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杂著
杂著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4H 页

传疑。旋相为宫。如言甲子虽自为金宫。下生壬申之金。而至于庚申为木宫。下生戊辰木之时。甲子亦见属于其宫之内。壬申自甲子而生。而亦自为宫而生庚辰。戊子自庚辰而生。而亦自为宫而下生丙申之谓耶。
答。既曰旋相为宫则当如来说。十二律旋宫之法。亦仿此。
传。自东向南时为左行。自西向南时为右行。自东右行之右字。疑是左字。今于始西右行下。乃曰疑当作左行者。何也。
答。所疑似然。
启蒙。东北阳方。西南阴方。东固阳而北何以为阳。西固阴而南何以为阴。抑以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一主北。二主南。故言之耶。
答。是。
启。节斋谓河图数偶。以动为用。洛书数奇。以静为用。九峰谓体圆而用方。体方而用圆者。二说似相反矣。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4L 页

答。节斋以动静为体用。九峰以方圆为体用。二说各是一说。今滚合为说。恐未稳。盖河图无那四角。即圆而生成阴阳。各居其方。即方也。洛书有那四角。即方也。而八位周转无空处。非圆乎。图数偶而奇在其中。书数奇而偶在其中。故曰非无耳。此用字。恐与体用之用差别。如言功用运用之云耳。未知然否。以图书对待则相为体用。分言则又自有体用。不可泥一说也。
传。三同二异。玉斋则以图书言之。云庄则只言图。退陶先生以为云庄亦与胡氏同者。何也。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似为七九。而胡氏乃以四九二七兼言。退翁亦如是言之者。何也。胡氏自二四以生数言以下。恐非朱子本意。如何。
答。云庄只就图言。似未该。然其言亦自是一说。盖图书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故先儒发明。各异义例。虽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5H 页

启。惟运行次序。河图则右旋之右字。恐作左字。然否。答。大全左。
启。九则进之极。言九之前。只有十之数。十为阴数。则进之至于九而极矣。六则退之极。更无转处。言五为阳数。更不得侵过阳数故耶。
答。是。
启。互藏。言非但九之老阳成于四老阴之外。六之老阴成于一太阳之外。七少阳居于二少阴之上。八少阴居于三少阳之上之谓也。老阳之首。藏于阴而尾掩于阴。老阴之首。藏于阳而尾掩于阳。然则互藏二字。独可言于二老而不可言于二少。盖二少者。七之首生于九而尾掩于二。八之首生于六而尾掩于三。可言其互处。而不可言藏也。而朱子胡氏。并老少言之者。何欤。
答。看得极细密。然亦太碎看。胡氏说。正释互藏之妙。得朱子之意也。
传。太阳之位居一而数则九。乾得其数而兑得其位。故乾为九而兑为一。离得八数而震得二位。巽得三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5L 页

答。看得尽好。但此皆自然之象。今曰不可以当之云云。似涉人安排。成语病耳。
传。搀越位次。言一在北而越东而为东南兑。三在东而搀南而为西南巽之谓耶。
答。恐当如是。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6H 页

答。恐当如此看。
传。虚中。五与十而以象太极。最是则图作易之妙处。言太极只有其理。而本自无形象位数之可言。故必虚之而后得其妙耶。
答。亦是。
试以胡氏互配之图。拟之于横图太阳之上。生阳生阴。以生乾兑。而河图南方之数。既是二七。则乾不可不居南。而兑不可离于乾。如二七之不可相离也。乾则图而配少阳之七。兑亦则图而配少阴之二。少阴之上。生阳生阴。以生离震。河图东方之数。既是三八。则离固居东而震不可离于离。如三八之不可相离。离则图而配少阴之八。震则图而配少阳之三。少阳之上。生阳生阴。以生巽坎。而河图之西方。既是四九。则坎固居西。而巽不可离于坎。如四九之不可相离。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6L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7H 页

大凡图书之妙。奇不一于动而偶不一于静。老不一于变而少不一于常。书不一于九而图不一于十。图不一于卦而书不一于畴。生不常阳而成不常阴。阳不常主而阴不常客。正或有时而外。内或有时而偏。异或有时而合。而同或有时而判。或以气为阳而或以燥为湿。或以湿为阴而或以精为阳。进者或之而饶者或退。其则而为卦也。九或为七而七或为九。二或为四而四或为二。一或为二而三或为四。四或为一而二或为三。至如六而为一。三而为八。一而为九。八而为二者。纵横曲直。斜分正分。阳变阴合。千分万别。而亦各有说焉。始知图书之妙无穷。而谶纬之学。纷然于世者也。惟在得其正而不为其所杂。亦学易之正义也。未知如何。
答。且就图书。各究其奇偶生成流行对待之妙。见得圣人作易著范。莫非至理。今专就二图。较量比并。虽见其互通相发之妙。而意味反浅。不如且就启蒙朱子说。反复讽诵。自当有馀味也。
传。兑艮互位而生。言太阳交太阴而生艮之上一阳画。在于太阴之上。太阴交太阳而生兑之上一阴画。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7L 页

答。看得是。
传。董氏皆还本位而生。言太阳交太阴。生兑上一爻之阴。而还在于太阳之上。太阴交太阳。生艮上一爻之阳。而还在于太阴之上。少阴交少阳而生离上一爻之阳。而还在于少阴之上。少阳交少阴而生坎上一爻之阴。而还在于少阳之上云耶。
答。亦是。
传。退陶集中与静存书。有曰律吕书。以太玄经谓参摹四分之书。不知所谓。示及为望。窃恐静存后书。解告参摹四分之义颇详。其说未传。而其义即足以发明欠四分之三。多四分之一之语。故老先生标出于此耶。未知如何。
答。参摹四分。出扬雄本传。言三三九。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故立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自三至八十一。皆以三数推之也。三而九。九而二十七。二十七而八十一。为四分。故曰三摹而四分之。此泛论太玄之数。非补欠踦赢之谓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8H 页

答。非但观者。天地之左右。本自如此耳。
传。邵说谓阳交阴云云。谨按邵子本说。自两仪生四象而言则然矣。而至于阴交阳而生乾兑。阳交阴而生离震。柔交刚而生巽坎。刚交柔而生艮坤。未见还生之义。而退陶先生云云者。只据两仪上大分而言耶。
答。似然。
启。阳上交。阴下交。阳下之半。阴上之半。太阳之下半。太阴之上半。少阳之上半。少阴之下半之上下。皆以左下右上而言也。独左上十六卦。左下十六卦之上下。以南上北下而言否。
答。左下右上。就圆图中分而言。又四分而言则左中又有上下。右亦然。
启。先天心学注中间白处。此白处非指坤复之间。似指中间安方图处。如何。
答。所疑甚当。故朱子尝欲取出圆图中方图在外。庶圆图虚中。以象太极。坤复之间。又是别说。与此义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8L 页

启。三十六变为六十四。言反易二十八。加不易八。为三十六。反易五十六。加不易八。为六十四与。
答。此段是。
传。总图下。易髓曰云云。欠十二位。此言乾坤二卦。欠甲午甲申甲戌壬子壬寅壬辰乙丑乙亥乙酉癸未癸巳癸卯也。而其造化以下(止)暗合也。未详何谓。抑谓甲子与壬子。壬午与甲午。同行云耶。
答。造化以下文义。似谓甲子全六十之数。方成造化。而却欠十二位。不合于造化。盖以不全其事耳。然乾坤二卦中。自有十二支。明者可以暗合也。如是看如何。看下文方得全备。则可知不全之义耳。
传。飞伏云者。言乾六俱阳。故坤自初至上俱伏。姤初为阴。故乾初伏。抑阳爻阴伏。阴爻阳伏之谓耶。且凡言上伏者。并言六爻。初伏者。只言初爻。二伏者。并初二爻言。以下皆仿此耶。抑飞神只言世之一爻。而伏神亦只此一爻耶。不独上爻为然之说。未详。不曰不独乾坤。而曰上爻者。何与。
答。当卦为飞。本宫为伏。八纯卦则又以对待。相为飞伏。如自姤至大有。为乾宫。姤世在初。丑为飞神而乾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9H 页

传。戊就于己而为坎。己流于戊而为离。既曰坎象水流。戊离象火。就己则似谓乾生坎时。乾戊之水。下流于坤己而为坎。坤生离时。坤己之火。上就于乾戊而为离。今曰戊就己流。未知何如。
答。非谓戊就己流。乃谓乾之戊就于己。坤之己流于戊耳。若如来说则又为戊流己就。却成拗转耳。
启。易者。一阴一阳之谓。小注。玉斋艮全未用之说。未详。居北之偏方故云耶。
答。艮少男。未就傅之象。在东北隅。全未用事。在四时则为冬春之交。无生物之功也。然曰未。则姑未用耳。与西北之全不用者。不同矣。
呜呼。图书之同异无算。而其理之未始不一者。已说于前矣。至于卦画既成之后。就其已成者而推其相交之妙。诸儒之论。不一其说。又如伏羲先天之图。文王后天之学。其配合之不同。方位之相殊。无异于图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499L 页

答。此一段推说尽好。
传。一三五。阳数也。得地数三十。二四。阴数也。并五中得天数二十五。一三五之生数。得六八十之成数。则地成之数不过二十四。而谓之三十。二四之生数。得七九之成数。则天成之数不过十六。而谓二十五者。何也。抑谓六八十亦二四之积。故不言二四。而二四之地数统于其中。七九亦一三五之积。故不言一三五。而一三五之天数统于其中。为地数三十。天数二十五之云耶。
答。以中五衍为五十。下左中三点即一三五。各衍为十而得三十。上右二点为二四。各衍为二十而并中五。得二十五也。
启。老少。在第二爻方见。言一变奇二变奇时。是太阳。一变奇二变偶时。是少阴。少阳老阴仿此。老少之分。皆于二爻上可见得。不必待三变而始见云耶。
答。二画是老少之象。三变则成卦矣。
传。虚此以待。老阴之四。又以待少阳。以阴阳相含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0H 页

答。虚待之义。来喻亦好。观图可见矣。
启。九之母。九之子。以其自三三而合之。是母也。自九而分之。是子耶。
答。挂扐之数。十二为母。过揲之数。三十六为子。
启。老阳图。三二一者。谓一变二变三变也。然则看图当自下达上。如何。
答。此段是。
传。挂扐该八卦图。乾卦恐误作艮卦。如何。
答。恐如所疑。疑板本误也。
启。老阳得八。老阴得八。少阳少阴各二十四。以四十九虚一之法观之。则其用果如此。已见于退陶先生所图矣。若以五十虚一之法推之。则老阳只是有十二样变。老阴只是有四样变矣。未见其皆为八也。少阳亦只是二十样也。少阴亦只是二十八样也。未见其本皆二十四。而今于五十虚一之下。以四归于之上。乃以本皆云云者。何也。未知蔡氏之意欲知造化互变之用。而首以五十虚一之法示之。欲知阴阳相对之体。而次以四十九虚一之法。假设示之。故其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0L 页

答。阴阳之体。数常均。故老皆八而少皆二十四。有动静多少之异。故见于揲蓍者。有饶乏之异耳。盖阴阳之策。本无均一之义。而特假以言体数之常均耳。四十九虚一以下。即申言均为八与二十四之义。以明体数常均之义。如此看。上下文义。恐无所疑耳。
启。合老少之变。以推二老之用。谨按要解。曰得老阳之变十二。老阴之变四。然后合而对待。分之各八。又因是推二老之用。如是而看。则是谓合二老之变而已。而又因是以下。又未见推用之意。未知如何。窃谓合老少之变者。言老少之变。合为六十四。各有饶乏多寡之数。如上所陈也。推二老之用者。言六十四为四个十六。二老之变十六得一分。二少之变四十八得三分。二老之一个十六为径。一二少之三个十六为围。三乃具径一围三之妙。而以成造化。始有符于易用二老之妙也。而亦有以见合老少之变而推二老之用也。如何。
答。按此段。释蔡氏易用老不用少之义。言老阳得老阴之四而为十二。并老阴四。为十六。少阴得少阳之四。为二十八。而并少阳二十。为四十八。合老少变为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1H 页

启。想自有一物如蓍。窃谓圣人之一见河图。五九四八之数。两仪四象之交。瞭然洞观。不待挂扐推算而成爻成卦矣。只是信手画之而已。未必依有一物如蓍。而假借依样也。如何。
答。若不依一物。则河图亦不须见。既曰见河图而则之。则亦不妨依蓍而得。大传曰。远取诸物。而朱子曰。非独以河图而作也。则安知不有取于蓍耶。
谨按揲蓍四象之所由分。不过曰奇偶而已。以四为奇。以八为偶。而三变而得四者三则是为太阳。而三一之中。又各有三。合三三而为九。三变而得八者三则是为太阴。而三二之中。又各有二。合三二而为六。三变而得八者二。得四者一。则是为少阳。而二二之中。又各有二。一一之中。又亦有三。合二二一三而为七。三变而得四者二。得八者一。则是为少阴。而二一之中。又各有三。一二之中。又亦有二。合二三一二而为八。积河图一二三四之生数。而得河图七八九六之成数。其以九六为老。七八为少者。成数以论之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1L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2H 页

答。非但取首义。亦有尊阳之义也。
观变玩占之道。不过曰彖象爻辞而已。朱夫子起例之法。凡有六样。盖圣人因其卦爻之变而系之以辞。观乎阴阳之变而定其吉凶之应。本乎天理之所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2L 页

答。卜筮之法。不但甲乙之难定。盖古人质朴。有遇事蒙然而质于鬼神。是不可如此局定说也。
试以乾之一卦言之。乾。天道也君道也。天子遇之。自为天子之道。而诸侯遇之。不害其为君道也。王者遇之。自为君道。而大人遇之。不害为大人之道也。人臣遇之。不害为元老之道也。君子遇之。不害为彊健之道也。家尊遇之。不害为宜家之道也。乾之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王者遇之。其占即位也。利见贤哲之臣也。人臣遇之。不害为利见明圣之君也。儒者遇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3H 页

答。此一段甚好。所谓易不可为典要者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3L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4H 页

答。末一段意思尽好。盖今筮法已废。读易者。先正其心。读一爻。如筮得一爻。观象玩占而为受用之地。则亦可以不迷于所趋矣。
承辨诲后再禀
本图书。其七八九六之数不同。章有曰参伍错综云云。禀目疑其参字伍字。何所指而言。妄以为洛书八方相错而成十五。故取三五为十五之数而云云也。批喻曰。统指上文老少互藏之变。居位含数之妙而言。宗德终未觉其为然也。敢以左见僭妄言之。若以末句此变化无穷以下。为统指上文则似固然也。若以参伍错综一句为统指。则未得释其惑焉。谨按此条。文势言义。第一段。即图之阴阳老少进退饶乏也。第二段。即图之阴阳老少互藏其宅也。已上指河图而言也。自洛书之纵横以下。指洛书而言也。既言迭为消长之变。又言虚五分十之妙。继之曰云云。四含六则参伍错综云云。语意若曰如右所云。则此可见参伍错综。无适不合之妙也云尔。盖迭为消长。合三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04L 页

答。参伍错综。元本不在。未知鄙说如何报去。承示果误矣。但来示亦未稳。盖本意。以洛书纵横十五而为七八九六消长之义。又虚五分十而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之象。纵横交错。无适而不值七八九六之数。与河图正变同故云云。非以十五为三五数。而使参伍二字也。要解。只取交互参考之义。亦自是。更检看如何。参伍三五。字义不同。不可假借使用。来说或杂用。恐未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