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与任刚窝(必大○丙戌)
伏惟寒律。尊体节宣日益崇深。慕庸之至。无任慰祝。就宗德子既年长。将以今月初九日加冠于首。窃愿得长德一言之重以教之。伏望眷庇之久。幸有以俨临焉。何感如之。后世礼节。务从简便。躬诣禀戒之仪。敢复节略。尤切恐甚。赞人摄史。胤从固好。何待烦请。而至若或有拘。湖上一二少辈。亦在尊者亲戚之列。自此要束。恐无大妨否。
答任刚窝(戊子)
乃者。从者栖迟于萧寺寂寞之间。殆一岁有半矣。意其磨砻凝聚之深。有非微少所可议测。而但山岚树雾。淹袭之久。无或有妨于摄理之道耶。至或发愚于胤从者数。今已定顿旧庄。日有兴趣。顾其奉虑之素。所当趋走。不可但已也。乃未之遂焉。伏承下垂问存复。郑重致意。所以开示周行。奚啻百朋云尔邪。因审至律体度崇毖。尤切贺祝也。宗德等。老人粗免疾恙。向来一番科事。少开数日之颜。只此幸矣。得小自画之喻。再拜铭肺。此生于世。何以得此。近日稍有志尚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3L 页
者。每为功利之说所坏乱。便如浙中气像。挟乙缩六之间。毕竟无收拾处。私常病之。而未必其不在里许。一书奖勉。正中痼弊。宗德等虽不武。敢不惕然图之耶。第伏念只此亦说话耳。卓立主宰。判别于几微之际。日用之间。随事断定。使有一个定本。不为利害之私所挠惑。然后始见小小名字不足为大。而此外更有事在。空言不济事也。眷庇之下。妄率及此。恐慄。
与崔百弗庵(兴远)
宗德等。谨再拜上书于漆溪文丈几席之下。仲秋清凉。伏惟调护颐摄。体度日享平常矣。但切微忱。无任献祝。宗德等。所居僻陋。志气凡下。半生以前。汩没时好。但知进就之为大务。而不知求道近德之为何事。晚亦稍自转回。以思黥刖之补。然怀居苟安之习。自成蔽痼。迨未能以一执洒扫之役。又未敢遽奉咫尺之书。猥以姓名自通。是其退逊之过而妨于进修。逡巡之陋而终于暴弃也。尚何望其薰炙德义。以变轻浮之质哉。间者门庭左右二三诸人。与有一日二日之雅。而槩不过为逆旅过关中记识面目而已。何足以扣其所存。尽其底蕴。然窃自以为日月富长。信息接续。夫岂无从容追蹑以受警益之及耶。隐然如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4H 页
敌国之彊人意者久矣。不幸运气所系。朋侪无禄。意中贤秀。次第摧折。正所谓莫之致而至者。有非人力之可容也。使人不觉解体而失图。亟欲趋走下风。仰陈区区之抱。又从以抚玩遗器。以寓存念之怀者。抑将以岁年计。比近以来。老人多病。无时完健。至亲忧故。节次相因。未得撒手一出。荏苒蹉过。临纸控白。乌敢曰非虚语也。湖上近候无他。望后将戒东都吊问之驾耳。
与崔百弗庵(乙巳)
宗德再拜。摄裔听受之益。联床规箴之切。次第寥落。兀然单居。往往作妇儿啼啾之状。何处得近君子之侧。以闻理命之奥。庶几破开昏谬邪。获蒙令孙郎见访。向渠而言九月晦阳月初。亲候得一样。只将病脚趋进。亲承一宵之诲。数日来。亲候微有所损。虽命之使遂其行。固不得出矣。向风怅仰而已。伏未审辰下。燕閒摄养若何。伏惟寿考岂弟。益膺神人之卫矣。宗德。母能为子有制。而子不能体母之心。对菊闻鸿。只有望远苦恋而已。恐无以塞垂念之勤也。近复思之。孔子所谓主忠信一句。不止谓无虚伪假饰之云也。凡百皆有着落归宿。如滴水滴冻。到了自反无怍。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4L 页
怨不尤。然后方可谓忠信。圣人之言。彻上彻下此也。以故虽使辩论有馀。不从小学上作基本。恐无以立己而厚俗。洎此退晚。始觉谬妄。何补于事。恭俟一言之教。以为警省之地则受赐大矣。
答李小山(光靖)
瞻望延乌。徒切怅慕。而所以倾向于座下者。有与平昔自倍矣。一者执书问质之意。非不切至。第以家亲避痘穷峡。内而家事看当无人。外而老亲侍奉无人。兄弟相递。出入无常。一岭之间。末由抽身而出。莫非宗德非分于进益。卒自暴弃而已也。然宗德之所钦艳而依归之者。惟在于苏湖一区之内。不啻星斗于天。不自意手书之教眷眷至此。未知执事不以宗德为门下之累。而有所亲爱而推奖之。俾不至于废弃之域耶。未及奉读。感意难量。至于此个意味。到得超脱俗累。特立不挠。然后方可以窥觑影响。岂如宗德者孤陋颓惰。且在僻隅之中。望其万一于此哉。然区区此心。期以未死之前。庶可趋走于下风。以免闾巷间一愚夫而止。若世间荣辱利害。似或不足以易之矣。第恐年纪稍长。世变渐熟。此志一失。见弃于大人门下。伏望频以要切之语。亲近之旨。有不得泛告者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5H 页
教之。则受赐大矣。向来数行别纸。文理艰涩。语意模糊。不足以关听于研究之下。而疑晦满肠。心气烦郁。岂古人所谓愤悱者如是耶。玆冒不自量之罪。敢以仰禀。未知已入于延乌政阁耶。想惟座下一者俯览。亦望并垂指教。千万幸甚。
与李小山(辛丑)
前后面禀书质。未尝无兼吁并关之意。窃想照领之下。正有以审此症候。念有启迪而未克。时承嘉惠。救此蒙滞。职是诚求之未至耳。盖尝反而自求。意味自在于寻常平易之地。而认以为奇特工夫。为一生不可穷之事。而乃欲特地发效。二者皆由于未见全体而急于听闻。意思不在悠久而只在暂试而已。此执德不弘之戒。宽以居之之训。要以救此等病痛也。然只恐湘江人欲心未除。如上所陈。都为一场说话。何益之有哉。然苟非全然无知者。君子一言之及。或得一番喷醒。未可知也。伏望无至遐弃。于其宿昔经练之中。提示一二。俾与收入于教化之域。幸甚幸甚。
答李小山
隔岑之地。托一勃窣。不思进迩轩屏。警矫积习。自悯其安于暴弃也。反蒙大德不置弃外。乃有随节省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5L 页
尤深感愧。伏审道体膺享。只因馀暨而自勉也。宗德等。谓得岁月之多。稍自遣释消歇。尤觉逝者可哀也。惟有一部心经录。或寓昆弟之追徵。才写重本。行当就正铨拣尔。日用点检。常患不容已地多般安排。不可遏处容使周罗。精一之功。固不敢提云。而目前志节。亦无凭依。非眷顾之意出于俗外。何忧之有及也。自忧之不暇。不遑忧人。然自古传受者。何处扶接也。区区私抱。敢在今日仰诉。恐甚悚甚。更乞秘破。
答蔡尚书(济恭)
宗德等再拜白。宗德等私家不幸。仲弟殒亡。邻近知旧之以书来吊者。惜其行谊与期望。知旧之谊固然也。然兄弟目前之痛。只在分离之苦。慰亲之难。馀不暇及焉。今承辱慰。指陈私情。无异于临睹。既而又惜之隐之。殆有甚于邻近者之为。执事于宗德等。无收抚之雅。有川涂之远。何由量生者之苦心。而详逝者之平日若是其至也。春阳已回。伏惟保合和豫。宗德等。扶母恤孤。仅以持存。但被节序之所感触。有不能堪尔。先祖文字。以草野布衣之微。而见扬于当世大君子之笔。又不待再烦尘渎而遽奉完本。顾宗德等是何物尔。其获私厚乃尔也。先世自安东移居义城。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6H 页
踰大岭三字如何。虽去之。上下文理无阙。如何。恐甚悚甚。
答李方伯(秉模)
屏伏穷巷。与病为邻。只有歌咏 圣化。随分饮啄而已。不自意县吏临门。畀以宠翰。谨伏审藩卫静谧。旬宣岂弟。已不任献贺之至。既又再拜而敬读。閤下承 朝家寄属之重。体 圣明采询之意。要令草野贱品。共睹 清筵盛谟。顾宗德亦化中一物尔。冗陋淟劣。犹有一分蝼蚁之诚。因此一事。得以近日月之馀光。诚迷昧之未图。而悃衷之至愿也。岂敢以寡识丑状。猥为辞逊也。固宜斋沐趋走。敬奉勤命。第惟昨夏以来。得胸腹冲痛之症。一日之间。发作无常。呼吸阏塞。手足厥冷。非傍人摩足按背灌注救治。则不能下得冲气。延接性命。以此意象。万无出门户蠢动之势。生长蓬荜。自阻于千载始有之盛事。但切愧惧。无以容白。
与李同枢(命天○丁未)
世间笃行之人。以推明讲讨。为口耳之末习。小用工夫。以故规模窄狭。践行偏枯。虽使到极。不过以乐正子为准的。是则可惜也。且诱掖启迪之责。必有其人。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6L 页
何必以乡党追从之便。枉了路头邪。一月垂橐之行。正亦愧悚也。
与李同枢(东英○丙辰)
一日之间。气候稍和。伏惟膺受休庆。益享靓谧。花林使君才应 特旨。旋分郡符。奖孝惠养之 恩。迥出常格。深用献贺。平素料理。随分及物。亦宦途之一会也。宗德只有联床慰护。为晚景事业。稍少者惫缀。甚于其兄。诚为悯叹处。曾也容貌作为。颇有蕴蓄意思。足以供早晚玩拊也。
答李同枢(守贞○甲辰)
至月望。奉读季夏所赐书。始审梱闱有丧。时月已多。既惊且愧。不知所以为辞也。即日寒冱。服履节宣复若何。宗德。往往与村秀拈缀。只是过关底消息耳。何以仰副眷期之万一耶。一自苏湖哭散之后。间得远近书疏。只以轮流礼数应塞而已。耳中更不闻法语之及。细读辱幅。字画精密。辞旨条畅。足以想平日蓄养之有素。果知欲寻声响之旧。固莫如河南新安之为我家本来门庭也。诸子录。大槩略有承识。甲子游山先生文稿第四卷莲台诗注中。昭载其第七名。即先祖旧字。且于守拙堂墨藏中。有先生手笔题名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7H 页
考之可宛然也。恐甚。
与赵圣际(运道),圣绍(述道)
不见磨翁久矣。虽不见闻。其静居沧洲。沈淹古书。以极乎文章义理之趣。间亦把酒哦诗。不知馀外之为何事。君子事业。不待得志扬世而后足。所以差彊而期望之者冥冥矣。不淑遽至于斯。东望痛哭。惜之又惜。若以升沦通塞之数论。非所以惜磨翁也。佥所以为心。又何言悉。我自知之尔。只得顺变勉摄。毋负磨翁之志可也。
答赵圣际,圣绍。
虽以疚悴之情而念在彼中。京行动止。无一日之弛。既承奉 恩牌而还。则抑望远怆悼。亨否之运不相待。何其然也。言之无益。只有抆泪致慰而已。礼疑。顾迷陋何敢与也。葛庵先生。以宗嫂丧内。吉事庆礼之不可举行。提说于上疏中。据此则宗子之在忧者。不得参行。可以推知。然此事与寻常推 恩自别。恐不得差待宗子服阕之日。持服将事之碍。支孙权摄之嫌。轻重如何。惟在参酌得宜尔。新位则无此妨碍。差间一日先后。恐似便顺矣。若必欲以宗子主事。则退陶先生说墨缞。代以如今直领。冠如俗所谓头巾。依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7L 页
仿此等古训之外。有难创臆尔。恐甚恐甚。
答赵圣际,圣绍。(辛亥)
丧难之后。便作尸居。馀气一幅。修敬未遑。振作家侄还。细扣须发仪范。无异开画玩真。既又奉承手滋。致意郑重。累日披拊。不知山川之悠阻也。联床意味。虽不能遥度。晚景冲健。此是清福耳。宗德等。衎切之间。往日靡追。只是一味愀感。偷隙搜阅。不属自家所有。脚踏终未著实。门路终未分明。所以深愿言之抱也。戛过之喻。顾此拙陋。于沈浮时世者已勿论。乡里胶贴。亦非慕向。惟是百原山中寂寞兀坐之风。常在寤寐。乌得无怨耶。妆出堂庑。一儿使受薰沐之泽。庶几得蒙渍润。不但为渠幸会也。遗集重研。承教以来。寄声四告。但稚春际可同参而后可成。然则差至初冬。懑然迟之也。祇祝休茂崇深。
与朴戚叔(申庆)
奉侍笃老。證候绵缀。除是瞌睡。少弛忧虑。且年来意况惘然。纸书安问。一切阙如。其有俯原。何敢望也。伏惟雪寒。颐摄毖迪矣。向闻履锡远涖酉谷。体度可想。年前惨愕。当随境消释耳。外王考忌辰。送人于愚谷。其回。始通从嫂之讣。已是无谓。且曰莫如决意埋主。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8H 页
噫。运否至此。尚何言哉。但彦辙虽无可言。躯壳尚在则子温之遽出此言。恐非人理也。此人饱经丧难。神精眩聩。目前乱麻。无由整理。只要扫刷挥散。无足怪也。然乃以古家胄长。习闻义方。悯其事势之窘迫。而欲埋有孙之主。其于理如何哉。如不得已则班祔宗庙之义。子温之所不辞。除了消详。直说掩却。不意此人发此话头也。伏望因便及之。仁人之家。未见其报。而言之至此。只足痛哭。
与黄邦彦(应纶)
窃观郁阳文字。审慎之道。公共之见。蔼然辞表。既欲以疑而传疑。又许取衷于长者。凡所论量。皆周悉而停当也。如曰不敢断。以为有意取舍。亦不可遽。以为偶失照管。如曰当时耳目所逮。得无有所据而然。何其虑之靡不及而言之靡不究也。诚所叹尚。然是恐未详其颠末。故有此许多疑难也。刊行集中答天山书。直曰金录。岂诸贤之有意于取舍乎。家帖先师手笔。有曰答金某问目。耳目之可据。抑复有进于此者乎。第其岂有一言一字之未及勘破。及朱全一书之两录。二条疑难。亦有然者矣。然亦不必以是而诿之耳。程朱之门。犹有文字之混错。而先师集中。李艮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8L 页
心经首条下注。以以上论大学。卢苏斋丧礼问目。乃见遗漏。胸中固不可着一。胡文定断之无差谬者。已有儒门正当之论也。朱子大全中。一书叠出。不止为吕沈一处。而全书之两存者。传疑之美例也。节要之一取者。节约之精法也。今使抄节之家当之。必不俱收并录以失简洁之体。先生元集。即是朱文之大全也。板头标识。只出于两存之意。则今日援喻。未必为持重标识之證案。而旨意归趣。又未的定。所在愚昧之惶惑。迨累月而未已。
与柳叔文(道源),叔远(长源○癸卯)
师门寥落。相望如晨星。便自屏迹阁笔。凡有疑晦。只从胸里消歇。古人始终不懈之意。正不如是一味慨想而已。近因玩阅湖上遗文。遍及于佥座下。往复诸书。有以见棣史聪明博雅寻考辨證之功。亹亹不已。凡于斯文上。轮流义理。俱有分付段落处。不胜叹尚。自顾枵然。无可藉手而与有上下者。为可叹也。只是早晚抽摆。获近棣床交修之地。庶或得之观感。有以矫揉万一。笃老之下。势有不得如意者耳。昨见学甫老兄书。要与聚首静处。为旬日计。想先已及之于左右矣。果无碍否。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9H 页
答柳叔文,叔远。
昨仍知旧历过。略闻棣史动止大槩。踵承辱覆。审得节宣一样。深以奉慰。宗德等。奉侍之情。只有煎惧。日用持循。未必专要放废。然只是妆点安排意思。苦未抽脱。静究笃实二字之义。正尔愧忸。未知眷庇之久。其何以见教也。推借之戒。敢不服膺。但地步稍间。奉际稀阔。获近警欬。往往客次俄顷之间耳。所以警发者亦多。岂以谀佞之嫌而强为说以相难邪。文集裁节之责。自有所归。如愚者。只拱诸兄去取之详而已。何有与焉。因此一事。与为旬月起止。幸之大者。问目裁损之喻。正合鄙见。要在会后看耳。学甫老兄。七月间才有两日之晤。盖其闭户无求。一意做去为可尚。馀祝调息加护。
答柳叔文,叔远。(戊申)
戊申倡义之举。想像岭中风节。足有辞于天下后世。属玆周甲。尤切感慨。彰善之 典。果及于尊先公。固知兴旧嗜欲有时而显。幽明之光宠至矣。凡在知旧。可与相贺。况忝有姻分之厚哉。
与柳叔远(癸卯)
瞻望湖上。声容寝远。自此将无凭依处。海内同怀。想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69L 页
是若而矣。一番聚集。惟以尊者动止为早晚。庶几因缘。兼叙姻好之私耶。痴儿。何足云喻。顾此门族习于僻陋。虽循俗举止。必待三十左右而后粗通。轮例土俗。固难脱也。或得大方薰渐之力。有以化出精彩否。
与柳叔远别纸
摄祀孙持心丧。缁笠黑带一条。考校精博。所当立为定式。以为通行之规。但周年内几筵前及出入之服有异。方本服在身之日。而引用心制于本服中出入之际者。恐或有斑驳无定之失。且欲废了期内出入时缁墨。而直待一周后服之。则期内几筵外出入时。不能常着衰裳。例以素服从事。而到了过期。始嫌期内所服之泛同。乃用期内不用之别制。只此一款。恐或矛盾也。如何如何。
李学甫问目中。朝祖魂帛奠一条。魂帛代柩。所谓本领。不是末节。俱碍所以生出许多疑难也。所喻魂帛之别设馔未安之意。固出于斟酌练熟之馀。然窃尝思之。朝祖之时。设奠于魂帛。非为馈饷也。盖始死之人。魂神飘散未定。而况当移动之际。务要依安。故不更新设而只以旧奠随设。是则魂帛与奠。看作一体。尊前未安之意。恐说不得也。且曰既以柩视帛。则奠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0H 页
亦当从柩西东向。然则当初从西向东之奠。不为随魂帛之坐。而为其向柩之所安耶。且以魂帛北向以奠。东向而谓之以帛视柩。则其可以奠视帛否。无奠然后可以代柩。而有奠则嫌于代柩耶。然则宁可使人奉持以待而已。恐不必随帛就席也。若曰暂移傍边。何遽有不能依神云尔。则是亦以依神之说不全废斥也。既不全废则夫以生人言之。傍边近侧。果无远矣。而依神之道。恐于前后向背之间。便有近远之差尔。此礼所自出。在于丘氏。丘氏只言奉奠前行。置魂帛于席上北向。不说设奠处。可知其依前在魂帛之前也。后贤取其丘氏权宜不得已之节。而别立丘氏所未及之义理。抑恐为说多而未必中于制礼者之本意也。如或未必中也则只任丘氏所处。未知如何。
与柳叔远(乙巳)
文集坐外思量未尝无一二裁处处。临卷辄不敢改易前手之辙。职由见未到耳。但抹外有抹。圈中有圈。未易知其段落。间亦有横断文理。语脉不通。早晚到彼。以所以见责者自勉。至望。前者不能无轮流应塞之惑。贱料者妄也。光明忠信之至。矧于此事。岂有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0L 页
哉。惶甚惶甚。
与柳叔远
家侄并令侄孙而至。得遂晤玩之愿。因审近况苏健。日有告语之勤。深有瞻想。宗德。幸赖日候。扶护老人。只苦邂逅触动处耳。居近数舍。动违岁年颜范。往往问讯。只是遇些折拍。备礼修塞而已。凡切身窒碍处。一未有以陈列而求教。外面观之。虽若敛晦务实。抑未必不由私意之隔膜也。日间多向册子上说话。便觉意思分散。此由平日涵养之力不能安固而致然。要之令涵养意思较胜。方相流通资藉。如何。文义深处。固不敢论。于粗浅处。常抱不决之疑。如絜矩二字。自齐家时已不容少得。乃始于平天下著见者何也。朱子有节次成了方用之训。此外无可说否。上恤孤而民不倍。从上传垂。皆以上慈幼而民兴慈之义看。上两句既皆以感应之同然言之。则此一句不应有别。固所遵信。但倍字之音。不以佩而以背。孤字训以幼而无父之称。上之所慈者。只在于无父之子耶。倍之佩音。即违戾之义也。背音。即叛离之义也。民之兴慈处。亦可以不离叛言之乎。望赐示破。自中收物之示。承领已久而未及倡发。日前晦彦见到。与弘辅分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1H 页
掌布告之职尔。虎院会议。段落如何。文集想已精研。无复着手处矣。但每到手头。有不敢尽意处。老兄明见正力。想不在此科也。
答柳叔远(丁未)
才读除岁书。岁且新矣。肢节之症复如何。吾侪逢春。气力上未易得力。惟有向里图新耳。宗德凡百依前。一念拱祝。只在亲候而已。馀何及焉。向日之溷。要开禀质之路。以受磨拭之阶。恐涉烦猥。方深兢惕。乃蒙不惟怡然开纳。响答无倦。抑复认以鄙说寓有讽赞之意。举烛之喻。不害为求贤之助。然实出于处暗而求明。非或以警邻而加修也。愧悚愧悚。村夫子之责。此亦不免。在己无所藏而欲喻诸人。诚倒矣。又未见会听担荷之人。亦未易望有裕己也。数条评批。平易简当。无援引彊辨之累而有平视共勉之意。可想其立心之公。用工之实。多尚多尚。絜矩之说。自自有次第。至举此加彼。不过替换本文一两句。义自备足。此正解经文之正法。拜而受之矣。然窃意又须知非是齐家治国上都不用得。直待民知兴起。然后方去推排以前则正伦笃恩。立标胥教之为重。故不暇说。及说推化反复无蕴。则始有以及之耳。如何。恤孤之疑。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1L 页
意者或有上之恤民而下之向上之义。如论语慈众忠上之云。历考前训。无说近此。今又诲谕丁宁。谨当洗涤。而依上两截例看也。自慊一段。思翁预期学术之虑。或涉太过。其作工夫看。恐不可易也。凡看文义。不必在文句辨别。要寻归趣受用之实。若以好色恶臭为自慊。而唤做功效。则所谓工夫者安在。意果如何地。诚欺果如何地。毋若以好恶为工夫而以自慊为功效。则是二如与自慊便成两片。二如非自慊之实。而自慊在二如之外。工夫与功效。皆有虚名而无着手得力处矣。而可乎。语类有两段说。不啻明白。其一。有曰得孙敬甫书。他说自慊字似差了。其意以为如好色恶臭了后自慊。文义不如此。此之谓自慊。谓如好色恶臭只此便是自慊。是合下好恶时便自慊。非做得善了方自慊。(朱子语止此)此段以不如好色恶臭为自欺。以如好色恶臭为自慊。是以诚意之工夫言。然意既诚了。快足之意。依然固在。非于自慊之外别有心广体胖一段事也。其一。有问毋自欺是诚意。自慊是意诚否。其下即继之曰。小人閒居以下。是形容自欺之情状。心广体胖。是形容自慊之意否。答曰然。此段以小人閒居为自欺。以心广体胖为自慊。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2H 页
是以意诚之功效言。盖自慊只是快足之意。则好恶之如色臭固是快足。而到了广胖。亦曰快足而已矣。然方其好恶时。致得此心要令快足。到了广胖时此心不待用力而已自快足矣。其为自慊则一也。而其有工夫功效之别。则自不能已也。曹直夫想不以好恶之自慊为问。以广胖一段发问。而不以广胖作自慊。分了自慊与广胖。作工夫与功效。故先生之答如此。非谓广胖之不可作功效。抑谓自慊广胖之不可分也。恐不得滚同好恶说。如何。大抵学者用功。不问工夫与功效。只审善恶之几。好之果如此。恶之果如此则目下快足之心。便令俯仰无愧。宽平舒泰。不待辨说而亲睹快活处。信否躬之不逮而大言。诚可愧耳。以上亦系文义耳。自家受用处。漠无相应。只如粗浅处。常有胶粘慊欠之意。而况于精微乎。顾尊兄何以救之也。弟虽不试药石之诲。岂或拒之耶。员外案上八大家。非必专久于此。承喻惶恐无地矣。虎溪一会。顷见中玉不免有多少语。竟寂然。未可知也。自慊一条。此是紧要。程子所云不可不同处。鄙说自信不及。妄建宗旨。恐有悖理。可否间望获批示。
答柳叔远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2L 页
签面手墨。无异于身折寄梅。感领至意。且审燕閒超胜。足以验调养之功也。宗德。省护之中。不遑于点检自身气力。只添脚患。曳足而运耳。自慊说。通管兼该。约而尽矣。且往复一再。下手受用处。便自呈。见微少信不及。何必刺刺为也。但老兄与思翁。都要妆护此自慊。安顿在上段一边。令其占地周摄。一以为毋自欺之功效而包兼乎广胖。此则自慊与二如为二也。一以为毋自欺之工夫而占涉乎意诚界分。然于广胖则恐其滚同。此则自慊既与二如为一。又与意诚为一而判二于广胖也。故盛论以二如与自慊看作。因承缴结。以朱子说證之。只曰只此便是云尔。正所谓辗转相解。如主一无适之义。若曰以此结彼。逐旋妆杀则恐非文义也。且以毋自欺与自慊。谓有方做已成之别。以朱子说證之。亦曰二者正与相对。不差毫发云尔。何尝有参差间别义耶。思翁之训。以自慊为意诚而以广胖为意诚之验。乃曰自慊故有广胖。而广胖为意诚之验。以朱子说證之。只曰自慊是意诚。广胖是形容自慊之意。何尝有之验二字意也。之验二字。只作符彩气像看。如先生说固无害。既曰由自慊故云。而又着之验二字则不能无疑也。不知愚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3H 页
昧将何所承用也。私窃妄谓自慊二字。转动不居。方做时。如好色如恶臭。是诚意也。自慊也。毋自欺也。已成后心广体胖。是意诚也。亦自慊也。毋自欺也。是以。永乐诸儒取语类前段。附见于二如之注。后段附见于广胖之注。金仁山解后段时。以小人閒居为自欺。以广胖为快足者。意亦有在也。且意诚之云。即是验也而验之意态即是广胖。恐不得以此为彼验也。但自慊二字。本出于二如之下。而朱子又贴了广胖上说。故见之可疑而怕他动移坐席。又不得断截际接。要作效验看而已。自二如上分了。要作工夫看。而意诚则配而合之。广胖则推而退步。此精慎之至也。顾此随处随看。俱作快足之说。正获僭妄昆仑之失。姑宁权且倚阁。俟得稍开。复以就正否。
答柳叔远
往往纸墨之诲。有足以警矫轻儇。其得此于缺界者。自幸其与有分焉。以故不敢外为推逊之假。即恃有眷庇之厚。而披诉悃愊。乃承驳示二字。若以鄙禀自任为铨拣者然。是使之绝向善之路也。岂素望也。间奉尊喻。以自慊抽出于毋自欺之中。而旋与毋自欺判为方做已成之别。以为毋自欺之实。窃疑二如是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3L 页
毋自欺之实。自慊是二如之名。何必抽出于此。分作两项。而要作已成之位。到了毋自欺时。心广而体胖。此亦是自慊。何必待抽出于彼者而形容此乎。毋自欺时。如好色如恶臭者。是工夫之自慊也。毋自欺后心广而体胖者。是功效之自慊也。转动不居。各自快足。恐不须以可言于广胖上而已自二如中抽出也。又不须以二如之为自慊也而广胖则不可拟也。区区盖要发明此意。而词芜理晦。致有批勘之碍。固知强索为说。其不达于辞固也。岂止为文句之病已邪。愧甚恐甚。今复申白。而强索之见。依然固在。又安知不见滞于按照之下哉。属此时序。逝者踪迹。行将远矣。只有心经一录。庶或为家子弟追徵之资。其规模要存溪门之旧而略加修铨。方写出次本。早晚当一番就正矣。
答柳叔远
清风乍起。扫破霾阴。朝日初上。开读珍缄。旬月幽郁。顿觉爽然也。世人拣得一两句建立话头。腾诸笔书。播诸传闻。以表学问影响。气像便不好矣。今日自慊之疑。正亦类此。固知迄可敛晦之为得。第念生长僻陋。罕接名胜。幸而在直城瓢溪之中。信息相续。是殆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4H 页
天所以饷我也。乃抱有疑端。务守屏默。拟议之间。虚送一生。不亦谬乎。所以至再至三。不安拙分。不待他人之嗤点。而先自愧汗也。牵合矛盾之喻。自觉其然。两段际接之云。理趣该贯。大体既合。而此又出于自家意内所尝敲推者。则何必复有他说邪。但终涉费力创立。宁不如只依盛论前说之为稳也。至于朱子所谓润屋以下意诚之验。先师说自慊二字意诚之验云者。不以自慊与意诚与广胖分作别项。则之验二字。即如符彩徵验之谓也。思翁之言。以为自慊是意诚而旋谓形容自慊之云者。亦言由自慊故有广胖。广胖非自慊。语意若曰。既意诚。自慊了方到广胖云。则之验二字。即如极功造妙之谓也。老兄虚心加察。果无所疑乎。思翁。吾师之所敬也。何敢妄疑。大学小注。亦尝有自无极而太极。由着自字故字。而判成两义。物理之极处无不到。只分句截而妙旨便隐。今此之验二字。传垂来历非不昭然。而所从而言。添了几句。则朱说本面。未必其自若也。尊畏之至。尤不敢迁就。自顾愚分。惶仄无地。砭示弘辅之论。正合鄙见。自是两造敌手。待渠归款而已。心经录。学甫来留三五日入去。归橐还后。奉而求正矣。支国,天用。次第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4L 页
谢。笃实之行。卫善之诚。知旧中罕有。人生虚浮一世。所当益加惕厉。无令虚送光阴耳。
答柳叔远
日前得学甫两夜之款。既而承读惠覆。有以破除愁恼。驱遣私细。窃恐无人识得此味也。第是困暑之馀。护疹之扰。有妨摄理。要之俱在退殿境界。惟因序加卫为良也。宗德。除是昏睡一两时。方是煎熬少歇处。岂言语所可容邪。间尝闻之。讲辨之法。大义紧要处不相违戾。则向了文句枝节。不须枉费辞说。今领前后镌教。辗转修润。一节稳似一节。于大旨无失。于受用无阙。若追提已禀之小句。吝却归款竖幡之意累矣。况此点化数句。益更明白。槩是明白处。是义理恰当处尔。只用佩服勉励而已。之验二字。朱训思辨。只是一语。字句多少。如印一本。何敢曰朱语本面未必自若。但朱训则以为心广体胖形容自慊之意。以此义解释之验。则如所谓英华发外。即是粹面盎背之题目。而粹面盎背。即是英华发外之符彩也。思辨则以为自慊是意诚而非广胖。以此义解释之验。如所谓和顺积中。为英华发外之由历。而英华发外。为和顺积中之功效也。文句虽同。旨义各异。何可曰物理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5H 页
之极处()云者。朱语本面自若乎。区区疑惑。正为随文各看。不必拘泥而发。乃以是垂戒则更复濯祛图新否乎。书末所戒。动发衷悃。不知何处更得闻此也。微时承嘉惠。几乎生而颛蒙。死为冥埴。或冀得之馀及。而开晓分寸。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足矣。凡世间凡物。复何如哉。但身势计量之私。时务揣摩之习。迨未消化。便是积下私意。往往修勉。半是安排作为。欲寻真个消息则远矣。一再往复。但凭纸幅。无计旬月薰陶。矫刬轻惰。则其亦止于说耳。心经录。为学甫一番梳洗。改得清明面目矣。谨将就正之私。未守敛晦之义。敢以裹呈。幸望无惜删补。且陈示其所以之由。以为断手净写之地。如何如何。要之非甚不得已则务存陶山旧旨。恐当耳。便遽信手草上。深恐率尔。仲氏老兄前。亦望一赐勘破。亦追慰亡弟之谊。恳望。
答柳叔远
从容款晤而归者。不过为一动之力。己未之。而乃从人得其绪馀。慨想之至。又审静界温养。日有导迪之趣。尤可尚也。监役丈神观冲谧云。可知其劳惫就复。贤胤亦颇胜前。要之日用庶无分歧处也。八大家。一条博文之云。恐不是必要遍观众书。泛涉广猎之谓。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5L 页
亦不是拣择镌刊。孤单偏枯之谓。所喻之意。正尔周备。然自家力量。不足以包罗兼该。则宁失于谨约之为近。如宗德者。年衰神颓。途远心促。虽于说理明礼之书。稍有意于考索批勘则已觉心境坌丛。知思扰汩。惟如所谓居处恭。执事敬。四勿三贵。物则民彝。明白简当处。剋力致思。常目在之。参前倚衡。须臾无间。久远不撤。庶或不负古人之旨。至于撑柱宇宙许大文字。虽欲总领其趣。其如布排不及。何哉。窃观朱子书札间。每以举业文章并举而痛戒。非必为立教之通法也。乃为对人随症之发。邪心敬圈之有无。改说的当。恐得本旨。一味遵服。但天然自有之体一句。本图既非单揭一位。则天字体字。殆不免为驻眼逗思之资。只依先生本说。上一层是历指心法底名目。下一层是做工夫底方法云。莫平稳否。恐甚悚甚。三年丧内行禫之未安。恐不可以轻重论。畿岭之见。固自不同。沙溪之断以哭除。旅轩之处以不废祭。其间意思。大相辽远。葛庵偶失之疑。意亦何在。果以行祭为非耶。抑以嫡孙不主为非耶。就而斟酌。盛裁末段。恐亦中窾。然模象拊烛。安敢与拟绵蕝乎。
与柳叔远(壬子)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6H 页
各抱苦衷。无由对叙。槩是筋力之致。奈何。昨者李学甫寄来数段文义。略有答述。末以老景工夫。不须一向文义上费神。且于受用节度及理欲界分处。另加精采。未知渠谓如何。
答柳叔远
法器攀艳。可慰寂寥。袖致惠墨。感慨因之。从审日用起止。大抵今年居息。都从谨摄中过了。自是一番气数。顾此惫悴无生意者。子侄辈亦不深知。乃以茂健传告。馀人何知此心之苦。重以门族之间死无虚日。诚可怪也。然此则不过为人家私厄。正月旱炎。凄冷懔恻。气色不常。虽杜门病伏者。岂恬然而已乎。易疑。少也亦尝涉猎。了无所得。而但觉神思缴绕。有妨完养。自后一切废却。已至三十年馀。今承示幅。茫然莫知头段。第易说无典要局定之义。随人穿穴。不患无说。玆用摸索以禀。必多害理处。望赐辨晓。黄君年纪几何。工夫如何。象数之学。略知门路。便休。复就四书中专力尤好。旋切僭猥。
 退陶先生集十七卷。答奇高峰书分条处。且四则理发及其下泛论则无不可二条。问辞答辞。相对值否。曾或致疑否。并赐示破。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6L 页
别纸
 其又退一方者。震以长男。用事于东方则然矣。
一变而反其所由生。再变而为后天卦。乾退西北。坤退西南。今不言再变之故而直言又退一方。即以震以长男云云。继之有若由于震之用事之故。而不得已而退了一方。恐非本意。盖只因先天已成之卦而推之。以合乎人事。有以见乾坤既退。震巽代事之义。莫非天理之自然也。
 兑以少女相配
欲言相配之义。则当以金木春秋言之。男女进退则别是一义。恐不得滚同带过说也。
 原卦画篇。未尝考此图而更为之说者。似有反复存疑之旨。
恐非有反复存疑之旨也。但言纵横之义则只如下文玉斋之说。而朱子于进退始终亲尊用不用之义。推说周备。此所谓更为之说也。
 说卦五章。章下小注说多未详。不可晓。
窃以区区之意言之。此章或以德言。或以象言。或以时言。义类不一。而兑既正秋。似当以属金言之。而乃以说泽言之。乾坤一变而易南北。再变而退西北与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7H 页
西南。则有渐次而无猎越。离交坎而终于申。坎交离而终于寅。自东而西者。今居于南。自西而东者。今居于北。位次间越。上下无渐。朱子疑之者是耶。然只言疑端。以备一说而已。因邵子之义而发明推演。究极其旨。未尝有疑而废之也。且周易本义。与论孟集注同成于一年之内。岂有初晚之可论也。
答柳叔远别纸
先生答奇高峰二条。已经诸贤编摩。刊行已久。湖上先生亦尝不疑而引之。今以愚见之未逮。何敢曰问答之辞。真有不相值。要以求见其对符果然处。然亦不可向他人烦及。只是密密就正耳。来教排列明白。然果如所喻则道即器一段。已答气之顺理而发。为理之非矣。何故于下条。不答泛论对说之异。而复以既答之义重复也。且以为不然。则上何以云云之云指泛论。则一句者未必然也。既曰泛论则非亲切剖判之论。乃过关随应之谓。岂足为反驳彼误之證乎。窃恐此是答上条之辞而误入于此。其义分明着当。不然则上何以云云指大升。欲改之曰云云者。紧衬无间尔。以此推之则道即器一段。恐是统论理气不相离不相杂之义。而今截去上下。抽出两句。以为且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7L 页
四条之答耳。然则泛论则条之答。何处寻来也。盖高峰第三书之来。先生亲自分条辨答。则岂有或紊。先生不答。只就书中批示数段。则初无逐段并答。而泛论条已于第二书辨析。此不复论矣。编书之日。追分奇书。立为六条。又分先生所批攒。移对副照管不及处。或欠周惬。亦无怪也。然谨依示喻。屏去陋疑。尊信诵习而已。
答柳叔远
六月初吉书。昨始承领。手墨宛转。要使老友摩挲。是皆衰晚之意。言念少壮如昨而辊到此境。一唏又一笑也。因想调体常欠冲健。七十左右。理亦无怪。其不得面晤。将若之何。宗德。秋意入树。又是一恼。水旱疾风。次第成灾。洛江以北。往往一望平沙。岭中根柢。连年被此。隐忧不浅。启蒙说。恃有眷庇。所以无隐。至欲转烦他眼。则是何不相念护也。切望勿送于彼。千万千万。四七二条。印行刊本。何敢疑难。既受明辨。谨当依而服习耳。
与柳叔远
家弟拜亭下。来传道閒养大槩。历历如眼前事。承有一会差迟之叹。不胜感慨也。断于冬初。约会南渊寺。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8H 页
截去悲楚之言。当世之论。说得好话而罢。为庶几空叹无益耳。朱子大全。与南轩论仁说处。又曰己私既克条。盖字以下。承以为南轩说。家弟亦宗盛指。于愚意不能无些疑。敢条列以禀。望赐示破。
  别纸
 自又曰己私既克(止)彊为之也(此数句亦未安)
此统言三行义理皆未安。于是乎分此为三段。各言未安之意。(所谓差紊可疑。剩语鹘突。皆是一个未安。)
 己私既克(止)其用形于外
此为第一段。因上又曰为起端。而盖字以下。言差紊之义。
 天地之间(止)非吾仁矣
此为第二段。上头着又云。因言可疑之义。
 此亦其理(止)彊为之也
此为第三段。上头着又云。因言剩语之义。分了南轩一段。别为三段。而各以又云标端。则其间更无可容处。如何。试就第一段下所辨而言之。
 盖己私既克(止)更乞详之
此一段仁之体三字。明爱之理为本体。仁之用三字。明血脉贯通之为用。言仁之体用。双立分明。性理大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8L 页
全所见南轩说。安知非有悟于朱子此辨。而以自意敷衍之欤。
 爱之之理(止)如何见得邪
此一段。明爱之理为原本主材。则其体段与天地万物一体。此是约处。主本材而言。则不关于天地万物。有无径言。血脉贯通。为鹘突主体段而言则若无天地万物。爱何所施。是为亏欠云尔。要之皆是辨第一段耳。非敢曰必非南轩说。疑不能无。故条列以禀。
答柳叔远
南渊之约。迟以明年。未有不可。恐不成。不成亦无大害。只是一番盍簪。诚幸会也。十分勉彊。穷一日到庵亭。不至如上天之难。常觉意思瑟缩。欠了勇发。近以儿子之病。长事检方灸汤之节。所以指拟而已。获奉惠覆。略审大槩。又见高川侄妇。详问寝食节度。似此差可扶将耳。何尝以惫缀自居也。宗德日间事。但有忧病之苦耳。仁说疑条。终有未尽信及处。内怀疑滞而强为然诺。亦非提携引诱之盛意也。盖己私既克。廓然大公。皇皇四达之云。与己私既克。廓然大公者一也。天地万物血脉贯通一句。上下无别。然仁之体无所蔽。及仁之用无不周十二字。与上文亦无异同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9H 页
乎。愚意。仁之体无所蔽云。则此体非待廓然大公。而有廓然大公之前所固有者。今因廓然大公而无蔽矣。此体无蔽。然后其用方行。其用非待血脉贯通而有。其固有之体之流行者。自有贯通之妙矣。是以。然则以下所谓爱之理。乃吾性之所有。特以廓然大公而在云者。即以缴结仁之体无所蔽矣。以血脉贯通而达者。所以缴结天理无蔽则云云。下文爱之理便是仁。即是仁之体也之云。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即是天理无蔽。天地万物血脉贯通之云也。盖仁说要旨。只在元本体段四字。爱之理便是仁。此元本主材也。若无天地万物有亏欠。此体段地步也。盖字以下语。元本与体段该备并悉。与夫又曰己私条。廓然大公之下。即以天地万物承之。阙却仁之体到了天地万物血脉贯通。然后爱之理方得于内。其用方形于外者。大相不同。惟此处剖判。然后诸證皆顺矣。伏望于此晓示。更复思之。晚境工夫。不在辨说。要在体行。如何如何。
与柳叔远(甲寅)
高山疏议。前春合有段落。而非但临场意思不得回旋。长上之论。皆以 朝廷义理未尽洞然之前。不可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9L 页
搀以他事。徒然罢归。此意未必当然也。既始之事。恐不得因寝。幸望复为开发。以冬前入洛。果何如也。昨见金典籍。要有书告于座下。不敢不尔也。
答柳叔远
疏事。上舍兄闻已入校排置。然望与松禾反复消详。若万无登彻之望。只被指笑而已。何必以外面强为声响耶。文字既自会中定有名目。三人俱为退逊。亦涉不安。强所不能。苟成篇段。入京后见愚山龟苏诸作。早知有此。岂勉费耗昏之为哉。此为副本。不足提论。蒙有收览之意。玆用誊上耳。或有西举。他作自好。不必并出。搆撰之后。未经朋友删补。非求教之诚也。幸逐节镌汰。勿以多少难慎焉。议者以为记行处太繁。或言是处似不得不悉。二论如何。更望改之补之。使愚陋者俾有所考。幸甚。俄闻诸 陵官谴窜之中。咸兄独免云。凡事惟直实之为贵也。
答柳叔远(乙卯)
家间两弟有所私录。乃所谓心经讲录刊补也。若有效拟于朱书之为。已是僭矣。且区区蒐辑。不过为子侄辈收拾传写而已。不甚有关于本书发明。而既承先师之旨而继述馀绪。后亦逐旋禀质。不敢自擅于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0H 页
自家知见。故曾已就正于长上诸友。盖尝四易其稿。而犹多商量处。冀得东西两老之合席而未获。则只有此身一动而已。丧乱澌败之中。固不能东进西走。计其程道之远近。日前扶往于茅山书堂。入宿而还。惫缀颓卧。怅望东岩。如三山十洲之入梦。摩挲辱招之纸。尤切感慨也。即者。调体复如何。闻以开旬动驾于川上。想其差彊矣。宗德。但一尸居之物。冤日迫旬。岂有生意耶。惟以霁翁昭伸一段。自幸不死而获见也。力疾则或可以致身。因与老兄及中立一面。可为斯世之大夤缘。顾此衰绖之身。参涉于士林之会。终非守经之义。吾辈尊尚先贤之地。尤当谨慎节度。以防耳目之指议。思之又思。决以坐定。恨何可言。遗集。诸人之重勘者。略略翻阅。日窄未毕而归。春间谋欲一会于高山。未知能移杖屦否。高城使君。境僻而事繁。恐不得稳作读书吏矣。可念。中玉客逝。隽词奇论。未易复得。身后凡百。不胜伤恻。
答柳叔远
调养之中。逐次垂问。仰感眷念之勤。因想精力不甚弛替。用副瞻溯。茅山之日。非与重校文集。只是流看。二友点标。才至十卷。馀未之毕。春间高山之约。亦未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0L 页
牢定。然若果尔则大寒川前之拟。岂不能和煦勉动邪。三山十洲之梦。誓成烂柯一枰。未知必否。晦彦书意。仁漆升庑之请先发云。恐难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