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书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4H 页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章集注。其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一句。以语势观之。则为字必字乃字。有涉人为。如云人之用礼也。必须作意和缓而不迫。乃为可贵云云。而参之以语类诸说。则似有不然者矣。盖礼之为体严。严之者人也。其为用和。和之者亦人也。然此处不须参涉人。只是从礼而言则其体之严。非待勉强也。天理自不得不然。故其为用。自然安舒而无拘迫。宽裕而无劳攘也。从为礼之人而言。则为是严敬。实有截然不可犯者。而非出于作意抑志。姑为跼蹐也。是出于本心之自然。而甘心尽敬。拜跪之甘心。推让之亦甘心。故从容安舒。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必如此为可贵。若有意矜持。势必拘迫而已矣。非但有意矜持。便至拘迫。有意不迫。便流于和。非复礼之本然矣。且虽言其体其用。非先有体而后有用也。即是严敬之出于自然处。便见和而不迫。莫非自然也。自然如此为可贵。然则学者工夫。都在于穷得天理。不容已处。真个识得。则其于临事之时。甘心严敬。亲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4L 页

问目(心经讲录)
赞义仁中正
本文既曰道心伊何云云。乃以四者历数道心之纲。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5H 页

答。讲录云此兼性情而言。非独以情言。然答月川书。与此异。恐当以手笔为正否。更思而见教如何。
人心道心章本注。虚灵知觉。
李先生尝言虚灵分属理气之非。而此分言者。何也。抑大学章句。上言虚灵。下以具众理系之。故都以气看。此只言虚灵则可以分属耶。但窃尝思之。未发而虚灵之体立。已发而虚灵之用行。谓之虚灵。故有知觉则可也。今以虚灵分寂感者。则有未能无疑焉。如何。
答。理气合而为虚灵之体。析而分属未安。故李先生天命图说。因高峰说去之。今当从之耳。寂感分属。本卢玉溪说。然虚灵自是一物。分属动静。亦恐未安。大学言虚灵不昧。下说具众理。与中庸序兼言形气性命。微有离合之不同。然曰都以气看。则又似太开了无含蓄耳。虚灵是未发底知觉。知觉是已动底虚灵。故单言则虚灵知觉。皆兼体用。惟对待说则相为体用。今曰虚灵故有知觉。著一故字。微似有病。更加思议如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5L 页

窃谓凡系义理者。精微难见。不如利害之易知。盖道心出于义理而精微者也。不如人心之粗著。又况杂出于人心之间。如火始然。如泉始达。人固难见也。有以利害之易见。而人之外禽兽不知。则是义理之精者。凡人可易见乎。此所谓道心惟微也。欲说义理精微以晓之。以其无形而难于为说云者。旨意所归。未得理会。抑如云君欲闻道心惟微之义。然此义理精处。未易见得云耶。然则下面鸟兽不知之云。似不相应。未知如何。义理精微者。理无形而气有迹。盖本自微眇难见尔。
答。彼问义理精微之义。而以其无形而难于开晓。故答之如此。然语势倒了。卒难了会其意。盖谓利害是粗浅。而鸟兽已不知。众人能知利害。而不知义理。惟君子方能知之。其精微难见可知也。盖因粗以见精。引显以證微耳。
闲邪存诚章附注。临川吴氏条。
曹氏考误。引朱子之说以證吴氏分言无邪闲。邪闲物不干之说。不为甚非。而至以诚正分作圣贤事则又无可證之言。盖诚意是就几发上说。正心是举心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6H 页

答。无邪,闲邪分等级。亦不可全非。但以是分属诚意,正心则不可耳。
敬以直内章。附注只明人理。
学者不须远求天理。只从人理上修明。则即与天合一而无间矣。曹氏以()吐为非。改以()而谓兼知行。初看固似如此。更反复思之则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非是谓致知不在敬也。然对致知则敬固主言行也。况此下文。既以敬而已矣为约处。则此约字便是约礼之约也。盖言学者于切近处。讲明道理。及其约处则敬而已矣。故贤人之学。惟言敬以直内也。如何。
答。芝山说。恐不可轻看。
彻上彻下
便是统言体用内外。不必深释上下二字。如何。
答。体用内外。亦不妨以上下看。
小注。克己复礼。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6L 页

答。此段看得甚善。
迁善改过章附注。留在心胸为悔。
窃以为惟其吝于改过。故悔心长留。若勇改无痕迹。则悔正不留矣。如何。
答。吝改与留悔。病證各异。用心不同。恐不可赚连为一项病矣。
去个矜(止)这里
随人气质。病痛各异。上蔡点捡自家病痛尽在于是。似非谓凡人病痛尽乎此一字。如何。
答。矜是上蔡身上切紧病痛。故朱子曰。谢氏才高。所以有矜病。又曰。上蔡后来依旧有矜底意思。
问仁章附注。不似告樊迟(止)详细。
此恐是只言克复。若向后四勿则不为不详细也。如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7H 页

天命之谓性章附注。或问喜怒哀乐条。
此下朱子说。虽非注解程子之说。然仔细玩绎。大义相应。其云不可寻觅者。应难处。平日庄敬涵养云者。应理会。敬固可默识云者。应自知。此具于未发之前云者。应须有物。向来讲论以下。应谓之静。不必如是比较。而程说浑奥难解。观朱说。不害为反复相解。如何。
答。两说各自为说。非逐段解释。必欲排比照应。则有牵合之病。然只是一理。故自然有贯通之妙耳。
诚意章小注。荀子曰。心卧(止)谋。
朱子只说偷心之病。而不言谋之为病。且于说偷心处。有云不由自家使底。由是言之则心有使之者。非病也。不能使而任他者。是病也。然则使之则谋云者。便是心有主而运用发虑之谓也。因思古书未见以谋为心病。如何。
答。洪范曰。谋时寒。若何曾有病。陷于诡诈阴秘。然后方成病耳。
正心章附注。物来夺之。
只云物来夺之而已。则但见其虚处。何以见其实。曰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7L 页

答。来而夺之则此心为物所据有。岂非实乎。
小注。忧事至则静而理。
东莱所引荀子之说。大槩好。然不择忧喜。心有主宰。理而不乱。正是动亦定处。自其心有主宰而言。可见其静底意思。自其事有条理而言。可见其和底意思。若以喜为顺境而占得和字。则于其忧事。已失其和矣。少有不和。便不得静。以和静分言忧喜。未知如何。
答。忧事愁恼烦扰。易得躁动。故曰静而理。然安静从容。亦不害其为和也。各就其事而言。故异其说。岂有失其和而能静哉。
附注。遇著当彊(止)不正。
一云。遇著事理所当彊底。有人以彊处之。则其人所为不非。而我去抑他。一云。著当乎彊底。人便去抑之。抑之虽是。而先有此心。是不正。后说不妨以馀义并存。前说恐是正义。如何。
答。当从前说。
有惧心。亦是敬不足。
心有主宰。义理昭著则自无非理之动。只由心无主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8H 页

答。程子此段。有三项意思。烛理不明是一项。气不充是二项。敬不足是三项。义理昭著。是烛理事。不必拖引为敬中事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章附注。程子曰。学(止)则一也。
切问上。有博学而笃志五字。而篁墩去之。意者。笃志有行意故去之。然既在博学切问之中。则笃志亦不害为知也。言在其中者。谓求知之工而存心之道在其中也。仁在中以上。以知言。夫然后以上。以行言。而质美者非遗却行边工夫。其次非遗却知边工夫。俱是从博笃忠信上做工夫。而质美者知之尽时。便与仁为一。其次持养之熟。便到此地位。如是看得如何。
答。博学而笃志。程子本文无此五字。非篁墩去之也。笃志亦知一边事。故朱子皆以为学问思辨之事。质美以下。所论甚善。
牛山之木章小注。又谓存心在至静(止)之说。
周子主静之工。盖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常主乎静。兰溪至静自若之云。盖言心之放出。纷纭驰走之中。其至静之体自若也。窃尝思之。若能此心常操而存。则其体也莹然无私。其用也发必中理。一日之间。寂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8L 页

答。此论甚善。李先生诗集中。有论此二首。答崔见叔书。亦有之。幸检看如何。
附注。百起百灭而心固自若。
胡氏所说起灭。非是言出入也。言心之体用寂感。故言能常操而存。则其体也莹然。其用也顺理。虽起灭之多。而此心自若不乱也。然所谓自若者。非专言不起不灭者自若也。上文言心之体如此。心之用如此。而心存则如此云尔。似不是言不起不灭之本体自若。不动于起灭之中也。只言心之一感一寂。寂感无算而心无所汩。故下得一心字耳。然毕竟是心之体。如何。
答。毕竟是心之体。然此体段之体。非体用之体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9H 页

心是活物。周流不滞。但有主宰。随时随应。则一感一寂。皆得其理。而无滞碍窒塞之病矣。若一向把捉。惟务不思。则是便是制缚那活物。使之蛰伏不动也。既制缚而使之不动。则思量个不思量底。便成一块物事寄寓在一隅也。如何。或云要不思量底。便是一个形象。把此心寄寓此形象也。两说如何。
答。强把制缚与寄寓形象。各是一项病。今下一则字。若相因而为病。恐非本文之意也。或云以下。恐不如前说差长。
不病无倦(止)恣意
此不必专指学。又不必指他事。然恣意二字。多是应苦学之意。大意似谓某勤学。而犹慎生而不恣意。使之不至生病。不至倦怠。身体志气而犹如此。而况可使之至于失心乎。其于外物则不须言伤生。恣意意思。本自悠悠泛泛云尔。若不病以下。总言物欲则正不以其于外事别之耳。如何。
答。身体犹如此。况可至于失心乎。此数句。似非本意。盖慎生不恣意。即是不过苦而生病。即此便是善学。便是不至于失心。非引此以谕彼也。外事。如得丧荣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49L 页

小注。非物所能宰。
人心周流万变。酬酢不停。欲以忘执持则忘便是物。心为物之所制者耳。如何。
答。心自为主宰而非听命于物者。今执持此心。使欲坐忘。则即此便是动了。非为忘之所制之谓也。
附注。更不做将去(止)不立。
初看。窃以为根本是指主静而言。若做敬工夫则必以静为本。故不做敬工夫。静之本根不立云云。后更详之。只为此条。程氏抄入于主静之目。下文有静坐二字。故以根本作主静看。然终觉欠了。自然根本。只是心也。敬则此心竖立。方有凑泊归宿处耳。教人静坐一句。是有主静义耳。如何。
答。敬者一心之主宰。故为根本工夫。如中和第七书。庄敬涵养。为日用本领功夫是也。敬贯动静。而必以静为本。故下遂言静坐。所以篁墩收入主静条中耳。
小注。不是于格致之先有一敬工夫在。
不是谢去事物。废绝书册。兀坐先做持敬工夫。敬为一等时节。致知又为一等时节云也。然敬虽是贯动静该始末。而亦须以敬为基本。方去穷格得精明。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0H 页

答。此不可局定说。古人。小学已做存养工夫。然后入大学。固是先有一敬工夫。然只就大学言则当穷格时。立个此心卓然有主。则益精明而不昏。是齐头做去。不争霎时。非是别有一段工夫在穷理之先也。今且当就地头看。不可主此而攻彼也。
附注。多少病在。
病是何病。就横渠分上言之。则只是做个恭不到熟。其病不过为著力太重而已。凡人之病。或有气质粗粗。未易驯吻乎规矩。或有把了恭敬为别事。用意硬做。或有应副人情。周遮瞻聆。有以违乎天则。气质之病。久可变化。心术一差。无由成熟。如何。
答。学而不成。则著力而近于助长。硬把而涉于作为。龃龉而不纯熟。辛苦而不快活。可知有多少病也。凡人之病以下。虽非本意。然用以自点捡矫揉。则亦省身进学之一方也。
忠信所以(止)死灰
非礼而勿。要勿时。须自心头断截。则是心有宰处也。非礼而勿视听言动。则可知其礼而去视听言动也。且无意必之萌。则可知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0L 页

答。就视听言动上。点捡其非礼而勿之。是多少用工。绝四后。私意净尽。天理流行。与天地同其运。忠信进德。是终日乾乾。实心向前。无一息之间。几时如枯木死灰耶。
必待有所安排布置
遗事物。外形骸而欲存此心于无形无影之地。执守无据。工夫不的。只出于悬空料揣之私。便如枯寂执捉。皆是安排布置也。如何。
答。就流行运用处。随事省察。各中其节。则事应既已不待安排而心自静。今于用处弃而不省。欲专就静处用功。则无田地可安。无动时得力。所以安排布置。而有助长之病也。
濂溪云定之(止)主静
寻常于主静之说。未能无惑焉。若专主未发之静云尔。则未发。不待主之而自静。何事于主。若兼于动时主此静底云尔。则反易入于收视反听之域。未知其何主也。近尝思之。以工夫次第言之。涵养于未发之前。固是主静也。苟于此际保养无失。以立其惺惺公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1H 页

答。主静者。言具动静之德。而其动也主于静也。盖人之一心。动静周流。然体立而用行。动有资于静。故必主于静而以立应用之本。及其动而各当其则。自然中节。无杂乱纷扰之患。则是动亦静。盖动静理均而静字势重耳。今曰未发何事于主。则是认主字为工夫也。又云稍存沈静意思。不失安重气象。则是于应事之际。别有一段静工也。截断二字。是自动向静。如秋之收敛。即是主静之意。非动亦定之谓也。
是乃所以见天地之心者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1L 页

答。朱子初从程子说。如中和第六书记论性答藁后是也。后来以为未安而改从今说。中庸或问答吕子约书是也。考误适无册可检考。未知所自为说如何也。
讲录。当求南轩(止)有味。
敬则心有主宰。静而惺惺不昧。动而条理不乱。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而便是主静之意也。南轩一二年来。专用力于敬。而后始悟敬之所施有先后之分。尤见相资之味于日用之间。故发是言。此恐是南轩得朱子书后一二年事。如何。
答。持敬则身心肃然而不乱。应接中节而不差。程子所谓敬则自虚静是也。故曰敬即主静之意。又曰。勉力于敬而觉主静之有味。是盖合静于敬而一之。无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2H 页

仁人心章小注。著书则(止)害道。
著书要以发明道理。未易得其要领则自尔多言。多言而未必当理则自家无蕴蓄之味。而适足以害了道理矣。如何。
答。不但无蕴蓄之味。乱道错说。悖理伤道。以自误而误人者多矣。岂不害于道哉。
鸡鸣而起章附注。命之所以不已(止)无穷也。
无所为者。以其所为之所由来也。性偏者。在于禀赋之初也。有能与所能之别。则今以性不偏。反为无所为之效者。何也。窃自以为此处语意差别。盖曰天理流行。无或间断。命之不已也。德性常用。不滞于一隅。性之不偏也。本领既立。无适而非道。教之无穷也。如何。
答。未发而不能致中则此性便偏倚耳。教即应接事物。施措政令皆是。
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
有技而有司好之则得。无技而有司恶之则失。如斯而已矣。初不必以得之者皆为小人。失之而后方为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2L 页

答。此论君子小人恐未安。盖其技为。有司所好则得。得未必为君子。为有司所恶则失。失未必为小人也。而世人惟恐不中有司之所好。奔趋汩没而不自拔也。所喻由所习。亦自是好语。但喻而好者多。未知好而能喻者鲜。故朱子曰。伊川说占得多。
养心章本注多欲
昔日偶因友人质问。从傍承教诲。多欲云者。便是如多心云尔。此欲亦人所不能无者。初不是不好了。则不害与心字通看矣。然今合程朱说而细玩。则心之生于形气而尚未有所向者。是人心也。只是易有所向。故曰危也。其心才有转头向彼时。方为欲耳。向彼底多则人欲分数胜他天理。心之存者寡。然则人心流于人欲之前。发出之初。自有定分。非可以要多即多也。只其所向底。有或多或少。随人不同。似不可曰虽上智不能无人欲也。多心与多欲。恐有些子别。如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3H 页

附注。到得合用(止)得力。
合用处是当为底实事。本来底是本心。心既向閒处走失。故于当用心处。无足以有资于本心之力耳。如何。心源散漫而不足为裁物之主。义理杂错而不足以处物之宜。何可得力乎。
答。所论亦善。閒处用了心。则意思分歧而不专。精神散缓而无力。所以不得力也。
养心说附注。由孟子(止)欲矣。
朱子不分孟周之异。而只言无寡之别。至叶氏则既以周子说为指心之流于欲。孟子说为人所不能无者。则流于欲者。固当寡之使无。而人所不能无者。寡之则斯已矣。然则周之无与孟之寡。地位不甚有别也。然以下语依周子意。但言寡而至无。则固浑沦无害。而今言由孟子至周子。不免语意之间微有矛盾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3L 页

答。如此说亦无妨。非有矛盾也。
圣可学章。静虚(止)公溥。
镜明水止而无昏杂则静虚。天理流行而无滞碍则动直。在养心说。则明通为用而此为体。何也。对诚立则固为用。对公溥则固为体。然静虚则明。固见其虚之体。而通则有涉于用也。动直则溥。固见其直之用。而公则有涉于体也。周子义理。每分破为四片。属了四常四时。其中有各为体用。有互为体用。不可以局定典要说。然朱子以此四者分属四时。或以明通属秋冬。或以公溥属春夏。而有曰静虚则其动也明通。动直则其静也公溥。又(又字商)以明通属春夏。公溥属秋冬。如此则义理恰当而文义颇顺。恐以此为定论而遵守如何。
答。恐当以后说为定。
小注。此心此道(止)妙用。
主心而言。则存主处为体而应接处为用。主道而言。则隐为体而费为用。合而言。则总此道之体而运此道之用者心也。如何。
答。心主乎一身而管乎道。道散于万事而具于心。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4H 页

四勿箴哲人志士
讲录曰。哲人圣人。又曰。志士不能诚之于微动。考误曰。若已是圣人。则何至用功然后与圣同归也。试就两说而考之。哲人志士。只分思之诚与行之守而言。分辨于几微之始便是哲。持守于事为之际便是志。恐不必分地位等级。只如诚立。贤也。明通。圣也。非诚立之不能明通也。志士不能诚之云。果有疑焉。曹氏之證。似有然矣。如何。后更反复以圣贤同归之说證之。则哲人之为圣。志士之为贤者尤明矣。其以圣贤言者。非要分等级以为进修之次第也。乃备言表里之工。圣贤之事。几微之有难辨而行谊之不可弛也。下文所谓圣贤同归者。非谓哲人志士功夫到后同归于圣贤也。始以哲人之知。志士之守。分表里准的。自顺理以下。方为学者立戒。以示念持之方。循此成熟则卒与哲人志士同归云尔。如何。
答。当以后段说为正。
习与性成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4L 页

答。曰习曰成则有矫揉变化之功。当言气质之性。及其既成则本性浑然矣。
心箴。投间(止)心病。
口一不谨。目一妄视。耳一杂听。手一不恭。足一不重。动静一违天则便是间隙处。外邪便从此罅隙入乱著。他便是投抵。如何。
答。详箴之本意。心不能自主而役于形。则耳目手足。投抵间隙而为病。非谓耳目等之成间隙而使外邪投抵而成病也。如何。
此段。一承批谕。不复致思。后看朱子说。有曰外面有些罅隙。便走了。外面罅隙。恐指耳目手足。恨未及再禀。更承申谕也。
附注正不正
人心是人所不能无者。而非已流于人欲之名也。直以不正称者何也。此恐非泛言人心为不正也。以其人欲之萌而对天理之奥。以其危殆者而对其微妙者。则自有正不正之分耳。如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5H 页

尊德性斋铭附注。王子充条。因践履(止)之功。
凡讲学之道非一。古今治乱。人物贤否。天地星历。禽兽草木。皆所当讲。然要在心性身体日用应接之间。经历谙练其所行从违之实体。究其至善恰好处。方为互资而相发耳。如何。
答。因践履之实。谓就日用彝伦言行事为上。讲究其所当然而不容已处。明白透彻。无所疑滞。则沛然见于行事。而所守日以益固矣。
行无不力(止)立矣
知其不容已处。则行处自力。无疑贰分歧之惑。则自有立定不挠矣。如何。
答。行无不力。是知至之效。遇事不患无立。又力行之效也。
答何叔京条。鸢飞(止)同者。
寻常于此。每费辨说。朱子说有新旧之异。旧说则言鸢鱼之所以然。有存主。无著意勉强。而自然呈露。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5L 页

答。来说看得甚详密。不易思索到此。然有少未安。人心诚能必有事焉。则即此须臾之顷。道体已跃如矣。不争霎时。当下即有。今曰必须此心必有事焉而勿正。方为存主然后体用呈显云云。则有时节。有分段。太涉迟慢矣。或问中。必此心之存而后著一后字。盖不存则无以觉。故言存而后自觉。非有渐次先后之可言也。节要答董叔重书。详说此义。幸检看如何。活泼泼上下截之异。恐未然。上截。言在人而见诸日用之间。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而后自觉。则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6H 页

吴氏条。习不著。行不察。
吴氏所言。既以讲说之弊为主。而中引司马诸葛笃行而知不足之过。自相矛盾矣。习不著。行不察。正好加意问学。乌见其为言语诵说之救哉。
答。吴氏盖谓才行如诸葛司马。而只就外面零碎处习而行。不知就此心德性上用功。故有不著不察之病耳。
讲录。罗氏与王氏书。又安得以未能云云。
不使有须臾之间断。固未易也。于此未能则问于人。学于己。而求其至焉。固所当勉。但吴氏一篇辞说。皆陈讲说之弊。而末乃以问学二字。为求至之要。亦自知问学之不可废也。其言不相反乎。罗氏详说其非。而反曰。又安得以未能而别有所谓学云云。乃并问学求至之工而非之。若谓自去继续之外。不复有学云者然。无乃同于吴氏之见者乎。
答。罗氏之意。盖谓你既见夫昭昭者。而庶几于尊之之道未能无间断。则自接续之而已。不可问于人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6L 页

上大山先生禀目(退溪书节要)
二卷。答宋寡尤书。辱询诸条(止)明者择焉。
下文既有诸条辨答则择焉之下。续以求友取辱云云。文理非不贯属。而但伏念非懵陋所及。茫不知为对等谦让。似是为疑礼解说而发也。既删答礼条则存此择焉以上数节。未知如何。择焉之下。有云云二字。故不并删去。无害否。
答。礼疑诸条。不能尽书。下有云云二字。使观者按本集。自当得之。朱节亦有此例。故僭拟之。未知如何。
答李淳问目
驿观寺壁条。及若有乳下儿条。与元本次第相错。未知乳下条与上三条。皆论祭祀之礼。故以类从之耶。
答。乳下儿一段。初未收入。后乃贴书于纸头。誊写之际。遂致颠倒。今改正。
四卷。答奇明彦书。取合于目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7H 页

答。爻象二字误漏书。今追填。
答奇明彦书。四端七情总说后说(止)之原云云。
下文圣贤之喜怒哀乐。各有所从来等说云云以下。此乃后说中所论。先生之所许也。而今既删节。则可以窥觑微意所在。而至其称许两篇。以正当昭旷之说乃见收入。未知如何。第七卷答金而精前后枉询诸说书。亦有此疑耳。
答。二先生累度往复之馀。有烂漫归一之期。先生喜见于书。不可全没其实。收附此一段下。答金而精书。又欲以见乐取人善说与朋友之义。今承示。删去下一书耳。
六卷答郑子中书。射固男子之事(止)道也。
此意已见于上。承谕保养方便书中。前后叠收。或有意义否。
答。前书粗发其端而不见谢去。又复申复如是。可以见为人深切恳恻处。所以不厌烦复。未知如何。
答郑子中书。如某增玆多口以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7L 页

答。朱节亦多有一出处而两三言者。盖辞意虽同而义理亦有互相发处。删之觉可惜。存留莫无害否。
八卷答禹景善问目。细观礼义。卒哭渐用吉礼云云。
练后并止朝夕上食哭之言。与今世见行之礼有异同。未知如何。
答。此与沙溪说不同。然近世如许眉叟及其他礼家。多主先生之说。不敢删去耳。
答金士纯书。累奉贻书(止)不可晓也。
凡意义如此书者。见收者既多。删节者亦多。此条初既删节。后更添入。必有意义也。未知如何。
答。依教删去。
元集答琴闻远书示谕运瓦事
义理自好而未见收入。必有意义。未知如何。
答。谨添入。
十卷答赵起伯问目。未葬前朝夕云云。
上文既题曰答赵起伯问目。则于此似不必叠书一题。如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8H 页

元集寄子寯第二书。欲子孙之佳人之至愿以下。
此语甚切于受用而未见收。如何。同卷与孙安道庚午书亦然。故敢并禀。
答。二条亦依教添书。
答大山先生
先状。前者之进。未敢遽请奉玩者。盖鲁钝之质。看文字不敏。卒乍之顷。莫能窥其要领也。及奉定本而后沈淹而求之。岂区区知见可以及哉。所可髣髴者。本录事实。合下零星。而一一启发。各尽其趣。读之者不觉讽诵淫液。义理洋溢。梳剔之密而曲尽无蕴。阐扬之厚而绳墨自严。止是而已。若精神意味之所在。固未易言尔。先灵有知。正有契悟于冥冥之中。何敢以口舌仰复。但有一字有疑于义例。此只自家未到处。隐之则尤未安。故敢禀焉。跻享之跻。寻常以为有配享追享之义。松隐坐次乃在西右。则跻字未知如何。敢有指禀。不胜率易僭妄之至。
上大山先生(乙未)
日前看读动形笔札。禀质相续。而殊无渟蓄意味。大惧气象浅薄。实效益远。窃始翻然改辙。只冀一侍几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8L 页

上大山先生(丙申)
近年以来。间有拜谒。不过为因事备数而已。昨腊以后。此又未之。便如自外于轩屏之下。任其退屏自便。觉时辄发汗沾衣也。平时何尝不说为善去恶之未实。每由于知之不明。然只是说也。近方反而验之。其所谓知者。虽若明白洞澈。而犹以岸上傍观。别其件数而已。不能自执两个。断置判定。是以。于其知时已有邪慝藏在里面。忽有事物撞著。利害所切者。则便有无妨不害底意思。挽之引之。骎骎然成习。则不待微隐难辨处。显然易见处。常不免仍循。何以言变化气质。何以言天德王道。此伤虎乌喙之比。真晓谕切而有味也。窃尝思之。学者知见。一从利害伶俐上走了。此为大患。惟白直朴实。目下但见义理。恐其一分未透于可为之善。一分未明于可去之恶。以此心穷究得是处。然后可以真知而断置矣。此何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情有所至。语不知裁。伏惟鉴恕。
上大山先生
不意 国恤。哀深普率。伏未审瞻号哭班。恫疚累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9H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9L 页

上大山先生(丁酉)
习懒怀居。转废人事。违侍轩屏。殆半年有馀。岂慕念之或衰。只是便于杜敛。恃于宽贷。以至于此。毕竟自归于愚弃也。寒威差降。雪霏新晴。伏惟体中气候日享康泰。属玆际接。又有以膺纳休庆矣。宗德等。当寒养老。辄易感触。恒用戒惧。随分披展。犹未仔细。悠悠之中。常送岁月。过了徒然叹息。何益之有。十数年来。枉费心力。切切企候而无到头之效。密密摘索而无存在之实。自外见之。疑若有悱愤恳恻之诚。而徒以伤宽居弘执之意。试就古人方法。阅历推验。道之全体。自具于心性容貌日用之间。反而求之。不患不得耳。既无程限驱促之急。又无阻绝险阸之艰。虽曰如未之见。而不是期前待后之谓也。虽曰日知月念。而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0H 页

上大山先生
日昨。拜受覆书。以审气体起居神卫。抃贺无任。为日已多。不审更若何。宗德。入秋以后。看下庸学一遍。方始鲁论。为京行初还。问者迭次。放去殆数日耳。顾此课程尤苦懒退。只从四书中自作便宜。更端而顾惜于已更之端。替篇而眷恋于已替之篇。自不得离舍前进。庶或于那里稍有效应。而亦掩之辄忘。收之不上。亦何异于暂违几杖。旋复愦愦者耶。且念年龄向晚。志气俱弱。考其平日所就。无一二现在之目。而居然在戒得之域。方是时也。将易为客念忽忽引去。因而至于迁移坠落。无足怪也。不有圣人指出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等语。立得题目。不知何人能不办得此意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0L 页

上大山先生(庚子)
旱馀一雨。引得风凉。伏惟体中气候连享万福。宗德。缘私计狃于休息。多般推托。累违勤命。归省以还。旋不胜念讼过尤也。一番升降。赖冠者拜跪。稳熟谨密之中。又有从容不迫之意。得以知礼乐之原。所得亦不浅矣。字祝之命。前在閒漫句语。有教辄承。独于此逡巡。甚知歉愧。其不可强处强之。非本分也。固未得承当。但有区区之抱。终遏住不得。退伏追写。谨以仰浼。随其见识。语有浅深。然所以期望向祝之诚则有在矣。伏望布示冠者一览后。更依按卷考批之例。略施点斤以退之如何。恐甚恐甚。
上大山先生
尝窃有味于孔门传授之旨。近取朱夫子曾子所闻于孔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之言。及熟读大学作间架。将他书填补之训。两条。揭之于首以发例。其下排列大学正文以毕卷。间取他书之互为发明者填补后。名曰孔门一统。聊自优游。若将换却外念。然不被呵禁。恣意打乖。正不免于侮圣言乱经旨之科。取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1H 页

上大山先生
伏惟日来。气体万康。县道支违之端。未知终如何结梢。近日俯属。仰认至意。足以表此平生之志。只是鹄卵非越鸡之所伏。蜀蜎非奔蜂之可化。况或不免于不能无害。尤可惧也。中间承有居息别所。时与际接之教。然离送眼外。固非此心。恒共枕席。又恐不便。乃自退入于内。使儿侄辈同处于外。恐终不如初计之差长也。观其气质淳正。世俗细小之味。绝无所染。正是雨露中茁直好材木。古称远大之器。想应如此。充而养之。尤所愿望也。举止文字。大体已具。虽或欠了奋厉刻苦之意。考其岁年。只好培养全护。缓缓讽谕。转转开导。使之渐次消化。恐不得以庸医杂方侵攻扭捏。以伤蔼菀之真气耳。要之除是自有充积之实。持得副会之手者。方可以当之。其如强不得处何。初意元课本业外。间以小学一二段读过。似或无妨。更思如此。亦涉不专。只就大学。日作课程。兄弟屏务同参。而授读时不敢做广引烦聒。略略直解本旨而已。初不以背诵之规从事。此恐无害否。但单居解弛之久。赖有警省意思。朋友之益。觉亦不少。但未知往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1L 页

上大山先生(辛丑)
顷日辞退之席。适以有些血诚。方有进步处。率尔进白。伏承教答。有血诚。须寻个门路乃可。顾不能少迟其行。究竟其旨而归。足以见卤莽而无得也。退伏修省。反复思惟。世之人虽曰从事于学。各从其意之所便。其最近淳实者。但以善信之间为至。其馀。或以偏曲成名为期。或以脱俗超常为奇。或以厌卑务高为尚。有舍绝事物而专以存心为要。有揣摩外事而不更反求己分。所从不一。而毕竟所就隘陋而驳杂。窃恐圣学门路正不如是。而欲求门路。舍夫大学一部。将何处求之哉。自尝没溺于前数者之中。未得一个门路。略以区区知见言之。盖心为万化之本。要得此心好。随处皆好。而要使此心好者。非可以想像把捉而得也。心为一身之主。而身之所具。有耳目口鼻之用。身之所接。有亲疏尊卑之伦。此莫不各有一定之则。而不外于心。只于此循其则而无违焉。庶几心不放失而事中其节矣。然工夫有本末之序。所谓循其则者。亦非可以意智而能之。程子之言曰。涵养须用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2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