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书
书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2H.gif)
自闻南行。怀思一倍作恶。中间跋履之困。幽拘之患。不须追提。瘴乡水土气俗。自与吾中异。未知住接得安稳处。吃饭调病之外。能自力于书册否。风霜饱经之馀。必知所以奋励者。宾客来。厚意固当珍谢。慎勿随徇忘返。以废光阴。作诗作文。皆无益于进学之地。或有技艺消日之资。皆所以损志业而妨上达。非敢谓贤者或不之察。爱之深。故言之不得不周耳。宗洙。一味忧汩。近方披读周易。一卦过四五日而未了。茫无了期。儿子亦虑文气太委弱。一月令读外传文字。近方读中庸。大抵终欠了脊梁强。终不得耳。赠以拱璧。不如坐进此道。无道可进。谨付五十文。聊以表情。领之为幸。
答李汝明(有白○癸丑)
俯示疑节。俱系变礼。以蒙昧之见。实不敢率然揣度为说。而祔祭一款。已有密庵已定之论。只当依而行之。似合权宜。所论录在后方。考订酌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2L.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3H.gif)
向蒙委宿。已出眷情。久而不能忘。乃者仲胤奉书而至。感谢又不自已也。春事已阑。谨问此来体中履况复何如。寓居幽寂。允宜玩养之所。想日有新工。有以忘外慕者矣。宗洙。数月患牙。静作无常。块伏如三冬。自怜奈何。自念壮未勤力。老甘废堕。自己躯壳。收拾不下。何况可以资藉于人。而满纸勤喻。极逾涯分。愧汗发背。两家之间。既非饰让之处。情挚之际。宜竭驽钝之力。且为留住。随分讨论计。见渠德性见解。恰成坏墣。将来尽可望。信诱养之素。不可诬也。此间年少。大率悠泛。得渠扶策。稍有辅益。衰老亦因以自振。所资益不鲜。顾此空空了。无以警发则恐不免实来虚归。为可愧耳。早晚似有故山之行。庶可扳晤。惟冀随时毖勉。慰此瞻恋。
答郑仲进(在渊○庚寅)
下谕服制。考仪礼丧服则父为长子。在妻为夫之上。而女子子在室为父。亦在其下。凡制服。以服之轻重为序。以此推之则似当以继体之服。为居常之服。而杖期为当事。各服之服如何。长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3L.gif)
答郑景勤(逸济○甲午)
下示数条。人家所常有底。亦有人人见行之例。以鄙所闻见。则丧内遇先代祭日。而无他无故族亲及子弟。则主人变服行事。祭时出主厅事。(今人殡于厅事。设位于内堂。)阙祝文。去侑食。只一献。废四时正祭。存俗节。先荐祠庙而后设于殡宫。今哀侍从来摄事。只得自行似无疑。若外亲之来参祀时。亦不可不躬自行事。盖有内外之别故也。
答郑景勤(丙申)
国哀普恸。所示行禫与否。此亦有此疑。据先辈议论。或云设奠一献除服。或云设位哭除。质于苏湖则亦有两端之论。竟以事目既有练祥退行之令。而设奠一事。终觉未安。以丁日设位哭除为断矣。
答郑景勤(丙午)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4H.gif)
答李季升(宇级○丁未)
宗洙深痼之患。与岁增益。三冬呻伏。至春沈淫。无气力可声读。无精神可看究。兀坐将息。直一木偶耳。哀侍奠馈之馀。自无外事。未知近日用工复如何。吾辈工夫。大抵多在于熟读经传。穷究精义。惟日不足。此固是为学之务。然近来觉得专靠书册。甚不济事。须是先立主宰。收拾精神。常卓然而不乱。乃以书册灌溉。方为己物。前此非不知此意。而亦急于章句之功。未曾吃紧下手。血气已衰。心力已敝。不能持久。只自怜叹而已。
答李季升(壬子)
乃于前秋劳攘之馀。特蒙假以旬月之顾。此意珍重。何敢忘何敢忘。至月间。偶然为侪流牵挽。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4L.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5H.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5L.gif)
答李季升
朴戚来。伏承手惠。辞旨勤缛。极深感豁。宗洙。旧痾当暄。次第减损。惟是大质已朽。精力陡耗。强意寻数。前茫后昧。只得兀坐。其钝滞可知。示谕推借太过。既非浅陋之所堪。而至于自道则又过为抑挹。固不知所以为对也。然所教悔悟之云。乃是转移进就之几。何幸如之。然洙之私计。愚窃以为居今之世。时俗所尚。门户所寄。安得以顿然谢绝而反古之道哉。惟夫立志之确而不随变于外物。工夫之密而无间断于内修。则不必以早了为贵。而自不妨于问学之工矣。且夫取舍在人。得失有命。以不必得之心。为吾所当为之事。则昔之君子所屑为也。所惧者。闹热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6H.gif)
答琴亨之(养蒙○甲寅)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6L.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7H.gif)
别纸
节要。答林择之书。未发只是思虑未萌。事物未接之时。于此便见性之体段。故可谓之中而不可谓之性云云。
未发一段。性中分属。中庸章句。与此书之语有异同。旧亦窃尝致疑。后来思之。盖章句之说。只据性情体用而言。故以未发为性。已发为情。而即曰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则乃是指性之德而谓之中。而非以中为性也。又曰。无所乖戾故谓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7L.gif)
答游诚之书。先圣只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只此四句。说得心之体用始终。真妄邪正。无所不备云云。
窃疑孔子此四句。盖形容此心之神明不测。危动难安之状。本非指人心之病而言也。又不可谓指心之本体而言也。存者。固是心之真也正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8H.gif)
答李士建(寅斗○乙巳)
承见读论语。正好多读令熟。精思其义。益见前日所未见处而体行之。须屏去制述之念。虚心䌷绎圣言本意。方不枉用力耳。所喻家务客扰。失了光阴。此固读书者通患。然家务自是本分。宾客往来。亦无厌了之理。只得逐旋偷隙。则以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8L.gif)
答李士建(丙午)
论语说。殊觉草草。恐未得致思之门。须早求性理大全或语类。读书法。熟看寻得一个读书门路。方不枉用力也。
别纸
意是善恶(止)都在表
志是心之所之。彻头彻尾底。情是感物而发出来底。意是缘情傍行。往来计较底。此是志情意之大体。就一事而言。则有那事来而发出来底(喜怒哀乐。随感而见。)是情也。方应之时。经营计较底是意也。其主张始终者志也。来谕。意在心里。志半在心里。半在事上。情为在表。恐皆未然。更思而反复如何。
刚毅木讷近仁。小注。于求仁为近。
窃恐夫子只以资质之近于仁而言。集注程杨说及语类皆如是。正巧言令色鲜矣仁之对也。小注朱子训。恐只备一说。义无不通故也。但非本意耳。如何。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9H.gif)
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遇于人而不尤人。但俛首下学。而自然上达天理。人谁解了。只天知之。是圣人与天合一处。与天合一。是天知之。人不知之。故谓天独知之。但此是论语中极精微语。真实自去穷究体认。方可解悟。只拈掇问答亦无益耳。如何。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此句之义隐奥。故先儒说亦有二义。来谕似亦未咬得破意脉。语类。断案以直道而行。贴斯民而言。谓此民之能直道而行也。只得依此训说看。毁誉自是不公之事。夫岂有可毁可誉之人哉。来谕非无可毁可誉之人。此句恐错解毁誉之义。
又别纸
心志意云云
更考前日瞽对。别未得新意。且明者于情意思念虑志六字训义。或未及尽考。所以论说有失其部伍处。先须识得诸样字义。然后方看得其义不差。谨就字训书。抄所摭诸条。以备致思。(情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49L.gif)
心制之人。再期后仍用色带未安。仍用素带亦无所据(止)素带终禫。
心制月数。煞有说话。前此恨未关说到。今再期之后。只得依再期时见行之节而行之。但大祥时色带之云。再期之日用吉服。故有此节文。此间皆用禫月。丁日除缁服。故再期之日。自不用色带。黄龙冈说。有玄冠素带之论。虽于再期除缁。亦当素带终禫之月。今云无所据。恐失契勘。如何。
宗子未成人未傍题。居外祔祀时祝文。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0H.gif)
答李士建(丁未)
承冬间连读已读之书。其连用力于中庸耶。宜有思量。所得所疑。恨未与闻商搉也。为学有本领。读书有次第。须急加工于大学语孟。令义理意味浃洽。然后方可就向上处加工。不然。徒然穷究圣道高远之理。亦未易有益也。所谓本领工夫。尤不可少缓。须就日用间密密收敛操持。令一身主宰常存而不乱。读书见行。方有条理而为己物。未知能如此留意否。
答李士正(寅建○甲寅)
四月书。得于悬恋之馀。所以慰释病思。不比平日书辞。三复有以窥自省自勉之意。得如是勉励。固自不易。将来必有自省觉处。然窃尝闻之。知如此是病。不如此是药。若是自家觉得如此为病时。便幡然不如此。是革其旧染处。便是能去之药。何用持疑等待。何用慨叹诵言。此改过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0L.gif)
答李士正(乙卯)
正此瞻想。忽拜手辱。如病得稣。每见意思坚恳。甚有进取之望。而每得书。每叹滚冗所困。不能专工为忧。果是谦约不居之义。则犹不如举实直说。彼此洞然。得以随證反复。如果一向汩于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1H.gif)
答权圣臣(达忠○壬寅)
前日惠辱。披露情意。冀勉过分。感镌之馀。又有以见高明勤励之志溢于言辞。甚盛甚盛。俗学之尚极矣。远近聪明之士。不能不为世所动。河移海荡。几不复以此个事事于言议之间。而况能望其担负为己事耶。左右。擩染家庭之久。宜其趣向之自别。而向上之志。求益之意。勤恳有如此。将来进步。又讵可量哉。惟不弃其愚而时振励之。所拱俟也。
答李公实(若昊)
左右。从事文字。已有日历。文理见解。几成头尾。加以勉力。其进也孰御焉。第有一款欲与商搉于对晤之日而未及者。圣贤千言万语。所指不一。然归直欲学者为己务实而已。才有一毫虚夸之意。便是不务实了。才不能务实。毕竟向外而不能向里。驯至于为人之科。此毫釐间。只系当初立心向背而已。其不可不察也。贤史迩日。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1L.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2H.gif)
答李公实
正月二十二日书。节次承领。慰释倍常。冬间所讲数书。乃是义理头脑。工夫准的。诚能专一留心。熟读精思。至于烂熟透彻。以之体之于身。则方见日用下手无间隙处。然后正好把来相讲评耳。前日书。适见有如是意思。相爱之间。不可隐匿。聊贡所疑。盖出于长久人情之意。而自觉言语过分。听者恐有所不堪。承谕过自引责。固感虚受之度。然夫子之言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朱子曰。能内自讼。则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夫闻过而喜固为难。而能悔悟而速改。然后方可以除实病。为进德之基。则区区妄言。未必无益于征迈之地也。贤者相从犹未惯熟。固未能深探底蕴。然不患才气不逮。不患闻见不广。但患涉猎惯了。不能潜心积虑。细究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2L.gif)
别纸(圣学十图)
太极图五行之序(止)与左阳右阴之说不同
天一生水以下。五行生出之次第。河图五行生成之序。是也。水生木以下。五行流行相生之次第。太极图五行流行之序。是也。南北。阴阳所生之地。而又阴阳所盛之地。故或以北为阳。以始生言也。或以北为阴。以方盛言也。至于东西。则阴阳之中。而图书皆以东为阳而以西为阴焉。来谕。以东为始动之阳。以西为始起之阴。未知出处在于何书。恐皆未然。且五行之生。只是阴阳造化而已。或阴始而阳终之。或阳始而阴终之。一六之生水成水。二七之生火成火。三八,四九,五十。莫不皆然。无往而非阴阳生成。而河图宛然画出。不必谓五行各具阴阳而然也。大抵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3H.gif)
西铭。单提仁字(止)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止)先生附解不及义(止)并生之仁。推行之仁。
西铭。本为发明仁体而作。所谓推亲亲之仁。以大无我之公。是也。龟山疑其近于兼爱。故伊川拈出理一分殊四字。理则一而其分自殊。不流于兼爱之失矣。龟山所谓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云者。又所以发明伊川理一分殊之义也。苟知为仁而不流于兼爱之失。不必节节说及于义。而义自在其中矣。龟山说亦不可草草看。盖理一分殊。本然之仁义。知其理一则所以为仁也。知其分殊则所以为义也。此推行之仁义也。为字。如为道远人之为。若鹘囵看则又失本文之义矣。然则并生之仁。即所谓本然之仁也。推行之仁。即所谓为仁之仁也。亦一直说去不得也。如何。
仁字恐非恻隐之发
仁有指体用而言者。有指体段而言者。恻隐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3L.gif)
心统性情图云云
此问最精。但图谓禀木之秀。具爱之理曰仁。则非谓禀木之秀为仁也。秀乃木之秀气。而其理为爱之理也。四德皆然。五行之秀。非外于五行之质也。禀于人者。俱得其秀。故能专得夫性之全体。五行志。论仁义礼智。以木火金水之神言之。神指意思而言。即所谓理也。以五行配四德而言。则肝木属仁。心火属礼。肺金属义。肾水属智。而今乃谓禀火之心。实具四德之性疑之。是也。盖尝闻之。真精妙合。生人生物。既有是物。则必有灵明结聚。为是物之主。而以之知觉运动焉。物则滞于形气。而惟人也禀得是气之秀。灵明之体。于物为最。心字象形。本火脏之名。而又中虚。不如肝肺肾之块然一团。故神明之物。得以寓于其中而升降焉。则是所谓神明之舍也。以其寓于心脏之中。故所寓之物。亦得以心名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4H.gif)
仁说。惟仁则包四者。惟恻隐则贯乎四端。
仁之为体。固至广至大。然此特仁之体段境界耳。其所以包乎四者。则乃真体之实然。必须仔细穷究。知仁之为爱之理。而又能包乎四德。然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4L.gif)
敬斋箴。毫釐有差。天壤易处。
大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小则万事皆不得其所。是之谓天壤易处。北溪说。固以渐入之义言之。而近来先辈之论。且以些少差失。便是沦斁之祸言之。此是来谕后说之义。而煞觉严密。更加寻玩则自当知取舍矣。未知如何。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5H.gif)
动静。以身之动静而言。存察。以心之存之察之之工而言。上句盖言二者循环而相因。非工夫之谓也。下句方是工夫也。仔细看则自有条理。未知如何。
答李公实
疾病浸淫。壹郁而无谁语。寂寥酬酢。正见不忘之意。一次承辱。便醒一时意思。亦可谓周行之惠矣。宗洙。所苦一味沈淹。衰颓已甚。多卧少起。亦无心力可以把持研索。正有望于年富志锐之人。而此间少辈。呼唤不起。重有制述之累。几无可告语者。正恐自家卤莽。无以感动得人耳。前后书来。恳切之意。溢于言辞。此甚可慰。傥持而不懈。益致其力。则何远之不可到。又能时月之间。悟得前日数段之疑。亦甚不易。前来四条疑。盖尝摸索为说。承示。三条说。已得證据。不须更送。而秀者精也之疑。如何是爱之理之说。犹未结窠。一并付去。幸更加研索。却以反复如何。心经工夫甚善。此书不贵讲解。只在著实体贴服行。读法。又与或问等书自别。苟能善读则一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5L.gif)
别纸
秀者精也(止)质者粗也
气与质一物。而有阴阳之分。成男成女。交感化生。气之所聚。质亦须之。得气之秀而不得质之秀。则亦将有兽身鸟喙之人。而安得头圆足方。平正直立。与庶物不同哉。且气质字。不可粗看。只以来教言之。肝木肺金质也。而亦有肝木肺金之气。其可谓肝木肺金不得其秀。而肝木肺金之气得其秀乎。若程张所谓气质之性。大学所谓气质之禀等气质字。其义甚精。就心之所禀清浊粹驳而言。虽则有物。而不可以形状言。然则气固是秀者。而质亦非渣滓之谓也。更取图说解。仔细看认。则不费辞说而可了然矣。如何。
如何是爱之理(止)真面目果何如也
天地盎然。以生物为心。而其理则所谓元而善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6H.gif)
与李公实(辛亥)
前后承谕。一味向进。此进取之几。学者患无志。虽有志。患不笃耳。今能笃志如此。苟不住加工。必有向进处。所以为喜者不寻常。但平日用工。槩是不得其门。虚费功力处多。若一向不知反求。恐不免身勤事左之忧。亦不能不以为虑耳。自此必须刊去枝叶考校工夫。将身入书册中体察。求其实受用处义理。是进步之路。千万加意如何。
别纸(心经)
乾之九二章。程子说云云。
程子云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只是转辗相解。作一事说。故此条所说亦如此。朱子就其中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6L.gif)
天命之性章。或曰。当静坐时。此条。朱子退溪。皆以为程门记录之罪云云。
文字极难善观。吕子约以苏季明问条有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之答问。故生出未有闻未有见。为未发之说。朱子痛斥之。而至有请问记录者之罪之语。耳无闻。目无见为未发。固不是矣。而语类一处。论此条。记录详尽。使后人尽知曲折。为善记录。此意亦不可不知也。且朱子所论记录之误。指季明问条而言。篁墩编入于或问条下。致有如来谕许多藤葛。所谓文字难看者此也。且如此条则中庸或问。固尝剖析讲明。而亦是推极而言之耳。元条之意。本自无瑕。至于无事时。目须见耳须闻。则与耳无闻目无见之言。大不干事矣。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7H.gif)
静坐涵养本原。是求中之工夫。是不求之求也。不见见之。亦是此意。今云才欲见之心便动。只欲见之心。便是求中。程子已以为非是。何可以此为十分尽头耶。然此处工夫易差。亦易入于偏。故朱子平日。每致商量之意。且以程子莫若且只道敬一语。为归宿用力之地。学者所宜持守而勿失也。如何。
诚意章。朱子说人只有个心。若不降伏得云云。是克己制心。
克己则能制伏此心。然直谓克己制心则伤急迫。且降伏心是初头事。克己是终身事。心若不降伏得。如何能克己。窃谓制治此心。使不敢于为非为恶。方可做得人。然只是自心自降伏得。非别有使之降伏者耳。如横渠所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惧。正是降伏此心之法也。如何。
舍去如斯。达去如斯。
此句解释不一。恐舍为舍生。达为达理者近是。朱子说亦是此意。鹤林之言似太深。如何。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7L.gif)
亦见近思录本注。下段云及看明道读史。又却逐行看过。不差一字。谢甚不服。后来省悟。却将此事做话头。接引博学之士。观此则明道先生亦尝读书须成诵。何故警其为玩物丧志。更须体究。得所以言之意。则亦是左右省悟处也。如何。
尊德性斋章。附注朱子答刘定夫书。答刘公度书。答王子充书。
各因其人病处偏处而告之。故如此。读者亦当深玩而体察之。点捡自己有无病处偏处而反诸己。则无非作人志起人意处。若徒考同校异。引昼證夜则只成说话。无益进学。最宜猛省处也。如何。
答何叔京书。引明道以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之意同云云。
此意累见于知旧问答书中。此书适是旧说之意。此义理精深处。不可草草说了。须将中庸费隐章下论此条处。仔细穷索。乃可质之讲论之间。方有透彻处。如此讲说。无益也。盖化育流行。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8H.gif)
答李公实(丙辰)
三年内。先世忌墓祭。或云三献有祝。或云一献无祝。未知适从。然以意揣之。葬前则有废祭之文。今虽迫于情理。不能阙行。而单献废祝。似为合宜。葬后则服轻者三献代祝。似不甚害。盖时有古今。礼亦不能不随而从宜耳。以此推之则令侄既已傍题于新主。便为承祀之孙。祖以上祀事。亦当依常例。使服轻者代告奠献。亦不须疑耳。新殡祀事。令侄虽未成立。傍题之后。便当用以衰抱人为之拜之文。不可以摄主论也。三年后家庙列位。只看事势如何。若吉祭而改。则傍题以令侄之名。已见节要李继善问答。考而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8L.gif)
与金仲实(乐进○甲辰)
又复大寒。不审棣履何如。留得多日。滚于应接。未暇从容叩讨。此意耿耿。但眉睫之间。似欠刻苦前进之意。苟以为已得而安之。则是乃学者不进之根株。如懒于用功。则虽随例不废。终无大进之时。何乃如是。老者。纵如此潦倒。惟勤谨一念。自少如一日。见亲属子侄怠于读书者。不啻若恫瘝。所期望于君者甚远。而无以起发之。良以悼心耳。千万惕改也。
答金仲实(癸丑)
幸孙辈能著实读书否。提督之方。固在父兄。而如闻君勤于教诲而不自勉力。此亦堕于一偏之弊。以言教者讼所不求于己而求之于子。非所闻也。幸摆诸丛冗。刻意自做工夫。令儿辈有所效法。而又从而振作之。乃老朽之愿也。
答金仲实(丁巳)
川沙遗稿收拾。承以贱言。至于中止。感叹虚受。大率迩来学者。文或胜之。夫子从先进之训。所当思念。然尝见朱先生忧魏学录文字散佚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9H.gif)
答金子一(始阳○丙午)
每得问字。常有不能勉力之叹。固知自见不足故然。然真实用工者。亦自无此话。以此知果不能猛奋著力也。日月流迈。青春不待。只此老耆。相去眴目耳。几何能不枉了百年耶。勉之勉之。
答郭孟坚(柱南○己酉)
斯文厄运。小山丈席遽弃后学。摧恸不自堪。承悉向后即有赴哭之仪。恨未扳奉。示加麻之仪。仰悉谨审之意。第往年先师初终日。门下诸人。只以布巾布带行之。而贱陋以己见。只自行之。未知当否之如何矣。且是加麻之礼。系于五服之外。惟在自家量其轻重浅深。而为之节。未知如何。丧中师服。古人亦有论量者。金沙溪居丧时遭栗谷丧。每月朔。服师服往哭云。而未知其所服为何样。不敢指的其制为言耳。
答金圣圭(宗锡○壬子)
俯示冠礼仪节。寡陋素所昧然。其中疑文。为难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59L.gif)
别纸
𢄼掠
丘氏仪节。温公书仪云合紒用栉篦总幧头四物。总是头𢄼。幧头是掠头也。家礼。去篦用栉𢄼掠三物。栉是梳子。头𢄼是总。礼注所谓裂练帛缯以束发。是也。掠头。今无其制。考士丧礼篇解免字。谓裂帛或缝绢广寸。自项向前。交于额上。却绕髻后。如著掠头则其制亦可意推矣。今皆不用。拟以时制网巾代之。
双髻四䙆衫勒帛采屐
考證。丘氏曰。书仪注。童子髻似刀环。疑是作两圆圈子也。家礼疾书士冠礼注。紒与髻同。结发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60H.gif)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60L.gif)
筮宾戒宾。经礼之大者。冠礼之纲领。所系甚重。恐不可随俗废阁。地近则主人亲往。地远则代之以书。临时更有宿戒之礼。以书申之。方为尽善。未知如何。
帟幕
韵会。帟。夷益切。在上曰帟。又小帟。考證周礼春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注郑氏曰。在傍曰帷。在上曰幕。按帟幕见于古书者如此。初无尺样可考。行礼家。只得所见。行帷帕施用。亦无不可。未知如何。
初加。用缁布冠。
古冠礼。初加用缁布冠。记犹云冠而敝之。只用存古之意。时服代各不同。惟在参酌用之。并录于下。
士冠礼。初加缁布冠。纚玄端爵韠。再加皮弁。素积素韠。三加爵弁。纁裳韎韐。○家礼。初加缁布冠。幅巾大带黑履。再加帽子。皂衫革带革鞋。三加幞头。公服襕衫带靴笏。(按缁布冠有梁有武。裹以丝。今之髻冠。即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61H.gif)
窃以为士冠礼三加冠服。已非今世所用。而见于家礼仪节五礼仪者。各有所宜。但三加弥尊。则三加虽用纱帽公服。亦不嫌于僭。来教冠服名数。正合遵用。今欲初加用笠子道袍。再加用幞头襕衫。三加用纱帽公服。则协于摄盛之义。而不患于不能准备。此中盖多行之者。幸更加裁用如何。
答权翰卿(时鹏○丙午)
示谕思虑昏塞之患。亦未必乃尔。或出于自责之辞。然学之未熟。亦容有此患。无他。只有志焉而未得下手孔穴。欲穷索焉而强生穿凿。例有如此时节。惟常提掇主宰。不为事物所胜。使虚静澄净之时多。而读书则从容熟复。仔细寻思。积集既多。自然思虑开通。知觉解悟。渐释此患。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075A/ITKC_MO_1075A_B085_361L.gif)