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哀辞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98H 页
权景晦哀辞
权氏代有荐绅。景晦祖于忠定公之伯父。而科宦未有称。先公尝以丽祖之姓太师公者。命君之小字。盖期其再昌权氏之世也。景晦未成童。与其伯氏奉大人之命。从学于外氏。寔瓢窝柳公从昆季之家也。大夫人与余外祖母为姑侄。嫁又同里闬。事外祖母如未嫁时。是以余本生妣与大夫人。至老使命往来不间。余以是闻景晦。自孩提时。景晦识性明。文义早就。辞彩天成。莹然秀出同队之中。瓢窝公有文鉴。于后辈少许可。尝令缀时文。语之曰。吾见后生文字多矣。汝文性夙成。二十而未成名。吾不敢复相文矣。后景晦又往于屏谷权公先生之门。受大学。得闻古人为学之方。浸浸厌举子业。刻意经学。其不外慕。亦天性然也。壬戌之冬。余避疠于九老洞。与李来甫兄弟讲所读。景晦偕其伯氏翛然而至。留连旬月。相与读朱子中和书。其解而归也。各叙一篇。以寓相期相勉之意。景晦于是方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98L 页
弱冠。而余亦自此始识景晦之心焉。景晦不以余为不可与游。东西行。凡可以经过吾庐者。必来留宿焉。或期会山寺。或命驾特访。不然则寄之书。问难经旨与凡义理之疑。事之当否。其不相闻。必景晦与余远出时。景晦聪明强记。志气坚笃。好读书。思索精苦。看文字。必剖析肯綮。究其根源来处。虽寻常文句。必著眼看透彻了。常守屏谷四书为学问根本之训。自少刻苦用力。于大学论孟中庸最深。与章句集注。举成诵不差。先儒论解。必覈其同异。极其归趣。以探圣贤立言之本旨。条条皆有著落。盖其得之之艰。故其守之之固。其守之之固。故其论似执一而不变。然知其善则未尝不舍而从之。非若他人自是己见。自足己得。不求资益之比也。晚玩斋先生倡道东南。议论发朱子之奥。景晦闻而信之。亟来取正。心经近思录等书。皆有劄目。辨难十反。余亦往来有所闻。则私相质论。究其归宿。故余之得朋友之助。景晦为多焉。而凡景晦前日义理之过高者。渐就亭当。缴绕者一归平实。如中庸不睹不闻之旨。以师门之语为定论。大学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99H 页
物格之义。以景晦说为正。其始终进学之功。大略如此焉。景晦志道恳切。工夫敏锐。每见辄有新得。每一别。必有一头项文字工夫。然不主先入。不安小成。虚心求益。弗得弗措。见是实见。闻是实闻。义苟可疑。虽经先辈是定而未肯遽从。理固不惑。虽积岁绵时而不靳立改。其虚受之量。进修之勇。又吾辈之所未有也。尝与余论论孟旨义。偶有失其本意处。瞿然曰。书固未易读。吾之苦心四书可谓久矣。而有此差。安知未论者之不如是乎。约暇时月。会山间料理已读。竟未就也。虽然。景晦性韬晦。非会心人。不肯言学问事。虽甚相从者。亦未必知景晦所得如是也。景晦为人。简约静默。淡洁孤介。鄙俗之气。绝于言貌。不修表襮。不事崖异。见善若己。见恶若浼。宽裕有容。犯而不较。与人由由然终日处。而未尝随俗而苟同焉。笃于孝友。厚于人伦。承事唯诺。克尽其力。宁爱过于敬。处于兄弟。怡怡湛乐。共其有无。博约诱掖。随才成就。次第登小大科。卒成先人之期。可谓能继志矣。收合宗族。曲有恩义。延遇宾朋。咸尽情意。事物应酬。无一毫血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99L 页
气之杂。惟其是而已。又以是知景晦读书。真能受用。有如此者。景晦文章。不喜摸仿。自出机杼。字顺文从。芒正色灿。大抵本于四书而格调于长苏。滔滔乎其不穷。真所谓雅健敏妙者欤。景晦天性恬退。志意肮脏。懒于进取。不附势利。尝发解。遭先公之艰。既免丧。竟不赴省试。其在京师从仕之日。常杜门观书。未尝追逐辈流焉。每与我期得一宽閒之谷。合并而居。温理旧书。成就后进。此意不遂而遽弃余。何哉。景晦病且二年矣。六月之望。余往问疾。君曰。人生五十。亦非夭折。但恨不能尽读书耳。怡然无芥滞之意。呜呼此永诀也。哭君之日。晚玩先生因书恸之曰。志气恳笃。经学纯明。吾侪何处更得来。欲知景晦者。观诸此语。庶几得其平生焉。余与景晦托交。已三十馀年矣。言之莫逆于心也。行之莫违于志也。其言之有可疑也。则曰必此人之有所思也。其行之有可疑也。则曰必此人之有所以也。其交也以心而不以貌。以身而不以口。有友如此。而交臂而失。呜呼恸哉。词曰。
绵矣鼻祖。几昭义达。忠定奋起。砥柱扤捏。锡庸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0H 页
识哉。傍流渤潏。金玉之章。冰雪之洁。外劲松孤。中通竹直。进退端序。衣带修饬。操持保养。不放晷刻。发机从师。翱翔圣域。入德之门。莫先格物。刻意经训。钩深剔赜。牛毛蚕丝。不遗究索。力久真融。沈浸浓郁。会万为一。表里昭晢。如磋以切。如磨以琢。理明心存。内养外发。口无妄言。手无妄作。持以不怠。行成德实。蔚蔚者文。彪斑虎别。射策天门。亨衢途辟。文高当世。名扬辈列。我最君才。何用不适。玉佩长裾。不利趋踔。低徊斗米。心迫西日。求之有道。宁俾玄白。惠以同心。携手泉石。咏歌先王。诱发蒙学。今也则亡。斯文之厄。养而不卒。有泪泉彻。兰而方茁。云谁之谷。有畸者文。乃郢之质。哭则心绝。文以行述。嗟哉。惜夫景晦甫。
崔而安(尚镇)哀辞
余与崔公普兄相善。公普每语其从氏而安之才志。可与有为。余始于苞山试围中相遌。其神彩英秀。气貌閒雅。一见可知公普不苟誉于人也。乙亥十月。公普以其仲父之命。遗所叙行录一纸。其文曰。仲子某骨相清峻。资才聪明。八岁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0L 页
入学。十五月而毕十九史及少微鉴八册。十二。读四书诗书。辛未。请往学于苏湖。许之。继有羸悴疾。不复再就。手书小学。常置袖中。起居必随焉。又尝请于吾曰。诸父教导不在文辞。而时王之制。关系门户。姑从事于斯。期以三十。舍彼专此。手不释卷。辞业骤进。疑其久无讲问。对云心不专而口徒言。自欺欺人也。曾有一言得于苏湖师门。以为读书时圣贤言语。勿无心看过。以此铭诸心而默自信云。天禀沈静。志气勇往。而立心主于无伪诈。常处书室。不与杂客游。导蒙弟不倦。自少文房之具。必与同学之贫者共之。未尝蓄私货焉。得疾已久。必盥栉而晨昏焉。没时精神不变。泣告父母曰。平生所自期不如是。而不孝不谨疾致此。死不瞑目。使人正衣襟而逝。儿常日志气。不欲碌碌与草木同腐。天假之年则三十以后事。庶有可见者。而无一子遽夭。痛惜冤号。不但哀死而已。又曰。鄙性严苛。于渠云为。无一许可。一朝奄忽。痛恨欲死。幸哀其情而诔一辞。俾瞑其未瞑之目。呜呼。有子如此而卒早夭。宜父兄之哀恸而求其不泯也。余曾从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1H 页
公普。得而安之为人。又尝目之而心爱之焉。思所以效尊公之托者有年。而丧乱汩没。未之果就。公普弃我。忽已十年。先尊公又奄然下世。人事之感。尤有所不可已者。辞曰。
显显诸府。蔚为儒选。风雨孤雊。不受世挛。誉髦兴行。盈于庑院。君生其门。亦厚于赋。神精隽爽。志意淳素。父我训之。兄我诱之。谨于定省。恭于箕帚。导养端悫。聪明开廓。不烦矫揉。靡劳师资。涉史猎经。高视阔步。吾斯未足。请就有道。一言得要。终身守之。时王之制。我不敢避。誓早摆脱。专意此事。鼎鼎廿七。浸浸二竖。才而不年。关于门祚。我歌止棘。以慰泉路。
李致道哀辞
呜呼。自世教衰。道术分裂。高才明智。各以所便而为学。过者高标揭己。不及者谐世取容。中庸之不明。亦已久矣。君禀清秀之资。操勤励之志。幼焉袭养正之教。长也勉无方之学。薰陶擩染。渐涵刮磨。言温而气励。智圆而行方。介不至矫。和不至徇。粹然几无偏倚驳杂之蔽。苟非所受之正而造之以道者。乌能啖乎门路之正。有如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1L 页
是哉。余丱角。往来先先生之门。得君之终始。视他人为详焉。先师先生晚而有君。未尝以爱之而弛诲焉。自能食能言。必视以正。廓之以远大。开之以精微。寻常诏告。以至书信文字。莫不有教焉。而君能体受服行。壹而不懈。始终专精于四书朱子书而博之于诸经史。沈潜䌷绎。绝去口耳之习。必以所闻者寻玩思索。心之所疑。虽师门所言。亦未遽从。必反复辨难。极穷到底。传习两进。思学交资。讲论之间。研精本意。事物之来。明辨是非。勉勉乎惟义之比。盖其得于家庭者尽不可诬。而亦由于勤励刻苦中做成者。人未必尽知也。故其日可见者。左右就养。夙夜匪懈。应门周旋。常如幼子则可以观其庸行焉。执丧以礼。婴疾不惰。远迩毕至。酬接无阙则可以观其强力焉。与人和敬。应务周遍。胸怀开朗。纤微不翳则立心之无伪者也。端正而岂弟。明爽而和平。庶几乎遵道而行而俛焉尽力者。使天假之年而磨砻透彻。积厚纯熟。则其将扶持一脉。益光前人之业焉。嗟呼。君其止于斯耶。少年金榜。非君之所乐也。论思玉堂。非君之所荣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2H 页
睿足以辨义。文足以贲猷。才足以成务。直足以无隐。刚足以必往。有此五美。何试不宜。其处也。人皆为君惜之。其出也。士皆为时贺之。其进也。如可以有为也。其没也。若有物以推之也。玆命耶。玆命耶。呜呼哀哉。
族叔(春敏)哀辞
吾夫子言之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盖以夫狷者志气坚介。不屑不洁。知不善必决去。而不使加于吾身。则必能知善之可好而求必得于己也。苟得明师以开发之。激励诱掖。以勉其所不足则其进于道也。亦可以次于中行者也。嗟乎。惟公禀性耿介。受资勤笃。亦尝执贽于湖上。与闻学问之大方。勉力不怠。白首如一日。卒之变钝为敏。足于文史。自幼坚介。不随人俯仰。知其非义则绝去不为。穷居而不求。守约而弥坚。其真夫子所谓狷者欤。嗟乎。惟公守静不耀。人鲜能知而谨避势利。密切捡身。居丧而慎守礼法。处族而惟懋和睦。抚诸弟尽其友爱。平生未尝以恶言加诸人。接物之际。无一毫忮克之私。冰清而玉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2L 页
洁。竹寒而松直。制行之洁。虽古笃行之士。实无愧色焉。我家南迁。代有文献。不失儒家之风。耆德沦没。门户凋敝。所期以为扶持树立者。惟公是恃。交修而互勉则良朋友也。相倚而胥赖则亲伯叔也。庶几先后提携。以送馀年。而忽然弃我而先逝。嗟乎恸矣哉。嗟乎恸矣哉。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行状
  
大山先生叙述
晦庵夫子。折衷前圣。准的万世。退陶先生尊信发挥。绍古作程。示人入德凝道之方。至亲切矣。惟其指意精微。非深于用力者。未易透彻而体行焉。顾后来之论。以为夫子之言既详矣。不可复加也。只当循习进修而已。以学问思辨。为口耳之末习。道之不明不行。其殆由是焉尔。先生以上知之资。用困学之功。自年十四五。学于外庭。得闻为学之方。师门亟许以敏睿。及其失所依归。则益自奋迈。与季氏先生杜门求志。专精于夫子之书。潜心积功。讲明服膺。诣之极而得之粹。体之全而养之熟。凡旨诀之端的者。揭而表之。义理之精深者。磋而明之。得于己者既渊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3H 页
妙。而及于人者又广远。有志为己者。不差于路脉。欲求向方者。不迷于取舍。二夫子所以准的万世者。益定而且尊。其于斯文。可谓一洗而反之正矣。故其为学也。天下之大。而吾心之量无不周。事理之众。而吾心之灵无不妙。存此心于端庄静一之中。穷此理于讲辨思索之际。本之乎人伦日用之常。谨之乎作止语默之间。规模广大而心法至严。条绪端的而工夫有序。谓诚身必本于明善。王道只在于谨独。精粗该遍而当务为急。体用浑全而本领至约。涤人欲之污杂。极天理之纯粹。不安于偏见。不急于小成。而其下手密切处。以敬为终始之妙焉。故其主敬也。齐乎外以一其内。主乎静以制其动。显见之地。既严于矜持。向晦之时。不忽于齐肃。思虑未萌而必有事焉。事物方来而愈加照察。谓戒惧为已发未发统体工夫。谨独者。所以于全体中谨上加谨也。无一席无理之地。何地而可辍工夫。无一息无理之时。何时而不用工夫。终食之间而未敢慢。造次之顷而未敢违。又尝辑敬斋箴说。以尽动静表里用工之方。虽疾病沈淹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3L 页
中。而常卓然而精明。凝然而奉定。其心法之严密。工夫之至到。有如是焉。其读书也。经传子史。靡不遍读。循序致一。不要拣择。而四书程朱书。最其用功处。虚心逊志。熟读精思。沈潜涵泳。究极本旨。而明睿所照。迎刃而解。多得前人未发之意。遇义理肯綮。学问头脑处。必究其当然而覈其所以。或彻夜思索。或累年玩绎。期于脱然融释而后已。好温理旧读。每见每有新得。然未尝为玄窅支离之论。要之得诸心体诸身而已。若考校于同异。缴绕于训诂。穿凿胶固。空言解会。以为读书之大病。故其知之至也。天下义理。炳如烛照。千古是非。画若数计。善极其本之所由来。恶极其几之所从起。大本大源。昭晢而特达。枝干派流。条畅而该涵。会通透彻。融液玲珑。理不待穷而明。义不待索而精。至迩之言。犹加采察。一言之善。无所拂逆。朱子以来。读书者众矣。鲜有臻斯理也。故其自信也。虽前哲所已言。而义有可疑则不敢辄为之循。虽前哲所未言。而理有独至则确乎其不易。道之所在。不以指目而前却。义之所安。不以祸福而屈挠。言论文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4H 页
字之就正。疑文变节之问质者。相续于远近。而莫不析之精义而无所憾焉。固可以百世以俟而不惑矣。故其可见之行则早起盥栉。整饬衣冠。终日端坐。如对宾客。肩背竦直。手足整顿。视瞻专精。声气清和。居必正席。行必择地。饮食安于苦淡。衣服不厌完洁。声色之戏。不留聪明。惰慢之气。不设身体。疾遽不见于仓卒。忿厉不形于色辞。旧宅湫隘。有室无堂。祁寒盛暑。安之若性。威仪容止。自少至老。未尝须臾弛也。迨养深积厚。貌庄而体胖。神全而面睟。动静周旋。肃然规矩绳准之内。而及至应接。浑是一团和气薰于人。觌德者忘归。过其门者无不肃。充实光辉。有不可掩者。小子犹逮见色养之日。左右竭力。爱敬俱至。戊辰三月。遭先考忧。攀号如不欲生。三年致哀尽礼。非丧事不言。服阕有郎署 除。不赴。每当先讳。前期齐戒。不见人。已祭而及日愀然。终身止子弟设寿席。闺庭之内。斩斩有法。而恩义笃厚。兄弟之间。一于恩爱。和气满室。处宗族。主于敦睦。与宾客礼恭而情挚。尝曰。圣人辞受施与。自有条法。与或施于可无。而受必审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4L 页
于当辞。故于人之所赠遗者。义当辞则必辞。虽义当受。亦辞让而后受之。于所识之周也。不暇称其有无。而必表其情愫焉。扩同体之仁。则爱人利物之意。流行于物我相形之时。正制事之义。则差毫谬千之几。剖判于念虑方萌之际。切于救人而动必求身。故绝泛博之忧。拙以自修而不自私己。故泯畦畛之限。横逆之来。只务自反。无妄之至。犹加情恕。嘉善而矜愚。急患而恤穷。日用之间。一酬酢之微。无不各尽其则。几非勉强之所为也。先生天资英迈。闻道甚早。视世之所屑为。无一婴其怀者。刚健笃实。坚固刻励。爱惜分寸。如将不及。精进上达。日改月化。而做事敏妙。神运风速。绝无因循迟疑之意。小子从少日时月而至。则所闻必益超绝。其日新诣极。又如是焉。少因用力过苦。久患羸悴。厚加保养。中岁始完。婆娑家食馀四十年。敬义互至。明诚两尽。积累者纯熟。透彻者洒落。矜厉者和平。谨严者自然。尽性情之妙。体天地之运。存之也虚明而和乐。发之也岂弟而信顺。气和而慄。辞婉而直。贞不绝俗。介不忤物。矜吝怨欲。彻底消融。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5H 页
意必固我。泯无痕迹。恬于进取。而体道之志。无时而或衰。依乎中庸。而直养之气。浩然而不御。金粹而玉温。渊深而岳重。月洁而梅香。弘足以有容。毅足以不变。庄足以有临。知足以开物。文足以经世。才足以佐王。和足以保合。明足以保身。任纲常之重。负继开之责。平易明白。而有人不及知之妙。退让逊顺。而有人不可踰之实。本末精粗。一以贯通。表里初终。浑然无间。众善该集。诸美备具。行而世范。言而世则。语其道。善观者犹未易以涯涘。极其德。能言者盖不足以形容。是殆天相斯文。胚胎哲人。以续斯道之传也欤。先生宏材远业。退然处于畎亩之中。而初未尝无意于世。论为治本末缓急。条理灿然。可措而施。尝言近世经纶之论。惟柳氏馨远随录最长。每语及生民劳苦。风俗颓败。真切忧叹。若己痒痾。一出僻县。略见施设。竟以时与志违。义有不可。遂绝意名宦。 上之四年。询于大臣。思一试之。 特恩荐降。 召命叠至。先生日夕忧惶。如无措躬。引义据礼。陈恳逾年。或过岭或至岭下。辄辞疾而归。要以两尽义分。 上亦谅而许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5L 页
之。可以见素志焉。初。先生久 召不至。朝旧多勉之。先生不以易志。乃曰。礼防至严。吾之不能往。已决矣。古人有以言事君者。吾可以报答万一也。及献五疏。陈上九事。论君德有五。立志也明理也居敬也体天也纳谏也。论治体有四。兴学也用人也爱民也尚俭也。继之曰。本末具而纲目备。然后方可以言治。而本立则末自随。纲举而目自张。苟得其要领则节目条画。特有司之事耳。又曰。义理无穷。工夫亦无尽。道已明矣。而尚歉然有不自足之意。行已成矣。而常悚然有若不及之忧。昼夜兢惕。亹亹而不已焉则缉熙光明。厥修乃来。而天德王道。体用俱全矣。仍乞依礼致仕。盖忧爱之诚。有不能自已焉。先生天性谦逊。冲虚自牧。惟知义理无穷。岁月有限。欿然若无所得。应接之暇。未见俄顷閒度。且虑声闻过盛。屡现忧叹之言。凡论理论事。少无自主张之意。待后进如朋友。礼貌惟谨。衾席之敛设。非子弟则不令人代之。尝谓学者曰。退陶先生集成群儒。为道学宗主。持身酬世。真积阅鍊。顺乎风气而宜于时措。且地同时近。读其书。易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6H 页
以感发。所谓端绪分明。门户正当者也。且依朱子书节要。节略问答书札。为玩省模范之资。尊尚扶翼。无不用其至焉。先生当道学中微之会。慨然有兴起斯文之志。尝叹曰。以朱子亚圣之资。足迹相接于先辈之门。问辨随续于友朋之间。况吾辈一个半个。或终年索居。其何望有成乎。遂遍交当世长德之士。质疑辨难。惟日不足。苟有来学者。至诚解说。唇焦口渴。务学笃则喜见于言。用工疏则忧形于色。遇会心人。不觉沈痾之去体。务令先正趋向。先立所志。先审于天理人欲之界分。读书则教之成声玩味。寻思义理而要于成诵。以知行博约居敬穷理为用工格式。而随其气质。裁励诱掖。以就于中道。贤愚皆获其益。迩年以来。信从之士众多。重趼而至。接引开谕。竭尽心力。令涣然于言下。疾病委顿。犹不辍讲论。疾革之日。召见诸生。勉以就平常处著实用工。噫。先生道学一念。之死不已。亦可见矣。教人。先授大学。正其门路。次论孟心经朱子书。令切己用工。如西铭敬斋箴。皆指授详说。教之体认服膺焉。始颇指示大源。开说精微。使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6L 页
易有知觉。晚年教诲。专以敬为主。乃曰。尊德性而道问学。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此事统体操存。不作两端。其实是个敬字。敬中须有体察工夫。此是朱子吃紧为人指示用工地头端的处。不可顷刻差误。又曰。敬斋箴。动静兼养。表里交修。主一无适之功。周流贯彻。以前四者为用功之时分地头。以中二者为用功之节度准的。而以有间有差。为用功之规戒禁防。敬之为义。无复遗蕴。学者诚能密切研究。真实体验则日用之间。操约而施博。信为圣学始终之要矣。又尝谓学者曰。朱先生工夫。只就总脑处下手。如挈领而裘顺。先生之自言曰。某所得处甚约。只是一两句上。却日夜就此一两句上。用意玩味云云。如操则存。求其放心。戒慎恐惧。皆是这个说话。五常百行。纷然用心。亦非要约。只守敬之一字不失了。工夫甚简。学者须以此为一个准的。真切下手。今人所以不及古人。正在此处。又曰。朱先生学问。只要穷究当然之理。以体行于身己而已。学者要体此意。盖虑学者务于讲学而缓于反己也。又尝患学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7H 页
者内无实功而轻自标榜。每以务实韬晦。无所为而然之语。提耳而切告之。尝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之。但专主于诚。学者之有诚。如两汉之有关中河内。失关中河内则国不可为国。而无诚。亦何以学为哉。且曰。程子尝论睽象同而异之义曰。圣贤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之失则异也。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又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程先生说处世之义。周遍圆活。裁酌至精。学者宜体省焉。又患学者志趣凡卑则不足以致远。思得迈往不羁之姿。与之共学。寻常语学者。且令激昂奋励。勇于进取。有曰孔子于许多门弟子中。只思几个狂简。盖缘世间一切谨厚底人。无形显过差。而毕竟粘在坐席。鼓作不起。狂简之士。动辄嘐嘐。以古人自期。气象开豁。意思明爽。被圣人点化出来。长趋阔步。不伏作小小等人。吾人立志。亦当展拓开广。四通八达。方始就此田地。下细密工夫。充扩将去。庶几有长进发越处耳。又曰。日用之间。存得曾点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7L 页
之志。学得颜子之学。每以时学坏学者才志。深忧永慨。屡形于言。且曰。李先生尝言。朱子书有论语之旨而无诱夺之害。迩来读是书者。或取其文辞之便于希世。反有诱夺之害。又不若熟读论语之为近本也。又尝曰。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其当然不易之体。历万古而长存。然时有古今。地有平险。处义之节。又变动而不居。故得其心则虽不必于古人之迹。而不害其为同。若泥古而循迹则只是死法。须要识得中个面目。时措从宜。处得恰好。方是时中。所以开示学者本末始终。至是而无馀蕴矣。先生笃于朋友。居常交际。情谊恳至。疾忧死徙。尽其问遗。有过失则善导忠告。冀于速改。尝曰。五伦之有朋友。如五行之有土。四伦之所以维持。师友之力也。自世教衰。友道先废。阙辅仁之义。所以人伦不得其明。又曰。朋友之交。专务规谏。苟期以道义则当吐露心肝。炯然相照。情谊方交孚。若见其不是。隐默不言。面然心不然。玆乃外交。未可谓知心矣。先生于锦阳。恩深义重。每念后事寥落。眷顾悯恻。尊卫扶护。靡不用极。有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8H 页
感动人者。前辈潜德幽光郁而不章。为之次述阐发。可传于后。其诚至心公又如此。先生素居贫。忍穷守约。砥厉清节。惟恐持之不严。戊午邮连原。奉身之物。亦一切不营。其在延乌也。书万分廉洁。只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十六字于案上。以常目之。为民也则除害兴利。常如不及也。先生胸怀洞彻。气象清明。翛然如在尘表。望其颜色。承其话言。放心邪气。不觉消释。雅好佳山水。遇一水一石清幽处。辄徘徊游赏不能去。卜高山之胜。筑亭其中。为燕坐养性之所。且以待来学者。暇时往来。遇佳宾好侣。乐与之逍遥。亦不甚眷恋。盖傥然一无所系。惟义理乐心而已。尝爱德以凝道之语。作凝庵铭以自箴儆。又以命高山之室焉。宅右有大山。构书斋其下。名其左曰晚玩。而扁之以大山书堂。世皆称大山先生。先生著书。专主义理。浑浑不穷。自性中流出。命理切至。立言精详。雅健光洁。制度森然。见于书札者。一病一药。切于受用而皆可以入德焉。若其性道教有图。则天命为万化之本原。存省为中和之枢纽。而学问极功。能至于位育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8L 页
矣。心动静有图。则寂感互根。体用密移。而主静之意。遍彻于动亦静静亦静之处矣。论一性之具四德也。原天道之阴阳五行。以著人性之健顺五常。体用偏全。竖析横分。而天理之在心者。有所统宗矣。论敬静之合一也。谓敬是持养之功。静是虚一之效。此心诚肃然而敬。则当下便贴然而静。所以辨工效于毫釐之间。而明二者之不可二之也。四七理发气发之义。乃朱退以来定论。而谈者有情有二歧之疑。故极本穷源。剖析同异。深辨专主气发之说。而又虑剖析之过。或至于偏主也。有曰性之在中。因气以为地。动而为情。挟气以为资。统论未发已发。则言七而四在其中。即其合而析言之。则一情之中。原乎性命之正者。粹然而无不善。缘乎形气之境者。私而或不善。私正之分。自根本而已然。然四端之所随。即七情之气。七情之所乘。即四端之理。妙合浑融。元不相离。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且二情之发。非齐头俱动也。又非各自动静也。随事而感。互相资乘。而但于其中见其有主理主气之分。亦何有二歧之疑哉。其见理气之不离。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9H 页
而谓四端亦气发者。固见一而不知二。或专主分开。不相统一。至谓七情不可谓性发。则又见异而不知同。须是合之会于一而无间。析之极其精而不乱。然后方是不落于一偏。盖所以祖述退陶之论而折衷于朱子者也。夫太虚即气。理无穷。气亦无穷。然理只是所以有是气之妙理也。非理则不能动。非气则无以动。或有专主理动之说。而谓理气之动静。判然有先后。或有偏主气局之论。而谓气为有限底物事。先生既作理气动静说以辨之。又有汇编之述焉。凡理气之先后偏全。异同分合。瞭然在目。而理气之同其体量者。亦可融会矣。性之未发。真体湛然。而情之既炽。不能中节。以致其性之凿。于是有约中之篇。则凡所以约束其情。使无过差。而养其在中之性者无不备矣。视听言动。中之所以应乎外。而规矩绳捡。为持心之要。于是有制养之录。则耳目百体各循其则。而可以造于熟仁之境矣。家礼一书。经礼备正。而节文之间。古今异宜。众言如聚讼。就中立定断例。临事仓卒。得以考据焉。屏铭一篇。溪门授受之诀。而义理渊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09L 页
微。未易领会。特为裒稡。发圣贤相传之旨。如贯珠然。凡诸发之文字者。皆有以明天理之本原。开后学之心目。程朱退陶以来。精微蕴奥。推明折中。既无馀遗。尚论之士。必有神会于百载之下者矣。自退陶先生倡明正学。群贤继起。圣人之道。大明于世。百年之馀。歧径横分。乃有病于实德而假真售伪者。一时大人君子。不能反经塞源。矫枉过直。所恶于名而并与其实而废焉。靡靡乎如波之颓。不可复激。先生早登有道之门。屏去外诱之蔽。孤倡一代。独立不惧。始笑中疑。卒翕然信服。远近媚学之士。质疑问道。不复以学为讳。隐然有回澜障川之势。是伊谁之力欤。昔大程夫子之葬。文太师题之曰明道先生。小程夫子叙其后曰。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呜呼。是岂易与人人言哉。宗洙丱角登门。承学最久。涵育警教。沦于心髓。恩犹父母。化侔天地。一朝颓坏。永无依归。哀号摧裂。将复何及。窃伏惟念憃愚不敏。未有以克体教训。卒成卤莽。固未足以窥测盛德。然若其平日立心下工。一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0H 页
言一行。足以垂法来世者。盖有他人所未尽知。而己得与闻者。大惧湮没。以为门人羞。遂泣书告于同志。以抒悲哀之情云尔。
小山李公先生行略
诗云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盖言禀之既异而充养备全也。孔门之教。始终在于求仁。而独眷眷于颜氏之中行。叹其不可复闻。自诸子以下。所见固卓越。然或不免于一长之成名。亦由所禀之偏。所观之不能遍也。然则所贵者质。而质美而又好学者。然后为至也。余以睹记。惟先生其殆庶几欤。先生天分清粹。趣向高远。年十四五。与仲兄先生从学于外氏。得闻为学之大方。密翁亟与之。且曰。是子也文气高古。必能继古作者。既失依归。绝意外慕。同仲氏杜门读书。专精于四书朱子节要等书。同床之间。自相博约。学而有疑则思。思而有得则讲。讲而未合则往复䌷绎。期于澜漫同归。凡下手密切处义理精微之奥。大槩因旧日所闻者而加精密焉。至文义小处。亦不苟同也。居常简默。不爱洋洋说义理。亦不区区于文句。研求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0L 页
言之旨。独观昭旷之原。探赜极深。表里透彻。穷事物之原则精粗无二致。达性情之妙则体用本一贯。智明庶物而不滞泥于陈迹。识周众务而独先照于眇忽。先师先生尝曰。吾弟识量高远。先事而觉。非吾所及也。先生之于穷理。可谓急于当务者矣。先生早弃举业。玩心高明。凡世俗所屑为。无一婴其怀者。凡日用之间饮食衣服。读书云为。事事有课程。日日如是。靡有作辍。扫座拂案。凝神定虑。有时瞑目端坐。虚閒恬淡。涵养本原。盖深有意于主静之功焉。天性高简。不乐追随。常端居玩养。欿然若无所有。非甚不得已。未尝出入。循蹈规矩。森然而方。至接人则岂弟子谅。温如也。尝患学者腾理口舌。缓于躬行。性命之说。不轻易语之。要令反己体察。真实自得而已。少年志节英迈。有出尘之想。磨励言行。见不善。若将浼焉。晚年见道益亲切。行道益纯熟。致谨于章句文义之卑。用力于彝伦日用之常。戒惧之意不弛于动静。审察之功愈严于几微。心与理不二。理与事为一。流行日用。无有滞碍处。宽裕和平。绰而有容。泛泛乎其无畛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1H 页
焉。学者质问。必剖析精微。究极其至。要使之开悟。应接之暇。手不释卷。孜孜勉勉。日进上达。故其见于外者端严而从容。方正而閒泰。勤励而不急迫。自然而有法度。刚柔合德。华实得中。先生之于为学。几乎禀之异而义之全者矣。尝曰。古人云木心不正。木理皆曲。此言至妙。心术不正。便百事做错。又曰。敬字工夫。固以主一无适为言。然心上工夫。只惕然常有所畏。是执持之法。所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乃古人持守之则。盖以其所常用力者语人也。辛丑以后。念道教衰微。且欲开诱来学。以广斯道。后生之士。鲜有能奋然兴起者。先生寤叹隐忧。因龟潭斋居。条列学规。以为之兆焉。教人之方。盖略备矣。今夏。先生沈绵累月。神精了然。宗洙间尝问诊。言曰。迩来钝滞。疏于讲明一路。须是打扑振刷。讲辨磨刮。庶几行之易以得力。先生欣然曰。良是如此。讲明最重。苟讲得明。思过半矣。呜呼。此先生晚年之志也。先生不喜著述。其有关于道学与世教者。特为发明。有大舜全书。寄意深远。可以想见抱负之蕴云。记宗洙十七时。先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1L 页
生寻医县里。留之数月。先君令朝夕侍教。宗洙方志于功令之学。读文文山对策。先生曰。此特决科计耳。儒者事业。正不在此。论孟之书。何尝教人读书以决科哉。须读论孟。求圣贤教人本意。方不误一生。宗洙闻言感愧。始欲读圣贤书。求其所谓教人之本意者。一日侍行。先长者行。先生曰。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汝尚未解长幼之节。可读小学书。宗洙又不觉愧汗。因取读小学。一生不敢复为读书决科之志。资才憃愚。至今若存若亡。辜负开导之恩。而区区知有古人之学。不至颠冥于功名窠窟者。秋毫皆先生之德也。平生尊仰信服。视于父师。惭无以报效万一也。日月有时。将襄矣。昔之往来亲炙者。零落衰老。将无有能发挥德媄者。使懿德美业郁于当世者。又将晦昧而不传于后代。则诚吾辈之罪也。昔先师之葬。先生盖为之状。记载平日用工夫处甚详且悉。先生之学。即先师之学也。善读者。求先生于此状足矣。惟知先生者。然后始信愚言之不妄也。呜呼唏矣。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2H 页
华岩处士李公行状
公讳师靖。字仲则。姓李氏。系出韩山。始祖牧隐先生讳穑。高丽末。中元朝制科。官门下侍中。谥文靖。有文章大节。父文孝公谷。亦中制科。号稼亭。父子闻天下。是为公十五世四世。至讳允蕃。官大司谏。高祖讳弘祚。县监。号睡隐。文忠公西厓柳先生之外孙。幼从季舅修岩先生学。授室于永嘉。子孙遂为永嘉人。妣淑人英阳南氏。护军讳煌女。曾祖讳孝济。通德郎。妣义城金氏熙女。参议讳涌之曾孙。祖讳硕辅。元妣玉山张氏𤄈女。妣礼安李氏惟枋女。考讳命和。妣星州吕氏。进士以一女。持平𤀂之孙。继妣庆州李氏。通德郎遂兴女。都事英甲之孙。高丽侍中齐贤之后。公吕夫人出也。 景宗甲辰三月十一日。生公于苏湖里第。才㝃而母夫人下世。先府君鞠育勤悯。李夫人爱之。无异所生。卒至成立云。幼聪颖。善属文。先府君必教以义方。稍长。命受业于从兄大山先生。公日侍教。所闻诲语。皆能领会。童子时已有成人之识。嶷然不群。戊午冬。随先生于连原道。读明道先生行状。至十五六岁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2L 页
闻周茂叔论道。慨然有求道之志。奋然慕之。作自警铭以见志。一日。先生举张乖厓入蜀。群下呼嵩事。问如何处置。公对曰。刺史亦当下马呼嵩。暗合张公之为。先生器异之。癸亥春。公久病。先生书刚健中正含弘光大八大字以贻之。盖虑公俊气有馀。而勉以涵养之方也。己卯。中司马覆试。丙戌九月。先府君弃世。克以礼自尽。服阕。日拜家庙。风雨不废。丙申九月。丁继夫人忧。哀戚备至。尝谓水南地不常衰旺。思占一佳丽处为贻谟图。闻善山新谷为南中胜地。己亥春。挈家移寓焉。于其行也。先生以手写心经一部与之曰。此中有无限要妙工夫。尚勉力以副持赠之意也。辛丑。伯氏学士公出宰西关。公匹马随行。历览千年异迹。以泻磊落壹郁之气。九月。归寓居。冬。先生寝疾。来侍侧。十二月。先生弃后学。既失依归。慨然以平昔所讲闻者把玩。晚景。扁所居之堂曰新乐。室曰兢斋。家北水石清邃。允宜盘旋之所。拟结茅其间。峰峦泉石。逐处命名。有诗若记平章之。待异日屋就。揭以自怡也。戊申六月。病泄痢。数月而革。妇人在傍。曰。妇女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3H 页
不可近。仍命出。谓诸子曰。送终之节。不可不慎。因恬然而逝。八月庚寅也。春秋六十有五。用其年十月己卯。堋于尚州牧万顷山负巽之原。从治命也。公配载宁李氏。生员台焕之女。参奉 赠判书时明之玄孙。四男。长墺。次隘■(土肃)㙽。二女。长适宋能钦。次适朴基忠。墺二男。长永稷。次永穫。一女适赵述尧。隘一男幼。三女。长适李昌益。次安杓。次幼。■(土肃)一男幼。二女幼。㙽一男永穟。公天资高迈。气格峻整。幼承善诱。早闻大方。以凌励沈确之志。挟颖悟俊爽之才。外尽擩染薰陶之养。内积奋励勤笃之工。入门端的。用力敏勇。蕴而为知。而该博而圆融。见而为行。而条理而直方。明足以知微。刚足以胜物。弘足以任重。毅足以致远。公之于为人。其可谓禀之粹而养之成者乎。事亲也婉容承志。备得欢心。尝以未识慈颜为平生至痛。讳辰是晬日。哀痛过甚。虽在他时。子弟未敢为寿献。事继夫人。就养无方。竭其爱敬。夫人安之。处兄弟宗党。恩常掩义。惟务相忍。子弟有过。未尝假借。而亦不为已甚。天性亢爽。不肯随俗唯阿。言论明快。人固严惮之。与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3L 页
朋友交。久而不狎。有过则告。诚意之笃。恳恳如也。少年倜傥。崇尚名节。窃慕侠士之风。闻人善行则嗟叹而记录之。见琐细淟涊者。唾之若浼。急人之困。周恤如不及。始以庭闱之望。留意举业。早振能声。累捷高等。辄不利会试。行亦迟暮。二亲已不在。遂不复应。新寓以来。益自勤励。覃思完养。充扩积习。日见居安资深之味。容貌辞气之间。未尝有暴慢鄙倍之形。粹然几无气质之累。盖有进进而不已者。江西旧多文雅之士。请业质疑。随续远近。因材施教。各尽其方。开心见诚。期于解悟。非甚病。不废教授。庶几以得于己者推以及人。蔚然有作兴之望焉。不喜标榜。所居在华山之下。人以华岩称焉。尝论中庸曰。道体之大。其大至于发育峻极。其小至于三百三千。而君子所以凝道之功。不过尊德性而道问学而已。德性只是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合之为一心之德。散之为万事之理。苟无以存之。而有一毫人欲之私以蔽之。则在我底本原纲领已坏了。安能以统其宗而致其大哉。所谓存之之工。即首章所谓戒谨恐惧。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4H 页
程子所谓涵养须用敬者。是也。本体虽立。而于问学处有所未穷。无以尽其小者。则其所谓大者。又只是无星之称。而亦不足以极其大之实也。此尊德性道问学六字。为万世道学之宗统。交修互进。不可偏废。而尊德性一句。又是一个大本领。无此而只靠文字言语以为学。则亦安能以上达哉。又尝论易曰。天人一理。易之为书。明阴阳进退消长之数。而其主张发挥之几。必归之于人。人所以合天理赞化育者。亦必以学为主也。是以。乾之忠信脩辞。为圣人之学。坤之敬义直方。为贤人之学。学之为道于是尽矣。而学者所以希圣希贤之道。又莫切于复。刘屏山以不远复为三字符。而举似于晦翁入道次第之问者。其意深矣。盖复之义有四等。阴剥而阳复。即所谓天地之复也。静极而复动。即所谓圣人之复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即颜子之复也。善端初萌。因其发而扩充之者。即学者之复也。随处取义。用各不同。而曰不远复。曰休复。曰频复。曰独复。曰敦复云者。皆学者脩身亲仁从善笃行底工夫。学者苟以复卦为用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4L 页
工节度。知过而能速改。取仁贤以资其益。而省察乎一念之萌。涵养于本原之地。日用之间。无少间断则天地圣贤之复。亦不外此而得之矣。然则复为学者之事。而最切于学。又何疑哉。又曰。蒙之六三。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蒙者。人之稚也。昏蒙之见。难明于货赂之污。稚柔之质。易夺于外诱之染。苟自始教之时。先知其轻财而重义。豫养其守礼而处正。使之习与性成。化与心长则虽有万金之夫。不足以动其心。岂有见利忘身之患哉。夫士犹处子也。其所以从其不当从。而至于一败此身。万事瓦裂者。莫不由其失养于童蒙之时也。以正养蒙之道。先从财利上用功者。其亦圣人垂戒之微意也。凡是数说者。正可谓得圣经之微旨。而有补于世教者欤。文章夙成。赡实浓郁。制度森然。直行其所无事。小山公见晚年之作曰。君之文。分明可传。惜乎无位。诗亦早悟古人门庭。清拔工致。汪洋老健。尤长于长篇。不让专门之家焉。所辑近思录新增。尝承命先生。采张南轩,吕东莱集中格言。以补节斋蔡氏续录之后。新堂郑公尝摭经传名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5H 页
言。排列作案上图。公即裒稡洛建陶山之语。逐句条析。以类附于其下。曰案上图集说。于学者用工节度。要切详悉焉。新谷为善山人物之府。如金笼岩诸公卓荦辈出。文籍散佚。几至无徵。公就古迹中采其行业之可传者。著为新谷人物志。早岁尝集古人语。名之曰隐求录。书未成而先生见之。戒以太早。为四十言诗以警之。遂辍不为。逮晚暮不遇。乃叹曰。此事其谶也。复蒐辑成编。所以终隐居求志之意也。所著日省录。取曾子三省之义。自述省愆补过之意。而特以变化气质之说为首焉。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亦可想见焉尔。昔岁庚申。余始游岩斋。有友四人焉。李希道,李仲休,学士公暨公。或冠或丱。日从事问学。冬寒夏热。殆忘寝食。承师问业。各有所长。而惟公识性最敏。涵染最久。同队莫之前也。一散如云。同就衰暮。虽欲讲订所到所得。如旧时之为。何可得耶。当先师之葬。公有言行之录。所以叙述德学者。实有人不及知而独能形容焉。以是知公能谨守师传而善学之。有如此者。在甲辰春。二三同志。鼎对萧寺。编摩先师遗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515L 页
文。燕语间。公曰。平生立心。惟义所在。惟直前不少假借。近思殆或不然。更当处以和平。庶得恰好。余固曰。柔以济刚。是乃全德。君之斯言。是殆六十化欤。以是知公矫性反躬。不以既老自怠有如此者。属季氏袖示公遗文字。有曰剩说者。乃公晚年劄录。而发明天命之奥。人心之妙。工夫之旨𧥱(一作诀)。研索融会。各尽广博精微之趣。以是知公晚年造诣。至于高远有如此者。而斯文厄会。公家耆隽。一时沦丧。旧来风仪文彩。成一沧桑。求其形容德美。传示来世。将孰令而孰为之哉。日。长胤君累然来访。泣涕而曰。先君抱而不试。事行不显于世。惟其实工潜德。必相知者庶可记载。而先君相知。宜莫如丈人者。愿惠以一言。为秉笔家徵信焉。宗洙惟丱角共学。情均骨肉。收拾绪馀。毋俾泯没。是后死者责耳。苟自知不逮。而不思所以少塞孝子之志。则又何以慰亡友于地下哉。谨按季难之状。点缀为文。且略附平日所悉者如右。以俟立言之君子采择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