即上文光明之光。九三实成卦之主。故彖之结辞如是。传义恐其涉于穿凿。并作统说。然王氏说。亦觉可喜。○初六用涉大川。自二至四互坎。而四为初之应。盖四乃川之彼岸。而涉之者初也。○六二贞吉。朱子以为谦而不贞则近于邪佞。初之谦谦。宜若过于六二。而爻不言贞者。位刚也。六四亦有重阴之嫌。故象言不违则。违则。邪佞故也。○六四义上而能下。 下谓居上卦之下耶。抑以阴降而言耶。以盱豫小注坤静而下之说见之。此所谓能下。亦当以其意看之。○以示不敢自安之意。 以其多惧之地。功臣之上。故谦逊之意。随处布施耳。然若欲人知吾之不安而为此而示之。则不几于太有意耶。○六五以其邻。义解当作邻(을)(호미니)○不言谦而不富字亦含谦意。盖其正义固为不富而得人之亲。然谓之不敢有其富而众皆从之亦可也。○上六鸣谦。本义解以谦极有闻。则又何以谓之志未得乎。志未得而行师。则志未得当在行师之下。而今以志未得。释了鸣谦。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5H 页
无或倒说。叶韵如坤彖之君子攸行耶。
豫。○六二与四互艮。艮为小石。故曰介于石。五与三互坎。坎为加忧心病。故曰贞疾。○九四之朋。以盍簪见之。盖指五阴。然以坤之得朋丧朋见之。阳与阳为朋。阴与阴为朋。卦中更无他阳。故刘氏以为德阳位阴。胡氏以为阳居阴性。皆欲以九四把作阴看。似合于五阴之朋。而朋类之云。当指其阴阳实体而言。何可以位居之略带气味。便换却阴阳实体耶。诚如是则初三五亦皆可以阳位。而唤做阳明矣。未知竟如何也。(更按复亦无他阳而云朋来。盖以朋类之将来而言耳。)○上六象小注豫备卦爻无此义。 按六二之知几而能去。亦有备豫之意。特比待㬥。为甚微耳。○三上之速悔速渝语意相符。盖以内外同位而然。
随。○卦下小注艮之八。卦唯六二一爻不变。故谓之八。然穆姜不言艮。专言随者。五爻变则占之卦不变爻故也。然则当占系小子。而此不然者。疑古人之占。多主全卦而然耶。但此艮之八易知。而国语贞屯悔豫皆八。不能无疑。屯之初四五皆变而为豫。占法变及三爻。占两卦体。则似当以屯之初四五为始。豫之二三上为终。而此云皆八。然则乃舍交重之爻而俱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5L 页
取其静者也。岂以不变爻。可以通看两卦故耶。欲问于知者。○初九义爻以随物为义。然九四则还为物随。九五则兼物随随物而言。○二与五正应。三与初同体。故皆曰失。失者本有而今亡之谓。○九四贞凶。或作贞固之意。盖以陵逼之位。而为下所随。自有可凶之道。若不知危而若固有之。则终必凶矣。其事虽或不至于凶。其义则固已凶矣。今若不分贞否而才见为人所随。便谓之凶。则是人臣负天下之望者。皆涉于凶而终无致泽之时矣。然传义皆作虽正亦凶何也。此爻居不得正而无应。三虽相随。而三亦不正。又二五相应。而已居其间。不无遮隔之嫌。又九五中正。自足有为。而四若代之有获。则甚非人臣所安之道。故不取贞固之义。特言虽正亦凶。以为万世人臣之戒。盖以卦才而言。非必谓凡在臣位者皆然也。然冯异咸阳王,李纲挝鼓,静庵虫篆。从古而然。诚所谓虽正亦凶者也。贞凶何咎。亦似有分言之意。吉凶言祸福也。无咎言义理也。言有孚在道以明。则设使不幸而至于凶。亦不可谓之咎。如大过上六凶无咎是也。然则竹树事。亦不可谓之咎也。○彖义解当作无咎(ㅣ면)初九义解当作贞(이면)(고)象解当作吉也(요)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6H 页
蛊。○元亨。本义未尝下大亨字。先生又尝曰大善而亨。谚解当如传。○利涉大川。以随之三上包四五。谓有中实之象。以此例之。蛊之初四包二阳。亦有川象。但此等说。终有通不去处。如颐五之不利涉是也。○先甲后甲。云峰以先天艮巽当之好矣。但恐换却二卦。盖先三为内卦。后三为外卦。在离之后者为后。何必以逆顺数为先后也。○本义坏极有事。至乱当复治。统释元亨利涉之意也。前事过中以下。又就蛊坏之中。说出随时扶救之道。所以语意不同。然彖释先后以终则有始。则还是乱极复治之说与所谓支吾几时相违。窃疑先后甲云云。专言治蛊之道。未必低一头为补苴之意也。癸即乱之极也。甲乃回治之始也。治虽始于此。而推原其坏乱未极之前而作新之。所谓先三也。治之既始。端绪将成。而又必丁宁致力于后。所谓后三也。如是则彖与传义皆可以通。但略略撑拄之说。实与大坏速坏之文表里。亦难遽敢谓然。○随蛊卦变。传皆以乾坤初上为言。盖主反对之体而以刚来下柔。为男下于女。以刚上柔下。为男上于女。其说亦不可废矣。本义则于随只言卦变而不言相交。于蛊先言不交而后言卦变。盖以往来字为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6L 页
卦变之證。而随言来蛊不言故也。○蛊互归妹。归妹人之终始也。又初至四为坎。三至上为离。亦互未济。未济物不可以终穷也。此彖终则有始。颇有二卦之意。○彖只言元亨而不言所以元亨之故。与随无异。然随则二体卦变。皆有易通之意。元亨自在其中矣。蛊则体变与德。皆言致蛊之由。这元亨字似无来历。窃疑此元亨。实主二五而言。传义以无中字正字之属。故不欲质言。而天下治三字。盖指君臣本位而言也。二五相应之卦。多言亨。○初九终吉。始之不吉。以已坏之绪故也。此爻柔居刚位。故有克干之才。又非得位而任大事。故有危厉之象。如是则考之有咎。可以无咎。而子至于吉也。然以有子观之。子而不能使父无咎。则不可为有子也。○九三无大咎则不无小咎。而象直曰无咎则并与小者而无之矣。然以终字推之。则其始之有小咎。亦可见矣。盖要其归而言也。○六四小注梅岩说乘刚。盖指初六之位刚尔。乘字似讹。○六五象承以德。若如丘氏说以上九为父。则虽谓五以柔中之德。承事上九亦可耶。用誉虽带九二而言。然相应之地。亦可相通矣。○上九传以伊吕之始为言。又言进退用舍。爻中未见有进与用之意。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7H 页
特以易无定体而推言之耳。亦可见不能忘世之意。
临。○彖大亨以正。二五皆中而不正。而此云以正。盖所谓中则必正。而阴阳相应。亦正道故也。○八月谓遁谓观皆有说。但节斋主遁而谓于卦经八。则临至遁乃七月也。隆山主观而谓当自临数。则临至观又九月也。中溪自临之丑一段。亦与节斋之失同。皆不如自复自泰之说也。但观义曰正为八月之卦。详正为字。又若可以赚看于临卦矣。抑临是厚画底震也。雷实收声于观月。此未知如何。○大象义教者兑也。容者坤也。师之容民畜众。合二体而释之。此独分释者。民众皆有坤象。而教无属坤之道耳。但兑为讲习。而此亦云教。未知只为悦义而然耶。抑别有其象耶。○咸临之咸。有二义。初二为邻一也。遍临四阴二也。二义相将。其说乃备。然阳一阴二。易之常理。则谓初临三四。而二临五六亦可。初之得正。宜无逊于九二。而不言无不利。又有贞戒者。三四之德。不及五六。而三复有甘之之嫌故也。三虽为初之界分。实比于二。两不欲舍。故有此邪说之态。然阳长之势。终不可遏。又不可以邪说甘之。故又有能忧而改之之意。
观。○有孚颙若。承两说。而小注曰当以彖辞为定。又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7L 页
曰不是说人君身上事。然则先生定见。乃主后说。而本义不为修改何也。云峰合两说而言之。其意亦好。○中庸奏假无言。所以形容不动而敬之妙。而此云不荐。则又无奏假之可见。其为渊深者极矣。所谓神道。盖指此也。○彖大观中正卦体也。顺而巽卦德也。进斋并中正为德。恐非本意。○初六云峰说童童。下童字疑蒙之讹。○六二中正应中正。同位同德。其观必审。又下无乘刚之失。间无他阳之隔。以常情言之。疑其大善。而为窥如为可丑。盖以观为自否趋剥之时。全体不好。故为吉难而为凶易。圣人舍其全体。别取一义。但以观之远近。定其得失耳。又如蛊之初六柔卑无应。宜不足以干蛊。而为无咎为终吉。易之不可为典要如是矣。○六三我生。传所主者吾之德学。漆雕之證是也。义所主者行之通塞。仕止之證是也。其意固可相通。而所主者不同。○进退。 以居内外体之间。位刚则可进。质柔则可退。如乾之九四矣。亦以上承巽体。而巽为进退故也。○六四观国之光。 此爻互坤艮。坤有国象而艮有辉光。○五上君子。本义则只是一义。而传以五之君子为天下之俗。盖仍旧说。而旧说依象辞故也。爻辞本义盖主君身而兼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8H 页
言所施之地。夫子恐人未达其妙。特下观民字以发其义。是以本义既言不但。继言又当。盖君之所行。固当徵诸臣庶。然亦岂可不先自察而必待观民之后哉。丘胡欲明本义。而只作传说滚作一事可叹。
噬嗑。○用狱。沙随进斋谓离为刑狱之象。以噬,贲,丰,旅,孚而言也。盖其外刚内虚。有似囹圄也。此卦上离而自初至四。亦有离象。故卦辞专以狱言。贲亦宜然。而以其上止。又取他义。然大象犹言无敢折狱。虽不敢折而自有狱象故也。○小注爻各自取义。不说颐中之物。 按肤腊胏肉。皆颐中之物。但无必欲噬去是物之意故云然耶。○初九灭趾。震为足而初又处下也。六二灭鼻。二至四互艮。艮为鼻也。上九灭耳。上体离。离之反为坎。坎为耳也。○四金矢五黄金。实与周礼相符。而亦因爻自有此象。非泛言讼狱所入之物也。○上九传噬之极也。噬即刑人之谓而非受刑者。此盖谓受噬之极也。
贲。○以随卦卦变例之。当曰自节来者兼此二体。又节彖刚柔分。与屯柔来分刚之说相应。盖损济之变。已尽其文。然就节一卦之中。二文三三文二。五文上上文五。尤可见交错成文之象。而本义不言。必有精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8L 页
义矣。○二五之从三上。皆刚上也。三上之来二五。皆柔来也。义若以柔来文刚属离。刚上文柔属艮。然上文既说卦变之下。特下又字。折转言二体。故申言之际。不嫌其混说矣。抑二五虽来而二为之主。三上虽皆刚上而上为之主。故申言之际。带说馀意耶。○初九无震象而言趾。大壮之初亦然。特以一卦之下。故云然耶。二至四互坎。坎亦称车。如困之金车是也。盖四为初应。乃其所当乘之车也。然四比于三而三阻其间。故初不欲争而舍之。所谓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者也。○六四马。 互坎互震。皆有马象。○象当位疑。 以近则三可与也。以应则初可从也。○六五邱盖艮象。而帛为坤象。戋戋吝啬。亦有坤意。旧说谓外体本为坤者。或以此耶。○贲于丘园。自是不贲之贲。束帛始为贲之可见者。而戋戋亦甚些略。盖几于无色矣。○义敦本尚实。同释贲于丘园。而束帛云云。则反语而解之者。云峰分敦本属丘园。以尚实属束帛。恐失之太析。
剥。○彖小注隆山说知其后之必复。宁耐而待之。如是则正是有所为而为者。不可谓安土乐天也。况久而不复。则其心安保其不渝也。○大象传圮剥之象。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9H 页
大象多就本卦卦辞之外。发出他义。而程子常欲合而一之。故此亦云然。然蔡冯诸说。恐不可废也。○六二象未有与也。 以传则义意精致。但上句主阴。下句主阳。而间无转语之意。以义则阴之剥阳。当忧其浸盛而不必言其无与也。况初与二已是有与也。疑未能决。○象切近灾。传切近于灾祸。 剥及肌肤。何但曰近于祸而已。义作切身。似谓切近之灾也。○六五以宫人宠。义当率其类。 率是以字之释。然则以是左右之之以也。○义解释落以字。象解音与释。六二义解亦落凶字吐。大抵义解多不致详可疑。○爻辞无不利。象终无尤。无尤视无不利大故低了。又终而无尤则其初之不能无尤可知。大抵圣人于消长之际。多引小人以迁改而其辞微婉。故夫子从而稍著其本意耳。传所谓别设义者。或以此耶。○上九硕大也。大谓阳也。○小注日有夜光之类。 月受日光而明。故以證阳之常存。然其例似与剥复之说不甚衬贴。○小雪换节之时。前一刻是剥阳方尽之气。后一刻是复阳方萌之气。所谓坤复之间为未发者。恐可以此时当之矣。○象终不可用也。似谓小人不可用。硕果之占。如师之小人勿用云尔。未知如何。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9L 页
复。○卦辞反复字与出入相照。利字与无疾无咎相照。或者反复以下为申释上文耶。虽谓之申释。而本义之分作四占。亦不相妨矣。○小注上面阳消。下面阴长。 按阳消处便是阴。则此分上下面者。只以其时阳在上而阴在下耳。非谓消长各占地步。如庄子阳生于地。阴生于天也。○潮日出水涸。月出水生。所谓日出月出云者。只如朝落夕至之意耶。若以潮应月候而言。则潮何尝日出必落耶。又潮之生涸只是一水之进退。有出海归海之异耳。若谓退时乾涸无馀。而进时旋旋生出云。则恐未必然者。此文或可活看否。气化之往消来息。无物不然。而以其水之所以一出一入之气。譬之鼻息可矣。若并与其出入之水而譬之。则未知果如何。○本义生物之心几于灭息。与小注消尽底亦天地之心似异。然此主生物而言。彼泛言天地之化。○本心几息。此实包动静善恶而言也。恶极则固可谓几息。而静极之亦谓几息何也。岂以生生之意悄无踪迹而言耶。○小注常人也有静极而动底时节。 以此见之。众人亦有未发。然则此所云云。又与未发之称有些分数。○推五行者多不知之。 疑指夜子时。○方怵惕恻隐而未成怵惕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0H 页
恻隐之时。盖指乍见之初。蓦直惊心之时。心惊了。方能恻隐故也。○离于亥而为子。方四五分到。则似成正中而此所云云。似以夜子时当之。盖众人之见。必待十分成子而后。始谓之中。而邵子则常就前一头地看得。如爱看半开花之类是也。○大象与卦辞不同。卦言复之来复。象言安养微阳。故卦言出入。象言闭关。○初九不远。似指剥复相接之界耳。以卦体则劈初头能复是也。以卦气则剥尽则复来是也。○祇传义皆释以抵。其云至者。意也非音也。音当从抵。○六三柔暗故失。志刚故复。动极故频失频复。其象不好。所谓频复不已。遂至迷复者。而爻象终于无咎者。与初同体。有得于初故也。○六四传不欲言其必凶。盖言其有凶而护之之意也。义吉凶非所论。盖嘉其从道而吉亦不必论也。二说不同。传则以四居地上。隔远于初而阴冱方深。易见摧折而言也。义则以四能应正。虽未有施而刚反之时。道理当然而言耳。一主阳微。一主卦善。其论敦复。亦有此意。○六五云峰说入德成德。 按不远之复。下圣人一等。故曰元吉。曰仁曰道。何可为敦复之初程乎。若只以学者事。如屏山云云者则可矣。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0L 页
无妄。○序卦下小注贤人之动以人。然则当分三层看。动以天圣人也。动以人颜子以下也。动以人欲中人以下也。○大象义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云峰以因物之所性释之。而似于不为私字。通不去矣。窃疑因吾之所性。随物养育而不自私。如中庸尽人性尽物性之为也。人物之性。因其形气而不同。而莫非统体一太极。所谓通天下一性是也。曰然则谓之人物性异何也。曰主异体而言。犬牛人三性是也。○六二传不耕而穫不菑而畬三说。果相抵捂。然览者皆以不字。遽释于耕字菑字之下而然耳。若以此不字。释于穫畬之下。以为不于耕菑之时。求其穫畬而为之。如朱子第二说则传之三说。亦可以会而通之。○义因时顺理。又曰无所为无所冀。既曰因时曰顺理。则亦非全无所事。特其所事。无所为无所冀。如行其所无事也。为当作去声。既有所事而谓之无妄之福何也。本非冀其有福而福自拶到故云耳。○义解当作畬(ㅣ면)(리라)○六三不正而动极。似非无故。而义云无故有灾何也。素行不正。故虽非其罪。而罪归其身也。○卦虽大通而一主于正。卦辞申言贞不正是也。初二五得正故吉。三四上不正故不吉。夫以四之刚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1H 页
柔合德。又无系应之累。又居动而健之界。疑若大善而堇止于固守无咎何也。卦之所主在正故也。四已如此。况上九处物极将变之地。而行之不已。其不吉必矣。是以爻辞申说卦辞下段。而彖所谓天命不祐。盖亦指此也。以此见之。象所云穷之灾。似谓不正之极之灾。而本义以为非有妄也。岂以卦之全体为无妄故耶。
大畜。○以二五中正相应则曰应天。以五之畜二则曰豮豕。论全卦分各爻。固为不同。而易道无穷。亦似有互看之妙。○坤为舆而大有二畜之内。皆言车舆。疑乾亦有舆象。不然则为互宅之妙否。坤牛坎豕。而此以乾之初二为牛豕者。但取其牙角之刚耳。○象道大行。传作道路之道。盖以衢字注脚也。然大行字。已含道路之意。又道路大行之文。亦不甚顺。或作大畜之道如何。○阴阳相应。本为相好。而此四五畜初二。晋四摧初。夷三诛上。恒四不应初。大过三不顾上。定不可一例看也。
颐。○卦辞自求口实。指内体三爻。三爻之凶。以其不能自求而求于人也。○小注朱子论观颐口实以为未说到养人处。然下答盘涧之问。又谓程传似胜。而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1L 页
以上体三爻为皆养人。其说甚详。五上小注亦皆然。先生定论。恐以此为正。盖释彖自养二字。自可包养德养身。则所养二字。自可为养人矣。○大象正取上止下动之貌。而言语之声。啖啜之响。出于四围中虚之间。其象也又言语饮食。震之动也。慎之节之。艮之止也。○初九灵龟。朱子以为伏个离卦。以卦似离体故也。损,益皆有离象。故亦云龟。而此特言灵者。主不食而言耳。又中四爻皆虚。虚极则灵也。六四之视耽耽。亦带离意。而五上大川。又似互藏之坎。○六二颠拂。传义皆作一事。而云峰以违五正应为拂经。盖以二五皆有拂经之文。故欲为互观于二五。然两阴无相养之道。恐未必然。○象传偏言从上。以经文但申征凶也。义兼言初上。以象之为文以起头。或以结辞。而全段包其中也。○六三贞凶。两胡皆云虽正亦凶。况不贞乎。说得可喜。然屯五正。亦称贞凶。又经文不必如是翻巧。只以屯五之例看之似好。○义解当作拂颐(라)○卦惟二阳为养之主。而所重又在于上九矣。四以应初而吉。三虽不正。自是上之正应。则疑若无咎而其凶如彼。其理难知。惟以云峰拂上随下之意求之然后可以稍通。盖以三若从上则可谓得贞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2H 页
而不可谓拂理也。今以其柔暗之质躁动之极。不能守正而近随同体之阳。所以大悖于正道也。传以拂颐贞为句者。或以是耶。○初九宜不及上九。而五之吉不及四者。承不如正应之为专也。○他卦之彖。皆言卦体卦德卦变。而颐则一不言之。朱子所谓难看者或指此耶。或指各爻而言耶。
大过。○序卦曰之曰字疑衍。○九三义不胜其重。双湖以为初六不胜其重。盖以卦下义有二阴不胜其重之文也。然此四字。文虽同而义则不同。此所谓以刚居刚云云者。非指二阴而言也。直指三之本体而言。其为重大。甚如鸣豫不胜其豫之文耳。何可以文同之故。而剩出多少说话。移作初六之不胜耶。象不可有辅。亦言三之自挠耳。假使委疾于他爻。舍正应之上六而下言同体之初。亦恐未稳。○九四有他。比之初六有他。他指九五也。中孚初九有他。他非六四也。云峰并举此爻而谓凡言他者。指非应而言。盖以相应之地。自是同位。不可认以为他也。以此推之。今此有他。恐亦指上六而言耳。上是同体。亦有系恋之虑。盖言四当专一于应初。牢著基脚。使之不挠于下也。若或志不专一而贰于他阴。则基不固而栋不能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2L 页
隆矣。若刚柔得宜而后系于阴。九二亦然。何必独责于九四也。胡郑皆以应初为救本。其意亦可见矣。传义之以应初为有他者。必有精义而不能知。可叹。○荀九家坎为栋。大过有坎象。故卦及三四皆言栋。
坎。○九二象未出中。传未出坎中之险。窃疑夫子不举有险而只举小得。似有言其善之意。或以此中作为刚中之中如何。○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 来谓下体。之谓上体。险指六四。而枕指九二。来之大体说也。险枕细分说也。卦自下而上。故谓上为前。本义前险后枕。盖谓是也。双湖将枕上险。云峰下卦前险之说。皆以前为过去之意。恐非义意也。传以险且枕。直作六三。盖谓来之已说上下体。故以此三字为三之所处。其意似好。而义不取者。窃恐若如传说。则遇此爻。动静皆凶。无可以为教者。如盱豫之传矣。此爻虽不吉。比初六则有间。又爻辞勿用象无功。皆言来往皆凶。若有所用则终必无功。徒入坎窞云耳。实戒以守静勿用。所谓用静吉也。若如传说则守静亦凶矣。大抵文王孔子之易。主于垂教。虽遇凶爻者。知戒而勿以为用。则凶不必为凶矣。○六四酒簋。坎有酒食之象。需五困二皆坎。渐二亦互坎也。此言酒食之小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3H 页
者。以时之方险也。牖虽以卦内四爻有离象而言。然坎亦自为宫耳。其不曰户而取非所由之正者。四与五相比而相助。非正应故也。○九五传盈则平而出矣。以盈与平为一事。盖以坎不盈中未大之文。似谓盈则中大云也。朱子不取其义。以为水只能平。不能盈者。卦为流行之水。滔滔逝去故也。盈者水高于两岸也。平者水与两岸平也。不盈者水不及岸也。两岸阴而中为阳。阳弱则中未大而水不盈也。阳盛则中渐大而水齐岸。齐岸而终不能溢者。卦之大体坎陷也。是以四五虽善而堇止于无咎而已。○上六丛棘狱也。离为狱而坎亦云者。两阴外阻而人陷其中也。
离。○卦辞畜牝牛。传能顺于正道如牝牛。盖以释彖末节柔便是牝牛。亨便是吉。而中间是以字。又作一项说故也。但此说视经文。多一如字。又释彖天下以上已释利贞亨三字。而柔丽以下。却释畜牛之意。故本义直作畜牛。不就人身上说。○彖柔丽乎中正。传兼举二五。朱子以为说六二分数多。又曰五不得正。特借中字之包正字。以此见之。乾文言中正。说九五分数多。而九二义中正。亦借中所包之正也。○丽宜音(리)而并作(려)恐误。六五象注之言离音丽。○大象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3L 页
大人。主二五人位而言。○六五象孔氏说以天下则王。以国则公。所谓大人。不止为天子。此云王公。恐不止为便文也。○上九折首。首上象。比之无首是也。○坎离常相反。水内明故三四贤于初上。火内暗故初上贤于三四。
咸。○卦辞取女吉。与离畜牝牛语势同而义则异。咸取夫妇之道则取女为主。离言附丽之道则畜牛为一事。○大象虚受。主艮而言也。艮又二体之主也。是以爻皆静吉而动凶。○初六双湖说使爻辞作于文王。必互相发明。 按同是周公所作。然屯初豫四本爻自好。而二五乘之则为难为疾。颐初本爻自凶。而六四下视则为贤为吉。易道之变如是。卦辞之统言。爻辞之偏言。体例悬殊。其可谓周公异于文王而然耶。况四为主爻而贞吉云云。即卦辞利贞。何可谓绝无卦辞之意耶。○六二象顺不害。顺字未甚稳贴。恐亦慎之通用也。○九三咸其股。互巽象。○九四朋从尔思。朋指初六。象传私应是也。四为咸主。宜其溥遍六位。而系于初应。憧憧不已。所以悔也。抑朋之为言。亦自不一。有以同类而言者。有以相应而言者。○天下何思何虑。传以思虑之私心释之。所谓将迎之心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4H 页
忙迫。不能顺理者也。非谓可都无思虑。如枯木死灰云也。上蔡答近日事之问。似与系辞本意不同。而程子印之。岂谢意以为世道升降。难容人力。不必私自思虑云云。故程子以为有此理耶。○九五传以咸脢为人君感天下之正。朱子以武王事證之。而本义乃以不能感物歉之。盖因象辞而然。然窃疑此云咸脢。略与艮背相类。若言一身之中。独感之以所不感。不为二上所累。如是为解则庶可合于传说。但同人上九大壮六五与此本爻。皆言无悔。而象皆有贬辞。独涣三不然耳。然则无悔字虽若贤于悔亡。而诸爻之可见者。实不及于有悔而能亡之意。此本义所以不从传意者也。若中溪所感以私。亦犹背肉之说。专说爻之不好处。不但违于传意。亦不合于本义。果如其言则其可悔吝甚矣。何得言无悔也。○象云峰说。盖取本义。而其释末字。复取传意。若义之释末乃未能之意。犹子路所谓末之之末也。○上六义其凶咎可知。小注未见有失。恐当以义为正。
恒。○山泽静物。故取其动而称咸。雷风动物。故取其静而谓恒。○初六贞凶。本义初与四为正应。九三贞吝。本义位虽得正。然则正应正位。皆可谓之贞。颐三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4L 页
之贞。指正应也。屯五之贞。指正位也。此等皆因爻有此象而戒占者之辞也。○巽三有应。未必皆吝。如升之九三可见。此为恒体而失其恒德。故至于无所容也。冯氏进退躁卦之说。觉尤明白。○九四象禽韵。上容下终。疑禽有东冬等叶韵。比象禽韵。亦居二中字之间。初六深韵。六二中韵。亦相次。
遁。○释彖与时行。传至诚扶持。未必于遁。朱子不取。以为刚当位而应。所以能知时而遁。然卦下义若犹可以有为云云。还有微带传说之意。不作所以能遁之义。下文处之为难。亦似非一直退避之意也。若使一主于𨓆。则不几于末之难乎。时义尤大之尤。亦十二卦所不言。盖以二阴已长。阳必终于消剥。故君子以遁为亨。然外面四阳犹盛。二五相应。目下姑无形见之败。故将遁之中。亦不无随方调护之道。其遁也亦不可猛而有迹。此则传义不同之中。亦有些可同之道矣。○中溪说柔长不可言。 亦以小利贞之小。已是阴柔字。无待于更言耳。○传可亨之理。更不假言。 语意未详。似谓虽不能大贞而行之以小贞。至于世道可变之境。则这便是亨。无待于复言小利贞之亨而亨自在其中云也。大抵传说。或非文孔本意。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5H 页
而忧世惓惓之意。蔼然流动。一经皆然。○朱子曰大臣如何去。遁时乱兆已见。而未至为危邦。大臣亦似有可去之道。此盖指当国任用之人耳。○初六勿用有攸往。 攸往似依上下诸卦。解作动用之意。而传解为往遁。以为不可去之意。朱子不以为然。节斋不当遁而遁。丘氏不遁无灾之说。复取传意何也。大抵卦为遁体。初亦当遁。而柔不能早决。所以为遁之尾也。当遁而不能遁。所以危厉而不安也。阴长之时。不能遁而体柔位卑。若不度时宜而有所作为。则其灾也必矣。所以戒以勿用有攸往也。若占者小人。则尤不可作为以取蔑贞之灾也。○六二上下五爻皆言遁。而此独不言者。姤之初六上为遁二。而为一卦之主。骎骎有成否之势。使四阳而皆遁者。二之为也。所以不复言二之遁也。爻本非吉祥之兆。幸其柔顺中正而应亦中正。复有常久不移之象。卦辞所谓小所谓利贞。实指此而言也。盖戒以顺守柔中以听九五。如是之固。勿遽为上迫刚阳而使之速退云也。然则本义作必遁之志何也。曰为君子谋也。小人遇此则当固执中顺之道。以体利贞之戒矣。君子遇此则不可以小人之中顺而受其濡滞。小注亦有德云云。可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5L 页
见。○九三上无应而下密比。所以系而有疾。然其为体止而位得正。止则不妄动。正则其身修。故畜臣妾吉。不然而惟以得其心为事。则何足以为吉也。○传待君子之道。亦不如是也。 以上文小人女子见之。此小人似指臣仆也。以下文待君子之道见之。又似指宵小之人。未知所定。然以朱子说考之。当为宵小矣。○中溪说如人主之畜臣妾。此非但违于传义也。阴方进。而在上者扰而畜之。只如臣妾之为。则彼以方长之势。岂肯如臣妾之驯伏于我也。此恐做不得。○象惫也。 一心遁一心系。两用其力。而俱不如意。所以惫而有疾也。○九五小注小人亦未嫌自家。 遁时骎骎有阳消之象。而已未有剥床之形。非知几其神之人。不能遁也。政所谓明哲保身者也。若剥床已形而始欲𨓆避。则便为去危邦之人矣。不退则又将为胡广之中庸矣。
大壮。○卦辞不言亨。疑壮字自有亨义也。○卦辞利贞而已。则似若以得位为吉。而初三凶属。二四吉者。卦体之壮。犹大过欲以柔济刚故也。但二四之中。传尚二而义尚四。传主于得中。义主于可进也。○三上为内外体之首。故皆言角。○九三小人君子。 小人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6H 页
底意多则先小人。君子底意多则先君子。否二遁四可见。○九四藩决以五阴之坼也。大舆以四之自坤而变也。○象尚往。 依节斋说以尚为上恐好。○象传大率治壮。不可用刚。 洪范彊弗友刚克。亦难以一槩言。
晋。○蕃庶。或曰蕃蕃育也。庶民庶也。坤有民人之象。谓天子锡马侯伯以养民之功。所谓民功为庸也。康是康民之意。不必叠言养民。其说固非正义。而庶字之于马。似不甚衬。或可以备一说否。三接之三。下卦三阴之象。又先天离居第三。同人既未之三岁三年。明夷三日皆离也。○传同德以顺附。 非谓坤亦有明德也。二五皆有柔中之德也。二五传可见。○释彖大明。指六五也。恐人以其阴而小之。故据其位刚地尊而称大人。有大中。亦此也。○明出地上。 明天子也。顺而丽乎大明。贤诸侯也。柔进而上行。侯受而王锡也。○以卦体言之。五固王也。以卦变言之。观四上为康侯得君之象。观五下为明王下贤之义。又以全体言之。下坤三阴皆进而上行。所谓众允之志上行是也。以上行字相照则柔进云云。似或在此而不必为卦变否。丘氏盖有此意。○大象双湖说置坤于不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6L 页
言。 出地愈高而其明愈盛。传云去蔽。盖指坤体。如进斋说也。胡说恐欠细。○初六有正应。应必相援。而此云摧如者。初志在于丽五。而四以其应。不许其舍己而上丽。故为相摧之象。罔孚者。五为明之主。见初之地远而又与四为应。故不信初之必丽乎己也。○九四虽有刚德而位失中正。已是不安。乃在方进之时。下贪而上忌。夫以三阴顺德上进。而四独以阳居高。当其冲要。故欲擅而有之。所谓贪也。不止于贪据其位而已。下挈三阴。欲进而上逼。而五自是大明之君。照见其情。故又不欲擅弄。所谓畏人也。非必畏忌于三阴之进也。五为人位。其体为昼鼠之畏人。昼伏常也。○上九贞吝。传于正道为吝。义虽正亦吝。窃疑吉者吉凶也。无咎者不失义也。传义说皆似有碍于吉无咎之文。或恐贞是贞固之贞。此爻虽可伐邑。而自来危厉。若贞固守此。则又可吝云也。小注朱子说。已有此意。而何故本义说复如彼耶。○象道未光。 似指不可他事。而但可伐邑之意。传却以贞吝当之。掇取一节。包其全爻。虽其象例。而此则或恐未然。○传尤可吝。 尤疑冘之讹。(解九二传亦然。)下文亦字可见。○丘氏说四据其应。应字未详。岂以四之摧初而言耶。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7H 页
槩谓四居上下之交。拦住三阴之进。故上不得其用云也。○易贵阳贱阴。独晋则阳皆厉而阴皆吉。不但以阴居二五也。疑晋之为道。宜裕而不宜猛而然耳。
明夷。○释彖。 二为文明之主。而上互坎。所谓蒙大难也。传远祸字。推言言外之意。略带柔顺之义耳。吴氏直作柔顺以免祸。说得伤快矣。柔顺字所包甚广。何可只作免祸说也。○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 夷故飞而避之。非欲其上而有为也。垂固带伤之意。而亦有低回之象。曰飞曰行曰往。皆去之之意。齐氏以为皆进何也。岂以爻在最下。故去亦谓之进耶。可疑。○解不食(야)意虽可通。而不如改作(며)盖不食身之困也。有言人之讥也。本义作对待说。○六二股伤故拯以马也。初二离体能动。但其所以飞所以行者。见伤故不敢为行可之行。而为行遁之行耳。然二则自有中正明顺之德。能自救其伤。其所以救者亦行也。然则其行或不当专作违避之意否。○用拯马壮。与涣初同。疑因互坎而言。坎有马象。拯亦有水意。○二重阴。恐其太柔。故欲其马之壮。三重阳。恐其太刚。故戒以疾贞。亦以二为自处。故取其义。三为治人。故取其仁。○九三传汤武之事。取得首去害之意。义夏台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7L 页
羑里。取起自明夷之实。文王虽未剪商。而伐崇伐密。已有得首之势也。小事亦然者。凡出自艰险而能除害者皆是。○六四得正而传以为柔邪者。主于五之君位也。五固君位而屯复之初。皆有君象。亦何常之有。义所以不取也。○门庭。同人,节皆以阳前遇阴。谓之门。此独直以本爻当之。疑彼以前进而言。此以退去而言。自九三而视四故云然耶。入言自离入坤也。出言自坤退去也。丘氏得其密意。知不可辅之说。违于传义。又涉伤巧。未信其必然也。○六五王氏说微子利而不贞。岂有不贞而可以为仁乎。恐未安。○象明不可息。 坤非明体。盖以五之得二而言。○下五爻皆明而受夷。上独夷人之明。故不言明夷。然亦以卦之所得名。在于上六。如咸四遁二之例也。
家人。○卦辞贞者女。而利之者男也。虽不言男而未尝无男也。其单以女贞立文者。主乎内而言。可推之本也。是以释彖首言女正以发卦辞。而推及于男正以及于父母。又推而及于六亲。又推而极于天下。皆为贞所包之义。而风火内出之象也。○单言女贞之义。先儒详之。而复有二说。阴卦多阳。阳倍于阴一也。阳或失正。而阴皆得正二也。○释彖严君。 严自正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8H 页
字来。所以二柔亦得为严也。○本义上父云云。以例推之。又可曰四姒二姊四姊二妹。○初九悔亡。 凡言悔亡。皆有悔能亡之意。此无可悔之失。未可知也。传群居必有悔。以人事言耳。非爻有是象也。象志未变。岂以初之应四。理当专一。而阳性上进。或有不安于下之意耶。○九三小注朱子论礼之严和。盖谓严和之理。未尝相离耳。非便以嘻嘻为至和也。○六五富家。 泰六四本义阳实阴虚。故凡言不富者皆阴爻也。盖包谦五之不富小畜之五富而言耳。以此例之。阳可言富。阴若不可复言富矣。今此富家之云。独为不然。本义又以阴主利言之。岂主虚主利。随时有义。如中虚中实之俱为有孚耶。中溪以虚受实之说。却似可喜。○九五丘氏说假有感格之义。虽非传义之意而恐不可废。
睽。○释彖说而丽乎明三也。柔进而上行五也。卦主二阴爻。阴为小故小事吉。○初九恶人。云峰以六三当之。盖以初与三同体。自有可见之道。而同体之切。不若相应之衬。不正之失。三四又无异。但四为阳爻。故难以阳谓之恶人。然易亦何常之有。四之元夫。既指初九。则初之恶人。亦似指九四耳。丘氏化恶为善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8L 页
之说。恐得之矣。三四皆人位。又皆互离而有见象。此则两皆可通矣。恶人本不可见。而见以辟咎。亦有悔能亡之意也。○三下互离。故曰见曰牛曰天。天剃须。上互坎。故曰舆曰曳。而自上视三。则曰豕曰鬼曰车曰弧曰寇曰雨。舆车一尔。舆以轸中而言。三为二所载也。车以全体而言。并指坎体三爻也。○四自中孚九五而下。孚五之于三互艮。艮为鼻。今下为九四。失其艮体。故曰劓。然卦之所以为睽。实四之为也。二之所以由巷。五之所以噬肤。三之所以见伤。上之所以群疑。皆因四为坎主而阻其中半耳。固可谓之恶人。而初九能与之交孚。化而为善。四既为善。则卦中之睽。皆可得以合。是又合睽之责。专在于初九矣。云峰以自二至上为有噬嗑象。则其可噬而合者。亦在于四耳。○云峰以三上之见。同为意见之见。然舆即三所处之地也。牛即三欲进之意也。人又三之本体也。岂有不被曳掣天劓。而自疑曳掣天劓之理也。卦中三见字。似各不同。初之见。接见之见也。三之见。见抑见伤之见也。上之见。意见之见也。恐不必合而一之。○天劓。传为四所伤。而义不取者。如传说则上九之意。只见于有终也。盖以天劓为上九所为。然后六三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9H 页
之遍厄于三阳可见。而无初有终。方为其通释故也。伤者离为戈兵之象。○九四云峰说四多惧。安可谓之非危地也。但爻自不正。故虽已化于元夫而未可忘畏厉也。○象传卦辞之卦。疑爻之讹。○上九之寇。盖连张弧为义。然屯,贲之匪寇婚媾。皆见于坎体。坎固为盗。而疑亦有婚媾之象。○五上之往。皆言往与二三合也。
蹇。○本义足不能进。盖释字义。而卦无震体。取名为蹇何也。小过之震。已变而不可见矣。或以艮之反体而言耶。震则其足当进。今反而为艮。故不能进也。○利西南。朱子以为不知从何插入坤来。终以为只取坎中爻变。盖以五实卦之主险之主。若变而为坤。则无复险意而平易坦荡故也。以释彖往得中见之。又似谓坎之中爻往得坤之中位。今虽为坎而本体是坤。故利在于复其本体尔。是皆就五位上。自说本爻耳。不复跟寻其移自某爻。所谓卦变之彖例。然往是自此适彼之意。非寻常交变之谓。则此两说俱未甚通。若小过之变则初震后坎。无所当于坤。朱子后来亦不深主。惟双湖自升来之说。最似完好。而以彖为證。亦有疑端。升之九二。已自得中。何必待变为蹇五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9L 页
耶。抑以中往得中。尤所可称耶。升之二阳。九二则上入坤体。故往而利。九三则不能迁变。故穷而不利矣。○释彖见险能止。释上下二体。而卦下义分言见险处险。夫见险者见之耳。非险之当体。似指初三四上也。处险者即险之本体。指五而包二也。彖中既欲其止而又欲其往何也。虽止而意未尝不欲行也。东北艮之本方。必舍而之西南然后可安。徐氏所谓当适他方是也。然则其所谓止者。待时而不遽进尔。非终于止也。初六象宜待是也。○六二象义。云峰以为复取传意。而实亦微有不同者。传则谓其阴柔不胜任。但许其忠荩耳。义则反意以设辞耳。未尝言其必不济也。○九三象内喜。指六二也。二以匪躬之志。欲济大蹇而阴柔不胜。三以阳刚笃实之体。连四应上而反居其所以比于己。己于是乎可以藉手而同往。故喜之也。然则朋来之功。二与三皆可当之矣。○六四象当位实。云峰以连三之阳当之。方释六四而专言九三。似若不类。然来连之连。连三也。象言其所以可连之妙。恐无不可也。○九五朋。以同类之意则云峰之以三为言者得之。其引解四尤密。然以由豫之朋见之。二亦不害为五之朋矣。中溪谓二能朋合。誉反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0H 页
连硕。其说亦好。○上六来硕。象志在内。与临上象辞同。丘张之当以应三者。不为无见。其言先言后言者。亦有条理。但上六之吉。他爻所无而必著于来硕之下。若便以应三为来硕。则是未及济五。而已为吉占矣。其言不已早乎。所以本义必以就五为言。而以硕为硕大之功耳。功即往有功之功也。若如传说则终无有功之时矣。义所以不得不异也。
解。○卦变本义以利西南属九四。无所往属九二。又以来复之复。为既往复还之意。故并以有攸往属之九二。而释以早往早复也。所以以安静不扰为归者。卦辞统体在于利西南。爻取九二而义取坤体也。抑以爻而已。则虽以无往属二。有往属四。亦可矣。释彖往有功。亦似谓四往入坤而有动出险外之功也。○彖天地解。盖谓冬寒闭塞之气。至春而和解。坎冬而震春也。冯氏雨自天雷出地之说。亦言交感之妙。日直卦解主春分。○初六象义无咎。凡言其义凶义无咎之属。非必其事之吉凶无咎也。犹言其理当如此也。义方外义不乘义不食。直言制事之方。言仁处少而言义处多者。仁体而义用也。○九二矢。似以离体而言。旅五嗑四之矢。皆离也。睽之弧矢。亦有离体。○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0L 页
六三即上六所谓隼与悖也。上六成器之君子。而此云寇者。但取其来伐之意。自三视之。固不害其为寇。又三是坎体。故为自我致戎也。三以不中不正之体。居坎互坎。既兼二坎。又互为离。附丽两阳而上负下乘。其情状难测。而又居上下体之间。机关由之。卦之大体。今虽解难。而他日复难之根。潜伏于此。深为可忧。故卦中精神。专在去此。田之解之射之。靡不用极。而象辞申申。又别于他爻。丘氏六三为主之说得之矣。九二之狐。以坎而言则所谓三狐。亦当就坎体中勘之。三狐之三。安知非六三之三也。○六五爻辞。虽作君子有解于小人。宜无不可。而今不然者。窃疑有解云者。统言解难之意。而天下当解之事。皆在其中。其意若曰君子解一世之难。而其解之至否。必验于小人之退否云也。不似他爻譬辞而直言君子小人者。五为人位也。又以五为君子。而六有小人之嫌故也。○上六隼三之体也。墉三之地也。墉指内卦之限。故同人九四。亦言墉高。指下体之上。故同人九三亦言高。○传谓隼在墉上。又以墉为上六。盖主解极而犹有未解之意。若以其解之悖。谓在六三。则自四以上。似有都无事之嫌故也。但射者与见射者。同在一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1H 页
位。终有所碍。故诸家皆不从之。○外三爻皆言解者。卦以震体之动而难解故也。
损。○序卦下云峰说初九上而为四。上九下而为三。盖指恒,咸也。为五为二云云。似以九五九二而言。但蒙上文故略言之耳。○卦辞有孚。盖指卦辞虚中而五元吉二利贞也。○曷之用。言损之道而用于何等时也。进斋问答之说是也。但以传何所用哉见之。又似谓浮饰何用耳。更详之。○本义损阳益阴。言成卦之由也。损泽益山。据成卦后言也。○初九酌损。谓酌损君疾。损君之疾。所以益君也。一酌字甚富。君之病症。交之浅深。事之先后。时之迟速。无所不包。然已事之已。自含损意。则已事之意。亦在酌中。○二上皆言弗损者。卦既损阳。而二上居柔。若复损之则阳损太过故也。○六三三人未成卦时本象也。一人既成卦后见象也。卦本三阳连体之位。损一出外。换来阴爻。卦之得名。正在此爻。故爻辞详之。大抵下经之有损,益。犹上经之有泰,否。故损益当从泰否看起矣。泰则贞偏实而悔偏虚。故损三而就上。否则悔偏实而贞偏虚。故移四而就初。然则曰损曰益。盖主于贞而生于卦画之变也。卦变之说。肇自二卦。而夫子又推之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1L 页
馀卦。或以相应之地。或以邻比之爻。而其变又多。变例活动而不可穷矣。又按三阳三阴之卦。皆自泰否而来。咸恒之刚柔上下。亦似有此意矣。○传皆得其友。谓初与二四与五三与六也。义一上一下。只指三上也。云峰合二说而一之。以阴阳相应为言。若以相应而已。则九三上六之时。未尝不相应。何所明于损一之义耶。○六五象上祐。丘氏以上九当之。然舍二言上何也。二有不待言者而然耶。虽以上为上天。亦似以上九来自乾体而言。○上九爻辞与卦辞略同。疑以上为成卦之由。而以阳居高。为一卦之主故也。弗损益之。亦与六二文同意殊。其说固当如本义。而原其取象。盖谓不损而实益之耳。以爻本损阴益阳而成也。又按损极则益。益极则损。损益之义。实如泰否。若以益上九莫益或击之例推之。此爻不损益之。虽主传说。恐亦好矣。
益。○初九元吉无咎。盖谓初居最下。本不当身任厚事。特以成卦之主。受上委益。不得不大有作为以尽报效。而顾其大作。自非在下者常分。若或少尔差错。便成凶咎。故必大善尽美。无一毫馀憾。然后才得免咎云也。其垂戒之意至矣。如霍光之时。固可大作。而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2H 页
不能元吉。以致大咎。
夬。○九三壮頄。与若濡相反。盖谓欲去小人而声色先露。则事未成而祸已及。须是中存夬夬之心而外因相应之意。勿遽斥绝而成就吾心云也。狄梁公温太真近之。然一差便陷深坑。正非学者所敢遽议也。○九四牵羊。兑初象也。曰闻曰聪。四变为坎也。言者互乾也。不信者志在前进。不顾下卦之互也。
鼎。○九二我仇有疾。传相从则非正而害义。是有疾也。徐氏以颠趾为有疾。○六五象中以为实。阴虚非实。特以得中故实也。
震。○六二云峰九陵说恐未尽。互艮固为陵。九陵即九四也。重阳为九。九四乃重阳。故曰跻于九陵。似指避地于六五矣。○六五震往来。传谓六五云往来。实据象危行而言。而本义略之。云峰以为九四之往来。○凡自上而下皆称来。而六二亦称震来。盖据卦辞及初爻震来而言。然震来云云。自卦辞而可疑。恐是卦变自解而来。故卦辞如彼。而初九亦然。六二则初九本爻。故又言震来耶。○二五之亿。传皆作度。义以为未详。然六五之象。释亿无丧为大。无丧则两亿字恐皆是大字之意也。○九四泥。互坎。○六五传六二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2L 页
之六当作九。
渐。○卦变本义为以自涣,旅而来。盖用一爻相变之例也。来者兼之而此不言何也。如以蛊,睽之例例之。又当曰自未济。然以全体看。恐自未济来。九四进为九五。六三进为六四。九二进为九三。而六五下为六二。所谓进以正者。盖言自不正而进为正也。○卦辞传言乾坤变。又言中二爻交则实为自否而三进为四也。双湖说是也。卦辞女归之女。盖指六四也。而彖称进得位。进以正。又言其位刚得中。则又似专指九五而言矣。
归妹。○自泰而变。双湖说是也。故彖言天地之大义。又言天地之交。六五又与泰之六五同。○九二眇能视。互离也。履亦然。○归妹之凶。在说而动。六二说体而幽贞。其贤乎哉。○六五月几望。传说恐长。盖帝乙高宗之属。朱子疑其曾占得此爻。然鬼方之伐。见于二济。帝乙归妹。见于泰妹。此等占一筮则已。何必再筮。虽使再筮。鬼方之占。以反对见之。只是一爻。归妹之占。以卦变见之。又只是一爻。易自屡迁。岂必如是之巧也。未敢知也。
丰。○彖日中则昃云云。本义以为卦辞外义。而卦辞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3H 页
宜日中。本义既以不至过盛为解。则卦辞之意。自是日昃月缺之意。若以传言则可矣。○九四象传作吉行。恐以吉属上文为句。
旅。○卦辞旅贞之贞。恐指六二。盖卦唯二三得位而三为过刚。则惟六二为最善矣。六二贞字。亦恐自为一句。不连上文。以与卦辞合故也。艮为门阙。有次舍之象。○六五一矢亡。疑己与二皆阴。己又介于二刚之间。能顺乎二刚而不能自主。所以卦小亨而不能大亨也。
涣。○卦变本义谓自渐来。而六三既非得位。又非在外。与彖传不合。朱子亦自以为不稳。窃疑涣卦变自否来。而非卦变之恒例。故彖传亦详其妙矣。盖卦变多是一爻互换。如本义之例。不然则是相应之爻。如损,益之例也。涣则否之九四。宜作初九而乃止于二。故彖言刚来而不穷。穷实指初也。言不穷极而至于下也。六二既失其次。则当往作五。而九五自在本位。六二止就九四之旧次。故彖言柔得位乎外而上同。上实指五也。言虽止于四。而其志乃同于五位云矣。不穷上同之所以为亨者。以其交进而未已也。○九二涣奔其机。机传谓初。义谓二。传说恐长。盖奔有方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3L 页
走之势。非止止安安之意。以九之本志在于就初也。象中得愿字。亦有此意。
节。○彖刚柔分而刚得中。似说卦变。盖节自贲变。六二六五往为三上。九三上九来作二五。刚得中。指此而言也。又三阴三阳卦。刚柔皆半。而彖言刚柔分者。独噬嗑,贲,节而已。噬贲反对则只是一卦而已。○当位以节。恐兼四五。五固节之主。而四之安节。亦能当位故也。爻辞之单言亨。诸爻之所无也。
中孚。○议狱缓死。徐氏以厚画底离当之。又以噬,贲,丰,旅證之。盖离为戈兵。又外刚中虚。有囹圄之象故也。中孚固有离体。而卦变亦自离来。三四变为二五。彖柔在内而刚得中。似有指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