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记(三十篇)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4H 页
馀窝记(辛巳)
丁丑春。余始携室东来。四阅岁而凡七迁厥居。最后得空宇于邻人庭篱之畔。屋凡三间。缭壁而为房。折而为廊。附而为厨。俯而入。委曲而坐。仰而视。烟煤下垂若冬月檐冰。同室者皆有不堪之色。余解之曰子知夫馀乎。得于内无待于外之谓馀。适于己无羡于人之谓馀。知馀之馀者恒有馀。反是恒不足。今夫四海至广也。千岁至远也。自其不足者观之则蹙蹙靡骋。日不暇给。而自其有馀者观之则一身之外。皆吾馀地。百年之后。即吾馀日也。今吾居信窄矣。而入其室。丌研箱箧陈于前。出视其庭则瓜蔓匏叶承隙而施。此皆吾坐卧动止之馀也。吾何有于地处隘而间架狭哉。昔吾家世青坡。处有栋宇之安。出有游从之好。既而去客分津。分吾渭阳也。去京师百里而近。园林之饶池馆之娱。名于一乡。乡多士大夫可以过从。每花开枫落。击鲜置酒。相邀以为乐。而吾犹嫌其僻陋。若不足以一日居者。时移而往。事嬗而变。花树荒凉。华屋丘山。而吾亦移寓金陵。金陵地枯瘠俗陋啬。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4L 页
民给生不舒愉。虽称高赀之家。未尝有植园治馆之胜。礼年无岁时休暇之嬉。况余之席不煖突不黔。朝不谋夕者哉。然吾顾心日泰而气日舒。虽于安时处顺之道。未敢遽语。而随缘守分。恢恢然常有馀地。羹藜藿常有馀饱。谈经史常有馀味。兄弟妻儿萧然相对而常有馀乐。传所云日不足而岁有馀者或近之矣。守之而可以终吾身者。唯馀是已。吾虽自此而之东之西之南之北。进而之城市。退而之江湖。吾将名吾室曰馀窝。
爱日堂记
日之积为岁。爱日所以惜岁也。记曰父母之年。不可以不知。一则以惧。一则以喜。喜之得无爱乎。惧之得无惜乎。衮衮而来。苒苒而逝。一往而不复者岁也。知流光之不可把玩。洞属于昕夕之间者。其唯孝子之有深爱者乎。呜呼。爱莫爱于此日。而或有可爱而不能爱者。亦有欲爱而不得爱者。亦焉能人人而爱是日哉。李上舍汝华新就杨江旧居。筑小室。奉其尊大人以居。而名之曰爱日。孝子心也。吾坡上旧居有曰逗日者。有曰驻景者。吾七世祖暨六世叔祖之所名。而皆爱日之意也。上舍吾宗之自出。而受业于其舅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5H 页
伊溪先生。平生师友不出于逗日驻景之间。其山仰二堂。取而自仿者。不亦宜乎。堂成属余记之。呜呼。余固欲爱日而不能得者。此其记视古人废蓼莪之意。何如也。然我睦之于诸李。世缔潘杨之好。而吾诸父五人。与上舍之尊大人。谊同天伦。两家子弟。亦各以事其父兄者事之。今于是记也。乌得辞。
四友堂记
友并世而比肩不为多。千岁而相遇不为远。此亦有所取。非苟而已。友人李士宾堂名曰四友。于汉黄叔度,徐孺子,管幼安。于晋陶元亮云。汉季诸君子好为矫激之行。蹈祸不悔。魏晋之士。创焉唯诞浮是事。于斯时也。而既雅且靖。济以明哲。为百世师表者唯四人。盖同时诸君子亦鲜得而友焉。士生数千载之后。乃欲并取而尚友之。是亦不已难乎。吾观世之为友者矣。以年则近。以业则同。日夕相徵逐。诩诩相与。而貌同心异。朝不能保夕。尚奚论其多且远也。如是而犹夸于人曰某与某。吾友云尔。则不亦羞当世而为千古所笑欤。士宾年方少。名声甚向。使弊裾倒屣。招邀为乐。扬臂游声。以蕲合于侪流。则一国之士。皆可友也。何事乎千载之远。今士宾居街南仁岘。即汉城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5L 页
之奥僻处。室甚窄。才容偃息。方简思虑摄威仪。潜心以居。日与四君子游。恐吾之矫激也而以彼雅。忧吾之诞浮也而以彼靖。千岁之下。一室之间。得之于声音笑貌之外。彼四君子。历数千岁而得一李士宾。不以为远。士宾不出户而得彼四人者。不以为多。此必有所取。非苟而已。士宾既与吾并世。吾欲因士宾而上友四君子。
游山水记
利之地。东距海。西南北多山其可游而赏者。曰多宝曰桧山。榆津之日出。赭湖之观鱼。谷口之文星岩是也。余方获重谴。屏玆遐裔。坯户以居。恒惴惴若渊冰之在前。顾何暇于登陟临眺之胜乎。然而昔子厚之在柳永。坡翁之居海外。傍鼋鼍伴罔两。相羊于村婆峒夷之间。而犹登山临水。以极其游赏之奇。盖其去国之怀。恋阙之诚。无所于寓。一于山水乎发之。而古之人谓其文章之恢奇诡博。得江山之助者也。余生长圻甸之内。今三十六岁以长矣。通籍四年。亦未尝去京国而游宦四方。足所蹈而目所睹。不越乎嵩华渭洛之间。其山水之观。豁心目而壮文章者。固无有也。一朝罹不忧之辜。辞 京阙舍亲爱。踰岭而驰北。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6H 页
傅磨云而止。此其负罪重轻。虽未可谓尽与二子等。而若其涵濡生成之 泽。优游宽闲之区。苏犹柳也。柳犹苏也。吾亦犹柳与苏也。向余之縻于 朝。直窃升斗之俸。不敢自比于苏长公之金马玉堂。然亦尝握管登班。屡近 清光。顾其玉宇琼楼之恋。岂减黄岗寒夜。而若夫桂岭洞庭之吟。风雨联床之思。此又吾与柳与苏之所同也。吾将东至于海。西北而穷山泽之观。以纾吾去 国恋阙弟兄千里之思。而吾之文章亦将因是而有进不进。姑未可知也。
游多宝寺记
余到观城。其士之秀而文者。多从余游。而独于山水之赏未也。乃以八月初三日。将游多宝。先过禾央村。招廉姜二生与俱。西及岭。岭距海东可五六里。回望云涛。浩淼茫无涯际。廉生言近渚小岛。每天晴日暄。楼台隐映。妓裙交列岩石。皆蹲蹲若舞。俗称女妓岩云。意亦蜃楼之流欤。岭以西。山益高谷益深。时有人家散在林樾陂陁之中。或覆以茅。或覆以桦皮。石以镇之。绝无一二家相接而居者。望之若田中之堆石为垒者。骤遇之。不知其为人家。而从铁岭以北。自非官居仓聚。大抵皆然。既踰岭。有长川徇山而流。水不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6L 页
甚深。骑而涉。川边皆白石。木多柽椐之属。行十许里。始为多宝洞口。缘溪皆奇石嘉树。西望石岩嶙峋。如削如琢。或圆或尖。奇奇怪怪。不可名状。而皆骨立正赤色。若附丽于后山者。有一岩在诸岩中。势似稍低而亭亭独立。无所依阿。余顾二生语曰。是岩也旧各有名否。生曰未也。有僧方摘豆田中。见余叉手。傍溪有水确数处。到寺居僧廑十馀。县之诸寺。唯多宝刱最久而且饶。自经壬戌饥疫。遂凋不振。属桧山为庵云。丁丑归胡之北抢也。土人皆入山避兵。胡至洞口。四山皆鸣。群岩俱动。胡遂惊惧不敢入。是固未知其信然。而山固多灵异。每岁旱。太守来祷辄应云。既入洞后。山低而诸岩各自离立。不相附丽。高可数十丈。不可攀援而上。向之稍低而独立者。处益尊望益高。俨然有卓绝之势。直数十步之间耳。见有远近之殊。势有高下之别如是夫。二生请余名之。取其最高者名曰朝日。以其近海得日先也。如搢笏者曰玉圭。尖而对峙者曰双笋。圆者曰圆岩。方者曰方岩。其望若低而就益尊。独立而不阿者曰君子之岩。翌朝遂返。吾之游自多宝始。多宝之游。自廉生倡。故为之记。
庇仁刑吏厅壁记(丁亥)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7H 页
长官尊。民卑而疏。吏处其间。以导达上下之意。而分掌六房。刑为最要。其居处必于大门之内中门之外者。以近视事堂也。余之剑城。刑吏无直庐。与诸吏同居。地处远而趍走愆。听闻稠而机务泄。一遇长官严急则摄衣巾抱文书。彷徨露处于中门之外。余甚病之。间视庇寒堂之东。有草屋三楹。而年既久。中经火爇。栋桡桷槯。窗棂残毁。朝暮且颓。思撤其材。以营刑厅。而新到未暇。既三年丁亥二月。乃移构于庇寒之西十馀武地。而材之涴污者剔之。摧伤者补之。其尤腐破不可用者易以新之。略捐俸米助其费。役丁用官隶。一月而成。屋既成。招诸吏语之曰。吏民鲜相能。民目吏动曰奸猾。夫羞恶之心。吏与民同耳。今乃受恶名而不能自解。甚或不知为羞可乎。士平居读书讲道。将欲有为也。而一出作宰。听于吏以行。使吏而售所欲者。太守之咎也。使吏而蒙此名者。亦太守之过也。然而为吏者。徒憎庶民之诪张而遽生仇嫉之心。反幸长官之懵懂而只事欺蔽之习。则彼恶名之来。终无以自解矣。今太守能仰体 国家德意。奉宣于视事之地。吏亦以太守之心为心。参阅必详。告课必明。行之以小心。济之以勤力。上下之情。常流通而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7L 页
无壅滞。使湖西五十州之吏。称其习尚之美。必曰得如剑城吏云尔。则不负余建厅之意哉。始余议撤屋。或请姑置之。任其自颓。余叹曰废无益而属有用。移将摧而为新构。得失易见。而视同逆旅。莫肯下手。率是以行。世间事竟无整赖之日。岂独剑城之一刑厅然哉。并书之为记。
百花庵记
花品如人品。万种纷纶。形色迥殊。妍者媸者淡者浓者。高靖者伟丽者。亭亭有标格者。妖艳有姿态者。如君子如逸士如美人如小人。而荒郊绝涧。楚楚琐琐。自开而自落者。人莫得而遍识也。夫画师吮笔临纸。巧出新意。而未满百本。已觉彼人类此人。此花类彼花。及夫信风至时雨过。则红紫满山。香滞鼻而色眩目。绝无一跗一萼之适相肖者。造化之功。不可几也。观人于市朝之中。亦若是矣。古之善言花者。莫如邵尧夫先生。谓见根橃而知花高下者上也。见枝叶而知者次也。见蓓蕾而知者下也。不独牧丹为然。可以通于百花矣。余不识柳君和瑞而闻其流落西海上。莳花满庭。自号曰百花庵。殆隐于花者也。见花多则必能别其品格。爱花深则必能识其性情。余愿从柳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8H 页
君而问之。
骊江尹氏世庐记
国家既定鼎汉阳。勋臣有置第钟街北。名其坊曰寿进。善祷之辞也。已而身僇宅夷。识者解之曰进与尽同音。方其策元勋踞崇班。高门大宅。占据通衢。固将传之子孙。与汉都相终始。而跬步之间。身且不得保。况其败瓦断础而今安在哉。世之背节义而冒荣利者。知所戒矣。高丽知郡事尹公忠辅。国亡弃官归隐。小筑在骊江北岸。世称尹氏世庐者也。夫王氏有国久。士大夫世食其禄。而及其季。贤者为范质。不肖者不过为陶谷而已。 圣人既作。云附而景从。其势固然。而彼舍绝其五百年故主。曾不少难。顾欲以自家第宅传及云仍。不亦谬欤。尹氏之有此庐。夷齐义也。靖节心也。而子孙保之。至于四百年十三世之远。天所以报施贤人。何如哉。岁既久。栋宇颇圮。其后孙致和重葺之。徵记于不佞。噫。向使勋臣之第。虽至今存者。谁肯出一言以徇其子孙之请。而士君子于尹氏世庐。莫不欲为役笔砚。非庐之爱。爱其人耳。是以诗曰人之秉彝。好是懿德。
从好堂记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8L 页
古之士一命是也。今之士卿大夫之世是也。布衣家居而身不服田畴之劳。名不编践更之簿。无周官爵禄之荣。而有游闲公子之贵。谚数尊重逸乐者。必曰朝鲜士大夫云。士云士云而啖粟衣丝。无所用心。六艺无所居。四科无所当。没世而名不称耻也。耻之能无反之。反之能无所好乎。夫穷则思通。贫则思富。人之情也。士之怀抱利器。不见售于当世者。恒言霜鸡雪灯于泮桥槐柳之间。曷若早眠晏起。安神于闺闼之内。缊袍弊屦。刺促于缝掖之后。曷若长樵牧之社而擅乡里之名也。彼其忧乐之分。毁誉之实。昌黎之送李愿固尽之矣。然不亦有进于此者乎。由是而益发愤种学。蓄积逾厚。一朝身立名扬。上无为祖先羞。下为宗党荣。其光耀华盛而愉快于心何如也。又由是而植志励行。孝友行于家。德义达于乡。生为矜式。殁而祭社。其心广体胖而无喂于气。又何如也。禹光谟晦之。吾党之佳士也。屡不得志于有司。捲室西归。卜筑于平山之僻处。名其堂曰从好。求余记之。夫圣人之德。不勉而中。从心而不踰矩。卓乎不可跂也。降是而有君子之所好焉。有豪士之所好焉。有文人墨客之所好焉。有田野鄙人之所好焉。好亦何常之有。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9H 页
晦之若真知所好。则得之于心而受用于身足矣。何事乎余言。然而求之不置者。岂非所好之中。必有所恶者存。所不好之中。必有所欲者存。恶与欲。交相为用。而不知所以裁之欤。遂书此而归之。
李义士旌闾记
今上七年癸卯。太学生李述贤候 驾出。蒲伏道傍。上言曰在 昭敬王时。臣六世祖彭寿。愤海寇荐食。思得一当以报。而顾不习武事。仓卒不可以为力。乃学骑射三年而中武举。又明年庆尚左道兵马使朴晋檄使扼蔚山贼路。号为伏兵将牒至。慨然与家人诀曰吾得死所矣。杖剑而出。家僮仅五人。里中子弟从者二十五人。行至蔚。为游兵侦贼。设伏出奇。所击杀甚众。环数百里贼不敢肆钞掠。恚甚大出兵搜之。猝急相搏。力尽而死。麾下士格斗死且尽。二人仅免归报。丙申正月四日也。既孤军无所属。莫为之转闻于 朝。死又子孙弱。迄未能伏 阙丐恩。褒典尚阙。臣述贤窃伤痛之。谨冒死以 闻。有司以事久远欲格之。 上特令道臣访问故实。道臣启如述贤言。遂旌其闾。历 八朝百八十有八年而义士之事始显。士欲垂名竹帛。流光来裔者。患无其实耳。未有有其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39L 页
实而终湮没不章者也。古固有以寡敌众者。或轻骑乍出。猝然值贼。决存亡于呼吸之顷。或大军在后。恃而无恐。藉声援于腹背之要。而未有如义士之手提乡里数十人。崎岖于封豕长蛇之薮。至于数月之久。虽不幸摧折委骨原隰。而其胆略材勇。必有大过人者矣。又闻其十岁父殁。哭擗如成人。昼夜不离殡侧。异日移忠可知也。其先世有讳阳吉。死于王事。事在丽史。中世自湖西移居岭南。遂为庆州之安康人。州南武陵山有义士冢。招魂以藏者也。清台权公志其竁。樊岩蔡尚书铭其碣。不佞据之以为李义士旌闾记。
约窝记
丁卯新进士出。已识峤南有李显靖孟休。然是岁榜会罢。同年也而不相见。既后先通籍。初从友人识面。而孟休罕踰岭。余亦屏处。徒相慕也。今年夏。孟休以骑省郎入都。所馆近于余。数与之游。始接之。容静而气专。听其言。辞简而旨明。自守士也。一日谓余记其约窝曰。吾有取于以约鲜失之义云。夫寒暑相禅。晦明互环。摩者荡者。鼓之润之。而天以二气御之而已。是乾道约也。流者流峙者峙。动植者自动植。而地亦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0H 页
以二气管之而已。是坤道约也。天地尚不能不约而成其易简之功。而况于人乎。一身之上。起居饮食喜怒哀乐。一家之内。长幼宾主丧祭冠婚。无非事者。而不以约将之则有时而所为反其所欲矣。约之为功于人大矣。富贵者而能之则万金之子千乘之卿相。可以久安而长存。贫贱者而能之则凶岁免于死亡。乱世免于刑辟。此吾党之士及黄老异端者流。所同勉也。然度以义酌以礼。不违道而止者。圣人之徒也。权衡之不审。分数之或差。流而入于鄙细寡恩者。何足与论于守约之工哉。晋楚治兵。相遇于广漠之郊。旂斿之章乱其目。钲鼓之音扰其聪。而从容中权。部伍不迷者。节制素定故也。存心而守约者。亦若是而已。约之训。经与传尽之矣。孟休之所讲贯也。何待余言。异日南归。持慰云树之思则进士题名卷在。
宽窝记
出汉城西门行数千武。有穹然而峙。如覆钟盂者曰圆皋。负皋而为洞者三。中处者曰八角亭。前时有据皋而亭者。其制八角。故洞因以名云。三午李员外之宅在皋之趾。山麓之蜿蜒分支。东向走者夹其左右。细涧从峰顶下经其前。洞门东坼。距大道仅百馀武。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0L 页
地处高而面势敞。俯视万瓦鳞鳞而市声不到。终南直辰巽地。复冈短垄。起伏萦抱于数三里之内。而穹窿小阜之上。金碧照眼者。关帝祠也。颓垣老树相对而拱揖者。林塘郑相国旧亭也。原麓小夷。万松交翠者。 国之南坛也。奇峭峻拔。隔江而献态者。广陵果州诸山也。三午子购而有之。垣之圮者缮之。园之秽者治之。圃之废者拓而理之。其树枫枥松栝桃杏含桃梨栗之属。其菜萝葍蔓菁菘葵莴苣水茄莺粟之类。花则杜鹃踯躅辛夷甘菊。随时竞敷。三午子角巾藜杖。逍遥其间。意甚自适。名其所居之室曰宽窝。盖有感于考槃首章之意也。馀窝道人过而解之曰三午子善自宽哉。夫高尚其志。隐沦其迹者。固多贫窭穷阨之人。苟使叹老嗟卑佗傺局促。则是将以委巷为桎梏。粗粝为酖毒。而长吁累欷。蹙蹙靡骋。百年之内。欲求一日之宽而不可得矣。在遁之上九曰肥遁。传曰肥者宽裕自得之意。唯宽也故能处穷阨之时而无迫促跼蹜之态。是以象曰无不利。无所疑也。从古隐遁之士。能深得羲文之旨者。其唯考槃之诗人乎。三午子少绩学而屡不得志于有司。晚入仕而宦不过一小县。老而抱无涯之戚。其得于身者。迫阨亦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1H 页
已甚矣。然而随缘守分。委心听化。于于而处。施施而行。朝起而抱孙教字。晚饭携杖涉园。安闲胖泰。不知身之已老。三午子之宽。固化翁之所永饷。而赵孟之所不能夺也。视世之狭中躁扰者。所得不已多乎。
磊磊亭记
米元章死。世无嗜石者。六百年而得李汝中。汝中有亭名曰磊磊。磊磊者大石据众石之象。而古之人以丈夫之奇伟倜傥者配焉。汝中攻文词。累不得志于场屋。归而作磊磊之亭。亭据乌栖山之麓。长川走其前。引而为沼。曲槛据其上。水澄明可鉴。众石拥之。峨峨然将将然。磅礴者盘陀者。蹲者伏者。超然而独立者。偃然而如箕踞者。狎猎而聚族者。大者如屋。小者如拳。巧历不能数。汝中揽而有之。向者元章所嗜。特瑰奇谲诡菱溪太湖之种耳。是不可常蓄。蓄之亦不能致多。视汝中之不载输不砻斲而自供于几席之间者。何如也。奇丑无所择。诡怪无所捐。汝中之嗜石。贤于元章远矣。故泗沘之西。滨海蓝田之山。有石出焉。可以碑可以砚。碑玄光鉴人。逾久而不泐。砚浑黑色。有金丝银丝者水沉者。卵而紫团者。流入中国。以为品出端州上云。尤奇者有花草石。其文为竹为蕨。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1L 页
竹有枝叶交错者。一枝横拔。茎干如铁者。蕨有新生而叶未展者。已老而拳尽舒者。俞判书汝霖初得之入都。金思斋记之。近世愈多奇。有葡萄有松柏。鸟而鹤鱼而鲋。其为菊者黄华错于玄质。尤可玩。物理之不可穷如此。殆山之气傅海而止。郁硉盘结。无所舒发。钟而为石。奇奇诡诡。不可名状。不可以意象求也。汝中之居。去蓝田十里。环亭而磊磊者。岂其一气之所分欤。何其丛奇萃异如此其众且多也。山之间。花木云烟可嗜者众。然花不能荣而无悴。木可使直而为曲。云烟变态。朝暮不定。岂若斯石磨之愈坚压之不摧。阅千岁而长存哉。以之配德于奇伟倜傥之人。岂苟而已。
霞南记
霞谷在忠州江上。友人金永国世居之。中岁移居州城之北。而名其堂曰霞南。永国之言曰吾徙宅而适不离其乡。又直旧居之南。故堂以是名。然他日虽置我于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东西异方。云烟殊态。而霞南之名。不可改也。鸟寄巢灌木之上。翔集甚乐也。已而木樵巢毁。散而四之。漠若相忘。一日飞过故林。则回翔顾恋。未忍便去。情之所感。人与鸟何异哉。夫霞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2H 页
谷上游胜区也。弹琴台峙其南。于勒仙人之所游也。芜湖亘其北。滩叟李公之所宅也。前揖稽山。背据白莲峰。幽夐敞豁。宜于骋眺。环滩叟故宅而棋列鼎峙者。卢伊斋,康舟川也。己卯遗贤之屏居江上者。轻舠短策。暇日过从。相与讲道义而砺名行。其后永国之高祖方伯公及王父侍御公俱居之。文彩风流。与湖山相映。士大夫之东南行者。莫不枉道停辔。留连觞咏。上下数百年之间。陈迹渺然。而乡里长老之所传说。家乘野史之所记录。尚今在人耳目。而永国亦且生且老于其间矣。今虽迁徙靡常。而故山之丘壑草树长在目中。前辈之言论风旨。常在胸中。则其所栖托而眄睐者。安往而非霞谷哉。然则霞南之名。虽终身以之可也。古之人择名胜营菟裘。孰不欲传之子孙。而曾未几何。已有掉臂而去之。曾不系恋者。若永国既以霞南名其堂。又以是名传其子孙。则虽谓金氏之世有霞谷。未始不可也。
伛偻庵记
谨斋翁今年八十四。行不恃杖。坐不恃几。视听如少年。颜貌仅如五六十岁。或疑翁未尝习为养生家言。而身致大耋。馀窝生曰翁名其庵曰伛偻。此法宜寿。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2L 页
夫伛偻者。恒屈己而下物。屈己者物莫能为己害。下物者已恒肆其志。反是者已与物交相战。战虽胜。已有乘其弊者。况不胜乎。善趍者损气。久立者损血。此不能伛偻之效也。翁气足以抗公侯而敛避于妇孺。辩足以折仪秦而退让于讷夫。蓬累而行。塞兑而处。嗜欲无足汩其真。哀乐无足伤其和。殆古所称畸于人而侔于天者。发于外者如此。其养于内者可知已。顾肯盭疆梁。阴阳之与战而荣卫之使愆耶。御重裘以犯北风。不如深居燠室。抗油衣以御冻雨。不若安坐高轩。渴而饮饥而食。劳则息勌则睡。委曲取全。唯适之安者。翁之所以善于伛偻也。彼造物者。尚安能与翁敌而夺其寿也。夫仕宦而至公卿。导养而至耆耋。其事虽殊。其法同。佚诗曰一命而伛。再命而偻。古人以此而处富贵。翁以此而处寿考。翁骊州人。姓李名观休。谨斋别自号也。
始庵记
永嘉权孟英题其室曰始庵。泗水睦幼选过而问之。孟英曰吾年三十七而始有此室。夫三十七年之前。吾虽屋侨庑寄。艰难百状。而固未尝露宿而巢饮。朝晡所需居室之事。亦可谓略备矣。然必以是室为始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3H 页
者。以吾之独专一室。自此始也。幼选因其言而告之曰孟英乎。事固有不谋其始而唯终是图者乎。噫噫孟英之心。我知之矣。孟英少治文词有声。取科第如摘颔珠。珥毫含香。昵侍 天陛。誉之者推为才子。艳之者称为名士。才子与名士。固时俗人之所共羡。而顾于孟英何有哉。蓬蒿委巷。𩜾粥不继。而杜门却扫。啸咏翛然。不局局于势利之涂。不数数于得失之门。回视向日之毁誉荣辱。直是旅店一宿。自此孟英之身与心。始为孟英之所自有。譬如居室者之堂于是厨于是。垣墉于是。阶庭于是。安排位置。主张之自我也。岂不诚愉快乎哉。孟英守是道以终其身。则为君子为贤士大夫。罔不自玆始矣。尚何一庵之足誇哉。传曰慎终如始。
是岸轩记
岸上之乐。唯困于风涛舟楫者识之。岸上之人不自识也。彼岸上之乐。尚不自识。况暇识其岸是岸岸是非是岸乎。余尝登高而观之。凡水滨之地。夷顶而坦腹。屋庐相接者。皆是岸也。至六七月之间。大水至则大者如席。小者如杯。出没于狂澜怒涛之中而已。恶睹其所谓是岸者。唯势尊而处安者庶矣。然不亦有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3L 页
九年之水怀山而襄陵者乎。岸固然。身为甚。我方茅檐不完。纸窗不补。则彼朱其门而华其桷者。视之若是岸然。又有弊缊军持沿途琐尾者。方且视我为岸上人矣。然东家之庑。南街之铺。朝憩而暮宿者。亦是岸也。岸亦何恒之有。无适而是岸也。无适而非是岸也。吴受卿寓居骊江之上。新筑小室。名其轩曰是岸。求言于余。余愿受卿之以是岸。反隅其身。不愿受卿之以其身为是岸也。
两忘斋记(为权生世善作)
子已忘矣。何索言为。余已忘矣。何有于言。子且老于分江之上。钓之说子所知也。恋鱼者渔父也。恋饵者鱼也。渔父不忘鱼。鱼不忘饵。手盻盻目芒芒。此其意何尝顷刻相忘。而其间独不有无名之鱼。生不恋饵者乎。渴饮清波。饥食白壤。悠然自在。浩然而逝。则渔父安得而恋之哉。夫忘我者世也。忘世者我也。世未尝知有权生。子虽欲不忘世不可得。子实无恋于世。世虽欲不忘权生。亦不可得。子殆游鱼之初不恋饵者乎。请子垂不饵之钓。投无纶之竿。上下于烟波之间。则可以得两忘之旨。何事乎余言。
象忠祠记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4H 页
祠于鸡林府北十里龟山之下。故宗伯利川君良景徐公之所妥灵。而以其七世孙监役公配焉者也。良景公弱冠通朝籍。蜚英馆阁。出而宣化。入而赞谟。为时名臣。而年代绵逖。家世零替。风猷文彩。邈焉无徵。然其事我 献陵也。识户牖之真气。奋鳞翼之伟绩。山河苗裔之。藏在盟府。虽年不登期颐。位不至公孤。不能如公家内史令之为胜国宗臣。然其名垂竹帛。泽流云仍。亦足多焉。监役公桑梓邹鲁之乡。薰陶儒贤之化。文行为人所重。丙子 国被兵。纠率义旅。千里赴难。中途闻和议成。为文以誓天而还。志虽未伸。而其诚节有足尚者。礼曰以劳定国则祀。良景公有之。韩子曰乡先生殁而祭社。监役公其人也欤。良景公京畿之利川人。子孙徙居鸡林之龟尾里。已十馀世矣。旧有影堂在其里。 今上丙午。南中人士合议立祠。山南虽非公生长宦游之地。而子孙诚意之所孚。即祖先精灵之所萃。况公是徐氏不祧之祖。而公灵之安于此土。亦已三百有馀年。院宇以奉之。俎豆以飨之。在地之水。安往而不有哉。祠成榜其门曰由义。入门而东折曰风兴之斋。西折曰日新之斋。翼然而据其上者曰象忠祠。丁都宪范祖之所名也。祠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4L 页
堂前东西斋之上。有堂曰济乐。不佞取公节惠之训而署之者也。楼敞而厅洁。厨皆净饬。春秋章甫齐会。祭祀如仪。盖取贤祠之义。而其制悉仿书院云。徐氏追远之诚。山南士大夫尚贤之风。俱可取也。是为之记。
三养斋记
人莫不福欲厚气欲全。财用欲其裕。然养之无素。是不可袭而有也。福力素薄而受用太侈则福日消。胃气素弱而饱饫太过则气日盭。生财有限而费用太广则财日耗。蜀富破悭而竟遭神怒。张毅修襮而病于内热。理有固然而散尽复来。太白戏作此狡狯语耳。故善于养者。不以欲而坏其福。福之能养则气自全而财自裕。其所养之者三。而所以养之之道则一而已。其唯安分乎。金君某取坡公海外语命其斋曰三养。夫饮食所以养己而不得其道则反害于己。坡公之宽胃省费。皆所以安其分也。安分则福自厚矣。是奚特为训于饮食而止。推之日用。无往而非斯道也。君之居傍西城街市。朝暮所与接。无非纷华胶扰之事。一失其养则岂不煎熬其肠胃。消散其货财。无以安分而求福也耶。君精于歧黄家言。其于宽胃养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5H 页
气之法。讲之熟矣。举一而反之则其于三养乎何有。
渐喜堂记(乙卯)
昔我曾王父竹坡府君手题壁上曰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工部语也。斋居养疾。与人罕往还。栽花竹满园。日消摇其间。即逗日堂是已。在郭南最僻处。自少宰公传至府君五世矣。中岁纸涴而画剜。伯父上舍公乞玉洞李徵君书之。与府君原本。藏在从侄仁纪处。又有逗日堂三大字。并奇伟有法度。府君负望甚重。策名甚晚。侍讲筵佐铨选。出入喉司。朝暮且进用。见人心益睽。世道益坏。特立不循势诡随。侪友间已有不悦者。及归自维杨。时事益无可为。壁题语盖此时也。唯同志数公终始不渝云。余少喜翰墨之游。交道颇广。贫不知冻馁之可忧。仕不知潦倒之可羞。唯以诩诩徵逐为事。垂四十年而耄及之。虚名古人所忌。褊性众谤所集。桑榆匪远照之景。寒灰无可附之焰。于是客榻常栖尘矣。端居落穆。深有契于曾王父题壁之意。取以名其堂。余平生喜读杜诗。而初不知此语之可喜。喜之吁何晚也。今之时视我曾王父之时何如也。今之客视我曾王父之客又何如也。孟子亚圣也。或疑其好辩。韩愈大儒也。被之狂名而莫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5L 页
之解。余是何人。焉能大声疾呼。忧世教而眷眷于吾党小子也。与其犯冒强言弱色。为亲爱所悯怜。唯渊明之息交绝游。差足自喜耳。余与樊岩相交最厚。索其为记。始欣然许之。他日曰吾文垂成。客有见而云云者奈何。余笑曰唯唯。余之不能强公文字。亦犹公之不能强余交游也。亦各从其所喜而已。归语稚孙曰取吾笔来。吾自记吾堂。
醇斋记(丁巳)
极则必返。物莫不然。惟文章著而易见。乱极于战国之末。故西京诸子出而返之。靡极于六朝。坏极于五季。故唐宋诸子。起而返之。董仲舒,贾谊,韩愈,欧阳脩其最醇者也。然欧逊韩韩逊贾董。贾董之于殷周可知也。明兴金华诸子。扫胡元之陋而欲返之。方孝孺殆其人。而气有未充。力有不逮。嘉隆间王世贞负其雄才。言必称秦汉。然曾不足为役于迁固。实韩欧之罪人也。其势不得不变。而倒戈反攻者。钱谦益是也。彼陈袁辈卮言小品。又何为者。东人谣俗趍尚。一视中国。而僻处海外。风气之变。恒百年而后先之。识者之忧久矣。 今上宪章文武。诵法周孔。陶一世而化之。于玆二纪。久道有成。回淳返朴。此其时也。成大夫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6H 页
士执以文学。待诏外阁凡九年。受 知最深。暇日数召至前。从容 赐问。奖之曰醇正。成君感激殊 知。退而名其斋。求余记之。成君读书成文章。自期远自信深。蕲不倍于古昔圣贤之旨。以是而寡合于世。以是而结知于 圣明。一字之褒。将以为世之为士者劝。不其盛欤。诗曰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余殆老且死。尚愿少须臾以俟。
狎鹭亭重建记(己未)
有据洛东上游琴湖之西岸而亭者曰狎鹭。松潭蔡公应麟之所筑也。公弱冠选国庠。实当 明宣盛际。其占为风山鸿渐之象。而顾反栖托江干。狎游白鸟。深味乎天山肥遁之义。于时陶门诸子山颓之后。各以所学教授其乡。公虽未及身游先正之门。而实亦淑艾于遗风馀韵之中者也。薖轴于斯。弦诵于斯。歌哭于斯。身与亭相终始者三十年。殁未久 国被兵。雄都钜镇荡为灰烬。况蔡氏之玆亭乎。乱定有武宰亭其墟。朱甍画栋。照耀江岸。寻为霹雳所撞碎。遇灾而惧。自知其不与地称也。举而售之人。松潭之胤琴滩公酬其直而返之。于是乎地复属蔡氏矣。又几年拓故址而购材营之。亭复还旧观矣。前后废兴之迹。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6L 页
石潭李公与石潭孙冢宰公记之详矣。中世蔡氏家渐落。舍玆亭而就农山庄村。子弟无良。苦冠盖游赏之烦而潜火之。前时轮奂之区。一夕而化为瓦砾。过之者指点嗟惜。又将百有馀年。松潭八世孙必勋嘅旧业之将隳。追先志之未卒。殚心力募工重建。亭之制视旧稍损。而亦足以栖息游衍。至是成而毁毁而复成者三矣。余闻永平县之金水亭。蓬莱杨士彦之所宅。而杨氏衰。售之于金铁原矱。金公考其券。乃金氏之先 国初故居。屡易主归于杨。而竟复为金氏有。谭者叹赏。以为旷世奇迹。今蔡氏玆亭。与金氏事略似。而其兴废之由。岁月之可考。尤历历有据。吁亦异矣。夫国中山水之胜。无过汉阳而先者。傅都城以南江源之发诸东而西赴海。上下几百里之间。名亭杰阁之据胜擅奇者亦何限。而耳目所睹记。传之数百年四五世之久者绝稀。子弟岂尽敖荡败产而然哉。特偪于名利之涂。介于都会之场。诱訹多门。不能自有其有耳。玆亭僻处山南。去京师踔远。烜赫者不屑施其势。疆梁者无劳逞其威。长为蔡氏子孙有。不亦宜乎。风山之六四变而为遁。遁之象曰君子好遁。松潭公既以之。而狎鹭矣。极则返穷则通。物之理也。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7H 页
天山之九四变复为渐。得桷无咎。羽仪上京之端。重有望于蔡氏子孙。余夙昔梦想南游。而迹困匏系。耄已及矣。其于玆亭眺览之胜。茫然不知为言。姑书而归之如此。
达流斋记(并祀蔡松潭应麟,郭槐轩再谦于柳湖书院。○己未)
里社而改号书院。所以致虔于乡贤一也。而院视社体貌益重故也。达城十贤。第三松潭蔡公。第六槐轩郭公。俱受业于退陶之门人。隐居求志。郭公旧宅在柳溪。与蔡公琴湖故亭。隔江相望。后人即其地。建社合飨焉。百弗庵崔公名之曰柳湖书院。房之东上者曰近思。西上者曰潜修。小山李公之所名也。东西斋舍力诎未即举。岁丁巳春。西斋先成。蔡生必勋来问名于不佞。且请并及于东斋之未就者。以为后日图。不佞告之曰夫水之发乎其源。其性未有不顺且洁者也。及其行渐远而趍愈下。或触石而激为狂澜。或淤泥而溷为浊浪。汎滥而横溃。壅遏而不通。本性之与存者几希矣。譬犹人之初生。本善之性。未始不同。而唯其利欲诱于前。阴邪攻其中。一举足而圣狂斯判。毫釐差而千里谬矣。是以善治水者。疏而凿之。障而导之。先从浅易处下手。渐至深奥之境。则狂澜之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7L 页
既倒者可使纳于安流。浊浪之已汩者可使变为清波。以至支派末裔之渐远而愈下者。无不复其顺洁之性而流无所不达矣。吾儒明善复初下学上达之工。亦若是已。今诸君之藏修斯院。私淑先正之化者。临江流而思疏凿之功。卫道脉而勉廓辟之道。其源既洁。其流益顺。左右逢原。盈科而进。则何患乎不能遵琴湖之故道。溯泗滨之波而达乎溪上之馀流也请以达流名是斋。他日以溯源名东斋可乎。蔡生曰唯唯。执事既命之矣。愿有以记之。使吾党小子。达于观水之术。知所儆而有所跂及焉。不佞少学迷方。年已迫耄。何能及此。俟东斋成。更就世之知言君子而求焉。姑书之以为达流斋记。尸斋役者蔡师穆,郭利泽。上距二公俱七世云。
毅斋金文肃公万历赐笏记
万历六年戊寅。毅斋金文肃公奉使朝京师。 皇帝召见。手赐象笏。副以厩马䌽缯宠异之。既复命。我 昭敬王嘉其见重上国。 锡之上尊皋比。同朝荣之。鹅溪相称之曰奉持赐笏。出入 殿陛。棘棘自律。正色不阿云。噫使公端委廊庙。与闻国政。则一举笏而奸壬之首可碎也。淫诐之朋可破也。笏不负公。公不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8H 页
负 天王之赐。而平世位不过下大夫。当乱而委之孤城。血性成就。秪是拚得一死。可嘅也。陪臣而得此于天子之庭至荣也。虽庸众人之于汉唐中主。历世之后。犹当誇传。以为宝玩。况再造我东。受恩罔极。如 神宗皇帝乎。况身蹈白刃。烈烈如文肃公乎。又况天翻地覆。明社既屋。文物荡尽之后乎。献之于 朝列之于 皇坛禋祀之时。比之弘球天璧。礼亦宜之。而惜乎无路自达也。壬辰之难。臣死于君。妻死于夫。子死于父。三纲并全。一室几尽熸。而笏之独全于此时。可异也。公长子艾轩公以近臣。执靮龙湾。免于原城之祸。笏亦随之而得全耶。希世之珍。固有神鬼呵护。非劫火所能烬也。向使此笏。不早归东方。则亦将为腥尘所污。笏之归公。不但为公荣。实笏之荣也。 神宗皇帝一见公。即赐以宝笏。可谓知所赐矣。公当大乱判大节。所树立如是卓然。使之生值涒滩。则杀身成名。为 本朝振义声。顾在他人后乎。公真不负 神宗之赐也。
虎溪祠记
国家升平既久。朝野无事。内而左右史所编录。外而士大夫野乘家牒。潜幽毕阐。罔有阙遗。虽以不佞之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8L 页
固陋。亦尝濡笔而屡书。一日鸡林士人权德焕袖其先祖梅窝公遗事。踵门求虎溪祠记。公讳士谔字明彦。幼受业于世父龟峰公。有声诸生间。岛夷之乱。纠乡兵数百。会权花山应铢剿永川贼。复其城。遂以军属焉。每战辄先登摧锋。栗林兄江之捷。公功居多。同入火旺山城。协郭忘忧死守。以武功授职至泗川县监。前此公屡以文贡于乡。不利省试。己亥庭试擢丙科。旋以 式见黜。识者惜之。遂从武举入格。除训鍊院正。迁蔚珍县令。忤时宰罢归。遂不复为进取计。优游田里以终。性爱梅。手自种植。婆娑其间。自号梅窝云。萤蠹书帷。军旅之事。非素讲习。而倡义赴难。出奇制强。未尝少挫。其忠愤志虑。岂居他人之后。而恨未独当一面。尽效其才。晚乃舍文墨而事弓马。朝无出力推荐者。年又不永。潦倒而止。岂不惜哉。公殁垂二百年。其后裔不忍以亲尽而替其祀。谋立别庙以享之。山南章甫咸以为公之忠迹。终不可泯灭无传。与其私祭于室。曷若一道共之。遂建祠于虎溪之上。坛宇堂庑。略仿书院之制。飨以春秋焉。噫。世乱则奋义勇展材智。以赴 国家之急。时清则发湮晦剔晻翳。以表先辈之迹。其事虽殊。其道实同。异时边圉有事。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9H 页
则为 国家效忠竭诚之人。未必非平日诸生之藏修。慕仰于祠院者也。此祠之刱。又岂可但已哉。是为之记。
二容轩记(己巳)
园翁名其轩曰二容。客有过而靳之曰身且莫能容。何暇于容人。翁曰客且居。吾将告子。吾今耄矣。少而戆騃。老益悖谬。受侮于人不少。然数千载简筴具存。八十年经阅多矣。考之于虞典周书国风变雅。参之以春秋三传战国策国语。下逮二十一史。其中人事之可恨可惜。物情之可恶可愕。乖戾尤无良者。古今何殊哉。特上世醇者多而漓者少。善者蒙福而恶者罹咎。季世未必然耳。士处斯世。固当以古道自将欤。抑将与今人同归欤。人莫我容。我何病焉。遽怀愤嫉。互相排摈。则贤愚之相去几何。昔陆务观为人记容斋。有曰情之可容者。以其情容之。其不可容者。以其人容之。二者可容。何所不容。辩乎哉。其言之也。彼前瞻后顾左挐右攫。滚汩于势利之涂。依违于是非之场者。古所谓贱丈夫。而今所称慧人也。岂其本情尽然哉。直以蛊赚有门。歆艳多歧耳。志气名行。匪所以责之常人也。若习于为恶。勇于趍利。怒则蜮射。喜则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9L 页
狐媚。必非平日之以君子道相期者。吾于彼。何憎何恶。客曰唯唯。诚若翁言。然虽欲容人。人孰肯为我所容乎。翁曰嘻嘻。何其言之愈与我径庭也。吾所以容之。容之以心而已。岂以言色为也。逊言以求解。令色以求媚。彼亦将唾而去之。七尺之躯。无地自容。尚何与议于容人。求之于心。所以求之于道。道即古昔圣贤之所由行也。彼其之子。不蕲容于斯道。吾固知之矣。客曰唯唯。诚若翁言。然兰为可恃而往往委美从俗。泾以渭浊而尚或湜湜其沚。余将何所取舍。翁沈吟良久。嘻嘻笑曰容且休矣。遂记问答。揭诸壁。屠维大荒落白露节。栖迟园老人时年八十三。
记金中枢南阳去思碑后(庚子)
人不能以古道待其身。反以时俗人之见待者自待。鄙人之言曰官庳也地散也。布政司将举之欤。直指使将采访之欤。竭诚殚智。何益于我也。小邑之宰。边堡之长。犹尚如此。况佐幕之士乎。今闻金中枢南阳碑者。可以愧汗矣。始金中枢以习戎事。佐南阳都护府使为中军。拊士卒有恩。缮器械有劳。中军之属石而刻之曰中军金世辅爱卒修械碑。中军而得此盖鲜矣。未几 朝廷限年去八路去思碑。金中枢碑亦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0H 页
在限中。其后中枢诸孙泂踵其任。既至府。老校有为泂言者。求而得之。碑阴曰雍正九年立。距今庚子。适五十一年矣。乃于忠烈祠之侧。坎而藏之。板于中军厅事而记之。以徵信焉。噫尊而方伯连帅。降而州府郡县之吏。莫不欲镵崖纪名。觊垂无穷。而转眄之顷。剥落颠倒于长亭短垄之间。不复辨其为谁某。如金中枢者。初何尝有意于碑。而人自碑之。碑既去。不础则砧耳。孰料其复出于五十一年之后哉。府治不废。金绪不绝。则中枢之迹。将与南阳终始矣。人尚可以官庳地散而忽于自待乎。事固有不虞奇而奇。名亦有不蕲传而传者。杜当阳之坐忧沧桑。不已劳乎。泂自记其事。贽以求言于搢绅大夫。亦孝子心也。乌可以不言。
记愚谷禹处士祖孙事
东人不喜扬人之善。虽有卓迹伟节。当世已鲜知者。寝久遂湮没无称。以余所闻。处士禹公。弱冠中生员进士试。已而谢去场屋。师事孤青徐氏。手钞晦,退遗书。寤寐私淑。家旧称高赀。壬辰兵起。散以饷义旅。兵后岁荐饥。悉发窖粟为粥。以待丐者。全活甚众。时许入粟授官。官高下视粟多少。耀绯玉佩符印者踵相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0L 页
望也。处士独不屑焉。处士既死。妻南氏值倭再抢。被掠投崖死。法宜旌。国新被兵不遑也。处士孙鼎。丙子以上舍生游太学。值胡大至。独奉先师神版达行在。归遇贼。与妻金氏投锦江死。事 闻赠宪职旌其门。祖孙所树立。岂不诚韪欤。而其事俱在数百年之内。然世之君子鲜能言者。余甚悲之。处士名纲。高丽忠臣玄宝之后。愚谷其号也。星湖李徵君铭之。
记孙起男事
孙起男者。庆尚道义兴县校属也。壬辰之难。负先圣神版。避兵山谷间。值春秋两丁。必撷菜舂粱。致斋而荐之。乱既定。负而还。郡国凋弊。庙貌未复。起男岁岁虔祀。一如避兵时。十二年而庙始重建。起男殁。邑儒每当释菜。用先圣馂馀。祀之于神门外。至今不替。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跋(附题)
  
桐泉南公手写乙亥甲子二稧帖跋
古人重同年生。合而为稧。春秋以讲信。写为帖画为障。以遗后人。今世尚有一二传者。吾宗侄家乙亥帖障其一也。画本池台花木颇澹沲。同稧二十二公。以月日先后。衣巾伟如。吾先祖少宰公与焉。苏斋卢文懿公有题诗。亦帖中人也。桐泉隐者南公。手写此帖。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1H 页
并以嘉靖甲子帖。寄来求跋。追想盛世故事。良足感嘅。乙亥帖成于万历三年。(按正德十年乙亥生。至万历三年为回甲。)我 昭敬王在有之八年也。于时士大夫之间。未始有歧异之迹。海内兄弟泛爱亲仁。觞咏款曲。情志流通。敦厚之风。蔼然盈卷。自是十年而为癸甲东西之目始分。窜逐相继。猜嫌转深。又十七八年而为己丑。始因治逆。潜售毒肠。贤士多僇死。继而有壬辰兵祸。中兴以后。朝野益多事。至光海十四年而乖乱溃裂极矣。仁祖拨反。人情想望太平。天启甲子。(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生。至天启四年为回甲。)即我 圣祖二年也。当世标榜既久。倾戛益甚。胶凝㓒锢。解脱不得。然尚不以言议之异同。有间于重齐年之义。少小结好。白首不改。合席欢娱。风流温藉。宛然有升平遗像。先辈笃厚之至如此。今安得复见也。甲子稧三十三人。李月沙相国为之首。馀多名公卿。骊兴闵郡守父子名在二帖。而桐泉隐者实其外裔。故仿写而葆藏之。桐泉以笔名。
永川忠贤录跋
流俗人之言曰岭南尚儒术。关西北盛武事。平世岭南效其用。乱世关西北收其功。今读永川忠贤录者。不当悔浅之为见耶。龙蛇之燹。八路糜烂。寇据西京。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1L 页
关西健儿无敢撄其锋。关北民至有杀长吏争投贼者。乌在其奋武卫也。岭南实先被兵。莱蔚为其巢穴永庆当其冲。而他日衣缝掖挟研椠者。所在团乡兵。搏之于前。挠之于后。使长蛇封豕。敛猘牙钳毒喙。不敢肆其荐食。二白之间。农桑如平日。义声之唱。实自永川诸君子。余既为郑湖叟实记后叙。金斯文万哲复踵而请曰。东都之役。君子同日死者十七人。名姓具在鹤峰金文忠公驰 启中。而六人死无后。其迹莫徵。柏岩郑公既别自附见于湖叟实记。行将刊布矣。吾祖鲁巷公暨同殉九人。独其事忠贤录在。愿徼子一言。余谓士患无志义耳。志立则气随。义激则勇倍。寡弱非所忧。成败不当论耳。诸君子七尺之躯。不足以当利刃毒炮。一旅之众。不足以抗屯蜂聚蚁。而痛乡郡之不守。愤肉食之无谋。忠肝义胆。郁发为风霆。视倭如无。蹈白刃若虚。奋臂大呼。有进死而无退生。向非帅臣失律。官军先溃。则歼丑类而夺之城。不待鼓之终矣。奇勋伟迹。岂但水川一捷而止哉。风吹草动。跳匿不暇。第功行赏。偃然自居者。彼独何人哉。惜乎世之人知闻寡而见识固。官尊则震耀。名高则推服。而韦布之士。曾不得与腰金顶玉之类。量功而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2H 页
比能也。噫洞天福地。岂必岭之南哉。而圻湖以往。嵁岩林壑。鲜不被贼锋者。以其无能掣肘腋而落其距觜。如诸君子之为也。诸君子岂智不足图全。勇不足违难。而终不以惜其一身之故。坐视危急存亡而莫之出力。以循彼草间苟活全保妻子之徒。方自以为得计。而不知烈焰之所弗及。由诸君子以热血喷之也。郑氏之仆亿守李氏之仆梦石。执鞚不离跬步而死。其义甚烈。岂可以贱人而没其名哉。表而附之录末亦宜。今 国家升平数百年。穷居岩穴。抱才诚而慕节义者。无以自见。世亦厚訾。以为儒缓椎朴。不适于用。余未知诸君子之在当日。已有先识其疾风劲草者否。噫。
孙愚斋实记增补跋
故冢宰孙景节公实记一卷。密庵李公订正之。清台权公跋而行之。而所可见俱他人叙述。公之所自述。无片言传者。识者恨之。后四十年始得公岭南楼板题七言一绝于凝川士人家。又得都宪时一疏于 中宗实录中。录而名之曰实记增补。后来诸公所撰著并附焉。公之迹始略见矣。呜呼。论其世观其所以处斯时。可以知景节公之为人矣。我 成宗大王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2L 页
在位二十五年。济济作人之盛。周而成康。宋而庆历嘉祐也。已而乔桐主无道。芟夷略尽。及 靖国之后。又不幸有北门之祸。于是士大夫销沮退缩。不为萧艾则亦脂韦而止耳。元祐党籍之外。不受章蔡垢污者几人哉。公起家当 成庙季年。荐为史官。甲子中危祸仅不死。丙寅起废。亦尝出入省闼。致位宰相。而宦迹多在于州郡方面。乙酉上疏言 殿下好贤如饥渴。而乳臭升官。薰莸相杂。铨曹可痛也。蒙养在洒扫应对格致诚正。而不受诗书之教。先怀媒爵之念。士习可悲也。呜呼。此时去己卯辛巳几年也。朝多滥恩。士讳讲学。旁伺之徒。犹耽耽也。公之以是言而言之上。为难能也否乎。再授冢宰。辄不久去。志称不实之言。触公动摇。其事隐微难明者。安知匪此疏媒之也。彼为之志。亦当世人耳。又安知能得公本意。而尚论之士。读公此疏于百世之下。乌可不想公所处之时。而识公自处之义也。公殁之二百五十年。而 今上命纂 列圣宝鉴。尽发金匮之藏。原疏始出。君子虽一言之懿。有可以扶世道而关时运。必不与曼衍无当者。同归澌灭已也。始公遗文散佚。言行无所考据。然舅甥而父师。诔而扬德美者。晦斋李文元公也。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3H 页
改祠而院定。为俎豆之义者。愚伏郑文庄公及李苍石,全沙西二先生也。诸先生之所尊。后生无不尊者。而中庙宝鉴成。公之贤益著。故曰论其世观其所自处。可以知其人。公东都人。讳仲暾字泰发。别号愚斋。其后近益繁衍。稍稍进于文学云。
徐遁庵遗事跋
景泰乙亥之际。太学生有谢公车归隐于岭南顺兴府小白山之下。终身不出者。徐其姓翰廷其名。自号遁庵云。所居距锦城遗墟甚迩。屋西有峰曰薇蕨。村名旧称登瀛。改以登岗。盖取孤竹子登彼之意也。余闻锦城之祸。一府士大夫尽死。不死者亦不许与贡士齿。士皆去其乡。隶籍他州。而公家世大丘人也。一朝携家栖遁。必以此地为归者何也。 皇明之制。室女字而未归。男子死从殉者旌。弗更字而终其身者亦旌。弗庙见弗成为夫妇。而以聘币已行。有许身之义也。当时事虽非尽合于尧禅舜受。亦不失为禹服启缵。则十年 恩遇。身受六尺之托者。义不可不死。布褐草莱未尝策名委质者。虽不甘心于西山之饿。君子未必非之。而矢志行遁。老死而不悔者。此其所自处。与字而未归之女何殊哉。余读遁庵遗事。其志也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3L 页
微。其迹也泯。人固未易得而测也。然时事如今安身别区之诗。公固自言之矣。逸轨东鲁清标伯夷之喻。同里逸士权桧峰得平亦能言之矣。后之人欲因公之迹而求公之志则斯已足矣。公之裔孙昌协暨永胤。以余衰老屏居。喜谈前辈名行。相继踵门。求为文记其迹。遂书而归之如此。
李生(佐薰)烟岩集跋
前辈能识人。多奖拔于童子时。王粲短小耳。蔡邕倒屣。李泌髫龀也。为张曲江小友。李贺七岁而韩愈,皇甫湜过其家。誉之而不为阿。受之而无愧色。先后进相与之际如此。平原李生。生五六岁则以神童称。稍长声益甚。所与游多其父友。以余喜言文字事。数相往来神专而容静。识博而语简。无才子轻俊之态。诗如其人。才本驯雅而于书无所不读。九岁随大父之官淮阳。淮故山水窟。十六其大父为官关西。送之至故都。登满月台而归。其学习之勤游览之壮。已足以充其才具。十三选四门课。十五发春官解。人有以姓名闻于 上。一时操觚。无不愿交生而诵其诗者。今之士卑已甚矣。率挦花掇蕊。驾蜃镂冰以为工。无复知有古文者。余得生甚喜。正始之音谓不绝于永嘉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4H 页
之后。晚契之托意在斯人。不幸十八而死。反使余发其藁而评骘删定之。千世之下。尚有知其斯为李佐薰国辅之诗。而为馀窝睦幼选之所赏诩者乎。呜呼憯矣。幼悟者例多夭。仲宣,长吉皆是物也。而生又甚焉。岂亦慧窍早凿。奇花易凋。理有固然者欤。生所著述颇富。而最幼时诸作。韵或错出。律或未尽谐。故多不收录。而天机之澹荡。才思之苕颖。多在于是。生尊大人方知安边府。将锓而布之。徵余文记其卷尾如此。
柳判枢贞敬夫人申氏手写列女传跋
自谚书行。妇人罕学习文字。翻解传玩。止于演义小说。茫不解内则女戒之为何语。况列女传乎。故太宰退堂柳公之元配申夫人。手写此篇。退堂公自撰夫人志中。藏在巾衍。操心饬行。绳尺于此者是已。夫人既早世。柳氏至今珍藏之。以万中为通家后生。得寓目焉。字画端整婉致。老书生退笔成冢者未易企及。非天才妙绝古今。不可得也。申氏之门。号多奇才。而世之人但知有竹堂初庵。不知有妹如夫人。以夫人淑慎不示人以艺也。万中曾王考竹坡公。与退堂公早托山阮之契。方其酒食宿具。闺范之美。必有可传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4L 页
者。而年代寝邈。见闻无徵。拚此卷重为之感叹。
题无贰录后
枫岳除霖雨冰雪。游人日满山中。而各自以为尽一山之观。莫我若也。徐而扣之则言人人殊。譬如市童观棚戏。偶得其一段光景。竞相誇说耳。夫天下之目一也。何其触睹纷纭。万千异态也。特所遇不同耳。游者必以录焉而訾录者曰。是但区区局局于皮毛之末而已。于境之真。无得焉耳。或以诗焉而谤诗者曰。彼徒疲精役神于吟哢之间而已。于山之观。无当焉耳。余谓存山之真面奇迹。诗不如录。得山之精神景象。录不如诗。要之不可偏废也。从古枫岳之游。蓬莱以篮舆。疏庵以草履。俱极其奇胜。蓬莱未可以篮舆而轻疏庵之草履。疏庵亦未可以草履而少蓬莱之篮舆。何况篮舆者未必人人蓬莱。草履者亦未必人人疏庵哉。录与诗亦犹舆与履耳。馀窝子每夏日南棂。凭枕而卧。见白云从天末起。合沓蔽亏。辄欣然而喜曰是亦一枫岳耳。又安知馀窝子之欹枕。不亦愈于蓬莱之篮舆疏庵之草履。而录与诗可以尽废也耶。郑君范从枫岳归。题其日记曰无贰录。寄余求一言。遂以此书而归之。
题骑鹿山人申清之(光渊)山谣后
数十年海东风骚之韵。尽在申氏家。石北之名。世莫不盐之。石北之诗。北塞南徼乡塾童子。类能诵之。而殊未知骑鹿之古健苍郁。不愧为石北之难弟。骑鹿吾兄也。震泽吾友之。而吾从石北游最久。石北言吾家清之。沉着过其兄。峻洁胜其弟。吾以为信然。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5H 页
题洪学士元伯(仁浩)诗卷后
目为诗人。志士耻之。然前世贤士大夫名公卿。顾有不能诗者乎。自世不谈诗。吾未见其德业功用之迥出古人也。诗固小技也。而得之有道。不专不成。不久弗见功。不自重则荡而不返。反是者其弊有三。局者自画。骄者自足。吝者恶闻其失。三弊不除。难与言诗矣。或言天才有定分。人工不得与焉。石不能为玉也。樗栎不可为松柏也。是倡世人而启其暴弃之心也。均是玉也而不有雕琢者乎。同一木也而不有栽培者乎。洪元伯与余游十年。见其诗已三变。始翩翩韶颖。有才子气。俄而赡敏警致。多学士态。今得西征诗卷。语与情称。神与境遌。骎骎有津筏跻岸之势。由是而鞅韅登坛。不为难矣。顾其意恒若自歉。谬谓老马知道。就而问焉。余衰病里居。志气销颓。无所当于事功。然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5L 页
亦不肯蝉噪虫吟。甘心以郊岛自命者。岂愿吾元伯之性命斯技。荡而不知返也。惧其未及成而遽自局。未见功而遽自足也。书此以归之。
题桐泉老人临鹅群帖后
书一艺耳。可以观其人。可以论其世。庄严而伟丽者。治世之书也。媚妩而纤碎者。衰世之书也。君子之书。端而整。小人之书。尖而巧。山林逸士之书。多萧洒奇崛之态。今观桐泉翁帖信然。摹书难神似。临书难形似。此帖两得之。而又有一段意象隐现于形神之外。可敬也。东人书重场屋体。学书苟优于写卷矣。辄自憙不复求进。无怪其于艺罕精也。尝有闾巷老人为余言。向时学书者。穷年矻矻。书纸尽百千幅。始能以书闻。今人才费数月之工。书不满四五十幅。已闻其出入场屋。且为人题壁矣。岂今之人胜于古之人欤。彼老人真可与语书者也。噫古之人岂易胜哉。亦今世之所尚者可知已。桐泉翁今年八十馀。即中世以上人。其书能如此。余虽不娴书。每临纸意未尝不慕古人。而下笔依然是今人面目。岂艺之未工而然欤。抑风气之所局。习尚之所骛。莫之然而然欤。今于题此帖。可愧也。
馀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6H 页
题沈景眉东游录后(沈寿锡字景眉)
日出而衣巾出城东门。日且千万人。从而问曰往枫岳云尔则应曰诺者几希。枫岳固远乎哉。四宿而至。三旬而返。高深卓诡瑰玮之观尽之矣。枫岳何远之有。鞍马则劳。宿舂则费。人直为此拘拘者耳。岳而产金玉银砂则冒货者往矣。能贵贱荣辱人则争名者往矣。无是也而能往者癖也。然谢灵运,宗少文能今古几人哉。岳之以奇特闻。正为不能人人往耳。人人而往则砗磲玛瑙。日置之几案。孰知其为奇珍诡玩也。馀窝道人尝过断发岭。循川而东。见老人焉问曰。去山门几里对曰二十里。曰叟入山几遭。曰尝一到长安寺而还。曰叟家安在。老人举手而指林抹烟生。远可数百武。道人咄曰叟哉叟哉。老人笑曰过长安以往。峙者为山呀者为壑。水流于其间而已。吾居政不乏此。何以涉远为哉。噫向使老人去枫岳百里而家。应对无愧色。未必如是容易也。岳之馀裔固多佳处。而老人之居。安能敌元化洞天哉。彼方敖然自矜。则万瀑八潭。焉得以驾之。景眉此行。亦无为川上老人所笑欤。看山有术。勇以济其目。辩以宣其心。景眉之勇。信勇于千万人。而恐其辩不足以折一老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