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x 页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劄录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5H 页
诗传
 朱子曰。诗序之作。说者不同。或以为孔子。或以为子夏。或以为国史。皆无明文可考。惟后汉书儒林传。以为卫宏作毛诗序。今传于世则序乃宏作明矣。然郑氏又以为诸序。本自合为一编。毛公始分。以置诸篇之首。则是毛公之前。其传已久。宏特增广而润色之耳。故近世诸儒多以序之首句。为毛公所分。而其下推说云云者。为后人所益。理或有之。但今考其首句。则已有不得诗人之本意。而肆为妄说者矣。况沿袭云云之误哉。然计其初。犹必自谓出于臆度之私。非经本文。故且自为一编。别附经后。又以尚有齐鲁韩氏之说。并传于世。故读者亦有以知其出于后人之手。不尽信也。及至毛公引以入经。乃不缀篇后。而超冠篇端。不为注文。而直作经字。不为疑辞。而遂为决辞。其后三家之传又绝。而毛说孤行。则其牴牾之迹。无复可见。故此序者遂若诗人先所命题。而诗文反为因序以作。于是读者转相尊信。无敢拟议。至于有所不通。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5L 页
则必为之委曲迁就穿凿而附合之。宁使经之本文。缭戾破碎。不成文理。而终不忍明以小序为出于汉儒也。愚之病此久矣。然犹以其所从来也远。其间容或真有传授證验而不可废者。故既颇采以附传中。而复并为一编。以还其旧。因以论其得失云。
  
(按尝见唐本。以诗序辨一卷。系于集传之后。而乡本则删之。其失甚矣。玆以辨说首条。录之于此。俾览者知诗序源委及朱子论辨之大旨云。)
  序
至于列国之诗(止)以行黜陟之典。
 
王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觐诸侯。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五月南巡守。八月西巡守。十一月北巡守皆如之。)注陈诗。谓采其诗而视之。疏乃命其方诸侯。大师是掌乐之官。○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疏国史者。周官大史小史外史御史之等皆是也。兼据天子诸侯之史矣。郑答张逸云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矇歌之。○郑氏诗谱。陈诸国之诗者。将以知其缺失。省方设教。为黜陟。○按序说此段。盖本于此。然愚尝以陈诗之说。求诸正变之风。而窃不能无疑。何者。二南之作。既由文王之化。则自武王至于成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6H 页
康之际。世登至治。民协时雍。王畿之内。以及诸侯之国。其发于闾巷歌谣者。必皆得性情之正。而嗣二南之风矣。大师陈诗。宜莫盛于此时。则何以无一篇采录。而直至东周之衰。十三国变风。始乃纷纷然并著乎。昭穆以降。旷不岳狩。而观风之典废矣。平王东迁。仅同列国。而述职之朝绝矣。况在顷匡以后。如秦康陈灵之诗。孰采而孰传之耶。齐晋大国也。而齐风半属鲁庄之诗。唐风亦多曲沃之诗。至于桓公之伯。文襄之盛。单辞只篇。寂无作者何也。陈蔡等耳。而有陈风而无蔡风。曹许等耳。而有曹风而无许风。逋播之黎臣。已亡之桧魏。亦有其诗。而春秋见在百许小国。皆无一诗何也。或谓此皆孔子之所删。然季札之观周乐也。在于未删之前。而鲁工歌诗。只有此十五国风。则安在其为夫子之所删耶。姑记所疑。以俟质于知者。
去其重复。正其纷乱(止)亦刊而去之。
 史记孔子世家曰。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6L 页
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按以朱子此序说观之。则夫子之所删正者。非为其尽合于礼义而取之也。只去其重复纷乱。而其善者使人法之。其不善者使人戒之而已。吕东莱过信三百五篇。皆弦歌之说。至以桑中之诗。为刺淫者之作。谓可以用之郊庙。朱子屡辨之以为此等之诗。止可荐之卫灵陈幽淫昏之鬼。而东莱终不回听。甚可叹也。
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按林沧溪云尤恐冘字之讹。冘古犹字。此说似是。
  
周南
关雎。
 尤庵曰。雎鸠与䲶鸯不同。䲶鸯可谓之情义深挚。不可谓之有别矣。○林沧溪曰。第二章寤寐思服及下章友之乐之者。泛观集传。则似是宫中人之事矣。集注朱子说以为妾媵形容得寤寐反侧之事。则其哀其乐。皆是文王之哀乐。而作诗者形容耳。如此则传不言文王性情之正。而曰诗人性情之正何也。曰文王性情虽如此。作诗者非其性情吻合无间。则不能形容到此。岂非诗人性情之正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7H 页
耶。但其言之不及于文王。则未知何意。岂文王性情之正。有不待言者耶。(按沧溪说上款。即就正于尤庵。而尤庵亦以为然者矣。)○按集注所载朱子说。可补集传之略。盖辗转反侧琴瑟钟鼓。皆以为形容文王之事然后。方见得圣人家室之际。忧乐之思。各得其正。而无一毫或过者矣。若以宫人言之。忧思而至于辗转反侧。犹为过矣。亲爱而至于友之乐之。则不已僭乎。且其求之也非宫人之求之也。其得之也非宫人之得之也。则流之采之。亦岂得为宫人自述之辞乎。传只言诗人性情之正。而不及于文王者。如樛木,螽斯诸诗。专美后妃。而文王之德。自在其中。今此诗之形容如此。可见其人性情之正。而诗人性情之正。寔本于文王之化。则虽只言诗人。而文王性情之正。自在其中矣。若直言文王性情之正。则意味反似浅短矣。○语类曰。如关雎形容后妃之德如此。又当知君子之德。又当知诗人形容得意味深长如此。此又可为一證也。
乘居而匹处。(传)
 先曾王考曰。尝闻尤庵言。乘四也。匹独也。雎鸠必两两相随。未尝四个并居。亦未尝一个独处也。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7L 页
卷耳。 云何盱矣。
 按谚解所释。盖谓何为使我张目远望乎。或云虽欲登高。仆马皆病。将何以张目远望乎。若以何人斯篇云何其盱注观之。谚解为是。但与上三句。不甚衬接。未知如何。
桃夭。
 眉山苏氏曰。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惟桃可以当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惟桑可以当此。诗人状物之妙如此。
芣苢。
 
按此篇之只以采采芣苢。反复终始者。似少意味。然此政见其太和薰被。民物雍熙。身无他事。心无他思。皞皞有击壤歌意象。
汉广。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按翘翘者美薪也。楚蒌者贱品也。以错薪之刈而及于楚蒌。兴之子于归秣其马驹。马驹非有可爱。以爱之子而及其所骑耳。
麟之趾。
 按传云是乃麟也。何必麇身牛尾马蹄然后。为王者之瑞哉。此则以公子公姓为麟。而非真有麟至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8H 页
者也。篇后传乃曰麟之趾。则又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似与上文径庭。未可详。
  召南
摽有梅。
 按此三章。可见其时愈过而情愈急矣。然皆以求我庶士为言。则盖必待士之求之。而非欲踰礼以从人也。然则传所谓必有及此吉日而来者。不是庶士之自来。盖谓媒妁之来求者欤。○首章言庶士之求我者。庶及其吉日也。次章言不必待吉日。宜及乎今日也。末章言不必烦媒妁之往复。但及其一言之谓而便可定婚也。
小星。
 三渊曰。小星作兴。似非不取义者。君为日而后为月。则后宫之为小星。取义岂泛然乎。
因所见以起兴。其于义无所取。(传)
 朱子曰。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其义。后人诗犹有此体。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如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端。人莫之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皆是此体○三渊曰。兴体有两般。如以雎鸠兴淑女。以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8L 页
麟兴公子。则意近于比。如隰苓山榛之类。乃无端触兴而起。非谓其衬切也。朱子谓兴之不衬者。意味尤深长。真个如此。如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读之有绕梁之音。诗其可知已。
野有死麇。
 按白茅。洁净之物也。故易曰藉用白茅。无咎。言欲取野外之死麇。尚以白茅包之。况此闺中之贞女。岂可以非礼诱之乎。怀春者。诱之者之慢辞也。如玉则可见其坚贞之操矣。舒而脱脱。言当以礼从容徐求。不可以如是侵暴也。下两句。正述其拒绝之辞。
驺虞。
 按小序。以麟趾为关雎之应。驺虞为鹊巢之应。而集传亦取之。然细观二诗。亦稍有异。麟趾以喻文王之子姓。则其为关雎之应信矣。驺虞以喻诸侯之仁德。则其为鹊巢之应者。似异于麟趾之例矣。且彼以麟之趾。兴振振公子。则于嗟麟兮。可知其为公子也。此以彼茁者葭。壹发五豝起头。则于嗟乎驺虞。何以见其为诸侯也。贾谊曰。驺者文王之囿名。虞者囿之司兽也。陈氏曰。射义云天子以驺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9H 页
虞为节。乐官备也。则其为虞官明矣。猎以虞为主。其实叹文王之仁而不斥言也。朱子虽不以此说载之于集传。而特载于诗序之辨者。盖亦两存之意欤。
  邶
 按读二南者。盎然如春阳方敷。草木渐荣。可知其为王化之始也。读变风者。凄然如秋。冽然如冬。如风雨之昼。晦冥之夕。可知其为危乱之世也。诗可以观者。岂不信哉。
柏舟。
 
三渊曰。柏舟以为庄姜之诗。则薄言往诉。于事实不衬切矣。
绿衣。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朱子曰。言古人所为。恰与我合。只此便是至善。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后乎千百世之未来。只是此个道理。○三渊曰。绿衣诗取譬甚巧。始以显微言之。终伤上下之倒。下二章。分说得一爱一憎。疏密悬绝。所谓辞欲巧者。岂是之谓耶。
燕燕。
 三渊曰。燕燕作两个燕释之。协于文义。其颉颃差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59L 页
池。下上其音。有无限情致。有评此诗谓可泣鬼神者。诚是矣。
日月。 章下传。此诗当在燕燕之前。下篇仿此。
 按旧注疏。引郑说云孔子已删之后。始颠倒杂乱耳。今此数篇。即其一證。而如何彼秾矣。亦决非召南之诗也。如此错乱者。又岂知几许篇耶。非特诗为然。书经武成之错简。梓材之衡决。自壁本已然。则孔子删定之本。后人亦不得见其真面矣。可胜叹哉。
凯风。 睍睆黄鸟。
 
三渊曰。睍睆。以偏傍从目之义度之。的是言形色焕鲜也。既言其音清和圆转。又曰载好其音。恐乖文义。色则焕妍。声则清和。以喻孝子愉色柔声。尤为谐协矣。睆彼牵牛。释以明字。则睆之为色的矣。
谷风。 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按既诒我肄。以中间御穷而言。不念昔者。以今见弃而言。辞不迫而意已切。诗可以怨者。此可见矣。
泉水。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三渊曰。诸姬及诸姑伯姊。训解欠详。诸侯一娶九女。夫人与二媵。各以侄娣从之凡九人。泉水之女。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0H 页
恐是两媵中一人。为侄者唤两媵为诸姑。称其同为侄者曰伯姊也。○按传以此为夫人作。三渊媵侄之说。于姑姊字。虽若委曲可通。然与传不合。且味其诗。未见其为妾媵之作。则其说恐近于凿矣。大抵经文之不可通者。只当阙之而已。不可曲为之说。以强通之也。
北风。 莫赤非狐。莫黑非乌。
 按此言触目所见。无非不祥。赤者莫非狐也。黑者莫非乌也。传意亦似如此。而谚解所释。则以为虽不赤而岂非狐也。虽不黑而岂非乌耶恐误。○谚解可疑者甚多。诗经不谐韵处。传皆有叶音。而十不从其八九。至于口诀误处。殆难胜摘。而今亦未暇细勘。姑识于此。以见其槩云。
二子乘舟。
 按此诗二章。无一字及于本事。而一去不还之疑。如悲亲戚之怜。溢于言外。读之令人黯然。其意之厚而辞之巧也如此。○朱子曰。宣姜生卫寿及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以此观之。人生自有秉彝。不系气类。
  鄘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0L 页
墙有茨。
 按墙高处也。茨恶草也。盖以兴宣姜之居高位而有丑行也。
桑中。 采唐, 采麦, 采葑。
 按此盖以此为托而往之沫乡。以赴其所私之期会耳。
螮蝀。 相鼠。
 按卫俗靡靡。淫乱无礼。大体同然。然在新台,墙茨之时。则静女,桑中之诗作。而不自知其羞污。在定之方中之时。则螮蝀,相鼠之诗作。而痛剌其淫乱。深恶其无礼。俗习之美恶。岂不由于人君之政教欤。此有国者之所当鉴戒也。
  卫
淇奥。 猗重较兮。
 三渊曰。以重较为卿士之车。昉自毛郑。而朱子仍袭之。窃恐未然。重者厚重也。较者博大也。以其宽绰。故有弛张之时。以其重厚博大。故虽戏谑而不至于轻佻。今以卿士车。插着其间。使宽绰戏谑。脉理不贯。且猗字亦无安顿。○按以首章切磋琢磨瑟僩赫諠观之。武公自修之精密。威仪之严恪。可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1H 页
知矣。而至此有宽绰善谑之语。岂非所谓矜持者纯熟。严厉者和平耶。至于重较一句。亦与上章充耳会弁同义。盖以美其德之称于车服者也。恐不必为疑。
河广。 章下传范氏曰。卫有妇人之诗。自共姜至于宣公之母六人。
 按传云宣姜之女。为宋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归于卫。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义不可往。此盖本于小序说也。郑笺亦同。而范氏以为宣公之母。未知何据。○又按母出与庙绝。夫人虽不可以私返于宋。子无绝母之道。则襄公独不可之卫而见母乎。然传只言其不可私返之义。而范氏所谓生则致其孝者。不言如何致孝。小注朱氏说。亦只曰岁时问安之使。交错于道路。则襄公之之卫见母。果有所不合于礼者欤。此甚可疑。当俟质于知者。
伯兮。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三渊曰。谖草解。稍似艰晦。恐不如直解曰忧至心痗。故欲树萱于堂后以忘之也。
  王
 按王风者。王国之风也。诗有风雅颂三经。雅者朝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1L 页
廷之乐。颂者宗庙之乐。其作者皆圣贤之徒。而正大光明之辞。温柔敦厚之旨。可以为教于天下。是皆天子之用。而非列国所得而有也。风者闾巷歌谣之辞。此则列国之所同也。中世以降。政教日替。雅颂之音。与道俱熄。而一时贤士大夫。以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其伤时悯俗之词。则虽不得为朝廷之用。而先王之流风遗泽。犹有存者。至于宣王中兴。六月,江汉等作。亦庶几于二雅之盛矣。故通谓之变雅。及其东迁。王室衰微。文物荡残。变雅之作。亦不复闻。而所存者。只是闾巷歌谣之辞耳。其政教所及。不能出于畿内。而其诗之体制音节。亦与列国风无异。惟其王号未替。故目之为王风。周道至此无复可振之望矣。夫子为是之惧。作春秋以正天下之名分。所谓诗亡而春秋作者也。○问黍离降为国风。恐是夫子删诗时降之。朱子曰。亦是他当时自如此。要识此诗。便如周南召南。当初在礼镐之时。其诗为二南。后来在洛邑之时。其诗为黍离。只是自二南进而为二雅。自二雅退而为王风。二南之于二雅。便如登山。到得黍离时节。便是下坂了。(按季札观乐之时。已有所谓王风。则非夫子之降之也明矣。)○又曰古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2H 页
人作诗。体自不同。雅自是雅之体。风自是风之体。自有体裁不可乱。不必说雅之降为风。
黍离。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按三渊说。以此何人哉。为咎其致此之人。则与上句文势断绝。为可疑。此恐未喻诗人之本旨也。盖此大夫行役。所过文武旧都。鞠为丘墟。黍稷离离。极望茫然。而宗庙宫阙。杳不可复寻矣。伤心惨目。如醉如痴。徊徨悲吟而不能去。则人见其如是也。而以为何求者。不知我之甚者也。以为心忧者。亦非真知我者也。若乃摇摇我心。则目击其如此之状。不得不追咎所以致此之人也。所以致此者谁也。幽王褒姒是已。此与箕子麦秀之歌。一般情境。然犹不敢显斥。亦不忍名言。故呼天而诉之曰此何人哉。其不管他人辞说。独抱无限悲伤者。宛然在阿睹中矣。与上两句。文虽若断而义实相接。若谓以知我不知我者。诉之于天。则果成何等意义耶。
君子阳阳。 传或曰序说亦通。宜更详之。
 小序曰。君子遭难。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按小注辅氏说以为序说亦通。宜更详之者。盖欲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2L 页
仍旧也。盖以其为前篇妇人之作者。未有明据。终涉可疑故耳。
扬之水。 彼其之子。传戍人。指其室家而言。
 三渊曰。彼其之子。似是谓当往者不往。不当往者往也。若只斥家人。不当目之以彼其之子。又恨家人之不同戍。情理亦不衬切。可疑。○按此章章下注曰。平王不能行其威令于天下。无以保其母家。乃劳天子之民。远为诸侯戍守。故周人之戍申者。又以非其职而怨思焉。此诗大旨。固已跃如矣。然则彼其之子。似指诸侯师之当戍者。而今以其室家解之者。有未敢详。岂以此为指他人而言。则与下文怀哉怀哉。意不相属故耶。
葛藟。
 三渊曰。绵绵葛藟。当在山谷。施延于河边。以比离亲戚托他人。意义谐协。朱子于兴体。只以则字矣字映带去。大致自好。然如此章类。取兴曲折。全不拈掇。易令人泛看也。
丘中有麻。 彼留之子。传之子。并指前二人也。
 按虽好淫之女。似无并约二男。同时来会之理。风人叠章。槩是变文协韵。反复咏歌。只当观其大意。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3H 页
不可泥于其辞。如桑中之孟姜庸弋。未必是三女。丘中之子嗟子国。未必是二男也。如是看得。颇似活络。但与集传说不合。此为未安。姑记浅见。以俟更详。○后考语类。论齐风著章充耳以青黄素。曰大抵只是押韵。如卫诗说良马六。此是天子礼。卫安得而有之。看来只是押韵。朱子既有此说。则非但此二诗。推之诸诗。莫不皆然。于是乎愚说。庶可以自信矣。
  郑
将仲子。 传莆田。郑氏曰此淫奔者之辞。
 
按此诗虽不及于汉广,行露。亦庶几于死麇之无感我帨。其拒之可谓严矣。郑氏之断以淫奔之辞。未知何据。小注诸说。亦皆异于郑说矣。○诗序自毛公分置诸篇之首。流传既久。人皆笃信。无敢异辞。虽以程子之大贤。而犹未勘破。至朱子。一切痛扫去之。直据其辞而断其义。遂令三百篇真面目。昭晰呈露于千载之后。岂非一大快事。而有功于诗经大矣。至于郑风诸诗。据夫子放郑声之训。如缁衣,清人等若而篇外。并断以为淫诗。其义甚正矣。然而后来诸儒之论。犹或有听莹者。岂以即其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3L 页
辞而未见其有此意也耶。如此篇及风雨,扬之水是已。此篇已论于上。而扬之水兄弟之云。虽亦可通于婚姻。作者之意。未必出此。且若知婚姻有兄弟之义。而夫妇之不可不相保。则亦不可谓淫妇之口气也。风雨诗以为当此之时。见其所期之人而心悦也。则赋其风雨可矣。奚取鸡鸣乎哉。以至如晦之时。犹有不已之鸣。则无或于即境之外。别有其义。而小序所谓思贤之作。容有可绎者欤。朱先生语学者曰。看某诗传。有不活络处。都涂了方好。见门人只看集传。又令参看诸家。夫以集传之折衷群言。一洗千古。而先生之言犹如此者。固出于大公无我之意。然恐亦以其专精毕修。盛水不漏者。犹未及于四书集注故耳。于大学章句。曰某平生精力。尽在此书。于论语集注。曰加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而于诗传则如此。其意亦可见矣。姑记肤末之见。以俟质于君子。
女曰鸡鸣。 传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
 按此不曰贤夫妇自叙。而必曰诗人述之者。未详其意。或以首章女曰士曰。为可见他人所述。然溱洧诗。亦有女曰士曰。而传以为淫奔者自叙之词。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4H 页
虽其善恶贞淫之相悬。而其辞则正同。彼既为自叙之辞。则此亦何害其为自叙者乎。同车之咏。倡予之词。纷然并作。而忽于其间。有此和雅端庄之诗。令人不觉敛衽肃敬。政如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恐非他人所能形容及此也。如何如何。
风雨。
 按说见上将仲子篇。
扬之水。
 林沧溪曰。此诗只作兄弟相语之词。意自平易。亦甚恳到。今以兄弟为婚媾。已不免费力。且所谓终鲜兄弟。惟予汝二人者。作诗之人兄弟不多。只有两人。故其言如此。若夫妇则一夫一妇。自是常分。岂可谓之终鲜乎。恨不及就质于集传时也。
  齐
还。 传其俗之不美可见。而其来亦必有所自矣。
 小序曰。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国人化之。遂成风俗。习于田猎。谓之贤。闲于驰逐。谓之好焉。○按传所谓必有所自者。盖用此意。而以哀公未有所考。故不质言也。
东方之日。 履我即兮。 履我发兮。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4L 页
按淫奔之女。似当朝而去暮而来。而今曰朝则蹑我而相就。暮则蹑我而行去。未可知也。
猗嗟。 章下传赵子曰。
 按赵子名匡字伯循。唐河东人。此说见春秋胡氏传。
  魏
篇题苏氏曰其诗疑皆为晋而作(止)邶鄘之于卫也。
 按邶鄘之诗。考其辞而徵其事。则其为卫也明甚。若魏诗之为晋。别无可据。只以其地入晋之已久。疑其如此。然亦安知其诗之不作于入晋之前乎。朱子虽载此说。而结之以盖不可考。且于葛屦传曰魏地狭隘。其俗俭啬而褊急。于园有桃传曰诗人忧其国小而无政。则皆以为魏国之诗。而不与其为唐而作也。下桧诗同此。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按诗言言采者。无论赋与兴。皆为自采之辞。至若此诗所云。则特剌彼美无度之人。躬自采莫。俭啬之过。不似贵人体度故耳。传以为俭不中礼者。似亦此意。则当属赋体。而今作兴说。未知如何。
园有桃。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5H 页
朱子曰。园有桃似比诗。○三渊曰。想见其一个忧时闷世底人。郁悒侘傺而狂顾行吟。盖屈贾之类也。兴体不入格。似是比也。而用意亦难寻。
陟岵。 犹来无死。
 三渊曰。父母爱至忧深。不忍说及死生。兄弟则曰无死。直说不讳也。○按魏风七篇。无一淫词。亦多好诗。如陟岵,伐檀,十亩之间。盖皆贤者之诗也。葛屦,汾沮洳,园有桃。虽是讥剌之诗。而其深忧远虑。亦非庸人所及。犹有圣贤之遗风者。尽可见矣。若使魏君收聚如此之人而与之共政。则何遽至有灭亡之患哉。
  秦
蒹葭
 按此诗辞气峻洁。意寄高远。所谓伊人。虽未知其谁指。而盖有览仙姬于潇湘洞庭。可望而不可近之意。岂其时贤人。有遁世深藏。人不可得而见者。故诗人之咏叹至此耶。汉之申屠蟠,梁伯鸾之伦。庶几近之。○三渊曰。程子不解今诗。故其释蒹葭诗。切切以刈蒹作蚕箔事。着实疏释。依以讽诵。如吃木札。朱子于此奋然以秋水方盛之时。活泼释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5L 页
去。一似九歌中湘君湘夫人散声。快哉快哉。
权舆。
 按观乎秦风诸篇。可以知秦事之始终矣。是以传于黄鸟章。论穆公之用人殉葬。而曰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则其后始皇之葬。后宫皆令从死。工匠生闭墓中。尚何怪哉。于无衣章。论秦俗之尚气槩先勇力。而曰已悍然有招八州朝同列之气。于此章。又引申公,穆生之事。以为證。其意深矣。穆生去之。申公不去。终遭舂钳之辱。以此观之。始皇之焚书坑儒。其亦已兆于每食无馀之诗欤。
  

东门之池。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按郑笺云晤犹对也。此似平顺。而集传不从。改作晤犹解也。未详其义。
  桧
篇题周衰。为郑桓公所灭而迁国焉。
 按郑风篇题云桓公之子武公。得虢桧之地。乃徙其封。而施旧号于新邑。是谓新郑云云。然则灭桧者乃武公也。于此则曰为桓公所灭。可疑。
素冠。 传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黑经白纬曰缟。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6H 页
按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本玉藻文。黑经白纬曰缟者。即孔疏说也。郑注元无黑经白纬之说。小记除成丧者。其服也朝服缟冠注。亦无是语。间传曰。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中月而禫。禫而纤注。素缟者玉藻所云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黑经白纬曰纤。以此观之。祥而缟冠。禫而纤冠。而纤是黑经白纬者明矣。郑于此诗。亦以既祥而缟冠素纰释之。而疏义乃曰间传注。黑经白纬曰缟。其冠用缟。以素为纰。故谓之素冠也。然间传注。明云黑经白纬曰纤。而未尝云缟也。则疏说之若是错引。未知何故。又禹贡玄纤缟传。缟白缯。郑风缟衣綦巾传。缟衣白色。又王制殷人缟衣而养老注。殷尚白而缟衣裳。以此观之。缟之为白色。不啻明矣。礼疏之以黑经白纬为说者。诚未可晓也。若以缟为黑经白纬。又以纤为黑经白纬。则是祥禫之冠。全无别也。而可乎哉。朱子于缟衣綦巾传。亦曰缟白色。而此传则犹袭旧说之误。恐未及照勘之致也。
  豳
七月。
 按是诗必以七月流火为首。而先言衣后言食者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6L 页
何也。岂或以言寒暑。必先寒而后暑。言衣食。必先衣而后食也耶。第其诗大意。则周公以成王方以冲藐之龄。安于锦玉之享。而不知王业之攸基。小人之所依。故陈后稷公刘之化。述耕稼蚕绩之事。朝夕以讽诵之。俾知身上之衣。无一缕非红女之勤苦也。盘中之飧。无一粒非农夫之艰难也。则庶几其上念先业。下察民苦。而荒宁逸游之意。自不敢作矣。非周公。孰能为此。
曰为改岁。
 问古者改正朔。如以建子月为首。则谓之正月。抑只谓之十一月。朱子曰。此亦不可考。如诗之月数。即今之月。孟子七八月之间旱。乃今之五六月。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乃今之九十月。若以为改月。则与孟子春秋相合。而与诗书不合。若以为不改月。则与诗书相合。而与孟子春秋不合。如秦元年以十月为首。末又有正月。又似不改月。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按既曰以介眉寿。则为此春酒。政所以养其父母。而奉祭接宾之用。亦在其中。故传以供老疾奉宾祭揔言之。读者或不察此。而以为泛飨乡党父母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7H 页
者则失之远矣。末章小注辅氏说。以介眉寿。祝其亲也者。政得传旨矣。
周礼籥章。(传)
 按籥章。春官大司乐属官。掌土鼓豳籥。
鸱鸮。 传周公东征二年。乃得管叔武庚而诛之。而成王犹未知公之意也。公乃作此诗以贻王。
 按朱子初晚说之不同及此传之未及追改。详见于末章小注安成刘氏说。今以书传考之。则鸱鸮之作。在于东征之前者明矣。第其曰既取我子者。似与此传所谓既败管蔡者相合。然武庚既诖误管蔡。与之同叛。则此正为取子之譬。置辟与否。非所暇论也。
狼跋。
 按朱子曰此兴是反说。盖谓凡人之处忧患者。进退言动。皆失常度。如狼之跋前疐后。故言此以兴周公盛德。虽遭天下之大变。而几几之舄。不瑕之音。不改其常。即所谓反说也。
  小雅
篇题。其篇本有小大之殊。而先儒说又各有正变之别。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7L 页
按此既用郑氏正变之说。而至于六月及民劳篇。则不复言此以下为变小雅变大雅。有异于变风邶风之例。恐是文阙也。
天保。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按古昔盛时。民俗所以淳质者。盖以计口授田。人皆服穑。日用所事。不出于耕耘收穫。为之饮食。以资其仰事俯育而已。豳风七月篇。即其事也。是以民无惰窳之患。俗绝诈伪之习。太平之乐。上下共之。其为国家之福。孰大于是。及至后世。井田既坏。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复俛焉于日用饮食之间。而智者思骋其诈。勇者思奋其力。淳风一散。天下多事。奸宄纷兴。盗贼并起。则为君上者。安得以享其康泰之福哉。此诗之以民之质矣日用饮食。颂福于君者。其旨远哉。
采薇。
 朱子曰。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这四句(即小序说)尽说得好。
蓼萧。
 按旧说于首章燕笑语曰燕饮。此章孔燕曰燕安也。集传于首章燕字从旧说。此章燕字无所释。岂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8H 页
蒙上燕饮之义欤。然以孔燕为甚燕饮。则似涉生受。此亦从旧说恐宜。宜兄宜弟。即其孔燕者也。
采芑。
 按他诗两句是一意。此诗则三句是一意。观于章首三句可知。与后世所谓鹤膝体相似。谚解自乘其四骐。至路车有奭悬诀皆误。盖不察四骐翼翼。承上而言其马也。路车有奭。接下而言其车也。惟末章首六句。依旧是二句一意。其下则又连三句为文也。口诀误处甚多。而此关于诗之体制。故特论之。
沔水。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按宁莫之惩。非谓其不能严法绳之。盖自有惩止之道。而叹今之莫能也。谗言者造作无根之言。以中伤善类。惎间朝廷。是亦讹言之流也。我友似指其时执政者。诚能敬以持己。则大畏民志。而如此之言。自不敢作。此即所以惩止之者也。
节南山。 有实其猗传。传曰云云。笺云云云。
 按传毛公所作。笺郑玄所作。
正月。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按民之讹言二句。已见于沔水篇。而今此以安释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8L 页
宁。似与沔水传有异。未详其义。
十月之交。 首章传。日月皆右行于天。
 按此与书传说不同者。集注已言之矣。儒家主左旋。历家主右旋。此是古今一大讼。故朱子盖亦两存其说矣。第月行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于日而与之会云者。殊为可疑。礼记月令疏曰。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至二十九日强半。月及于日。与日相会。又书传首卷明魄朔望图。逐日载月行度数。而廿八日过周天度数。复行九度有奇。三十日半。日行二十九度二分四之一。复与日会。以此观之。二十七日有奇而周天。二十九日有奇而与日会明矣。今以为月之周天会日。皆在于二十九日有奇。岂文有阙误而然欤。
雨无正。 非舌是出。维躬是瘁。
 按忠直之言出于口。而祸不及身则犹可矣。今非但出于舌而已。适足以瘁其躬。故谓之哀哉。或曰此与巧言如流相对。则非舌是出。谓呐呐然若不出口也。言若不出口。而祸已中于身矣。此似可备一说。
无言不疾。传有无言而不痛疾者。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9H 页
按有无二字。恐当乙。若加有于上。则文意不畅矣。大抵传文。间有传写之误。如陟岵诗传。屺岵之互换。已见于集注。且无羊首章传。聚其角而息。沧溪云当作聚而息。其角濈濈然。以对呞而动。其耳湿湿然。亦或然矣。
章下传元城刘氏曰。尝读韩诗。
 汉书儒林传。韩婴。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陈氏曰。今所存。惟外传而卷多于旧。(旧六卷今十卷)盖多杂说。不专解诗。不知果当时本书否也。
何人斯。 有腼面目。视人罔极。
 按诗言罔极。皆是甚言之之辞。彼谮人者。亦有面目。与人相视。则虽异于鬼蜮之无形。而颜厚之甚。靡有止极。所谓厌然自掩。如见其肺肝者也。
巧言。 贝锦。
 按贝锦。盖是贝文之锦也。小注埤雅说可考。传文似只释贝字。
谷风。
 按邶风弃妇之诗。今此怨友之词。皆以谷风取兴。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69L 页
盖夫妇朋友。皆以义合者。故有感于谷风之相和以成雨也欤。此诗之始终兴比。意亦有异。首章之维风及雨。追言其相好之时。二章三章。政道其情义乖戾。恩怨翻覆。如风之焚轮。以至伤败草木者也。第与传说少异。姑记之。以俟更详。
小宛。
 三渊曰。小宛诗。君臣父子兄弟教子接人畏祸避凶许多道理蕴于中。读之愈多而愈有味。处衰世者。尤宜服应也。出卜之下。乃言临履战兢之道。若曰质诸神明。不如禔身小心之为切。如班固守葛藟峻谷之梦诫。而终见累于窦宪。则盖有愧于临谷集木者矣。
楚茨。
 朱子曰。自此篇至车辖十篇。似出一手。词气和平。称述详雅。无风剌之意。序以其在变雅之中。故皆以为伤今思古之作。诗固有如此者。然不应十篇相续。而绝无一言以见其为衰世之意也。窃恐正雅之篇。有错脱在此者耳。(诗序辨。○又于鱼藻。曰此诗意。与楚茨等篇相类。又于采菽。曰同上。)
车辖。 辰彼硕女。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70H 页
语类问列女传。引诗辰彼硕女。作展彼硕女。先生以为然。
苕之华。
 朱子曰。周家初兴时。周原膴膴。堇茶如饴。苦底物事亦甜。及其衰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直恁地萧索。
  大雅
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按此说文王。与说上帝一般。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只是一个理而已。何尝有高拱穆清。发政行令者。而诗书所称上帝临汝。帝乃震怒之类。便若真有其人。此特以其理之主宰处言之耳。文王之德。纯亦不已。与天为一。故于其殁也。曰于昭于天。曰陟降左右。有若真有其神。此亦以其理之当然者言之耳。苟以为真个如是。则非但文王。上世以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许多圣人之灵。举皆森列帝傍。至于今犹在耶。盖人之死也。形魄归于地。魂气归于天。故书言人君之丧。曰礼陟配天。此亦因此而极言之。以见文王之与天合德。高明昭朗。不以存殁而有间也。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70L 页
生民。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按或云相如武成尚克相予之相。谓神相之也。盖天生后稷。命以教民耕殖之事。故后稷之穑。自有阴相之道。随其所种。靡有不盛。如下文所云也。此似可备一义。
民劳。
 问每章上四句。是剌厉王。下六句。是戒其同列。朱子曰。皆只是戒其同列。铺叙如此。便自可见。故某以为古人非是直作一诗。以剌其王。只陈其政事之失。自可以为戒。○按此下桑柔之剌厉王。瞻卬召旻之剌幽王。皆当作如是看。
板。 我言维服。传服事也。犹曰我所言者。乃今之急事也。
 按说命乃言惟服。蔡传曰服行也。赞美说之所言。谓可服行。此合与此传参看。
云汉。
 问云汉诗。乃他人述宣王之意。然责己处太少。朱子曰然。
云如何里。传里忧也(止)聊赖之意也。
 按忧与聊赖之意不同。而合以释一里字未详。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71H 页
常武。
 小序曰。有常德而立武事。因以为戒。朱子曰。名篇之意。未知其果然否。然于理亦通。(诗序辨。)
瞻卬。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止)女覆说之。
 按此即剌妇寺之窃弄权柄。颠倒刑赏。而王之蛊惑昏蔽之失。亦自可见。盖此章言其事。下章言其人也。若直以为剌王。则诗人之旨。温柔敦厚。岂容斥其君之恶而历数之如彼耶。小注刘氏说恐误。观上朱子说。可知也。
岂曰不极。伊胡为慝。
 
按三渊以为此非妇寺自解之言也。自听谗者而言之。至其谗始之背也。合有反坐之律。而只曰伊胡为慝。则甚矣其蔽惑也。此虽与传文少异。亦似可通。
  周颂
清庙。 章下传。周公既成洛邑(止)祀文王之乐歌。
 按此即小序说。而集传仍之也。然洛邑既成。周公还政。则制礼作乐。盖已在其前。文王庙乐。岂待营洛而后始成哉。武成曰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则此亦非肇行于洛邑者也。今玆清庙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71L 页
之诗。岂或以镐京文庙之乐歌。移用于洛邑之新庙。而小序如是为说耶。未可详也。
书大传。(传)
 崇文总目。尚书大传。汉济南伏胜撰。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授经而申證云。晁氏,陈氏之说以为当是其徒欧阳生,张生之徒。杂记所闻。然亦未必当时本书也。
维天之命。 传此亦祭文王之诗。
 按祭文王之诗凡五篇。清庙四时常祭之乐歌。我将宗祀明堂之乐歌。雍彻祭时所歌。而维天之命,维清二诗。未见其用处也。汉因秦乐。迎神奏嘉至。皇帝入庙门。奏永安。乾豆上。奏登歌。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皇帝就酒东厢。奏永安之乐。盖亦仿古制也。则此两诗。想亦有用之之节。犹雍之歌于彻。而后世失其传也。祭武王之诗。亦当如此。
思文。
 按诗有克配彼天之语。旧说以为后稷配天之诗者。亦似有据。而传无所明言。岂文阙而然欤。第良耟章下传曰。或疑思文,臣工,嘻噫,礼年,载芟,良耟等篇。即所谓豳颂者。亦未知其是否也。然则思文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72H 页
未必其为后稷配天之乐歌。故此不明言者。恐或以此也。
振鹭。 传此二王之后。来助祭之诗。
 按烈文传曰。此祭于宗庙。而献助祭诸侯之乐歌。以此例之。则此亦当为献助祭二王后之乐歌也。下载见有客。恐亦同此。盖文武各为一世室。故其所以献助祭诸侯及王宾之诗。亦各不同而然欤。
般。
 按时迈既为巡狩祭告之乐歌。则此当为朝会方岳诸侯之乐歌。抑彼为祭告上帝之歌。而此为祭告河岳之歌欤。○武,酌,桓,赍,般名篇之义相类。而传引春秋传。以武为大武之首章。桓为大武之六章。赍为大武之三章。则酌与般。亦似大武中一章也。然大武之歌。未知凡为几章。而今此五诗。犹未满六章之数。殊不可晓。非但此也。只有祭太王之诗。而无祭后稷先公王季之诗。以至禘祫大祭之诗。亦皆阙焉。岂于东迁之后。宗庙颂乐之章。亦多散佚而然欤。(时迈章小注。郑氏说以为九夏诗。乐崩从亡。是以颂不能具。此说恐是。)
  鲁颂
篇题鲁于是乎有颂。以为庙乐(止)亦谓之颂。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72L 页
按今鲁颂四篇。无一庙乐。岂始有之。而至孔子编诗时。皆亡失不传耶。抑初不敢用清庙执竞之制。而只为颂祷其君之辞欤。
泮水。
 小序曰。泮水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朱子诗序辨曰。此亦宴饮落成之诗。不为颂其能修也。又语类曰。泮宫小序。诗传不取。或言诗中既作泮宫。则未必非修也。某(黄勉斋字)云此落成之诗。○按此两条说。可补集传之阙。
閟宫。 毛炰胾羹。传大古之羹湆(止)故曰铏羹。
 
公食大夫礼。大羹湆不和。实于镫。注大羹湆。煮肉汁也。大古之羹不和。无盐菜瓦豆谓之镫。今文湆为汁。疏大古质故不和。以盐菜对铏羹。调之以盐菜者也。诗于豆于登。毛云木曰豆。瓦曰登。○又宰夫设铏注。铏菜和羹之器。疏菜和羹。以铏盛之。据羹在铏言之。谓之铏羹。据器言之。谓之铏鼎。○字典前汉司马迁传。尧舜饭土簋歠土铏注。铏瓦器。史记省作刑。
  商颂
 朱子曰。商颂简奥。○按以书观之。商书多明白易
云溪漫稿卷之十三 第 273H 页
直。周书多艰棘聱牙。诗则反是。商颂简奥难晓。周颂较更平顺。诚可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