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书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1H 页

退陶行录。自是老兄煞用心力。正亦禀质于湖上。鄙见何足赘焉。试就而考之。只以先生自铭揭表于首。高峰叙文结刷于后。而中间包得年谱各条。然编次之意。槩主晚隐二字而成。盖嫌以状体自居。假成别规。而终是一行状尔。然则其逐年记事。既立大目。而注中所录。似不得尽用谱例。何以言之。按朱子行状。隆兴九年。有旨崇道观条。末段。系以淳熙元年事而注中。只见鹅湖饯别及作晦庵二条。寒泉讲学则不载焉。岂不以逐年讲学。自是常事。有与送别营造自别。谱例则不遗细大。状体则撮其表著。故彼此详略有不同邪。今于此等处。一依谱例而毕录焉。未知如何。且又注中所录事实。各从大目类附。然后方有统纪。如言行大目之下。则注以管言行者附之。出处大目之下。则注以管出处者附之可也。今或间见层出。错陈互著。亦恐有妨于简洁也。又按朱子行状。只有注中癸亥诸生问疾之语。下条直书六年三月甲子。终于正寝。此则初无疾病微笃之渐。而感疾之始。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1L 页

与李学甫(辛丑)
幸近德仪。正副宿抱。缘身病缠缀。只烦履舄之勤。而不得躬造所馆以尽区区。别来怅仰。迨切依依。雨霁风清。景物正佳。伏惟静体益相。宗德。老人尚稽复常。自身所患。减得七八分。犹未入平顺境界尔。莲台题名。就考先生集所载及守拙堂墨藏先生手笔。则所相差异者。墨藏则先生首题。而文集则碧梧首题。墨藏则先祖居第九。而文集则先祖居第七。未知彼中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2H 页

答李学甫(甲辰)
一番聚首。在所不已。因获亲近。深所愿望。乃因循差池。迄今未遂。自愧诚向之不继。今闻李别检行至密城。转浴蓬莱温泉而归。又失白露凉月之期。可待秋后。但念仲则久留。正已整顿。馀人恐不须劳力矣。编年之役。已就断手。师门遗迹。稍可考徵。吾党之幸。五十年首末。只为山林职事。乃排布此个间架。已非他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2L 页

答李学甫
岁暮穷山。雪封柴门。虽有瞻远慕向之思。乃不动一足而安可得耶。乃者履舄临枉。得奉旬日之款。又得致道而羽翼之。殆前此所未有者。光生草屋。义重埙篪。上有以慰悦亲心。下有以警镇后辈。迨十日而不敢扫尘也。第奉别之夕。风威猝剧。决非摄衰扶病之行所堪冒。未效投辖。乃主人之过。而不即旋驾。未能无或者之疑也。不审静室温存。其无触伤之忧耶。想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3H 页

答李学甫
年来观居之状。非呻吟旷慨则乃惫惙宛转。虽或以书册遮眼。太半杂了唏嘘。不知有悦我之味。乃蒙作意眷抚。力疾劳动。雨夜风夕。对床联枕。得遂三五日脱略意思。其披沥倾倒。固其势也。分别之怀。隐侯已尽之。无以复加而闻青山旧渡。尚未直由云。早知其然。恨不能更迟一日也。诸处搬迤之馀。其无所损。依享清茂否。多少提警。无非示我周行。济拔迷途。而率性一段。最为大节目。只曰今释前疑而不言其由。则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3L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4H 页

答李学甫
风扫霾阴。墟落清凉。霖湫沉郁之气。太半苏醒。只有往往呻喟。间见递呈。有非区区看读之力所能胜也。一幅情讯。自何入手。反复玩绎之间。蓦地驱屏。古人读檄而愈头风。果何如也。因念天用,支国次第零谢。俱是伯仲辈行人尔。一经怆悼。无由更接。馀者不惟益加警惕。惜取光阴。抑宜源源通信。以尽并世之谊。而不负相勉之责为庶几也。心经录。窃幸其稳受梳洗之惠。惟非甚不得已。稍存溪上旧色。乃师门遗旨也。宗德。自顾日用。毕竟从安排作为中过了。茫无真个消息。抚念古人提喻之勤。其何以担荷副塞也。宜有小山公之隐忧永叹也。日间拈取亡弟文字。欲效取舍。而相思之诗。期勉之书。便令动坠睫液。更无心识暇及于审覈也。第其气质稍平。门路不杂。假得岁年无事。如己卯庚辰间。所就正不止此。尤自伤痛耳。率性之义。只缘因人方有之戒。到此皆回互逡巡。怕他开口。犯涉寡陋之许久迷惑此也。盖道虽不由人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4L 页

别纸
道无影象。成性而后道之形体具焉。性之用处为道。则性之体。即道之静处。
前幅引邵子之言。而继之以未尝以道之静处为性云者。盖追言当初己疑之所由。疑既祛矣。则只如盛辨而已矣。但成性而后云云。似有先后等候之病。盖但谓之道。则散在事物而无绪之可寻。求之心理之在是者。皆有定体。是所谓性也。岂道无住迫。待了成性而后方有归宿也。性字下之体二字。亦似不稳。盖性是体也。如何。
达道亦冲漠无眹(止)非谓达道非道之用
是亦疑未祛时所引。明其不可。截自行用为道之义。来辨。正得朱子之旨也。
存斋所定张敬堂四条
闻命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5H 页

疑祛后。追言前疑之所由。不必费辨者。已见于上。但单说道时。恐不得因守此说。
天造草昧。何尝有所谓路。
天造草昧。人虽不行。而其在山川开通。地势关摄处。是为当行之路。故人来踏逐。若天作之初。不合有夷则人何得解从此中行。有或醉倒狂奔。创出私径者。不可谓路也。无或主张发用处太重。致令语意鹘突否。馀论活络无滞碍。一味佩服耳。
史氏蒋氏说
张子以精微带说立诚。游子以践履并言。高明先儒各说。何可逐旋辨砭。惟朱子章句。明白简当。要在取舍之如何耳。
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
昨年申和卿承子长意。力言其不合。连了人知说必以为也悬吐。妄据语类。明其不然。今幸偶契于明见也。
杨子添两作三(止)有日星而无月
此是思索不到处。据今强究则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易也。三三九三九二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5L 页

火候抽添
朱子曰。一息之间。便有晦朔弦望。上弦者。气之方息。自上而下也。下弦者。气之方消。自下而上也。望者。气之盈也。日沉于下而月圆于上也。晦朔之间者。日月之合于上。所谓举水而灭火。金来归性初之类。火候抽添。恐是吐吞呼吸之妙。而朱子略开其端。依此推究。或见彷佛否。自念少乏聪明。晚耗精力。区区之意。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6H 页

拟与李学甫(乙巳)
尊兄一生精力。尽在刊补。今闻躬驾陶山。约束剞劂之期。可见阐明斯文之诚非他人所及。但恐一时擅裁之权未必得当。则末后之事。未卜其稳贴也。盖此书之本。出于讲录。讲录之作。在于溪门。只取门下诸公广考博搜之力而已。刊补之作。亦用是例。若以刊补补追入则其将表见本主邪。若尔。非凡例也。其将没其名而取其文邪。若尔。非直道也。夫义理者。天下之公也。讲录中有所未备而刊补足之。非讲录之有损也。刊补中有所未备而补中足之。非刊补之有损也。各成一书。见行于世。使读节要者。未该于讲录者。待刊补而该之。未达于刊补者。待补而达之。同得是书之味而共入于善。可见东方文雅之盛。顾何先何后。何古何今。何此何彼。何我何人。若使没密庵而拣收其精粹于讲录。没李公而拣收其的要于刊补。则其不见收而自在于本书者。只是无紧要。證故实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6L 页

与李学甫(己酉)
礼书留在清案。不住修削。非昧劣者所可觅索。且今目力心精陡觉眩愦。平看一两板。已自胶扰坌瞀。若欲逐目随题。寻原考实。以为参互證订之计。则无以效承副之诚而适以生别患。只得按本翻阅。领取大略而已。盖其排置之广。援引之密。诚可谓家礼之辑遗。但其搜刮填补处。往往有细密难行。随时镌简之意。泯然无徵而反成仪礼初面。又如先辈所论。同出一义。无甚特见者。不厌并见。无益于受用而徒成繁复。未知如何。大抵如初丧之楔齿。绖带之两股。虞祭之扱匙正箸。家礼之所阙者。不得不补。如奠雁主人之拜。舅没奔哭之奠菜。大小殓谢宾之节。不必更补。而改葬朽败收拾之节。诚是为主人审慎处。临时用手。不过为干事者惯习捷易之能。一一劄录。揭为成礼则恐不无添启于后弊耶。至若论说。三四条联付处。或于上条爻周。而下条不复举立说之人。如十六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7H 页

别纸
先师集中答李天牖书。性虽静一段问答。盛意一向执疑。敢复禀质。示破所由。则受赐幸矣。盖性是兼动静。不可以动静分属之云。不妨备一义。然朱子性该动静之云。旋觉未安。且性虽静云者。与朱子静不是太极云者异。非阴静阳动之理为性情云者。与朱子静者太极之体。动者太极之用云者异。文集所辨。非以兼动静为非也。乃在于之理二字也。且李公就屏翁所说。认作性情之中。动静之理全具该发。不可单以静之理偏言于性。动之理偏言于情也云尔。则窃疑静则只是静之理。而其理即森具之物也。何尝谓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7L 页

答李学甫
展读长书。庇恤勤挚。所以感荷而警省之者。又有在披豁之外也。才宽成间之喻。可想晚年进道日新。足以唱率同志。振作悠泛。可尚可幸。果知吾道之有托。区区意思。古人虽曰人一己百。发愤忘食。非必握拳切齿。缩程促限。只是无间断三字。其曲折忧勤。煞有许多功力。如此剋勉之中。必使从容游泳之意流行浸沉。然后方有消化自得之功。今者既以不宽徐无间断为节度。旋以从容游泳而有得之云。为不验之论。盖从容游泳者。逐字究义。非怠放休废之谓。即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杜子优而柔之。沛乎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8H 页

别纸
孟子。仁义之心。恻隐之心。仁人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一段。因其末而明其本。据其用而溯其原。恻隐与仁之间。著一心字以统之。初不是专于统情也。该括主宰之妙。诚亦好笑。自此统性情一款。大煞分明。馀说之主理者。自是统性底。主发者。自是统情底。何必逐件说个。统性统情然后方无侵越混沦。而始见此心为主。存省有下手处乎。至若非以人心训仁云者。盖谓欲训仁字。当曰心之德。生之性。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8L 页

率性之谓道
此说。盖与李侍读反复一再。而得藉盛论。牢守行用前不可著率字。近复思之。禀于心。具于物。只是一理。无分段内外。贯通该涵。虽于未行用前。谓之循彼而有此。似无不可。但李兄力主到了发用。则乃行也非率也。至以未发之中。亦谓率性之道。性道叠并。体用滚合。性无可安之位。道无可循之物。未可知也。草得一书已久。适此不宜烦聒。姑俟閒时。要之义理原头。未易了决。恐不如休罢。且从平易寻究尔。
答李学甫(庚戌)
败朽之中。犹有一线生理。辄有慕向之情。偷隙发出。新年消息。带得旧腊书字。非眷抚之至。何以得之。奉玩深感。仍想岂弟应休。正有随境转移者。只是情理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9H 页

答李学甫
儿侄拜还。闻牙疼尚稽差快。此惟温存厚卫而后方已。想在了验也。宗德。哀情多端。又苦晷长。无以耐遣尔。自顾冗陋。得列于同人之后。年纪与有上下。而解履便是新学后进耳。专藉提携开晓之泽。近尝反而点检则一自师席遽空。法言浸邈。气质之偏。见闻之陋。依旧自在。而乃欲诏令于人。而不肯承受于他。只此一病。坏了许多人。诚所惧戒也。今者省简苟且之喻。非必的指寡劣。而不觉切中弊痼。谨当佩服图新。不至负忘矣。抑矫枉之过。或易一向繁剩上凑著。反令切用上无得力处。敢复禀悉于博文之下。恐甚悚甚。此非区区创智。乃先师平日之旨。亦自朱退来。想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9L 页

别纸
性虽静一段 未尝以性该动静为未安
胡广仲谓静字。所以形容天性之妙。直以静为性之妙。而不可以动静言云。故朱子以性无不该。具动静之理云者。斥其专以静言性之非。此对著胡说而备一说。非论性之宗旨。盖谓太极有动静则可。而谓兼动静则不可。性之涵动静之理。而不可云兼之者。亦犹是也。故记论性答稿后。自谓语有遗恨。多所更定。此恐有似未安底意尔。
文集所辨。在于理之一字而谓之之理。
前目所禀之理二字。殊涉未安云者。只谓若曰非阴静为性云则无害。而今添之理二字于中间。为之言曰。非阴静之理为性。下句亦然。故敢疑未安云尔。非指答辞所辨而谓之理也。且谕李兄所言。主于理之静动。而答辞所论。详言静动之理。为性情无害之义。窃疑晚翁所主在于性该动静。未见其以理静动为性情。而文集下条。有曰阴静阳动之理为性情云。初非有病。但失宾主之势。当曰。理之静者谓之性。动则属乎情云。则何尝主一说而废他义乎。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0H 页

明是湛然虚明。秋之清朗明洁属之云云。此是正义。至以阴阳互根言则云云。
朱子曰。静虚则其动也明通。动直则其静也公溥。此即公溥属秋冬。明通属春夏之意也。昔年禀质。僭以此义为义理恰当。答辞许之。就考景晦问目。有云明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0L 页

凡系阴阳五行。义类从属。初无局定典要之法。说去尽有说在。至如四端七情之分配。中正仁义之体用。互通交解。然略有见处即是道理。不须太费心思。今日急紧工夫。惟以制欲为真实下手处。制而寡。寡而无则虚直明公之验。庶几见之。其类应属感。自有合于阴阳四时之流通矣。如何如何。
礼疑
寻常于此。未有一个折衷。今因所已举行之节。略有解悟处。旋以禀白。盖服问所主。似是不论虞祔。拜宾皆舅之所主云也。然则自题主以下告祝凡事。舅自主之。此校理兄所以无代告也。至于小记以虞卒哭与祔。判而二之。此龙冈所以断其专为庶妇而言。而星湖所以力主夫若子题主之说也。然服问既如彼。而小记注。明言通嫡庶妇。则龙冈之断以专指庶妇。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1H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1L 页

不是立目以填补之云云。一仪阙则天理便有阙齾处。(并下条论辑遗)
窃料纂成之日。将家礼一书。从头看下。不择正文与注说。遇一事节。便立题目。其下引众说以充之。故妄有云云。而繁文琐节。孰非天理之流行。依朱子遗意。固是正当。但忠诚之本。史祝之末。有些轻重。若辗转支蔓。反涉役文则亦不可不之虑也。日前有人以绖带散垂。初丧未举。及其葬时。追行如何云。僭以粗见复曰。初既不举。阙之亦何大害。此等酬答。同出于疏略之病。愧恐无以自赎。
朴说之意。谓承重之义。在夫不在妻。妾亦当从服云尔。似无阙误。
以母在祖母在。妻服本服之义。及妻以敌体承重。妾于承重无关之意旁照。则不字之衍恐宜。但妾只如婢仆。家尊斩衰之下。已不敢依服。孙妇服则如所示耶。须得古据方信耳。
与李学甫
师门报享之节。揆以公议。在所不容但已。向者发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2H 页

答李学甫(辛亥)
高山功役。几至断手。只此一边。漠然无涉。专藉仁境贤劳。凡事在诚与伪也。愧幸并挚。赵圣绍书来。云文集不可无一经重研。柳叔远亦要乘暖逢晤。未知如何。但须稚春际可同参方可。初冬以前。恐不谐矣。如保赤子章义。师门主以推说。叔远亦云。高明之论。间有从违。而大体则一也。谬妄偶发。只合濯去来新。或不无信不及处。稍待面奉口质。何晚之有。姑从无疑处真实体行。留此一章。差过时月。似无大妨。但恐自谓无疑者。亦只是文义也。
与李学甫(壬子)
沙村一区。间于东岩后山之半。独不及于三夜良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2L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H 页

答李学甫
雪消律穷。阳暖渐迩。伏惟随时温养。进享休泰。有疑必禀。乃职分不得已处。幸赖老兄岂弟精明。有以为朋友归结处。区区耳食之论。不念惭惧。敢尽烦聒。诚意章下说。谓之补传文之略。其亦可矣。然传文就经文十一条剔出。而各立一章。承上章以起下章。起下章以接上章。其承接贯通之中。涵了须如此。方能如此。既如此。不可不如此之妙矣。朱子见得此义。形容出来。自成此数句。若使传文不专言当体功夫。而搀入朱子意思。则反失指示的实之意矣。由是言之则传文之不言。非略也。朱子之言。非补也。只是说破经传所蕴之义尔。若孟子夜气章集注中。无时而不用其力以下语。正是所补处。而亦不可以孟子之言为略也。如何。所喻如保赤子章。朱氏说以为推广于立教则合矣。而以为推广于立教之本则抵捂。殆愚昧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L 页

答李学甫别纸(癸丑)
大学。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
上文两句。果是贴了毋自欺与自慊。而乃以此一句。因上两句而言其反是。则便是苟焉以自欺。自欺则便是徇外而为人。申戒其不可如此。则正是缴结贴刷处。承喻以无著落。异章句之体。所未能无疑也。盖自欺之说甚精。粗略为说。恐易赚涉。閒居小人之节耳。今徇外为人之云。有似太重。故致有盛辨。然区区之见。以为不好者拒之于内。不恶者挽之于中。是中与内。未消十分处也。中与内既未能十分。则其曰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4H 页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寻常妄谓此一句。当兼两义看。自道而言则见其不得离。自我而言则见其不当离。具于心者。乃道之所率处。无物不有。无时不然者。乃性之见于率处。是为日用当行之理而不可离也。上文四句皆是不可离之所由。恐不须截自无物以下贴了看。如何。
太极图。解剥图体三节意。
语类未及重考。而恐是然字以上为一节。非有以离乎阴阳为一节。不杂乎阴阳为一节。即阴阳三字已包在不离中。恐不得自为一节。如何。
大学。识其端而推广之。
窃谓章句立教之教字。指事君事长使众也。之本字。指孝悌慈也。盖言欲立国人事君事长使众之教。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4L 页

答李学甫
知旧之经由轩下者。传言凡症俱歇。而脚气结滞。未得跪坐。颇以检束弛放为忧。辄答以向晦宴息。敬在其中。因病从便。何损于敬。彊之则非适宜之义。抑一笑而罢。拜领手墨。宛尔前样。评批剖覈。一向纤悉。想静摄玩养。尤有得力处。所以古人不以矇蔽为碍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5H 页

别纸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5L 页

来喻。厌其分歧而只谓未消得十分。便是容著则非看文字得本旨之义。此句正中鄙病。凡看文字。略绰领揽。若可无害于实用。则辄厌丝分缕析。实不知未极分析处。未能无害于实用也。今承申教。果服精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所示语类诸说如是。和著不得离意思。便易有饥食渴饮为道之病。深感指晓之惠也。
鬼神章
此章微显之义。或以文分。或以句分。或以字分。其对互缴结之义。无所不备。然只是体物不遗处。为自己警惕处也。至于分属缴结。略通大槩。便以涵泳。恐无大妨。如何。习性疏坦。每安粗略。惶恐惶恐。
曰理动静
理字与太极。寻常作一义看。今承必有意义之教。深以未到穷极剖析为忧。正中寡陋昆仑之病。其有意义处。引而不发。要令自去解出。而愚钝未及。望赐启破。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平日读此章。疑其上下为字之有别。故亦疑克己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6H 页

与李学甫
菊秋约会。至阳未遂。坐想气力有不得随志而至者。令人不觉有感唏之叹。今承累度书幅。皆是手画。又记续前录。反复不已。巨细毕举。紧缓俱悉。可审其平日心力不少衰也。感服之至。抑恃而无恐也。逐条辨解。究极研析。要之不外于古人成法。学问恒规。何敢改评。玆用不复枚陈。正是笼罩鹘囵之习。依然固在也。愧惧无已。但平论节度。知行二者。存省两涂。如车轮鸟翼。须是无所不用其极。然后足目偕臻。无偏倚之患。以言其知则必勿择零碎与微奥。穷其知思。以言其功则必思之又思。析之又析。立地洞然。当下透底。方可见贯一之妙。岂容放得毫发。只是详察自家病处。入头之初。先以排比考索为务。智虑及长。先探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6L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7H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7L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8H 页

别纸
约之以礼。约我以礼。一以为约束。一以为知要。
朱子训约。要也者。盖约字。初不带人为著工意。故训以要字。而颜子分上言之。程子以约之之之字。是涉著手意。故以束字言之欤。然束与要。便相管摄转解。恐不必取舍存刊也。此等处煞有意思。有不得以只字形容破的。须自去体认真切意味。方有益。如多见多闻。博考该證。礼是甚。非礼是甚时。便似有放开排铺意。择善而从。阙疑阙殆。非礼则勿。而足下踏著时。便有收敛简落意。此处下字甚难。所以借束字来。便已包了要字意也。如是看之。得无笼罩之病否。
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8L 页

答李学甫(乙卯)
耄钝请质之行。干涉颐养之中。一旬研索。无或有妨于调摄节度否。未及叩问。徒深耿仰。乃令胤枉顾。手赐书慰。讲目无所遗漏。可想气度精力依旧无欠。庸副寤寐之思也。宗德。七夜联衾。忘了许多愁恼。足以扶接生意。才入西林。又是苦海。奈何。窃瞯府库深邃。集聚广博。千门万户。莫知所入。奇货异宝。无所不有。而犹晦缩退让。无一毫居先自擅之意。使我轻躁。得为旬月薰炙。则庶或为桑榆变化之会。事势有不能恒聚而不离。道义之荒茫。不敢言。只是独坐疚心为可叹。但眷庇之下。不敢有隐。五十年工夫。古今罕有比者。而一向以该辨为务。似无一个门户节度。为成己成物之定本。以故。忠厚覆庇之意常胜。取舍决择之勇不足。此由自家功力不及。未能详察阶级节度之所在也。何敢望因献愚而有所加意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9H 页

朱子怒受赃者
寻常以为朱子以正大刚果之资。能得好恶之正。及见老先生说。气质之难克。有如是者。未尝不自疑于心。未知朱子之怒。果是偏而失中。今承示喻。始觉自家气质。无朱子之公直。而偏于暴厉。遇著近于己性处。辄喜好慕向。不觉有过中意思。因来教而溯退训。可以变化得万一否。
不东以西(止)万变是监
吴氏谓主心而达于事。主事而本于心。亦不是分了心事。判成两段。乃统贯心事而言。贯表里。通动静为正义。吴氏说。不害为一义。正如尊喻无适主一之分了时分地头也。敬斋箴。集说中采用不去。恐不必以非本义废之也。
颖封人之锡类
人有私欲之蔽。而天则理而已矣。是以。张子只以事类之相近者。断章截句而取之。初不可以有些过当之义论之。若就西铭中表见之人。欲论行处之精微处。则反失西铭之义。朱子所谓不济得事也。然离了西铭。所当别明颖考叔之事。母子以黄泉为期者。天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9L 页

答李学甫(丙辰)
连谂调体日新。未有逐日承闻。则倾溯之勤。不能已也。乃承手书。笔力浑健。著见于扫秃丛细之间。非但文章之足徵。抑以仰顿复常度耳。轻躁沈重之言。宗德虽不武。岂敢以谦饰推扬之习。行之于平生望倚之间耶。虽承俯恕退让之至。矫磨效则之愿。不少减分。但学恭而安不成为忧也。从事论语之谕。尽是末季罕闻消息。鄙亦对了朋友。辄以是书为第一通接之资。宗德止于慕悦而已。老兄真实体验。自有效应之不同。窃恐复以此为谦推太过之罪也。然事之实然处。何可一向秘讳耶。出后父命之重。果如盛教。鄙说统属之云。在所当废也。然为子者固以父命为重。而所命之父。在所审量。不可以一时情私轻处也。屏谷先生文集。彼中待后次及之言。未必其有无。而儿辈径致于此。此固犯手之未安。同室之间。岂尚苛礼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0H 页

别纸
人道心换代之训。似与圣人之旨有别。又与晚年定论差间。然徐究其脉络归趣。则圣人之旨。非截祛操存舍亡之义而独明性命形气之分也。晚年定论。又非不恤其存与亡也。而独念夫危微也实相灌凑该摄。亦不必太重看于同异初晚之分也。盖既有性命形气之分。则其势不但止于危微而已。必或至于亡失存在也。收回放出。虽有互换迭代之机。究其从来则乃性命与形气也。若使圣人精一之旨。朱子晚定之论。只当于惟微惟危之际。而无所关于收回炽放之功。则圣旨定论。阙了贯通周悉之妙矣。性命形气。只是操存舍亡所由来之初头事。收回放出。便是惟微惟危之收刷处。恐不可以看作非定论。而不察其实与定论相契也。且姑置先儒同异之论。反诸吾心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0L 页

诚意章断章通说
迷昧之见。未悟其然。若使经文只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知至而后意诚。心正而后身修。而遗却先诚其意。意诚而后一句。则果是阙略处。经文句法。异于注解。虽不曰致知而不可不诚意。然必诚意意诚后云者。涵备缜密。正是包了传文及朱子之义。今以朱子说上一句属之经文之旨。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1H 页

与李学甫
康诰章解。曾受面诲。意谓已成定案。而又承考示大全。窃恐犹有眷恋前见。未尽释然。于是乎亦不能无疑贰复萌。自信不及。但昨者所供。草率简约。复此禀质。冀获剖判之教也。窃谓或问所言。先辈既以未改言之。则姑置之。本章小注。特即人所易晓者示训。及推慈幼之心。以使众二句。恰如由慈幼而推使众之义。然区区之意。妄窃以为此皆汪长孺禀白章句未改之前所言。今以章句已改之义思之。则曾子引康诰。非为要令爱民之心特如慈我之幼也。只为勿视众民异于吾之赤子。必诚心求其存诸中而未达之心也。然则若以譬谕之例。切切勘照于书文则凿矣。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1L 页

答李学甫
所教诸条。谨以贡愚。然儱侗浑沦。自成习陋。无以承明辨洞破之意。甚愧甚愧。更望节损翻阅。温燖旧闻。使已熟者加熟。已解者益明。不但为成德洒然之功。抑于保养调将有力。千万至恳。
别纸
义理名目。虽有一定不易之实。而古人为后学之意。无所不至。欲其周悉该备。晓然于背面客主。以为反隅推观之道。故随处各当。不能胶守一说。如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如曰仁人心也者。即合理气之说。而中庸序。虚灵知觉之所由出也。如曰心属火。缘他是光明发动底。所以具得许多道理。如曰心者气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2H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2L 页

朱子人道心之说。有三般四样。而中庸序之为定论不可易也。然其有三般四样者。非有意于求多也。自有所不能已。而苟不备言。诚欠阙矣。何者。既有原性命生形气之分。则其一危而一微。势也。危则不止于危。而至于愈危而炽放。微则不止于微。而至于愈微而亡失。次第事耳。若使圣人虑不及此。而精一之工。止于辨其此为道心。彼为人心而已也。是有精而无一。而尧之云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者。惧在于何处。万世遏欲存理之功。将何所据依也。朱子而无理欲存亡。天然作为。许多指示。则果无亏阙矣乎。且初学者。不能无疑于真有两个心。偕辔联镳。并脚对柱。人心炽放时。道心之所寓。道心为主时。人心之所寄。想像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3H 页

大学如保章章句。朱氏既举而言。化则知得民有事君事长使众之心。谓自慈幼而推之者未为不可。然无奈大义之凑泊在化上。何必恋著了推。
语类论仁两段。尊解已得之。何必更烦。但恐非以一日用力于仁为缓。于我欲仁。斯仁至也。只以志至气至。引之于一日用力则为进步。引之于欲仁仁至则为退步。所以然之故。尊谕悉矣。
去做仲弓了。依旧用做颜子底。语本秘奥。就考四十一卷颜渊问仁章无之。恐是此中本有遗落也。尤所难解。或以尊解为主。或云后人若未易透得颜子节度。则宁可回头倒步做仲弓工夫。及其至则依旧是颜子一般。如何。恐且可阙之。
窃复思之。处心行事。随其所知。朱子初年。由于认心为已发之故。而自谓有浮躁轻扬之病。盖或辨别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3L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4H 页

答李学甫(丁巳)
岁后雪寒。至腊所无。窃虑调摄之道甚有妨碍。连见经由之人。皆言神气听道。俱似胜前。用以弛宽。今承书喻。有与所闻者不能尽合。然不至大相远也。宗德。日月之递代。皆足以恼心饯迎。膺享别人事也。恃有眷庇之厚。倾倒太踰。又念一世之中侪友俱空。略有所抱。顾望尊畏。而逡巡喑默于座下。更无其处矣。所以不惮繁数。敢将守窦喜新之见彊聒焉。未必吻契于采收之下者固矣。亦提诱之意终始不倦。虑有废讲守残之患。而引而导之以儒门正法。非平正洞彻之量。何以及此。明招膝榻之言。果知虚夸之馀习。不胜愧汗。然区区艳仰。苟有不然者。虽有陈供之未蒙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4L 页

答李学甫
凡气候歉旺。寝啖益损。既未得日日诊探。则只凭往来传说。不能令人豁然。拜承手书而后玩详字画。审绎词理。始信依旧是精神力量也。宗德。春半日月。治救忧病。末又孙儿使其朽败之祖。殆将失却性情。今才起动。渠不欲熏近老人。入栖孤云。不久当还耳。司听反复之碍。果是斯文欠缺。安得一维罗金丹之灵也。至于抛弃寻数之忧。八十之岁。其亦壮矣。老兄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5H 页

答李学甫
近失调平。汩没于点检自家症候。慕尚风流。亦未遑及。服药少歇。际承问札。以审步履之违已复常度。且有运动之意。幸何可言。宗德。自今夏顿觉惫苶。自是例也。从心独知之妙。可以计年数齿而得。则不踰矩之圣人抑多矣。可呵。际可 恩除。可贺。但其行大有关于文集一事。叹悯。其如公私之不相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