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霁轩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霽軒集卷之六
 墓誌銘
  
先祖忘世府君墓誌銘
忘世亭公仕於世宗端廟之世。
京畿道觀察使
及光陵改玉
棄官楊州豐壤
自號爲忘世亭
詩酒自娛
隱約以終其身。
先輩以爲公之高風卓節。
無異李孟專,元昊權節諸人
而可與六臣同其傳。
夫以公之樹立若是卓卓
不見當世
只有先輩寂寥數言何哉
且我先祖鈍庵判書公所忘世墓碣曰。
晩年卜築豐壤
亭扁忘世
一時名公如鄭河東徐達城,申高靈崔寧城
相與交游爲詩。
忘世詩軸
至今留在。
年未六十而終。
時人惜之云。
而其不仕之由不少及焉。
何哉
及讀李耕隱遺事
寒暄彝尊錄曰李孟中年不樂仕。
退居鄕里
表裏無瑕
與物無競
今年已九十云。
其善山輿誌曰李孟以前正言
退居綱獐里。
年九十而卒云。
其托盲棄官之事。
皆無見焉。
其外玄孫崔晛所錄曰耕隱節義
當世所諱。
不敢直書云。
盖以李耕隱事推之。
忘世亭事。
亦可知已。
其先輩數言。
云多矣。
鈍庵公不書志節
奚疑焉。
李耕隱
則嶺人疏請配享
月巖至於今知之。
忘世亭則楊之人不能如嶺人之爲也。
故世代已遠。
或有知有不知焉。
於公之節。
夫何加損也。
節之顯晦
亦幸不幸有焉。
悲夫
遂敢就鈍庵公所撰墓碣而述焉。
公諱璿姓沈氏。
靑城伯諱德符曾孫
祖諱澄仁壽府尹
考諱石雋軍資判官
夫人鄭氏。
判决事潑之女。
五子
安仁節度使
安義靑城
安禮郡守
次安部將
安信奉事
孫曾不復錄也。
公以戚里之賢。
登仕爲守令。
參議
按察黃海京畿兩道
及歿葬於亭之後山。
墓碣云。
噫。
公之節。
未必求乎他。
觀於公忘世之號。
可以得矣。
何者
五子而有節度使靑城
內外孫曾有數百於前。
又身爲刺史
於世固可樂
而又世臣而與公室同休戚矣。
豈可忘乎。
然必以忘世爲號者。
其意非徒然也。
忘世者忘當世云爾
當世之事。
考諸國史可徵。
公之節。
忘世之號盡之矣。
百禩之下。
其必有過公之址誦公之號。
知公之節者歟。
遂爲之銘曰。
端廟有臣。
有六其節。
成仁炳如
可爭白日
皎潔其身。
人亦有六。
高風卓然
其歸也一。
我祖不仕
遯野隱約
忘世之號。
公心攸托。
忘世忘世
蒼昊可質。
求公維何。
是名是則
高祖通德府君墓誌銘
公元1070年
公諱之濯字濯之沈氏。
靑城伯諱德符七世孫。
鈍庵判書光彥四世孫也。
曾祖諱錦監察
祖諱宗忱通政府使。
考諱𰂾監役。
晉州柳氏
經歷楯之女也。
公生於光庚戌
歿於甲戌正月十九日
得年二十五。
自幼天姿粹雅
性又仁孝
及長以善事父母聞。
文藝夙就
有聲譽。
其在沈氏之門。
年少雅望
克昌其先業者
咸推之公。
從父兄晩沙公甚器重之。
及公歿。
爲之操文哭甚哀。
非但同堂至情也。
讀其文。
尙可以想公之一二也。
夫人申氏。
父楣參奉
高靈府院君舟之後也。
一子諱益達。
姓孫一。
諱廷璧。
女孫三。
長權翊柱進士
李思毅。
次朴宗信
葬結城佐貴谷酉坐原。
夫人墓在同縣長村卯坐原。
銘曰。
有其文行
天與之若有爲。
無其年壽
何天嗇之竟無施
百禩之下。
雲仍之悲。
悲非乎爲私。
庶徵晩沙之辭。
王考學生府君墓誌銘
不肖嘗讀家乘
七世祖考監察公享年三十五。
高祖通德郞公享年二十五。
而我王考生公
公元1120年
年三十矣。
先世何其多未壽也。
天耶人耶。
而莫詰其故也。
悲夫
王考器貌甚偉。
少小若有所爲
强力孶孶
進而未已也。
而其功名局於年之中折
故名不出田野而世無有知者
其命也夫
王考素篤於孝友
厚於宗族
家有三千之財而不吝焉。
鄕黨至於今頌之。
不肖見王考之文筆
筆勢翩翩
幾近筆家。
文則暢而不及於筆也。
王考廷璧和寶沈氏。
靑城伯諱德符之後
鈍庵判書光彥六世孫也。
高祖諱宗忱通政府使。
牛溪門人
曾祖諱𰂾監役。
祖諱之濯通德郞。
考諱益達通德郞。
原州金氏
父子文府使。
王考於顯庚子
歿於己巳三月一日
葬結城宮慶。
夫人崔氏系耽津。
有相
葬同縣佐貴谷先塋東。
無子。
取三從祖弟諱廷第二子諱師曾爲后。
先考也。
噫。
三祖之歿。
間之五年
長短少差
而其不得年則同也。
豈不皆絶悲矣乎
監察公有七男一女
而以晩沙爲孫。
其報固可徵也。
高祖考之一子
不可無理也。
而若王考則旣無年矣。
又無子矣。
其尤悲且寃也。
名門零替
殆天也夫
遂泣爲之銘曰。
喬木甹閼。
二而三那。
不花不實
陰失播。
孰求彷彿
神逗于毫。
理極則返。
言幾祜。
前妣墓誌銘
公元1207年
伯兄四歲而前妣見背
不能記前妣之顔。
伯兄以是抱至恨。
每曰吾母之顔。
不能記。
况於德行乎。
不如無生也。
不肖從容語及於前妣。
伯兄涕下良久
曰吾以聞於先君者而語之。
吾母長身不甚肥。
面稍長。
微有痘痕
性甚仁善
若無物欲者然。
吾之身長肖吾母。
吾之第三女。
有吾母典刑云。
嗚呼
可以徵也。
前妣姓金氏
聞韶大族
左贊成文敬公慕齋先生安國之後
曾祖九成
祖諱洧直長
考諱養鼎通德郞。
外祖徐榏縣監。
前妣生於丁卯某月某日
卒於辛卯十月十九日
享年二十五。
一男垕鎭。
娶潘南朴氏。
父泰新冶川訔之後
無子。
從父弟維鎭子漢永爲后
五女
二女殀。
女長李海翼
李有祚。
次姜學居。
漢永前娶晉州姜氏。
父聖麟。
己卯名賢之後
子尙未冠
後娶晉州姜氏。
父舜岳。
一女尙幼。
嗚呼
哲媛賢婦
自古而殀或不免
於前妣何疑也。
前妣之歿已遠。
伯兄不在矣。
每當前妣之忌日
尙想伯兄悲泣嬰兒慕。
至於若或聞其聲也。
遂敢叙次如右
盖體伯兄孝思也。
銘曰。
婉婉令德
古家遺䂓
厥馨厥美。
綏。
自古或然
踦贏敓推。
我兄含恤。
一氣歸而。
秋栢鬱。
先考所庥。
小子不死
式銘在斯
淑人沈氏墓誌銘
公元1279年
淑人之歿。
自知其死日。
异矣。
淑人生長孤畸。
又貞不字
仁慧一於通神歟。
可悲也已
淑人靑山縣李昌繼室也。
沈氏靑松大姓
通德郞諱師
城府右尹廷輔副室子也。
曾祖靑平諱益顯
高祖議政諱之源。
淸州李氏
護軍聖女也。
淑人之考。
同室寒松公
見愛如同己弟。
於是淑人生。
英廟戊午十二月十二日也。
旣又考見背。
惟慈堂是奉。
寒松公已歿。
則其無依已甚
十九而歸李氏
判書諱彦綱。
參奉諱泰躋。
其祖若考也。
淑人始見舅家廟
有愴慕色。
哭喪餘。
不能已。
而養前配應鼎如己子。
病則默禱于天。
兒孫病亦如之。
盖其至性然也。
故夫宜之
夫黨稱之。
女御之賤。
亦敬戴焉。
幹家
不以其善病而𢠸心。
謹於享祀
鉶豆務潔蠲
夫子有客
咄嗟具膳。
不知其艱匱也。
夫子之任靑山
邑婢供裁縫
爲輒償其價。
惠之周也如此
病旣痼。
賣髢具遠衣曰無貽丈夫憂。
夫子良家
公元1364年
以進曰須善視之。
亦見其慮遠無私也。
前於死幾日。
夜夢老人一封書
甲辰閏三月二十六日未時
我其是日不起乎。
已而如其言。
葬于鐵原觀音洞乙坐原。
從先兆也。
其子應鼎謂定鎭養於寒松公
具狀請誌墓。
不忍辭。
盖推寒松公敦親之情。
而悲淑人之仁慧無命也。
寒松公諱師周
淑人從祖叔父也。
銘曰。
燦燦心理
泂泂慧知。
子有子。
疇實祉離。
吉人神鞠。
死豫于期。
我銘不夸。
尙示來斯
霽軒集卷之六
 墓碣
  
先祖吏曹判書憲府監察府君墓碣
先祖判書監察公。
生三十五歲卒。
有男子子七,姓孫十二女孫七。
我宗之至於不絶
監察公之餘庥也。
夫公得年
才過顔子三歲
而其子孫之盛。
幾與顔氏類。
豈無由也。
獨恨其世代已遠。
無得以詳焉。
間嘗從宗人長老
世傳之言。
則公豐榦偉貌
德器粹然
文華夙就
仲氏逸齋公相上磨礱其業。
譽聞退溪聽松一齋之間也。
又聞公旁通兵家之學。
膂力善射藝。
朝廷以其文武兼備
大用未果也。
其後又見靑松世稿。
公所爲詩有若干
篇。
藻思飄然有出塵象。
圓通寺詩曰石泉客夢
月冷僧襟。
怊悵明朝別。
還爲俗事侵。
其贈默上人曰修道有要則
無令欲上人。
自然妙極
心作檜枝
雜詠諸句。
有曰山村四月行人少。
樹黃自在啼。
又有曰雲生石路
花發春衣
又有曰立庭方氏㙮。
橫草蔡翁碑。
又有曰已得眼窮千里地。
怳疑身在九重天
此公之片唾零珠也。
於是乎考之言而徵諸詩。
則公之所有
可知已。
所有如是
而天嗇其年。
不大施矣。
而豈無燾後之理哉。
始信其子孫之盛。
有由也。
公諱錦字美仲
沈氏系靑松
高祖諱璿仕端廟。
京畿道觀察使
光廟元年棄官
號忘世亭
曾祖安仁節度使
祖諱濱正郞
考諱光彥判書鈍庵
受業靜庵之門。
己卯士禍。
有名節。
漢陽趙氏
參議邦楨女。
以嘉靖辛卯二月十二日生。
二十五歲乙卯
上庠筮仕
內歷郞寀監察
外除果川縣。
乙丑十二月十七日卒于官。
吏曹判書
于廣州長旨里先塋坐亥原。
前配驪興閔氏。
判官希說女。
生于庚寅九月初六日
歿于癸亥三月十八日
後配漢陽趙氏
直長訔女。
生于癸卯十二月十六日
歿于萬曆壬午八月二十一日
宗道參議,宗
忱通政府使,宗敏郡守宗直參議宗周,宗毅前配出。
男宗準縣監後配出。
道生郡守
宗忱生偰,𰂾俱監役。
宗敏生𠋈郡守,𠍱正。
婿參議洪瑞翼,別坐禹祗身,直講元奭
宗直生佶,侙,伉,休。
婿牧使李守綱。
宗周生佑。
婿許倜。
宗毅生健司議
婿都事李耉俊。
宗準生俛奉事
噫。
小孫於公之歿。
有絶悲而且惑焉者。
公以其父祖則有鈍庵忘世亭。
旣如彼之卓卓
以其孫曾則牛諸門人晩沙竹塢
又如彼其赫赫
而若公之才德重望
雖厄於無年不施於世。
其紹前啓後之仁則實有大焉
獨不見其有發揮者何也。
人事易於遺遠而未之有耶。
抑有之而失其傳歟。
玆敢叙之如右。
而係之以銘曰。
公元1582年
煌煌吾祖
寔繼名門
有德無年
乃昌厥孫。
水渟而發。
揫而伸。
檜枝之詩。
尙亦照人
不僭者理。
如筮斯期。
小孫敢夸。
徵來有辭
酒泉公墓碣銘
東關絶峽之間。
有跡奇而氣豪。
才裕而行篤者。
酒泉居士
居士生二十四歲。
淸風挈家丹陽金溪村。
伯兄居由翁俱三十二歲。
又自丹陽原州酒泉
遂樂而居之。
不求聞於人而以終其身。
君子
之。
余嘗以戚姪。
居士於先叔父寒松公之宅。
居士身長幾近七尺
廣顙豐下
大鬚勒而疎。
翛翛有出塵之象。
是其果爲居士也歟
居士平生好山水。
飢渴之於飮食也。
退漁子金公鎭商爲之就近其鄰。
結爲兄弟
以其山水之樂。
天性相近也。
於是南塘元震,尹屛溪鳳九,李槎川秉淵。
皆來相址曰願與居士同其樂。
盖重居士之義也。
所居審齋退漁子之所命也。
而權判書爀,洪監司鳳祚諸公
賦詩揭楣
稱頌居士
居士嘗曰樂吾山水。
無以易吾樂。
故及其老也。
痼癖尤在泉石
日與鄕鄰
聽琴和歌
人皆目之仙翁
居士之跡。
其奇矣乎
居士懷素磊犖
故爲隱約於荒峽也。
足跡罕入城闉
視世之榮名利達
不啻若凂。
方伯守宰往往多聞風願交。
不一往謝
外若和厚
未嘗人隱微。
而至其辨析邪正
勇銳奮發
如秋水之巨壑
曹蜍之嘔而龍川之豪。
居士之氣其非耶。
居士少甚貧。
厨煙冷落
妻子呼飢而怡如也。
忽自念民吾不能富。
則寧吾試於家。
於是烈山百斛
走江而柴錢數十千。
産業旣成
不復益也。
居士之才。
無不可而有裕也。
居士幼有至性
出遊遇果。
輒懷之以遺其親。
成童
遭生
考喪。
哀毁踰禮
莫不感歎
其後三居喪。
皆以善聞。
其在母喪
墓近數里。
晨夕哭墓。
盛夏
如一也。
有德書室
居士爲奉夫子畵像
使諸生有所瞻依
原俗古貿貿
爲搨文公小學十數帙。
布之一境
集村秀朔講。
白鹿院規。
歲在乙亥大歉。
丙子尤甚
乃盡發庫儲
活屢十百人
與其千畆
無寧一命
所居四壁
列書古人嘉言至行自省
子弟萬事從寬
其福自厚
又曰莫說長短
恐招憂患
諄諄不已
及其臨終
僮僕灑掃庭內
悉召家人曰吾將死矣。
取水盥手
米飮一豆
正席深衣
由然而逝。
葬之日。
會哭者百餘人
居士制行之篤。
豈人之所易及者哉。
居士諱鼎休字子承
自號酒泉
安東人也。
其先肇自新羅敬順王。
高麗時有諱方慶壁上三重大匡
上洛郡安東
仍貫焉。
勝國初。
廉使士廉隱於陶山
太祖左司諫屢徵不就
及歿遺命平塚。
太祖錄用子孫
腏食西原松泉書院
自是世襲軒裳
爲世聞族。
高祖諱孝吉禮賓寺僉正。
曾祖諱鋈丙子亂。
徒步扈駕
平除都事不仕
祖諱世厚左承旨
考諱磐。
妣杞溪兪氏。
父命胄司馬
生考諱硟贈戶曹參判。
卽承旨公長子也。
公元1344年
豐壤趙氏
鳴和參奉
居士於肅甲申十二月九日卯時
歿於戊子十二月六日申時
原州桃川愛鶴洞庚坐原。
慶州李氏
益齋齊賢之後
通德郞鳳朝無育。
繼配原州元氏。
耘谷天錫之後
將仕郞鳳朝。
李氏共其艱而勸夫子讀書
元氏共其饒而不難於周窮。
以爲居士賢而內亦賢。
三男二女
長燮國。
榮國
次瑩國。
女長鄭在善。
次李相朝
燮國三男命赫,命喆,命珏。
二女幷幼。
榮國三男二女
命河,命海,命漢。
二女幷幼。
瑩國二女幷幼。
噫。
居士高士耶。
人鮮不偏枯也。
居士則㓉動。
居士豪士耶。
或有流蕩也。
居士簡介
居士夷外而內修者耶。
人每易於標榜也。
居士則不標榜而有其實
居士居士也。
苟其用於世。
必有可聞者。
而老於絶峽。
死於布衣何哉
嘗觀於
或翔棟樑廊廟
或委龍蛇丘壑
豈非有數存者乎。
悲夫
居由翁名鼎佐字相甫
遂庵門人也。
銘曰。
林泉夬夬
湖海邁邁
幹蠱優優
慕古休休
固有於斯
亦足彰之。
况於卷其四而藏之乎。
不令其需之雲雷
同歸木石之湮摧。
惟其自近之善。
徵夫燾後之腆。
輝輝月澗
迢迢雲峽
覿居士髣髴
兀玆碑
三尺
霽軒集卷之六
 講說
  
書筵講說
公元1354年
甲午七月初一日召對
講續綱目元世祖(止)有二折焉。
命陳文義
臣定鎭自惟初侍講筵
不可唐突
乃辭以別無可文義
邸下詢春坊曰。
大臣所薦之人。
經學乎。
問知其人乎。
對曰不知
然聞有經學云。
邸下又敎曰。
經學乎。
經學如何
如是者再。
起伏對曰臣學識鹵莽
聲聞過情
君子耻之。
學識鹵莽
初二日召對
講續綱目自陜西運使(止)龍遁走。
命陳文義
臣曰華夏夷狄
陰陽界分也。
譬之晝夜華夏晝也。
夷狄夜也。
故雖其有善不足道
惡亦無足懲。
政如夜中白黑不分
此史異於他史。
若其字句句讀間。
小小疑義則可論也。
大文義則別無可達也。
邸下曰。
善如夜中燃火
臣曰其火亦非正火。
邸下曰。
許衡致仕書其官。
其卒不書官。
其義何也。
臣曰似略有貶意。
邸下詢春坊曰。
許衡何如人也。
春坊稱道其學。
又曰失身而已
失節也。
邸下曰。
薛文淸輩。
皆稱有仕止久速氣像
仍問
坊之意何如
臣曰臣斷知許衡失節
其曰許衡致仕
則未致仕前。
其仕可知也。
失身失節也。
揚雄有言身屈而道伸
程子未有身屈而道伸者也。
夫身與道一也。
身伸則道伸
身屈則道屈。
曷嘗有身與道之異乎。
故臣則斷以許衡失節
邸下曰。
應有如此議論
初八日召對
講續綱目宋衍聖公(止)二人掌之。
命陳文義
臣曰文天祥之死
當中風雨晦盲之辰。
有如東方煌煌一啓明。
千載之下。
令人髮竪而氣湧。
邸下曰。
張毅甫負骨歸葬吉州
亦自奇士
又曰。
文天祥衣帶中贊
何義盡而仁至。
臣曰盡處是仁至。
又敎曰。
豐下出何書。
對曰左傳有曰糓也豐下
有後於魯乎。
又敎曰。
豐下何等㨾子。
對曰是似腮豐義也。
邸下曰。
劉因之如何
春坊云云
臣曰其曰邵至大也。
至正也。
至精云云者。
已是有病
邵雖賢。
可躋於濂溪之上乎。
且其至大二字
怳惚而已
其名齋靜修
諸葛之語。
不爲不好
而旣自謂慕周程朱子。
而顧取亮之語以名齋者。
實與尊卲於周之意。
一串病痛
邸下曰。
如桂坊之語。
仍擧卲至大以下至貫之以正。
曰其言果是沒緊的。
初九日召對
邸下敎曰。
桂坊經學中人
應知經義
大學明德二字
終難分曉
若以性言則其虗靈不昧四字下。
下得以字。
似非專是性。
若以心則其具衆理萬事云云
又似非專是心。
何以端的說出耶。
起伏對曰此果難道
然亦不須多少疑難
所謂明德
二字則不本心
五字則不過統性情之心。
而其明德云者
譬之於人。
猶夫有名有字有號。
不過尊稱之辭。
聖經賢傳中。
其曰性曰心曰命曰誠曰道等字。
只是名目之異稱。
其實一也。
然有從理從氣主性主心言者
所以異也。
中庸天命之性。
大學明德
曷嘗判然二之乎。
大學章句性。
或問性。
中庸章句言心
或問言心
此又見心性之無二致也。
邸下曰。
本心二字
谷之所嘗圈紅者。
性情之心五字
無以加矣。
仍詢中庸率性之道。
率字是重看底。
輕看底。
臣對曰是輕看
用工夫事。
下頷可。
又詢戒愼恐懼
通動靜看乎。
抑但靜時工耶。
臣曰戒愼恐懼通動靜云者。
自來朱子說。
朱子當初只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句
看得出此義。
語類或問
皆有此
東沙溪著通動靜說。
農巖亦著通動靜說。
農巖不過證說朱子而已
其後不須多少疑惑
邸下曰。
意亦然。
向來他人亦有不如此說者。
可訝也。
臣曰伏聞邸下睿學高明
邸下曰。
不過句讀
留心也。
臣曰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
留睿念。
初十日召對
講續綱目盧世榮行鈔法(止)帝還大都
命陳文義
臣對曰科擧未易公。
公與不公
未可知也。
又進曰䂓措所大非可設之法。
百姓足。
君誰與不足
聖人所訓。
何足言。
邸下曰。
果然
又敎曰。
未嘗看小說。
三國誌水滸如何耶。
春坊云云
臣曰是不必看。
邪味不可近。
邸下曰。
小說亦有益於文乎。
有益意思乎。
無益也。
臣曰六經長智。
古者宋人不分經書外夷者。
以其長智故也。
六經義理之中。
亦自文章
朱子孟子文章
非但孟子
凡聖人之文。
莫非文章
雖以大學言之。
一章八條目中。
表出修身二字
示以表準。
下本字上。
對說末字。
又其下末字上。
厚薄字。
此亦好文章
臣仍起伏曰切不可留意雜文
十一日召對
講續綱目冬十一月盧世榮(止)鄭鼎子也。
命陳文義
臣曰此十數板內。
小小得失
不足論。
趙孟頫宗室仕於元。
其才不足貴也。
謝枋得事。
到此始開眼處也。
千載之下。
使人慷慨不已
邸下曰。
或謂謝枋得不如文天祥
果然否。
臣曰其節豈有遜於文天祥乎。
邸下又曰。
我東吉冶隱之節。
向來桂坊以爲不滿
何如
臣曰冶隱之節。
圃隱易地皆然
若不冶隱大節
何以頂天立地
邸下曰。
此言峻矣。
仍問呂飴瑕甥事。
臣據對左傳晉惠公事。
遂退。
十二日召對
講續綱目江南兵起(止)凡發五十八萬賑之。
命陳文義
臣曰元到此非理財則黷武
立國之初旣如此
其祚豈長乎。
亦足鑑戒
邸下曰。
字音甚難明。
仍講徼壓等字。
又詢宋太祖麵杖事。
未知出自何書。
臣曰記少時路史中有此語。
邸下曰。
未及路史
三更乃退。
十三日朝書筵
聖學輯要自易曰君子莅衆用晦(止)深淺言也。
命陳文義
賓客亦入。
各有云云
臣對曰此是入地
象辭日雖入若晦
其光未嘗不明
用晦而明之道也。
君子隨處用是道。
則其不入耳
邸下又詢呂飴瑕甥事。
謹對昨日
仍曰臣本昧史學
此條只偶記得耳。
賓客告曰此
桂坊經學
邸下幾番講說乎。
邸下曰。
未及多有講說
而其講說精好矣。
起伏曰只略知讀書
而於經學昧昧也。
遂退。
同日夕召對。
講續綱目自二十八年(止)以不與議得免。
命陳文義
臣陳劉因亦自高蹈
而元主能遂其志。
則元主可稱處。
邸下曰。
元主謂古有不召之臣。
劉因之徒歟。
不召
古之所謂不召
可以往見而不可云爾
元主誤認不召不可召而遂不召
其可乎。
邸下又敎曰。
漢之雜霸之說。
不可曉。
王霸異道
非霸則王。
非王則霸。
今或糅金與鐵而爲器。
則其器必怪異
不可爲器。
王霸其可雜乎。
古雖有雜王霸之說而不可曉者此也。
臣曰睿識超越
果然
王霸如氷不可混耳。
春坊曰爲治古今自異。
終不可做三代
做時不如說時。
井田用人措置變通
不可及於古。
邸下曰。
此言如何
臣曰夫學理也。
文氣也。
理通而氣局
文終不可如古。
學則可及古者
理與氣之分耳。
學問高明至治可做三代
此理的然甚明。
今夫聖人有道
古人一毫不及聖人
便是吾事未了
此非虗語
今有人
主客相對
主之待客
眞實底無一毫虗僞
客之待主。
亦眞
實底一毫虗僞則此是誠。
誠必有感
雖無聲臭色香。
自然有交襲而互入者。
其時
聖人無復加此。
此是學聖人也。
今又這冊子方正開展在此。
此則雖堯與孔子置得此册子
更別無他道。
只可如此
又是聖人也。
全體聖人
不可猝學。
學之又學。
可及聖人
古人聖人云者
此之謂也。
故學聖人
聖人之治可做。
聖人之治可做。
井田等制。
自可復矣。
地上之人。
只可食土之糓。
天之生人
本來人土相當
豈有人多地不足之理哉。
臣雖不及籌計人土相當之數。
而以意度之。
决無不足之理。
雖不畫井古時之法。
只可百畒給人。
可以相當矣。
何患法之不及於古而治之不如唐虞耶。
此理甚明。
惟在勉學而已。
邸下曰。
予聞桂坊經學高明
今聞此言果是
讀書之言。
甚好甚好。
遂退。
十八日召對
講續綱目劉深引兵還(止)著爲令。
命陳文義
臣對曰陳天祥諫伐西南夷
其言未爲不當
而第不及內修之道。
大是欠闕
邸下曰然。
未有內修而能外攘者。
內之中。
亦自有分界。
夷狄中華而言。
夷狄外也。
中華內也。
中華畿內言。
中華外也。
畿內內也。
畿內朝廷言。
畿內外也。
朝廷內也。
朝廷與人主之一心言。
朝廷外也。
人主一心內也。
內修惟在人主一心
臣曰睿見及此
臣實欽仰
十九日書筵
聖學輯要宗祝(止)詩曰有馮有翼。
命陳文義
臣曰人君從古患無朋友。
此數節便是朋友
苟其左右前後正人
其所以進於至善之地者。
不期然而然矣。
文王與國人交。
止於信。
自是朋友有信地頭也。
又曰自古聖賢
無衰底聖賢
故爲立志
奮發不苟
然後畢竟有成
(時賓客有立志之說故及之。)
同日召對
講續綱目自八年春正月(止)十二月有疾
命陳文義
臣曰伯顔之貪。
不可赦而復其官非也。
夫人淸白然後
是有益於國。
若不淸白
雖有他許多才能
只自病民蠧國
不足道也。
又曰郊祀之禮。
何瑋嚴父配天之說。
頗可取也。
邸下曰。
何謂也。
臣曰周以文王配天
后稷配帝
天與未嘗有異。
稱帝則益似尊嚴
故配以始祖
天則若可攀依親附
故配以禰。
程子之說也。
邸下曰然。
漢之制亦然矣。
邸下仍詢朝者予論未發之說如何
臣曰好矣。
邸下曰。
未發只是輕輕說底有工夫
不是
下看也。
只是敬。
臣曰未發時只是敬。
旣發時只是敬。
何嘗有闕乎。
譬諸元亨利貞
貞是靜元是動。
動根靜靜根動。
動靜周流
未嘗已也。
只是一元敬之通貫動靜
何嘗異此。
譬諸一環子。
團團無端倪。
周環不已
敬之在靜。
只是此貌㨾。
邸下曰。
予見亦然
臣曰臣聞諸長老
皆曰未發是至奧至妙境界
必用下工夫然後可知云。
臣之言亦安知其必然乎。
邸下曰。
果然矣。
邸下曰。
向者對一宮官論四七辨。
後及於近世心善惡之說。
互相爲主
今則殆不欲復論也。
臣曰果然支離
然亦不可不一番講明覷。
邸下曰。
讀書甚難善讀。
臣曰讀書有道
今夫讀書
忽然中心歆然契合鼓動處。
因是契合鼓動處。
得精神不忘。
後來有如此處又然。
每每如此
到得多則庶幾會得聖賢之心。
而方是讀書有益
邸下曰。
此言是讀書經歷實話
擧似程子讀了都無事之語以諭之。
又敎之曰。
人須學問
可以有爲
臣曰邸下此言儘高矣
欽仰欽仰
臣仍進曰凡聖人之言簡則尤易感發
若詩所謂無曰高高在上
日監玆。
上帝臨汝
毋貳爾心。
如此等言。
令人感發鼓動
若其所言多則切實底言。
其爲感發鼓
動。
終不如簡。
邸下曰。
果然矣。
臣曰讀書妙道
取可讀之書而讀之多則自然有效
參同契曰千周燦彬彬兮。
萬遍將可覩。
神明告人兮。
心靈忽自悟。
此是妙法
朱子弟子
擧似句語
臣又曰讀書不可遍雜。
只將四書多讀。
則實有無收用
昔者旅軒張顯光入山中庸萬遍
及其出山也。
木葉草葉
看成中庸字。
豈非所謂讀者乎。
邸下曰。
果然矣。
仍詢程子生之謂性說。
有善云云
豈有兩性相對云云者。
終覺鶻突
旣曰理有善惡。
善惡相對
旣曰豈有兩性相對云云
則又不可謂理有善惡矣。
有善惡之理字甚有疑。
見性大全
先儒曰理字將合字看。
予欲如此看。
未知如何
臣曰合字說。
臣未記起。
然此理字。
善惡天理之理字看。
從其發處。
推源說去。
則是有惡亦是有理。
如此解行似通。
合字意亦好。
遂退。
二十三日召對
講續綱目冬十月皇太子(止)雲南地大震
命陳文義
臣曰阿沙不花之諫麯糵妃嬪得矣。
凡物至好處。
有至不好
食則生。
至好
有時滯塞而死。
酒是至味
有時喪身失儀亡家亡國
色亦是人道之常也是好。
有時乎小而病身
大而
禍乎家國
至好處。
有至不好者存。
陰中陽陽中之陰。
相含而不窮
其理有必然者。
康節作事先天法。
看花蓓蕾半開作正開看。
故其言曰優好之所勿再往。
得意之事勿再戀。
凡物至好處。
不可極意
邸下曰。
酒味果好乎。
臣曰好矣。
臣意邸下素不御酒不敢仰質。
臣又起伏曰臣詳考有善惡。
政是雜氣質而言也。
邸下曰。
予固如此看耳。
八月十九日召對
講續綱目自帝崩上都(止)入言之事乃止。
命陳文義
臣曰元時尙佛。
信僧者以不民義
故崇異敎
求福田利益也。
苟務民義
爲人當爲
自然敬鬼神而遠之矣。
邸下曰。
桂坊民義之說果然
二十日召對
講續綱目自乃止以下(止)終篇
命陳文義
臣曰張養浩一小臣。
禱于岳祠
一雨三日
可見一念之誠。
上通于天。
而况爲人君者對越在天。
則其感通何如哉。
故誠之爲貴。
洪範所謂雨暘燠寒風。
於肅乂哲謀聖者
其理必然也。
一風一雨偶然哉。
爲人上者所宜體念也。
臣又曰西僧帝師自尊如此者。
佛氏以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其所獨尊者何也。
天地萬物
陰陽物事
而佛者則外
人倫外形骸。
超乎陰陽之外
故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西僧帝師妄自尊大
盖本於此也。
九月十四日召對
朱書節要與曹晉叔書,與陳丞相書。
命陳文義
臣曰朱子之友。
南軒東萊先生
東萊縝密溫厚
南軒通透英爽
南軒見識
東萊煞高。
朱子尤喜南軒
盖其規模氣象
彷彿有相似者。
故自然如此。
凡人之友。
亦從其氣禀之近而相好者有之。
是故人君之於臣隣
每於氣質相近處。
易得其感通相觀之妙。
實在於色香聲臭之外
不可以言語求也。
臣又曰朱子當時欲守東岡之陂者。
其時可知也。
意可悲也。
程子講官入侍
顔子不改樂章曰。
顔子之聖而在陋巷
魯國之政可知也。
推是言而究之。
朱子之欲守東岡之陂者。
當時宋君之政可知也。
故當時之人。
有罵邪氣者。
有譏僞學者。
道終不可行而其身窮矣。
安得不有東岡思乎
邸下曰。
此時乾道孝宗政衰之時也。
朱子之云。
豈徒然哉。
邸下又曰。
朱文世謂非文章
而若書牘則多。
文章之法。
又是蘇氏
臣曰朱書間有學韓者。
爲文峻潔明白
一見可知大賢文字
者是心象
見人
可知君子
小人之分也。
邸下曰然。
二十三日召對
節要自與呂伯恭六月初始得離婺源(止)想不以爲煩也。
命陳文義
臣對曰當是時。
朱夫子已知道不可行
春秋復雪之義不可復伸。
惟思退藏田野
窮經著書
以紹往聖啓來學
補天人之遺闕
而爲天地立心
萬世太平
其意固絶悲。
而其用工甚苦。
註解諸經也。
集七先生精義
道路行役中。
駄載隨身
不住看閱。
以著或問
又著集註
以發聖賢微辭奧義
平處深處深。
各得聖人本旨
自是以後
匹庶之學。
皆得其下手處。
帝王之學。
亦自路逕分明
不差毫釐
其功豈不大歟。
惟在善學而已
邸下曰然。
當時事。
與我朝孝廟及先正事。
相似矣。
孝廟之志事
千古罕有
先正際遇
不可以言語加矣。
每思之。
不覺欽仰感慨不已
而况大報壇。
是可有辭于天下後世
皇明日月
獨揭於皇壇。
豈不誠其嵬且煥乎
臣曰千古君臣際遇
灑落光明者。
其數至甚少矣。
湯之於伊尹
高宗之於傅說
周文之太公至矣。
若夫昭烈之於諸葛
幾乎古矣。
其後寂然更無可論。
而惟我孝廟之於先正
上下契合
昭融無間
便無異
上所云四世君臣矣。
想像其際。
鼓舞感激如何哉。
邸下曰。
果然矣。
漢昭之於葛亮
猶是涉於功利
至若孝廟之於尤翁則純是王道
此則又高於漢昭葛亮一層耳。
臣曰邸下之言。
恰當矣。
邸下曰。
有見貂裘者乎。
吳載紹曰臣曾見之矣。
華陽洞乎。
吳載紹又曰臣曾見之矣。
又問於臣。
臣對以未曾見。
邸下曰。
貂裘一事
感慨涕泣處。
華陽祠。
亦是一間祭昭王之義
其意豈不絶悲乎。
上下反復春秋之義
數十言。
下問桂坊受學處。
誰也。
臣對曰臣少時從故判書朴弼周
小學書。
其後從師祭酒金元行
姿質卑下
不能善學
鹵莽無所得
世稱解文字者
謂之識字
若臣者雖尋常字義
亦多不通
所謂識字者耶。
邸下曰今日酬酢好矣。
二十四日夕召對
節要自與袁寺丞書至與臺端書。
臣曰朱夫子小人情狀處。
無有毫髮之遺。
此盖朱子平正心
鑑空衡平之體立矣。
致得如此
所謂抑亦先覺者而至誠前知者也。
惟願邸下先立其鑑空衡平之體。
所謂善惡邪正
不待辨而自明矣。
若先有意於何者必小人
何者君子
則先
有意者。
已有係着
所謂小人未必小人
所謂君子未必爲君子。
故惟在乎居敬窮理
然後眞可區別賢邪。
如枰量物。
無些遺漏矣。
且此書於去小人之方。
其言峻截正當
故其文亦峻截正當
下笑曰。
不知文。
但覺其言之極好矣。
邸下又曰。
昨夕旣及孝廟時事
今又言之好矣。
孝廟之於先正
際遇果其至矣哉
於今春秋大義
便是束之高閣
當日志事
豈不誠其凜然
至於今日遠月忘。
可悲夫。
又曰大報壇其有辭天下乎。
今之一種議論
謂之空言無補
何異朱子所謂鼠輩乎。
仍又噓欷慷慨曰。
孝廟之聖。
高出宋孝宗
其時不幸近之。
先正之學。
近於朱子
際遇則不啻過矣。
先正之事。
豈不悲乎。
又曰。
今日旣講朱子書。
不可不先正書矣。
遂使春坊出讀尤庵寧陵誌文一遍曰。
以其語好。
故文亦絶好
某處出禹貢
某處出樂記
某處出史記
某處出經書
如此文章未易得。
令人拙者可以流涕
剛者可以起舞
邸下又命讀煥章古詩曰。
先正亦善詩矣。
臣曰淸心樓作。
不可不讀。
邸下又命讀之曰。
當時先正作此詩時。
未知何以爲心耶。
愀然不已
竊伏見邸下聽讀詩文之時。
每至轉換處。
以手擊節也。
公元1355年
乙未二月初一日召對
節要自專賜敎(止)龜山亦嘗論之。
命陳文義
臣曰延平所云未發已發之幾。
幾字似涉如何
夫幾者動之機也。
幾着已發可也
着未發。
恐或容有可議乎。
邸下曰然。
邸下詢曰。
不相久矣
何其久不相見耶。
臣對曰適有私故而然。
(余自昨泄痢幾危殆數月。
故以有故仰對。)
五月二十二日召對
節要四月八日(止)終無實得。
命陳文義
臣對曰朱子所以佛老者。
猶是責備語。
佛老者。
亦自未易得。
末世人欲橫流
小則錢帛
大則科宦。
汨擾杜塞
不知有他。
何暇佛老乎。
佛老也是資質高而物欲少。
橫渠之早悅孫吳
晩逃佛老
朱子詩騷兵禪皆是也。
佛老者。
何處易得。
反之而爲正學何如也。
臣又曰先博後約
博約二字
終欠分曉
臣則博以知看。
約以行看
然終似難分曉。
臣又曰氣質變化
必有是理。
若非人一己百
人十己千。
未易論也。
此則匹庶之學。
帝王之學。
無以異也。
邸下曰。
氣質變化果難矣。
若非勇則何以變化乎。
故勇㝡有功
橫渠之勇撤臯比
勇字亦可着眼看。
臣曰勇列於知仁而爲達德
此是着手
處。
然知無無仁勇之知。
無無勇之仁。
無無知仁之勇。
勇字亦不可孤單說去。
臣又曰知仁勇之勇下。
又有三近之知仁勇
從此着手則尤緊。
退出
六月十一日召對
節要
命陳文義
鬼神一段
臣達曰此段可以其與中庸十六章相發揮。
邸下仍詢中庸章義
臣仰對曰鬼神章素稱難解
其入於大小費隱之間。
以爲天必命之之義
以爲爲孝之義
然臣意則皆非正義
鬼神只是誠。
除他義意
斷然是誠。
三十三章之旨。
摠萃於此
如磨磑之鐵北辰之居。
臣嘗爲圖而觀之則似瞭然
段落依據
費隱章是說費而隱也。
鬼神章是說隱而費也。
鳶魚從氣之粗處說。
鬼神從氣之精處說。
以見誠之在精在粗。
無有間焉。
公元1365年
  附乙巳九月日記
乙巳九月七日
東宮誕辰也。
桂坊春坊問安
自上有留待閤外之命。
已而入侍
賜饌宣醞於一堂
上詢侍臣曰。
沈定鎭入來乎。
侍臣桂坊入來矣。
遂皆退出
九日書筵初開之日也。
雞鳴
諸僚一齊桂坊矣。
試士春塘
名曰志喜科。
日初出。
御駕
桂坊前路
遂祗迎。
已而東宮相見禮之命。
臣之見職左司御也。
戎服進參於涵仁堂。
時上已自內還御矣。
上曰。
桂坊退軒東宮也。
遂升退軒瞻謁
東宮玄冠玄服帶玉帶。
云是七章服也。
睿質天挺
視瞻有度
方面豐下
隆準日角
面大幾如八九歲兒。
隆準恰似聖上之容也。
上曰。
玉帶重故東宮有重之之意。
龍顔含笑
人皆爭先仰覩。
退軒甚窄。
故臣廑廑排衆延頸以望矣。
起立軒門內。
顧謂臣曰。
沈定鎭其詳見否。
又曰。
沈定鎭試詳見也。
於是更瞻東宮
上又曰。
沈定鎭少間
又見之也。
已而阿母東宮軒中
又從衆仰瞻矣。
上詢今日召對桂坊誰耶
沈定鎭入。
仍顧小臣曰。
沈定鎭汝入召對
退出
卽又有召對之命。
春坊孝經
入對東宮坐房。
上在傍。
輔德鄭述祚將進講
上敎曰。
稍小聲以讀也。
鄭述祚遂讀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毁傷
孝之始也。
上又敎曰。
解釋讀也。
鄭述祚又解釋讀。
上謂東宮曰。
人讀。
汝亦讀。
東宮遂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
聲音詳潤
上笑曰。
善讀善讀。
爾輩須出去
遂皆退出
諸僚閤門
外廊。
忽有上敎
今日之科。
異於他科。
桂坊無論廢科人。
皆令入塲
不然豈殿座之意。
成均館給試紙儒巾
宣傳官持標信開試門。
承命入。
書呈券。
及出試門。
司隷告自上特陞資僉樞
肅命而歸。
日才暮。
月色生黃。
翌日九日傳敎
則曰今日卽肅廟朝初開講筵之舊甲也。
東宮於此日始行胄筵。
此果何等喜慶幸。
桂坊沈定鎭
予之在邸時所資益
多賴此人。
此筵特命入參。
盖欲酬勞賞典
豈可輔德異同
亦爲加資。
十日鐘時
桂坊書吏來傳一簡紙。
曰此乃御製詩也。
奎章出給
使之待開門賡進。
祗奉以見。
外面桂坊沈定鎭五字
內則御製題曰。
是日重陽
東宮初講孝經
卽我肅祖開筵之舊甲也。
唫示在筵諸臣以識喜詩曰。
日月同符聖祖齡。
重陽寶甲又堯蓂
我家燕翼弘謨在。
精一相傳孝經
臣遂賡韻開講同符前後齡。
黃花九日筮千
神孫聖祖無憂慶。
萬化乾坤孝經
開門
書納于奎章閣。
傳敎使相見禮
桂坊亦賡進。
午又使諸桂坊亦賡進。
十二日傳敎御製詩。
使沈定鎭書進。
塡金揭板
于桂坊。
臣遂敬書以進。
聞諸桂坊各自賡詩揭板
故又書所賡韻
于桂坊。
霽軒集卷之六
 語錄
  
渼湖金先生語錄
讀書過了一章
若不能離。
一般情人相似
乃得。
對人講學
虗心以聽。
前日所知
一切放下
只換作這人㨾。
其言果是
也好
其言雖未是。
不妨
夜燈陪坐
先生問這燈火或有明者
或有暗者。
何也。
對曰這便是氣質
若新綿心香則明
不然則暗。
曰然。
假使白蠟燭則尤明矣。
因問燈火一炷上下
那處炯明。
對曰這中間熒昭處是。
曰是便靈處。
而其照者是才能也。
曰若以此火移燃他物。
特質異。
然亦此火也。
人之變化氣質
奚異於此
翌日夕。
定鎭問人之變化氣質
只在自家
豈若燈火之移燃他物乎。
曰昨所言者
只是明這燈火一般
兩箇也。
原來此心。
豈有聖凡之異。
心是火。
燈火之譬又妙。
燈火中間下接綿心。
上接光熖
一點熒昭。
若無形處。
精英都聚於此
譬則此心之氣之靈處也。
燈火無論明暗
其光落地
四散照物
才能也。
譬則此心之靈。
不獨與善邊。
亦自覺與惡
邊也。
燈火光照與熒昭。
非是二物
其所指言者。
不得不異。
一種議論
只見得心才能
便道心是氣位而有善惡。
可慨也。
(若以這燈光明暗
歸罪中間熒昭處則可乎。
移此燈火百般物。
只是一熒昭而已。)
性一而已
豈有兩性來。
大同本然
分作二層。
胡說
夕嘗陪坐
先生整齊嚴肅四字
甚生好箇底。
又曰整齊嚴肅
心便一。
自外做箇持守
內之德性
亦隨而成。
又曰九思九容㝡好
又曰不讀書何如
定鎭原是浮念㝡難除。
曰纔整肅
心便一。
奚憂浮念。
先生定鎭所著卷末呂與叔詩。
如元凱方成癖
文似相如便類俳。
獨立孔門一事
只輸顔氏得心齋。
因顧定鎭曰勿以閒漫筆看。
眞切體驗是可。
君之文。
足以見人之潔邁。
勿爲舊習纏牽
一切頓放下。
向此道做將去可矣。
人之爲學
農耕婦織。
自己當分。
不是別事。
若苟掩諱
要避標榜
則此其意已偏私了不明白
多少病痛
皆從這裏來。
近世一種人。
能文有家行。
禔身簡潔
一切貨利聲色
不染於心。
如此
便作家計
已自滿足道。
不必標榜學問
學問
眞是實底
我乃眞箇學問
不曾
見箇上面道理
此等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小學孔子公門(止)踧踖如也。
先生曰入公門如此
過位如此
各自隨時如此
如乾初九潛龍
九二見龍
九三或躍在淵。
九四夕惕若。
九五飛龍在天
上九亢龍有悔
例是言之。
六十四卦皆然
聖人言動類是。
吾故曰周易難底小學
小學易底周易
自是一般道理
定鎭先生盡日賓客
夜分不寢
無或有損否。
先生曰憶少時與數三儕友較不睡。
二十五日就枕
不大疲倦
今則衰老
可惜
程子曰。
人有四百四病
俗不可醫
夫欲醫俗。
有甚好底道理
定鎭曰有欲故混於俗習
不能掉脫
超然敻出。
如蟬之蛻。
則何俗之有。
先生曰可矣。
然凡天下事
惟義是視。
自然不俗
定鎭如是然後
有着手處否。
曰然。
一日定鎭侍坐
先生曰古之學者
孔門諸子所問。
皆是爲學
如問仁問孝崇德修慝等是也。
非如後世文義講說而已
文義未必不講。
而須思如孔門諸子所問可也
談性談命。
大異於孔門罕言。
九容㝡好
小學敬身篇須細看
曾子子夏喪明之語。
迫切過當
先生曰君以此言爲迫切乎。
則更無責善之言矣。
酒量
少時嘗飮六十杯。
猶未大醉
吾於大學
六年工夫
中庸讀數千遍
記性
曰少也。
三淵問汝讀禹貢幾遍成誦
曰六遍始誦得。
三淵問持守幾何
不能久。
三淵曰我則讀禹貢四遍成誦
誦則終身不忘。
記性比三淵。
不啻三十里之遠。
嘗見先生於生妣忌日
設位望哭。
哭聲徹天若始喪。
哭罷進拜涕淚被面濕裾。
瞑目端坐
但發噓唏之聲。
直到天明
昔拜寒泉
寒泉曰尊多讀論語否。
曰未也。
素喜孟子
每到其抑揚反復處。
不覺手舞足蹈
寒泉孟子非不好也。
氣質麤猛在。
不喜論語
從今加意做工論語也。
其後雖讀論語
猶未大煞用力
孤負先輩之訓。
賢其以我爲戒也。
吾每疾病
汲汲爲學之心。
思有一分進而得安歸耳。
近世儒賢
曰少也一見南塘
其眼似智。
寒泉溫良
愷悌
微欠重厚
然自成德
蟾村嘗曰寒泉用天理。
此乃朱子周公儀禮語。
此則過矣。
定鎭二十三歲。
從黎湖學小學
每稱黎湖成德
先生曰其固窮力行難及
然其作玄石碑文。
有曰爲天地立心
萬世太平
庶幾近之。
形容聖人
何等語。
引譬如此
見識未高
宋櫟泉之被罪歸鄕里也。
或疑其無一言相救
先生我自是禍家餘生。
平日處義。
只有老死巖穴而已
身旣不出則言可出乎
若以辭職有疏。
則言或牽連可及也。
其後數年辭職之疏。
有曰臣未言之。
李德馨云云
遂遞職。
外孫徐某兒時史記
先生出授淸陰所讀唐板史記
兒性麤。
頗傷汚。
定鎭曰是宜代以他帙。
先生曰適無他帙。
不得不授此。
書冊元來讀以弊之。
無不可矣。
此冊傳自淸陰五世
久矣
假使不讀。
豈傳無窮乎。
此兒讀以弊之。
何妨也。
食必整齊器品。
匙箸安詳
不令碍着盂楪有聲
書冊必依帙疊積。
齊方方。
無一欹斜層出
曉起
默念經書
端坐
日纔出。
梳盥整冠袍
入拜祠堂
出坐或看書
或敎諸生
竟日無少疲倚。
坐必竪起脊樑
或合無語有思
拱手十指相叉
呼僕未嘗疾遽。
聲緩弘長有威。
我東儒賢尊慕
尤在尤庵
先生本朝君臣際遇盛際何時
定鎭似是孝廟之世爲盛。
先生曰然。
玄石以爲孝廟之世。
西人大得云云
分黨乖離云云
是甚所見
凡人滲淡則雖不犯惡
不能入善。
亦或流而爲惡。
故人或豪或麤。
固執或有癖好
反之則善。
自守不失
似此氣質
矯揉有用
滲淡者却無用。
不爲女子而爲男子
不生於今中原而生於我東。
肢體完具而不病。
耳目聰明而不塞。
頂天立地好箇身。
豈可虗過一生
識得爲人之道。
行得爲人之事。
方是眞箇人。
目司視耳司聽口司言足司行手司持鼻司嗅舌司味
視可視聽可聽可言行可行持可持嗅可嗅味可味。
便是踐形
一種黑地居敬可惡
如何終始如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