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1H 页
上师门(癸酉)
云云。放心之病。近颇省察。只此一款。随处破坏。工夫无下手处。盖其平居。心惟口读。待人接物。非不欲一一照管纯一下工。而便被他横梗飞扬。凡百云为。才过手头。随即茫然。视听不明。记忆不得。若存若亡。真若梦中。殊觉闷愤。近欲保惜精神。持守此心。以立拙工之基。敛形静坐。时加存省。则𩃖然之间。有见心下耿耿不昧。而只是气脉来往之粗底。浮念之续续者。又皆轻细无迹。忽忽引去于不自觉之中。终不见肃然齐整虚明活泼底气像。及至应事则一任跳举散乱。又不如静时之介然守定。用力何以则可免此病。而凝定常久。动静如一耶。陈烈收放之工。似为要切。而程朱大训。未尝如此何耶。今若依此做工。则或归于了悟之科否。玆乞镌诲。千万甚企。
上师门(甲戌)
德门不幸。一朔未周。三度功制。次第相继。伏惟慈爱隆深。悲恸曷胜。而暮龄衰气。荐此疚伤。静养起居不瑕有愆。远外惊怛。已不任怀。况复鸥亭台座养德湖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1L 页
山。望隆朝野。真个元祐完人。斯民无禄而遽止此。岂止为一门之私恸。而仁伯之禀才秀朗。文学长就。士友期望。亦不草草。忽地幽音。令人惊痛。继之悼惜。无以为慰。霖后庚炎。无人不病。服中气度神护万福。小生学退年迈。苦无长进。重负教育。忧闷何言。所幸老人遣免耳。
  别纸
比来间读近思。亦不勤笃。偶阅今易。仍以古易次第。手书本义。已得断手。而文言次第。终涉可疑。盖晁本文言先系辞。吕本系辞先文言。今以释经之义求之。彖释全卦居上。象解卦爻居次。文言申乾坤。彖象又次之。系辞以下。统说一经以居下。以此见之。晁本似长。(朱子之不满晁本。以其不分上下经传。)第朱子本义实仍吕本。既无从违之可见。此又无本义定本。不可深考。今便详教伏望。
先天方圆图。朱子尝挑出方图在下面。今诸本不曾挑出。今欲从朱子而图说下。所谓易道九。是朱子所定。若拈出方图。便成别图。添为十图。姑未敢焉。且外圆内方。是天包地象。朱子之必挑出方图。以示虚中之意。亦未知如何。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2H 页
上师门(乙亥)
顷日陪宿于晴窗静夜之间。所以呼而教之。问而发之者。诱掖备挚。归来迨充然如有得。古人乌头之力。何幸于身亲见之矣。就中古之人不严毅峻截而能大成者。未之有一语。实与前后数书中勇猛奋跃一跃跃出者相表里。则先正之旨。小子亦槩见矣。奎五虽不敏。请事斯语。曷敢忽也。即日雨馀春容欲烨。燕申起居对时万福。驰慕不任。颜孟气像。愚意亦非谓和风必变为泰山。泰山必变为和风而后可也。除是和风之微迹。泰山之太露。其地步非不高且美矣。而比之元气之无迹。则尚有间矣。竟是他欠阙处。若又化之进进不已。则必臻于无迹而和风泰山之本色。有方所可见者。又不足论也。然而和风泰山。其本分自是好底气像。不必其恶而弃之。只可依本分做去。以到时中之地。至若禀质之柔懦粗㬥者。其本分元自不好。必须尽革其本色而后。可与论学。柔懦者必以泰山为则。粗㬥者必以和风为法。必如颜氏所谓欲观古人云云者。(见小学嘉言篇。)一意矫革而趋于道。不比和风泰山。只可依本分做去也。此与延平思古人所值尤难于吾者。视以理应之者。不为无间。而不害为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2L 页
进修之方也。先生常以和风泰山为在外气像而人所不能学者。骤而闻之。有若专靠于威仪形貌之间。而无与于造诣之浅深。今考观圣贤一篇。诚不见这个意思。愚意窃恐此只言其道德光辉发于己者。自有个和粹个严毅底气像。这和粹与严毅者。实本于心上做工夫处。非若画像之摸形容。恐非后学之不可学。粗㬥者实法和粹之道。则其光辉之发。宜有和风之髣髴。柔懦者实法严毅之道。则其光辉之发。宜有泰山之髣髴。此而终不可学。则是其本生之质。终不可变也。本质既不可变。则愚恐无处可下手也。愚妄之见。不敢不布。伏乞一一批教焉。海仓射仪。闻甚盛举。或者传谓先生杖屦必将下临。且谓此事始以先生之教。不审然否。道涂之言。虽不敢信。而奎五之愚。窃念此会实涉醵饮之嫌。窃恐无人从傍详达其委折。或未之俯悉。而邵子四不赴之会。醵尤为甚。则使邵子而闻此。恐无必赴之理。不审精义之如何。而愚陋者多少讶惑。诚有不自已。存于中者。不敢自隐。切乞详赐俯教。以为后学矜式。亦非细事也。小生今方裹册上乌山。而恨无观善之乐耳。
  别纸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3H 页
仓村射仪。本非为礼事而发。从初只以元朝柶戏敛财。近又以东床债。添其不足。(东床一事。亲闻于李丈锡鲁。盖其子新娶故也。)此闻似不甚妄。视醵饮尤为可嫌。
上师门
云云。人心云云。前以本色善之说。仰禀侍右。则提诲申申。未蒙印可。而执迷之见。尚未尽祛。敢此更禀。愚意本非谓人心方发之初。一齐皆善。到了中间。始或受变也。欲于人心一界中。掉去其粗底。只论其本色之精且切者也。盖人心道心四字。总括四七。此心才动。蓦直出来者。非道即人。非人即道。以大界分言之。凡属道义者。无论精粗。都属道心。凡属于自己者。无论当否。皆属人心。以此而言则为己而发者。虽穷凶底极恶底者。既不可属之道心。则固可属之人心矣。第于其间。自有精粗之别焉。这穷凶极恶底。虽因人道之间。更无名目。不得已属之人心。除是气质之所拘。物欲之所蔽。已成欲字去了。元非人心之本色也。惟是有此身则不能无此心。此身寒时。栗然知其寒。此腹饥时。枵然知其饥。掐着痛痒着搔者。不系于气禀清浊。不拘于物欲厚薄。流出于天理。而不犯人力者。无贤愚同之人心之本色也。若其知寒知饥之后。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3L 页
之东之西者。又不足论也。然则人心之穷凶极恶者。固是人心而非其本色。即是人心之粗底。知寒知饥。亦只是人心而乃其本色。即是人心之精底。今断自粗处而勿论之。直指精处而谓之善。有何不可乎。若以知寒知饥与穷凶极恶之同属人心。只论其蓦直出来。不论其精粗疏密而同谓之人心本色。则舜何不曰人心惟混而必曰惟危乎。于危字上。可见其本性不恶而易流于恶矣。危之一字。其斥称停当。盖可见矣。凡此云云。皆愚见所以不能无疑于人心本色之有善恶也。伏乞更赐镌诲如何。象谟盖之行。忸怩而言。舜喜之。孟子以为象喜亦喜。此固大圣人爱弟之至诚。第不知瞽之谋杀己也。或持两笠而登之。或穿旁穴而待之。以不料象之意推之。则宜若不疑于瞽而反疑之。以疑瞽之事观之。宜若必疑于象而反不疑之。于父则逆料之。于弟则独不逆料何也。父使子浚井涂廪。本无可疑而疑之。至彼象既下土。舜仅逃来。则象来之非好意。昭然可烛。而不疑之如此。又何也。且其见象之来。喜之则固也。而至曰臣庶于予治云云。终涉过占界分。殆若无情之说。虽以使不得有为于有庳之事观之。恐非圣人言之必可行之道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4H 页
也。此等云云。方有所论。求其说而未得。并此仰质。幸赐详教焉。
上师门
雪晴天高。三席倾慕之诚。与夫玉屏泉石之思。靡日不憧憧于中。即因洪友。伏承八日下答。已极荣荷。况伏审寒天。燕申起居神饷安福。区区者慰慕。又非平日比。人心说从初储疑。窃非草草。间尝与士友论辨有素。中秋上禀。盖非偶然。而长笺横竖。镌诲既勤。其敢不毕陈迷原以对盛意也。盖人心道心。均是情也。情是蓦直出来者。情之有善恶。人皆可睹。愚意本非谓恶者不蓦直出来。又非谓人心之粗者不属人心。又非谓人心初发则皆善。而发后始流于恶也。然则是于先生之教。未尝有不契者。特其所论处有不同耳。请先以他说證之。心是一个心。而有从禀赋处言者。有从光明处言者。自禀赋观之。气质善恶。千品万种。人人不同。以此而言则谓心有善恶可也。自光明观之。神明活化。不昏不昧。圣凡一致。以此而言则谓心皆善亦可也。彼此二说。俱是言心。而或主禀赋。或主光明。不害其为互相发矣。夫然者何也。诚以所指之处不同耳。今此人心云云。若只指其发出处言之。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4L 页
其当食色者蓦直出来。其不当食色者亦蓦直出来。同一地位。同一时节。元非始善而流于恶也。以此言之则人心之发。自其初已有善恶。亦人皆可睹。此则不必论也。先生每以愚所谓本色字。𧸖归于发出时色相。然愚意本不如是矣。天之生物。物必有养。是以有口必可食。有身必可衣。四肢之欲安。精盛之思室。虽系自己之私。亦天理之当然。本非恶底事也。愚所谓本色者此也。今且就不当食色者。详究其所以然。然后可辨其本色与非本色也。性本善矣。此恶念果何为而发也。诚以气禀拘之。物欲蔽之。其浊气所发。为此恶念也。以此拘蔽之气之发者。为本色可乎。然则其本色之发。当于拘蔽之外求之。前书所谓惟是有此身则不能无此心。此身寒时。栗然知其寒。此腹饥时。枵然知其饥。掐着痛痒着搔者。不系气禀清浊。不拘物欲厚薄。流于天理。不犯人为。无贤愚同之而为人心本色者。诚以此也。然则凡为形气而发者。无论善恶。固不可不同谓人心。而其恶者系是气质之所使。其轻重浅深。人人不同。地地不同。故无本色之可见矣。必就其善者观之。然后可见人人皆同。地地皆同之本色矣。盖于人心一臼中。断出其精切者言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5H 页
也。此则只指其本色之不能无者论也。非谓凡属人心者其出时都一般善也。寻常愚见不过如此。善诱之下。不敢不尽。未知如何。舜之处瞽象。前书所教。十分光明。敢不服膺。其中不得不为防患之道。而在我亲爱之未尝少损一节。初间𩃖见。不无疑晦。近始觉得沛然。此盖缘平日人己间较计之私。未能消去。所以见处亦易差。却于本地上。受病不少。只自循省悚惧而已。
上师门(丁丑)
长夏且暮。一未躬诉。一事之地。衰麻道途。非敢谓嫌。贫契乏骑。病喘莫步。此诚未遂。书尺替申。亦难如意。慕郁不任。即日蒸霖如炊。先生燕申启居对时若何。伏惟百神护持。一向康福。绛帐组带。讲诵洋洋。尤志之役。亦已了当。日月易迈。 贞圣圣母隧道将启。遐迩普恸。益新前日。伏承欲进次近路。望哭 廞卫。不审行驾已戒否。孤子顽息蒙恩。尚此苟视。而年光又已半矣。触物崩陨。尚忍仰喻。看字之业。连在尤谱。而穴病孔多。亦甚没著落。不敢猥陈。私家练祥。谓新 令行者举国。而顾此无眼目者。只合胶守师说。故一依前日所教。不敢移动。且其告由。若具降辞开阖诸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5L 页
节。则只不三献而已。亦自为祭仪。故只于其日晓间。一用朔仪告之。降神等节俱阙之。亦不知如何。七月因山后。计除七虞卒哭日子。馀日不多。若必用亥丁。则三丧祥练。不可于月内俱行。欲用同日。则不但夏夜短甚。一日三祭。诚意解散。不得已欲依尤翁所已行者。用历书宜祭祀日。亦未知不妨否。 仁宣王后之丧。尤翁以成服翌日。追行寒食墓祀。今日 慈殿因山前。议者以 圣躬在庐。大中小祀一不能举。则臣民先忌。虽单酌亦何敢设乎。(此则非谓丧家。)此说似矣。而不合于尤翁所行者。此将何以为决耶。愚騃执迷。缕缕烦禀。详加批教伏望。尤谱中所可疑者亦不些。此则欲俟一遍会通。逐一仰禀耳。
上师门
霜寒蚤峭。燕申起居履玆若何。伏惟神护多福。孤子顽息蒙恩。苟此支延。最是乌头久去。庭训永违。尤悔之积。式日斯生。理义之昧。日见淡薄。不惟先生教育之恩。无路仰答。抚躬内顾。抑恐无以归见先人。只自惶惧陨越而已。就中先庐毁破。不得已营构数架朴陋。以此没头。亦自不细。看读全阁。而秋光遽杪矣。如新崩陨。尚复何喻。尤翁缅事。又在退卜。残晷严冱。先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6H 页
生行驾。极是闷虑。不审几日登发。志文完本已成。伏惟权度严密。布置整暇。从此斯文一个大事了矣。甚是士林之幸。练祥退行。只依明教。牢着行之。顷闻云坪宋丈此议不能相符。近又见浦中士友书。亦以是为不安。人见各不同。甚可叹也。丧中墓祀。先儒有说否。欲具三献则练祥外。丧中无他祭矣。欲以一献则又无礼家明文矣。然欲直废格则魄归泉下属耳。而终三年无一奠献。亦非情理。顷在秋夕。不免以单酌行之。如朔奠仪。丧人之疏礼如此。遂有擿埴之叹。殊极慊悚。幸有以裁教之如何。
上师门(己卯)
黄院讲说。批教谆复。伏读仰思。只自钦祝。第明德一条所引德字诸说。恐有可疑。盖中庸所谓鬼神之德。章句既释以性情功效。而侯氏以德为理之说。朱子又斥以隔壁听。今若如所教。只作诚字看。则其于章句或问。恐有罅痕矣。如何如何。五德云云。亦出中庸。前此亦尝累禀。未蒙颔印。而以三十一章本文。反复详究。终不见掉去。聪明睿知之为可安。演添信字之为可合。不知如何安顿。盖德即得也。得字本义。自兼理气。虽可言于理。亦岂不可言于气耶。窃覸先生意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6L 页
下。欲以德字一归之理。以为明德之德字證矣。然德既可兼说理气。而此明德字既以传文明命字證之。则明德之为明底性。意已自足。恐不必拿引许多德字例。归之于全言理也。如何。
上师门
十八下复。尚今欣感。况伏审穷礀薰炉。绛帐之讲讨洋洋。伏惟燕申中。起予之乐不倦之仁。蔼郁融彻。区区慕祝。寒威乍酷。方喜若候。忽又雨雾暄湿。此时道体起居茂对若何。伏惟百神护相。湛乐有趣。晬辰又此不远。窃想群贤庆贺团圆。如奎五私穴重重。无路趋侍。穷匮蛰伏。又莫申同甫缣果之诚。种种伤叹。不可胜喻。未发说先后谕牖。明切至此。而迂愚拙见。尚未转身。只自惶惧。第当虚心更究。冀承允可。而顷日侍诲之馀。区区疑节。又高一层。盖下教所谓气味与种子者。实亦小生所谓本色之不齐矣。今若谓气味亦浑化。种子无留馀。则其精义之所在。虽不敢知。其如何。而犹不害其为一直说矣。今下教乃以为有气味有种子而又谓之本色之不齐者。至此而纯然粹然。无一毫不齐之理。此尤所滋惑者。馀外疑贰。亦复多端。烦不敢覼缕。小生迎客日迫。缠汩无绪。不敢仰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7H 页
闻。都祝岁阑。对时加护。以副学者之望。
上师门(壬午)
重阳拜违。尚今怅怀。有倍他时。间来雷震龙升。乖候并集。不知何羕运气。伏在前头。令人癙思。不知云喻。此时道体起居一向康护崇福。胤友三加。亦已戒卜。种种慕庸。非可少歇。小生归后自尔淟没。客晦又为金生愚所强。强入黄院。盖有若干裁度于妄想者。不知果为如何。而其犯作无益害有益之戒深矣。悚叹悚叹。初三始冒雪还栖。望后又以克念遗稿。写出成编事。留约金愚。会于八卦亭。为旬日计。此事早成。自是一幸。而若是奔走。讨静看读自未易。伏闷伏闷。向在塾中。伏承时忌祭笏记修上之教。归后一向扰攘。不得专精。仅成草本。又成墓祭笏记草。方此从头细栉。以为仰禀。此便适出。先将草稿仰白。伏望览后正其误错。以为还下。俾得专精缮书。以付元编如何。其中自疑处颇多。而忙未劄禀伏叹。(如忌祭告利成后。祝与在位者再拜一节。当直删者。)土神祭笏。本克念所修者。此祭朱子以下诸贤皆行之。故克念及小生家亦尝行之。且亦既是可行之祀。则作笏记。付于诸祭之后。恐不可已。故亦此誊上。而其中进炙一节为可疑。盖既只用四盘。则恐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7L 页
不必更有炙矣。未知如何。但四盘一节。区区本甚疑之。若只用四盘则无饭明矣。无饭则无匙。而家礼有匙。一可疑也。三献如仪则恐有炙。有炙则非四盘。二可疑也。酒果一例。有酒则必有果。况果是地属。且不犯人巧。浑全团结。是尤合于祭地之用。而今有酒而无果也。三可疑也。与朱子墓前一样之说相违。四可疑也。除是羹饭。因匙箸字而存之。果则以酒果一例(酒果之设。例在陈设之前。今此四盘。只言其馔品。则蔬果酒脯醢。恐不必赚言于其中耳。)存之。脯醢亦以与酒果一例之故存之。则自合于墓前一样之说矣。愚见如是。未知如何。重峰宗祀事。曾有进禀之人耶。似伏闻赵㷜之党。称以士论。会于忠贤书院。称言将禀于先生前及渼阴金丈云云。适值尹相(东度)之下乡。先为往禀。近又称先生答教。许㷜当为宗孙云云。不审先生书意果如何。而远外流闻则颇有疑贰者。区区不胜讶惑。(金丈远材谓先生书本。连山人多见之云云。)此事亦安保其无石潭李氏谬称盛意之患也。完堵之后。本不当奉祀。设若完堵之后当为奉祀。赵烨可也。㷜则不可。况㷜之又有兄乎。此事万万怪骇。所当严斥而退之者。当初光海分司时。闻重峰只有一妾子完堵。出给免贱文案。曰定州官奴赵完堵免贱许通云。则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8H 页
㷜刀削官奴字。改以幼学字。削贱字。改以升字。以證完堵非贱妾子。完堵之子镇。又是其妾子。故尤庵先生作重峰行状。书完堤完培妻家而不书完堵之妻。以示其义。则㷜又暗印重峰集附录于活字。以为完堵娶某官某女云云。其他奸伪。不一而足。㷜之子重学尤甚。人谓汝有伯父生存则汝父何以奉祀云云。则答以伯父老而无子。故其父可奉祀云尔。其无伦无据如是。此等事详载于俞相收议及闵锦山百兴所覈。㷜以是窜死茂朱。今则重学自知其说之违舛。出为其伯父焕之子。设计复为争宗。不知栎川宋丈何爱于㷜之父子。而终始扶右若是也。(重学称门人于栎川云云。)适有人详言其始末。故聊此录上。伏乞览过后一下批判。以破此惑如何。
上师门
谓外伏承手赐下书。眷忧深厚。提诲谆至。区区欣豁铭佩有不可极。最是学荒甚于年荒之教。切实明的。真若大耳三藏之觑通他心。一读骇惶。背汗自浃。盖是凶荒溢目。百口颔顑。则虽平素略有树立者。亦难保其忽忽地。忧思乱心。以害其本然之善。况此平日逐逐口耳。外诱相化。以言其养则未尝有髣髴于康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8L 页
节之百源者。以言其学则未尝有致力于西山之啖。荠者。其自外而攻之者。千头百绪。朝夕熏心。彼所谓贫之一字。亦落在几层之下。今又重之以必杀之岁。则些少寸胶。顾何望抵敌于千丈之浑也。区区畏慄。直欲奋飞于炉鞴之下。得有以自救拔矣。此际伏承镌教勤切如是。披诵再三。感惧交至。奎五虽不敏。敢不益加警省。以负罔极之恩也。寒馀暄雨。燕申体度更复若何。旋庸慕仰。小生近幸遣免。来人火督。大小漏失。惟伏祝向冱。道体加护。以副士林之望。
上师门(癸未)
云云。栎丈似闻已于月八西上。林下承 召。年来一初。远迩想望。颙祝方新。或者传谓自 上欲询服议。又谓栎丈深欲退默云。涂说之传。不必妄忖。第未知自 上询以东宫服议。则其答当如何云耶。以沙翁说推之。恐如 启运宫之不当三年。而区区疑难。尚今未祛。伏叹且菀。
上师门
顺敏专带盛意而至。因伏承下书。恭审霜清。燕申气度益饷神福。愆度日祛。慕悦所幸。尚何尽达。小生自蓝归后。习懒习惫。百害交侵。心田之荒弃无馀。闷叹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9H 页
何喻。克念三霜倏遒。万事云空。已是怆涕。先生赐酹之文。依教倩读。辞中称停精切。轸念曲至。真所谓先生知子。子又何悲者也。九原有知。亦必感涕之纵横矣。末段教谕。固不敢自辞。而以先生之命告之。幽冥从此为忧尤大。殆若负得担不起之任者。自闷奈何。洪生相宅忽地西归。主祝之人。无可拟议。欲以显辟则题主之名有在矣。叔之于嫂。难用使属等字。且奄及大祥下。措辞有难臆造。方为纳闷之际。洪生定海忽至。鄙意妇人主祭。自是万不得已之事。洪生虽于克念为兄弟。而犹袒免之亲。且祝辞使族弟云云。文势事理似为便顺。故不免询之稠人。佥辞合同。故竟以洪生为主。果未知于礼无害否。告利成一节。亦以李生益光谓曾奉下教。不当行于手下。故亦阙之。未知如何。且此祥则幸有洪生为之主。若无此人则毕竟势归显辟。祝文头辞及哀慕不宁等字。何以代之耶。后便幸详教之如何。祥肉依颜家例。似闻其略些奉纳。伏想弹琴而食。怀事更新。远切仰念。云云。
上师门
云云。妾母之孙不得代父服丧者。是尤遂两先生已定之礼。而源其取證。在于妾母不世祭一句。然则今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9L 页
之为妾母之孙者。不得至曾玄而祭其妾母耶。小生家庶族。有为妾母之五代孙者。顷行吉祭递迁之礼。欲并改题其五代祖母。(为其妾母之曾孙在故也。)小生以为妾母之祭至玄孙。已为过礼。又何以有递迁也。恐当勿为递迁。而因为埋安云云。其人欲从鄙议。此亦礼之大者。敢此仰禀。伏乞援据裁教焉。
上师门
妾母之祭。限以曾孙。谨承下教。而但此既非古礼所谓不世祭者。又非近世所通行之例也。只是就士夫家祭四代之礼。却低一头。用 国典三代之说也。如是区处。甚涉便宜。而 国典所制。本非可證于妾母者。要诀本意亦然。则今乃以此移之妾母者。无乃涉于未安。而或伤于用意安排之科耶。善教之下。犹有馀疑。敢此重溷。伏乞再教。
上师门(甲申)
妾母祭三代之教。参以人情俗势。实为便稳。而反覆思量。终有通不去之端。盖祭三代本文。既非为妾母而设。则徒犯不世祭之古礼。又不免自我作古之嫌。此已是难处之大者。况尤遂两先生既引不世祭之义。断以妾母之孙不得承重。设使妾母有二子而长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0H 页
子先死。则长孙不得承服。而第二子主其母之丧与祭矣。此第二子死后。若行古礼而埋其妾母之主。则都无事矣。若依下教。不埋而祭至三代。则不知其后之祭。何人主之耶。第二子之子若主之。则虽是渠辈。亦有长众之别。不免越序之失矣。若长孙主之。则又有始终相违之叹。岂可于初丧时。自诿以期服人不主其丧。乃于日月既久之后。忽复曰我是长孙而还主其祭乎。此则义例颠错。不成模样。此时区处。无以得正。将何以为之耶。是故愚意则恐不如直据古礼之为无弊也。祖母死而期后埋主。在人情虽甚切迫。亦将如之何哉。如是则三四世递迁之礼。初无可论之地矣。伏未知如何。
上师门
尤集劄禀。京中尚尔寂然。又不无溃裂之兆云。殊可纡叹。鄙见之签出者。岂不欲趁即书禀。而看之又看。自己之心。亦不能满。盖其事与言。间见叠出。必须通融全沓。定其去留然后。未论善否如何。自己之心。稍可自满。今则既未能到此。何敢随见妄禀。遽然立说。以贻静观中无益之劳耶。
上师门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0L 页
以重峰先生宗事。昨年五月。先生答某人(似是公州士林云云。)禀目书及栎泉宋丈答人书。近觅于连山知旧。为备一览。聊此转上。盖赵㷜虽于俞相献议后。(献议顷已誊留座隅。可考而知。)勘窜茂朱以死。而其子重国尚为觊觎。借人瞒告。得先生此书。宋丈则自初力主重国。故其书亦如彼。重国方以此二书为大證左。其势似不但已。曷胜惋叹。向承下教。以献议为明白无疑。而今此书为彼嚆矢。是其渠辈诬谩自护之态。尤可痛也。苟无一书教以先生本意。则远近听闻转惑。反不免增重国之气矣。伏乞明赐回教。以开迷疑。如何如何。(重国兄弟出入栎门。不知者至有妄疑栎丈者。尤可叹也。)栎丈所主。专在择贤二字。今重国辈所以诉于栎丈者。设令一一真实。秖有一事不成道理。栎丈每言继绝之义。然则宗事必绝而后。可以他移。是以鸣凤无后而后。移之瑞凤。苟鸣凤有后则宗事之不移亦明矣。戊子立案。无论善不善。既以瑞凤承宗。则瑞凤未绝孙之前。恐不可移易之他矣。宗统何等重事。每一奉祀者死。则无论有后与否。择立他奉祀。世世移易。如五帝之官天下也。此虽就栎丈说推之。亦有行不去处矣。如何如何。
上师门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1H 页
弥高之岁。神气之不能不逊于曩时者。虽非智力之可为。而以周家养老之意观之。祝曀代拜。传家告存。其所以安之之道。靡不用极。三古之人。禀气自厚。其衰迈之实不如今人。而犹且如彼者。岂不以圣人随岁节宣之道。自当如是故耶。窃伏见先生所以自为者。常不免过中底分数。任生所谓四无之丸。未见其必赐留意。虽不息之诚。不觉其自强。而气血运用。自不能不铄于不知之中。况年来靡安之节。视前渐频。而一有之后。收上之难。盖可见矣。是岂不大可闷忧者哉。伏乞察迩之下。少加意焉。日用事为。一以刊落为意。以从王制一坐再至之义。俾为世道斯文之幸。
  别纸
李丈文祥。以参奉懿之独子。为其伯父喜之子。所生家则因以无后。参奉继室罗氏取文祥第二子。为收养孙。拟以日后奉祀。将来题主奉祀等节。将何以为之耶。广平大君越一代为抚安大君之后。而此则 英庙特命。恐不可證而为说耶。且伏念此等变礼之家。若遭其所生祖母之丧。则为其养孙者。其服当如何。几筵亦当于何时撤去耶。其家必欲得古今儒贤或大家中近似可据之礼。以为加服。本服三年馈奠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1L 页
之證。政所谓无于礼之礼而第此仰禀。
上师门(乙酉)
向来 严谴。尚今懔惕。山林厄运。理所普被。而根本之根本字。自尤翁时已不是不好品题。虽谓之我先生暮年 天褒。恐无不可。而恤纬之忧。将不知税驾于何地。天乎至仁。胡宁忍此。津村李生家礼疑下答伏见。裁教中正。可以俟百。伏庸感叹。但昭靖公不迁位移宗事。与李家事事例似差异。恐不必引说矣。服制大功之教。亦可以仰承无疑。鄙见之误拟小功。自愧荒陋矣。以奴仆而行二祥。事面既未稳。推此事而为心丧者限三年不撤几筵之證。本甚可疑。来教之意。虽非谓以此可行。而蓦见者或致滋惑。则事恐如何。故姑不以誊送彼家。当袖纳更禀矣。
上师门
尤集事。伏闻水原签纸已到。从违之际。果如何。顾此迷谫。误蒙盛教。而懒汩不振。尚未仰副教意。极庸惶汗。第容望后进谒。可以袖禀尔。
上师门(丙戌)
华碑在隅时屡欲仰禀。而每尔座挠。不尔则又难于靡宁之中。猥有烦聒。既不免含默而归。不诚之罪。无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2H 页
以自逃。第大文字体段。贵其各成机轴。而今此碑文。便是墓志之样。特其句字数少。事行稍简而已。若其全部体制。则段段结辞。首尾语法。无有异同。此恐碍于作体。又其所引紫云碑者。亦有可议。栗翁则本无一个大文字。故尤翁不得不用此法。而尤翁则既有遂翁之表先生之志。纲领条目。毕举无遗。又何必艰寻紫碑之證。以叠床上之床耶。又其铭语。专用论学之意。而顾今言议歧异之世。人人殊见。甲者曰程朱栗尤之言如是。乙者亦复云云。若非尤翁文字自成句语。无可更议者。则恐难遽尔折服。铭中云云。固皆尤翁之意。而或有全用尤翁之言者。或有聚会尤翁之意者。见之者或以以意逆志之处。便下疵论以为未必是尤翁本意云云。转相扇惑。则安知其主其事如水原诸处。亦无此等语耶。若尔则窃恐无益于事。反致纷纭。此亦不可不细加商量者也。伏乞更留再思如何。稚谦家文字头辞笃字。似涉过分数。改以爱字。好字则改以尚字如何。
上师门
疏事伏承已留裁念。诚斯文之幸。此事在遂翁有必辨之冤。在先生有必言之义。政宜汲汲伸白。最其行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2L 页
语极为难便。 王言不可谓诬。而师屈则必须痛辨。何以则彼此无碍。而本事昭晢。可以回 天也。伏想遣辞之际。极费商量。而无以趁即奉读。伏诚菀叹。尤集之工。不敢专废而尚未了手。亦欲于进禀时袖纳耳。
上师门
疏草中稿已毕否。文字宜𢂴而不宜繁。况未必 天心之悦豫者耶。第祝益加整削如何。丙子 筵教不必拖引之意。昨已书禀。伏未知如何。申丈略明其外祖本意云云。亦恐或致人疑。盖玄石之意。虽未必如今人。而合薰莸同冰炭。欲为两是两非之窠。则实与今吻然一路脉矣。恐不必自我护持着下本意二字矣。如何如何。
上师门
疏草在林时奉读。辞义俱到。诚为欣幸。但源流推上之说。既谓之非遂翁所知。而又疑 圣心之或在于遂翁。是以说出不甚鬯活。义意不甚明的。徒起丙申言端而已。则恐不若删没之为愈。至于道统本原云云。亦恐不必详说。盖馈遗及被人劝止之说。本非深奥难辨之事。今既只辨二事。则何必举本源全体而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3H 页
为之辨明耶。此意已与胤兄对商。可以早晚转达耳。
上师门
舅母之丧。出于客晦。而传讣在于腊吉。窃念舅母之缌。始出国制。而小功不税。乃礼之正文。即今小生之服。若准以不税之义而只服残月。则才过腊正两月。便可除解于二月吉日耶。抑此闻讣虽不在于丧出之月。而应服之月。尚有两朔。则视彼月数已尽之后闻丧而不税者。条项不同。或可自成服月计之。以尽三月之期。而不为只服残月也耶。今小生则居相左而服甚轻。虽或小差。犹不至大悖。而若以事变之或然者言之。虽以大小功之亲。居在不远者。或有意外之丧。出于去月晦夜。而传讣于今月朔朝者。则其为难处。实与小生之疑无异矣。人若不幸而遭此。则大功者当如何。小功者又当如何耶。大功则用税服例而计自闻讣月。小功则用不税例而计自丧出月耶。无书册可考。伏望明教之如何。
上师门
雪埋穷庐。百念俱灰。只有日炙大炉。以服乌头之愿。如水必东。而尚无以自拔。则暮岁之怀。益自悼慄不平奈何。正庵李公文字。擎读十回。甚庸庄叹。其有瞽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3L 页
见之一二者。不敢自隐。谨具别纸书纳。伏未知如何。悚汗悚汗。最是此丈论心处。所谓心者五者之神。又曰神无不美。又曰心之本体虽无不美。而质既如此。故其用不能不流于恶云云等说。恐与幼道丈所论。不甚有异。而先生于幼道说。极力排辟。于此丈则以为彼此归一。又谓之鲜有不合。虽志碣之体。与论辨之例有异。而亦必有归一相合之实。然后方可言归一与相合。抑未知同中自有异而然耶。区区不能无疑。伏乞明白剖教也。
上师门(丁亥)
一念隅侍。虽多胶扰。亦岂无从容可禀之暇。而理义丝毛。到此望洋。无以发撞钟之端。非独为贻劳之艰而已。则归来怅慕。继以自讼。服制说伏承剖教详备。读来欣幸。但下教之意。实主沙翁 启运宫服议。而今于节目之间。或不无与沙翁之说相歧者。此无本集。不得书誊以禀。而沙翁所争。只在考字之不可下于私亲。而先则以为考字不必不下。而只不可并皇字联称之。此虽名目之歧。细究其指。则其终乃相辽矣。未知如何。皇字自周公时及宋后则固为大字之意。而纲目所称皇考字。则大抵贺循所谓爵字。而实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4H 页
为皇帝之皇字矣。沙翁所引。实是纲目则是可商矣。
上师门
性三层说。顷者略禀而未毕矣。性之所以得名。实以其异体上各具之理言也。如成汤降衷之性。孔子成之者性。各正之性。既曰降曰成曰各正。则其一原公共之体。散为万殊。各各团具于异体之上者。跃然可见矣。虽同是公共之体。既已各见于异体。则又不可泛以公共之称称之。于是而性之为名立矣。性字从心从生。而朱子曰性者心之理。心上之理。始名为性。则政所谓就气上单指其理也。本非泛称太极之名也。此等名义。熟听教意。不必更疑。但性字定位。虽在异体。而道之洋洋。上下可推。由是定位。沿而下之则为气质之性。由是定位。溯而上之则为天地之性。上推下推。虽非定位。而定位既立。则推其馀意。或上或下。益见其缜致矣。固非不识定位。直以一原。便作性字之比也。天地之性。即一原之理。固不必以性言之。而性之源头。既是一原。则极本之论。以是谓性。亦无不可。实如气质之性。君子不性。而性相近之性字。不可以性字本位(即所谓第二层本然性也。)当之。故程张乃有气质性之说也。今此一原。虽非性字定位。程子所谓便已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4L 页
不是性之本体。朱子所谓人物之性。亦我之性。幼道所引未有此气。先有此性等性字。(穷源之论。以理称性处甚多。)不可以勘断于各具上性之定位。故时或以一原。通谓之性也。盖溯上之论也。性之定位。虽在异体。而就此异体上。掉了气字。专指其理。则为太极为一原矣。只指其气上之理。则为性之定位。为物物本然之性矣。兼指其气清浊。则为气质之性矣。三个所指。只在一处。只是一物。而随所指而异其号矣。是以言性者。虽主于第二层。以为性之定位。而又必上溯一原之体。下推兼气之实。会而通之。以尽其义。然后论性之说。可无渗漏。触处朗然矣。旸谷三层说。恐其本意只如此而已。性之本位。先生与旸谷俱以第二层异体上理言之矣。公共之理。先生与旸谷俱以第一层一原之体言之矣。是则两先生实见所在。未始不同。特先生嫌其以成之之名。推加于一原之地也。旸谷欲推成之之本。以为会通之论也。外面虽异。里面之为一原则同。本非南北相歧。不可相容之见也。昨伏闻下教。欲据命性图以辨之。窃未知寒水先生本意果如何。而至于命性图一段。恐与性三层说条件少异何者。三层说广包上下。通会众说。使无馀遗也。命性图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5H 页
只画天命章。以显其旨而已。通会众说则人物性亦我之性等性字。不可无区处也。只画本文则不必推之而上。以言本文之所不言也。此二说恐不必相据而为證矣。伏乞深加商量。以答弘甫。如何如何。
上师门
仲一之论人心道心。其迷谬之根甚固。一则曰道心在人心之中。二则曰道心无过不及。三则曰人心之得中。则是人心化为道心。四则曰心与事当分贰观之云云。以此四说。左右遮护。而不为明说己见。动引程朱古训以證之。小生昼夜苦口。竟无可回之望。自叹言辞拙钝。不能明抽己见。以破其说也。何谓道心在人心之中。仲一之言曰。生于形气者人心。原于性命者道心。而性命不能自在于形气之外。形气又不能无性命。故就人心上。指其性命之乘载者。谓之道心。是以大舜先言人心者。所以明道心包在人心之中也。(属道义忠孝而发者。是易知之事。故不论之。就人心食色上。必兼讨道心。)言微者。又所以明道心为人心所掩之故也。所以人心危了一分。则道心微了一分也。小生以寒水先生形气非心之训。苦口争之。仲一谓此形气字。为气之精爽之气字。吾亦知之云。而蔓延为说。终不回听矣。何谓道心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5L 页
无过不及。仲一之言曰。庸序只言微字于道心。未尝𧸖说过不及。其言过不及处。移下一步。退在动静云为行事之末。盖道心亦在人心中。人心安则道心随而著矣。以是见之。非道心有过不及也。用是道心或有过不及也。是乃人心夹杂。使道心愈微之罪。岂道心之罪哉。何谓人心化为道心。仲一之言曰。性命既在形气上。而形气听命于性命则道心为主。道心既为主则始虽人心。终则化为道心矣。况有朱子栗谷所先言者耶。何谓心与事当分贰观之。小生谓申生不忍伤父之志。欲宁自杀。此岂是人心乎。但道心之过者耳。道心安得无过不及乎。仲一曰。申生欲孝。是道心也。其自杀则当属动静云为过不及之类。岂其欲孝之心之过乎。小生曰。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子欲分心与事。为二涂乎。仲一曰。程子曰在心为义。在事为理。心与事固当分看矣云云。再昨年初逢时及今番相对时。苦争者无虑数千言。而其言恍惚闪弄。终不可得其宗旨矣。熟听既久。始乃略揣其窝藏。如上所云。而亦不能详细知之。今归后谓欲有一番大问目云。第伏望深察其受病之源以破之如何。
答洪克念(章海○辛未)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6H 页
向仍金友书。槩审行旆驻洛。日来或已返税。而即玆初炎。兄侍鍊用时加玉。慰溯靡弛。向赐性命之说。掖诱指教。满纸开示。仰感成物之仁。无以为谢。即宜毕罄丑拙。仰答盛眷。第以愚弟疏卤灭裂。平日未能究一二册子。讲一二义理。衮来衮去。即当说去。自愧冥道之擿埴。意俟眼目之少开矣。旋承辱札。诲责深切。惊愧之至。无所自解。而提撕至此。不敢终守缄嘿。亦不无针顶之感。敢以蠡管之见。忘此疵颣。蒐书窜句。一场说去。惟高明详思辨察也。窃覸来书。明白详悉。劈破源头。而于弟见。或不能无捍格。盖理气至难知。亦至难言也。非理则气无所根柢。非气则理无所依着。气有形有为而为之材料。故著而易见。理无形无为而为之主宰。故微而难见。器亦道道亦器。故自其流行而言之。其失易涉于一之之病。或纯于善或相不齐。故自其源头而言之。其失易涉于二之之病矣。而其要则寔不过一而二二而一也。天地万物形形色色。莫非气也。而所谓理者。只是所以然三字。不是气外别有一件物事。礧磈夹杂。或位乎上。或位乎中。而主张于其间也。或犬或牛或人是气也。而所以犬所以牛所以人是理也。栗翁所谓理通者。只指其所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6L 页
以然之本体。濂翁所谓万物一太极。亦只指所以然之本体。此则从源头而言。初不犯形气。单指其理无动静无分殊者而言也。非谓成之之性。人与物一也。从流行而言。则谓之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理有分殊。故气有分殊可也。气有动静分殊粹驳不齐。故或犬或牛或人。而气无无理之气。故理具其中而为之主宰。气虽局而其所以然之体。则初无彼此之间。故理则通。理虽通而气则局。故循犬之性道。不可以为牛。循牛之性道。不可以为人。不得不随处团团。各有分界。来教云云。欲以理字把作一大块鹘突物事。于天地万物。皆欲以一例论断。只论其源头而不言其分殊。虽不害理通气局之意。而于理一分殊。说去不得。曾谓分殊之际。专是气也而理无可言者耶。所以然三字。破碎不得。愚见亦非谓统体之太极。分散零碎。而气局处。理自不能不各囿于其中矣。朱子曰。理不可以偏全论。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彼理随而具。故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是气多则是理多。是气少则是理少。又岂不可以偏全论耶。前呈鄙书。气之全故理亦全。气之偏故理亦偏者。实原于此。而第恨其时忙迫说去。故字未及以则字代之也。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7H 页
所谓本然性气质性之辨。又只在单指各指兼指之间。就气中掉了形气。不犯彼此。单指其大本之性。则性无不全。万物皆同。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程子所谓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张子所谓万物之一原是也。就气中各指其气之理。在人则全。在物则偏。人物不同。而亦不杂乎其气之善恶。夫子所谓成之者性。各正性命。周子所谓五行各一其性。孟子所谓犬牛人性。朱子所谓偏全之理是也。兼指理气。则气有善恶。理亦不能无善恶。人人不同。物物不同。故据气称之曰善恶之性。夫子所谓性相近。周子所谓刚柔善恶中。程张所谓气质之性是也。而三指亦只在一处。朱先生所谓同中识其异。异中识其同者此也。盖人物之性之不同。实由于形气之异。则对太极无物不全无物不同者而言。亦可谓气质之性。近思释疑。五行各一其性。所谓气质之性云者。本以此也。然犬与犬同。牛与牛同。人与人同。而同为可循之性。则对人人不同物物不同之性而言。岂不为本然之性乎。且五行各一之性。即所谓仁义礼智信。若以各一之性为粹驳不齐之性。则所谓仁义礼智信。其果有粹驳不齐之理乎。大抵性字从心从生。与理字不同。理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7L 页
堕在气中者。方谓之性。而所谓本然者。谓其本如此也。犬率犬之性。吠而能守盗。是犬之本然。牛率牛之性。驯而能耕载。是牛之本然。人率人之性。能最贵而具仁义礼智。是人之本然。则中庸所谓率性之道也。此性字若非可循之本然。则犬牛人此性之外。又别有何性可循乎。朱子曰。如牛之性顺。马之性健。即健顺之性。虎狼之仁。蜂蚁之义。即五常之性。但只禀得来少。不似人禀得来全。人物本然之偏全。据此岂不章明易晓。而中庸章句各得各循各有三各字一串贯来。大本之理。虽皆一也。而分殊之际。不能不随气而分。人物所得之理不同。故所循之性不同。所循之性不同。故所行之道不同。若曰性同而道不同。则率性之道一句说不去。而章句各循其性之说。初无物不能尽循其性之意。弟所谓全故全者为本然。偏故偏者为本然者。果以此也。来教既以牛之耕马之驰鸢之飞鱼之跃人之仁义礼智。为皆循其本然之则云。则人物本然之不同。此固不待辨说而会同矣。心之未发。有善恶之说。又是义理之深奥处。则如弟之謏陋卤莽者。何敢容喙于其间。而开示至此。平生所贮之疑。此不得不毕露仰质也。来教举中庸大学辑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8H 页
要三大条。以明善之流于恶。不在于心而在于已发之后。盖不独此三段为然。濂翁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其可疑者。盖未有若此处之甚也。而总而言之。心气也。气不能无不齐。气之不齐。即清浊粹驳之不齐也。非此心之外。复有清浊粹驳之禀也。故人之智愚贤不肖。皆在于心而不在于血肉躯壳之身也。庸序人心道心之说。推原虚灵知觉而言。故只就善一边言之。而不言其气禀之本不齐。大学章句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此只言明德而不言心字。盖明德者心之德。心者明德之质也。心譬如镜。性即镜之理。虚灵不昧。即镜之光明。气禀美恶。即镜铁之有精粗。镜之光明。铁之精粗。虽非二物而所指则不同矣。故自虚灵不昧者而言则心体本善。自清浊美恶而言则气禀不齐。虚灵与气禀。虽非二气而所指则不同。所以既言虚灵不昧。又言气禀所拘。来教欲以明德滚合于心之质。而谓至气禀所拘物欲所蔽然后其情方有恶耳。然则所谓气禀者果是何样物事。而所拘者又谓何耶。辑要所谓心之本体湛然虚明者。正指未发时气象。非兼指其粹驳不齐之本色也。退翁曰。湛一气之本。当此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8L 页
时。未可谓之恶。然气何能纯善。惟是气未用事时理为主。故纯善耳。退溪栗谷二先生心性情图。俱以气质清浊粹驳属之圈内。圈外方书发为情。则善恶之在于未发时者。岂不较然易明。周子所谓五性感动而善恶分者。此则主于性而言。非主于心而言也。朱子曰。人虽得其形气之正。然其清浊厚薄之禀。亦有不能不异者。惟圣人之心。清明纯粹。天理浑然。无所亏阙。又曰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不若圣人之心故也。吾之心。即与天地圣人之心无异。尚何学之为哉。既言清浊厚薄之异。又言惟圣人之心。则于惟字上。可见清浊厚薄之属于心。而又言吾之心不若圣人之心。则心之非纯善。岂不甚分明乎。来教又指操则存求放心。存之去之未发之中。以为心善之證。而所谓操者。是省察收敛。使之惺惺不昧。非谓以此而操彼。所谓求放者。是亦自作主宰。不使散漫走作。非谓自内而求之于外也。心之为物。其本色虽不能无清浊粹驳之异。而其体段则虚灵洞彻。万理咸备。非如血肉躯壳之局于形。故虽不能无难开易开之不齐。而用工之至。浊者可变而之清。驳者可变而之粹。其曰操曰求者。乃所以治之。所谓变化气质。复其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9H 页
性初者。亦不过操存求放之功。而其功亦只在于心而不在于他也。譬如淆浊之水。静而持之。不使其摇荡飞扬。则用功之久。浊者自然渐化而为清矣。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朱子曰。圣贤未尝教人只守此心。却为气质之禀。不能无偏。栗谷曰。清气发为善情。浊气发为恶情。又曰才动便是情。有不得自由者。若无治心之力。则多有不中者矣。(栗翁说止此。)所谓惟精惟一。择善固执。戒惧慎独。静存动察。正心养心存心求放心者。何莫非始心之要道。而其所以治之者。即所以变之。而又不是别以他心易此心。故只言变化气质而不言变心也。来书谓圣人不言治心变心之要道。至谓不仁不智。愤憝至此。殊未知为停当也。至若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寔主乎秉彝之恒性而言。本非为心纯善而发也。未发之中云者。方其未发。此心湛然。物欲不生。则气虽偏而理自正。气虽昏而理自明。气虽有赢之而理无胜负。此未发之时。天地之性。纯粹至善。而子思所谓中也。(黄勉斋语。)非谓并其本色之不齐而纯言云也。盖性即理也。而既兼于气。且不能无善恶。矧乎心既气也。气宁有纯一不杂之理乎。苟使心为至善。与天地无间。则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9L 页
未接物时。宁有昏昧之失。既接物时。又何为外物所染而为之恶。赤子时固无物欲之可言。则又何有自幼而恶者。方寸之重。既无一毫浊驳之气间于其间。则只可依此心行之。何必说天说命说性而必欲反性初。又何用辛苦修行。老兄每以未发之前。无恶之可见。遂谓恶在已发后。不在未发时。是何异见酱之在器而未啖之前。谓无甜苦之不齐耶。幸留再思焉。来书末十数行语。政是如我辈药石。敢不铭佩祇奉。而第恨愚弟禀气昏浊。既不能一日用功于实地。又傍无严师友常加警责。其于日用修为之工。固无可言。而至于义理之际。略见髣髴。便自硬定。先入之见。未能遽革。汩于旧窠中。未能脱出。其于平心看理舍己从人之道。固知为蔑蔑。而畴昔之见。既不能明白辨察。的知病源之所在。则亦不能强同而随人也。且于下学之工。曾不能一步进取。便欲开口解颐。谈义理之奥。说性命之真。太早发得求合乎前贤已成之案。自不免愧忸于心矣。而终始诱掖。偕之正见。惟恃吾兄。幸勿以鄙卑。有得相闻。有见相质。使免固陋无成之科。而又于此一一苛责。以尽责善之道。如何如何。奎五连以满室非常之忧。煎汩渡日。近幸少间。季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0H 页
父襄事。才于月初过行。摧恸之怀。无复向人道者。今则别无他故。可以讨静看书。而日事悠泛。苦无收拾之望。恨不得与老兄团会一处。质疑观善。以消鄙吝之习。长此謏浅之见也。多少恭俟后面。信笔胡书。惟冀侍彩万吉。学业与日增长。不宣。
与苏(始会○丙申)
疏事出于塘屏两门之议。而其事则明徽凶疏辨者不一。而皆未能洞破源委。故先以此为言。中因 皇庙事实。华阳凡百之已登 天听。乞配遂翁于本院。而详著其道学本末。末因遂翁癸巳献议。请行君臣服之事。乞改士民布带为麻带。而三事皆欲细论首尾。故文字自然浩大。顷已付送西去士友矣。近闻朝著不靖。传说可惊。未知其本事如何。而疏本恐亦因为未彻之疏矣。
答李希天(熙昌○丙午)
 出继者出继后。其生父又出后于人。则为其生父之所后父服制有无。当何如耶。或曰不当有。而亦不可专无。参酌当服缌麻。此说亦如何。出后者之子又出后于人。则为其生父之所生父服制。又当如何耶。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0L 页
服制说。何敢臆对。但既为生父之父。则只当以生祖服服之而已。恐不当复计其父之出后早晚也。无服与服缌之说。俱不可晓。小记生不及祖父母云云。父税丧已则否。说者以为不责非时之恩。来说或以非时之恩而云云耶。虽然彼指追服而非指其临丧。则与此似不相同。未知果如何耶。生父之生父。尝闻有二说。一则曰当服小功。其意以为若为大功。则使其所生父不免于二本之嫌。一则曰当服大功。其意以为两男各出不再降。亦无其嫌。则自己之服。当论于自己而已。何必推上于生父之身乎。血气相传。恩实罔极而不为期年。则可辨于正统之祖矣。不可析之又析。自处于其薄矣。
答寒谷宋丈(龟相○丁未)
别纸所教谨悉。靖祠文草。甲说似长。故不免略犯手势。谨此奉完。惶猥无已。第望更赐斤正如何。不祧云云。我 朝古典此礼甚重。只有 庙庭文庑两涂而已。虽入 庙庭。君位若祧。则臣亦不得不祧矣。至我先大王特命重峰,仙源两贤勿使祧迁。自是以来。遂成前例。殉节诸臣。举蒙 异恩。以其特典起于殉节之地故也。夫以睡翁先生所存所发。固无所逊于殉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1H 页
节诸贤。而 朝家典礼。恒论其迹。若自 圣明谕以无异殉节而同施盛典。则诚为大幸。不然则儒生将何所援据而请起其无例之例也。该曹又何所考證而请许其义起之请乎。此则迷谬之见。难保其必成。幸更博询而处之如何。启圣云云。只以宋子二字而请之。亦无不可。然尤门独与而栗门不与。则尚论者或恐不厌矣。若欲并栗则文庑诸贤。难于取舍。此将奈何。或谓先生贤德。可以拔萃。而顾其祠额。乃启圣而非论德。则此亦有行不去者。奈何。惟四贤祠云云。允合事宜。而亦有一事。尹公志述既尝跻啜而还黜。则今日馆学当先以追复尹公为说。因及睡翁然后。事体圆而义不苟。可以有成于今后矣。未知远近识者之论果如何。文字之教。非但议未有定。顾此陋劣。无可以藉手者。又无可检书册。诚无以奉承来教。愧悚何极。
答俞伯经(鲁焕○戊申)
焚黄之礼更思之。若只祢龛之家。则前一日改题。翌日依时祭行祀。而祝用焚黄之文。固为完好矣。今既定奉四龛。则祝辞同异。亦涉未稳。恐不如只择焚黄日。奉出当位于厅事。参降进馔。因改题还奉。然后初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1L 页
献读祝宣 教书。亚终献以下。一皆如仪。黄纸亦焚于焚祝时似好。盖家礼则只如茶礼。故丘氏以为太简。欲准时祭。而备要许其详悉。瞽说云云。良以此也。但家礼吉祭条斟酒告辞后改题。说者谓其欲神之依于饮食。而丘氏欲于改题后降神则未进馔而先改题。似外礼意。又家礼则斟酒告辞后改题。而此欲于进馔后者。亦有说焉。家礼曾无告改之事。故当于告辞后改题。而今则既有出主告辞。又已陈馔则改题之意。神已知之。又可依于饮食。似不必迟待初献之后也。欲必待初献后改题。则后面虽有亚终献等节。而行祭之仪。或似间断。未知果如何。丘氏既欲准时祭则受胙一节。似亦有之。而未有明文。恐不必强存耶。然此皆一时臆见。非有前言之可据者。第更博询而处之如何。此在京中为常行之节。宜有一副当通共之例矣。既只焚黄则亦不必待时祭之月矣。
答李生(安述○己酉)
 丧母未葬。遭父丧。母丧仍服杖期否。仍服则题主或以亡室。祝文亦何以为之。馈奠时各服其服耶。几筵合设耶各设耶。各设而先后馈奠。多有难便之节。或有变通之道耶。葬也先轻。奠也先重。而礼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2H 页
言自启及葬不奠。然则独为奠告于母丧。而全无奠告于父丧。直为发靷耶。先葬位。非先代则无告由之节耶。葬地在亡人嫂墓咫尺地。将何以为之。祠后土。亦就旧墠为之乎。埋魂帛时。并埋箱否。复衣无末终处置之文。并埋于埋魂帛时耶。
礼凡服以始制为断。况于人事既变之后。何忍伸杖期为三年乎。通典引不忍变在之义。谓母几不得终三年。此则恐无改评。若题主祝文之疑。诚有如来教者。而后丧时。似已告丧于前丧几筵矣。孝子之主题主祝。亦似无猝遽不敢安之端。或以此意措辞先告。为尤稳否。此无礼书可检。不免臆对。惶愧惶愧。父未葬。不敢变服。虽先葬母。犹为斩衰。自虞以后。始得各服其服。今于葬父之前。恐不宜各服耳。司几筵注。虽合葬及同时在殡。皆异几。盖于是月也吉祭。犹未配。况初丧时乎。馈奠须先后行之。虽有难便之节。恐无变通之道矣。礼所谓自启及葬不奠云云者。先葬母时。专务葬母。欲其速毕。故不奠于父。盖以古人先葬母。葬母毕不虞祔。即治父葬。父葬毕虞祔。乃举母虞祔。故云云耳。今俗于偕丧。必同时合窆。无先后治葬之事。故只以下棺先后。略存古意。何可拘不奠之文。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2L 页
无奠告之节于父丧而直为发靷乎。嫂山虽异于先代。而既葬其傍。则恐不可不告。或使其房子孙或他服轻者替告。恐得宜矣。祠后土。掘兆立标后。设位于中标之左。何必就旧墠也。地既甚迩则窆后祠土。亦宜就旧墠也。埋主时不并椟则魂箱似亦不必埋。然魂帛有箱。考书仪。未见其必自丧初。事面差轻。其埋其否。恐皆无大悖矣。复衣问解既言置于灵座无妨。若并魂帛埋之则不可。恐当依此行之。(书仪设灵座条。只言结帛覆以帕。至朝祖。始言以箱奉魂帛。题主后。又言藏魂帛于箱箧云云。设灵座时。未尝言箱则其未尝有箱。如今俗明矣。朝祖时不可以手奉魂帛。故以箱奉之。如祭祀之以笥奉神主也。箱箧二字。尤可见其非今时之纸箱也。今人之自初有魂箱。成俗已久。虽不必不可用。然书仪本意则明是初间所无之物也。)
答宋景晦(明辉○庚戌)
 先妣大祥。在于今晦。服制令小祥后只伸心丧之说。沙翁以为未稳。故已令孤侄服承重练缞。未知如何。
丙子先兄之丧。实在先人葬前。孤侄成服时问于克念。克念谓有师门定论。使孤侄成服之日。即成承重之服。其后更质门下。得蒙印可。盖以丧不可一日无主。而服制令之说。终涉未安故也。今兄所处。实为得礼。无容更评。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3H 页
嫂丧在今月初四。而伯氏丧在于初七。孤侄不可于袒括之中成服。故于伯氏成服之日。先成嫂氏之服。亦果如何。
以先死为先。既有沙翁定论。又先内艰然后。无碍于父在母丧之礼。此亦恐得。然鄙于此个变礼。不能无些所疑。容俟面禀。
答尹文叔(应肃)
 先人常事。在今月廿四。祖妣常事。在二月十四。而本生曾祖妣襄礼(缺)过行。未知礼意如何。如以廿四十四不得过行。则礼当襄礼后择日过行。然则先行祖妣常事耶。抑以常事先后。先行先人常事耶。○或谓愚伏曰礼士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以此推之。则宗子之丧。乃祖考之正统服。未葬废之似当。(愚伏说止此。)沙溪曰郑说是也。今以应肃家祭礼言之。则先生夫人之丧。于应肃先考。为祖母之丧。虽以出继降为大功。祖于孙正服大功。尚且不祭。孙于祖。虽降为大功。未葬之前。行祭未安。而礼曰父母之丧将祭。有兄弟之丧则殡而后祭云。而兄弟之丧。较之祖母之丧。轻重悬殊。且击蒙要诀。有期大功葬后当祭之文。直證旁照。悉皆如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3L 页
此。则恐难行祭。而大小祥祭。古者卜日而祭。则俟过襄礼。卜日行祥。未知此说如何。
愚伏说及要诀所言。未必为二祥而发。似指时忌等祭也。时忌自是岁行之常祭。二祥乃变除之大节。其义自不同。恐不可以他祭可停之文。𧸖谓二祥之亦可废也。礼言三年之丧则既顈。(后丧虞后也。)其练祥(前丧练祥也。)皆行。然则非三年之丧。而待其既顈。恐非礼意矣。又曰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祭谓二祥也。言昆弟者。三年丧外。重服无如昆弟。故言昆弟以该其馀耳。非谓昆弟死则殡而祭。世叔父以上死则虽殡而不敢祭云也。据此则亲丧中虽遭重服。亦无不可练祥之理。今日丧事义固至重。而服则自轻。以轻服而退二祥。终涉未稳。但礼又言如同宫则葬而后祭。今两处几筵密迩。不可谓非同宫。若以同宫为断。则前后常事。自当退行。而本日单献告由矣。卒哭后卜日行祀。亦当先尊位。其翌继行次位。此则以奠也先重。礼义为然故也。见无礼书。只贡臆见。幸更博询而处之。勿之有悔也。
答俞致万(彦一)
 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鄙家则练与卒哭之后。既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4H 页
失祔祭之礼。今当大祥。可以权宜行之。而朱子说大祥彻灵座之后。明日乃祔于庙。以为不忍。一日未有所归。殊不知既彻之后未祔之前。尚有一夕。其无所归也久矣。然则祔祭之礼。当行于大祥前一日乎。既失礼节。祔祭与大祥。先后何居。
开元礼既禫而祔。高氏厚终礼非之。欲行于大祥明日。程子之意亦然。来教大祥彻几筵(止)归也久矣。乃朱子论高仪之说也。就考全段。皆所以明仪礼书仪之不可不从耳。未有一言可合。今日之取照。恐难据此而先祔之證。惟本说末段以为若从高氏之说(止)明日祔庙然后彻之云云。今亦前祥后祔。而依此见行。似或寡过。未知如何。第更博询而处之至望。
与边伯衡(鉴○辛亥)
某事并举云云。已定于十数年前。至成疏草。今于士友沦零之馀。忽起单举之论。已不能无碍于听闻。虽其里面有在而求可求成。已非正法。况其单举而可成。继请而可谐者。皆非十分可必之事。为此不可必之事。徒令士论横溃者。诚可叹也。况其大论既举而不为遍告湖右。独通江院。致有左峡之纷纷。既以三先生并举。定议于道会。而复有顷日保通。自我沮退。
最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4L 页
俱非区区所谕。然此则事已往矣。不必复说。而迩来流闻渐乖。或疑区区之阴挑兴通。或咎区区之不为调停。夫兴人声气。实所昧昧。将何以挑之。从何以调之。兴通发后。虽使真有相知之人。在我道理。将何说以挽止乎。虽使挽止。谁肯相从。徒益其多口而已。门外之言。固不足恤。而如此明白易知之事。犹不见谅于同人之中。只恨平素之不足以取信于人也。亦复奈何。今此云云。亦非出于分疏。以高明之眼甚公。或望俯照一二也。览后随手丙之。无使增其哓哓如何。
答李而养(颐福)
奔丧所谓凡丧。父在父为主者。同宫礼也。小记所谓妇之丧。虞卒其夫若子主之。祔则舅主之者。异宫礼也。周人贵贵。命士以上。庶子异宫。故父不主庶妇之丧。然祔则有事于舅之先妣。故舅主之。此所谓妇之丧。盖指庶妇而言。若嫡妇则服问已言君所主故也。家礼以后。大夫同用士礼。故初无同宫异宫之殊。而一用父在父为主之礼。备要之并录两说者。所以备参考也。子妇题主。寒水集中。只言子妇某氏。不用亡字。遵而行之。恐为寡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