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书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9H 页
答南子皓(汉皓○丙辰)
寡陋穷厄。辊到癃耋。同队交臂者。次第归尽。新成早诣之友。近远相望。盖尝不知己分之罅阙。年数之不足。竭求广问。物色搜访而后已。朱子所谓所知者杨敬仲,吕子约。所闻者沈国正,袁和叔是也。既而或得于谈论之馀。或审于简牍之末。则其自喜自得之深。未能觑破。而类多以气质所便者从事。或偏于辨析。或狃于执著。其门户之正。规模之立。以日用性情为本。以平易明白为工。不离于谨节慎度之卑。贯通乎性命之理。真有隽永之味。归宿之处者。鲜有以见之。其中最有共学相辅之难者。得小而为大。略涉而自足。高自标置。不受人言者尔。于是乎不觉瞿然自失。怵然自悔。岂世无其人乎。乃以在己偏曲之权。左量右称。少合则不思自反而归咎于众。是我所益勉。而不干他人事也。际获荷有眄睐。识面之初。已喜精覈之见。潜确之志。但恨贤汩事务。此坐穷废。无由得其所以为门户规模者而大开口说破焉。及奉笔书之重则便是十朋之锡耳。岁暮得此。岂非一年幸会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9L 页
别纸
 定众人之动。未知何据而云。
朱子曰。向之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又曰。其定之也。乃所以一天下之动而为之教化。制其情欲。使之有以捡押。相率而趋于善。区区所据此也。
 李果斋说。叶氏载近思录。近世先辈。看破此意。
朱子说自足。何必他求。近世先辈论学。年前略略过眼。都已忘之。如以直报怨。不屑君父之雠。知觉以气言。(大意如此)不能无疑者久矣。今承奉以为宗旨。却惧妄疑邃学也。
 雨谷说曰。戒惧是兼动静。著不睹不闻则是静。
非敢必以此说为一定而不可易也。既以戒惧为兼动静而睹闻是动。不睹闻是静。如此备一说。亦恐无害否。师训郑重。盛见牢确。何敢胶守己残。
 包之为言。不言而在其中之谓也。元亨利贞。仁礼义智。不言三者而元包仁包云云。
盖以字义细推之。则曰兼曰该曰涵曰包。固有各含一意。不相衮合处。然义类相近。义理不甚违反处。通用亦何害之有。始言元亨利贞。而就其中识其元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0H 页
为统包。先言仁礼义智。而就这里指此仁之为该摄。则今指动静。而谓之包睹闻与不睹闻。指戒惧而谓之包动静。指睹闻而谓之包不睹闻。指不睹闻而谓之包睹闻者。果有妨于自家受用用功处否。
昔者窃闻之。解经者。要以体于心而反之己也。释之不精。辨之不密则性情或不免夹杂之累。日用或不免混淆之患。此所以推究寻绎之不可已也。然亦有先后缓急之序。固当以四勿三贵。居处恭执事敬为本。精粗一致。本末同贯则心性之微。命道之奥。何可作第二义看也。然必有体验之归趣。受用之矩范。然后可也。今以定之而主静。及戒惧睹闻言之。其归乃在于免空寂祛私欲。与存天理不离道而已矣。若以圣人之有工夫而谓之无也。则易致有任放空荡之失。若以圣人无事于工夫而谓之有也。则易入于把捉偏枯之病。此则固当尽力究研。至于戒惧兼包之别。把其兼及之旨而认作包字看。于存天理之工夫有妨耶。于不离道之节度有碍耶。细辨苛索。徒费精力而无益于事。更须权且倚阁。只从明白据守处用工。主静则当究其如何可以无欲。而如何可以免于枯寂。戒惧睹闻则只究其如何而为非著意。如何而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0L 页
为非不著意。勿问动静。一心勿解。庶几得程子敬字之功。而免于子约从见闻上去之弊。如何如何。只有所闻如此。一未下手。而又敢举似于致思之地。正是道听涂说。口耳之资也。愧汗愧汗。宗伯兄想玩养益休。拭眵扫秃。未遑别告。望致此意焉。
答徐清如(活○壬子)
行旆才定。即寻做人样子。其志大矣。其勇盛矣。复有苟且依旧之叹。何也。无或许多规范徒为卷中死法。而身在局外。不免彷徨而等待乎。觉其为病处。便是能去之药。惟勉之而已。至于事不快心。病根辄发之谕。若于此处打不过。何用学为。虽以参天之圣。万乘之君。快心未易。苟要快心。已是欲矣。岂以初学之功。寒士之身。遽要快得心哉。是由于外慕未歇。责人甚备。私意为主而无反己之工也。小学所言。无非按伏此等之方。大学之正心。论语之躬自厚。薄责人。程子之遽忘观理。莫非副證之当剂。岂待冗医之创进治方耶。
答徐清如
吾侪寂寥。会合动被魔障。叹如之何。躁怒之病。邻里皆知其减了太半。此是好消息。苟非颜子力量。不必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1H 页
以时月为期。迟速关念。频失频复。累迷累省。只以躬自厚薄责人。及遽忘其怒。观理是非等句。立为宗旨。优游之中。寸铁不消。猛省之功。和气蔼然。积累之多。岁月之久则渐见意思宽平。气像从容。回思向来伎俩。不觉发得一笑。若思前数后。计较功效。著却欲速之心。则正是延平所云积下一团私意。簸风而救火。添薪而止沸。而可乎。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虽令不从。此语亦当服膺捡省也。自验自家身上。便是同一證患。思得一个良剂。先以献忠。徐观左右得力。要自试服耳。礼疑。急于求教。忘僭贡白。望赐斤正。以开矇蔀焉。恭甫兄弟。返故之外。无他计策。然前头契活。如捕风不得。谩说资益之幸也。
  别纸
 生朝设祭。
丘琼山仪节。家礼屠义英乡校礼辑。俱有生忌设祭之文。世或依而行之。然愚伏答人曰。宋贤之所未起。而退陶先生断然以为非礼。后学不当有他议。
 嫂丧非同宫。则庙祭似不可废。
礼曰。外丧大功。酢而已。小功缌。室中之事而已。据此则似可行矣。又曰。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据此。嫂丧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1L 页
虽非同宫。且有出后之异。然于尊先考妣。自是本生子妇。葬前恐不当依平时耳。
 葬前。若值亡者大忌则一依平时。三日设素否。抑恐只用素于祭日否。
恐如所谕末段。
 有人葬亲。小祥前改窆。而为人禁葬。不得已权葬。今迫大祥。小祥时已服小祥之服。则大祥似恐服大祥之服。禫月则一从常礼否。
既曰权埋。想已行虞矣。恐只依平例祥禫耳。
答徐清如别纸
 
定静安虑得五者。独不立传(止)晦斋先生补遗云云。
定静安为知止之效。为能得之由。本末中含了始终。始终中含了知止。能得既为本末立传。则定静安包在其中。恐不须别立传。且立传所以明著工之义。效验处。何用立传。只就立传处亲切用力。不须向无中索有也。晦斋先生补传。退陶先生与李静存书。详说此义。所当敬受而尊信也。
 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云云。
只得如所谕。修身以下。新民之事。以上。明德之事。恐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2H 页
亦兼自明自新之自。然只把毋自欺自慊等曲折方法。试就自家心用工。恐更实。
 小学。元亨利贞。固非八岁童子之所可知者。而朱子之特称于题辞之首者。何也。
不问童子之晓不晓。奈此人所以为人之本原。何。正宜溯求其来处。洞知日用百千莫非是物。要得斯须不违。方有益也。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如遇切亲。亦将不越路与言否。
随后陪行。越向路外人。且步且言。是不可。禀白其故。暂就礼数而后还复依前。岂或未安。虽不越路。后于先生。与人言语。恐欠专敬。
答徐清如(癸丑)
随处工夫之云。正得须臾不离之旨。持是而往。何所不到。数条疑义。不见本文。难于报禀。但从臆揣。摸索强说。必多妄舛。幸赐评驳也。但属零碎文义。少了潜玩实践之味。究出正义。恐无大益也。所引灌圃一句语。吾辈中著此心量不易。可想仁人本然之德。多尚多尚。其如无其力何。学仲不能与共麦饭。常在分离。每当送别。远望作恶。其人品见解。足以按制穷匮。颜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2L 页
色充然自得。决非凡庸所及。差强人意耳。
  别纸
 林仲参问下学受用。朱子曰。泼底倚卓。在屋下坐。便是受用云云。末乃举贫家净扫室。寒女巧梳头之句。上段说及下段诗意。何由而合于下学受用也。
玩审语势。恐是言即席工在。即席当坐。工在当坐云耳。诗语。以下句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观之。则只是安分整修之意。亦恐不害为下学受用也。
 每夜会集。一长上便閒话。朱子责曰。如何不回光反照。作自己工夫。回光反照。恐是反躬自勉之义否。
恐如所谕。即向里内省之意。
答徐清如(乙卯)
来书。乃以昏惰丛委。变态困踬。都归于课读之空疏。盖欲做工夫。非课读。无以住著此心。寻求门路。然课读之外。亦不是无事。所云圣人未尝无欲而以义绝之。此学者事。不可拟议于圣人也。圣人如明镜止水。本自无欲。如颜子地位。才觉有欲。如红炉点雪。何可言绝。虽在学者分上。存省之功。深切积久。自有天理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3H 页
日明。人欲日消之验。非可以霎时义气所能绝也。然常常培养之中。一场鏖战之功。亦不可无。要在自著力耳。
  别纸
 动正出。是做工夫。而远与近。是功效处否。
动正出。初不是做工夫。但朱子旧说。因程子意。都以暴慢远。信近。鄙倍远。为平日存省之功所由致。故专做效验说。今说却做工夫说。则动正出。虽以做工夫看。亦无害。然则远者。是著力去之也。近者。是用意体当也。试就论语捡看。可得其详。要之三者工夫。煞有曲折。非切切密密战战兢兢。何以副古人将终之旨哉。恐非一饷言语所可及也。
 斋日。客若留滞。使之别处如何。破斋之日。不与客酒肉。此虽退溪先生已行之法。而若一依此则恐或有讥责。且时有古今之殊。此等处。将如何得宜。
此等处。反求吾致斋之道如何。且看客之亲疏尊卑老少而裁处之。恐不得一律局定也。
 吉祭。受胙告利成。在位者皆拜。主人不拜。未知何义。祝辞长短不齐。似非祝式。
主人既拜于受胙之席。故不拜。此外恐无别义。嘏辞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3L 页
之长短不齐。此是閒商量。受胙嘏辞之用不用。亦须反求在我。所以祭祀仪文之如何。称家之有无。礼从简略则举此赞诵。未知又何如也。
答徐清如(乙卯)
虽是无况中。未尝有书而无答。其节次登照。未可必也。又承前月既望书。就审懋履珍卫。且以无缜密浓郁之味为忧。可知其有所用心处。可尚。但缜密则庶几勉做。浓郁则非十年廿载之所易及。沈潜缜密。积渐磨研。至于味生然后浓郁者至矣。故千古以来。亲睹浓郁境界者。恐不多矣。溪斋对语。何其题目清凉而意思疏爽也。许多湖山。何时何处。往往有此等事也。村里忧叹。敛却心事。诚可笑怜。
答徐清如,赵恭甫学仲。(丙辰)
闻昆季步蹀。般游于青凫英山之间。梅谷吉约又至云。适值动移。乍违几会。无或致有后悔耶。旅岩诸人。邀请贤师。谋作后生养成之道。而一岁日月。太半在途。又未知主人所望何如也。学仲去就。非在远者所可料度。惟当缜密思量。无失自至之好期。千万千万。至曰饿死事轻云者。乃比诸失节事。而择其轻重之辞也。岂在平常之日寄身无所。幸被士友馆客之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4H 页
而使得此等语也。伯氏料事例多硬拗。季氏亦太迂疏。老拙之忧深矣。清如周房。读书虽为日不多。属此缺陷世界。亦有此奇事耶。顾此尚有动荡意思不尽。按伏闻如许栖息。不胜爽然起兴也。临事颠错。事过旋悔之谕。欲闻海上单方。意亦勤矣。然此心常常不忘。时时警觉则无事时心境炯然。如明灯之室。有事则如客来明灯下。应接灿然。于是乎又审一审。操一操。略开眼目曰。吾平日之心不昧否。主人翁惺惺否。吾受汩没于事乎。事受处分于吾乎云尔。则事物听命。条理了了。学问馀派。流行于其中。虽不读书。书中之义理。发见纯熟于此。何必问人。人亦何以嚼饭与人吃耶。数种惠及。何必以空柬为欠。江南陇头。一枝梅信。正合寒交风味也。后勿屑屑也。
答徐清如
周翰来示满袖珠玑。因知玉溪风烟赖破寂寥。可尚。但左右身任游山主人。蜡屐藜筇。太半在周房云水之间。终不如静坐玩绎也。疑录。大槩平实。见得义理路脉。此时正好因而加十分气力。十分气力。何必握拳流汗。都忘寝食之谓。惟持寸铁无间断是也。更望勉旃。此录非出于疑问。似是念记前闻于仆者。故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4L 页
以校正法镌补。至用墨抹处太欠敬耳。黄生今见诗句。亦是风流中人。可惜乾没于供骖之役也。
与朴弼成(周元○丁巳)
示谕。治己以不能谨于细微为患。可知见著处已谨矣。而但以立志之不能持久为忧。则志有三军之不可夺。然后方可谓志。若或未能恒久。不可谓之志矣。姑先就此二者。勉之如何。
答李寡尤(元默○丙午)
窃覸志意恳恳。审有悱愤激励之意。持是不解。其必有到头处。惜不得一个门庭讨了正当路脉。乃枉游非处。虚费日月。恐不免寿陵之求步也。愧愧。更望积渐而勿放过。喷醒而勿急迫。以期于悠久远大。先难而后获。勿忘而勿助则幸甚。
答李寡尤
来书自讼之语。足见日用用心处。持是而往。何所不至。但想像壁立千仞底气像。似有跂望悬蹑之意。恐不免为谋利计功之一端。惟以居敬致知。齐头并进。无或放下则壁立千仞。居然在面前。不待羡慕而得之矣。至于自欺之说。推极言之。若将以颜孟两夫子。或不免于不慊不快足之域。恐亦不然也。颜孟所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5H 页
免处。只在明镜止水中忽些点碍耳。若自欺则惟为好善恶恶。不索性之名。使两夫子谓在人鬼生死中间。则抑恐看得名义之尚未通晓。无自欺云者。正如蜜甘之不淡。茜红之尽情。试以此求之。则其义可知。只于此句内十分用工。则所谓主忠信亦此物。而主忠信三字。贯彻上下。亦不可只以好恶之快限之耳。惟存心于此。真若参前而倚衡。十年二十年间见解真的。行处沛然。修己接物。存心处事。无假借伪饰之累。何必逐节各做而后得耶。缘下问之勤。大言未逮之事。诚可惶愧。
答李寡尤
虚灵之说。未易考索至此。朋友中无或以一疑半惑相叩。奉领精辨。令人沈痾祛体。洗心披玩。百朋之锡。何以易之耶。盖理与气合而为心。何曾有独理单气之偏哉。故中庸序。兼而言之。退陶老先生天命图说。分属理气。因高峰说而去之。分属理气。犹以为不稳。况可以一气字当之。而理不干事乎。但大学章句。上云虚灵不昧。下以具众理承之。以理具理。不无语义之并叠。此处虚灵。恐当属之气云尔。而其合理气则固自若也。北溪说亦不无可疑。若从心恙底人言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5L 页
有人以合理气之意反问曰。固有理也。何故如此云尔。则其何以应之也。盖虚灵二字。只可曰属之气。既有具众理云云。则何可曰理则无之耶。虚灵不昧。以具众理两句。连缀不断。无分段时节。非大学之虚灵与中庸之虚灵。对立为两物也。须各从本文。随处活看。不可都无分别。又不可太分开。如何如何。略诵旧闻。依俙写禀。幸赐反复以一之。正所望也。来幅中。分理气看了之分字。恐是合字。偶因笔误也。
 虚灵不昧。具众理。分合看。只是文义耳。见得了如斯而已。惟天之与我者具于心。而洋洋于日用之间。凡视听言动。应接酬酢皆是也。不问为理为气。戒慎祇惧。存之而不乱。常目顾諟。循之而不违则此德不昧。动合天则。向所谓气者。自然顺轨而纯是天理矣。与夫区区缕析于合看分看之末者。虚实判异。此尤不可不知也。
答李寡尤(戊申)
自慊之说。一再推究。略相烂熳。勿论工夫与功效。善如饥渴。恶如探汤。得之去之。心到十分则文义上差有不合。亦非大病也。乃建立话头。娓娓不已。而未免有立志之不久。隐暗之或放。殆有近于贱陋之所患。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6H 页
自顾不学而老者。已无及矣。而方在壮盛。庶有一转矣。中庸。以知仁勇为入道之要。理无二致。工相贯通。把了好好恶恶之心。而三者为夹辅。则或不至于孟浪乎。文质损益。一有见觑。且可休罢。新安说固好。彝则所执。自是正义。上世以来。去瓦樽而罍酌。昔有贤后舍绫罗而皂绨质上。亦何不可著。损益意也。两家执己废人。恐未免闲耳于受用。何哉。闭户忧灼。罕接朋友提唤钝滞。惟有书札间疑难耳。幸有新得。不妨示及。以为叩发愚蒙之地。受赐固大矣。朱子两段语。自分地头。恐不可混并为正说推说也。
答李寡尤(己酉)
心经。未知用功如何而得此题目。已觉醒人意思也。但如抱病昧方之人。考见东医宝鉴。我有这證。当何以治之。既得对證之剂则依而即服。方有益。若只论某病经纬如何。某药形像如何。某證之与某證同不同如何。某药之与某药合不合如何。则纵饶不俗。过了听闻。可喜终非己物也。若往往疑碍则姑且置之。虽明白无疑处。不患不足。逐旋服习。心性气质。便有自别。于是乎或讨便寄示。或相对讨究。亦不晚也。如何如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6L 页
答李寡尤
满纸自讼。足见惩㣻之意。乃所谓改新之几。此等消息。不及已久。不觉玩抚涴毛。未敢去手。何幸何幸。但件数多而悔咎甚。便若备礼循辙。而似不是积渐恳笃之馀。一个證候形见端的。功力已至而策应差迟。有可以一言触发。沛然融释者。如云既知不如此是药。则只合据今坐席。断然不如此而已。箕踞而欲其不如此则即讨端肃。杂乱而欲其不如此则即令专一。逐事随节。勇猛实著。方有究竟处。今于不如此之上。又求良方。良方之外。又觅妙医。愚未知何处和扁。把了海上单方。不犯病者一分气力。而霎然之顷。换得别般清平也。其以笔路之生硬。语句之滞涩。愧耻倚阁。已欠奋发之志而假借表见之嫌。又令悯默逡巡。坐送光阴于然疑逊退之中。虽若近实而无益于事。则恐与夸虚饰伪。徒尚模样者。别无大异也。自顾残悴。多涉事外。而敢肆砭白于贴里之下。罪悚罪悚。
  别纸
 子夏之门人小子章。程子说疑义。
洒扫应对。是粗底事。精义入神。是精底事。事有精粗。而粗底事亦有所以然。精底事亦有所以然。二者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7H 页
皆有理。一般也。不可道粗底事不足致力。此一说。本末皆是事。而各有所以然则理也。其理则只是一也。此一说。洒扫应对是事也。就扫对上穷究其所以然。即精义入神。扫对。下学也。精入。上达也。此一说。精义。精究义理也。入神。极于神妙也。精义为下学而入神为上达。此一说。凡此四条说。拟之于程子说。不无文句间有相值处。然论此章之旨。要以第一说为主。方无相碍。馀说非无其理。而所以为说。各有当处。恐不得并引互勘。以致适从之难也。便是云者。非是而亦是之谓也。即是云者。直指此之谓也。恐有些别。谨独只是审谨自心之义。未见与庸学有异。在此便有小事。亦谨表里如一之义。非谨字里面包得照管义。独字里面包得微小义也。新安说。煞有信不及处。盛谕亦未知必当也。两段事之事。便是助辞。本非实字。恐不须滞看了。
答李寡尤
中庸。通论读书之法。不须以总集拈撮为先。然近日相接。只向零碎上穿穴。纲领归趣。鲜有留心。来谕所及。幸其有头段也。盖言工夫则戒谨三德明善诚身尊德性道问学是也。极处则位育圣诚之凡系天道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7L 页
者皆是也。不显笃恭。就其极处。形容渊微之德。即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也。九经三重。乃是治平经制之广尔。以彼为工夫著力。以此为中庸极功则殆不免差紊之失。恐其笔下偶错也。小小杂恋。自苦同病。何暇于谋人。但令此心高拱于事物之上。使利害得丧希望猜怨。空荡超脱。而应事之时。专一精明。勿贰而勿参。久久纯熟则庶几消歇。程子所谓习能专一时方好者。此也。顾未尝一日用力。而年纪衰颓。神情瞀茫。世间凡物。动辄健忘。和此杂恋。同归此例。自不如向日之剧。把此惘荒消息。疑其为主一之验则不亦谬乎。惟并力共济。与有资益者。今日之务也。末段所谕。惟在审其在我。克拓完厚之实。奉承亲堂收纳肯许之旨而为之。非他人之所能与也。一会之约。佥贤高义可尚。忧悴之人。不敢论列为也。世称洪范揲蓍法。罕有知者。中原人熊氏有洪范解。我朝退陶先生时人李公名(纯)有内篇解。而两书未闻其有处。槐潭裴君图说中。想或有之。或探问誊示否。
答李寡尤(庚戌)
朝来。见伯一书。午间。又华缄入手。江冰碍楫。山雪没胫。翩翩两书。自何而至。把纸抚玩。不知川涂之悠阻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8H 页
也。吾儒之学以下数转语。果认经历谙练之实。不是牙颊上撰饰也。事物坌集而易有浸渍汩没之患。道力微残而难见流通贯一之妙。此古人所以虽不厌事而犹以省事为贵。为仁由己而辄以师友为资。盖长在村里。一与杂剧衮合。恐无振发洒落处也。痛證不的之谕。正是画出此间意像。病患虽名目多端。著实克治。诸證俱效。工夫虽曲折不一。著实犯手。众方同用。依俙见得到此。而未尝有一日之功。延平所谓只是说也。四书为本原工夫。于此得力。他皆迎刃而解矣。然如西铭,太极等书。一未经眼。亦非开阔会通之义。春和日暖。可得旬日閒隙。窥得一般阃奥耶。郑明应无路招呼。是可欠也。
答李寡尤
徒尚辨论。固不若玩味自得。而全废质辨讲求。则恐或味杂别剩而得涉偏苦也。专事外仪。诚不如向里磨治。而不有修捡饬整。则恐或无形之物无由平正。古人该举备传。未尝偏重者。良有以也。而盛见亦已得之矣。只于此两句内。真实用力。积久纯熟则自有表里如一。深造自得之效。所谓对證之剂。何外于此。但吾辈只从口上说了。坐失好光阴耳。千万勉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8L 页
答李寡尤(壬子)
四书濂洛之书。固为先务。然十年二十年。岂容以四书十六篇终始。而把了馀书。目之为躐等而抛弃之乎。退陶书。乃与濂洛表里。今欲从事于濂洛。隐然以退陶书。归之于浩穰阔远。愚亦未知规模取舍之必当也。又于博学以下五者之工。未及下手。于穷理修身二者之事。夺于事务。而发叹乎未见会通之妙。出于下策。姑占便宜。聊且以事亲从兄。定省服役。为目前过关底节度。而想像乎高明广大之地位。便有东海望若之叹。噫。五者之工。二者之事。果立于事亲职分之外。既未及于五者。又未能于二者。则乃以从兄事亲。暂为消遣优游之资。而到了会通合一地界。然后始可就五二上著力耶。恐其安排已甚。企望无序。徒作口舌上辨说也。至于高明广大之云。本文之意。非以造诣地位言之。指其不为私欲之累而曰高明。指其不为私欲之蔽而曰广大。此为存心之属而彻上下言也。今言何等地位。有若自画而退坐。亦恐看文字不详。只作一场嗟咄。为今之计。不须多般叹息。多般评论。惟于从兄事亲上推究磨研。诚心勉力。五者之工不外乎是。二者之事只在于是。而及其行著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9H 页
习察。光明纯熟。自有贯通合一之盛。恐不可以疑似未端的之功。遽望暮朝之效也。若使根本之地本然炯然。则高明广大。虽不如圣人。私意消磨处。亦岂无此个影像耶。
答李寡尤(丙辰)
至月两度书。节次承读。面内讲会之谕。寝郎山寺之招。令人心开眼明。属玆声沈响寂之日。乃有此等起止。可知一方风气犹有馀韵也。宗德。一进直城。七宿而返。盖出于不得已也。亲近有道。稍有开醒。而归坐弊庐。依旧悲恼。奈何。川前昭伸。吾党之庆。岂止为一门事耶。格言警省之馀。旋有朝昼牿亡之忧。延平所谓道理进处可尚。然方读警省之心通贯于掩卷之后。书册感发之实。发见于书册之外。然后可与立也。可与适道也。若读时不读时。判为两截。复待叶飞雪落。把卷开来。唤得夙念则不济事耳。
答赵学仲(乙卯)
既失家庭唯诺之友。又送学仲作屏山馆客。景蕴有干则只是兀然一身耳。往往有不可堪处。际此珍缄。可敌千金。但语意不甚稳藉。无随遇自得之意。而颇有翻腾旷阔之气。问目首尾。少了沈潜积实意味。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9L 页
作牙颊上壮谈而止。承读以来。窃恐本源浮动。与夫汩汩利欲者不大远矣。昨者李健之寄来心经刊补标识一册。所考详悉。所疑精审。凡陶山,湖上两集及其他性理中要切之旨。可当于此书者。无不抉剔收补。其聪明诚恳之镇长著实。可畏可敬。
  问目
 大功葬前。读风雅如何。或遇泉石幽洁处。吟弄畅怀如何。既葬。约束朋友。远游海山亦如何。
大功葬前。讽咏风雅。吟弄泉石。有甚心情暇及于此。既葬远游。似无大害。但无司马子长鼓发气力则恐无大益。
 客丧。家主人为客设馔。则虽非吊哭之时。对重哀食肉。似非礼。
偶与丧人对食则啖肉未安。镇长同处则似有斟酌。
 生日即父母劬劳之日也。或邻里宴次。朋友胜会。被要请则托以他故而不往。如何。
生日不设酒食。乃不忍自办。出于至情。邻里偶有燕集。赴邀亦何妨。
 历路哭朋友墓。是日值人燕会则辞而不参。
历路朋友之墓。新葬则哭临当然。因不参燕。亦忠厚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0H 页
之意。有宿草不哭。礼也。
 邻有殡。方营土木之役。砧地呼邪。掀动四邻。非恻怛意也。
邻有殡。废地点呼邪。自为则好矣。欲捡人勿行则不必也。且看葬前与后耳。
 杜门自守。绝然不接杂人如何。
杜门看读。守己以敬。接人以礼。冗杂之人。不期疏而自疏。若有意于绝之则非汎爱之道也。或露形迹。太不可。
 今有人以做学为名。徒尚外面。元无一分实心者。远之而不相干涉。如何。
名为学者而表里悬别。甚可恶。然远之将何由。
 责人过失。话头峻直。不如温色而逊言否。
责人峻直。退陶先生论朱子怒形于受赃者曰。此是消磨未尽处。意可知也。
 学问。用力可到。文章。限于才分。若使学力极至则虽无文章。可否。
学问者。何计文章之到不到。
 诗者。性情自然之影子云云。
若如尧夫非是爱吟诗。无害。若如语不惊人死不休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0L 页
则谓之玩物丧志亦可。
 隐也禅也。骚人也宕客也。皆有山水花鸟之乐。则其玩物适情之意。与吾儒同欤异欤。
把个禅佛隐宕及儒道比较。玩物适情之同异。将何用。
 游观名胜。古人所尚。友悫将扫却百千蚊虻。办得眼前一筇。濯足镜湖。跨脚枫岳。快见得海阔天高底气像。然后归读圣贤书则似可甚占地步。
退陶先生只游丹山小白。而有许大成就。濯足镜湖。跨脚枫岳之谕。何其壮也。虽甚壮。却恐为虚景。
答赵学仲
旅岩玉莲。次第承书。无异相对唯诺。或问节要。联读于万松绿阴之中。诚是世外奇事。其一时意思之爽朗。可以想得矣。然其中所言。莫非真切著实底事。静里咀嚼。亲见其味。若将发明于心身日用。然后可谓得山水之助。若但知深山宝刹非尘俗之地。珍卷格言非冗陋之言。他人汩汩。而我自超然从事于此。何异于鸡中之鹤。凡中之仙。益增虚旷之心。愈厌当然之务。浮扬高迈。脱略疏荡。则顾何以两书为哉。且羁旅之道。都将评论是非。置之一边。若目无见。耳无闻。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1H 页
而凡系毫末渎扰之端。十分禁截。然后可无悔吝。此则不待献愚。想在良遂总知矣。际可与江右名胜南宗伯,郑士昂数人游俗离。寄送诗轴。盖慰我也。今以付呈。与侄儿一看如何。
答赵学仲
诗经以下语。似有真实感发处。不但为一时牙颊中办出者。可见邂逅得力之由。朱子论诗之感发处。乃曰论语亦然。岂不当与四子一例用功也。盖诗之言。微缓讽咏。言外有意。响外有味。使人发得悠然耸然之趣。以故。古人引诗。多不衬著于本事。而只取影外讽切之义。诗不可以训诂审覈之法求之也。人是地上眇眇之身。天是冥冥荡荡之物。谓之曰与天为一。虽涉汗漫。然静而思之。人之所以为人。即是天理也。此理之在天不独大而在人不独小也。人而私意净尽。纯是天理。则不与天为一而将何为哉。然此不可易而言之。赵阅道焚香告天。亦涉太迫切。不须商量在上之天。而只于日用常行处。其有不惬意者。逐旋克去。稍至少可自愧。则其与天为二与为一。非吾所知也。四肢之惰。心术之荒。甚切忧惧。欲闻一服不渝之方。义可尚也。言可敬也。不忧则已。忧之诚矣则惰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1L 页
者彊矣。不惧则已。惧之实矣则荒者明矣。此即戒慎与恐惧也。何必别求新方。惟于此句内忧惧二字中。常常存得。接续无间。只此欲去之心。便是能去之药。勉之勉之。
与赵学仲(丙辰)
风袂东翩。无由更攀。只想清如斋中三榻联促。其中必有可以警益之语。耿耿起怀而已。忽逢伯氏。细叩动止。梅谷馆客之招。虽以左右高洁之操。少无所嫌。况彼中风味淳谨逊让。不以傲慢加人。相与之久。必有感应契合之深。满架古书。正得饱饫于其中。朋友之幸也。室家之望。尤是意虑之所未及。自此恐作永阳计活。未免稀旷之叹也。德健之寄来。一字麝香。耳患快已。日永独坐。惟与蠹鱼为伴。蠹鱼非言语之物。无以解人苦心。只益苦苦耳。
答赵学仲
旅岩一书。破此溯想。信乎书幅代了面目也。审得寓履珍茂。不但慰是而已。耳闻由来声响。目见当时风范。有以进德于薰染际晤之间。老友之忧。从此放得下矣。左右长处。在于恬旷。恬旷自包了忠信之德。勿论处家与作客。主此二字为本则何咎之有。然言行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2H 页
所业。俱有著落。方为真个忠信。但无不实幻期而已则却浅矣。
答赵学仲
虽使同居一处。岂必常有讲究讨论。寻常酬酢之间。亦足以开畅衷曲。引发风怀。以为消日之道。世故转辗。未免分离违阻。落落相望。只有川进清进时时唤醒。健之书时月开郁。而馀则无之。炎晷独坐。惟有古人残篇。看阅太多。意味散漫。今年经过。倍难平昔。忽对伯氏。兼承手墨。无异唯诺。辄诵陈后山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之句。不觉喟然也。课授秀才。左右性本平易。可以当此责。然古人教授。必以养字言。此为要法也。须以必有事勿助长为节度。如鸡抱卵。如水涵物。间以好语好句提诵起发。使之有欣悦慕向之心。俾有成就。乃忠信之道耳。顾此居息之状。上面尽之。孙儿且尔过了文字。所业向方则颇似少进。但素乏蕴蓄。心手不相应耳。
与赵学仲(丁巳)
一再便信。每关忙急。未修书候。非忘之也。未遑也。淋潦乍晴。炎燠不甚。客中棣履珍茂。有何所为。窃想既不营营于朝脯。又无滚汩于凡务。乃一閒界耳。只有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2L 页
乡思客恼往往搅摆。然若著得大肚腹。岂有彼此之别。况主人淳信忠厚。无异族亲。扫除百千世念。及此暇时。煞有著膝工夫。然后下梢可有凭据耳。尝不见夫雨乎。必有一番大注倾。然后水生。乍阴乍阳。𩁺洒来去则无益于溉浇也。宗德。卧呻起吃。乃是己分。但恐天假之年。差过数载则于朋友之谬顾者。自无根本源泉可以沾濡于彼。是所以不得不以一息尚存为限耳。
与崔清彦(湜○庚戌)
朝间。因士友流传。闻先先生貤 赠之 命。方以未得的报为郁。既而伻书踵至。接得声信。果知道德之光。久而愈章。虽在忧蛰中。曷胜贺慰之忱。伏惟奉膺荣庆。福履休茂。宗德等。兄弟迭次呻呓。馈奠之节。亦不能自致。每念先庭昔年居丧节度。令人羞愧欲死。奈何。焚黄旌门。并举一日。拟送子侄辈以观盛礼。未知彼时事故如何耳。
答李龄与(昌发○戊申)
一晤之迟。势固然矣。虽学而一篇。使读者之心若将吻契于圣人所言。有些滋味则先有稳贴意思。是其验于后篇。煞得力矣。前有所闻如此而尚未知味。诚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3H 页
愧大言无怍耳。
与李龄与(庚戌)
向者。已知致思煞有七八分分数。今来一段。可见其下手咀嚼之实。用是而不懈益虔。抑何往而不到哉。大抵存省之说有二。主敬之工。贯动静。彻表里。自未发而至于已发。自念虑之微而至于作用之繁。主宰卓立。随处不乱者。即涵养。所谓俨若思。毋不敬。所谓居处恭。执事敬。四勿三贵。皆是物也。朱子所谓敬义非两截事。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无适而非天理之正。又所谓涵养工夫。非是闭眉合眼如土偶人。只如应事接物。处之不失此心。各得其理而已。此即单言存养。贯动静之说也。未发之前。思虑未萌。知觉不昧。只有戒惧之工。于其非著意非不著意之间。略略照管。不至放过。此存养之事也。已发之后。七情迭用。事物纷纠而辨别于理欲之分。裁度于当否之间。不至差缪而各中其节。则此省察之事也。所谓戒惧与谨独也。朱子所谓存养是静工夫。省察是动工夫。又所谓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而不可分中。要见不可不分者。此存省相对之说也。若只从外面。论量其名目而已则各成头段。不相瀜通。一入其中。亲切受用。至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3L 页
有恍然处则正是不理会时。各各在到底只一事也。凡论说之繁而不杀。由于所知之不的。而慕向之至。不知裁节。亦甚惶愧。
答柳甥(崧祚○庚戌)
所谓切问而近思者。当在学习之如何。何修而至于乐不愠。吾所守者约乎不约乎。如何而谓之约。所养如何而无谄骄。工夫如何而超然无累乎。想像圣人气象。潜心玩慕。其精神意态。宛在目中则可使粗粗者精密。浅薄者深厚。暴厉者和平。躁遽者从容。方有益商量地位。较勘彼此。虽有说话可听。恐于自己分上别无凑泊处耳。
与柳甥(辛亥)
瑞凤无搏击之气。祥麟无踶齧之习。太湖非片石之可激。洪钟非寸筳之可扣。孔子之言曰。故旧无大故则不绝。周公之戒子曰。故旧不遗。彼以君为诗格之长。三四年聚首同枕。虽谓之故旧可也。一言不逊。遽加鄙责。无异于僮仆之贱。至于缩期束装。还顾昔日赐颜色之谊。何如也。吾知君少了细密恳切之意。而要不失风流人物。殆不觉愕然失图。尝思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犯而不校。人但知颜子之量。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4H 页
而不知平日克己居敬之工有以致此。若无内省战兢之戒。则无事时虽若休休有量度。其于急滚处。妆点修饰之力。其可及乎。吾非为权生眷恋。实为君惜之。且以克己居敬勉之。
答柳甥问目
 所引绵蛮诗 孔子说诗之辞。有万牛回山之力。长风披雾之像。读此而犹不儆省者。为人远矣。
往往有如此感发。好。
 阴阳二气。均而无偏。治日少而乱日多。寒凉多而温煖少。其故何欤。
阳一而阴二之故也。
 近看诚意章。亦想人之不担夯此学。率由意不诚故耳。意既诚则何惮人之嗤点笑骂也。
此条尽好。所以以诚意为人鬼关。生死路头。然虽已意诚而少弛持敬审察之工。则四有五僻之病。相随而起。不可恃此为究竟法也。所以章下曰。亦承上章以起下章云云也。
讲问之切实处。在于问操心则当问如何可以操之。而操之用何法。问求仁则当问克己祛私之用何工。方为有益于身心。今看数条。所言皆如仙道风骚虚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4L 页
旷飞扬之说。少了按伏著实之意。徐究归趣。无所当于自家收用处。窃有区区之忧也。且今年异于他年。更望姑为从事于举业。以待了秋冬。方还本业。似为中道耳。
答柳甥
汝既披尽心腹。倾倒无馀则吾亦岂无感动之端。而一示悃愊乎。汝之兄弟。资性才分。本不庸下。虽使之充扩以成杰然人物。未为不可。而但汝等稍涉简亢。不肯低心下气。屈首于擎跽曲拳之列。混迹于假样饰貌之流。影外徘徊。嘐嘐慕古。常以光霁洒落为心期。谪仙草堂为尚友。视诸世俗冗阘。亦高矣。然手欠实执。脚无实著。虚送光阴于恬虚旷荡之域。其如年龄之不我贷而志气之易渝。何哉。自夫冬春盍簪之后。默料汝之兄弟。略有转动开悟之几。自此抽身转脑。一变涂辙则可以作吾党斐菀之人。一向因徇则终止于风清月白山深水回处。缅怀千古之上。扫除糠秕之流。居然做天老峰头一等地位。而依旧是恬虚而已。物理未必洞透。向善未必恳到。四有未必减歇。五僻未必修治。其从容无事之时。可保其清疏岂弟。而一遇急滚紧切处。安知无逶迤激发之累哉。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5H 页
以论孟庸学为依归。居处恭。执事敬。孝弟忠信。四勿三贵三省等名目。参前倚衡。常目在之。十年二十年。一心不解。邂逅俄倾之间。忽生意味。不知不觉。至有自言曰。他人亦知此味乎。古人之味亦如是乎云尔。则自此以后。虽欲止之。不可得也。于是乎声利之场而壁立在此也。桃李之门而如水在此也。箪瓢饮水而乐在此也。流窜死生而不变在此也。我之于人无尤此也。人之于我无怨此也。见人之人品不同。而在我之进德无穷。不亦为大丈夫哉。言之及此。妄之又妄也。我何知此味。想像古人。正应如此也。至情之间。大言无怍。见后火之。勿以视人。
答柳甥
长昼对卷。看得太多。反令精神分散。意味渗淡。或徘徊庭除。捡看花草。或步向山亭。中途回来。近得君不弃老废。续续问疑。非但一时破寂之为幸。政是回头转脑之一几会。深所嘉尚。只恐用意太锐。致思不深。一朝兴尽意阑。而回头想前日汲汲之为。则不待他人讥斥。而以我之心笑我之为。还自酸悔。依旧泛忽。必至之势。惟缓缓看见。深深思念。不作奇特想。勿生欲速心。以百年为期。以分寸为工。以恒字为题目。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5L 页
平常为基本则庶几不至于孟浪矣。每以疑目禀及于老耄。何必老耄之通透而无资于少壮乎。偶有一段所问。望赐回谕。平日看论语。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之语。虽知子路之为百世师在此。而反之于心。未能真见实然之味。昨日偶至一段。既看上段。次当继看下段。而不忍遽舍上段。复就上段看之。又看至三至四。终不忍遽易其段。至于明日而后始看下段。既而若有觉于论语之旨。其果然乎。不然乎。然则可。不然则破之。
答柳甥
仁包四德。万善之长。固好矣。既以所当问者多。而何独问仁为问。则所答当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人得之而为心。人而不仁则非人为首。其下下盖字。以仁包四德继之。似切耳。大学只言心不正。而指示正之之工。有曰有所四者则心不得其正。何尝曰无所四者则心得其正也。用工于发处而正其不正。则本体之自复其正。不必论说矣。至于言语阔大。称扬虚张。欲救此病。当以守约务实为本。文字滞涩。意脉未畅。欲救此病。当以熟读精审为主。前此急于嘉尚奖勉。未遑及之耳。大抵此身畏约。常以临深履薄。自卑推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6H 页
人宅心。而犹恐不免于罪过。汝以家里切亲而如是褒张。乃所以载祸相饷也。况处己处人。只是一理。称人过实则治己必疏。后勿如是。来客云云。此等处只合不放过。审察而已。不必做大事看。又恐传播为哓哓耳。
答柳甥
孟子首章小注。胡云峰以爱之理为体。心之德为用。此为差缪。今将德字作发用看。其失甚于胡氏也。今书似觉其误。不必追咎。然更看心顺事安。资之必深数句。则似又未十分了然。于道生之云孝弟为仁之本。既立则仁道自生。仁民而爱物。何必太深看。若欲截断向学则先将大学论孟。一日看读五六板。从容沈淹。反复玩味。有疑则问人。亲切的当。辞简而意至。语约而诚笃。知益明而心益纯。段落分明。理趣完固。今于本经。未必分其行用大槩。而以写出为先务。何益之有。间有工深年久所得已多之人。或有长纸罄竭处。然不免令人厌看耳。大抵本立而道生之道字。与日用事物当行之道字差别。如云水之流。木之枝也。集注程子所谓顺德之德。与心之德之德不同。而今乃比而合之。大失儒家宗旨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6L 页
论语。本立而道生。集注曰。仁道自此而生。道是仁之道。而自此之此。即孝弟也。孝弟为本根。如木之培植固而生理充旺。则自此而仁民而爱物。如木之枝节花叶自生也。由是观之。道字上。何必复言爱之理心之德耶。故程子既以孝弟为德为本。而继之以本立则其道充大云云。道上何必苦苦思觅。只反之于身。尽得孝弟。方为己物耳。
答柳甥别纸
 入孝出弟
大学之序。不当如是云云。然则为大学之学。将把了孝弟置之一边。而徒从格致上致力耶。且须不必计较此先彼后。惟勉力于孝弟谨爱之事。常常照管。吾果孝而弟乎。谨信者何如。爱而亲者何如。更勿杂以他事。即以文学为事。方有实得耳。
 不重则不威
此章之意。要令学者先要按伏浮轻。立个重厚基本。然后学之道。必以诚心勉循去耳。惟当低首著心。明白做去而已。今以欲如此欲如彼之心。趑趄于两间。又以程子之说。比并较量。是亦不重不忠信之所由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7H 页
礼之用。和为贵。
只是反之于身。事父兄。对尊丈。接宾友之时。尽其恭敬款曲而无假饰安排黾勉之意。则一事之中。亦有礼乐。卑近之中。亦有礼乐。何必将乐记所说及动容周旋心广体胖思量也。到了此地位。礼乐自然备具。自有中和气像。非初学思量想慕而得之也。
君之气习。终欠稳贴。意思终欠要约。累次往复。多从外来繁剩上费力。此学问之大忌也。然吾则亦恐太以撙约为主。未必其正当。可惧可惧。
答南伯一(夏阳○戊申)
今年皆有准鹄之役。何人肯顾此寂寞之滨也。久沈榛塞之谕。可想省惕然。固不得免焉。但有一个主宰。不至放下则入门恭逊。察题精明。纳卷雍容。凡应举之事。皆为收敛之节度。深恐不然而逐逐汩汩。人丧其宝耳。追咎自身经历之病。信口敢言。愧其无怍也。
答南伯一(庚戌)
月中书。承领至意。感篆载心。因循惫缀。又苦无便。迨未有以仰修酬敬。虽不全出于怠慢之致。所以歉愧则深矣。疥痒之苦。必经一关岭。诚所难堪。然前昔区区尝患是。湖上先生贻书抚悯。末以专一看玩致慰。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7L 页
当时奉承悚励。若将一番进得。有足以忘病。追念随事教育之诚。新有感愧也。宗德。四时迭替。景色代至。其抱哀衷者。何可耐遣也。悄坐寂寥。思与卷中古人通写心情。时有意味隔断。习熟乖反处。但止于惶恐沾汗而已。非岁年智力之所可及。其将如此而死矣。奈何。窃爱贤者姿淳气静。少了偷薄伶俐之累。可以共学而适道也。但涉学未久。见解未开。往往寒暄之外。未承叩发之言。顾此蒙陋。无由相长。寻常为心上一事。今有数段疑难。虽不敢以平日未决之案。仰赞致思之功。其披豁慰满则何可容言耶。但昨看今忘之谕。是其备礼强疑者。非真实疑也。若得于悱愤沈潜。反复积疑。如朱子之听杜鹃。岂健忘之有。将经年没世而不忘矣。只将如此处。正好与人商量。不必以多为贵也。
  别纸
 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如今日交际。择审其为君子而依之。则他日我可宗而主之。非但因不失可亲后。亦不失可宗。今若不审而轻因。则于不善人。何可宗而主之。
 独觉其进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8H 页
生知安行。是他人观圣人处。圣人之心。常若不足。孜孜不已则髣髴有向进意。独知而人不知也。众人可不勉哉。
 仪封人请见
封人之得于观感者。心事可尚。见处亦高。前知之验不验。不关自家事。
 一贯章
万事万物。头面各异。应接不同。而要不违于一理者。正是玩究体行处。笼罩作中庸之旨。将何下手。此读书之大忌也。
读书之法。只从本章大旨归趣。及各行各句文义。及受用曲折方法。体之于心身。烂熟浃洽。意味亲切则其本原一贯处。自然融会。若开卷之初。先寻互通并贯处。以为某说同于某说。某说异于某说。某处说如何。某处解如何。某说中包某义。某书中兼某理云尔。虽使说得相似。于己分一无干涉。此是区区折肱处。爱慕之至。预贡愚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