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书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29H 页
答李际可(秉运○甲辰)
盖尝知有尊府竹山之行。前后承闻。每在戒发之前日。排布不给。未有临送之仪。顾勃窣翁无可论。能步者殊为歉然耳。寒威已踰关岭。正尔随分退歇。伏想行史利顺。奉以舒至情之虑耳。即拜委书。就审侍学俱胜。所以俛仰惕厉之意。非从一时牙颊中来。顾此庸陋。庶几有喷醒丽泽之益。幸何可言。但遣使修仪之间。往往匪伦。有若处之以云云者。是则过矣。欲长语则尤近实事。泯默以处。万加谅恕。无至于再则固至愿也。一二疑端。出而与朋友共之。自是公心。何可有别思量。此亦有率性一说。逡巡而未敢发。差待尊府返旆。或有修禀否。
答李际可(辛亥)
一时遭遇。同人共伤。而抑复思之。金昆玉友。何处得来。旧日绪馀。不坠在人。绵延承受。罕有其比。惟愿十分慎重。各保法器。无负冥冥之期。凡系义理密处。权且倚阁。如论语昭公知礼而后和之章。玩得和平温粹从容恰好气像。则世俗杂物。皆如梦外。心境稍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29L 页
平泰矣。如何如何。
答李际可
季氏虽未能款叩底蕴。眉睫之间。自有不掩。政是瑞世之器。只恐寿陵枉游。失却故步。不如联床沈淹之益为大也。
与李际可
既死之人。何可唤令复起。赖有二三贤朋友竭衷悼惜。躬致抚安。看审就木而后已。政有未尽飘散者。宜其藉倚而顺归矣。固知谊分之不但已。使此茫荒无凭之人。若有慰释纠结者然。感泣铭镌。不容言谕。幽明之间。理必无间矣。昨日风寒。溯面作行。恐无添损否。令季书讯。不但荷有庇眷。文词辞气。宛是老成风味。宜有别致修敬鼓发方长之势。顾此心绪及处地。非其时也。只用尾付悲叹。奈何。
答李际可
端的盎然之谕。茫不记得。不知获蒙领纳者在于甚处。然不是沧浪之歌自解妙理。遇圣人耳顺之听。而后乃为名言。于此可想雅意常有不放过处。撞著语句。得其无味之味。此方为真实工夫。更望随处照管。察迩采荛。孰非进德之地哉。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0H 页
答李际可(壬子)
自顾愚陋。虽甚不武。岂要集了多人。敢拟捧喝之任哉。每被朋旧枉推。此僧道落半之身。则辄欲钻地而入。惟于贤棣左右则不须强聒瞽说。误了正知见。只是小谷一屋。静可看读。深可谨护。此生斯世。寓慕无地。区区苦抱。何处可效。幸得旬月追从。以供栖托之役。固所愿也。不意门巷淆乱。势甚切逼。至使联武中还。迨今惄然如饥也。盛录。看书眼目精密难及。庶几门庭不寥寥矣。我心之喜。谁复知之。前冬后山寄来数段文义。未及报去。昨又重督。略以强说答之。末云老景工夫。不须一向于文义上钻研。更从受用节度。理欲界分处。另加精采。猛用超拔。似好云云。未知以为如何也。
  别纸(大学或问)
 朱子曰。小学书是做人底样子。
古者小学。不过是洒扫应对礼乐书数而已。立教明伦敬身亦不及焉。而朱子所编书及之。所谕未必非兼补云者。得矣。然虽言居官涖民之事。而只于逐事上谨守。不如大学之统领规模。虽有立教明伦敬身之目。而只于应接上持循。不如大学之程级周悉。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0L 页
道则一也。而节目间架。恐不可言于小学。日用施措。恐不可言于大学。如何。先从小学以下语。果有然者。然今日实工。只在于各就本书寸寸做去。如何。
 程子发明格物之道云云
所谕不无意见。抑恐此一句。盖结敬之一字。无所不包。故主敬穷理。自是两项工夫。或以车轮鸟翼相对。或言塞断中间。莫令相通。而程子发明格物之道。亦必以是为说则尤可见其兼补总摄之义也云尔。如此看。未知如何。
 百倍其功。只在主敬云云。
诸人之言。非必要把来主敬做题目后一向放下了也。盛意非必要背他从容勿迫意思也。不妨兼了两义。然至以六艺八条初非己百己千之功云。则只此本语。乃为学问思辨笃行而发。五者非八条而何。又以格致有时乎休歇。而主敬之工。不可间断。是舍了学问思辨与行。屏却格致而兀然默坐。思想个敬以致百倍也。而可乎。
 四说结语
当整齐严肃则曰切当。当主一无适则曰许多义理都为我有。其以是为切当者。非以彼为不切当也。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1H 页
须排比。随言实著之意。已供区区于上。况整齐严肃则心便一。初非二乎。
 黄氏曰云云
黄氏之言。安知不如戒惧临履之云。而真有畏一物之义欤。四如何。甚亲切有味。
 由是诚意正心注。先立大者云云。
陈氏以诚正与身修。分作大小。诚有可疑。所谕明白。上下排列。恰当无差池。可喜。承有先旨。尤切感尚。抑复思之。每两句。必须中截分属。亦涉少味。由是诚正修一截。滚并作大者小者不能夺。则只如孟子本语看。似更圆活。文集中答问盖如此。
 健是禀得那阳之气云云
寻常疑此气字未破。不谓高见偶同也。
 北溪陈氏曰。人始于气感则得魂为先。
人之生也。气感而形成。气感处便是魂。形成处便是魄。谓之魂先。未为无理。朱子曰。口之知味。鼻之知臭为魄。耳目中煖气为魂。其以魂魄分言于口鼻耳目者何也。推以己见则流行于一身者魂也。充周于一身者魄也。凡发动运用者魂。而凑定镇长者魄也。月有亏盈。故指圆处为魄。其圆缺迭代。明暗来往者。非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1L 页
魂而何。此等类象。略究便休。恐不妨。
 蔡节斋先理后气。性情寂感云云。
蔡说果有未安。未易看得出。况字以下。义固不舛而言涉创始。去之恐亦不妨。
 虚灵洞彻。万理咸备注。陈氏曰云云。
恒抱此疑。辞之洞达。不能如明辨也。可据而自信否。
 介然之顷。一有觉焉。
觉焉之前。正有回头处。方有觉得。虽有觉时。截自今刻下手为难。惟勇决担荷之为贵尔。说得到此。可想一番意思。愿以所修者派润焉。
 
莫不有本然一定之则。注玉溪说。至善乃太极之异名。
此说。置以无害亦可。辨其少差亦可。但所在二字似欠。其曰原于天云者。恐不如只曰即乎阴阳不相离之中。剔出而为言也。其曰自其中正仁义之得乎人云者。恐不如只曰自其事物所当然。人心不容已。极至恰好处而为言也。未知如何。
与李际可
昨送儿孙赴招。迷驹出厩。始见阔世界。且有鱼队雁群之胜。宛是昔日光景。让与后辈做著。既幸其续成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2H 页
旧谊。继之以感慨也。老成之友。岂容以文辞献媚。第瞷益就鍊熟。排置纡馀。可想看玩之功。抑才分优足。自生滋润而致耶。近儿子为健之和得数诗。瘦容叶律。有若私心之幸。望赐一顾辱酬以奖之。
与李际可
逐年此日。辄增岁暮之怀。顾此衰晚。辊到此境。悠悠时序。无非寥落之感。不必随遇触事别作怀抱。但有些少疑端。不能自信。质诸朋友。十常九违。要当收而归之。归亦未必其禀质酬答宛如斯世。却恨当日未有一分开醒。大开口就正。得一宗旨而破了讹谬也。惟是倍怆耳。
答李际可,退可(秉进),慎可(秉远○乙卯)
病子三载。谁不危之。但其心力言论不少惫苶。忽地殒绝则千万虑不到也。父子而结为朋友十数年。不知外人之讥贬酸笑。而闭户峥嵘。优游自足。今将奈何。俄而贤季并章彦而至。烨如春伯继到。抚尸哭殡。皆用衷恳。念渠天性。虽敞爽处不足。犹以儒风世道为忧。默默隐隐之中。慕向寄托于数三朋友则耿耿矣。苦俟病间。约束亭斋。以为旬月之计。此志轮囷而遽尔折落。死者之有知与无知。恍惚未定。然便以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2L 页
友之手入木。应亦有所藉赖而安矣。立后一事。系是不得放过处。亲爱之谊。乌得默视。健之书中。略举大槩。盛幅敷示周悉。言言合义。节节当理。使陷溺迷涂。缠绕私小者。得以省悟抽脱。非忠信数君子。何以得此。只缘此汉情私细小。义理未透。却将许多妨碍处。参以人情。排比拊护。不即断定大伦。到今思之。羞愧悯恻。举颜无地矣。只图十分勉力以免狂妄。而姑未知如何耳。
与李际可
悄坐无聊之中。闻有俗离之游。窃自以为世间何等人能作此事。俄而累度诗幅。居然入手。盖出于慰我也。既选江左右之名胜。词韵之优如。固其势也。其中所称江西散人。何其夙就之至斯也。贤父兄诱进之方。正不止是。可期而待也。讽玩之久。洗破愁郁。为感不少。兄弟对勘之后。无与传看评赏。风流之寥落。一至此耶。学仲宅明共栖玉莲。送令一玩。昨始袖还。完璧差迟。然亦骚致也。何用重咎。
与李际可
潦霁凉进。伏惟侍奉卫摄益享平稳。向上志尚益复切实。慎可尚在石田博约中。退可远驾才税。即问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3H 页
死。所以不忘之谊。如得百朋。但不以所闻之一二破此愁陋。是则可慨也。古之为人臣者。临死而进遗疏。为朋友者。垂绝而寄情书。乃片片赤心也。顾此穷悴。自觉馀日无多。不于棣史一吐忠悃。将何以归乎。夫成就之道。太半是朋友之力。此道废已久矣。以面则阿顺而已。以书则许奖而已。箴规之言。不到耳边。何处见得朋友之谊。而又将何以进德也哉。朱子称詹元善以为天资超迈。志守卓然。存诚谨独。人不窥际云。而责工夫之谬。则有曰希世取宠。险谲乖戾。许吕子约以为笃学力行云。而论读书之病。则至曰局促奸巧。狡狯变诈。二人不少置念。而其声望不以是而少损。虽可叹尚。后人欲效之则妄也。窃念左右昆季今日之三陈(埴增止善)与三曾(三异三复三聘)也。俊润岂弟。何处得来。仲季贤史。种绩尚远。不须强以颊舌烦聒。窃瞷伯氏座下。已是中身。言动举止。俨然为老成。文词思量。周畅为杰特。山林也。必以掌师友之任。出世也。必以居训迪之列。惟其然也则必有忠信积累之实充于中。而孚尹于外。然后可以称矣。但恐沈潜恳笃之意。跻攀循由之工。有所不足。且人皆推之于上列。所接皆在膝腰之下矣。以故。少了悚惧羡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3L 页
慕之心。只是沦流优游而已。向里自讼。邂逅自得之味。未必真见。则处己或不免名实不副之叹。做事或不免纰缪坠失之患。悔之将何及哉。幸望竿头之上更著一步。九十里之外更求百里。不必回向枯寂而以衬贴为务。不必谢休外事而以命分自安。不必断绝出入而审择其取舍。不必放废时文而不忘其浇灌。切实敦笃。积之又积。其效应不须言也。古人以舍己芸人。大言无怍为戒。区区岂不知似此陈聒之为可笑可羞也。人之所勉。各有其当。似此愚陋衰败。其以不俗过了。自处足矣。在明者。既有资本。尤当充满其量。故不知羞僭。其谅之否。
答李际可
承书有日。不审伊间。联床有何讲究。无极而太极一句。且复思绎否。顾此冗愦。长作愁恼生涯。幸得关东一画本。行程详明。疆界不紊。便如身吃几站饭。看破几处胜地。受赐大矣。至如金刚一山。梦寐之间。或蹑异境。簿录之中。或探奇迹。未尝见与此髣髴处。断之谓天下之一也。未知造化伎俩何独于东方一隅若是费力也。或以为昆崙馀气向东重肆。迫到溟渤。混沌之时。剥齧戌削。因而做成。此言近矣。思之又未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4H 页
也。天下之山。迫海者几。中无包藏。虽被剥削。把了甚么。呈异效奇也。是恐大势东骛。别作气力。起了白头山。以开小中华。又中分而方作岭南一区。非有一关头。无以放开太小白结聚错落。而其气有遏住敛藏不得处。呈露灵爽。至于此极。发于岭南者。可知也。然内怀许多蕴蓄。而外加积厚盖覆。如崇山华岱之为。则其功效安知不尤有大焉。使渠抱有其能。月明之夜。独自弄得可也。乃见知于人。永受收械之辱。诚无所归咎矣。寄屋托栖之愿。此等处只合一开眼而已。岂容作我泉石乎。赖破愁恼。复有山评。凡人因物而迁。有如是夫。
与李际可
年年此时。此心常切寥廓。而况本作怀抱之人。而况于岁暮日斜乎。而况近日与人推究。皆是少班。但有唯诺而无违覆。往往有会心处。而瞻望四方。未得就质而受可否。俛仰天地。迥漠无凭。此日此心。何人知之。更可与谁某言之也。惟于斋居感想之地。诉告及此。其亦谅之否。
与李际可(丁巳)
梅雨初晴。风气过清。老孱不堪当轩。退处房室。四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4L 页
户牖。意思虚閒。乃因前课业。庄玩文集。反复潜玩。不觉高声讽咏。啧啧移晷。若将酿涕。此何心情。无乃畴曩虚扬气习未尽消化耶。抑恐衰朽软弱。动发感慨也。因而思见意中人以抒此意。健之远矣。贤者亦见唐棣之华而已。活字图取。岂容少缓。但是斯文大事。士林之所当共也。属诸自中可干人。方得体势之稳。而未免为本家一室事。已是不便。未回之前。已传丞相尚书指画之策。闻者皆以荣之。然若左右一步不出门而国人皆知。已是可惧处。步蹀朱门。其无自轻之嫌乎。向者彝则来传一二。非寓讶也。为传实报也。轻遽之性。妄率而答曰。布衣入城。必见宰相。何也。既而旋悔。若不能遏住则相对一破。所谓朋友有信。今径泄漏于他人。无或近于外之乎。然彝则即同室之人。何分彼此。窃念门户之重。耳目之烦。敢陈僻陋之见。汗流竟趾。不知所云。
答李际可
一天之下。炎光浑覆。而山林树樾。在在布列。安知无枌阴竹风之间。兀坐玩泳。会心于千古之上。而不知敲𧹞之外逼者耶。亟欲往从而未得也。则思想而已矣。一幅珍缄。觉足以泻郁。宗德。非水则食不下咽。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5H 页
是年例。无足深慨。只以文集为日课。因而思之。先生当诸贤倡作之后。凡义理之未尽条辨。端绪之末决归宿者。举皆演绎而发明之。人之读之者。不劳而得其要领矣。以是认之为證案。利其为该悉。劄录而记述者。多在于文义之肯綮。名理之微奥处。凡其道寒温论事变之际。别无奇特高妙之语。而想像心法公平。气象从容。推己量人。如见其悃愊。处事应物。惬合于人情。传受之旨。隐微之箴。使人油然消瀜其猥杂而按伏其粗厉。鲜有及者。非谓他人之如是也。区区之未解此意者。几何年数而辊到此境矣。悔之无及。惟愿少壮之友。戒之勉之。秋凉一会。何敢后焉。但复思之。人随智虑。各有知见。何必以前案为定本。不犯手势。而且或以敬巽年纪之义。悯默而逡巡焉则末矣。以此言之则一二老残之人。虽不得共之。奈何。但大力量大公平。然后可以免苟且。而其于本文之自成体势处。插入标点。则诚恐血指赭颜之致有斲凿之病也。长洞联栖。正是上段所谓枌荫竹风之间也。其有暇时浇灌之幸否。
与李际可
寝郎之 除。知旧同喜。昔日门生。庆溯何如。况满山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5L 页
松林。旱忧不入。政应熟读朱书。尤可贺也。昨答章彦书。妄有差迟数年更好之语。旋复思之。家贫亲老。惟此一路。庶伸诚孝。何可容得他语耶。
答李际可
昔者。每以壁立二字为立身之教。未知何修而可以充之也。近尝思之。出一言。旋思未当而止之。访一人。旋思未可而勿之。勿曰无妨。积习久熟则庶几否。
答金彝则(弼秉○乙巳)
无味无疑之叹。自觉如此时便是有味有疑之会。到了不忍放舍时。是味也。有些不吻合处。是疑也。味胜则疑自去耳。要在勿忘为好。
答金彝则(丁未)
幸赖诸贤推挽之力。得以破开愁郁。所以惠我者。不啻百朋。抑不知漠无酬报之为可愧也。悠悠之怀。入新转新。忽承手滋。良用披豁。动静收拾之工。看读玩索之力。只患不自觉尔。觉其无时。便自有戒谨寻讨之功。所谓杂念。恒人亦不知为杂念。而任他偷夺。如鬼物形现。正人烛破其为鬼物则自消灭耳。然必续续加工。有事勿忘。然后可保久远。非霎然一觉之力为可恃也。躬之不逮而大言。赧然。幸赐反复。与共策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6H 页
勉是望。
与金彝则
顷对时。未尝语有愆节。既别。知以滞證有妨调息。迨未显已。而似或弥留云。闻之不胜傃念。古人虽云志至而气从。然或不量气分而过用心力。或思索过苦。使心地不能优閒恬泰则俱足以致病。须详自捡出。以为案證之本也。凡患證虽微。须趁梳洗冠巾时治了。悠悠过了日子。非但不足以已病。更于甚处著实了。至望至望。德常护亲战兢。不遑点捡自身。但苦脚益牵缀难运耳。
答金彝则
书中首尾。无非反省之工。因其如此而要以不如此。则散缓放倒。翻然收敛矣。即此悚惧喟叹处。便自有竖起之心。整肃之容。因此捡摄而无间断。则表里如一矣。今乃不免有散放之忧。又欲别求立律之方者何也。无或向所指陈。非出于谙练惩涤。而只以誊本證录。悚然喟然者。非出于惕厉奋毅。而只是一向感慨耶。夫苟使著实向收敛。则名目虽多。举一而凡系收敛者无不包摄。真切寻病痛。则證候虽繁。举一而凡系病痛者无不包摄。今不须别求新方。就前日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6L 页
已闻所已见。如所谓主敬。所谓操存。所谓立主宰。所谓无间断等语。择取其中一句可当于己者。截自今日。改著心。猛著力。真个下手。真个时习。使其曲折意味铭浃于心。则虽是平日所常说道之言。便似今始刱闻。方有得力得效处。圣贤所言许多名目。凑来为受用。与前日悠泛。只作常谈死法自别。如何。更愿明示可否。无惜开导。
答金彝则
守株穷寂。只有感慨。赖有贤史时以经旨叩发。幸见尘鉴乍开。睡魂频醒。既叹致思之不已自多。提醒之不少矣。乃者。获奉京书。旅馆玩养靓谧。足副远情。三条所谕。盛论大槩已占得多矣。不妨且留寡尤说。以备一义。何必力为打破。不容一头地然后为快耶。况彼主新安说。要当从容思量。以求本意之所在。惟务挥斥则未知如何。盖损质补文。则如损瓦樽而成罍酌。其说明白。若损文补质。则如屋梁丹雘。去其文采之过而已。更将何物去补了质耶。非必以陈说为正义。存作一义。亦恐不害。如何。
答金彝则(戊申)
来书感慨。与在交游之末者。瞿然愧缩。抑念静界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7H 页
栖。意趣方新。发之于言。有非俗下口气。多尚多尚。但说病切而别无下药之方。坐待海上单方。不涉自家手势。而瞥然策应者然。其抱同病而求馀沥者。何说之敢对哉。其中声名功利计较忖度两句。恐是大题目。而实为区区折肱处。殆不可以已试不验之术。仰浼专治之功。只将平日所辛苦。一一陈白。冀有以得闻其可否也。盖自弱冠之初。决性命以饕功利。及其差池已甚。年龄愈迈则匍匐归来。得一命字。为目前防制之资。自语以为世之以功名争尚者。以其有光荣也。不知命而躁动没溺则反以贻累也。不守命而忧愁烦恼则反以自贱也。以如此言貌意态。不得文饰盖覆于瞻聆之众。使稍知轻重者。辄不肯与有比数。则虽使得之。不足为光且荣。而无益于身明矣。守此拙法。强遏浮气。而熟处未化。藏之易发。至于阅历多摧颓极。然后始乃知无复可希。而天赋之美。在我之宝。不可弃也。惟其欲速之心。思前数后。而不知有渐次积累之味。好奇之想觇影揣响。而不知有明白平易之实。放过于居恭执敬而先究乎理气性命。脱略于循阶逐序而预期乎地位造诣。卑迩之中。自具高远而以早探高远为快。日用之间。贯通心体而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7L 页
独睹昭旷为准。操存为一项。应接为一项。论语为一段。心经为一段。言议笔翰。依俙有精博之意。而存在作为。全浑是夹杂之物。穷庐乾没。死日不远。左右之求。不在于他。只以此已然之迹为鉴而反之也。则思过半矣。孔子曰。宽以居之。先难后获。孟子曰。深造之以道。必有事焉勿助勿正。此言何谓也。愚之于此言。疑其有许多意味。而未尝有一日之工。说得到此。亦已精矣。只是利害急滚处。平日论说。飞去无徵。侪流无惮时。声气容体。换作别人。自家正在此等作家计。过此以往。不知隔了几重公案也。想贤者不在此科也。然人己无二致。岂以一向谦己推人之道。以负相与之厚哉。幸望并力共济。以趋光大之域。且以质之家庭。以示可否之命。
答金彝则(庚戌)
摹撰塞责之谕。正似作诗者。遇悠然会心处发得。方是有清远之趣。强之则陈语耳。凡讨论反复。有言则不必藏吝。无之则数字寒温足矣。岂要备礼为哉。若以是而虑其疏外。则殆自讼之过也。十日之工。不至断废。自有进步处。何不实之足忧。一言时月之警。开了古人书。便有学习。孝悌忠信数三语。抑存念提醒。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8H 页
将一生用之不尽。何必要得影外新语。以为时月之计耶。惟望于已闻者体之。
与金彝则
时文束阁之谕。偶是遣辞。何至如此。政会加勉处。须戒悠泛。乃所望也。朱先生因方伯谟读书节度专用此法。故以是警之。属玆剧炎。制述之时偷取一两时。浇灌胸臆。足以换作我清凉散。何妨之有。所示。已得之矣。虽并无午后寻究。此志植立。不受彼物所挠夺。令应举伎俩都作学问节度。则了后可见自别处。己所不及。何易以言耶。溪上李丧人野淳。文与解俱进。工夫恳笃。朋友中最有可望之意耳。
答金彝则(壬子)
自讼之语。可尚修省之勤。遣辞之间。间有迫切太过处。无或有为而发否。但既曰不知而行胜于云云。又曰不至于狂妄。始就书册。有若惩创于世学。而把了讲讨。看作病心之物。此则恐不然矣。朱子退陶之时。岂无口耳脱空之弊。而每以著实并进为训。未尝作此等话也。试问不知而行。做到几处便休。抑将兀然块坐。以待狂妄之自消耶。似此思量。已于真伪虚实界分。判如黑白。惟真实著心。一依朱退法门。两用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8L 页
夫。毋以病俗之故自作节度也。如何如何。
答金彝则(癸丑)
满纸慨想。令人驰溯。方读邹传。士君子欲树立脚跟。舍此书。何从而得哉。朱子答蔡西山书曰。今朝读景春章。胸中爽然云云。古人一爽然。为终身住脚处。今人只是一时意气。掩卷便忘了。可叹。贤者岂有是耶。
答李仲仁(致宅○丙午)
虚伪纷扰之谕。不但为初学通患。凡贤愚善恶之分。皆在于此。诚可惧也。对册时。思量吾之心与身与圣人所言同乎不同乎。把了圣人之言。作吾脩治之药石。应事时。须勿厌苦草率。亦勿急促收刷。不变对册之心。而安详明炯。宽广平坦。使声音容貌从容。使事物条理整齐。则二者之病。庶或少歇。如何如何。
答朴周宝(龟宁○辛亥)
今年思想。只在平安二字。馀不暇及。伻人忽至。果副所冀。深喜深喜。凡做举业之人。局了纸墨之中。不能举一头著一眼点捡岸外风光。而承有懑然感慨之意于吾周宝。尽可尚也。然既作汉唐以下人。乌能免此。但此志卓立则虽日应贡举。皆为义理之用。此志放倒则虽不舍性理文字。无由超脱于功利之私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9H 页
不遵傍曲。不堕躁竞则何害之有。培根之愿。浮薄之戒。自顾白首。尚不能遂其愿而蹈其戒。岂有馀力可以仰赞进修之功哉。所谕一片灵台。静夜清朝云云。已有三五分意思。不必他求。只于此句内。益加保养。一片之光。便作全体。朝昼之间。常如静夜。则其庶几乎。
答朴周宝(癸丑)
清宵追究。足见转回之几。既有可愕可笑之端。则必有可疑可喜处。何不提出一二。与相消详也。若止于咎悔已往。而无来新补阙之益。则亦未易济得事耳。
答李退可(癸丑)
松林雪壑。一灯明灭。良师彊辅。对榻讲磨。往往于忧患窠中。引领翘首。望之若天上神仙。况一部或问。备了义理坏朴。冬春工夫。政是长得一格处。乃承悠泛因循之叹。殆贤者自谦之语也。不须以疑晦之端试我滚扰之见。先将函丈紧要之旨。破此蒙陋。何幸何幸。伯氏欲举抟风之翼。当在何日。声尘益远。第切瞻咏。
与李圣立(定秀○丁未)
积雪封户。怀人正切。即惟重侍下。履用珍相。傃傃慰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39L 页
慰。前书所云读大学不知其义。读论语不知其味。此诚向知之渐。嘉尚嘉尚。有欲知之心然后知其不知。无此心则便似无不知矣。其所不知处一二段。或可示及否。
答李圣立
得少辈书问。只曰气体若何。某粗保而已。承书乃有数行疑难。又是切问而近思者。前头甚有望也。叹尚叹尚。但寡陋未之有闻。将何以仰塞也。第闻之。名者非名誉之名。乃名曰君子之名也。成者非求得之谓也。乃要以实此名之谓也。盖既曰君子则此人已得君子之名者。于是乎惕然警惧曰。我有君子之名。将何以实此名乎。惟曰仁而已矣。自富贵贫贱取舍之分。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或间断则那个要名之心。参杂于其间也。此乃已有名而要去充其名。非假是仁而求名誉也。若曰求名即是去仁。乌足谓君子。
与李圣立(己酉)
顾此虞悴朽败。其不能以时修问。亦无甚怪。年少劬学之人。须勤于书札。方见识向进。文辞不俗。懒于此则所业殆不免功令小技而已。非以存讯之节苛责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0H 页
于左右也。盖为儒者事最近尔。闻今年所作颇进云。所读更何如。近有临访之意。企而俟尔。
答李圣立(甲寅)
大学。其果读得几百。首尾烂熳。音句贯通。自知其义。自有疑处。然后出与朋友商量。庶几有益。不然则无嚼饭与人吃之理。不但以此自勉。亦以劝督仲氏。深所祈望。
答洪圣导(浚源○壬子)
万物焦枯。思得一润。尽日廉纤。未有以慰其心。虽穷居匹处者。不觉掩卷忧叹。一幅清讯。披玩以来。若将重袭蔼休之气。足以为沃浃也。深峡朴陋。岂有一分所持可及于人。冀欲资藉于大方见闻以自幸也。而辄以年纪之间。谦逊太过。常靳诵说导诱。不能无介介于中。乃承归心饱饫之谕。贤乃庄士也。岂容以虚语相慢。无或朴质由衷之言少了。妆借得有槩于察迩之地耶。敢复忘僭进之。小学基本。左右身上有之。正好著大学事也。如何。
答洪圣导
一纸书问。已荷念逮。辞旨又郑重焉。深感厚眷。但中间数句语。太欠称停。于己则小学二字。亦掉头不受。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0L 页
于人则道体君子等字。不惮写与。处己处人。无二致也。恐于忠信之义。有些亏欠矣。然似此谦让。反涉张皇。不须多为辞说。后勿复尔。千万切望。若无小学基本而腾诸讲说。诚为俗学口耳之弊。既有此好田地。则只以乐正子为准的。抑可惜也。何可以大学一事让与别人为也。更愿加勉。顾此朴陋。本末俱虚而敢为大言。有若自验而献忠者然。无怍之累。惶恐惶恐。
答李慎可(辛亥)
岁暮风雪。匹马至门。得见意中典刑。岂不是一番情况。书末所叹出门游历。只是助发风气而已。三棣连坐。有得相勉。有失相规。正是衾里严师。枕上良朋。不知不觉。自有日新磨泂之益。顾不愈于泛交。不审或不无枉杂之累耶。
答李慎可(壬子)
氛祲塞两仪。未见充拓繁茂底气色。举作缩头守窦底家计。简书替晤。亦所不暇。擎玩珍幅。可想见念之勤也。斗瞻仰屋之谕。足见感慨之意。与夫和睡占坐席者。意尚迥别。可尚可尚。亦须有一个寸铁坚定镇长。方可以充矣。区区于左右棣史。望之若祥麟。恃之若金城。更愿益加戒谨。有以为吾党之归。老朽亦藉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1H 页
赖而持循焉耳。
答李慎可
书由手分中来。尚使人爱玩不已。是未知千古之义耶。抑一时情好之私耶。承修缮做工学者。必须著膝贴席。按伏客气。然后可有结刷处。属玆寂寥之辰。有甚俊杰之人。能不计利害。不问穷通。以接续虹桥消息。担荷为己事也。强作恼心。发得大言。尤愧尤愧。
答李慎可(丁巳)
即承联帖。以审奉侍适宜。棣床团会。字画词彩。不待锻鍊之勤。而无让于双林新滏。如许俊茂。充之则又可量乎。一曝十寒之戒。在心不忘。冲风扑雪之中。温阳之气。足以排敌外侵。何必断绝人事。废却动止之为尚耶。沂水畏敬之谕。此等标榜。流人耳目。安知不为讥訾之好题目。此身所以临履者。太半是外面活计也。
答郑和应(必应)问目
 大学。以纲领言则明明德为本。以条目言则格致为始云云。读书讲明义理(止)以下。是明明德之工夫下手处否。
以统体而言。则格致诚正脩。都为明明德之事也。就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1L 页
统体中分条绪而言。则明道义。别是非。处当否。乃格致之法。今论格致而只举读书不备。又以此为明明德之工夫。恐未免条绪统体之混紊也。
 虚灵不昧云云
卢氏破碎之病。已有先辈之论。如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应事上亦言虚。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具理上亦言灵。如此分属。未能无疑耳。有知与具理虽有别。可以通言。
 论语,大学是学者之事。而论语首篇。有朋自远。在时习之后。亲仁。在入孝出弟之后。就正有道。在无求安饱之后。毋友不如己。在主忠信之后则要莫非先言自修而后亲师友也。大学首章。只言自修而不言亲师友者。何耶。
大学只是间架。他书各为填补。格致诚正为间架。而亲仁取正。都来为填补耳。
 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论语。博文约礼。中庸。先言尊德性。后言道问学。论语。先言博文。后言约礼者何耶。
先后详略之别。不必费力推究。然必欲言之。中庸自洋洋优优。分言道体之大小。故终始不离于大小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2H 页
义。论语只就学者用工处说。所以不同耳。
 中庸序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固执是近于执中。而其曰精一之谓者何也。夫择善属精。固执属一。精一之外。别无所谓执中耶。
也是如此。然固执与执中。有些分别。故朱子曰。舜复益之以三言。是允执厥中以前事。
 读书之法。急之则近于助长。缓之则近于忘。何如。斯可以勿忘勿助长也。
知其如此则不如此。是勿忘勿助。
答权圣然(中时○己酉)
何处树林之中。一灯明炯。兀坐清心。好古乐善。遏住不得。乃发之书。至一至再。人之患在于虚送光阴于趑趄计度之中。贤者煞有奋发勇往之志。铭骨未忘等语。又不是备礼饰样之言。果尔则惟低首下心。悠久镇长。为究竟法耳。来书所陈。皆有欲速躐进之意。会统一本之见。乃曾子,子贡以上之人所可理会处。种学之初。凑心于此则正所谓计获谋利而欲速不达也。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朱子曰。沈潜看文字。便是治心养性之法。今日急务。屏却许多思量。许多冀望。只据今日所读。不患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2L 页
不能推彼。而专心体究于此。不患不能推二。而一意玩味于一经中义旨曲折。意味气象。如亲见圣人而听受其言。通晓浃洽。欲舍不得则见解自进。德性自完。白发而抱小学未为晚。童子而学圣人未为僭。看读渐多。阅理渐熟则浮念宿习。已作前尘梦境。而昨日任恣之言。今日羞发。前月晏肆之行。此月惮作。事亲则诚意恳至。为长则敬心不已。如是十年二十年。从容积累。其成效后功。不复毫发思量。惟以死而后已则庶几有到头处。若计数年纪。企候功效则不出一二岁。将意阑心解。依俙髣髴过了。与初不有心者无异矣。所对册子是旨诀。所居家道是工夫。岂可以看读为一项。革习为一项。言行为一项。件件别著。面面殊工。三头两绪。劳觅苦索。做成纷扰之患哉。
答权圣然(甲寅)
窃观来书。一味用心于幽深无形之地。而未见目前之效为忧。孔子曰。先难后获。毋欲速。子思曰。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朱子曰。才有欲速之心则已有忧愁底气象。(本语忘了。大义如此。)幸须勿把敬字想像揣度。只从容貌辞气日用事实上详审谨慎。则不言敬字而敬行乎其中。不言穷理而理自然明。勿计年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3H 页
岁之晼晚。勿念造诣之生熟。名誉之有无。地位之显晦。都置一边。而低首牢跟。此心如铁。做科文时亦如此。捡农时亦如此。席上如此。马上如此则此即百十斤担。担在吾身上矣。如斯而已。其为圣为贤。不免为乡人。何可问也。白首穷庐。所言皆不验之方。不逮之言。只自愧忸。何敢望贤者之采而用之也。恐甚恐甚。
答朴达夫(进源○壬子)
承审慰慰。仰认近日心路开通。煞有向善慕古之意。此为抽脱进益之一几会。可尚可尚。然即须按伏心神。牢著脚跟。贴席而坐。沈潜玩味。日有课程。积累浃洽。然后方有据守而为自家物事。凡激昂感慨。虽与没头尘冗者有间。止于此而已则疏荡虚旷。稍稍者易入于遗落世事。脱略规矩之域。下者只成放浪方外之客。惟反而求之于书册之中。敛而省之于身心之间。相资于朋友。勤谨于日用。为究竟法耳。敢进忠悃。不逮之言。愧汗甚矣。
答权晦根(显仁)别纸
 显仁年过二十而资质至愚。且为俗累所蔽。何以则得其易入之路也。
不须计年数校早晚。追悔已失之次序。只据而今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3L 页
读小学中所训。则易入之路。亶在于此耳。
 非礼勿视听言动。言动在己。既思勿为则或勿为。声色在人。非礼之色。非礼之声。悻悻望望。不留吾之聪明乎。
在外之声色。何可逐旋麾廓。悻悻望望。亦涉捞攘。只有勿之则虽有百般。不干自家事。
 九思各专其一。若一时兼至则一时兼思。思反交沓。奚暇养身哉。
所疑甚好。可见日用用心处。此义详见于退陶集与金公惇叙书。可捡看。更复思之。若要专一于一个则心地自不放散。馀皆各循其则矣。
答金德升(坤)问目(己酉)
 中庸。人心道心或生或原云云。
试以自心自验。则如见赤子入井而恻隐者。觉其仁性中发来。如水之有源而有流。木之有根而有枝。此原也。如见色而欲之者。性中何尝有欲。只是色触于目而气动。初无根源而发。此生也原是人之所同。而生是吾之所独则所以谓公私也。然人皆有形气。则何可以要无即无也。凡言人心之危者。以其生于形气者易流于无节。故下得危字。亦与欲字恶字有些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4H 页
分别。则亦不必以横出解生字耳。
 孟子许行章 小注。有若丧父无服之说。然则古者师没而弟子无服乎。师弟恩谊。宜不若是恝尔。而师丧无服。是从古通行之礼耶。
师之无服。非以师为不如君亲也。盖传授之深浅。情谊之厚薄。有难裁定。故程子曰。颜子之于孔子。虽斩衰三年可也。然颜子之自言。我则异于他人。独为斩衰。抑亦不安处。恐不如心丧之为也。老先生门人。皆黑冠素带。
答李忠立(秉夏)
侃侃如也。訚訚如也。夫子只取其各呈真状而无隐。贤者一味忠质。而不以妆点从事。穷悴寂寥之中。足以开破心情。阻阔日月矣。能无往往溯念乎。风递一札。词纡而字裕。甚可把玩也。审日有攻研之业。随时副会。所不可已。时有记忆古训一两句嘐嘐。然后可免小丈夫耳。一番奉际可喜。然方在侯镞保伍中。何必为一见面而作閒往来耶。
答李忠立
所谕。庄读感发。果实语耶。果实然则老朽之言。亦出自忠信。不从一时牙颊耶。然则彼此庶有相长之益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4L 页
矣。更愿勿把科举二字戴之头上。置在脚底。使虚閒风气。吹凉胸襟好矣。顾此一生。为彼物所压。至于衰老然后始抬头解缚。日已暮矣。复何有为。悔之无及。故为少友一诵。
答郑国辉(凤休○丁巳)
顾旋乍遽。人情能不眷恋。相对无所叩问。其于文学。有若可以发奋猛厉。得见功效耶。世之人。文学不足则自放于法度之外。慢忽乎礼义。讥笑乎文雅。以成孟浪人。甚可叹也。尝见近古长者。文学虽无而自处以儒士之身。孝友于家。亲睦于族。言无夸诞。行无伪饰。忠信为主。谦让为务。人有犯者则必谢服而不较。人有毁者则必和笑而无憾。勤于治家而不近贪欲。诚于接人而不生苦忽。以小学自警篇言行录等书。不离于前。仪表珍重。衣冠整齐。族人爱之。乡人敬之。辈流记数。后生慕仰。初以文学之故见后于同队。而及其老成。声望反出于彼之右。此所当勉也。我非敢自恃年老。妄欲施教于君。君之人品风度。深合鄙意。老婆之情。语不知裁。想见笑于人不少。见即火之。
答权星耇问目(丁未)
 补亡章。因其已知而益穷 如因其知孝而穷到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5H 页
忠也云云。(大学)
不但要因孝而穷到忠。只于孝上由粗而求精。皆是也。
 收放心 邪思妄念。虽遏之而旋又萌作。盖所以收之者。未真收也。(或问)
此。功未到。仁未熟之致也。区区苦未免此。不知何说敢应所求也。要在主敬。而戒惧谨独之工。无少间断。到了十年二十年。庶或见不待操而存处。恐不得以欲速之心遽望其效也。知其放而欲收时。便是收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方有益。欲于劈初头一番真收。使不复放则正是助也。
 第三条小注。上言无事时者。未应事前。下言无事时者。既应事后。中间说。是方应事时。
寻常看此。只认为末段。复用回头重复说。寻覈至此。未必其必然。然可尚读书之精也。
 第四条小注。相为害。未详。
多欲则神识不明。知昏则灵源扰汩。岂不是害乎。
 朱子论性。引张子所谓万物之一原者。曩者以天之赋与处言之。窃意性在方寸。天下万物。无非所包。张子之训。或非指此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5L 页
向者所说。不记如何。然据今之所见言之。天之赋与者。即是在方寸中者。非有二也。然此性字。即是理字之代也。兼带方寸说则恐或粗了。西山真氏解此曰。人物之性。皆自此流出云。则得无性从性出之病乎。制述三篇。虽或有名理字句之硬涩不著处。然盖其文势步趣。可谓长得一格。至其问目累段则似已知看书孔穴。若不少间断。积累渐渍则其进何可量耶。但自古颖锐之人。初不无可观。而罕见其成立者。盖由只从见解言语上费力。不向心性日用上体验。徒长口耳之习。而未有矫变之实。方且得少为足。临岸为高。而其为师友者。妄相称誉。惮加规绳。以致矫矜轻肆。并与相从者。俱得罪于当世。而不免为冗琐之归。甚可惧也。
昔李松安大人公。身为大官之尊翁。而闻角声。必下堂俯伏。尹别洞先生。位至大司成。而入于本县境内。必下马步行。与左右农民相揖而过。此为大器也。后人效而法之。庶乎其不谬矣。非必以是寓讽于君也。只是恭逊敦厚。为学问之基本。必须立心则如铁如矢。行己则若冰若渊。以百不知百不能之心处身。以尊畏敬谨之道待人。低首退步。惟以著实为工夫。则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6H 页
区区当勉策疲驽。共趋正大之域矣。非期待之至。何敢至此哉。
答权星耇别纸(论语)
 知其过而能改。诚可谓难矣。
平生经历。未能脱此窠窟。寻常愧忸。似此云云。亦无益于事。只是低头含默。勇改勿惮为上。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只反自家心内。思量个果无谄乎。无骄乎。当用甚工夫。可至于乐而好礼乎。乐而好礼者。其胸次当何如。则子贡地位。可知非容易可及。而于己分方有益。
 
人之生也禀此气。则其死也其气归于何处云云。祭时只是气格则祭山川时。换成山川气来格。祭祖考时。换成祖考气来格。
气尽则死。譬如火灭未久。少有烟气。久则消冷。人死而气之消散。亦犹是也。别有一个气存云者。乃释氏之说。断无此理矣。天地山川人物之气。一也。只由人之所以致诚者异。况造主之礼行。则祖考之神。寓托于主。而气脉专付于子孙。恐与空荡充满之气差别耳。换成换做之云。极是害理。但鬼神之理。玄渺难穷。孔子所以以事人之道答子路也。姑从人事分明处。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6L 页
尽其诚敬。讲其义理。到了义精仁熟处。方可晓矣。
 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
人之所当自勉者。惟在于竭尽诚敬。至于如有闻。如有见则庶几免于如不祭矣。此外更何及哉。
 圣人之言。出于不得已。若不言。则不知门路者。亦从何而入哉。孔子于颜曾。罕有问答。盖以无言教之。
曾子问一篇。固多矣。颜子默识心融。少有问难。然非故以无言教之也。又非不得已之义也。学者只于言上听受。而不察天理流行之实著见于日用间。故警之耳。
 若使孔子当夷,齐,虞仲,柳下惠之地。则其所处必当与三子。有所异矣。
以逸民做题目则固有异于时中。然夷齐分上。究其所以如何而为得仁。太伯虞仲。究其如何而为至德。柳下惠。进不隐贤。和而不流处。穷到底蕴。方是有益。先寻其不及时中处。抽出孔子为一等地位。恐非读书之法也。
 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事字即理字之义乎
事字要当轻轻看。如件数之谓。试道用如何字方稳。
与权星耇(己酉)
梅花多有所结。须善为灌浇保护。且勿以衣袖侵逼。如往来房室及开阖门户等时。伤损枝节则甚非待物之道也。凡其为物。无中生有。从微至显。时时刻刻。日日夜夜。渐次成蕾。以至于花。而其花不荣不繁。冷落萧洒。此为妙处。须善护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7H 页
答黄泶(丙辰)
顷者一动。诚感至意。而缘此中忧虞非常。致令百里徒步之馀。未得休脚而旋。迨切耿结。不知自何。投寄一书。辞意恳到。万叠山中。罕与人士相接。甲令迎送之役。日以趁赶为务。而乃不负秉彝之天。寸铁不磨。把纸不胜感叹。况况味依好。又有蠲脱之快。青云一洞。其有几个仁人。可尚可尚。此中。收拾散魂。应接朋友。苏湖李上舍三昆季。江东孙及龟尾金君来在亭中。首尾将一月矣。但君是清寒之人。每欲以物为礼。是则非所宜。后须不复也。
  别纸
 礼之用。和为贵。 才要严敬则失于拘迫。才要放宽则失于流荡。
于和上才要放宽。则是知和而和。固不可。行于敬则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47L 页
收敛捡摄。岂容尽以著意安排目之。而全无所用心耶。
 泰伯之让。与伯夷同而季历之事。与叔齐异。何也。
圣贤之造诣不一。所遇之事变不同。何可合并比较。执此而疑彼乎。只合求所安处耳。
所疑所论。皆平易稳贴。无悬空觅险之病。可喜。但不著本经篇目。虽是已熟之书。难于考索本文。亦疏漏之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