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思问录
  [大学]
  [序]
大学○序。凡六节。第一节。言大学之教所为以作。第二节。言大学之教所由以出。第三节。言大学之教行于世。第四节。言大学之教传于世。第五节。言大学之教不行不传。第六节。言大学之教再传于世。
仁义礼智之性。 小注胡氏云。智者。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沈氏曰。智者。涵天理动静之机。具人事是非之鉴。智只是别之理。与知觉之知。有心性之别。曰神明。曰妙众理。曰涵曰鉴。则是知觉之知。而非四德之智。近世金农岩(昌协)说是。(金谓若如胡,沈说则是以理涵理。以理妙理。非是。)
气质之禀。 气。如俗言气运。气有清浊。质。如俗言资质。质有粹驳。○质有以形质言者。有以资质言者。形质可见而资质不可见。盖不离乎形质。而亦不杂乎形质。如此纸之洁净。形质也。其洁净底或刚或柔。资质也。又如木其文理可见。形质也。折之而或柔脆。或燥刚。资质也。在人亦然。
聪明睿知能尽其性。 中庸章句曰。聪明睿知。生知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之质也。尽其性者。于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今当依此读。聪明睿知。对上气质不齐而言。能尽其性。对上不能知不能全而言。
继天立极。 继。代也。极。表也。或言继如善继其志之继。
诵而传之。 三代以上上下数千年间。大学之道大明于世。家晓而人行之。当是时。亦何事于书哉。至孔子时。君不作。教不修。天下之人。不复知有大学之道。孔子既不得位以治以教。只与群弟子。说古人之教如此如此。使之一个半个有所从入而不至于废坠。亦衰世之志也。读了此句。有千古不尽之叹。
规模之大。节目之详。 三纲领为规模。八条目为节目。○有规模而无节目。则空自大而猝无得。有节目而无规模。则安于小成而止耳。
记诵词章。 记诵。如今明经。词章。如今制述业及杂文之类。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 此虽为推尊本朝而发。然其实宋之治教。渐近道理。有非汉唐所能及者。观于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其开国以来一时君相所言所行。槩可见。
  [经]
经○人之所得乎天。 德之为言。得也。○释明德则曰。人之所得乎天。释明命则曰。天之所以与我。可见天之未始不为人而人之未始不为天。○明德二字。当兼理气看。章句可见。
虚灵不眛(止)事者也。 虚灵。对知觉言则是体。单言虚灵则包体用在其中。虚而未尝不灵故感。不然则槁木死灰而已。灵而未尝不虚故寂。不然则物而已。○具底是性。而具之者是心。应底是情。而应之者是心。此谓心统性情。○具众理是性。应万事是情。然章句不是主性情说。是主心说。味者也二字。可见。○具众理。所谓盛贮该载此性也。应万事。所谓敷施发用此情也。
气禀所拘。人欲所蔽。 序则只举气质之禀。释止至善则只举人欲之私。此则并气与欲言之。盖自降生之初。直下看时。人之贤愚。由于气禀之不齐。自事为之散于日用者看时。只是人欲与天理消长而已。就当人分上。细究其为害于明德者看时。或气拘。或欲蔽。二者交相为害而已。言固各有当也。
本体之明未尝息。 昏时疑于息。然必有闯发之时。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是为未尝息。乃人心天理生生不息之机。非指其昏处为未尝息也。
言既自明其明德。 新民。必有明德为之本。故特下此一句。与新民章首引汤盘同意。
事理当然之极。 事理当然。贴善字。极。贴至字。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 止字含两意。一是未至则必求至于是。一是既至则止而不迁。至俗本作止。非。
尽夫天理之极。 上言事理。此言天理。盖至善是理。而就事事上言。故曰事理。明德新民已是事。而就事上指言其理。故曰天理。非有二也
处事精详。 处。犹处物为义之处。是心与事接时。对同磨勘之谓。○理明而后志定。志定而后心静。心静而后身安。身安而后其思虑精详。思虑精详而后能得其理而止焉。
明明德于天下。 明德。是言己之明德。天下之德之不明。即是己之明德有未尽明处。盖明德之体。初无限量。必至于新天下之民而无有不明其德者。然后方可言明明德。章句天下之人云者。正说明明德于天下之实。或者因此而遂谓大文明明德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字。是通同说。不指说己之明德云则误矣。
必自慊而无自欺也。 变传文毋字。为无字者。柳叔远谓传文先说毋自欺。故下毋字。以视用工之端。章句先说必自慊。故下无字。以明收效之实云。恐然。
极处无不到。 到。犹到尽至到之谓。言物理到尽也。○无不字。指众物而言。盖对所知无不尽而言。则是总指众物而言也。或曰。单言格物。而以众物言之可乎。是则不然。经文格物字。通指无物不格而言。岂只格一物而可谓之格物也哉。中庸只言致曲。而章句乃曰悉推致之。曰曲无不致云云。正与此同。
意可得而实。心可得而正矣。 可得二字。言之于知尽以下者。盖物格则知自至。而知至而至于意诚。意诚而至于心正。以下略有工夫次第。故特下可得二字。以见为力之易。而亦不可不用其力。章句之精密如此。(中庸诚明章章句。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云。意正如此。)
修身以上(止)序也。 上节。以纲领工夫。结条目工夫。下节。以纲领效验。结条目效验。 经。第一节。是纲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领工夫。第二节是纲领效验。(有定以下。方属效验。而对上节工夫而言。故此节属之效验。)第三节是合工夫效验而结之。而知所先后。为格物致知之端。第四节是条目工夫。第五节是条目效验。第六节第七节。是合工夫效验而结之。而本末二字。又缴明德新民而言。盖其文理脉络。语势起结。井井相因。有条不紊如此。李晦斋先生移知止本末两节。补格致之传。听讼一节。为经文之结语。退溪先生答李仲久书。已论之。
  [传]
传○熟读详味。 读而不味则罔而无得。味而不读则殆而不安。此四字。不但读大学者所当受用。实读书穷理之一大要诀也。
一章。克明德。 在文王则众人不能而文王独能之。在学者则能自拔于气拘欲蔽之中。为克明德之始事也。
顾諟天之明命。 常常致知。常常力行。皆顾也。○前言德。此言命者。盖我之所得。即天之所与。就天而言。却有警省。○我底即天。天底即我。只要常常照管。
克明峻德。 充其德之限量而至于不可穷。则是为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明峻德。此明德之终事也。
皆自明也。 皆自己肯用心。自己肯用力而已。岂他人所能与哉。所以谓自明也。○言自明则又当明人矣。
二章。苟日新(止)又日新。 苟。是勇猛奋迅笃实恳切去做之意。若存若亡。或作或辍者。皆不足谓之苟。将言新民而以上三者为之本。
作新民。 不曰新民。而曰作新民。盖虽圣人在上。必自己有意自新。然后方有以作之。然其所以自新者。实由于盘铭之自新有以兴起之耳。
其命维新。 此命字。以气言。然新己之德而至于新其民。则其理亦合当受天命。为天下主。理一。气亦非二矣。此新民之效也。
三章。物各有所当止之处。 此物字。以事物言。如父子之慈孝。君臣之仁敬。是为物各有当止处也。
人当知所当止之处。 此言人当就事物。各知其当止处。如为人子而知其止于孝。为人臣而知其止于敬。是也。○黄鸟只一微禽也。于其欲止之时。犹能择其山岑高而木森蔚者。以安处其身。况以人之最灵而不知当止之处乎。
穆穆。 此两字。最好著工夫。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切磋琢磨。 治有绪。是先切后磋。先琢后磨也。益致精。是既切复磋。既琢复磨也。○这四字。可见工夫积渐。进进不已之意。此篇无如此吃紧说。最宜玩味。
四章。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无情不得尽辞。为使无讼之实。明德既明。为不得尽辞之本。
五章。莫不有知。 言我也有知觉。你也有知觉。非谓一人之心皆知事物之理也。
因其已知(止)至乎其极。 人心至灵。于凡天下之物。莫不略有知识。只是未真知耳。所谓致知者。只是因其略知者。而求其真知而已。
表里精粗无不到。 表也粗也。理之用也。所当然也。里也精也。理之体也。所以然也。小注饶说。表里精粗只是事。恐详之。
六章。毋自欺。 表也如此。里也不如此。里虽如此而表或未十分如此。是为自欺。表与里才有一分不相应处。是自欺其所知。○如好善九分。而才有一分不如好好色底意思在里面。恶恶九分。而才有一分不如恶恶臭底意思在里面。即此是自欺。即此是不自慊。于是。此之一分为主而前面九分为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H 页
客。不必有意于徇外而全然是徇外。不必有意于为人而全然是为人。此所以驯致乎閒居之小人。而莫之能救也。
慎其独。 如为善去恶。自初头念虑发处。至末梢收杀时。其经营往来底皆是意。其实与不实。乃己之所独知而人之所不及知。故必谨之而审其几焉。
诚于中。形于外。 指閒居为恶而言。
心体之明。 体即体段。非体用之体。
必有不能(止)自欺者。 不能真知义理之必然而不容于己。则其所为善。亦漫且为之而已。隐微之间。虽欲真实为之而自有所不能矣。只此一念。便是苟焉以自欺。便是徇外而为人。
进德之基。 除是意诚。方有个田地。凝聚得道理在。不然。自是无安著处。千生万劫。无缘种下种子。
七章。有所。 有所有三。事未来而期待。事已去而留滞。及正应事时偏系。有一于此。皆为有所之病。
一有之而不能察。 闻之湖上。曰。退溪先生以有之之有。作有一于中意看。其叙说义理处。充足圆活。不容更议。然无柰上文人所不能无之云。已说有之之义。然字以下即说病痛。而继之以不察之病。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L 页
若此一句。又只是漫说有一之意。则与上文不能无之意重叠。而然字亦无著落矣。愚意有之字。当依经文。作有所之意看。盖有之之云。其语势已带得病痛。不比有一于此。有一于中之只是漫说有而已。尝闻曹芝山曾如此致疑云云。此语甚好。更详下章章句。本有当然之则下。即说然字。以反其语势而曰。常人之情。唯其所向而不加察云云。唯其所向四字。已说偏向之病。正与此一有之云。同一语法。则又可因此而有疑于不容加察而不偏者占地步乎。(末段语。本老先生说。)
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欲动情胜则用之所行。皆失其正。何得曰或而已耶。读者多如此致疑。然闻之雨谷丈。以为然字以下。实承上文人所不能无而言。盖始之所不能无者。至此而或失其正。此说甚好。○喜怒忧惧。于七情占其四。然其实兼包在里许。盖乐与爱是喜之属。恶是怒之属。哀是忧患之属。而欲则无不在焉故也。
心不在焉。 不在有二。放逸昏昧是已。有一于此则无以检其身。○有所。是有心之病。不在。是无心之病。然其实不在之病。实有所所致。盖有所偏系时。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H 页
心已不在。只是就心而言则为有所。就身而言则为不在。非有二也。○有所。可以包不在。而不在。不能包有所。如正盛怒时。虽视听食当前。也不觉。是即心不在焉。(喜忧惧皆然。)若心之有胡走作时及或昏昧时。只可谓之不在。不可谓之有所。○常存二字。是静时工夫兼说在里许。
八章。五辟。 五个辟。虽是说身不修之病。然其实心不正而然。盖有所亲爱。故不见其可恶。(畏敬哀矜属亲爱。)有所贱恶。故不见其可爱。(傲惰属贱恶。)所以生出二。莫知之病。○贪得者。只见其不足。溺爱者。只见其可爱。盖有所之病为主而然。如有所忿懥者。虽喜事来也忿懥。有所好乐者。虽忧事至。不觉其可忧。盖不虚则不灵矣。○一家之内。莫非天衷所在。至教所寓。既不可以刑罚从事。又不可以付之相忘。只得于好恶之间一循至公。使之从化而已。非心正身修而有以洽服人心者。其孰能与于此哉。
九章。孝者(止)使众也。 非谓以孝去事君。谓在家而孝。即国人所以事君忠的道理。弟慈亦然。盖其贯串只一个道理。故所以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也。○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L 页
举此三者。而天下道理无不该在这里。亦如孔子之老安朋友信少怀只三者。而凡接物皆包在其中。
又明立教之本(止)推广之耳。 立教之本。(孝弟慈)不假强为。(心诚求之。)在识其端而推广之。(未有学养而嫁。)或谓在识其端以下。是说推慈幼之心而使众。或问分明如此说。兼慈幼出于自然。不可言推广。是则似矣。而恐不然。盖本文只言慈幼之不假外求。而无一字及于使众。章句不应于本文之外插入为说。且在云者。就上句内反复推明之辞。若遽以推广于使众之意承之。则不亦冗长而无味乎。
所藏乎身不恕。 恕之道二。爱人治人。这个各有首有尾。爱人之恕。每患其不足于尾。故必以及人为主。如下章及中庸施己不愿。勿施于人之类是也。治人之恕。每患其不足于首。故必以反己为主。如此章及中庸君子道四。某未能一之类是也。一则主于推。一则主于反。一推一反而天下之能事毕矣。○自首节至康诰。言治国道理而本之于心。自一家仁至尧舜帅天下。言国治效验而本之于身。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H 页
○喻诸人喻字。非言语晓喻之谓。盖其躬行嘿化彼此心通。不待发于声色。见于政教而自相肯可之谓喻。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此诗虽言女子之宜家。而其实使女子而能宜其夫家者。非君子之化而何。不曰君子宜家。而必曰之子宜家者。所以言教化造端处。文王二南之化盖如此。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上文已言宜家人矣。又言宜兄弟矣。是其为父子兄弟者皆足以为法。而仪之不忒者也。所以能正是四国也。○上文。言治国在齐家之道至矣备矣。而复引此三诗于下者。诚以家之不齐。每由于妇人之难化。次由于兄弟之相失。二者皆无不宜则可见家之能齐。而其为父子兄弟者皆足取法矣。吾之所以为父子兄弟者足法于人。则其仪之不忒。为如何哉。宜其民皆法之而有正是四国之功也。○至善章之两引诗。此章之三引诗。皆咏叹淫泆。言有尽而意无穷。读之使人不觉手舞而足蹈。
十章。孝弟慈。 上章言孝弟慈。此亦言孝弟慈者。盖身与物接时。其所处者。自我以上皆属孝。自我以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L 页
下皆属慈。中属弟。能是三者而推之于天下。则无一夫一物之不与被其泽者矣。
捷于影响。 影与响。犹是有此然后有彼。若夫孝弟慈则人与我贯串只一个道理。我才感。彼便应。其敏妙真切。不啻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分愿。 愿亦何常之有哉。必著分字于愿字上。然后可见其所愿之得其正。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孝是子之分而其愿在于孝。慈是父母之分而其愿在于慈。弟亦然。用天因地。以养父母。是庶人之分而其愿在于此。谨身节用。以奉宗庙。是卿大夫之分。而其愿亦在此。推之天下。莫不皆然。○兴孝兴弟不倍是化。絜矩是推。○身与物接处。无非是絜矩处。而大学直到平天下章。方言絜矩者何也。学者要思得之。○上下前后左右。皆以地位言。○此之絜矩。与中庸之施己不愿。勿施于人。通同只一个恕。但中庸是两股说。此则是三股说。
乐只君子。 乐只二字。见得清通和乐。物我为一底气象。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居尊仰之地而任己自私。不与人同则宁不为天下僇也哉。呜呼其可畏也已。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7H 页
能存此心。 言能存其得众得国。失众失国之戒于心云耳。洪木斋口义以为操存此心。恐当详之。
不啻若自其口出。 真个好善者。其心中之慕悦。倍深于其口之赞叹。
惟仁人。 前言彦圣,媢疾两㨾人。以示用舍之所趋。而此以仁人承之。下文财用。亦言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以示生财之道。而即以仁者继之。盖必无私心然后用舍当于理。无私心然后财用同于众。其旨深矣。
忠信骄泰。 忠是存于中。信是发于事。骄是心里病。泰是事上病。骄与忠对。泰与信对。○康诰之善则得。不善则失。犹是皮壳。至此而直指此心天理存亡之几而言之。只此忠信骄泰。便是善不善之实。得国失国。于是乎判矣。
生财大道一节。为千古理财之本领。外此而欲生财者。弘羊,孔仅之徒是已。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只是一个悃愊。在上唤做仁。在下唤做义。不是两㨾道理。外本内末者。财聚者。货悖而入者。以身发财者。常汲汲于聚财而财终不可聚。所谓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者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7L 页
也。先慎乎德者。财散者。以财发身者。上好仁者。常汲汲于散财而财亦随而聚。所谓不求利而自无不利者也。
第一节。言所以有絜矩之道。第二节。言此之谓絜矩之道。第三节。(自南山有台至文王篇。)就好恶言絜矩。第四节。(自先慎乎德至康诰。)就财用言絜矩。第五节。(楚书舅犯)兼言财用好恶。第六第。(自秦誓至君子大道。)又就用人言絜矩。第七节。(自生财至上好仁。)又就财用言絜矩。第八节。(孟献子长国家。)兼 言义利用人。○言好恶而实之以用人。言财用而结之以义利。○先辈有谓絜矩之道不出好恶二字。第三节。只是言能絜矩不能絜矩之得失而已。不可曰就好恶言絜矩。此恐未然。盖好恶。专言之则自诚意章以下皆可拟议。偏言之则与义利对立。而为用舍之主。亦无不可。不然。朱子何以于章末。先言同好恶不专其利而以皆推广絜矩(下皆字尤分明。)之云结之。何以于或问。又曰不出好恶义利之两端而已云乎。○论平天下而不及于礼乐刑政者。亦犹论语道千乘章。论其所存。未及为政之意也。但得絜矩二字在我。而用人用财。一循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8H 页
乎理则于是而礼乐刑政。可得而施矣。
  [论语]
  [学而]
论语学而。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当与大学篇题参看。盖能格致诚正则可以变化其气质物欲之累。故以入德言。论语之言。就日用常行上用力。道由是入。德由是积。而此篇为发端基址。故所以说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此大学论语先后之序也。
第一章。学而时习。 程子学习两条。先儒多以后一条为说行。然将以行之四字。非所以正说行也。学字只以知言。而时习以下。方就行言。恐作知行际接处说。似得程子本意。○程子第一条。以知言。谢氏以行言。程子第二条。就知行际接处说。
人不知(止)君子乎。 韩子曰。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以此说此章亦好。盖不知而愠时。便是不自足。便是待于外。惟不愠然后方见其得于己者深。而视人之知不知。不干己事也。○学者。学为为己也。为己而含怒于人之不知。正如住房里吃饭而以外人不知为愠。是甚心情道理。
第二章。爱之理。心之德。 上一句偏言。下一句专言。然所谓偏者。非小于专也。所就而言者在乎偏也所谓专者。非大于偏也。所就而言者在乎专也。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8L 页
第四章。三省。 为人谋。才不如为己时。便是不忠。○语类。某一日看曾子三省处。集注说亦有病。如省察己做底事。曾子三省。只当下便省察。先生之意。岂不以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近于事过后方始去省之意故耶。余旧亦作已过而省之意。看得语类方悟。○惟恐或不忠。或不信。或不习。此为当下便省之意。才说有则无则时。近于已过了。
第五章。上下相因。 敬然后方能专一而信。是敬有补于信。(下因乎上)然亦有敬而未必信者。故既敬矣。又须信。方能久于敬。是信有补于敬。(上因乎下)信然后方能有恒而节。是信有补于节。然亦有信而未必节者。故既信矣。又须节。方能保其信。是节有补于信。节然后方能推而爱人。是节有补于爱。然又须爱。方为不徒节。是爱有补于节。爱故能使以时。是爱有补于以时。然又须以时。方为真个爱。是以时为有补于爱。大抵圣人之言多类此。细推之则可见矣。后多仿此。○杨氏说。节用爱人。是下因乎上。爱人使时。是上因乎下。下文上下相因说由此而发。
第六章。谨者行之有常。 有常。似非所以训谨。然因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9H 页
乾文言庸行之谨一句推出来。集注皆有所本如此。○学者每谓此章专主德行。然其实学文之意不啻切。六事稍暇。虽一息半刻。亦为馀力。才馀力时。即将去学文。非谓每日六者皆过。而有一日一夜之间。然后方始慢慢去学也。
第七章。贤贤。 贤贤先于事亲事君者。事亲事君之道。非此不明也。中庸。亲亲在尊贤之次者。良有以也。
第八章。不重则不威。 重字所包阔。凡容貌颜色辞气动止。一一以礼自持。不敢一毫容易放过。这即是重。○言安重不轻易也。
自治不勇则恶日长。 无心为过。有心为恶。才不勇时。当下便有心了。所以以恶言之。(小注云峰说必流字。恐失之太缓。)○凡论语所载如此章者。直须常常暗诵默恖。不可顷刻遗忘。便于修行处有力。
第九章。民德归厚。 或谓人能如此则其德归厚。不必作下民说。(曾见金濯以如此说。)恐不然。凡语中说民字。皆指下民。(如民鲜久矣。民不渝。民斯为下之类。)且如以已言。则其既慎且追则其德已厚矣。何必曰归厚。归者。有所向往之辞。是则以下民而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9L 页
言之者。尤无可疑矣。
第十章。 金仁山,饶双峰。皆谓子贡此言。不足以尽圣人之蕴。疑其初年时语。然子贡是聪明亚于颜渊者。知足以知圣人。岂不知圣人当下备阴阳之德。全中和之气。而谩说此温恭一边乎。只为子禽元来就必闻其政处为问。故其答之也。亦只就圣人身上温然可亲一边。说出其不求于人而人自求之之意耳。方说问政之由。而曰威曰厉。岂不是无意味之甚。学者因其所已言而想象于其言外。则亦可以得圣人之所存于万一。如集注之说耳。
第十一章。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 在所当改。以事言。可以未改。以事酌时而言。
第十二章。以斯为美。 朱子以美字为赞叹先王之辞。而程子则谓先王为礼。以和为美而由之。二说稍异。然不同无害者此也。
礼者天理(止)仪则。 此指礼仪威仪而言。不言天理则人事为无所本。不言人事则天理为无所寓。○真个体得礼之自然处。是和。
第十三章。言行交际。 言指信。行指恭。交际指因。
第十四章。犹不敢自是。 此章。必先去求安饱之念。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0H 页
然后可以专心于学。然又有一等人澹于自奉。而不要勤学者。故不求安饱矣。又要敏事慎言。敏而慎然后始有可与人商量处。然又有一㨾人笃于自力。而不肯去问人者。故敏而慎矣。又要去就正。如是看。意思方尽。
第十五章。 贫则财用屈。故处之而卑屈。富则财用溢。故居之而矜肆。盖心随物化。不能自守矣。○无谄无骄。虽免于溺而犹是贫富中人。若乐与好礼则别有事在。而与贫富不相干矣。○贫者疑于忧。故以乐言。富者疑于肆。故以好礼言。其实好礼者自然乐。乐则必好礼矣。○心广体胖。由内以达外。安处善乐循理。由外以原内。○无謟骄是一㨾人。乐好礼是一㨾人。(子贡做一人说。)
大学主于知行。工夫有绪而益致其精。故章句云既切而复磋之。既琢而复磨之。此章主于学问。工夫已精而益求其精。故集注云既切之而复磋之。既琢之而复磨之。加一之字。语意顿别。训解之随处精密如此。
又知义理之无穷。 此章。夫子之答。子贡之叹。皆益求其至之意。而却不及于循序以进工夫。故集注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0L 页
章下。却以自迩自卑之意示人。而欲其先于切己上下工。盖亦务本之意也。尧舜之利民也大。大禹之虑民也深矣。
第十六章。是非邪正。 是非以行事言。邪正举全体言。
  [为政]
为政第一章。行道而有得于心。 心安处便是得。○范氏条不动不言就身上说。无为就事上说。又所守就心上说。所处就身上说。所务就事上说。
第二章。各因一事。 或因男女。或因行役。或因时政得失而发者。
直指全体(止)明且尽者。 直指则非微婉。全体则非一事。直指故明。全体故尽。○程子条无邪则无妄矣。故曰思无邪者诚也。○又按语类一处。以程子此语为粗在。岂以诚指实理实心而言。只说到思之无邪。故以为粗欤。○程子底是圣人分上事。范氏说是学者事。
第三章。有耻且格。 有耻。是道以德之效。格。是齐以礼之效。○德礼。所以道其善。刑政。所以禁其不善。○只这一个道理。其得于心者德也。其著为品节者礼也。其法制禁令政也。如是而犹有不率。则威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1H 页
以惩之者刑也。
第四章。学即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道。知行而已。志学者。志于知之行之也。立是行之中。不踰矩是行之终。不惑是知之中。耳顺是知之终。○不惑是事上知。知天命是理上知。耳顺是事理皆通。(语类)
事物所以当然之故。 即事物之所以然也。知其所当然则为不惑。知其所以当然则为知天命。
声入心通。无所违逆。 才有一毫思拟论量。便是有所违逆了。○不必皆至言妙论。虽常人言语。无紧要底。才入耳便心通。若小若大。若精若粗。若近若远。若上若下。若始终若本末。善极其所由来而无不彻。恶极其所由起而无不通。不待拟议。不假思量而无不焕然呈露于心目之间。呜呼。非圣人。其孰能之。(语类。问闻无道理之言。亦顺否。曰。如何得都有道理。无道理底也。见他是那里背驰。那里欠阙。那一边道理是如何。一见便一落索都见了。)
第五章。不背于理。 何不曰不背于礼而曰理。必有意义。俟更思之。○以不违亲为主。则违于理者却有之。而主于不违理。则不违亲包在里许矣。○三家。葬而视桓楹。祭而以雍彻则其生事。亦必有僭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1L 页
者矣。○他人问孝。皆直就生事上说。而为三家发。故并及于其葬祭。
一于礼而不苟。 凡当为而不为。与不当为而为之。皆苟而已矣。
第六章。唯其疾之忧。 前说不但于寻常守身处谨。虽疾病之来。亦当谨其所以致之者。与夫所以治之者。若后说则不曾照管得到此。兼语意迂晦。必待足字数而后通。
第七章。犬马亦皆有养。 泛看似甚言。然其实才一毫不敬。便与养犬马者无别。盖人之于犬马。亦能知爱知养。若爱养父母而有一念之不敬。则即此一念之间。又何以自别于彼哉。
第八章。告众人。 无违。意思阔。人人皆可用之。故谓之告众人。其他三章。各就当人不足处言之。则异乎是矣。○凡四章。告武伯者为先务。懿子底次之。子游,子夏两章。各就上面审症用药者。盖游,夏二子。于守身以礼两节。已打得过。特其气禀学力或有不足处。故以敬与和各告之耳。先之以武伯之守身。懿子之以礼。而又能有子游之敬。子夏之和则事亲之道尽矣。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2H 页
第九章。私谓燕居(止)之时。 私字。自燕居独处。以至日用动静。无不包在里许。○颜子对孔子时则终日与言。而只是耳听而已。心唯而已。一似个痴底人相似。及其退而察其私则自人所不知处。以至于日用应酬之间。无不是道理活泼处。终日而出于夫子之口者。一切于颜子身上迸出来。所谓时雨化之者盖如此。○今日对书册。便是与夫子言。书册外便是私。果能发于夫子之言如颜子否。
第十章。视其所以(止)所安。 所以。是所为之事也。所由。所以之所从来也。所安。所由之成就处也。且如读书一事。所以。是读与不读所由。是要为己与要求利禄。所安。是安于为己与勉强于为己。或说由行也之意。又如读书而或循序致精。或涉猎卤莽。是也。此则就事上说。不若前说渐就根源处看为更精切。观下文察其所安。可见。
第十二章。君子不器。 同一器字。而子贡问器章。则曰有用之成材。此则曰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同一期月字。而论语则曰周一岁之月。中庸则曰匝一月。观此则知朱子之注法矣。○器则材也。不器者。其德也。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2L 页
第十三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非谓行之必言之。只谓不行而言之为不可。正如朱韦斋说。大学有无诸己之义。
第十四章。周比。 周有公天下之意。比有一个两个择合而从之意。二者气象意思。其阔狭偏全。煞隔霄壤。然亦要看意里如何耳。其意里公。虽只亲厚得一人。不害其为周。意里私。虽遍厚得千百人。益见其为比。
对举而互言之。 对举。指周与比。互言。指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第十五章。学而不思(止)则殆。 学是身去做。(读书亦只是学。)思是心去穷。
第十七章。 无自欺之蔽。就当下说。有可知之理。就来头说。二说相须。方说得知也意出。
第十八章。 闻亦有当行者。见亦有可言者。夫子之以言属闻。以行属见。特取其义类相近。如行有可悔人必尤。言而招尤己必悔。但以其重处而分言之耳。○既能多闻多见后。其显然非底不须说。其疑是疑非之间者。又阙之。只择其的然是底。言之行之。然犹不敢信口说信足行。而必慎之至此则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3H 页
若可以远于尤悔矣。然而曰寡焉。则槩可见君子修身之难。而又见圣人之言。其精切而细密如此。○疑以心言。殆以身言。○慎言行。有得禄之理。而亦有不得者。犹耕田有不馁之理。而犹有馁者。此言在中。与经旨少异。(夫子此言。本谓学不期于禄而禄自来。犹耕不期于馁而馁自至。二者皆无心而得之。而程子引之也。谓谨言行。必得禄而反不得禄。犹耕田必不馁而反馁。二者皆反类而应。二义稍不同。)
第十九章。大居敬而贵穷理。 居敬穷理。固是平日工夫。然当举错之际。亦少此不得。此等处。须两下并看。
第二十章。 使民敬。更无别道。只是庄以临之而已。若忠与劝则各有两个道理。盖必在己孝然后民有所观感。然不慈则无以结民之心。故必教而又慈。然后方能使他忠。善者举之然后民有所钦慕。然不教则无以率民于善。故必举而又教。然后方能一齐使他劝。集注固精当。而但孝与慈举与教之间。欠一又字意思。此语类之所以自谓未尽也欤。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3L 页
第二十二章。 信不特是言语实。行处亦也要实。○车而以輗軏则虽适国可也。而不以輗軏则不行于庭除。人而以信则虽蛮貊可行。而不以信则不行于妻子。大文以字。犹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之以。
第二十三章。 三十年为一世。而此则以易姓为世者。以夫子所答夏殷周之说知之。亦若期月字。中庸作一月。论语作一岁解。○三纲五常之外。更无所谓因。文质三统之外。亦无所谓损益。○文质三统。是扶持那三纲五常底。○这个因与损益。岂特百世为然。虽后天地。亦须如此。盖阴阳五行。依旧阖辟不穷。既有五行。焉得无五常。既有五常。焉得无制度。文为亦必待群圣人继作。渐次具备而损益之。于是乎有忠质文之更尚。此必然之理也。
  [八佾]
八佾第一章。于其所不当为(止)不忍故也。 朱子曰。为人臣子。只有个尊君敬上之心。方能自安其分。不忍少萌一毫僭差之意。此是心法极严密处。如此是真个忠臣。如此是真个孝子。彼弑父与君者。皆生于不安其分而已。
第三章。 游氏说得完备。程子说得不仁之意。(亦不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就心上说)李氏只说得礼乐何之意。有游氏之人心然后斯有程子之序与和。有程子之序与和然后方可以凑合于李氏之玉帛钟鼓。集注之精密如此。
第四章。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所问。亦不是极本穷源之论。○林放此问。有脱洪流而返真源。挽一世而还古初之意。宜夫子之大之也。
第五章。夷狄之(止)亡也。 程子责在下。尹氏责在上。二说相须。方说得亡字意出。然其实僭乱之说。为尤切于亡君之叹。
第七章。恭逊。 恭主容。逊主事。雍容谓恭。揖逊谓逊。○君子于天下事。元无有一毫争。惟于射然后疑于争。然其胜则雍容揖逊。其不胜则反求诸己。君子之德。其随事著见如此。
第九章。夏礼殷礼。 此之礼。非殷因周因之礼。乃其时损益底。
第十章。 伯循说止于始祖配之也。(见通解续卷二十一祭法下。)○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此理极玄远。此意极精微。
吾舍鲁何适矣。 杞宋叹古。周鲁叹今。然就中宋胜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于杞。鲁之郊禘非礼。犹胜于周之全体被幽厉坏了。
第十二章。不得致其如在之诚。 谓孔子自不得致其诚。非指摄者而言。盖摄者虽极其诚敬。而已不得自致其诚则此心便缺然。如不祭。
第十三章。略如祭宗庙之仪。 指迎尸祭奥而言。不可连上文设主祭其所看。 小注真西山说。最好玩味。
第十九章。君使臣(止)以忠。 集注就当下说。吕氏交互说。尹氏是相因说。合三说。其义乃备。○居上使下。易于慢。故说以礼。下之于上。位截分严。易以欺。故说以忠。各就不足处说。其实事君岂可不以礼接下岂可不以诚。因是推之。五伦亦大纲如此。父子天属。亲莫大焉。君臣人合。义莫重焉。以其重处言之。至于夫妇。同室而处。易于狎昵。故以有别言。长幼比肩而随。易于紊乱。故以有序言。朋友亦义合者也。然诺游从。易以相弃相忽也。故特以有信言之。其实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又各自具五者之理。非如东西南北之相反而不可以相入也。
第二十一章。 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则成事不说矣。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又启时君杀伐之心则遂事不谏矣。(启字正好对遂字。)其言已出。不可复救则既往不咎矣。
第二十二章。局量褊浅。规模卑狭。 局量。器之体。规模。器之用。褊浅卑狭。言其小。上大学之道。兼体用说。○三归说。考说苑本文。不见其奢处。
规矩准绳。 规先圆故可以圆得物。矩先方故可以方得物。准平故平得物。绳直故直得物。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者盖如此。○器小。其本领病痛也。奢与犯礼。各其发见于一事者耳。
第二十三章。 曰始曰从曰成。则四者之相为终始可知。然其实才翕时。自然纯如皦如。到绎时。亦必纯如皦如。但始时翕较重。终则绎较大。中间主纯而皦。故集注只解字义。而其各为一时者自在其中。此则正意也。谢氏是一时俱有之义。为馀意耳。
第二十五章。美者(止)美之实。 功固一。然才到声容处。韶则一向纯和。武则一向刚厉。想美处亦不甚相似。而夫子说如此。当更思之。○善是美之所以然处。然所当然处既尽美。则其所以然处。又胡为而有尽不尽之分。盖武之所以至于尽美者。由其能反之而至于圣。征诛而得天下。其反其征诛。皆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非若舜之自然而性之。揖逊而有之者也。故虽得尽美而毕竟不至于尽善也欤。○有天下得天下。有得两字本孟子。煞有意义在。
  [里仁]
里仁第二章。安其仁(止)不易所守。 两句。形容仁知地位。至为精密。熟玩之。有无限意味。○内外。以心言。远近。以地言。精粗。以事言。有所存。以心言。有所理。以事言。
第五章。 富贵贫贱得之吐。皆当以(于等隐)读之。然后于彼不处。于此不去之意。方分明。谚解。贫贱下吐云(伊罗刀)。非集注本意。(曾见金濯以如此说。)○处富贵贫贱是一节。终食是一节。造次(凡日用间。稍有忙急处皆是。)颠沛(自忧患变难。以至死生之际皆是。)是一节。
第六章。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之恶之。犹属利仁。○既言成德者之未见。次言用力者之未见。又次言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其人遆下一等。而其言未见则同。盖可见仁之难能。而又可见圣人之望于人者深矣。○上下未见字实。中未见字虚。谓无用力而力不足者。小注。朱子语如此说。
第七章。观过斯知仁矣。 饶氏谓知仁是就好底一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边说。若小人则不待过然后知不仁。此说似好。然经意恐不然。盖此章。无论君子小人。当其过时。观其所存心处如何。若心存于厚与爱而过则知其为仁。心存于薄与忍而过则知其为不仁。是方过而后观之之事。不干过以前事也。
第八章。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只是知至事。朱子所谓豁然贯通是也。记退溪集将此闻字。作知行两至说。更详之。
第十章。果有所倚乎。 虽义。亦不可倚着。○语类。先生问君子之心果有所倚。如何看。(义刚)云只是随事物去量度。曰。只是把心去看是与不是。
第十一章。怀德怀土。 即今一念之间。竦然起敬。便是怀德。才有一毫苟偷意思。即为怀土矣。
第十二章。多怨。 多怨字似不必释。而先儒有谓求而不得则自多怨尤人云云。故于此特训之。以明人怨己。不是己怨人。○人以渺然一身。处乎百千万人之中。日日与相接。若每事去专求利己。不复问人如何。则其多怨。可胜言哉。
第十三章。能以礼让(止)如礼何。 真个有恭敬辞让之心去为国。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兄弟弟。万物各得其分。于为国乎何有。不然而以放肆忿争之心行之。则其所设君臣之分。上下之等。只是虚位而已。未论为国。亦如何去接得他行。
第十五章。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只是就日用事为上言其所存主处。只是一个至诚从此推出。以事亲则贯于事亲。以从兄则贯于从兄。盖就那贯处却见那一。就那一处却见那所以贯。此所谓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也。○曾子未唯之前。毕竟虽忠恕亦不会相为体用。及闻一贯之呼然后遂言下领会。而在学者则这忠恕是已。○尽己推己字。只是就忠恕字上举其正训为如此。若圣人则不待于尽己而已自尽。无待于推己而已自推。○语类浴沂章。曾子于恕上得之。而忠之理则其初盖未能会也。然而一唯之后。本末兼该。体用全备。(壮祖)
以此观之。 观于以此字上至诚万物一本万殊之云。似说天地之忠恕。○忠者。天道。恕者。人道。(以天理人事说忠恕。)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以实心行事说忠恕。)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以未发已发说忠恕。)此饶氏说。当更详之。○未发时。固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未有所谓贯。亦未有所谓恕。则其浑然全体。只是一而已。只是忠而已。然夫子平日。未尝有言及未发者。寻常疑。程子体与大本字。亦只就贯上。指其所存主处言。所指与中庸当不同。及考陈氏说。以为中庸专指未发。此则彻首彻尾。无间于未发已发。饶氏则专以静而未发言之。又考语类。或曰。恐不可以忠为未发。先生曰。如此说也不妨。忠是不分破底。恕是分破出来底。如此则忠亦该未发而亦有独自为一时节。当更思之。○程子条。首三句。是忠恕正训。忠恕一以贯之。至大本达道也。言圣人之忠恕。移上一级说。其下两句。又缴上两意。第二条。又移上一级说天地之忠恕。第三条。是说圣门教人之法。○如何一闻一贯之说。而知圣人平日百千万事。个个是这一去贯他。而今未到他地位。不可悬象臆揣说。
第十六章。义者天理之所宜。 同一义字。而就事上说则曰理之宜。就性上论则曰宜之理。言固各有当也。○喻义喻利。自一念之微。以至日用百千万事。皆不可分言。而杨氏独以死生言者。举其重也。
第十七章。见贤(止)省也。 存心为己者。其观于人者。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L 页
亦无不反诸己。
第十八章。又敬不违。 不违。是不违其当初几谏之意。
第十九章。去亲远。为日久。定省旷。音问疏四者。各是一事。皆是不远游之一事。
不惟己之思亲(止)念我不忘也。 此集注最用意处。前辈谓良工独苦之心。
第二十一章。既喜其寿。又惧其衰。 集注此两句。语类自以为微差。何也。只是这一事上。既喜其寿。只这喜上。又惧其来日之不多。所以有两一则字。注中云云。是就寿与衰上喜惧了。若如此。却是两个事。所以谓微差否。○终是惧心多。故以爱日之诚四字结之。
第二十二章 言之如其所行。言在行后。行之如其所言。言在行先。或先或后。而却与行不失尺寸。
第二十五章。德不孤。必有邻。 当与道不同。不相为谋章参看。惟其不能相为谋。是以各以其类而为邻。
第二十六章。求荣。 人臣以谏行言听为荣。故曰求荣。非谓求荣利以肥身也。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H 页
[公冶长]
公冶长第一章。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 瓜田之履。及寡妇之子。却须避之。何也。退溪先生亦年年避陶山鱼梁。然则何者当避。何者不当避。更详之。
第二章。必本其父兄师友。 圣人于称善处如此。而至于称恶则本来自少。况及其父兄师友耶。○子贱是时。才二十馀岁。而见称于圣人也已如此。
第四章。焉用佞(止)未知其仁。 方许他不佞之为贤。而又云不知其仁。此见圣人之心鉴空衡平。褒不溢美。贬不溢恶处。○此之语仁。与令尹文子章异。盖彼是就三仕三已及弃马十乘上论。故以当理无私言之而无不该。此则总论雍也之德。故非继下不息字。不足以该之。集注之精当如此。(闻之湖上)○或云。子文文子。只就他全体上。不能保其无失。故以当理无私言之。若仲弓则当理无私。(全体)有时而几。而不能保其不息。故以全体不息语仁。此说亦通。然要不若前说之稳密也。
第七章。问子路仁乎。 盖就子路全体上发问。故夫子不许其仁。下求与赤亦然。寻常谓一事上若当理而无私。则这是一事之仁。而小注朱子说。谓才说个仁。便用以全体言。俟更详之。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L 页
第八章 闻一知二。闻此而知彼也。闻一知十。闻始而知终也。知彼固难。而知终则更大段聪明。只被圣人略略地点化他。他便冰解冻释。全体洞贯。其去生知只隔一些子。若生知则又不待闻一而洞然无不照矣。○子贡是占得知分数多者。故于此亦以知对。若曾子则必以行言之矣。(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皆以行言。)
第九章。自弃。 心下才一懈。便是自弃。昼寝特其甚者耳。
第十章。有志者少。无志者多。 心下才被欲牵时。便不是有志底。
悻悻自好。 只这心下有一分计较胜负底意思。便被他牵引去。这便是欲。便不得为刚矣。
第十一章。我不欲人之(止)无加诸人。 仁人。不待思量。到我不欲而后。方无加于彼也。若学者之恕则其初本欲加之。而但反思我本不欲人以是加于我。故想彼亦不欲而遂不敢加于人。其视仁之本体。直遂不拟议者。煞隔地位。○记二程书有欲无之欲字。便不是仁之语。当考。(外书。伊川先生曰。吾亦欲无加诸人。恕也。然未至于仁也。以其有欲字尔。)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H 页
第十二章。文章。德之见乎外者。 凡夫子身上。一语一默一动一静。无不是道理发见。粲然成文处。学者之知。未遽及性与天道。则只得用力于其文章而已。集注。日见乎外四字。最宜著眼看。
第十四章。敏而好学(止)谓之文。 孔文子病痛多端。无足称。然其得谥为文者。只为能勤学好问而已。今性不敏而不好学。位不高而耻下问者。又孔文子之所弃也。
第十五章。使民也义。 是子产使之以义。如庐井有伍之类。只是为之统领。以治不率之意。语类。义字在子产身上。不在民上一说问。使民义。是教民以义。先生应。后说恐记误。
第十六章。善与人交。 善字当离读。
第十七章。不务民义而謟渎鬼神。 大凡人真个用力于义时。不问前头如何若何。只得低首下心。拚生尽死去做去。何暇说鬼说神。謟渎去。求福利。其有心去謟渎者。必不能尽力于其所当为。以此见二者直是相反。有此则无彼。有彼则无此也。
第十八章。令尹子文,陈文子。 二子俱不得为仁。然令尹较占得心。而事未必当理。文子较占得事。而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L 页
心未必无私。故集注。于令尹则曰。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于文子则曰。未知其心果见义理之当然而能脱然无所累乎云云。而愚闻以下。以无私当理。断二子不仁。然此亦大纲说。其实令尹之三仕三已而告之之时。其心岂尽廓然无私。文子之违而去之之时。其事亦岂尽必当于理。但以大槩分言之则如此云耳。
彼此交尽。 彼。指不仁。此。指仁。○小注。程子曰。圣人为之。亦只是忠清。张南轩曰。在圣人。亦不妨谓之仁。程子。以事之大界限言。南轩。以心之存主处言。
第十九章。再斯可矣。 一番大段穷究。见得是非确定后。还复平心去思量俄者所思真个是与不是。是为再思。若不能见得。虽曾穷日夜思索。亦不得为一番。今人只草草略入思议。而遽用再斯之说。恐非圣人本意。○使晋一节。亦以證每事三思之一事。非谓此事亦带得私意而同归于或也。
第二十章。其愚不可及也。 其愚有二。不避也。沈晦也。以沈晦之愚。则疑于避而却能不避。以不避之愚。则疑于不能沈晦而却能沈晦。不可及有二。保身也。济君也。保身者难于济君而却能济君。济君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H 页
者难于保身而却能保身。又沈晦则只保身可耳而却能济君。不避则只济君可耳而却能保身。所以然者。盖于不避中却能沈晦。故毕竟能济君。又保身。数义错综。方尽不可及之义。
第二十二章。能改即止。 此见二子心下浑只是一团天理。更无一毫惹绊处。其所以与圣人不同者。只为当初恶时。恶得太决裂。太迫隘。不似圣人中和温厚气象。所以为圣之清。○二子之所以圣处亦在此。
第二十三章。于其一芥(止)从可知焉。 曲徇要誉。惯得心路熟。故千驷万钟。亦只如此。又如此小事。尚如此去曲徇要誉。况其大者。其要去曲徇要誉必倍之。此所以千驷万钟。从可知之也。
第二十四章。有甚于穿窬。 人事可耻。莫甚于穿窬。然只是盗人之有而不使人知而已。若过謟与匿怨。则其所包藏于身心者。盖亦无所不至。而外面则常要厌然以欺人。此所以甚于穿窬者欤。
第二十五章。愿车马(止)敝之而无憾。 向见屏翁以为此当推类活看。若是车马轻裘则甚是易事。不必待子路然后能之。可见元来把外物不做事看。
约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L 页
所以如此说。
老者安之(止)怀之。 语类。或疑安信怀不分亲疏。恐近兼爱。此大不然。只于老少朋友分殊处可推。三者既分殊。则这老上岂独无分殊。少上亦岂无分殊。此即西铭之旨也。○不知圣人是甚么㨾胸次。其发出来语言。如此其浩博。又如此其微密也。○子路底。是事为上事。颜子底。是性分上事。孔子底。是天理上事。(语类说)
亚于浴沂。 浴沂。是就物我一同中。见得天理流行者也。子路底。虽未见得天理流行。大槩物我一同则有之。所以亚于浴沂。
天地气象。 圣人有此天地气象。
第二十六章。能见其过而内自讼。 能字当离读。其意直到内自讼上。(集注两下能字可见。)○人知过固鲜矣。知过而能内讼者为尤鲜。不内讼而徒然讼言于口舌者。其改之必不能痛切而真实。如不言而内讼者之为也。○此章。是改过之要法。
第二十七章。 学之至。可以为圣人。是孔子亦自忠信而学也。不学则不免为乡人。是十室必有而终于无闻也。一一对勘。无限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