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梧山文集卷之四
杂著
杂著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19H.gif)
首章首节。言命性道教。而命性是道之体。教是道之用。中庸明道之书。故首明道之体用。第二节。直言道也者。而不复提命性教也。体道之要。莫先于存养省察两个工夫。故二节言存养。三节言省察。静而存养。可以保未发之中。动而省察。可以致已发之和。故四节言中和。而五节又言其效。此章由体而推用。乃朱子所谓始合而开者。故先言命性而后言道教。先言存养而后言省察。先言中而后言和也。末章则由用而原体。故先言省察而后言存养欤。大本者天命之性。而下所谓六德敦化。及立天下之大本者此也。达道者循性之谓。而下所谓小德川流。及天下之达道五。经纶天下之大经者此也。此言中和。以见道之管摄于吾心。故以戒惧慎独。明存养省察之功。不可以不尽也。
十二章。首节言费隐。以明道之用广。无物不有。而其为体。非见闻所及。第二节。言道之所以为费。才言费而隐之理自在于费之中矣。第三节。引鸢飞鱼跃以證之。岂独鸢鱼为然。天下万物。莫不皆然矣。鸢飞鱼跃小注说。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19L.gif)
十三章。万物皆备于我。而许多道理。尽在吾身上。故首节以道不远人起之。而下三节。皆以不远人反覆言之。二节。言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三节。明我之心无异于人之心。四节。明人之道无异于我之道。其则不远。及违道不远。两不远字。则非言道不远人者也。
十四章。首节言素位而行。不愿乎外。而第二节。言素位而行。第三节。言不愿乎外。四节始合而言之。而五节。引孔子语以结之。
十五章。首节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而二节。言迩与卑。三节。言远与高。
十六章。首节赞鬼神之德。第二节。言鬼神之所以为盛。第三节。指出祭祀以见其体物不遗之验。第四节。复引诗。言虽如在而终非见闻所及。即上文不见不闻意也。第五节。言虽隐微。所以甚显而至于体物如在者。只是一个诚。十二章。举费而明隐。此章。推隐而达费。所以发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0H.gif)
十七章。首节言舜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第二节。以故字承之。言圣人之得禄位名寿。乃理之必然也。第三节。又以故字承之。泛言福善祸淫之理。第四节。承上文栽培倾覆之语。而引诗言栽者之得培。第五节。以必受命结之。所以重明大德必得一节之意也。
十八章。此三节。只是历叙文武周公之事。末节。言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而其下葬祭礼。只举大夫士者。举中以该上下耶。
十九章。首节言武王周公之达孝。而第二节。言其所以为达孝者以善继述也。第三节第四节。言祭祀之礼。而第五节。复言继述以结上文两节。盖以祭祀之时。所行者先王之礼也。所奏者先王之乐。而无非所以敬所尊爱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者也。此所以结上文两节。而上文两节。亦为继述事也。故又言孝之至也。以结上文达孝二字。一章之意已尽矣。第六节。别是一义。盖因上文祭祀之礼。而引孔子之言。以明明乎是礼则治国不难。所以赞武王,周公之德也。
二十章。此章乃子思子删节家语之文。而中间多有随公所问而更端者。览者先以家语本文参验而读之。则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0L.gif)
二十一章。此下十二章。皆以天道人道。相间而迭见之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1H.gif)
二十五章。首节是言诚与道之义也。第二节。言心诚而后道行也。第三节。言心既诚则不止于成己而亦所以成物也。盖首节自成之自。是言自然。自道之自。是言自己。于章句中所以所当等字。可见矣。物之所以自成。既解诚字之义。而凡物必有是心。有是心然后有是事。故复以诚以心。言就一物上说。盖指物之所以自成而言。胡云峰乃以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专为人之所当自行者而言。恐非朱子之意也。第二节。诚者物之终始一句。应首节诚者自成。而章句所谓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者。亦此一句义也。不诚无物。诚之为贵二句。应首节而道自道。而章句所谓诚以心本也者。亦此二句义也。有此实理而物以之自成。有此实心而人有以自成。其自成则一也。而物之自成。则曰所以自成。言其全不假人为也。人之自成。则曰有以自成。言其为之在乎人矣。如实心为孝则孝之道自成。实心为忠则忠之道自成。许多道理。莫不皆然。章句所谓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者。其以是夫。末节。诚者非自成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1L.gif)
二十六章。自首节至第三节。言圣人至诚之德。自第四节至第六节。言圣人配天地之道。而成物之效如天地也。自第七节至第九节。专言天地之道。以示圣人之配天地者。配此道而已。但言天地盛大。而圣人盛大自见矣。既以天地圣人分拨说来。而末乃引诗而合言之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纯亦不已。以示天之所以为天。文王之所以为文王。只在于一不已。而天地圣人。合而为一矣。不但辞旨之精微。而缀文亦妙矣哉。三十章亦如此。而持载。即此章之博厚也。覆帱。即此章之高明也。错行代明。即此章之悠久也。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2H.gif)
二十八章。此承上章为下不倍及明哲保身之意。而引孔子之语。明自用自专反古者之灾及其身。而非明哲保身之道也。第二节。子思承上文灾及其身之语。而申言贱者之不敢作礼乐。第三节。又承上文言当时无作礼乐者而天下一统也。陈氏所谓叹时不可为者此也。第四节。言当时所以无作礼乐者。盖以其有位无德。有德无位。皆不敢作礼乐故也。虽以无德无位对言。而其实重在无位者之不敢作礼乐。以申上文之意。第五节。又引孔子之言。作个样子。
二十九章。首节承上章。言王天下有议礼制度考文之事。第二节。复申上章之意。上焉者无徵。即上章吾说夏礼以下是也。下焉者不尊。即上章虽有其德以下是也。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2L.gif)
三十章。首节言夫子道大德盛。上律下袭。无所不备。第二节。以天地设譬。而形容圣人之德无所不备之实。末节。承上文设譬之意。专言天地之大。而圣人之大自见。与二十六章相表里。而立文正相类。
三十一章。首节言圣人之有四德。第二节。言四德之充积于中而发见于外。第三节。言发见于外而民莫不敬信悦。末节又极言敬信悦也。发强之发。是奋发之义耶。章句。以四者为仁义礼智四德。而溥博下章句。言五者之德。何也。小注中饶氏说难而无所发明。可疑。
三十二章。首节言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其于命性道教。无所不尽矣。盖化育。命也。大本。性也。大经。道也。而所以经纶者。教也。第二节。状圣人之能尽命性道者。其体段如此其深远也。末节。言体段之深远如此。故非圣人之达天德者。不足以知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3H.gif)
三十三章。此章凡四节。衣锦尚絅为首节。以诗曰起之。言下学立心之始而为入德之门也。潜虽伏矣。及相在尔室。为第二节。皆以诗云起之。言慎独戒惧而为入德之事也。奏假无言。及不显惟德。为第三节。皆以诗曰起之。言自修有戒惧慎独工夫。而其功效有自然之应也。予怀明德。为第四节。以诗云起之。以形容上文不显笃恭之妙也。其所以或称诗曰。或称诗云者。非偶然而有别于分节如此矣。
四大支次序○首章为第一支。而其下至十一章。引夫子语明之者也。首章言中和。其下言中庸。盖中和。就性情上论其理。中庸。就行事上论其德。中和便是中庸也。中庸一篇明道之书。而所谓道者。只是中庸而已。故第一支首言之。
第一章。言中和。盖以性情言之。而为中庸之理。第二章。子思引夫子之言。始变中和言中庸。而体之者为君子。反之者为小人。继又释其义曰。君子之中庸。以其戒慎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3L.gif)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4H.gif)
十二章为第二支。而其下至二十章。亦引夫子语明之。言费隐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盖中庸。乃道之著见于事物者也。然犹未足以形容道体之充塞天地。无物不有之盛。故极其大而以费隐言之。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程子所谓中散为万事。放之则弥六合。此之谓也。此费隐所以次于中庸而为第二支欤。
第十二章。言费隐大小。以明大处有费隐。小处亦有费隐。为下七章之纲领。第十三章。就身上说。第十四章。就位上说。第十五章。就家上说。皆费之小者。所以近里就实。学者用功处。然位大于身。家大于位。亦所以迤𨓦放开去者也。第十六章。兼费隐包大小。所以管辖乎上下六章也。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历叙大舜文武周公能行中庸之道。而推之以极其至。皆费之大者。所以言道之至近而放乎至远。大关于天下万世者也。然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4L.gif)
二十一章为第三支。而其下至三十二章。皆子思之言而推明此章者也。此承上章天道人道之意。而以诚明明诚。分两项说去。诚明。生知安行之事而即所谓诚者也。明诚。学知利行之事而即所谓诚之者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暮。行道有难易。此天道人道之所以分也。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上章所谓及其知之。成功一也者。此之谓也。子思惧夫世之人。企生知安行之资。谓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以致不明不行之弊。故以天道人道。反覆交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5H.gif)
二十一章。初以天道人道分两路说。而末乃合说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言人道可至于天道也。二十二章。言圣人无所勉强而能尽性命之理。此自诚而明者也。天道也。二十三章。言贤者扩充善端而能透至诚之妙。此自明而诚者也。人道也。二十四章。言诚之至极而自有前知之明。亦天道也。二十五章。言诚之为贵而终成仁知之德。亦人道也。二十六章。言圣人与天地合德。亦天道也。盖二十一章立言之后。以此五章相间对说。以示如此而为天道。如此而为人道。丁宁反覆。详细明白。至于二十七章。虽对二十六章之言天道。而以修德凝道言人道者继之。然以章内有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等语。故下二十八章。言为下不倍。二十九章。言居上不骄。三章皆人道也。此三章既皆言人道。故三十章。言夫子之与天地同道。即天道也。而以其章内有小德川流。大德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5L.gif)
三十三章。为第四支。前章既言极致。恐学者骛于高远而不知下学上达之方。故此章复自下学立心之始。以至省察存养之工。其效至于笃恭而天下平。且以无声无臭。形容不显笃恭之妙。盖与首章相表里。而再叙入德成德之序者也。章句所谓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者此也。而程子所谓末复合为一理。卷之则退藏于密者。亦指此章而言欤。
四大支。首章皆子思立言。而其下引夫子之言以明之。此序文所谓推本相传之意。质以父师之言者欤。
六大节次序○首章为第一节。始言天命之性。道之本原也。次言戒惧慎独。体道之要也。终言位育。行道之效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6H.gif)
自第二章至十一章为第二节。言中庸。中庸者。道见于行事。比中和。其开也渐广。故继中和而为第二节。
自十二章至十九章为第三节。言费隐。费隐者。道之充塞乎天地者。比中庸益广。而为开之极者。故继中庸而为第三节。
自二十章至二十六章为第四节。言诚。诚者道之本。而中和中庸费隐。无不待诚而行。故继上三节而为第四节。
自二十七章至三十二章为第五节。言小德大德。小德者。条理之粲然者。大德者。全体之浑然者。小德从大德中流出。而大德则包括小德者也。小德大德。虽有体用之殊。而其理则一也。然不言大德则无以见万殊之一本。不言小德则无以见一本而万殊。故于此对待说去。使学者存心以全其大。致知以尽其细。而不至于浅陋粗疏之归也。第一节言中和。第二节言中庸。第三节言费隐。则道无馀蕴矣。第四节言诚则体道亦无馀蕴矣。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6L.gif)
三十三章为第六节。其次序似与四大支同也。
就四大支之中。又分作六大节。序文所谓支分节解者。似谓此也。而朱子所谓譬如看屋。看他几多间。间内又有小间者。亦谓此欤。
校院通漆谷文
先贤藏修之地。后人之所尊奉。儒宫讲肄之所。在上之所扶植。则贵邑倅之毁撤鹿峰精舍。此何举措。此何变怪。煌煌楣额。尚留先师遗墨。洋洋诵弦。犹带诸贤旧躅。如有一分人心者。孰不爱慕于斯。钦耸于斯。而贵邑倅是何人。乃敢挟其佩竹之势。逞其移乙之怒。而毁舍撤额。若是之肆然乎。以贵邑士林言之。当其胁捧单子之际。不能严辞断绝。据理坚执。而乃苍黄失据于粗悍气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7H.gif)
九皋书堂夜日斋学令
坐必端庄。立必正方。行步必从容。言语必低缓。容貌必肃恭。饮食必慎节。衣带必整饬。几案必齐净。读书必精熟。写字必楷正。所好勿苟求。所恶勿规避。勿喧哗。勿争较。勿戏笑。勿杂技。食勿语。寝勿言。辞气勿鄙悖。动止勿轻遽。枕簟勿狼籍。书册勿散乱。勿言他人过失。勿传涂听时耗。必者劝之也。勿者禁之也。一劝一禁之间。可以知所向矣。如有不从令者。小则对移。大则槚楚。戒哉。
梧山文集卷之四
序
九皋书堂杂录序
自古有黉舍。必有杂录。所以记故实也。立条例也。吾党旧无书堂。岁丁巳。族父上舍公万维。慨然有志于营建。谋于九皋洪公德全。洪公曰。是吾意也。遂相与结禊收租。分掌以息之。未几。上舍公殁。洪公独主其事。积十三年。财力颇优。始建八架讲舍于九皋之茅亭。不数年而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7L.gif)
达城徐氏族谱序
木千条而一本。水万派而同源。从古序族谱者。咸以是为喻焉。至于徐氏之谱。尤可谓取譬之近也。我国之徐。皆祖罗末阿干大夫讳神逸。自阿干直下相承者。寔为利川之徐。而其枝分派别。随所居而为贯者有六。曰达城,长城,连山,南平,扶馀,平当。梦渔徐相国。序达城徐氏族谱曰。诸徐皆出于利川。而自馀六贯。即利川之别派也。又观义城金氏之谱。曰。徐之先出于箕子。而罗末有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8H.gif)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8L.gif)
孺慕庵序
孺慕庵者。我姨兄李公家坟庵也。坟庵之名以孺慕。何哉。夫人子之慕其亲。莫切于孺时。及其长而存得此心则其慕亲也至矣。公幼孤。独侍母夫人殆六十年。甘旨之供。温凊之奉。咸尽其心。及其殁而葬也。其返如疑之痛。慨然不及之怀。弥笃于中。不能自抑。乃于墓侧。为展省斋居之所。以志其感焉。苏明允曰。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公之心亦若是而已。公若能以是心推而广之。敬其所尊而奉先思孝。爱其所亲而处族以睦。不登高。不临深。而恐伤其遗体。不苟訾。不苟笑。而思贻其令名。以至一出言一举足。不敢忘焉。而于孝之终始。无一事之或歉。则公之孺慕。于是为至。而名与实称矣。公其勉之哉。庵既成。又迁奉先府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9H.gif)
梧山文集卷之四
跋
书十代祖生员府君遗诗后
乙酉之秋。余与族兄昌穆氏族弟昌协。往大丘访求祖先坟茔及贯乡古迹。偶得一册子于府之锄斋居都生桢模家。乃都氏家乘杂录也。其中定平公夏事迹及日记录。我十代祖生员公姓讳居住及本贯甚悉。且有遗诗一绝。噫。吾徐氏文献无徵。自生员公以上。无只字之传。至于本贯来历。亦无由考究。今于三数百年之后。乃得信笔于外裔之家乘。使不肖后孙辈。得以奉遗韵考旧迹。呜呼稀矣。且观其册样。无妆䌙而多垢污。似不甚珍藏。而阅尽几番兵燹。能不毁不失。得入于吾辈之手。
梧山文集卷之四 第 4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429L.gif)
上之四十三年丁亥三月晦。后孙昌载谨识。
书鲁斋诗后
世之评品诗家者。皆以唐为宗。而至于宋儒濂洛风雅。思卧者居多。噫甚矣。人之好奇也。鲁斋权公九渊。以其所辑尊敬录。讲授于九皋之塾。讽诵之暇。搆得四韵诗若干首。当时及门之士。多属而和之。昌载窃观公之诗。不事雕绘而一以平易条畅为务。辨析于义利敬怠之分。涵濡乎存养省察之方。真所谓诗外有事。而于濂洛。庶几近之。惜乎世之溺于唐已久。故于公之诗。鲜能知味。主轻清者疑其冗。主𢂴古者疑其支。主险崛者疑其弱。若是者。不知公之诗也。于公何有哉。昌载虽不知诗。而从游之久。窃覵公之有得于学。敢为之说。以释众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