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x 页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劄录
劄录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5H 页
中庸集说
第二章
仲尼曰(止)反中庸。
朱子曰。以中对和而言。则中者体。和者用。此是指已发未发而言。以中对庸而言。则又折转来。庸是体。中是用。如伊川云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也。此中却是时中执中之中。以中和对中庸而言。则中和又是体。中庸又是用。(语类。)○蔡虚斋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中性而和情也。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不偏不倚之中德也。无过不及之中行也。故曰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中则庸矣。○栗谷曰。饶氏中庸中和分内外之说。终不免有疑。盖以性情言之则谓之中和。以德行言之则谓之中庸。游氏之说精当矣。然而致中和云者。以性情包德行而为言也。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云者。以德行兼性情而为言也。非若饶氏之说以致中和践中庸。分内外工夫。如是之支离也。夫大本达道者性情也。立大本行达道者德行也。若以
第二章
仲尼曰(止)反中庸。
朱子曰。以中对和而言。则中者体。和者用。此是指已发未发而言。以中对庸而言。则又折转来。庸是体。中是用。如伊川云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也。此中却是时中执中之中。以中和对中庸而言。则中和又是体。中庸又是用。(语类。)○蔡虚斋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中性而和情也。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不偏不倚之中德也。无过不及之中行也。故曰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中则庸矣。○栗谷曰。饶氏中庸中和分内外之说。终不免有疑。盖以性情言之则谓之中和。以德行言之则谓之中庸。游氏之说精当矣。然而致中和云者。以性情包德行而为言也。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云者。以德行兼性情而为言也。非若饶氏之说以致中和践中庸。分内外工夫。如是之支离也。夫大本达道者性情也。立大本行达道者德行也。若以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5L 页
立大本为养内。以行达道为养外则可也。今以致中和为养内。则是以立大本行达道。皆为养内也。此外又安有践中庸功夫耶。○尤庵曰。篇首将引夫子说话。而先言仲尼。以见其下所谓子曰者是仲尼也。篇终将言夫子道德。而又先言仲尼。以见其三十章三十一二章。皆是夫子道德也。
君子之中庸(止)无忌惮也。
朱子曰。执中当知时。苟失其时。则亦失中矣。此语恐未安。盖程子谓子莫执中。比杨墨为近。而中则不可执也。当知子莫执中与舜禹汤之执中不同。则知此说矣。盖圣人义精仁熟。非有意于执中。而自然无过不及。故有执中之名。而实未尝有所执也。以其无时不中。故又曰时中。若学未至理未明。而徒欲求夫所谓中者而执之。则所谓中者。果何形状而可执也。殆愈执而愈失矣。子莫是也。既不识中。乃慕夫时中者。而欲随时以为中。吾恐其失之弥远。未必不流而为小人之无忌惮也。中庸但言择善而不言择中。其曰择乎中庸。亦必继之曰得一善。岂不知善端可求而中体难识乎。夫唯明善则中可得而识矣。(答何叔京书。○节要注岂不知之知。恐当作以。)○栗
君子之中庸(止)无忌惮也。
朱子曰。执中当知时。苟失其时。则亦失中矣。此语恐未安。盖程子谓子莫执中。比杨墨为近。而中则不可执也。当知子莫执中与舜禹汤之执中不同。则知此说矣。盖圣人义精仁熟。非有意于执中。而自然无过不及。故有执中之名。而实未尝有所执也。以其无时不中。故又曰时中。若学未至理未明。而徒欲求夫所谓中者而执之。则所谓中者。果何形状而可执也。殆愈执而愈失矣。子莫是也。既不识中。乃慕夫时中者。而欲随时以为中。吾恐其失之弥远。未必不流而为小人之无忌惮也。中庸但言择善而不言择中。其曰择乎中庸。亦必继之曰得一善。岂不知善端可求而中体难识乎。夫唯明善则中可得而识矣。(答何叔京书。○节要注岂不知之知。恐当作以。)○栗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6H 页
谷曰。时中二字。有指达道而言者。有指行达道而言者。朱子章句曰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此指达道而言也。其曰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此指行达道而言也。达道是时中之道也。行达道是时中之行也。
第六章
子曰舜(止)为舜乎。
问舜是生知。如何谓之择善。朱子曰。圣人也须择。岂是全无所作为。他做得更密。生知安行者。只是不似他人勉强耳。尧稽于众。舜取诸人。岂是信采行将去。圣人依旧是这道理。(语类。下同。)○问颜子择中。与舜用中如何。曰舜本领大。不大故着力。
第九章
子曰天下(止)不可能也。
程子曰。克己最难。故曰中庸不可能也。○尤庵曰。此亦有浅深淳驳之异等。如管仲之一匡。亦可以言此矣。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注)
先曾祖考曰。上章言择乎中庸。而此章言中庸不
第六章
子曰舜(止)为舜乎。
问舜是生知。如何谓之择善。朱子曰。圣人也须择。岂是全无所作为。他做得更密。生知安行者。只是不似他人勉强耳。尧稽于众。舜取诸人。岂是信采行将去。圣人依旧是这道理。(语类。下同。)○问颜子择中。与舜用中如何。曰舜本领大。不大故着力。
第九章
子曰天下(止)不可能也。
程子曰。克己最难。故曰中庸不可能也。○尤庵曰。此亦有浅深淳驳之异等。如管仲之一匡。亦可以言此矣。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注)
先曾祖考曰。上章言择乎中庸。而此章言中庸不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6L 页
可能也。此章言中庸不可能。而下章言中立不倚强哉矫。则其所以承上章。起下章之意。可见矣。
第十章
子路问强。
问南北方之强。是以风土言。君子强者居之。是以气质言。和而不流以下。是学问做出来。朱子曰是。(语类。)
故君子(止)强哉矫。
朱子曰。中立最难。如一物直立于此。中间无所依着。久之必倒去。问若要直立得住。须用强矫。曰大故要强立。(语类。下同。)○未达时。要行其所学。既达了。却变其所学。不变未达之所守可也。○栗谷以小注饶氏四者亦有次第。一件难似一件之说为非是。退溪曰。饶氏说得有牵强之病。来说是也。
第十一章
子曰索隐行怪(止)弗为之矣。
朱子曰。索隐行怪。不能择。半道而废。不能执。依乎中庸。能择也。不见知而不悔。能执也。(语类。)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章
子路问强。
问南北方之强。是以风土言。君子强者居之。是以气质言。和而不流以下。是学问做出来。朱子曰是。(语类。)
故君子(止)强哉矫。
朱子曰。中立最难。如一物直立于此。中间无所依着。久之必倒去。问若要直立得住。须用强矫。曰大故要强立。(语类。下同。)○未达时。要行其所学。既达了。却变其所学。不变未达之所守可也。○栗谷以小注饶氏四者亦有次第。一件难似一件之说为非是。退溪曰。饶氏说得有牵强之病。来说是也。
第十一章
子曰索隐行怪(止)弗为之矣。
朱子曰。索隐行怪。不能择。半道而废。不能执。依乎中庸。能择也。不见知而不悔。能执也。(语类。)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7H 页
程子曰。费。日用处。○朱子曰。费而隐一节。正是叩其两端处。熟味上下文意及鸢飞鱼跃上下察之意。即见得显微巨细。浑是此理。(答林择之书。)○君子之道费而隐。和亦有费有隐。不当以中为隐。以和为费。(语类。下同。)○费道之用也。隐道之体也。用则理之见于日用。无不可见也。体则理之隐于其内。固有非视听之所及者。○费有极意至意。○问中庸散于万事。即所谓费。惟诚之一字。足以贯之。即所谓隐。曰不是如此。费中有隐。隐中有费。凡事皆然。非是指诚而言。○栗谷曰。理之散在事物。其所当然者。在父慈在子孝。在君义在臣忠之类。所谓费也用也。其所以然者。则至隐存焉。是其体也。玄石曰。道者事物之当然之理。当然谓之费。所以然谓之隐。虽曰自分体用。而浑然不见其异。○先曾祖考曰。费与隐。皆形而上者。而从无所不在处说则谓之费。从视听所不及处说则谓之隐也。
夫妇之愚(止)莫能载焉。
问圣人亦何有不能不知也。程子曰。天下之理。圣人岂有不尽者。盖于事。有所不遍知不遍能也。至纤悉委曲处。如农圃百工之事。孔子亦岂能知哉。
夫妇之愚(止)莫能载焉。
问圣人亦何有不能不知也。程子曰。天下之理。圣人岂有不尽者。盖于事。有所不遍知不遍能也。至纤悉委曲处。如农圃百工之事。孔子亦岂能知哉。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7L 页
○问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恐非谓天能生覆而不能形载。地能形载而不能生覆。恐只在于阴阳寒暑之或乖其常。吉凶灾祥之或失其宜。品类之枯败夭折而不得遂其理。此虽天地。不能无憾于此也。朱子曰既是不可必望其全。便是有未足处。(答徐居甫书。)○至者非极至之至。盖道无不包。若尽论之。圣人岂能纤悉尽知。伊川说是。(语类。)○林次厓曰。夫妇之愚。可与知能。举此道之至小者言也。所知能何事。家人日用之常。如耒耟井臼亦是也。
诗云鸢飞(止)上下察也。
程子曰。鸢飞戾天。向上更有天在。鱼跃于渊。向下更有地在。○此一段。不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之意。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会不得时。只是弄精神。○上蔡谢氏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非是极其上下而言。盖真个见得如此。此正是子思吃紧道与人处。若从此解悟。便可入尧舜气像。又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无些私意。上下察。以明道体无所不在。非指鸢鱼而言也。知勿忘勿助长则知此。知此则知夫子与点之意。○朱子曰。近日因事。方有少省发处。如鸢飞鱼跃。明道
诗云鸢飞(止)上下察也。
程子曰。鸢飞戾天。向上更有天在。鱼跃于渊。向下更有地在。○此一段。不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之意。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会不得时。只是弄精神。○上蔡谢氏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非是极其上下而言。盖真个见得如此。此正是子思吃紧道与人处。若从此解悟。便可入尧舜气像。又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无些私意。上下察。以明道体无所不在。非指鸢鱼而言也。知勿忘勿助长则知此。知此则知夫子与点之意。○朱子曰。近日因事。方有少省发处。如鸢飞鱼跃。明道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8H 页
以为与必有事焉勿正之意同者。今乃晓然无疑。日用之间。观此流行之体。初无间断处。有下工夫处。此与守书册泥言语。全无交涉。幸于日用间察之。知此则知仁矣。(答何叔京书。)○言其上下察也。其者指道体而言。察者昭著之义。言道体之流行。发见昭著如此也。(答王子合书。)○鸢飞鱼跃。上文说天地万物处皆是。(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也。道体无所不在也。)又有无穷意思。又有道理平放在彼意思。(语类。)○吕晚村曰。上说费在广大无尽处。令人茫洋自失。此又就其变动流露处。提出示人。当下色色可会。所谓吃紧为人。活泼泼地也。上面包罗全体。是横说。此在交接当机。是竖说。○先曾祖考曰。鸢鱼子思偶引诗。指此二物而言。凡在天地间。昭著可见之物。何者不然。
活泼泼地。(注)
玄石曰。活字之义。不可但以流通快活目之。盖活者生活之活。如所谓源头活水是也。泼泼者流动无碍之貌。亦从活字说下来。
君子之道(止)察乎天地。
问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盖夫妇则情意密而易于陷溺。不于此致慎。则私欲
活泼泼地。(注)
玄石曰。活字之义。不可但以流通快活目之。盖活者生活之活。如所谓源头活水是也。泼泼者流动无碍之貌。亦从活字说下来。
君子之道(止)察乎天地。
问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盖夫妇则情意密而易于陷溺。不于此致慎。则私欲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8L 页
行于玩狎之地。自欺于人所不知之境。人伦大法。虽讲于师友之前。亦未保其不坏于幽隐之处。傥知造端之重。隐微之际。恐惧戒慎。则是工夫从里面做出。以之事父兄处朋友。皆易为力而有功矣。朱子曰。本只是说至近处。似此推说亦好。(答徐居甫书。)○男女居室。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间。此君子之道。所以费而隐也。然幽闇之中。衽席之上。人或亵而慢之。则天命有所不行矣。此君子之道。所以造端乎夫妇之微密。而语其极则察乎天地之高深也。(答胡伯逢书。)○察与上句察字同意。言其昭著遍满于天地之间。(语类。)○沙溪曰。造端是托始之意。○先曾祖考曰。夫妇二字。与上文夫妇应。但上文夫妇之与知能行者。以道中之一事言。此造端乎夫妇者。以造道之始事言。上言道体之易见处。此言道体之至近处。
右第十二章。(注)
尤庵曰。中庸凡四大节矣。此章下注则皆连书。以别于他章矣。曾见一唐本。他章下注则皆分注。而此四大节则皆大书。亦是分别之意也。
第十三章
右第十二章。(注)
尤庵曰。中庸凡四大节矣。此章下注则皆连书。以别于他章矣。曾见一唐本。他章下注则皆分注。而此四大节则皆大书。亦是分别之意也。
第十三章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9H 页
以众人望人。(注)
问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朱子曰。道者众人之道。众人所能知能行者。今人自做未得众人耳。(语类。)○史氏伯璿曰。章句之所谓众人。非庸众之众。虽尧舜之圣。亦众人中之人耳。
忠恕违道不远(止)勿施于人。
或问忠恕之别。程子曰。犹形影也。无忠则不能为恕矣。又曰忠恕两字。要除一个除不得。○朱子曰。前书所论忠恕则一。而在圣人在学者。则不能无异。正犹孟子言由仁义行与行仁义之别耳。孟子之言。不可谓以仁义为有二。则某之言亦非谓忠恕为有二也。但圣贤所论。各有所为而发。故当随事而释之。虽明道先生见道之明。亦不能合二者而为一也。非不能合。盖不可合也。曾子专为发明圣人一贯之旨。所谓由忠恕行者也。子思专为指示学者入德之方。所谓行忠恕者也。所指既殊。安得不以为异。然核其所以为忠恕者。则其本体盖未尝不同也。(与范直阁书。)○先曾祖考曰。上章所谓费隐。即道之体用也。所以明道体流行。无所不在也。此所谓忠恕。即为道之工夫也。所以明学者有着
问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朱子曰。道者众人之道。众人所能知能行者。今人自做未得众人耳。(语类。)○史氏伯璿曰。章句之所谓众人。非庸众之众。虽尧舜之圣。亦众人中之人耳。
忠恕违道不远(止)勿施于人。
或问忠恕之别。程子曰。犹形影也。无忠则不能为恕矣。又曰忠恕两字。要除一个除不得。○朱子曰。前书所论忠恕则一。而在圣人在学者。则不能无异。正犹孟子言由仁义行与行仁义之别耳。孟子之言。不可谓以仁义为有二。则某之言亦非谓忠恕为有二也。但圣贤所论。各有所为而发。故当随事而释之。虽明道先生见道之明。亦不能合二者而为一也。非不能合。盖不可合也。曾子专为发明圣人一贯之旨。所谓由忠恕行者也。子思专为指示学者入德之方。所谓行忠恕者也。所指既殊。安得不以为异。然核其所以为忠恕者。则其本体盖未尝不同也。(与范直阁书。)○先曾祖考曰。上章所谓费隐。即道之体用也。所以明道体流行。无所不在也。此所谓忠恕。即为道之工夫也。所以明学者有着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29L 页
实下工夫处也。
君子之道四(止)胡不慥慥尔。
张子曰。所求乎君子之道。是实未能。道何尝有尽。圣人人也。人则有限。是诚不能尽能也。圣人之心则直欲尽道。事则安能得尽。如博施济众。尧舜实病诸。尧舜之心。其施直欲至于无穷。方为博施。然安得若是。○朱子曰。君子之道四。某未能一焉。虽是圣人自责之词。然必其于责人之际。反求诸己。而见其于道之全体。曲折细微。容有不能无不尽处。如舜之号泣于旻天之类。但当于负罪引慝。益加勉励而不敢自恕焉耳。(答郑子上书。)○此处主意立文。与大学絜矩一节相似。(答徐彦章书。)○蔡虚斋曰。人伦有五。君子之道四。独遗夫妇一伦者。盖此以责人责己言。不可曰所求乎妇。以事夫未能也。故遗之。朱氏公迁乃曰道所当然。非所以求之闺门妇女也。如此则易何以曰利女贞。前章又何以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朱说凿矣。○庸德之行以下。是孔子赞美君子之言行如此。而欲以是为则而自勉耳。非自言其自修之事也。○先曾祖考曰。先言四未能。则虽若高远而难行也。然继言庸德庸
君子之道四(止)胡不慥慥尔。
张子曰。所求乎君子之道。是实未能。道何尝有尽。圣人人也。人则有限。是诚不能尽能也。圣人之心则直欲尽道。事则安能得尽。如博施济众。尧舜实病诸。尧舜之心。其施直欲至于无穷。方为博施。然安得若是。○朱子曰。君子之道四。某未能一焉。虽是圣人自责之词。然必其于责人之际。反求诸己。而见其于道之全体。曲折细微。容有不能无不尽处。如舜之号泣于旻天之类。但当于负罪引慝。益加勉励而不敢自恕焉耳。(答郑子上书。)○此处主意立文。与大学絜矩一节相似。(答徐彦章书。)○蔡虚斋曰。人伦有五。君子之道四。独遗夫妇一伦者。盖此以责人责己言。不可曰所求乎妇。以事夫未能也。故遗之。朱氏公迁乃曰道所当然。非所以求之闺门妇女也。如此则易何以曰利女贞。前章又何以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朱说凿矣。○庸德之行以下。是孔子赞美君子之言行如此。而欲以是为则而自勉耳。非自言其自修之事也。○先曾祖考曰。先言四未能。则虽若高远而难行也。然继言庸德庸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0H 页
言。则道实不外于平常言行之间。而实非高远难行者可见也。
第十四章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张子曰责己者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乐天则不怨。治己则无尤。
居易以俟命(止)行险而徼幸。
朱子曰命之一字。如死生有命之命。是带气言之。气便有禀得多少厚薄之不同。天命谓性之命。是纯乎理而言之。(语类人物之性门。)○林次厓曰。该做底便是平地。不该做底便是险道。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止)盛矣乎。
朱子曰。鬼神通天地间一气而言。魂魄主于人身而言。方气之伸。精魄固具。然神为主。及气之屈。魂气虽存。然鬼为主。气尽则魄降而纯于鬼矣。故人死曰鬼。(答梁文叔书。)○鬼幽神显。(答汪长孺书。)○天神地祗人鬼。只是一理。亦只是一气。中庸所云。未尝分别。人鬼不在内也。(答王子合书。)○问论君子之道。则即人之所行言之。故但及其费而隐自存。论鬼神之道。
第十四章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张子曰责己者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乐天则不怨。治己则无尤。
居易以俟命(止)行险而徼幸。
朱子曰命之一字。如死生有命之命。是带气言之。气便有禀得多少厚薄之不同。天命谓性之命。是纯乎理而言之。(语类人物之性门。)○林次厓曰。该做底便是平地。不该做底便是险道。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止)盛矣乎。
朱子曰。鬼神通天地间一气而言。魂魄主于人身而言。方气之伸。精魄固具。然神为主。及气之屈。魂气虽存。然鬼为主。气尽则魄降而纯于鬼矣。故人死曰鬼。(答梁文叔书。)○鬼幽神显。(答汪长孺书。)○天神地祗人鬼。只是一理。亦只是一气。中庸所云。未尝分别。人鬼不在内也。(答王子合书。)○问论君子之道。则即人之所行言之。故但及其费而隐自存。论鬼神之道。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0L 页
则本人之所不见不闻而言。故先及其隐而后及于费。曰鬼神之道。便是君子之道。非有二也。(语类。下同。)○问鬼神之德如何。曰此言鬼神实然之理。犹言人之德。不可道人自为一物。其德自为德。○侯氏解鬼神之为德。谓鬼神为形而下者。鬼神之德为形而上者。且如中庸之为德。不成说中庸为形而下者。中庸之德为形而上者。○双峰饶氏曰。鬼神之为德。与中庸之为德。语意一般。所谓德。指鬼神而言也。○先曾祖考答人书曰。鬼神是气也。程张朱三夫子之说。皆主气言。而理亦未尝不在其中。恐不可谓或遗理一边。或遗气一边也。
以二气言(止)其实一物而已。(注)
程子曰。气外无神。神外无气。或者谓清者神则浊者非神乎。又曰神气相极周而无馀。谓气外有神。是两之也。○朱子曰。气之方来。皆属阳是神。气之反。皆属阴是鬼。日自午以前是神。午以后是鬼。月自初三以后是神。十六以后是鬼。问日月对言之。日是神月是鬼否。曰亦是。草木方发生来是神。凋残衰落是鬼。人自少至壮是神。衰老是鬼。鼻息呼是神。吸是鬼。天地造化。皆是鬼神。古人所以祭风
以二气言(止)其实一物而已。(注)
程子曰。气外无神。神外无气。或者谓清者神则浊者非神乎。又曰神气相极周而无馀。谓气外有神。是两之也。○朱子曰。气之方来。皆属阳是神。气之反。皆属阴是鬼。日自午以前是神。午以后是鬼。月自初三以后是神。十六以后是鬼。问日月对言之。日是神月是鬼否。曰亦是。草木方发生来是神。凋残衰落是鬼。人自少至壮是神。衰老是鬼。鼻息呼是神。吸是鬼。天地造化。皆是鬼神。古人所以祭风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1H 页
伯雨师。问风雷鼓动是神。收敛处是鬼否。曰是。(语类。)
体物而不可遗。
朱子曰。前辈引用此句。或有脱了可字者。乃似鬼神有不遗物之意。非物自不可得而遗也。(答吴晦叔书。)○体物之意。本是鬼神之德。为此万物之体。非是先有是物。而鬼神之德。又从而体之也。(答吕子约书。下同。)○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天下岂有一物不以此为体而后有物者耶。以此推之。则体物而不可遗者见矣。○问体物注云是其为物之体。不知此体字。是体用之体。还是体质之体。答鬼神者气之往来也。须有此气。方有此物。是为物之体也。(答徐居甫书。)○问体物而不可遗。是有此物。便有鬼神。凡天下万物万事。皆不能外夫鬼神否。曰不是有此物时。便有此鬼神说倒了。乃是有这鬼神了。方有此物。及至有此物了。又不能违夫鬼神也。将鬼神做主。将物做宾。方看得出。(语类。)
使天下之人(止)如在其左右。
朱子曰。祭统所说如有见闻。论语所说祭神如在。皆是主于祭者而言。此章言使天下之人。齐明盛
体物而不可遗。
朱子曰。前辈引用此句。或有脱了可字者。乃似鬼神有不遗物之意。非物自不可得而遗也。(答吴晦叔书。)○体物之意。本是鬼神之德。为此万物之体。非是先有是物。而鬼神之德。又从而体之也。(答吕子约书。下同。)○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天下岂有一物不以此为体而后有物者耶。以此推之。则体物而不可遗者见矣。○问体物注云是其为物之体。不知此体字。是体用之体。还是体质之体。答鬼神者气之往来也。须有此气。方有此物。是为物之体也。(答徐居甫书。)○问体物而不可遗。是有此物。便有鬼神。凡天下万物万事。皆不能外夫鬼神否。曰不是有此物时。便有此鬼神说倒了。乃是有这鬼神了。方有此物。及至有此物了。又不能违夫鬼神也。将鬼神做主。将物做宾。方看得出。(语类。)
使天下之人(止)如在其左右。
朱子曰。祭统所说如有见闻。论语所说祭神如在。皆是主于祭者而言。此章言使天下之人。齐明盛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1L 页
服。以承祭祀。是主于鬼神而言。自有宾主。如何却如此看。又来谕言如其神之在焉。非真有在者也。此言尤害理。若如此说。则是伪而已矣。又岂所谓诚之不可掩者乎。(答欧阳希逊书。)○鬼神便是精神魂魄。程子所谓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张子所谓二气之良能。皆非性之谓也。故祭祀之礼。以类而感。以类而应。若性则又岂有类之可言耶。然气之已散者。既化而无有矣。其根于理而日生者。则固浩然而无穷也。故上蔡谓我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盖谓此也。然圣人之制祭祀也。设主立尸。焫萧灌鬯。或求之阴。或求之阳。无所不用其极。而犹止曰庶或享之而已。其至诚恻怛。精微恍惚之意。盖有圣人所不欲言者。非可以世俗粗浅知见。执一而求也。岂曰一受其成形。则此性遂为吾有。虽死而犹不灭。截然自为一物。藏乎寂然一体之中。以俟夫子孙之求。而时出以飨之耶。必如此说。则其界限之广狭。安顿之处所。必有可指言者。且自开辟以来。积至于今。其重并积叠。计已无地之可容矣。是又安有此理耶。(答廖子晦书。)○问鬼神体物而不可遗。只是就阴阳上说。末后又却以祭祀言之。是如何。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2H 页
曰此是就其亲切著见者言之也。若不如此说。则人必将风雷山泽。做一般鬼神看。将庙中祭享者。又做一般鬼神看。故即其亲切著见者言之。欲人会之为一也。(语类。下同。)○问万物皆有鬼神。何故只于祭祀言之。曰以人具是理。故于人言。○问在天地为鬼神。在人为魂魄否。曰死则谓之魂魄。生则谓之精气。天地公共底。谓之鬼神。○先曾祖考曰。使天下之使。非鬼神能使人如此也。然人必齐明盛服。敬畏奉承而不能已者。盖必有能使人自然如此者。则鬼神之德之盛处也。○此章与上费隐章。规模略同。费隐章上下说道之费。而中间引鸢飞鱼跃。人所易见之费以明之。此章上下说鬼神。而中间特举洋洋如在。人所易知之鬼神以明之。
孔子曰其气(止)神之著也。(注)
朱子曰。昭明。是人死时一段光景。焄蒿。是气升腾。悽怆。是使人惨伤之意。(语类小戴礼门。)○何文定曰。阴阳乍离之际。有此声气。此是祭义正意。若中庸章句。乃是借来形容感召已散复伸之气。与祭义自不同。○沙溪曰。景任曰郑注谓上言众生。此言百物。明其与人同也。不如人贵耳。此说明白。愚更察朱
孔子曰其气(止)神之著也。(注)
朱子曰。昭明。是人死时一段光景。焄蒿。是气升腾。悽怆。是使人惨伤之意。(语类小戴礼门。)○何文定曰。阴阳乍离之际。有此声气。此是祭义正意。若中庸章句。乃是借来形容感召已散复伸之气。与祭义自不同。○沙溪曰。景任曰郑注谓上言众生。此言百物。明其与人同也。不如人贵耳。此说明白。愚更察朱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2L 页
子昭明是人死时一段光景之言。则专指人死之气也。
诗曰神之格思(止)矧可射思。
朱子曰。言鬼神。自有迹者而言之。言神。只言其妙而不可测识。(语类。)○勉斋黄氏曰。合而言之。言鬼神则神在其中矣。析而言之。则鬼神者其粗迹。神者其妙用也。伊川言鬼神者造化之迹。此以功用言也。横渠言鬼神二气之良能。此合妙用而言也。○退溪曰。指其发见昭著则洋洋如在。指其灵妙不测则不可度思。
夫微之显(止)如此夫。
朱子曰。诚是实然之理。鬼神亦只是实理。若无这理。则便无鬼神无万物。都无所该载了。鬼神之为德者诚也。德只是就鬼神言。其情状皆是实理而已。侯氏以德别为一物。便不是。问章句谓性情功效何也。曰此与情状字只一般。(语类。下同。)○问窃疑谓鬼神为阴阳屈伸。则是形而下者。若中庸之言。则是形而上者矣。曰今且只就形而下者说来。但只是他皆是实理处发见。故未有此气。便有此理。既有此理。必有此气。○玄石曰。鬼神之德。即鬼神实
诗曰神之格思(止)矧可射思。
朱子曰。言鬼神。自有迹者而言之。言神。只言其妙而不可测识。(语类。)○勉斋黄氏曰。合而言之。言鬼神则神在其中矣。析而言之。则鬼神者其粗迹。神者其妙用也。伊川言鬼神者造化之迹。此以功用言也。横渠言鬼神二气之良能。此合妙用而言也。○退溪曰。指其发见昭著则洋洋如在。指其灵妙不测则不可度思。
夫微之显(止)如此夫。
朱子曰。诚是实然之理。鬼神亦只是实理。若无这理。则便无鬼神无万物。都无所该载了。鬼神之为德者诚也。德只是就鬼神言。其情状皆是实理而已。侯氏以德别为一物。便不是。问章句谓性情功效何也。曰此与情状字只一般。(语类。下同。)○问窃疑谓鬼神为阴阳屈伸。则是形而下者。若中庸之言。则是形而上者矣。曰今且只就形而下者说来。但只是他皆是实理处发见。故未有此气。便有此理。既有此理。必有此气。○玄石曰。鬼神之德。即鬼神实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3H 页
然之理。朱子所谓须是于良能功用上。认取其德者。可谓一言而蔽之。故章句只曰阴阳合散。无非实者。而不别出理字。其旨微矣。○先曾祖考曰。二气之所以屈所以伸者。虽微而难见。然屈则实屈而其屈甚显。伸则实伸而其伸甚显。一屈一伸。真实如此而昭著难掩也。诚即实也。言鬼神之屈伸。实有而非虚也。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先曾祖考曰。称舜之德。而特举孝为言者。盖孝为百行之源故也。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谓之而已。则可见孝弟之外。更无以加此者。此所以于此必以孝称之者也。
故大德(止)必得其寿。
先曾祖考曰。必得其位。即上贵(贵当作尊)为天子也。必得其禄。即富有四海也。必得其名。即德为圣人也。故章句于此不释上三句。而只单释必得其寿。曰舜年百有十岁。
故大德者必受命。
程子曰。命者是天之所赋与。天之报应。皆如影响。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先曾祖考曰。称舜之德。而特举孝为言者。盖孝为百行之源故也。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谓之而已。则可见孝弟之外。更无以加此者。此所以于此必以孝称之者也。
故大德(止)必得其寿。
先曾祖考曰。必得其位。即上贵(贵当作尊)为天子也。必得其禄。即富有四海也。必得其名。即德为圣人也。故章句于此不释上三句。而只单释必得其寿。曰舜年百有十岁。
故大德者必受命。
程子曰。命者是天之所赋与。天之报应。皆如影响。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3L 页
得其报者。是常理也。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有报应。但人以狭浅之见求之。便谓差。○张子曰。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命命天德。此大德所以必受命。
第十八章
推己以及人也。(注)
尤庵曰。推己以及人。专以父母之丧。上下同之而言。所谓己。指周公而言。人并指当时群臣百姓与后世而言。又曰自追王。止以天子礼。以此为己。自达乎诸侯。止无贵贱一也。以此为推而及人。语意甚明。
第十九章
夫孝者(止)善述人之事者也。
吕晚村曰。孝者善继前人之志。善述前人之事者也。盖凡理所当为。而时所可为。而分又得为。于焉为之。而事功克集。节文尽善。推之四海而皆准。传之后世而无弊。若此者固前人所必为之事也。吾能若此而为之。是为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矣。岂必祖父在日。有欲为之志而未为。吾因而成就
第十八章
推己以及人也。(注)
尤庵曰。推己以及人。专以父母之丧。上下同之而言。所谓己。指周公而言。人并指当时群臣百姓与后世而言。又曰自追王。止以天子礼。以此为己。自达乎诸侯。止无贵贱一也。以此为推而及人。语意甚明。
第十九章
夫孝者(止)善述人之事者也。
吕晚村曰。孝者善继前人之志。善述前人之事者也。盖凡理所当为。而时所可为。而分又得为。于焉为之。而事功克集。节文尽善。推之四海而皆准。传之后世而无弊。若此者固前人所必为之事也。吾能若此而为之。是为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矣。岂必祖父在日。有欲为之志而未为。吾因而成就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4H 页
之。有已为之事而可法。吾因而遵行之然后。为善继志善述事乎。
陈其宗器。
龟山杨氏曰。宗器天府所藏是也。祭则陈之。示能守也。于顾命陈之。示能传也。
践其位(止)孝之至也。
达说曰。细玩此节。不用着力生意。只承上二节结之。践位二句。申结上二节。事死二句。承上五句。而赞之孝之至。正言其善继述也。○直解曰。位是祭祀的位。礼是祭祀的礼。乐是祭祀的乐。武王周公善继善述。其所制祭祀之礼。当祭祀之时。践履着先王祭祀之位。行着先王祭祀之礼。奏着先王祭祀之乐。所以谓之孝之至也。
第二十章
修道以仁。
吕晚村曰。下文仁者两节。总完得修道以仁一句。上节从仁字中。推出道理当如此。下节从修字中。推出工夫当如此。
仁者人也(止)礼所生也。
蔡虚斋曰。仁者人也此一解最妙。盖人。生之物也。
陈其宗器。
龟山杨氏曰。宗器天府所藏是也。祭则陈之。示能守也。于顾命陈之。示能传也。
践其位(止)孝之至也。
达说曰。细玩此节。不用着力生意。只承上二节结之。践位二句。申结上二节。事死二句。承上五句。而赞之孝之至。正言其善继述也。○直解曰。位是祭祀的位。礼是祭祀的礼。乐是祭祀的乐。武王周公善继善述。其所制祭祀之礼。当祭祀之时。践履着先王祭祀之位。行着先王祭祀之礼。奏着先王祭祀之乐。所以谓之孝之至也。
第二十章
修道以仁。
吕晚村曰。下文仁者两节。总完得修道以仁一句。上节从仁字中。推出道理当如此。下节从修字中。推出工夫当如此。
仁者人也(止)礼所生也。
蔡虚斋曰。仁者人也此一解最妙。盖人。生之物也。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4L 页
仁。生之理也。以物解理。所谓道亦器器亦道也。○从来说亲亲为大。皆以亲亲与仁民爱物对。殊未是。原来立言之意。是以亲亲与五达道对说。盖曰修道以仁。言五达道皆须以仁也。曰亲亲为大。言所急尤在于亲亲也。○此章主在亲亲之仁。尊贤只是讲明亲亲之道而已。因亲亲之杀。并及尊贤之等。而皆为礼之所生义。礼意却不重。重在尊贤之义。是知人。亲亲之有杀。尊贤之有等。是知天也。○亲亲之杀。其杀也非吾自为之杀也。尊贤之等。其等也亦非吾自为之等也。皆天理之当然。故欲知天。○先曾祖考曰。亲亲仁也。尊贤义也。礼生礼也。下文知人知天智也。仁义礼智四者备矣。
故君子(止)知天。
先曾祖考曰。统而言之。则事亲知人知天。即修身之所当先也。分而言之。则修身者当以事亲为先。事亲者当以知人为先。知人者当以知天为先。
天下之达道五。
蔡虚斋曰。前章以喜怒哀乐之发而中节者为达道。此章又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为达道。二者果同乎。曰前章天下之达道。谓喜怒哀乐
故君子(止)知天。
先曾祖考曰。统而言之。则事亲知人知天。即修身之所当先也。分而言之。则修身者当以事亲为先。事亲者当以知人为先。知人者当以知天为先。
天下之达道五。
蔡虚斋曰。前章以喜怒哀乐之发而中节者为达道。此章又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为达道。二者果同乎。曰前章天下之达道。谓喜怒哀乐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5H 页
之发而中节者也。发而中节。则即父子之有亲。君臣之有义。夫妇之有别。长幼之有序。朋友之有信矣。非指喜怒哀乐之情。便为达道也。故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或生而知之(止)及其成功一也。
程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德之序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之序也。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问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是进德事。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此是成德事。先知后仁。从外做入。由用以至体。自明而诚。诚之者人之道也。先仁后知。从里做出。由体以及用。自诚而明。诚者天之道也。三句虽同。只仁知先后不同。便有成德进德之间。不可不辨也。朱子答曰。程先生自分别此两条。今如此推说。亦详尽也。(答石子重书。)○或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何以与前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次序不同。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此诚而明。明而诚也。中庸言三德之序如何。曰亦为学者言也。(又曰惟圣人。自诚而明。可以先言仁后言知。至于教人。当以知为先。○语类。论语子罕门。下同。○按此皆论语说。而与中庸此章可以参看。故并录之。)○有仁
或生而知之(止)及其成功一也。
程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德之序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之序也。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问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是进德事。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此是成德事。先知后仁。从外做入。由用以至体。自明而诚。诚之者人之道也。先仁后知。从里做出。由体以及用。自诚而明。诚者天之道也。三句虽同。只仁知先后不同。便有成德进德之间。不可不辨也。朱子答曰。程先生自分别此两条。今如此推说。亦详尽也。(答石子重书。)○或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何以与前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次序不同。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此诚而明。明而诚也。中庸言三德之序如何。曰亦为学者言也。(又曰惟圣人。自诚而明。可以先言仁后言知。至于教人。当以知为先。○语类。论语子罕门。下同。○按此皆论语说。而与中庸此章可以参看。故并录之。)○有仁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5L 页
知而后有勇。然而仁知又少勇不得。盖虽曰仁能守之。只有这勇。方能守得到头。方能接得去。所以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勇本是个没紧要底物事。然仁知不是勇。则做不到头。半涂而废。○问中庸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便是说得仁高了。知者利仁。便是说得知低了。此处说得知大了。譬如这个卓子。论语说仁便是此脚直处。说知便是横处。中庸说仁便是横处。说知便是直处。○蔡虚斋曰。或生而知之。此三知字。皆以已知者言之。或安而行之。此三行字。亦以已能者言之。其曰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只是从上而评断之词耳。不然则生知安行者。又待何时。方到得及其知之及其成功之地也。
好学近乎知(止)知耻近乎勇。
问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惧意思。朱子曰。交互说。都是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近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学又是知。学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耻又是勇。(语类。)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问若论天下之事。固不止此九件。此但举其可以
好学近乎知(止)知耻近乎勇。
问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惧意思。朱子曰。交互说。都是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近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学又是知。学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耻又是勇。(语类。)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问若论天下之事。固不止此九件。此但举其可以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6H 页
常行而不易者否。朱子曰此亦大槩说。然其大者亦不出此。又问此九者。皆德怀之事。而刑不与焉。岂以为刑期无刑。不可常行而不及之欤。曰不消如此说。若说不及刑。则礼乐亦不及。此只是言其大者。而礼乐刑政。固已行乎其间矣。又问养士亦是一大者。不言何也。曰此只是大槩说。若如此穷。有甚了期。若论养士。如忠信重禄尊贤子庶民。则教民之意。固已具其中矣。(语类。)○退溪曰大学八条为学之序。故先知后行而及推行。中庸九经为治之法。故只举修身以为本领。修身之中。已兼格致。○先曾祖考曰。上文亲亲在尊贤之上。至此尊贤又在亲亲之上何也。盖修身而不本于亲亲。则施之无序。故上文自身而及于亲亲。自亲亲而及于尊贤。此则在身推行之序。自当如此。然不先尊贤。则不知亲亲之道。故下段尊贤在亲亲之上。此则入道之序。又自当如此。
子庶民则百姓劝。
沙溪曰。百姓劝。谓民有所劝。乐于为善。乃悦从之意。
齐明盛服(止)所以怀诸侯。
子庶民则百姓劝。
沙溪曰。百姓劝。谓民有所劝。乐于为善。乃悦从之意。
齐明盛服(止)所以怀诸侯。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6L 页
朱子曰。劝者所以致吾亲爱之心而慰悦其意也。亲亲似多一字。然非大义所系。不能深论也。(答赵恭父书。)○三山陈氏曰。庶官无旷。则大臣得以总其已于上。而以道佐人主。若官少。不足以备任使。则大臣将亲庶务。而不暇于佐主矣。○士者百官之总称。待之以不诚。则士不肯尽其心。使仰事俯育之不给。则士必不肯尽其力。此劝之之道。所以既先忠信。而又当重禄也。○蔡虚斋曰。非礼不动。此动字兼视听言及思。通一身而言也。论语动对视听言。则专指身心之动也。此动字对齐明盛服。有动静之分也。故动字所该尤广。○先曾祖考曰。按家语齐明盛服上。有公曰为之奈何六字。故夫子以九经做工夫事告之。
凡事豫则立(止)道前定则不穷。
问凡事豫则立以下四句。只是泛举四事。或是包达道达德九经之属。朱子曰。上文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之达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遂言凡事豫则立。则此凡事正指达道达德九经可知。素定是指先立乎诚可知。中庸方言所以行之者一。不
凡事豫则立(止)道前定则不穷。
问凡事豫则立以下四句。只是泛举四事。或是包达道达德九经之属。朱子曰。上文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之达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遂言凡事豫则立。则此凡事正指达道达德九经可知。素定是指先立乎诚可知。中庸方言所以行之者一。不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7H 页
应忽突出一语。言凡事也。(语类)○蔡虚齐(一作斋)曰。凡事之事。如一凡字。见得无所不包。如言与行等。皆是事也。其下一事字。对言与行言。则发之于口者为言。行之于身者为行。见之于施为者为事。○先曾祖考曰。四前定。即释豫字也。不跲不困不疚不穷。即释立字也。跲困疚穷。则是所谓不豫则废也。
诚者天之道也(止)固执之者也。
程子曰。诚然后能敬。未及诚时。却须敬而后能诚。○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者用也。敬则诚。○史氏伯璿曰。章末言天道人道。盖为下章说诚明明诚之张本也。盖自此以前。皆是说用工之事。用工则先知后行。以学者之事为主。自此以后。多是说成功之事。成功则先行后知。以圣人之事为主。中间有说学者事处。则依旧先知后行。至于人道之极。则亦与天道无间。观于言人道五章章末之言。可见矣。○蔡虚斋曰。此个诚者。即前所谓所以行之者一也。故此当以三达德五达道为主。意如圣人。则自然三达德无一之不实。而能行此五达道。乃生知安行之谓。正所谓则亦天之道也。其诚之者之择善。即学知困知也。固执即利行勉行
诚者天之道也(止)固执之者也。
程子曰。诚然后能敬。未及诚时。却须敬而后能诚。○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者用也。敬则诚。○史氏伯璿曰。章末言天道人道。盖为下章说诚明明诚之张本也。盖自此以前。皆是说用工之事。用工则先知后行。以学者之事为主。自此以后。多是说成功之事。成功则先行后知。以圣人之事为主。中间有说学者事处。则依旧先知后行。至于人道之极。则亦与天道无间。观于言人道五章章末之言。可见矣。○蔡虚斋曰。此个诚者。即前所谓所以行之者一也。故此当以三达德五达道为主。意如圣人。则自然三达德无一之不实。而能行此五达道。乃生知安行之谓。正所谓则亦天之道也。其诚之者之择善。即学知困知也。固执即利行勉行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7L 页
也。○吕晚村曰。诚之之事。其目有五。而诚之之人。其等有二。
博学之(止)笃行之。
朱子曰。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语类。下同。)○中庸言谨思之。思之粗后不及。固是不谨。到思之过时。亦是不谨。所以他圣人。不说深思。不说别㨾思。却说个谨思。○先生屡说谨思之一句。言思之不谨。便有枉用工夫处。
有不学(止)己千之。
蔡虚斋曰。或说人字指学知利行者言。看来亦是。盖除却生知安行者。不在所比方也。人一能之人十能之。但曰一曰十。便是经用工夫者矣。
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注)
程子曰。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朱子曰。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才者水之气。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缓则是才之不同。又曰如恻隐。有恳切者。有不恳切者。是则才之有不同。(语类心意门。)
博学之(止)笃行之。
朱子曰。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语类。下同。)○中庸言谨思之。思之粗后不及。固是不谨。到思之过时。亦是不谨。所以他圣人。不说深思。不说别㨾思。却说个谨思。○先生屡说谨思之一句。言思之不谨。便有枉用工夫处。
有不学(止)己千之。
蔡虚斋曰。或说人字指学知利行者言。看来亦是。盖除却生知安行者。不在所比方也。人一能之人十能之。但曰一曰十。便是经用工夫者矣。
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注)
程子曰。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朱子曰。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才者水之气。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缓则是才之不同。又曰如恻隐。有恳切者。有不恳切者。是则才之有不同。(语类心意门。)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8H 页
又按孔子家语。(注)
朱子曰。所引家语。只是證明中庸章句。要见自哀公问政。至择善固执处。只是一时之语耳。于义理指归。初无所害。似不必力加排斥也。大率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平和。道理明白。(答张钦夫书。)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止)明则诚矣。
朱子曰。自诚明性之也。自明诚充之也。转一转说。(语类。)○东阳许氏曰。此章以后诚字。皆是指心而言。惟二十五章诚字以理言。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止)与天地参矣。
程子曰。自人而言之。从尽其性。至尽物之性然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人者天地之心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止谓只是一理。而天人所为。各自有分。○蓝田吕氏曰。天地之化育。犹有所不及。必人赞之而后备。故人与天地。并
朱子曰。所引家语。只是證明中庸章句。要见自哀公问政。至择善固执处。只是一时之语耳。于义理指归。初无所害。似不必力加排斥也。大率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平和。道理明白。(答张钦夫书。)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止)明则诚矣。
朱子曰。自诚明性之也。自明诚充之也。转一转说。(语类。)○东阳许氏曰。此章以后诚字。皆是指心而言。惟二十五章诚字以理言。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止)与天地参矣。
程子曰。自人而言之。从尽其性。至尽物之性然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人者天地之心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止谓只是一理。而天人所为。各自有分。○蓝田吕氏曰。天地之化育。犹有所不及。必人赞之而后备。故人与天地。并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8L 页
立为三才。此之谓与天地参。○问至诚尽性尽人尽物。如何是尽。朱子曰性便是仁义礼智。尽云者。无所往而不尽也。尽于此。不尽于彼。非尽也。尽于外。不尽于内。非尽也。尽得这一件。那一件不尽。不谓之尽。尽得头。不尽得尾。不谓之尽。如性中之仁。施之一家。而不能施之宗族。施之宗族。不能施之乡党。施之乡党。不能施之国家天下。皆是不尽。至于尽礼尽义尽智。亦如此。至于尽人。则凡或仁或鄙。或夭或寿。皆有以处之。使之各得其所。至于尽物。则鸟兽虫鱼草木动植。皆有以处之。使之各得其宜。尽性尽人尽物。大槩如此。(语类。下同。)○圣人赞天地之化育。盖天下事。有不恰好处。被圣人做得都好。丹朱不肖。尧则以天下与人。洪水汎滥。舜寻得禹而民得安居。桀纣暴虐。汤武起而诛之。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程子曰。人自孩提。圣人之质已完。只是先于偏胜处发。或仁或义。或孝或弟去。气偏处发。便是致曲去。同归于诚。(朱子曰。程子之言大意如此。而但其所论不详。须于事上论。不当于人上论。)○问致曲。朱子曰。伊川说得好。将曲专做好处。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程子曰。人自孩提。圣人之质已完。只是先于偏胜处发。或仁或义。或孝或弟去。气偏处发。便是致曲去。同归于诚。(朱子曰。程子之言大意如此。而但其所论不详。须于事上论。不当于人上论。)○问致曲。朱子曰。伊川说得好。将曲专做好处。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9H 页
观其下文曲能有诚一句。则专是主好说。盖上章言尽性。则统体都是诚了。所谓诚字。连那尽性。都包在里面。合下便就那根头。一尽都尽。更无纤毫欠阙处。其次致曲。则未能如此。须是事事推致其诚。逐旋做将去。以至于尽性也。(语类。下同。)○问致曲是就偏曲处致力否。曰如程子说或孝或弟或仁或义。所偏发处推致之。各造其极也。问如此。恐将来只就所偏处成就。曰不然。或仁或义或孝或弟。更互而发。便就此做致曲工夫。○林次厓曰。致曲工夫。要不外乎择善固执。
著则明(止)变则化。
程子曰。明则动。诚能动人也。君子所过者化。岂非动乎。或曰变与化何别。曰变如物方变而未及化。化则更无旧迹。自然之谓也。○朱子曰。著则明。如见面盎背是。著若明。则人所共见。如令闻广誉。施于身之类。(语类。)○明则动以下。皆以他人而言。孟子在下位一章。全用中庸语。其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即指此也。(答徐彦章书。)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止)至诚如神。
著则明(止)变则化。
程子曰。明则动。诚能动人也。君子所过者化。岂非动乎。或曰变与化何别。曰变如物方变而未及化。化则更无旧迹。自然之谓也。○朱子曰。著则明。如见面盎背是。著若明。则人所共见。如令闻广誉。施于身之类。(语类。)○明则动以下。皆以他人而言。孟子在下位一章。全用中庸语。其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即指此也。(答徐彦章书。)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止)至诚如神。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39L 页
朱子曰。前知之义。经文自说祯祥妖孽蓍龟四体解中。又引执玉高卑之事。以明四体之说。则其所谓前知者。乃以兆眹之萌知之。盖事几至此。已自昭晰。但须是诚明照彻。乃能察之。其与异端怪诞之说。自不嫌于同矣。(答张钦夫书。)○蔡虚斋曰。吴说以祯祥妖孽。皆见于蓍龟四体。按章句曰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凡此二字。总包上云云。不见是只承蓍龟四体说。春秋常纪灾异。安得谓蓍龟四体之外。无祸福之兆也。○将兴之祯祥。将亡之妖孽。卜筮之吉凶。四体之得失。皆鬼神之为也。则知来孰有如鬼神者哉。唯至诚则如鬼神之知来。○尤庵曰。非以子贡为至诚也。特引此以明其理之必然也。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止)自道也。
程子曰。诚者自成。如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诚者物之终始。犹俗说彻头彻尾。不诚。更有甚物也。○朱子曰。诚与道。皆泊在诚之为贵上了。后面却便是说个合内外底道理。(语类。下同。)○诚者自成也。下文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止)自道也。
程子曰。诚者自成。如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诚者物之终始。犹俗说彻头彻尾。不诚。更有甚物也。○朱子曰。诚与道。皆泊在诚之为贵上了。后面却便是说个合内外底道理。(语类。下同。)○诚者自成也。下文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0H 页
二句。便解上一句。实有是理。故有是人。实有是理。故有是事。○先曾祖考曰。此章首言诚与道。而下文只言诚。不言道何也。盖诚之实理。可由以行曰道。言诚则道在其中矣。
诚以心言(止)言用也。(注)
史氏伯璿曰。诚以心言。是就管摄众理处说心。道以理言。是就散在事物处说理。就管摄众理处说心。故曰本。就散在事物处说理。故曰用。○林次厓曰。诚兼实理实心。物该天地人物事。自天地物言则曰实理。自人事言则曰实心。子思之言。虽该天地人物事。其意则在人。章句得其旨。故就人上解。而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诚者物之终始(止)诚之为贵。
朱子曰。诚者物之终始。指实理而言。君子诚之为贵。指实心而言。(语类。下同。)○诚者物之终始。以理而言。不诚无物。以人而言。○物事也。亦是万物。○如读书。半版以前。心在书上。则此半版有终有始。半版以后。心不在焉。则如不读矣。○有一尺诚。便有一尺物。有一寸诚。便有一寸物。○蔡虚斋曰。诚者物之终始。兼人物言。不诚无物君子诚之为贵。专以
诚以心言(止)言用也。(注)
史氏伯璿曰。诚以心言。是就管摄众理处说心。道以理言。是就散在事物处说理。就管摄众理处说心。故曰本。就散在事物处说理。故曰用。○林次厓曰。诚兼实理实心。物该天地人物事。自天地物言则曰实理。自人事言则曰实心。子思之言。虽该天地人物事。其意则在人。章句得其旨。故就人上解。而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诚者物之终始(止)诚之为贵。
朱子曰。诚者物之终始。指实理而言。君子诚之为贵。指实心而言。(语类。下同。)○诚者物之终始。以理而言。不诚无物。以人而言。○物事也。亦是万物。○如读书。半版以前。心在书上。则此半版有终有始。半版以后。心不在焉。则如不读矣。○有一尺诚。便有一尺物。有一寸诚。便有一寸物。○蔡虚斋曰。诚者物之终始。兼人物言。不诚无物君子诚之为贵。专以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0L 页
人言。不兼物者。本章意所主在人也。下文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则亦专就人言。观成己成物字。可见矣。凡兼人与物言者。则兼实理与实心。凡专就人言者。则只是实心而理自在其中。若天地鬼神之不待存诚。草木鸟兽之不能存诚者。则只有实理。不用说实心。
诚者非自成己(止)时措之宜也。
朱子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此自成字。与前面不同。盖怕人只说自成。故言非自成己。乃所以成物。故成己便以仁言。成物便以知言。盖成己成物。固无内外之殊。但必先成己然后能成物。此道之所以当自行也。(语类。)○莆田王氏曰。诚一也。以其成己谓之仁。以其成物谓之知。而时措之无不可。合言之则诚而已矣。故章句言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
问杨氏曰无息者诚之体。不息所以体诚也非也。无妄者诚之体。不息者诚之所为也。朱子曰得之。(答万正淳书。)○史氏伯璿曰。此十二章。除诚明章统说
诚者非自成己(止)时措之宜也。
朱子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此自成字。与前面不同。盖怕人只说自成。故言非自成己。乃所以成物。故成己便以仁言。成物便以知言。盖成己成物。固无内外之殊。但必先成己然后能成物。此道之所以当自行也。(语类。)○莆田王氏曰。诚一也。以其成己谓之仁。以其成物谓之知。而时措之无不可。合言之则诚而已矣。故章句言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
问杨氏曰无息者诚之体。不息所以体诚也非也。无妄者诚之体。不息者诚之所为也。朱子曰得之。(答万正淳书。)○史氏伯璿曰。此十二章。除诚明章统说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1H 页
起外。自尽性以下五章。是申言三达德。以发明天道人道之义。自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是申言费隐。以发明天道人道之义也。前五章。申言三达德。以发明天道人道之说。则双峰之所言以后六章。为申言费隐。以发明天道人道之义。何以知之。章句以发育峻极。为极于至大而无外。以三千三百。为入于至小而无间。以存心为极乎道体之大。以致知为尽乎道体之细。所谓大小。非即费之大小乎。下二章。皆承此章而言。仲尼祖述章。发出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言。小德大德非隐乎。川流敦化则费矣。下二章。又承此章而言也。前五章。言天道人道。以一章间一章为序者。因三达德而分也。后六章。言天道人道。以三章间三章为序者。因费隐大小而分也。又中庸除首末二章始之终之外。中间分三大节。前十章是一节。言中庸。次九章是一节。言费隐。是自三达德说。入费隐上去。皆所以明中庸之义也。后十二章是一节。言天道人道。亦是自三达德说。入费隐。前则析为二节而详言之。后则合为一节而统言之。
徵则悠远(止)博厚则高明。
徵则悠远(止)博厚则高明。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1L 页
朱子曰。此是圣人之至诚天下。久则见其如此。非是圣人如此节次。虽尧舜之德。亦久方著于天下。(语类。)
圣人与天地同用。(注)
蔡虚斋曰。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非至此始与天地同用。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亦非至此始与天地同体也。看言字。其实博厚便载物。载物便配地。岂略有先后耶。
博厚配地(止)悠久无疆。
李都梁曰。以博厚高明悠久对物而言。则覆载成。是至诚之博厚高明悠久为之。故曰体。非在内之本体也。若本体只在至诚无息上。故此处配地配天无疆。脱不得上句之功用。
不见而章。以配地言。(注)
蔡虚斋曰。此一节意。正如肫肫其仁一段。只是申赞配天配地无疆。皆出于自然。非推原配天配地之所以然也。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朱子曰。为学纤毫丝忽。不可不察。若小者分明。大
圣人与天地同用。(注)
蔡虚斋曰。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非至此始与天地同用。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亦非至此始与天地同体也。看言字。其实博厚便载物。载物便配地。岂略有先后耶。
博厚配地(止)悠久无疆。
李都梁曰。以博厚高明悠久对物而言。则覆载成。是至诚之博厚高明悠久为之。故曰体。非在内之本体也。若本体只在至诚无息上。故此处配地配天无疆。脱不得上句之功用。
不见而章。以配地言。(注)
蔡虚斋曰。此一节意。正如肫肫其仁一段。只是申赞配天配地无疆。皆出于自然。非推原配天配地之所以然也。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朱子曰。为学纤毫丝忽。不可不察。若小者分明。大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2H 页
者越分明。如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大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细也。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惇厚。此是大者五事。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此是小者五事。然不先立得大者。不能尽得小者。此理愈说愈无穷。(语类。)○黄氏洵饶曰。此大哉。包下文大哉。○黄氏绍曰。中庸为传道而作。一书所言。无非道。前半篇自入德而言。则(则字当作故字)多言君子之道。盖自其公共者言之。人人皆可与知而能行也。后半篇自成德而言。故皆言圣人之道。盖能体此道者。圣人所独也。
故君子尊德性(止)以崇礼。
程子曰。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下学而上达。极高明而道中庸。又曰德性者。言性之可贵。与言性善。其实一也。○张子曰。问。问得者。学。行得者。犹学问也。○朱子曰。大抵发育峻极。三千三百。皆至道。其人则至德之人也。此五句所以修至德而凝至道也。尊德性。所以充其发育峻极之大。道问学。所以尽其三千三百之小。下句放此。以其大小兼该。精粗不二。故居上居下。有道无道。无所不宜。(答徐彦章书。)○中庸对高明而言。是就事物上说。各
故君子尊德性(止)以崇礼。
程子曰。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下学而上达。极高明而道中庸。又曰德性者。言性之可贵。与言性善。其实一也。○张子曰。问。问得者。学。行得者。犹学问也。○朱子曰。大抵发育峻极。三千三百。皆至道。其人则至德之人也。此五句所以修至德而凝至道也。尊德性。所以充其发育峻极之大。道问学。所以尽其三千三百之小。下句放此。以其大小兼该。精粗不二。故居上居下。有道无道。无所不宜。(答徐彦章书。)○中庸对高明而言。是就事物上说。各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2L 页
要得中而平常。正是三千三百底事。安得不谓之小。(答林德久书。)○问中庸者。理之所当然也。高明者。理之所以然也云云。答高明是说中心所存。不为物欲之所累处。非指理而言也。(答潘谦之书。)○问尊德性而道问学一段。曰此本是两事。细分则有十事。其实只两事。两事又只一事。只是个尊德性。却将个尊德性来。道问学。所以说尊德性而道问学也。(语类。下同。)○盖能尊德性。便能道问学。所谓本得而末自顺也。○尊德性工夫。却不在纸上。在人自做。问学功夫节目却多。尊德性功夫甚简约。且如伊川只说一个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只是如此。别更无事。某向来自说得尊德性一边轻了。今觉见未是。上面一截。便是一个坯子。有这坯子。学问之功。方有措处。○问德性犹言义理之性。曰然。○问德性问学。广大精微。高明中庸。据或问中所论。皆具大小二意。如温故。恐做不得大看。曰就知新言之。便是新来。方理会得那支分节解底。旧来已见得大体。与他温柔去。亦有大小之意。○圣人将那广大底。收拾向实处来。教人从实处做将去。老佛之学。则说向高远处去。故都无工夫了。圣人虽说本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3H 页
体如此。及做时。须事事着实。如礼乐刑政。文为制度。触处都是体用动静。互换无端。都无少许空阙处。若于此有一毫之差。则便于本体。有亏欠处也。○问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而与以字义如何。曰温故自知新。而者顺辞也。敦厚者又须当崇礼始得。以者反说上去也。世固有一种人天资纯厚。而不曾去学礼而不知礼者。○问温故如何是存心之属。曰言涵养此已知底道理。常在我也。道中庸。何以是致知之属。曰行到恰好处。无些过与不及。乃是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会得到一个恰好处。方能如此。此足以见知与行。互相发明滋养处。○史氏伯璿曰。章句存心致知之分。固无以加。然四句上半截。皆属存心。已无可疑。下半截皆属致知。则似圣贤之学。偏于知而不及行。此所以不免诸家纷纷之论也。意者于下截四句。以尽精微知新属知。道中庸崇礼属行。如此则尊德性依旧是存心。统四句上半截。道问学却兼知行。统四句下半截。亦与章句无背。盖知所以造其理。行所以履其事。而心则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致知而不先存其心。则具众理之体不立。而无以为造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3L 页
理之本矣。力行而不先存其心。则应万事之用不行。而无以为履事之本矣。存心所以为知行之本者如此。若以知行相对言之。则尽精微与道中庸。知新与崇礼。又未尝不先知而后行也。○蔡虚斋曰。问学者。格致诚正之事。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功也。○尽精微道中庸。不必说广大中有精微。高明中有中庸。盖广大高明是德性。精微是理之散于事者。中庸是事之合乎理者。以事理言。与心体有别矣。要其极则心体固自具乎事理也。○尤庵曰。孟子以存其心养其性。对尽心知性而言。则其以存养属之行明矣。然若以存养与力行相对。则是于行之中。亦自有动静之分。故此存养工夫。处于致知力行之间也。
不以一毫私欲(止)存心之属。(注)
问章句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如何是私意。如何是私欲。朱子曰。私意是心中发出来。要去做底。今人说人有意智。但看此意字。便见得是小。所以不广大。私欲是耳目鼻口之欲。今才有欲则昏浊沈坠。即不高明矣。某解此处。下这般字义极费心思。(语类。下同。)○此心本广大。若有一
不以一毫私欲(止)存心之属。(注)
问章句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如何是私意。如何是私欲。朱子曰。私意是心中发出来。要去做底。今人说人有意智。但看此意字。便见得是小。所以不广大。私欲是耳目鼻口之欲。今才有欲则昏浊沈坠。即不高明矣。某解此处。下这般字义极费心思。(语类。下同。)○此心本广大。若有一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4H 页
毫私意蔽之。便狭小了。此心本高明。若以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污了。○蔡虚斋曰。致广大横说。极高明直说。私意轻。私欲重。○尤庵曰。涵泳乎其所已知。不主于其所已知。而以涵泳为主而言。故属之于存心。处事有商量裁度之意。故属之于致知。
是故居上不骄(止)此之谓欤。
史氏伯璿曰。引诗是通證上文居上不骄。至其默足以容数句。故结之曰其此之谓欤。今以为但證隐居默容误矣。况烝民之诗。为仲山甫作。山甫乃宣王中兴之佐。岂但默容也耶。○蔡虚斋曰。国有道足以兴。何独以言此对默而云也。国无道而默。循默之类而推之。其所退藏收敛者固多也。国有道而言。循言之类而推之。其所直前敢为处尚多也。圣贤之言。亦多是举一隅。而在学者之以三隅反也。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止)灾及其身者也。
问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夫子非使后人不得复古也。但以为生于春秋之世。既无得位之理。徒欲以匹夫之微。而复古之道则不
是故居上不骄(止)此之谓欤。
史氏伯璿曰。引诗是通證上文居上不骄。至其默足以容数句。故结之曰其此之谓欤。今以为但證隐居默容误矣。况烝民之诗。为仲山甫作。山甫乃宣王中兴之佐。岂但默容也耶。○蔡虚斋曰。国有道足以兴。何独以言此对默而云也。国无道而默。循默之类而推之。其所退藏收敛者固多也。国有道而言。循言之类而推之。其所直前敢为处尚多也。圣贤之言。亦多是举一隅。而在学者之以三隅反也。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止)灾及其身者也。
问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夫子非使后人不得复古也。但以为生于春秋之世。既无得位之理。徒欲以匹夫之微。而复古之道则不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4L 页
可耳。使得时得位。何不可者。朱子曰。反古之道。连上文愚贱说。(答潘谦之书。)○金三渊曰。愚而好自用。似是在下者。愚贱合是一人也。
今天下(止)行同伦。
先曾祖考曰。此盖承上一节而言也。看上三不字。看此三同字。则其意相承。而亦将以言下文吾从周之说也。
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注)
问上下先后之异。未必别有他意。先言为下不倍。而后言居上不骄。则与其至圣至诚经纶配天等语。相接语顺。不然中间插入为下不倍一段。则语有断续而不顺。玄石曰。居上为下。本是一人。固不可分而二之。况下二章。亦皆兼上下而言。安可以此为疑耶。
第二十九章
上焉者(止)民不从。
朱子曰。上焉者王天下者。其上不容有人。故只得以时言之。上文极分明矣。(答杨至之书。)
诗曰在彼无恶(止)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史氏伯璿曰。蚤即先之意。对不字而言。故饶氏以
今天下(止)行同伦。
先曾祖考曰。此盖承上一节而言也。看上三不字。看此三同字。则其意相承。而亦将以言下文吾从周之说也。
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注)
问上下先后之异。未必别有他意。先言为下不倍。而后言居上不骄。则与其至圣至诚经纶配天等语。相接语顺。不然中间插入为下不倍一段。则语有断续而不顺。玄石曰。居上为下。本是一人。固不可分而二之。况下二章。亦皆兼上下而言。安可以此为疑耶。
第二十九章
上焉者(止)民不从。
朱子曰。上焉者王天下者。其上不容有人。故只得以时言之。上文极分明矣。(答杨至之书。)
诗曰在彼无恶(止)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史氏伯璿曰。蚤即先之意。对不字而言。故饶氏以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5H 页
为犹遽也。陈氏以蚤有誉。为始为易。不知子思之意。正是以为无蚤有誉之理。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止)下袭水土。
史氏伯璿曰。或疑经文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四者。章句既曰皆兼内外该本末。而或问但言上律下袭二者。不及祖述宪章之意。盖目虽有四。事不过二。尧舜之道。文武之法。不过即于上律下袭之中见之。尧舜文武所以施之天下国家。何者不是上律下袭之事。夫子远宗近守。亦在于上律下袭而已。○蔡虚斋曰。上律天时。凡随时变易。以从道者皆是也。下袭水土。大凡随遇而安。宜于土俗者皆是也。
兼内外该本末。(注)
林次厓曰。天时自然之运。本于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水土一定之理。本于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圣人。太极之全体也。故动静相生。与天同运而不违。动静各定。与地并止而不易。事如是而心亦如是。兼内外也。根本如是。细末亦如是。该本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止)下袭水土。
史氏伯璿曰。或疑经文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四者。章句既曰皆兼内外该本末。而或问但言上律下袭二者。不及祖述宪章之意。盖目虽有四。事不过二。尧舜之道。文武之法。不过即于上律下袭之中见之。尧舜文武所以施之天下国家。何者不是上律下袭之事。夫子远宗近守。亦在于上律下袭而已。○蔡虚斋曰。上律天时。凡随时变易。以从道者皆是也。下袭水土。大凡随遇而安。宜于土俗者皆是也。
兼内外该本末。(注)
林次厓曰。天时自然之运。本于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水土一定之理。本于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圣人。太极之全体也。故动静相生。与天同运而不违。动静各定。与地并止而不易。事如是而心亦如是。兼内外也。根本如是。细末亦如是。该本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5L 页
末也。○吕晚村曰。内以心言。外以事言。本以事之大者言。末以事之小者言。外有本末。内亦有本末。盖大而君臣父子。小而动静食息。而此心逐事为之主宰管摄。有是事则有是心。故曰内亦有本末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止)日月之代明。
蔡虚斋曰。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此言夫子之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则万理兼该。众善悉备。所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兼收并畜而无遗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止)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程子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只是言孔子。川流是日用处。大德是存主处。敦如俗言敦礼义敦本之义。○蔡虚斋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谓其不相妨害。并生天地之间也。○此一节主天地言。不主万物及日月四时也。○万物日月四时。皆在外者。德是在内。主张之者。
第三十一章
聪明睿知(止)足以有别也。
朱子曰。聪明睿知足有临也。某初晓那临字不得。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止)日月之代明。
蔡虚斋曰。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此言夫子之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则万理兼该。众善悉备。所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兼收并畜而无遗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止)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程子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只是言孔子。川流是日用处。大德是存主处。敦如俗言敦礼义敦本之义。○蔡虚斋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谓其不相妨害。并生天地之间也。○此一节主天地言。不主万物及日月四时也。○万物日月四时。皆在外者。德是在内。主张之者。
第三十一章
聪明睿知(止)足以有别也。
朱子曰。聪明睿知足有临也。某初晓那临字不得。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6H 页
后思之。大槩是有过人处。方服得人。且如临十人。须是强得那十人方得。至于百人千人万人皆然。若临天下。便须强得天下方得。所以道是亶聪明作元后。又曰天生聪明。又曰聪明文思。又曰聪明时宪。便是大故。也要那聪明。(语类。下同。)○聪察便是知。刚毅便是勇。○蔡虚斋曰。聪虽以耳。而所以聪者心也。明虽以目。而所以明者心也。睿知则纯以心言。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止)夫焉有所倚。
朱子曰。圣人自是无所倚。若是学者。须是靠定一个物事。做骨子方得。圣人自然如此。他才发出来。便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语类。下同。)○问夫焉有所倚。曰堂堂然流出来。焉有倚靠。○蔡虚斋曰。经纶天下之大经。经纶只自圣人一身而言。天下大经。与天下之大本同例。不是天下人之大经。而圣人经之。以为天下法也。只是圣人自尽其道如此。所谓人伦之至。故足为天下后世法也。○溥博渊泉。是小德中之大德。经纶天下之大经。是大德中之小德。小德大德。非判然二物也。○吕晚村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止)夫焉有所倚。
朱子曰。圣人自是无所倚。若是学者。须是靠定一个物事。做骨子方得。圣人自然如此。他才发出来。便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语类。下同。)○问夫焉有所倚。曰堂堂然流出来。焉有倚靠。○蔡虚斋曰。经纶天下之大经。经纶只自圣人一身而言。天下大经。与天下之大本同例。不是天下人之大经。而圣人经之。以为天下法也。只是圣人自尽其道如此。所谓人伦之至。故足为天下后世法也。○溥博渊泉。是小德中之大德。经纶天下之大经。是大德中之小德。小德大德。非判然二物也。○吕晚村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6L 页
曰。天地化育。即大本之所自来。而大经之所自出。亦一诚而已。圣人之诚。与之默契。其感而遂通者。即其诚之通。其寂然不动者。即其诚之复。动静语默。建诸天地而不悖。卷舒变化。质诸鬼神而无疑。所谓知化则善述其事者也。非但知之之明而已。凡若此者。皆至诚自然之能。夫岂倚著于思勉而后能哉。
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注)
吕晚村曰。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此功用字。只作能字看。即所谓至诚之道也。与前章以博厚高明为功用者不同。
肫肫其仁(止)浩浩其天。
黄氏洵饶曰。肫肫之义。即与书所谓五典五惇哉之惇义同。前章天渊。承溥博渊泉而言。故先天而后渊。此章天渊。承经纶立大本知化育而言。故先渊而后天。○其孰能知之。与知天地之知同。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止)可与入德矣。
问学者须是立心之初。真个有为己笃实之心。又能知得远之近风之自微之显。方肯做下面谨独
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注)
吕晚村曰。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此功用字。只作能字看。即所谓至诚之道也。与前章以博厚高明为功用者不同。
肫肫其仁(止)浩浩其天。
黄氏洵饶曰。肫肫之义。即与书所谓五典五惇哉之惇义同。前章天渊。承溥博渊泉而言。故先天而后渊。此章天渊。承经纶立大本知化育而言。故先渊而后天。○其孰能知之。与知天地之知同。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止)可与入德矣。
问学者须是立心之初。真个有为己笃实之心。又能知得远之近风之自微之显。方肯做下面谨独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7H 页
存养工夫。不审知远之近风之自微之显。已有穷理意思否。朱子曰。也须是知得道理如此。方肯去谨独。方肯去持养。故可与入德矣。(语类。下同。)○君子之道。固是不暴著于外。然亦不是无文也。自有文在。如云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也。是自有敬信在。极而至于无声无臭。然自有上天之载在。盖是其中自有。不是都无也。○知风之自好看。如孟子所谓闻伯夷之风之类是也。○蔡虚斋曰。下文谨独存养之工。是即于此所谓近所谓自所谓微者而谨之也。下文不赏不怒天下平之效。是即所谓远所谓风所谓显者也。夫岂有异者哉。○李都梁曰。自仲尼曰君子中庸一章。提起仲尼开端。第一支则以唯圣者能之作一小束。见非仲尼不能此中庸也。第二支则以仲尼对哀公问政作一小束。见非仲尼不能全费隐之道也。第三支则以仲尼祖述尧舜作一小束。见仲尼能与天为一。而此三章。即以大德小德赞之也。末一章。又是小中庸。正与首章相应。
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蔡虚斋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此时未有事。所谓
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蔡虚斋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此时未有事。所谓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7L 页
敬所谓信。只是敬信之心常存耳。
诗曰不显维德(止)笃恭而天下平。
朱子曰。他人孰不恭敬。又不能平天下。圣人笃恭。天下便平。都不可测了。问不显维德。借引此诗。真作不显说如何。曰是个幽深玄远。意是不显中之显。(语类。下同。)○今人说笃恭了。便不用刑政。不用礼乐。岂有此理。古人未尝不用礼乐刑政。但自有德以感人。不专靠他刑政尔。
诗云予怀明德(止)无声无臭至矣。
程子曰。毛犹有伦。入毫釐丝忽。终不尽。○圣人之言。依本分。至大至妙事。语之若寻常。此所以味长释氏之说。才见得些。便惊天动地。言语走作。却是味短。如中庸言道。只道无声无臭四字。揔括,了多少。释氏言非黄非白非咸非苦。多少言语。○朱子曰。卒章。反言下学之始。以示入德之方。而遂极言其所至。具性命道教费隐诚明之妙。以终一篇之意。自人而入于天也。(书中庸后。)○东阳许氏曰。君子惟能慎独。又于不睹不闻而戒惧。不使心之所存所发。有一毫不诚。久而此心浑然天理。人莫之知。但见其应事接物。从容中道。与天为一耳。则不显之
诗曰不显维德(止)笃恭而天下平。
朱子曰。他人孰不恭敬。又不能平天下。圣人笃恭。天下便平。都不可测了。问不显维德。借引此诗。真作不显说如何。曰是个幽深玄远。意是不显中之显。(语类。下同。)○今人说笃恭了。便不用刑政。不用礼乐。岂有此理。古人未尝不用礼乐刑政。但自有德以感人。不专靠他刑政尔。
诗云予怀明德(止)无声无臭至矣。
程子曰。毛犹有伦。入毫釐丝忽。终不尽。○圣人之言。依本分。至大至妙事。语之若寻常。此所以味长释氏之说。才见得些。便惊天动地。言语走作。却是味短。如中庸言道。只道无声无臭四字。揔括,了多少。释氏言非黄非白非咸非苦。多少言语。○朱子曰。卒章。反言下学之始。以示入德之方。而遂极言其所至。具性命道教费隐诚明之妙。以终一篇之意。自人而入于天也。(书中庸后。)○东阳许氏曰。君子惟能慎独。又于不睹不闻而戒惧。不使心之所存所发。有一毫不诚。久而此心浑然天理。人莫之知。但见其应事接物。从容中道。与天为一耳。则不显之
云溪漫稿卷之十六 第 348H 页
妙也。此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金农岩曰。无声无臭。亦兼内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