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7H 页
答李稚春(㙖○庚戌)
临圹之诀。反哭之吊。亲密之不容已。互勉以持存。对吐以悯郁。怀抱之住不得。乃阙然未有及也。若用十分气力。何患不能。顾自护之过。或由旧谊之浸弛也。寂寥孤坐。默思十许年前两地风流。此何时节。惜不有画图一幅把作面目。而彼此今日意态索然不振。令人悒悒酿涕而已。早知人世若是遽忽。当日追从。岂但如之已耶。且宜惩前改图。而尚不得如心。一二后死。各立门户。媛姝自爱。磨砻提撕之道绝矣。坐令大义晦茫而未易复明。其专藉滋润之力者。乌得无寤言永叹乎。伏承哀札。满纸悃愊。寻常忉怛之怀。重以有触动也。晚修堂三哀汤忧少弛。馀患鳞生。何其然也。各持弱肠。动辄悲恻。便作儿童怜楚之语。只此不足以报塞也。惟收拾精魂。铭镌旧闻。以铁石为心。渊冰为度。有以上慰冥冥。而家声门响。蔼蔼有昔日髣髴。则此外更有甚寄心用力处也。
答李稚春
挽祭文字。只要遇信便寄付耳。何烦专伻委致也。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7L 页
读一下。辄增感悒。自反之喻。谓是裘褐之旧。今始提起。想重有新得也。可尚。其向里加工。致此效应也。孟子数段说尽之。然真实体身。煞有曲折。必胸中洞无滞著。然后庶几。已在良遂所知矣。崔君近工可慰。启蒙一书。朱退两夫子。累与门徒讲究。盖至理所寓。孰非要切。但许久相逢。两宵联枕。则合与叩发处。恐更有紧于此耳。此友前到此中。力言此近地过用心于科举之非。心甚敬服。未知日来自修及饬率堂庑之道何如也。金典籍。别无自居意态。而简洁无挟杂。狷守无周罗。决非俯仰媚徇之所可及。晚节可恃也。其两件文字。并欲奉玩。烦请未安耳。
与李稚春(壬子)
一行往还。名步差别。岂不是荣耀。岂不是欣悦。当世义理把柄。都归于大岭以南。 君上之倚仗。朝廷之委托。担负赌当天下事。到了结刷处。未易快意。但所居穷僻。不得其详。徒有耿郁而已。未审潦热比剧。返定毖迪。复寻猿鸟夙契否。故人千里面目。亟欲对破。许多消息。正有可闻者。而老朽已矣。次者亦依旧痞重。未即动身。幸仍信便。寄示大槩。是所望也。
答李稚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8H 页
古人所谓大开口说破者。非必指文句义理蕴结不相合者而言。凡若有得者而犹未自信。若怡然通透者而不能无疑。行事之际。处身之节。剖判未了处。正宜一决公案。乃以一年阻积之馀。两夜对讨。不过为诗句而已。师门寝邈。朋侪尽老。邂逅逢场。又如是草草。中宵抚枕。尤增感慨。
答李稚春(癸丑)
存心者。又不可不致知一句。当初疑难之分。只在交资与功不可阙。盖交资与功不可阙之云。俱不是争了一事与二事也。今转向德性里面。包却问学上去。便是换形说。徐对面承而毕其说也。盖二者一事之言。固有其理。岂不是至论。若偏执一义。不思虚受则妄因而求教。亦无胶守之嫌。果专以二者一事之义。论断此章。则章句说。并作此义看耶。更受申谕。以为濯旧图新之地耳。
答李稚春
向者一番滚扰。只用远虑。未遑修问。获蒙不较手书珍重。然后始觉愧歉深矣。事移境清。堂庑团聚。想惟凉斋静养。日有新得。中庸章句。所未合者。只在序不乱。功不阙之当不当。末后转至繁复。自我输款。近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8L 页
重读文集答景蕴问目中。援引此句。以明相资相应之义。虽与专言此句者有别。然只曰致知之资于存心。而不言存心之资于致知。其下数句。亦足想见微旨。草本上一经披玩。复以示破是望。
答李稚春
三秋日月。都从烦恼过了。忽见黄花半坼。盆梅花料。宛结数枝。往往临阶对看。从外入门者。惊问近何形神之大惫也。未知林逋,陶潜果无忧戚疾病耶。自愧无古人心事。孤负好景物也。获擎惠墨。就审几处游览。气度清茂。反定收拾。想益靓嘉矣。中庸章句。不须各守一边。徒从说话上费力。回向己分。两存而并行。恐不妨。但自家见处无定。输款属耳。旋起新疑。才贡夙抱。复要两存。窃恐随诲随变。只为颔颊中学问耳。可惧。寄示二纸。岂以此衰朽。为可与言天下事。想义理大关系处。不容不使同志者共之。感感。但日月重明。自此渐卜阴忒之廓然耶。然后可以言欣悦。惟杜门敛迹。牢跟潜玩。锻鍊乎义理。淬厉乎志节。为本分事耳。
答李稚春(丙辰)
中正仁义主静说。夜里酬酢。自苦听莹。枉认盛谕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9H 页
中正仁义为一段。主静为一段。两截之间。不但别以句断。吐分段落。抑其意有若于正义之外却将无欲二字。方做主静工夫。以为立极之本。故略贡迷见。翌朝申及。始知高见亦以主静不离于正义。如斯足矣。又何言之足烦。但其上下段分截之意。依然故在。至于踵示条辨。则亦矜悯惠晓之意勤矣。敢不翻然承款。以副共立之厚哉。然既有未尽洞然者。兄我之间。岂曲避务胜之嫌也。盖朱子本解。于此乎定矣之下。著个然字。方以主静继之。又于静字之上。著个必字。有若反案转局而归重于主静。观其文体语势。孰不以为既以中正仁义定之。又有此主静工夫。以为立极之本云也。高明之据此立论。正所谓不敢自信而信师说。不亦精而确乎。然凡系义理。只从文句检覈引證。不有以反之于心。嚼破里面骨子。则顾藉依靠。不能提出实旨。于合并处。怕其下语之或近分开。分段处。恐其援据之或紊条绪。凭文考句。期于吻契。而其实理则远矣。此固昏陋之所病。而更冀贤者之取戒也。盖众人虽有仁义礼智之性。人欲炽满。何以见发之也仁。动辄烦骛。何以见行之也中。初无裁处。正义非所论也。君子修之而吉。则方要所发之必于仁。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9L 页
而未必无一毫私邪也。方要所行之必于中。而未必无过不及也。裁量措处之未尝不勉。而毕竟是勉耳。安得必皆合义而无违于正哉。惟圣人则发之也仁时。私欲净尽。天理纯全。何待后一段。方无欲乎。行之也中。则无过不及。而正所谓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何待下一面方主静乎。况裁之义。处之正。虽使审一审操一操。复有进于此之静乎。其所云定之者。非谓圣人将此中仁正义。去定众人之动。又非谓众人之欲动情胜者。法此圣人。归而自定也。槩言圣人之四者。足以定人之动而立人之极。其所谓主静者。乃言动静之势。静为本也。静为重也。而其动也必资于此。要令君子修之吉以下知而则之耳。非谓圣人有此主静工夫。要为立极也。且如主静二字。不可只将字句解释。须于心上体认。方得其意味曲折。夫如何而谓之主静也。其可以想像正义之体。守而勿放之云乎。抑可以停寝中正之发。逗令不行者乎。区区之意。似是不过为清明存在而已。清明存在。即是正与义也。何欲之或留。何动之可制。何极之不立。故朱子之言。有曰非四者之外别有主静一段事。又曰。静之势重。又曰。无欲故静。非虚静之谓。又或问正义方能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0H 页
静。不可言正义便是静。答曰。如何恁地乱说。又自定之以下至于立人极。滚同作一天下之动之应。未曾如高明以定之以中正仁义一句。截作一天下之动之效。怕或引他主静。侵犯其界分。我师门先生亦言主字之非。工夫无或区区先入为主。摘取前训之涉近己意者。强以为援證耶。亦不敢自信。以为己见之必中理。高见之必有差。只恐高明把圣人事。拽下作君子脩之吉看。故其言间有迷见之所不及处耳。虽使作君子脩之看。乃曰一天下之动。只是四者而已。主静不属焉。及主静属于立极。终未晓悟。望赐不遗而终教之。黄录间有发前训所未发。如所谓气粗而鬼神精。鬼神。气之精爽也。又有上下矛盾处。如论鬼神与德也。其他疑碍。非止一二。然文词赡足。穷研精邃。未易得也。正好低首平易。寻入门路之时可尚。至于评骘。虽有托。固难之。况敢越津之僭乎。
答李稚春
来喻反复。非不周悉。而语意之间。往往交互叠复。有若转换新意而旋蹈旧辙。又若专言学者而更涉圣人。愚迷者未易决择也。今复屑屑于已陈之刍狗。磨驴之踏迹。未必有槩于高听。请就本文分作三节。逐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0L 页
节悬注。以供问目。恭俟批评之如何耳。第一节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来谕亦不以静为别立于四者之外。亦不以主为工夫而犹恐或涉衮同于定之之中。高明以为静为何物而主在何时也。其以为静虽正义。而曰主则不可合并于定之之中。必待别用心以主云耶。然则斯乃工夫也。圣人分上以工夫看。未知如何。第二节曰。而主静立人极焉。高见以此节下朱子之解。看作圣人虽以中正仁义。一天下之动。然必须加念主此静体。然后可以成位乎中。用有以行耶。愚则以为此非谓圣人必主乎静。使之为发用之资也。特以明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势也。正义为体而中仁为用。静者为本而动者为末。其动也必本乎静。譬如乾坤之专一翕聚。而有直遂发散之简易。于其自然体用之中。亦见体立用行之妙。在学者则始可言工夫矣。涵养固先于审察。谨独为后于戒惧。然所谓主静。不过为操存之异名。若才有意于主著静。则易入于禅。故程子以敬易之。而敬亦不可看作别物。著意太重。所以云敬以直内则无失。而以敬直内则有病。敬亦不可太主著。而况于静乎。学者分上。亦不可太重看。而况于圣人乎。未知如何。第三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1H 页
节曰。无欲故静。高见于此无欲二字。积有疑碍。煞有惺悟。乃以为静云云。但言静字。即无所以为静之实。众人之失于动者。只以有欲也。圣人之动静俱静者。只以无欲也。必须无欲然后方可言静矣。周子提出二字。实为千古契合处。愚则以为此意甚切。正宜吾党之所共服用。然窃恐周子之意。非为主静之要。必以无欲为切而发也。恐其错认静字。或作禅寂意看。故所以明所谓静者。以其无人欲纷扰之私耳。非若异教所谓寂灭者也。在学者。不复偏著于静。只从克己上用功。如盛论。庶几得静之实。而无枯寂之患矣。未知如何。凡所讲辨。要从本文究覈。则自可迎刃而解。且彼此所言。虽若不远。而实有毫釐千里之判。幸赐晓破。乃至望也。今而思之。此条训释。似在于文集答九思书中。而久矣未详。在所检看也。
拟与李稚春
左右之意。以圣人中正仁义而定天下之动。留著主静一事别为下段。而为立极之本。盖恐但见朱子本解。自一动一静(止)一天下之动而不察上节解。自非圣人(止)人极不立。及本节解。圣人中正仁义(止)有所不能违疑。其中仁正义。只能定之。不及于立极。而必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1L 页
须主静然后可也。故所以为言。或近于圣人之有意著主静工夫。此愚之缕缕明其圣人之正义为体而中仁为用。动静周流。而中仁之用。必由于正义之体。非有意要主于静。且不待主静。而中正仁义中。自有静之势重。而一天下之动。立天下之极。皆在是也。若拽下来学者分上看。则不能一如圣人之自然。而非著意中亦有非不著意之妙。涵养为先而省察次之。戒惧居前而谨独居后。延平所以于未发。体认大本未发时气像。朱子所谓未发。须得虚明。及应事接物。只以此处之。又言未发之时。既无以致夫所谓中。则其发必乖。又无以致夫所谓和也。盖以凡人之静。静而无动。凡人之动。动而无静。所谓物则不通也。圣人之静。静而涵动之机。动而贯静之理。所谓神妙万物也。故凡人之静。昏昧闭窒。而才动有差。所以周子表示圣人之准则。使学者修之。而定其志。一其动。立其极也。学者之修之也。冥冥照管于静亦静。动亦静之意。不少弛放。可也。程子所谓敬而无失。便是中。朱子所谓操而存。存则静。是也。然体用相须。动静均敌。若有意于厌其动而主是静。则倚于一偏而入禅去矣。故程子以敬代之。敬字中自有静意。而其不可著力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2H 页
做静明矣。既立敬字则无偏倚之患。而犹曰敬以直内。而不曰以敬直内。况于圣人之静。其作著意做工夫看乎。且无欲故静云者。恐人以静认为沈沦空寂。故晓之以静者无欲清明之谓也。若以中正仁义之外。又把无欲二字以主静则可乎。
答李稚春(丁巳)
腊书趁到春日。觉得积阴开阳也。就审履泰亨吉。又有青城讲读之会。此时此事。正是惊耳之消息。可谓君子道长也。定之之说。看出正意。无可改评。主静一段。亦恐平稳。圣人之心。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由于静。静非加意而动亦如一。学者之工。知得静为之主。静有戒惧而要存其体。动必审察而要不失其静。主静之义。恐或近是也。子皓两说。俱未知中窾。颇费精力于分辨字句之末。恐非门户规模之正当。至引近世先辈之言以为宗主。若义理正当则岂容私意于其间。若或不然。其取舍之鉴。殊不能无疑也。
答李稚春
连承教墨。而相与博约之意。不止于道寒温。叙情素而已。所以唤拔耗昏。消散愁恼者至矣。雪风游历。其有外触之害。固亦无怪。所占之地。入于凡眼。近者如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2L 页
斯未易也。然须更审验也。戒惧之云。既曰贯动静。则九思之指睹闻而谓之动。指不睹闻而谓之静。似亦无害。略与子皓过说。子皓明其不然。盛论亦郑重焉。自此不复敢疑贰矣。然若以师门之旨演之。则当曰戒惧是兼包动静。而慎独是一念动处。善恶界分。以彼对此。自有动静之分。其以戒惧。曰静时工夫。曰全体工夫者。非以睹闻字之有无而异其用也。高喻所云何待不睹闻然后属静。及虽在睹闻时。其为静也自若也者。可谓约而尽矣。中间虽曰戒惧是兼动静(止)不睹不闻故尔。乍欠条畅。未易照会。下段动亦静。静亦静。亦涉繁剩不著。恐不足为剖破不睹闻为静之的案也。然大义不爽。何必继有长语耶。惟祝深造有得。
与李致道(埦○壬寅)
遗集。定以草本校整。恐事势然也。但守得一件草本。恐非周完之计。且于校勘之日。何必逐人皆参。如德者。只合拱瞻诸兄之为而已。然暑月盍簪。匝守小字。一番读下。未必无照管不及处。是则无怪其然矣。以愚之见。分帙各誊。出于下策。然其中去取序次之不费排定者。颁与诸人。指挥写出。恐亦不妨。待其收聚。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3H 页
始就整顿。方免苟且。似此料理。虽延至秋冬。奈何。盖大事。欲免稽缓则易致急率。二者不偏。为甚难也。
与李致道
文集修整之差缓。虽甚可悯。事不可横断而径就。编摩之条理虽甚坌错。从容寻究。各有脉络。今若以目前急就为主。而不循从容之势。则次序胶错。脉络交杂。不但有后日之悔。抑恐哀疚呻楚之馀。乌得无内外俱伤。大致患害耶。以愚之见。阮府丈席随分披玩。随手贴标。以至一番过下。收聚纸物。约束写手。依草本誊出。然后方令省邮料办正本之具。似此商量。其于岁月之荏苒。事役之迟延。亦将奈何。但有一言不得不仰告者。曾见陶山校本。五色之笔。逐人各执。凡于爻周点圈之上。或书名字。或置署押。古人虑后传信之意。可以想像。而垂示千秋。其为宝藏珍迹。有大于此耶。瓢谷诸贤。亦不必此时约会。姑待小山丈席了当后。更以新眼目一番看下。恐无大妨。然在左右思量如何。及诸公诚款。有难远度也。石役尚未之始事。待得工手图之。亦恐未为晚也。如何如何。恐甚恐甚。
与李致道(癸卯)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3L 页
过岁以后。连有送人问葬之挠。未及奉致一书。而略闻哀履别有證候。固知节序遒迈。病心怊忽。发于感恻之馀。转而至此。更乞万加节抑。以靡及莫逮之痛而自持益坚。以如求如见之慕而自爱益切。慎疾之方。勿以少愈而或忽。保元之策。勿以稍平而或缓。念虑常在于久远。期拟常在于绍述。使吾辈旷廓之情。有可以止定。知旧寄属之望。不至于落莫。斯诚孝矣。更无以循例慰譬。听之如何。记录一篇。上面数段。或不无一字二字之碍。自此以下。平铺的当。有非可以容易插喙。有如衣服二条。亦是为见得要领。处事虽粗矣。而所寓之理则精。非得于过庭之际。善观之馀。何以及哉。第梦中诸作及历中各条。无或有繁漫否。惟在更加一审焉。既承贡愚之教。往往有付标处。岂必曲为采取。
答李致道
朴马短僮。俨然临访。可想意中大槩。不但为一二计度而已。一番会面未易。可出数件文字。按考对说。人客相续。乃未果焉。追以为恨。直城录。极意尽力。自成一家。非他人曲加抉摘也。哀录。前已奉告。更不须言。只是上段一条。是造化太丁宁处。开卷之初。或为见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4H 页
者未肯意则如何。
与李致道(甲辰)
文集当初随参。只为诸公贤劳之日。不敢以愚陋退放自便而已。何足与有商量。然供奉笔研之役。亦不能了其终始。未知其间已复整顿料理誊写否。自夫程朱以后。至于我东诸贤之书。既有外内别续之例。此于传疑存旧之道两全矣。小山丈席。以谦虚容集之意。许令众人各尽所见。不知何人见得义理本旨。文章节度。恢公心而体盛意。无憾于去取笔削之重哉。然其众目所到。同然洞快。无淹住寻索之劳。而有解维迎刃之乐者。此是明白坦易处。所谓贤愚皆获其益者。或有肯綮蕴奥。详略异同。所见之不能符合。言说之不能归一者。虽未必其见之无些障碍。其疑之不涉委曲。而既有分歧之论。未有决案之辞。则亦与夫众目同然。凡口一辞者差别。此等处更加审量。姑以别续标识以俟之如何。答去守宰没紧要处。稍加梳剔。家庭往复或涉繁细处。亦从简约。似为得中。如何如何。自顾冗陋。初无主张。轻易处太似轻易。慎默处太似慎默。而或以僭越之嫌。顾望之私。参错于中。不免泯默含结。翻又思之。临卷讲究。固非人人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4L 页
所共喧哓。至于依仿凡例。则愚者之虑。未必无一得也。千古之事。其可以逊让之意。不尽悃愊耶。恐甚恐甚。
答李致道
文集。大槩已定矣。谋有一番聚首。通贯首末。亦自不妨。脚膝浮酸。自成坐废。只有寤叹而已。今承寄付全帙。属之以分了三签则尤所不敢也。上庠君追念昔年所处。愚虑靡及。自后只合各守分契。源源讲修而已。乃复谬枉如此。此事岂容以颜面之旧。强为备塞耶。但其见解意趣。已作一副端绪。正好就上面吃破亲切意味。于此不觉有相对俛仰之慨。嗟何及焉。率性之谓一句。盖亦傍观其一再往复。而未尝身入其中。与相上下。不记后山天瑞如何为说。然区区之意。寻常以为上下道字。只是一个道字。而上文对了性字则道为用。下文单举则兼体用。兼体用云者。是带了率性义。岂有异哉。
与李致道(乙巳)
率性之说。自是局外。不必插入于其中。且念朴愚之质。冀有以不失乎本然之性。以蹈乎当然之则。而辄患肤浅浮动。所谓戒惧慎独。未尝亲切下手。何暇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5H 页
敢臆揣悬度。与有上下哉。但同人之间。作一大题目。为数年未决之案。顾乃闭口收听。自分为影外傍观。沮屏于提撕之下者。非求进之道也。略有一二疑目。抑逡巡而不敢发。今者辞成彼此。剑佩左右。恐不得以单辞只案就正于剖决之下也。玆兼两家肯綮处。拈其疑端而禀焉。非或要以见自家所见也。其愿则庶几有以叩发乎精义之万一也。盖闻道者。原于天而具于心。散诸日用事物之间。其理则一而已。以人之受于天者而言则谓性。以散诸日用事物者而言则曰道。性固自有体用。道固自有体用。然道自散殊而莫见其实。惟求之于性。然后见其所以为道之实。是以。内外有该涵之实。脉络有流通之妙。所谓当行之路者。截却此性。则便为空荡之物。而不知其所由来矣。故子思以是道为率性之谓也。而朱子有性体道用之云也。然此就各具性道者。而便有性体道用底模样。非以具彼之性与道。为循此之性与道也。又非以所具于事物者不可作是性之用。而截自行做以下。方可谓性之用也。试以直城所辨者而观之。以道对性。而言道为用者。窃信寡陋之见偶尔契合。而但其分道之一半。中半以上属乎性。中半以下属乎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5L 页
道。推与头面于性。占犯指蹄于教。此愚昧之惑滋甚也。其以仁义为体用者。以性言之则性之体用也。以道言之则道之体用也。今以仁义拟之于率性之道。仁以为性而义以为道。静以为性而动以为道。窃恐类例乖舛。名义不通也。若以所当亲尊为道之体。而属之性。亲之尊之为道之用。而属之道。彼得于天而具于心者。果何物与。谓之性也则性具于心。又具于事物。是二性也。谓之道也则道在行上。又在心具。是二道也。寻常所论。病彼之性道重叠。不相体用。而其为重叠而不相体用者。莫甚于此。乌见其与彼说有异也。至引不言当尊当亲。而只言父子之亲。君臣之尊者。以明道在行处。而以王良,造父之策御顺轨。仆夫,梢工之正柁翊辀者为道。然则其不言亲之尊之。而只曰之亲之尊者。抑何义与。愚未知之亲之尊者则耶事耶。亲之尊之者事耶则耶。抑事为道耶。则为道耶。指其正柁顺轨也而谓之道也。则将以何者为之教也。是性侵于道。道占于教。移下一步。各相逼挨。没了教之一段事也。齐明盛服。使人如此者道也。天运水流。乃与道为体。果是道也。则何以曰与之为体也。至于鸢鱼笔毫之所以飞跃行纸者。皆循其性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6H 页
为也。而其性之名目。不能如仁字义字之的实。强以当飞跃当行纸者当其性也。而既属于性。又不可以言道。则不得不转下移级。就其行用者而当之。愚恐道之用云者。毕竟是形而上。不可把器以混了也。如何如何。窃料直城老兄。积有讲究。非于原头处或失照管。只以所具之理。可谓之静而不可谓之动。可谓之体而不可谓之用也。而道之循性。对性为用。则固不可废也。故以所具者为性。而行做者为用。于是乎愚不敢自信其说。而只恐直城之旨。与高明所谓各有体用者。烂熳同归。又考朱子与吕子约书曰。阴阳也。父子也皆事物。人之所行也。万象森罗者也。是数者各有当然之理。即所谓道也。当行之路也。形而上也。冲漠之无眹者也。谓当行之理为达道。而冲漠无眹为道之本源。直是不成说话。只此当行之理。冲漠无眹也。执是说而参之于直城所论。似不得吻合而符契。窃恐先有一个私见。不能消融公荡。未免以己见驱率前言也。可惧之甚也。至于高明之所自为说。则固于道之不假人为处。精切洞快。而如所谓与性俱立。物我条理云者。未能无或者之疑。盖性是理之具于心者。而其用则情之发也。道是理之具于事物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6L 页
者。而其用则见于行事者也。二者各有体用。似不必假彼之体而统此之用。然既言率性之谓道也。则便是循木之根而有是枝条。循水之源而有是派流也。朱子与胡广仲书曰。在性中。只谓之仁而不可谓父子兄弟之道。只谓之义而不可谓君臣朋友之道。或问中。又有循仁之性则云云。循义之性则云云。既曰循彼而有此。则何惜于让其体于性。而必以与性俱立四字。抗体角立也。朱子既以性体道用八字分开。则高明之不肯许借者。微奥之义。愚不敢觑破也。且于性与道也则爱惜此二字。于我与物也则主张此二字。窃恐此因或问中所谓性所谓道者两截语而发。然高明于此两截语。寻常看得如何也。愚则以为上截。言在我之性道本然完具也。下截。言万物之性道各无欠阙也。双关两下。以启下段鸟兽草木之道。非如所谓万物之理。无不涵于吾性之内。吾道之妙。无不管乎众物之用云尔。小注之以全体大用。分揭两截之下者。恐非朱子之本意也。盖性之具于心者。固有以涵乎道之具于事者。道之具于事者。固有以循乎性之具于心者。然在我之性与道。自为在我之体用。何有于涵万物之性道。万物之性与道。自为在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7H 页
物之体用。何有于循吾之性道哉。各具性道。各有循由。正所谓不相假借。不相待候者明矣。高明于所当为体用处。则乃以与性俱立一句。辨其无体用之可分。于不当为体用者。则以彼此脉络数语。辨其体用之相须。舟车之浮水行陆。笔毫之饮墨行纸。夹杂吾道之行。便是一串意思。至于推事物之所具。而或属于性。或与性角立。其不以是道为循性则均也。愈攻而愈混。愈辨而愈滚。深恐二兄辨诘几乎归一。而只此愚陋。落在中间。伥伥然不知所从。此所以汲汲于请问。不知腾飏之为羞吝。而献私于左右也。敢望左右以私而开示之。又以私及于直城。又以私转达于小山丈席。以得折衷之教。而又以私布及则幸也。坐膝不动。瞻望行尘。未知路左掺别者。有或以言相赠者否。
与李致道
清明尺雪。抑足为草庐风致。仍想对景玩养。意思佳适。两段诲谕。立言大旨。略已窥觑。何敢胶守己见。信为定本。搀断人正知见乎。况在我之性道。何有于涵万物之性道。万物之性道。何有于循吾之性道一句。偏枯劲促。有以伤造化之妙。非提晓之勤。殆矣。乃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7L 页
濯去旧见。清心拭眸。就夫或问两截语而读之。永乐先达。既以全体大用分揭。则今一言句断曰。非朱子本意者。妄也。若依鄙说则其所谓无一理之不具。不待外求而无不备者。即谓性中有个仁义礼智之理。万善百行。无不原于此。故循此性而为日用彝伦万事百行之道也。其所谓无一物之不得。不假人为而无不周者。即谓鸟得鸟之性。兽得兽之性。草得草之性。木得木之性。马牛舟车。无不得此。故鸟兽循其性而有飞走之道。草木循其性而有开落之道。马牛舟车。无不然也。依小注说则上截之意。即如高明所云。事物之物与群物之物。同一物字。而君臣父子。牛耕马乘。滚同作一团也。下截之义。即如高明所云。物虽各循其性而为其道也。而吾之道亦行于彼也。然则盛论中物我脉络之云。固无足疑。而鄙说无星子是处也。敢不拜谢其赐耶。但有一疑未尽洞然者。既于上截。把了事物万物之物。滚作一物字。则下截无一物之物。亦如是看耶。一体文义。不可作两样固也。而既以上截为实包得万物之理。则下截之义。不得不带了吾道行彼之义也。批诲之末。许借鄙说以得下截之义。愚之莫知适从。依然固在也。如何如何。至于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8H 页
与性俱立一句。正此孤陋。病未博洽。或未知前贤论率性说中有此句否。虽有之。有疑则不必迁就。无之无可疑则无害立主也。但高明于率性之道。专主与性俱立四字。体用二字。不容一头地。愚恐不说体用则无以明率义。而俱立之云。何关于循性之义与。来谕有曰苟对性道而言。则孰不曰性体道用。而率性谓道一转语。非对待立说如合掌。高明病其不可言体用者乃在于非对待之故。对待然后方可言体用。非对待则只合言俱立。故据愚主体用之见而并疑愚之以率性为对待。愚之论率性。非如盛谕所谓对待合掌也。乃如盛谕所谓据道而原其所由云者。此处正可著体用字。恐著俱立字不得。又来谕有曰单说率性之云。不可认为体用。愚未知除了单说率性处。更有可说体用处否。单说处。果可言俱立否乎。盖理之具于心者性也。具于事物者道也。此高明所谓对待也。此处著得这俱立。犹或可也。既以一率字间之。则此正高明所谓据道而原其所由也。此处著得俱立则相协。而有言体用则悖理矣乎。近按文集中答李学甫书。有曰率性之道。指用而言。不离之道。兼体而言。随其所指。各有攸当。凡看文字。截祛上下。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8L 页
行一句则或有驱率前言。以證己私之弊。然总而言之。未有不可言体用底意思。愚恐只此为朱子,子思之旨也。要之除却许多言。只将戒谨二字。静究其如何谓之戒谨。如何用力。方为戒谨工夫。一日真实下手。庶见此心为主行处顺。则免为紧切者所夺。而不至于作用恣肆矣乎。开口大言。岂待傍观而后知其为笑也。惟无以訑訑之颜色外之。惠以警切。俾有以持循焉。是所以终其厚谊也。
与李致道
雪满穷山。怀想倍常。伏惟悄坐斋处。往事历历。此中光景。亦在记有之中矣。子长致曲书。至殆累百言。大意执横说而废竖说。只主自一件二件推至十件之旨。而阙却自一分二分推至十分之义。力言由仁而至义。因此而推彼。不言仁上推极。义上推极。随发随推。末乃曰。大贤地位一曲。则不待推而已造于极。当推者惟在众博尤不能省晓。且谓直城李兄颔可。独座下不从。未知直城缘甚。甚可惑也。
与李致道(丙午)
昨对赵忠彦。说沧洲亭梦中事。吁唏未定。漆溪报适至。闻其寝疾也。哭山斋金兄。三日食素。今去八日。参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9H 页
忌祀举哀。良久气阏而止。因至于革。终始以笃行结了。世复有斯人耶。造物者拣取人物。殆无虚岁。不知何处更有团圆唯诺如人世乎。想惟左右。契谊之重。期向之深。怆悼俛仰。不但如宗德者并世而生。未遂御李之愿。为位而恸。终成责沈之案也。碣文。想已反复究玩。果如何。不待勘破而猥以愚见先发。妄矣。然文章手段。亦有得意处。盖抽出道学体用字。为一篇纲领。间见于叙事之隙。层出于总论之中。云月隐见。水石呈伏。体成首尾。义足缴结。抑以见哲匠用心之苦。虽或有若欠纤悉处。其牢落脱洒为可喜。不必深评。况节度条绪。举收总揽。若以注解细密之法。苛索罅孔。恐有成室刻画之累矣。但一二商量亦不得。一于赞叹而止。区区记疑。想或不外于明照之下也。极知僭缪。而一进衷愊。以俟斤正而废之。亦何大妨焉。恐甚。
 言若不出口。而析理之精。蚕丝不遗。 文句似或不相蒙恰。而义亦连注。如何。
 逮夫晚岁 知行敬义。若不属之上段。晚来纯熟者。无渐次由历。此四字。移入于相须之下。恐稳。
 以其至行则 接人一段。恐不可阙。致哀尽礼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9L 页
添入接人而各称分愿之意。如何。
 以其修辞则 如四德中和率性等说。皆不在修辞之外。不必表举二图。只若云揭图立说。莫非义理之微奥云云。而以约中篇移入于敬斋箴集说下。并统于治心之工。如何。
 在四在七。浑是一物 上句并分合说。而下句全做浑沦说。未安。浑字代以不字。一字代以二字。则语同而带得意思差别。如何。
答李致道(戊申)
虽十年不相见。一字不相通。正如炉炭经宵。拨之则红。信符别藏。合之则契。或间以时月久而后验。亦自不妨。但寸纸如金之喻。吾辈之常也。薪如折桂。粳如炊玉。然犹有心如寸铁。可以抵得当否乎。
与李致道
率性之说。终未得一个究竟。其他讲说。皆如隔岸背灯。无从以考实矣。岂可诿之于不可测知之域。而一向喑默哉。玆敢偷隙收拾。录呈所疑。条列如左。或赐留照。逐项批示如何。
  别纸
 朱子曰。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又曰。性者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0H 页
人所受。道者事物之理。
未知此处亦可以率性言否。许多说。都从此决矣。愚恐只言道则体用该贯。率性云者。可于发用上见。
 天命之谓性
学甫以行用以前。属之性界分。初涉可骇。然子思立得一个性字。不复言具于物处。天命之性一句内。实包了事物之理尔。朱子之言曰。所谓性即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者也。又曰。性者。三才五行万物之理。明道曰。道即性也。彼说不必一切打破。不妨略入思量。如何。
 
道者事物当行之理 皆性之德而具于心 无物不有。无时不然。
上一句。以具于事物者言之。次一句。以性者道之形体言之。末句。通贯率性说。故朱子曰。天命之性。流行发用。见于日用之间者。无一息之不然。无一物之不体。上一句。亦可著此说否。
 达道者循性之谓
必待情发而中节。然后下得循性二字者何也。朱子答人。亦曰心宰则情得正。率乎性之常。窃恐不可言性率性。而惟可言于情。如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0L 页
程子曰。物物皆有道理。即此便是道。循性者。是循其理之自然。或问曰。循其所得乎天以生云云。
此二说。正似不涉发用。而朱子旋以为子思程子所指人欲未萌。自然发见之意云。以吕氏良心发见一截。为甚精密。且于覆解循其所得乎天以生处。不曰民当仁。物当爱。而曰仁民爱物。敬长尊贤。幸望指破。
 修道之谓教
妄尝以李兄说为侵过教之域。更思之。率性者。只是人欲未萌。天理发见处。教(缺)性或昏蔽。道或乖戾者而设。则自相判别。无侵涉处。不审如何。
 
说以人行道。则未行之前。便不是道乎。
恐非谓不是道笔之率性。不于饮墨行纸上见。只于著甲阁案上见否。且道从人行上看。岂是人行做出了。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
博考众说而求以通乎此。则恐不是言当行之路。由其循性而有。盖言循其性之自然。则脚下自有平坦之路。却从此路去。如或问所言父子之亲。以至仁民爱物云云。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1H 页
不可谓形而上为体。天下达道为用。
此恐是言道之用亦形而上也。亦冲漠无眹也。不可言体为形上而用为形下。如何。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窃以为孝弟便是道。为仁便是率性。如何。
 道是性中分派条理 率性而行。各得其分者道。 道是发用处见于行者。
不必引为己援。然若不可作发用看。则何用间有此等。
答李致道
向者所禀。盖自六七年前与闻其说。区区未尝不为未发用前循性之说。而知不透彻。心无定主。累闻李兄之言。反复玩索。似亦不为无义矣。所以偷隙起疑以质之。固知十载自信之见。岂为逐旋变迁之言所足槩哉。然迨此晚暮。各无放过。蕲有砻磨之益。发见于受用处。亦足忘外而自悦也。讲说之不合。不足为病。只合沈淹寻绎。以待久远如何耳。但所说虽高。而下学处全觉卤莽。反求身心。积有愧耻。则运用色态之间。岂无绽露者乎。近者。风气专尚流徇。朋友有未当处。默从心内致讶而已。法规之言。寂无及耳。顾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1L 页
一生。不离于资人耳。如是而可免于小人之归哉。望有以改图而念之也。
  别纸
 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云云。
具于事物之理。未发用前。便是冲漠而无眹也。来喻指此谓率性。则高明之辨缕缕。而皆以證成此说。寡陋之惑。由于未透此关耳。道该体用之云。盖言只下道字则于体于用。皆无不可。而带得率性字则只可言用也。关键惟此。馀不必繁复。
 天命之谓性
高明以具于事物者。衮作率性一团。李兄之意。分作两截。从初辞说。都由于此。至于性境界之云。欲就其说而究其意趣。非必力主之也。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云云。
因鄙说之老草含糊。而获承该悉条畅之喻。所以质辨有益也。但认若其可离则以下。恐当通贯发用处看耳。
 达道者。循性之谓。
来喻非谓道与达道元无所异。语涉差异。而意则可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2H 页
知也。窃谓有然故达道下。下得循性二字。高明必以未发用前为率性。故判了情发于性。不许为率性之道也。
 程子曰。物物皆有道理云云。
或问中。所谓性者。不免昏蔽错杂云者。是为脩道之教张本也。自然发见。各有条理云者。是覆解率性也。今合并作首尾说。恐或偶失契勘否。此条盛幅。更望虚心重看。何必费力之至此。良心发见一段。虽作发用处看。安可截去性所固有而得乎。李兄说。只用发用字。今代换人为修为人做等字。恐非本旨也。且来说亦不得不为发见之说。则性之发见。与所谓发用者二乎。
 修道之谓教
李兄亦云行之者人。而由道看之。则是道之用。循性来也。岂必以修为言耶。但以人心之发而中节。谓在立教之后。然则达道循性之谓。指立教以后耶。率性或在发用前。或在立教后。何也。
 马性牛性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乃率性而正欤。牛马之率性。不于耕乘上看。而必于可耕可乘上看。则可耕可乘者。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2L 页
谓之道可也。谓之性亦可也。李兄所谓性境界也。以性率性。所循者何物。循之者何处。孟子所谓仁者人也。盖谓仁者理也。以人体之。是道云也。恐非指人与牛马之性各异处而言。
 以人行道则未行之前。便不是道乎。
本自有道。而于人行上发见。所谓不可舍人而为道也。若曰。待人行去。方做是道则病也。以性是在己之理。道是在物之理。譬之则笔之尖秀柔软。在己之性也。墨下成文。纸上作字。在物之道也。非写文作字之道循其尖秀柔软而具也。恐其写文作字者循其尖秀柔软之性也。此条所喻明的。而或恐性道混并。徐当洗心更究也。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云云
所喻用力行去。循性而后有道云者。李兄之意。不应出此脚下平坦之路云者。亦岂虚空中路从脚下出之云耶。其于从容正大气像。或无有妨否。且其理自相循由之云。有前训耶。望示及。
 不可谓形而上为体
妄疑高明未尝不以行用为率性。而宗主则在未行用前。今曰不可以人行不害为率性。但从未行用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3H 页
在处言。自此以后。不复管属。抑旨有不然而愚未之察乎。
 孝弟也者云云
以是为由教而入。圣人之孝弟。亦由教欤。愚恐人品之不齐者。必为之品节。使之不越于孝弟者。是教也。非人率之云者。不是言非人行之。行之者人。而由道观之。道率乎性。非人率之云也。然否。
 末三句
圣贤之言。援而引之。何所不当。不必藉重而为杜抑之资也。
答李致道
反复数篇。非是要事讲说也。声响寂寥。绪馀微茫。或者扣发其端。获受药石以自益也。第此胸中。未有一路子瞭然明白。所以大目与细节不相贯通。或有横出别般。支离本旨。便如信口轻发者。被人究诘。不知结杀。莫如退而敛默。以待久远耳。且如呵责之喻。勘律之言。惶惧愕眙。出于意虑之外。卤莽之叹。把取为己病。顶针之愿。诿之于力量。顾此冗陋。复何有望于他人。人亦谁肯向我而尽情哉。二道字。殊看可疑之训。正是一部决案。不犯人为之云。未必谓才有发用。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3L 页
辄犯人为也。妄认行之者人。而自道之用言。则不是为人为也。累承至论。警切亹亹。谨当改图致思也。答吕子约冲漠之云。愚亦非谓具于心性者。言语未透。致有盛谕。此不但为言语之病也。非以此心应万物之变。为达道一句。未能言下领会。在所徐究也。仁者人也。寻常看得。孟子中庸。一语之中。各有所主。有些不同处。承以一义相證。亦当改绎。而前幅以人体之体字。妄以体贴之义云也。不可舍人为道。不记出处。而要之为程朱说。想在玩阅遇著此。亦早晚考出则奉以闻也。李兄。截自未发用属之于性。吾兄。截自发用属之于教。愚昧之适从。却是难矣。末三句之义。皆鄙说所本。联书表见。旋有隐然藉重之嫌。故更为逊辞。若曰此三句虽近吾言。何敢援此而杜抑尊言云尔。来喻若以是为指触左右者然。千不然。万不然。区区口气。何容梦作此等。
答李致道
带著不带著之辨。未论迷惑之开醒早晚。盛意条畅。首尾洞照。诚服其一副当大义。自信而不可易处。但终始守执。必以对性为用之道。许为率性。截自道之用。置在率性之外。故道之自然发见。尽归于因人。而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4H 页
有区区之辨。迄可敛矣。至致字方始人行之云。亦恐未然。中和二字。果是平论性情之理。然发而中节。非人行而何。只是放他人行而平论其理而已。至致字。方言工夫。回头说戒谨之意也。恐非到此方是指人行。如何。前书所喻。有不可截自发用属之性云。故疑晦滋甚。妄有提禀。果知彼此字句中正有其误也。中之为性。既曰状性之德而形道之体。则其义盖曰此为性之德。而道之体在于是道。则此性之用也云尔。窃覸尊意。直以性道为一物。至曰中即所谓率性。曰亲义序别。为道之体。直把不偏不倚。唤做率性。其无以性率性。道上叠道之疑乎。所以前后语势。有不能一贯融合也。累蒙晓喻。一向固滞。恐甚恐甚。约有回便。未暇起草。信笔写呈。想多颠错耳。
答李致道
微违旋复。岂胜欣慰。源头决案。承令促成了断。岂不是快事。但念一二往复。追思汗怍。维其素循阶级。经阅著实。名目井井。条绪了了。言有来历而无创立之句。义贯首尾而无横决之患。然后可以见融合结刷之功。今者试出贡疑草本。私自点检则皆自牵彊生硬中出。究其所辨大目。一以为具于心为性。具于物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4L 页
为道。道循是性而有。性为体而道为用。若人行发用处。自是道之用。不干循性事。一以为性体而道用云者。犹言自仁之静处为体而言。则义之动处为用云尔。未行用前固是道也。率性二字。在发用处。可见具于物者循性。而有未见其实然。两家之论。勿论是非当否。其旨意分歧处。不难区别。而所辨诸条。自读拘棘。遣辞引證。枝节赘剩。自认一得而或有无前之新语。外假虚受而或有私滞之未化。害道之言。亦已多矣。晓迷之喻。亦已勤矣。联成累幅。得失俱见。只此亦可使见者知所择矣。复使愚昧之见急于罄竭。以成一副公案。则磨驴之踏迹。无益于重叠。负虫之添物。只增其剩杂。窃恐大开口生大病痛。小开口生小病痛。著睡汉之说梦。无长官之词讼。岂有了期。况过庭旧闻。承受端的。要当共守勿失而已。为其传示表见之广。而急促立案。有不得强之也。惟思改作节度。复用入学小儿样课程。就了已熟之书。寻行数墨。使名目式例明晓。以看久远如何尔。风水之譬。果有然矣。性体道用之体用。与道之体用之体用不同。然对性而道既为用。则就道之一边。何妨并其发用而俱属于性之用乎。既主性体道用之旨。而截去道之用。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5H 页
相联属。则发而中节。固知一例同归于统管之外。然语情之正而显道之用。不必虑其混犯于性体道用之分而期于划拔也。何以知只指用言。前训之下。何敢复有他说。谨当反求其义。废却旧见。而自发用属之于教。则尚不能无疑也。未行用前。不是道乎。先儒峻拒之义。森如日星。而前者所疑。盖恐只著一道字。未行用前。岂不是是物。而带著率性字。则行用处方可见也。今必欲截自行用属之于教。无乃于两体用之界分。区别太严欤。吕氏应变皆义理之说。未见出处。而意者如龟山无适非道之义。所以有师门所斥也。徵此而以达道为非此心应变之物。则似亦不然。深仰裁镌之遄也。仁者人也条。以人体三字。改以体贴于人身上。莫无大害否。未发而无所偏倚。亦由教而入一句。正是本诸或问。然或问之意。天命之性以下。不分圣愚。平说性情动静之纯粹处。静而不知以下。方是说向入教底界分。是以。先儒有以由教而入。为学者事。窃恐中和之说。虽在于戒惧谨独之后。不必以中和皆为用功而致也。中之为性为道。状性之德而形道之体之云。已自分明。何待别语。但盛喻所谓不可截自发用属之性。所谓未发之中。亦可言率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5L 页
性之道。李兄所谓率字。自内及外三段。语意深奥。未易晓破。欲以三段之义。比證于中之为性为道之分。以为明彼晓此之归结。则蒙昧之未及也。必有盛意所在处。不可以急迫求通。徐当展看反复。以寻本旨得出尔。
答李致道
悠悠之谈。自反于心。白直无他。而若是不已。诚是苦事。屑于分疏则反生纷扰。一于忏悔则便害和豫。平心易气。已然则付之无奈。惩旧励新。方来则益加精采。而据人言而究其理。则亦不可已也。研几剖微。主我之权度。察迩集众。取人之宏规。想在平日裘葛。而只今所处。直是植立含默。一个铁心。炯然可睹。如水寒火热则人疑之释。岂无其日乎。只愿京人之近势则接如冷水。岭儒之寄泊则眷如里闬。而默存辨别。亦岂全无耶。低首退步。静守牢著。与撞著折拍。表见素志。语默虽别。而固是一贯道理。到了并行不悖处。方是实得力也。情私之至。一二陈白。诚非职分。恐有见笑于人。想不烦人眼也。
拟与李致道(己酉)
京洛之地。非乡书之所可烦。显要之涂。非贱交之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6H 页
可干。所以束阁书草。仍成稽时。非敢自外也。率性之书。命有趁禀。夫解经。有直剖正义处。有通融活看处。先从正义剖析。然后融活之旨自明矣。今且先以剖析正义者仰禀焉。此处不概于听纳。则所谓融活者。不复可举矣。率性之谓道一句。窃疑性者。即人所禀受之实。道者。事物当行之理。循者。事物当行之理。循夫所禀之实。而通贯乎发用由行尔。就明训而反复之。具于心。散诸物。初非二物彼循乎此。固也。若初不循此而有。则于其发用。将于何处讨得来以循之也。然所谓循者。截在发用之前。则不几于用行而道隐乎。(自注。前此率性专在发用之云。因晓喻之力。得破胶执。)性道对立。自作体用。如所谓性是体。道是用。道是性中分派者此也。又如所谓在性中只谓之仁。而不谓之父子兄弟之道。只谓之义。而不谓之君臣朋友之道者此也。道也者之道。即是率性之道也。不复言率性。而专主道之一字而言。则率性在其中。而章句所谓日用事物当行之理者。于道字训义。已足无欠。只为方言不可离者。故申举性之德而具于心。以明此理之具于心而散在事物者。循乎是也。抑恐非谓率性而为性之德。循心而具于心也。至言无物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6L 页
体。无时不然则是兼发用而言。答江元适所谓天命之性。流行发用于日用之间。无一物之不体。无一息之不然者。发明尽之。击壤集序。所谓性者道之形体。朱子解之以事物固具于性。但谓之道。散在事物而无绪之可寻。求之于心则其理之在是者。皆有定体而不可易。率性之谓道。亦以此耳者。性道界分。亦甚明矣。至于中和二字。中是不偏倚之名。乃性之德。而不可以不偏倚为天命之性。乃道之体。而不可以不偏倚为率性之道。其不可以方圆为天地者。不但于性为然。于道亦然也。若以所具于发用之前。不可谓率性者。殆无古训之可据。而于其所发用处。岂不可曰情率乎性。和率乎中。达道率乎大本。而朱子何以曰。心宰则情得正。而率乎性之常云也。然则达道之体。在于大本。而大本之用。即达道也。是以。朱子答张钦夫书。指其未发之中而谓性之体段。指其已发之中而谓之形道之实。后答胡广仲。虽不复将性道二字若是分开。然前说之不下道字于中。不言性字于和者。意可知也。语类中有曰降衷。言天之所与也。常性。言民之所受也。克绥厥猷。猷即道。道者。性之发用处。淳云道是性中之理。朱子曰。性是就自家身上说。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7H 页
道在事物之间。又曰。道是发用处。见于行者。方谓之道。性是那道骨子。率性之谓道。亦此意。器之问中庸三句。答曰。事物当行之路。皆出于性。此等说。不但略见于论率性当处。其散见于诸条者。非止一二。世传朱子训蒙诗。有云如何率性道为名。随事如由大路行。退陶先生以训蒙诸作。疑其非朱子之作。而未必指此诗而言。此诗正亦习闻师说者之为。则如是敢说。未必非所闻也。若以率字为流行派别意则固不可。流行派别。谓在率循之外则其如何。窃恐中之不可唤做道。与不可唤做性者。无有间别也。愚不敢知。剖析正义。如是为说。大悖本旨否乎。如或不悖。乞复许赐宽暇。终日尽禀。始可以通融活看。浑沦而言之。主性而言。则此心静而涵万理。动而应万化。浑然森具。发必中节。事物之所具。何莫非性之界分。如李兄之云。而达道之发用。何莫非性之流行乎。主道而言。则原于天而具于心。散诸事物之间。无间断。无空阙。未发之中。道何尝外此。如程子答吕而一称道字。岂有与率性者有二耶。然率性之性体而道用。不可易也。今方解率性之义。而直以中字当之者。未知或有妨于文义乎。高明于首章之义。专门独造。曲折瞭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7L 页
如庖丁之解牛。九方之相马。方将性道二字。明其为此循乎彼。而乃舍性一边而专言道。并用一段而单言体。今转向大本未发之中。而断以为中乃率性之道。或恐未及剖析而径用融活。未破正义而先论统体。愚昧蠢拙。胶守本分。虑其移此中字而归之于率。则殆不免大本无可安之处。达道无所循之物。是则钝滞之过愈甚。而晓喻之勤无功。只合束身归款者久矣。胸中既有信不及处。乃复强为色笑。外以颊舌奉承者。抑恐非明者之所与也。且伏念身上遭罹。礼防森严。而显然罪咎。蹈涉无忌。何暇言天命之如何。率性之如何。果知论理之本于日用。大学之本于小学。然后方有据依證验也。顾此衰朽。祸难方剧。两弟喘息。俱有延保之虑。彊辅直道。每患睽离。其亦无以塞昔日所勉之至意也。但深疚悚而已。近臣事君体国之义。非畎亩累喘之可与。然朱子与勉斋书。云吾人所处。著个道理二字。便随众不得。不胜向慕之谊。敢诵所闻。恐甚悚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