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梧山文集卷之二
书
书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77H.gif)
昌载白。前冬纳拜。粗伸畴昔慕用之私。而过蒙宠款。不以愚不肖而弃外之。接引奖励。勤挚无馀。此足以见大君子包荒之大度。不倦之盛意。归来感戢。曷有其极。即伏惟新元。福履川至。进修日新。昌载。寻巢之后。即值家内非轻之忧。首尾两朔。日事苍黄。无复暇隙可近书册。而流光荏苒。遽作五十岁人矣。辜负教育之意。此恨当何如。向者亲炙德容。获叨绪论。虽愚昧昏惑。而同得之天。犹不无启发处。离索之后。渐次遗忘。日甚一日。而冗故所掣。恨不得接续承教也。容俟春暮景明。一造门下。仰备舞雩之冠童。而不知果无魔儿戏剧否。朱子书。比一翻阅。疑处甚多。姑撮数条。别纸具禀。乞赐批诲千万。馀伏祝为道保重以慰瞻仰。
别纸
与刘共父第一书横渠(止)太重
横渠所谓云云。其说止于何处。止于共改之耶。止于末流也耶。横渠犹戒云云。所戒戒何人耶。著犹字似有意。且上下两条。出处皆未详。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77L.gif)
答赵提举书四象之说(止)为客
按康节之说。似指横图次第。而河图生数。分排四象之位者。亦本于此。七八九六。东西南北。水火金木。指河图成数。分排四象之数者而言。故刊补以为生出为主。则成数为客云耶。
答。四象之说。当以太阳少阴少阳老阴之画为主。而七八九六以下为客。刊补云云。恐有商量。
答许顺之第七书此理(止)剩语
此理。以上文敬斋记观之则似指敬而言。识得这敬。而百千万亿不为多。无声无臭不为少。何欤。所疑云者。未知何谓。但以下文观之。疑顺之溺禅。故谓之心外有法而纲常无顿处。欲废问学工夫而经史为剩语耶。然上接论敬说。亦未衬贴。
答。敬斋记。未知何人作。顺之所论亦未闻。然详上下文义。疑顺之以为持敬以立主宰。使心体了了。则一理浑然。而不知外面事物之理皆原于此。故先生以为心体贯幽明。彻表里。而敬为之主宰。能敬则纲举而目张。体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78H.gif)
答许顺之第九书私意上又起私意
以上下文意推之。上私意。似指不知有自家而言。下私意。似指且道以下而言。若曰。不知有自家。已是私意。而且道此一念云者。又是私意上之私意云云。然则下文磨挫掩藏。亦指不知自家等语而言否。似个没气底死人一句。其气象意趣。亦未分晓。
答。私意上又起私意。不知有自家方做得事。乃是不见天理之当然。而矫枉过直处。此正是私意。又就本原处。讨此私意一念所从来之根。不是本心。不是天理。即此是私意田地本根。而不知有自家以下之病。从此田地上生出来。此是又起私意者也。下文磨挫掩藏没气死人。皆是不知有自家之病。细玩之。当自见也。病中信手胡写。必不中理。十反不置。乃古人之义。深所望于直谅之友也。
上大山先生(庚寅)
拜违阅岁。尚阙一候。已足为罪。况前冬祥祀。次第经过。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78L.gif)
别纸
经文章句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此正学者用工夫处。人性本善。虽至愚之人。莫不有明德时时发见于日用之间。因其发处而接续光明之。不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79H.gif)
知止能得
以知行言则知止属知。能得属行。而语类曰。知止至能得。是说知至意诚中间事。似不以能得属行。
答。语类之意。盖谓知至意诚。是工夫大阶级。知止能得。乃其中间功效小节次。知至则知止而定静安虑。至于能得则意诚矣。若以中间二字。疑能得之不属行。则又将疑知止之不属知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79L.gif)
或者以为知止属物格。知至定静安。属意诚心正。愚意则第五节章句。既言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卢氏注又曰。意诚则意得所止。心正身修则心身得所止。此等处。既以得字带说去。则物格知至。固可唤做知止。而意诚心正。不可唤做定静安。如何。
答。李继善问定静安。在物格知至之后。意诚以下六事将然之际。如此则定静安虑。在知止得止之间。朱子是之。则意诚心正。乃是得止之事。岂可以定静安当之乎。来谕看得是。
静而后能安
凡人遇事迷惑。莫知所从则存诸中者。心烦虑乱而不得静矣。发于外者。手忙脚乱而不得安矣。如此则思虑安得不错乱乎。故知止有定而后心静身安而能虑矣。注所谓以心言。以身言者。以此耶。
答。亦大槩是。
致知在格物
朱子曰。欲与先字差慢。在字又紧得些子云。而至于传文则除诚意一章外。皆著在字。不但致知一章为然。以此推之则经文中在字。亦似无甚意义。而朱子之云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0H.gif)
答。紧得些子之说。极有意义。恐不可以传文中诸在字牵引致疑也。或说极有精彩。然未知经文本意必出于此。且如此讲说。只是閒议论。无益于实得。今且就读书处事上。实下格致工夫。究得事理当然处。为要切耳。
物格知至
知至二字。以小注中天下事物之理。知无不到之谓。及语类四至八到。无所不知等语观之。则分明是到字义。似非至极之至。而章句所谓吾心之所知无不尽。直以至字训尽字。而不与上文格字同作到字义。何耶。愚意格字至字皆训到。而格字带得极字义看。至字带得尽字义看。无妨耶。语类所谓合作切至之至。与章句或问及诸家注脚皆不同。未知当作何如看。
答。以十分言之。从一二分至十分则至之尽。故言格物致知则用穷至之义。而言物格知至则取到尽之义。盖以始终工效而语意有别耳。无不到之到。亦非自此至彼之谓。如言精到理到恳到之到。谓到之尽也。切至之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0L.gif)
知所先后
卢氏注曰。一个先字。起下文六个先字。一个后字。起下文七个后字。盖条目中自格物至修身。为明德本也。自齐家至平天下。为新民末也。物格知至。为知止始也。意诚以下。为得止终也。本末终始之序。纲条一体。知纲领先后则自知条目先后。不可二而看也。其所以结上两节而起下两节者。可见矣。未知如何。
答。所论亦有条理。然如此读书。有何意味。古人所谓穷理者。如明明德则先究明德之体段如何。明之之工夫如何。回来就自家明德上。施其明之之工。新民止至善至八条目。各各如此用工。方有实得力处。方是实受用处。如是比较牵连。直是一场閒话。了无实得于自己分上也。朱门切忌此等。吾侪讲论。大率堕在此臼。恐当视以为戒也。
至善章文王五止
言君臣则君先于臣。言父子则子先于父。无乃只以止字历叙。而初不拘所叙之次第耶。抑别有其意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1H.gif)
补亡章
此章。自求至其极以上。是言格物致知。自一朝豁然以下。是言物格知至。他章则发端与结语。皆以工夫言。未有并及功效者。而独此一章。始以工夫发端。终以功效结语。而章内并工夫功效言。何耶。
答。传文或专言用工。或并言功效。或有专说病处。盖不必同。而均之为发明其义。如第六章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说意诚之效。第九章之兴仁兴让。是说家齐国治之效。又岂可谓不并及功效耶。
诚意章自谦
详本注及语类诸说。自谦者。只是好善恶恶。出于真情。表里如一。无纤毫虚伪不实苟且为人之意。则心广体胖。快乐充满。此盖形容胸次之无歉愧欠缺处。第观或问欲以快乎己之目。欲以足乎己之鼻及语类快足我之志愿等语。则似直以为善去恶为快足于心。如恶臭己所恶。去之而后为快。好色己所好。得之而后为足。如此则快足二字。专在于去之得之之上。而其于表里如一。心广体胖之意。不无差殊。未知如何。谦之训足。寻常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1L.gif)
答。自谦正与无自欺相对。只就心之发处实不实上。体得表里如一。胸次无歉愧。固是自谦之正意。然如此则必能去之得之。只是一时事。无先后无分段。统同是自谦底事。恐无差殊也。如何。
同章末必诚其意
每章首。以所谓如此者发端。而章末。以此谓如此结之。此章首以所谓诚其意发端。则章末必诚其意。乃一章之结语。不但为富润屋一节结语耶。
答。富润屋一节。即是承上文言诚意之效验而结之。以故。必诚其意则固是通结一章之旨耳。
脩身章五辟
脩身为本。齐治平皆由此出。故此章特说偏之为害。以示好恶一出于偏。则于家国天下。无所处而得其当矣。不但齐家为然。故平天下章曰。辟则为天下僇矣。此辟字。似与五辟字相应。
答。五辟只就身与物接上说。下章二莫知。方是说到家不齐上耳。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脩身处有偏辟之病。则其害固及于家国天下。然谓此章含包国与天下。则恐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2H.gif)
治国章治国必先齐其家
传四章。章首发语。皆以在字。而此章独著先字。圣贤言语。似无一字放过处。所以著此两个字。抑别有深意耶。
答。曾见先辈说。自家而国。体面阔大。故变著必字。以致精彩。然愚意此等字。不必大段寻究閒费气力也。如何。
同章弟者所以事长
小学。顺可移于长。注曰。长谓职位在己上者。此长字亦当如此看否。
答。窃谓职位在上。及年岁长于我者。都在其中。西铭言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所谓长者。恐非专指朝廷有职位者而言也。
絜矩章不倍
此二字。寻常疑之。倍字。若作倍畔之义看。则不倍其上。于慈之义不属。而与上文两条文势不合。其于上行下效之意。何取焉。若作违背之义看。则上恤孤而下不违背。是道其于上行下效之意稍通。而亦未有注脚可考。当作如何看。
答。寻常看得。亦只如下段意。
同章絜矩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2L.gif)
答。絜矩是恕之异名。家国天下皆可用。来谕所谓愈推愈广。故独言于平天下。固是也。然治国章有已求人。无己非人。巳是絜矩之义。但不如此章之详而大。家则又略而不言耳。五辟只是脩身上事。说絜矩字不得。
同章文王康诰(止)君子有大道。
文王康诰得失字。皆言国之得失。但文王诗。言国之得失。由于得众失众。康诰言众之得失。由于善与不善。善则得众而得国矣。不善则失众而失国矣。君子有大道一节。言忠信则得善之道。骄泰则失善之道。大道即善之道也。三节虽皆相串。而此节得失字。专指大道而言。与上节不同。然忠信则得善之道。善则得众得国。骄泰则失善之道。不善则失众失国。其大义不害其为同也。章句所谓三言得失而语益加切者。以此耶。
答。所论大槩是。但中言善不善之得失。承惟命不于常而言则指得国失国而言。今曰。众之得失。由于善不善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3H.gif)
同章君子有大道(止)忠信骄泰。
道者。絜矩之道也。絜矩即恕也。无忠做恕不出。故必忠信以得之耶。
答。道即絜矩之道。胡云峰有此说。然章句言修己治人之术。则包忠恕体用而言。盖发已自尽。固为做恕之本。而循物无违则是忠之发而为恕也。今以信字亦为做恕之本。恐或未然。
上大山先生(甲午)
三年病伏。无由一操几杖。只教魂梦来往轩屏之下而已。初冬已寒。伏惟际玆。体道动静康福。昌载。前者进拜时。已有遍身浮肿之證。而归后转剧。出入鬼关。一年有半。自今夏痛势小间。而根株自如。少失将摄。辄每发作。死生任之。而所恨者。衰年些少光阴。尽从忧病中抛却。终作无闻之鬼。浩叹柰何。夏秋来。始得温理中庸。而病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3L.gif)
别纸
首章。静而存养。为未发之中。动而省察。为己发之和。
先生答。存养。所以保固未发之体。省察。所以审择将发之机。有此两工。然后中和可得而言。中和是所能存省是能。今曰。存养为未发之中。省察为己发之和。则能所之分混矣。当是遣笔之际。少欠商量耳。
十六章第二节。言鬼神之所以为盛者。以其虽无形声。而遍体万物。不见不闻。隐也。体物不遗。费也。所以发前章未发之蕴。
答。道之费隐实难言。故此亦就气上言费隐。以明道之费隐。恐不可谓发前章之未发也。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4H.gif)
答。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即大夫士之礼。不可谓举中以该上。盖大夫士之礼。即推祀先公之礼。而今曰举大夫士以该上则正是倒说了。庶人则只祭考妣而已。其礼尤略。无许多节次。此并言之者。特言祭祀之通乎上下而已。亦非举中以该下也。
十九章第六节。别是一义。盖因上文祭祀之礼而类言之耶。
答。盖子思因上文论武王周公祭祀之礼。而引孔子之言。以明明乎是礼则治国不难。所以赞武王周公之德。非因上文而类言之而已。
二十章七节。承上文脩身以道而历叙五达道。又推所以行之者。归之于智仁勇。亦上文脩道以仁之义也。第四节。脩身以道。脩道以仁。章句曰。仁者。所谓元者善之长。而小注曰。仁为万善之首。义礼智。皆从这里出。即下所言仁者人也以下是也。故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之下。即继以仁者人也。而兼言义礼。又其下。以故字承之。以示脩道以仁之仁字。包得义礼智。而仁义礼智。莫先于脩身。盖事亲。仁也。知人。义也。知天。礼也。知人知天之两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4L.gif)
答。智仁勇。是脩道底事。仁是本心亲切底。恐不可以智仁勇为脩道以仁也。仁字自是有偏言专言底道理。若曰。就此而可见仁包四德之意则可。今曰。孔子以故字承之。以示仁字之包四德则恐未安。大抵读书。须虚心游意。平铺放著。自有意味。必欲字字比校。句句对勘。鲜有不堕于牵合傅会之病也。
二十五章首节。自成之自。是言自然。自道之自。是言自己。于章句中所以所当等字。可见矣。物之所以自成。人之所当自行。两句固所以解诚与道之义。至于人之所当自行者则无此实心。何以行得此理。故章句作两截解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上下截解。似不可作一串看矣。末节诚者非自成己而已。章句以既有以自成释之。与前节物之所以自成。及乃为有以自成相应。似是同为自然之自。非自己之自。而小注中饶氏陈氏说。乃与而道自道之自字。同作自己意说。与章句本意不合。似不可从。
答。物之所以自成(止)诚以心言。章句作两截解。此云峰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5H.gif)
答。章句言五者之德聪明睿知。即大学所谓明德。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其中涵具仁义礼智之德。统言则只是一事。分言则各是一德。深体味之。可见其情状意思。
三十三章。凡四节。衣锦尚絅。为首节。以诗曰起之。言下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5L.gif)
答。此章分得次第固好。诗曰诗云。如此看亦得。但是文字间小小义理。不必太著力留意。不如领略取正当大意。涵泳熟复。其所得更深长矣。笃恭。言中不言和。亦可如此言。然此言笃恭。非专就未发言。见于容貌事为者。亦自然中道。盛德周旋中礼。不见有为之迹。亦不害为至德之渊微也。
第一支。自首章至十一章。为第一支。中和乃中庸之体。中庸乃中和之用。第二章。子思引夫子之言。始变中和言中庸。继又子思自言。而释其意曰。君子之中庸。以其戒慎恐惧。而小人之反中庸。以其无所忌惮。
答。以余所闻。首章为第一支。其下十章。所以證明此一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6H.gif)
答。此与上所论中庸乃中和之用。同为未安。恐不可如此说。
第二十一章为三支。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此天道人道之所以分也。第一支言中庸。第二支言费隐。其言道之体用。蔑以加矣。于此特以知道行道之难易言。此其所以继中庸费隐而为第三支欤。
答。第一支。言道之大纲而继之以智仁勇。第二支。言道之间架而开之以明善诚身。皆示之以造道成德之工矣。至第三支则以天道人道错言。以明圣人无事于学。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6L.gif)
上大山先生(乙未)
书面称谓。责谕至此。不胜惶悚。但此称乃古今师生间通用者。朱夫子虽辞夫子之称。而未闻并与此称而辞之也。且今世医卜曲艺。犹且以此称加之于其师。而独吾儒家。郑重而罕用焉。寻常所未喻也。昌载之登门下有年。才识谫劣。疾病侵寻。虽无实得于身心。而同得好德之天。尚有愿学之心。则书之以古今通用之称。似未为不可。幸赐恕察如何。中庸疑义。伏蒙镌谕。勤挚无馀。披读再三。迷晦稍释。而其中四条。终有所未解者。不免再烦具禀。更加斤教。使蒙滞晓然。千万。
别纸
不可谓发前章之未发
此条。鄙语本于小注饶氏说。盖十二章虽兼言费隐。而自第二节以下至十五章。所说率皆详于费而不及隐。才说费处。隐即在其中而已。正所谓引而不发之意也。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7H.gif)
先生答。发前章之未发。不记前日盛论何居。引惹鄙说。然据今所示。意指分明无可疑。谬说当在所废也。
不可谓举中以该上(止)亦非举中以该下
鄙说所谓举中以该上下者。只以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一句言之也。盖大夫上有诸侯。士下有庶人。而独举中间大夫士。以明葬祭之礼。可见父为诸侯。子为大夫。葬以诸侯。祭以大夫。父为大夫。子为诸侯。葬以大夫。祭以诸侯。此则举中以该上也。父为诸侯。子为大夫者。诸侯国除。而其子之仕于诸候者固多矣。父为大夫。子为诸侯者。如田齐三晋皆是也。父为士。子为庶人。葬以士。祭以庶人。父为庶人。子为士。葬以庶人。祭以士。此则举中以该下也。自古中国。公卿之子为庶人。庶人之子为公卿。则父为士。子为庶人。父为庶人。子为士者。必多有之。此鄙说之所以发也。未知如何。
答。承所示。知前日认得盛意。不过有此误答。良用悚叹。
聪明睿知(止)各是一德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7L.gif)
答。聪明睿知。鄙说引明德。亦觉未尽。盖此四字。特言圣人生知之资。朱子曰。睿知。充扩得较大。与泛言人心虚灵知觉者不同。其中含具四德。然既曰足以有临。则亦以时发见于外。既有发见则其素有充积于中可知。如舜之浚哲。武王之亶聪明。亦其一證。
此言笃恭非专就未发言(止)至德之渊微
鄙说所谓笃恭即未发之中云者。本于小注胡氏说。盖不显笃恭。乃敬以直内时也。内直则外自方。然到得外方时。敬已显于声色矣。岂得谓之不显乎。惟其戒慎恐惧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至静之中。无所偏倚。故此心虽藏在里面。无迹可寻。而自然之应。至于百辟刑天下平矣。章句曰。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谓之深者。似指藏在里面者言。恐不指见于容貌事为者言也。胡氏所谓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8H.gif)
答。笃恭。乃敬以直内时。此说在胡氏注。然鄙意寻常未晓。盖此章。自谨独戒惧做工夫。其于未发境界。涵养已至。至此则德成道凝。为中庸之极功。盖举其德之全体而言其不显之妙耳。若专归以未发之中。则其发见而著于用者。不足为无声无臭之妙。而中庸一篇结杀处。只举其体而遗其用耳。前章。论至诚之道为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复加。下章不显笃恭。亦赞叹前章之意耳。然曰经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则非专指未发之谓。而承之以其渊其天。非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则其为不显渊微之妙。亦可知矣。朱子之意。未见有如此。而特疏家言之耳。如舜恭己正南面而无为而治。亦是笃恭而天下平之义。然所谓无为恭己者。亦言不见其有为之迹。非谢事绝物。全无动用之谓也。鄙见滞泥。未能领会于盛谕。幸更赐反复。终归于至当之归。深所望也。
上大山先生(丙申)
昨进门下。出于多年阻拜之馀。而巧值扰甚。竟失从容陪侍。下怀怅缺。迨犹未释。比来寒威猝紧。伏惟履道体候茂膺蔓福。昌载。伤风窘雨。仅得寻巢而宿痾添苦。复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8L.gif)
别纸
工夫大阶级(止)功效小节次
按经文小注。以知止一节。为纲领功效。以物格知至一节。为条目功效。今反以知至意诚为工夫阶级。独以知止能得为功效节次。或者有违于注文之意。只得依旧文。去工夫功效字。未知如何。
先生答。当时未及思量。承示果然。恐当去工夫功效字。
表里如一(止)恐无差殊
承下诲后。反而思之则或问欲以快乎己之目。欲以足乎己之鼻。及语类快足我之志愿等语。其于表里如一之义。果无差殊。而但如此则必能去之得之一转语。有未可晓者。盖恶臭己所恶。去之而后为快。而其快也出于真情。表里如一矣。好色己所好。得之而后为足。而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9H.gif)
答。年前谬为说如此。未暇更检。日前偶然披阅。觉得倒说。改之云固是自谦。然真实去之得之。方能如此云云。盖因其文而略加修括。未甚痛快。然于大义莫无悖否。
循物无违(止)恐或未然
胡云峰所谓道即絜矩之道。据章句说。其不可从明矣。而至于忠与信并为做恕之本。则以陈北溪所谓忠信为絜矩之本一语观之。亦可知矣。下诲之直以信字为恕。而不可为做恕之本者。如有先儒说可考者。更为垂示伏望。
答。再检看。鄙说果谬。盖信字发于行事上。与忠之专就尽己上说。虽有表里之分。而与推己及物。意思工夫全然不同。就及物处。事事靠实而无违焉。即所谓信也。此数条。皆鄙见差处。得荷一一拈出。讲论之有益于人如此。奚啻弃敝屩而得珠玉耶。若得从容对讨。拚得旬月工夫。所得奚啻倍蓰。而邈然不可得。徒有怅想而已。
上大山先生(己亥)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89L.gif)
别纸
最长房傍题云云
先生答。祧主改题之疑。先辈所见。互有甲乙。沙溪主当改之论。而愚伏以为不可改。故岭中多从之者。盖家礼大祥章云。族人有亲未尽者。则迁于最长之房。其馀皆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0H.gif)
冠礼男子年十五(止)皆可冠
附注司马温公云云
答。此是朱子本注。小注中杨氏复曰者。即附注也。唐本。去杨氏复曰四字。而只以附注二字。阴刻以标之。盛论前后言附注处。恐当改。
因丧而冠
虽斩衰无害
答。礼意盖谓齐衰以下。可以父命冠。而斩衰则无所受命。(见礼记注)古今礼家。皆祖此说。只得遵行。恐不可以义起也。
主人告于祠堂
南溪说。冠者是三从弟。则只告冠者所自出之主。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0L.gif)
前一日宿宾
小注。作某二字。疑衍。
答。某。疑首之误。宗子自冠。则改子某二字作首。恐当。
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阼阶下少东者。在堂之东壁下南端也。
答。家礼。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阶下少东西向。子弟亲戚僮仆在其后。重行北上云云。盖宾未至。先序立于阼阶下。及宾至则主人迎入。升堂行事。而子弟亲戚以下。仍在阶下之位。若主人本位在东壁下南端。则不应云阼阶下少东。与子弟僮仆重行也。若子弟僮仆俱序于堂之东壁下。则岂不杂乱而几于无地之可容乎。
揖让至阶
如欲准礼则门内庭中。立竿以代之。而成三揖。
答。贵贱异势。古今殊宜。入门分庭至阶。亦足以备三让之数。本注之意。或出于此欤。若一一泥于古迹则仪节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1H.gif)
宾揖将冠者就席
附注所谓宾揖将冠者出房。可疑云云。
答。此章乃朱子本注。而出房二字可疑。前章既云出房南面。则不应更有出房之节。再加以下。直云出房南向立良久。则不应于此独有揖出之仪。先辈皆疑其衍。今当从之。
南溪直以为衍者得之。而不以宾揖以下为衍。是未可知。
答。出房二字固疑衍。而宾揖将冠者五字。恐不可阙。盖冠者。出房南面立而已。宾揖之。使立于席右向席。俟赞者之兴立。然后更揖而即席。有曲折。有渐次。何可尽以为衍也。盛论从丘仪。以置栉𢄼掠录于前章。故疑此揖之为衍。然有司既前已具之矣。赞者之取以置之。直顷刻事耳。何事势之相妨耶。此本温公书仪。而朱子略加删润为此注。后学只当遵用。丘仪之任意移易。已有专辄之僭。而来说直以丘仪为较优。容易判断。得无汰哉之讥乎。
乃醮
将冠者就席。醮席之右也。右指席之北端也。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1L.gif)
冠者见于尊长
昏礼妇见舅姑云云
答。昏礼。舅姑坐于堂上。东西相向。妇立阼阶下。北面拜舅姑。若有祖父母。南向坐而舅姑立于东西。则是舅姑压于所尊。不能坐受其拜。而妇亦不得伸其私敬于舅姑矣。冠礼。主人告祠堂注。主人。冠者之祖父则祖固在矣。而既冠而见。则父母。堂中南面受拜。同居有尊长。则父母以冠者诣其室拜。告庙而祖主之者。以祖之为宗子也。冠见而先父母者。使其子伸其敬于父母。而不以祖之尊压之也。然则同居之尊长。统指祖父母与诸尊于父者耳。
冠仪母拜之
叶氏曰云云
答。古礼。母拜之。而温公书仪。以为今则难行。为之起立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2H.gif)
三加冠服
答。始加。用缁冠甚好。再三加。用笠子儒巾亦好。但三加既用襕衫。则以所谓软巾者为三加。恐或相称矣。然则再加当用何物。儒巾为礼服。或近古否。笠子乃常著之服。亦用于祭祀之际。与古者笠子有异。用之亦恐无害耳。生员既著襕衫。遂废青衫。今不可得用。愚意只用青道袍之类。恐无妨。革带。古者布衣韦带之士。皆无官者之服。家礼所云。恐非有官品带之谓。如今儒士所著一条革带何妨。
上大山先生(庚子)
冠礼考定之作。只出于一时朋侪间。求示仪节。今承下诲。始觉病处之无数。其中认本注为附注。尤是大头段也。此非平日意见本自如是。病昏中。为周氏复及问解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2L.gif)
别纸
革带代以儒士所著一条革带
按。朱子既曰。革带。今有銙子。古人却是环子。钉于革带。考證亦曰。革带。士庶通服。但以銙子分贵贱云。而明著金犀银铁之异等。则其制似如今品带。但有士庶通服之异于今耳。若以一条革带。无銙无环而用代革带。得无名实之不相称耶。丝条既有丘说。且为今日见行之时制。得之甚易而用之无碍。丘说虽不可尽信。而如此等处。遵用亦似无妨耶。
先生答。革带一段。只缘古之革带。今士庶不可通用。故谓一条革带。可借以用之。盖取义于用今服之意。然丘说丝条带。既有可据。恐当从来说。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3H.gif)
按礼说虽甚多。而其论冠礼处。如退溪,寒冈,旅轩集中。亦绝无而仅有。可知冠礼之废久矣。独南溪说中。多有往复论辨之语。其合于经义而可以破后人之疑者。虽多而不厌。其不合经义处。亦不免引古證今。略加辨破。使行礼者有所的从。不至眩于所守。此所以不避丛杂而冒为之者。伏未知如何。
答。南溪说。往往有不必采者。而曲为辨说。似涉多事。故妄有云云。然其理到之言。虽多而何厌耶。
席以东西为左右。南北为前末(止)席右者。指席之西端之下。
按冠席醮席之以北为右。以南为左。士冠礼注及考證河西之说皆如是。虽无别般明證。言其所以然者。而诸家说不应皆误。似可为据。以意推之。此席虽不西向而以东为上。以西为下。试令人东首西足而卧。则北固为右而南固为左。此席左右之义。或出于此耶。礼疏明言席末者席西头云。则以南北为前末。而指西头为右。恐非疏意。盖冠者于席北端之下。南向受祝。再拜而后回。从西头升席。所谓升由下也。就席之南端祭酒。然后退就席西端跪啐。所谓啐酒席末也。此时冠者虽不中席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3L.gif)
答。席以东西为左右。南北为前末。依俙记得古书中似有之。故前者辄有云云。今承覆示更考。当以来说为正。学之得于讲论如此。深愧前言之率尔也。
答大山先生
月前。弊乡一友生。归自门下。奉致下问书。伏读惶感。不知所以为喻。信后阅月。气体若何。进职 恩命。可见眷注之隆。我 圣上春秋鼎盛。睿质天成。侧席旁招。思闻启沃之言。而先生首被宠擢。骑省虽非论思之职。如得登对。庶有辅导君德之益。伏想暮境摄养之中。恐无排寒上道之势。诚为斯道斯世之慨也。绍修洞主。委昌载以讲说之任。自顾无似。本不足以堪此。院斋距弊庐。五里而近。且坏蛰多年。意念常觉郁郁。欲为一时畅叙之计。来留斋席已一朔。而肢体不收。拜跪多碍。稠中酬接。甚觉难堪。神识昏昧。些小旧闻。亦无以说与人。恨不能量而后入也。曾所裒稡礼书。近借村秀。整顿草件。如得缮写。当即仰质也。近日见闻有疑处。别纸具禀。批诲幸甚。
别纸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4H.gif)
按横渠既有族属有恩不加服之说。我东先辈。又皆断以服本服。心丧三年。则一依收养而服期。无乃有异于先儒说耶。
先生答。族属有恩不加服。固有横渠之说。后来所遵用。然成氏家所遭。为从祖所取养。将以传其祭祀。与族属之有恩而已者自别。故通典。荀太尉无子。养兄孙以为孙。小记所谓为祖后也。夫人情不殊。祖所养孙犹子而孙奉祖犹父。故圣人称情以定制。为人后者。无复父祖之差。同三年也云云。据此则恐当为三年。而今世所罕行。服期而申心丧。近世所通行。故顷者因人转问。亦聊诵所见行以为报。未知彼家从不从何如耳。然来谕以族属之各自祖其祖。而徒以恩服者律之。则恐太不近情也。如何。
金生章延家。追成服变除。从亡月计而行禫。
按先儒说。皆从成服后计之。满二十七月月日实数而后行禫。若从亡月计则成服后未满二十七月。柰何。
答。金生家追后成服变除之节。鄙意。先儒论以成服月日实数为节者。皆据练祥二祭而言。(朱子答曾无疑书亦然。不言禫。)练祥可追行而禫不可追行。故摸索为说。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4L.gif)
上大山先生(辛丑)
近日伏闻有改官之 命。而未承的报。不胜纡郁。春日向和。更有 召命。或未可知。如不获终辞则量而后入。必有一定之计。而无由与闻一二。伏恨。弊门方修族谱。族弟昌镜。欲得弁文。进谒门下。非不知暮境摄养之中。不堪此等酬应。而事到手头。不得不告诉。伏乞另加垂念千万。金生家禫祭事。别纸具禀。
别纸
金生章延。归自门下而奉传下教。祥则从成服月计之。禫则从亡月计之云云。昌载窃疑一丧之中。祥禫异例。必无是理。恐传之者误也。及承别纸所教。究其指意所在。则只论过时不举一事。而所谓祥从成服。禫从亡月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5H.gif)
与权上舍(正运○辛巳)
薄寒中人。伏惟起处清福。易学启蒙。其得接续用工。而更有竿头之进耶。今人之鲜能留意于向上之工者。徒以科举之累。势利之诱。而终身不知返也。今执事忘情进取。养閒林泉。其有得于图书经传之中者。必有超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5L.gif)
别纸
留戊就己
按留戊之留字。启蒙作留。旅轩易学图说作流。而以文势观之。流字似是。启蒙或有误誊耶。
通分纳子
分谓分母也。子谓分子也。通分。通其分母之数也。纳子。纳其分子之数也。言既通其分母得数而后。继以分子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6H.gif)
置二十九日(止)寄位
一日为九百四十分。故通计二十九日之分。为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当用留头乘。以九百四十乘二十九日而为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分。纳四百九十九分者。前所谓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分子数也。合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也。寄位者。既得此数后。寄置别处也。
又置十二度(止)二百二十八分
一度为十九分。故通计十二度之分则为二百二十八分。当用身外加。以十九分乘十二度而为二百二十八分。纳七分者。前所谓十九分度之七分子数也。合得二百三十五分。以乘寄位者。以此数乘之于前所寄置别处之数也。当用留头乘。以二百三十五分乘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得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为实。通分纳子之法。尽于是矣。然后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分为法。以定身除法除之。得三百六十五度二五也。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6L.gif)
前月初八所赐书。获拜于廿三。可想其多日留滞于银峰也。仍伏审寒律。进修馀起居珍毖。慰释何等。况满纸长笺。诱掖规警。勤挚无馀。反覆再三。开发良多。可见执事爱人以德之诚心。古人之事。执事能行之。甚盛甚盛。虞书。诚千古心学之祖。静里寻绎。其必有妙契处。恨未得一听馀论也。知行兼进之教。明白的确。如此而后可以绝渗漏无病败矣。大抵知之与行。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不可以偏重。昌载虽愚不知。岂以践履为非紧要工夫。而欲专用力于穷格耶。前日之云。盖明易学为性命之原。穷格之本。而于践履之工。亦不为无补也。且以大学言之。物格知至而后意诚心正。可得以言也。则知与行。虽不可以偏重。而差有用工之先后。先用力于易学。以为格致之方。而继以践履之工。似不为不可。故妄有所云云矣。语焉而不详。卒使左右有此缕缕开示。旋切愧汗。示喻穷格之弊。切中末学之病。但此非穷格为弊。所以弊者。偏重故也。若只举其失之偏重而有末流之弊。则践履流为禅学。亦岂为无弊耶。执事虽以兼进为教。而窃味来喻。欲救知边偏胜。而反涉行边偏胜。其于尊德性道问学。未知如何。启蒙頫答。破得昏惑。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7H.gif)
答权上舍
悄坐寒斋。怀人政苦。此际长笺。带万重而至。其为欣倒何如哉。第缘日已曛暮。来人向他。无暇修付答书。迨以为恨。传疑书。翻阅一过而尚未能了。今承俯索。虽有姑留之教。而目今忧恼层生。似无开卷之隙。容俟整顿后。再借温绎未晚。且待执事之妙悟融会。而一听馀论。便自晓然。甚为得计于愚者。玆以呈似耳。顷不自揆。妄有论说。今观来喻。辨释明白。引譬切至。读未半而群疑冰释。始悟旧见之迷错。因窃惟念。鄙说病委。专在于先用力于易学而继以践履一语。盖践履工夫。固不可以须臾离。则安有穷格时可废践履耶。此则虽愚昧亦非不知。而但立语之际。曰先曰继云者。似谓方穷格时。权倚阁行边工夫。而必待知得尽。然后始从事于践履也。一字之错。几不免自误而误人。益知差毫谬千之为可畏也。且厌卑近而骛高远。忽平易而语艰深。诚为学者大病。易之为书。虽为穷格之本。性命之原。而比之庸学语孟及心近诸书。则高远也艰深也。昌载先易学之论。不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7L.gif)
答金持宪(癸未)
顷拜泮邸所赐书。谨审。无挠税驾。且有迁秩之 命。慰贺何量。第言官处地之难。诚如来喻。浅料亦不能无过计之忧。继闻休告利复。超脱樊笼。其浩然可想。而但恐 天眷隆挚。辞章未 允。则归卧之计。似难终遂耳。
答金侯(相说○庚寅)
昨暮从外还。伏见手书垂问。副以先集遗书。顾此蒙陋。何以得此。伏读惶感。不知所以为喻。家礼辑览。略加翻阅。援据该博。辨释精切。昌载。寻常读家礼。每患其句读名物多有难解处。及见此书。不待推究而涣然冰释。后学之留意家礼者。惟此为阶梯矣。独恨夫有书如此而穷乡晚生。无由得见。既幸而得之。欲与同志者共之。已具誊本一帙。分卷借书于远近侪友。而方以久假为罪。岂意温谕奖勉乃至斯耶。谨当如戒卒业。精加雠校。无负閤下不私家藏之盛意。而自顾才识。恐不足以有就。玆为愧惧耳。
与黄上舍(羽汉)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8H.gif)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8L.gif)
与金子威(弘辅○丁亥)
自闻行遣。惘然惊叹。不知所以为喻。孰谓平日持身谨密如左右。而乃有此等境界耶。矧惟尊闱暮境。有此远离。此尤情地之难堪处。将何辞仰宽仆夫。第无妄之灾。昔贤之所不免。在我既无可致之端。则秖为世道慨。于我何有哉。且关东。我东之奇胜处。而洛寺又八景之最。得以昕夕逍遥吟弄于其间。其视乾没尘臼中者。不啻仙真之頫下界。玆又非一幸欤。愿左右以前所陈者。绝怨尤不平之气。以后所陈者。自慰羁愁。而又能随事反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85A/ITKC_MO_1085A_B089_399H.gif)
答琴显伯(乙酉)
积雨关户。块坐无聊。此际情翰。忽落于意望之外。披玩惊喜。恍若对讨情话。第审调履尚欠天和。何其一病之支离。为之奉虑无已。昌载。日前经亡弟冤祥。追悼如新。无复况绪。重以索居离群。鄙吝山积。每欲与公稳讨。为一场开豁计。而不可得也。书堂一会。连值有故。迄未设施。而当初之有此举。为与公及絅汝团栾之地居多焉。絅汝有拘未来。公又如之。此心缺望。无意成就之也。儿子全无训诲。所愧为父如公。式谷有素。将就必多。恨不得一置儿曹于座侧。俾得观感之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